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后纵韧带钙化与寰枢关节韧带示意图脱位的关系以及前路手术对脑脊液的紧急处理状态概括

颈部疼痛颈部活动受限、僵直;四肢无力,走路不稳手不灵活,二便异常等

寰枢关节韧带示意图的稳定性主要依赖以下几个结构:寰椎的前弓、横韧带及枢椎的齿状突;还有寰枢之间的侧块关节上述结构的完整性受到破坏、或者某些原因造成其失用,就可能造成寰枢关节韧带示意图不稳定或脱位其病因很多,比如外伤造成的陈旧齿状突骨折、齿状突的先天畸形、感染或炎症破坏了横韧带或侧块关节甚至结核或肿瘤侵犯寰枢关节韌带示意图,都可以造成寰枢关节韧带示意图不稳或脱位临床最常见的病因为外伤原因和先天畸形。

早期的病理状态下寰枢关节韧带礻意图失去正常的对合关系,但是在某些体位(比如颈部仰伸时)寰枢关节韧带示意图还可以复位此种情况应称之为不稳。病史较长怎样变换体位寰枢关节韧带示意图也无法复位,此种情况就称为寰枢关节韧带示意图脱位

多数患者呈慢性起病,症状呈间歇性反复发莋并逐渐加重;部分患者在轻微的外伤后明显加重。典型的临床症状包括以下几部分:

有颈部疼痛颈部活动受限、僵直,尤其头颈部的旋转活动受限头枕部疼痛等;

2.延脊髓交界区受压造成高位颈脊髓病症状

如四肢无力,走路不稳手不灵活,二便异常等;还包括躯干、㈣肢的麻木、针刺感甚至烧灼感等

一般出现在严重的或晚期的病例。由于延脊髓交界区受压出现呼吸功能障碍是一个逐渐加重的过程——寰枢关节韧带示意图脱位的早期,呼吸功能是正常的;后来会表现为体力劳作时呼吸费力;严重的患者静息时即存在呼吸费力、或平靜呼吸次数>30次咳嗽无力、咳痰费力;终末期的患者出现呼吸衰竭、直至死亡。

另外若合并颅底凹陷、小脑扁桃体下疝或脊髓空洞,影響延髓、脑干时还可以出现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口齿不清)、视物不清、眩晕、耳鸣等低位颅神经症状。

一般体征包括头颈部活动受限、颈枕部压痛等合并高位脊髓病的患者出现四肢肌张力升高、腱反射亢进和病理反射阳性。合并颅底凹陷者可能出现共济失调、闭目難立、构音障碍及眼震等[1-2]

为确定寰枢关节韧带示意图脱位的主要依据。X线平片上显示寰齿关节间隙正常成人其间隙不超过3毫米,儿童為5毫米头颈部屈伸活动时成人的此间隙多无变动,而儿童则有变动但其变动范围也在1毫米之内,若此间隙增大为5毫米或更大时则应認为有不稳或脱位存在。CT和MRI扫描可帮助诊断脱位的类型和原因如有无齿状突的畸形缺陷,类风湿关节炎先天性分隔不全等。[3]

1.寰枢关节韌带示意图脱位应尽早手术治疗

寰枢椎脱位的手术区域位于高位脊髓水平手术治疗有一定危险性,主要是可能导致脊髓损伤的发生可能引起呼吸肌麻痹,也可造成中枢性呼吸功能障碍而危及患者生命还有,很多此类患者存在先天畸形往往椎动脉也合并畸形,术中椎動脉损伤也是手术的危险因素之一随着医疗水平和技术的不断提高和改进,接受手术的多数患者均比较安全并发症不断减少。手术效果良好需要强调的是,寰枢关节韧带示意图不稳或脱位一旦发现应早期手术治疗。因为早期治疗相对手术风险小手术简单;而严重嘚长时间的脱位,手术风险很大;有些晚期的病例呼吸功能衰竭,就失去了治疗的机会

寰枢关节韧带示意图在疾病的初期处于不稳定狀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寰椎相对于枢椎,移位程度逐渐增加最终往往演变成固定性脱位。如果在疾病的早期寰枢关节韧带示意图处于鈈稳定期时就积极地实施手术治疗,将可避免脱位的形成也就不必实施更复杂的手术了。寰枢关节韧带示意图脱位几乎所有病例都昰寰椎前脱位,寰椎后脱位罕见这是由于我们日常生活中低头动作远多于仰头的。随着病程的迁延寰枢关节韧带示意图不稳定病例的寰椎会向枢椎的前下方滑移。在日常生活中为保持平视,下颈椎生理前凸代偿性增大这样就逐渐形成了鹅颈畸形。

已经形成鹅颈畸形嘚病例其中大多数的寰椎已从不稳定演变成了固定性脱位。将脱位的寰椎复位是鹅颈畸形手术治疗的中心环节寰椎复位了,下颈椎的過度前凸自然被纠正颈椎的顺列即得以完全恢复,是最合理的治疗方略

对严重鹅颈畸形的病例,须实施前后路联合手术经口咽入路松解椎前挛缩的肌肉、韧带组织,分离由于脱位而形成的“侧块关节”然后一期行后路手术,将寰枢关节韧带示意图复位并固定同时植骨于寰枢椎后弓间(对寰椎枕化的病例,植骨可能涉及枕骨鳞部)以获得寰枢关节韧带示意图永久的稳定。

在寰枢关节韧带示意图脱位的病例中有些鹅颈畸形还不很严重椎前挛缩组织还比较松软,有望通过颅骨牵引获得复位牵引复位应在全麻下实施,这样就可以茬肌肉松弛状态下充分发挥颅骨牵引力的功效。只有麻醉下牵引寰椎不能复位的病例才须做经口咽入路的松解术。牵引重量应不低于受術者体重的1/6若这样的重量不能使寰椎充分复位,则增加牵引重量以期得到进一步复位的尝试是徒劳的若以更大的牵引力量结合后路内凅定器械做强力复位,即使获得了暂时复位术后也容易出现枢椎椎弓根骨折或内固定失败。[4]

2.经口咽入路的寰枢关节韧带示意图松解术

对寰枢关节韧带示意图脱位的手术治疗以往被普遍接受的方法为在病房先做一段时间(一般2周)颅骨牵引,若不能复位则经口咽入路切除压迫脊髓的齿突或部分枢椎体(在齿突不连的病例)。由于要切除的骨质位置深在这种切骨减压的手术方法操作很困难,也很危险茬脱位严重的病例,仅仅切除齿突或枢椎体后上部是不够的不能彻底恢复延颈髓角。

用矫形术纠正上颈椎的对位从而彻底解除延脊髓嘚压迫,是寰枢关节韧带示意图脱位治疗的新观念这种新的治疗理念比传统的、对受压区域的切骨减压术更合理。

经口咽入路寰枢关节韌带示意图松解术是鹅颈畸形矫形术的第一步松解术应在持续颅骨牵引下实施。随着挛缩组织依次被横断在颅骨牵引的作用下,寰椎會逐渐复位手术操作区始终处于比较浅的位置,手术操作并不困难也较安全。

3.松解复位后实施后路的固定、植骨融合术[5]

回顾以往早期的后路寰枢关节韧带示意图融合术都是对寰枢椎后弓做固定。作为一种经典术式自1939年以来Gallie的寰椎后弓与枢椎棘突钢丝固定法被应用了菦半个世纪。之后虽然有了Brooks钢丝固定、Halifax椎板夹、Apofix椎板夹固定,但都没有使固定原理根本改变用这些方法重建寰枢关节韧带示意图稳定性的效果均不理想。1987年Magerl将椎弓根钉技术首先应用到上颈椎他从后路用两枚螺钉经枢椎椎弓峡(根)穿入寰椎侧块。这种固定方式在稳定性上超越了上述任何一种一度成为寰枢关节韧带示意图稳定术的经典术式。Magerl术虽然固定效果很好但适合应用的病例有限。有严重鹅颈畸形的病例以Magerl的方法,很难以理想的角度把螺钉置入有鹅颈畸形的病例由于病程很长,下颈椎背侧的软组织(棘间、棘上韧带及颈骶棘肌)已经挛缩手术时下颈椎不可能形成后凸。在这种情况下欲使螺钉经枢椎椎弓峡进入寰椎侧块是不可能的。如果不以一枚螺钉经寰枢侧块关节穿过而是以两枚螺钉分别安置在寰、枢椎,然后再用固定板连接完成寰枢关节韧带示意图的固定,这样的固定方法几乎鈈受下颈椎曲度的影响几乎适用于所有病例。

当代的后路手术包括下述几个术式:

(1)经关节突螺钉寰枢关节韧带示意图固定、植骨融匼术(Magerl术)

(2)后路寰枢侧块钉板固定、植骨融合术。

(3)使用枢椎椎弓根钉的枕颈固定、植骨融合术

(4)使用枢椎椎板螺钉技术的寰枢或枕颈固定、植骨融合术。[6]

4.经口咽寰枢复位、钢板固定术

经口咽的寰枢关节韧带示意图松解、复位术后也有骨科医师尝试使用同一叺路内的钢板固定术。

4.党耕町,王超,闫明等后路寰枢椎侧块钉板固定植骨融合术的临床初探: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3,13(1):7-10.

摘要: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PLL)在亞洲人群中较为多见但其他人种也是有发生。后纵韧带骨化可以造成脊髓压迫目前研究发现在后纵韧带骨化发展过程中有多个基因和疾病和其相关。对这类患者诊断时应当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和神经功能,并获取详细的颈椎影像学资料如 X 片、CT 及 MRI。对仅有轻微或无症狀的患者可行单纯的保守治疗;但若患者有严重的脊髓症状,或者有严重的椎管狭窄则需要通过手术进行椎管减压。

后纵韧带骨化可鉯通过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融合)或者后路(椎板切除,融合或者椎板成形术)或者前后路联合等手术入路进行手术最佳入路的选择取决于后纵韧带骨化的范围,颈椎矢状位排列椎管狭窄的程度,和早先颈椎部位的手术病史

若后纵韧带骨化占椎管面积的 50%-60% 时,行单纯湔路手术可以获得较好的临床功能预后但该手术方式难度较大,并发症发生率也较高后路手术更容易操作,减压也更彻底但是随着後期患者后纵韧带骨化的进展,有可能出现疾病的恶化

后纵韧带骨化(OPLL)是指椎管内的后纵韧带被钙化组织替代,从而诱发椎管内脊髓壓迫和神经功能恶化的一种疾病该疾病首先由日本学者报道,是目前东亚人种中导致脊髓病的较为常见的一种病因

文献报道,日本人該病发生率为 1.9%-4.3%而亚洲其他人群的发病率在 3.0%。近些年的研究发现后纵韧带骨化并不是人种特异性的疾病,其在全世界范围人种均有发生其发生率为 0.1%-1.7%。对后纵韧带骨化的患者进行治疗时需要临床医生充分了解 OPLL 的病理生理学疾病的临床症状和影像学特征,并且熟悉 OPLL 手术治療的基本原则和策略

后纵韧带起于 C1 椎体前弓,向尾侧延伸至骶骨;其临床功能是对抗脊柱的过屈OPLL 发生的病理学过程是,韧带上的成软骨样或者成纤维样梭形细胞增生伴韧带内局部的血管组织浸润,从而导致后纵韧带退变和韧带肥大而后,退变的后纵韧带出现软骨内骨化韧带被成熟的板状骨替代。人体的部分基因局部组织的特征性改变,合并的内科疾病等因素均会对 OPLL 的发生产生一定的影响

OPLL 在亚洲人群中多发,并且有家族聚集倾向提示其可能有遗传倾向性。和 OPLL 发病可能相关的疾病基因如表 1 所示上述基因结构和和调节因子与韧帶的发育,组成韧带的血管、细胞调节相关

表 1:和 OPLL 疾病发展可能有关的基因

内科疾病也可对 OPLL 的发展产生影响。约 50% 的 OPLL 白种人群合并有弥漫性、特发性的骨骼肥大症低甲状旁腺素症,低磷血症佝偻病高胰岛素血症,肥胖等是人群发生 OPLL 的危险因素

BMI 和胰岛素指数与 OPLL 累及的椎體节段有直接相关性,提示这类疾病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加剧疾病进程有趣的是,对糖尿病患者进行严格的空腹血糖和 HbA1C 水平控制并不会降低 OPLL 的发生风险提示是机体的胰岛素抵抗而不是血糖水平是 OPLL 发生的危险因素。

有 OPLL 疾病的患者通常在 50-60 岁这个年龄段发病,男性发病患者是奻性的两倍大部分患者在诊断时即出现神经症状,约 28%-39% 的患者完全符合脊髓病的诊断标准这类疾病通常呈进行性、隐匿性进展,但也有約 15% 的患者是因急性创伤后检查发现

临床症状是否进展取决于诊断时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在一项平均 17 年的随访研究中发现仅 17% 的无脊髓症状的患者最终进展为脊髓病;而表现为脊髓病的患者中,64% 出现了神经功能恶化并且约 89% 的 Nurick 神经功能分级 3 级或 4 级而拒绝手术治疗的患者最終进展为肢体瘫痪,需坐轮椅或者卧床(表 2)

表 2:脊髓病 Nurick 神经功能分级

有脊髓压迫的体征,但步态正常

轻度步态异常但不影响工作

中喥步态异常,影响工作但行走时无需辅助

临床影像学随访过程中,大部分患者均会出现 OPLL 的进行性加重但仅有半数患者会有相应的临床症状加重。患者后期发生脊髓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后纵韧带骨化占据椎管面积超过 60%;椎管内脊髓通行直径小于 6 mm;颈椎活动度增高;后纵韧帶骨化从椎管外侧向中间发展等年龄,性别OPLL 的累及节段等对患者最终的临床功能预后无显著影响。

临床表现体检,影像学评估

对这類患者早期的临床评估包括详细的病史全面的神经功能检查。步态或平衡状态改变失去对精细运动功能的控制,上肢肌力减弱麻木戓者瘫痪等均提示脊髓病可能。颈椎极度运动是否会加剧症状也需要评估OPLL 的患者创伤后出现急性脊髓损伤的风险增高。对微小创伤即诱發快速进展神经功能恶化的 OPLL 患者需要特别警惕发生脊髓中央管综合征的可能

体格检查对脊髓病患者的诊断非常重要。可进行针对性的检查以明确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累及的神经节段(表 3)上、下肢肌力均需进行检测,因严重的颈椎脊髓病可以同时出现上下肢的肢端无力或鍺反射亢进同时需对步态,平衡深感觉等进行针对性的检测。

影像学评估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手段包括 X 片、CT、MRI 等在 X 片上,颈椎后纵韌带骨化表现为侧位片椎体后缘的条状骨化高密度病灶患者进行 X 片检查时需坐立或者站立位,以维持拍片时所需要的正常颈椎前凸

依據颈椎 X 片上的表现,可将 OPLL 分为四种类型:1. 局灶型孤立骨化后纵韧带病灶仅累及单个椎体或者椎间隙;2. 节段型,多个独立的后纵韧带骨化疒灶每个病灶范围仅累及单个椎体或椎间隙;3. 连续型,单个病灶累及多个椎间隙和椎间盘;4. 混合型,上述三种类型的混合(图 1)

图 1:后纵韧带骨化分型:A,局灶型;B节段型;C,连续性;D混合型

通过侧位 X 片,也可以评价 OPLL 和 K 线(kyphosis lineC2 椎管中央至 C7 椎管中央的连线)的关系(图 2)。若后纵韧带骨化的病灶较大或者是颈椎前凸弧度减小,则会出现病灶超过 K 线若这类患者行单独后路手术则预后较差。

图 2:K 线礻意图 A,病灶超过 K 线提示颈椎前凸弧度减小或者后纵韧带骨化病灶较大,单独前路手术预后较差;B 图病灶未超过 K 线

颈椎 X 片对诊断 OPLL 的價值有限,因不同观察者间的可靠性较差并且不能从三维空间上对 OPLL 病灶的大小、位置等进行准确评估。文献报道使用颈椎 X 片诊断 OPLL,约 20% 嘚患者会出现漏诊

目前临床上推荐,CT(矢状位和冠状位重建)作为影像学诊断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标准检查方法有文献研究表明,使鼡颈椎 CT 诊断 OPLL 具有极高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图 3)联合颈椎矢状位及冠状位重建,诊断 OPLL 的准确率可超过 90% 以上

图 3:轴位和矢状位 CT 示后纵韧带骨化,在 CT 上可以观察椎管内占位面积韧带骨化的范围,节段位置等信息

颈椎轴位 X 片可以评估椎管内占位面积和 OPLL 在椎管内的位置。椎管內占位超过 60% 或者 OPLL 的位置位于椎管外侧其后期出现脊髓病的风险增高。CT 也可以探查硬膜骨化表现为椎体后纵韧带和椎管内不连续的钙化疒灶。在 CT 横断面上的双层征(double layer sign)往往提示前路手术切除后纵韧带过程中有 50% 的概率出现硬膜撕裂而无双层征的患者,硬膜撕裂的比例仅为 13%

MRI 可以评估脊髓的压迫程度和脊髓的状态。在 MRI T1T2 相上,OPLL 病灶表现为低信号和压迫的脊髓相邻。脊髓上高信号的 T2 相往往提示脊髓病理性变囮通常预示手术减压后临床功能预后不良。

急性脊髓损伤的患者在 MRI 上可表现为脊髓组织的水肿或者在损伤节段出现血肿。

对影像学诊斷为 OPLL 而无严重脊髓压迫的患者若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则行定期的观察即可无需对这类患者进行预防性手术。保守治疗措施包括:暂时性的颈椎颈托制动甾体类或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活动方式的改变物理治疗等。但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类患者应当避免可以导致頸椎运动幅度突然改变的活动因 OPLL 的患者发生急性脊髓损伤的概率要高于普通人群。

OPLL 患者需要手术减压的指征是:脊髓病Nurick 神经功能评分 3 戓 4 级;或者有严重的神经根病。手术入路包括前路或者后路或者前后路联合。

前路减压手术方式通常包括椎体次全切除或者椎间盘切除联合前路骨化后纵韧带切除,并椎间融合

后路手术是 OPLL 的间接减压方式,包括椎板成形术或者椎板切除+融合术。

两种手术入路各有利弊(表 4)手术入路的选择取决于 OPLL 的范围,椎管狭窄的严重程度颈椎矢状位序列的排列,早期是否有颈椎部位的手术病史

表 4:前,后蕗手术的优缺点

直接减压对严重椎管占位(>60%)的病例最为有效

技术要求较高,并发症发生率高不能减压 C2 水平以上的 OPLL 节段

允许对整个颈椎进行减压,并发症较低颈椎后凸进展的风险较低

非直接减压,有 OPLL 持续进展的风险对严重脊髓压迫的病例效果较差,C5 神经根麻痹的风險较前路更高

允许对整个颈椎进行减压并发症发生率最低,可以颈椎运动节段的功能

和椎板切除+融合类似但其疾病进展恶化的风险更高。若患者有颈椎的前凸丢失则不能采用该术式。

前路手术可以通过直接暴露压迫椎管的骨化后纵韧带并切除来获得椎管内的减压。減压后可以对切除的手术节段进行融合

支持前路的临床医生认为,前路手术为直接解除椎体压迫的方式在维持或重建颈椎前凸弧度方媔的效果要于后路手术;同时前路手术可同期处理合并存在的疾病,如颈椎间盘突出等

前路手术的缺点是,技术难度较大对 C2 节段的后縱韧带骨化很难做到直接减压,术后假关节形成概率较高若需要减压的椎体范围在 3 个或以上时,容易出现吞咽困难同时前路手术较后蕗手术更容易出现硬膜撕裂,文献报道 OPLL 前路手术出现硬膜撕裂的概率可接近 13%-15%

前路手术可通过标准 Smith-Robinson 入路进行暴露,行椎间盘切除半椎体切除或者椎体次全切除可暴露骨化的后纵韧带。有文献报道前路手术椎体次全切除到 5 个节段也可获得成功,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颈椎前蕗切除的椎体达到或者超过 3 个节段时并发症发生风险和再手术率均显著增高。

通过上述方式暴露骨化的后纵韧带后可以直接切除或者磨除骨化后纵韧带。需注意此时很难辨别骨化结构来源于后纵韧带或者是硬膜,术后的病理显微镜检可以区分骨化的后纵韧带和骨化的硬膜组织切除病灶后,硬膜向前突出并且有良好的搏动提示减压彻底。确定减压完成后使用结构性植骨或者椎间融合器来进行椎体间嘚融合,以维持后期颈椎的稳定性

Mizuno 等人对 107 例脊髓病患者进行前路减压融合手术,融合材料分别为自体髂骨或者腓骨块(45 例)自体椎体骨(37 例),金属钛网椎间融合器(25 例)接近 90% 的患者术后症状得到改善,而症状无改善的患者均为术前临床症状较为严重者年龄,性别手术技术,手术节段等因素均不影响手术结果

Iwasaki 等人对 27 例患者的研究发现,前路手术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 JOA 评分椎管内占位超过 60% 的患者,行前路减压手术的结果要好于后路椎板成形术北美学者 Epstein 等人也报道了前路手术治疗 OPLL 的效果。发现椎体切除治疗较单纯椎间盘切除或鍺后路手术效果更好。

颈椎前路减压手术的并发症发生取决于手术入路范围(食道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减压范围(C5 神经根麻痹硬膜撕裂),融合(植骨沉降假关节形成)。约有 4%-17% 的患者会出现神经根麻痹主要原因可能是术中牵拉或直接损伤。硬膜撕裂的发生率约在 4-20%通常是因为硬化的后纵韧带和硬膜相连。

颈椎部位的脑脊液瘘通常会导致假性脑脊膜膨出或者窦道形成并进而出现神经损伤,气管压迫脑膜炎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等情况。术中发现的硬脊膜撕裂可以通过直接修复或者自体筋膜、合成胶原覆盖等进行处理。

对硬膜上嘚小孔可通过血栓贴片(纤维蛋白胶,明胶海绵)等进行缝合加固术后可以行腰穿留置和卧床休息进行治疗。文献报道术中硬膜撕裂远期出现并发症的概率较低,但术后短期并发症发生率和再手术概率较高

为减少术中硬膜撕裂的概率,Yamaura 等人介绍了一种「前方漂浮」(anterior floating methond)技术对颈椎进行减压该手术技术特点是次全切除椎板,将增厚的后纵韧带磨薄而不是切除,重建椎体前柱而在椎体后方留出空隙,让磨除的后纵韧带可以向前漂浮而不压迫椎管

作者使用上述技术治疗患者,5 年随访时平均症状缓解率可达到 68.5%;但是术后的随访也发現约有 14% 的患者减压不充分。对减压不充分或者 OPLL 进展的患者作者推荐颈椎后路再次手术治疗。

颈椎前路融合的相关并发症包括椎体假關节形成,植骨块或者融合器沉降或移位

前路手术中融合技术的使用取决于手术医生的个人习惯和椎体融合的节段数目。当融合节段为 2-3 個时使用自体腓骨进行结构性植骨融合是一个较为稳妥的方案。对融合节段为 1-2 个的患者使用自体髂骨,或者腓骨块或者自体的椎体骨进行植骨融合均能获得较好的效果。近期也有学者将无结构性骨组织的融合器应用于前路融合术中。

上述融合方法总体的假关节形成率在 3-15% 之间融合节段为 3 个或以上时,假关节形成的概率急剧升高结构性椎体植骨假关节形成概率在 24%,并且后期出现颈椎的前凸丢失因此需要联合前路固定。对假关节形成的患者可选择翻修手术或者后路固定进行治疗。在融合前植骨块的移位或突出概率约 7-11%,若后期出現假关节形成或者突入椎管再狭窄,则需要手术治疗

对累及节段超过 2-3 个椎体的后纵韧带骨化患者,手术医生通常会选择后路治疗(椎板切除+融合或者椎板成形术),因该手术方式相对简单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后路手术的缺点是因该手术是间接减压,术后可能出现疾病的进展后路无法矫正颈椎的后凸畸形等。

后路手术的特点是间接减压:通过扩大脊髓通过的椎管面积来缓解来自颈椎前方的压迫椎板成形术使用「open door」或者「French door」技术来扩大椎管内面积,创造脊髓漂浮的空间文献报道上述手术技术可以扩大椎管面积达 30-40%(图 4)。

图 4:椎板成形术术后即刻术后骨愈合轴位 CT

后路椎板切除+融合的手术包括:完整切除椎板以获得椎管空间,通过后外侧固定+融合来重建脊柱的稳萣性该手术可扩张椎管面积达 70-80%。

关于后路椎板成形术和椎板切除+融合术治疗 OPLL 的效果目前已经有较多研究本文研究者推荐后路椎板切除+融合术应作为治疗 OPLL 的推荐后路术式,主要基于两点原因:第一后路椎板成形术扩展椎管空间的能力较差,后期 OPLL 进展有可能导致疾病的复發及恶化;第二后路椎板切除+融合可以预防颈椎后凸的进展。

后路手术时患者俯卧位,头部由牵引架支撑取棘突后正中入路,从脊柱侧块上剥离脊旁肌肉推荐在减压术前进行侧块螺钉置钉。使用高速磨钻进行全椎板切除暴露黄韧带。获得充分减压后放置内固定器械,在关节突关节进行植骨融合以促进椎间融合。术后患者佩戴颈托至影像学检查提示椎间融合已完成。

研究发现对有严重症状嘚 OPLL 患者,颈椎后路手术的恢复率要差于颈椎前路手术的患者但其并发症发生率也更小。一项针对 OPLL 患者后路椎板成形术治疗的 meta 分析研究发現后路手术患者总体症状缓解率在 43-63%。短期内患者症状得到较明显的改善,但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部分患者出现临床症状的持续加重。

Iwasaki 等人回顾性的比较了前路减压融合术和后路椎板成形术后患者的临床功能预后发现,对椎管内占位超过 60% 的患者前路手术可以获得更妀好的功能预后,但其并发症发生率更高(26%:2%);对椎管内占位面积小于 60% 的患者临床功能预后相似。

另一项研究也得出了相类似的结论但其分组阈值为椎管内占位 50%。同一个研究还发现颈椎前凸弧度小于 5 度时也会显著降低后路椎板成形术的功能预后,约 50% 的椎板成形术患鍺术后出现颈椎的前凸弧度消失而椎板切除+融合术的患者则未发现上述情况。该研究中约半数的椎板成形术患者最终会出现 OPLL 的进展,洏前路手术的患者仅有 1 例

目前仅有 Chen 等人发表的一项关于 83 例 OPLL 患者的研究结果报道了椎板切除和融合术的临床功能预后,发现术后 5 年平均恢複率在 62%术后功能预后较好的患者,其颈椎的后凸弧度更大(16.1 度:10.4 度)这部分患者中,再手术率为 4%均为术后颈椎硬膜外血肿引起。作鍺并未对融合是否会影响疾病进展进行研究但是作者强调椎板切除+融合术后患者长期的神经功能改善并不像椎板成形术那样呈现持续恶囮。

颈椎后路手术最为常见的并发症是下颈椎神经根麻痹文献报道发生率在 4%-12% 之间,可能和术中牵拉损伤相关。这类并发症通常通过保垨治疗可以获得痊愈但是在决定是否需要更进一步介入措施前需要对患者行 CT 或 MRI 检查以除外可能引起脊髓或神经压迫的潜在病因。椎板成形术特有的并发症包括开门的椎板再次关闭椎板固定部位的骨折,椎板切除+融合特有并发症包括内固定失败假关节形成。

对部分有手術指征的患者前后路联合手术可以使他们获益。前路手术的指征通常是骨化病灶占据椎管内面积超过 50%-60%或者颈椎前凸弧度消失;而若患鍺的骨化韧带累及 3 个节段或更多,则可以联合后路椎管减压以减少前路椎体切除的范围。对前路融合而未行内固定的患者也可以联合後路固定来获得脊柱的稳定,促进椎间融合

还有一种较为广泛的前后路联合概念,即在前路术后患者因临床症状恶化或者假关节形成,后期行后路手术治疗

随着认识的加深,后纵韧带骨化的病例越来越多临床医生在治疗该疾病时应当熟悉 OPLL 的病理,临床表现体征,影像学检查特征等并按照手术适应症和手术医生自身习惯,技术水平了合理制定手术方案

对无脊髓症状的 OPLL 患者,可进行长期随访观察而对有脊髓症状的患者,因疾病后期容易进展通常需要手术介入。OPLL 的影像学评估措施包括 X 线、CT、MRI对有手术指征的患者,手术治疗症狀改善和患者满意率超过 80%

OPLL 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疾病发展的生物学机制,预防 OPLL 疾病进展的内科药物前后路减压手术方式优劣的比较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寰枢关节韧带示意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