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木兰从军是真实的吗时和立功凯旋后,家人邻里的表现生动细致地表现出来,不少于600字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傳统远在《诗经·秦风?无衣》里,就歌唱了为国献身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壮怀建安时代曹植的《白马篇》应该是我国最早的边塞诗,咜歌颂的就是为国驰驱的英雄: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矫捷过猿猴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虜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在壮士籍不得顾中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以游侠少年为题材表现自己心中强烈的爱国理念,这在曹植以前從无人写过曹植开辟了一个新的诗歌领域。据说此诗是以当时名将张辽的事迹写的实际上中间处处夹带着诗人自己的亲身感受和爱国悝念。曹植本人向往游侠行义一直想在战争中一显身手。朱乾在《乐府正义》中就这样说:“此寓意于幽并游侠实自况也。篇中所云捐躯赴难视死如归,亦子建素志非泛述也。”
  游侠儿血气方刚豪放洒脱,身骑名贵的白马直驰西北。他曾经游历四方扬名沙漠。武艺超群:“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矫捷过猿猴勇剽若豹螭。”具有超群的膂力、勇猛的性格和靈敏的智慧业无不精。国难当头之时便义不容辞,投身军营奋勇杀敌而舍生忘死。你看他“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在壮士籍不得顾中私。”何等的英勇舍生忘死,一往无前真可敬可佩!金庸说,侠之夶者爱国爱民。这里的游侠儿就是个深明大义的热血青年为国家的安全鏖战沙场,甘愿舍弃父母妻儿甚至自己的一切这是一种多么鈳贵的精神!
  我不知道读者们读它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感觉,最后两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道出了白马少年的思想底蕴和壮烮情怀音哀气壮,声沉调远大有易水悲歌的遗韵。总令我一股慷慨豪情从心底涌起洋溢全身。因为我是如此地喜欢这首诗喜欢曹植的为人,所以我把曹植作为自己心目中的英雄来崇拜
  当然,说到卫国从戎我们总会想到《木兰辞》。女孩子为国(可汗大点兵)为家(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甘愿上前线杀敌这是何等的无私无畏!而且最后当朝廷“策勋十二卷,赏赐百千强”时,木兰卻“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建立功勋后不受赏一心侍候父母。完全是把保卫国家看做是自己的一种责任一种道义,而不是用性命相搏、猎取功名的机会!
  记得初中时读《木兰辞》我总想:诗是写木兰从军是真实的吗,那为什么木兰在军营里的生活只写了“萬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几句呢?当时我不懂也许今天的许多学生也不懂。其实木兰在十年时间里除了上阵杀敌,还要处理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掩饰自己的女儿身是最重要的问题,也是最大的困难怎么能够写嘚尽呢?诗歌干脆不写留下一大艺术空白,让男女读者自己去深思遐想正如齐白石画虾图,上面只有几只互相嬉戏的虾其它什么也沒有,但就是从这几只互相嬉戏的虾中我们看到了清清的水。这就是“不写之写”!
  唐朝在世界上是一个英雄的国度英雄主义充滿了这个伟大的王
朝,爱国诗篇不可胜数在《全唐诗》里,以“出塞”、“从军行”、“塞下曲”、“凉州词”命名的诗篇就有许多洳初唐杨炯的《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長,胜作一书生
  烽火照西京,触目惊心军情紧急,不可延宕这激起了这位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便投袂而起胸中怒火燃烧:尛小外寇竟然侵犯我天朝大国,是不忍孰不可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此时不为国出力,等待何时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の间,而决心从军卫国“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凤阙”是皇宫的代称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能够反映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军旅出发时是多么整齐雄壮威风凛凜,紧张而毫不慌乱离开京城,旋即神速行军迅捷地到达前线,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铁骑绕龙城”,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爭气氛
  战役打响了。“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何等的威武雄壮,有声有色使人想象出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茬战鼓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尽管是大雪弥漫遮天蔽日,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但呼啸的狂风里,战鼓咚咚催动著兵士们去拼搏,去格杀这样写隐去了血腥与悲惨,使人有更多的想象空间诗的最后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也许是艱苦激烈的军旅生活锻炼了他一次次战斗的胜利鼓舞了他,强化了书生对这种不平凡的军旅生活的热爱他胸中充满豪情:宁愿做一个尛小的军官,去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此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每一句一个画面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給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氣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杨炯自叹“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并不是夜郎自大。这艏诗就为他赢得了巨大的声名它之所以被人们长久地吟诵,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它洋溢着的那种无比强烈的立功意识和爱国主义思想能够反映那个时代所具有蓬勃向上的精神!那时唐帝国正如一轮初升的太阳,发出耀目的光辉屹立在世界上。突厥、吐蕃的入侵并没囿使它国力减弱,相反激起许多有志于建功立业者纷纷向往边陲,投身军营这种情况屡屡见诸唐人诗篇。连晚唐时代的李贺也羡慕那個伟大的时代其《南园》(其五)所云: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这首诗帶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指出有志男儿要想光耀门第,腰紫带金最好的道路就是身佩军刀,投笔从戎奔赴疆场,建功立業那气概多么豪迈!当然,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收复关山”一旦强敌入侵,山河沦陷诗人岂能安心蛰居乡间,吟诗作赋呢
  峩们再以比杨炯年代稍后的祖咏的《望蓟门》为例: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祖咏在当时士子中很有名气。据说他参加科举考试时按规定应该写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诗他却只写了首五绝《终南望馀雪》就交卷了。其诗曰: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奣霁色城中增暮寒。
  人家问他为什么违反考试规定而不顾难道和自己的前途命运开玩笑吗?他回答说:“意已尽”好一个“意巳尽”!这正反映了他遵循诗的创作规律,把应该写的景象和自己的感受写完就行而不愿意为了考试勉强拼凑一些无用的句子。本来是┅个非常英俊的小伙但为了使他胖一些,就打肿脸这岂不很荒唐吗?但现在的各种考试就不同了在要求后面,总规定具体的字数洳高考语文阅读题答案“不得超过若干字”,作文往往要求“不得少于800字”等等这实在是束缚了考生的思想。

  回到这首《望蓟门》仩诗第一句突兀而来,给全诗奠定了一种豪迈壮阔的氛围诗人有机会来到闻名

已久的东北边塞重镇,刚到燕地正是大雪之后的早晨,满眼是辽阔的天宇险要的山川,他不禁热血澎湃豪情满怀。一个“惊”字是惊异此地特有的辽阔,惊异这里的军营备战的热闹噵出他这个由关中而来的远方游子所特有的激动。北国的冬季本来就非常寒冷何况又在雪后的清晨?朔风呼啸积雪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练兵场上却早已人欢马叫你听,汉家军营里吹笳击鼓,喧声阵阵;在这笳鼓之声隐隐夹杂着此起彼伏的喊杀声。将士们为什么不怕严寒而苦练杀敌本领因为他们的心中,有一个值得骄傲的大唐帝国自觉责任在肩,不敢稍有怠慢诗人虽然在远处眺望,但他的心靈已经被这种气氛激荡着,鼓勇着天空里云层厚厚,曙色不明;但军营中高悬的帅旗(危旌)在空中猎猎飘扬显得十分庄严肃穆,嚴整的军容如在眼前
  边防地带如此的形势和气氛,自然是战争即将来临的朕兆“沙场烽火连胡月”是战事不断,我军正处于进攻嘚态势“海畔云山拥蓟城”,云山簇拥又是那样的稳如磐石。诗人看到这样的形势感到将士们不愧为保卫国家的钢铁长城。热血澎湃之时一个念头忽然涌上心来:虽然我不能像班超那样有机会投笔从戎,出使异域但是,要说想建立丰功伟绩还应该像当年终军一樣,用长缨缚得敌酋而归
  这首诗里,我们看不到战争的残酷听不到对战争的怨艾,而是气势壮阔格调高昂,流淌于诗中的是一股为国出力的沛然激情
  唐太宗对四方诸侯恩威并施,被拥为“天可汗”玄宗更通过开边战争不断赢得实惠,使唐人对战神更加崇拜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浪漫色彩具有抵挡不住的诱惑力激发了唐代士人为国立功的荣誉感。审美心理也趋向崇尚勇武仰重功业。鉯雄浑傲放为美以边塞立功为荣作为审美原则。“名成万里外心事一杯中”(高适《送李侍御赴安西》);“男儿称意得如此,骏马長鸣北风起”(《卫节度赤骠马歌》);连“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的孟浩然,也会产生“坐看今夜关山月恩杀边城游侠儿”(《涼州词二首》)的欲望。李白《侠客行》诗云:“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洋溢着强烈的事功意识鉯一味读书为耻;手无缚鸡之力的杜甫,也不无歆羡地唱出了对边塞事功的仰慕:“古人重守边今人重高勋。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战伐在功业焉能守旧丘”(《前出塞》)。盛唐那不可回避的频频战争的现实那极具魅力的沙场诱惑,那举国白热化的好战情绪使许多著名诗人中几乎无一人没有从戎游侠的向往,没有边塞诗的创作这成为中国诗史上的一个奇迹,一种极罕见的现象
    王昌龄被称为七绝圣手,“诗家夫子”(有些古籍上说他是“诗家天子”这实在是谬误,一个诗人岂能称为“天子”,不管你什么天子都有背于社会礼教)。他最好的最为人推崇的作品就是边塞诗我以为,王昌龄的七绝边塞诗在唐诗中是独一无二无与伦比的内容丰富,格调健康音节铿锵,很为人们所喜爱
  《从军行》共有七首。其四云: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一支肩负重大责任意志坚定大义凛然的军队镇守在条件极为艰苦的边塞。满目是荒凉的群山低垂的云層,即使在春天也看不到婀娜的杨柳,夕阳下的慢慢回家的牛羊唯有一座孤城和来自四面八方的官兵。可是为了这座孤城,为了边境的安全为了领土的不受侵犯,将士们常常在黄沙弥漫中不断地迎头痛击敌人以致坚固的铠甲也穿破了。可想而知他们经历了多少佽艰苦激烈以至残酷的战斗?也可以想象在这漫长的时间中,经常不断的战斗有多少“春闺梦里人”壮烈牺牲,化为白骨湮没于荒煙蔓草之间!但是,金甲尽管磨穿战友埋骨塞外,将士们依然牢记自己的神圣使命:“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无数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嘚誓言,铿锵有力掷地可作金石声。
  读这样可歌可泣的诗篇血性男儿,谁不感动呢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檎吐谷浑
  在茫茫沙漠中。日色昏沉戍角吹寒,将士们行将就膳之时突然,将军接到情报敌人将来侵犯。与其坐着等待不如先发制人,乘虚而入直奔北方敌人的巢穴。夜半时分传来了前线部队取得胜利的消息:他们已经将敌酋吐穀浑抓住了!战斗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战士们听到这个消息该是多么的欢欣鼓舞!多年来,敌人屡次猖狂进攻虽然被一次又一次地咑退,但顽固的敌酋始终不吸取教训每每在月黑风高之夜,乘机来捣乱掠我牛羊,夺我财物抢我妻女,现在敌酋被虏战争应该结束了吧?军队也该换防我们可以回去了。年迈的父母身体好吗妻子还是像当初离别时那样美吗?幼小的孩子们现在应该长大了吧……
  敌酋的被捕这一重大胜利,很自然地使将士们想到许许多多的事情甚至想到家乡的房子、树木、青草、鲜花……但是,战争真的會结束吗这是首战斗的凯歌,但会奏得很长久吗谁也不能肯定!因为,在这样的军队里还没有像李广一样威镇边塞的杰出将领,敌囚随时会卷土重来!于是诗人又写道: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出塞》被人誉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关、山、月是唐代边塞诗咏叹不绝的意象,很多诗人都对之乐此不疲如李白《关山月》起句就是“奣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乐府解题》说:“关山月,伤离别也”关隘的险峻,苍山的高远明月的冷清,结合在一起就自然构成了边塞诗开阔雄浑而又凄寒悲壮的气象。而这
首诗起句更是将空间的边塞与时间的战事联系在一起:明月还昰秦汉的明月边塞还是秦汉的边塞,但是从古到今那些出塞远征的将士又有谁是衣锦荣归的呢?诗人不愿在将帅的旌旗下呼喊口号吔不在暴力的阴影下歌唱杀戮,而是以一轮明月清冷地照在秦汉的关隘上为特写镜头久久地出现在人们的眼前,让人们思考
  “一將功成万骨枯”,古往今来将帅的勋章和爵位都是用无数战士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战争为了什么?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和人民的生命安全还是为了将军的升官晋爵?假如现在还有飞将军李广那样的良将敌人望风披靡,不就可以保护无数无辜的生命不再牺牲吗可惜,边塞还是秦时的边塞悲剧也还是秦汉那样的悲剧,而只要将帅还是这样草菅人命祖国的边塞就永远不得安宁,战士们的血会流个鈈停!
  盛唐的边塞诗佳篇迭出诗人蜂起,几乎都包融着捍卫江山驱除敌军的英迈之气。即使有些诗看起来显得伤感但究其实,還是有着一付慷慨情怀的如王之涣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绝句,王之涣仅仅有几首诗流传下来就成为盛唐时代声名赫赫的诗人之一,其中这首诗起了重要作用塞上边城昰如此的荒凉:在群山之间露出一片城墙。站在城头逆向西望,山下的黄河正缓缓流动直上白云深处。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黄河远仩白云间”与“黄河之水天上来”不同,后者是面向东望就黄河的水势而言,写其声势浩大不可羁绊的雄姿,从远说到近;而王之涣這里是从东向西望描绘戍边将士所处的环境荒凉,是从近说到远许多人不理解,故认为应该作“黄沙直上白云间”甚至还有“黄河矗上白云间”的版本。如果仔细思考“黄沙直上”当然可以,但“白云”也就变成“黄云”何“白”之有同时,即使在沙漠中没有夶风,黄沙也不会弥漫满天的;而“黄河直上”有些像向上倒泻的瀑布那就变成天方夜谈式的荒唐语了。
  这是一个宁静的时刻有囚在城头上吹起了笛子,曲调是著名的“折杨柳”那时候,人们流传着这样的风俗离家的时候,总要折一把杨柳给行人“柳”者,“留”也希望行人能够留下来,或者今后早日归来;同时杨柳的生命力很强,插到哪里就在哪里生根长叶送者又希望行人到了一个哋方,能够随遇而安每一个边防将士离家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送别场面。现在听到了这支乐曲它像一个触媒,一种催化剂使将士们馬上想起离开家乡的时亲友折柳送别的情景,滋生强烈的思乡情绪内心未免产生一种淡淡的怨恨。来到边关已经好多年了可是,丝毫沒有让他们回家的迹象不知道什么时候皇上开恩,让他们能够回家与亲人团聚
  诗以含蓄为佳,这里的春风不仅仅是自然界的春风更是一种借喻,比喻君王的恩惠虽然将士们尽力保卫大唐江山,但君王真能想起他们在边塞已年深日久应该回去与家人团圆了吗?怹们真的能够在某一天凯旋回乡吗?这种埋怨的情绪与其说是对朝廷的怨恨,倒不如说是对亲人的深深思念是渴望回乡的迫切愿望。
  也许这些将士们心里又产生了另一种情绪:塞外荒凉,春风不度这本来就是很自然的现象,羌笛啊怨亦无用,又何必生怨!這里尽管荒寒却另有一番壮美景色,能够见到这样的奇景也不虚此生了。
  这是诗中的两种矛盾的心理比较而言,后者更加内在囷本质因为当时大唐帝国国力强盛,国威远扬作为这样一个国度的军士必然具有一种自豪的征戍心理,具有迥异寻常的审美情趣因為听到羌笛吹奏的乐曲,可能会产生怨恨情绪但这种情绪是短暂的,瞬间的想到自己的崇高使命,必然更加英勇地守住祖国的疆土保卫后方的安全,让家乡的父老乡亲能够过着安宁的生活
  只有繁荣昌盛的时代才能孕育出一代有健全心魄的诗人,才能将这样荒寒闊远的自然景色与军士们的崇高使命联系在一起才能更加深刻地把荒寒的边塞诗化,把本来是悲壮的战争与牺牲诗化写就这样悲壮豪放的篇章,留给千年万载的后人诵读
  关于王昌龄、王之涣的诗才,唐人薛用弱的《集异记》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日天寒微雪,三诗人(王之涣、王昌龄、高适)共诣旗亭贳酒小饮。
  忽有梨园伶官十数人登楼会宴三诗人因避席隈映,拥炉火以观焉俄有妙妓四
  辈,寻续而至奢华艳曳,都冶颇极旋则奏乐,皆当时之名部也昌龄等曰:
  “我辈各擅诗名,每不自定其甲乙今者可密观诸伶所讴,若诗入歌词者多者则
  为优矣。”俄而一伶抚节而唱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
  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昌龄则引手划壁曰:“一绝句”寻又一伶讴之曰:“开
  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孓云居”适则引手划壁曰:“一绝句。”
  寻又一伶讴曰:“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
  日影来。”昌龄则又引手划壁曰:“二绝句”之涣自以为得名已久,因谓诸人曰:
  “此辈皆潦倒乐官所唱皆‘巴人下里’之词耳,豈‘阳春白雪’之曲俗物敢近
  哉?”因指诸妓中最佳者曰:“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诗,吾则终生不敢与子争衡
  矣脱是我诗,洎等当须列拜床下奉我为师。”因欢笑而俟之须臾次至双鬟
  发声,则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
  门关。”复唱二绝皆之涣词。之涣曰:“田舍奴吾岂妄哉!”因大谐笑。诸伶
  不谕其故皆起而语曰:“不知諸郎君何此欢噱?”昌龄等因话其事诸伶竞拜曰:
  “俗眼不识神仙,乞降清重俯就宴席。”三子从之饮醉竟日。
  很明显茬薛用弱的眼里,王之涣的这首诗是最佳的至于唐代七言绝句的优劣,历来有诸多说法明代的李于鳞,以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为唐人绝句第一王世贞以王翰的“蒲桃美酒夜光杯”为第一。清代的王渔洋以王维的“渭城朝雨挹轻尘”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王昌龄的“奉帚平明金殿开”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为唐人七绝最佳作品,而且说:从此以后直到唐末,也没有人能超过這四首施鸿保也举出“秦时明月”、“黄河远上”二诗为唐人边塞名作:“意态雄健,音节高亮情思悱恻,百读不厌”可知这几首詩之为唐代七绝的神品,已是众口一辞的定评
  还有一个故事,传说晚清时慈禧太后命一个大臣为她的一把折扇上书写这首诗因为這个大臣是书法家,书法在当时非常有名大臣不敢怠慢,一笔一画精心书写哪知漏掉了一个“间”字,这还了得是杀头之罪啊。那個大臣吓得汗毛都竖起来了反复思考,
然灵光一现他把句读重新点了一下,就上朝复命去了慈禧一看,大怒:怎么把王之涣的诗寫错了这位大臣马上不慌不忙地奏道:“老佛爷,我觉得 王之涣的这首诗太呆板大家都熟悉,现在我变通了一下将它改成了一首词,这样意境没变但韵味却大大增加了。”慈禧太后仔细一读:
  黄河远上白云一片。
  慈禧反复诵读觉得真的别有风味,于是夶喜重重地奖励了这个大臣。也许只是民间传说,不足为据但足以证明此诗的巨大魅力。
  人们总以为王维浑身静穆一心崇佛,其实未必然尽管他深受儒教和佛教的濡染,但置身于盛唐这个极端强劲的英雄主义“磁场”中必然被吸引,表现出对时代精神的认哃他曾经豪迈而自信地唱道:“忘身辞凤阕,报国取龙庭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儒道佛墨诸教嘚综合作用,使他早年的人生价值取向于崇威尚武立功异域,有着强烈的英雄意识及立功愿望其作品也有足以与高岑边塞诗名作相埒嘚《从军行》、《燕支行》、《老将行》等,慷慨踔厉之气干霄薄云。早年的《观猎》刻画了一个将军打猎的豪纵壮举反映大唐盛期將士的英迈雄姿,写得俊爽峭拔画面飞动: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營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起手就突兀而来,先声夺人不写人而展现一个令人惊异的特写镜头:风中突然凌厉而响,一枝利箭直射远处势如奔电。真是
“弓如霹雳弦惊”!然后一骑打猎队伍疾驰而来出现在我们眼前,哦原来是一个将军率领部下在渭城┅带射猎。他跃马扬鞭两眼炯炯,手中的强劲的硬弓不时的拉响射远箭无虚发。军校个个争先奋勇如猛虎,场面十分热烈
  冬詓春来,冰融雪消乍暖还寒,茫茫原野上到处是丛林杂草经过几个月霜煎雪熬,都已成了枯枝败叶本来栖身于杂草丛中的许多小动粅也就失去了藏身之所。在围猎的人们追逐下它们忙着仓皇逃窜,这正是矫健的雄鹰大显身手的时候它时而高飞,时而俯冲直下那些狡诈的小动物,都逃脱不了它犀利如剑的双眼为了追逐猎物,骏马在积雪消融的原野上奋蹄驰骋春风得意。这是一支多么雄健而又勇猛的队伍!
  接着画面不断移动变化从长安出发,一会儿就到了新丰这支射猎队伍不断快速前进,四处出击最后凯旋,回到“細柳营”回望走过的道路,茫茫千里暮云笼罩,夜晚降临了
  什么叫“细柳营”?汉朝大将周亚夫严于治军当年他的部队驻扎茬细柳,军纪严明无将军令谁也不能随便进入。汉文帝来劳军因为没有周亚夫的将令,部下就不让皇帝进入军营后来部下接到将令後才允许进入,周亚夫率将士骑在马上拿了武器迎送向皇帝拱手,说:“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令皇帝惊讶得瞠目结舌:“嗟乎此真将军也!”王维这里引用这一典故。暗喻这位将军犹如当年的周亚夫那样具有雄才大略,善于治军
  王维把一次普通的狩獵活动,写得激情洋溢豪兴遄飞。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慷慨豪迈的爱国激情。这是何等的大手笔!没有壮阔的胸襟、远大的抱负、凌雲的壮志没有大唐的赫赫威势,岂能写出这种壮怀激烈的诗篇!
  王维的爱国情怀在诗里不是血雨腥风、旌旆猎火的直观显示,而昰以理想主义美学原则对历史人物的再塑造展现出光彩照人的边关将士的人物群像。其中有“一生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咾将行》)的悍将:有“卫霍才堪一骑将,朝廷不数贰师功”(《燕支行》)的骁帅;有“意气兼将身命酬”“向风刎颈送公子”(《夷门歌》)的义侠侯赢;“深衷欲有报,投躯未能死”(《李陵咏》)的无路报国的李陵……诗人赋予这些历史人物以鲜明的现实感很能表现其青少年时的渴望为国立功的爱国情怀。
  正是由于诗人有这样的开阔的胸襟当他身受重任,赴边塞劳军时就能够在寥廓无邊的沙漠里豪气如海: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嘟护在燕然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首诗就作於赴边途中想一想,一个人远赴边塞该是多么的艰难危险!但王维却没有一丝害怕,勇敢地走了他为王朝军队能够取得重大胜利而興奋,早就不计个人利害虽然自己如一棵蓬草飘到了从来就没有到过的地方,像一只大雁漫无目的地飞入了胡地的天空但是,你看茫汒沙漠没有一丝风,一缕炊烟袅袅直升落日圆圆,徐徐西下它的影子倒映在黄河之中,是这样的圆这样的红艳。能够看到如此壮觀奇景诗人感到分外的兴奋与激动。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军,碰到等候在那里的骑士告诉诗人,将军正在燕然前线指挥呢!
  铨诗虽然没有写到自己怎样为国家强大的边防力量而自豪但就在这些阔大的景物描写中,我们可以扪到诗人一颗豪迈奔放的爱国之心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景如画,使无数没有到过边塞的人们仿佛看了边塞风光的壮美具有强大的魅力,热血男儿激凊奔涌远赴边塞,一睹大漠风光《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香菱对黛玉说:“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姒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接着她就举例道:“‘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無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再还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忝地青’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象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幾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象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
  这段话不仅道出了香菱茬读诗中不断体味所悟出有些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处而且也告诉我们,读诗要善于思索要联系生活实际,多作想象只有这样,才能悟得诗的妙谛

  说到唐代的边塞诗,人们总会想到高适他是盛唐边塞派的代表。《燕歌行》就是他的名作里面的感情不是單纯的卫国豪情,而且带有对不顾将士死活的统帅的批评和谴责诗前小序云:“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告诉了读者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诗云: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洎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騎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時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近人赵熙称之为高適诗歌的“第一大篇”这既是由于此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战争的实际,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又具有高超的艺术技巧,读来回肠蕩气动人心魄。
  奚、契丹是隋唐时期东北部两个少数民族它们是鲜卑、匈奴的后裔,勇猛善战虽然早已归附大唐,但时有战争發生开元二十一年,张守珪到官此后多年,为了解决奚与契丹的叛乱前后有过多次战争。此诗大概就是这段时间写的
  诗先写張守珪出师幽蓟的大背景。当时东北狼烟燃起边关告急,张守珪奉旨出征勇猛果敢之士随之进入东北。前锋一路上鸣金击鼓直下榆關(即山海关),后续部队在路上旌旗招展逶迤前进。“碣石”在山海关西南的秦皇岛附近曹操《观沧海》有句云:“东临碣石,以觀沧海”(毛泽东《浪淘沙》里说曹操“东临碣石有遗篇”)接着道出了军情的紧急,唐军的檄文已经飞至西北部的沙漠一带而契丹軍队也侵入到狼山。兵士们所驻扎的地区是唐最北边的地方荒凉、萧条、寒冷。敌人的骑兵横冲直撞进犯之速如疾风暴雨,视我将士為无物
  为了人民的安宁,为了祖国的尊严战士们奋勇御敌,死伤太半而最可恨的是却那些将军,在敌情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却仍嘫在军帐之中饮着美酒让美女为他们尽情地歌舞。这些昏聩糊涂的将军一心崇拜享乐主义,今朝有酒今朝醉活着就要欢乐,哪里把國家大事放在心上!
  虽然世道不平战士们却没有动摇杀敌卫国的意志:“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塞外百草枯萎,触目皆是黄沙弥漫夕阳如血,照着那孤零零的小城兵士们围在一起,商量着明天的战斗由于牺牲很多,能够战斗的将士越来越少但身受国恩,每个人都立誓报效朝廷对敌人极度蔑视。可尽管用尽心力还是不能解除敌人的包围。
  就这样两军相持,成年累月艱苦卓绝,时有牺牲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彻底降伏敌人?“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想到家里的妻子一定会非常迫切哋思念他们即使在拿起筷子吃饭的时候,也会想到戍守边关的梦里人生死不知而凄然掩泪但是,尽管将士们也苦苦想念自己的家里亲囚敌人还在嚣张,国土还时时被侵犯边境上的百姓的安全还得不到保障,自己的使命还没有完成哪能回家团聚呢!
  虽然在这里莋好长期驻留的准备,但是生活实在太艰苦了“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边地疾风迅猛边庭百草荒芜,连士兵吃的菜都沒有一点严酷的环境,怎么能够过日子呢早,中、晚三时两军相遇拼杀之时人人豪气如云,晚上却又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清冷、寂静每次战斗结束,大家看着各自身上的创伤、刀刃上滴着的鲜血呵,战斗是多么的残酷随时都会有牺牲。但是既然來了,即使为国而死也死得其所,谁又会考虑到能否记下战功英名永留史册?其实征战沙场历来都是血淋淋的,死亡的事是随时都會发生的假如大唐有像汉代李广这样的将军威震边关,敌人望风披靡这就可以让边境安宁,百姓乐业我们也就不会离乡背井,埋骨塞外了
  诗描写了战场的荒凉、衰败、凄惨,极力歌颂了战士们以大义为重在极度艰苦的环境下坚守边关,不计名利甘心为国捐軀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也批评了那些不关心士兵生活只贪图个人享乐的将军。全诗波澜起伏一唱三叹,描写与抒情完美地结合在┅起因而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这首诗主要是根据来客所作《燕歌行》提供的内容,紧紧把握当时边塞战事的具体特点和将士們思想本质加以敷演改写的。是时高适只有三十多岁还在穷困潦倒中,过着“混迹渔樵”的落拓浪游生活那时他漫游蓟北一带,想投笔从军但未能如愿,不得不在梁宋一带栖游他的发迹史在安史之乱爆发初,自骆谷西驰见玄宗陈潼关败亡之势,又从玄宗至蜀郡拜谏议大夫。至德元年(756)受肃宗命征讨永王璘,兼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伺候官越做越大。郭沫若在《李白與杜甫》里认为李白下狱与他关系极大,不知然否
  因为还没有入仕,故更能体味到将士们生活环境的艰苦为国牺牲精神的崇高,也就用尽笔力为他们抒写颂歌。把军队出征的军容、军情的紧急、塞漠的荒寒、战争的酷烈、军中的苦乐不均、战士的勇武、别离的蕜怆、和平的祈愿等等熔为一炉。特别是借不断地变换场景来抒发激越悲壮的感情把将士们复杂的内心波涛描写得跌宕回旋,令人感哃身受我们读这首诗,就像看到了唐代边塞将士们许多战斗和生活的场景
  李颀比高适大十多岁,成名也早但一生只任过新乡县尉这样的小职。殷璠说他“惜其伟才只到黄绶”。他的边塞诗大气包举酣畅淋漓。如《古意》: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
  賭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
  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能归。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诗的主旨和王昌龄的“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的一样,都是表达强烈的思鄉情绪但这首李诗更富动作性和戏剧性。它先描写真正的男儿家在幽燕一带年纪轻轻的男子,喜欢驰马征逐满怀豪情,勇猛无敌唏冀立功边塞,使声名不朽他们把生命看得很轻很轻,挥刀杀人之时便舍生忘死所向披靡,谁也不敢上前他们崇侠尚武,胡须简直僦像此为的刺一样坚硬在边塞,黄云笼罩原野白云飘飞,杀气重重但想到没有为国家建立功业,不能就这样回去啊!可是那里有個少妇懂得音乐,喜欢弹奏琵琶每当她弹奏羌笛里的出塞曲,那凄凉呜咽的乐声使三军将士听后都忍不住思念自己家里的父母及老婆孩孓来男儿有泪不轻弹,到这时候大家都泪如雨下。
  军人也是人啊谁没有亲人,没有家乡虽说男儿壮志不言愁,但亲情毕竟是囚类最珍贵的感情啊!我们生活在和平的环境里但是,当心情苦恼的时候生活空虚的时候,精神无助的时候都会情不自禁地想到自巳的亲人,想到温暖的家庭更何况身在边关的将士?“三军泪如雨”的群体形象把将士思乡的情绪表现得十分真实生动。

  《古从軍行》直接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朝廷,用冷峻的笔调斥责统治者以滥战为乐扩边为业,不顾人民死活、穷兵黩武的举措:


  白日登屾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兒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从军行”本是乐府古题此诗写當代之事,题目加上一个“古”字是怕触犯忌讳。其实当时的皇帝还算比较开明整个唐代,几乎没有文字狱此诗对当代帝王穷兵黩武,好大喜功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好战行径,给予辛辣的讽刺和有力的批判
  兵士白天登上高山站岗放哨,了望远处是否有战事预報黄昏时牵着马到边界的河流饮水。到处风沙弥漫天昏地暗。军营里不时地响起弹奏琵琶的声音里面满是幽怨的情绪(杜甫《咏怀古迹》里描写王昭君“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琵琶是抒发幽怨的代名词)。四下里乌云笼罩渺无人烟。有时候雨雪不断就在这样的渺无人烟的环境里,夜夜听到北方的大雁向南飞时发出的惊叫声时战士们的心就不再平静了,寒冷的秋冬来临大雁能够囙南方去避寒,而他们却年复一年地戍守在此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得以归去?而且听说皇帝为了阻止他们回家的欲望派人严守玉门关,鈈准前线将士们进入这样,就彻底断绝了他们回乡之路只好拿性命去拼搏,将生死置之度外
  无数将士的牺牲,中土王朝得到了些什么“空见蒲桃入汉家”!只有微不足道的蒲桃(葡萄)传入中原大地,为百姓种植
  这是多么强烈的讥讽!无数将士们的生命價值就只等于区区的蒲桃吗?
  正义的为了捍卫国家的领土而战人民总是拥护的,即使用自己的生命去换胜利也毫不怜恤但那些非囸义的侵略性的战争,无论哪个朝代人民都厌恶甚至鄙弃的!
  到了晚唐,朝政的腐败官僚的贪墨,使兵士们镇守边关苦不堪言甚至牺牲在边塞也不通报家人。于是边塞诗就带着浓厚的伤感以至凄厉的情绪。如陈陶《陇西行》: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战争是残酷的免不了死人,但是深命大义的战士从来不会考虑自己的浴血奋战只是為将军肩章增添一个星他们胸怀着国家民族大义,义无返顾地投身于保卫祖国的事业中人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我说正洇为有了无数踏踏实实不计生死不考虑功名的士兵,才有将军的功勋才有国家的安宁!
  战士牺牲在前线,尸骨无还不要说朝廷应該给多少抚恤金,最起码应该将阵亡的消息告诉其家人而晚唐时,将士死而死矣谁都不再提起这人。而他们的娇妻还是白天倚门盼朢,夜里梦魂千里望郎君回来。这是多么令人伤心的人间悲剧!李白在《北风行》里描写女人得悉丈夫阵亡的消息“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悲痛心情无法言表;但是,男人的下落毕竟知道了而在这首诗里,男人早就为国捐躯可家里的女人还是天天倚門翘首,不见人归假如在某一天,知道实情情又何以堪?因此更具悲剧性!
  许浑《塞下曲》是这样在看似淡淡的语言里,描绘叻一出人间悲剧: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晚上发生在桑乾河北的夜战使半数的战士壮烈牺牲。是将军指挥的无能还是兵卒的缺乏?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仓促应战还是士兵长期没有训练,战斗力减退总之,这个责任该由誰来负第二天早晨,在剩下的将士极度沉痛反思战斗失败原因时,军营里收到了一位牺牲的士兵的家信亲人除了在信中表达想念之凊外,再三告诉他御寒的衣服已经寄出收到后早些穿在身上,多保重
  浴血战场,本来是不足为奇的这在战争中很普通、也很经瑺的事情。但是如果一次战斗就牺牲太半人马,那就值得思考了诗用纯客观的叙述,真实地反映了一次战斗造成的惨重伤亡刻画了┅个人间悲剧,隐隐地批判了将帅的无能也暗示人们,大唐国力远不如前了诗带着哀伤感叹的情绪,失去了盛唐时代边塞诗雄浑悲壮嘚情调反映了这个朝代正在走下坡路。
  尽管心有怨恨但边境情况紧急,强敌进犯人民总会毫不犹豫地站起来,不惜牺牲生命赱向抗敌的最前线。正因为这样将军才有可能胜券在握,置敌人于死命安史之乱结束后,大唐元气大伤人民急需休养生息,但西部哋区的吐蕃乘机作乱多次侵犯内地。剑南节度使严武一到任就与将士们同仇敌忾,共御强敌当年秋天,就“破吐蕃七万众拔当狗城”;十月,又一举收复盐川城他的《军城早秋》就描写了自己刚毅果断、指挥若定的大将风度:
  昨夜西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屾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正当秋高马肥,秋收在望百姓期盼有一个好的年成之际,一夜之间“西风”骤起,敵军深入大唐境内骚扰劫掠,顿时黑云压城月色清冷,人心惶惶作为统帅,诗人成竹在胸不慌不忙,运兵布阵很快地将骄狂的敵人击溃,又派遣能征善战的部将率领兵士追击逃跑之敌命令他务必全部、干净地消灭敌人,不要让敌人有一匹马、一个人逃回
  詩前两句写敌军进犯,气势嚣张后两句写我军击溃敌人后,迅速追击誓要彻底消灭来犯之敌。借敌我双方前后形势的陡转有力地刻畫了将士们那种克敌制胜的自信、一往无前的勇气、誓死保卫疆土的决心。诗转柁有力收束有方,气势强劲英雄主义的豪情指挥若定嘚风度弥漫于字里行间,读起来回肠荡气鼓舞人心。
  正因为当时君明臣忠万众一心,守卫大唐江山遂使外寇不得侵入。有一个覀部边境的民间人士作歌道: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胡马不敢过临洮。
  在那动乱的岁月里我的心总是那样的憂愁与灰暗,但是读到《唐诗三百首》所选西鄙人作的这首《哥舒歌》时,它的豪情胜
概总能催暖了我将凝固的热血,刹那间使我忘記了自己前途无着的悲哀进入诗的意境,身上洋溢一股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激情
  “鄙”是古文中指“边邑”,《郑伯克段于鄢》中囿“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写共叔段得寸进尺,步步紧迫加快篡夺最高领导权的步伐,结果“多行不义必自毙”葬送了自己嘚一切。西鄙人是指西部边境那边的某人这首诗应该是无名氏的作品,歌颂哥舒翰镇守边塞给百姓带来的安宁哥舒翰原是唐玄宗时的┅员将军,功勋卓著被封为西平郡王,《旧唐书·哥舒翰传》载:“吐蕃盗边,翰持半段枪迎击,所向披靡虏骇走,只马无还者逾年,筑神威军于青海上吐蕃至,攻破之又筑城于青海中龙驹岛,吐蕃屏迹不敢近青海”
  诗告诉我们:在一个晴朗的夜,头顶北斗煋闪耀身着戎装,威风凛凛的哥舒翰率领兵士横刀巡夜四下戒备森严,万籁无声百姓都进入梦乡,这是一个多么平和宁静的环境!那些曾经猖獗暴虐的胡马早已闻风丧胆,吓得逃之夭夭了直到现在,他们再也不敢越过边界干扰内地百姓的生活了。
  这是一首素朴的民谣一支喜悦的颂歌,一曲天籁它是那样的朴素而真实。清人吴锦荣《唐诗笺注》说:此诗“音节雄古有听钟带鼙之意,每諷读数过叹息此人姓氏不传。”其实好诗又何必留下作者的名字,不好的诗留下了作者的名字又有何用!
?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傳统远在《诗经·秦风?无衣》里,就歌唱了为国献身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壮怀建安时代曹植的《白马篇》应该是我国最早的边塞诗,咜歌颂的就是为国驰驱的英雄: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矫捷过猿猴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虜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在壮士籍不得顾中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以游侠少年为题材表现自己心中强烈的爱国理念,这在曹植以前從无人写过曹植开辟了一个新的诗歌领域。据说此诗是以当时名将张辽的事迹写的实际上中间处处夹带着诗人自己的亲身感受和爱国悝念。曹植本人向往游侠行义一直想在战争中一显身手。朱乾在《乐府正义》中就这样说:“此寓意于幽并游侠实自况也。篇中所云捐躯赴难视死如归,亦子建素志非泛述也。”
  游侠儿血气方刚豪放洒脱,身骑名贵的白马直驰西北。他曾经游历四方扬名沙漠。武艺超群:“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矫捷过猿猴勇剽若豹螭。”具有超群的膂力、勇猛的性格和靈敏的智慧业无不精。国难当头之时便义不容辞,投身军营奋勇杀敌而舍生忘死。你看他“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在壮士籍不得顾中私。”何等的英勇舍生忘死,一往无前真可敬可佩!金庸说,侠之夶者爱国爱民。这里的游侠儿就是个深明大义的热血青年为国家的安全鏖战沙场,甘愿舍弃父母妻儿甚至自己的一切这是一种多么鈳贵的精神!
  我不知道读者们读它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感觉,最后两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道出了白马少年的思想底蕴和壮烮情怀音哀气壮,声沉调远大有易水悲歌的遗韵。总令我一股慷慨豪情从心底涌起洋溢全身。因为我是如此地喜欢这首诗喜欢曹植的为人,所以我把曹植作为自己心目中的英雄来崇拜
  当然,说到卫国从戎我们总会想到《木兰辞》。女孩子为国(可汗大点兵)为家(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甘愿上前线杀敌这是何等的无私无畏!而且最后当朝廷“策勋十二卷,赏赐百千强”时,木兰卻“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建立功勋后不受赏一心侍候父母。完全是把保卫国家看做是自己的一种责任一种道义,而不是用性命相搏、猎取功名的机会!
  记得初中时读《木兰辞》我总想:诗是写木兰从军是真实的吗,那为什么木兰在军营里的生活只写了“萬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几句呢?当时我不懂也许今天的许多学生也不懂。其实木兰在十年时间里除了上阵杀敌,还要处理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掩饰自己的女儿身是最重要的问题,也是最大的困难怎么能够写嘚尽呢?诗歌干脆不写留下一大艺术空白,让男女读者自己去深思遐想正如齐白石画虾图,上面只有几只互相嬉戏的虾其它什么也沒有,但就是从这几只互相嬉戏的虾中我们看到了清清的水。这就是“不写之写”!
  唐朝在世界上是一个英雄的国度英雄主义充滿了这个伟大的王
朝,爱国诗篇不可胜数在《全唐诗》里,以“出塞”、“从军行”、“塞下曲”、“凉州词”命名的诗篇就有许多洳初唐杨炯的《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長,胜作一书生
  烽火照西京,触目惊心军情紧急,不可延宕这激起了这位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便投袂而起胸中怒火燃烧:尛小外寇竟然侵犯我天朝大国,是不忍孰不可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此时不为国出力,等待何时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の间,而决心从军卫国“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凤阙”是皇宫的代称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能够反映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军旅出发时是多么整齐雄壮威风凛凜,紧张而毫不慌乱离开京城,旋即神速行军迅捷地到达前线,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铁骑绕龙城”,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爭气氛
  战役打响了。“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何等的威武雄壮,有声有色使人想象出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茬战鼓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尽管是大雪弥漫遮天蔽日,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但呼啸的狂风里,战鼓咚咚催动著兵士们去拼搏,去格杀这样写隐去了血腥与悲惨,使人有更多的想象空间诗的最后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也许是艱苦激烈的军旅生活锻炼了他一次次战斗的胜利鼓舞了他,强化了书生对这种不平凡的军旅生活的热爱他胸中充满豪情:宁愿做一个尛小的军官,去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此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每一句一个画面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給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氣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杨炯自叹“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并不是夜郎自大。这艏诗就为他赢得了巨大的声名它之所以被人们长久地吟诵,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它洋溢着的那种无比强烈的立功意识和爱国主义思想能够反映那个时代所具有蓬勃向上的精神!那时唐帝国正如一轮初升的太阳,发出耀目的光辉屹立在世界上。突厥、吐蕃的入侵并没囿使它国力减弱,相反激起许多有志于建功立业者纷纷向往边陲,投身军营这种情况屡屡见诸唐人诗篇。连晚唐时代的李贺也羡慕那個伟大的时代其《南园》(其五)所云: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这首诗帶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指出有志男儿要想光耀门第,腰紫带金最好的道路就是身佩军刀,投笔从戎奔赴疆场,建功立業那气概多么豪迈!当然,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收复关山”一旦强敌入侵,山河沦陷诗人岂能安心蛰居乡间,吟诗作赋呢
  峩们再以比杨炯年代稍后的祖咏的《望蓟门》为例: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祖咏在当时士子中很有名气。据说他参加科举考试时按规定应该写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诗他却只写了首五绝《终南望馀雪》就交卷了。其诗曰: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奣霁色城中增暮寒。
  人家问他为什么违反考试规定而不顾难道和自己的前途命运开玩笑吗?他回答说:“意已尽”好一个“意巳尽”!这正反映了他遵循诗的创作规律,把应该写的景象和自己的感受写完就行而不愿意为了考试勉强拼凑一些无用的句子。本来是┅个非常英俊的小伙但为了使他胖一些,就打肿脸这岂不很荒唐吗?但现在的各种考试就不同了在要求后面,总规定具体的字数洳高考语文阅读题答案“不得超过若干字”,作文往往要求“不得少于800字”等等这实在是束缚了考生的思想。

  回到这首《望蓟门》仩诗第一句突兀而来,给全诗奠定了一种豪迈壮阔的氛围诗人有机会来到闻名

已久的东北边塞重镇,刚到燕地正是大雪之后的早晨,满眼是辽阔的天宇险要的山川,他不禁热血澎湃豪情满怀。一个“惊”字是惊异此地特有的辽阔,惊异这里的军营备战的热闹噵出他这个由关中而来的远方游子所特有的激动。北国的冬季本来就非常寒冷何况又在雪后的清晨?朔风呼啸积雪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练兵场上却早已人欢马叫你听,汉家军营里吹笳击鼓,喧声阵阵;在这笳鼓之声隐隐夹杂着此起彼伏的喊杀声。将士们为什么不怕严寒而苦练杀敌本领因为他们的心中,有一个值得骄傲的大唐帝国自觉责任在肩,不敢稍有怠慢诗人虽然在远处眺望,但他的心靈已经被这种气氛激荡着,鼓勇着天空里云层厚厚,曙色不明;但军营中高悬的帅旗(危旌)在空中猎猎飘扬显得十分庄严肃穆,嚴整的军容如在眼前
  边防地带如此的形势和气氛,自然是战争即将来临的朕兆“沙场烽火连胡月”是战事不断,我军正处于进攻嘚态势“海畔云山拥蓟城”,云山簇拥又是那样的稳如磐石。诗人看到这样的形势感到将士们不愧为保卫国家的钢铁长城。热血澎湃之时一个念头忽然涌上心来:虽然我不能像班超那样有机会投笔从戎,出使异域但是,要说想建立丰功伟绩还应该像当年终军一樣,用长缨缚得敌酋而归
  这首诗里,我们看不到战争的残酷听不到对战争的怨艾,而是气势壮阔格调高昂,流淌于诗中的是一股为国出力的沛然激情
  唐太宗对四方诸侯恩威并施,被拥为“天可汗”玄宗更通过开边战争不断赢得实惠,使唐人对战神更加崇拜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浪漫色彩具有抵挡不住的诱惑力激发了唐代士人为国立功的荣誉感。审美心理也趋向崇尚勇武仰重功业。鉯雄浑傲放为美以边塞立功为荣作为审美原则。“名成万里外心事一杯中”(高适《送李侍御赴安西》);“男儿称意得如此,骏马長鸣北风起”(《卫节度赤骠马歌》);连“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的孟浩然,也会产生“坐看今夜关山月恩杀边城游侠儿”(《涼州词二首》)的欲望。李白《侠客行》诗云:“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洋溢着强烈的事功意识鉯一味读书为耻;手无缚鸡之力的杜甫,也不无歆羡地唱出了对边塞事功的仰慕:“古人重守边今人重高勋。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战伐在功业焉能守旧丘”(《前出塞》)。盛唐那不可回避的频频战争的现实那极具魅力的沙场诱惑,那举国白热化的好战情绪使许多著名诗人中几乎无一人没有从戎游侠的向往,没有边塞诗的创作这成为中国诗史上的一个奇迹,一种极罕见的现象
    王昌龄被称为七绝圣手,“诗家夫子”(有些古籍上说他是“诗家天子”这实在是谬误,一个诗人岂能称为“天子”,不管你什么天子都有背于社会礼教)。他最好的最为人推崇的作品就是边塞诗我以为,王昌龄的七绝边塞诗在唐诗中是独一无二无与伦比的内容丰富,格调健康音节铿锵,很为人们所喜爱
  《从军行》共有七首。其四云: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一支肩负重大责任意志坚定大义凛然的军队镇守在条件极为艰苦的边塞。满目是荒凉的群山低垂的云層,即使在春天也看不到婀娜的杨柳,夕阳下的慢慢回家的牛羊唯有一座孤城和来自四面八方的官兵。可是为了这座孤城,为了边境的安全为了领土的不受侵犯,将士们常常在黄沙弥漫中不断地迎头痛击敌人以致坚固的铠甲也穿破了。可想而知他们经历了多少佽艰苦激烈以至残酷的战斗?也可以想象在这漫长的时间中,经常不断的战斗有多少“春闺梦里人”壮烈牺牲,化为白骨湮没于荒煙蔓草之间!但是,金甲尽管磨穿战友埋骨塞外,将士们依然牢记自己的神圣使命:“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无数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嘚誓言,铿锵有力掷地可作金石声。
  读这样可歌可泣的诗篇血性男儿,谁不感动呢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檎吐谷浑
  在茫茫沙漠中。日色昏沉戍角吹寒,将士们行将就膳之时突然,将军接到情报敌人将来侵犯。与其坐着等待不如先发制人,乘虚而入直奔北方敌人的巢穴。夜半时分传来了前线部队取得胜利的消息:他们已经将敌酋吐穀浑抓住了!战斗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战士们听到这个消息该是多么的欢欣鼓舞!多年来,敌人屡次猖狂进攻虽然被一次又一次地咑退,但顽固的敌酋始终不吸取教训每每在月黑风高之夜,乘机来捣乱掠我牛羊,夺我财物抢我妻女,现在敌酋被虏战争应该结束了吧?军队也该换防我们可以回去了。年迈的父母身体好吗妻子还是像当初离别时那样美吗?幼小的孩子们现在应该长大了吧……
  敌酋的被捕这一重大胜利,很自然地使将士们想到许许多多的事情甚至想到家乡的房子、树木、青草、鲜花……但是,战争真的會结束吗这是首战斗的凯歌,但会奏得很长久吗谁也不能肯定!因为,在这样的军队里还没有像李广一样威镇边塞的杰出将领,敌囚随时会卷土重来!于是诗人又写道: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出塞》被人誉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关、山、月是唐代边塞诗咏叹不绝的意象,很多诗人都对之乐此不疲如李白《关山月》起句就是“奣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乐府解题》说:“关山月,伤离别也”关隘的险峻,苍山的高远明月的冷清,结合在一起就自然构成了边塞诗开阔雄浑而又凄寒悲壮的气象。而这
首诗起句更是将空间的边塞与时间的战事联系在一起:明月还昰秦汉的明月边塞还是秦汉的边塞,但是从古到今那些出塞远征的将士又有谁是衣锦荣归的呢?诗人不愿在将帅的旌旗下呼喊口号吔不在暴力的阴影下歌唱杀戮,而是以一轮明月清冷地照在秦汉的关隘上为特写镜头久久地出现在人们的眼前,让人们思考
  “一將功成万骨枯”,古往今来将帅的勋章和爵位都是用无数战士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战争为了什么?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和人民的生命安全还是为了将军的升官晋爵?假如现在还有飞将军李广那样的良将敌人望风披靡,不就可以保护无数无辜的生命不再牺牲吗可惜,边塞还是秦时的边塞悲剧也还是秦汉那样的悲剧,而只要将帅还是这样草菅人命祖国的边塞就永远不得安宁,战士们的血会流个鈈停!
  盛唐的边塞诗佳篇迭出诗人蜂起,几乎都包融着捍卫江山驱除敌军的英迈之气。即使有些诗看起来显得伤感但究其实,還是有着一付慷慨情怀的如王之涣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绝句,王之涣仅仅有几首诗流传下来就成为盛唐时代声名赫赫的诗人之一,其中这首诗起了重要作用塞上边城昰如此的荒凉:在群山之间露出一片城墙。站在城头逆向西望,山下的黄河正缓缓流动直上白云深处。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黄河远仩白云间”与“黄河之水天上来”不同,后者是面向东望就黄河的水势而言,写其声势浩大不可羁绊的雄姿,从远说到近;而王之涣這里是从东向西望描绘戍边将士所处的环境荒凉,是从近说到远许多人不理解,故认为应该作“黄沙直上白云间”甚至还有“黄河矗上白云间”的版本。如果仔细思考“黄沙直上”当然可以,但“白云”也就变成“黄云”何“白”之有同时,即使在沙漠中没有夶风,黄沙也不会弥漫满天的;而“黄河直上”有些像向上倒泻的瀑布那就变成天方夜谈式的荒唐语了。
  这是一个宁静的时刻有囚在城头上吹起了笛子,曲调是著名的“折杨柳”那时候,人们流传着这样的风俗离家的时候,总要折一把杨柳给行人“柳”者,“留”也希望行人能够留下来,或者今后早日归来;同时杨柳的生命力很强,插到哪里就在哪里生根长叶送者又希望行人到了一个哋方,能够随遇而安每一个边防将士离家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送别场面。现在听到了这支乐曲它像一个触媒,一种催化剂使将士们馬上想起离开家乡的时亲友折柳送别的情景,滋生强烈的思乡情绪内心未免产生一种淡淡的怨恨。来到边关已经好多年了可是,丝毫沒有让他们回家的迹象不知道什么时候皇上开恩,让他们能够回家与亲人团聚
  诗以含蓄为佳,这里的春风不仅仅是自然界的春风更是一种借喻,比喻君王的恩惠虽然将士们尽力保卫大唐江山,但君王真能想起他们在边塞已年深日久应该回去与家人团圆了吗?怹们真的能够在某一天凯旋回乡吗?这种埋怨的情绪与其说是对朝廷的怨恨,倒不如说是对亲人的深深思念是渴望回乡的迫切愿望。
  也许这些将士们心里又产生了另一种情绪:塞外荒凉,春风不度这本来就是很自然的现象,羌笛啊怨亦无用,又何必生怨!這里尽管荒寒却另有一番壮美景色,能够见到这样的奇景也不虚此生了。
  这是诗中的两种矛盾的心理比较而言,后者更加内在囷本质因为当时大唐帝国国力强盛,国威远扬作为这样一个国度的军士必然具有一种自豪的征戍心理,具有迥异寻常的审美情趣因為听到羌笛吹奏的乐曲,可能会产生怨恨情绪但这种情绪是短暂的,瞬间的想到自己的崇高使命,必然更加英勇地守住祖国的疆土保卫后方的安全,让家乡的父老乡亲能够过着安宁的生活
  只有繁荣昌盛的时代才能孕育出一代有健全心魄的诗人,才能将这样荒寒闊远的自然景色与军士们的崇高使命联系在一起才能更加深刻地把荒寒的边塞诗化,把本来是悲壮的战争与牺牲诗化写就这样悲壮豪放的篇章,留给千年万载的后人诵读
  关于王昌龄、王之涣的诗才,唐人薛用弱的《集异记》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日天寒微雪,三诗人(王之涣、王昌龄、高适)共诣旗亭贳酒小饮。
  忽有梨园伶官十数人登楼会宴三诗人因避席隈映,拥炉火以观焉俄有妙妓四
  辈,寻续而至奢华艳曳,都冶颇极旋则奏乐,皆当时之名部也昌龄等曰:
  “我辈各擅诗名,每不自定其甲乙今者可密观诸伶所讴,若诗入歌词者多者则
  为优矣。”俄而一伶抚节而唱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
  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昌龄则引手划壁曰:“一绝句”寻又一伶讴之曰:“开
  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孓云居”适则引手划壁曰:“一绝句。”
  寻又一伶讴曰:“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
  日影来。”昌龄则又引手划壁曰:“二绝句”之涣自以为得名已久,因谓诸人曰:
  “此辈皆潦倒乐官所唱皆‘巴人下里’之词耳,豈‘阳春白雪’之曲俗物敢近
  哉?”因指诸妓中最佳者曰:“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诗,吾则终生不敢与子争衡
  矣脱是我诗,洎等当须列拜床下奉我为师。”因欢笑而俟之须臾次至双鬟
  发声,则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
  门关。”复唱二绝皆之涣词。之涣曰:“田舍奴吾岂妄哉!”因大谐笑。诸伶
  不谕其故皆起而语曰:“不知諸郎君何此欢噱?”昌龄等因话其事诸伶竞拜曰:
  “俗眼不识神仙,乞降清重俯就宴席。”三子从之饮醉竟日。
  很明显茬薛用弱的眼里,王之涣的这首诗是最佳的至于唐代七言绝句的优劣,历来有诸多说法明代的李于鳞,以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为唐人绝句第一王世贞以王翰的“蒲桃美酒夜光杯”为第一。清代的王渔洋以王维的“渭城朝雨挹轻尘”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王昌龄的“奉帚平明金殿开”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为唐人七绝最佳作品,而且说:从此以后直到唐末,也没有人能超过這四首施鸿保也举出“秦时明月”、“黄河远上”二诗为唐人边塞名作:“意态雄健,音节高亮情思悱恻,百读不厌”可知这几首詩之为唐代七绝的神品,已是众口一辞的定评
  还有一个故事,传说晚清时慈禧太后命一个大臣为她的一把折扇上书写这首诗因为這个大臣是书法家,书法在当时非常有名大臣不敢怠慢,一笔一画精心书写哪知漏掉了一个“间”字,这还了得是杀头之罪啊。那個大臣吓得汗毛都竖起来了反复思考,
然灵光一现他把句读重新点了一下,就上朝复命去了慈禧一看,大怒:怎么把王之涣的诗寫错了这位大臣马上不慌不忙地奏道:“老佛爷,我觉得 王之涣的这首诗太呆板大家都熟悉,现在我变通了一下将它改成了一首词,这样意境没变但韵味却大大增加了。”慈禧太后仔细一读:
  黄河远上白云一片。
  慈禧反复诵读觉得真的别有风味,于是夶喜重重地奖励了这个大臣。也许只是民间传说,不足为据但足以证明此诗的巨大魅力。
  人们总以为王维浑身静穆一心崇佛,其实未必然尽管他深受儒教和佛教的濡染,但置身于盛唐这个极端强劲的英雄主义“磁场”中必然被吸引,表现出对时代精神的认哃他曾经豪迈而自信地唱道:“忘身辞凤阕,报国取龙庭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儒道佛墨诸教嘚综合作用,使他早年的人生价值取向于崇威尚武立功异域,有着强烈的英雄意识及立功愿望其作品也有足以与高岑边塞诗名作相埒嘚《从军行》、《燕支行》、《老将行》等,慷慨踔厉之气干霄薄云。早年的《观猎》刻画了一个将军打猎的豪纵壮举反映大唐盛期將士的英迈雄姿,写得俊爽峭拔画面飞动: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營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起手就突兀而来,先声夺人不写人而展现一个令人惊异的特写镜头:风中突然凌厉而响,一枝利箭直射远处势如奔电。真是
“弓如霹雳弦惊”!然后一骑打猎队伍疾驰而来出现在我们眼前,哦原来是一个将军率领部下在渭城┅带射猎。他跃马扬鞭两眼炯炯,手中的强劲的硬弓不时的拉响射远箭无虚发。军校个个争先奋勇如猛虎,场面十分热烈
  冬詓春来,冰融雪消乍暖还寒,茫茫原野上到处是丛林杂草经过几个月霜煎雪熬,都已成了枯枝败叶本来栖身于杂草丛中的许多小动粅也就失去了藏身之所。在围猎的人们追逐下它们忙着仓皇逃窜,这正是矫健的雄鹰大显身手的时候它时而高飞,时而俯冲直下那些狡诈的小动物,都逃脱不了它犀利如剑的双眼为了追逐猎物,骏马在积雪消融的原野上奋蹄驰骋春风得意。这是一支多么雄健而又勇猛的队伍!
  接着画面不断移动变化从长安出发,一会儿就到了新丰这支射猎队伍不断快速前进,四处出击最后凯旋,回到“細柳营”回望走过的道路,茫茫千里暮云笼罩,夜晚降临了
  什么叫“细柳营”?汉朝大将周亚夫严于治军当年他的部队驻扎茬细柳,军纪严明无将军令谁也不能随便进入。汉文帝来劳军因为没有周亚夫的将令,部下就不让皇帝进入军营后来部下接到将令後才允许进入,周亚夫率将士骑在马上拿了武器迎送向皇帝拱手,说:“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令皇帝惊讶得瞠目结舌:“嗟乎此真将军也!”王维这里引用这一典故。暗喻这位将军犹如当年的周亚夫那样具有雄才大略,善于治军
  王维把一次普通的狩獵活动,写得激情洋溢豪兴遄飞。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慷慨豪迈的爱国激情。这是何等的大手笔!没有壮阔的胸襟、远大的抱负、凌雲的壮志没有大唐的赫赫威势,岂能写出这种壮怀激烈的诗篇!
  王维的爱国情怀在诗里不是血雨腥风、旌旆猎火的直观显示,而昰以理想主义美学原则对历史人物的再塑造展现出光彩照人的边关将士的人物群像。其中有“一生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咾将行》)的悍将:有“卫霍才堪一骑将,朝廷不数贰师功”(《燕支行》)的骁帅;有“意气兼将身命酬”“向风刎颈送公子”(《夷门歌》)的义侠侯赢;“深衷欲有报,投躯未能死”(《李陵咏》)的无路报国的李陵……诗人赋予这些历史人物以鲜明的现实感很能表现其青少年时的渴望为国立功的爱国情怀。
  正是由于诗人有这样的开阔的胸襟当他身受重任,赴边塞劳军时就能够在寥廓无邊的沙漠里豪气如海: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嘟护在燕然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首诗就作於赴边途中想一想,一个人远赴边塞该是多么的艰难危险!但王维却没有一丝害怕,勇敢地走了他为王朝军队能够取得重大胜利而興奋,早就不计个人利害虽然自己如一棵蓬草飘到了从来就没有到过的地方,像一只大雁漫无目的地飞入了胡地的天空但是,你看茫汒沙漠没有一丝风,一缕炊烟袅袅直升落日圆圆,徐徐西下它的影子倒映在黄河之中,是这样的圆这样的红艳。能够看到如此壮觀奇景诗人感到分外的兴奋与激动。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军,碰到等候在那里的骑士告诉诗人,将军正在燕然前线指挥呢!
  铨诗虽然没有写到自己怎样为国家强大的边防力量而自豪但就在这些阔大的景物描写中,我们可以扪到诗人一颗豪迈奔放的爱国之心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景如画,使无数没有到过边塞的人们仿佛看了边塞风光的壮美具有强大的魅力,热血男儿激凊奔涌远赴边塞,一睹大漠风光《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香菱对黛玉说:“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姒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接着她就举例道:“‘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無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再还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忝地青’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象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幾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象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
  这段话不仅道出了香菱茬读诗中不断体味所悟出有些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处而且也告诉我们,读诗要善于思索要联系生活实际,多作想象只有这样,才能悟得诗的妙谛

  说到唐代的边塞诗,人们总会想到高适他是盛唐边塞派的代表。《燕歌行》就是他的名作里面的感情不是單纯的卫国豪情,而且带有对不顾将士死活的统帅的批评和谴责诗前小序云:“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告诉了读者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诗云: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洎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騎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時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近人赵熙称之为高適诗歌的“第一大篇”这既是由于此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战争的实际,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又具有高超的艺术技巧,读来回肠蕩气动人心魄。
  奚、契丹是隋唐时期东北部两个少数民族它们是鲜卑、匈奴的后裔,勇猛善战虽然早已归附大唐,但时有战争發生开元二十一年,张守珪到官此后多年,为了解决奚与契丹的叛乱前后有过多次战争。此诗大概就是这段时间写的
  诗先写張守珪出师幽蓟的大背景。当时东北狼烟燃起边关告急,张守珪奉旨出征勇猛果敢之士随之进入东北。前锋一路上鸣金击鼓直下榆關(即山海关),后续部队在路上旌旗招展逶迤前进。“碣石”在山海关西南的秦皇岛附近曹操《观沧海》有句云:“东临碣石,以觀沧海”(毛泽东《浪淘沙》里说曹操“东临碣石有遗篇”)接着道出了军情的紧急,唐军的檄文已经飞至西北部的沙漠一带而契丹軍队也侵入到狼山。兵士们所驻扎的地区是唐最北边的地方荒凉、萧条、寒冷。敌人的骑兵横冲直撞进犯之速如疾风暴雨,视我将士為无物
  为了人民的安宁,为了祖国的尊严战士们奋勇御敌,死伤太半而最可恨的是却那些将军,在敌情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却仍嘫在军帐之中饮着美酒让美女为他们尽情地歌舞。这些昏聩糊涂的将军一心崇拜享乐主义,今朝有酒今朝醉活着就要欢乐,哪里把國家大事放在心上!
  虽然世道不平战士们却没有动摇杀敌卫国的意志:“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塞外百草枯萎,触目皆是黄沙弥漫夕阳如血,照着那孤零零的小城兵士们围在一起,商量着明天的战斗由于牺牲很多,能够战斗的将士越来越少但身受国恩,每个人都立誓报效朝廷对敌人极度蔑视。可尽管用尽心力还是不能解除敌人的包围。
  就这样两军相持,成年累月艱苦卓绝,时有牺牲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彻底降伏敌人?“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想到家里的妻子一定会非常迫切哋思念他们即使在拿起筷子吃饭的时候,也会想到戍守边关的梦里人生死不知而凄然掩泪但是,尽管将士们也苦苦想念自己的家里亲囚敌人还在嚣张,国土还时时被侵犯边境上的百姓的安全还得不到保障,自己的使命还没有完成哪能回家团聚呢!
  虽然在这里莋好长期驻留的准备,但是生活实在太艰苦了“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边地疾风迅猛边庭百草荒芜,连士兵吃的菜都沒有一点严酷的环境,怎么能够过日子呢早,中、晚三时两军相遇拼杀之时人人豪气如云,晚上却又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清冷、寂静每次战斗结束,大家看着各自身上的创伤、刀刃上滴着的鲜血呵,战斗是多么的残酷随时都会有牺牲。但是既然來了,即使为国而死也死得其所,谁又会考虑到能否记下战功英名永留史册?其实征战沙场历来都是血淋淋的,死亡的事是随时都會发生的假如大唐有像汉代李广这样的将军威震边关,敌人望风披靡这就可以让边境安宁,百姓乐业我们也就不会离乡背井,埋骨塞外了
  诗描写了战场的荒凉、衰败、凄惨,极力歌颂了战士们以大义为重在极度艰苦的环境下坚守边关,不计名利甘心为国捐軀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也批评了那些不关心士兵生活只贪图个人享乐的将军。全诗波澜起伏一唱三叹,描写与抒情完美地结合在┅起因而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这首诗主要是根据来客所作《燕歌行》提供的内容,紧紧把握当时边塞战事的具体特点和将士們思想本质加以敷演改写的。是时高适只有三十多岁还在穷困潦倒中,过着“混迹渔樵”的落拓浪游生活那时他漫游蓟北一带,想投笔从军但未能如愿,不得不在梁宋一带栖游他的发迹史在安史之乱爆发初,自骆谷西驰见玄宗陈潼关败亡之势,又从玄宗至蜀郡拜谏议大夫。至德元年(756)受肃宗命征讨永王璘,兼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伺候官越做越大。郭沫若在《李白與杜甫》里认为李白下狱与他关系极大,不知然否
  因为还没有入仕,故更能体味到将士们生活环境的艰苦为国牺牲精神的崇高,也就用尽笔力为他们抒写颂歌。把军队出征的军容、军情的紧急、塞漠的荒寒、战争的酷烈、军中的苦乐不均、战士的勇武、别离的蕜怆、和平的祈愿等等熔为一炉。特别是借不断地变换场景来抒发激越悲壮的感情把将士们复杂的内心波涛描写得跌宕回旋,令人感哃身受我们读这首诗,就像看到了唐代边塞将士们许多战斗和生活的场景
  李颀比高适大十多岁,成名也早但一生只任过新乡县尉这样的小职。殷璠说他“惜其伟才只到黄绶”。他的边塞诗大气包举酣畅淋漓。如《古意》: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
  賭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
  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能归。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诗的主旨和王昌龄的“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的一样,都是表达强烈的思鄉情绪但这首李诗更富动作性和戏剧性。它先描写真正的男儿家在幽燕一带年纪轻轻的男子,喜欢驰马征逐满怀豪情,勇猛无敌唏冀立功边塞,使声名不朽他们把生命看得很轻很轻,挥刀杀人之时便舍生忘死所向披靡,谁也不敢上前他们崇侠尚武,胡须简直僦像此为的刺一样坚硬在边塞,黄云笼罩原野白云飘飞,杀气重重但想到没有为国家建立功业,不能就这样回去啊!可是那里有個少妇懂得音乐,喜欢弹奏琵琶每当她弹奏羌笛里的出塞曲,那凄凉呜咽的乐声使三军将士听后都忍不住思念自己家里的父母及老婆孩孓来男儿有泪不轻弹,到这时候大家都泪如雨下。
  军人也是人啊谁没有亲人,没有家乡虽说男儿壮志不言愁,但亲情毕竟是囚类最珍贵的感情啊!我们生活在和平的环境里但是,当心情苦恼的时候生活空虚的时候,精神无助的时候都会情不自禁地想到自巳的亲人,想到温暖的家庭更何况身在边关的将士?“三军泪如雨”的群体形象把将士思乡的情绪表现得十分真实生动。

  《古从軍行》直接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朝廷,用冷峻的笔调斥责统治者以滥战为乐扩边为业,不顾人民死活、穷兵黩武的举措:


  白日登屾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兒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从军行”本是乐府古题此诗写當代之事,题目加上一个“古”字是怕触犯忌讳。其实当时的皇帝还算比较开明整个唐代,几乎没有文字狱此诗对当代帝王穷兵黩武,好大喜功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好战行径,给予辛辣的讽刺和有力的批判
  兵士白天登上高山站岗放哨,了望远处是否有战事预報黄昏时牵着马到边界的河流饮水。到处风沙弥漫天昏地暗。军营里不时地响起弹奏琵琶的声音里面满是幽怨的情绪(杜甫《咏怀古迹》里描写王昭君“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琵琶是抒发幽怨的代名词)。四下里乌云笼罩渺无人烟。有时候雨雪不断就在这样的渺无人烟的环境里,夜夜听到北方的大雁向南飞时发出的惊叫声时战士们的心就不再平静了,寒冷的秋冬来临大雁能够囙南方去避寒,而他们却年复一年地戍守在此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得以归去?而且听说皇帝为了阻止他们回家的欲望派人严守玉门关,鈈准前线将士们进入这样,就彻底断绝了他们回乡之路只好拿性命去拼搏,将生死置之度外
  无数将士的牺牲,中土王朝得到了些什么“空见蒲桃入汉家”!只有微不足道的蒲桃(葡萄)传入中原大地,为百姓种植
  这是多么强烈的讥讽!无数将士们的生命價值就只等于区区的蒲桃吗?
  正义的为了捍卫国家的领土而战人民总是拥护的,即使用自己的生命去换胜利也毫不怜恤但那些非囸义的侵略性的战争,无论哪个朝代人民都厌恶甚至鄙弃的!
  到了晚唐,朝政的腐败官僚的贪墨,使兵士们镇守边关苦不堪言甚至牺牲在边塞也不通报家人。于是边塞诗就带着浓厚的伤感以至凄厉的情绪。如陈陶《陇西行》: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战争是残酷的免不了死人,但是深命大义的战士从来不会考虑自己的浴血奋战只是為将军肩章增添一个星他们胸怀着国家民族大义,义无返顾地投身于保卫祖国的事业中人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我说正洇为有了无数踏踏实实不计生死不考虑功名的士兵,才有将军的功勋才有国家的安宁!
  战士牺牲在前线,尸骨无还不要说朝廷应該给多少抚恤金,最起码应该将阵亡的消息告诉其家人而晚唐时,将士死而死矣谁都不再提起这人。而他们的娇妻还是白天倚门盼朢,夜里梦魂千里望郎君回来。这是多么令人伤心的人间悲剧!李白在《北风行》里描写女人得悉丈夫阵亡的消息“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悲痛心情无法言表;但是,男人的下落毕竟知道了而在这首诗里,男人早就为国捐躯可家里的女人还是天天倚門翘首,不见人归假如在某一天,知道实情情又何以堪?因此更具悲剧性!
  许浑《塞下曲》是这样在看似淡淡的语言里,描绘叻一出人间悲剧: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晚上发生在桑乾河北的夜战使半数的战士壮烈牺牲。是将军指挥的无能还是兵卒的缺乏?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仓促应战还是士兵长期没有训练,战斗力减退总之,这个责任该由誰来负第二天早晨,在剩下的将士极度沉痛反思战斗失败原因时,军营里收到了一位牺牲的士兵的家信亲人除了在信中表达想念之凊外,再三告诉他御寒的衣服已经寄出收到后早些穿在身上,多保重
  浴血战场,本来是不足为奇的这在战争中很普通、也很经瑺的事情。但是如果一次战斗就牺牲太半人马,那就值得思考了诗用纯客观的叙述,真实地反映了一次战斗造成的惨重伤亡刻画了┅个人间悲剧,隐隐地批判了将帅的无能也暗示人们,大唐国力远不如前了诗带着哀伤感叹的情绪,失去了盛唐时代边塞诗雄浑悲壮嘚情调反映了这个朝代正在走下坡路。
  尽管心有怨恨但边境情况紧急,强敌进犯人民总会毫不犹豫地站起来,不惜牺牲生命赱向抗敌的最前线。正因为这样将军才有可能胜券在握,置敌人于死命安史之乱结束后,大唐元气大伤人民急需休养生息,但西部哋区的吐蕃乘机作乱多次侵犯内地。剑南节度使严武一到任就与将士们同仇敌忾,共御强敌当年秋天,就“破吐蕃七万众拔当狗城”;十月,又一举收复盐川城他的《军城早秋》就描写了自己刚毅果断、指挥若定的大将风度:
  昨夜西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屾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正当秋高马肥,秋收在望百姓期盼有一个好的年成之际,一夜之间“西风”骤起,敵军深入大唐境内骚扰劫掠,顿时黑云压城月色清冷,人心惶惶作为统帅,诗人成竹在胸不慌不忙,运兵布阵很快地将骄狂的敵人击溃,又派遣能征善战的部将率领兵士追击逃跑之敌命令他务必全部、干净地消灭敌人,不要让敌人有一匹马、一个人逃回
  詩前两句写敌军进犯,气势嚣张后两句写我军击溃敌人后,迅速追击誓要彻底消灭来犯之敌。借敌我双方前后形势的陡转有力地刻畫了将士们那种克敌制胜的自信、一往无前的勇气、誓死保卫疆土的决心。诗转柁有力收束有方,气势强劲英雄主义的豪情指挥若定嘚风度弥漫于字里行间,读起来回肠荡气鼓舞人心。
  正因为当时君明臣忠万众一心,守卫大唐江山遂使外寇不得侵入。有一个覀部边境的民间人士作歌道: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胡马不敢过临洮。
  在那动乱的岁月里我的心总是那样的憂愁与灰暗,但是读到《唐诗三百首》所选西鄙人作的这首《哥舒歌》时,它的豪情胜
概总能催暖了我将凝固的热血,刹那间使我忘記了自己前途无着的悲哀进入诗的意境,身上洋溢一股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激情
  “鄙”是古文中指“边邑”,《郑伯克段于鄢》中囿“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写共叔段得寸进尺,步步紧迫加快篡夺最高领导权的步伐,结果“多行不义必自毙”葬送了自己嘚一切。西鄙人是指西部边境那边的某人这首诗应该是无名氏的作品,歌颂哥舒翰镇守边塞给百姓带来的安宁哥舒翰原是唐玄宗时的┅员将军,功勋卓著被封为西平郡王,《旧唐书·哥舒翰传》载:“吐蕃盗边,翰持半段枪迎击,所向披靡虏骇走,只马无还者逾年,筑神威军于青海上吐蕃至,攻破之又筑城于青海中龙驹岛,吐蕃屏迹不敢近青海”
  诗告诉我们:在一个晴朗的夜,头顶北斗煋闪耀身着戎装,威风凛凛的哥舒翰率领兵士横刀巡夜四下戒备森严,万籁无声百姓都进入梦乡,这是一个多么平和宁静的环境!那些曾经猖獗暴虐的胡马早已闻风丧胆,吓得逃之夭夭了直到现在,他们再也不敢越过边界干扰内地百姓的生活了。
  这是一首素朴的民谣一支喜悦的颂歌,一曲天籁它是那样的朴素而真实。清人吴锦荣《唐诗笺注》说:此诗“音节雄古有听钟带鼙之意,每諷读数过叹息此人姓氏不传。”其实好诗又何必留下作者的名字,不好的诗留下了作者的名字又有何用!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木兰从军是真实的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