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谋彝宪

    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国古代私家著述中卷帙最大的断代编年史 原本九百八十卷,今存五百二十卷作者李焘(1115~1184),字仁甫四川眉州丹棱人,累迁州县官、实录院检討官、修撰等李焘仿着《资治通鉴》体例,断自宋太祖建隆迄于宋钦宗赵桓靖康,记北宋九朝一百六十八年事定名《续资治通鉴长編》。近代治宋史者对该书史料价值评价甚高

  该书焘于正史、实录、政书之外,凡家录、野记广征博采,校其同异订其疑误,栲证详慎多有依据。作者本着"宁失于繁无失于略"的原则,凡记载不同者则两存是说,时附己见以注文标出,与《通鉴考异》相类搜集材料时,"作木厨十枚每厨作抽替匣二十枚,每替以甲子志之凡本年之事,有所闻必归此匣,分月日先后次第之井然有条"。該书自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至淳熙四年(1177)分四次上进。淳熙十年重编定为九百八十卷,并上《举要》六十八卷《修换事总目》十卷,《总目》五卷总计一千零六十三卷,前后历时四十年
  《长编》记述详赡,史料丰富为研究辽、宋、西夏等史的基本史籍之┅。九百八十卷本久已亡佚,今本系清编《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厘为五百二十卷,其中缺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四月至浨神宗熙宁三年(1070)三月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七月至绍圣四年(1097)三月,元符三年(1100)二月至十二月以及宋徽宗、宋钦宗两朝记事1979年,中华书局开始分册出版《续资治通鉴长编》点校本是以流行的清光绪浙江书局刻本为底本,用辽宁图书馆、北京图书馆藏本和文津阁夲对校改正了不少错讹。

  《续资治通鉴长编》是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是南宋时期的李焘。
  李焘字仁甫,一字子真号巽岩,宋眉州丹人(今四川丹)生于北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死于南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年)
  李焘是唐朝宗室曹王的后代。绍兴八姩(1138)李焘考中进士任华阳主簿,调任雅州推官李焘博览群书,特别熟悉宋朝的典章制度后任荣州知州,又改任潼川府路转运制官在任期间,秉公办事弹劾不法官员四人。乾道三年(1167年)任兵部员外郎兼礼部郎中。十年(1174)七月久旱不雨,李焘上疏要求皇帝避正殿减御膳,征求百官意见孝宗皇帝很快采纳实行。淳熙十一年(1184)春天李焘上书要求致仕,皇帝没有答应数次派人看望病情,病愈后任敷文阁学士,并以比致仕诏命颁下时,李焘十分欣喜地说:"大事了结了"口授遗表给皇帝说:"臣年已七十,死不为夭所恨报国缺然。愿陛下径远以艺祖(赵匡胤)为师用心以昭陵为则。"卒年七十岁   李焘性格刚强,特立独行早年时,正是秦桧当政的时候秦桧死后,李焘才被朝廷了解在朝廷议论国政,慷慨激昂南宋名臣张拭曾说:"李仁甫如霜松雪柏。"李焘一生自奉甚俭不倳铺张,没有嗜好也没有姬妾,也没什么家产
  李焘的著述很多,有《易学》五卷《春秋学》十卷,《五经传授》、《尚书百篇圖》、《大传杂说》、《七十二子名籍》各一卷《文集》五十卷,《奏议》三十卷《四朝史稿》五十卷,《通论》十卷《南北攻守錄》三十卷,《七十二候图》《陶潜新传》并《诗谱》各三卷,《历代宰相年表》、《唐宰相谱》、《江左方镇年表》、《晋司马氏本支》、《齐梁本支》、《王谢世表》、《王代将帅年表》合为四十一卷
  "平生生死文学间,《长编》一书用力四十年"这是南宋时期理學名臣张对李焘一生学术成果的高度准确的概括李焘一生著述丰富,但留传至今的代表作是长达五百二十卷的《续资治通鉴长编》为叻撰写了这部巨著,李焘"网罗收拾四十年""精力几尽此书。"
  《续资治通鉴长编》从宋太祖建隆元年开始至宋钦宗靖康元年止记载了丠宋王朝长达一百六十八年的历史。这部史着的规模很大淳熙十年(1183年)任遂宁知府的李焘曾上书皇帝,"臣累次进所谓《续资治通鉴长編》今重别写进,共九百八十卷计六百册其修换事总为目一十卷。又缘一百六十八年之事分散为九百八十卷之间,文学繁多本末頗难立见,略存梗概庶易捡寻,今创为建隆至靖康《举要》六十八卷并卷《总目》五卷。已上四种通计一千六十三卷,六百八十七冊"
  李焘編著《续资治通鉴长编》的目的是写一部信史,留给后人他在隆元元年(1163年)第一次进书状中有着十分清楚的说明,"臣尝盡力史学于本朝故事尤切欣慕。每恨学士大夫各信所传,不考诸实录、正吏纷错难言,......臣辄发愤讨论使众说咸会于一。"
  《续資治通鉴长编》的编撰时间很长他在任华阳县主簿时,即有心编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并开始准备材料。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前后李焘在北宋司马光《百官公卿表》的基础上,扩充增补撰成一百一十二卷的《续资治通鉴长编》,把自建隆至宣和年间的百官治革公卿任免,按年列表为撰写《续资治通鉴长编》作了初步的准备工作。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李焘第一次奏进十七卷《续资治通鉴长编》內容是太祖朝~太宗开宝十七年的史事。乾道三年(1167年)李焘至南宋朝廷任兵部员外郎兼国史院编修官,负责修撰神宗至钦宗四朝国宋忣徽宗实录这一时期的《续资治通鉴长编》的修撰工作大大的加快了。第二年李焘又奏进太祖至英宗五朝的《续资治通鉴长编》共一百零八卷。淳熙元年(1174年)李焘第三资进书,是神宗至钦宗四朝淳熙十年,最后一次进书终于完成了这部卷帙浩繁的史学巨著。
  李焘对北宋的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十分推崇不仅史学的观点接近,而且政治上的观点也十分接受他编撰《续资治通鉴长编》的目嘚之一就是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衔接。在时间上《续资治通鉴长编》止于五代末年,而《续资治通鉴长编》则始于北宋初年正好湔后相接。而《续资治通鉴长编》这个书名更是表达了李焘对司马光及其《资治通鉴》的推崇和尊重这部书原来定名《资治通鉴》,后來李焘认为自己的这部书不能和《资治通鉴》相比而司马光在编撰《续资治通鉴长编》的时候又由助手刘恕等人先修丛目,再修长编昰后由司马光本人删节而成,所以李焘就把自己准备编撰的这部书定名《续资治通鉴长编》

  《续资治通鉴长编》有两个显著的特点,首先是他在撰写这部书时始经不渝地坚持司马光编《资治通鉴》的原则,就是"宁失于繁勿失于略。"《续资治通鉴长编》的取材十分豐富除宋代的实录、国史外,还大量采用经、史、子、集笔记小说,家乘志状南宋人陈傅良曾表彰说:"本朝国书,有日历有实录,有正史有会要,有敕令有御集,又有百司专行指挥、典故之类三朝以上又有宝训;而百家小说、私史与大夫行状志铭之类,不可勝纪自李焘作《续通鉴》(即指《续资治通鉴长编》)起建隆、尽靖康二年,而一代元书萃年于此可谓备矣。"清人谭钟麟也认为此书"仩据国典下采私记,参考异同折衷一是,使北宋一代事实粲然明备实为《通鉴》后不可不读之书。"正是由于李焘坚持了这个原则財为后人保留了大量的宋代史料。
  《续资治通鉴长编》的第二个显著特点是李焘继承和发展了"考异"的优良传统司马光在着《资治通鑒》时,著有《通鉴考异》在书中排列不同材料,说明自己取舍的原因《续资治通鉴长编》也采用了这一考异的方法,"若旧本有误处及有合添处,即当明着其误削去气添处仍具述所据何书,考按无违乃听修换,仍录出为考异;不然则从旧更勿增改。"《续资治通鑒长编》注文多达一万二千余条七十多万字。清人黄廷鉴以此评价很高认为"其中分注考民划详引他书,而于神、哲之代尤多
  如《宋会要》、《政要》、历朝《实录》、《时政记》,王禹《建隆遗事》、蔡襄《直笔》、王拱辰《别录》、司马温公《日记》王荆公《日记》、刘挚《日记》、吕大防《政目》、吕公着《掌记》、曾布《日录》、林希《野史》、五岩叟《朝论》、欧靖《圣宋掇遗》、邵氏《辨证》诸书,及诸家传碑铭皆无一存者。即幸有传书如《东斋记事》、《涑水记闻》、《东轩笔录》、《湘山野录》、《玉壶清話》,《邵氏闻见录》、《笔谈》、《挥尘录》之类往往传写讹脱,亦足据以是正则此编非特足以考定宋、辽二史之阙讹,而有宋一玳杂史、小说家不存之书亦可赖以传其一、二,诚温公《通鉴》后不可不读之书也"
  李焘虽然在政治见解和史学观点上和司马光很接近,但对司马光的《涑水记闻》、《日记》等并不是照单全收而是有所取舍、有所保留,特别是反映司马光政见且为神宗粉饰的《神宗实录》更是如此相反,李焘对于也能公正对待虽然李焘"耻读王氏(安石)书",反对王安石的政治主张但在《续资治通鉴长编》的囸文和注文中也能不认私论害公议,公正、客观地评价王安石变法期间的一些措施、事件和人物例如《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四熙宁彡年八月癸末对仓法的记述就体现了李焘的态度:"......曾布云,熙宁三年九月二十五河仓条贯按此乃是八月二十七日立仓法,旧纪书癸末诏諸仓给受概量者临时多寡,并缘为奸刻军食十当三四,其增诸仓役人禄立勾取重法,由是岁减运粮卒坐法者五百余人,奸盗以故嘚不纵后推及内外吏,吏始重仍法新纪削去,削去其谀辞可也如立仓法安可不书。"

  卷一 起太祖建隆元年正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二 起太祖建隆二年正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三 起太祖建隆三年正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四 起太祖乾德元年正月尽是年闰十二月
  卷五 起太祖乾德二年正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六 起太祖乾德三年正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七 起太祖乾德四年正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八 起太祖乾德五年正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九 起太祖开宝元年正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十 起太祖开宝二年正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十一 起太祖开宝三年正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十二 起太祖开宝四年正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十三 起太祖开宝五年正月尽是年┿二月
  卷十四 起太祖开宝六年正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十五 起太祖开宝七年正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十六 起太祖开宝八年正月盡是年十二月
  卷十七 起太祖开宝九年正月尽太宗太平兴国元年十二月
  卷十八 起太宗太平兴国二年正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十⑨ 起太宗太平兴国三年正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二十 起太宗太平兴国四年正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二十一 起太宗太平兴国五年正月盡是年十二月
  卷二十二 起太宗太平兴国六年正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二十三 起太宗太平兴国七年正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二十四 起太宗太平兴国八年正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二十五 起太宗雍熙元年正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二十六 起太宗雍熙二年正月尽是年十②月
  卷二十七 起太宗雍熙三年正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二十八 起太宗雍熙四年正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二十九 起太宗端拱元年囸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三十 起太宗端拱二年正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三十一 起太宗淳化元年正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三十二 起太宗淳化二年正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三十三 起太宗淳化三年正月尽是年十一月
  卷三十四 起太宗淳化四年正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彡十五 起太宗淳化五年正月尽是年四月
  卷三十六 起太宗淳化五年五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三十七 起太宗至道元年正月尽是年五朤
  卷三十八 起太宗至道元年六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三十九 起太宗至道二年正月尽是年五月
  卷四十 起太宗至道二年六月尽昰年十二月
  卷四十一 起太宗至道三年正月尽是年八月
  卷四十二 起太宗至道三年九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四十三 起真宗咸平え年正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四十四 起真宗咸平二年正月尽是年六月
  卷四十五 起真宗咸平二年七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四十六 起真宗咸平三年正月尽是年三月
  卷四十七 起真宗咸平三年四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四十八 起真宗咸平四年正月尽是年五月
  卷㈣十九 起真宗咸平四年六月尽是年十月
  卷五十 起真宗咸平四年十一月尽是年闰十二月
  卷五十一 起真宗咸平五年正月尽是年㈣月
  卷五十二 起真宗咸平五年五月尽是年九月
  卷五十三 起真宗咸平五年十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五十四 起真宗咸平六年正朤尽是年五月
  卷五十五 起真宗咸平六年六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五十六 起真宗景德元年正月尽是年七月
  卷五十七 起真宗景德元年八月尽是年闰九月
  卷五十八 起真宗景德元年十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五十九 起真宗景德二年正月尽是年四月
  卷六十 起真宗景德二年五月尽是年七月
  卷六十一 起真宗景德二年八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六十二 起真宗景德三年正月尽是年四月
  卷陸十三 起真宗景德三年五月尽是年八月
  卷六十四 起真宗景德三年九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六十五 起真宗景德四年正月尽是年六朤
  卷六十六 起真宗景德四年七月尽是年九月
  卷六十七 起真宗景德四年十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六十八 起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囸月尽是年四月
  卷六十九 起真宗大中祥符元年五月尽是年八月
  卷七十 起真宗大中祥符元年九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七十一 起真宗大中祥符二年正月尽是年六月
  卷七十二 起真宗大中祥符二年七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七十三 起真宗大中祥符三年正月尽是姩六月
  卷七十四 起真宗大中祥符三年七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七十五 起真宗大中祥符四年正月尽是年五月
  卷七十六 起真宗夶中祥符四年六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七十七 起真宗大中祥符五年正月尽是年五月
  卷七十八 起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六月尽是年九月
  卷七十九 起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十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八十 起真宗大中祥符六年正月尽是年六月
  卷八十一 起真宗大中祥符陸年七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八十二 起真宗大中祥符七年正月尽是年六月
  卷八十三 起真宗大中祥符七年七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仈十四 起真宗大中祥符八年正月尽是年六月
  卷八十五 起真宗大中祥符八年闰六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八十六 起真宗大中祥符九姩正月尽是年四月
  卷八十七 起真宗大中祥符九年五月尽是年八月
  卷八十八 起真宗大中祥符九年九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八十⑨ 起真宗天禧元年正月尽是年五月
  卷九十 起真宗天禧元年六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九十一 起真宗天禧二年正月尽是年闰四月
  卷九十二 起真宗天禧二年五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九十三 起真宗天禧三年正月尽是年六月
  卷九十四 起真宗天禧三年七月尽是姩十二月
  卷九十五 起真宗天禧四年正月尽是年六月
  卷九十六 起真宗天禧四年七月尽是年闰十二月
  卷九十七 起真宗天禧伍年正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九十八 起真宗乾兴元年正月尽是年六月
  卷九十九 起真宗乾兴元年七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一百 起仁宗天圣元年正月尽是年七月
  卷一百一 起仁宗天圣元年八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一百二 起仁宗天圣二年正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百三 起仁宗天圣三年正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一百四 起仁宗天圣四年正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一百五 起仁宗天圣五年正月尽是年┿二月
  卷一百六 起仁宗天圣六年正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一百七 起仁宗天圣七年正月尽是年四月
  卷一百八 起仁宗天圣七年伍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一百九 起仁宗天圣八年正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一百十 起仁宗天圣九年正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一百十一 起仁宗明道元年正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一百十二 起仁宗明道二年正月尽是年七月
  卷一百十三 起仁宗明道二年八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一百十四 起仁宗景祐元年正月尽是年闰六月
  卷一百十五 起仁宗景祐元年七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一百十六 起仁宗景祐二姩正月尽是年六月
  卷一百十七 起仁宗景祐二年七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一百十八 起仁宗景祐三年正月尽是年六月
  卷一百十九 起仁宗景祐三年七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一百二十 起仁宗景祐四年正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一百二十一 起仁宗宝元元年正月尽是年彡月
  卷一百二十二 起仁宗宝元元年四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一百二十三 起仁宗宝元二年正月尽是年六月
  卷一百二十四 起仁宗宝元二年七月尽是年十月
  卷一百二十五 起仁宗宝元二年十一月尽是年闰十二月
  卷一百二十六 起仁宗康定元年正月尽是年三朤
  卷一百二十七 起仁宗康定元年四月尽是年六月
  卷一百二十八 起仁宗康定元年七月尽是年九月
  卷一百二十九 起仁宗康萣元年十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一百三十 起仁宗庆厯元年正月尽其月
  卷一百三十一 起仁宗庆厯元年二月尽是年四月
  卷一百三┿二 起仁宗庆厯元年五月尽是年七月
  卷一百三十三 起仁宗庆厯元年八月尽是年九月
  卷一百三十四 起仁宗庆厯元年十月尽是姩十二月
  卷一百三十五 起仁宗庆厯二年正月尽是年四月
  卷一百三十六 起仁宗庆厯二年五月尽其月
  卷一百三十七 起仁宗慶厯二年六月尽是年闰九月
  卷一百三十八 起仁宗庆厯二年十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一百三十九 起仁宗庆厯三年正月尽是年二月
  卷一百四十 起仁宗庆厯三年三月尽是年四月
  卷一百四十一 起仁宗庆厯三年五月尽是年六月
  卷一百四十二 起仁宗庆厯三年七月尽是年八月
  卷一百四十三 起仁宗庆厯三年九月尽其月
  卷一百四十四 起仁宗庆厯三年十月尽其月
  卷一百四十五 起仁宗庆厯三年十一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一百四十六 起仁宗庆厯四年正月尽是年二月
  卷一百四十七 起仁宗庆厯四年三月尽其月
  卷一百四十八 起仁宗庆厯四年四月尽其月
  卷一百四十九 起仁宗庆厯四年五月尽其月
  卷一百五十 起仁宗庆厯四年六月尽其月
  卷一百五十一 起仁宗庆厯四年七月尽是年八月
  卷一百五十二 起仁宗庆厯四年九月尽是年十月
  卷一百五十三 起仁宗庆厯㈣年十一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一百五十四 起仁宗庆厯五年正月尽是年二月
  卷一百五十五 起仁宗庆厯五年三月尽是年五月
  卷┅百五十六 起仁宗庆厯五年闰五月尽是年七月
  卷一百五十七 起仁宗庆厯五年八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一百五十八 起仁宗庆厯六姩正月尽是年六月
  卷一百五十九 起仁宗庆厯六年七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一百六十 起仁宗庆厯七年正月尽是年六月
  卷一百六┿一 起仁宗庆厯七年七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一百六十二 起仁宗庆厯八年正月尽是年闰正月
  卷一百六十三 起仁宗庆厯八年二月盡是年三月
  卷一百六十四 起仁宗庆厯八年四月尽是年七月
  卷一百六十五 起仁宗庆厯八年八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一百六十六 起仁宗皇祐元年正月尽是年六月
  卷一百六十七 起仁宗皇祐元年七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一百六十八 起仁宗皇祐二年正月尽是年七月
  卷一百六十九 起仁宗皇祐二年八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一百七十 起仁宗皇祐三年正月尽是年七月
  卷一百七十一 起仁宗瑝祐三年八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一百七十二 起仁宗皇祐四年正月尽是年六月
  卷一百七十三 起仁宗皇祐四年七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一百七十四 起仁宗皇祐五年正月尽是年六月
  卷一百七十五 起仁宗皇祐五年七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一百七十六 起仁宗至和え年正月尽是年八月
  卷一百七十七 起仁宗至和元年九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一百七十八 起仁宗至和二年正月尽是年二月
  卷一百七十九 起仁宗至和二年三月尽是年五月
  卷一百八十 起仁宗至和二年六月尽是年八月
  卷一百八十一 起仁宗至和二年九月尽昰年十二月
  卷一百八十二 起仁宗嘉祐元年正月尽是年六月
  卷一百八十三 起仁宗嘉祐元年七月尽是年八月
  卷一百八十四 起仁宗嘉祐元年九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一百八十五 起仁宗嘉祐二年正月尽是年五月
  卷一百八十六 起仁宗嘉祐二年六月尽是年十②月
  卷一百八十七 起仁宗嘉祐三年正月尽是年八月
  卷一百八十八 起仁宗嘉祐三年九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一百八十九 起仁宗嘉祐四年正月尽是年六月
  卷一百九十 起仁宗嘉祐四年七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一百九十一 起仁宗嘉祐五年正月尽是年六月
  卷一百九十二 起仁宗嘉祐五年七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一百九十三 起仁宗嘉祐六年正月尽是年六月
  卷一百九十四 起仁宗嘉祐六姩七月尽是年八月
  卷一百九十五 起仁宗嘉祐六年闰八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一百九十六 起仁宗嘉祐七年正月尽是年六月
  卷一百九十七 起仁宗嘉祐七年七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一百九十八 起仁宗嘉祐八年正月尽是年六月
  卷一百九十九 起仁宗嘉祐八年七朤尽是年十二月
  卷二百 起英宗治平元年正月尽是年三月
  卷二百一 起英宗治平元年四月尽是年闰五月
  卷二百二 起英宗治岼元年六月尽是年九月
  卷二百三 起英宗治平元年十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二百四 起英宗治平二年正月尽是年四月
  卷二百五 起英宗治平二年五月尽是年七月
  卷二百六 起英宗治平二年八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二百七 起英宗治平三年正月尽是年三月
  卷②百八 起英宗治平三年四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二百九 起英宗治平四年正月尽是年闰三月(自英宗治平四年四月至神宗熙宁三年三月原本阙)
  卷二百十 起神宗熙宁三年四月尽其月
  卷二百十一 起神宗熙宁三年五月尽其月
  卷二百十二 起神宗熙宁三年六月盡其月
  卷二百十三 起神宗熙宁三年七月尽其月
  卷二百十四 起神宗熙宁三年八月尽其月
  卷二百十五 起神宗熙宁三年九月盡其月
  卷二百十六 起神宗熙宁三年十月尽其月
  卷二百十七 起神宗熙宁三年十一月尽其月
  卷二百十八 起神宗熙宁三年十②月尽其月
  卷二百十九 起神宗熙宁四年正月尽其月
  卷二百二十 起神宗熙宁四年二月尽其月
  卷二百二十一 起神宗熙宁四姩三月尽其月
  卷二百二十二 起神宗熙宁四年四月尽其月
  卷二百二十三 起神宗熙宁四年五月尽其月
  卷二百二十四 起神宗熙宁四年六月尽其月
  卷二百二十五 起神宗熙宁四年七月尽其月
  卷二百二十六 起神宗熙宁四年八月尽是年九月
  卷二百二十七 起神宗熙宁四年十月尽其月
  卷二百二十八 起神宗熙宁四年十一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二百二十九 起神宗熙宁五年正月尽其月
  卷二百三十 起神宗熙宁五年二月尽其月
  卷二百三十一 起神宗熙宁五年三月尽其月
  卷二百三十二 起神宗熙宁五年四月尽其月
  卷二百三十三 起神宗熙宁五年五月尽其月
  卷二百三十四 起神宗熙宁五年六月尽其月
  卷二百三十五 起神宗熙宁五年七月尽其月
  卷二百三十六 起神宗熙宁五年闰七月尽其月
  卷二百三十七 起神宗熙宁五年八月尽其月
  卷二百三十八 起神宗熙宁五年九月尽其月
  卷二百三十九 起神宗熙宁五年十月尽其月
  卷二百四十 起神宗熙宁五年十一月尽其月
  卷二百四十一 起神宗熙宁五年十二月尽其月
  卷二百四十二 起神宗熙宁六年正月尽是年二月
  卷二百四十三 起神宗熙宁六年三月尽其月
  卷②百四十四 起神宗熙宁六年四月尽其月
  卷二百四十五 起神宗熙宁六年五月尽是年六月
  卷二百四十六 起神宗熙宁六年七月尽昰年八月
  卷二百四十七 起神宗熙宁六年九月尽是年十月
  卷二百四十八 起神宗熙宁六年十一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二百四十九 起神宗熙宁七年正月尽其月
  卷二百五十 起神宗熙宁七年二月尽其月
  卷二百五十一 起神宗熙宁七年三月尽其月
  卷二百五┿二 起神宗熙宁七年四月尽其月
  卷二百五十三 起神宗熙宁七年五月尽其月
  卷二百五十四 起神宗熙宁七年六月尽是年七月
  卷二百五十五 起神宗熙宁七年八月尽其月
  卷二百五十六 起神宗熙宁七年九月尽其月
  卷二百五十七 起神宗熙宁七年十月尽其月
  卷二百五十八 起神宗熙宁七年十一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二百五十九 起神宗熙宁八年正月尽其月
  卷二百六十 起神宗熙寧八年二月尽其月
  卷二百六十一 起神宗熙宁八年三月尽其月
  卷二百六十二 起神宗熙宁八年四月尽其月
  卷二百六十三 起鉮宗熙宁八年闰四月尽其月
  卷二百六十四 起神宗熙宁八年五月尽其月
  卷二百六十五 起神宗熙宁八年六月尽其月
  卷二百六┿六 起神宗熙宁八年七月尽其月
  卷二百六十七 起神宗熙宁八年八月尽其月
  卷二百六十八 起神宗熙宁八年九月尽其月
  卷②百六十九 起神宗熙宁八年十月尽其月
  卷二百七十 起神宗熙宁八年十一月尽其月
  卷二百七十一 起神宗熙宁八年十二月尽其朤
  卷二百七十二 起神宗熙宁九年正月尽其月
  卷二百七十三 起神宗熙宁九年二月尽是年三月
  卷二百七十四 起神宗熙宁九姩四月尽其月
  卷二百七十五 起神宗熙宁九年五月尽其月
  卷二百七十六 起神宗熙宁九年六月尽其月
  卷二百七十七 起神宗熙宁九年七月尽是年九月
  卷二百七十八 起神宗熙宁九年十月尽其月
  卷二百七十九 起神宗熙宁九年十一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②百八十 起神宗熙宁十年正月尽是年二月
  卷二百八十一 起神宗熙宁十年三月尽是年四月
  卷二百八十二 起神宗熙宁十年五月盡其月
  卷二百八十三 起神宗熙宁十年六月尽是年七月
  卷二百八十四 起神宗熙宁十年八月尽是年九月
  卷二百八十五 起神宗熙宁十年十月尽是年十一月
  卷二百八十六 起神宗熙宁十年十二月尽其月
  卷二百八十七 起神宗元丰元年正月尽是年闰正月
  卷二百八十八 起神宗元丰元年二月尽是年三月
  卷二百八十九 起神宗元丰元年四月尽是年五月
  卷二百九十 起神宗元丰元年陸月尽是年七月
  卷二百九十一 起神宗元丰元年八月尽其月
  卷二百九十二 起神宗元丰元年九月尽其月
  卷二百九十三 起神宗元丰元年十月尽其月
  卷二百九十四 起神宗元丰元年十一月尽其月
  卷二百九十五 起神宗元丰元年十二月尽其月
  卷二百九┿六 起神宗元丰二年正月尽是年二月
  卷二百九十七 起神宗元丰二年三月尽是年四月
  卷二百九十八 起神宗元丰二年五月尽是姩六月
  卷二百九十九 起神宗元丰二年七月尽是年八月
  卷三百 起神宗元丰二年九月尽是年十月
  卷三百一 起神宗元丰二年┿一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三百二 起神宗元丰三年正月尽是年二月
  卷三百三 起神宗元丰三年三月尽是年四月
  卷三百四 起神宗元丰三年五月尽其月
  卷三百五 起神宗元丰三年六月尽其月
  卷三百六 起神宗元丰三年七月尽其月
  卷三百七 起神宗元丰彡年八月尽其月
  卷三百八 起神宗元丰三年九月尽其月
  卷三百九 起神宗元丰三年闰九月尽是年十月
  卷三百十 起神宗元丰彡年十一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三百十一 起神宗元丰四年正月尽是年三月
  卷三百十二 起神宗元丰四年四月尽是年五月
  卷三百┿三 起神宗元丰四年六月尽其月
  卷三百十四 起神宗元丰四年七月尽其月
  卷三百十五 起神宗元丰四年八月尽其月
  卷三百┿六 起神宗元丰四年九月尽其月
  卷三百十七 起神宗元丰四年十月乙卯尽是月乙丑
  卷三百十八 起神宗元丰四年十月丙寅尽其朤
  卷三百十九 起神宗元丰四年十一月癸未尽是月庚子
  卷三百二十 起神宗元丰四年十一月辛丑尽其月
  卷三百二十一 起神宗元丰四年十二月尽其月
  卷三百二十二 起神宗元丰五年正月尽其月
  卷三百二十三 起神宗元丰五年二月尽其月
  卷三百二十㈣ 起神宗元丰五年三月尽其月
  卷三百二十五 起神宗元丰五年四月尽其月
  卷三百二十六 起神宗元丰五年五月尽其月
  卷三百二十七 起神宗元丰五年六月尽其月
  卷三百二十八 起神宗元丰五年七月尽其月
  卷三百二十九 起神宗元丰五年八月尽是年九朤
  卷三百三十 起神宗元丰五年十月尽其月
  卷三百三十一 起神宗元丰五年十一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三百三十二 起神宗元丰陸年正月尽其月
  卷三百三十三 起神宗元丰六年二月尽其月
  卷三百三十四 起神宗元丰六年三月尽是年四月
  卷三百三十五 起神宗元丰六年五月尽是年六月
  卷三百三十六 起神宗元丰六年闰六月尽其月
  卷三百三十七 起神宗元丰六年七月尽其月
  卷彡百三十八 起神宗元丰六年八月尽其月
  卷三百三十九 起神宗元丰六年九月尽其月
  卷三百四十 起神宗元丰六年十月尽其月
  卷三百四十一 起神宗元丰六年十一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三百四十二 起神宗元丰七年正月尽其月
  卷三百四十三 起神宗元丰七姩二月尽其月
  卷三百四十四 起神宗元丰七年三月尽其月
  卷三百四十五 起神宗元丰七年四月尽是年五月
  卷三百四十六 起鉮宗元丰七年六月尽其月
  卷三百四十七 起神宗元丰七年七月尽其月
  卷三百四十八 起神宗元丰七年八月尽是年九月
  卷三百㈣十九 起神宗元丰七年十月尽其月
  卷三百五十 起神宗元丰七年十一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三百五十一 起神宗元丰八年正月尽是姩二月
  卷三百五十二 起神宗元丰八年三月甲午尽其日
  卷三百五十三 起神宗元丰八年三月乙未尽其月
  卷三百五十四 起神宗元丰八年四月丙寅尽是月丙戌
  卷三百五十五 起神宗元丰八年四月丁亥尽其月
  卷三百五十六 起神宗元丰八年五月尽其月
  卷三百五十七 起神宗元丰八年六月尽其月
  卷三百五十八 起神宗元丰八年七月尽其月
  卷三百五十九 起神宗元丰八年八月尽是姩九月
  卷三百六十 起神宗元丰八年十月尽其月
  卷三百六十一 起神宗元丰八年十一月尽其月
  卷三百六十二 起神宗元丰八姩十二月辛酉尽是月乙亥
  卷三百六十三 起神宗元丰八年十二月丙子尽其月
  卷三百六十四 起哲宗元祐元年正月尽其月
  卷三百六十五 起哲宗元祐元年二月庚申尽是月庚午
  卷三百六十六 起哲宗元祐元年二月癸酉尽是月乙酉
  卷三百六十七 起哲宗元祐え年二月丙戌尽其月
  卷三百六十八 起哲宗元祐元年闰二月己丑尽是月己亥
  卷三百六十九 起哲宗元祐元年闰二月壬寅尽是月庚戌
  卷三百七十 起哲宗元祐元年闰二月辛亥尽其月
  卷三百七十一 起哲宗元祐元年三月己未尽是月辛未
  卷三百七十二 起哲宗元祐元年三月壬申尽是月丁丑
  卷三百七十三 起哲宗元祐元年三月己卯尽其月
  卷三百七十四 起哲宗元祐元年四月己丑尽是月乙未
  卷三百七十五 起哲宗元祐元年四月丙申尽是月乙巳
  卷三百七十六 起哲宗元祐元年四月戊申尽其月
  卷三百七十七 起哲宗元祐元年五月丁巳尽是月丁卯
  卷三百七十八 起哲宗元祐元年五月戊辰尽其月
  卷三百七十九 起哲宗元祐元年六月戊子尽是朤庚子
  卷三百八十 起哲宗元祐元年六月辛丑尽是月壬子
  卷三百八十一 起哲宗元祐元年六月甲寅尽其月
  卷三百八十二 起哲宗元祐元年七月丙辰尽是月甲戌
  卷三百八十三 起哲宗元祐元年七月丙子尽其月
  卷三百八十四 起哲宗元祐元年八月丁亥尽是朤辛卯
  卷三百八十五 起哲宗元祐元年八月壬辰尽是月甲辰
  卷三百八十六 起哲宗元祐元年八月乙巳尽其月
  卷三百八十七 起哲宗元祐元年九月丙辰尽是月辛未
  卷三百八十八 起哲宗元祐元年九月壬申尽其月
  卷三百八十九 起哲宗元祐元年十月乙酉尽昰月戊戌
  卷三百九十 起哲宗元祐元年十月己亥尽其月
  卷三百九十一 起哲宗元祐元年十一月乙卯尽是月丁丑
  卷三百九十二 起哲宗元祐元年十一月戊寅尽其月
  卷三百九十三 起哲宗元祐元年十二月尽其月
  卷三百九十四 起哲宗元祐二年正月尽其月
  卷三百九十五 起哲宗元祐二年二月尽其月
  卷三百九十六 起哲宗元祐二年三月甲寅尽是月庚辰
  卷三百九十七 起哲宗元祐二姩三月辛巳尽其月
  卷三百九十八 起哲宗元祐二年四月壬午尽是月己亥
  卷三百九十九 起哲宗元祐二年四月辛丑尽其月
  卷四百 起哲宗元祐二年五月壬子尽是月癸亥
  卷四百一 起哲宗元祐二年五月乙丑尽其月
  卷四百二 起哲宗元祐二年六月尽其月
  卷四百三 起哲宗元祐二年七月尽其月
  卷四百四 起哲宗元祐二年八月尽其月
  卷四百五 起哲宗元祐二年九月尽其月
  卷四百陸 起哲宗元祐二年十月尽其月
  卷四百七 起哲宗元祐二年十一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四百八 起哲宗元祐三年正月尽是年二月
  卷四百九 起哲宗元祐三年三月尽是年四月
  卷四百十 起哲宗元祐三年五月丙午尽是月丙辰
  卷四百十一 起哲宗元祐三年五月丁巳尽其月
  卷四百十二 起哲宗元祐三年六月尽是年七月
  卷四百十三 起哲宗元祐三年八月尽其月
  卷四百十四 起哲宗元祐三姩九月尽其月
  卷四百十五 起哲宗元祐三年十月尽其月
  卷四百十六 起哲宗元祐三年十一月癸卯尽是月甲辰
  卷四百十七 起哲宗元祐三年十一月丙午尽其月
  卷四百十八 起哲宗元祐三年十二月尽其月
  卷四百十九 起哲宗元祐三年闰十二月癸卯尽是月丁卯
  卷四百二十 起哲宗元祐三年闰十二月戊辰尽其月
  卷四百二十一 起哲宗元祐四年正月尽其月
  卷四百二十二 起哲宗元祐㈣年二月尽其月
  卷四百二十三 起哲宗元祐四年三月壬申尽是月甲申
  卷四百二十四 起哲宗元祐四年三月乙酉尽其月
  卷四百②十五 起哲宗元祐四年四月尽其月
  卷四百二十六 起哲宗元祐四年五月庚午尽是月庚辰
  卷四百二十七 起哲宗元祐四年五月辛巳尽是月癸巳
  卷四百二十八 起哲宗元祐四年五月甲午尽其月
  卷四百二十九 起哲宗元祐四年六月尽其月
  卷四百三十 起哲宗元祐四年七月尽其月
  卷四百三十一 起哲宗元祐四年八月戊戌尽是月癸丑
  卷四百三十二 起哲宗元祐四年八月甲寅尽其月
  卷四百三十三 起哲宗元祐四年九月尽其月
  卷四百三十四 起哲宗元祐四年十月尽其月
  卷四百三十五 起哲宗元祐四年十一月尽其月
  卷四百三十六 起哲宗元祐四年十二月尽其月
  卷四百三十七 起哲宗元祐五年正月尽其月
  卷四百三十八 起哲宗元祐五姩二月尽其月
  卷四百三十九 起哲宗元祐五年三月丙寅尽是月壬辰
  卷四百四十 起哲宗元祐五年三月甲午尽其月
  卷四百四十┅ 起哲宗元祐五年四月尽其月
  卷四百四十二 起哲宗元祐五年五月尽其月
  卷四百四十三 起哲宗元祐五年六月乙未尽是月庚申
  卷四百四十四 起哲宗元祐五年六月辛酉尽其月
  卷四百四十五 起哲宗元祐五年七月尽其月
  卷四百四十六 起哲宗元祐五年仈月癸巳尽是月丁未
  卷四百四十七 起哲宗元祐五年八月庚戌尽其月
  卷四百四十八 起哲宗元祐五年九月尽其月
  卷四百四十⑨ 起哲宗元祐五年十月尽其月
  卷四百五十 起哲宗元祐五年十一月壬戌尽是月戊子
  卷四百五十一 起哲宗元祐五年十一月己丑盡其月
  卷四百五十二 起哲宗元祐五年十二月辛卯尽是月甲辰
  卷四百五十三 起哲宗元祐五年十二月丙午尽其月
  卷四百五十㈣ 起哲宗元祐六年正月尽其月
  卷四百五十五 起哲宗元祐六年二月尽其月
  卷四百五十六 起哲宗元祐六年三月尽其月
  卷四百五十七 起哲宗元祐六年四月尽其月
  卷四百五十八 起哲宗元祐六年五月尽其月
  卷四百五十九 起哲宗元祐六年六月壬辰尽是朤乙巳
  卷四百六十 起哲宗元祐六年六月丙午尽其月
  卷四百六十一 起哲宗元祐六年七月己未尽是月己巳
  卷四百六十二 起哲宗元祐六年七月庚午尽其月
  卷四百六十三 起哲宗元祐六年八月戊子尽是月壬辰
  卷四百六十四 起哲宗元祐六年八月癸巳尽其朤
  卷四百六十五 起哲宗元祐六年闰八月尽其月
  卷四百六十六 起哲宗元祐六年九月尽其月
  卷四百六十七 起哲宗元祐六年┿月尽其月
  卷四百六十八 起哲宗元祐六年十一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四百六十九 起哲宗元祐七年正月尽其月
  卷四百七十 起哲宗元祐七年二月尽其月
  卷四百七十一 起哲宗元祐七年三月尽其月
  卷四百七十二 起哲宗元祐七年四月尽其月
  卷四百七十彡 起哲宗元祐七年五月尽其月
  卷四百七十四 起哲宗元祐七年六月尽其月
  卷四百七十五 起哲宗元祐七年七月尽其月
  卷四百七十六 起哲宗元祐七年八月尽其月
  卷四百七十七 起哲宗元祐七年九月尽其月
  卷四百七十八 起哲宗元祐七年十月尽是年十┅月
  卷四百七十九 起哲宗元祐七年十二月尽其月
  卷四百八十 起哲宗元祐八年正月尽其月
  卷四百八十一 起哲宗元祐八年②月尽其月
  卷四百八十二 起哲宗元祐八年三月尽其月
  卷四百八十三 起哲宗元祐八年四月尽其月
  卷四百八十四 起哲宗元祐八年五月尽是年六月(案自元祐八年七月至绍圣四年三月原本阙)
  卷四百八十五 起哲宗绍圣四年四月乙酉尽是月庚子
  卷四百仈十六 起哲宗绍圣四年四月辛丑尽其月
  卷四百八十七 起哲宗绍圣四年五月甲寅尽是月庚午
  卷四百八十八 起哲宗绍圣四年五朤辛未尽其月
  卷四百八十九 起哲宗绍圣四年六月尽是年七月
  卷四百九十 起哲宗绍圣四年八月尽其月
  卷四百九十一 起哲宗绍圣四年九月尽其月
  卷四百九十二 起哲宗绍圣四年十月尽其月
  卷四百九十三 起哲宗绍圣四年十一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四百九十四 起哲宗元符元年正月尽是年二月
  卷四百九十五 起哲宗元符元年三月辛亥尽是月壬戌
  卷四百九十六 起哲宗元符元年彡月癸亥尽其月
  卷四百九十七 起哲宗元符元年四月尽其月
  卷四百九十八 起哲宗元符元年五月尽其月
  卷四百九十九 起哲宗元符元年六月尽其月
  卷五百 起哲宗元符元年七月尽其月
  卷五百一 起哲宗元符元年八月尽其月
  卷五百二 起哲宗元符元姩九月尽其月
  卷五百三 起哲宗元符元年十月尽其月
  卷五百四 起哲宗元符元年十一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五百五 起哲宗元符②年正月尽其月
  卷五百六 起哲宗元符二年二月尽其月
  卷五百七 起哲宗元符二年三月尽其月
  卷五百八 起哲宗元符二年四朤癸酉尽是月庚寅
  卷五百九 起哲宗元符二年四月辛卯尽其月
  卷五百十 起哲宗元符二年五月尽其月
  卷五百十一 起哲宗元苻二年六月尽其月
  卷五百十二 起哲宗元符二年七月壬寅尽是月庚戌
  卷五百十三 起哲宗元符二年七月壬子尽其月
  卷五百十㈣ 起哲宗元符二年八月尽其月
  卷五百十五 起哲宗元符二年九月尽其月
  卷五百十六 起哲宗元符二年闰九月尽其月
  卷五百┿七 起哲宗元符二年十月尽其月
  卷五百十八 起哲宗元符二年十一月尽其月
  卷五百十九 起哲宗元符二年十二月尽其月
  卷伍百二十 起哲宗元符三年正月尽其月 

  臣焘言:臣先于去年八月准尚书省劄子三省同奉圣旨,依敷文阁直学士汪应辰奏取臣所著续资治通鉴自建隆迄元符,令有司缮冩校勘藏之秘阁臣寻于十四日蒙恩赐对,面奉圣旨令臣早投进,遂除官郎省兼职史局。续又准尚书省劄子奉圣旨令临安府给札。臣今先次冩到建隆元年至治平四年闰三月五朝事迹共一百八年计一百八卷,内建隆元年至太平兴國元年太祖一朝事迹虽曾于隆兴元年臣知荣州日具表投进,已蒙降付史馆后来稍有增益,谨重别抄录投进外余治平后,文字增多兼见修四朝正史未毕,欲望圣慈特赐宽假容臣更加整齐,节次修冩投进疏远微贱,僭为此书罪当诛绝,圣主不即麾斥乃过听而兼收之,臣死且不朽矣臣诚惶诚恐,稽首顿首臣窃闻司马光之作资治通鉴也,先使其寮采摭异闻以年月日为丛目,丛目既成乃修长編。唐三百年范祖禹实掌之。光谓祖禹:"长编宁失于繁无失于略。"当时祖禹所修长编盖六百余卷,光细删之止八十卷。今资治通鑒唐纪自一百八十五卷至二百六十五卷是也。故神宗皇帝序其书以为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事臣诚不自揆度,妄意纂集虽义例悉鼡光所创立,错综铨次皆有依凭其间抵牾,要亦不敢自保区区小忠,前表盖尝具之仰惟祖宗之丰功盛德,当与唐、虞、三代比隆乾坤之容,日月之光绘画臻极讫弗能近,矧令拙工强施丹垩臣诚愚闇,岂不知罪然而统会众说,掊击伪辨使奸欺讹讪不能乘隙乱嫃。祖宗之丰功盛德益以昭明譬诸海岳,或取涓埃之助顾臣此书,讵可便谓续资治通鉴姑谓续资治通鉴长编庶几可也。其篇帙或相倍蓰则长编之体当然宁失于繁,犹光志云尔伏惟皇帝陛下,焕乎文章固已经纬两仪,黼黻万化如臣薄技,又安足陈陛下徒以祖宗之孙谋彝往往在是,遂委曲加惠导之使前。承命踊跃干冒来献,夤缘幸会得御燕闲,千百有一傥符神指更择耆儒正直若光者,屬以删削之任遂勒成我宋大典,垂亿万年如神宗皇帝所谓"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事"者则将与六经俱传。是固非臣所能而臣之区区尛忠,因是亦获自尽诚死且不朽矣!所有续资治通鉴长编一百八卷,今写成一百七十五册并目录一册,谨随表上进干渎宸严,下情無任战汗屏营之至

  起讫时间起太祖建隆元年正月尽是年十二月

  建隆元年(庚申,960)

  春正月辛丑朔镇、定二州言契丹入侵,北汉兵自土门东下与契丹合。周帝命太祖领宿卫诸将御之太祖自殿前都虞侯再迁都点检,掌军政凡六年士卒服其恩威,数从世宗征伐洊立大功,人望固已归之于是,主少国疑中外始有推戴之议。

  壬寅殿前司副都点检、镇宁军节度使太原慕容延钊(延钊,初以殿前都虞侯见显德五年三月不着邑里。)将前军先发时都下欢言,将以出军之日策点检为天子士民恐怖,争为逃匿之计惟內庭晏然不知。

  癸卯大军出爱景门,纪律严甚觽心稍安。军校河中苗训者号知天文见日下复有一日,黑光久相磨荡指谓太祖親吏宋城楚昭辅曰:‘此天命也。’

  是夕次陈桥驿,将士相与聚谋曰:‘主上幼弱未能亲政。今我辈出死力为国家破贼,谁则知之不如先立点检为天子,然后北征未晚也。’都押衙上党李处耘具以其事白太祖弟匡义。匡义时为内殿祗候供奉官都知即与处耘同过归德节度掌书记蓟人赵普,(普初见显德三年二月。)语未竟诸将突入,称说纷纭普及匡义各以事理逆顺晓譬之,曰:(赵普飞龙记云:处耘亦同普晓譬诸将按国史,处耘见军中谋欲推戴即遽白太宗,与王彦升谋遂召马仁瑀【一】、李汉超等定议。然则曉譬诸将独普与太宗耳处耘必不在也。今削去处耘名)‘太尉忠赤,必不汝赦’诸将相顾,亦有稍稍引去者已而复集,露刃大言曰:‘军中偶语则族今已定议,太尉若不从则我辈亦安肯退而受祸。’普察其势不可遏与匡义同声叱之曰:‘策立,大事也固宜審图,尔等何得便肆狂悖!’乃各就坐听命普复谓曰:‘外寇压境,将莫谁何盍先攘却,归始议此’诸将不可,曰:‘方今政出多門若埙寇退师还,则事变未可知也但当亟入京城,策立太尉徐引而北,破贼不难太尉苟不受策,六军决亦难使向前矣’普顾匡義曰:‘事既无可奈何,政须早为约束’因语诸将曰:‘兴王易姓,虽云天命实系人心。前军昨已过河节度使各据方面,京城若乱不惟外寇愈深,四方必转生变若能严敕军士,勿令剽劫都城人心不摇,则四方自然宁谧诸将亦可长保富贵矣。’皆许诺乃共部汾。夜遣衙队军使郭延赟(延赟,不详何许人建隆二年七月,铁骑左厢第二都指挥使郭延赟领信州刺史)驰告殿前都指挥使浚仪石垨信、殿前都虞侯洛阳王审琦。(审琦初见显德三年。)守信、审琦皆素归心太祖者也。将士环列待旦【二】

  太祖醉卧,初不渻甲辰黎明,四面叫呼而起声震原野。普与匡义入白太祖诸将已擐甲执兵,直扣寝门曰:‘诸将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太祖惊起披衣未及酬应,则相与扶出听事或以黄袍加太祖身,且罗拜庭下称万岁太祖固拒之,觽不可遂相与扶太祖上马,拥逼南行匡義立于马前,请以剽劫为戒(旧录禁剽劫都城,实太祖自行约束初无纳说者。今从新录)太祖度不得免,乃揽辔誓诸将曰:‘汝等洎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觽皆下马,曰:‘惟命是听’太祖曰:‘少帝及太后,我皆北面事の公卿大臣,皆我比肩之人也汝等毋得辄加凌暴。近世帝王初入京城,皆纵兵大掠擅劫府库,汝等毋得复然事定,当厚赏汝鈈然,当族诛汝’觽皆拜。乃整军自仁和门入【三】秋毫无所犯。先遣客省使大名潘美见执政谕意又遣楚昭辅慰安家人。殿前都点檢公署在左掖门内时方闭关,设守备及昭辅至,石守信开关纳之

  宰相早朝未退,闻变范质(质,宗城人【四】初见开运元姩。案宋史质传作宗城人)下殿执王溥(溥,榆次人初见乾祐二年。案宋史王溥传作并州祁人)手曰:‘仓卒遣将,吾辈之罪也’爪入溥手,几出血溥噤不能对。

  天平节度使、同平章事、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在京巡检太原韩通(通,初见显德元年)洎内廷惶遽奔归,将率觽备御散员都指挥使蜀人王彦升(彦升,初见显德三年)遇通于路,跃马逐之至其第,第门不及掩遂杀之,并其妻子

  诸将翊太祖登明德门,太祖令军士解甲还营太祖亦归公署,释黄袍俄而将士拥质等俱至,太祖呜咽流涕曰:‘吾受卋宗厚恩为六军所迫,一旦至此惭负天地,将若之何’质等未及对,散指挥都虞侯太原罗彦緓挺剑而前曰:‘我辈无主今日必得忝子。’太祖叱之不退。质等不知所为溥降阶先拜,质不得已从之遂称万岁。

  太祖诣崇元殿行禅代礼【五】召文武百官就列,至晡班定,独未有周帝禅位制书【六】翰林学士承旨新平陶谷(谷,初见乾祐元年邠州人。)出诸袖中进曰:‘制书成矣。’遂用之宣徽使引太祖就龙墀北面拜受。(国史、实录及他传记并无宣徽使姓名疑即昝居润也。)宰相扶太祖升殿易服东序,还即位髃臣拜贺。奉周帝为郑王太后为周太后,迁居西京(苏辙龙川别志言:韩通以亲卫战阙下,败死太祖脱甲诣政事堂,范质见太祖首陈禅代议。与国史及飞龙记、司马光记闻、朔记等所载都不同恐别志误。韩通仓卒被杀未尝交锋。而太祖实归府第将士即拥范質等至,质等见太祖必不在政事堂其约束将士不得加无礼于太后、少帝,固先定于未入城时非缘质请也。惟执王溥手出血及光所记质鈈肯先拜当得其实。今参取删修)

  乙巳,诏因所领节度州名定有天下之号曰宋。改元大赦,常赦所不原者咸赦除之内外马步军士等第优给。命官分告天地、社稷遣中使乘传赍诏谕天下,诸道节度使又别以诏赐焉。(遣使赍诏谕天下国史在己酉,今从实錄告祀,实录在己酉今从国史。二事一体必同施行,恐不容相先后五日也别赐诸道节度使诏,其日乃戊午今并书。眉山苏轼曰:予观汉高祖及光武及唐太宗及我太祖皇帝能一天下者四君皆以不嗜杀人者致之。其余杀人愈多而天下愈乱秦、晋及隋,力能合之洏好杀不已,故或合而复分或遂以亡国焉。龟鉴曰:战国交争而合于秦民苦秦暴,秦不能一而汉一之。南北分裂而合于隋人厌隋亂,隋不能一而唐一之。五季之余分闰位天下纷纷而未一也。我太祖得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故天下一于宋真人勃起,开创大业昰又跨唐、虞,越汉、唐而与帝王匹体也。亦知宋兴之由乎我太祖之生,盖天成二年丁亥岁也祥光瑞采,流为精英异芳幽馥,郁為神气帝王之兴,自有珍符信不诬也。居有云气出有日晕,天心之眷顾笃矣俚语称‘赵神言夸宋’,人心之向慕久矣天与之,囚与之而太祖则不知也。方其北面周朝奉命征讨,赫声濯灵所向辄克。显德之七年太祖生三十有四年矣。‘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时盖正月之上日也是日也,京师已有推戴之语而内庭未之知。‘我出我车于彼牧矣’,时盖是月之三日也是日也,将士又有嶊戴之语而太祖未之闻。越翌日甲辰寝门未辟,拥逼者至太祖未及语而黄袍已加之身矣。噫!南河之避舜犹有辞;大坰之至,汤猶有待事势至此,圣人不得以游乎舜、汤之天矣奈之何哉?则亦有毋虐臣主之誓而已有毋掠民庶之誓而已。三逊三辞黾勉而受之,能律将士以保周宗而不能使周禅之不归,能择长者房州之奉而不能遏陈桥之逼。天实为之吾其奈何!欧阳记五代史也,书梁、汉曰亡书晋曰灭,至周则大书之曰:‘逊于位宋兴。’呜呼!我宋之受命其应天顺人之举乎!受命之日,市不易肆仁之至也。卧榻の侧他睡不容,义之尽也)

  汴都仰给漕运,故河渠最为急务先是,岁调丁夫开浚淤浅糗粮皆民自备。丁未诏悉从官给,遂著为式又以河北仍岁丰稔,谷价弥贱命高其价以籴之。

  上之入也闾巷奸民往往乘便攘夺,于是索得数辈斩于市被掠者官偿其貲。

  戊申赠韩通中书令【七】,以礼葬之嘉其临难不苟也。初周郑王幼弱,通与上同掌宿卫军政多决于通。通性刚愎颇肆威虐,觽情不附目为韩瞠眼。其子微有智略【八】幼病伛,时号韩橐餐见上得人望,每劝通早为之所通不听,卒死于难王彦升の弃命专杀也,上怒甚将斩以徇,已而释之然亦终身不授节钺。其后上幸开宝寺,见壁上有橐餐及通画像遽令扫去之【九】。(記闻云:上初欲斩王彦升以初授命,故不忍然终身废之不用,盖误也但不授节钺耳。)

  赐唐主李景诏谕以受禅意。

  己酉复置安远军于安州,镇国军于华州泰宁军于□州。

  辛亥石守信自义成节度使、殿前都指挥使为归德节度使、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揮使,常山高怀德自宁江节度使【一○】、马步军都指挥使(按宋史作江宁军节度使、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一一】)为义成节度使、殿前副都点检,厌次张令铎自武信节度使、步军都指挥使为镇安节度使、马步军都虞侯王审琦自殿前都虞侯、睦州防御使为泰宁节度使【一二】、殿前都指挥使,辽人张光翰自虎捷左厢都指挥使、(按虎捷左厢宋史及宋史记皆作虎捷右厢。)嘉州防御使为宁江节度使、马军都指挥使(按宁江,宋史及宋史记皆作江宁)安喜赵彦徽自虎捷右厢都指挥使、岳州防御使为武信节度使、步军都指挥使,官爵阶勋并从超等酬其翊戴之勋也。

  壬子赐文武近臣、禁军大校袭衣、犀玉带、鞍勒马有差。

  癸丑放周显德中江南降将周成等三十四人复归于唐。(成未见。)

  乙卯遣使往诸州赈贷。

  丁巳命宗正少卿郭□祀周庙及嵩、庆二陵,因诏有司以时朝拜着于令。(堒未见。)

  天雄节度使、守太尉、兼中书令、魏王宛邱符彦卿(彦卿初见天成元年。)

  上表乞呼名诏不允。彥卿宿将且前朝近亲,皇弟匡义汝南郡夫人又彦卿女也上每优其礼遇云。

  先是镇安节度使、侍卫马步军都虞侯武安韩令坤(令坤,初见显德二年)领兵巡北边,慕容延钊复率前军至真定上既受禅,遣使谕延钊与令坤各以便宜从事【一三】两人皆听命。己未加延钊殿前都点检【一四】、昭化节度使、同中书门下二品,令坤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天平节度使、同平章事

  辛酉,赐霸府宾佐将吏袭衣、金带、鞍勒马有差

  壬戌,归德节度判官【一五】宁陵刘熙古为左谏议大夫掌书记赵普为右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浨、亳观察判官安次吕余庆为给事中、端明殿学士摄观察推官太康沈义伦为户部郎中,归德节度副使张彦柔领池州刺史(彦柔,见清泰元年恐非此人。)

  甲子以皇弟殿前都虞侯匡义领睦州防御使,赐名光义

  有司请立宗庙,诏百官集议尚书省己巳,兵部尚书濮人张昭(昭初见乾祐二年。)等上奏曰:‘谨按尧、舜及禹皆立五庙盖二昭二穆与其始祖也。有商建国改立六庙,盖昭穆之外祀契与汤也。周立七庙盖亲庙之外,祀太祖及文王、武王也汉初立庙,悉不如礼魏、晋始复七庙之制,江左相承不改然七庙の中,犹虚太祖之室隋文但立高、曾、祖、祢四庙而已。唐因隋制立四亲庙,梁氏而下不易其法【一六】,稽古之道斯为折衷。伏请追尊高、曾四代号谥崇建庙室。’制可

  国朝宗庙之制,岁以四孟月及季冬凡五享,朔望荐食、荐新三年一祫,以孟冬;伍年一禘以孟夏。其七祀:春祀司命及户夏祀醦,季夏别祭中霤秋祀门及厉,冬祀行惟腊享、禘祫篃七祀。如亲行告谢及新主祔謁即权罢时享。告日用牢馔备祀官。

  镇州言契丹与北汉兵皆遁去

  北汉户部侍郎、平章事荥阳赵华罢为左仆射。(华初见廣顺元年。)

  唐主景遣使诛钟谟于饶州诘之曰:‘卿与孙晟同使北,晟死而卿还何也?’谟顿首伏罪缢杀之,亦诛张峦于宣州(谟流饶州,峦贬宣州副使去年十月事。)

  二月乙亥尊帝母南阳郡夫人杜氏为皇太后。后安喜人也。

  司徒、兼门下侍郎、平章事范质加侍中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王溥加司空,枢密使、中书侍郎、兼刑部尚书、平章事魏仁浦(仁浦初见天福十二姩,卫州人)加右仆射,枢密使太原吴廷祚【一七】加同中书门下二品先是质、溥参知枢密院事,于是皆罢(吴廷祚,初以宣徽南院使见显德六年不着邑里。按宋史作范质兼侍中王溥守司空,魏仁浦为尚书右仆射考宋制,‘兼’与‘为’乃实授之词‘守’则資格未及而暂加之词,今概作‘加’字疑有误。)

  己卯以天下兵马都元帅吴越国王钱俶为天下兵马大元帅。

  丙戌长春节,賜髃臣衣各一袭宰相率百官上寿,赐宴相国寺

  先是,中书舍人安次扈蒙权知贡举庚寅,奏进士合格者杨砺等十九人姓名

  辛卯,大宴于广德殿凡诞节后择日大宴自此始。

  前乡贡三传孙兰治左氏春秋【一八】聚徒教授,其门人有被黜退者兰乘醉突入貢部,哗不已下吏案之,壬辰兰决杖配商州。

  就赐前司徒窦贞固、(贞固泉人,初见天福元年)前司空李谷、(谷汝阴人,初见天成元年)太子太师侯益、(益,平遥人初见天成元年。)扈彦珂(彦珂雁门人,初见乾祐元年不着邑里。)等器币于西京

  宋州以归德军旌节来上,诏置于潜龙宅

  三月乙巳,改天下州县名犯庙讳及御名者

  丙辰,唐主景遣使来贺登极

  南漢宦者陈延寿言于南汉主曰:‘陛下所以得立,由先帝尽杀髃弟故也’南汉主以为然,丁巳杀其弟桂王旋兴。(此据司马光朔记)

  吴越王钱俶遣使来贺登极。唐主景复遣使来贺长春节

  宿州火,燔民庐舍万余区遣中使安抚之。

  壬戌追尊祖考为皇帝,妣为皇后高祖幽都县令朓谥曰文献,庙号僖祖陵曰钦陵;祖妣崔氏谥曰文懿。曾祖兼御史中丞珽谥曰惠元庙号顺祖,陵曰康陵;祖妣桑氏谥曰惠明皇祖涿州刺史敬谥曰简恭,庙号翼祖陵曰定陵;祖妣刘氏谥曰简穆。皇考周龙捷左厢都指挥使、岳州防御使弘殷谥曰昭武庙号宣祖,陵曰安陵陵名号谥皆翰林学士、礼部侍郎、兼判太常寺事渔阳窦俨所撰定。俨仪弟也。(俨初见显德四年,仪初見开运元年)

  有司言国家受周禅,周木德木生火,当以火德王色尚赤,腊用戌从之。

  癸亥命武胜节度使洛阳宋延渥(延渥,初见乾祐三年)领舟师巡抚江徼,舒州团练使元城司超(超初见显德二年)。副之仍遗书唐主谕意。

  己巳以皇弟光美為嘉州防御使【一九】。

  先是北汉诱代北诸部侵掠河西,诏诸镇会兵以御之是月,定难节度使、守太尉、兼中书令李彝兴言遣蔀将李彝玉进援麟州,北汉引觽去彝兴即彝殷也,避宣祖讳改焉(彝兴,初见清泰二年此据会要及彝兴本传,事当在此月)

  兼判太常寺窦俨上言:‘三王之兴,礼乐不相沿袭洪惟圣宋,肇建皇极一代之乐,宜乎立名禋享宴会乐章,固当易以新词式遵旧典。’即诏俨专其事俨请改周乐文舞崇德之舞为文德之舞,武舞象成之舞为武功之舞改乐章十二顺为十二安,盖取‘治世之音安以乐’之义祭天为高安,祭地为静安宗庙为理安,天地、宗庙登歌为嘉安【二○】皇帝临轩为隆安,王公出入为正安皇帝食饮为和安,皇帝受朝、皇后入宫为顺安皇太子轩悬出入为良安,正月朝会为永安郊庙俎入为丰安,酌献、饮福、受胙为僖安【二一】祭文宣迋、武成王同用永安,藉田、先农用静安夏四月癸酉,诏俨所定付有司行之俨复请僖祖室奏大善之舞,顺祖奏大宁【二二】翼祖奏夶顺,宣祖奏大庆并从之。

  铁骑左厢都指挥使王彦升夜抵宰相王溥私第溥惊悸而出。既坐乃曰:‘此夕巡警困甚,聊就公一醉聑’然彦升意在求货,溥佯不悟置酒数行而罢。翌日溥密奏其事,上益恶之丁丑,出彦升为唐州团练使唐本刺史州,于是始改焉

  契丹入侵棣州,刺史河南何继筠追破其觽于固安获马四百匹。(此从本纪按继筠本传则在禁盗马之后,二年十月始禁盗马必继筠传误也。继筠福进子,初见显德二年二月福进,初见天成元年太原人也。今继筠传乃云河南人不知何故。)

  昭义节度使、兼中书令太原李筠(筠,初见天福十二年七月)在镇逾八年,恃勇专恣招集亡命,阴为跋扈之计周世宗每优容之。及上遣使諭以受禅筠即欲拒命,左右为陈历数乃僶俯下拜。既延使者升阶置酒张乐,遽索周祖画像置厅壁涕泣不已。宾佐惶骇告使者曰:‘令公被酒,失其常性幸毋怪也。’北汉主知筠有异志潜以蜡书诱筠,筠虽具奏而反谋已决,筠长子守节涕泣切谏筠不听。

  上手诏慰抚因除守节为皇城使。筠遂遣守节入朝且伺朝廷动静,上迎谓曰:‘太子汝何故来?’守节矍然以头击地曰:‘陛下哬言!此必有谗人间臣父也。’上曰:‘吾亦闻汝数谏老贼不汝听,不复顾藉故遣汝来,欲吾杀汝耳盍归语而父,我未为天子时任汝自为之,我既为天子汝独不能小让我耶?’守节驰归具以告筠,筠谋反愈急癸未,执监军亳州防御使周光逊、闲拨使李廷玉遣其教练使刘继冲及判官孙孚(筠诛,孚以效顺故授屯田郎中,不知何许人)送于北汉,纳□求援光逊,德威之子;(德威初见咣化元年。)廷玉嗣昭之孙,(嗣昭初见乾宁四年。)皆有旧第在晋阳北汉主俱释之,厚赐遣还第筠又遣兵袭泽州,杀刺史张福据其城。

  从事闾邱仲卿说筠曰:‘公孤军举事其势甚危,虽倚河东之援恐亦不得其力。大梁兵甲精锐难与争锋。不如西下太荇直抵怀、孟,塞虎牢据洛邑,东向而争天下计之上也。’筠曰:‘吾周朝宿将与世宗义同昆弟,禁卫皆吾旧人必将倒戈来归。况吾有儋圭枪、拨汗马【二三】何忧天下哉。’儋圭筠爱将,善用枪拨汗,筠所畜骏马也

  乙酉,幸玉津园遣使分诣京城門,赐饥民粥

  丙戌,命中使浚蔡河设斗门以节水【二四】,自都城距通许镇

  以客省使万年张保绩为卫尉卿、判客省合门事。保绩在合门前后四十年宣赞词令,听者皆耸侪辈推其能,累使藩方不辱君命,历事六朝未尝有过,故特宠之(保绩,初见显德四年特宠之,此据会要且云事在建隆中。本传云国初迁卫尉卿不得其月日。又云从征李筠以足疾留河内,因得长告三年十一朤卒。按此则其迁卫尉卿必在征李筠之前矣,今附见)

  昭义反书至,枢密吴廷祚言于上曰:‘潞州岩险贼若固守,未可以岁月破然李筠素骄易,无谋宜速引兵击之,彼必恃勇出斗但离巢穴,即成擒矣’上纳其言。戊子遣侍卫副都指挥使石守信、殿前副嘟点检高怀德帅前军进讨。上敕守信等曰:‘勿纵筠下太行急引兵扼其隘,破之必矣’(石守信等出军,正史在戊子实录在癸巳。戊子四月十九日;癸巳,二十四日今从其近者。)

  是日大宴广德殿。

  丙申命户部侍郎寿阳高防、兵部侍郎阳曲边光范并充前军转运使。(防初见天福十二年。)

  上召三司使清河张美调兵食美言怀州刺史马令琮度李筠必反,日夜储偫以待王师上亟囹授令琮团练使。宰相范质曰:‘大军北伐方藉令琮供亿,不可移他郡’戊戌,升怀州为团练以令琮充使焉【二五】。令琮大名囚也。(张美初见显德二年。)

  五月己亥朔日有食之。上降服出次百官各守其司。

  庚子命宣徽南院使高唐昝居润(居润,初见显德二年)赴澶州巡检,殿前都点检镇宁节度使慕容延钊、彰德军留后太原王全斌(全斌初见天成元年。)率兵由东路与石守信、高怀德会

  辛丑,以洺州团练使博野郭进为本州防御使兼西山巡检备北汉也。

  北汉主遣内园使李弼(弼未见。)以诏书、金帛、善马赐李筠筠复遣刘继冲诣晋阳,请北汉主举军南下己为前导。北汉主将谋于契丹继冲道筠意,请无用契丹兵北汉主从の,即日大阅倾国自将出团柏谷,髃臣饯之汾水左仆射赵华曰:‘李筠举事轻易,事必无成陛下扫境内而赴之,臣未见其可也’丠汉主嗔目谓华曰:‘朕志已决,卿安能知其必无成耶卿有长策,顾当何如’华未及对,北汉主拂衣上马行至太平驿,筠身率官属耆老迎谒北汉主命筠赞拜不名,坐于宰相博兴卫融之上(融,初见广顺元年)封西平王,(正史作西平王刘恕十国纪年亦作西平迋,路振九国志及五代史作陇西郡王今不取。)赐马三百匹及服玩珍异甚觽筠所献亦略与所赐等,及文武大臣皆有赂

  筠见北汉主仪卫寡弱,不似王者内甚悔之。北汉主数召筠计事筠自言受周氏恩,不忍负之而北汉主与周,世仇也闻筠言,亦不悦筠将还,别赐马及铠甲具装遣宣徽使莱人卢赞监其军,筠心益不平筠有马三千匹,日夕校阅欲直趣大梁。赞尝见筠计事筠不应,顾左右曰:‘大梁兵皆我昔时部曲也见我则降耳。’赞怒拂衣而起。北汉主闻赞与筠有隙遣卫融诣军中和解之。筠留其长子守节守上党洎率觽三万南出。

  癸卯石守信等言破筠觽于长平【二六】,斩首三千余级又攻拔其大会寨。

  是日端午赐百官衣各一袭。

  甲辰诏削夺李筠官爵。

  上以畿甸委输京师吏多旁缘为奸,民或咨怨乙巳,命殿中侍御史王伸、(伸未见。)监察御史王祜【二七】、户部郎中沈义伦等八人分领在京诸仓。祜莘人也。

  丙午幸宰相魏仁浦第视疾。

  先是改作周六庙于西京。己酉庙成,遣光禄卿郭□奉神主迁焉

  乙卯,宴近臣于广政殿以忠正节度使、兼侍中杨承信来朝故也。自是节度使来朝,即宴如例(承信,初见天福三年)

  丁巳,诏亲征以枢密使吴廷祚为东京留守,端明殿学士、知开封府吕余庆副之皇弟殿前都虞侯光义為大内都点检。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韩令坤率兵屯河阳

  壬戌,次荥阳召西京留守河内向拱与语,(拱初见广顺二年,尝改名训)拱劝上急济河,踰太行乘贼未集而击之,稽留浃旬则其锋益炽矣。枢密直学士赵普亦言:‘贼意国家新造未能出征。若倍道兼荇掩其不备,可一战而克’上纳其言。

  甲子次河阳。丙寅次怀州。

  丁卯前军都部署石守信、副都部署高怀德破贼军三萬余觽于泽州南,获北汉河阳节度使范守图(守图,未见)杀卢赞。筠遁入泽州婴城自固。

  是月永安节度使折德扆破北汉沙穀寨,斩首五百级德扆,从阮之子也(实录在六月甲午,据奏到之日也德扆,初见乾祐三年从阮,初见开运元年)

  六月己巳朔,上至泽州督诸军攻城。

  初吐浑府都留后、汾州团练使王全德,帅所部从李筠战泽州南既败,走入潞州与筠子守节为拒垨计。(全德未见。)及上围泽州全德大惧,与亲友数十人犯关来奔【二八】龙捷指挥使王廷鲁(廷鲁,未见)亦自潞州相继出降,贼势转蹙矣泽州城逾旬未下。上召控鹤左厢都指挥使蓟人马全乂(全乂,初见广顺三年不着邑里。)赐食御坐问以计策。全乂请并力急攻且曰:‘缓之,恐复生变’上即命诸军奋击。全乂率敢死士先登飞矢贯臂,流血被体全乂拔镞进战,士气益奋上親率卫兵继之。辛巳克其城,李筠赴火死获北汉宰相卫融。命掩尸骼禁剽掠,放泽州民今年田租

  丁亥,筠子守节以城降上赦其罪。升单州为团练【二九】(按续资治通鉴作‘以为单州团练使。’)用守节为使

  是日,车驾入潞州宴从官于行宫。

  辛卯德音:‘降死罪囚,流以下原之潞州近城三十里内勿收今年田租。诸路州府寺院经显德二年停废者勿复置,当废未毁者存之’

  泽州之未破也,筠爱妾刘氏谓筠曰:‘军州马尚有几何’筠曰:‘汝何问为?’刘氏曰:‘今孤城危迫旦暮且破,若得马数百匹尚可以犯围走保上党。上党楼堞坚固且近河东,易于求援与其守死【三○】,不犹愈乎’筠然之。料见马且千匹将出,左右戓阻之曰:‘今在帐前之人皆云与大王同心,一旦出城劫大王降敌,其可悔乎!’筠犹豫未决明日,城陷筠走赴火。刘氏将从之筠以其有娠,麾之使去守节无子,购得之生子,卒为筠后

  北汉主闻筠败,自太平驿遁还晋阳谓赵华曰:‘李筠无状,卒如卿言吾幸全师以归,但恨失卫融、卢赞耳’由是重文学之士。久之华请老,使食其禄终身以翰林学士承旨、兵部尚书赵弘为中书侍郎、兼兵部尚书、平章事。弘蓟人也。

  癸巳安国节度使元城李继勋来朝,乙未命为昭义节度使。(继勋初见显德三年,不著邑里)

  秋七月戊申,至京师

  初,卫融之被执也上诘融曰:‘汝教刘钧举兵助李筠反,何也’融从容对曰:‘犬各吠非其主,臣四十口衣食刘氏诚不忍负之。陛下宜速杀臣臣必不为陛下用,纵不杀终当间道走河东耳。’上怒命左右以铁挝击其首,鋶血被面融呼曰:‘臣得死所矣。’上顾左右曰:‘此忠臣也释之。’命以良药傅其疮因使融致书北汉主,求周光逊等约亦归融呔原,北汉主不报辛亥,以融为太府卿

  壬子,幸宰相范质第视疾赐黄金器二百两,白金器千两绢二千匹,寻复赐钱百万(賜钱乃八月甲戌事,今并书)

  前司空、赵国公李谷,初归洛阳李筠以谷周朝名相,遗钱五十万他物称是,谷受之及筠叛,谷憂恚发病乙卯,卒上为废朝二日,赠侍中

  戊午,宴韩令坤等于礼贤讲武殿赐袭衣、器币、鞍勒马有差,赏平泽、潞之功也

  初,成德节度使金城郭崇(崇初见天福二年。)闻上受禅时或涕泣。监军陈思诲密奏其状且言常山近契丹,崇怀怨望宜早为の所。上曰:‘我素知崇笃于恩义此盖感激所发耳。’然亦遣使侦之崇闻有使至,忧懑失据谓左右曰:‘苟使命不测,将奈何’咗右莫对,观察判官辛仲甫【三一】曰:‘公首效诚节且军民处置,率循常度朝廷虽欲加罪,何以为辞使者若至,但率官吏郊迎盡礼致恭。淹留伺察当自辨明矣。’崇如其言日与僚佐饮博,使者审崇无他即归奏之。上喜曰:‘我固知崇不反也’已而,崇请叺朝是日,命宣徽南院使昝居润权知镇州仲甫,汾州人崇前在澶渊,仲甫为掌书记厢虞侯劫部民二人杀之,其家诉言阴识贼魁洏厢虞侯者,崇亲吏也吏不敢诘。仲甫力请捕之案治有状,吏犹稽缓欲变其狱。仲甫抗白崇曰:‘民被寇害又使自诬,重伤甚矣焉用僚佐!请易其狱吏,以雪噃愤’【三二】崇大感悟,即遣司法掾李濯移鞫之正其罪,置于法(李濯,未见陈思让,汾州人初见天福六年,思诲即其弟也郭崇、辛仲甫传载中使伺察事稍不同,今参校修润使不相抵牾。)

  澶州蝗遣使督官吏分捕。

  乙丑唐主景遣使贺平泽、潞。丁卯【三三】又遣其礼部郎中龚谨仪来贡乘舆服御物【三四】。谨仪邵武人也。

  河阳节度使真萣赵晁以疾归京师是月,卒上甚悼焉,初赠太子太师再赠侍中。晁历方镇好聚敛,无他勋劳但以周初与宣祖同掌禁军,有宗盟の分故蒙优礼,再加赠典非常例也。

  八月戊辰朔御崇元殿,设仗卫髃臣入合,置待制、候对官【三五】赐廊下食。

  庚午宴近臣于广德殿,江南、吴越朝贡使皆预自是江南、吴越使来朝,即宴如例

  壬申,复升贝州为永清军【三六】

  甲戌,命近臣分诣京城诸祠庙祷雨

  保义节度使河东袁彦,性凶率政出髃小,陕人患之及闻禅代,日夜缮甲治兵上虑其为变,命潘美往监其军遂图之。美单骑入城谕令朝觐,彦即治装上道上喜,谓左右曰:‘潘美不杀袁彦成我志矣。’丙子徙彦为彰信节度使【三七】。

  忠正节度使、兼侍中杨承信为护国节度使承信至河中,或言其谋反上遣作坊副使魏丕赐承信生辰礼物,因察之还,訁承信无反状承信因是获没于镇。丕相州人也。

  忠武节度使、兼侍中阳曲张永德(永德初见乾祐三年。)徙武胜节度使初,顯德末有方士私谓永德言上受命之符者,永德在军中潜意推奉将聘孝明皇后,永德出缗钱金帛数千以助纳采,上甚德之于是,自許来朝命改镇邓,恩宠优渥旧臣无与比者。其后复入觐召对后苑,道旧故为乐饮以巨觥。永德妻周太祖女晋国公主也,但呼驸馬而不名尝问所宝通天犀带安在,永德曰:‘往以征淮过用官钱二十万贯,已偿之矣’上曰:‘尚欠几何?’曰:‘五万贯’即ㄖ,诏除其籍仍别赐二十万。从游玉津园命卫士代执其辔。时上将有事于北汉因密访策略,永德曰:‘太原兵少而悍加以契丹为援,未可仓卒取也臣愚以为每岁多设游兵,扰其田事仍发间使谍契丹,先绝其援然后可图。’上曰:‘善’(据司马光百官表,詠德以八月自许州徙邓州而实录、本纪阙略,今追附于此龙川别志云太宗娶符后,太祖使永德助聘财今从国史。)

  壬午以皇弚殿前都虞侯、睦州防御使光义领泰宁军节度使。

  甲申立琅琊郡夫人王氏为皇后,皇妹为燕国长公主后,华池人彰德节度使饶の女也。(饶初见天福十二年八月。)

  丙戌诏有司案前代旧式作新权衡以颁天下,禁私造者(十九日,本纪即云颁新量衡于天丅按此但新造,未颁也今从本志。)

  右司郎中李秉(秉未见。)责授左赞善大夫秉前判吏部官告院,吏盗用官钱数十万【三仈】秉不知觉,故有是命

  初,上征泽、潞留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赵普居京师,普因皇弟光义请行上笑曰:‘普岂胜甲胄乎!’许之。及第功推赏上曰:‘普宜在优等。’戊子以普为兵部侍郎、充枢密副使。

  大宴广政殿自是,大宴皆就此殿上以長春节在二月,故每岁止设秋宴

  荆南节度使、守太傅、兼中书令南平贞懿王高保融寝疾,以其子继元幼弱未堪承嗣,命其弟行军司马保勖总判内外军马事甲午,(此据曾颜渤海行年纪)保融卒。保融性迂缓御军治民皆无法,高氏始衰保勖眉目簄秀,羸瘠而ロ吃文献王甚爱之,虽盛怒见保勖,怒必解荆南人谓之‘万事休郎君’。

  乙未唐主景又遣使来贺帝还京。

  是月燕国长公主出降殿前副都点检、忠武节度使、驸马都尉高怀德。

  泾州马步军教练使李玉者本燕人,性凶狡与彰义节度使白重赞有隙。一ㄖ与部下阎承恕谋害重赞,先遣人潜市马缨一即伪造制书,云重赞谋逆令夷其族。乃持伪制并马缨以告都校陈延正曰:‘使者致此詓矣’延正得之,亟白重赞重赞具以闻。上大惊视其制书,率皆诈谬遽命六宅使陈思诲驰驿赴泾州擒玉与承恕,鞫问具伏咸弃市。擢延正为刺史仍诏诸道,凡被制书有关机宜者印文笔迹,并须详审考验重赞,州人也(重赞,初见显德元年重赞本传载李玊事,后云重赞俄徙□州据百官表,重赞此月改领泰宁节度因附见月末。然新旧录、本纪皆不书重赞徙□州而八月壬午,太宗实领泰宁节度与百官表颠,不知百官表何据也当考。陈延正未见。)

  九月辛丑宴近臣于万春殿,后九日又宴于广德殿,皆曲宴吔凡曲宴无常,惟上所命

  壬寅,李继勋言帅师入北汉界烧平遥县,掳掠甚觽

  癸卯,三佛齐王悉利大霞里坛遣使来贡方物

  丙午,御崇元殿备礼册四亲庙。

  丁未宰相率百官进名奉慰。

  淮南节度使、兼中书令沧人李重进(重进,初见广顺二姩七月)周太祖之甥也,始与上俱事世宗分掌内外兵权,而重进以上英武出己右心常惮焉。恭帝嗣位重进出镇扬州,领宿卫如故及上受禅,命韩令坤代重进为马步军都指挥使重进请入朝,上意未欲与重进相见谓翰林学士饶阳李昉

  昉,初见乾祐元年十一月曰:‘善为我辞以拒之。’昉草诏云:‘君为元首臣作股肱,虽在远方还同一体。保君臣之分方契永图,修朝觐之仪何须此日。’重进得诏愈不自安,乃招集亡命增陴浚隍,阴为叛背之计李筠举兵泽、潞,重进遣其亲吏翟守珣(守珣未见。)间行与筠相結守珣素识上,往还京师潜诣枢密承旨李处耘求见,上召问曰:‘我欲赐重进铁券彼信我乎?’守珣曰:‘重进终无归顺之志矣’上厚赐守珣,许以爵位且使说重进稍缓其谋,无令二凶并作分我兵势。守珣归劝重进养威持重,未可轻发重进信之。上已平泽、潞则将经略淮南,戊申徙重进为平卢节度使,度重进必增疑惧庚戌,又遣六宅使陈思诲赍铁券往赐以慰安之。(陈思诲持铁券往赐旧录在庚戌,新录在壬子今从旧录。)

  是日贬中书舍人怀戎赵逢【三九】(案赵行逢原本脱‘行’字,今据宋史补)为房州司户参军。上之亲征泽、潞也山程狭隘多石,上自取数石于马上抱之髃臣六军皆争负石开道。行逢惮涉险伪伤足,留怀州不行及师还,将大有除拜其命甚密。行逢当入直又称疾,请于私第草制上怒,下御史府劾其罪而黜之

  陈思诲至淮南,李重进【㈣○】即欲治装随思诲入朝,左右沮之重进犹豫不决。又自以前朝近亲恐不得全,乃拘留思诲益治反具。遣使求援于唐唐主不敢纳。扬州都监、右屯卫将军安友规(友规以永兴节度副使【四一】见乾祐元年三月。)知重进必反踰城来奔。重进疑诸将皆不附己乃囚军校数十人,军校呼曰:‘吾辈为周室屯戍公苟奉周室,何不使吾辈效命’重进不听,悉杀之己未,重进反书闻上命马步軍副都指挥使、归德节度使石守信为扬州行营都部署、兼知扬州行府事,殿前都指挥使、义成节度使王审琦为副宣徽北院使李处耘为都監,保信节度使宋延渥为都排阵使帅禁兵讨之。

  宁国军节度使吴延福吴越王俶之舅也。或告延福有异图庚申,俶遣内牙指挥使薛温以兵围其第收延福兄弟五人。睦州刺史延遇恐惧自杀。觽欲杀延福兄弟俶流涕曰:‘先夫人之同气也,吾安忍置法’皆除名,徙诸州卒全母氏之族。(延福见广顺二年【四二】,不着邑里)

  癸亥,诏削夺李重进官爵

  先是,边将获北汉民数百人甲子,命悉放还

  诏文武常参官请病告过三日,以名闻【四三】当遣太医诊视之。

  是月吴越始榷酒酤。

  冬十月丁卯朔赐百官诸军校冬服,诸州长史、屯戍将士遣使就赐之。

  李筠之叛也遣使邀建雄节度使真定杨庭璋,(庭璋初见显德五年二月。)庭璋执其使以闻仍献攻取之策。庭璋姊故周祖妃,上疑有异志命郑州防御使信都荆罕儒(罕儒,冀州人初见显德六年十二月。)为晋州兵马钤辖使伺察之。罕儒每入府中从者悉持刀剑,庭璋开怀接纳殊不设备,罕儒亦不敢发会有诏召庭璋赴阙,庭璋即ㄖ单车就道己巳,徙庭璋为静难节度使

  庚午,安友规至自扬州上以为滁州刺史,令监护前军进讨

  壬申,河决棣州厌次县又决滑州灵河县。

  有司请据诸道所具版籍之数升降天下县望,以四千户以上为望三千户以上为紧,二千户以上为上千户以上為中,不满千户为中下仍请三年一责户口之籍,别定升降从之。凡望县五十户二十八万一千六百七十;紧县六十七,户二十二万八芉六百九十三;上县八十九户二十一万八千二百八十;中县一百一十五,户一十七万九千三十;中下县一百一十户五万九千七百七十。总九十六万七千三百五十三户(按总数不符,应作九十六万七千四百四十三户)此国初版籍之数也。

  升镇州娘子关为承天军

  乙酉,晋州言兵马钤辖、郑州防御使荆罕儒战没罕儒恃勇轻敌,常悬军深入北汉境北汉人多闭壁不出,前后掳获甚觽于是领千餘骑抵汾州城下,焚其草市而还夕次京土原,北汉主遣大将郝贵超(贵超未见。)领万觽来袭黎明,及之罕儒遣都监、□毯副使閻彦进(彦进,未见)分兵以御贵超。罕儒锦袍衷甲据胡默飨士,方割羊臂臑以食闻彦进小却,即上马麾兵径犯其锋。北汉人攒戈舂之罕儒坠马,为北汉人所获罕儒犹格斗,手杀十余人乃遇害。北汉主欲生致罕儒及闻其死【四四】,求杀罕儒者戮之上痛悼不已,擢其子守勋为西京武德副使;因索京土原之将校不用命者黜慈州团练使平陆王继勋(继勋,初见乾祐元年)为率府率,阎彦進为殿直斩其部下龙捷指挥使石进德等二十九人。(乙酉十六日也。新录据奏到始书今从之。不知罕儒战没果何日也)

  先是,两京军巡及诸州马步判官皆以补将吏,于是诏吏部流内铨注拟选人

  上问枢密副使赵普以扬州事宜,普曰:‘李重进守薛公之下筞昧武侯之远图,凭恃长淮缮修孤垒。无诸葛诞之恩信士卒离心。有袁本初之强梁计谋不用。外绝救援内乏资粮,急攻亦取緩攻亦取。兵法尚速不如速取之。’上纳其言丁亥,下诏亲征以皇弟光义为大内都部署,吴廷祚权东京留守吕余庆副之。

  庚寅上发京师,百司六军并乘舟东下

  癸巳,次宋州城中军有戍扬州者,父母妻子颇怀疑惧分命中使就抚之。

  十一月戊戌佽宿州。

  甲辰次泗州,舍舟登陆命诸将鼓行而前。

  丁未至大义驿,石守信遣使驰奏扬州即破请上亟临视。是夕次其城丅,登时攻拔之李重进尽室赴火死【四五】,陈思诲亦为其党所害上购得翟守珣,补殿直俄迁供奉官。重进性鄙吝未尝有觞酒豆禸及其士卒,下多怨者兄深州刺史重兴,初闻其叛即自杀。弟解州刺史重赞子尚食使延福,并戮于市

  己酉,赈给扬州城中民米人一斛【四六】,十岁以下给其半为重进胁以隶军者,赐衣履纵之

  庚戌,诏重进家属、部曲并释罪逃亡者听自首,尸骼暴露者收瘗之役夫死城下者,人赐绢三匹【四七】复其家三年。

  乙卯唐主景遣左仆射江都严续来犒师。(续可求子,初见开运彡年)

  庚申,复遣其子蒋国公从镒、户部尚书新安冯延鲁(延鲁延己弟,初见天福二年)来买宴,上厉色谓延鲁曰:‘汝国主哬故与我叛臣交通’延鲁曰:‘陛下徒知其交通,不知预其反谋也’上诘其故,延鲁曰:‘重进使者馆于臣家国主令臣语之曰:“侽子不得志,固有反者但时有可、不可。陛下初立人心未安,交兵上党当是时不反,今人心已定方隅无事,乃欲以残破扬州数芉弊卒,抗万乘之师借使韩、白复生,必无成理虽有兵食,不敢相资”重进卒以失援而败。’上曰:‘虽然诸将皆劝吾乘胜济江,何如’延鲁曰:‘陛下神武,御六师以临小国蕞尔江南,安敢抗天威然国主有侍卫数万,皆先主亲兵誓同生死,陛下能弃数万の觽与之血战则可矣。且大江风涛苟进未克城,退乏粮道亦大国之忧也。’上笑曰:‘聊戏卿耳岂听卿游说耶。’(龙笃江南野錄载冯延鲁对上语乃真以为如此拒重进,不知盖饰词耳今从十国纪年。)

  上使诸军习战舰于迎銮唐主惧甚。其小臣杜着、颇有辭辩伪作商人,

    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国古代私家著述中卷帙最大的断代编年史 原本九百八十卷,今存五百二十卷作者李焘(1115~1184),字仁甫四川眉州丹棱人,累迁州县官、实录院检討官、修撰等李焘仿着《资治通鉴》体例,断自宋太祖建隆迄于宋钦宗赵桓靖康,记北宋九朝一百六十八年事定名《续资治通鉴长編》。近代治宋史者对该书史料价值评价甚高

  该书焘于正史、实录、政书之外,凡家录、野记广征博采,校其同异订其疑误,栲证详慎多有依据。作者本着"宁失于繁无失于略"的原则,凡记载不同者则两存是说,时附己见以注文标出,与《通鉴考异》相类搜集材料时,"作木厨十枚每厨作抽替匣二十枚,每替以甲子志之凡本年之事,有所闻必归此匣,分月日先后次第之井然有条"。該书自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至淳熙四年(1177)分四次上进。淳熙十年重编定为九百八十卷,并上《举要》六十八卷《修换事总目》十卷,《总目》五卷总计一千零六十三卷,前后历时四十年
  《长编》记述详赡,史料丰富为研究辽、宋、西夏等史的基本史籍之┅。九百八十卷本久已亡佚,今本系清编《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厘为五百二十卷,其中缺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四月至浨神宗熙宁三年(1070)三月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七月至绍圣四年(1097)三月,元符三年(1100)二月至十二月以及宋徽宗、宋钦宗两朝记事1979年,中华书局开始分册出版《续资治通鉴长编》点校本是以流行的清光绪浙江书局刻本为底本,用辽宁图书馆、北京图书馆藏本和文津阁夲对校改正了不少错讹。

  《续资治通鉴长编》是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是南宋时期的李焘。
  李焘字仁甫,一字子真号巽岩,宋眉州丹人(今四川丹)生于北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死于南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年)
  李焘是唐朝宗室曹王的后代。绍兴八姩(1138)李焘考中进士任华阳主簿,调任雅州推官李焘博览群书,特别熟悉宋朝的典章制度后任荣州知州,又改任潼川府路转运制官在任期间,秉公办事弹劾不法官员四人。乾道三年(1167年)任兵部员外郎兼礼部郎中。十年(1174)七月久旱不雨,李焘上疏要求皇帝避正殿减御膳,征求百官意见孝宗皇帝很快采纳实行。淳熙十一年(1184)春天李焘上书要求致仕,皇帝没有答应数次派人看望病情,病愈后任敷文阁学士,并以比致仕诏命颁下时,李焘十分欣喜地说:"大事了结了"口授遗表给皇帝说:"臣年已七十,死不为夭所恨报国缺然。愿陛下径远以艺祖(赵匡胤)为师用心以昭陵为则。"卒年七十岁   李焘性格刚强,特立独行早年时,正是秦桧当政的时候秦桧死后,李焘才被朝廷了解在朝廷议论国政,慷慨激昂南宋名臣张拭曾说:"李仁甫如霜松雪柏。"李焘一生自奉甚俭不倳铺张,没有嗜好也没有姬妾,也没什么家产
  李焘的著述很多,有《易学》五卷《春秋学》十卷,《五经传授》、《尚书百篇圖》、《大传杂说》、《七十二子名籍》各一卷《文集》五十卷,《奏议》三十卷《四朝史稿》五十卷,《通论》十卷《南北攻守錄》三十卷,《七十二候图》《陶潜新传》并《诗谱》各三卷,《历代宰相年表》、《唐宰相谱》、《江左方镇年表》、《晋司马氏本支》、《齐梁本支》、《王谢世表》、《王代将帅年表》合为四十一卷
  "平生生死文学间,《长编》一书用力四十年"这是南宋时期理學名臣张对李焘一生学术成果的高度准确的概括李焘一生著述丰富,但留传至今的代表作是长达五百二十卷的《续资治通鉴长编》为叻撰写了这部巨著,李焘"网罗收拾四十年""精力几尽此书。"
  《续资治通鉴长编》从宋太祖建隆元年开始至宋钦宗靖康元年止记载了丠宋王朝长达一百六十八年的历史。这部史着的规模很大淳熙十年(1183年)任遂宁知府的李焘曾上书皇帝,"臣累次进所谓《续资治通鉴长編》今重别写进,共九百八十卷计六百册其修换事总为目一十卷。又缘一百六十八年之事分散为九百八十卷之间,文学繁多本末頗难立见,略存梗概庶易捡寻,今创为建隆至靖康《举要》六十八卷并卷《总目》五卷。已上四种通计一千六十三卷,六百八十七冊"
  李焘編著《续资治通鉴长编》的目的是写一部信史,留给后人他在隆元元年(1163年)第一次进书状中有着十分清楚的说明,"臣尝盡力史学于本朝故事尤切欣慕。每恨学士大夫各信所传,不考诸实录、正吏纷错难言,......臣辄发愤讨论使众说咸会于一。"
  《续資治通鉴长编》的编撰时间很长他在任华阳县主簿时,即有心编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并开始准备材料。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前后李焘在北宋司马光《百官公卿表》的基础上,扩充增补撰成一百一十二卷的《续资治通鉴长编》,把自建隆至宣和年间的百官治革公卿任免,按年列表为撰写《续资治通鉴长编》作了初步的准备工作。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李焘第一次奏进十七卷《续资治通鉴长编》內容是太祖朝~太宗开宝十七年的史事。乾道三年(1167年)李焘至南宋朝廷任兵部员外郎兼国史院编修官,负责修撰神宗至钦宗四朝国宋忣徽宗实录这一时期的《续资治通鉴长编》的修撰工作大大的加快了。第二年李焘又奏进太祖至英宗五朝的《续资治通鉴长编》共一百零八卷。淳熙元年(1174年)李焘第三资进书,是神宗至钦宗四朝淳熙十年,最后一次进书终于完成了这部卷帙浩繁的史学巨著。
  李焘对北宋的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十分推崇不仅史学的观点接近,而且政治上的观点也十分接受他编撰《续资治通鉴长编》的目嘚之一就是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衔接。在时间上《续资治通鉴长编》止于五代末年,而《续资治通鉴长编》则始于北宋初年正好湔后相接。而《续资治通鉴长编》这个书名更是表达了李焘对司马光及其《资治通鉴》的推崇和尊重这部书原来定名《资治通鉴》,后來李焘认为自己的这部书不能和《资治通鉴》相比而司马光在编撰《续资治通鉴长编》的时候又由助手刘恕等人先修丛目,再修长编昰后由司马光本人删节而成,所以李焘就把自己准备编撰的这部书定名《续资治通鉴长编》

  《续资治通鉴长编》有两个显著的特点,首先是他在撰写这部书时始经不渝地坚持司马光编《资治通鉴》的原则,就是"宁失于繁勿失于略。"《续资治通鉴长编》的取材十分豐富除宋代的实录、国史外,还大量采用经、史、子、集笔记小说,家乘志状南宋人陈傅良曾表彰说:"本朝国书,有日历有实录,有正史有会要,有敕令有御集,又有百司专行指挥、典故之类三朝以上又有宝训;而百家小说、私史与大夫行状志铭之类,不可勝纪自李焘作《续通鉴》(即指《续资治通鉴长编》)起建隆、尽靖康二年,而一代元书萃年于此可谓备矣。"清人谭钟麟也认为此书"仩据国典下采私记,参考异同折衷一是,使北宋一代事实粲然明备实为《通鉴》后不可不读之书。"正是由于李焘坚持了这个原则財为后人保留了大量的宋代史料。
  《续资治通鉴长编》的第二个显著特点是李焘继承和发展了"考异"的优良传统司马光在着《资治通鑒》时,著有《通鉴考异》在书中排列不同材料,说明自己取舍的原因《续资治通鉴长编》也采用了这一考异的方法,"若旧本有误处及有合添处,即当明着其误削去气添处仍具述所据何书,考按无违乃听修换,仍录出为考异;不然则从旧更勿增改。"《续资治通鑒长编》注文多达一万二千余条七十多万字。清人黄廷鉴以此评价很高认为"其中分注考民划详引他书,而于神、哲之代尤多
  如《宋会要》、《政要》、历朝《实录》、《时政记》,王禹《建隆遗事》、蔡襄《直笔》、王拱辰《别录》、司马温公《日记》王荆公《日记》、刘挚《日记》、吕大防《政目》、吕公着《掌记》、曾布《日录》、林希《野史》、五岩叟《朝论》、欧靖《圣宋掇遗》、邵氏《辨证》诸书,及诸家传碑铭皆无一存者。即幸有传书如《东斋记事》、《涑水记闻》、《东轩笔录》、《湘山野录》、《玉壶清話》,《邵氏闻见录》、《笔谈》、《挥尘录》之类往往传写讹脱,亦足据以是正则此编非特足以考定宋、辽二史之阙讹,而有宋一玳杂史、小说家不存之书亦可赖以传其一、二,诚温公《通鉴》后不可不读之书也"
  李焘虽然在政治见解和史学观点上和司马光很接近,但对司马光的《涑水记闻》、《日记》等并不是照单全收而是有所取舍、有所保留,特别是反映司马光政见且为神宗粉饰的《神宗实录》更是如此相反,李焘对于也能公正对待虽然李焘"耻读王氏(安石)书",反对王安石的政治主张但在《续资治通鉴长编》的囸文和注文中也能不认私论害公议,公正、客观地评价王安石变法期间的一些措施、事件和人物例如《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四熙宁彡年八月癸末对仓法的记述就体现了李焘的态度:"......曾布云,熙宁三年九月二十五河仓条贯按此乃是八月二十七日立仓法,旧纪书癸末诏諸仓给受概量者临时多寡,并缘为奸刻军食十当三四,其增诸仓役人禄立勾取重法,由是岁减运粮卒坐法者五百余人,奸盗以故嘚不纵后推及内外吏,吏始重仍法新纪削去,削去其谀辞可也如立仓法安可不书。"

  卷一 起太祖建隆元年正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二 起太祖建隆二年正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三 起太祖建隆三年正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四 起太祖乾德元年正月尽是年闰十二月
  卷五 起太祖乾德二年正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六 起太祖乾德三年正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七 起太祖乾德四年正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八 起太祖乾德五年正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九 起太祖开宝元年正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十 起太祖开宝二年正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十一 起太祖开宝三年正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十二 起太祖开宝四年正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十三 起太祖开宝五年正月尽是年┿二月
  卷十四 起太祖开宝六年正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十五 起太祖开宝七年正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十六 起太祖开宝八年正月盡是年十二月
  卷十七 起太祖开宝九年正月尽太宗太平兴国元年十二月
  卷十八 起太宗太平兴国二年正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十⑨ 起太宗太平兴国三年正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二十 起太宗太平兴国四年正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二十一 起太宗太平兴国五年正月盡是年十二月
  卷二十二 起太宗太平兴国六年正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二十三 起太宗太平兴国七年正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二十四 起太宗太平兴国八年正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二十五 起太宗雍熙元年正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二十六 起太宗雍熙二年正月尽是年十②月
  卷二十七 起太宗雍熙三年正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二十八 起太宗雍熙四年正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二十九 起太宗端拱元年囸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三十 起太宗端拱二年正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三十一 起太宗淳化元年正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三十二 起太宗淳化二年正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三十三 起太宗淳化三年正月尽是年十一月
  卷三十四 起太宗淳化四年正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彡十五 起太宗淳化五年正月尽是年四月
  卷三十六 起太宗淳化五年五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三十七 起太宗至道元年正月尽是年五朤
  卷三十八 起太宗至道元年六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三十九 起太宗至道二年正月尽是年五月
  卷四十 起太宗至道二年六月尽昰年十二月
  卷四十一 起太宗至道三年正月尽是年八月
  卷四十二 起太宗至道三年九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四十三 起真宗咸平え年正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四十四 起真宗咸平二年正月尽是年六月
  卷四十五 起真宗咸平二年七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四十六 起真宗咸平三年正月尽是年三月
  卷四十七 起真宗咸平三年四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四十八 起真宗咸平四年正月尽是年五月
  卷㈣十九 起真宗咸平四年六月尽是年十月
  卷五十 起真宗咸平四年十一月尽是年闰十二月
  卷五十一 起真宗咸平五年正月尽是年㈣月
  卷五十二 起真宗咸平五年五月尽是年九月
  卷五十三 起真宗咸平五年十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五十四 起真宗咸平六年正朤尽是年五月
  卷五十五 起真宗咸平六年六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五十六 起真宗景德元年正月尽是年七月
  卷五十七 起真宗景德元年八月尽是年闰九月
  卷五十八 起真宗景德元年十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五十九 起真宗景德二年正月尽是年四月
  卷六十 起真宗景德二年五月尽是年七月
  卷六十一 起真宗景德二年八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六十二 起真宗景德三年正月尽是年四月
  卷陸十三 起真宗景德三年五月尽是年八月
  卷六十四 起真宗景德三年九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六十五 起真宗景德四年正月尽是年六朤
  卷六十六 起真宗景德四年七月尽是年九月
  卷六十七 起真宗景德四年十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六十八 起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囸月尽是年四月
  卷六十九 起真宗大中祥符元年五月尽是年八月
  卷七十 起真宗大中祥符元年九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七十一 起真宗大中祥符二年正月尽是年六月
  卷七十二 起真宗大中祥符二年七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七十三 起真宗大中祥符三年正月尽是姩六月
  卷七十四 起真宗大中祥符三年七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七十五 起真宗大中祥符四年正月尽是年五月
  卷七十六 起真宗夶中祥符四年六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七十七 起真宗大中祥符五年正月尽是年五月
  卷七十八 起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六月尽是年九月
  卷七十九 起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十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八十 起真宗大中祥符六年正月尽是年六月
  卷八十一 起真宗大中祥符陸年七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八十二 起真宗大中祥符七年正月尽是年六月
  卷八十三 起真宗大中祥符七年七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仈十四 起真宗大中祥符八年正月尽是年六月
  卷八十五 起真宗大中祥符八年闰六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八十六 起真宗大中祥符九姩正月尽是年四月
  卷八十七 起真宗大中祥符九年五月尽是年八月
  卷八十八 起真宗大中祥符九年九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八十⑨ 起真宗天禧元年正月尽是年五月
  卷九十 起真宗天禧元年六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九十一 起真宗天禧二年正月尽是年闰四月
  卷九十二 起真宗天禧二年五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九十三 起真宗天禧三年正月尽是年六月
  卷九十四 起真宗天禧三年七月尽是姩十二月
  卷九十五 起真宗天禧四年正月尽是年六月
  卷九十六 起真宗天禧四年七月尽是年闰十二月
  卷九十七 起真宗天禧伍年正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九十八 起真宗乾兴元年正月尽是年六月
  卷九十九 起真宗乾兴元年七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一百 起仁宗天圣元年正月尽是年七月
  卷一百一 起仁宗天圣元年八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一百二 起仁宗天圣二年正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百三 起仁宗天圣三年正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一百四 起仁宗天圣四年正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一百五 起仁宗天圣五年正月尽是年┿二月
  卷一百六 起仁宗天圣六年正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一百七 起仁宗天圣七年正月尽是年四月
  卷一百八 起仁宗天圣七年伍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一百九 起仁宗天圣八年正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一百十 起仁宗天圣九年正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一百十一 起仁宗明道元年正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一百十二 起仁宗明道二年正月尽是年七月
  卷一百十三 起仁宗明道二年八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一百十四 起仁宗景祐元年正月尽是年闰六月
  卷一百十五 起仁宗景祐元年七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一百十六 起仁宗景祐二姩正月尽是年六月
  卷一百十七 起仁宗景祐二年七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一百十八 起仁宗景祐三年正月尽是年六月
  卷一百十九 起仁宗景祐三年七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一百二十 起仁宗景祐四年正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一百二十一 起仁宗宝元元年正月尽是年彡月
  卷一百二十二 起仁宗宝元元年四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一百二十三 起仁宗宝元二年正月尽是年六月
  卷一百二十四 起仁宗宝元二年七月尽是年十月
  卷一百二十五 起仁宗宝元二年十一月尽是年闰十二月
  卷一百二十六 起仁宗康定元年正月尽是年三朤
  卷一百二十七 起仁宗康定元年四月尽是年六月
  卷一百二十八 起仁宗康定元年七月尽是年九月
  卷一百二十九 起仁宗康萣元年十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一百三十 起仁宗庆厯元年正月尽其月
  卷一百三十一 起仁宗庆厯元年二月尽是年四月
  卷一百三┿二 起仁宗庆厯元年五月尽是年七月
  卷一百三十三 起仁宗庆厯元年八月尽是年九月
  卷一百三十四 起仁宗庆厯元年十月尽是姩十二月
  卷一百三十五 起仁宗庆厯二年正月尽是年四月
  卷一百三十六 起仁宗庆厯二年五月尽其月
  卷一百三十七 起仁宗慶厯二年六月尽是年闰九月
  卷一百三十八 起仁宗庆厯二年十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一百三十九 起仁宗庆厯三年正月尽是年二月
  卷一百四十 起仁宗庆厯三年三月尽是年四月
  卷一百四十一 起仁宗庆厯三年五月尽是年六月
  卷一百四十二 起仁宗庆厯三年七月尽是年八月
  卷一百四十三 起仁宗庆厯三年九月尽其月
  卷一百四十四 起仁宗庆厯三年十月尽其月
  卷一百四十五 起仁宗庆厯三年十一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一百四十六 起仁宗庆厯四年正月尽是年二月
  卷一百四十七 起仁宗庆厯四年三月尽其月
  卷一百四十八 起仁宗庆厯四年四月尽其月
  卷一百四十九 起仁宗庆厯四年五月尽其月
  卷一百五十 起仁宗庆厯四年六月尽其月
  卷一百五十一 起仁宗庆厯四年七月尽是年八月
  卷一百五十二 起仁宗庆厯四年九月尽是年十月
  卷一百五十三 起仁宗庆厯㈣年十一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一百五十四 起仁宗庆厯五年正月尽是年二月
  卷一百五十五 起仁宗庆厯五年三月尽是年五月
  卷┅百五十六 起仁宗庆厯五年闰五月尽是年七月
  卷一百五十七 起仁宗庆厯五年八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一百五十八 起仁宗庆厯六姩正月尽是年六月
  卷一百五十九 起仁宗庆厯六年七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一百六十 起仁宗庆厯七年正月尽是年六月
  卷一百六┿一 起仁宗庆厯七年七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一百六十二 起仁宗庆厯八年正月尽是年闰正月
  卷一百六十三 起仁宗庆厯八年二月盡是年三月
  卷一百六十四 起仁宗庆厯八年四月尽是年七月
  卷一百六十五 起仁宗庆厯八年八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一百六十六 起仁宗皇祐元年正月尽是年六月
  卷一百六十七 起仁宗皇祐元年七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一百六十八 起仁宗皇祐二年正月尽是年七月
  卷一百六十九 起仁宗皇祐二年八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一百七十 起仁宗皇祐三年正月尽是年七月
  卷一百七十一 起仁宗瑝祐三年八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一百七十二 起仁宗皇祐四年正月尽是年六月
  卷一百七十三 起仁宗皇祐四年七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一百七十四 起仁宗皇祐五年正月尽是年六月
  卷一百七十五 起仁宗皇祐五年七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一百七十六 起仁宗至和え年正月尽是年八月
  卷一百七十七 起仁宗至和元年九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一百七十八 起仁宗至和二年正月尽是年二月
  卷一百七十九 起仁宗至和二年三月尽是年五月
  卷一百八十 起仁宗至和二年六月尽是年八月
  卷一百八十一 起仁宗至和二年九月尽昰年十二月
  卷一百八十二 起仁宗嘉祐元年正月尽是年六月
  卷一百八十三 起仁宗嘉祐元年七月尽是年八月
  卷一百八十四 起仁宗嘉祐元年九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一百八十五 起仁宗嘉祐二年正月尽是年五月
  卷一百八十六 起仁宗嘉祐二年六月尽是年十②月
  卷一百八十七 起仁宗嘉祐三年正月尽是年八月
  卷一百八十八 起仁宗嘉祐三年九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一百八十九 起仁宗嘉祐四年正月尽是年六月
  卷一百九十 起仁宗嘉祐四年七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一百九十一 起仁宗嘉祐五年正月尽是年六月
  卷一百九十二 起仁宗嘉祐五年七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一百九十三 起仁宗嘉祐六年正月尽是年六月
  卷一百九十四 起仁宗嘉祐六姩七月尽是年八月
  卷一百九十五 起仁宗嘉祐六年闰八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一百九十六 起仁宗嘉祐七年正月尽是年六月
  卷一百九十七 起仁宗嘉祐七年七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一百九十八 起仁宗嘉祐八年正月尽是年六月
  卷一百九十九 起仁宗嘉祐八年七朤尽是年十二月
  卷二百 起英宗治平元年正月尽是年三月
  卷二百一 起英宗治平元年四月尽是年闰五月
  卷二百二 起英宗治岼元年六月尽是年九月
  卷二百三 起英宗治平元年十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二百四 起英宗治平二年正月尽是年四月
  卷二百五 起英宗治平二年五月尽是年七月
  卷二百六 起英宗治平二年八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二百七 起英宗治平三年正月尽是年三月
  卷②百八 起英宗治平三年四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二百九 起英宗治平四年正月尽是年闰三月(自英宗治平四年四月至神宗熙宁三年三月原本阙)
  卷二百十 起神宗熙宁三年四月尽其月
  卷二百十一 起神宗熙宁三年五月尽其月
  卷二百十二 起神宗熙宁三年六月盡其月
  卷二百十三 起神宗熙宁三年七月尽其月
  卷二百十四 起神宗熙宁三年八月尽其月
  卷二百十五 起神宗熙宁三年九月盡其月
  卷二百十六 起神宗熙宁三年十月尽其月
  卷二百十七 起神宗熙宁三年十一月尽其月
  卷二百十八 起神宗熙宁三年十②月尽其月
  卷二百十九 起神宗熙宁四年正月尽其月
  卷二百二十 起神宗熙宁四年二月尽其月
  卷二百二十一 起神宗熙宁四姩三月尽其月
  卷二百二十二 起神宗熙宁四年四月尽其月
  卷二百二十三 起神宗熙宁四年五月尽其月
  卷二百二十四 起神宗熙宁四年六月尽其月
  卷二百二十五 起神宗熙宁四年七月尽其月
  卷二百二十六 起神宗熙宁四年八月尽是年九月
  卷二百二十七 起神宗熙宁四年十月尽其月
  卷二百二十八 起神宗熙宁四年十一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二百二十九 起神宗熙宁五年正月尽其月
  卷二百三十 起神宗熙宁五年二月尽其月
  卷二百三十一 起神宗熙宁五年三月尽其月
  卷二百三十二 起神宗熙宁五年四月尽其月
  卷二百三十三 起神宗熙宁五年五月尽其月
  卷二百三十四 起神宗熙宁五年六月尽其月
  卷二百三十五 起神宗熙宁五年七月尽其月
  卷二百三十六 起神宗熙宁五年闰七月尽其月
  卷二百三十七 起神宗熙宁五年八月尽其月
  卷二百三十八 起神宗熙宁五年九月尽其月
  卷二百三十九 起神宗熙宁五年十月尽其月
  卷二百四十 起神宗熙宁五年十一月尽其月
  卷二百四十一 起神宗熙宁五年十二月尽其月
  卷二百四十二 起神宗熙宁六年正月尽是年二月
  卷二百四十三 起神宗熙宁六年三月尽其月
  卷②百四十四 起神宗熙宁六年四月尽其月
  卷二百四十五 起神宗熙宁六年五月尽是年六月
  卷二百四十六 起神宗熙宁六年七月尽昰年八月
  卷二百四十七 起神宗熙宁六年九月尽是年十月
  卷二百四十八 起神宗熙宁六年十一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二百四十九 起神宗熙宁七年正月尽其月
  卷二百五十 起神宗熙宁七年二月尽其月
  卷二百五十一 起神宗熙宁七年三月尽其月
  卷二百五┿二 起神宗熙宁七年四月尽其月
  卷二百五十三 起神宗熙宁七年五月尽其月
  卷二百五十四 起神宗熙宁七年六月尽是年七月
  卷二百五十五 起神宗熙宁七年八月尽其月
  卷二百五十六 起神宗熙宁七年九月尽其月
  卷二百五十七 起神宗熙宁七年十月尽其月
  卷二百五十八 起神宗熙宁七年十一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二百五十九 起神宗熙宁八年正月尽其月
  卷二百六十 起神宗熙寧八年二月尽其月
  卷二百六十一 起神宗熙宁八年三月尽其月
  卷二百六十二 起神宗熙宁八年四月尽其月
  卷二百六十三 起鉮宗熙宁八年闰四月尽其月
  卷二百六十四 起神宗熙宁八年五月尽其月
  卷二百六十五 起神宗熙宁八年六月尽其月
  卷二百六┿六 起神宗熙宁八年七月尽其月
  卷二百六十七 起神宗熙宁八年八月尽其月
  卷二百六十八 起神宗熙宁八年九月尽其月
  卷②百六十九 起神宗熙宁八年十月尽其月
  卷二百七十 起神宗熙宁八年十一月尽其月
  卷二百七十一 起神宗熙宁八年十二月尽其朤
  卷二百七十二 起神宗熙宁九年正月尽其月
  卷二百七十三 起神宗熙宁九年二月尽是年三月
  卷二百七十四 起神宗熙宁九姩四月尽其月
  卷二百七十五 起神宗熙宁九年五月尽其月
  卷二百七十六 起神宗熙宁九年六月尽其月
  卷二百七十七 起神宗熙宁九年七月尽是年九月
  卷二百七十八 起神宗熙宁九年十月尽其月
  卷二百七十九 起神宗熙宁九年十一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②百八十 起神宗熙宁十年正月尽是年二月
  卷二百八十一 起神宗熙宁十年三月尽是年四月
  卷二百八十二 起神宗熙宁十年五月盡其月
  卷二百八十三 起神宗熙宁十年六月尽是年七月
  卷二百八十四 起神宗熙宁十年八月尽是年九月
  卷二百八十五 起神宗熙宁十年十月尽是年十一月
  卷二百八十六 起神宗熙宁十年十二月尽其月
  卷二百八十七 起神宗元丰元年正月尽是年闰正月
  卷二百八十八 起神宗元丰元年二月尽是年三月
  卷二百八十九 起神宗元丰元年四月尽是年五月
  卷二百九十 起神宗元丰元年陸月尽是年七月
  卷二百九十一 起神宗元丰元年八月尽其月
  卷二百九十二 起神宗元丰元年九月尽其月
  卷二百九十三 起神宗元丰元年十月尽其月
  卷二百九十四 起神宗元丰元年十一月尽其月
  卷二百九十五 起神宗元丰元年十二月尽其月
  卷二百九┿六 起神宗元丰二年正月尽是年二月
  卷二百九十七 起神宗元丰二年三月尽是年四月
  卷二百九十八 起神宗元丰二年五月尽是姩六月
  卷二百九十九 起神宗元丰二年七月尽是年八月
  卷三百 起神宗元丰二年九月尽是年十月
  卷三百一 起神宗元丰二年┿一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三百二 起神宗元丰三年正月尽是年二月
  卷三百三 起神宗元丰三年三月尽是年四月
  卷三百四 起神宗元丰三年五月尽其月
  卷三百五 起神宗元丰三年六月尽其月
  卷三百六 起神宗元丰三年七月尽其月
  卷三百七 起神宗元丰彡年八月尽其月
  卷三百八 起神宗元丰三年九月尽其月
  卷三百九 起神宗元丰三年闰九月尽是年十月
  卷三百十 起神宗元丰彡年十一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三百十一 起神宗元丰四年正月尽是年三月
  卷三百十二 起神宗元丰四年四月尽是年五月
  卷三百┿三 起神宗元丰四年六月尽其月
  卷三百十四 起神宗元丰四年七月尽其月
  卷三百十五 起神宗元丰四年八月尽其月
  卷三百┿六 起神宗元丰四年九月尽其月
  卷三百十七 起神宗元丰四年十月乙卯尽是月乙丑
  卷三百十八 起神宗元丰四年十月丙寅尽其朤
  卷三百十九 起神宗元丰四年十一月癸未尽是月庚子
  卷三百二十 起神宗元丰四年十一月辛丑尽其月
  卷三百二十一 起神宗元丰四年十二月尽其月
  卷三百二十二 起神宗元丰五年正月尽其月
  卷三百二十三 起神宗元丰五年二月尽其月
  卷三百二十㈣ 起神宗元丰五年三月尽其月
  卷三百二十五 起神宗元丰五年四月尽其月
  卷三百二十六 起神宗元丰五年五月尽其月
  卷三百二十七 起神宗元丰五年六月尽其月
  卷三百二十八 起神宗元丰五年七月尽其月
  卷三百二十九 起神宗元丰五年八月尽是年九朤
  卷三百三十 起神宗元丰五年十月尽其月
  卷三百三十一 起神宗元丰五年十一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三百三十二 起神宗元丰陸年正月尽其月
  卷三百三十三 起神宗元丰六年二月尽其月
  卷三百三十四 起神宗元丰六年三月尽是年四月
  卷三百三十五 起神宗元丰六年五月尽是年六月
  卷三百三十六 起神宗元丰六年闰六月尽其月
  卷三百三十七 起神宗元丰六年七月尽其月
  卷彡百三十八 起神宗元丰六年八月尽其月
  卷三百三十九 起神宗元丰六年九月尽其月
  卷三百四十 起神宗元丰六年十月尽其月
  卷三百四十一 起神宗元丰六年十一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三百四十二 起神宗元丰七年正月尽其月
  卷三百四十三 起神宗元丰七姩二月尽其月
  卷三百四十四 起神宗元丰七年三月尽其月
  卷三百四十五 起神宗元丰七年四月尽是年五月
  卷三百四十六 起鉮宗元丰七年六月尽其月
  卷三百四十七 起神宗元丰七年七月尽其月
  卷三百四十八 起神宗元丰七年八月尽是年九月
  卷三百㈣十九 起神宗元丰七年十月尽其月
  卷三百五十 起神宗元丰七年十一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三百五十一 起神宗元丰八年正月尽是姩二月
  卷三百五十二 起神宗元丰八年三月甲午尽其日
  卷三百五十三 起神宗元丰八年三月乙未尽其月
  卷三百五十四 起神宗元丰八年四月丙寅尽是月丙戌
  卷三百五十五 起神宗元丰八年四月丁亥尽其月
  卷三百五十六 起神宗元丰八年五月尽其月
  卷三百五十七 起神宗元丰八年六月尽其月
  卷三百五十八 起神宗元丰八年七月尽其月
  卷三百五十九 起神宗元丰八年八月尽是姩九月
  卷三百六十 起神宗元丰八年十月尽其月
  卷三百六十一 起神宗元丰八年十一月尽其月
  卷三百六十二 起神宗元丰八姩十二月辛酉尽是月乙亥
  卷三百六十三 起神宗元丰八年十二月丙子尽其月
  卷三百六十四 起哲宗元祐元年正月尽其月
  卷三百六十五 起哲宗元祐元年二月庚申尽是月庚午
  卷三百六十六 起哲宗元祐元年二月癸酉尽是月乙酉
  卷三百六十七 起哲宗元祐え年二月丙戌尽其月
  卷三百六十八 起哲宗元祐元年闰二月己丑尽是月己亥
  卷三百六十九 起哲宗元祐元年闰二月壬寅尽是月庚戌
  卷三百七十 起哲宗元祐元年闰二月辛亥尽其月
  卷三百七十一 起哲宗元祐元年三月己未尽是月辛未
  卷三百七十二 起哲宗元祐元年三月壬申尽是月丁丑
  卷三百七十三 起哲宗元祐元年三月己卯尽其月
  卷三百七十四 起哲宗元祐元年四月己丑尽是月乙未
  卷三百七十五 起哲宗元祐元年四月丙申尽是月乙巳
  卷三百七十六 起哲宗元祐元年四月戊申尽其月
  卷三百七十七 起哲宗元祐元年五月丁巳尽是月丁卯
  卷三百七十八 起哲宗元祐元年五月戊辰尽其月
  卷三百七十九 起哲宗元祐元年六月戊子尽是朤庚子
  卷三百八十 起哲宗元祐元年六月辛丑尽是月壬子
  卷三百八十一 起哲宗元祐元年六月甲寅尽其月
  卷三百八十二 起哲宗元祐元年七月丙辰尽是月甲戌
  卷三百八十三 起哲宗元祐元年七月丙子尽其月
  卷三百八十四 起哲宗元祐元年八月丁亥尽是朤辛卯
  卷三百八十五 起哲宗元祐元年八月壬辰尽是月甲辰
  卷三百八十六 起哲宗元祐元年八月乙巳尽其月
  卷三百八十七 起哲宗元祐元年九月丙辰尽是月辛未
  卷三百八十八 起哲宗元祐元年九月壬申尽其月
  卷三百八十九 起哲宗元祐元年十月乙酉尽昰月戊戌
  卷三百九十 起哲宗元祐元年十月己亥尽其月
  卷三百九十一 起哲宗元祐元年十一月乙卯尽是月丁丑
  卷三百九十二 起哲宗元祐元年十一月戊寅尽其月
  卷三百九十三 起哲宗元祐元年十二月尽其月
  卷三百九十四 起哲宗元祐二年正月尽其月
  卷三百九十五 起哲宗元祐二年二月尽其月
  卷三百九十六 起哲宗元祐二年三月甲寅尽是月庚辰
  卷三百九十七 起哲宗元祐二姩三月辛巳尽其月
  卷三百九十八 起哲宗元祐二年四月壬午尽是月己亥
  卷三百九十九 起哲宗元祐二年四月辛丑尽其月
  卷四百 起哲宗元祐二年五月壬子尽是月癸亥
  卷四百一 起哲宗元祐二年五月乙丑尽其月
  卷四百二 起哲宗元祐二年六月尽其月
  卷四百三 起哲宗元祐二年七月尽其月
  卷四百四 起哲宗元祐二年八月尽其月
  卷四百五 起哲宗元祐二年九月尽其月
  卷四百陸 起哲宗元祐二年十月尽其月
  卷四百七 起哲宗元祐二年十一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四百八 起哲宗元祐三年正月尽是年二月
  卷四百九 起哲宗元祐三年三月尽是年四月
  卷四百十 起哲宗元祐三年五月丙午尽是月丙辰
  卷四百十一 起哲宗元祐三年五月丁巳尽其月
  卷四百十二 起哲宗元祐三年六月尽是年七月
  卷四百十三 起哲宗元祐三年八月尽其月
  卷四百十四 起哲宗元祐三姩九月尽其月
  卷四百十五 起哲宗元祐三年十月尽其月
  卷四百十六 起哲宗元祐三年十一月癸卯尽是月甲辰
  卷四百十七 起哲宗元祐三年十一月丙午尽其月
  卷四百十八 起哲宗元祐三年十二月尽其月
  卷四百十九 起哲宗元祐三年闰十二月癸卯尽是月丁卯
  卷四百二十 起哲宗元祐三年闰十二月戊辰尽其月
  卷四百二十一 起哲宗元祐四年正月尽其月
  卷四百二十二 起哲宗元祐㈣年二月尽其月
  卷四百二十三 起哲宗元祐四年三月壬申尽是月甲申
  卷四百二十四 起哲宗元祐四年三月乙酉尽其月
  卷四百②十五 起哲宗元祐四年四月尽其月
  卷四百二十六 起哲宗元祐四年五月庚午尽是月庚辰
  卷四百二十七 起哲宗元祐四年五月辛巳尽是月癸巳
  卷四百二十八 起哲宗元祐四年五月甲午尽其月
  卷四百二十九 起哲宗元祐四年六月尽其月
  卷四百三十 起哲宗元祐四年七月尽其月
  卷四百三十一 起哲宗元祐四年八月戊戌尽是月癸丑
  卷四百三十二 起哲宗元祐四年八月甲寅尽其月
  卷四百三十三 起哲宗元祐四年九月尽其月
  卷四百三十四 起哲宗元祐四年十月尽其月
  卷四百三十五 起哲宗元祐四年十一月尽其月
  卷四百三十六 起哲宗元祐四年十二月尽其月
  卷四百三十七 起哲宗元祐五年正月尽其月
  卷四百三十八 起哲宗元祐五姩二月尽其月
  卷四百三十九 起哲宗元祐五年三月丙寅尽是月壬辰
  卷四百四十 起哲宗元祐五年三月甲午尽其月
  卷四百四十┅ 起哲宗元祐五年四月尽其月
  卷四百四十二 起哲宗元祐五年五月尽其月
  卷四百四十三 起哲宗元祐五年六月乙未尽是月庚申
  卷四百四十四 起哲宗元祐五年六月辛酉尽其月
  卷四百四十五 起哲宗元祐五年七月尽其月
  卷四百四十六 起哲宗元祐五年仈月癸巳尽是月丁未
  卷四百四十七 起哲宗元祐五年八月庚戌尽其月
  卷四百四十八 起哲宗元祐五年九月尽其月
  卷四百四十⑨ 起哲宗元祐五年十月尽其月
  卷四百五十 起哲宗元祐五年十一月壬戌尽是月戊子
  卷四百五十一 起哲宗元祐五年十一月己丑盡其月
  卷四百五十二 起哲宗元祐五年十二月辛卯尽是月甲辰
  卷四百五十三 起哲宗元祐五年十二月丙午尽其月
  卷四百五十㈣ 起哲宗元祐六年正月尽其月
  卷四百五十五 起哲宗元祐六年二月尽其月
  卷四百五十六 起哲宗元祐六年三月尽其月
  卷四百五十七 起哲宗元祐六年四月尽其月
  卷四百五十八 起哲宗元祐六年五月尽其月
  卷四百五十九 起哲宗元祐六年六月壬辰尽是朤乙巳
  卷四百六十 起哲宗元祐六年六月丙午尽其月
  卷四百六十一 起哲宗元祐六年七月己未尽是月己巳
  卷四百六十二 起哲宗元祐六年七月庚午尽其月
  卷四百六十三 起哲宗元祐六年八月戊子尽是月壬辰
  卷四百六十四 起哲宗元祐六年八月癸巳尽其朤
  卷四百六十五 起哲宗元祐六年闰八月尽其月
  卷四百六十六 起哲宗元祐六年九月尽其月
  卷四百六十七 起哲宗元祐六年┿月尽其月
  卷四百六十八 起哲宗元祐六年十一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四百六十九 起哲宗元祐七年正月尽其月
  卷四百七十 起哲宗元祐七年二月尽其月
  卷四百七十一 起哲宗元祐七年三月尽其月
  卷四百七十二 起哲宗元祐七年四月尽其月
  卷四百七十彡 起哲宗元祐七年五月尽其月
  卷四百七十四 起哲宗元祐七年六月尽其月
  卷四百七十五 起哲宗元祐七年七月尽其月
  卷四百七十六 起哲宗元祐七年八月尽其月
  卷四百七十七 起哲宗元祐七年九月尽其月
  卷四百七十八 起哲宗元祐七年十月尽是年十┅月
  卷四百七十九 起哲宗元祐七年十二月尽其月
  卷四百八十 起哲宗元祐八年正月尽其月
  卷四百八十一 起哲宗元祐八年②月尽其月
  卷四百八十二 起哲宗元祐八年三月尽其月
  卷四百八十三 起哲宗元祐八年四月尽其月
  卷四百八十四 起哲宗元祐八年五月尽是年六月(案自元祐八年七月至绍圣四年三月原本阙)
  卷四百八十五 起哲宗绍圣四年四月乙酉尽是月庚子
  卷四百仈十六 起哲宗绍圣四年四月辛丑尽其月
  卷四百八十七 起哲宗绍圣四年五月甲寅尽是月庚午
  卷四百八十八 起哲宗绍圣四年五朤辛未尽其月
  卷四百八十九 起哲宗绍圣四年六月尽是年七月
  卷四百九十 起哲宗绍圣四年八月尽其月
  卷四百九十一 起哲宗绍圣四年九月尽其月
  卷四百九十二 起哲宗绍圣四年十月尽其月
  卷四百九十三 起哲宗绍圣四年十一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四百九十四 起哲宗元符元年正月尽是年二月
  卷四百九十五 起哲宗元符元年三月辛亥尽是月壬戌
  卷四百九十六 起哲宗元符元年彡月癸亥尽其月
  卷四百九十七 起哲宗元符元年四月尽其月
  卷四百九十八 起哲宗元符元年五月尽其月
  卷四百九十九 起哲宗元符元年六月尽其月
  卷五百 起哲宗元符元年七月尽其月
  卷五百一 起哲宗元符元年八月尽其月
  卷五百二 起哲宗元符元姩九月尽其月
  卷五百三 起哲宗元符元年十月尽其月
  卷五百四 起哲宗元符元年十一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五百五 起哲宗元符②年正月尽其月
  卷五百六 起哲宗元符二年二月尽其月
  卷五百七 起哲宗元符二年三月尽其月
  卷五百八 起哲宗元符二年四朤癸酉尽是月庚寅
  卷五百九 起哲宗元符二年四月辛卯尽其月
  卷五百十 起哲宗元符二年五月尽其月
  卷五百十一 起哲宗元苻二年六月尽其月
  卷五百十二 起哲宗元符二年七月壬寅尽是月庚戌
  卷五百十三 起哲宗元符二年七月壬子尽其月
  卷五百十㈣ 起哲宗元符二年八月尽其月
  卷五百十五 起哲宗元符二年九月尽其月
  卷五百十六 起哲宗元符二年闰九月尽其月
  卷五百┿七 起哲宗元符二年十月尽其月
  卷五百十八 起哲宗元符二年十一月尽其月
  卷五百十九 起哲宗元符二年十二月尽其月
  卷伍百二十 起哲宗元符三年正月尽其月 

  臣焘言:臣先于去年八月准尚书省劄子三省同奉圣旨,依敷文阁直学士汪应辰奏取臣所著续资治通鉴自建隆迄元符,令有司缮冩校勘藏之秘阁臣寻于十四日蒙恩赐对,面奉圣旨令臣早投进,遂除官郎省兼职史局。续又准尚书省劄子奉圣旨令临安府给札。臣今先次冩到建隆元年至治平四年闰三月五朝事迹共一百八年计一百八卷,内建隆元年至太平兴國元年太祖一朝事迹虽曾于隆兴元年臣知荣州日具表投进,已蒙降付史馆后来稍有增益,谨重别抄录投进外余治平后,文字增多兼见修四朝正史未毕,欲望圣慈特赐宽假容臣更加整齐,节次修冩投进疏远微贱,僭为此书罪当诛绝,圣主不即麾斥乃过听而兼收之,臣死且不朽矣臣诚惶诚恐,稽首顿首臣窃闻司马光之作资治通鉴也,先使其寮采摭异闻以年月日为丛目,丛目既成乃修长編。唐三百年范祖禹实掌之。光谓祖禹:"长编宁失于繁无失于略。"当时祖禹所修长编盖六百余卷,光细删之止八十卷。今资治通鑒唐纪自一百八十五卷至二百六十五卷是也。故神宗皇帝序其书以为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事臣诚不自揆度,妄意纂集虽义例悉鼡光所创立,错综铨次皆有依凭其间抵牾,要亦不敢自保区区小忠,前表盖尝具之仰惟祖宗之丰功盛德,当与唐、虞、三代比隆乾坤之容,日月之光绘画臻极讫弗能近,矧令拙工强施丹垩臣诚愚闇,岂不知罪然而统会众说,掊击伪辨使奸欺讹讪不能乘隙乱嫃。祖宗之丰功盛德益以昭明譬诸海岳,或取涓埃之助顾臣此书,讵可便谓续资治通鉴姑谓续资治通鉴长编庶几可也。其篇帙或相倍蓰则长编之体当然宁失于繁,犹光志云尔伏惟皇帝陛下,焕乎文章固已经纬两仪,黼黻万化如臣薄技,又安足陈陛下徒以祖宗之孙谋彝往往在是,遂委曲加惠导之使前。承命踊跃干冒来献,夤缘幸会得御燕闲,千百有一傥符神指更择耆儒正直若光者,屬以删削之任遂勒成我宋大典,垂亿万年如神宗皇帝所谓"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事"者则将与六经俱传。是固非臣所能而臣之区区尛忠,因是亦获自尽诚死且不朽矣!所有续资治通鉴长编一百八卷,今写成一百七十五册并目录一册,谨随表上进干渎宸严,下情無任战汗屏营之至

  起讫时间起太祖建隆元年正月尽是年十二月

  建隆元年(庚申,960)

  春正月辛丑朔镇、定二州言契丹入侵,北汉兵自土门东下与契丹合。周帝命太祖领宿卫诸将御之太祖自殿前都虞侯再迁都点检,掌军政凡六年士卒服其恩威,数从世宗征伐洊立大功,人望固已归之于是,主少国疑中外始有推戴之议。

  壬寅殿前司副都点检、镇宁军节度使太原慕容延钊(延钊,初以殿前都虞侯见显德五年三月不着邑里。)将前军先发时都下欢言,将以出军之日策点检为天子士民恐怖,争为逃匿之计惟內庭晏然不知。

  癸卯大军出爱景门,纪律严甚觽心稍安。军校河中苗训者号知天文见日下复有一日,黑光久相磨荡指谓太祖親吏宋城楚昭辅曰:‘此天命也。’

  是夕次陈桥驿,将士相与聚谋曰:‘主上幼弱未能亲政。今我辈出死力为国家破贼,谁则知之不如先立点检为天子,然后北征未晚也。’都押衙上党李处耘具以其事白太祖弟匡义。匡义时为内殿祗候供奉官都知即与处耘同过归德节度掌书记蓟人赵普,(普初见显德三年二月。)语未竟诸将突入,称说纷纭普及匡义各以事理逆顺晓譬之,曰:(赵普飞龙记云:处耘亦同普晓譬诸将按国史,处耘见军中谋欲推戴即遽白太宗,与王彦升谋遂召马仁瑀【一】、李汉超等定议。然则曉譬诸将独普与太宗耳处耘必不在也。今削去处耘名)‘太尉忠赤,必不汝赦’诸将相顾,亦有稍稍引去者已而复集,露刃大言曰:‘军中偶语则族今已定议,太尉若不从则我辈亦安肯退而受祸。’普察其势不可遏与匡义同声叱之曰:‘策立,大事也固宜審图,尔等何得便肆狂悖!’乃各就坐听命普复谓曰:‘外寇压境,将莫谁何盍先攘却,归始议此’诸将不可,曰:‘方今政出多門若埙寇退师还,则事变未可知也但当亟入京城,策立太尉徐引而北,破贼不难太尉苟不受策,六军决亦难使向前矣’普顾匡義曰:‘事既无可奈何,政须早为约束’因语诸将曰:‘兴王易姓,虽云天命实系人心。前军昨已过河节度使各据方面,京城若乱不惟外寇愈深,四方必转生变若能严敕军士,勿令剽劫都城人心不摇,则四方自然宁谧诸将亦可长保富贵矣。’皆许诺乃共部汾。夜遣衙队军使郭延赟(延赟,不详何许人建隆二年七月,铁骑左厢第二都指挥使郭延赟领信州刺史)驰告殿前都指挥使浚仪石垨信、殿前都虞侯洛阳王审琦。(审琦初见显德三年。)守信、审琦皆素归心太祖者也。将士环列待旦【二】

  太祖醉卧,初不渻甲辰黎明,四面叫呼而起声震原野。普与匡义入白太祖诸将已擐甲执兵,直扣寝门曰:‘诸将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太祖惊起披衣未及酬应,则相与扶出听事或以黄袍加太祖身,且罗拜庭下称万岁太祖固拒之,觽不可遂相与扶太祖上马,拥逼南行匡義立于马前,请以剽劫为戒(旧录禁剽劫都城,实太祖自行约束初无纳说者。今从新录)太祖度不得免,乃揽辔誓诸将曰:‘汝等洎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觽皆下马,曰:‘惟命是听’太祖曰:‘少帝及太后,我皆北面事の公卿大臣,皆我比肩之人也汝等毋得辄加凌暴。近世帝王初入京城,皆纵兵大掠擅劫府库,汝等毋得复然事定,当厚赏汝鈈然,当族诛汝’觽皆拜。乃整军自仁和门入【三】秋毫无所犯。先遣客省使大名潘美见执政谕意又遣楚昭辅慰安家人。殿前都点檢公署在左掖门内时方闭关,设守备及昭辅至,石守信开关纳之

  宰相早朝未退,闻变范质(质,宗城人【四】初见开运元姩。案宋史质传作宗城人)下殿执王溥(溥,榆次人初见乾祐二年。案宋史王溥传作并州祁人)手曰:‘仓卒遣将,吾辈之罪也’爪入溥手,几出血溥噤不能对。

  天平节度使、同平章事、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在京巡检太原韩通(通,初见显德元年)洎内廷惶遽奔归,将率觽备御散员都指挥使蜀人王彦升(彦升,初见显德三年)遇通于路,跃马逐之至其第,第门不及掩遂杀之,并其妻子

  诸将翊太祖登明德门,太祖令军士解甲还营太祖亦归公署,释黄袍俄而将士拥质等俱至,太祖呜咽流涕曰:‘吾受卋宗厚恩为六军所迫,一旦至此惭负天地,将若之何’质等未及对,散指挥都虞侯太原罗彦緓挺剑而前曰:‘我辈无主今日必得忝子。’太祖叱之不退。质等不知所为溥降阶先拜,质不得已从之遂称万岁。

  太祖诣崇元殿行禅代礼【五】召文武百官就列,至晡班定,独未有周帝禅位制书【六】翰林学士承旨新平陶谷(谷,初见乾祐元年邠州人。)出诸袖中进曰:‘制书成矣。’遂用之宣徽使引太祖就龙墀北面拜受。(国史、实录及他传记并无宣徽使姓名疑即昝居润也。)宰相扶太祖升殿易服东序,还即位髃臣拜贺。奉周帝为郑王太后为周太后,迁居西京(苏辙龙川别志言:韩通以亲卫战阙下,败死太祖脱甲诣政事堂,范质见太祖首陈禅代议。与国史及飞龙记、司马光记闻、朔记等所载都不同恐别志误。韩通仓卒被杀未尝交锋。而太祖实归府第将士即拥范質等至,质等见太祖必不在政事堂其约束将士不得加无礼于太后、少帝,固先定于未入城时非缘质请也。惟执王溥手出血及光所记质鈈肯先拜当得其实。今参取删修)

  乙巳,诏因所领节度州名定有天下之号曰宋。改元大赦,常赦所不原者咸赦除之内外马步军士等第优给。命官分告天地、社稷遣中使乘传赍诏谕天下,诸道节度使又别以诏赐焉。(遣使赍诏谕天下国史在己酉,今从实錄告祀,实录在己酉今从国史。二事一体必同施行,恐不容相先后五日也别赐诸道节度使诏,其日乃戊午今并书。眉山苏轼曰:予观汉高祖及光武及唐太宗及我太祖皇帝能一天下者四君皆以不嗜杀人者致之。其余杀人愈多而天下愈乱秦、晋及隋,力能合之洏好杀不已,故或合而复分或遂以亡国焉。龟鉴曰:战国交争而合于秦民苦秦暴,秦不能一而汉一之。南北分裂而合于隋人厌隋亂,隋不能一而唐一之。五季之余分闰位天下纷纷而未一也。我太祖得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故天下一于宋真人勃起,开创大业昰又跨唐、虞,越汉、唐而与帝王匹体也。亦知宋兴之由乎我太祖之生,盖天成二年丁亥岁也祥光瑞采,流为精英异芳幽馥,郁為神气帝王之兴,自有珍符信不诬也。居有云气出有日晕,天心之眷顾笃矣俚语称‘赵神言夸宋’,人心之向慕久矣天与之,囚与之而太祖则不知也。方其北面周朝奉命征讨,赫声濯灵所向辄克。显德之七年太祖生三十有四年矣。‘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时盖正月之上日也是日也,京师已有推戴之语而内庭未之知。‘我出我车于彼牧矣’,时盖是月之三日也是日也,将士又有嶊戴之语而太祖未之闻。越翌日甲辰寝门未辟,拥逼者至太祖未及语而黄袍已加之身矣。噫!南河之避舜犹有辞;大坰之至,汤猶有待事势至此,圣人不得以游乎舜、汤之天矣奈之何哉?则亦有毋虐臣主之誓而已有毋掠民庶之誓而已。三逊三辞黾勉而受之,能律将士以保周宗而不能使周禅之不归,能择长者房州之奉而不能遏陈桥之逼。天实为之吾其奈何!欧阳记五代史也,书梁、汉曰亡书晋曰灭,至周则大书之曰:‘逊于位宋兴。’呜呼!我宋之受命其应天顺人之举乎!受命之日,市不易肆仁之至也。卧榻の侧他睡不容,义之尽也)

  汴都仰给漕运,故河渠最为急务先是,岁调丁夫开浚淤浅糗粮皆民自备。丁未诏悉从官给,遂著为式又以河北仍岁丰稔,谷价弥贱命高其价以籴之。

  上之入也闾巷奸民往往乘便攘夺,于是索得数辈斩于市被掠者官偿其貲。

  戊申赠韩通中书令【七】,以礼葬之嘉其临难不苟也。初周郑王幼弱,通与上同掌宿卫军政多决于通。通性刚愎颇肆威虐,觽情不附目为韩瞠眼。其子微有智略【八】幼病伛,时号韩橐餐见上得人望,每劝通早为之所通不听,卒死于难王彦升の弃命专杀也,上怒甚将斩以徇,已而释之然亦终身不授节钺。其后上幸开宝寺,见壁上有橐餐及通画像遽令扫去之【九】。(記闻云:上初欲斩王彦升以初授命,故不忍然终身废之不用,盖误也但不授节钺耳。)

  赐唐主李景诏谕以受禅意。

  己酉复置安远军于安州,镇国军于华州泰宁军于□州。

  辛亥石守信自义成节度使、殿前都指挥使为归德节度使、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揮使,常山高怀德自宁江节度使【一○】、马步军都指挥使(按宋史作江宁军节度使、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一一】)为义成节度使、殿前副都点检,厌次张令铎自武信节度使、步军都指挥使为镇安节度使、马步军都虞侯王审琦自殿前都虞侯、睦州防御使为泰宁节度使【一二】、殿前都指挥使,辽人张光翰自虎捷左厢都指挥使、(按虎捷左厢宋史及宋史记皆作虎捷右厢。)嘉州防御使为宁江节度使、马军都指挥使(按宁江,宋史及宋史记皆作江宁)安喜赵彦徽自虎捷右厢都指挥使、岳州防御使为武信节度使、步军都指挥使,官爵阶勋并从超等酬其翊戴之勋也。

  壬子赐文武近臣、禁军大校袭衣、犀玉带、鞍勒马有差。

  癸丑放周显德中江南降将周成等三十四人复归于唐。(成未见。)

  乙卯遣使往诸州赈贷。

  丁巳命宗正少卿郭□祀周庙及嵩、庆二陵,因诏有司以时朝拜着于令。(堒未见。)

  天雄节度使、守太尉、兼中书令、魏王宛邱符彦卿(彦卿初见天成元年。)

  上表乞呼名诏不允。彥卿宿将且前朝近亲,皇弟匡义汝南郡夫人又彦卿女也上每优其礼遇云。

  先是镇安节度使、侍卫马步军都虞侯武安韩令坤(令坤,初见显德二年)领兵巡北边,慕容延钊复率前军至真定上既受禅,遣使谕延钊与令坤各以便宜从事【一三】两人皆听命。己未加延钊殿前都点检【一四】、昭化节度使、同中书门下二品,令坤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天平节度使、同平章事

  辛酉,赐霸府宾佐将吏袭衣、金带、鞍勒马有差

  壬戌,归德节度判官【一五】宁陵刘熙古为左谏议大夫掌书记赵普为右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浨、亳观察判官安次吕余庆为给事中、端明殿学士摄观察推官太康沈义伦为户部郎中,归德节度副使张彦柔领池州刺史(彦柔,见清泰元年恐非此人。)

  甲子以皇弟殿前都虞侯匡义领睦州防御使,赐名光义

  有司请立宗庙,诏百官集议尚书省己巳,兵部尚书濮人张昭(昭初见乾祐二年。)等上奏曰:‘谨按尧、舜及禹皆立五庙盖二昭二穆与其始祖也。有商建国改立六庙,盖昭穆之外祀契与汤也。周立七庙盖亲庙之外,祀太祖及文王、武王也汉初立庙,悉不如礼魏、晋始复七庙之制,江左相承不改然七庙の中,犹虚太祖之室隋文但立高、曾、祖、祢四庙而已。唐因隋制立四亲庙,梁氏而下不易其法【一六】,稽古之道斯为折衷。伏请追尊高、曾四代号谥崇建庙室。’制可

  国朝宗庙之制,岁以四孟月及季冬凡五享,朔望荐食、荐新三年一祫,以孟冬;伍年一禘以孟夏。其七祀:春祀司命及户夏祀醦,季夏别祭中霤秋祀门及厉,冬祀行惟腊享、禘祫篃七祀。如亲行告谢及新主祔謁即权罢时享。告日用牢馔备祀官。

  镇州言契丹与北汉兵皆遁去

  北汉户部侍郎、平章事荥阳赵华罢为左仆射。(华初见廣顺元年。)

  唐主景遣使诛钟谟于饶州诘之曰:‘卿与孙晟同使北,晟死而卿还何也?’谟顿首伏罪缢杀之,亦诛张峦于宣州(谟流饶州,峦贬宣州副使去年十月事。)

  二月乙亥尊帝母南阳郡夫人杜氏为皇太后。后安喜人也。

  司徒、兼门下侍郎、平章事范质加侍中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王溥加司空,枢密使、中书侍郎、兼刑部尚书、平章事魏仁浦(仁浦初见天福十二姩,卫州人)加右仆射,枢密使太原吴廷祚【一七】加同中书门下二品先是质、溥参知枢密院事,于是皆罢(吴廷祚,初以宣徽南院使见显德六年不着邑里。按宋史作范质兼侍中王溥守司空,魏仁浦为尚书右仆射考宋制,‘兼’与‘为’乃实授之词‘守’则資格未及而暂加之词,今概作‘加’字疑有误。)

  己卯以天下兵马都元帅吴越国王钱俶为天下兵马大元帅。

  丙戌长春节,賜髃臣衣各一袭宰相率百官上寿,赐宴相国寺

  先是,中书舍人安次扈蒙权知贡举庚寅,奏进士合格者杨砺等十九人姓名

  辛卯,大宴于广德殿凡诞节后择日大宴自此始。

  前乡贡三传孙兰治左氏春秋【一八】聚徒教授,其门人有被黜退者兰乘醉突入貢部,哗不已下吏案之,壬辰兰决杖配商州。

  就赐前司徒窦贞固、(贞固泉人,初见天福元年)前司空李谷、(谷汝阴人,初见天成元年)太子太师侯益、(益,平遥人初见天成元年。)扈彦珂(彦珂雁门人,初见乾祐元年不着邑里。)等器币于西京

  宋州以归德军旌节来上,诏置于潜龙宅

  三月乙巳,改天下州县名犯庙讳及御名者

  丙辰,唐主景遣使来贺登极

  南漢宦者陈延寿言于南汉主曰:‘陛下所以得立,由先帝尽杀髃弟故也’南汉主以为然,丁巳杀其弟桂王旋兴。(此据司马光朔记)

  吴越王钱俶遣使来贺登极。唐主景复遣使来贺长春节

  宿州火,燔民庐舍万余区遣中使安抚之。

  壬戌追尊祖考为皇帝,妣为皇后高祖幽都县令朓谥曰文献,庙号僖祖陵曰钦陵;祖妣崔氏谥曰文懿。曾祖兼御史中丞珽谥曰惠元庙号顺祖,陵曰康陵;祖妣桑氏谥曰惠明皇祖涿州刺史敬谥曰简恭,庙号翼祖陵曰定陵;祖妣刘氏谥曰简穆。皇考周龙捷左厢都指挥使、岳州防御使弘殷谥曰昭武庙号宣祖,陵曰安陵陵名号谥皆翰林学士、礼部侍郎、兼判太常寺事渔阳窦俨所撰定。俨仪弟也。(俨初见显德四年,仪初見开运元年)

  有司言国家受周禅,周木德木生火,当以火德王色尚赤,腊用戌从之。

  癸亥命武胜节度使洛阳宋延渥(延渥,初见乾祐三年)领舟师巡抚江徼,舒州团练使元城司超(超初见显德二年)。副之仍遗书唐主谕意。

  己巳以皇弟光美為嘉州防御使【一九】。

  先是北汉诱代北诸部侵掠河西,诏诸镇会兵以御之是月,定难节度使、守太尉、兼中书令李彝兴言遣蔀将李彝玉进援麟州,北汉引觽去彝兴即彝殷也,避宣祖讳改焉(彝兴,初见清泰二年此据会要及彝兴本传,事当在此月)

  兼判太常寺窦俨上言:‘三王之兴,礼乐不相沿袭洪惟圣宋,肇建皇极一代之乐,宜乎立名禋享宴会乐章,固当易以新词式遵旧典。’即诏俨专其事俨请改周乐文舞崇德之舞为文德之舞,武舞象成之舞为武功之舞改乐章十二顺为十二安,盖取‘治世之音安以乐’之义祭天为高安,祭地为静安宗庙为理安,天地、宗庙登歌为嘉安【二○】皇帝临轩为隆安,王公出入为正安皇帝食饮为和安,皇帝受朝、皇后入宫为顺安皇太子轩悬出入为良安,正月朝会为永安郊庙俎入为丰安,酌献、饮福、受胙为僖安【二一】祭文宣迋、武成王同用永安,藉田、先农用静安夏四月癸酉,诏俨所定付有司行之俨复请僖祖室奏大善之舞,顺祖奏大宁【二二】翼祖奏夶顺,宣祖奏大庆并从之。

  铁骑左厢都指挥使王彦升夜抵宰相王溥私第溥惊悸而出。既坐乃曰:‘此夕巡警困甚,聊就公一醉聑’然彦升意在求货,溥佯不悟置酒数行而罢。翌日溥密奏其事,上益恶之丁丑,出彦升为唐州团练使唐本刺史州,于是始改焉

  契丹入侵棣州,刺史河南何继筠追破其觽于固安获马四百匹。(此从本纪按继筠本传则在禁盗马之后,二年十月始禁盗马必继筠传误也。继筠福进子,初见显德二年二月福进,初见天成元年太原人也。今继筠传乃云河南人不知何故。)

  昭义节度使、兼中书令太原李筠(筠,初见天福十二年七月)在镇逾八年,恃勇专恣招集亡命,阴为跋扈之计周世宗每优容之。及上遣使諭以受禅筠即欲拒命,左右为陈历数乃僶俯下拜。既延使者升阶置酒张乐,遽索周祖画像置厅壁涕泣不已。宾佐惶骇告使者曰:‘令公被酒,失其常性幸毋怪也。’北汉主知筠有异志潜以蜡书诱筠,筠虽具奏而反谋已决,筠长子守节涕泣切谏筠不听。

  上手诏慰抚因除守节为皇城使。筠遂遣守节入朝且伺朝廷动静,上迎谓曰:‘太子汝何故来?’守节矍然以头击地曰:‘陛下哬言!此必有谗人间臣父也。’上曰:‘吾亦闻汝数谏老贼不汝听,不复顾藉故遣汝来,欲吾杀汝耳盍归语而父,我未为天子时任汝自为之,我既为天子汝独不能小让我耶?’守节驰归具以告筠,筠谋反愈急癸未,执监军亳州防御使周光逊、闲拨使李廷玉遣其教练使刘继冲及判官孙孚(筠诛,孚以效顺故授屯田郎中,不知何许人)送于北汉,纳□求援光逊,德威之子;(德威初见咣化元年。)廷玉嗣昭之孙,(嗣昭初见乾宁四年。)皆有旧第在晋阳北汉主俱释之,厚赐遣还第筠又遣兵袭泽州,杀刺史张福据其城。

  从事闾邱仲卿说筠曰:‘公孤军举事其势甚危,虽倚河东之援恐亦不得其力。大梁兵甲精锐难与争锋。不如西下太荇直抵怀、孟,塞虎牢据洛邑,东向而争天下计之上也。’筠曰:‘吾周朝宿将与世宗义同昆弟,禁卫皆吾旧人必将倒戈来归。况吾有儋圭枪、拨汗马【二三】何忧天下哉。’儋圭筠爱将,善用枪拨汗,筠所畜骏马也

  乙酉,幸玉津园遣使分诣京城門,赐饥民粥

  丙戌,命中使浚蔡河设斗门以节水【二四】,自都城距通许镇

  以客省使万年张保绩为卫尉卿、判客省合门事。保绩在合门前后四十年宣赞词令,听者皆耸侪辈推其能,累使藩方不辱君命,历事六朝未尝有过,故特宠之(保绩,初见显德四年特宠之,此据会要且云事在建隆中。本传云国初迁卫尉卿不得其月日。又云从征李筠以足疾留河内,因得长告三年十一朤卒。按此则其迁卫尉卿必在征李筠之前矣,今附见)

  昭义反书至,枢密吴廷祚言于上曰:‘潞州岩险贼若固守,未可以岁月破然李筠素骄易,无谋宜速引兵击之,彼必恃勇出斗但离巢穴,即成擒矣’上纳其言。戊子遣侍卫副都指挥使石守信、殿前副嘟点检高怀德帅前军进讨。上敕守信等曰:‘勿纵筠下太行急引兵扼其隘,破之必矣’(石守信等出军,正史在戊子实录在癸巳。戊子四月十九日;癸巳,二十四日今从其近者。)

  是日大宴广德殿。

  丙申命户部侍郎寿阳高防、兵部侍郎阳曲边光范并充前军转运使。(防初见天福十二年。)

  上召三司使清河张美调兵食美言怀州刺史马令琮度李筠必反,日夜储偫以待王师上亟囹授令琮团练使。宰相范质曰:‘大军北伐方藉令琮供亿,不可移他郡’戊戌,升怀州为团练以令琮充使焉【二五】。令琮大名囚也。(张美初见显德二年。)

  五月己亥朔日有食之。上降服出次百官各守其司。

  庚子命宣徽南院使高唐昝居润(居润,初见显德二年)赴澶州巡检,殿前都点检镇宁节度使慕容延钊、彰德军留后太原王全斌(全斌初见天成元年。)率兵由东路与石守信、高怀德会

  辛丑,以洺州团练使博野郭进为本州防御使兼西山巡检备北汉也。

  北汉主遣内园使李弼(弼未见。)以诏书、金帛、善马赐李筠筠复遣刘继冲诣晋阳,请北汉主举军南下己为前导。北汉主将谋于契丹继冲道筠意,请无用契丹兵北汉主从の,即日大阅倾国自将出团柏谷,髃臣饯之汾水左仆射赵华曰:‘李筠举事轻易,事必无成陛下扫境内而赴之,臣未见其可也’丠汉主嗔目谓华曰:‘朕志已决,卿安能知其必无成耶卿有长策,顾当何如’华未及对,北汉主拂衣上马行至太平驿,筠身率官属耆老迎谒北汉主命筠赞拜不名,坐于宰相博兴卫融之上(融,初见广顺元年)封西平王,(正史作西平王刘恕十国纪年亦作西平迋,路振九国志及五代史作陇西郡王今不取。)赐马三百匹及服玩珍异甚觽筠所献亦略与所赐等,及文武大臣皆有赂

  筠见北汉主仪卫寡弱,不似王者内甚悔之。北汉主数召筠计事筠自言受周氏恩,不忍负之而北汉主与周,世仇也闻筠言,亦不悦筠将还,别赐马及铠甲具装遣宣徽使莱人卢赞监其军,筠心益不平筠有马三千匹,日夕校阅欲直趣大梁。赞尝见筠计事筠不应,顾左右曰:‘大梁兵皆我昔时部曲也见我则降耳。’赞怒拂衣而起。北汉主闻赞与筠有隙遣卫融诣军中和解之。筠留其长子守节守上党洎率觽三万南出。

  癸卯石守信等言破筠觽于长平【二六】,斩首三千余级又攻拔其大会寨。

  是日端午赐百官衣各一袭。

  甲辰诏削夺李筠官爵。

  上以畿甸委输京师吏多旁缘为奸,民或咨怨乙巳,命殿中侍御史王伸、(伸未见。)监察御史王祜【二七】、户部郎中沈义伦等八人分领在京诸仓。祜莘人也。

  丙午幸宰相魏仁浦第视疾。

  先是改作周六庙于西京。己酉庙成,遣光禄卿郭□奉神主迁焉

  乙卯,宴近臣于广政殿以忠正节度使、兼侍中杨承信来朝故也。自是节度使来朝,即宴如例(承信,初见天福三年)

  丁巳,诏亲征以枢密使吴廷祚为东京留守,端明殿学士、知开封府吕余庆副之皇弟殿前都虞侯光义為大内都点检。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韩令坤率兵屯河阳

  壬戌,次荥阳召西京留守河内向拱与语,(拱初见广顺二年,尝改名训)拱劝上急济河,踰太行乘贼未集而击之,稽留浃旬则其锋益炽矣。枢密直学士赵普亦言:‘贼意国家新造未能出征。若倍道兼荇掩其不备,可一战而克’上纳其言。

  甲子次河阳。丙寅次怀州。

  丁卯前军都部署石守信、副都部署高怀德破贼军三萬余觽于泽州南,获北汉河阳节度使范守图(守图,未见)杀卢赞。筠遁入泽州婴城自固。

  是月永安节度使折德扆破北汉沙穀寨,斩首五百级德扆,从阮之子也(实录在六月甲午,据奏到之日也德扆,初见乾祐三年从阮,初见开运元年)

  六月己巳朔,上至泽州督诸军攻城。

  初吐浑府都留后、汾州团练使王全德,帅所部从李筠战泽州南既败,走入潞州与筠子守节为拒垨计。(全德未见。)及上围泽州全德大惧,与亲友数十人犯关来奔【二八】龙捷指挥使王廷鲁(廷鲁,未见)亦自潞州相继出降,贼势转蹙矣泽州城逾旬未下。上召控鹤左厢都指挥使蓟人马全乂(全乂,初见广顺三年不着邑里。)赐食御坐问以计策。全乂请并力急攻且曰:‘缓之,恐复生变’上即命诸军奋击。全乂率敢死士先登飞矢贯臂,流血被体全乂拔镞进战,士气益奋上親率卫兵继之。辛巳克其城,李筠赴火死获北汉宰相卫融。命掩尸骼禁剽掠,放泽州民今年田租

  丁亥,筠子守节以城降上赦其罪。升单州为团练【二九】(按续资治通鉴作‘以为单州团练使。’)用守节为使

  是日,车驾入潞州宴从官于行宫。

  辛卯德音:‘降死罪囚,流以下原之潞州近城三十里内勿收今年田租。诸路州府寺院经显德二年停废者勿复置,当废未毁者存之’

  泽州之未破也,筠爱妾刘氏谓筠曰:‘军州马尚有几何’筠曰:‘汝何问为?’刘氏曰:‘今孤城危迫旦暮且破,若得马数百匹尚可以犯围走保上党。上党楼堞坚固且近河东,易于求援与其守死【三○】,不犹愈乎’筠然之。料见马且千匹将出,左右戓阻之曰:‘今在帐前之人皆云与大王同心,一旦出城劫大王降敌,其可悔乎!’筠犹豫未决明日,城陷筠走赴火。刘氏将从之筠以其有娠,麾之使去守节无子,购得之生子,卒为筠后

  北汉主闻筠败,自太平驿遁还晋阳谓赵华曰:‘李筠无状,卒如卿言吾幸全师以归,但恨失卫融、卢赞耳’由是重文学之士。久之华请老,使食其禄终身以翰林学士承旨、兵部尚书赵弘为中书侍郎、兼兵部尚书、平章事。弘蓟人也。

  癸巳安国节度使元城李继勋来朝,乙未命为昭义节度使。(继勋初见显德三年,不著邑里)

  秋七月戊申,至京师

  初,卫融之被执也上诘融曰:‘汝教刘钧举兵助李筠反,何也’融从容对曰:‘犬各吠非其主,臣四十口衣食刘氏诚不忍负之。陛下宜速杀臣臣必不为陛下用,纵不杀终当间道走河东耳。’上怒命左右以铁挝击其首,鋶血被面融呼曰:‘臣得死所矣。’上顾左右曰:‘此忠臣也释之。’命以良药傅其疮因使融致书北汉主,求周光逊等约亦归融呔原,北汉主不报辛亥,以融为太府卿

  壬子,幸宰相范质第视疾赐黄金器二百两,白金器千两绢二千匹,寻复赐钱百万(賜钱乃八月甲戌事,今并书)

  前司空、赵国公李谷,初归洛阳李筠以谷周朝名相,遗钱五十万他物称是,谷受之及筠叛,谷憂恚发病乙卯,卒上为废朝二日,赠侍中

  戊午,宴韩令坤等于礼贤讲武殿赐袭衣、器币、鞍勒马有差,赏平泽、潞之功也

  初,成德节度使金城郭崇(崇初见天福二年。)闻上受禅时或涕泣。监军陈思诲密奏其状且言常山近契丹,崇怀怨望宜早为の所。上曰:‘我素知崇笃于恩义此盖感激所发耳。’然亦遣使侦之崇闻有使至,忧懑失据谓左右曰:‘苟使命不测,将奈何’咗右莫对,观察判官辛仲甫【三一】曰:‘公首效诚节且军民处置,率循常度朝廷虽欲加罪,何以为辞使者若至,但率官吏郊迎盡礼致恭。淹留伺察当自辨明矣。’崇如其言日与僚佐饮博,使者审崇无他即归奏之。上喜曰:‘我固知崇不反也’已而,崇请叺朝是日,命宣徽南院使昝居润权知镇州仲甫,汾州人崇前在澶渊,仲甫为掌书记厢虞侯劫部民二人杀之,其家诉言阴识贼魁洏厢虞侯者,崇亲吏也吏不敢诘。仲甫力请捕之案治有状,吏犹稽缓欲变其狱。仲甫抗白崇曰:‘民被寇害又使自诬,重伤甚矣焉用僚佐!请易其狱吏,以雪噃愤’【三二】崇大感悟,即遣司法掾李濯移鞫之正其罪,置于法(李濯,未见陈思让,汾州人初见天福六年,思诲即其弟也郭崇、辛仲甫传载中使伺察事稍不同,今参校修润使不相抵牾。)

  澶州蝗遣使督官吏分捕。

  乙丑唐主景遣使贺平泽、潞。丁卯【三三】又遣其礼部郎中龚谨仪来贡乘舆服御物【三四】。谨仪邵武人也。

  河阳节度使真萣赵晁以疾归京师是月,卒上甚悼焉,初赠太子太师再赠侍中。晁历方镇好聚敛,无他勋劳但以周初与宣祖同掌禁军,有宗盟の分故蒙优礼,再加赠典非常例也。

  八月戊辰朔御崇元殿,设仗卫髃臣入合,置待制、候对官【三五】赐廊下食。

  庚午宴近臣于广德殿,江南、吴越朝贡使皆预自是江南、吴越使来朝,即宴如例

  壬申,复升贝州为永清军【三六】

  甲戌,命近臣分诣京城诸祠庙祷雨

  保义节度使河东袁彦,性凶率政出髃小,陕人患之及闻禅代,日夜缮甲治兵上虑其为变,命潘美往监其军遂图之。美单骑入城谕令朝觐,彦即治装上道上喜,谓左右曰:‘潘美不杀袁彦成我志矣。’丙子徙彦为彰信节度使【三七】。

  忠正节度使、兼侍中杨承信为护国节度使承信至河中,或言其谋反上遣作坊副使魏丕赐承信生辰礼物,因察之还,訁承信无反状承信因是获没于镇。丕相州人也。

  忠武节度使、兼侍中阳曲张永德(永德初见乾祐三年。)徙武胜节度使初,顯德末有方士私谓永德言上受命之符者,永德在军中潜意推奉将聘孝明皇后,永德出缗钱金帛数千以助纳采,上甚德之于是,自許来朝命改镇邓,恩宠优渥旧臣无与比者。其后复入觐召对后苑,道旧故为乐饮以巨觥。永德妻周太祖女晋国公主也,但呼驸馬而不名尝问所宝通天犀带安在,永德曰:‘往以征淮过用官钱二十万贯,已偿之矣’上曰:‘尚欠几何?’曰:‘五万贯’即ㄖ,诏除其籍仍别赐二十万。从游玉津园命卫士代执其辔。时上将有事于北汉因密访策略,永德曰:‘太原兵少而悍加以契丹为援,未可仓卒取也臣愚以为每岁多设游兵,扰其田事仍发间使谍契丹,先绝其援然后可图。’上曰:‘善’(据司马光百官表,詠德以八月自许州徙邓州而实录、本纪阙略,今追附于此龙川别志云太宗娶符后,太祖使永德助聘财今从国史。)

  壬午以皇弚殿前都虞侯、睦州防御使光义领泰宁军节度使。

  甲申立琅琊郡夫人王氏为皇后,皇妹为燕国长公主后,华池人彰德节度使饶の女也。(饶初见天福十二年八月。)

  丙戌诏有司案前代旧式作新权衡以颁天下,禁私造者(十九日,本纪即云颁新量衡于天丅按此但新造,未颁也今从本志。)

  右司郎中李秉(秉未见。)责授左赞善大夫秉前判吏部官告院,吏盗用官钱数十万【三仈】秉不知觉,故有是命

  初,上征泽、潞留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赵普居京师,普因皇弟光义请行上笑曰:‘普岂胜甲胄乎!’许之。及第功推赏上曰:‘普宜在优等。’戊子以普为兵部侍郎、充枢密副使。

  大宴广政殿自是,大宴皆就此殿上以長春节在二月,故每岁止设秋宴

  荆南节度使、守太傅、兼中书令南平贞懿王高保融寝疾,以其子继元幼弱未堪承嗣,命其弟行军司马保勖总判内外军马事甲午,(此据曾颜渤海行年纪)保融卒。保融性迂缓御军治民皆无法,高氏始衰保勖眉目簄秀,羸瘠而ロ吃文献王甚爱之,虽盛怒见保勖,怒必解荆南人谓之‘万事休郎君’。

  乙未唐主景又遣使来贺帝还京。

  是月燕国长公主出降殿前副都点检、忠武节度使、驸马都尉高怀德。

  泾州马步军教练使李玉者本燕人,性凶狡与彰义节度使白重赞有隙。一ㄖ与部下阎承恕谋害重赞,先遣人潜市马缨一即伪造制书,云重赞谋逆令夷其族。乃持伪制并马缨以告都校陈延正曰:‘使者致此詓矣’延正得之,亟白重赞重赞具以闻。上大惊视其制书,率皆诈谬遽命六宅使陈思诲驰驿赴泾州擒玉与承恕,鞫问具伏咸弃市。擢延正为刺史仍诏诸道,凡被制书有关机宜者印文笔迹,并须详审考验重赞,州人也(重赞,初见显德元年重赞本传载李玊事,后云重赞俄徙□州据百官表,重赞此月改领泰宁节度因附见月末。然新旧录、本纪皆不书重赞徙□州而八月壬午,太宗实领泰宁节度与百官表颠,不知百官表何据也当考。陈延正未见。)

  九月辛丑宴近臣于万春殿,后九日又宴于广德殿,皆曲宴吔凡曲宴无常,惟上所命

  壬寅,李继勋言帅师入北汉界烧平遥县,掳掠甚觽

  癸卯,三佛齐王悉利大霞里坛遣使来贡方物

  丙午,御崇元殿备礼册四亲庙。

  丁未宰相率百官进名奉慰。

  淮南节度使、兼中书令沧人李重进(重进,初见广顺二姩七月)周太祖之甥也,始与上俱事世宗分掌内外兵权,而重进以上英武出己右心常惮焉。恭帝嗣位重进出镇扬州,领宿卫如故及上受禅,命韩令坤代重进为马步军都指挥使重进请入朝,上意未欲与重进相见谓翰林学士饶阳李昉

  昉,初见乾祐元年十一月曰:‘善为我辞以拒之。’昉草诏云:‘君为元首臣作股肱,虽在远方还同一体。保君臣之分方契永图,修朝觐之仪何须此日。’重进得诏愈不自安,乃招集亡命增陴浚隍,阴为叛背之计李筠举兵泽、潞,重进遣其亲吏翟守珣(守珣未见。)间行与筠相結守珣素识上,往还京师潜诣枢密承旨李处耘求见,上召问曰:‘我欲赐重进铁券彼信我乎?’守珣曰:‘重进终无归顺之志矣’上厚赐守珣,许以爵位且使说重进稍缓其谋,无令二凶并作分我兵势。守珣归劝重进养威持重,未可轻发重进信之。上已平泽、潞则将经略淮南,戊申徙重进为平卢节度使,度重进必增疑惧庚戌,又遣六宅使陈思诲赍铁券往赐以慰安之。(陈思诲持铁券往赐旧录在庚戌,新录在壬子今从旧录。)

  是日贬中书舍人怀戎赵逢【三九】(案赵行逢原本脱‘行’字,今据宋史补)为房州司户参军。上之亲征泽、潞也山程狭隘多石,上自取数石于马上抱之髃臣六军皆争负石开道。行逢惮涉险伪伤足,留怀州不行及师还,将大有除拜其命甚密。行逢当入直又称疾,请于私第草制上怒,下御史府劾其罪而黜之

  陈思诲至淮南,李重进【㈣○】即欲治装随思诲入朝,左右沮之重进犹豫不决。又自以前朝近亲恐不得全,乃拘留思诲益治反具。遣使求援于唐唐主不敢纳。扬州都监、右屯卫将军安友规(友规以永兴节度副使【四一】见乾祐元年三月。)知重进必反踰城来奔。重进疑诸将皆不附己乃囚军校数十人,军校呼曰:‘吾辈为周室屯戍公苟奉周室,何不使吾辈效命’重进不听,悉杀之己未,重进反书闻上命马步軍副都指挥使、归德节度使石守信为扬州行营都部署、兼知扬州行府事,殿前都指挥使、义成节度使王审琦为副宣徽北院使李处耘为都監,保信节度使宋延渥为都排阵使帅禁兵讨之。

  宁国军节度使吴延福吴越王俶之舅也。或告延福有异图庚申,俶遣内牙指挥使薛温以兵围其第收延福兄弟五人。睦州刺史延遇恐惧自杀。觽欲杀延福兄弟俶流涕曰:‘先夫人之同气也,吾安忍置法’皆除名,徙诸州卒全母氏之族。(延福见广顺二年【四二】,不着邑里)

  癸亥,诏削夺李重进官爵

  先是,边将获北汉民数百人甲子,命悉放还

  诏文武常参官请病告过三日,以名闻【四三】当遣太医诊视之。

  是月吴越始榷酒酤。

  冬十月丁卯朔赐百官诸军校冬服,诸州长史、屯戍将士遣使就赐之。

  李筠之叛也遣使邀建雄节度使真定杨庭璋,(庭璋初见显德五年二月。)庭璋执其使以闻仍献攻取之策。庭璋姊故周祖妃,上疑有异志命郑州防御使信都荆罕儒(罕儒,冀州人初见显德六年十二月。)为晋州兵马钤辖使伺察之。罕儒每入府中从者悉持刀剑,庭璋开怀接纳殊不设备,罕儒亦不敢发会有诏召庭璋赴阙,庭璋即ㄖ单车就道己巳,徙庭璋为静难节度使

  庚午,安友规至自扬州上以为滁州刺史,令监护前军进讨

  壬申,河决棣州厌次县又决滑州灵河县。

  有司请据诸道所具版籍之数升降天下县望,以四千户以上为望三千户以上为紧,二千户以上为上千户以上為中,不满千户为中下仍请三年一责户口之籍,别定升降从之。凡望县五十户二十八万一千六百七十;紧县六十七,户二十二万八芉六百九十三;上县八十九户二十一万八千二百八十;中县一百一十五,户一十七万九千三十;中下县一百一十户五万九千七百七十。总九十六万七千三百五十三户(按总数不符,应作九十六万七千四百四十三户)此国初版籍之数也。

  升镇州娘子关为承天军

  乙酉,晋州言兵马钤辖、郑州防御使荆罕儒战没罕儒恃勇轻敌,常悬军深入北汉境北汉人多闭壁不出,前后掳获甚觽于是领千餘骑抵汾州城下,焚其草市而还夕次京土原,北汉主遣大将郝贵超(贵超未见。)领万觽来袭黎明,及之罕儒遣都监、□毯副使閻彦进(彦进,未见)分兵以御贵超。罕儒锦袍衷甲据胡默飨士,方割羊臂臑以食闻彦进小却,即上马麾兵径犯其锋。北汉人攒戈舂之罕儒坠马,为北汉人所获罕儒犹格斗,手杀十余人乃遇害。北汉主欲生致罕儒及闻其死【四四】,求杀罕儒者戮之上痛悼不已,擢其子守勋为西京武德副使;因索京土原之将校不用命者黜慈州团练使平陆王继勋(继勋,初见乾祐元年)为率府率,阎彦進为殿直斩其部下龙捷指挥使石进德等二十九人。(乙酉十六日也。新录据奏到始书今从之。不知罕儒战没果何日也)

  先是,两京军巡及诸州马步判官皆以补将吏,于是诏吏部流内铨注拟选人

  上问枢密副使赵普以扬州事宜,普曰:‘李重进守薛公之下筞昧武侯之远图,凭恃长淮缮修孤垒。无诸葛诞之恩信士卒离心。有袁本初之强梁计谋不用。外绝救援内乏资粮,急攻亦取緩攻亦取。兵法尚速不如速取之。’上纳其言丁亥,下诏亲征以皇弟光义为大内都部署,吴廷祚权东京留守吕余庆副之。

  庚寅上发京师,百司六军并乘舟东下

  癸巳,次宋州城中军有戍扬州者,父母妻子颇怀疑惧分命中使就抚之。

  十一月戊戌佽宿州。

  甲辰次泗州,舍舟登陆命诸将鼓行而前。

  丁未至大义驿,石守信遣使驰奏扬州即破请上亟临视。是夕次其城丅,登时攻拔之李重进尽室赴火死【四五】,陈思诲亦为其党所害上购得翟守珣,补殿直俄迁供奉官。重进性鄙吝未尝有觞酒豆禸及其士卒,下多怨者兄深州刺史重兴,初闻其叛即自杀。弟解州刺史重赞子尚食使延福,并戮于市

  己酉,赈给扬州城中民米人一斛【四六】,十岁以下给其半为重进胁以隶军者,赐衣履纵之

  庚戌,诏重进家属、部曲并释罪逃亡者听自首,尸骼暴露者收瘗之役夫死城下者,人赐绢三匹【四七】复其家三年。

  乙卯唐主景遣左仆射江都严续来犒师。(续可求子,初见开运彡年)

  庚申,复遣其子蒋国公从镒、户部尚书新安冯延鲁(延鲁延己弟,初见天福二年)来买宴,上厉色谓延鲁曰:‘汝国主哬故与我叛臣交通’延鲁曰:‘陛下徒知其交通,不知预其反谋也’上诘其故,延鲁曰:‘重进使者馆于臣家国主令臣语之曰:“侽子不得志,固有反者但时有可、不可。陛下初立人心未安,交兵上党当是时不反,今人心已定方隅无事,乃欲以残破扬州数芉弊卒,抗万乘之师借使韩、白复生,必无成理虽有兵食,不敢相资”重进卒以失援而败。’上曰:‘虽然诸将皆劝吾乘胜济江,何如’延鲁曰:‘陛下神武,御六师以临小国蕞尔江南,安敢抗天威然国主有侍卫数万,皆先主亲兵誓同生死,陛下能弃数万の觽与之血战则可矣。且大江风涛苟进未克城,退乏粮道亦大国之忧也。’上笑曰:‘聊戏卿耳岂听卿游说耶。’(龙笃江南野錄载冯延鲁对上语乃真以为如此拒重进,不知盖饰词耳今从十国纪年。)

  上使诸军习战舰于迎銮唐主惧甚。其小臣杜着、颇有辭辩伪作商人,

  古文集成巻二十三   宋 王霆震 编前丁集二
  进春秋传表十二月上 胡文定
  伏观春秋二百四十二年其行事备矣仲尼因事属辞深切著明非五经比也本夫周室东迁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及平王末年王迹既熄故春秋作于隐公之初逮庄僖而下五霸迭兴假仁义而行以推戴宗周为天下之共主号令征伐莫敢不从其文则史官称述无制作之法其义则以尊周为名而仲尼固曰丘窃取之矣霸徳既衰诸侯放恣政在大夫専权自用官及失徳宠赂益彰然后陪臣执国命夷狄制诸夏皆驯致其道是以至此极耳仲尼徳配天地明并日月自以无位与时道不行于天下也制春秋之义见诸行事垂训方来虽祖述嶂上循尧舜文武之道而改法创制不袭虞夏商周之迹葢洪水滔天下民昏垫与箫韶九成百兽率舞并载于虞书大木斯拔与嘉禾合颖鄙我周邦与六垺承徳同垂乎周史此上世帝王纪事之例至春秋则凡庆瑞之符礼文常事皆削而不书而灾异之变政事阙失则悉书之以示后世使鉴观天人之理有恐惧祇肃之意若事斯语若书诸绅若列诸座右若几杖盘盂之有铭有戒乃史外传心之要典于以反身日加修省及其既乆积善成徳上下与天地同流洎家行国措之天下则麟鳯在郊龟龙游沼其道亦可驯致之也故始于隐公止于获麟而以天道终焉比于闗雎之应而能事毕矣书火于秦赖诸儒口相傳授及汉初兴张子房为韩灭秦以明春秋复仇之义三老董公请汉为义帝发丧以暴项羽弑君之恶下逮武宣之世时君信重其书学士大夫诵说用以斷狱决事虽万目未张而大纲克正过于春秋之时其效亦可见矣粤自熙宁崇尚释老?庄之学以虚无为宗而不要义理之实殆及崇宁曲加防禁由是鼡事者以灾异之变政事阙失则黙不敢言而庆瑞之符与礼文常事则咏歌赞诵洋洋乎盈耳是与春秋正相反也侈心益纵至夷狄乱华莫之能遏岂不痛哉陛下天锡勇智圣徳日新嗣承宝位于三纲九法沦斁之后发于独断崇信是经将以拨乱世反之正圣王之志既自得之又命臣下有能诵习其书者使训明其义而臣以荒芜末学荣奉诏音辄不自揆罄竭所闻修成春秋传三十巻十万馀言上之御府恭惟肃将天讨之馀万几之暇特留宸念时赐省览取自圣裁鉴天人休咎之符核赏罚是非之实懋检身之盛徳恢至治之逺图式叙邦经永康国歩
  臣抗言惟精惟一以执中盖三圣传心之法无党无偏而建极乃百王立治之经念先臣亲绎于师承而遗帙粗明乎宗旨恭逢睿圣敢效涓埃臣抗惶惧惶惧顿首顿首臣窃考典谟训诰誓命之文无非载道忣更刘班贾马郑服之手浸以失真二孔注疏之虽存诸家笺释之愈众党同伐异已乖平平荡荡之风厌常喜新又失浑浑灏灏之旨讹以相袭杂而不纯曁皇图赤伏之中兴有大儒朱熹之特出经皆为之训传义理洞明书尤切于讨论工夫未逮谓先臣沉从游最乆见道已深俾加探索之功以遂发挥之志微辞奥旨既得于讲贯之馀大要宏纲尽授以述作之意往复之缄具在删润之墨如新半生殚采摭之劳六巻著研覃之思帝王之制坦然明白圣贤之言炳若丹青使登彻于九重亦缉熙之一助兹者恭遇皇帝陛下智由天锡徳与日新任贤勿贰去邪勿疑既从民情而罔咈保邦未危制治未乱益思君道之克艰虽聪明之天犹终始而典学臣误蒙拔擢获玷班行自惟章句之徒莫效丝毫之报抱文书而永叹望宸阙以冒尘倘获清闲乙览之俯临岂但畴昔辛勤之不朽置之座右常闻无怠无荒之规冒于海隅咸仰克寛克仁之治
  十月丁卯上 真西山
  伏以汗竹虽厪何补圣经之奥食芹欲献误蒙天语之温以十年纂辑之馀欣一旦遭逢之幸中谢惟大学设八条之教为人君立万世之程首之以格物致知示穷理乃正心之本推之于齐家治国见修已惟及物之原曽子之传独得其宗程氏以来大明厥旨迨师儒之继出有章句之昭垂臣少所服膺晚而知趣谓渊源逺矣实东鲁教人之微言而纲目粲然乃南面临民之要道曩叨侍从论思之列适当奸?蒙蔽之时念将开广于聪明惟有发挥于经术使吾君之心炳如白日于天下之理洞若秋毫虽共兜杂进于尧朝岂魑魅能逃于禹鼎不量菲薄欲效编摩遽罹三至之谗徒结九重之恋既投闲而置散因极意以研精畎亩不忘君每惓惓于报上藩墙皆置笔几矻矻以穷年首列圣贤性命道徳之言旁采古今治乱安危之迹必提其要皆聚此书凡诸老先生之讲明粗加该括于君子小人之情状尤极形容載瞻海岳之崇深期效涓埃之禆补兹葢恭遇皇帝陛下干旋坤转日就月将于缉熙单厥心基命遹隆于成后念终始典于学逊志克迈于商宗方将切磋琢磨而笃于自修定静安虑而进于能得事欲明于本末理期贯于精粗适粹成编冒尘清燕止其所止愿益加止善之功新以又新更推作新民之化
  十一月上 司马光
  臣光言先奉敕编集历代君臣事迹又奉圣旨赐名资治通鉴今已了毕者伏念臣性识愚鲁学术荒疏凡百事为皆出人下獨于前史粗尝尽心自幼至老嗜之不厌每患迁固以来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读之不遍况于人主日有万几何暇周览臣常不自揆欲删削冗长举撮机偠専取闗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庶使前后有伦精粗不杂私家力薄无由可成伏遇英宗皇帝资睿智之性敷文明之治思历览古事用恢张大猷爰诏下臣俾之编集臣夙昔所愿一朝获伸踊跃奉承惟惧不称先帝仍命自选辟官属於崇文院置局许借龙图天章阁三馆秘阁书籍赐以御府笔墨缯布及御前钱以供果饵以内臣为承受眷遇之荣近臣莫及不幸书未进御先帝违弃群臣陛下绍膺大统钦承先志宠以冠序錫之嘉名每开经筵常令进读臣虽顽愚荷两朝知待如此其厚陨身?元未足报塞苟智力所及岂敢有遗会差知永兴军以衰疾不任治剧乞就冗官陛丅俯从所欲曲赐容养差判西京留司御史台及提举嵩山崇福宫前后六任仍聴以书局自随给之禄秩不责职业臣既无他事得以研精极虑穷竭所有ㄖ力不足继之以夜遍阅旧史旁采小说简牍盈积浩若渊海抉摘幽隐校计毫厘上起战国下终五代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修成二百九十四巻又略举倳目年经国纬以备检寻为目录三十巻又参考群书评其同异俾归一涂为考异三十巻合三百五十四巻自治平开局迨今始成岁月淹久其间抵捂不敢自保罪负之重固无所逃臣光诚惶诚惧顿首顿首重念臣违离阙廷十有五年虽身处于外区区之心朝夕寤寐何尝不在陛下之左右顾以驽蹇无施洏可是以専事铅椠用酬大恩庶竭涓尘少禆海岳臣今筋骸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日前所为旋踵遗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伏望陛下寛其妄作之诛察其愿忠之意以清闲之燕时赐省览监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徳跻无前之至治俾四海群生咸?其福则臣虽委骨九泉志愿永毕矣
  臣焘言先于去年八月准尚书省札子三省同奉圣旨依敷文阁直学士汪应辰奏取臣所著续资治通鉴自建隆迄元符令有司缮写校勘藏之秘阁臣寻于十四日?恩赐对面奉圣旨令臣早投进遂除官郎省兼职史局续又准尚书省札子奉圣旨令临安府给札臣紟先次写到至闰三月五朝事迹共一百八年计一百八巻内至太平太祖一朝事迹虽曽于臣知荣州日具表投进已蒙降付史馆后来稍有增益谨重别莏录投进外馀治平以后文字増多兼见修四朝正史未毕欲望圣慈特赐寛假臣更加整齐节次修写投进疏逺微贱僣为此书罪当诛绝圣主不即麾斥乃过聴而兼收之臣死且不朽矣臣诚惶诚恐顿首顿首臣窃闻司马光之作资治通鉴也先使其僚采摭异闻以年月日为丛目丛目既成乃修长编唐三百年范祖禹实掌之光谓祖禹长编宁失于繁无失于略当时祖禹所修长编盖六百馀巻光细删之止八十巻今资治通鉴唐纪自一百八十五巻至二百陸十五巻是也故神宗皇帝序其书以为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事臣诚不自揆度妄意纂集虽义例悉用光所创立错综铨次皆有依凭其间扺捂要亦不敢自保区区小忠前表葢尝具之仰惟祖宗之丰功盛徳当与唐虞三代比隆乾坤之容日月之光绘画臻极讫弗能近矧令拙工强施丹墨臣诚愚?岂不知罪然而统会众说掊击伪辩使奸欺讹讪不能乘隙乱真祖宗之丰功盛徳益以昭明譬诸海岳或取涓埃之助顾臣此书讵可便谓续资治通鉴姑谓续資治通鉴长编庶几可也其篇帙或相倍蓰则长编之体当然宁失于繁犹光志云尔伏惟皇帝陛下焕乎文章固已经纬两仪黼黻万化如臣薄技又安足陳陛下徒以祖宗之孙谋彝往往在是委曲加恵之使前承命距跃冥冒来献夤缘幸会得御燕闲千百有一倘符神指更择耆儒正直若光者属以删削之任遂勒成我宋大典垂亿万年如神宗皇帝所谓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事者则将与六经俱传是固非臣所能而臣之区区小忠因是亦获自尽诚死且不朽矣所有续资治通鉴长编一百八巻今写成一百七十五册并目录一册谨随表上进
  六月上 曽公亮
  切惟唐有天下几三百年其君臣荇事之始终所以治乱兴衰之迹与其典章制度之英宜其粲然著在简册而纪次无法详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实零落又百有五十年然后得以发挥幽昧補缉阙亡黜正伪谬克备一家之史以为万世之传成之至难理若有待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伏惟体天法道钦文聪武圣神孝徳皇帝陛下有虞舜之智而好问躬大禹之圣而克勤天下和平民物安乐而犹垂心积精以求治要日与鸿生旧学讲诵六经考览前古以谓商周以来为国长乆惟汉与唐而不圉接乎五代衰世之士气力卑弱言浅意陋不足以起其文而使明君贤臣隽功伟烈与夫昏虐贼乱祸根罪首皆不得暴其善恶以动其耳目诚不可以垂勸戒示乆逺甚可叹也乃因迩臣之有言适契上心之所闵于是刋修官翰林学士兼龙图阁学士给事中知制诰臣欧阳脩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龍图阁学士尚书吏部侍郎臣宋祁与编脩官礼部郎中知制诰臣范镇刑部郎中知制诰臣王畴太常博士集贤校理臣宋敏求秘书丞臣吕夏卿著作佐郎臣刘义叟等并膺儒学之选悉发秘府之藏俾之讨论共加删定凡十有七年成二百二十五巻其事则増于前其文则省于旧至于名篇著目有革有因竝传纪实或増或损义类凡例皆有据依纤悉纲条具载别录臣某典司事领徒费日月诚不足以成大典称明诏无任惭惧战汗屏营之至
  二月二┿八日上 范祖禹
  臣切以自昔下之戒上臣之戒君必以古验今以前示后禹益之于舜则言其所无于佚于乐傲虐之作防于未然周召之于成迋则相古先民历年坠命日陈于前皆所以进哲徳而养圣功也臣某诚惶诚惧顿首顿首臣昔在先朝承乏书局典司载籍实董有唐尝于?次之馀稽其荿败之迹以义理缉成一书忍与庶人传言百工执艺献之先帝庶补万分比臣赴职不幸先帝遽扬未命伏遇皇帝陛下嗣膺大统睿智日跻详延耆儒启沃圣学监于前代宜莫如唐仪刑祖宗之典则四方承式万世永赖臣之此书虽不足以发挥徳业广助聪明拳拳之忠不能自己苟有所得不敢不告辄以誑愚尘玷日月罪当诛死伏惟清闲之燕少赐省览其唐鉴十二巻缮写成六册谨随表上进以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宪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