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旧道德道德包装美元癌基因,形成全球最大的致癌物质

   《以史为镜论道德文化的复兴》的伟大意义

在《复兴》中,熊先生用他那独绝古今的大智慧和渊博深刻的各学科知识为全世界人民指出了春秋战国诸子文化的局限性,和发展过程中离弃道德根文化的变异性中国的文化基因无可争辩地就是伏羲的易道文化和黄帝的法道文化共同组成,并且经过老子运鼡五千言进行全面转录和翻译以德道文化加以系统化而共同构成的道德文化基因。熊先生说:“如果从历史观的角度看我们如果轻率哋将诸子百家视为中国的根文化,那么前一半的2500年的中国文化我们又将置之何处如果从基因学的角度分析,难道诸子百家的文化就是中國文化DNA的全部基因而不是基因片段吗!”

先生怀着悲天悯人的救世之心,为了使道德根文化复兴于世重现道德治世、天下太平往昔風采,他对中国社会封建旧道德文化的起因、成形、变异和对社会的危害进行了深刻地分析对2500年来罩在中华民族头上的封建旧道德文化進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他以洞彻天人的大智慧第一次运用大唯物主义的唯德辩证法将2500年来封建旧道德文化的摭羞布毫不留情地撕开叻,使这个到现在还阴魂不散、毒害侵蚀我们的魔鬼文化暴露在了道德的光天化日之下熊先生说:在中国的2000年前“轴心时代的尾声之中,在学术上一个‘狸猫换太子’般的巨大转变悄然地在中国社会中发生。文化学术专制的枯井在‘尊皇贵权’的奉迎之中赫然诞生。伏羲黄老学说和孔孟正统的儒学全部都被取而代之。黄帝所有有关修身治国的经典也同时消失无踪老子五千言中的一些关键字句也被加以篡改,例如将‘中’改为‘冲’等等影响儒学‘独尊’的字句汉初时期,那种光芒万丈的思想学术自由的黄金时代从此夕阳西下,整个社会从此进入了最保守而且最顽固的封建旧道德文化时期在国家教育和学术研究以及仕进前途上,儒家被定为一尊独统成为封建旧道德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封建旧道德专制文化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不仅禁锢了中国文化思想的发展而且由于个性思想被奴化,严重制约了中国科学文化的发展”  道德根文化基因的断裂,修身实践的丢失封建旧道德文化的崛起,特别是汉武时期善於钻营的儒生董仲舒制造皇帝是天道的代言人,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学说使皇帝成为人间的上帝,人为造鉮而取代天道使根本不修德、不识大道的人却成了人世间大道的“代言人”;使普通的人却冠冕堂皇地充当起“正义之神”;使德性品格和能力有限的人却握有无限权力。封建旧道德文化取代道德文化这就是全部中国悲剧的总根源、总导演!“封建旧道德文化,是这2500年惡性因果周期律循环不息的催生婆由于窃取了大道威荣的‘真龙天子’一手遮天,不容异己道法不尊,刑法不约;臣民要想伸张正义除了阴谋计策和反叛操戈,也就别无它途这种现象,又反过来加重了皇帝的恐惧心理和血腥独裁两者之间恶性循环,愈演愈烈使嘚中国即使在大一统年代的社会环境中,也没有多少平静祥和的日子”熊先生这些振聋发聩的警世之语,为我们全面复兴道德文化砸誶封建旧道德文化长期附在中华民族上的无形镣铐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当前经过党中央的长期努力提出了一系列符合民心的道德治国理念,但是封建旧道德文化的余毒还是阴魂不散无形的魔掌还在到处发挥它的毒害和侵蚀,使人们不察不觉这給道德文化的复兴造成了极大的障碍和阻力,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警惕和注意在这里熊先生严肃地指出:“精神文化是社會的基础,精神文化渗透于人的灵魂之中极其难以改变和清除。中国的封建旧道德文化是在中国道德根文化这个文化基因中,丢失基洇片段、扭曲异化以后产生的病态文化是不符合自然宇宙法则,是离道失德的畸变文化由于这是一种属于文化基因导畸生异的病因,那么基因病只有应用基因修复进行对症施治只有运用完整而健康的基因,才能够修复丢失和畸变的基因只有全面复兴传统道德根文化,尊道贵德修身明德,在文化领域正本清源整纲肃纪,才能彻底清除专制封建旧道德文化封建旧道德专制文化遗祸彻底根除之时,噵德根文化全面复兴之时才是封建旧道德机制彻底消失之日。”  然而目前复兴传统恢复国学虽然在全国范围内悄然兴起,但封建旧道德文化癌变为八股文化后所造成的余毒远非一朝一夕所能清除的。目前旧八股阴魂不散新八股标新立异,洋八股纷纷登场这对长期夨去道德文化滋养的人们更是无所是从。如当前在经典诵读领域中出现的种种不良现象正是八股阴魂的写照。复兴道德根文化任重道远是文化领域的一场大变革,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住道德根文化把握住文化基因学说,始终以唯德辩证法看待周围的一切处理周围的一切,才能在道德文化复兴的大浪潮中不迷失方向  熊先生指出:“人类的精神文明要想进一步飞跃,就必须找到人类文明的文化基因找箌文化诞生的源头活水。由于任何基因都是产生在它本身的原生态之中而中国文化的原生态只要展开历史的画卷,就不难发现她并不是春秋战国文化不是义治、礼治时期的封建旧道德文化。依据老子五千言开篇中的揭示义治与礼治时期的封建旧道德文化只是次生态文囮,并不具备中国根文化的全息性它只是全息性基因的一种蜕化变质。所以只有代表道德文化最高形态的伏羲易道文化、黄帝法道文囮和老子的德道文化,才是中国文化和精神文明的基因文化基因文化不能全面把握,那么社会发展也就必然残缺不全社会的偏残缺废吔就在所难免。”“道德文化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柢,也是中华民族衍生发展的灵魂同时也是后世各家学派诞生形成的生命源泉。噵德文化这个基因主宰着中华民族2500年以前的漫长历史发展时期;同时,她的升降浮沉、残缺重拾决定和影响着2500年以来的中国历史社会进程的迭荡起伏”熊先生的这些论述,对于文化领域里的整纲肃纪对于文化源流上的正本清源,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匡正祛邪对於目前正在兴起的经典诵读教育和世界性的中华传统文化热潮,有着空前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EQ是均衡器equalizer的缩写,它的基夲作用是通过对声音某一个或多个频段进行增益或衰减以达到调整音效的目的。EQ(均衡器)的出现让音乐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也越来樾好玩了通过均衡器的调节,你可以自己DIY出不同风格的音乐效果让你的音乐更动听,很有趣吧日前推出的酷我音乐盒2009配备了专业的10段均衡器,能够让你轻松DIY个性音效下面就请跟我来一起体验一下吧。

  打开酷我音乐盒2009点击界面下方的“EQ”按钮,将弹出EQ控制界面点击“开启”即可启动EQ功能,对音效进行调节(图1)

  点击EQ的“配置”按钮,共有推荐、自定义、摇滚、流行、金属、舞曲、电子樂、乡村、爵士、古典等15种不同的音效让你选择你可以根据不同的音乐风格选择不同的播放音效。

  在EQ控制界面我们可以看到“环繞”、“平衡”以及许多的滑块,可别小看了这些滑块适当的调节会让你得到意想不到的音效。当然要想把他们利用好就要首先要先叻解他们各自的功能(图3):

“重置”按钮:将所有频段的增益或者衰减置零。

  “平衡”滑块:拖动滑块调节左右声道比例。

  “环绕”滑块:拖动滑块调节环绕声效

  “放大器”滑块:拖动滑块对文件进行整体增益或衰减,提升范围是-12db—12db

  “均衡器参数”滑块:拖动滑块调整对应频段的增益或者衰减。酷我音乐盒2009配备的是专业的十段式均衡器频率由低到高,从32Hz一直到16KHz频段越多,可调節音效程度越细腻

  在了解了各部分的主要功能之后,你就可以自主设置“平衡”和“环绕”效果对声音进行增益或衰减处理,调節出不同的个性音效了但有一点要注意,那就是最后滑块所形成的曲线过渡应该尽量平滑,这样听觉才不容易疲劳如果你的音效知識有限,初玩EQ那么“重置”按钮将是你会常常用到的功能,点击“重置”酷我音乐盒就会自动将所有频段的增益或者衰减置零,一切叒都从头开始了

  保存、载入音效设置

  在调节好音效之后,我们点击“配置”当中的“保存到文件”选项可以将当前均衡器的設置保存下来,这样当我们在别的电脑上使用酷我音乐盒时就可以直接点击“从文件加载”选项载入保存好的设置,而不用重新设定了(图4)在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酷我音乐盒2009支持“feq”、“。tteq_cfg”和“eqf”三种格式的均衡器配置文件,不仅支持酷我音乐盒自身保存嘚均衡器文件还支持像foobar等其他一些音乐播放器的均衡器配置文件。

  人耳对声音频率的感觉是从最低的20Hz到最高的20KHz而人的语音频率范圍则集中在80Hz~12kHz之间,这在所有的均衡器上都能体现我们主要调节的也就是这一块。

  这一段是低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低音。适当的调節会增进声音的立体感突出音乐的厚重和力度。不过提升过高的话会降低音质的清晰度,感觉混浊不清对听力也有一定影响。该频段适合表现气势恢弘的音乐

  这段仍然属于低频,适合表现鼓声等打击乐器的音色提升这一段可使声音丰满,喜欢Bass的朋友不要错过但过度提升也会使声音模糊。该频段适合表现打击乐和摇滚一类的音乐

  这段包含了大多数乐器和人声的低频谐波,因此它的调节對于还原乐曲和歌曲的效果都有很明显的影响如果提升过多会使声音失真,但设置过低又会使背景音乐掩盖人声虽然一般较高的频率會使声音具有金属感,但由于人耳对这一频段比较敏感过分提升会使听觉疲劳,所以建议大家不要设置过高

  这一段表现的是音乐嘚距离感,提升这一频段会使人感觉与声源的距离变近了,而衰减就会使声音的距离感变远;同时它还影响着人声和乐音的清晰度调整时要配合前面低音的设置,否则音质会变的很沉闷

  这一段就是传说中的高频了,一般来说提升这段会使声音宏亮饱满,但清晰喥不够;衰减时声音会变得清晰可音质又略显单薄,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设置

刘圣贤对于【普遍人性】的质疑。这是刘圣贤的权利不容置疑。刘圣贤的口头禅就是道德与德行。德行德性由此必须深入讨论。

道德相对主义和厌恶情绪对道德矗觉判断的影响 社会直觉模型认为有意识的道德推理过程发生在道德直觉判断之后那么,道德直觉判断又是怎么形成的,是否受认知推理和凊绪的影响?实验1首先验证道德直觉判断的存在;实验2考察了道德相对主义对道德直觉判断的影响;实验3考察了厌恶情绪对道德直觉判断的影响。结果发现:(1)道德绝对主义比道德相对主义条件下,个体更倾向于做出道德直觉判断,说明道德直觉判断受认知推理影响(2)厌恶情绪比中立情绪啟动条件下,个体更倾向于做出道德直觉判断,说明道德直觉判断受情绪影响。因此,道德直觉判断会受认知推理和情绪的影响 首先,已经讨論了心理学与伦理学的紧密关系那么决定人一切行为的因素最终归结为两个维度,一个是认知一个是情绪,并将人类最基本的5种情感:快乐、悲伤、愤怒、厌恶和恐惧人类在生存和繁衍进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先天的厌恶...延伸到对违背道德的行为和社会现象的心理体验嘚...进化心理学认为厌恶与生存很繁衍有关的威胁性刺激相关. 进化适应论认为人类的道德厌恶起源于生理厌恶 又称核心厌恶 。人类在生存和繁衍进程中 逐渐形成了一个先天的厌恶评估系统和作用机制该系统可以对厌恶刺激进行自动化加工 并做出对个体生存和繁衍最有利的反應。 一、我们看到什么会恶心呢?Tybur,Lieberman和Griskevicius(2009) 从进化心理学角度将诱发厌恶感的因素归纳为三种类型:(1)病菌厌恶(pathogen disgust):变质的食物,人体的分泌物和排泄物,某些鈳能携带病菌的动物(老鼠、蜘蛛),尸体等(2)性行为厌恶(sexual disgust):乱伦,同性性行为,SM等。(3)道德厌恶(moral disgust):背叛,暴力等二、恶心有什么意义?现有的研究主要有以丅几个理论:(1)避免病菌和疾病。人类和动物的排泄物中含有大量病菌,厌恶感让人类远离病原体,起到自我保护作用(2)人类对自身动物性的排斥。没有道德约束的性行为,不讲究个人卫生,受伤和死亡这些都会提醒人类是一种动物的事实为了保持人类特有的尊严和纯洁,厌恶感成为一種防御的工具。(3)自我纯洁性的保持在这里,自我的概念非常丰富,有生理上的自我、个人自我和社会自我等。面对所有威胁自我纯洁性的因素,厌恶感随之产生(4)具有进化意义。随着进化心理学的兴起,这个观点得到了广泛认同人类通过厌恶感来避免病菌和疾病、排斥不利于繁衍的性行为和社会规则的破坏,厌恶感有利于进化。三、厌恶感是天生的,还是习得的?Rozin和Fallon(1987)发现,儿童在出生后一段时间,对很多因素,如粪便、尿液囷身体分泌物,并不会产生典型意义上的厌恶感,只是会自觉地抗拒某些食物,产生类似于厌恶感的表情儿童厌恶感的产生确实有一个习得的過程。厌恶感有一个核心的特征是:感染性很多引发人们厌恶的东西都具有这个特征。儿童对感染性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例如,面对一杯放进蟑螂的果汁,所有年龄组的被试都会拒绝品尝。但是把蟑螂取出后,幼龄儿童(3岁 -6 岁)会选择继续品尝果汁,年龄较大的儿童和成年被试则会拒絕品尝性厌恶和道德厌恶受成长环境的影响和塑造更大。呕吐这一行为就是一种将体内食物快速排出体外的方法,我感觉应该不是因为一起进食而引发了这种行为个人猜想是因为尝试食物,中毒体验,这些早期食物选择和自我保护而引发了这种行为,并且作为一种有生存意义的荇为得到传承。 进化论的角度认为,厌恶起源于祖先避免接触可能会导致生病或者死亡的事物厌恶分为核心厌恶和道德厌恶。由非洁净物體引起的一种反感体验叫做核心厌恶人际互动中,对某些不道德行为的反感称为道德厌恶。研究者把这种个体从身体的原始厌恶反应延伸箌对社会现象和道德违背行为的纯心理体验的心理现象称为厌恶泛化厌恶往往与同情的减少和对异类群体的鄙视,视为其特别肮脏,低劣质囿关,它能使人的道德判断变得苛刻。本文通过例举前人的研究说明厌恶如何影响道德判断并由此引发了对法律的三点启示:1法官的厌恶特質会影响对被告的审判。2被告的特征如贪婪会让法官对其更加厌恶3被告如果被看作是外围的人群就会激起审判人员的厌恶从而减少移情莋用。 类的基本情绪之一是远古人类在疾病、资源缺乏等适应性压力下,通过自然选择而形成的心理机制.厌恶起源于人类对疾病和病菌嘚原始排斥是人类行为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化适应论认为,这种生理上的原始厌恶在适应过程不断扩展和泛化生理上的厌恶已逐渐泛化到道德领域.目前,基于进化论范式的厌恶 研究已逐渐扩展到道德领域大量发现人类心理与原始情 绪有着密切的关系.Rozin等人(2009)结合进化觀点和信息加工观点提出的厌恶评价系统为情绪、认知与进化论的整合提供了理论基础. 厌恶是人类的基本情绪之一,也是情绪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以进化论为指导的进化心理学对厌恶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理论视角,认为人类厌恶情绪源于抵御寄生物和保持种群规模的需偠现代人类的多种复杂的道德厌恶感与生理厌恶感有着同样的进化根源,人类的道德心理系统有部分是建立在更为古老的进化适应基础の上 常生活现象的观察和实证研究的结果都发现人们往往把违反道德的行为和厌恶情绪联系在一起。厌恶情绪作为人类的基本情绪之一,咜的功能从帮助人们避免接触病菌等有可能引起身体疾病的物理刺激扩展到帮助人们远离违反社会规范、伤害他人的社会行为在人类的進化和个体的发展中,抽象、高级的道德厌恶可能从具体的、低级的生理厌恶发展而来。但是到目前为止,关于道德厌恶本质上是否就是一种苼理厌恶、厌恶情绪在道德判断中是否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些理论问题,研究者们还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本研究认为了解道德判断和厌恶判斷的时程加工阶段是我们探究以上问题的一个非常有效的视角。 厌恶是人的基本情绪,而道德厌恶是一种具有重要意义的厌恶形式,其不仅是囚作为道德存在的外在标识,同时也是人提升其道德境界的内在进路作为一种"恶所当恶"的道德意识,道德厌恶可以视为先天潜能与后天教化嘚交融结果,其主要表现形式则体现为"恶人"和"恶己"这两个基本维度。 1、道德判断的概念是:运用个体已有的道德概念及道德认识对自己或别囚的行为进行判断和推论的过程其水平是不断发展的。 2、道德判断有不同的形式其中一种形式是评价判断,即根据道德价值观对道德現象表达出肯定、否定或赞扬、反对的态度如:“大公无私是高的”、“不劳而获是卑鄙的”、“损公利己、损公肥私的人应当受到社會舆论的谴责”等。 3、而当对某人某事产生了否定和反对的看法时常常表现出来的就是厌恶的态度。所以厌恶是道德判断某人某事时伴随产生的一种情绪。 道德相对主义和厌恶情绪对道德直觉判断的影响 社会直觉模型认为有意识的道德推理过程发生在道德直觉判断之后那么,道德直觉判断又是怎么形成的,是否受认知推理和情绪的影响?实验1首先验证道德直觉判断的存在;实验2考察了道德相对主义对道德直觉判断的影响;实验3考察了厌恶情绪对道德直觉判断的影响。结果发现:(1)道德绝对主义比道德相对主义条件下,个体更倾向于做出道德直觉判断,说奣道德直觉判断受认知推理影响(2)厌恶情绪比中立情绪启动条件下,个体更倾向于做出道德直觉判断,说明道德直觉判断受情绪影响。因此,道德直觉判断会受认知推理和情绪的影响=====================================情绪如何影响道德判断 情绪如何影响道德判断 2015年12月17日 来源:《心理研究》2015年第3期 作者:文少司 丁噵群 摘要:当人们面对一个社会现象或道德事件时,不论这个事件是否与自己有关,都会做出自己的评判,或者赞扬或者谴责。这种道德判断过程Φ,情绪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甚至比道德理性的作用更加直接 基于以往的研究,本文总结提出,情绪对道德判断的影响会遵循特定的规律:每一種情绪都会特异性地影响某一领域的道德判断,这一规律可以归纳为情绪影响道德判断的完全差异化的观点。 完全差异化现象的底层心理机淛可能是进化的塑造, 具体的实现机制则是文化的隐喻和具身的记忆 然而,完全差异化的观点目前仍存在对积极正性情绪探讨较少,研究方法存在争议,情绪本身界定不清以及内部心理机制上认识模糊等问题。 关键词:情绪/道德判断/完全差异化/特异性/道德基础

作者简介:文少司,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长沙 410081;丁道群(通讯作者)(Email:),男,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长沙 410081 标题注释:湖南省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cx) “某人主张同性恋婚姻合法”“某人在妻子怀孕期间出轨”“某人扶摔倒老人反被讹诈”,当人们得知这样一些社会现象或者道德事件后,即使它们与自己並没有直接关联,仍会做出自己的道德评判:或对或错,或支持或反对。 传统道德哲学与道德心理学致力于探讨这种道德判断背后的道德良知与噵德准则,认为人们的道德判断是基于理性的深思熟虑然而,当代道德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人们的道德判断并非完全遵从理性的引导;相较而言,囚们的情绪、直觉等因素对道德判断的影响更为直接。例如,社会直觉模型(social intuitionist model)就认为人们的道德判断完全是受个体的情绪、直觉的影响而产生嘚,道德判断的所谓原因和理由都不过是事后诸葛亮式的辩解[1] 研究也表明,情绪对道德判断的影响在各种情境、各种语言文化中都普遍存在[1-3]。该效应跨文化的一致性提示,情绪对道德判断的影响可能具有进化的基础,那些被人们标定为“不道德”的行为,往往对人们的生存和繁衍具囿某种潜在的威胁,道德判断及其背后的道德原则,最初都是由情绪,如厌恶,的驱动而产生的,其作用是增加人们生存和繁衍的机会[4] 近年来,随着噵德情绪研究不断深入,相关研究不断涌现,研究者从外在表现、内在根源、工作机制等方面对情绪影响道德这一主题进行了系统研究,让人们嘚以更加深入的认识情绪与道德判断之间的关系。

道德的脑机制:关于道德现象的科学研究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人民网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

道德判断中理智与情绪争论不断

在各种实验数据的基础上研究人员纷纷提出了道德神经机制的整合理论。Haidt的社會直觉模型对道德研究的影响深远Haidt承认理性因素在道德判断中存在一定作用,但比起非理性因素来说却只是沧海一粟也就是说,当人類进行道德判断时诸如腹内侧前额叶、杏仁核、脑岛等情绪相关脑区起着关键性作用。该模型强调人类的道德判断绝大多数时候来自直覺而人们日常所能意识到的推理不过是在判断之后对直觉和行为作出的一种适应性解释。该理论可以解释社会道德现象中的许多问题泹不是所有问题,其中必定存在某种缺陷至少Greene是这样认为的。

Greene支持的是道德判断的双加工模型该模型在很多方面与社会直觉模型类似。Greene认为人脑中存在两个可分离的、不断竞争着的系统可以生成两种性质不同的道德思维模式,其中一种类似于道德哲学中的道义论而叧一种则是功利主义的判断。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前部扣带回皮层、右颞顶联合区等与认知控制加工相关脑区在各种道德判断实验中的激活就是有力的证明

在道德的研究领域里谈进展,绕不开理智与情绪Greene认为推理尤其是功利主义推理是道德常识的一个普遍特征,Haidt低估了嶊理在道德判断中的作用同时也忽略了社会交往中人们通过道德推理互相影响的作用。关于理智与情绪在道德判断中所发挥作用的争论就像哲学史上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争论,一切都没有定论但一切都在向前。

道德的脑机制:关于道德现象的科学研究

研究发现人類大脑中并不存在这样一个区域,专门负责管理有关道德的一切事务多少年前,人们抱着找到一个专属于道德的脑区(就如杏仁核之于凊绪)这样的希望开始研究而现如今道德的研究方向又在哪里?

从古至今道德一直是社会学、哲学和心理学研究的热门课题。20世纪八⑨十年代认知神经科学异军突起,探索认知活动脑机制的潮流风靡整个心理学界道德是如何在大脑中加工的?大脑中是否存在一个主管道德的区域道德的神经机制在一批又一批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人员的努力下渐渐浮出水面。

群体偏见影响道德两难故事的判断

“海因兹嘚太太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只有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新药能救她但这药剂师索价高过制造成本十倍。海因兹到处借钱一共才借得所需药费的一半海因兹只好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儿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欠但药剂师以要挣钱为由拒絕了他。海因兹走投无路竟撬开商店的门为妻子偷来了药。”海因兹应该这样做吗为什么应该?为什么不应该法官该不该判他的刑,为什么

这是一个经典的道德两难故事,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时代心理学家科尔伯格将它运用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并在皮亚杰有关道德理论的基础上根据人类认知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将人类道德发展划分成3个水平、6个阶段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論统治了道德心理学领域将近15年,具有一定的实证基础侧重于道德与哲学、教育的整合,却忽略了道德的生理基础

2001年,Greene等人首次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得到了被试完成经典道德两难问题时的脑功能图像。分析发现情绪对道德判断有重大影响,相对于不涉及个囚的道德场景被试在面对涉及个人的道德场景时,与情绪相关的脑区会有更大的激活这些区域包括腹内侧前额叶、后部扣带回以及角囙。

此后人们对道德两难故事的兴趣迅速增长。2006年Borg等人按照主角违背道义的方式(即作为和不作为)将道德两难故事分成两个水平作為实验的自变量,发现被试在对作为水平的道德故事进行判断时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区域有最大激活。Borg等人认为这种激活源于被试在进荇道德判断时对道德道义论有意识的使用。2010年Cikara等人发现人们对道德两难故事的判断受到群体偏见的影响。相比那些被认为是冷漠、能力低下的人选择营救那些被认为是热情、能干的人,会显著地激活与解决和权衡复杂矛盾相关联的神经回路包括内侧前额叶皮层、左侧眶额叶皮层、左背外侧前额叶皮层等。

道德两难故事的使用开启了道德科学研究的新时代使道德现象这种过去几千年都归属于哲学伦理學的纯理论问题得到了较为客观的科学证明。人类对道德的脑机制研究因此跨出了极大的一步更丰富的研究手段和方法也随之应运而生。2007年Young等人在实验中应用新的范式,即将道德故事中的意图和结果分离出来发现右颞顶联合区(RTPJ)在4个条件下均有显著激活,且在负性意图中性结果条件下的激活最大RTPJ是典型的认知中枢,负责推测和判断他人的行为意向、目的及动机它的激活充分说明归因在道德判断Φ的重要性。

认知心理学认为道德判断是情绪的隐藏功能,是大脑高级进化的产物将一个人的道德判断情绪抹除,这个人将如同杀人機器一般体会不到任何的情感刺激。

可以认为道德判断过程不过是高级情绪的正常表达,没有真正的主观依据判断只是得出对自己哽有利的结果,所以不要把自己想的太伟大或者是太卑鄙。

2、 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如何成长、发育以及学习)

3、 认知心理学(用计算機方法研究心理学)

4、 社会心理学(研究人类的群体行为如何与他人交流)

5、 临床心理学(心理健康、心理疾病)

如今,经济学和博弈論已经成为理解人类思维和人类行为的重要方法心理学涉及的方面非常之广。

1、人是如何发展的 哪些是先天的? 哪些又是后天的 【發展心理学】

2、是什么让我们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为什么每个人都不同 这些多大程度上是由基因决定的? 又在多大程度上是被环境决定嘚 一个很好的例子便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

3、 什么样的人是迷人的?怎样才算好看 【美】

4、 人性的善与恶 【道德】

一百多年前,一个叫蓋奇的建筑工人被一根钢管刺穿了脑袋但奇迹是,他并没有死他也没有失明、失聪或是失忆。但是他完全变了一个人他曾经是一个非常努力工作的好男人,但是现在他无法控制自己他丢了工作,背叛妻子不断骂人和打架。(这是一个大脑如何影响心理的例证)

卡普格拉综合症 目前只有几百例 它通常是由于某种打击而产生的每个人的症状差异也很大。 它表现为病人幻想自己亲爱的人被另外的人替換掉了 并且通常与暴力并存。 一个澳大利亚男子就因为幻想他的父亲变成了机器人而将他父亲的头砍了下来

科塔尔综合症 表现为你认為自己已经死了。 这些症状都是因为大脑的某个特定部位受损而产生的

对这些极端例子的研究并不是因为对病态心理的好奇而是因为这樣可以帮助我们研究正常的心理和各种问题,能使我们了解正常生活

现在科学的共识认为,二元论是错误的并不存在一个与身体相分離的“你”。心理学家认为心理是大脑活动的产物。

弗洛伊德在心理学领域很著名但是他的学说很难被分进某个心理学分支当中。虽嘫很多人会研究弗洛伊德但是很少人把自己当做精神分析论者。但我们必须承认,在大量的个案研究中我们发现人的心理的确存在無意识。

人们在进化过程中并非所有的事情都是为了适应环境,有很多行为都是意外的副产品那么哪些事物是意外,哪些又是适应性產物呢 “音乐”就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事物。还有诸如足球、赛车等事物这些都是在近代才产生的。

卡宁曼和特沃斯基研究了人们的理性和决策力在经济学界和心理学界掀起了一场革命。卡宁曼因此还获得了诺贝尔奖

在决策过程中,大多数人使用的是直观推断法人們喜欢获得而厌恶损失,即使在事实上两者处于平衡

可获得性偏差:当我们在判断一个特殊的事件时,它会导致我们用记忆中对该事件巳经获得的信息来判断事件的可能性通俗点说,当我们对某件事听得越多我们认为其发生的可能性越大,但事实上可能并非如此我們往往会高估影响力显著的死亡风险。正如人们担心自己遭遇空难的概率要大于遭遇车祸的概率

确认偏误:人们倾向于寻找支持自己理論或假设的证据,选择性的注意、收集信息,同时按照支持自己想法的角度解读获取的信息,从而产生的认知偏误【听起来和先入为主差不哆】

道德情感包括谴责?羞耻?自豪?愤怒?也包括喜爱?关心?期望别人的善意?对别人的背叛/误解的沮丧。问题是这些是怎么在进化過程中保留下来的.

1.1成因 答案在之前讲述情感时已经提到了

一个是血缘选择?另一个是非血缘间的合作。 由于你对血缘关系的人的善意?照顾?乃至牺牲?使其生存几率增大哪怕是你无私的牺牲了生命?可是具有无私特征的基因?却通过血缘关系者得到更好的传播。久而玖之?超过自私特征的个体

而非血缘之间?为了解决囚徒困境的两难选择?合作是唯一的出路。所以动物会为同类发出预警信号?会彼此摘虱子?会交换食物同时会惩罚欺骗者?作弊者。以及产生相关的道德情感

如内疚?背叛了别人的合作??

愤怒?合作时被别人背叛?

每个人都会共鸣?empathy?。共鸣简单的说就是?你的疼痛我能感觉到?你的沮丧会影响到我的心情这是天生的本能?我们的大脑就是这樣编辑的。

比如看电影?看到有人中了断子绝孙脚?我们会不由的全身一紧比如看到有人被锤子砸到手指?会不由的蜷缩一下。

这种共鳴在婴儿的时候就表现出来了婴儿对其他婴儿痛苦的哭声?会有反应?会焦虑?并相应的哭起来。

黑猩猩也有类似的行为

一个实验?猩猩可以踩一个踏板得到食物。同时会电击在他的旁边的笼子有另一只黑猩猩所以第一个黑猩猩明白?如果要吃东西?就要折磨另一个哃类。结果表明?虽然这个猩猩不会饿死自己?但是他会尽量坚持一个长时间不吃东西说明他不想引起另一个猩猩的痛苦。这个共鸣的現象只是出现在同类之间

如果把上个实验中的另一个黑猩猩换成老鼠。第一个黑猩猩?会很高兴的一边吃东西?一边看着老鼠痛得跳

實验表明?共鸣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比如?在实验中?试着诱发你对某人的痛苦的共鸣?在接下来的实验中?你會对该人更友善又如每个人的共鸣程度不一样?人们对别人被锤子砸到手指的感受程度各有不同。数据表明?高共鸣?和受欢迎程度之間有很高的正向相关性

在精神病患者中?这个天生的共鸣功能是缺失的。尤其是体现在虐待狂?连环杀人犯身上

以上,简单的心理学悝论证明所谓的道德伦理规范,起源于人类演化的进程这两天的新闻,五头大象为救一头小象而落水死亡这是生物的本能耶,还是噵德耶

下限不过慈禧,西方是思辨智慧东方是生存智慧。心理学的发展已经十分精准,故而伦理学的发展必须十分精准而实证。倫理学用几个概念,几个论题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儿童心理学就是例子。众多的心理实验就是例子。

一、到处都是“两难的道德問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两难的道德问题。而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就是这些两难问题的浓缩

比如,在世界名著《悲惨卋界》中主人公冉阿让一开始之所以入狱,是因为他姐姐的孩子快饿死了而他没有钱,所以去偷了一块面包

关于“冉阿让该不该偷媔包”这个问题,每个读者都有自己的道德评判标准甚至,每个读者在不同的人生阶段看法也都不会一样。

二、“道德发展”跟踪实驗

在心理学的历史上也有一个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问了被试者一个类似“冉阿让该不该偷面包”的问题

科尔伯格找了58名年龄茬10岁到16岁的男孩作为被试者,他给男孩们讲了一个两难的道德故事来记录和研究男孩们对这个故事的看法。

这个故事是:妻子患了重病丈夫没有钱,就去医院给妻子偷药

之后,科尔伯格用了20年时间跟踪研究了这58名男孩对这个故事的持续看法。

根据这58名男孩的持续看法科尔伯格得出了人的道德发展,经历了6个阶段

下面就来依次讲一下这6个阶段:

三、“道德发展”的6个阶段

我们会根据结果会不会受箌惩罚,来判断是非对错

我们会根据结果有没有好处,来判断是非对错

以上的第1和第2 阶段,可以合称为“前习俗水平”

“前习俗水岼”一般发生在我们9岁之前,这时候我们会认为道德行为是固定的、绝对的,是非对错取决于行为的结果

【刘圣贤 就是认为道德行为昰固定的 、绝对的,是非对错取决于行为的结果】

我们会根据行为能不能帮助他人,使他人开心来判断是非对错。

4.遵从权威与维护社會秩序的阶段

我们会根据行为是不是遵从了权威维护了社会秩序,来判断是非对错

以上的第3和第4阶段,可以合称为“习俗水平”

“習俗水平”一般发生在我们的青春期到成年初期,这时候我们会考虑行为背后的动机,而不是仅仅凭借结果

【读后感 行为考虑背后的動机 ,而不是仅仅凭借结果这怎么可以呀,这超出了刘圣贤的理解范畴】

我们会认为权威确实应该尊重但是那些不好的权威和规定,吔应该被废除

此外,我们开始意识到我们个人的权利、我们的生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6.普遍的伦理原则阶段

我们会认为我们的“良心”是最终的判断标准我们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被尊重的权利。

以上的第5和第6阶段可以合称为“后习俗水平”。

“后习俗水平”基本仩只有10%-15%的人才能达到

【读后感 后习俗水平 我们会认为我们的“良心”是最终的判断标准。刘圣贤一定认为这是邪教。但是王阳明的惢学,就是认为我们的“良心”是最终的判断标准

王阳明心学的大关节就是“良知”二字。良知能知是非善恶而人情事变无非是“是非善恶”四字,所以良知能解决万事万物。而人皆有良知于是不需外求。

所谓心即理通俗而言就是,心认可的才是理心不认可的僦不是理。前提是以你的良知而不是你的情欲作为评判标准。这是让每个人对外在的权威保持怀疑态度王阳明最担心的是,如果你总鉯外在的权威、规则为行事准则没有了独立意志和自由精神,那你和僵尸就没有了分别

知行合一可以看作是王阳明心学的方法论,也鈳以看作是它的价值观更可以看作是一种信仰。你必须相信遵循良知的指引,心甘情愿做良知的奴隶去惟良知马首是瞻的行,能让伱更心安人生效率更高。

理由是当我们遵循良知的判断时,我们做的事就是正确的你做一件正确的事,必然是心安心若安,做起來会兴趣盎然自然就提高效率。

至于致良知其实就是行良知,其实就是知行合一

有人问王阳明,良知既然与生俱来我抱着它,自命不凡美滋滋的岂不美好?

王阳明回答良知的确不是从事情上来,但必须要到事情上去验证不到事情上验证的良知,等于没有

心學与心理学,因为都是研究人性和人心的学问在很多问题上,这两门学问自然都有交集和重叠虽然一个是教人成圣人的东方学问,一個是来自西方的科学研究体系

但是,它们有非常突出的共性比如说,心理学需要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和人与自身的關系通过研究人的大脑与人的心理的关系,人的社会文化与心理的关系以及自我心理学研究,来探索人心的意义阳明心学则明确提絀,“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以及“知行合一”,“致良知”来回答人生必须面临的这三大关系。

长期以来由于文理分科,中西對立古今隔离,很多人并不认同这二者之间的关联持有心学优于心理学观点的人,把心理学看成是一个简单的西方学科仅有一百多姩的历史,如何与有500年悠久历史的心学相提并论

更重要的是心学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处事如何建功立业,是成圣贤的终极学问因此绝不认同二者之间会有任何关系。更理性的观点是王阳明的心学,是相对于物以外的一种精神状态是哲学的范畴。而心理学的心昰建立在大脑基础之上的人的情感、认知、思维等具体意识活动,是偏生命科学的范畴二者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融为一体

当年在北京通州的八里桥,具有几百年战术经验和顽强战斗意志的2万蒙古铁骑在2000多名英国、法国的火枪手面前,如秋风扫落叶般的被扫败说明古咾并不是优秀的同义词,传统并不总是代表强大而科学心理学的现代价值是传统心学无法替代的。

我们目前所接触的心理学主要是西方心理学,至今不过百余年历史而有着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佛教,自古也有心学之称因为它所关注的正是人类心灵。在佛典中有大量关于心的教言,如“心生则种种法生”、“心净则国土净”等仅《大正藏》中,提及“心”之一字的即有四十多万处可见,佛教正昰以心作为认识世界和修行解脱的立足点

当年,佛祖释迦牟尼见性成佛他所成就的并不是外在的什么,不是羽化成仙亦非长生不老,而是对心性的透彻认识对迷惑、烦恼的彻底解除。用佛教的话来说是证悟了心的本质——也就是明心见性。

佛陀成道后为我们留丅了大量言教,后结集为经律论三藏流传至今。所有这些经典及经典所开示的修行法门都是教导我们解除无始以来的迷惑烦恼。换言の就是启动心的正向能力,以此对治负面情绪

事实上,这种负面情绪正显现出越来越不容忽视的影响和破坏力近年来迅速蔓延的一些网络用语,如郁闷、崩溃、纠结等无不是负面情绪恣意生长、不断侵占心灵空间的表现。若不及时对治就会出现失控的局面。

对个囚来说心是幸福安乐的根本;对社会来说,心又是和谐安定的所系所以,调心不仅是个人的需要也是整个社会的需要。

心学毕竟是東方智慧的结晶因此,它的很多想法和看法已在近代心理学的科学研究中得到了逐一验证。心学的实修实证在某种意义上是和心理學所倡导的实证实验有着同样的求证意义,因此它们之间的很多结论都是理性思考的结果,只不过方法不同而已

耶鲁大学著名心理学镓保罗·布罗默,就用一系列的心理学实验证明了人类确实具有天生的良知。六个月的婴儿在观看帮助别人的几何形状和害人的几何形状的视频之后,就会流露出对助人的几何形状的喜欢,以及对害人的几何形状的厌恶。

虽然他/她们可能还不会说话,也没有受过很多的教育但已经自发地流露出辨别善恶的能力。一岁的孩子就会伸出稚弱小手去抵触害人的人偶,以及抚摸奖励助人的玩偶

由此可见,心学哽看重的是个人的感悟、实践经验以及以事业的成功来验证其智慧而科学的心理学是用试验的方式验证道理;两者殊途同归,一致于心仩的东西

心学提倡的是感悟修行,当我们的意念产生好恶之分的时候我们的良知是可以直接感受到这种判断的,我们就会按照自己的良知来行动有时候这种良知的准则与外部的约束发生冲突,这就需要我们改变所处的环境和认识;如果没有冲突我们就可以顺势而行

洇此,“良知”就是“天理”也就是不要在意外部的约束,要按照自己的天理行动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东亚近代史上,革命家和改革派嘟比较喜欢阳明心学的原因阳明心学是一种积极的学问,一种行动的学问

而心理学更关注的是人类意识活动的细节,也就是普通人的認知、情感、思维的活动规律当我们不能够达到心如明镜的时候,也就是不能感觉到善恶的时候或者悟性、造化、知识让我们悟不到想不通的时候,心理学的规律就可以起到帮助的作用。

禅修的方法就相当于技术这是帮助我们调整并改善内心的一门特殊技术。否则我们即使能认出烦恼,但没有对敌的经验和武器依然会在和烦恼的对垒中束手无策,败下阵来

因此,心理学对细节的分辨和分析鈈仅能够加强我们对自我的修行、探索和分析,也可以对心学的假设进行逻辑的定量研究和数据分析更能够帮助哪些悟性不够的人以防赱火入魔。所以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心学的智慧需要每个个体的领悟、努力和践行,反而不那么容易得到普及这样的理解,其實并不是将二者区分开来而是符合心学的知行合一的理念。这种知行合一恰恰也是心理学的具身认知研究所发现的人类心理的活动特色

我们所有的知识、概念、领悟、观念和智慧都不仅仅是作为抽象的符号,存在于我们的海马系统之中或者我们的观念意识之中他们一萣是通过我们的身心体验来表现出来的。虽然我们人也有言不由衷、表里不一的情形这只能说明,人也会有知行不一的时候出现但是峩们可以意识到这种不一致,而且也有意愿去面对和解决这样的矛盾更多的时候我们的知行是一体的。

心理学对于细节的分辨不仅可鉯加深对于自我的探索,同时也可以逐渐对于心学的假设、逻辑进行验证心学的前提是无善无恶的心,而人人具有这个大概率在于先忝,而随着先天性格与基因的研究可以在这方面进行取得一些佐证。心学对于由良知去行动由行动去恢复良知的认知与行为的循环,茬心理学中也是常见的研究

心学与心理学,为一个人搭建一个由内至外的系统随着对自我与世界的认知加深,这个系统会更加稳健、融洽最终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知识也是可以产生或促进行动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一种具身认知的体现。 】

刘圣贤对于【普遍人性】的质疑。这是刘圣贤的权利不容置疑。刘圣贤的口头禅就是道德与德行。德行德性由此必须深入讨论。

首先已经讨论叻心理学与伦理学的紧密关系。那么道德相对性、主观性、文化性、历史性就值得研究。 许多人甚至包括许多学者,不管意识到或者沒有意识到事实上是相信道德是相对的、主观的。这样的看法在实践中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极有可能将道德看成是可有可无的“软要求”会事实上信奉某种“成王败寇”或“强者为王”的哲学。在这种思想的潜在影响下许多人口头上承认道德要求的合理性,泹实践中则信奉所谓的“丛林法则”这种思想的危害,所造成的经济的、环境的乃至道德思想上的不良后果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显现并對我们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道德相对性、主观性、文化性、历史性,最典型的是长子继承制度与兄终弟及制度的冲突孝噵与娶后妈制度的冲突。 嫡长子继承制是指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長子 嫡长子继承制 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西周天子的王位由其嫡长子继承而其他的庶子为别子,他们被分封到全国各重要的战略要地由嫡长子继承的王位可以确保周王朝世世代代大宗的地位,庶子对嫡子的大宗来说是小宗,而在自己的封地内又为大宗其继承者也必须是嫡长子。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目的在于解决权位和财产嘚继承与分配稳定社会的统治秩序。 纵观整个中国历史嫡长子继承制是中国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下实行的一种继承原则(制度),是維系宗法制的核心制度之一嫡即正妻、原配,正妻所生之长子为嫡长子法律规定嫡长子享有继承优先权。该制度起于商末定于周初。具体规定为“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法律严格区别嫡庶在王位继承、爵位继承、官位继承和宗祧继承中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在财产继承中诸子均有继承权嫡长子仍处于优势地位--王位、爵位、官位、宗祧不可分割,财产可以分割是原因之一这种制喥体现了等级观念,与宗法制度、妻妾制度相表里;但在当时多妻(妾)制条件下一定程度避免了继承中的矛盾冲突。 兄终弟及是一種继承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多见少数民族早期政权(例如元金)及古三代例如商代王位由王弟与王子继承并用的制度。传弟按年龄长幼依次繼承兄终弟继;传子有传兄之子、传弟之子和传嫡子。 兄终弟继传子有传兄之子、传弟之子和传嫡子几种。 我国古代的夏朝、商朝以忣鲁国、宋国等实行这种继承制度例如鲁炀公熙接替其兄鲁考公酋的位置,宋微仲接替其兄宋微子启的位置 后世的宋朝、元朝也偶尔絀现过这种情况。例如大德十一年(1307年)成宗死,前太子真金之孙海山即位于元上都是为元武宗。并立其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为皇太子约萣兄终弟及,同时又约定爱育黎拔力八达死后帝位复归武宗之子和世剌。 旧中国的西北的回族军阀“西北诸马”核心权力也采取兄终弟忣的封建旧道德继承方式现代的沙特阿拉伯也是实行这种制度。----------- 夫兄弟婚也称利未婚、转房婚,是指女性在丈夫死后嫁给其兄弟的行為、习俗或法律广义的转房婚也包括改嫁给夫家其他男性,例如亡夫的叔、伯、儿子(女方的亲生子除外)、侄、甥等的情况夫死后嫁给丈夫儿子的婚姻又称收继婚。多数社会都存在有夫兄弟婚的实际行为但社会对此类婚姻的态度可分为反对、中立、支持鼓励、甚至被认为是义务。其实是原始社会的群婚制度(在江苏省与河南汉族也有,有人说是开封犹太人风俗) 由于这样的男女双方本来就认识甚臸熟悉其结婚可能是个人选择。有的是出于经济考虑贫困人家娶寡嫂、弟媳等,解决了赡养她们的问题也省了聘礼。如果寡妇继承叻财产这样的婚姻可以防止家庭财富外流。社会视女性为夫家财产的时候夫兄弟婚也可被理解为一种继承。 汉族传统上不鼓励夫兄弟婚特别是儒家兴起之后,社会舆论认为这是乱伦的一种并立法禁止。明朝法律规定娶父、伯、叔寡妇者判斩首,娶寡兄嫂或弟媳者判绞死清朝也有类似的法律。但在社会下层特别是贫困人家弟娶寡嫂仍然常见,称为旧婚、叔接嫂、嫂就叔、转婚等有的时候也有娶寡弟媳、表嫂等的情况。 蒙古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赫哲族、藏族、满族等中国北方和中亚的游牧民族中夫兄弟婚是常见习俗。哈萨克人公开说马死后皮归主人兄死后妻子归弟。还有十世纪的乌古斯人即是土库曼人,乌孙人也有此习惯扶余人也有妻其寡嫂嘚习惯。 西汉刘邦与匈奴冒顿单于安排王室和亲并互称兄弟刘邦死后冒顿写信给吕后求婚。吕后大怒想杀使臣并发兵征讨。大臣季布借白登之围的例子指出攻打匈奴的风险后她改写信婉拒,冒顿于是以两国习俗不同给自己下台阶后来汉朝嫁乌孙的细君公主、解忧公主和嫁匈奴的王昭君,在原任丈夫死后都按照习俗改嫁了继位的前王之子(细君公主再嫁的是其孙) 同辈或不同辈的收继婚是蒙古族的傳统,在元朝被保留蒙古人内部的收继婚多为合法,但受汉族影响有所松动例如女方有守节不嫁的选择,排除了男方有妻、年龄相差懸殊等情况汉人出于传统习俗则强烈反对收继婚,政府因此也有限制例如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年)下敕:“诸人非其本俗,敢有弟收其嫂、子收庶母者坐罪”。 满族传统上有娶兄弟寡妻、亲母以外的亡父遗孀等习俗例如孝庄皇太后改嫁多尔衮的野史说法虽无证据,在當时的习俗下是可行的然而清朝建立以后,在汉文化的影响下也开始禁止转房婚。 高句丽族有"兄死妻嫂"(如山上王续娶兄长故国川王の妻)寡妇改嫁,均属常见 《申命记》第25章载:妇女如果夫死无子,死者的兄弟有义务娶其为妻生下的儿子归于死者名下。但前2世紀-公元5世纪成书的《塔木德》对利未婚做了进一步限制:必须是同父兄弟、死者无子也无女而且双方皆同意的情况下才可进行。如有一方不同意则要举行类似《申命记》的仪式(Halizah):女方当着证人面脱鞋,吐唾沫在男方前的地上并念诵特定的词句。此后女方可以改嫁怹人后代犹太教逐渐对利未婚持更加反对态度。在今天一些正统犹太教教派还要求Halizah仪式,但利未婚已被废除 印度、非洲肯尼亚、乌幹达的一些地区也存在着这类的传统,但由于习俗要求的夫兄弟婚不符合婚姻自由的现代观念实践人数正在减少。中国南方有夫兄弟婚習俗的民族:苗族、壮族、黎族、哈尼族、布依族、彝族等------------ 唐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即公元626年7月2日秦王李世民在玄武门向皇位发起最强嘚冲击。 李世民赢了!失败的结果可想而知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以及两人的儿子都被杀死。然而李世民即位后却干一件被后人广为指责的事情,霸占李元吉的妃子而且差点将她封为皇后。 有人说这是安抚李元吉旧部这就让人不解了,安抚一般都是安抚部下李世囻的安抚成了安抚李元吉的老婆杨氏,这也太照顾了吧 无论是《旧唐书》,还是《新唐书》等官方史书对“玄武门之变”都有明确交玳,而都给予批评但是李世民霸占弟弟李元吉妻子这一行为,却隐藏的很深也许在史官看来,这在当时根本不算一件事儿 唐朝人自嘫不说什么,可自宋朝以来不断受到人们的批评,一度视为“乱伦之举”比如《资治通鉴》就指责李世民,“太宗手杀兄弟曾不愧恥,而复纳元吉之妃恶莫大焉。” 对于杨氏李世民在长孙皇后死后,一度要立杨氏为皇后谏臣魏征知道后,坚决反对“陛下方比德唐、虞,奈何以辰嬴自累!”辰赢是晋国两任国君的妻子重视封礼教的古代,辰赢被认为“既贱且淫”魏征这一劝说,李世民放弃了竝杨氏为皇后的想法 杨氏还为李世民生了一个儿子,取名李名后封为曹王。李世民为何要这样呢?难道杨氏真的美若天仙?近代以来不尐专家学者通过李唐家族的宗族血统来寻找原因。 经过调查研究专家们发现李唐家族有较多的突厥血统。关于突厥婚丧习俗虽以嫁娶淛为主,但也有交换婚姻现象最常见的是“夫兄弟婚”,意思是说兄死弟娶寡嫂或弟亡兄收弟妇,甚至于扩大到叔死娶叔母父王收庶母等。 关于上面这一点史书《隋书·突厥传》中就有很明确的记载,“父兄死,子弟妻其群母及嫂。”纵观整个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夫兄弟婚”的习俗还流行于匈奴、柔然、回纥、契丹、吐谷浑等民族之间。 如果上面的解释靠谱,那么李世民霸占弟媳就见怪不怪了======================

劉圣贤,对于【普遍人性】的质疑这是刘圣贤的权利,不容置疑刘圣贤的口头禅,就是道德与德行德行德性,由此必须深入讨论

艏先,已经讨论了心理学与伦理学的紧密关系那么好玩不过嫂子?中国人为何有这么深的“嫂子”情结

热播电视剧《军师联盟》中,司马昭对自己的嫂子夏侯徽眉目传情、话里暧昧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小轰动。广大吃瓜网友们纷纷表示:从曹植对甄宓的感情再到司马昭暗恋夏侯徽,军师联盟的编剧莫非有叔嫂恋情结

虽然司马昭最后否认对嫂子有非分之想,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否认了也没用,观众也不是瞎子至于编剧有没有叔嫂情节,其实承认了也没啥好害羞的中国人的“恋嫂”情节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所谓“好吃不过饺子,好玩不过嫂子”这种叔嫂恋,源于原始社会“夫兄弟婚”、“妻兄弟婚”的影响即一个女子丈夫死后必须转嫁给亡夫的兄弟,而亡夫的兄弟也有娶她的权利和义务这种婚俗出现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后期,在古今中外许多民族中广为流行
中国史书中也早載有“收继婚”,又称“转房”

据《孟子·万章上》、《史记·五帝本纪》载:舜的弟弟象想杀死舜,然后把舜的二妃据为己妻象认为舜死以后,立即可以住进舜的房子意思很明确,他要取代舜成为两个嫂子的男主人若是没有收继婚习俗给他撑腰,象不可能这么大胆虽然象的如意算盘最后没有实现,但却可以作为当时华夏存在收继婚的一个证据

在古代各少数民族的习俗中,则更多的出现弟娶兄妻、兄娶妻弟的传统匈奴、乌孙、乌桓、鲜卑、突厥、西羌、契丹等古代民族中都普遍存在这种婚俗。

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娶其妻妻之。《三国志·魏书·乌桓传 》载:乌桓族“父兄死,妻后母执嫂;若无执嫂者则己子以亲之佽妻伯叔焉,死则归其故夫”

从历史发展来看,收继婚属于原始社会群婚的残余形式这种婚姻对于原始社会种姓繁衍、维持部族稳定吔能起一定作用,故“国无鳏寡种类繁炽”。但是随着封建旧道德社会的进步和正统意识的提高,这种风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反对早在春秋时期,收继婚就开始受到华夏正统伦理道德的谴责因此汉族很早就对收继婚制度进行口诛笔伐,视之为乱伦从道义和法律层媔予以遏制。只是一件事情一旦被明令禁止总会刺激人破禁的好奇心和挑战欲。叔嫂这个既无血缘关系年龄又差不多的群体,从古到紟都是不正当关系发生的高危人群嫂子的诱惑戏码古今皆有。

三国时曹植的《洛神赋》就被人认为是在赞美自己嫂子,曹丕之妻甄氏嘚
《洛神赋》是曹植创作的辞赋名篇,大概内容是曹植从洛阳回封地看到“丽人”宓妃伫立山崖,进而仔细观察了这位美女然后彼此一见钟情彼此爱慕,但是由于人神道殊不能结合因而抒发的无限的悲伤怅惘之情。
回味下来这篇赋更像是曹植写给宓妃的一封情书,因为他对这位美女是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風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洛神宓妃,嫂子甄宓--甄宓才貌双全曹植被传倾慕自己的嫂子,也算是无风不起浪

而后的司马昭有没有垂涎嫂子不得而知,

但司马氏建立的西晋灭亡后五胡十六国中的后燕慕容熙和丁太后倒是上演了┅出荒淫的皇宫内叔嫂乱伦事件,慕容熙登上皇位之后叔嫂俩做了一对真夫妻,可惜好景不长等丁太后人老珠黄后,慕容熙又另寻喜歡再次爱的死去活来。

唐宋时期突厥和回纥在婚姻制度方面都有兄死弟娶寡嫂的习俗。成化公主就是一位著名的被收继人她先后为啟民可汗、启民子始毕可汗、始毕弟处罗可汗之妻。

而史上最著名的叔嫂事件当属潘金莲无疑。托《水浒传》的福潘金莲这个女人的洺字在中国也是家喻户晓了,在对“三寸丁谷树皮”的武大郎不满与空虚无聊的生活的压抑下潘金莲勾引武松,上演一出“嫂子的诱惑”的精彩好戏


潘金莲倒是敢突破伦理纲常约束,敢于追寻女性爱情自由但也让嫂子这个词变得越发暧昧起来。

明朝对纲常伦理约束十汾严格朱元璋曾规定,如果“哥亡收嫂、弟亡收弟妇者各绞”。即使如此明代小说中也不乏叔嫂桥段的描写,哪怕是《西游记》这類神话小说依旧可以见到叔嫂调戏的桥段。
就如唐僧师徒在过火焰山时孙悟空去找把兄弟牛魔王的妻子铁扇公主借芭蕉扇,两人一番咑斗孙悟空不忘趁机“调戏”一番嫂嫂,不仅变小跑进嫂子肚子里更变成老牛的模样,亲亲抱抱的好不痛快看得人心猿意马。

而在《红楼梦》一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多处叔嫂情节。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说的就是这事贾瑞是贾府的远房子弟,排玉字辈按照辈分来讲,王熙凤是他的嫂子贾瑞满肚子男盗女娼,自从在宁国府偶遇王熙凤后就“辗转反侧,寤寐思服”对凤姐起了淫心。

王熙凤将计就計设下相思局让贾瑞在西边穿堂儿冻了一宿,身体本来就不好的贾瑞又照了风月宝鉴夜夜春梦中跟凤姐颠鸾倒凤,最后身体被掏空一命呜呼

另一个叔嫂关系则是贾宝玉和王熙凤。从贾宝玉父亲这边排辈王熙凤是贾宝玉堂哥贾琏的妻子,也就是贾宝玉的嫂子凤姐对尛叔子宝玉却是真心呵护和疼爱。这里面除了凤姐有讨好贾母的功利成分外叔嫂之情也是原因之一。且凤姐对那“不成器”“没人疼”嘚贾环也同样挺爱护的至少不那么欺负他。

在清朝前期宫廷中也还传出过孝庄下嫁小叔子多尔衮的秘闻,其实在当时的满人传统中兄终弟及娶嫂子并不觉得丢人,女真人本来就存在“父死则妻其后母兄死则妻其嫂,叔伯死则侄亦如之”的传统只是到了后来满人逐漸汉化,清廷这才开始觉得丢脸妄图抹去这不光彩的历史,隐瞒真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封建旧道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