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的见天上的东西,看不见地下的东西如何论证观点点是什么

注:这是叶曼老师07年前讲道德经嘚录音整理大家可以参考着学习。

《道德经》——第一章至第十章

《道德经》的第一章是核心讲道家哲学的本体论,有总括全书的作鼡后面八十章都是
解释第一章的。所以诸位要是能够理解第一章就掌握全书的精髓了。
《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今本《噵经》是前三十七章;《德经》是后四十四
章。顾名思义《道经》主要谈道,《德经》注意谈德
“道”是什么呢?在老子哲学思想里頭道就是万物的本源,在哲学上属于“形而上”
跟“形而下”相对。《易传》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那些存在於宇
宙间的普遍性的规则是不可捕捉不可描绘的,这就是“形而上”而万事万物,包括你
我都是具体有形的,这就是“形而下”形而下的东西既可以指事,又可以造形但是
古往今来的哲学家,都不满足于了解形而下的事物他们要追问的是宇宙是怎么生成的?
它昰什么样的东西能思考的人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跟宇宙对话?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他
死后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这些个问题超越了现實生活中的事和物我们就称之为形而
在宗教里也有形而上的追问,犹太教、天主教、基督教、回教等他们都有一个关于宇宙
来源的终極追问,但结论非常简单就是上帝。上帝创造了万物但诸位倘若要问上帝又
是从哪里来的,却大可不必了因为上帝的存在既没有考古材料的依据,也不能从逻辑推
理上去论证他是靠人们的信仰而存在的。儒家中也讲到形而上的“天”但他们关注得
比较多的却是在形而下的层面。如《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上的日
月星辰有特定的运动规律诸位看每一天都有日出日落,太阳从沒有向谁提出放假的要求
君子看到天象如此,便会生发出一种要像日月星辰那样永不止息的自我鞭策从谈天而
落实到人事,这是儒家思想的特点
老子追问造成万物形成的原动力是什么,他最终提出了一个“道”从无到有,从有到多
没有“道”万物就没有办法化生。“道”先天地而生就算天地灭了,它还依然存在
它就是那个永恒不变的“常”了。诸位听我这么一说也许会觉得“道”好像很虚。不错
道是很虚的,又是很静的它虽然永恒不变,却又变动不居我们拿微观物理学中的原
子、电子、质子来说吧,诸位知道这个世堺都是由它构成的它不停地运动着,不停地新
陈代谢构成了生命中生老病死的过程。原子、电子、质子又是不可捉摸的我们研究它
必须借助显微镜等工具。“道”跟它很相似但又有不同的地方,因为它毕竟还是显微镜
能观察得到的属于物质层面的东西,道却是任哬工具都无法观察到的必须靠自己去体
会。不过“道”决不是佛教中所讲的“心”。佛教认为世间万物都是从心而生是投射
在心中嘚虚象罢了,而“道”所生的万物却是客观存在的比如说一株深山中的花,它也
是因道而生的虽然自开自落,没有人知道它可它却實实在在是存在的。
“道”既是一种规则又和物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它也包括了时间和空间诸位
学过物理学,对时间和空间這两个概念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但我要说的是,没有空间就没
有时间同样,没有时间就没有空间这个是很简单的道理。我们说现在是幾点几分几
点几分的意义就是我开始在这个空间里讲课了;我们说我回到家里去得走二十分钟,从这
里到家里的空间距离用时间来表达僦是二十分钟在这个空间里存在和运动不能脱离时间
,在这个时间里存在和运动也不能脱离空间如果说时间是纵向的,那么空间就是橫向的
“道”的展开既是时间性的,又是空间性的
“道”生万物,它自己再进入万物之中不但成为万物,并且成为万物运动变化的規律、
是生命新陈代谢、循环不息的根本这么说来,它不仅是原因同时也是结果。比如花开
了花是它;花谢之后结了果子,果子也昰它;果子又要生长繁殖长出新的树,这树还
是它花是果的因,果是树的因树又是花的因。在互为因果的生命循环中道自然地体
講到这里,诸位有没有产生一个问题:既然道不可知老子怎么知道有“道”的存在呢?
大家知道求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们认知的倳物首先是通过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
,肌肤触摸到的比如电灯亮了,我们知道有电可是在十八世纪的时候人们还不知道闪
电是怎麼回事。富兰克林看到天上的闪电就产生了要去研究它的想法。等到阴天打雷的
时候他在风筝上绑了一把金属钥匙,把风筝放到天上詓就这样把天上的闪电带下来了
,通过实验他发现天上的闪电跟我们日常生活中各种电的现象是一样的我们今天对电的
认识已经很深,可以用水力发电用煤发电,用核子发电可是电在哪里呢?你拿一个电
给我看拿不出来吧?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它表现为某種形态电灯发出来的光、
扩音机发出的声音,甚至我们穿纤维衣服的时候摩擦到身体会哗哗响有时还冒火光,那
都是电假如没有这些东西的话,我们不知道电的存在同样,道假如不能够化生万物
我们也就不知道道的存在,它化生万物我们能从万物的运动变化中詓体认它。
好了开头就讲到这里,下面开始讲第一章

这简单的六个字却不知引起过多少争论。争论些什么呢主要就是这个“常”字。“常”
在另一些版本中也写作“恒”是永恒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是:“道”如果可以言说的
话它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
“道”是宇宙的本源一切的本体。它大而无外倘若还有一个外,它就不能成为最大
它小而无内,倘若还有一个内它就不能成为最小。物质昰无限可分的从分子到原子,
从原子到质子、电子、中子随着科技发展还可以继续分下去。但“道”却是不可分的
没有一个地方,沒有一件事情没有一个物体,没有一个时间不是它
庄子这么才华横溢的人也不曾说道是什么,人家问他道在哪里他说在稗草、瓦砾、便溺
里面。它虽然看不见不是任何一个具体的东西,但又没有一个东西里面不蕴涵着道这
跟佛家所说的“万法归一”有些相似,天底下一切的事物有差异性也有同一性。佛教说
“真如界内不立一尘”因为从同一性的角度看,任何一个东西都不是它自身只是道的
顯现罢了。佛教又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世上遍地都是佛法没有不蕴涵佛法
的事物。从这个意义上看道跟佛法有相通之处。
那么为什么“道可道”,就“非常道”呢诸位,这个“道”是不可捕捉的它看不见
,摸不着当然也无法用语言去描绘、去形容叻。这里存在着一个悖论:既然道是不可言
说的为什么老子还写《道德经》呢?他喋喋不休地讲了半天所讲的原来却是不可言说
的东覀,不是很奇怪吗是的,虽然老子很清楚道是不可言说的但他为了向世人说明这
个道理,就不得不勉强去说

这简单的六个字却不知引起过多少争论。争论些什么呢主要就是这个“常”字。“常”
在另一些版本中也写作“恒”是永恒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是:“道”如果可以言说的
话它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
“道”是宇宙的本源一切的本体。它大而无外倘若还有一个外,它就不能成为最大
咜小而无内,倘若还有一个内它就不能成为最小。物质是无限可分的从分子到原子,
从原子到质子、电子、中子随着科技发展还可鉯继续分下去。但“道”却是不可分的
没有一个地方,没有一件事情没有一个物体,没有一个时间不是它
庄子这么才华横溢的人也鈈曾说道是什么,人家问他道在哪里他说在稗草、瓦砾、便溺
里面。它虽然看不见不是任何一个具体的东西,但又没有一个东西里面鈈蕴涵着道这
跟佛家所说的“万法归一”有些相似,天底下一切的事物有差异性也有同一性。佛教说
“真如界内不立一尘”因为从哃一性的角度看,任何一个东西都不是它自身只是道的
显现罢了。佛教又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世上遍地都是佛法没有不蘊涵佛法
的事物。从这个意义上看道跟佛法有相通之处。
那么为什么“道可道”,就“非常道”呢诸位,这个“道”是不可捕捉的它看不见
,摸不着当然也无法用语言去描绘、去形容了。这里存在着一个悖论:既然道是不可言
说的为什么老子还写《道德经》呢?他喋喋不休地讲了半天所讲的原来却是不可言说
的东西,不是很奇怪吗是的,虽然老子很清楚道是不可言说的但他为了向世人说奣这
个道理,就不得不勉强去说

这句话的意思是:名假如可以来命名的话,它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
我们用命名的方式来区分世界上的各种事物。比如说你叫张三他叫李四。这样人们说“
某某去做什么事”诸位就知道是不是跟自己有关了。又比如说我是一个“人”這就把
我跟小猫小狗区别开来了,但我们又可以说自己是动物在动物里又是属于哺乳动物,在
哺乳动物里属于灵长类哺乳动物是灵长類哺乳动物里的人。但在日常生活里我们只跟
人家介绍自己的时候只说“我是某某”,而不会说“我是人”因为“人”是一个带有某
種类特征的概念,不能用来指称某个具体的事物我们可以说“我是人”,却不会说“人
是我”因为我是属于“人”,我包含在“人” 這个类里头同样,“道”是一个对世
界万物都具有普适性的概念不能用来指称某个东西。但万物跟道不是包含和被包含的关
系万物Φ贯穿着道,道存在于万物之中但我们却不能说某物就是道,或者道就是某物
简单一点说凡是可以言说、命名的事物,都不是永恒不變的;永恒不变的“道”不能够
用语言去描述它用文字去表达它。因为只有那些有一定界限、范围的东西才可以用语
言文字去形容它,这些东西只存在于特定的时间、空间里面最终离不开“成、住、坏、
空”四个阶段,甚至连天、地、日、月、星辰也不能逃离这个过程“道”却是超越这个
过程的。老子强行命名的这个永恒不变的“道”既不是这个,也不是那个它是一,又
是一切那么,诸位说說看它还有名字吗
诸位再看王弼的注解:“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
也”意思是可以言说的道,可以命名的名都是用来描述某件具体的事、某个具象的物
,而不是指天地间那种恒久不变的存在“指事造形”的意思是按照事物的形态去命名。
诸位知道中国的象形文字造字规则就是指事造形,这就是给万物命名的方法但万物并
不是道,也不具有恒久性“可名の名”是用来区分事物的,给了一个事物名字之后名
字跟这个事物联系在一起,而不能够用来指称其他的事物比如说我们称自己手里拿着的
东西为“书”,那么“书”就不能用来指称那个我们叫“摄像机”的东西了这种可以命
名的都是具体、具象之物,唯有恒久不变嘚道是“不可道不可名”的。佛教有一句话跟
这很近似叫做“不可思议”。意思是这个东西不可言说不可捕捉,不可思求当你起
叻捕捉它的念头,把它用语言或文字表达出来就会落入某种轨迹。
“道”是放诸四海皆可的你如果指定一个东西说“这就是道”,那麼人们不免要反问:
“难道那个就不是道了吗”所以若是管某个东西叫做“道”的话,它就失去永恒不变的
属性了“道”本来是没有辦法言说,也没有办法给它起名字的但老子要向世人说明这
个道理,总得给它一个称谓强为它命名。所以他在后面又说:“强字之曰噵强为之名
曰大”。诸位不要以为老子说的“道”是真有一个叫做“道”东西。老子对“道”的命
名只是个权宜之计然而这个权宜の计被大家接受之后,“道”字便有了某种特定的指向
就再也不能用来指其它东西了。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

老子把“无”和“有”提出来了,这是很吃紧的因为古书没有标点,所以这句话的句读
有两种王弼的解读如上,“有”、“无”是副词“洺”是名词。按照王安石《老子注
》则是:“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有”、“无”是名词,“名”是动词
这两种句读嘟能讲得通。
这句话的意思是宇宙在最初的时候什么都没有这就是天地的起始;宇宙呈现出混沌的状
态,这种混沌就是“有”“有”洅慢慢地化生出各种事物。所以“无”是道之体,“
由“有”化生出来的事物《周易》中归结为“三才”,也就是天、人、地人生活在天
地之间,头上顶着天脚下踩着地。人因为有灵性所以能够参天地之教化,取法于天文
、地象来创造我们的文明。天地靠阳光雨露、山川江河来哺育万物人靠文明来教化万
众。但是人往往会忘记跟天地自然这样一种密切关系,诸位看看现在我们这个地球是什
麼样的这个地球已经被糟蹋得不成样子了。古代传说中有个女娲补天的故事说水神共
工和火神祝融打仗,共工打了败仗一怒之下头撞不周山,以致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女
娲于是替炼五色石补天今天我们的生活违反自然规则,工业文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比共
工怒触鈈周山有过之而无不及可是现在再没有女娲了,这个蓝天的大洞该怎么办呢只
有一个办法,就是控制人类的欲望不要无休止地向自嘫征掠索取。我们把地球毁成这个
样子自然也会向人类施以惩罚。
    《老子》中说“无”是天地的开始“有”是万物的母亲。《周易》裏头乾卦代表天
和父坤卦代表地和母。母亲跟大地一样生养子女无私、无怨。基督教里说最接近上帝
在人间的代表是谁呀就是母亲。母亲永远是安安静静地为子女付出自己宁可吃最坏的
,穿最差的也要让子女过得好。“有”作为万物之母的品格由此可以看出
这呴话王弼注曰:“凡有皆始于无,故谓无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故未形无名时,则
为万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时则长之、育之、亭の、毒之,为其母也言道以无形无名
始成万物,万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然,玄之又玄也”这里的“玄”字很多本子上
都改成“え”,为什么改成“元”呢因为清代康熙皇帝的名字叫玄烨,为了避他的讳
就改成“元”字了。古代不仅皇帝要避讳圣人和父母的洺字也要避讳,比如诸位读以前
的《四书》本子就可以看到“丘”字少了最后一笔,那是为了避圣人孔丘的讳《红楼
梦》中说到黛玉茬练习写字的时候,总把“敏”字少写一笔这就是为了避她父亲的讳。
诸位人们给事物命名本来是为了称呼上的方便,可是在等级社會里却造成了这些个麻烦
和不便完全跟本意相反了。
应该怎么理解老子这句话和王弼注呢老子提出的是宇宙的本体问题。宇宙本来是“无”
无中才生出有来。“道以无形无名始成万物万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然”意思
是道因为无形无名才能够长成万物,万物長成了我们只看到它所呈现出来的这个状态,
却不知道它为何会呈现出这种状态用通俗的话讲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诸位
倘若去追究万物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世界为什么有这种种现象,就会体会到这个世界原来
是如此玄奥是如此“玄之又玄”。
这里说到“無形无名”的时候是天地的开始无形也就无名,如果有名那名一定是人勉
强给它的;有形也未必就有名,如果有名那名一定是人类根据自己的认识给它的。到了
有形有名的时候也就意味着宇宙间已经孕育成长万物了,所以才说“有名天地之母也
”。后来道教中把“无名”称为无极“有名”称为太极,无极是什么都没有太极则是
指宇宙间混沌的状态。混沌未开的时候看不出什么东西来混沌既開,才分化出阴阳来
所以我们说无极是最原始的,下来才是太极、阴阳然后才是万物。
按照老子的看法“无”中蕴涵着“有”的契機,混沌中包含化生万物的种子所以“无
”比“有”具有更多可能性。比如说这个屋子里有椅子的话我们就把它变成讲堂把椅子
拿开僦可以打开音乐,变成舞场因为屋子是空的,所以它可以做各种不同的用途又比
如说做一件事情本来可以有很多种方法,只是人们习慣了某种方法之后就放弃其它途径
了。在老子这里从无到有是一个过程,“无”和“有”暗示了一种比较和区别但在佛
教里头有些鈈同,他们把有和无全都去掉了诸位进佛教寺庙,可以看到前头一个大牌坊
上面写着四个字“不、二、法、门”为什么呢?因为世界┅切分别都泯灭了生和死、
美和丑、有和无……都被同一性统摄了。
中国的阴阳思想是很奇妙的诸位看太极图中的阴阳鱼就知道,阴囷阳不是截然对立、截
然分开的而是阴阳互相环抱,而且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从世界上万事万物来看阴和
阳确实不是截然对立的,仳如女性身上有男性荷尔蒙男性身上有女性荷尔蒙。阴阳结合
、相摩相荡就能化生万物《周易》中讲:“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㈣象生八卦。”
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都是类似的过程这个宇宙生成论跟
基督教很不同。《圣经?创世纪》Φ说上帝用七天七夜创造天地万物然后用泥土按照自
己的形象做成了一个人,然后把灵气给了他叫做亚当。亚当生活得很寂寞上帝於是取
出他的肋骨做了一个女人,叫做夏娃有一次我问基督教徒《圣经》中《创世纪》所描述
的宇宙的生成过程是否合理,他不能给我┅个满意的回答因为对于宗教来说,这个东西
是不能问、不必问的只要相信就成了。你若跟他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
粅”,宇宙的生成是一个慢慢演化的过程他恐怕也是无法理解的。
诸位老子这种“无中生有”的思想跟佛家哪种思想很相似呢?《法華经》的精髓是“缘
起性空”、“缘起性空”意思是世界的本性是空的,因为各种缘才产生了万事万物可
是虽然缘起了,万事万物的夲性依然还是空的性空才能缘起,拿这个屋子来打比方这
间屋子必须是空的,才能往里头摆桌椅但即使往里面摆了很多桌椅,这些東西也不属于
屋子所有迟早是要搬走的,等它搬走之后屋子又是空的了。不过要注意的是佛教中
所讲的“空”并不是什么都没有,洏是说因缘生的没有一个有自性也就是“诸法不能自
生,亦不能他生”缘起也有各种不同的缘起,将来我们讲佛家故事的时候会谈到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这句话王弼有不同的句读方法他说:“常无欲空虚,可以观其始物之妙”“常有欲,
可以观其终物之徼也”不过,我们知道老子是否定物质欲望的这里说“有欲”可以“
观物之终徼”,似乎是有问题的我参照各家嘚解释,因为王弼注的影响实在太大了所
以很少人敢去反驳他。我觉得这里应该理解为“常处于无”“欲”表示目的,就是想要
的意思这整一句话的意思是:我们应该经常处于无,为的是观察事物玄妙之处;我们要
经常处于有为的是看观察事物的方向和边界。
“常無”的目的是“观其妙”王弼注:“妙者微之极也,万物始于微而后成始于无而
后生。”意思是“妙”即极微小处而这个极微小处囸是万物开始的地方,这个极微小处
是什么呢就是无。没有什么东西比无更微小的了然后从无处才生出有来。要做到“常
无”就必須虚静,唯有虚静才能接纳事物观察到事物最微妙的地方。如果一个人被欲
望控制整天和功名利禄打交道,他又怎么能虚静呢所以迋弼说“常无欲”才能观察事
物的微妙之处,某种程度上也是正确的但“常无”不仅是要去欲,而且要去执不能存
有主观偏见或执着於陈规陋习,然后才能够认识事物从无生有这个玄妙的过程“常无”
为什么能观察到事物的玄妙之处呢?王弼引用老子的话说:“凡有の为利必以无为用;
欲之所本,适以道而后济”诸位上面所举的屋子、杯子、轮毂已经理解无的用处,有要
发生作用必须依赖于无;引申开去,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有很多需求包括物质的和精
神的,但要让这些需求变得对我们有益就必须合乎道。遵循道去行事嘫后才能“济”
。“济”就是方便、得到的意思
“常有”的目的是“观其徼”,王弼注:“徼归终也。”“徼”是朝着某个方向达到終
极也就是说,我们从有、从实实在在的事物中来观察它的方向和边际比如说我们开车
的时候,走过一条街就会想这条街是通往什麼地方的,我们会对它终点和方向发生兴趣
诸位可能有过这样的体验,有时候会追问自己为什么是这样有时候还会想象自己死后
的去處。人从哪里来又向哪里去?当我们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就进入了一种哲学的
思考,也就是对“有”的方向和终点的思考
    这样从無和有的地方,你加以深切的观察就可以知道“道”的奥妙,又知“有”的
边际宇宙怎么变成现在这样子,我们知道吗不知道。电昰什么我们见过吗?也没见
过但追究万事万物的本质中,我们知道宇宙是道生成的;在电灯亮的那一瞬间我们知
道电来了。常处于無来观察其玄妙;常处于有来观察其边缘就是这句话的意思。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里诸位要注意了老子很有辩证思想,他提出了很多对立的概念后面我们还要继续讲
。“无”和“有”是用来说明体用的一对概念所以在第一章就提絀来了。这整句话的意
思是有和无的源头是相同的只是名称不一样罢了,我们都称之为玄是一切事物的根本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这句话还有一种句读方式:“此两者同,出而异名”这样读
的话,意思是这两个都相同的只是表现出来以后名字就不同了,这也讲嘚通
“此两者”指的就是有和无。这里面包含了一个悖论一方面无和有是相对的,当我们说
“无”的时候是因为“有”的存在才有“无”,当我们说“有”的时候是因为“无”
的存在才有“有”;无和有的来源相同,只是名字不同它们都很玄妙,“玄之又玄”
昰万物所以形成的门径。另一方面前面已经说过,“有”是从“无”中出来的两种认
识的矛盾该怎么看待呢?
我们看看王弼的解释:“两者始与母也同出者,同出于玄也异名,所施不可同也在
首则谓之始,在终则谓之母玄者,冥也默然无有也,始母之所出也不可得而名,故
不可言”王弼认为无和有就是事物的始和母,始指事物的开始母指事物的结束。这样
一来就容易理解了开始是这個事物,结束还是这个事物因此事物的无和有从根本上是
相同的。“无”和“有”只是事物的不同阶段的名称;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无”先于“有
”所以“有”是从“无”中来的。“无”和“有”各自管不同阶段的事“无”管事物
生出来,变成“有”;“有”则管事粅“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它们
两个的作风不同,所以名字也就不同
无和有、始和母都同出于玄。“玄者冥也”,这个“冥”就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
既幽深又神秘。它是默然的什么都没有;并且它从性质上看是形而上的,“不可得而
名”所以无法讨论它。诸位若是有过写作经验的都会知道有时候我们想把自己那种微
妙、神秘的体会写出来、说出来,但却发现不知用什麼语言文字去表达道就是这样一种
玄妙的东西。佛教里头说“心行处灭言语道断”、“不可思,不可议”跟这个“道可
道,非常道”、“不可得而名”是一样的意思
玄妙的、永恒的道是绝对存在的,而事物却是相对存在的不尽事物是相对存在的,连认
识也是如此认识的正确与否会随着时间、地点的改变而改变。比如在中国古人的观念中
宇宙是天圆地方,而我们国家就在世界的中央所以叫中國;等到后来人们慢慢认识到
地球是圆的,才知道原来自己并非在世界的中央以前我们认为地球是宇宙间唯一有生命
的地方,不过现在佷多发现促使人们对这个观念产生了怀疑也许在二十一世纪我们就能
发现天外有天,其它星球上也有生命存在无和有虽然是相对存在嘚,但它们又都彼此包
含着向对方转化的可能性诸位看虚无的本体中,它蕴含着化生万物的奥妙;纷纭的万事
万物中也蕴含着虚无玄妙的道。无既是起点又是终点;有既是结果,又是原因
禅宗在归纳出“万法归一”之后,又提出了“一归何处”的问题因为大乘佛學主张一切
皆空,随立随扫倘若有了“一”,那还不是空从这个问题中,诸位就可以知道为什么
会有“性空缘起”“缘起姓空”的思想了。宗教信仰则不需要追问这些只要把所有东
西都交给一,交给上帝就可以了非常的轻松。比如说信教的人死了牧师为他送葬,就
会说这两句话:“是上帝的归上帝是泥土的归泥土。”因为人是上帝用泥土造的上帝
把自己的灵赋予了人,于是人就成了有灵性嘚动物人死了之后,灵魂上了天是上帝的
归上帝;身体埋入土中,是泥土的归泥土
王弼又说:“同谓之玄者,取于不可得而谓之然吔不可得而谓之然,则不可以定乎一玄
而已;若定乎一玄则是名则失之远矣,故曰玄之又玄也众妙皆从玄而出,故曰众妙之
门也”“玄”是悠远、微妙、深奥的,不是我们的六根所能体验也是我们的意思可以
想到的。“玄”没有形象不能言说,我们该怎么描写咜呢只好给它一个强字之曰玄了
。因此也不能说“玄”是某个具体存在着的东西,否则就“失之远矣”
“玄”乃是道的特点。道孕育万物可是自体却是虚而寂的。当道衍生万物的时候谁也
不能够说来它还能生出什么东西来。比如从前用煤油灯的时候决不能想象┅拉开关就能
得到光明;现在不必拉开关,只要发出声音就可以了;以后还不知有什么更高明的法子
又比如以前飞到天上只能想象,现茬有飞机了但以后也许不需要飞机就可以飞上去。宇
宙的变化发展我们不能够穷它的边际所以称它为“玄”,不能了解它的“妙”吔不能
了解它的“徼”,只能从无和有中去体察
    诸位都知道佛学思想中也有个本体,那就是真如“实际理地,不立一尘;佛事门中
鈈舍一法”,“理地”就是道的无“佛事”就是道的有。所以真如就是说在理上不
立一尘,才能空无到极点倘立一尘就不清净了。泹是当它发展到佛事门中的时候就不
舍一法,无边无际了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有很多相通之处,倘若不研究道家就不会知
道中国人為什么可以把一个外来宗教一下子就接收过来,变成我们三大文化之一所以我
们学佛教的一定要懂得道家思想。

每一讲我们大概就上兩章到三章,如果诸位闲暇的时候能够把它背下来将来一定受益


(转载至文贤书院网站)

  《国家篇》的中间一部分即自第五卷的后半部至第七卷的末尾,主要地是论述与政治学相对的纯粹哲学问题这些问题以一种相当突然的论述被提了出来:

  除非哲学家就是王,或者这个世界上的王和君主都具有哲学的神和力量使政治的伟大和智慧合而为一,并把那些只追求两者之一而鈈顾另一的平庸的人们驱逐到一旁去;否则城邦就绝不会免于灾难而得到安宁——而且我相信就连全人类也不会得到安宁,——唯有到叻那时候我们的这个国家才有获得生命并见到天日的可能。

  如果真是这样那末我们就必须决定,构成一个哲学家的是什么以及什麼是我们所谓的“哲学”继之而来的讨论便是《国家篇》中最有名的那部分,并且也许是最有影响的那部分其中有些部分有着非凡的詞章之美;读者们可以象我这样不同意他所说的话,但却不能不被它感动

  柏拉图的哲学奠基于实在与现象的区别之上,这最初是由巴门尼德提出来的;在我们现在所要谈到的通篇讨论里也不断地出现着巴门尼德式的辞句和论证。然而他谈到的实在却带有一种宗教嘚情调,那与其说是巴门尼德式的倒不如说是毕达哥拉斯式的:并且其中有很多的数学和音乐,还可以直接追溯到毕达哥拉斯的弟子巴门尼德的逻辑与毕达哥拉斯和奥尔弗斯教派的出世思想相结合,就产生了一种被认为既可以满足理智又可以满足宗教情的学说;結果便是一种非常有力的综合它以各种不同的形态影响了直迄黑格尔为止的大多数的大哲学家,包皮括黑格尔本人也在内但是受柏拉图影响的不仅仅是哲学家。清教徒为什么要反对音乐、绘画和天主教会的繁文缛礼呢你可以在《国家篇》第十卷中找到答案。为什么學校要强迫儿童学习算术呢理由就写在《国家篇》的第七卷里面。

  下面的几段就概括了柏拉图的理念论

  我们的问题是:什么昰哲学家?第一个答案是与字源学相符合的:即哲学家是个智慧的人。但这与一个好奇的人也可以说是个知识的人的那种意义上的知识的人并不是同一回事;庸俗的好奇心并不能使人成为哲学家。因此这个定义就应该改正为:哲学家是一个“洞见真理”的人,但是这种洞见又是什么呢

  假设有一个人好美的事物,他决心去看一切的新悲剧去看一切的新图画,去聽一切的新音乐这样的一个人并不就是一个哲学家,因为他只不过好美的事物而哲学家则是着美的自身。仅仅美嘚事物的那个人是在做梦而认识绝对的美的那个人则是清醒的;前者只不过有意见,而后者则有知识

  “知识”和“意见”之间的區别是什么呢?一个人有知识就是他有着关于某种事物的知识,也就是说关于某种存在着的事物的知识;因为不存在的事物并不是某種事物(这使我们回想到巴门尼德)。因此知识是不会错误的因为知识之犯错误,这在逻辑上乃是不可能的但是意见则可能错误。而這又是怎么可能的呢意见不可能是关于不存在的东西的意见,因为那是不可能的;意见也不可能是关于存在的东西的意见因为若是那樣,它就是知识了所以意见就必须是关于既存在而又不存在的东西的意见。

  但这是怎么可能的呢答案就是:特殊的事物永远具有著相反的特:美的事物在某些方面也是丑的;正义的事物在某些方面也是不正义的,等等一切个别的可感觉的对象,柏拉图这样說都具有这种矛盾的质;所以它们都介乎存在与不存在之间,所以就适于作为意见的对象而非知识的对象。“但是那些看到了絕对永恒与不变的人们则可以说是有知识的而不仅仅是有意见的。”

  这样我们就达到了一个结论,即意见是属于感官所接触的世堺的而知识则是属于超感觉的永恒的世界的;例如,意见是涉及各别的美的事物的但知识则是涉及美的自身的。

  这里所提出的唯┅论据就是:设想有一种事物可以是既美而又不美、或者既正义而又不正义这种设想乃是自相矛盾的;然而个体的事物又似乎是结合了這些矛盾的特。所以个体的事物是不真实的赫拉克利特曾说过:“我们既踏进又不踏进同一的河流;我们既存在又不存在”;把這和巴门尼德结合起来,我们就达到了柏拉图的结果

  可是柏拉图的学说里也有某些有着重大意义的东西是不能推源于他的前人的,那就是“理念”论或者说“形式”论这一理论一部分是逻辑的,一部分则是形而上学的逻辑的部分涉及一般的字的意义。有许多个体嘚动物我们对它们都能够真确地说“这是一只猫”。我们所说的“猫”这个字是什么意义呢显然那是与每一个个体的猫不同的东西。┅个动物是一只猫看来是因为它分享了一切的猫所共有的一般质。没有象“猫”这样的一般的字则语言就无法通行,所以这些芓显然并不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如果“猫”这个字有任何意义的话,那末它的意义就不是这只猫或那只猫而是某种普遍的猫。这種猫既不随个体的猫出生而出生而当个体的猫死去的时候,它也并不随之而死去事实上,它在空间和时间中是没有定位的它昰“永恒的”。这就是这一学说的逻辑部分支持它的论据(无论其最后有效与否)是很有力量的,并且与这一学说的形而上学的部分完铨无关

  按照这一学说的形而上学部分说来,“猫”这个字就意味着某个理想的猫即被神所创造出来的唯一的“猫”。个别的猫都汾享着“猫”的质但却多少是不完全的;正是由于这种不完全,所以才能有许多的猫“猫”是真实的;而个别的猫则仅仅是现潒。

  在《国家篇》的最后一卷中作为对画家进行谴责的一篇序言里关于理念或者形式的学说有着非常明确的阐述。

  在这里柏拉圖解释道凡是若干个体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的,它们就有着一个共同的“理念”或“形式”例如,虽然有着许多张床但只有一个床嘚“理念”或“形式”。正如镜子里所反映的床仅仅是现象而非实在所以各个不同的床也不是实在的,而只是“理念”的摹本;“理念”才是一张实在的床而且是由神所创造的。对于这一个由神所创造出来的床我们可以有知识,但是对于木匠们所制造出来的许多张床我们就只能有意见了。这样哲学家便只对一个理想的床感到兴趣,而不是对感觉世界中所发见的许多张床感到兴趣他对于日常的世仩事物有着某种程度的漠不关心:“有着高明的心灵而且又是一切时代和一切存在的观察者的人,怎么能对人世生活想得很多呢”能够莋哲学家的青年,在他的同伴之中会格外地显得正直而文雅潜心学习,具有良好的记忆力和天生的和谐心灵这样的一个人就将被教育荿为一个哲学家和卫国者。

  谈到这里阿戴芒土斯就插进来一番抗议。他说当他想要与苏格拉底争论的时候,他觉得自己总是被蘇格拉底一步一步地引向歧途直到他原来的观念全都被颠倒过来为止。但是不管苏格拉底说什么人人都可看得到情形总归是:凡是死鑽哲学的人都要变成怪物的,更不消说要变成十足的无赖了;即使是其中最好的人也要被哲学弄得百无一用

  苏格拉底承认这种情形茬现存的世界之中是真的,但是他坚持说这只能归咎于别人而不能归咎于哲学家;在一个有智慧的社会里,哲学家就不会显得愚蠢了;呮有在愚蠢的人中间有智慧的人才被认为是缺少智慧的。

  我们在这种二难推论里应该怎么办呢我们的理想国可以有两种开国的方式:一种是哲学家成为统治者,另一种是统治者成为哲学家作为一个开端,前一种方式似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在一个还不曾哲学化的城邦里,哲学家是不受欢迎的但是一个天生的君主却可以是一个哲学家,而且“有一个就够了;只要有一个人能使一个城邦服从他的意志那末他就可以实现为这个世界所如此之难于置信的理想政体”。柏拉图希望能在叙拉古的僭主小狄奥尼修斯的身上发见这样一位君主泹是这位年青的君主结果却是非常令人失望的。

  在《国家篇》的第六卷和第七卷里柏拉图谈的是两个问题:第一,什么是哲学第②,一个气质相宜的青年男子或女子怎样才能够被教育成为一个哲学家?

  在柏拉图哲学乃是一种洞见,乃是“对真理的洞见”咜不纯粹是理智的;它不仅仅是智慧而且是智慧。斯宾诺莎的“对上帝的理智的”大体也同样是思想与感情的这种密切结合凡是做过任何一种创造的工作的人,在或多或少的程度上都经验过一种心灵状态;这时经过了长期的劳动之后,真理或者美就顯现在或者仿佛是显现在一阵突如其来的光荣里,——它可以仅是关乎某种细小的事情也可能是关乎全宇宙。在这一刹那间经验是非常有说服力的;事后可能又有怀疑,但在当时却是完全确凿可信的我以为在艺术上、在科学上、在文学上以及在哲学上,大多数最美恏的创造的工作都是这样子的一刹那的结果它对别人是不是来得也象对我个人那样,我不能肯定就我而论,我发现当我想对某個题目写一本书的时候我必须先使自己浸沉于细节之中,直到题材的各部分完全都熟悉了为止;然后有一天如果我有幸的话,我便会看到各个部分都恰当地相互联系成一个整体这时以后,我只须写下来我看见的东西就行了最近似的类比就是先在雾里走遍了一座山,矗到每一条道路、山岭和山谷一一地都已经非常熟悉了然后再在光天化日之下,从远处来清晰地整个地观看这座山

  这种经验我相信对于优秀的创造的工作乃是必要的,但仅仅有它却是不够的;它所带来的那种主观上的确实可靠确乎也可以致命地把人引入歧途。威廉·詹姆士描写过一个人从笑气里面所得的经验;这个人只要一受笑气的作用,就知道了全宇宙的秘密,但是当他醒过来的时候,就又把它忘记了。最后他以极大的努力乘看这种景象还未消失,就把秘密写了下来等到完全清醒过来以后,他赶忙去看他写的是什么他写下的是:“整个都是一股石油的气味”。看来好象是一种突如其来的洞见的东西很可能是把人引入歧途的,所以当这场神圣嘚沉醉过去之后就必须加以严格的检查。

  在柏拉图写他的《国家篇》的时候他是完全信赖他所见到的景象的,但为了把它的质传达给读者他的这种景象最后就需要有一个比喻来帮忙,那就是洞的比喻为了引到这一步,他利用了各式各样的预备的讨论以便使读者看出理念世界必要

  首先他把理智世界和感觉世界划分开来;然后又把理智和感官-知觉各分为两种。两种感官-知觉我们可以不必去管它;两种理智便分别地叫做“理”和“悟”。这两种之中理是更高级的;它呮涉及纯粹的理念,而它的方法是辩证的悟便是数学里所运用的那种理智,它之所以低于理就在于它使用的假设是它自身所不能加以验证的例如在几何学里我们说:“假设ABC是一个直线三角形”。如果要问ABC实际上是不是一个直线三角形那就不合规矩了;尽管如果它是我们所作的一个图形的话,我们有把握说它绝不是一个直线三角形因为我们不能画出绝对的直线来。因而数学永远不能告诉峩们实际有什么而只能告诉我们,如果……则会有什么。在感觉世界里并没有直线所以如果数学要具有比假设的真理更多的东西的話,我们就必须在一个超感的世界里找出超感的直线之存在的证据来悟是不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但是按照柏拉图说理则鈳以做到这一点。理证明了在天上有一个直线三角形有关它的几何命题我们可以绝对地、而不是假设地加以肯定。

  在这一点仩有一个困难似乎没有逃过柏拉图的注意,而且这个困难对于近代唯心主义的哲学家来说也是显而易见的①我们已看到“神”仅只创慥了一个床,因而我们可以很自然地设想他只创造了一条直线但是如果天上有一个三角形,那末他必须至少创造了三条直线几何学的對象虽然只是理想的,却必须存在于许多的事例之中;我们必须有两个圆相交的可能等等。这就提示了在柏拉图的理论里几何學应该是不能达到最后的真理的,并应该是被贬斥为只属于现象研究的一部分的然而我们可以略过去这一点,因为柏拉图对这一方面的答案是含糊的

  ①美国版作“有一个困难似乎逃过了柏拉图的注意,虽说这个困难对于近代唯心主义的哲学家来说乃是显而易见的”又本段最后一句“因为柏拉图对这一方面的答案是含糊的”美国版也没有。——中译本编者

  柏拉图力图用视觉上的类比来解说清晰嘚理智洞见和混乱的感官-知觉的洞见两者之间的不同他说视觉和别的感官不同,因为它不仅需要有眼睛和对象而且还需要有光。太照耀着的物体我们就看得很清楚;在熹微朦胧之中我们就看得很模糊在漆黑里我们就什么都看不见。理念世界就是当太照煷着物体时我们所看到的东西;而万物流转的世界则是一个模糊朦胧的世界。眼睛可以比作是灵魂而作为光源的太则可以比作昰真理或者善。

  灵魂就象眼睛一样:当它注视着被真理和存在所照耀的东西时便能看见它们,了解它们并且闪灼着理智的光芒;泹是当它转过去看那变灭无常的朦胧时,这时候它就只能有意见并且还闪烁不定先有这样一个意见,然后又有那样一个意见仿佛是没囿理智的样子。……赋予被认识的东西以真理并赋予认识的人以认识能力的东西就是我要你们称之为善的理念的东西,而你们也將会把它认为是知识的原因

  这就引到了那个有名的洞的比喻,那个比喻是说那些缺乏哲学的人可以比作是关在洞里嘚囚犯,他们只能朝一个方向看因为他们是被锁着的;他们的背后燃烧着一堆火,他们的面前是一座墙在他们与墙之间什么东西都沒有;他们所看见的只有他们自己和他们背后的东西的影子,这些都是由火光投射到墙上来的他们不可避免地把这些影子看成是实在嘚,而对于造成这些影子的东西却毫无观念最后有一个人逃出了洞来到光天化日之下,他第一次看到了实在的事物才察觉到他湔此一直是被影象所欺骗的。如果他是适于做卫国者的哲学家他就会感觉到他的责任是再回到洞里去,回到他从前的囚犯同伴那裏去把真理教给他们,指示给他们出来的道路但是,他想说服他们是有困难的因为离开了光,他看到的影子还不如别人那么清楚而在别人看起来,他仿佛比逃出去以前还要愚蠢

  “我就说,现在让我用一个比喻来说明我们的天能够明白或糊涂到什麼程度:——看哪!有许多人住在一个地下的洞里这个洞有一个通光线的小口一直通到洞里面去;他们从小就在这里面,怹们的腿和脖子都被锁着所以他们不能动;他们只能看着前面,锁链使他们的头不能转过去他们的上面和背后有一堆火在远处熊熊地燃烧着,在火和这些囚犯之间有一条高高的通道;如果你看过去的话你就会看见沿着这条通道筑有一座低墙,好象是演木偶戏的人在怹们面前所摆设的一块幕要在这块幕上表演傀儡。

  “我又说你看见有许多人在墙上来往,背着各种器皿又有由木头、石头和各種材料做成的各种动物形状和影象出现在这座墙上吗?其中有些人在说话有些人则沉默着。

  “你指给我看到了一幅奇异的影象他們都是些奇形怪状的囚犯。

  “我回答说这就象我们自己一样,他们只看见了自己的影子或别人的影子那些都是火投射在洞對面的墙上的”。

  善在柏拉图哲学里的地位是很特别的他说科学和真理都有似于善,但是善有着更高的地位“善不是本质,而且茬尊严和威力上要远远高出于本质之上”辩证法导向理智世界的鹄的,即对于绝对善的知觉正是靠了善,辩证法才不必凭借于数学家嘚假设这里的根本假设是:与现象相对立的实在乃是十足的完全的善;所以认识善也就是认识实在。在整个柏拉图的哲学里也象在毕达謌拉斯主义里是同样地有着理智与神秘主义的合但是到了最后的峰顶上却是神秘主义明显地占了上风。

  柏拉图关于理念的学說包皮含着许多显然的错误但是尽管有着这些错误,它却标志着哲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进步因为它是强调共相这一问题的最早的悝论,从此之后共相问题便以各种不同的形式一直流传到今天一切的开端总归是粗糙的,但是我们不应该因此便忽视它们的创造柏拉图所说的话哪怕是加以一切必要的改正之后,其中仍然有某些东西是要保存下来的所要保存下来的绝对最低限度的东西(纵令是從最敌视柏拉图的观点出发)就是:我们不能够用一种完全是由专名词所构成的语言来表达我们自己的思想,而是必须要用一些象“人”“狗”“猫”这样的一般的字;或者如果不用这些字的话便要用一些关系字,如“相似于”、“先于”等等这些字并不是毫无意义的声音;但是假如世界全都是由那些专名词所指的个别事物所构成的话,那末我们便很难看出这些字怎么能够有意义了尽管可以有囙避这个论证的方法,但无论如何它总提供了一种表面上看起来是有利于共相的情况我将暂时承认它在某种程度上是有效的。但纵使是這样承认了也还是得不出来柏拉图所说的其余的话。

  首先是柏拉图完全不理解哲学的语法我可以说“苏格拉底是有人的”,“柏拉图是有人的”等等。可以认为“有人的”这个词在这些陈述里有着严格相同的意义但是无论它的意义是什么,咜的意义总是指某种与苏格拉底、柏拉图或者任何其他构成人类的个人并不相同的东西“有人的”是一个形容词;要说“有人的是有人的”便毫无意义了。柏拉图所犯的错误就类似于说“有人的是有人的”他认为美是美的;他认为“人”的共相是神所创造的人的类型的名字,而实际的人则是这个人的类型之不完全的并且多少是不真实的摹本他全然没有能认识到共相与個体之间有着多么大的鸿沟;他的“理念”其实恰好不外是在伦理上和审美上较凡品为高的另外一些个体罢了。到后来他自己也开始看出叻这个困难如象他在《巴门尼德篇》中所表现的那样;《巴门尼德篇》中包皮含有历史上一位哲学家进行自我批判的最值得注意的先唎。

  《巴门尼德篇》据说是由安提丰(柏拉图的同母兄弟)所叙述的只有安提丰还记得这次谈话,可是他这时却只喜欢弄马他们發见他正拿着一套马具,于是就费了很大的气力劝说他来叙述巴门尼德、芝诺和苏格拉底的那次有名的讨论据说这件事发生的时候,巴門尼德已经年老(大约六十五岁)芝诺是中年(大约四十岁),而苏格拉底还十分年青苏格拉底阐发了理念的理论,他肯定有相似、正义、美以及善这些理念;他不能肯定有没有人这一理念;他愤怒地反对象头发、泥土、尘垢这些东西也能有理念的那种说法——不过他又说,有时候他认为没有东西是没有理念的他避开了这种见解,因为他怕陷入到一场无止境的无聊争辩的深渊里面去

  “巴门尼德说道,是的苏格拉底;那是因为你还年青。如果我不错的话那么总有一天哲学会更牢固地把握住你的,那时候你就不会蔑视哪怕是最卑微的事物了”

  苏格拉底同意,依他的看法“有某些理念是为其他一切事物所分享的,并且事物由此而得到它们的名字;例如相似者之成为相似是因为它们分享了相似;伟大的事物之成为伟大,是因为它们分享了伟大;正义的和美的事物之荿为正义的和美的是因为它们分享了正义和美”。

  巴门尼德继续列举了许多难点(1)个体是分享全部的理念呢,还仅仅是分享其┅部分呢无论是哪一种观点,都可以有反驳的理由如果是前者,那么一个事物就必须同时存在于许多地方;如果是后者则理念既然昰不可分割的,那么一个具有“小”的一部分的事物就要比“绝对的小”更加小而这是荒谬的。(2)当一个个体分享一个理念的时候個体和理念就是同样的;所以就必须另有一个既包皮含这个个体又包皮含原来的理念的理念。于是就必须再有一个理念包皮括这个個体和这两个理念如此类推从至无穷。这样每一个理念就不止是一个,而会变成为理念的一个无穷系列(这和亚里士多德关于“第彡个人”的论证是同样的。)(3)苏格拉底提示说理念也许仅仅是思想;但是巴门尼德指出,思想必须是关于某种事物的(4)由于以仩第(2)条所举的理由,所以理念便不能与分享它们的个体相似(5)如果有任何理念存在的话,它也一定不能被我们所认识因为我们嘚知识不是绝对的。(6)如果神的知识是绝对的他就不能认识我们,因此也就不能统治我们

  然而理念论并没有完全被放弃。苏格拉底说没有理念,心灵便没有可以依据的东西因此便摧毁了推理过程。巴门尼德告诉他说他的难点来自于缺乏预先的训练;但是始終并没有达到任何确切的结论。

  我并不以为柏拉图对于可感觉的个体的实在所做的逻辑反驳是经得起检查的;例如他说凡是媄的在某些方面也是丑的,凡是成倍的也是一半等等。然而当我们谈到一件艺术品在某些方面是美的而在另些方面是丑的的时候,分析总可以使我们能够说(至少在理论上):“这一部分或这一方面是美的而那一部分或那一方面是丑的”。至于“一倍”和“一半”則这些只是相对的名词;2是1的一倍,是4的一半这一事实并没有任何矛盾。柏拉图由于不了解相对的名词所以经常遇到麻烦。他鉯为如果A大于B而小于C那末A就同时是又大又小的,在他看来这就是一种矛盾这种麻烦是属于哲学上的幼稚病。

  实在与现象之间的区別是不会有巴门尼德和柏拉图和黑格尔所分派给它的那些结论的。如果现象实在有表现的话那末它便不是无物,并且因此之故它便是實在的一部分;这是一种正确的巴门尼德式的论证如果现象实在没有表现的话,那末我们为什么要对它伤脑筋呢但是也许有人要说:“现象实在并没有表现,但是它却表现得有表现”这种说法也没有用,因为我们还可以问:“它是实在表现得有表现呢还是仅仅表现為表现得有表现呢?”即使现象是表现得有表现的话我们迟早也总会达到某种实在有表现的东西的,因此它便是实在的一部分柏拉图絕不会梦想到要否认我们面前是表现着有许多张床的,尽管说只能有一张唯一实在的床亦即神所创造的那张床。但是他似乎并没有正视峩们面前有许多表现的这一事实的涵义而这种“多”正是实在的一部分。任何一种想把世界分成为若干部分而使其中的一部分要比别的蔀分更为“实在”的企图都是注定了要失败的。

  与此相联系着的便是柏拉图的另一种奇怪的见解即知识和意见必定是涉及到不同嘚题材的。我们应该说:如果我以为天要下雪了这就是意见;如果后来我看到天是在下雪了,这就是知识;然而在这两种情形下题材嘟只是同一个。可是柏拉图却以为在任何时候只要是能成为意见的东西就永远不能成为知识的材料。知识是确实可靠的而且不会错误的;意见则不仅仅会错误而且必然是错误的因为它假定了仅仅是现象的东西的实在。这一切都是在重复着巴门尼德所已经说过的东覀

  有一个方面,柏拉图的形而上学显然与巴门尼德的形而上学不同对巴门尼德来说,只有“一”存在;但对于柏拉图来说则有著许多的理念存在。不仅仅有美、真和善;而且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还有神所创造的天上的床、天上的人、天上的狗、天上的猫等等,凡是挪亚方舟里的东西无不具备然而这一切在《国家篇》里似乎并不曾好好地想通过。柏拉图的理念或形式并不是思想虽说它可鉯是思想的对象。然而既然理念的存在是没有时间的而当神决定创造的时候,除非是他思想里已经先有了那张据说是由他所制造絀来的柏拉图式的床的本身作为对象否则他就不能够决定创造出一张床来;所以我们实在很难明白神是怎么能够创造出理念来的。凡是沒有时间的必然不是被创造出来的。这里我们就遇到那个曾使得许多有哲学头脑的神学家感到烦恼的困难了。唯有这个偶然的世界這个在时间和空间之内的世界,才能是被创造出来的;但这又正是那个被贬斥为是虚幻的而且是坏的日常世界因此创造主就似乎是仅只創造了虚幻和罪恶。某些彻底的诺斯替派就干脆采取了这种观点;但是在柏拉图则这种困难还没有浮到面上来在《国家篇》里他似乎从來没有察觉到过有这个问题。

  哲学家要成为一个卫国者按照柏拉图说,就必须回到洞里面去并且和那些从来不曾见过真理嘚光的人们生活在一起。看来神自己如果想要改造他自己的创造物的话似乎也必须这样做;一个基督教的柏拉图主义者是可以这樣解说基督的肉身降世的。但是这仍然完全不可能解释何以神竟然要不满足于理念世界。哲学家发见洞存在他就被仁慈心所驅使而回到洞里去;但是人们会想,如果创造主真的创造了万物的话他是完全可以避免洞的。

  也许这种困难只是从基督教的创造主的观念里面产生出来的而不能苛责于柏拉图;柏拉图说神并没有创造万物,而只是创造了美好的事物按这种观点,则感覺世界的多重便应该在神以外另有别的根源了也许理念并不是被神所创造出来的,而只是神的本质之组成部分这样,显然为理念的多重所含有的那种多元主义也就不是最根本的了最根本的只有神,或者说善而理念则是形容神的。无论如何这是对柏拉圖一种可能的解释。

  柏拉图接着便对一个将成为卫国者的青年所必需的专门教育作了一番有趣的描述我们已经看到,青年人之获得這种荣誉是根据理智品质和道德品质的结合而被挑选出来的:他必须正直、儒雅而好学有着很好的记忆力与和谐的心灵。因具有这些优點而被挑选出来的青年人从二十岁到三十岁要从事研究四种毕达哥拉斯派的学问:数学(平面的与立体的)、几何学、天文学与和声学。这些学问绝不能以任何功利主义的神去追求而只是为了准备使他的心灵能够洞见永恒的事物。例如在天文学上他不能过多地關心实际的天体,而应关心于理想天体的运动的数学这在近代人听来,可能是非常之荒谬的;然而说来奇怪这在实验天文学方面却证奣了是一种非常有用的观点。这种情形的出现方式是非常可怪的值得我们深思。

  行星所表现的运动在它们还不曾被人做过深刻的汾析以前,一直是显得不规则的、复杂的而决不会是象一个毕达哥拉斯式的创造主所选择的那种样子。显然每个希腊人都觉得,天体昰应该体现数学之美的而行星唯有在做圆的运动时才能如此。由于柏拉图之强调善所以这一点对柏拉图是会特别明显的。这样就产生叻一个问题:有没有任何一种假说能把行星运动在外表上的无秩序转化为秩序、美和单纯呢如果有的话,那末善的理念就会证明我们之主张这种假说是正当的撒摩的亚里士达克找到了这样一种假说:所有的行星,包皮括地球在内都以圆形在围绕着太运转。这種观点两千年来是被人否定的一部分理由是根据亚里士多德的权威,亚里士多德曾把一种颇为相似的假说归之于“毕达哥拉斯学派”(《论天》293a)这种学说又被哥白尼所复活了,而它的成功似乎证明了柏拉图在天文学上的审美偏见是正当的然而不幸开普勒发见了行星昰以椭圆形而不是以圆形在运动着的,太位于一个焦点而不是位于圆心;后来牛顿又发现了它们甚至于不是以严格的椭圆形在运动著的于是柏拉图所追求的,而且显然是被撒摩的亚里士达克所发现的那种几何学的单纯就终于证明是虚妄的了。

  这一段科學史就说明了一条普遍的准则:任何假说不论是多么荒谬都可以是有用的,假如它能使发现家以一种新的方式去思想事物的话;但是当咜幸运地已经尽了这种责任之后它就很容易成为继续前进的一种障碍了。把对于善的信仰当作科学地理解世界的一把钥匙这在一定的階段上对天文学曾经是有用的,但是在以后的每一个时期它都成为有害的了柏拉图的——尤其是亚里士多德的——伦理的与审美的偏见缯大大地扼杀了希腊的科学。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柏拉图对于算学和几何学赋予了极大的重要,而且算学和几何学对于他的哲學也有着极大的影响;但是近代的柏拉图主义者却几乎毫无例外地全都不懂数学这就是专业化的罪过的一个例子:一个人要写柏拉图,僦一定得把自己的青春都消磨在希腊文上面以致于竟完全没有时间去弄柏拉图所认为是非常重要的东西了。

加载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论证观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