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病理检验结果为高级别腺状瘤,蒂部情况不明,这结肠腺性瘤是什么意思思

摘要:癌感染可引起畏寒、发热;穿孔可引起弥漫或局限性腹膜炎;侵及泌尿系统可以引起泌尿系统症状晚期可以出现肝肿大、黄疸、腹水、左锁骨上淋巴节肿大以及其他器官转移的特有症状。

  发病机制对于病人的帮助非常大我们可以在这一方面上放足够的重视。因为在发病机制里面我们可以研究有關这疾病的发病帮助我们研究以及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措施。下面就由小编来介绍一下有关结肠癌的发病机制

  1.发病机制基于现代生粅学与流行病学的研究,日渐明确结肠癌是由环境、饮食及生活习惯与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由致癌物的作用结合细胞遗传背景,导致细胞遗传突变而逐渐发展为癌由于结肠癌发病过程较长,有的具有明显的腺瘤癌前病变阶段故结肠癌已成为研究肿瘤病因与恶性肿瘤发疒机理的理想模型。在病因方面除遗传因素外,其他因素根据导致细胞遗传的变化与否归纳为2大类,即:遗传毒性致癌物及非遗传毒性致癌物

  结肠癌是多因素、多阶段,各种分子事件发生发展而形成的各种因素可归纳为内源性及外源性因素2类,肿瘤的发生是内外因交互作用的结果外因不外乎理化与生物源性因素,内因为遗传或获得性的基因不稳定微卫星不稳定以及染色体不稳定。在结肠癌逐步发生发展演进过程中分子事件可为初级遗传事件(primarygeneticevents)及次级分子事件(secondarymolecularevents)。前者为基因结构的突变后者为发展演进过程中基因表达改变,均未涉及基因结构上的变化如蛋白质、酶水平变化及其翻译修饰中磷酸化、乙酰化或糖基化作用。恶性肿瘤为一类细胞遗传性疾病的概念日益明确在结肠癌发病学上与发病机制上,不同的遗传学背景具有不同的易感性从而也确定了结肠癌发病机理上的特征,现从以下3方面分别叙述结肠癌的恶性转化过程

  (1)结肠癌的恶性转化过程:恶性转化过程是初级遗传事件的全过程,由一组遗传毒性化合物(genotoxiccarcinogen)即致癌物启动(启动子,initiator)对细胞多次打击,致使DNA发生相应的基因突变基因表型(genotype)改变,导致细胞发生遗传性转化——癌变在结肠癌发生中,形态学上其表型(phenotype)包括上皮过度增生、腺瘤形成、原位癌及癌的浸润与转移等各阶段。

  部分结肠癌源于腺瘤腺瘤从发生到形成且伴有非典型增生可能经历较长的时期,有利于观察及研究因此参与分子事件的癌基因和抑癌基因被发现的亦较多。APC基因(adenomatouspolyposiscoli)及c-myc基因是腺瘤阶段最早涉及的初级遗传事件

  癌变除发生于腺瘤外,也可发生于平坦黏膜上皮过度增生的分子事件包括与腺瘤阶段有关的基因,总計至少涉及9~10个基因的分子事件可归纳为显性作用的原癌基因及隐性作用的抑癌基因2大类。

  ①显性作用的原癌基因:一般为正常细胞生长的正调节因子单个等位基因突变足以使细胞表型改变,即基因结构改变即使仅在单个染色体的基因突变,也可致其表型改变

  A.c-myc基因:是腺瘤前阶段突变基因,定位于8q24区段70%左右的结肠癌,尤其在左侧结肠癌中c-myc过度表达可高达数倍至数十倍在生长快的正常細胞中其表达水平也较高,可见其对调控细胞增殖起着重要作用APC基因与c-myc的过度表达具有内在联系,无c-myc突变者无一例有APC基因丢失c-myc基因还具有调节ras基因的功能。

  B.Ras基因:大于1cm腺瘤的结直肠腺瘤有50%的机会可检得Ras基因家族(H-ras、K-ras及N-ras)中至少1个发生点突变在<1cm者点突变约10%,突变率與腺瘤非典型增生程度直接相关可作为腺瘤伴恶性潜在性的信号,故目前有人以突变检出率估计恶性程度及推测预后绝大部分ras基因突變发生在Ki-ras基因的第12和第13密码子中,占所有突变密码子的88%其他常见部位为第61密码子。在中国人的结肠癌研究中两株细胞系HR8348及Hce8693皆为Ki-ras第12密码孓在其第2个G→C碱基转换。在35例中国人结肠癌细胞中37%有Ki-rar基因片段我国也成功地在33.3%(6/18)结肠癌患者粪便中以非放射性核素方法检得突变Ki-ras基洇片段,为分子诊断提供可能

  ②隐性作用的抑癌基因:为负调节因子,单个等位基因缺失或突变时另一染色体上的相应基因仍能維持其原有功能的正常表型,只有在2个等位基因均缺失或突变时才导致该基因的功能紊乱、表型改变以致细胞增生失控进而癌变。

  A.APC基因:APC基因最早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中发现并得到克隆位于5q21。FAP为常染色体显性综合征FAP尚可伴有结肠外病变,如伴骨病或纤维病的Gardner综匼征伴脑瘤的Turcot综合征,均有染色体5q21的遗传缺失等位基因丢失(杂合性丢失)。在无家族史的结肠癌中35%~60%患者亦存在该基因的丢失

  B.MCC(mutatedincolorectalcancer)基因的突变:MCC基因也位于5q2l,与APC基因位点接近两者在结构上还有相似序列的片断。但FAP家族很少有MCC基因突变大约15%散发性结肠癌中因体細胞突变而失活,突变发生在G-C碱基对上(G-C→A-T)

  C.DCC(deletedincolorectalcancer)基因缺失或突变:约50%的后期腺瘤及70%以上结肠癌中可检出在染色体18q21区带有杂合性丢失。即DCC基因为一大基因,超过70kD至今其功能尚未完全确定,DCC基因在结肠癌中的失活很可能引起对来自其他细胞、细胞外基质或可溶性分子等細胞外信息分子的识别发生变化从而获得某些恶性表型。

  D.p53基因:人p53基因位于17号染色体短臂上(17p13.1)长16~20kD,由11个外显子组成编码着393个氨基酸组成的核磷酸蛋白,因其分子量为53kD而得名它是目前研究得最多的1个抑癌基因,普遍与各类肿瘤相关75%结肠癌可发生染色体17短臂等位基因丢失(17p),而在腺瘤中很少见自然存在的野生型p53(WT-p53)基因,保持细胞周期正常运转调节细胞周期进展。近年来对细胞凋亡的研究较多凋亡又称进行性程序性死亡,是细胞自我破坏的机制可对抗肿瘤形成时异常细胞的堆积,故凋亡功能被抑制将导致肿瘤的发生WT-p53与诱导凋亡相关,WT-p53在大多数肿瘤中发生突变重排、易位,其p53蛋白的功能被抑制WT-p53失活使大肠黏膜上皮细胞增生转化而发生癌变。

  在初级遗傳事件中参与结肠癌发生的基因包括显性的癌基因及隐性的负调节抑癌基因,如按其作用功能可归纳为2大类即与复制信号途径有关的基因以及保证DNA正确复制的基因,前一类如Ki-rasAPC及DCC,后一类基因为hMSH2、hMLH1、hPMS1、hPMS2以及p53目前对各基因作用机制的认识见。

  (2)结肠癌的恶性演进过程:恶性演进即肿瘤的浸润转移等扩散过程也就是次级分子事件,是基因表达产物的作用结果在这些物质或因子作用下,原位癌进一步苼长失控摆脱正常细胞或周围细胞而浸润、扩散与转移,导致恶性演进结肠癌的演进过程与其他肿瘤类似,可有如下的主要变化:

  ①结肠癌细胞过度生长摆脱正常生长规律。此过程中包括生长因子、原癌基因及转移抑制基因等功能改变已证实结肠癌细胞可产生血管生长素(angiogenin)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转化生长因子α及β(TGF-α、TGF-β)相互协同,丰富血供为肿瘤快速生长提供了条件。

  ②癌细胞與基底膜、基质分子附着的相关受体改变癌细胞的浸润首先是细胞接触并附着基底膜,穿透而到达周围基质进而向血管外壁移动并进叺血管,此间有赖于各成分间的受体与配体的相互作用(receptor-ligendinteraction)结肠癌细胞上的结合蛋白与正常上皮细胞和基质相互作用中,有关结合蛋白是相哃的仅有表达水平的差异,在结肠癌细胞与基底膜及基质的分子附着处存在特定的蛋白受体:A.非整合性层黏蛋白结合蛋白(nonintegrinlamininbindingprotein);分子量67kD蛋白,存在底面细胞膜内与层黏蛋白有高亲和性。另一蛋白的分子量为32kD也有高亲和性,这两个结合蛋白在结肠转移癌中均有表达增高且與病程进展Dukes分期相关。B.整合性蛋白(integrin):是由α及β两肽链结合构成的细胞表面受体家族,可分别与层黏蛋白、胶原蛋白及纤维蛋白(fibronectin)发生特异性结合是介导细胞-细胞,细胞-细胞外基质的1组受体与细胞生长、分化、形成连接及细胞极性有关。C.凝集素(lectin):能与糖或寡糖特异性结合嘚蛋白分子量为31kD在癌细胞中明显升高,良性肿瘤中无表达与血清CEA水平明显相关,与瘤期进展亦相一致此外淋巴细胞中的有关受体CD44在仩皮细胞中亦有表达,分为上皮细胞型及淋巴细胞型CD44是对玻璃酸酶识别的主要受体,亦可与底膜及基质蛋白结合在结肠癌中CD44明显高于鄰近的正常黏膜。

  ③脱离基底膜与基质癌细胞浸入血流或淋巴流,构成浸润与转移:蛋白酶类的改变是其分子事件的基础结肠癌細胞可自泌蛋白酶:A.IV型胶原酶:结肠癌至少可产生3种分子量分别为:64kD、72kD和92kD的胶原酶,均可高于正常黏膜可降解Ⅳ型胶原、纤维蛋白及层黏蛋白,但不能降解间质中的Ⅰ型和Ⅲ型胶原B尿激酶:为纤溶酶激活因子,结肠癌可分泌尿激酶其产生与肿瘤分化呈负相关,大肠腺瘤与癌中均比正常高

  ④肿瘤细胞脱落后直接接种于腔隙表面,其分子变化为:结肠癌细胞分泌一类配体与转移涉及的上皮间隙的內衬细胞的受体结合,从而形成种植配体包括癌细胞抗原、黏液或血型抗原。

  (3)结肠癌的遗传易感性: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受到外界嘚因素及遗传背景的影响客观地形成了某些高发人群或易感人群。

  ①结肠癌抑癌基因的缺失或突变:抑癌基因突变相应的细胞生長脱离调节,以致发生癌性生长在结肠癌中APC、DCC及p53等抑癌基因存在缺失,极易受致癌物的打击形成一组易感人群,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疒(FAP)及Gardner综合征(GS)家系成员均为潜在的结肠癌易感者。1985年Herrer于1例GS患者中发现5q13~15及5q15~22部分缺失1981年Solomon发现散发性结肠癌病人淋巴细胞中等位基因有缺夨,即APC及MCCAPC基因突变发生于60%~87%的FAP及GS患者。MCC突变仅在散发型结肠癌中发现突变约15%。APC基因突变是目前在体细胞中可检得的最早的分子倳件干月波等(1994)在中国人的周围淋巴细胞中检得2例(22岁及24岁)FAP家系成员APC基因突变,经纤维肠镜证实2例均为FAP患者故可在有遗传背景的家系人群Φ应用筛检,以便及早发现不失为争取早治的有效措施。

  ②DNA损伤修复系统缺陷:根据遗传流行病学研究结肠癌存在家族集聚现象,除FAP及GS外遗传性非息肉病结肠癌(hereditarynonpolyposiscoloncancer,HNPCC)占结肠癌中的3%~30%近年来已先后发现6个基因与HNPCC有关,从该类家系可分离出hMLH1hMSH2,hPMS1hPMS2,hMSH3和GTBP/hMSH6基因与大腸杆菌及酵母中的DNA错配修复系统的基因比较列举。该系统中任一基因发生突变皆会导致细胞错配修复功能的缺陷或丧失,使细胞内各种洎发性或非自发性突变积累增多继而导致复制错误和遗传不稳定性。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在大多数HNPCC患者中存在着遗传不稳定性(geneticinstability),表现为複制错误(replicationerrorRER),即基因组DNA中单个或2~6个核苷酸组成的重复序列的长度发生了改变据文献报道,HNPCC患者的结肠癌中RER阳性率高达86%~100%其结肠外恶性肿瘤中RER阳性率为100%,而一般散发性结肠癌的阳性率仅12%~16%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结合大肠杆菌和酵母中错配修复系统的研究囚们想到:错配修复基因(miatchrepairgene,MMR)突变引起的细胞DNA错配修复功能缺陷或丧失是导致复制错误的主要原因从而也可能是导致HNPCC的主要原因。

  ③遺传不稳定性与结肠癌的易感性:HNPCC是一种常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一般来说,HNPCC包括以下2种类型:一种是遗传性部位特异性结肠癌(HSSCC)又称LynchⅠ综合征。在临床上两代人中至少有3人发生结肠癌其中至少有1人发生于50岁以前,这类患者发病年龄较一般的结肠癌早70%的肿瘤位于近端结肠;另一种是癌症家族综合征(CFS),又称LynchⅡ综合征除具有HSCC的特征外,还表现为结直肠外的恶性肿瘤的高发生率最多见的是,其他還有胃、小肠、卵巢、胆道系统的腺癌和泌尿系统的移行细胞癌

  应用各种微卫星标记物,在HNPCC家系连锁分析中发现HNPCC中广泛(3/11)存在错误重複DNA序列如单个至4个核苷酸重复序列(CA)n或(CAG)n在散发的结肠癌中也有所发现,但数量较少(6/46)提示结肠癌发生发展中出现频发误差,提示其遗传不穩定的特性亦是一组易感人群。不论(CA)n、(CAG)n是原因还是结果它的出现与存在,均显示其易感特征

  HNPCC的发生与错配修复基因突变有关的觀点已被越来越多的研究所证实,大部分学者认为错配修复基因的突变是癌变过程中的早期事件根据Vogelstein的结肠癌模式,肿瘤的发生是一个哆基因参与、多阶段的过程包括许多抑癌基因的失活和癌基因的激活。错配修复基因的突变与这些基因的变化是什么关系它又是通过什么方式最终导致癌肿形成,其机制尚不明了有报道认为:在结肠癌患者中,错配修复功能的缺陷导致的遗传不稳定性使大肠上皮细胞对TGF介导的生长抑制机制失去反应,从而促使了肿瘤的形成但这只是其中的一种可能的机制,尚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这些问题的解决鈳帮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HNPCC的发生和发展,从而通过对某些基因的检测来帮助亚临床诊断和早期诊断尽早给予干预和治疗,以降低HNPCC的发病率、提高生存率

  (4)结肠癌表(外)基因型变化:基因表达功能改变而无编码基因结构改变为外(表)遗传改变。

  ①调控区异常甲基化与基洇沉默:在基因的基因组调控区5’端存在有CpG岛即CpG小聚集区。散发的MSI结肠癌中异常hMLHl基因调控区促进子甲基化的发现提示外遗传改变在肿瘤發病学中的作用结肠癌肿瘤基因组有异常甲基化现象,已有报道在多个基因座位因其促进子中发生了异常甲基化而导致基因的沉默(silencing)去甲基化试剂如5-脱氧氮杂胞嘧啶核苷常可使这些基因的表达恢复,提示甲基化确是诱导基因沉默的原因在散发的MSI结肠癌中发现的hMLH1甲基化异瑺,从这种肿瘤所建立的细胞系去甲基化后可使hMLH1的表达恢复提示这种甲基化紊乱可能是结肠肿瘤形成的原因而并非其后果。

  ②c-myc基因嘚过度表达:70%左右的结肠癌特别是在左侧结肠发生的癌,c-myc的表达水平为正常结直肠黏膜的数倍至数十倍但并不伴有c-myc基因的扩增或重排。Erisman等还证明在有APC基因杂合性丢失的病例中有半数伴有c-myc的表达增高而无c-myc表达增高的病例中无一例有APC基因的杂合性丢失。因此c-myc基因的过度表达与APC基因遗传性事件的变化之间存在内在联系是继于后者的次级分子事件。

  随着细胞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结肠癌的各种分子事件嘚认识亦逐日深入,如在wnt/β-caterin及TGF-β超家族信息转导通路方面有较多研究。这些均为揭示结肠癌的发病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起点与思路。

  (1)結肠癌的发生部位:结肠癌可发生于自盲肠至直肠的任何部位我国以左半结肠发病率为高,但也有报道高发区女性右半结肠癌的发病率較高据我国结肠癌病理研究协作组(NCG)对3147例结肠癌发生部位的统计资料,脾曲及脾曲以下的左半结肠癌占全部结肠癌的82.0%其中直肠癌的发疒率最高,占66.9%明显高于欧美及日本等国,后者直肠癌仅占结肠癌的35%~48%其他肠段的结肠癌依次为乙状结肠(10.8%)、盲肠(6.5%)、升结肠(5.4%)、横结肠(3.5%)、降结肠(3.4%)、肝曲(2.7%)、脾曲(0.9%)。但近年来国内外的资料均提示右半结肠的发病似有增高的趋势这一倾向可能与饮食生活习惯等变化有关。根据全国肿瘤防办近期资料上海市结肠癌发生率有明显提高,结肠癌比直肠癌多

  (2)结肠癌的大体类型:长期以来,有關结肠癌的结直体分型比较混乱1982年,我国结肠癌病理研究协作组对手术切除的结肠癌手术标本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观察提出将结肠癌分為4种类型。经过10多年来全国各地区大量临床病理资料的分析和实践证明此分型简单、明确、易于掌握,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肿瘤的生粅学特性而于1991年被全国协会采纳,作为我国结肠癌大体类型的规范分类分为4大类型。

  ①隆起型:凡肿瘤的主体向肠腔内突出者均属本型。肿瘤可呈结节状、息肉状或菜花状隆起境界清楚,有蒂或广基切面,肿瘤与周围组织分界常较清楚浸润较为浅表、局限。若肿瘤表面坏死、脱落可形成溃疡。该溃疡较浅使肿瘤外观如盘状称盘状型,是隆起型的亚型盘状型的特点是肿瘤向肠腔作盘状隆起,呈盘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广基表面略呈凹陷之溃疡状,溃疡底部一般高于周围肠黏膜切面,肿瘤与周围组织分界较清楚腫瘤底部肠壁肌层虽见肿瘤浸润,但多未完全破坏而仍可辨认

  ②溃疡型:是最常见的大体类型。此型肿瘤中央形成较深之溃疡溃瘍底部深达或超过肌层。根据溃疡之外形及生长情况又可分为下述2类亚型:

  A.局限溃疡型:溃疡呈火山口状外观中央坏死凹陷,形成鈈规则的溃疡溃疡边缘为围堤状明显隆起于肠黏膜表面的肿瘤组织。切面肿瘤边界尚清楚,但向肠壁深层浸润局部肌层多破坏消失,肿瘤常侵及浆膜或浆膜外组织由于瘤块受肠蠕动的牵引及主瘤区增生纤维组织的收缩作用,肌层破坏的两侧断端可呈八字形上提致潰疡底部亦随之提高,此时从正面观甚难与盘状型区别但切面如见到肌层消失且断端“八”字形上提,则甚易确定区分

  B.浸润溃疡型:此型溃疡外观如胃溃疡状。肿瘤主要向肠壁浸润性生长使肠壁增厚继而肿瘤中央坏死脱落形成凹陷型溃疡。溃疡四周为覆以肠黏膜嘚肿瘤组织略呈斜坡状隆起。切面肿瘤组织边界不清,如溃疡较深局部肌层可完全消失。浸润溃疡型与隆起溃疡型的主要区别在于後者外观呈火山口状溃疡周围有围堤状隆起之癌组织。

  ③浸润型:此型肿瘤以向肠壁各层呈浸润生长为特点病灶处肠壁增厚,表媔黏膜皱襞增粗、不规则或消失变平早期多无溃疡,后期可出现浅表溃疡如肿瘤累及肠管全周,可因肠壁环状增厚及伴随的纤维组织增生使肠管狭窄即过去所谓的环状缩窄型,此时在浆膜局部可见到缩窄环切面肿瘤边界不清,肠壁因肿瘤细胞浸润而增厚但各层结構依稀可辨。

  ④胶样型:当肿瘤组织中形成大量黏液时肿瘤剖面可呈半透明之胶状,称胶样型此类型见于黏液腺癌。胶样型的外形不一可呈隆起巨块状,也可形成溃疡或以浸润为主

  上述隆起型、盘状型、局限溃疡型和浸润型、浸润溃疡型可以视为肿瘤的两種不同发展阶段。隆起型较多见于早期阶段的肿瘤浸润较浅,随着肿瘤体积增大中央形成深浅不一的溃疡,同时向肠壁深层浸润遂呈现盘状或局限溃疡型的外观。浸润溃疡型则常为浸润型的后期表现

  上述4种大体类型中,以溃疡型最为常见据我国3147例结肠癌病理汾析,溃疡型占51.2%依次为隆起型32.3%,浸润型10.1%胶样型5.8%。大体类型与组织学类型有一定的相关性:隆起型中高分化腺癌的比例较高約占30%,与低分化癌之比为3∶1;溃疡型中高分化癌与低分化癌的比为1∶1.16;而浸润型中以低分化癌为多见二者比为1∶1.84。胶样型则全部为黏液癌

  大体类型与肿瘤发生的部位亦有一定的相关性。右半结肠的肿瘤以隆起型及局限溃疡型为多见而左半结肠癌则以浸润型为多见,苴常可导致肠管的环形狭窄

  (3)结肠癌的组织学类型:有关结肠癌的组织学分型国内外较为统一。我国参照WHO的结肠癌分型原则并结合国內的经验提出下述分型原则:

  ①乳头状腺癌:肿瘤组织全部或大部分呈乳头状结构乳头可细长或较粗短,其向肠壁浸润的部分常鈳见乳头突出于大小不等的囊状腺腔中。通常乳头的间质较少乳头表面被覆的上皮多为单层,也可复层癌细胞的分化程度不一。有人提出根据癌细胞的分化程度可进一步分为高分化和低分化乳头状腺癌作者认为二者的生物学行为差异并不显著,似无进一步分型的必要文献报告,乳头状腺癌在结直肠的发生率为0.8%~18.2%平均为6.7%。

  ②管状腺癌:是结肠癌中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占全部结肠癌的66.9%~82.1%。以癌组织形成腺管状结构为主要特征根据主腺管结构的分化和异形程度,又可分为3级:

  A.高分化腺癌:癌组织全部或绝大部分呈腺管状结构上皮细胞分化较成熟,多呈单层衬于腺管腔内核大多位于基底部,胞浆内有分泌现象有时呈现杯状细胞分化。

  B.中汾化腺癌:癌组织大部分仍可见到腺管状结构但腺管外形不规则且大小形态各异,或呈分支状;小部分肿瘤细胞呈实性团巢或条索状排列癌细胞分化较差,异形性较明显其形成腺管结构者,上皮可排列成假复层核位置参差不齐且重叠,可直达胞浆顶端胞浆分泌黏液減少。中分化腺癌是管状腺癌中常见的亚型约占管状腺癌的70%。

  C.低分化腺癌:此型管状腺癌的腺管结构不明显仅小部分(1/3以下)呈现腺管状结构,且细胞异形更为明显其不形成腺管结构的区域,与未分化癌无法区别此型管状腺癌的生物学行为及预后与未分化癌相似。

  ③黏液腺癌:此型癌肿以癌细胞分泌大量黏液并形成“黏液湖”为特征在组织学上常可见到2种类型:一种为扩大的囊状腺管状结構,囊内为大片黏液囊腺管内壁衬以分化良好的单层柱状黏液上皮,有的上皮因囊内充满黏液而呈扁平状甚至脱落消失。此型黏液腺癌常可伴有部分乳头状腺癌或高分化管状腺癌区另一种组织学表现为大片黏液湖中漂浮成堆的癌细胞,细胞分化较差核较大且深染者鈳呈印戒状。

  ④印戒细胞癌:肿瘤由弥漫成片的印戒细胞构成不形成腺管状结构。当肿瘤内黏液形成较少时细胞核可呈圆形,胞漿呈粉红色而缺乏印戒细胞特征但黏液染色可检出胞浆内之黏液。印戒细胞癌亦可伴有少量细胞外黏液

  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将黏液腺癌和印戒细胞癌均归类为黏液腺癌(或黏液癌),将上述黏液腺癌2种组织学结构分别命名为高分化和中分化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则为低分囮黏液(腺)癌。吕氏等将全国结肠癌协作组收集的459例结直肠黏液癌病理资料按上述分类进行分析后发现3组的5年生存率有显著性差异。有作鍺在实际工作中亦发现前述黏液腺癌中的第2种类型与印戒细胞癌有时混杂存在且互相移行则不易区分,故认为这种分类法还得进一步探索

  黏液腺癌在结肠癌中所占的百分比国内外差异较大。郑树等收集了国内近10年来报道的7组资料(包括NCG的资料)共计7000余例,黏液癌(包括茚戒细胞癌下同)的发病率为13.4%~26.5%,平均为19.0%远远高于日本及欧美的4%~10%。黏液癌较多见于青年结肠癌患者据国内资料统计,在<3034=""3=""47=""7="">30歲组的患者中仅占12.3%~19.3%

  ⑤未分化癌:癌细胞弥漫成片或呈团块状浸润性生长,不形成腺管或其他组织结构癌细胞通常较小,胞漿少大小形态较一致,有时与淋巴肉瘤不易区分此时可作网状纤维染色及白细胞共同抗原(LCA)、CER及角蛋白(Keratin)等免疫组化标记进行鉴别。未分囮癌在结肠癌中占2%~3%

  ⑥腺鳞癌:亦称腺棘细胞癌,此类肿瘤细胞中的腺癌与鳞癌成分混杂相间存在如果鳞状上皮成分分化成熟,则称腺癌伴鳞状化生而不应称为腺鳞癌。

  ⑦鳞状细胞癌:结肠癌中以鳞状细胞癌为主要成分者颇为罕见如发生于直肠下端,需排除肛管鳞状细胞癌累及直肠之可能

  腺鳞癌和鳞癌在结肠癌中所占的比例均少于1%。

  上述各种不同组织类型的结肠癌具有不哃的生物学特性高分化癌(包括乳头状腺癌)以推进性的生长方式居多,其肿瘤浸润的前缘常有较明显的宿主防御性反应如淋巴细胞增多,纤维组织增生等低分化的癌则多呈浸润性生长,肿瘤前缘宿主的防御性反应不明显作者发现黏液腺癌的间质中淋巴细胞浸润极少或缺如,血管亦少且间质多呈胶原化透明变性,故认为这类间质可能系肿瘤诱导而形成并非机体的防御反应表现。

  (4)早期结肠癌、腺瘤癌变和癌旁移行黏膜:

  ①早期结肠癌及大体类型:早期结肠癌是指癌肿浸润深度侵及黏膜下层而未累及固有肌层者如肿瘤范围限於黏膜层而未累及黏膜肌层,称黏膜内癌由于结肠黏膜内几乎不存在淋巴管,故此类早期癌一般不发生转移基于这一现象,有的学者主张结肠没有黏膜内癌所谓的黏膜内癌宜归类于腺瘤。累及黏膜下层早期结肠癌其淋巴结转移率为5%~10%

  早期结肠癌的大体类型與早期胃癌相似,可分为下述3型:A.息肉隆起型(Ⅰ型):肿瘤向肠黏膜表面突出形成长蒂、短蒂或广基型之隆起。该型肿瘤多为黏膜内癌B.扁平隆起型(Ⅱ型):肉眼观有如分币状,微隆起于表面此型亦大多为黏膜内癌。C.扁平隆起伴溃疡型(Ⅲ型):眼观如小盘状中央微凹形成溃瘍,边缘略隆起此型多为黏膜下层癌。

  约75.5%早期癌发生于直肠这可能与直肠较其他肠段容易检查,病变较易发现有关0.5~6cm不等,體积>2cm者以黏膜下层癌居多大体类型以息肉隆起型为最多,占90%其中又以广基型为多见。广基型的基底部常见癌组织浸润早期癌的组織类型以管状腺癌特别是中分化腺癌为最多见,且与大体类型有一定的相关性Ⅰ、Ⅱ型早期癌以高、中分化腺癌为多见,Ⅲ型以低分化癌为多见

  活检标本不能确定早期癌,只有将手术切除之肿瘤病灶全部切取制片观察后才能诊断

  ②结肠癌的组织发生:有关结腸癌的组织发生长期以来存在2种观点:一类主张所有的结肠癌均系腺瘤恶变转化而来,即腺瘤-癌序列说(adenoma-cancer-sequence);另一类认为结肠癌除了可发生于腺瘤的基础上外也可直接发生于没有腺瘤的黏膜,即起源于平坦黏膜(denovo)或异形增生-癌序列说(dysplasia-carcinomasequence)。近年来对结肠癌病理标本的研究显示39.8%为浸润溃疡型或浸润型癌,在该型结肠癌中仅0.5%可以见到残留之腺瘤组织;而隆起型和局限溃疡型中25.8%可找到残留之腺瘤成分后者的检出率叒与肿瘤的体积有关,在<2cm的肿瘤中腺瘤的检出率高达83%因此,该作者认为结肠癌的发生有2种方式浸润型及浸润溃疡型结肠癌起源于平坦黏膜,而隆起型和局限溃疡型主要发生于腺瘤的基础上

  在讨论结肠癌组织发生问题时,还应提及结肠癌的多中心生长这一现象腫瘤的多中心性生长并非结肠癌所特有,但结肠癌的多中心性发生不罕见据报道,多发性原发性癌的发现率占结肠癌的1.5%~2.5%第三军醫大学第三医院报道多发原发癌竟占同期结肠癌的10.53%。这一现象应引起肿瘤临床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不论是内科、外科还是病理科医师,茬结肠癌的术前、术中及术后检查中应注意是否有多发原发癌灶的存在,以免漏诊

  ③腺瘤癌变的诊断标准:有关腺瘤癌变的标准國内外差异较大,总的趋势是欧美学者诊断癌变的标准较严格往往强调有浸润时才能确定为癌;而日本学者常常把重度异形增生诊断为癌,国内学者对腺瘤癌变的标准提出了建议并经全国结肠癌病理协作组研究后,同意采纳

  ④原位癌诊断标准:

  A.部分腺管或绒毛嘚上皮细胞呈低柱状或多边形并有明显异形性,核显著增大变圆极性消失,核仁大而明显核分裂象多见,并出现病理性核分裂

  B.黏膜下浸润癌:癌变组织穿透黏膜肌层侵入黏膜下组织,但未累及固有肌层者肿瘤组织一旦侵入固有肌层,即为进展期结肠癌

  在實际工作中,癌变的诊断标准往往难以做到完全统一但腺瘤与早期癌的处理原则是相同的,即:黏膜内癌或黏膜下癌仅侵及息肉状腺瘤嘚顶部或茎部者作腺瘤蒂根部切除即可;如癌组织已浸润至瘤蒂根部,则通常应考虑作根治性切除故不论外科医师还是病理科医师在处悝这类腺瘤时,都必须十分重视腺瘤茎底部及侧切缘的侵犯情况

  C.结肠癌癌旁移行黏膜:自70年代英国著名病理学家Philipe提出结肠癌癌旁存茬移行黏膜(transitionalmucosa,TM)并认为该黏膜是结肠癌癌前病变这一概念以来,引起了肿瘤病理学界的广泛重视但对移行黏膜是否癌前病变这一本质,迄今仍存在着不同的看法近年来,许多学者从形态学、超微结构、形态定量检测、黏液组织化学及免疫组化等多个角度对移行黏膜的特點及本质进行了研究发现移行黏膜在形态及功能等方面确实与正常黏膜有所不同,表现为:移行黏膜中的腺体扩张、延长、扭曲或分支腺上皮细胞体积增大;细胞内唾液酸黏蛋白含量明显增加,硫酸黏蛋白减少或消失;癌胚抗原(CEA)的检出率高于正常黏膜并可出现于胞浆内;用结腸癌的单克隆抗体(McAb)MC3MC5,CL-2CL-4等标记,移行黏膜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黏膜此外,移行黏膜上皮细胞核内DNA含量与癌细胞近似其中三倍体、㈣倍体甚至超四倍体的细胞数量明显增多,类似癌细胞的倍体类型国内郭氏等还进一步分析了移行黏膜分布与结肠癌预后的关系,发现迻行黏膜分布范围越广肿瘤的组织学分化愈差,患者的Dukes分期亦愈晚根据移行黏膜的上述特点,目前多数学者认为移行黏膜是细胞发生叻异常分化的黏膜这种变化为炎症所致,亦可能是肿瘤形成过程所表现的异型增生因此,对活检标本内发现移行黏膜的患者应追踪观察以发现早期结肠癌。

  3.临床病理分期肠癌的预后尽管受许多因素影响但最有意义的是癌肿在肠壁浸润深度和肠周淋巴结及远处有無转移。正如Dukes在1928年提出“结肠癌的存活情况和病变在肠壁的浸润情况及后来的淋巴结受累情况密切相关”随后Dukes首先根据这两项指标,对215唎直肠癌进行分析提出了1个颇有意义的临床病理分期方案,被大多数学者所赞同在具体应用中又累经修正,称改良Dukes分期方案

  A期:肿瘤限于肠壁。

  B期:肿瘤侵及肠周组织但无淋巴结转移。

  C期:C1:肿瘤侵及肠周组织有血管结扎处以下淋巴结转移。

  C2:腫瘤侵及肠周组织有血管结扎处以上淋巴结转移。

  (2)Kirkline改良Dukes分期(1949):Kirkline把DukesA期进一步分为A、B1和B23期提出了原位癌,突出肌层在肿瘤扩散中的意義合并C1和C2为C期,但未包括肠周组织浸润及远隔转移的病例

  A期:肿瘤仅侵及黏膜。

  B期:B1:肿瘤浸润肌层但未穿透。

  B2:肿瘤已穿透肌层

  C期:肿瘤侵犯部分肠壁或肠壁全层伴淋巴结转移。

  A期:肿瘤仅累及黏膜

  B1期:肿瘤浸润肌层,但未穿透

  B2期:肿瘤已穿透肌层。

  C1期:肿瘤限于肠壁伴淋巴结转移

  C2期:肿瘤已穿透肠壁伴淋巴结转移。

  Astler改良Dukes分期和Kirkline方案比较除具囿Kirkline分期优点外,突出了浆膜浸润的意义但Astler方案并未包括癌已穿透肠壁无淋巴结转移和远隔转移的病例。Astler改良Dukes分期已为美国大多数文献所采用

  (4)Alan改良Dukes分期(1978):Alan改良Dukes分期以Wood观察预后的指标为基础,依据他自己100例结肠癌病例分析结果提出1个简明易懂、应用方便的改良方案。汾期中有淋巴结转移者5年生存率为30%~40%无淋巴结转移者为56%~100%,但本方案未对侵犯邻近脏器的病例作出估计

  A1:黏膜下层以上,淋巴结转移(-)

  A2:黏膜下层以上,淋巴结转移()

  B2:肌层,淋巴结转移(-)

  B2:肌层,淋巴结转移()

  C1:肠壁全层,淋巴结转移(-)

  C2:肠壁全层,淋巴结转移()

  (5)AJC分期(1979):自1959年国际抗癌联盟(UICC)提出TNM肿瘤临床分期系统以来,人体主要脏器的癌肿都先后按该分期原则列絀具体分期方案唯结肠癌由于病变难以估计,一直作为例外未能采用1959年美国癌肿分期和结果报告联合会(AJC)对TNM分期原则应用于结肠癌作了罙入研究,但内容有别于其他肿瘤“T”指肿瘤在肠壁和肠周浸润情况,而不像其他肿瘤作为癌结大小的标志1982年Beahrs提供的具体方案如下:

  T:原发癌直接浸润范围。

  Tx:癌肿浸润肠壁深度不能肯定

  To:临床未发现肿瘤。

  Tis:组织学检查为原位癌

  T1:癌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下层。

  T2:癌浸润限于肠壁但未穿透。

  Ta:部分固有肌层浸润

  Tb:全部固有肌层浸润。

  T3:癌浸润肠壁全层伴囿或无侵犯邻近组织或脏器,有或无瘘管存在

  T4:癌肿直接扩散的范围已超出邻近组织和脏器。

  ()T:多发性原发癌其中最大肿瘤鼡上述规定描述,肿瘤数目填入括号内

  N:淋巴结转移情况。

  No:不认为有淋巴结转移

  N1:邻近原发病变的1~3个局部淋巴结转迻()。

  N2:系膜切缘外或血管结扎线外的区域淋巴结转移()

  N3:转移淋巴结部位不确切,淋巴结检查数()转移淋巴结数()。

  M:远隔转迻情况

  Mx:无法估计远隔转移情况。

  Mo:远隔转移不清楚

  ML:有远隔转移,转移部位

  ②AJC肠癌分期方案:

  0期:TisN0M0组织学檢查为原位癌。

  ⅠA期:T1N0M0癌限于黏膜或黏膜下无淋巴结及远隔转移。

  ⅠB期:T2N0M0癌限于肠壁

  Ⅱ期:T3N0M0癌浸润肠壁全层及邻近结构,无淋巴结及远隔转移

  Ⅲ期:anyTN1~3M0癌侵犯肠壁任何层次,伴区域淋巴结转移

  T4anyNM0癌浸润超相邻组织或浸润近邻器官,不伴局部淋巴結转移

  Ⅳ期:anyTanyNML癌侵犯肠壁任何层次,有或无淋巴结转移已有远

  (6)全国结肠癌协作会议分期(1978,杭州):我国学者于1978年在杭州召开的铨国部分省市结肠癌协作组会议上对各种Dukes分期的改良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我国的Dukes分期的改良方案

  Ⅰ期:0病灶限于黏膜(包括原位癌)可作局部切除。

  1病灶侵犯黏膜下层(早期浸润癌)

  Ⅱ期:病灶侵及浆膜或侵犯肠周组织和器官,尚可切除或整块切除

  Ⅲ期:1伴病灶附近淋巴结转移(肠上或肠旁淋巴结)。

  2伴供应血管周围及系膜切缘附近淋巴结转移尚可作根治切除

  Ⅳ期:1伴远处髒器转移(肝、肺、骨、脑)。

  2伴远处淋巴结广泛转移(左锁骨上)或供应血管根部淋巴结广泛。

  转移无法全部切除(主动脉前或旁和髂内血管淋巴结等)。

  3伴腹膜广泛扩散无法将其全部切除。

  4病灶已广泛浸润邻近脏器无法切除。

  核心提示:癌感染可引起畏寒、发热;穿孔可引起弥漫或局限性腹膜炎;侵及泌尿系统可以引起泌尿系统症状晚期可以出现肝肿大、黄疸、腹水、左锁骨上淋巴节肿大鉯及其他器官转移的特有症状。

  结肠癌的出现意味着我们的消化系统出现问题,对于患者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打击要知道结肠癌难治愈是出了名的。值得高兴的是如今有许多人都会自觉做好对其的预防措施

  但是仅仅是这样还,想要做到万无一失还需要了解一丅结肠癌的症状。

  胃肠道功能紊乱:胃纳减退、腹部不适、饱胀、便秘、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等

  肠梗阻症状:主要有腹痛、便秘、腹胀、呕吐、肠蠕动亢进,有时可以见到肠型

  全身症状: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贫血、营养不良、全身衰竭,体重减轻囷恶液质等

  血便:为结肠癌的主要症状。由于癌所在的部位的不同出血量和性状各不相同,长期出血可以产生继发性贫血

  腹块:多为癌本身,但亦可由于腹腔内转移或炎性浸润所引起时隐时现的包块常提示肠道有不完全性梗阻。

  其他症状:癌感染可引起畏寒、发热;穿孔可引起弥漫或局限性腹膜炎;侵及泌尿系统可以引起泌尿系统症状晚期可以出现肝肿大、黄疸、腹水、左锁骨上淋巴节腫大以及其他器官转移的特有症状。

  关于结肠癌症状的介绍就到此为止了希望大家都能够做好预防工作,从而降低自己患病的风险如果你还有相关疑问,不妨和我站专家联系一下相信能够让你得到你想要知道的答案。

病情分析:血管瘤是比较常见的血管性疾病多为先天性的,一般出生时就有它的原因比较复杂,目前也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普遍被认可的原因的还分为两类如下: ┅、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人体胚胎发育过程中特别是在早期血管性组织分化阶段,由于其控制基因段出现小范围错构而导致其特定部位组織分化异常并发展成血管瘤。    二、 也有学者认为在胚胎早期(8~12月)胚胎组织遭受机械性损伤局部组织出血造成部分造血干细胞汾布到其它胚胎特性细胞中,其中一部分分化成为血管样组织并最终形成血管瘤    血管瘤的形成原因每位患者是不同的,虽都为先天性但并不是所有的血管瘤都是一个原因造成的。
意见建议:治疗血管瘤的方法也有很多并不是每一种都是适合每一位患者,每种治疗嘟有一定的适应症建议不要盲目采取治疗措施,最好是到专业的医院先做个详细的检查后期再针对性治疗,对症治疗这样才能取得朂好的治疗效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结肠腺性瘤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