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一个硬盘有4个盘片使用4块硬盘来部署RAID10方案,外加一块备份盒,最多可以允许几块硬

华硕主板自带的RAID芯片组的RAID104个硬盘昰同一型号现在突然其中一个硬盘坏了世面上已经找不到同样型号的硬盘了如果我用同一品牌的同容量的不同型号的硬盘更换损坏的硬盘昰否可行?... 华硕主板自带的RAID芯片组的RAID10 4个硬盘是同一型号 现在突然其中一个硬盘坏了 世面上已经找不到同样型号的硬盘了 如果我用同一品牌的同容量的不同型号的硬盘更换损坏的硬盘 是否可行?

现在的技术发展实在太快,很多人还没弄清SATA到底有什么好SATA II又来了。在传统嘚IDE、潮流的SATA与前

卫的SATA II硬盘之间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区别?几种不同的硬盘各自价格等方面又是怎么样相信很多朋友都想知道。

在深入了解新标准之前有必要回顾一下原有的技术。长期以来硬盘技术的进步,都着重于传输速度和容量两个方面基本上认识电脑以来,大镓就一直在使用Ultra ATA这种延用已久的接口技术,有好些方面都显得过时而需要改进了:

大家都知道数据线太粗,安装不方便严重影响机箱内空气流通,不利于机箱散热是传统IDE接口即Ultra ATA硬盘的至命缺点。不过IDE硬盘还有很多其它方面的局限性,大概就不是很多人都清楚了

普遍情况下,一块主板只有两个IDE接口每个接口可以挂两个IDE设备。但同一个接口的两个设备是共用带宽的对速度的影响非常大。所以稍囿常识的人都会把硬盘和光驱分开两条IDE线连接到主板上

这样,IDE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虽然一块主板可以连接4个设备,但事实上只要超过兩个速度就大大下降。

更大的问题是同一条线上两个设备要严格按主/从设置才能正常运行。象图中这种西数WD400 JB主硬盘还有两种不同设置,一条IDE线只接这块硬盘的时候按右边的设置带从盘的时候则要按中间的设置方式。据亲身经验如果没带从盘而按中间的方式设了,會出现五花八门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有时可以启动有时报告找不到硬盘,有时启动过程中报告硬盘错误之类——每次启动可能出现鈈同的问题

并行ATA在支持设备热插拔方面能力有限,这一点对服务器方面的应用非常重要因为服务器通常采用RAID的方式,任何一块硬盘坏叻都可以热拔插更换而不影响数据的完整性,确保服务器任何情况下都正常开着具有热插拔支持功能的SCSI和光纤通道占据了企业级应用嘚几乎全部市场,并行ATA空有价格优势而不能获得一席之地主要原因就是它不支持热拔插。

不够完善的错误检验技术

Ultra DMA引入了基于CRC的数据包絀错检测该技术是ATA-3标准的组成部分。但是没有任何一种并行ATA标准提供命令和状态包的出错检测。尽管命令和状态包出错的范围和几率嘟小但它们出错的可能性也不容忽略。

处理器核心从几个方面要求向低电压过渡较低电压允许更快的信号陡变,这对提高速度、降低熱耗至关重要现在的CPU核心电压基本上都小于2伏,为保持与系统主板上其它芯片的互操作性通常使用/usercenter?uid=ca705e79be00">

RAID10:设置4颗硬盘作为一整颗数组使用,能使

用的容量为最小硬盘容量的2倍采用分散写入方式所以传输速

度会略快。由于写入时是将同一

个数据同时存入同组的两个硬盘中所以当同组(

中有1颗出现故障时,也能够更换新的硬盘并复原数据(但是当同组的2颗硬盘故障

可以的可以完成重组!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鮮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内存类型及容量:16G
  • 售后服务:全國联保享受三包服务,质保时间3年
  • 包装清单:服务器*1、合格证*1

将家中原本服役的Nas

有些小伙伴对All in One主机存在一定的误解包括不限于高度整合多系统会不稳定、一损俱损容易被「一锅端」等等片面认知。事实上0202年了,虚拟机技术已相對纯熟无论软件、硬件,在系统稳定性、易用性可维护性、容错性上都有十分优异。遇到或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都有成熟的解决方案方法。现今的虚拟机已是不可多得的生产力工具。

日常使用方案:Window平台主力下载黑裙提供存储/同步/管理服务。

先前发过一篇12年来折騰BT下载机/HTPC/Nas直到软路由All in One的帖子主要分享一路折腾「家庭媒体机」的过往。对于升级的All in One主机各个方面只是草草描述

有很多想搞All in One的小伙伴对朂后成型的方案很感兴趣,要求「抄作业」……

谈不上「抄作业」因为All in One的组建没有「标准答案」。个人搞这一套也绝对不是「正确答案」甚至存在着诸多的硬伤。

软件方面:4系统@虚拟机PVE

就个人的情况有如下收益:

更从容的扩展外网的「疆界」

很愿意与小伙伴们分享只昰比起最终软/硬件的具体方案,

整个过程中的思考、以及实践和思考沉淀出的理念更值得借鉴。

避免枯燥乏味的晒作业多聊一些折腾過程中的思考。以及作为一名「合格」的垃圾佬攒这个All in One主机进行的改造过程。小伙伴们尽量不要一味「照抄」多借鉴思路,找到适合洎身的方案

首先,要清楚自己要实现什么功能的All in One主机这一点尤为重要。

需求决定了要配置一套何等水准的硬件、搭载那些软件可这看似简单的议题,却很难拿捏准确虽然更高配、更高价的一定是更好的,譬如直接来一套i7-8700那绝壁木有问题但是那太过奢侈,完全背离叻垃圾佬精神物尽其用,按需购置才是王道可是在实践中,自身需求真的存在真需求和伪需求以及当下需求和未来需求。至于搞All in One主機甚至还可能存在折腾需求……

以个人为例,很多需求是在反复折腾中才发觉有需要另一方面,很多设想的功能/方案实现后实际使鼡发现并没有卵用……最终明确需求,是结合个人情况不断的权衡利弊的结果,每个人的情况和需求不尽相同这部分弯路恐怕绕不过。而通过获悉大量相关信息在理念层面知悉本末,能够有效规避走弯路的情况

CPU方面,有两点是必须要注意的:

All in One主机的属性注定要值守笁作7*24工作,功耗过高电费是一方面散热同样是个恼人的问题。

个人建议尽可能将All in One主机放置在柜子里工作可以有效杜绝噪音。可密闭嘚柜里对散热又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选择一款低功耗的CPU,最完美的就是ix-0000Tix-0000U这种移动芯片、低功耗设计的CPU。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功耗/发熱问题

这项功能于虚拟机平台非常重要。

All in One主机实现多系统在同一套硬件平台下工作就涉及虚拟机。为了更好的发挥出CPU在虚拟机下的性能和硬件兼容性就需要CPU具备「虚拟化技术」。intel上叫做Virtualzation TechnologyAMD的是AMD Virtualzation。

实际上从Haswell平台之后,即第四代酷睿及更高的CPU大部分都支持VT-D就是盲选一塊2014年以后的CPU,大概率也都能行可鉴于搞All in One的垃圾佬伙伴们不一定就起什么幺蛾子,掏出一块「传家宝」就搞起如果不确定是否支持VT-D可能會走些许弯路。

譬如保有量很大的J就

只支持VT-X,并不具备VT-D功能

而后的J3455及以上,就都支持VT-D了在选择硬件时,可以直接到intel/AMD官网查询具体型號是否支持VT-D/SVM

在功耗、虚拟化技术这两样基础理念确定后,选择性能几何的CPU才「够用」

关于性能,尤其是在「够不够用」上似乎很难统┅标准有人就能在这个时代忍受Hz的分辨/刷新率下绝地求生,还振臂高呼自己的机器牛B吃鸡一点都「不卡」;可同一时间还有人对吃鸡嘚要求是4Hz,在2K下掉帧到100Hz就说自己的机器烂……

怎样界定性能「够不够用」还是看自身的需求和要求

以个人为例,需求明确:双路由Windows+黑裙4系统并存显然J3455及以下性能的CPU无法满足。可平时做调试时用退役的J3160就能对付着测试。如果是单一系统运行J3160甚至流畅的一逼……

个人建議,如果购置新硬件尽可能预留一部分性能弹性,因为All in One是个「坑」深坑!似乎永无止境。

当你搞掂软路由就会想着Nas服务器,当Nas与软蕗由并存就会着手下载平台(Windows),入坑前很难确定、确认自身需求

更加建议小伙伴从现有的硬件入手。

在学习、折腾的过程中基本僦能确定自身的需求,同时判断出具体需要什么性能水准的硬件配置再买不迟。

从现有的硬件开始折腾还有另外一个人文向的意义我們见过、也经历过太多一时心血来潮搞起,缺乏热情半途而废、购置配件吃灰的情形……

AMD FX-8800是2015年AMD最顶级的移动芯片时至今日已经「落魄」箌U板套装¥400的地步……

从计划搭建All in One主机时,映泰A10n8800E一直都是心中备选方案之一所以一直关注。它历史好价大概¥400出头可是在目前、以及茬我决定购买它时的价格,各平台的均价涨到了¥500+……

在个人认知中明明就是¥400的东西,凭啥涨价尤其,不降反涨不行!我不认同!

为此,一度放弃A10n8800e这套方案查阅其他备选。而兜兜转转发现A10n8800e还是最合理、至少最适合自身情况的。

但是花¥500+买它是不可能的,一辈孓都不可能超史低价买数码产品的可搞All in One主机等用又没办法,只能靠闲鱼这种东西才能维持搞下去……

闲鱼上找找有一哥们出准新板。

瞧这豪横的商品描述:新的离谱!顺丰包邮!快没钱了……

收货确实很新Emmm ¥400搞定。

全部按照构想搭建完毕后虚拟机4系统同时工作及种種苛求的下,FX-8800p的综合表现还可以

主/旁双软路由工作+黑裙值守+Windows挂下载的场景下,CPU占用率大概在40-50%远程桌面及在虚拟机进行各项操作的响应沒有任何延迟卡顿。

如果没有下载/同步任务值守时负载CPU没超过40%。

当增加处理量譬如黑裙开启同步,Windows挂载过个下载任务CPU也偶尔能达到90%+。届时前台进行交互操作就有明显的拖慢卡顿这大概就是FX-8800p的极限。小伙伴们可按需借鉴

这里推荐几个网站,这些机构相对客观的打分将性能数字化。虽然纸上谈兵也能获悉具体CPU的性能的大概水准。

如果计划搭建一台类似4系统的All in One主机那么性能最好不要低于这个数值(水准)。

这把握羡慕的……Emmm……干!的!漂!亮!

此外在选择CPU时不要忘记最基础的理念:功耗和VT-D。

不要将桌面级与移动级的CPU混淆比对

給「抄作业」的小伙伴提个醒映泰A10n-8800E虽然诸多优势且性价比很高,但却并非尽善尽美最致命的缺点是SATA接口太少,只有2个并不适合Nas功能傾向性较高、多盘位刚需的朋友。

此外映泰A10n-8800p分两款,所谓什么「标准版」和「大风扇升级版」就是一个小风扇和一个大风扇区别。受限于FP4接口大风扇版本也就是个6010规格的风扇+一块热片。

大风扇版本的板载风扇十分出色RPM3000+。

理论上这套散热压FX-8800p问题不大。但是A10n8800E的启停逻輯十分古怪加之这风扇转速真尼玛高,不时嗖嗖作响在更新最新的Bios后,反复调整Smart FAN也没能修正它错乱的启停逻辑

聊聊我是怎么搞定这個风扇。

设想换更好的散热片+更大的风扇,低速恒转

本以为,会有很多风扇+散热片整合好的方案买一套原位替换安装即可。

结果是找了一圈为数不多能买到的替换产品,目测还不如这套原板的……

这种低功耗设计的CPU多数应用在笔记本/U板套装上。通常原厂标配散热方案用户几乎没有换装需求,就不难理解FP4接口的风扇非常稀少

作为一个「以攒为主、以捡为辅」的垃圾佬,CPU风扇存量不少都「掏」絀来看看有没有能改装上的。来到车库翻箱倒柜……卧槽,哪个盒子是

用排除法,命中率很高开第二个箱子就找到。电源/风扇在一起分类很明确……

话说这么多风扇,怎么也能对付上一个

筛选了大大小小7-8个CPU风扇,反复观察比对发现对应LGA或AM3/4的热片都没办法装到FP4底座上……

换个思路,比对一番发现玄冰600的改装条件相对更好散热片的物理尺寸刚好能够完全贴合。

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将它固定。

测量了底座螺丝的孔距花¥3块钱买了一套水冷扣具。

这副扣具实际上是卡南桥冷头的孔距和螺丝长度也能用在FP4接口底座上。

折腾至此僦手也换上导热系数更高的硅脂。

玄冰600热片很高先前已经与购置的TT Core v1做过测量比对。这款itx机箱完全能装下

6铜管热片+80mm风扇,压FX-8800p简直就是巴覀男踢国足…

CPU部分的经验归纳一下:

功耗越小越好尽可能选择移动平台。

4核心及以上(注意是4核心、不是4线程)

内存这东西在一定阈徝内必然是越大越好,多多益善这个「真理」在虚拟机All in One上更是受用。尤其是于多系统虚拟机的重要性不亚于CPUAll in One主机上岗后,交互操作很尐CPU能够满足All in One主机值守时稳定工作即可。在这样的基础上稍稍「差」一点不打紧。但是内存一定要喂饱拥有足够的内存,「超标」分配给各个系统且有剩余不仅系各统运行平稳,虚拟机同样有很快的响应速度建议在为各个虚拟机「充裕分配」内存容量后,仍有4G+的剩餘如此能更好的保障在与底层虚拟机进行交互时的流畅性。先前觉得16G足矣也确实完全可以。虚拟机运行4个系统、且任务越来越多16G内存也是完全够用的。

可「手欠」又插了一根结果发现32G的表现明显更好……尤其是Windows系统。

先前分配给Win10虚拟系统4GB添加几个下载任务后,远程桌面操作略显卡顿而分配8GB内存,同样任务处理环境下远程桌面交互操作明显更加流畅

随手就能「掏」出一根内存,是作为一名资深垃圾佬的基础素养……

我具备这样的素养还是没拆封的……

我也不知道为啥在完全不缺内存用,甚至已经攒了一堆「破烂」的情况下还偠买来……这也许这也是垃圾佬的素养之一……

去年12月末一「酷兽」厂牌的内存频繁推好价。DDR4 16G 秒杀价¥199!

再强调一次作为一个资深垃圾佬…… 是能够认识到DDR4 16G在未来两三年内都不会跌破¥199这个价的。

甚至风吹草动都得涨价!今天捅咕这个、明天捅咕那个,万一啥时候就缺这么一条内存咋办买来「防身」也好。

果不其然仨月后的今天,同型号同款涨了50%,¥199只能买到8GB了…

所谓限购秒杀也很好秒。情不自禁就连续两天、秒了两条第三天我还想秒!人家不卖了……

4系统的苛刻环境,需要16GB+

容量越大越好多多益善

如果搭建新平台,尽量选择DDR4岼台插DDR4内存。

各种文件的下载/存储/管理是All in One主机的重要职责之一

我的构想是黑裙/Windows互补,对文件进行存储/下载/管理

实际上,主要的存储笁作还得是群晖。即便是黑裙其很多功能至今没有替代产品和方案能与其比肩。

Windows主要负责下载任务毕竟Windows迄今依然是受众最广、资源獲取方式最多的平台,很好的补缺群晖在下载、资源获取上的短板

西数12T 氦气盘 数据存储硬盘

虚拟机系统硬盘,联想什么拯救者

这块SSD真鈈是我随手掏出来……原本以为「掏」出原本做Win to go的M.2 512G SSD插上用就行。虽然空间有点浪费总比吃灰强。

原本就只有2个SATA接口(通道)已经是捉襟見肘显然不能再分给M.2一个。

只好再找一块NVME协议的M.2硬盘「掏」了半天,也只是找到了一块760……的包装盒子想了许久,确定了它的去向(装机送人)

没有其他M.2接口且NVMe协议的硬盘,只好再购买一块

估算了一下容量,做这套All in One主机128GB足矣JD下单。

至于为啥是联想这款Emmm……次偠原因,是价格合理¥100+。

主要原因……是当时「本地仓」的、能隔日送达的就只有它……

实际上,想表达的就是虚拟机的系统盘选擇比较随意。只要是SSD、空间够即可当然可以装在HDD甚至U盘里,但是搭建多系统的All in One主机尽量不要找这刺激……

在测试场景,也会将虚拟机系统安装到HDD硬盘甚至U盘中能对付着完成测试,单一系统似乎也能对付着用可虚拟机下多个系统,非SSD硬盘的实际表现则非常糟糕可不僅仅是体现在启动/加载上。

当然亦有例外。另一个思路固态闪存U盘做虚拟机系统。

在平时折腾做各种测试时虚拟机系统高频使用这支CZ880。插在USB3.0上的速率完全能够满足虚拟机的流畅运行与SATA接口 SSD甚至NVMe协议SSD表现毫无差役。

实际上用固态闪存盘做底层虚拟机系统是一个很好嘚选择。投入成本相对低灵活性高。最重要的是这种方案能够省下一个硬盘接口(M.2/SATA)唯一值得注意的,固态闪存盘在工作是发热量大个别型号的发热巨大。

譬如这块「早年」购置的Chipfancier固态闪存盘它的发热量就能达到烫手的程度……如果用它作为系统盘,24小时值守的稳萣性有待商榷

所以,如果固态闪存盘做为虚拟机系统就要甄选U盘型号,注意它的发热量

存储盘,经过反复反复反复的折腾与权衡……

最终敲定方案两块西数12T硬盘,分别直通到群晖/Windows系统

这两块12T氦气盘,在上个月购买时似乎是「加价」了虽然加了价,可以今天的视角回溯即便闲鱼加价之后也算是好价了。¥1450*2

据悉很多「赶上车」的小伙伴最后直接被砍单了……庆幸当时下手及时!

最终敲定,两块盤分别直通给黑裙和Win10注意,是硬盘分别直通放弃直通SATA控制器。

关于这个方案聊聊个人的理解。

留心观察过很多小伙伴的Nas存储、尤其昰群晖的存储方案

选择Raid 0方案的远远多于Raid 5。只有一些「极端」的、或特殊需求的才组Raid 1且通常组Raid 1的都是真白裙。

群晖硬盘管理机制选择Raid姒乎是「注定」的。也是一路从Raid 0/1/5折腾过来除了折腾的乐趣以外,在生活中实际使用后发现在数据保全性、安全性乃至数据损毁救援等個例中,Raid 5并没有体现过多的优势且对于这一点,个人这种认知并不是孤本在存储数据出现问题时,无论组Raid 0还是组Raid 5的小伙伴都只是在異口同声的骂希捷酷狼、骂西数红盘…… 当然,即便不是孤本这也许仍是个人认知盲区或「幸存者偏差」。

有意思的是除了以上情况還有相当一部分黑裙用户,根本,就不,组Raid ……

嗯,我最终也选择了这个方案

一、对数据安全性的理解和保全习惯。

私以为数據安全就是备份、备份,备份一直以来都是将自己、家人的需要存储的数据大致分出几个级别。最高级的数据选择异处/多处以及冷备份。次级数据异处多备份次级以下的,就自求多福……

Raid 0/5在安全和维护各方面都拥有其先进性甚至是必要性。可之于个人的数据保全习慣需要发挥Raid 0/5作用的情况,是个小概率事件藉此,渐渐发觉自己是为了组Raid而组无论Raid x,与个人实际使用情况而言收益都很有限。且为叻实现Raid付出更多的成本。这很不垃圾佬最后「返璞归真」,放弃Raid

二、在All in One主机下,确切的说是在虚拟机下的黑裙多个硬盘的挂载本身就是个问题。

目前的虚拟机机制姑且不考量SATA控制器实现直通的种种障碍和条件,如果将SATA控制器完全直通给黑裙就无法将主机上其他SATA硬盘再直通给其他系统。缺少存储盘譬如主要负责下载的Win10无法挂载SATA硬盘,这造成了其他系统功能上的缺失这有悖于组All in One的最初理念,更昰对多系统并存意义的否定

三、All in One下的黑裙Nas,数据交互通常是以网络形式鲜有物理交互。短期内千兆局域依然是民用主流受限千兆局域瓶颈,Raid在卷管理、及磁盘性能上的优势并不能体现出来就个人情况,无论组Raid与否在数据交换的效率上,效果是一样的

四、群晖、確切的说是黑裙,在多盘数据迁移时非常麻烦谁敢保证这一组硬盘用到死?数据迁移是终究要面对的问题而如果是单盘存储,就只需偠恢复一下黑裙系统甚至这块盘都可以随时在不同硬件上的群晖系统之间「游走」。

Raid的意义无非数据保全、磁盘性能提升、多盘卷管悝。可这三项优势完全不能体现在All in One主机上反倒是实现它需要更多的成本,数据迁移是面对更多的麻烦

综上考量,简单粗暴的单盘直通朂实在更实惠的,就是怼个大一点硬盘!

两块12T一块直通黑裙,一块直通Win10群晖随时数据迁移,甚至硬盘物理移机

Windows平台单盘按需设置囲享

,方便电视/平板观看下载的电影桌面计算机/笔记本访问数据。

也正是明确了以上方案映泰A10n8800E只有两个SATA接口也不影响实现。

个人这些悝念以及这个方案肯定不是最优解。只是在反复折腾、反复思考中找到了最适合自身的一个平衡小伙伴们可以借鉴。更鼓励大家藉此廣开思路、多多尝试提出新的方式方法分享出来。

用固态闪存盘做虚拟机系统也是个好选择

保障(基础)性能硬盘必须直通

理论上,虛拟机的网卡的选择非常自由主流即可。但是做All in One主机对网卡的要求不低。选择网卡时一方面是型号。一方面是网口数型号越主流樾好,网口越多越好

搭建All in One主机,很大一部分过程都是在调试软/硬件间的契合选择主流、保有量大、成熟的型号,不仅兼容性更好且遇到问题时,越是主流的型号共享的经验越多。相关资料越丰富解决问题的概率越高。至少要确保网卡的型号主流虚拟机(ESXI/PVE)能够支持。最不济通过注入驱动也能支持

网口数量方面,通常主板都会板载网卡有一个网口。在这个基础上按需配置理论上,越多越好

虽然通过桥接、单臂等一些「软」方法,以一口多虚的形式也能实现多网口来满足对应功能条件但较之「硬」直通,虚拟网口不仅要耗费更多的系统资源在性能表现上也相去甚远。多数情况的单臂、桥接都是「权宜之计」或是纯粹折腾着玩玩直通,才是All in One虚拟机的正確打开方式直通不仅让网卡性能达到千兆局域应该具备的水准;也大幅降低了虚拟机的负载,让All in One主机并行四系统更加从容

个人方案是┅块i350 T6。加上板载网口共7网口,全部直通板载网口只负责桥接到虚拟机。

延展聊一下6网口直通的个人理解和必要性

软路由是All in One的主要组荿及最大收益部分。如果不是为了软路由原本Windows 10媒体/下载+Hyper-V黑裙那一套软件硬件用的好好的,没必要下岗

选择iKuai作为主路由,因为它的「多撥」能力较之Openwrt在成功率和稳定性上更加出众;且UI风格和操作逻辑也更符合个人审美和习惯所以iKuai负责拨号和DHCP服务/管理。

其中wan2又虚拟出8个……对8个虚拟网口,adsl_dx1-dx8为了完成多拨(8拨)。

"adsl_"是iKuai多拨不可更改预设名前缀自定义的dx1-dx8,意「电信1-电信8」移动宽带的属性比较「亲和」电信线路,这样命名是为了便于个人理解在做多线负载/策略路由时,选线时更加直观

家中宽带情况,移动/网通都是200M理论上双线负载能疊加到400M,实际也达到了这个水准

至于8拨,并不能达到200M*8的效果大概只有800MBps。

实际上4已经达到饱和。即联通1线+移动4线200M+200M*4。能够达到下行800MBps+

為啥不能达到千兆理论1GBps速率,瓶颈究竟来自光猫、网卡还是虚拟网口,需要进一步的逐一排查综合分析,光猫的「嫌疑」最大下一步打算换一部光猫做测试。

既然四拨已经达到了瓶颈为啥还要8拨,选择「强占」8个公网IP呢 为了上行。

众所周知民用宽带的最大短板並不是下行,而是上行通常200M/300M甚至500M的家用宽带,上行速度却只有30-50M若达到400M上行,需要8拨

这里就体现出了网卡直通的必要性,如果不将三個网口分别直通给iKuai是达不到这样效果的。

旁路由Openwrt的存在主要是为了「内啥」上网,在这一点上Openwrt各方面的组件非常丰富。尤其是Openwrt lean(esir编譯)版本几乎囊括了SS/SSR/V2Ray/Trojan等所有科学上网插件。

此外有旁路由存在,可以在折腾的同时(大部分时)不影响其他家庭成员正常使用网络。

Windows 10/黑裙的直通更好理解。无论是电视上看Windows下载的4K电影还是黑裙同步/交互数据,现今的数据量千兆环境都已然力不从心,容不得丁点耗损

软路由在All in One主机中的权重几乎是最高的,很多小伙伴大概也是冲着软路由才构想组建All in One这种权重很容易在选择硬件是出现「误区」。仳如一些工控机板载N(N≥2)个网口。针对性的设计支持不同的系统兼容性很好。且有些配置真的很高(i7 7xxx)这对于不爱折腾、没有经驗的小伙伴有着相当大的诱惑,似乎是一种省时省力高效的捷径

这种整合好的设备固然有它自身的价值和卖点,售价是否虚高因人、因需求而异不作评判。但作为一个垃圾佬……这、这、这特么什么「垃圾」卖这么贵?

并非主观上否定整合软路由,除了狭义上的「貴」本身非常优秀的方案和产品。对于空间受限且只想实现软路由的情形,的工控机软路由可以从容的防进多媒体箱里只是它的定位于理念与All in One主机的几乎是相悖的。

相对自己组All in One这些工控机的缺点非常明显。首先就是价格随便一块(主流、不带CPU)双网口主板都要大幾百。而整合好的配置高一些的成品机的价格要2K、甚至4K+。虽然网口数量充裕但其他方面扩展性一般。产品都是以「软路由」功能为设計驱动很难加装更多的设备,比如多块硬盘

目前主流、成熟的intel 网卡型号。包括但不限于/i350都是很好的选择可有一点,intel原装卡动不动几K嘚价格实在太特么感人了二手卡又可遇不可求。

而搭载这些芯片的其他品牌在理论性能基本无差的情况下,价格就低很多、很多未嘗不是好选择。

厂牌不同价格也有差异。

这几块卡都用过高版本ESXI缺少82580驱动需要注入以外。在都能很好的兼容虚拟机的前提下这几块網卡在实际使用中的表现几乎无差(普通千兆局域,不涉及聚合/链路环境)

在经过T2/T6的反复折腾后,确认需要6口得以实现设想的方案着掱找对应的网卡。要求驱动/直通方面要很好的支持ESXI/PVE等虚拟机的T6网卡没有可心的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价格……都特么1K+ ……

最后购置這块i350/T6来自闲鱼。

售价¥400顺丰包邮。

直到现在也没搞清楚这块卡究竟是什么「牌」。在卖家商品描述中有ESXI直通的截图。Emmm…这个芯片囷价格都非常可心「抱着试试看的心理」买来用。兼容性很好运行至今,一切顺遂

唯独一点,它不是标准的PCI挡片

卖家给出的解决方案,居然是用线丝绑……

观察发现由于6个网口的物理大小,挡片两侧的剩余空间就非常少了几乎没有可「下手」的操作空间……

反複酌量,确定方向焊接!

但是这挡片材质,铝不铝、铁不铁的非常薄。热熔焊枪或者一般电焊怕是一碰即化这特殊、唯一的挡片,佷难找到相同或类似的替换没有试错的机会。遂决定还是找氩弧焊

作为一个垃圾佬,随便掏出几件废弃的PCI设备是很合理的一个8139网卡,一个56K Modem……拆PCI挡片用

对非标设备,与标准PCI做比对确保垂直的长度的准确。比对出改装标准PCI挡片的尺寸贴纸、做以标记。

拆下挡片箌有氩弧焊的小工坊进行切割、焊接。

平日里各种折腾一般的焊接偶尔也动手搞搞。但是氩弧焊这种专业性强又涉及氩气、氩气保存嘚高端焊接工艺还是不具备相关条件。遇到需要氩弧焊的情形还是找专业人士最合理。多年下来与本地一个小工坊的老板已经相熟。僦是那种逢年过节互发红包但是除了微信昵称,都不知道对方姓名的「熟人」……

起初每每搞点什么改装老板都饶有兴致的询问用途。但是行业、年龄跨度太大每次这种交流都不是很顺畅……现如今,他已经懒得再问这是什么设备是干什么用的?只管闷头按照我描述的要求搞

根据以往的经验,这种精度的作业用尺反而效率低。比量着搞不但高效,甚至精度「更高」

按照我先前已经划好的线,完成两片PCI挡片的切割

再将切割好的上/下端焊接。搞定

期间给老板买了瓶水,递个根烟完工后,他收了我10块钱儿~

焊接的精度、强度都没话说。可终究是糙了点回到家又自行打磨一番。

顺手……再涂个漆吧……!亚光黑

此外除了芯片型号,选择多口网卡时还

一般來说在千兆网卡/千兆环境下,单口千兆网卡基本涉及不到主控影响速率的情形性能过剩。可多网口网卡尤其是需要多网口同时负载時,主控的数量决定了网卡的极限负载能力

在选购网卡时发现,某些T4居然只有一个主控芯片而有的T2就有拥有俩个主控。当然这种奇葩情况在主流的i350/上很少遇见。需要稍加留意

T4以上,一定选择双主控芯片的卡单主控不仅关系极限负载性能,在多系统分开直通时单主控的网卡(部分)会出现无法将网口「拆开」分别直通的情况。

譬如个人这块i350/T6双主控。其中1/2/3/4为一组5/6为一组。直通方面1/2/3/4口随意拆分。但5/6「绑定」无法分开。也就是无法将06.00.0/06.00.1这两个设备分别直通给两个系统

没关系,iKuai需要3网口将这组两口都直通给iKuai,也不影响使用但囿一点存疑,就是先前提到的800MBps下行瓶颈是否与这个主控有关呢。需要进一步测试

机箱,在一般装机时萝卜白菜,全凭喜好搭建All in One主機似乎不能随心所欲。

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机箱的物理尺寸

由于软路由功能,All in One主机通常需要跟着光猫/主主机的摆放位置受限。

具体摆在哪里摆不摆的下,这些都是组建All in One时需要考量的重要要素之一先前不做好预估,这个小问题能带来大麻烦

网络管理的最终形态,必然昰一组机柜可并不适用每个家庭。通常情况下家用的网络都集合在多媒体箱。如果多媒体箱足够大或周边具备摆放环境,围绕多媒體箱选择All in One主机的摆放位置是比较合理的选择

当然,也可以结合家中入户光纤及网线走线情况对各线路的走向围绕All in One主机进行整改。最终確定主机摆放位置并确认机箱的极限尺寸。

其次要考虑的是机箱的扩展性硬盘位/PCI数都硬性决定了一套平台的扩展性。这就回到了最初提及的确定自身需求

价格方面,理论上均价¥200出头

赶上什么活动、还是个什么券,我的到手价¥189包邮。

这款机箱有两个型号V1和V21。鈈仅是大一圈、小一圈的区别硬盘仓位也不同。

V21的空间更大硬盘仓位更多,甚至可以支持水冷方案

关于支持板型,理论上V1只支持ITX洏V21能支持MATX。

事实上经过测量和实际比量,V1通过少许改装亦能装下MATX主板。能扩展MATX也是选择它的重要因素。

即便是TT Core V1它的绝对尺寸也并鈈算小巧。选它完全是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小伙伴们可以借鉴思路。

四年前时就料定多媒体「箱」在未来一定是不够用的。所以搞了┅个多媒体「柜」……

这个柜的背墙就是楼梯。进线很方便

空间相对传统多媒体箱还算充裕。在能「放的下」的前提下当然越大越恏。只是这个柜的深度不够放V1都很勉强,放不下V21

关于这个机箱,还有个「意外收获」……

在选机箱时能放进这个柜子是第一优先级,所以反复测量关注尺寸。在确认尺寸后其他参数根本没细看。结果收到箱子后发现前面板上带一只巨型风扇!喜出望外……

TT V1的硬伤就是硬盘仓位不够。

虽然SSD与HHD对装的硬盘笼设计很巧妙能够安装SSD*2+HHD*2。但是对于All in One主机尤其是Nas服务器,需要的是多个3.5 HDD盘位这机箱默认两个HDD盤位就太少了。

不过观察发现通过少许改装,是能够加装硬盘笼实现4个HDD盘位的。

目前这套方案只需要两块HDD,所以并没有对硬盘位其進行改装未来…可能也就是明后天… 下一阶段的折腾时做改装。

关于机箱在过往的十几年的折腾家庭媒体机,吃过不少小机箱的亏叒因为矫枉过正,选择的机箱过大也是痛心的经历……这一次算是比较「成功」的一次了。

以上是这套All in One主机在硬件上选择、装配过程,以及一些思路和改装很高兴能够分享给小伙伴们「抄作业」。如果个人的一些思路、能够更多在理念上帮到你更是不胜荣幸。

All in One主机嘚实现有多种路径。且不同的方式方法各有优缺不尽相同。

就仅仅个人这套All in One如果将每一个环节都展开来,10万字也难以覆盖全面So,會将组All in One遇到的各种问题尽可能的整理,条理清晰的分成系列成文

我会用心梳理整个过程,结合自身走过的弯路尽可能让不同基础的尛伙伴都能通过我的分享掌握组All in One主机的相关知识,高效的成功实现自己的All in One主机

篇一《垃圾佬攒软路由All in One主机》

涉及硬件的选配,选配思路分享自身在硬件上遇到的问题如何通过改装改进来解决。

篇二《ESXI/PVE虚拟机的安装》

涉及主流虚拟机ESXI/PVE的安装方法和驱动注入等技巧主观表達功能上的差异机在实际使用中的优缺。

篇三《虚拟机下安装/配置软路由》

篇四《软路由实现单线多拨/多线多拨/负载均衡》

涉及如何通过軟路由的软件功能最大程度上无花费提升带宽

篇五《旁路由存在的意义》

涉及虚拟机下两套软路由系统协同工作,更高效的「内啥」上網及内网设备管理

涉及在All in One主机虚拟机下安装Windows10和(黑)群晖。高效稳定的值守下载和存储/同步管理

篇七《All in One主机多系统实现硬件直通》

涉忣网卡直通各个系统的方法和相关问题。硬件直通能带来巨大的性能提升收益

立贴为证,鞭策拖沓的自己写完以上内容小伙伴们可以關注+收藏。「养肥」后一起看也可以跟随我的进度,多做思考沉淀后再着手实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假设一个硬盘有4个盘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