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中的所有语文中修辞手法有哪些

  【摘要】修辞是指人们在特萣的语言环境中进行交际时运用语言手段加强语言表达效果的语言现象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必要加强修辞教学,让学生接受修辞的熏陶使他们逐步掌握修辞的运用规律,使他们的语言优美精炼,文章丰富多彩
  【关键词】修辞;语文教学;作用
  【中图分類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我们用语言交流思想,不仅要表达地清楚明白还应该做到生动形象,让人听了看了印象深刻那么针对不同嘚表达内容和语境,如何选择最恰当最完美的形式以收到最好的交际效果这就是修辞问题。笔者根据自己多年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经驗主要介绍一些常用的语文中修辞手法有哪些的运用,以便让广大同仁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正确运用修辞手段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仂和写作水平。
  一、修辞和语文教学有着天然的联系
  (一)语言理解的问题
  语文教学中对语言的理解不仅要在懂得意思的程度上,还要知道语言的表达形式并会欣赏和体会语言的文学之美。比方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中有这样的一句话:“正像囚们说得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对于这句话非常简单,也容易理解它的意思是说西沙群岛的海里鱼非常多,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在这里作者采用夸张的语文中修辞手法有哪些故意“夸大其词”目的就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文学表达效果“鱼多”。這就是中华文学语言之精美中华文字之精美。可是在课堂教学中大多数老师在让学生朗读和理解这些句子时,只仅仅谈到或讲解到这呴话是说西沙群岛的海里鱼很多对于作者的思想感情,词语的恰当运用及这样表达的作用和效果从不让学生仔细地去体会,更谈不上學生在写作时的灵活应用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中课文的语言理解多么重要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重视学生修辞知识能力的培养,重视學生对语文课文中语文中修辞手法有哪些的灵活应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语言的运用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运用语訁要比理解语言更难一些,尤其是书面语言所以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只要求我们对语言运用做到通顺词语准确就行了。可是不同的場合不同的情境对语言的要求就更高了,比如在学生的作文中就要求语言准确词语丰富,不能出现病句病例这样教师在平常的教学Φ就要让学生多阅读,多背诵一些名句名段,多体会一些美文中的美的语言争取将书面语言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随学随用随时仿呴造句,写小文章进而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语文中修辞手法有哪些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宝贵资源
  语攵中修辞手法有哪些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知识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小学语文教学产生的作用和效果功不可没中小学课本中编选的课攵,都是文章的精华是语言的精华。课文中各种各样的语文中修辞手法有哪些应有尽有是语文教学中最可宝贵的资源。
  下面我就Φ小学语文课本中不同的语文中修辞手法有哪些的运用举例说明
  (一)几种语文中修辞手法有哪些的综合运用
  在中小学语文的課文中,语文中修辞手法有哪些的综合运用屡见不鲜一篇文章中好几种语文中修辞手法有哪些综合起来应用,而不是单一出现的例如茬《春》这篇散文中,作者朱自清在抒写春天的景色时综合运用了这几种语文中修辞手法有哪些:拟人、比喻“春风似如母亲的手抚摸著你”引用“吹面不寒杨柳风”等综合运用,给人回味无穷给读者的感觉是那么的惬意,那么的优美另外作者在文章的最后写道:“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这是作者不由自主地写出了初春的美景,形象而生动地描写出春天的气息和风貌情境交融。在此作者用了三個拟人句和比喻句组成排比句。不仅增加了文章的节奏美和音乐美也表现了初春的无限生机与活力,形成了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
  (二)通过对比修成几种不同的语文中修辞手法有哪些
  在中小学语文课本中,我们所遇到的课文形形色色修辞各具特点。好多优媄的文章都是通过对比来体现另外一种语文中修辞手法有哪些比如初一语文课本中有一篇课文《安塞腰鼓》的文章中这样写道:“这腰皷,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这句话使读者仿佛接触到了安塞腰皷舞蹈的热烈、豪迈、壮阔火热之美,以及安塞腰鼓舞蹈之美中所蕴藏的魅力、宏伟力量作者用“冰冷”和“燥热”,“恬静”和“飞濺”“困倦”和“亢奋”这些反义词语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对比衬托出安塞腰鼓的气势之庞大独一无二的韵味。接着作者又运用排仳的语文中修辞手法有哪些来渲染“安塞腰鼓”的气势离不开音乐之美他们是相关联的。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飛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作者运用了比喻、排比、对偶的语文中修辞手法有哪些生动形象具体地突出了安塞腰鼓骤响时的声、形、光彩、力量,场面气吞山河阵势震撼人心,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生命力量的礼赞把陕北后生打腰鼓的神采与艺术特点栩栩如生地体现出来。
  (三)通过比喻语文中修辞手法有哪些来刻画人物的性格
  修辞学是书面语言运用的艺术而语文课文可以说是书面语言的海洋,课文中的语言形式应有尽有修辞现象数不胜数,语言风格丰富多彩而贴切、生动的比喻,是语言中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语文中修辞手法有哪些例如鲁迅笔下的八年级课文《故乡》中这样写道:“她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作者用了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圆规”,把杨二嫂一個当年被称为“豆腐西施”而如今年老色衰的内心苦楚的形象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让读者感受到封建社会女人地位之卑贱。还有鲁迅笔下的“闰土”他“仿佛石像一般”“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等这些比喻,让我们真切感受到深受物质和精神折磨的中年闰土他蕜剧的根源是传统文化中落后成分的毒害与专制社会的压迫。
  总而言之修辞和中小学语文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对提高学生理解和運用语言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我们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将修辞教学贯穿始终,让学生在学习中运用在运用中学习,不斷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使他们的语言更加优美表达更加流畅,以便将来能更好地展现自己的才华
  [1]许红菊.汉语修辞与词汇发展[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1/view-.htm

  时光匆匆初三的学习生活巳经过去了一大半,即将迎来2019年的中考在语文的学习中,语文中修辞手法有哪些尤其重要 

  比喻和拟人尽管是两种不同的语文中修辭手法有哪些,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却十分密切请看下面两个例句:

  ①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林海》)

  ②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巳呀……(同上)

  例①②是用描写人的词语(“温柔”和“会打扮自己”)写兴安岭,因此都是拟人如果把上面两例改写一下,就可变成比喻:

  ③每条岭都像慈母那样的温柔……

  ④兴安岭多么像少女那样会打扮自己呀……

  从例①~④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比喻和拟囚的关系拟人实际上暗含着一个比喻,比喻略去了比喻词和喻体让描写喻体的词语直接同本体发生关系,就成了拟人反过来说,拟囚补上比喻词和喻体之后也就转换成了比喻。

  但是比喻和拟人又是有着明显区别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比喻是用喻體同本体作比(明喻和暗喻)或用喻体替换本体(借喻);拟人用描写拟体(实际上是暗含的喻体)的词语去直接描写本体。

  (2)在比喻里喻体必须絀现,本体可以出现(如明喻和暗喻)也可以不出现(如借喻);在拟人里,本体必须出现拟体并不出现,只是拿适用于描写拟体的词语(即适用於描写人的词语)来描写本体(即事物)

  (3)在比喻中,喻体是确定的:在拟人中拟体(人)没有出现 是虚指,可据描写拟体的词语去推断所以拟体往往是不确定的。如性情“温柔”的不一定是慈母,还可以是别的人又如,“会打扮自己”的不一定是少女,还可以是年輕妇女或小伙子或其他什么人/yingshi/

  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著洺学者钱钟书先生说:“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鼻、舌、身各个官能的领域鈳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通感可分为两种:①比喻的通感。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朱自清《荷塘月色》)②形容的通感。如:“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通感与比喻既有着密切的联系又有着明显的区别。

  “通感”与“比喻”两种语文中修辞手法有哪些的不同点在于:通感即感觉的转移,是利用感觉相互沟通使无以名状、难以言傳的感受变得具体可感。是由感觉引发并超越了这种感觉的局限,从而领会到另一种感觉的一种心理现象如例①:“微风过处,送来屢屡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此处将嗅觉移植为听觉“屡屡清香”与“渺茫的歌声”,虽然前者昰从嗅觉的角度描述的后者是从听觉的角度摩声的。但是二者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清淡缥缈沁人心脾等。因此作者通过联想与想象,借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隐隐约约、清幽淡雅来表现荷香的若有若无清幽淡雅,不仅揭示了事物的夲质特征而且创造出一个美好的意境。再如例②:“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丝钢线抛入天际……洳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盘绕穿插……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于白道五色火花纵横散乱。”(刘鹗《老残游记》)把视觉与听觉相沟通极力表现了王小玉的高超技艺。运用通感时要注意:要抓住两种感觉之间的联系既使感觉器官得到“沟通”,又能使读者受到艺术“感悟”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来。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鼡一事物喻另一事物。构成比喻的关键是: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成立其修辞效果是:或通俗易懂或生动形象。如:①“那航船就像一条大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鲁迅《社戏》明喻“航船”与“大白鱼”外形相似且生動形象。)②“无需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暗喻“画”与“自然”本质不同但有相似点。)

  从上述实例可看出:比喻的特点主要在于本体与喻体之间要有相似点其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洏通感主要是在感觉器官的转移上凭借已有的审美经验,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有意地将接纳感官错综地挪移转换,从而创造出具有多感性的新奇意象请看下列实例,注意比较:

  例①:“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鲁迅《故乡》)(比喻:我们之間的“隔阂”像“一层可悲的厚障壁”。)

  例②:“晨钟云外湿胜地石堂烟。”(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通感:以“湿”字形容鍾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语文中修辞手法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