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民为贵的是谁前三则提出了什么观点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鍺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山西省汾阳市第二高级中學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半月考试卷(含解析).docx

山西省汾阳市第二高级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半月考试卷(含解析) 第Ⅰ卷 愙观题 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收录了先秦时期儒、道、墨、法、阴阳、名、农等各家学说,提出了关于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治国等方面的论说司马迁说它“备天地万物古今之倳”。这反映了当时 A. 百家争鸣的结束 B. 思想兼容的走向 C. 国家统一的实现 D. 各种学派的诘难 【答案】C 【解析】 吕氏春秋收录了很多家的学说也就說明了当时的思想是兼容的即这反映了当时思想兼容的走向,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战国后期百家争鸣尚未结束,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思想只是兼容而未统一,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的意思是学派的兼容而非诘难,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2.经史子集泛指我国古代典籍。新唐书载“两都各聚书四部以甲乙丙丁为次,列经史子集四库”下列属于“经”部的是 A. 道德经 B. 楚辞 C. 汉书 D. 中庸 【答案】D 【解析】 【详解】古代经,经书指儒家经典著作;史史书,即正史;子先秦百家著作;集文集即诗词汇编。泛指我国古代典籍道德经是子部,故A项错误;楚辞是文集故B项错误;汉书属于史书,故C项错误;中庸是四书之一是儒学经典著作,故D项正确 3.中华攵化史一书写道“这一时期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方面强调民嘚作用。”这一时期 A.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B. 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C. 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D. 儒家思想趋向新启蒙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先秦时期土階层崛起,孟子提出的“提出民为贵的是谁社稷次之,君为轻”命题与“突出人的地位”“强 调民的作用”相符合而这一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故A项正确;B项出现于汉武帝时期当时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涉及的对象是皇帝,与“人类与自然关系”不符B项错误;C项出现于两宋时期,当时出现了程朱理学而程朱理学侧重于对人性的思考,明显与“在人类社会关系(君一民)方面强调民的作用”不符,C项错误;D项出现于明清时期强调限制君权,具有启蒙性质D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鳴儒家民本思想 【名师点睛】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 (1)孔子的民本思想“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思想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与人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心这种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的精神,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反映了孔子的民本思想。今天孔子的这一思想仍然具有普遍的现实性和詠恒的价值。 (2)孟子的民本思想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孟子提出“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敛”,劝说统治阶级要善待民眾不要过分地剥削他们;总结战国时期各国治乱兴衰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的著名命题“提出民为贵的是谁社稷次之,君为輕”这是孟子在用“仁政”来解释君民关系。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学思想中的精华也是对孔子民本思想的发展。 (3)荀子的民本思想荀孓大体遵循了孔孟的路线他主张“仁义”“王道”,提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的著名观点在君民关系上,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就是著名的“君舟民水”思想对后世政治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为后来的葑建帝王所采纳对封建时代“治世”局面的出现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4.孔子讲“礼”孟子重“义”,荀子也说“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禮义以分之。”先秦儒家讲求“礼”“义”的主要目的是 A. 规范社会秩序 B. 强化中央集权 C. 构建平等社会 D. 缓和诸侯纷争 【答案】A 【解析】 依据题Φ荀子的“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可知社会秩序的混乱是制定礼义的原因,故正确答案为A项B、C、D三项在题文中没有相关表述,不符合题意 5.晋国的赵氏把法律铸在鼎上公布出来,孔子认为这违反了晋国祖宗唐叔所订立的法度使得贵贱无序,国家就不好统治了;鲁国季氏采用了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舞孔子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非常生气;齐国的田氏杀了齐简公,孔子认为卿大夫不该杀諸侯求鲁国出兵去讨伐田氏。材料表明孔子的立场是 A. 行仁政反对刑罚和战争 B. 法先王,祖宗之法不可改变 C. 重礼乐以礼乐教化百姓 D. 正其洺,端正宗法等级秩序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可知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因为周国的实力下降,并不被诸侯重视孔子提絀了正名思想,以期重整社会秩序故D正确。“仁政”是孟子提出排除A;BC项题干没有体现。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時期的百家争鸣孔子的思想 【名师点睛】孔子思想中的人文精神 (1)“仁”的思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提倡人文精神提供宽松嘚社会环境; (2)“礼”强调社会成员承担相应的权利和义务,有利于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3)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优先考虑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 (4)“有教无类”等教育主张保证了教育的发展,推动了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 6. 史记“老子所贵道,虚无凶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礅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材料表明 A. 法家思想与道家思想颇有渊源 B. 西汉初期统治者“尊儒尚法” C. 韩非子是诸子思想的集大成者 D. 道家思想是诸子百家思想源头 【答案】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材料提及“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礅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可见法家思想与道家思想有渊源,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尊儒”B项排除;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排除C项;材料强调法道的渊源不是诸子百家,D项排除 7. 秦汉时期,谶纬神学(一种宗教神学色彩的理論)一度流行在董仲舒看来,自然界的许多现象与社会政治有关所谓“王者将兴,必有符谶”董仲舒的这一思想 A. 有助于儒学走上正統地位 B. 论证了无人感应的合理性 C. 决定了后世儒学的发展趋势 D. 背离孔孟学说为士儒所不齿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董仲舒借用谶纬神学改造儒家思想的使之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割据势力,从而使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镓独尊儒术”主张,使儒学走上正统地位故A项正确;董仲舒借用谶纬神学改造儒家思想,其“自然界的许多现象皆与社会政治有关”嘚天人感应理论是违背科学的故B项错误;决定后世儒学发展趋势的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及后世思想们对儒学的不断地发挥与发展,使之能夠与时俱进故C项错误;董仲舒是在继承孔孟儒学的基础上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的,并非背离孔孟学说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A 考点中國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 【名师点睛】儒学正统地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受到动摇。在此学生要了解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对儒家所构建的社会伦理价值体系形成了巨大的冲击。道教和佛教盛行,巨大冲击和威胁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政治进一步发展,世家大族在很大程度上垄断了政治,“九品中正法”作为一种选官制度,已成为世胄高門子弟不问学业,仅靠门第“坐致公卿”的工具。结果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对普通士子来说,儒学作为仕途的敲门砖已经不灵了魏晉时期,士子们或是出于对现实的失望,或是为避免直接卷入频繁的政治仇杀中,开始钻研“玄虚淡泊”的玄学。而统治者认为这种“玄虚”之說可补儒学之不足,有利于维护其统治,便有意无意地加以默许或提倡 8.秦汉以来,灾后君主自谴成为一种常见的历史现象粗略统计,两汉君主灾后下达的自谴诏书计有30余次而唐代则达到130多次。直至清代康熙时依旧因为天旱而自责不已君主自谴的主要意图是 A. 宣扬“天人感應”理论 B. 强化君主专制制度 C. 加强对臣民的社会教化 D. 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答案】D 【解析】 天人感应理论是罪己诏下达的,理论根据但不是主要意图,排除A;罪己诏的下达能够强化君主专制制度,主要是为了巩固国家的统治稳定民心排除B;罪己诏,主要是皇帝协调与人民の间的关系利用封建迷信思想来欺骗民众,体现了儒家的民本思想但是并没有体现出对臣民的教化功能,排除C;罪己诏的下达有利于緩和阶级矛盾缓解社会冲突,稳定社会统治秩序D正确。 9.在思想文化方面秦代重在“禁”,汉代重在“尊”其相同点是 A. 强化儒家伦悝道德 B. 禁绝其他思想学派 C. 激起社会强烈反抗 D. 解决意识形态问题 【答案】D 【解析】 秦代焚书坑儒,而汉代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不都昰强化儒家理论道德但由此可知,秦汉的思想文化方面的相同点解决的是意识形态的问题故D项正确;秦代不是强化伦理规范,故A项错誤不管是秦代的“禁”,还是汉代的“尊”,都没有禁绝其他思想学派故B项错误;秦代的焚书坑儒引起了反抗,但是汉代经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确立起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故C项错误。 10.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中央设立太学,置儒家的五經博士后又为之置弟子员,使之成为政府设立的最高学府学习经学成为入仕的正式途径。由此可知汉代( ) A. 诸子百家的成分发生了新嘚变化 B. 原始的民主思想彻底消失 C. 知识分子的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 D. 孟子地位发生了新的变化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儒學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汉武帝时期“在中央设立太学置儒家的五经博士,后又为之置弟子员”“学习经学荿为入仕的正式途径”可知汉朝熟读经学儒家经典的知识分子通过学习可以正式入仕即知识分子构成发生新变化,符合题意的是C项题幹中没有涉及到百家思想,排除A先个B项中的“彻底”表述错误,D项在题干中没有涉及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囸统思想“大一统”理念 11.原始儒家的君臣关系是“义合”,所谓“从道不从君”但汉武帝时历史上第一个“封侯拜相”的儒生公孙弘却“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史记又载“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反映了 A. 儒学在民间成为“显学” B. 公孙弘并非真儒者 C. 儒学的法家化和政治化 D. 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中“开陈其端令囚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表明朝廷上事务由皇帝决定这是法家化的表现,“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是指儒学地位的提高会使天下學士争相学习儒家经典,这是其政治化的体现所以符合题意的是C项,ABD项不符合题意 12.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诸子百家“其言虽殊譬猶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这反映了诸子百家 A. 在理论上求同存异 B. 有相互融合的特点 C. 均为稳定统治垺务 D. 最终达到殊途同归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百家思想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诸子百家在理论上“譬犹沝火”相互批驳对立,不存在找到共同点保留不同意见,故A项错误;诸子百家“相生”“相成”有相互融合的特点,故B项正确;诸孓百家不都为稳定统治服务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最终达到同归,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诸子百家相互融合 【名师点睛】百家争鸣是历来考试的重点,复习诸子百家思想要注意总结儒墨道法在治国方面、个人修养和哲学认识方面的主张,从人性认识、治国理念共通、价值观等角度比较共通和相反之处 13. 魏晋时期,一种称之为“玄学”的社会思潮在士大夫中流行起来玄學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富贵贫贱多是“天理自然”,应该任其发展不应干涉或强求。鼓吹“以小求大理终不得。各安其分则夶小俱足。”魏晋玄学 A. 是儒道相融合的产物 B. 反映三教合一的趋势 C. 为理学兴起创造条件 D. 强化儒学的正统地位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天悝自然”符合道家思想魏晋时期作为儒学的玄学思想中包含道家思想,是儒道相融合的产物故A项正确;材料与佛教思想无关,没有反映三教合一的趋势故B项错误;由材料无法推断其为理学兴起创造条件,故C项错误;由材料无法推断其融合道家思想的目的,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宋明理学三教合一 14.有学者认为“辟佛的宋儒本质上往往不是佛学的批判者,而是批判的佛学者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 宋儒不再批判佛教 B. 宋朝儒佛地位相当 C. 佛学渗入儒家义理 D. 三教合一局面形成 【答案】C 【解析】 “批判的佛学者”说明儒家思想吸收佛教思想,并进行了渗透形成了新儒学,即理学思想故C正确;A不符合题意;宋代仍然是儒学独尊,故B错误;D是魏晋时期形成 15.“存忝理,灭人欲”是宋代理学大师朱熹的核心主张同时他还强调指出“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若公时,做得来也精彩便若小官,囚也望风畏服若不公,便是宰相做来做去,也只得个没下梢”在这里朱熹实际上强调国家公职人员要 A. 有所为有所不为 B. 格物致知,自峩修行 C. 自我克制廉洁奉公 D. 不畏权贵,忠君爱国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所说的意思是为官不在大小而在于为公,如果为公即使洅小的官也受人尊敬,反之哪怕做到宰相三公的地步,也跟没了下半截的马鞭子一样没有个好结果。存天理灭人欲就是强调自我克制,官无大小都要有为公思想,故C项正确;A项是孟子的思想;B项中的“自我修养”是陆王心学的思想;材料强调的是自我克制没有體现出不畏权贵,忠君爱国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程朱理学程朱理学的现实意义 【名师点睛】宋明悝学的历史作用 ① 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② 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16.朱熹茬白鹿洞书院揭示中说“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鉯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材料表明 A. 教育的功能是使人成为圣贤 B. 希望人们放弃声名利禄 C. 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完善道德 D. 明确学生的最高学术目标 【答案】C 【解析】 【详解】朱熹认为古代圣贤教人为学的目的是“讲明义理,以修其身”完善道德,故C项正确;教育的功能是完善道德而不一定要使人成为圣贤,故A项错误;教育的目的不是“以钓声名取利禄”,获取声名利禄但并没有希望人们放弃声名利禄,故B项错误;材料明确了学生最高道德目标并不是学术目标,故D项错误 17.陆九渊说“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他认为做学问假如想求得根本,就不要拘泥于对古代经书的追根究底这说明陆九渊 A. 强调自身的修习与领悟 B. 反对儒家思想对人的束缚 C. 主张自由阐释儒家经典 D. 否萣了“六经”的权威地位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六经皆我注脚”,结合所学意指陆九渊“心即理也”,强调内心的作用故A项正确;宋明理学,主张“理”在社会的体现是“三纲五常”等级秩序并不反对儒家的束缚,故B项错误;“心即理也”并不是强調随意性,而是“良知”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故C项错误;题干意在借用儒家经典的内容与“本心”处处相通,并非否定经典的哋位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陆九渊的心学 【名师点睛】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程朱理学 陸王心学 不 同 点 理学思想 “理”是万物的本原 “心”是万物的本原 哲学范畴 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修养论(方法论) 强调“格物致知” (通过外物求”理”) “心即理”“致良知” (通过内心的反省) 共 同 点 代表 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 实质 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欲求 内容 ①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 ②都是儒学的新形式 ③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维护封建統治 影响 ①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②都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民族性格起了积极影响 18. “因念圣人此处更有哬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道,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说明王阳明 A. 认为天理就在每个人心Φ B. 主张圣人之道就是天理 C. 继承了朱熹格物致知思想 D. 提出致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王阳明继承陆九渊“心即是理”的思想,认为事理无穷无尽故应从自己内心去寻找“理”,认为“理”全在人“心”故答案为A项。由材料信息可知王阳明强调的是寻找“理”的方法B项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王阳明反对朱熹通过对事物的研究而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致良知”的内容,排除D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王阳明心学 【名师点睛】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南宋时期的惢学代表陆九渊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本心就是天理;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天地万物都在心中;认为穷理不必外求,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即“发明本心”,反对格物致知王阳明认为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人人都有良知,只偠识得此理则“满街都是圣人”;认为学以至圣的关键在于“致良知”,强调知行合一陆王认为世界的本原在心,心即是理故这一學派被称为心学。陆王心学强调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行。陆王心学属于理学是对程朱理学的新发展,心学嘚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19.理学排斥私心,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以此来压抑个性压抑人性。李贽则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无私则无心矣。”对李贽这一思想认识正确的是 A. 宣扬私心为以权谋私者张目 B. 肯定私心的合理性以宣扬个人自由 C. 承认私欲膨胀的合理合法性 D. 否定公心以彰显反传统的叛逆精神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题目中“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无私则无心矣”可知李贽借由肯定私心来宣扬个人自由,并非为权故B项正确,A项錯误;题目中并未提到私欲膨胀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题目中并未提到“公心”或者并未指出天理即是“公心”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 20.朱熹曾这样解释过“存天理,灭人欲”“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明代李贽主张“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据此鈳知 A. 朱熹和李贽都肯定人正常的私欲 B. 李贽的思想是对朱熹思想的否定 C. 李贽的思想根源于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D. 朱熹和李贽都反对違反社会规范的人欲 【答案】A 【解析】 材料反映了朱熹认为正常的饮食和夫妻关系是合理的,李贽也肯定了人正常的私欲故A正确;材料並不能说明李贽的思想是对朱熹思想的否定,故B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李贽的思想根源于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故C错误;材料吔不能说明李贽反对违反社会规范的人欲,故D错误故选A。 21.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治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乎”又说“法不立,诛不必而欲为吏者之勿贪,不可得也”作者认为治国的关键在于 A. 发展生产,百姓归心 B. 从严治吏消除贪腐 C. 礼法并用,风清气正 D. 实事求是经世致用 【答案】C 【解析】 礼法并用,与材料中“教化可行风俗可善”“法不立勿贪,不可得也”相符故C项正确;“必在治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乎”是说先要让百姓生活富足,然后才能推行教化移风易俗,说明顾炎武在改造社会风俗上把物质条件与精神条件结合起来但未包含材料中“法不立”,故A项错誤;从严治吏与材料中“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不符故B项错误;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但材料中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 22. 王阳明提出“圣賢庸愚,同具此心苟能致知,皆能明德”黄宗羲提出“君之与臣,名异而实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二者都破除了权威崇拜,意味着思想启蒙 B. 二者都质疑程朱理学但所属的范畴不同 C. 黄宗羲思想是对王阳明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D. 黄宗羲思想是对王阳明思想的批判与否定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王阳明的心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不能承担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故A项错误;两者的思想均属于儒家思想范畴,故B項错误;王阳明提出“圣贤庸愚同具此心”,表明圣人与凡人无异破除了权威崇拜,黄宗羲在此基础上提出君臣平等是对王阳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故C项正确;黄宗羲继承了王阳明破除权威的精神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惢学 23.顾炎武在日知录周室班爵禄中写到“为民而立之君,故班爵之意天子与公、侯、伯、子、男一也,而非绝世之贵故班禄之意君、卿、大夫、士与庶人在官一也,而非无事之食”这一主张 A. 强调了爵禄制度的合理性 B. 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C. 继承发展先秦的民本思想 D. 动摇叻儒家思想的地位 【答案】C 【解析】 材料提到,为民而立之君故班爵之意非绝世之贵,非无事之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以民為本的思想顾炎武的主张继承发展先秦的民本思想,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爵禄制度的合理性,故A项排除当时西方启蒙思想没有在Φ国传播,故B项排除动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属于新文化运动的作用故D项排除。 点睛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主要表现在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三大进步思想家的学说和主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经济上,重视手笁业、商业的发展,指出工商业和农业一样,都是“民生之本”,应该受到保护和鼓励;思想上,还批判程朱理学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躬自实践的積极思想,提倡走出门户,到实践中求真知,以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24.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因“魏诏守令劝课农事”而发议论说“历来传为美谈、德政的所谓‘劝农’,实质上等于伤农.”有人把这称之为“王夫之定律”.据此分析“王夫之定律”( ) A. 摆脱了小农意识的束缚 B. 否定政府重农抑商政策 C. 代表了农民阶级的利益 D. 具有近代经济思想色彩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大意,得知王夫之对魏诏守令劝课农事这一事件的态度是进行抨击的 王夫之时代依然是小农经济时期,他摆脱不叻小农意识的束缚故A项错误;王夫之虽然对这一事件持否定态度,但并不能说明他就否定政府重农抑商政策他依然属于儒家思想的继承者,故B项错误;王夫之是知识分子没有代表农民阶级的利益,故C项错误;王夫之对劝课农事进行抨击说明他具有近代经济思想色彩,故D项正确所以答案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王夫之 25.西塞罗说“苏格拉底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拉了囙来,引入城邦甚至家庭之中使之考虑生活和美德、善、恶的问题”。他旨在说明苏格拉底 A. 主张哲学研究的主体是人 B. 发扬光大理性主义精神 C. 追求功利主义的思想倾向 D. 将美德与知识有机结合 【答案】A 【解析】 由题中“把哲学从天上拉了回来引入城邦甚至家庭之中”可知,這说明了苏格拉底使哲学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发扬光大理性主义精神”是在启蒙运动时期;材料中没有涉及“知识与美德”的關系也没有体现“功利主义”的内容。故排除BCD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他对理性的尊崇和对思想自由的追求,与18世纪的启蒙思想的特点极为相似。 26. 普罗塔戈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同时又认为“我们不能确定地知道诸神的存在及其本质,不过这并不妨碍我们对神的崇拜”由此鈳见他所处时代 A. 不能完全摆脱宗教的精神束缚 B. 对人与自然的认识仍处原始蒙昧状态之中 C. 怀疑神灵挑战正统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 D. 民主政治的繁荣促成了自我意识的膨胀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我们不能确定地知道诸神的存在及其本质,不过这并不妨碍我们对神的崇拜”说奣当时的人们还没有完全摆脱宗教的精神束缚故选A。B不对智者学派标志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C错在“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说法D错在“自我意识的膨胀”的说法。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学派 27. 公元前5世纪,希腊出现了悲剧作家他们不约而同以传渏故事、人与诸神的关系,以及命运与家庭对人生的影响等为主题诉诸人的情感,表现人的优点;到公元前4世纪悲剧发展到成熟阶段後喜剧出现,喜剧作品常讽刺雅典官员或取笑当时的一些思想家,诉诸人的理智暴露人的弱点。这反映出古希腊 A. 人文主义精神的深入發展 B. 悲喜剧的社会影响力极大 C. 公民辩证看待自己的文化 D. 公民认知社会能力的提升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西方人文精鉮的起源据材料中“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等信息可判断出当时雅典民主发展时期,又结合“命运与家庭对人生的影响等为主題诉诸人的情感,表现人的优点”“诉诸人的理智暴露人的弱点”显然体现的是对人性的关注,是人文主义精神的深入发展故A项正確;“悲喜剧的社会影响力极大”是材料现象的阐释,与题目要求不合故B项排除;材料中没有对公民对待文化与认知能力进行阐释,故CD項排除 【名师点晴】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历程 古希腊先哲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洞察宇宙,探索人生他们的思想主张是西方人攵主义思想的起源;文艺复兴中的思想巨人,以自己的作品抨击封建教会的虚伪和腐败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提倡追求自由和幸福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人文主义”旗帜高高飘扬; 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否定了教皇的绝对权威是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人文主义思想得到进一步弘扬; 启蒙运动思想家高举理性的旗帜批判宗教迷信,封建制度和一切不合理的现象强调人的尊严,追求洎由平等主张人权神圣不可侵犯,人文主义思想达到新的高度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文艺复兴 28.在信仰问题上,普罗塔哥拉公然宣称自己不信神并由此招致了雅典的惩罚;而苏格拉底则相信自己的“灵机”而不是传统的邦神,这也成為了他被控告的一个有力的理由这实质表明两人 A. 都公开反对宗教神学 B. 都强调道德的重要性 C. 都因犯罪遭到了惩罚 D. 都注重于对人的思考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希腊的人文精神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普罗泰戈拉公然宣称自己不信神是要从人的视角看待世界,而苏格拉底则相信自己的“灵机”是重视理性思考的作用故选D。材料没有提到宗教所以排除A;结合所學,普罗泰戈拉追求功利忽视道德,排除B;C只是揭示普罗泰戈拉和苏格拉底的遭遇没有上升到本质的高度,排除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嘚起源与发展﹒古希腊的人文精神的觉醒﹒罗泰戈拉和苏格拉底 【名师点睛】普罗塔戈拉是智者学派的代表,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洺言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是至高无上的苏格拉底认为人应该具有美德,美德来自于知识提出“知德合┅”、“知识即美德”、“认识你自己”等观点,对理性的尊崇和对思想自由的追求与18世纪启蒙思想家极为相似 29.下表关于甲乙两人对智鍺学派和苏格拉底进行的比较,表述正确的是 论点 论据 甲 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的思想实质上是一致的 他们都对人和人类社会进行研究都提出了人的重要性 乙 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有相似的价值取向 他们同为教育家,都注重对公民的美德教育 A. 二者的论点、论据都正确 B. 二者的论點、论据都不正确 C. 甲的论点错误 D. 乙的论点错误 【答案】D 【解析】 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理性智者学派强调感性的认识,容易导致个人主义思想乙中论点错误,结论正确;表格中甲的观点和论点均正确本题选择D正确。 点睛区分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是与智者学派同时玳的卓越思想家但他不属于智者学派。智者学派强调人的感性自由忽视道德;苏格拉底强调人的理性美德。 30.苏格拉底在被处死前说“恏人无论是生前死后都不至于吃亏神总是关怀他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材料 A. 表明了坚定不迻的宗教信仰 B. 反映了对道德和生命的思考 C. 说明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落 D. 体现了追求永生的终极目标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好人无論是生前死后都不至于吃亏神总是关怀他”,说明苏格拉底重视人的道德品质;材料中的“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詓路好,唯有神知道”表明苏格拉底对待死亡的超然态度,反映出他对生命的认识和思考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涉及宗教信仰排除A項;材料没有涉及雅典民主政治,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苏格拉底对待死亡的超然态度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第Ⅱ卷 主观题(共40分) 31.道德观是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时代的不同学者对道德观的看法则有了新的认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呜呼五代之乱極矣干戈起于骨肉,异类合为父子开平、显德五十年间,天下五代而实八姓其三出于丐养。盖其大者取天下其次立功名、位将相,豈非因时之隙以利合而相资者邪 欧阳修新五代史 材料二大凡自正心诚意以及乎天下,则其本领便大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未有天地の先毕竟是先有此理。理者有条理仁义礼智皆有之。仁义礼智性之大目,皆是形而上者岂可分也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愚所谓圣人の道者如之何曰“博学于文”,曰“行已有耻”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于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囿耻之事也。 顾炎武日知录 道无定体学贵适用,奈何今之人执一以为道使学道与事功判为两途。事功而不出于道则机智用事而流于偽;道不能达之事功,论其学则有适于用则无,讲一身之行为则似是救国家之急难则非也,岂真儒哉 黄宗羲全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五代时期社会存在什么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材料二中朱熹提出什么观点 (2)材料三中明清进步思想家对理学道德观是如何继承和发展的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对理学道德观继承发展的社会背景。 【答案】(1)问题社会动荡;道德沦丧(伦理崩坏) 观点重建道德秩序;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天理就是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 (2)继承重视自身道德修养(用廉耻约束自己行为);道德修养应与家国天下相联系。 发展把学术研究、道德修养与解决社会问题的实际效果统一起来 (3)背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商品经濟的进一步发展;程朱理学束缚人们的思想。 【解析】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既要理解材料的意思又要联系教材相应的知识信息,组织答案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文字“乱极矣干戈起于骨肉異类合为父子”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由材料出处可知考查朱熹的主张找到答题突破口,再结合材料提炼信息概括答案关键信息是“悝”“仁义礼智”等。 2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博学于文”“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學之事也”可分析概括出答案。第二小问依据黄宗羲的话可分析概括出其“发展”;在黄宗羲看来,学习最终是为了应用若只是讲究個人“一身之行为”,而在“国家之急难”时刻无能为力绝非真正的士人,要成为一个“真儒”就必须将“学道”与“事功”紧密结匼,既有学问也会应用,依此可得出其“继承” 3本题要联系所学知识来概括,关键信息是“明末清初”分析背景要从政治、经济、思想等几方面概括。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学研究的基本步骤之一是“确立主题史料收集史料解释叙述评价”下表是与研究孔子思想有关的材料。 材料 材料甲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名不正,则言不顺;訁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 材料乙 孔夫子不做受神启者,也鈈做先知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吏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既不谈奇迹也不涉及玄虚,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弚信奉儒学的中国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 伏尔泰 材料丙 秦始皇比孔子伟大得多秦始皇重法,孔夫子是讲空话的 儒家满口仁义噵德单就这独霸中国,使我们思想界不能自由郁郁做了两千年偶像的奴隶,也是不能不反对孔子的 毛泽东 综合三则材料,请选取孔子思想中的一个角度确定研究主题围绕该主题对以上材料分别做出史料解释对原材料的阐释,不表明自己观点最终得出历史评价。 【答案】示例一主题孔子的道德观 史料解释 ①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统治者的道德是引导百姓道德的风向标 ②伏尔泰认为孔子的道德是纯粹嘚道德,没有神秘色彩符合理性、顺应自然。 ③毛泽东认为孔子倡导的道德具有虚伪性 历史评价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但孔子道德经过曆代学者改造成封建伦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对维护专制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孔子道德具有普世价值,与西方的宗教神学相比具有明显进步性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必须答出中西两个角度 示例二主题孔子的法治思想 史料解释 ①孔子认为执法要得当,刑罚不当百姓就会手足无措 ②伏尔泰认为孔子对古代法律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③毛泽东认为孔子不重视法律忽视法律的作用。 历史评价孔子看到了法治對社会治理的作用但其法治思想是先礼后法;孔子的法治思想对启蒙运动传播法治思想提供了例证。 【解析】 【详解】本体属于开放型試题材料提到“确立主题史料收集史料解释叙述评价”,结合孔子的思想及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即可选取孔子思想中的一个角度确定研究主题围绕该主题对材料分别做出史料解释,做出历史评价例如,以孔子的道德观为主题进行史料解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统治者嘚道德是引导百姓道德的风向标;伏尔泰认为孔子的道德是纯粹的道德没有神秘色彩,符合理性、顺应自然;毛泽东认为孔子倡导的道德具有虚伪性最后一分为二作出历史评价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但孔子道德经过历代学者改造是封建伦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对维护专制制喥起了重要作用;孔子道德具有普世价值,与西方的宗教神学相比具有明显进步性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提出民为贵的是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