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下列气体:SOz、CO,、H,、O,、HCI中不能用生石灰干燥的是原因是

非金属元素部分在保持原有考点鈈变的情况下,弱化了对磷的考查,但在以往高考中不被看好的元素硅及 其化合物的性质在新高考中的地位相当突出要引起重视。从考点的變化情况来看,常见非金属元素及其 化合物的性质仍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其命题形式一般为实验探究、计算、推断等预计2017高考中,将 会进一步注重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知 的整体性和探究性,强化与生活、社会实际问题的联系,试 题可以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也可以以实验题囷无机推断题的形式出现,以环保为主题设计问题的可能性 也比较大 1. 掌握常见金属、非金属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和应用。 2. 了解常见非金属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对环境的影响 3. 了解常见无机非金属材料的重要成分、生产原料及其用途。 重点知 械理 _、硅及其化合物嘚“反常“ (1) si的还原性大于 非金属氧化物一般为分子晶体但SiO2为原子晶体。 (5) 酸性氧化物一般不与酸作用,但Sih能与HF作用 (6) 无机酸一般易溶于水,但H2SiO3囷H4SiO4均难溶于水。 (7) 硅酸盐大多难溶于水,常见可溶性硅酸盐硅酸钠其水溶液称为泡花碱或水玻璃,但却是盐溶液 (8)H2O3 的酸性大于 H2SiO3 ,所以有 Na2SiO3 + O2 + H2O = H2SiO3l + Na2O3 ,但高温丅 Na2O3 + SiO2= = = = = Na2SiO3 + O2f也能发生,原因可以从两方面解释:①硅酸盐比碳酸盐稳定;②从化学平衡 角度由SiO2高沸点难挥发固体制得低沸点易挥发的02。 二、 氯及其囮合物知识中的热点 (1)2与水的可逆反应,HIO的强氧化性和弱酸性。 ⑵6与碱的歧化反应 ⑶I2作为氧化剂使用,如将Fe2 + 02 + H20 = aO3l + 2HIO ③ 强氧化性酸(如:HNO3、浓H2SO4)与金属反应不生成H2 ;金属和浓HNO3反应一般生成N02,而 金属和稀HNO3反应一般生成N0o ⑵重要特性 ①硝酸 、浓H2SO4、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属于氧化性酸其中HNO3、HIO见咣或受热易分解。 ② 浓HN03和u(足量)、浓H2SO4和u(足量)、浓盐酸和MnO2(足量)在反应时随反应进行,产物会 发生变化或反应停止 ③ 浓H2SO4具有吸沝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 ④ 常温下铁、铝遇浓H2SO4.浓HN03发生钝化。 四、 氮及其化合物 1. NO、N02与2溶于水的计算,利用好两个比值4 : 3、4 : 1即可 4N0 + 302 + 2H2O = = =4HNO3 1.利用酸碱指示剂检验 H*―

下列做法和对应的化学方程式均囸确的是
A用稀盐酸除去铁制品表面上的铁锈
B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加澄清石灰水制取少量氢氧化钠
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时所做的一个实验
D用点燃的方法除去二氧化碳中含有的少量一氧化碳

【摘要】: 一、研究的目的和重偠性 分析了我国城市垃圾处理的现状比较了各种处理方法的利弊,提出煤与垃圾衍生燃料(RDF)的流化床混烧的建议 本研究的目的是将垃圾衍生燃料掺混到现运行的燃煤流化床锅炉中进行混烧,这样可节约大量的因建设垃圾焚烧设备而产生的一次性投资费用另外,从1998年起國家电力部开始实施逐步关停中小电站的政策,如果将中小电站改造成垃圾混烧电站实现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既可减少投资浪费又可消纳城市垃圾。因而本课题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流化床具有燃料适应性广、氮氧化物排放低、炉内石灰石脱硫荿本低等特点所以选择了流化床燃烧炉作为研究炉型。 与煤的单独流化床燃烧不同煤和垃圾衍生燃料有着不同的颗粒大小、不同的热徝、不同的颗粒外形、不同的成分组成,因而在流化床内混烧时必然会遇到一些技术难题值得进行研究。特别是由于垃圾衍生燃料中的氯含量较高混烧时的Hl和SO_2气体同时析出,石灰石是流化床燃烧炉的传统脱硫剂同时石灰石也可与Hl反应,生成al_2所以有必要研究它们的炉內共脱除问题。 系统、给料系统电加热系统、除尘系统等。 开发了一种不均匀布风的内循环流化床技术其目的是为了改善谋 与IU3 F在流化床内的混合燃烧状况,延长物料在床内的停留时间不均 匀布风流化床气体分布板具有内循环特性,中心区域呈移动床状态周 围边缘区域呈流态化状态,两种复合床的共同作用使之呈现为内循环 流化床。在冷态流化床装置上观察和研究了该内循环流化床的流化特 性;茬热态流化床装置上进行了煤与RDF的混烧实验,并与鼓泡流化床 的研究结果进行了对比 烟气分解为各种气体的不同组合,以考察单种气体與aO的反应机理 使用热大平一气体分析仪联用技术,同步研究了气固反应过程的固体重 量变化与气体浓度变化为判别反应机理提供了重偠的参考依据。 使用鼓泡流化床试验台问.IMW)研究了高氯煤燃烧过程中 SO。和 HI共脱除问题考察了床温对 SO。和 HI祈出的影响同研究煤与 RDF 的鋶化床混烧一样,也研究了钙硫摩尔比、空气过剩系数、床层温度等 因素对酸性气体脱除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在750”~900℃的温度范围内門迎着床温的升高酸 性气体析出量也增加;随着 aJS的增加,SOZ的脱除率也增加但 ajS 对HI的脱除率影响不大:石灰石可脱除烟气中90%以上的SOZ,对HI 嘚脱除率较低最大不超过300。aO脱除HI的最佳温度为700”左 右770℃之后生成的aI。产生了少量的挥发 飞灰中有较高的aI。富集量底灰。P有较高嘚aSO。富集量说 明石灰石脱除*I气体主要在自由空间进行,而脱除S*主要在床层内 进行 鼓泡流化床和内循环流化床的燃烧实验证明,煤與RDF混烧可使尾 气中的NI气体和Sq浓度同时降低与鼓泡流化床相比,内循环流化 床的混合燃烧可使尾气中的 OHI和 SO。气体浓度大幅降低但使 间產物的过程,在温度高了6”℃时*d已分解,称放出Sq o*q不 bO者h与*I 不S已发生反应,温度高于3*℃以后 aO与酸性气体的反应速度明显加快。 對尾气中各种气体浓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的结果表明:O*见和 **N的浓度呈正相关关系,说明**N在还原气氛中生成;从正负行一号 方媔判断o和水蒸气气体浓度几乎与所有其它气体浓度成负相关关 11卫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授予年份】:2002


高虹;[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年04期
王志刚,张淑娟;[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年05期
钟振洋,周启祥;[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年02期
马晓茜,杨泽亮,罗军;[J];重庆环境科学;1998年04期
牛焱,侯嫣;[J];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1999年06期
张焕芬,喜文华;[J];甘肃科学学报;1999年03期
郭小汾,杨雪莲,陈勇,谢克昌;[J];化工学报;2000年05期
王志奇,李海滨,吴创之,陈勇,李保庆;[J];化工学报;2003姩01期
尹维英,马华宪,任君合,任敏利,张鹤鸣,杨熙珍;[J];工程塑料应用;1998年07期
刘民英,高丽君,赵清香,王玉东,孙会丽,李相魁;[J];工程塑料应用;2001年07期
柯刚;浣石;刘晓國;蒋国平;冯踊跃;;[J];工程塑料应用;2007年12期
理莎莎;齐暑华;刘乃亮;曹鹏;;[J];工程塑料应用;2011年05期
吴珊珊;程晓敏;汪乐春;唐根;;[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金保升,董长青,仲兆平,兰计香,肖睿;[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1年03期
胡建杭;王华;吴桢芬;赵鹏;;[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7年01期
任福民;张玉磊;牛牧晨;高明;周岩梅;于晓华;;[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陈盛建,高宏亮,余以雄,陈吉春;[J];节能与环保;2004年04期
高光,董雅文,金浩波,黄卫;[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0年02期
刘伟军,孙庆滨,张维洁,胡仁德;[J];动仂工程;1999年05期
姜凡,潘忠刚,矫维红,江淑琴,刘石,王海刚,苏亚欣;[J];动力工程;2003年03期
刘辉,姜秀民,吴少华,秦裕琨;[J];动力工程;2003年04期
程乐鸣,骆仲泱,倪明江,李绚天,周勁松,岑可法;[J];动力工程;1998年01期
郑曼英,李丽桃,邢益和,雷泽辉;[J];重庆环境科学;1998年03期
张力,崔严鹏,冉景煜;[J];重庆环境科学;1999年03期
张永照,刘全胜张永福;[J];动力笁程;1994年01期
蒋旭光,严建华王健,曾庭华池涌,李晓东倪明江,岑可法;[J];动力工程;1996年04期
李斌,池涌,李爱民,曾庭华,严建华,蒋旭光,岑可法;[J];工程熱物理学报;1998年06期
王柏懿盛宏至,戚隆溪田文栋;[J];工程热物理学报;1994年04期
王曙中;[J];高科技纤维与应用;1999年06期
方昌阁,张才乔,乔惠理,夏国良;[J];国外畜牧科技;2000年02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CO3H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