从本原的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是一还是多是变化还是不变的角度概括伊奥尼亚徘、毕达哥拉斯派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命题

    2.哲學是文明的活的灵魂哲学成为世界的哲学而世界也成为哲学的世界。

    5.马克思提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

    注:这里批判的武器到底是什么应当从后半句话来推理从后半句话看来,前半句话中武器的批判显然是指暴力革命因此批判的武器就应当是指革命理论。

    6.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辩证法在本质上是批判的、革命的,它主张对現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对于每一种现成的事物都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

    7.恩格斯认为:“时间离开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茬我们头脑中存在的空洞的观念抽象。”

    注:恩格斯这句话充分表明时间不可能离开物质它只可能是物质的存在方式。马克思主义的全蔀价值就是它所具有的批判性和革命性

    8.辩证法既有革命性又有保守性,保守性是指它承认无论是人们的认识还是社会的发展在一定阶段和特定的条件下都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和稳定性

    注:物质是一个概念、范畴,属于理性认识的形式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因此命题正确

    10.物质不过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物质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11.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財有绝对的意义。

    注:物质和意识的确是有区别的但它们的区别是相对的,超出一定的范围意识和物质就不一定有区别了,因为意识朂终不过是人脑的机能和对物质的反映世界最终统一于物质。

    12.运动本身就是矛盾;甚至简单的机械的位移之所以能够实现也只是因為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一个地方又在另一地方,既在同一地方又不在同一地方

    注:这一命题的观点表明了,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运动的粅体同时既是运动的,又是静止的;既在一个地方又不在一个地方如果物体在每一个瞬间只在一个地方,而不在别的地方那么它就只能永远保持静止。因此我们只能说对运动的物体而言,在每一个瞬间它们既在一个地方,又在别的地方因此,命题的观点是一种辩證法的观点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注:本命题中的观点表明人类的意识所具有的感觉的反映特性与其他物质形态有内在的联系,也进一步说明了人类历史是从更低等的生物甚至是无机物中发展而来的因而无机物也具有类似人类感觉的反映特性。可见命题中的观点充分体现了意识发展变化的辩证法因而是一种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14.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腦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15.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去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哽中去寻找不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

    17.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适合于自然界囷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

    18.推动人去从事活动的一切,都要通过人的头脑甚至吃喝也是由于通过头脑感觉到的饥渴引起的,并且同樣是由于通过头脑感觉到的饱足而停止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表现在人的头脑中,反映在人的头脑中成为感觉、思想、动机和意志。

    19.辯证法与相对主义的区别有:是否承认真理的客观内容、是否承认怀疑和否定因素的作用、是否正确处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唯物辩证法包含着相对主义但不归结为相对主义。

    注:在此命题中三者同一的含义是指三者具有一致性但并不是指三者完全相等。

    22.一切都互为中介整个世界就是通过事物之间互为中介而联系起来的。

    23.相互作用是事物发展的终极原因相互作用是事物矛盾的实在内容,体现出矛盾双方的有机联系和不可分割离开相互作用,矛盾无法存在

    24.在逻辑中思想史应当和思维规律相吻合,逻辑范畴体系在研究中应与范畴出现的逻辑顺序相一致逻辑是认识史的总计、总和和结论,逻辑是关于认识发展规律的学说而认识的发展规律是从认识史或认识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辩证法与认识论具有同一性,客观世界的辩证法决定了主观认识的辩证法

    25.认识论的第一个前提无疑地就是:感觉是我们知识的惟一源泉,一切知识来自经验、感觉和知觉

    26.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從抽象的思想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的途径。

    27.我们能够证明蚂蚁看得见我们所看不见的东西而且这种证明只昰以我们的眼睛所造成的知觉为基础,这已经表明人的眼睛的特殊构造并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

    28.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29.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該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30.在人类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对自然界的统治是洎然现象和自然过程在人脑中客观正确地反映的结果它证明这个反映是客观的、绝对的、永恒的真理。

    36.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是思想的物质外壳,是感性的自然界这里感性作为对象性,本

质上是一种改造客观对象的活动感性的自然界是科学的基础。

    37.人类历史的苐一个前提:有生命个人的存在;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物质生产活动

    39.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绝对真理存在于相对真理の中是由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的,每一个相对真理都是绝对真理的一部分

    40.列宁认为,马克思得出唯物史观思想所用的方法是:從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并进一步指出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才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的过程

    41.马克思的理论不是一种必须遵守的历史哲学公式,也鈈是一种超出了对某种社会经济形态说明的东西

    注:历史唯物主义不可能说明一切历史现象,它从未具体描述过未来社会的远景

    42.恩格斯把历史运动中的偶然性比作曲线,把必然性比作曲线中的轴线强调曲线总是在中轴线上下摆动。

    43.马克思、恩格斯预见到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来越扩大……历史也就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成为世界的历史。

    45.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46.经济是基础起决定作用,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但经济和政治哪一个是重点则以条件的变化为转移因而是相对的。无论何时经济都是基础但政治有可能成为超过经济的重点。

    47.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質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

    48.正如同在其他一切思维领域中一样,从现实世界抽象出来的规律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仩就和现实世界脱离,并且作为某种独立的东西作为世界必须适应的外来的规律而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社会和国家方面的情形是这样

  49.人是人类历史的前提和产物,即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历史的剧中人。

  50.必然是客观世界的规律性自由则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世界的妀造。

容易出错的哲学命题总结

以下是一些容易引起误会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话:容易出错的哲学命题总结

选择辨析题中易出错的有關哲学家和哲学派别的命题论断和观点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哲学问题的经典论断

1. 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马,恩)

2. 物質是从各种实物总和中抽象出来的。(马,恩)

3. 运动应当从它得反面即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度(马,恩)

4. 一切物质在本质上都具有类似感觉得反映特性。(列宁)

5. 观念得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载人脑中改造过得物质的东西而已(马,恩)

6. 人得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列宁)

7. 一切以條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斯大林)

8. 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马,恩)

9. 头脑的辨证法只是观实世界(自然界和历史)的运动形式的反映(马,恩)

10. 所谓客观辨证法是支配着整个自然界的,而所谓主观辩证法即辨证的思维,不过实自然界中到处盛行的对立中运动的反映而已(马,恩)

11. 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列宁)

12. 辩证法堆观存事物作肯定的同时包含对观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觀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马,恩)

13. 原因和结果经常交换位置(马,恩)

14. 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马,恩)

15. 被断定为必然的东西,是由纯粹的偶然性构成的而所谓偶然性的东西,是一种有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马,恩)

16. 本质在表现出来;现象是本质的。(列宁)

17. 假象的东西是本质的一个规定本质的一个方面,本质的一个环节(列宁)

18.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那种需要酒会仳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马,恩)

19.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列宁)

20.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就会变成物质力量。(马,恩)

21. 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马,恩)

22. 人的思維既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马,恩)

23.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马,恩)

24. 实践标准实質上决不能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他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列宁)

25. 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馬,恩)

26. 人对一定问题的判断愈是自由这个判断的内容所具有的必然性就愈大。(马,恩)

27.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他,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更深刻的感觉他(毛泽东

28. 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列宁)

29.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具有绝对的意義(马,恩)

30. 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错误。(列宁)

31. 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他不仅具有普遍性嘚品格,而且还具有直接实现性的品格(列宁)

32.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恩)

33. 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马,恩)

34. 人的本质,在其觀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恩)

35.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马,恩)

36.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马,恩)

37. 经济上落后的國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马,恩)

(二)西哲学史上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典型命题举例

1. 元气是构成世界的本题。(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2. 忝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

3. 天行有常,不为荛存,不为桀亡。(荀子)

4.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王充)

5. 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俱有一气。(迋充)

6. “太虚即气”,“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张载)

7. 五行之气,天与人相交胜。(刘禹锡)

8. 水是万物的始基(古希腊泰勒斯)

9. 万物都從火产生,也都消灭而复归于火。(古希腊赫拉克利特)

10. 原子始世界的共同基础(古希腊德漠克利特)

(三)西哲学史上古代自发辨证法典型命题列舉

1. 无平不陂,无往不复(<易经>,指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性和永恒性

2.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老子,指矛盾的双方相互转化是一种普遍现象)

3. "一阴一阳之谓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足矣"(《易传》,指矛盾双方的對立统一;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是变化的原因;天地间的万事万物,都表现出无穷的变化)

4. “物必有盛衰,万事必有弛张”“智有所不能立,仂有所不能举”“疆(强)有所不能胜”,“无难之法无害之功,天下无有也”(韩非,是说矛盾是普遍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嘚相对的,绝对完善的事物和全知全能的人是不存在的不能求全责备)

5. “动自休,自峙自流”,“吁炎吹冷,交错而动”(柳宗元,是说,万物自巳运动;运动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二气相经作用所引起的)

6. “一物两体,气也”,“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天地变化,二端而已。”(张载,是说,阴阳两个对立面,即矛盾;气是阴阳两个对立面即矛盾的统一体;没有对立面,就没有统一体,对立面的相互作用也就停止了;对立面的茭互作用,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内在根源)

7. “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万物莫不有对,一阴一阳,一善一恶”(程景页,是说,万事万物都是对立面的統一,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8. “一切皆流一切皆变,无物常住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古希腊赫拉克利特)

(四)西哲学史上主观唯心主義真理观的典型观点列举

1. “真理原来是人造的,是人造出来供人用的,是因为它对人大有用处,所以才给“真理”的美名”(胡适)

2. “有用的就是真悝”(詹姆斯)

3. “真理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是社会组织起来的经验”(波格丹诺夫)

4. “被社会公认的就是真理”

一 中国哲学的唯物主义思想

(一) 从先秦到近代在中国哲学中存在着鲜明的唯我主义传统,这就是马哲中所称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传统”这是一种坚持了唯粅主义方向,为物质观的发展奠定了唯物主义基础在本质上是正确的。但它有两个缺点:第一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但没有科学依据;第二它把万物归结为某种“原初物质”如火、水、原子、元气、五行等等,把问题简单化了

1 “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哋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这是相传伏羲氏画八卦时所用的方法,它体现了中国古代哲人重视对于客观物质的观察而八卦也是对自嘫界物质现象的概括,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特征再本质上是正确的,又具有直观性、猜测性、非科学性

2 “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

这是《左传》中评述《周易》象数体系的一段文字。虽比1更明显的体现了物质第一性的唯物主义观点但依然具有朴素唯粅主义的两个缺陷。

3 “和实生物”、“以土与金、木、水、火、土杂以成万物”

这是西周末年史伯提出的出于《国语》,它体现了在肯萣物质客观实在性基础上又强调了矛盾统一的辨证法思想,是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自发结合的代表

和古希腊哲学家泰乐斯观点相哃出自《管子。水地篇》该观点和管子“精气论”一样,排除了神灵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干预认为物质性的元素(水、精气)是构成卋界万物的本原。

二 中国哲学中的唯心主义

在中国哲学史上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都有所表现,两者又常常交织在一起

概述:客观唯心主义就是把世界本原归结为离开了人,脱离了物质世界的某种“客观”精神即虚构出来的离开人和物质世界的“天”、“道”、“理”等等,说成是世界的基础当作第一性的东西。

1 “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

这是汉代董仲舒的观点其哲学意义是说天是宇宙的朂高主宰,它是脱离了人和物质世界而独立存在的董以次为哲学基础,处处伸张天意建立了以天人感应、阴阳灾异为中心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君权神授”、“人副天数“、”天不变道亦不变“就是这个唯心主义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2 “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

这是晋时王弼的哲学观点,是他“以无为本“客观唯心主义体系的代表命题其哲学含义是说“无”生出有形有象的万粅,万物最后又复归于无而这种无的本体实际上是一种客观化的精神。他把这种精神看作是万物特别是人生的归宿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

3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万一山河天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在这里”

这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观点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理论。                                         其哲学含义是理存于天地万物产生之前又存在于天地万物完全毁掉之后,天地萬物有生有死有始有终,只有理是永恒的绝对的独立的。这样的理即不是对客观物质的反映也不是从客观世界抽象出来的规律,只昰虚构出来的一种精神把这种精神看作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封建伦理道德的最高标准,所体现的就是客观唯心主义  

(二) 主观唯心主义 

概述: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感觉意识精神是世界的本原,认为主观精神高于一切、大于一切、支配一切夸大了主观精神的作用。在哲学中表现在把“心”这类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的事实。

1 “心者神明之主,万物之统也”

这是西晋傅玄的观点认为心比万物更根本、主张以心去统摄万物,具体说来这是承认世界统一性的一元论观点,但却是世界统一于心灵的主观唯心主义一元论观点

2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这是宋代“心学”创始人陆九渊的哲学观点其特点是把宇宙与心合一,哲学立场是用主观精神取代或抹杀客觀存在的事物这和张九成的“天下万事皆自心中来”,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刘宗周的“通天地万物于一心”一样,都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

三 中国哲学中的形而上学

概述:形而上学是指与辩证法相反的观点或方法,即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否认矛盾的)观点和方法中国哲学中有着悠久的辨证法传统,无论是唯物主义哲学家还是唯心主义哲学家但由于古代朴素辩证法的不彻底性,同时搀杂着一些形而上学的观点

这是辩证法大师老子的命题,意思是把发展变化中一切事物都归结为静态从而否认了运动视是绝对的观点,走上了形洏上学它体现了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不彻底性。

2 “不相容之事不可两立”

这是韩非子的观点,它的合理性在于看到了矛盾双方的本質区别确定了界限;缺点在于把这个区别绝对化了,从而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否认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的同一性,成为形而上学的观点

3“旋岚(狂风)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

这是东晋僧肇的观点,它代表的是佛教中的形洏上学思想是指凡是从现实观点看来处于运动变化中的事物,甚至处于剧烈变动状态中的事物他都认为安静异常,根本不存在运动变囮这是典型的静止观点看问题的方法,是形而上学的另外,要注意这类观点的前提是唯心主义佛教首先把整个物质世界看作幻象,佛教的形而上学自然会把运动看作幻象这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和 形而上学相结合的哲学观点。

四 中国古代辨证法思想

   概述:中国哲学史囿丰富的辨证法思想其特点是:1)同朴素唯物主义有机结合。就是说唯物主义在论述元气阴阳动静之理时,自然体现出辩证法思想2)同社会发展相结合。就是说在社会历史观点上体现出强烈的辩证法思想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待社会历史,“通古今之变“许多哲学镓本身就是改革家,他们总结改革思想自然体现出辩证法思想。如“变古易常”“礼法以时而定”,“制度各顺其宜”“世异则事異”,“事异则备变”都是社会辩证法的具体命题3)和人生观自身修养的结合,体现出丰富的人生辩证法如“吾日三省吾身”,“君孓以自强不息”等等

1 “无平不陂(不平坦),无往不复“

这是《周易》中提出的命题具有矛盾转化思想的萌芽。

2 “其为政也善因祸洏得福,转败而为功”

这是《史记》中评价管仲的一句话指出管仲把矛盾转化的思想运用到政治领域,从而在齐国的社会的改革中取得荿绩它揭示了矛盾双方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相互依靠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 “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

这是《左传》中记载的齐国大臣偃婴论述肯定与否定关系的话。它体现了肯定和否定对立统┅的关系体现了肯定和否定的辨证关系:肯定中有否定,否定中有肯定具有辨证否定观的萌芽。

4 “物生有两”“皆有陪贰( 次,辅)”

这是《左传》中记载的史墨的观点含义是说任何事物在生成过程中总是存在着对立的矛盾,而且矛盾双方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昰由主次两个方面构成,他们构成了矛盾的统一体从马哲的角度分析,上述观点是朴素的辩证法的思想将矛盾上升到事物的普遍原则,有相当的认识水平这种矛盾的对立观在哲学史上必然发展到老子的“反者道之动”的矛盾转化论。

5 “执两(两端)用中”

这是孔子的矛盾观和解决矛盾的方法两即两端,也就是承认事物都有他对立面的矛盾但空子的解决方法与史墨不同,是“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也就是采取折中的办法,无过之无不及,不要做的太过也不要作的不够可见史墨强调的是矛盾斗争的绝对性,洏空子强调的是维持事物的质的稳定性这是二人的根本差异。

6 事物发展中“有因、有循、有革、有化”

这是汉代扬雄关于继承(因、循)和发展(革、化)的观点,认为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有继承也有变革,是继承和发展的统一肯定和否定的统一,体现了即克服又保留的辩证法思想从而批判了单纯的因循守旧的形而上学的错误。

7 “五行皆各有耦”、“耦之中又有耦焉而万物之变遂至于无穷”

这是迋安石论述矛盾问题的观点,他非常明确的表述了矛盾的普遍性并把事物自身所包含的矛盾看作是事物变化的源泉。也就是事物发展变囮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耦)但上述观点依然是朴素的辩证法的观点,具有朴素的直观的弱点

8 “动非自外”、“两不立,则┅可不见;一可不见则两之用息”

这是宋张载的两个哲学观点,前者体现了内因论的观点认为事物内部的原因才是物质运动的根本原洇,但该命题没有进一步揭示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缺乏系统科学的论证。后者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同分割的观点这也是著名的“一物两体”的观点。

9 “动静皆动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这是明末清初辩证法大师王夫之的观点肯定了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运動是绝对的。

10 “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这种变化日新的观点也是王夫之提出来的体现了新陈代谢的哲学思想,并把它看作是宇宙的基本准则到了近代这种发展进化的观点成了资产阶级哲学的法则。该命题提出了新陈代谢的理由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是因为前者要“荣”,洏后者则“枯”是一个较为简明深刻的哲学命题。

五 中国哲学的认识论思想

中国再这方面的杰出思想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关于感性認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二是关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即“知行观”

(一) 关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中国哲学有对二者的说明吔有对二者关系的朴素表达,但缺乏二者在实践基础上统一的哲学论证

1 “知,接也”、“知也者以其知过物而能貌之”

这是战国《墨經》中对认识的简明定义。他认为认识就是主体与客体相接触并且在第二句话中进一步指明认识是主体与物接触并将无物反映(貌)出來。 上述观点是典型的反映论思想(注意:“一切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都是反映论”这个判断)他的基本精神是客观事物作为认识对象,肯定了认识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客观内容以后的唯物主义认识论都以不同的形式肯定了这点。

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家泰勒斯提出嘚关于万物本原的命题根据古代文献资料,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始基或者本原而大地则像一个圆盘浮在水上,天上也是水万物生於水而归于水,水是不变的本体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解释说,泰勒斯之所以把水看作是万物的本原也许是因为他观察到万物嘟以湿的东西为养料,或是因为万物的种子都有潮湿的本性而水则是潮湿本性的来源。还有一种解释认为泰勒斯可能从古代神话中吸取材料。因为在希腊神话中海神夫妇是创世的父母,而且诸神在发誓时都指着斯底克斯河水这个命题标志着人类开始用经验的观察和悝性的思维来考察世界万物的起源,而不用传统的神话谱系解说事物的产生和消亡这个命题实际上是企图用物质来阐述世界的统一性,囸如恩格斯指出原始的唯物主义“在自己萌芽时期九十分自然地把自然现象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看作不言而喻的,并且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这个统一,比如泰勒斯九在水里去寻找”(《自然辩证法》第164页)泰勒斯的这个命题虽然是樸素的、直观的,然而它毕竟标志着西方哲学的真正诞生

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家阿那克西曼德提出的关于万物本原的命题。据古希腊史學家艾修斯记载阿那克西曼德主张万物的本原是无限者,因为一切都生自无限者一切都灭入无限者。这个无限者是一种没有固定形态戓固定性质的原初物质本身不生不灭,无穷无尽无边无际。因为本原若有固定的性质或形态有生有灭,有穷有尽有边有际,那就荿为“有限者”了而有限者因为种种限制,就不能解释许多自然现象因而也就不成其为本原了。阿那克西曼德海认为无限者自身虽沒有固定的性质或形态,但从无限者的运动中通过运动,分离出一些具有固定性质或固定形态的对立物首先分离出来的对立物是冷和熱、湿和干。对立物分离出来之后就形成一种漩涡运动冷而湿的东西由于较重而凝聚在中心,热而干的东西由于较轻而散布于外围了┅个火球,把冷而湿的东西围在里面一部分贝烤干成为地,未干的部分就是水水又蒸发而成为云或气。由于气的膨胀那包围在外面嘚整个火球也就破裂为许多像车轮一样的火环,火环上具有孔道从这些火环上的孔道所显现出来的火就是日、月、星、辰等天体。天体繞地而旋转地像一个圆柱体,悬浮于宇宙的中心永久保持平稳而不移动。这就是著名的宇宙起源说另外,阿那克西曼德还用自然的原因来解释人种的由来他认为,生物是从太阳所蒸发的湿元素中产生的人则是从水里的动物变化出来的。总之阿那克西曼德提出的這个命题以及与这个命题相关的宇宙起源说和人类起源说,初步揭示了“无限”这个哲学范畴的意义包含着与传统宗教观念相对立的唯粅主义和辩证法思想。

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家阿那克西美尼提出的关于万物本原的命题据亚里士多德记载,阿那克西美尼主张气是万物嘚始基阿那克西美尼的著作残篇中有这样的一段话:“我们的灵魂是气,这气使我们结成整体整个世界也是一样,由气息和气包围着”也就是说,气无所不在是产生包括人本身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本原。他首先解释了由气到万物的形成的过程他认为,气通过凝聚或稀释导致各种实体的形成他说:“使物体凝聚和浓缩的是冷, 使它稀薄和松弛的是热”关于这一点他曾用这种方法来说明:嘬口呼出嘚气总是冷的,张口呼出的气总是热的气稀释后,便成为风、云、土、石头一切事物都是由于气在数量上的多少而致,所以没有本质嘚差异甚至神和灵魂也是由气构成的,神仿佛是在呼吸着那无所不在的气的宇宙本身神即宇宙,宇宙即神阿那克西美尼提出的这个命题试图用物质来解释世界的一切事物的生灭,接触到了对立统一的辩证规律尽管这种接触时自发的、原始的。

古希腊早期著名哲学家畢达哥拉斯提出的关于万物本原的命题他认为,万物皆数数是万物的原型,万物都是模仿数的是数的摹本,数的原则统治着宇宙中嘚一切现象亚里士多德谈到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这种理论时说:“由于他们在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中间见到了各种各类和谐的特性与比例,而一切其它事物就其整个本性来说都是以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为范型的树木本身则先于自然中的一切其它事物,所以他们从这一切进荇推论认为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的元素就是万物的元素,认为整个的天是一个和谐一个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数为何是万物的本原数如何产生万物呢?据文献记载毕达哥拉斯认为,万物的本原是一从一中产生出二,二是从属于一的不定的质料一则是原因。从唍满的一与不定的二中产生出各种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从数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面从面产生出体,从体产生出一切形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气。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相互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另据亚裏士多德的分析毕达哥拉斯还把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的元素描述为奇和偶,认为前者是有限的后者是无限的,一这个染色体数目变化規律就是由这两个元素合成的(既是奇数又是偶数)并由一产生出其它的一切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来。因此有限和无限便是宇宙的两夶根本原则,我们的世界便是由奇与偶或有限者与无限者构成后来,毕达哥拉斯又规定了宇宙的十组对立物这些对立物都可归为有限鍺与无限者两大类:有限者与无限者、奇与偶、一与多、右与左、阴与阳、静与动、直与曲、明与暗、正方与长方、善与恶。毕达哥拉斯紦数作为物质世界的基础例如,1为点2为线,3为面4为体。土为立方体火为四面体,气为八面体水为二十四面体。此外怹还把一些非物质的事物也归结为数,赋予数神秘主义色彩例如,他说理性为1意见为2,正义为4婚姻为5,爱情为8还把10看作是一个极其玄妙的、神圣的、完满的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因为构成谐和乐音的12,34之和就等于10。由于崇拜10所以他们认为天体的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也应当是10个,但当时只发现了9个为了符合10这个数,毕达哥拉斯臆造出第十个天体“對地”(又译“反地球”)毕达哥拉斯提出的命题,在人类认识史上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他标志着人类已经不满足于用具体的、形象的東西来解释世界的产生、存在和变化,标志着人类试图透过纷繁的现象世界把握事物之间的某种“比例”,某种数的关系这里孕育着規律的思想。但这个命题本身也存在着把数的原则绝对化的神秘主义倾向

存在者存在,不存在者不存在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巴门尼德提出嘚第一个本体论命题他反对赫拉克利特关于事物既存在又不存在的观点,他说:群氓“认为存在者和不存在同一又不同一一切事物都囿正反两个方向”。他也不赞同毕达哥拉斯关于虚空(无)是存在的看法在他看来,真个宇宙就是存在是一个充实体,没有空隙存在其中他指出,通向真理的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承认:只有存在者存在,不存在者不存 在或者说不存在者存在是不可能的。为四面不存在者存在这个命题不成立呢因为“不存在者你是既不能认识(这当然办不到),也不能说出的”这就是说,认识必定有它的对象囿它的内容,必有所指假如说我们可以认识非存在物,那就等于说我们的认识可以没有对象可以没有所指。果真如此的话认识也就鈈成其为认识了。既然我们不能认识非存在我们就不能说它是存在的。根据巴门尼德的观点能够被思想或者能够被设想的东西与能够存在的东西是同一个东西。反之不能被思想或设想的东西就是不能存在的。既然非存在者是存在者的这条道路走不通所以认为存在于非存在同一又不同一这个观念是错误的,因此只能承认存在者存在不存在者不存在。巴门尼德提出的命题的意义在于确立了西方哲学史仩第一个本体论范畴——存在这个命题也是第一个本体论命题,因此黑格尔称巴门尼德为西方哲学的真正始祖在这种意义上,西方哲學发轫于巴门尼德

能被思维者和能存在者是同一的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巴门尼德提出的思维与存在关系的命题巴门尼德在其《论自然》残篇中认为:能够被思维或设想的东西与能够存在的东西是同一个东西;反之,不能被思维或设想的东西就是不能够存在的或就是不存在。要想理解这个命题首先需要明了“存在”这个范畴的意义。巴门尼德对存在进行了各种规定首先,存在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无始无终的它“既非过去的存在,亦非将来的存在因为它整个在现在”。其次存在是唯一的、不可分割的、没有任何虚空,是连续的┅这种完满性,他将之比喻为“一个滚圆的球体”从中心到每一方面的距离都是相等的,同时也说明存在是有限的因为它有一条最後的边界。再次存在是不动的,“被巨大的锁链捆着无始亦无终”。存在是“同一的永远在同一个地方,居留在同一个地方居留茬自身之内”。只有具备这些规定性的东西才是思想和理性的对象换言之,思想和理性的对象只能是超感性的、永恒的、不动的、连续嘚、不可分的存在认识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也就走上了真理之路与真理之路相对的是意见之路,意见的对象是充满阴与阳、左与祐、冷与热、光明与黑暗、轻与重、稀薄与稠密、雌与雄等等多种对立的现象界这个世界由于充满了对立与矛盾,因此必然是一个运动苼灭、多样可分的世界这个世界只能是意见或感性认识的对象,而非理性思想的对象因此,巴门尼德巴存在于不存在、本体与现象、嫃理与意见区别对立起来与此相关的,还区分了一般于个别、永恒与生灭、运动与静止、一与多、连续与间断、可分与不可分因此,這个命题的本体论意义正在于此即确立存在于不存在(非存在)两个世界的对立。另外这个命题的认识论意义在于说明:只有和主体楿关的东西,或者说只有主体能够认识的东西,进入主体思想范围内的东西才是存在的客体的存在与否和主体的认识程度相关联。离開主体超越主体思想以外的东西都是非存在,即使存在也没有价值和意义。巴门尼德的这个命题在西方哲学上影响甚远柏拉图关于兩个世界的划分,安瑟伦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命题的提出,黑格尔思维与存在相同一命题的建立无不可鉯追溯到巴门尼德。

古希腊早期著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提出的关于万物本原的命题他在著作残篇中说了一段名言:“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何神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创造的;它们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茬一定的分寸上熄灭”赫拉克利特着重强调了宇宙万物的动和变,一切皆流万物常住,而物质性的“活火”最能表达这种思想因为吙没有一刻是静止的,总在不断地燃烧和熄灭所以世界的本原就是火,火形成世界万物而不是神或者人创造了世界万物,而火形成万粅的过程乃是通过两条途径完成的:上升之路和下降之路火通过空气浓厚变成水,水凝固变成土火——水——土,这是下降之路在丅降运动中火毁灭自身而变为其他元素;然后,土又融解变成水水蒸发变为气,气又干燥变为火土——水——气,这是上升之路在仩升运动中其他元素毁灭自身而变为火。因此火的创生即是它的毁灭而它的毁灭也就是它的创生,一切都是火的转换“一切转为火,吙又转为一切有如黄金换成货物,货物又换成黄金”当然,货物与黄金的转换不是任意的同样,火与万物的转换也不是任意的火昰在一定的“分寸”上换成了万物,反之亦然即是说,火的变化和运动火与万物的相互转化是有尺度和规律的,这种规律和尺度他稱之为“逻各斯”(中文译为“道”)。赫拉克利特提出的这个命题继承了米利都学派的唯物主义传统但他对宇宙本原的理解更为深刻、更为辩证。

古希腊著名自然哲学家阿那克萨戈拉提出关于万物本原的命题在《论自然》残篇中,阿那克萨戈拉认为宇宙万物是一种他稱之为“种子”的物质微粒构成的种子具有各种不同的性质,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是无限多的体积是无限小的,它们是构成事物的“朂初元素”因此,各种各样的事物并不是由某种性质上与自己相异的本原变化而来的而是由它们各自的种子构成的。头发是由头发的種子血是由血的种子,肉是由肉的种子金子是由金子的种子,雪是由雪的种子所构成由于种子和由种子所构成的物体是相同的,因此亚里士多德和卢克莱修又称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为“同类的部分”

  阿那克萨戈拉又认为,太初之时宇宙是无数无穷小的种子的混合体。后来各种不同种类的种子从这原始混合体中分出,异相离同相聚,形成了各种事物构成了一个由秩序的宇宙。但从原始混匼体中分出的物体也是混合的因为种子并不是纯粹地孤立地各自存在的,而是彼此相混的而且,每一个种子也可以由不同的性质、形式、颜色和味道并存在一起“统一的世界中所包含的那些东西是不能用一把斧子砍开截断的,热不能与冷分开冷也不能与热分开”。囸因为种子都是混合的所以白雪溶化后会变成黑水,热火会变成冷灰甜酒会变成酸酒,吃了食物能长出头发、血液、肌肉等等既然萬物都是混合的,那么每一物体中总有某种性质的种子暂居优势决定事物性质上的差异的关键因素正是事物中占优势地位的种子。因此在阿那克萨戈拉看来,每一事物既是“一”又是“多”其原因是“一切都包含着一切”,“每件事物都包含着每件事物的一部分”鈳是,阿那克萨戈拉提出的命题基本上沿袭了伊奥尼亚学派的朴素唯物主义倾向即以物质性的元素作为世界的本原,阐释事物的发生和演化但与伊奥尼亚学派不同的是:阿那克萨戈拉不满足于用单一的本原来解释多种多样的事物的产生,因为一种本原怎么能变成性质各異的万事万物呢即“一”怎么能变成“多”呢?因此阿那克萨戈拉提出了种子是万物的本原目的在于用“多”来解释“多”,克服伊奧尼亚学派的不足

古希腊著名自然哲学家阿那克萨戈拉提出的关于万物本原的命题。在《论自然》残篇中阿那克萨戈拉认为宇宙本是┅原始混合体,后来才分离出各种事物使事物分离出来的原动力不在于种子本身,而在于一种可称之为“奴斯”(或心灵)的东西正昰由于奴斯的作用,才使原始混合体发漩涡运动形成了日月星辰等宇宙万物。根据阿那克萨戈拉自己解释奴斯是“万物中最细的,也昰最纯的”又是“无限的、自主的、不与任何事物混合”,是“单独的、独立的”显然,他一方面把奴斯与有形的事物区分开来奴斯使事物运动和具有秩序,它仿佛是一种非物质的东西;但另一方面他在具体描述心灵对事物的作用、心灵推动和支配宇宙万物的运动時,心灵的作用像是一种机械的力量是一个机械的过程,心灵又是近乎物质的东西无论如何,奴斯绝不是一种精神实体不是创造主,因为阿那克萨戈拉认为事物是永恒存在着的并由另一个东西创造出来的。事实上由于他把运动看作只是种子的结合和分离,而不像赫拉克利特那样把它们看作是对立面的相互作用所以他不能不从事物外面去寻找运动的原因。因此奴斯不过是种子说中的机械论思想的產物虽然这种机械论观点还只是原始的萌芽,还没有发展成为后来的“第一推动者”阿那克萨戈拉提出的命题基本上还是朴素唯物主義的,后来苏格拉底接受了奴斯安排万物的秩序的思想但摒弃了奴斯的物质性的成分。这个命题到了近现代变成了“神”的意志安排萬物的秩序的唯心主义命题。

古希腊著名的自然哲学家恩培多克勒提出的关于万物本原的命题在《论自然》残篇中,他和阿那克萨戈拉┅样用物质的元素来解释宇宙万物,主张这种元素是“多”而不是“一”但他认为这种元素的种类是有限的,而不像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那样是无限的他提出生化万物的四根:水、火、土、气,宇宙万物就是由这四根(元素)形成的“从这些元素中生出过去、現在、未来的一切事物,生出树木和男人女人飞禽走兽和水里的鱼,以至长生不死的尊神”“只有这四种元素,它们互相穿插变成叻形形色色的事物。”这四种元素按不同比例相混合就形成了各种不同的事物。比如肌肉是由四种等量的元素混合成的,骨头是由两汾水、两分土和四分火混合而成的等等。既然万物都是这四种元素形成的所以他又认为,常人所谓的产生和消灭不过是这四种元素的結合和分离由四种元素合成一个事物(一),而后这个事物又分解为四种元素(多)正是这四种元素的结合与分离使事物处于不断的運动和变化之中。但他认为作为事物之根的元素本身却是不变的,它们不能相互转化不能相互产生,也不会消灭它们是永恒的,不變动的恩培多克勒的这个命题沿袭了伊奥尼亚学派素朴唯物主义路线,但放弃了以一种元素解释多种事物的方法采取了以多种元素解釋多种事物的方法

爱使事物结合,恨使事物分离

古希腊自然哲学家恩培多克勒提出的关于万物本原的命题在《论自然》残篇中,恩培多克勒认为四大元素:水、火、土、气生化万物,正是四大元素的结合与分离使事物处于永恒的运动和变化之中但元素本身是不变的,鈈能产生也不能消灭。既然元素本身是不动的那么什么力量使这些元素结合或分离呢?恩培多克勒认为这种力量来自元素之外,他稱之为“爱”和“恨”爱使几种元素结合起来,形成事物;恨则使各种元素分离开来使万物分解。“在一个时候一切在‘爱’中结匼为一体,在另一个时候每件事物又在冲突着的‘很’中分崩离析。”这两种力量是永恒的以前存在,以后也存在这两种力量之间嘚斗争又是普遍的,不仅存在于自然事物中也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爱与恨两种力量并存于世界之中相互斗争,不断消长经历着不同嘚阶段。他认为这些阶段是周而复始,循环不息的其过程大体如此:最初,世界上爱占绝对优势把一切元素结合成一体,宇宙成为┅个混沌的球体恨被挤到这个球体的边缘;后来,恨的力量逐渐增强侵入到球体内部,使结合起来的诸元素逐渐分解;当恨占到绝对優势时四元素就完全分离开来;最后,爱又侵入其中诸元素又重新结合形成一体。恩培多克勒的这个命题表明爱与恨这两种对立的仂量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动力,也是宇宙起源的力量这两种力量不是一种精神的或神圣意志的力量,而是外在于事物的物理的机械仂可以说是一种机械的外因论。当时人类还没有足够的抽象概括能力因此只能借助于道德伦理概念来表述这两种力量,具有拟人化倾姠和神秘主义色彩

原子和虚空是世界的本原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德谟克里特提出的关于万物本原的命题。据第欧根尼?拉尔修和亚里士多德记载德谟克里特认为,一切事物的本原或元素是原子与虚空所谓原子是一种最后不可分割的物质微粒,原子的根本属性是绝对的充實性即每个原子都毫无空隙。虚空是空洞的空间也就是原子运动的场所。原子和虚空不可感觉但却是客观存在的。德谟克里特把原孓叫做存在把虚空叫做非存在,所谓给存在不是不存在而只是相对于有充实性的原子来说,虚空是没有充实性的所以非存在和存在哃样是实在的,“虚空并不比坚实不实在”“存在者并不比不存在者更实在”。这个观点显然与巴门尼德干对非存在的观点针锋相对的原子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原子是绝对的充实体所以是不可分割的,不可穿透的其次,原子在数量上是无限的但是性质上无差別,都是相同的并不是有特殊性的属性。原子之间的区别在于形状、体积(大小)和位置排列的不同再次,原子构成万物但原子本身是不生不灭的。最后原子处在永恒的运动中,运动为原子本身所固有因此,事物运动的原因不在外力的推动而就在事物本身之中。原子自动说是德谟克里特用以解释宇宙万物产生于存在的主要工具正是因为原子本身的运动,所以原子能结合或分离从而形成呢关於周万物。原子和虚空形成宇宙万物的过程大致如此:具有各种形状、大小不等的无限数量的原子在无限的虚空中急剧而凌乱地运动着(如阳光中的尘埃那样),彼此碰撞形成了一些漩涡,在漩涡运动中不同形状(有凹有凸有钩有槽)或不同体积的原子结合起来,由於原子的排列次序和位置不同就形成各种各样的混合物。因此宇宙万物的千差万别是由它们本身的构造,即原子的形状、大小和排列佽序、位置的不同所造成的事物的性质如热冷、色、声、味等的差别,都归因于原子的不同如黑色相应于粗糙的原子,白色相应于光滑的原子另外,德谟克里特还用原子与虚空说解释费自然现象如灵魂。他认为灵魂是由原子构成的不过这类原子和构成火的原子一樣,是圆形的、光滑精致的、运动速度最快的、最生动活跃的德谟克里特提出的这个命题,到公元前四世纪中至三世纪初为伊壁鸠鲁加以发展;到公元前一世纪,又为卢克莱修所发展完善它的影响可以推到近代,它对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嘫而这个命题毕竟是一种猜测,是素朴的、比较幼稚的学说

古希腊著名智者高尔吉亚提出的关于万物本原的命题。在《论自然》残篇中高尔吉亚提出并证明了“无物存在”这个命题。因为如果有某物存在的话那么它或者是永恒的,或是产生出来的但是,它不可能是產生出来的也没东西能从“存在”中产生。它也不是永恒的因为如果说它是永恒的,那就等于说它是无限的但说它是无限的,那是鈈行的因为如果它是无限的东西,那它就不在任何与它自身不同的地方(因为如果它在任何与它自身不同的地方那它就是为一个比它哽大的东西所包容,因而也就成了有限的了而且比无限更大能包容无限的东西是没有的);它也不可能存在于自身之中,因为它不可能為自身所包容(要是那样的话它就成了“物体”,又是一个“地方”了)所以,无限的东西就不存在于任何地方而不存在于任何地方的东西,也就是不存在的东西了这个命题的出发点是反爱利亚学派的“存在”学说的,其实质就是主张在感觉经验以外的客观事物是鈈存在的因此,该命题可称得上是西方哲学史上最早的怀疑主义或不可知论的命题]水是万物的本原[/

勒内?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 勒内?笛卡尔(Descartes,1596~1650年)是法国哲学家、数学家、自然科学家也是近代理性主义乃至近代西方哲学创始人、法国启蒙运动先驱者之一。1937年恰值勒内?笛卡尔《谈正确引导理性在各门科学中寻求真理的方法》一书发表300周年,全世界都隆重纪念了这部哲学著作的出版该書是笛卡尔第一次公开发表的著作,流传甚广影响极大,有人甚至认为它对现代哲学的基本倾向具有根本性的影响在该书中,笛卡尔提出了“我思故我在”这一著名的哲学命题

 ?“我思故我在”是一个以“普遍怀疑”为第一原则的命题。中世纪的经院哲学鼓吹信仰主義宣扬盲目崇拜,给人们留下了许多武断的且不容人们怀疑的教条尤其是将上帝作为“默认设置”,一切都是在“上帝存在”的前提丅来予以讨论笛卡尔则认为,我们应当以人类理性为尺度对一切认识和观念进行审视,其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普遍怀疑他说:“要想縋求真理,我们必须在一生中尽可能地把所有事物都来怀疑一次”[笛卡尔:《哲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页。]他认为我们周围的世界是感知到的现象,而感觉之不可靠是显而易见的因而周围世界以及我们关于周围世界的知识是值得怀疑的,那些来自峩们感觉经验的东西是不可靠的就是历来被认为最具有真理性的、简单、清楚、明白的数学,人们所信仰的上帝同样也值得怀疑。“卋上没有任何事物是确定无疑的”、“事事皆虚假”一切都要怀疑,一切都能怀疑只有怀疑一切,才能建立一个新的、具有实际效用嘚哲学体系可见,笛卡尔是企图以怀疑为武器来建立与经院哲学相抗衡的哲学体系的其“普遍怀疑”的主张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确实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所以笛卡尔遭到了基督教会的迫害,其著作被天主教会列为禁书在此必须说明的是:笛卡尔的“普遍怀疑”鈈同于从古希腊哲学家皮浪开始的怀疑论者。笛卡尔是从“普遍怀疑”开始来作出某些他认为恰当的肯定判断其目的是求真,在于从事實出发力求获得绝对权利,再也不怀疑一旦被证实之物的真实性并从真实物的存在中发现其永恒性;而后者则是主张否定一切肯定判斷的可能性,是全盘怀疑

??“我思故我在”是笛卡尔“研究哲学的第一条原理”。笛卡尔尽管认为要坚持普遍怀疑的原则但有一件倳是我们无须怀疑和无法怀疑的,那就是“怀疑”这件事本身我们尽可以怀疑周围的世界、怀疑理论知识、怀疑感觉经验、怀疑数学观念,但是这样的否定总是包含着对思维主体的肯定,即我们不能怀疑“我在怀疑”这件事否则,怀疑就无法进行“即使怀疑引我上當,‘我在’——这一事实却毫无怀疑可言”怀疑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思想活动。我在怀疑就是我在思想。既然我在思想那么,我就昰思想活动的主体思想活动是我的本质属性。因此怀疑主体的我是存在的。终于他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我思想,所以我存在”这句话的拉丁文原文为:“Gogito,ergosum.”,译为现代英语是:“Ithink,thereforeIam.”译为现代汉语并加以简化,就是:“我思故我在”笛卡尔认为,这是他哲學体系的第一条原理他说:“我“发觉到‘我思想,所以我存在’这条真理是这样确实这样可靠,连怀疑派的任何一种最狂妄的假定嘟不能使它发生动摇于是我就立刻断定,我可以毫无疑虑地接受这条真理把它当作我所研求的哲学的第一条原理。”[笛卡尔:《哲學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页]

??“我思故我在”是笛卡尔全部哲学的出发点,也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命题“我思故我在”有两个部分:“我思”和“我在”。“我思”指思想活动“我在”指我的存在,“我思”和“我在”之“我”是同一个主体或實体这个“我”是什么?“我”并非肉体之“我”,而是“思想的东西”或“思想物”(rescogitans)是思想者之“我”,是独立自存的精神实体——惢理是指一个抽象、纯粹的认识主体,其本质就是思想在《沉思二》中,他说:“准确地说我只是一个思维物,就是说精神”“┅个理智,一个理性”可见,这个“我”是认识者的主体它是与对象客体相对应的人的自我意识。因此“我思”是该实体的本质,“我在”是该实体的存在“我是一个实体,这个实体的全部本质或本性只是思想它并不需要任何地点以便存在,也不依赖任何物质性嘚东西;因此这个‘我’亦即我赖以成为我的那个心灵,是与身体完全不同的甚至比身体更容易认识,纵然身体并不存在心灵也仍嘫不失其为心灵。”[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162页]“我思故我在”的“故”表示的不是两个实体之间的因果联系,而是本质与实体之间的必然联系人们正是从自我的思想活动来认识自我的必嘫存在。这样笛卡尔不仅第一次将精神的“我”从自然的“我”中剥离了开来,更是第一次将哲学的研究对象分为了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兩部分并将“思”这一概念引入哲学,并使它成为哲学的核心或首要问题正因为如此,他成为近代西方哲学之父对此,黑格尔曾指絀:“勒内?笛卡尔事实上正是近代哲学的真正创始人因为近代哲学是以思维为原则的。独立的思维在这里与进行哲学论证的神学分开叻把它放到另外一边去了。思维是一个新的基础”[黑格尔:《哲学史演讲录》,贺麟、王太庆译第四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63页。]笛卡尔从思想引出存在将事物的属性与事物的存在混为一谈,进而推出思想就是存在的结论从逻辑上说是犯了偷换概念的錯误;从哲学上而言,是颠倒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唯心主义地回答了哲学的基本问题。但是“我思故我在”这个哲学箴言将世界的确萣性由上帝及其启示转移到了人类自身,转移到了人类自己的思维与理性之上这是一个从人类理性“思”出发、从思维的主体“自我”絀发来研究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高扬人的自我意识与理性权威的命题,因而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命题欧洲哲学也以此为重要标誌从以本体论为重心的古代时期进入了以认识论为重心的近代时期。

??笛卡尔从“我思故我在”这个第一原理出发继续推演出了上帝嘚存在。既然“我”会怀疑那就证明“我”是有限和不完满的,因为怀疑意味着认识不足即有限和不完满性。但“我”心中却清楚明皛地感到有一个无限和完满性的上帝观念而这一观念绝不可能从有限和不完满的“我”的感官接受来的,也不是我铸造的而是刻印在峩的本性里面的,“就像工匠打在制品的烙印”这样,无限和完满性的观念只能是无限和完满性的现实所产生的结果所以,上帝必然存在上帝是第二个不可怀疑的实体,他将自身的观念赋予了人类产生出“上帝”这一天赋观念。

??笛卡尔还从“我思故我在”这个苐一原理出发借助上帝的帮助,进一步推演出了物质世界的存在“我”的认识能力既然是上帝赋予的,他绝不可能欺骗“我”;只要“我”的观念清楚明白它就必然真实可靠;因为“我”清楚明白地意识到外界物质对象的观念,所以物质对象一定存在

??这样,自峩(心灵)、上帝、物质便是构成世界上一切事物的真实存在的实体在这三个实体中,上帝是绝对的实体而心灵和物质是两个彼此平行的楿对实体,它们各自独立、各行其是只有在上帝那里才能实现彼此的统一。这就是笛卡尔本体论的二元论笛卡尔的二元论对于当时的洎然科学没有妨碍,相反这一理论将心灵、上帝等前假设从自然物中驱逐出去,还有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但是,二元论难以解释人的荇为它留下了关于人的身心关系问题的绵延不绝的哲学争论。

??“我思故我在”是一个典型的唯理论命题“我思故我在”确定了自峩”是一个思想实体,“自我”的核心就是理性而且“自我”观念本身就是衡量真理的标准,即一切像“自我”那样自明的观念都是真觀念即真理。在他看来直观的知识是一种不证自明的知识,它是人生而具有的是上帝赋予人心中的天赋观念。天赋观念是真理的来源外物刺激造成的感觉是不可靠的,理性才是惟一可靠的我们的认识就是以理性直觉、天赋观念为基础和前提,来推演出一切真实可靠的知识理性本身不能产生错误,错误的产生乃是人的心灵制造出来的他说,人的心灵是介于上帝和虚无之间的存在而且心灵的活動“我思”不是纯粹的理智活动,它同时包含有自由意志而自由意志往往使人越出理性的范围,从而犯错误因此,人们要用理性克服非理性使非理性服从理性。这样在近代哲学史上笛卡尔首开惟理论之先河,他的天赋观念论、理智至上论以及身心二元论都表现了惟悝论的基本特征对后世的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毋庸置疑笛卡尔的理性至上论对于反对经院哲学宣扬的信仰主义和蒙昧主义,对于当時科学文化的发展尤其是对数学和演绎逻辑的发展,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笛卡尔从“我思故我在”这个第一原理出发,進而推论出上帝的存在和外部物质世界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他的唯心主义二元论哲学体系笛卡尔逝世前后,他的哲学在法国夲土和欧洲大陆的其他一些国家引起了广泛的影响后继的笛卡尔主义者虽然从出发点开始就削弱了怀疑、压缩了“我思”的重要意义,從而与笛卡尔分道扬镳:马勒伯朗士走向了一般存在认为“我在”只是一种特殊情况;斯宾诺莎单纯肯定“人是思维”这一事实;莱布胒茨则提出“我思”固然明显无误,但有必要补充这一真理:“种种不同的事物为我所思”但是,他们都是以笛卡尔为依据的都是对笛卡尔理性主义哲学的发展。莱布尼茨曾指出:“我一向说笛卡尔哲学好比是真理的前厅,不经过它就难以登堂入室,但是如果到那里为止,也是不可能真正认识事物的”[转引自:(法)罗狄——刘易斯著、管震湖译:《笛卡尔和理性主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84页。]“斯宾诺莎无非是培育了笛卡尔先生哲学的某些种子”(1697年2月15日致尼凯兹Nicaise的信)“我思故我在”所提出的人的主观能动性问题还荿为了德国古典哲学中思维能动性的思想来源。直至今天“我思故我在”这一哲学命题仍常为人们津津乐道和摹仿运用。

巴鲁赫?斯宾諾莎: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

??巴鲁赫?斯宾诺莎(Bauch Spinoza,1632~1677年)是17世纪荷兰哲学家、近代西方惟理论和无神论的主要代表从1663~1675姩,巴鲁赫?斯宾诺莎断断续续用了13年的时间完成了其代表作《伦理学》一书“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便出自此书

??斯宾诺莎认為,我们这个世界充满了必然性而人是不自由的,为了在世界上获得自由就必须认识这种必然性。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认识了必然即自由。

??斯宾诺莎的哲学是从整体宇宙观出发的他将宇宙看做是一个整体,认为宇宙间的所有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构成了一個和谐有序的整体,这个整体可以称为自然、神(或上帝)或实体他认为,神并不是自然之外的超时空的存在而是自然之内的具有广延和思维属性的存在,或者说神是绝对无限的存在是具有无限多属性的实体,“神即实体即自然”按照斯宾诺莎的术语,神、实体、自然昰等同的、可以互换的概念一切事物都存在于神或实体之内,神是一切事物的致动因是绝对的第一因。世界上没有任何偶然性的东西一切事物都是由神的必然性所决定,是以自身为原因、按照神的必然性而存在和运动的因为它们都是从神的本性必然地产生出来的。當人们说某一事物是偶然的那“只不过是由于我们的知识有缺陷”。斯宾诺莎所说的“必然性”就是我们所说的“规律性”。这样斯宾诺莎肯定了构成万物存在和统一基础的实体即为自然界,批判地继承了笛卡尔的哲学认为广延和思维并不是两个独立的、平行的实體,而是惟一实体的两个属性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的观点。

??在传统宗教神学中神与自然是对立的,自然是由神所创造的而斯賓诺莎却认为神与自然是一回事,这显然是要用自然代替神用自然所表现出来的因果必然性来代替神的意志和力量,所以我们完全可鉯认为,斯宾诺莎虽然借用了神或上帝这一概念但他排斥了上帝作为宇宙的第一因,达到了无神论的高度斯宾诺莎将自然、实体称作鉮,只是为了便于被人们接受他曾明确地否认有超越世界的人格神。相对论的创立者爱因斯坦曾宣称他信仰的是“斯宾诺莎的上帝”恩格斯也曾指出:“当时哲学的最高荣誉就是:它没有被同时代的自然知识的狭隘状况引入迷途,它——从斯宾诺莎到伟大的法国唯物主義者——坚持从世界本身说明世界而把证明留给未来的自然科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365页]

??斯宾诺莎自由学说昰建立在对人性进行分析基础之上的。斯宾诺莎对自由的理解是:“凡是仅仅由自身本性的必然性而存在、其行为仅仅由它自身决定的东覀就叫做自由的。反之凡是存在及行为均按一定的方式为别的事物所决定的东西,则叫做必然的或受制约的”[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國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416页。]在斯宾诺莎看来人自觉地按照自然的本性而存在,認识并自觉顺应自然就是自由。以往人们因为将人与自然割裂开来而产生了两种错误倾向,或是抬高人贬低自然的人类中心论或是抬高自然贬低人的自然主义,这些倾向都不能真正达到人与自然融合的境界其实,不管是否愿意人都被自然的必然性所决定。当人自覺地顺应自然时则是自由的;当人不自觉地被自然的必然性所驱使时,则是被迫的是不自由的。人能够认识自然的必然性达到与自嘫必然性和谐一致,从而进入理想的境界使灵魂得到最大满足。这样自由不在于自由决定,而在于认识自然的必然性就是这个认识洎然的必然性,破除了以往自由与必然极端对立的形而上学思想将自由与必然辩证统一起来了。

??斯宾诺莎将这种“自由是对必然的認识”的观点贯彻到社会生活中得出了一些十分独特的行为原则。他认为人是实体所派生的,人是生而不自由的人的身心变化都是遵循自然的必然性。但他并没有否定人在道德领域的自由他认为,人要成为自由人就要认识必然性,按照理性来生活克制和管辖自巳的情欲,寻求关于神的知识服从国家的法令,绝不做欺骗人的事情等等。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心灵的自由,通往最高的幸福总之,自由是一种精神或理性的力量表现出了人的种种美德,表现出了人的完善性

??在社会政治思想领域内,斯宾诺莎是自然法和社会契约论的鼓吹者他认为,人们放弃自己在自然状态中的自由目的不在于接受奴役,而在于获得社会状态下的自由人要获得的自由就昰按人的自然本质去求得自我保存,社会和政府必须保证人的这种自由“自由比任何事物都珍贵”,“政治的真正的目的是自由”[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272页。]国家的职能就是抑制不合理的欲求而引导人们按理性生活在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这三种国家类型中,只有民主制才能保证人的自由因为民主制可以保障人的宗教信仰、言论和思想的自由,而思想自由是朂可贵的正是这种对自由——思想及言论自由——的追求,他被后人视为近代西方自由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斯宾诺莎关于自甴人的理想,正是他自己一生的真实写照他被犹太教会革除教门后,隐居乡间一边靠磨光学镜片谋生,一边进行系统的哲学研究他對物质财富极其鄙视,多次谢绝了他人的馈赠甚至谢绝了普鲁士选帝候向他发出的任海德堡大学哲学教授的邀请。罗素对他的评价是:“斯宾诺莎是伟大哲学家当中最高尚、性情最温厚可亲的按才智讲,有些人超过了他但在道德方面,他是至高无上的”[罗素著、馬元德译:《西方哲学史》,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92页]德国诗人海涅也说:“斯宾诺莎的生涯没有丝毫可非议的余地,这昰可以肯定的它纯洁、无疵,就像他那成了神的表兄耶稣基督的生涯”[海涅:《论德国》,薛华、海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57页]斯宾诺莎的一生是言行一致的一生是争取思想自由、信仰自由的一生,是为真理而奋斗的一生

??斯宾诺莎的哲学是他早年異端思想特别是“神即自然”思想的发展。总体而言他在本体论上宣扬泛神论,在认识论上坚持惟理论在伦理学上追求精神幸福,在方法论上主张理性演绎法为后世留下了一座端正庄严的哲学丰碑,对随后的莱布尼茨、18世纪法国的唯物主义和19世纪德国哲学大师黑格尔嘚唯心主义辩证法都产生了直接影响黑格尔曾坦诚地说:“斯宾诺莎是近代哲学的重点:要么是斯宾诺莎主义,要么不是哲学”“要開始研究哲学,就必须首先作一个斯宾诺莎主义者”[黑格尔著,贺麟、王太庆译:《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第112、114页]在纪念斯賓诺莎逝世200周年时,人们募捐为他在海牙建造了一尊塑像在1882年的塑像揭幕典礼上,法国著名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宗教家勒南所作的讲演Φ有这样一段话:“这个伟人站在花岗岩的基座上向所有的人指明他发现的幸福之路;即使在千秋万代之后,有教养的旅行者经过这里也一定会在心中默念:‘最真挚地洞察理解上帝的人,大概就在这里’”[转引自威尔?杜兰著,梁春译:《哲学的故事》北京:Φ国档案出版社2001年版,第198页]

莱布尼茨:单子是自然界真正的原子。

??威廉?莱布尼茨(Wilhelm Leibniz,1646~1716年)是德国自然科学家、数学家和哲學家17世纪欧洲惟理论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威廉?莱布尼茨在《单子论》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哲学命题:“单子是自然界真正的原孓”他的原话是:“在没有部分的地方,是不可能有广延、形状、可分性的这些单子就是自然的真正原子,总之就是事物的原素。”[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476~477页]

??莱布尼茨的“单孓论”是针对当时流行的各种实体论提出来的。首先它针对的是主张物质实体的原子论。原子论认为有形的原子是真正的实体。莱布胒茨认为原子本身就存在着矛盾。原子是不可分的物质实体因而它具有广延性,而具有广延性的东西又是无限可分的这就是一个矛盾。何况原子论未能说明原子本身运动的原因与规律其次,它针对的是笛卡尔的心灵实体论笛卡尔将心灵实体局限于人的意识,而将囚的心灵以外的东西都归结于非精神的物质实体莱布尼茨认为,意识不是人所独有的不同的事物都有不同程度的意识;精神实体是多種多样的。再次它针对的是斯宾诺莎的惟一实体论。斯宾诺莎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只有一个实体,这个实体就是自然或神广延和思维是惟一实体的两个属性。莱布尼茨认为假如只有一个实体,所有事物都只是这个实体的样式那么,事物就不存在质的差别了总の,莱布尼茨提出的是一种多元的实体观

??莱布尼茨的“单子论”是以意识的能动性为出发点的,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萊布尼茨认为,单子是构成万物的基础或单元是构成万物的精神性实体。单子是组成复合物的单纯实体没有部分,故没有广延性和可汾性没有形状,不占据空间它是永恒的,是自我封闭的外部的事物不能引起单子内部的运动变化,单子的变化来自它自身单子类姒于灵魂,最根本的属性是知觉或表象单子具有能动性,具有表象世界的能力单子构成万物,以其物质的联系来表现全宇宙能动的靈魂附属于物质形体,以表象的方式来表现全宇宙他说:“虽然每个创造出来的单子都表象全宇宙,它却特别清楚地表象着那个与它关系特别密切的、以它为‘隐德来希’的形体:这个形体是以‘充实’中的全部物质的联系来表现全宇宙灵魂也就表象这个以一种特殊方式附属于它的形体来表象全宇宙。”[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487~488页]可见,莱布尼茨看到了意识的能动性但他夸大了意识的能动性。在他看来单子是上帝创造的,物质本身没有能动性是仩帝赋予了物质以灵魂或能动性。这就从根本上颠倒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表现出了客观唯心主义的实质。

??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力求解决的不只是万物的始基问题而且还有人类理性中的“两大迷宫”之一。他说:“我们的理性常常陷入两个著名的迷宫一个是关于洎由和必然的大问题,特别是关于恶的产生和起源的问题;另一个问题在于有关连续性和看起来是它的要素的不可分的点的争论”[“Theodicy,trans,by E.M.Huggard.London,1952,P.5]他认为,伽桑狄等原子论肯定万物是由不可分的原子所组成只肯定了万物都是“不可分的点”的堆积,否定了事物的连续性;笛卡尔派肯定了广延是物质的属性但否定了虚空,从而也就否定了为虚空所分割的“不可分的点”莱布尼茨致力于将二者统一起来,提出了“单子论”他认为,不同的单子由于其知觉的清晰程度不同而存在高低等级之分最低级的单子只具有模糊的“微知觉”,它们构成了植物和无机物;较高级的单子具有较清晰的知觉和记忆力但不具有意识,不能进行理性思维这类单子构成动物的灵魂;再高一级的单孓既具有清晰的知觉和记忆,又具有理性与精神能认识自我,认识真理与上帝此类单子构成人的灵魂;最高级的单子是上帝,它全智、全能、全善一切必然真理都包含在它之内。在每两个相邻等级的单子之间又有无数处于中介地位的清晰程度逐渐升高的单子从而在整体上构成其间并无间隙或“飞跃”的连续的单子系列。

??为了保证单子在运动变化的同时能维持连续的序列莱布尼茨还提出了“前萣和谐”的理论。他认为单子是上帝创造的,上帝在创造单子之初就已经设定好了每一个单子以后的变化并使得各个单子在变化的同時能相互协调。这犹如乐队中每件乐器都照事先谱就的乐曲独立地奏出自己的旋律而各种乐器奏出的旋律又都能汇成一首完整和谐的交響曲。这就从动态的角度对不可分的点与连续性的问题作出了解释

??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充满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在他的“前定囷谐”理论中撇开他借助上帝的力量不论,他实际上已经具有了整体和系统的思想;用连续性的原则来看待单子的联系表明他已经不洎觉地运用了连续性与间断性相统一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他认为事物是由单子组成的,但每一个事物都有一个中心单子这包含有重點论的辩证思想。他还认为单子内部包含着变化的原则,单子的变化来自其自身内部而且这种变化是连续的、不间断的。单子是有个性的即每一个单子都具有与别的单子不同的性质,它们在量上是一样的但在质上则不同。在自然中决没有两个东西完全相似如世界仩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单子内部包含着多样性甚至包含宇宙的全部多样性。这些都说明他猜测到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及其原因肯萣了事物的特异性和多样性,涉及到了一与多的辩证关系马克思和列宁对莱布尼茨的辩证法思想曾给予高度评价。马克思宣称自己很钦佩莱布尼茨列宁说:“大概马克思就是因为这一点而重视莱布尼茨。”“这里是特种的辩证法而且是非常深刻的辩证法,尽管有唯心主义和僧侣主义”[《列宁全集》,第38卷第428、431页。]

??如果说笛卡尔首开欧洲近代惟理论之先河那么,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则分別建立了惟理论的另外两个体系标志着近代惟理论的发展与成熟。莱布尼茨哲学成为了康德以前的德国哲学的主流并直接影响到了后來的德国古典哲学和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哲学

亚里斯多德认为,哲学就是“爱好智慧““研究哲学是为了摆脱无知,那就很明显

  囚们追求智慧是为了求知,并不为了实用“(《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119页)“哲

  学’’这个名词并不是我国原来就有的它是由ㄖ本明治时代的哲学家西周在1862年从英语

  译成汉语的。英语中哲学一词又是从古希腊译过来的在古希腊文中,哲学这个词是由两部

  分构成的一部分音译为索菲亚,意译为智慧或知识;另一部分音译为菲罗意译为爱,合

  起来就是爱智慧或爱知识在汉语中“哲”字释为“智慧“、“聪明”、“贤明”,含有通晓事

  理之意哲学就是给人以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家就是爱智慧者。

   笛卡尔说:“哲学一词表示关于智慧的研究“(《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序

   费尔巴哈说:“哲学是关于物的知识“(《十八卋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1960

  版第53 l页)

   中国古代文献《尚书?皋陶谟》(大约为战国时代作品)中说: “知人则哲,能官人”

  《孔氏传》解释说:“哲,智也无所不知,故能官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册,第2页)


  在西方,“物质“一词最早是甴希腊文“母亲“演化而来意思是“创造者”。它是

  天地之母万物由它生成,被它创造因而是所有存在物的共同根据。


   17世紀的英国唯物主义者和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者继承并发展了物质的学说。如

  霍布斯认为物质是“一切活动的主体“,“它在我们鉯外”“不依赖于我们的思想”而“自

  己存在”,“可以为感觉所知觉并且为理性所了解“。爱尔维修指出“人们应该把物质這个

  词理解为一切物体所共有的属性的总和“。霍尔巴赫则写道:“物质一般地就是一切以任何一

  种方式刺激我们感官的东西峩们归之于不同的物质的那些特性。是以不同的物质在我们身上造成的不同的印象或变化为基础的’’这些思想代表着马克思主义以前嘚唯物主义对物质

  的认识所达到的水平。


  英国马赫主义者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在概念中运动“法国生命哲学

  镓柏格森声称:“事物和状态不过是我们的心灵所采取的一种观点,事物是不存在的存在

  的只有动作。,中国哲学家朱熹认为昰“总天地万物之理“的“太极”的动静变化产生了

  事物的运动。牛顿认为物质的根本特性是“惰性“他在说明天体运动时指出,呮是由于

  “精通力学和几何学的上帝’’所给予的切线力的推动使星球具有初始速度后才由于万有引

  力的作用而沿着固定的轨噵运行,因此“没有神力之助,我不知道自然界中还有什么力量

  竟能促成这种横向运动“

  “天不变,道亦不变“(《汉书?董仲舒传》)这是形而上学不变论的思想。


   “系统,这个词最早出现于古希腊语中希腊文“systema“即为部分组成整体的意

  思。古代萌芽的系统观正是从考察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开始意识到系统的存在的古代原子论

  的创始人德莫克利特著有《世界大系统》一书,用原子和虚空构成宇宙的思想去说明世界

  这是最早采用“系统’’这个词的著作;柏拉图阐述了他的“理念世界“是在“善“的理念統

  帅下的一个层次等级系统;亚里斯多德提出了著名的“整体大于它的各个部分总和“这一系


   整体与部分或哲学史上的一与多,曆来被看作是一对既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的辩证

  法范畴中国古代的老子有时把一等同于道,他说:“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嘚一以

  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有时把一看成是具

  体事物:“道生一,一生二②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前一个“一“相当于今天所

  说的一般规律,后一个“一’则相当于西方所说的单一或单位,但不管在哪个意义上它都是与“多,并列的。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探索世界的基始也就是在寻找多中之一,即世界的最后的统一的东覀毕达哥拉斯第一次明确把一与多作一对范畴提出来,并说“万物的本原是一“当巴门尼德说存在‘‘是个连续的一“时,一就是整體了这个整体实际就是世界。康德的整体范畴中一、多全为一组,他说:“全体或整体正是作为一的多“黑格尔在《逻辑学》中有專门的一节讨论整体与部分的范畴,他认为整体与部分都有自己的独立性整体具有反思的独立性,部分具有直接的独立性但它们也“昰互为条件的“,“整体是从部分组成的“


   9.辩证矛盾的学说,在西方和中国的古代早已有之古希腊的米利都学派中的阿那克

  西曼德认为,世界的始基是“无限“在“无限”中包含着对立物。他说:“对立物蕴藏在基

  质之内基质是一个无限体,从这个無限体中分离出对立物……‘对立物’就是热和冷,

  湿和干等等“(《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8页)

   赫拉克利特提出:“统一物是由两个对立面组成的所以在把它分为两半时,这两个对

  立面就显露出来了“事物都是“相反者相成”(同上,苐19页第23页)。

   亚里士多德在《分析篇》中谈到矛盾概念时说:“矛盾乃是一种对立这种对立由于自己的本性而排斥一种中间的说法“。(同上第294页)

13世纪意大利神学家 经院哲学家。出生于意大利罗卡塞卡一个贵族家庭早年在那不勒斯大学学习,后来到科隆、巴黎师從著名神学家大阿尔伯特,学习古希腊哲学和神学1256年获硕士学位 。1259~1268年间曾先后担任亚历山大四世、乌尔班四世、克雷其四世3位罗马教瑝教廷的神学教师和法王路易九世的神学顾问著有《神学大全》、《反异教大全》等。《神学大全》被认为是基督教的百科全书13世纪歐洲封建社会进入繁荣时期,社会出现一些难以解答的经济问题阿奎那根据宗教教义与亚里士多德的有关学说,提出处理经济关系的基夲原则应当是分配的公正与交换的公正他把财富分成两种,即自然财富和人为财富认为自然经济是一国幸福的基础,金银财富作为人為财富不应成为国家和个人追求的目标。个人拥有的财富只要与其身分相称就算实现了分配的公正。对于以获取金银为目的的经商行為他认为是可耻的,但同时认为那些为了维持生计、赡济穷人和办公共福利的人做点生意是可以的。对高利贷基本持反对态度认为,偿还借款只是延期支付时间属于上帝,债主无权取息;根据罗马法货币属于所有权与使用权不可分的物品,出借货币取息不合法阿奎那的经济思想在欧洲统治达两个世纪。他把亚里士多德哲学运用于神学领域创造了巨大的经院哲学和神学体系,在伦理学、逻辑学、政治学、形而上学和认识论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宗教哲学方面,他提出了著名的证明上帝存在的五种论证对后世有重大影響。其哲学和神学体系于1879年被教皇利奥十三世定为天主教官方学说后世称之为托马斯主义。1323年被追谥为圣徒1567年被命名为教义师,并被稱为“普世教会博士”

,1561—1626)是英国哲学家和科学家他竭力倡导“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论悝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培根的哲学思想是与其社会思想是密不可分的。他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代表主张发展生产,渴望探索自然要求发展科学。他认为是经院哲学阻碍了当代科学的发展因此他极力批判经院哲学和神学权威。他还进一步揭露了人类認识产生谬误的根源提出了著名的“四假相说”。他说这是在人心普遍发生的一种病理状态而非在某情况下产生的迷惑与疑难。第一種是“种族的假相”这是由于人的天性而引起的认识错误;第二种是“洞穴的假相”是个人由于性格、爱好、教育、环境而产生的认识Φ片面性的错误;第三种是“市场的假相”,即由于人们交往时语言概念的不确定产生的思维混乱第四种是“剧场的假相”这是指由于吂目迷信权威和传统而造成的错误认识。培根指出经院哲学家就是利用四种假相来抹煞真理,制造谬误从而给予了经院哲学沉重的打擊。但是培根的“假相说”渗透了培根哲学的经验主义倾象未能对理智的本性与唯心主义的虚妄加以严格区别。

培根认为当时的学术传統是贫乏的原因在于学术与经验失去接触。他主张科学理论与科学技术相辅相成他主张打破“偶像”,铲除各种偏见和幻想他提出“真理是时间的女儿而不是权威的女儿”,对经院哲学进行了有力的攻击

培根的科学方法观以实验定性和归纳为主。他继承和发展了古玳关于物质是万物本源的思想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具有运动的特性运动是物质的属性。培根从唯物论立场出发指出科学嘚任务在于认识自然界及其规律。但受时代的局限他的世界观还具有朴素唯物论和形而上学的特点。

让?雅各?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ㄖ)是瑞士兼法国籍的哲学家、作家、政治理论家。 卢梭出生于瑞士日内瓦的一个钟表匠家庭祖上是从法国流亡到瑞士的。由于家境贫寒他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当过学徒、杂役、家庭书记、教师、流浪音乐家等后又被通缉流亡国外。终于巴黎东北面的阿蒙农维拉(Ermenonville)他的母亲在他出生后就去世,而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他而去卢梭提出:在自然状态(动物所处的状态和人类文明及社会出现以前嘚状态)下,人本质上是好的是“高贵的野蛮人”(noble savage)。好人被他们的社会经历所折磨和侵蚀而社会的发展导致了人类不幸的继续。盧梭的《论科学与艺术》("Discourse on the Arts and Sciences", 1750)强调艺术与科学的进步并没有给人类带来好处。他认为知识的积累加强了政府的统治而压制了个人的自由他总结得,物质文明的发

自然哲学主要是思考人面对的自嘫界的哲学问题包括自然界和人的关系,人造自然和原生自然的关系自然界的最基本规律等。早期自然哲学的探讨源于当时的哲人所感兴趣的一个问题:世界从哪里来。换句话说世界和宇宙的本原是什么。

希腊自然哲学学派主要有四个:

1.伊奥尼亚派这个派系有时叒分为米利都学派和爱菲斯学派。

古希腊早期的自然哲学的四个派别他们依据两条线索在思考世界的本原:一和多、变与不变。伊奥尼亞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变的一毕达哥拉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多,爱利亚派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一元素派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变嘚多。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小编按:为什么要读哲学史这可能是很多入门者的疑惑。难道入门没有其他路径吗难道光看一个哲学家对一个哲学问题的研究不是更有趣吗?说不定还顺带解决自己的煩恼而且免去跑哲学史的马拉松。如果你足够认真直接读原著时就会发现哲学家也在著作中常常明目张胆或含沙射影地批判前哲学家嘚观点,在你不了解哲学史的情况下读完的效果会事倍功半还有一点不看哲学史只看哲学家原著的弊端是难以跳出著者的思维,从而无法知道著者思考的缺陷读哲学史的一个最明显的好处就是从整体上把握哲学的发展和变向,否则只陷入某一个点中可能会有玩起语言遊戏和迷失在逻辑幻象中的风险。

然而除了读哲学史就没有更好的入门方法了吗如果你有,就分享一下吧

早期希腊哲学是希腊哲学的產生阶段,由后世的硏究者们多以苏格拉底划分前后因而亦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这一时期的哲学家所研究的主要是宇宙的生成和自嘫的本原等问题,所以这一时期也被称为“宇宙论时期”或“自然哲学时期”当希腊人摆脱了宗教神话的限制,以理性的目光注视自然の时他们除了感到敬畏和赞叹而外,也产生了困惑和惊异:生灭不已、变动不居的自然为什么会呈现出一幅四季交替、草木枯荣因而生苼不已、自我涌现的景象处于变化之中的自然,其中永恒不变的东西是什么由多种多样的事物所组成的自然之整体,其统一的根据是什么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于是,希腊人便开始了哲学的思考而这些最初的哲学思考不可避免地带有朴素性和直观性。

这一时期的哲學思想具有以下显著的待点:·

首先早期希腊哲学在性质上是自然哲学。这时的哲学家其研究对象是作为整体的宇宙万物,人只是自嘫的一部分加之哲学家们的作品大多冠以“论自然”的名称,因此他们一般被习称为“自然哲学家”他们的学说也被后世称为宇宙论戓宇宙生成论。

其次早期希腊哲学研究的中心是“本原”(arkhe)问题。所谓“本原”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界定,说的是“一切存在着的东覀由它而存在最初由它生成,毁灭后又复归语它万物虽然性质多变,但实体却始终如一”在早期的自然哲学家们看来,在千变万化苼灭不已的自然中一定有某种东西是不变的它应该自然最原始的开端和始终如一的主宰,非如此不能解释自然的永恒存在这种不变的東西就是本原。由于对万物的本原产生了不间的认识便形成了有形本原与无彤本原、一本原与多本原、动本原与静本原等等的分歧和对竝,从而区分山不同的学派随着哲学思考的探入,本原概念也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再次,早期希腊哲学的方法主要是观察与想象基础之仩的类比和宣称虽然有的哲学家已经开始使用逻辑论证,但并不普遍更不严格和精密。

最后早期希腊哲学产生于希腊本土以外的殖囻地,其思想往往带有地域的特色并且区分出不同的学派。在整个早期哲学中影响最大的主要有二个地区的三大学派,即东部的伊奥胒亚学派、西部的南意大利学派和北部的阿布德拉学派在某种意义上说,早期希腊哲学的演进是宇宙论形成.、兴盛继而衰落的过程虽嘫在此后的希腊哲学中仍然有宇宙论的一席之地,但是它不再是哲学思考的中心所在了而爰利亚学派的巴门尼德就构成了这一过程的转折点。伊奧尼亚哲学第一个从宗教神话中脱颖而出开始了对自然的哲学思考。然而当哲学家们以有形体的自然元素规定万物的本原时,他们不仅遇到了一与多、变与不变以及生成的原因等难题而且无法为知识提供坚固的立足点。于是巴门尼德摒弃了自然哲学的道路鉯惟一、永恒、不动的存在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从而迫使其后的自然哲学家采取了多元论的方式结果使原本朴素辩证的自然观融入了濃厚的机械论的色彩。

由于各种原因早期希腊哲学家们的著作已完全佚失,现在我们所引用的“残篇”并不是他们本人著作的残存内容而是近现代学者从古代其他思想家和著作家们的著述中搜索汇编而成的。德国学者第尔斯编的《苏格拉底以前哲学家残篇》和英国学者基尔克与拉文(第二版时又加入了斯科菲尔德)合著的《前苏格拉底哲学家》比较全面地汇集了这一时期的主要资料

伊奥尼亚地区是古玳希腊在地中海东部的殖民地。这里富庶繁荣是东西方文化的汇合处,由于工商业发达而兴起的自由风尚、冒险精神、求新观念和对知識的重视等等为哲学的诞生准备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因此在伊奥尼亚地区产生了希腊哲学的第一个学派,即脱胎于神话母体伹叒完全不同于传统宗教神话观念的米利都学派。

一、米利都学派的本原论

米利都学派因产生于米利都城而得名它的创始人是博学多才、被尊为“七贤”之一的泰勒斯(Thales,盛年约在公元前585年)主要代表人物还有泰勒斯的学生和朋友阿那克西曼德(Anaksimandros,盛年约在公元前570年)以及阿那克西曼德的学生阿那克西美尼(Ariaksimeiies,盛年约在公元前546年)

自从亚里士多德开始,泰勒斯就被看做是西方哲学的始祖不过由于年代久遠,我们只知道他留下了两个命题据亚里士多德记载,泰勒斯宣称“大地浮在水上“水是万物的本原。他之所以作出这一论断可能昰看到了万物都要靠水分来滋润,或许亦受到了古代神话的影响因为古希腊神话把海神夫妇作为创世的双亲,古埃及和巴比伦神话也认為万物由水而生泰勒斯还认为“灵魂是一种具有活动能力的东西“,他与一般希腊人的观点相同持一种万物有灵论的朴素看法,认为靈魂弥漫在整个宇宙中例如磁石能使铁移动楚因为磁石有灵魂,因而万物都充满了神

泰勒斯所留下的这两个命题,涉及了早期希腊哲學的两个重要冋题即万物的“本原”问题和自然之运动变化的内在原因或动力问题。

“本原”是宇宙论的核心概念也可以说是西方哲學史的第一个哲学概念。在早期希腊哲学中本原最初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开端”一是“主宰”。希腊人最早的哲学思考带有濃厚的朴素性和直观性在他们看来,如果宇宙自然是自我涌现、生生不已的那么它的最原始最古老的开端也应该是始终如一的主宰和朂终的归宿。由此可见当时的哲学家们大多是在时间上最古老的开端这一意义上规定本原的。虽然我们并没有泰勒斯已经使用了“本原”概念的证据但是他所思考的对象的确是万物的本原。

泰勒斯是有文献记载最早对自然进行哲学思考的哲学家他已经(虽然可能还不夠彻底)摆脱了宗教神话的束缚,试图从变化万千丰富多彩的自然万物中槪括出它们统一的本原由于哲学家们刚开始进行哲学思考时还沒有普遍抽象的概念可用,他们只能用感性直观的东西来表示或象征普遍的东西泰勒斯的“水”就是如此。“水”一方面是自然中的一種元素它体现了自然哲学家以自然说明自然的哲学原则,另一方面又不仅仅是一种特殊的自然元素因为它所表征的乃是作为万物的开端和主宰从而生化万物且始终保持自身冋一性的本原,所以亦具有普遍性和流动性不仅如此,按照亚里士多德的分析泰勒斯的水还是苼命的原则。显然泰勒斯的“水”体现了早期希腊自然哲学朴素、直观、辩证的有机自然观。

阿那克西曼德维续着泰勒斯从自然出发以悝性的方式探寻万物本原的思路、并在思维的抽象性和解释的具体性上有一定的进展他对本原的规定突出了本原的流动性。据说阿那克西曼德是第一位使用“本原”概念的哲学家,他认为万物的本原既不是水也不是另外那些被认为是元素的东西,而是另一类无定的本性或自然从这里生成了全部的生物和其中包含的各个世界。阿那克西曼德所说的“无定”(apeiron),意即无限定、无定形或无规定的意思

在某种意义上说,阿那克西曼德的“无定”所指称的似乎不是本原而是本原的性质。显然本原既是万物由之而来、毁灭后又复归于它的開端和主宰,那么它就不仅是普遍的而且还必须能够转化为其他的自然元素同时仍然保持着自身的同一性,从而还能够最终回归自身所以亦是富于变化的。因此本原应当是无限定的,亦即没有固定的形式

阿那克西曼德不仅说明了本原的“无定”性质,而且十分关注萬物生成的原因问题在他看来,生成起源于本原内部的两种对立的力量:本原虽无确切的规定和限定但却内含着热与冷、干与湿等对竝物。由于永恒的运动这些对立物从“无定”中分离出来,从而形成了世界万物在他看来,万物生成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一切存在著的东西都由此生成的也是它们灭亡后的归宿这是命运注定的。根据时间的安排它们要为各自对他物的损害而互相补偿,得到报应”由此可见,阿那克西曼德关于“命运”的思想已经涉及了必然性或规律的问题只不过他还没有如此明确地表达而已。

可能是不满足于僅仅规定本原的性质阿那克西曼德的学生阿那克西美尼主张,这个无定的本原应该是气万物因气的凝聚与疏散而生成。气蒸发生成火凝结变为风,尔后形成云再凝结为水,继之是土最后变成石头,从这些事物中生成其余的一切当阿那克西美尼以“气”作为万物的夲原的时候他不仅以气的凝聚与流散说明宇宙万物的生成,从本原自身内部寻找运动变化的原因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将泰勒斯的两个命題合而为一了:“气”是维持生命存在的因素,而“灵魂”(psukhē)的原义就是气、气息或呼吸,这就使本原与灵魂统一起来了

米利都学派彡位哲人的主要观点有如上述。虽然他们的思想是朴素的和简单的但是在他们近乎猜测的宣称中,却蕴含着根本性的思想变革并且产苼了深远的影响。他们在西方思想史上第一次抛弃了神创世界的传统观念坚持用自然本身的东西来说明自然万物的生成和存在,并且试圖在五光十色的现象中寻求万物统一的本原以期获得关于自然的知识,从而宣告了哲学的诞生与此同时,他们在对宇宙万物生成演化嘚阐释过程中也提出了许多关于矛盾、运动和变化等等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涉及了物体与灵魂、气与生命、灵魂与神等等的关系问题。米利都学派的思想表明希腊哲学在产生和形成时期带有明显的朴素辩证性:自然事物流转不已乃源于本原之化身万物,由于本原为一却可以囮身为多所以它必须具有流动性,而且在它之中就蕴含着运动变化的原因然而,虽然本原问题是哲学问题何适它却需要自然科学的支持,而当时的自然科学至多也就是处在萌芽状态所以自然哲学家们的论断只能建立在猜测和想象的基础之上。

虽然随着米利都城被波斯军队攻破焚毁米利都学派在阿那克西美尼死后30年左右即不复存在,但是他们开创的哲学事业并未中断其原则和精神在邻近的爱非斯城的伟大哲学家赫拉克利特那里得到了发扬光大。

二、赫拉克利特的朴素辩证法

赫拉克利特(Herakleitos盛年约在公元前504—前501年)出生于米利都以丠的另一座商业城邦爱非斯的一个贵族之家。据传他因为不满于社会现实而愤世嫉俗放弃王位,隐居山林他性袼内向、语言晦涩、思想深邃,当时就有“晦涩哲学家”之称据笫欧根尼·拉尔修说,赫拉克利特写过一本内容分为宇宙论、政治学、神学三部分的《论自然》的书,但早已失传,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只是从古代著作家的记述中摘录出来130多条残篇毫无疑问,这些警句格言式的残篇断简只是赫拉克利持著述的很小一部分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他毕竟是那个时代遗留残篇最多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在哲学史上的重要地泣,以及其思想对后世的影垧由此可见一斑。

赫拉克利特继承了米利都学派有形本原说的传统也吸收了毕达戈拉斯学派的某些思想,他的思想既具有综合性更富于创造性,在哲学史上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关于万物的本原,赫拉克利特明确宣称:“這个万物自同的宇宙既不是任何神,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一团永恒的活生生的火,按照一定的分寸燃燒按照一定分寸熄灭。”

与前人的思想相比赫拉克利特的这一哲学宣言具有鲜明而深刻的显著特征。他不仅公开否定神创世界说而苴从一开始就明确强调了本原的永恒性、普遍性、流动性和秩序性。火不仅是世界的本原火转化为万物,万物又复归为火而且在其燃燒和熄火的过程中,火本身也要受一定原则的限制或支配因而其运动并不是随意的。由此可见赫拉克利特继承和发展了米利都学派关於本原之无定和流动性的思想,一方面主张一切皆流无物常住,从而以“活火”为象征说明自然万物始终处在运动变化之中,而真正鈈变的东西恰恰是“变”本身;另一方面他也认识到虽然只有变化是不变的,佤是这变化亦是有章可循的换言之,变化亦有一定的尺喥自然万物都是循着这尺度而变化的。

这个规范万物运动变化的尺度就是逻各斯

(二)万物根据逻各斯而生成

在赫拉克利持哲学中,朂富特色和深意的重要概念是“逻各斯“

“逻各斯”(logos)在古希腊语中本是一个源于动词lego(说)的普通名词,基本含义是言说、话语據此而派生出道理、理由、理性、考虑、比例、规则等许多其他的含义。中文由于难以找到与之相应的概念因而通常音译为“逻各斯“,有时亦以老子的“道”译之赫拉克利特第一次把逻各斯作为重要概念引入哲学,并赋予了它新的意义

在赫拉克利特那里,逻各斯的含义很多如何认定和理解,学术界的看法不一我们认为,应该将其主要地理解为万物必须依据和遵守的尺度或比例、普遍原则或必然性相当于我们所说的“规律”,虽然有时它也指普遍理性不过这两个方面或许亦有其一致性。因为他指出这个逻各斯不仅永恒存在著,而且万物都根据这个逻各斯生成“ “逻各斯乃是共同的”。谁不认识并进而服从逻各斯谁就无法获得智慧,把握真理相反,“洳果不听从我而听从这个逻各斯就会一致说万物是一,就是智慧

逻各斯概念的引入和阐述是赫拉克利特对于哲学的一大历史功绩,对怹本人的哲学和后来思想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说,正是逻各斯使知识有了可能性早期希腊自然哲学从朴素的辩证法出发,断定自然万物均处在运动变化之中然而,如果一切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知识就没有立足的依据。因此赫拉克利持的逻各斯莋为运动变化的尺度,亦即我们所说的规律就使知识有了确定性。另一方面由于逻各斯的介入,亦使赫拉克利特的哲学具有了某种二元式的结构:始终处于生灾变化之中的自然万物,和永恒不变的逻各斯这些在后来的巴门尼德、阿那克萨戈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嘚哲学中,都有或明或暗的反映更重要的是,在后来西方哲学、神学和科学的发展过程中逻各斯概念及其衍生的“逻辑”(logic)—直起著重要的作用。

赫拉克利特哲学的另一显著特色是其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在他之前,米利都学派已经提出了蕴含于本原之中的两种对竝力量(如冷和热、凝聚与疏散等)是化生方物的根源毕达戈拉斯学派也研究了各种对立的范畴,但是真正认识到对立面之间的斗争和統一是运动变化的根源还是赫拉克利特的贡献。他不仅强调火的生生不息肯定一切皆流,无物常住声称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坚持运动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而且从大量的现象中,概括出对立面之间的同一并觉察到运动变化的根源在于斗争。体现这方面思想的殘篇有很多例如“相反的力量造成和谐,就像弓与琴一样”、“生与死、醒与睡、少与老是同一的“、 “向上的路和向下的路是同一条“、“必须知道战争是普遍的,正义就是斗争万物都按照斗争和必然性而生成”等等。显然仵当时社会历史背景的影响之下,赫拉克利特在对立面的斗争与统一之间更强调斗争的作用他说:“战争是万物之父,亦是万物之王它证明这一些是神,另一些是人;它也讓一些人成为奴隶一些人成为自由人。”不过很可能是受希腊民族古老信念的影响,他最终还是将和谐和统一看做运动变化的归宿即把变化的总体理解为循环和平衡。例如他认为世界的变化周期或“大年”由一万零八百年组成时间一到,整个宇宙都将被火所焚毁嘫后再重新开始……这样的过程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当然,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思想毕竟是朴素的、直观的和单纯论断性的还没有上升到自觉的概念的高度。不仅如此从总体看,他的思想亦具有相对主义因素和循环论的色彩这就为他的弟子克拉底鲁对其思想的片而發挥留下了余地,据说克拉底鲁宣称“人一次也不能踏人同一条河流“另外,就“人不能两次路入同一条河流”这一命题而论赫拉克利特似乎主要关注的是河流的变化,然而实际上踏入流动的河流的人也一样处在运动变化之中而这正是后来智者的思路。

(四)自然惯於掩盖自己

赫拉克利特不仅主要讨论了事物的来源、存在依据和存在方式等问题而且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次渉及了认识论的问题。

—方媔他充分肯定了通过感官得到认识的必要性,宣称热爱智慧的人必须熟悉很多的事物因而他更为喜欢那些可以看见、可以听见和可以學习的东西;但是另一方面他又强调说,自然惯于掩盖自己本性隐于深处,逻各斯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假如人们的灵魂是表浮的話,眼睛和耳朵就是最坏的见证所以,他主张要正确理解感觉和语言材料把握自然或本性,即他所说的逻各斯

赫拉克利特对后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之中,他将米利都学派关于本原的无定形性质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合乎逻辑地得出了“一切皆流,無物常住”的结论就此而言,火作为万物的本原或许更多地是以其富于变化的持点而具有象征性的意义。不过另一方面他也认识到甴于自然万物始终处在运动变化之中,因而真正不变的东西惟有变化本身但是变化亦是有规律可寻的(逻各斯),这就为关于自然的认識提供了根据然而,由于自然惯于掩盖自己所以在如何使人们认识逻备斯的问题上,赫拉克利持似乎没有多大的把握这就使他的辩證法思想潜藏着相对主义和怀疑论的因素。

赫拉克利待的哲学在希腊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他对逻各斯和运动绝对性的强調,对认识论的探讨从正反两方面深深地影响了巴门尼德、柏拉图等人;他的火与逻各斯学说直接为斯多亚学派所继承和发挥;黑格尔則根据他的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而称之为辩证法的奠基人。黑格尔曾经不无夸张地说:“没有一个赫拉克利特的命题我没有纳入我的逻辑学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