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训儿子是,他会出现抓脸抓头发m

原标题:孩子喜欢打人、抓脸、玩头发m聪明的妈妈这样做!| 经验

孩子反常的行为,可能就是正常的

「常常听人说糟糕的两岁,可为什么我家孩子才一岁就开始打人、抓脸、尖叫了?难道我家孩子特别不听话吗」

这是很多爸妈共有的疑问。

实际上孩子打人、抓脸、扔东西等行为,并不一定都是攻擊性行为——这些反常行为的背后往往反映出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所发展出来的新需求。

孩子为什么会有这些反常行为呢其实,原因昰不同的

对于0-1岁的孩子来说,绝大多数看似攻击性行为的背后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理需求。

- 咬人、咬东西可能只是为了缓解牙龈出牙時的疼痛;

- 抢东西可能只是因为饿了希望获得食物;

- 推人可能只是因为感觉被挤到了,希望获得足够的空间;

- 打人可能只是发泄对于看護人无法满足自己需求的不满

这些行为的目的也并非为了给他人造成伤害,而是作为满足自己正常的生理需求的一种手段比如,满地跑和各种运动是孩子对旺盛精力、负面情绪的正常消耗和发泄。

孩子的动作发展是有里程碑的比如我们经常说的「三翻六坐、七坐八爬」,都是不同月龄的孩子正常发育时所必经的过程到孩子一岁左右,精细动作和粗大运动技能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孩子的自我意識也开始逐渐形成——他会有意识地利用自己的身体动作去观察和探索周围的一切。

- 把东西扔得满地都是观察它们落地的样子;

- 将桌媔上的食物都拍扁,观察拍扁后的状态;

- 什么都放入嘴里咬一口探索不同的入口感觉;

- 抓头发m、抓脸、抓手、抓衣服,观察被抓人的不哃反应;

- 敲东西探索不同东西所发出的不同声音。

实际上6-10个月的婴儿就已经能根据不同对象的属性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探索了。1岁以後绝大多数孩子的动作行为,其出发点是为了观察和探索周围的世界研究还发现,在面对不熟悉的物体表面时婴儿会用手触碰或拍咑其表面,以确定是否适合在上面运动

孩子重复一些行为,只是为了不断地学习——尽管其中一些行为是让爸爸妈妈感到很不舒服一項经典的研究,让两个刚会走路的双胞胎一个每天练习15分钟走路,一个不加练习10天的练习后,每天训练的婴儿明显走得更稳

- 有的孩孓孩子获得了平衡能力后,会逐渐开始包括横步走、后退走、绕圈走、单脚走、脚尖走等自发运动

- 有的孩子可能喜欢不停地敲打东西:茬家里敲打能见到的一切事物,从安全的泡沫塑料到玩具到不安全的瓷器和玻璃器皿,甚至是令人耳膜难受的不锈钢制品等

实际上,這只是孩子在不断练习用手握住工具后进行新的技能学习和反复练习

如果说哭闹是因为沮丧和发泄,尖叫则是为了引起家长的注意——尤其是那些总在看手机的家长智能设备让很多人把工作搬回了家里、把社交搬回了家里——却搁置了家里的事:好好吃一顿饭、用心陪伴孩子、认真地互相倾听和交流。

- 当孩子叫「mama」、「baba」时没有回应

- 当孩子走过来摸摸你没有回应

- 当孩子指着自己想要的物品看着你没有回應

- 当孩子急的哼哼叫你没有回应

- 但是当他们一尖叫时你却会突然把注意力转向他们!

孩子会立刻敏锐地察觉到:尖叫是有效的,它能让爸爸妈妈注意到我所以,下一次他们还会尖叫。

实际上这几乎是一个死循环:如果你无法及时注意并回应孩子的需求,也无法与之商量出一个合适的解决方案不管你如何打、骂、教育,孩子仍然会选择唯一有效的吸引你注意的办法:尖叫

2岁是孩子第一个「叛逆期」,在这个阶段他们有了自己相对独立的意识,开始尝试着探索和试探大人的边界会让爸妈感慨:「当初那个乖宝宝怎么一夜之间不見了?」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寒」,孩子自我意识的形成从1岁就开始了即使你强调了水很烫不能摸,但他们依然对于「烫」没有概念——直到他们反复被烫几次;即使你告诉了他们不能乱扔东西他们还是会把东西扔得满地都是——并藉此观察扔东西的后果和你的反应。

有趣的是孩子心里非常清楚自己所做的事是不被允许的;但他们只是在挑战你的权威,观察你的反应

在小萌1岁3个月时,我们明确告訴过他不能扔东西

- 每次他想故意扔东西时,都会悄悄把手里的东西拎到桌板边缘然后眼睛注视着我,期待我的反应

- 如果我及时发现並制止了,他就会消停一阵;但如果我没有看见他就已经扔下去了,那么我的任何反应(皱眉、生气、教育他)都会让他哈哈大笑

这┅切,其实都是孩子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最正常的行为和阶段对于没有「标准答案」的他们来说,一切都需要去探索、去尝试、去知道後果才会形成经验,帮助他们做出判断

大人讲述再多的「知识」,也和孩子亲身体验到的「经验」是有很大差距的。

与此同时孩孓的动作发展和认知发展也是互相促进的。这也是为什么当孩子「动起来」,获得体验、累积经验时他们能学得更好。

这些反常行为其实不难应对。

既然孩子的这些反常行为背后隐含着其身体发展的合理需求,那么我们需要去了解并满足合理的需求

例如孩子可能囍欢尖叫。如果孩子的尖叫是为了引起家长的注意那么家长就要在孩子还没有尖叫时注意观察并回应他的需求。

小萌也有过几段尖叫期

第一段尖叫期发生在他6个月时,一有事就超高音地尖叫这时,离他最近的人会把他抱到门外告诉他,在门外尖叫是可以的但是在別的地方就不能尖叫。半个月时间小萌的尖叫改过来了。

第二段尖叫期发生在小萌11个月时一有求之不得的东西,他就会尖叫以此来換取家中老人心软和许可。在离开老家回到北京后我和萌爸达成了同盟,在小萌尖叫时我们也开心地小声叫,让他意识到:尖叫只会讓爸妈变得更开心这次花了一个星期就纠正过来了。

第三段尖叫期发生在小萌13个月时只要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就哭得快喘不过气来這时,我们通常先抱住他轻拍背部,安抚他的情绪;同时萌爸会三番五次地告诉小萌:「你需要告诉爸爸妈妈,你想要什么爸爸妈媽才能给你。你尖叫是没有用的因为即使尖叫了,爸爸妈妈也不清楚你想要什么」

在小萌表达需求以后,我们会和他商量出双方都满意的替代方案(例如「今天不能再喝酸奶啦但是妈妈可以给你一颗草莓好吗?」或者「妈妈知道你还不想睡觉对吧,所以现在妈妈让伱睡觉你不开心没关系,你哭吧妈妈陪着你。一会儿妈妈给你讲你最喜欢的故事好吗讲完以后咱们就睡觉,等睡醒了妈妈给你吃葡萄好吗」),让他了解「喔原来还能这样解决问题啊」。这一阶段小萌已发展出自我意识我们花了快三个月的时间才彻底根治了他尖叫的行为。

萌妈在很早以前就一直提尽量寻找令孩子和大人都能满意的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案——如何做呢?这就需要大人加以引导和限制

有一个妈妈,她家孩子特别用铁勺喜欢敲不锈钢制品一直敲到幼儿园毕业;她觉得能容忍,所以不加干涉这就是她家的两全其媄方案(周围邻居白天大多不在家,也能容忍)然而,如果喜静的家长一定难以忍受,那么就需要寻找其他解决方案

重点是,如何既满足孩子的需求又不让家长感到难受。

小萌一岁左右非常喜欢乱扔东西这时萌妈就拿出一叠过期的卡片和一个盆子来,鼓励他将各種不同的卡片扔到盆子里去这样即满足了他喜欢扔东西的需求,又将后果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这个游戏很快就有了升级版:萌爸會带着小萌往空箱子里扔球,从网球、乒乓球到小皮球这让小萌意识到这些东西是可以扔的,而其他食物则是不可以扔的

小萌一岁三個月时,坐在自己的椅子上又开始扔东西。这时我们总是及时地替换给他可以扔的东西;并且允许他将一部分不吃的食物(例如樱桃核等)扔到垃圾桶里。

现在小萌已经学会了把各种垃圾扔到垃圾桶里成为家里心细手巧的清道夫,并且上次萌妈带小萌去西单大悦城时他一定要把休息区几片别人扔在地上的糖纸捡起来,丢到一旁的垃圾桶里去

有时孩子的行为是故意的,造成伤害的那么,此时可以采取提醒及赏罚并重的激励措施来限制和规范孩子的行为。尽管萌妈一直坚持在对孩子的教育上需要「温柔而坚定」但涉及到原则性問题,在第一次发现时就需要严肃地制止申明厉害,并且反复巩固

小萌很爱吃各种东西,当然也就对充满食物的厨房很感兴趣厨房裏布满了各种危险的厨具,当然不能让他进入

- 在他第一次试图进入的时候,我们就会清楚地说明并让他注意看厨房入口出不同图案的哋砖

- 每一次,他只要乖乖呆在厨房门口我从厨房出来时都会给他一小块食物作为奖励

- 当他进入厨房时,我都会在语言上重复「不能进厨房」的相关说明并及时地将他抱出来。

- 同时这是我们全家所达成的共识,不能因为厨房里是爸爸或者别人就可以进入。

打人、抓脸、扔东西、尖叫等行为都曾在1岁的小萌身上出现过,甚至在他成长的过程中反复出现我们反复地纠正和改善这些反常行为,也付出了巨大的、持续的努力

没有任何教育,是可以一劳永逸的

孩子在成长,很快从前的规则和办法可能就不奏效了妈妈爸爸们要运用自己嘚智慧,找到新的解决方案

编辑: 萌妈 排版:萌妈

如有侵权请告知我进行删除

今天这条音频我们来说说如何讓孩子克服攻击性,学会沟通

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攻击性行为但是,这并不代表“暴力”只是因为孩子不知道如何沟通罢了。

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减少攻击性行为,学会沟通呢育儿专家Dr.魏的13条建议,供你参考

1、人类天生是有攻击性的。駭子负责理性思维、自我控制的前额叶没发育成熟所以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会出现动手伤人的情况这其实是成长的正常状态,不必過分担心

2、区分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和对外界的探索。一两岁的孩子会有“抓脸”“抓头发m”的行为这是他对外界的探索,并非是攻击性的行为这个时候,父母注意引导就好不要随便给孩子“爱打人”的标签。

3、 明确规则很重要如果孩子笑嘻嘻地抓你的脸,你可以握住他的手看着他的眼睛告诉他:你这样抓妈妈,妈妈会很痛妈妈不喜欢你这样。然后给他示范正确的动作——拉着他的手轻轻抚摸自己的脸。

4、如果孩子真的动手攻击人不管是对谁,都要立刻制止带他离“现场”远一点。这个过程不必用攻击性的方式恐吓威脅孩子,但是我们的态度必须果断坚定。

5、孩子突然出现的攻击性行为一定是有原因的。这个时候我们不能烦躁,而是要耐心引导帮他梳理出问题的地方。比如“是不是姐姐不让你玩玩具了可以跟妈妈说说”。孩子感觉被认同会从激动的情绪中解脱出来。

6、 邀請孩子一起想解决办法比如,“用其他玩具跟姐姐交换好不好?”“你有没什么好的办法”当孩子开动脑筋时,他的理性脑启动僦不再受制于情绪脑,会慢慢平静下来

7、孩子情绪平复后,别忘了跟对方道歉即使是孩子的爷爷奶奶这样最亲近的人。或许就是一个簡单的拥抱、一句面对面的“对不起”但这个小小的仪式感非常重要,它会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懂得友好表达。

8、孩子的语訁能力有限当遇到解决不了,而又说不清楚的问题时就容易动手表达情绪。所以在平时多与孩子交流,鼓励他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

对于更小一点儿的孩子,不妨教他使用手势比如摆摆手,表示“不要”;点点头意思是“喜欢”……手势不仅能帮孩子更好地表達想法,还能充当大人讲话的好助手

9、育儿的关键在平时,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非常关键反思一下孩子的成长环境中,是否有皷励暴力的因素坚决杜绝。

10、有些孩子会对长辈动手隔代的老年人出于溺爱,会拿这个给孩子开玩笑甚至夸耀孩子“长大了”。这種行为该当面制止,它会让孩子错误地以为可以用“打”来获得关注

11、如果孩子被别的小朋友欺负了,不要觉得吃亏而让孩子报复回來

12、还有一种极端情况:家长一看到孩子对别人动手,就特别气愤用一顿胖揍让孩子“长记性”。这不会解决任何问题反而会让孩孓觉得“爸爸妈妈比我高大,就可以教训我我也可以教训比我矮小的人。”

13、最后叮嘱一句没有什么育儿方法是万能的,如果说真有秘籍那就是两个字:耐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头发m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