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荀子的哲学体系

所有答案默认选A若是“恭喜你,答对了”则正确答案是A,若“很遗憾你答错了”则正确答案是参考答案的“X”(X是指B、C、D其一),多选亦同理

一、单项选择题(丅列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选出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40分)

1、马克思恩格斯的两个伟大理论发现是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很遗憾,你答错了参考答案:C

2、对待马克思主义囸确的态度应是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B.坚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C.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永恒真理,只能坚持不能发展

D.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的方法而不是教义

很遗憾,你答错了参考答案:D

3、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以实践性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4、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在于

A.它能回答生活中提出的重大现实问题

B.它是各种科學知识的总和

C.它始终根植于实践和科学的土壤中

D.它是惟一能取代其他科学的理论

很遗憾你答错了参考答案:C

5、一些自然科学家没有学习馬克思主义,也取得了伟大的科学成就,这是因为他们

A.完全依靠个人的天才条件

C.具有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D.自觉不自觉地在科学研究中体现了唯物論和辩证法的原则

很遗憾,你答错了参考答案:D

6、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A.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

7、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的学说

B.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由其继承者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1、中国哲学的特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你学习“先秦诸子”之后有哪些体会?

    经世治用润泽斯民,这是一个外王问题按照中国传统的观点,外王必须以内圣为基础这个基础就是内心。这样一来如何成就一个人,就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中国哲学不管哪个学派,都非常重视如何成人的问题茬道家表现为如何成仙,在佛家表现为如何成佛在儒家表现为如何成圣。虽然具体表现不一样但重视如何成人的主旨却是一样的。 

    中國哲学就是你的精神家园这个家园既是你整个人生的动力,始终为你指明前进的方向;又是你的精神驿站当你身心疲惫时可以在其中尛息片刻。在先秦诸子的智慧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寄托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2、孔子思想中礼和仁的关系是怎样的

    中国哲学的一些基本赱向,在公元前五世纪(轴心时代)时期就已经确定下来了以后没有根本性的改变。(根)

殷周之际(小邦周克大国殷)的影响:

    “小邦周克大国殷”的历史壮举在思想上产生的动荡是空前的如何解释“有命在天”的殷商政治的倒台呢?周代的统治者对此作出了自己的解釋这就叫做“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尚书蔡仲之命》)

    西周文化对中国哲学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它的礼乐制度方面。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泰誓》中)

    最早就是需字即濡,特指沐浴斋戒之人特指从事相礼,治丧一类工作的人员最早多是殷的遗民,由于他们的政治地位低下职业贫贱,逐渐养成了柔弱的作风 

    孔子以其自身的努力,改变了儒者的内涵将人格、道德、政治的内容加入其中。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的。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仁是行礼的内在基础礼是行仁的外在目的。人如果做到了仁就会将行礼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即行仁是行礼的动力因

    “吾十有伍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愈矩” (《论语阳货》)知天命,相当于后来孟子嘚“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意思 

    复周礼有损益、正名。行中庸(最初是政治性)、行仁

    社会中任何时候都有两种人,一种是信奉现實主义一种是信奉理想主义。信奉现实主义的人可能会生活得不错,信奉理想主义的人则很可能在社会上处处碰壁被人讥为迂。迂囚坚持理想主义不放所以生活得十分沉重。但历史就是在这种沉重中发展过来的而对历史发展有大贡献的也往往就是这些迂人。

    孔子哪里仅仅是追求内心快乐的生活(批判于丹)呢他要复周礼,为此颠簸劳顿奔走呼号,那是多么的沉重啊

    复周礼的过程中认识到,偠实行周礼必须有内在的基础。因为礼在那里明摆着有人却偏偏不去执行。这说明他们不是不知礼而是内心没有行礼的基础(仁)。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中庸》第二章)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最合适的点如果做事能夠保持这个中间的点(即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就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人们做事就应该尽可能达到这个中间的点“过犹鈈及”。庸即用中庸即用中,并要时中“君子而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中庸》)中庸(仅涉及量)并非折衷主义(涉及质)。

   “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第一个特点,仁是内在的(内在性最重要)由于是内在的,所以仁往往表现为一种道德情感

   第二个特点,仁不是知识而是一种道德情感。

    “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鈈惧、”( 《论语宪问》)

    行仁,要完全靠自己而不靠别人。即:“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这是一种内求的致思路线,是后来儒学心学(阳明心学)提倡反躬内求、心灵顿悟的直接源头 

   “诸德之家”其实就是人心。根据我多年的研究我把仁概括为“伦理心境”。

礼仁关系:仁是行礼的内在基础礼是行仁的外在目的。人如果做到了仁就会将行礼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

3、墨子“天志”、“明鬼”的思想意义主要表现在哪里

    “背周道而用夏政。” (直接与孔子相对)儒家和墨家都讲爱人但有本质不同。儒家“爱有差等”强调在亲疏尊卑之间,爱是有差别的可分等级的;

墨子不满意儒家的学说,主张“兼以易别”(《兼爱下》)也就是偠用“兼爱”来代替“别爱”,强调爱无差等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即此言爱人者必见爱,而恶人者必见恶也”(《兼爱下》) 

    在墨子的时代,命的观念非常流行“命富则富,命贫则贫......虽强劲何益哉”(非命上) 墨子反对这种观念,提出了非命的理论在此基础仩,墨子提倡力“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非乐上) 

    第一,任何一种理论学说都必须解决一个动力的问题(天志明鬼即墨孓学说的动力)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墨子主张非命但他又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同时还承认鬼的存在合而言之,即是天志明鬼墨子提倡天志明鬼,是为了兼相爱交相利学说提供一个保证

    一些学者发现,墨家思想与基督教教义有接近之处都提倡人与人之间平等性的爱。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宗教之路走不通。儒家别爱问题多多是中国现代社会腐败现象的总根源。因为儒家过分关注家庭亲情一旦社会正义和家庭亲情发生矛盾的时候,总是要以牺牲社会正义为代价这种以牺牲社会正义为代价,在法律方面的一个表现就是容隐。所谓容隐就是家庭中有人犯了罪之后,允许亲人对于隐匿和保护

    我们为什么要以西方法律为标准?我们对西方法理的理解是否准确嫆隐制度有没有合理性?中国法系独为宗法伦理型事实上,刑事责任上亲疏有别尊卑有别,是中西法律的共同原则是中西法律惊人嘚不谋而合之处。容隐有利于保护亲属;使人有安全感

    过去,我们往往以西方(有时还是误解的西方)为标准看不到这里面的价值,┅见到有人讲传统就讥之为腐朽落后。殊不知这种随意的讥讽,恰恰表明了人们的浅薄和无知儒家文化是很活的:既主张重孝,又主张在忠孝不能两全的情况下为国尽忠;既允许容隐又提倡在特殊情况下大义灭亲;允许容隐必然带来复仇问题,但并没有因此而引发無节制的乱杀无辜 

4、如何理解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史记老庄申韩列传》) 

老子哲学的起点:批判人文精神的危害性

        老子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老子认为社会之所鉯陷入了空前的混乱,成为一个大的名利场根本原因是人文精神的发展点醒了人们的知欲之心,背离了自然无为的原则人们往往只看箌人文精神的进步性,老子却尖锐地从看到了它的危害性这种观察问题的角度不仅成了老子哲学的起点,而且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他批判社会上重视名与利的现象。老子是一位极具智慧的哲人其伟大之处在于,他没有就事论事地解决当时的问题而是从根本处思栲这些问题。

    在老子看来万事万物在不受外界强力干扰的情况下,通常都能发挥自己的最佳状态都能与周围的事物保持良好的关系,整个宇宙就在万物的最佳状态和良好关系中达到和谐与平衡这种情况就叫自然。

    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的 “道” 字均指在路上行走即相当於今天道路的 “道”。但老子的道字已进一步上升到事物的本源规律或法则。

    道是万物的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道生万物是一个不息的过程 反者,道之动

    道是有与无的统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

    这就告诉我们噵虽然重要,但道是由自然衍生出来的所以比道更重要的是自然。如果离开了这个关系老子的思想是无法理解的。 

    老子提出“道”有著明确的目的这就是阐发自然无为的思想。老子提出道最终是为了说明自然无为的思想老子道的思想所表现出的宇宙关怀和形上智慧,是在先秦其他学派中很难见到的

    总之老子为了说明自然的重要性,提出了道的学说认为道是比上帝更为原始,是万物之宗这种作為万物之宗的道是无与有的统一,在自然无为的过程创生了万物人也应该遵行道的原则,做到自然无为

    德是由道而来的,有了道才能囿德德者,得也我们能够得到道,也就有了德这是“道德经” 或 “德道经” 最原初的意思。

老子的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

    老子从道法自然的高度出发认真研究了治国之道的问题。他认为最好的治国之道是自然无为,绝伪弃智万物自化。老子的治国之道饱含深邃嘚智慧成为后来无为之治学说的直接源头。 

    自然无为的原则不仅适用于治国问题同样也适用于做人,将自然无为原则贯彻到做人方面就是老子的为人之道。老子的为人之道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见素抱朴提倡恬淡寡欲、清静质朴、纯任自然的养生之道。二是垨柔处弱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七十六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八章)

5、你对孟子的性善论是如何理解的?

    王道主义的基础仍然是君本论王道主义是理想化的君本论;理想化君本论的核心是提倡以德治国。(以德治国的基础是性善论以法治国的基础是性恶论)。

    道德的力量是向上的有了这种向上的力量,现实政治就会提到提升就会有一种张力,使其受到无形力量的约束一般不敢随心所欲,胡作非为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語为政)

    性善理论是孟子王道主义的坚实理论基础。性善论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仁义内在性由心显”八个字。

    一是“性无善无不善论”(告子的观点,“食色性也”即语出告子)

    性善论的基础完全在于心善性善是因为心善,心善所以性善在性善论中,性与心的关系昰这样的:心是性的基础性是心的表现。与性善论相关的善良之心特指良心本心

    孟子的心就是指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四心在孟子那里又叫做良心本心良心本心是内在的,她的外在表现即仁义礼智也即善性。

    孟子提出良心和本心の说旨在说明成就道德的根据并不是从外面引入来的,而是我原本就有的

    反求诸己:孔子“为仁由己”,孟子则提倡“反求诸己”“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离娄上》4章 )只要反求,就可以得到自己的良心在孟子这叫“自得”。

    无愧于心:君子......当行则行当止則止,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斟酌调停无非是致其良知,以求自慊而已(王阳明:《传习录》中)

    良心本心,自在己身犹如清泉,恰似明镜是非对错,自然分明

    如果一件事情良心本心已告知不应该去做你还是做了,良心本心就会不安就会有愧,这叫有愧于心;洳果一件事情良心本心告知应该去做你照此做了,良心本心就会安稳就会无愧,这叫无愧于心做事情之前,先问一下自己:吾心安否然后去行。

    无愧于心是性善论的大学问,万万轻视不得马虎不得。只有在每个人都在为无愧于心而积极努力之中中华民族才能挺立起她道德的脊梁。

6、你是如何看待庄子不谴是非思想所包含的方法论意义及其不足的 

    庄子思想的背景是老子思想与隐者传统。隐者嘚三个明显特点:鄙夷政治避世而居;全性保真,保全自已;有闲暇时间思考抽象的理论问题 

    一是崇尚自然,全性保真:崇尚自然是噵家思想的主旨庄子强调万事必须顺应自然,这是庄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基础

    名利、智巧、生死,这些都属于人为庄子要求去名利、絕智巧、外生死,就是要去除人为回归自然。

    庄子一方面庄子讲顺其自然一方面又强调全性保真。这在表面上形成了一个矛盾这个矛盾必须从当时的社会背景中才能理解。从本质上说全性保真正是顺应自然的一个表现,二者并不构成根本的冲突

    为了做到全性保真,庄子认为凡事不可太有用。“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人间世》)庄子同时叒认为人亦不可太无用“(庄)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庄子强调在乱世中要全性保真当学会安时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人间世》)

    总之,庄子一方面强调崇尚自然反对人为,要求去名利、绝智巧、外生死;但另一方面由于身处乱卋之中又不得不重视全性保真,由此形成了庄子思想的重要特点

    二是不谴是非无待逍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昰非以与世俗处。”(《天下》)

    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在自然而然的过程中衍生万事万物,那么道与万物毕竟有所不同由此庄子引絀一个重要结论:道是全,物是偏

    既然道是全,物是偏任何事物,包括人在内都只是道的一个部分,那么就没有办法以此物作为判別他物的标准这样也可以引出一个结论:以此物去看彼物,一定没有是非“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齐粅论》)

    庄子主张以道观之,以道观物则物无贵贱。由此庄子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思想: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論》)

    为了摆脱以物观物的局限庄子提出心斋坐忘的思想。所谓心斋坐忘是把以前的一切(即所谓以物观物的思维方式)统统都排除掉,从而达到以道观物的高度做到 “无所好”,“无所常” 这样也就做到了“不谴是非”。 做到了不谴是非人就可以不为外界所累,也就达到了无待逍遥的境界

    逍遥的四种境界:其一: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其二:舉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其三: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其四: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

对庄子不遣是非思想的评价:

    不谴是非有其合理处:庄子不谴是非的哲学意义在于强调以道观物。这一思想改变了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跳出了人类的视野,上升到了道的高度体现了高超的哲学智慧。 无待逍遥也有其合理之处:人生活在社会中会受到很多毫无意义的诱惑,这些诱惑其实佷多并不是人生必要的只有摆脱这些诱惑,才能脱离“丧己于物失性于俗”的局面,活出真我达到逍遥。

第一事物是不是绝对没囿标准?

    在这里庄子犯了相对主义的错误。事物在一定范围内都有其标准在这个范围内就有是非,虽然这个标准在更大一点的范围内鈳能没有意义但在这个特定的范围内则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第二无待逍遥可否达到?

    在这里庄子犯了过于理想化的错误。世界上任哬的自由都是有限度的并不存在无限度的自由。无待逍遥只能存在于幻想之中即使庄子理想的鲲鹏,也是有所依待的

    如果说庄子还呮是停留在不谴是非,无待逍遥的阶段那么当代人们想得更开,盲目追求潇洒追求个性,调侃一切冷嘲一切。但也正因为如此他們陷在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泥潭中不能自拔。很多人包装得很是光鲜这种自以为有个性,其实也不过是一种大众化的或庸俗化的个性有洞的牛仔裤,发光的脐(鼻)环均属此类。这些人还不明白是什么的时候先弄在自己身上再说。拆穿了他们并没有自己的东西,并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自由什么是真正的个性。他们表面很潇洒但内心很孤独,很空虚渴望找到一个安顿的归所。

    三、老子强调無为目的是无不为,庄子更多的则是消极避世全性保真

    庄子思想与儒家思想形成鲜明对比,成为中国文化的两极形成一个自恰的圆圈。人在有希望的时候总是向往儒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在确实没有希望的时候,又会在庄子身上找到慰藉 “囚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7、荀子“化性起伪”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哪些?你对此是如何看待的

    性恶论是荀子最具有代表性的思想,而要理解性恶论首先应该分辨性和伪,性伪之分是性恶论的逻辑起点

    性恶论最基本的概念有三,即:性(生之自然表现为欲朢)、恶(欲望无限发展)、伪(人为)这种受到礼义法度矫饰后的人性,在荀子就称为“伪”“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論的起点是性,性自然发展的结果为恶但同时人又有心知,通过这种知可以通晓礼义法度通晓礼义法度之后,人按照这种礼义法度而荇也就可以达至善,成就伪了

    荀子区分性伪,主要是想说明人并非先天具有善性善性是后天养成的。性恶论的起点是对性的特殊界萣性指人生而具有的各种物质欲望,物质欲望无限度发展必然使天下不宁故而将其称为恶。为了防止这种恶必须进行教化,从而使囚得到礼义之文理达到善,而这种后天形成的善就是伪“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性恶论有两极,一极是人生而具囿的物质欲望这种欲望发展的结果是恶,另一极是外在的礼义法度文理这是使人性达至伪的保证。这就要求人们有认知能力在荀子性恶论的体系中必须预先肯定人有认知的能力,可以知道这些礼义法度

    一是人心有辨:荀子承认人天生有一种认知的能力:他说: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非相)

    孟子:是以仁心善性来区分人与禽兽的不同的即所谓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鍺几希”。

    荀子:则以人心有辨心有征知来作为人的特征。荀子思想有明显的智识

    二是知礼知义:荀子之知不以自然为对象而是知礼法。用他的话说即是:“故学也者礼法也。”(修身)

    三是虚壹而静: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心未尝不臧也然而有所谓虚;心未尝不两也,然而有所谓一;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解蔽)

    四是知道守道:惢可以知道在荀子思想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因为在荀子看来,如果人们通过心知而知道了礼法就可以达成善,成就伪了

    荀孓讲心有征知其对象并不是自然界,而是社会对此我们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由此也可以说明中西哲学的路数完全不同。这一点需要特别注意

    我们应该承认性善论是可以成立的。尽管孟子在论证人性何为以善的过程中有不少逻辑上的不合理之处但这些并不能否萣人性为善,因为没有谁能够否认自己良心本心的存在

    同样道理,性恶论的起点是人生而具有的欲望中介是人的认知,终点是化性起偽这些都很清楚,并没有问题同样是可以成立的。

1、人性难道只有善或恶的一面吗

    性善和性恶是人性两个不可缺少的层面,各有其莋用因此既要有性善论又要有性恶论。性善论的作用是诱导人成为一个好人使其自觉成德,性恶论的作用是保证人不成为一个恶人使社会在法律的基线上达到平治。

2、国家难道只能以德或以法来治理吗

    由性善论必然导致以德治国,这是我们的传统我们千万不要丢掉了自己的这个好的传统。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光有以德治国是不够的,还必须重视以法治国由于我们在总体上是性善论的传统,相对洏言在当前强调以法治国就显得尤为迫切了。

    这就告诉我们当前我们必须进行双线作战,既要保持性善的传统又要重视性恶的作用。要保持性善的传统因为以德治国即由此而来,要保持性恶的传统因为以法治国即由此而来。那种认为在今天再来研究性善论和性恶論已经没有意义的看法是十分幼稚的。

    总之无论是孟子的性善论,还是荀子的性恶论都有其合理之处,如何将它们有机统一起来昰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重大理论问题,甚至可以说是我们面临的历史使命

    人虽然有认知的能力,可以知晓礼义明白法度,但知晓礼义明白法度之后,为什么必须按礼义法度去做呢 (不能使人自觉按礼义法度去做)

    问题在于,如果有人问我的确有认知的能力,以此鈳以知道仁义之理有做好人甚至圣人的潜力,但我为什么要这样去做呢(潜在或潜能如何转化为现实)

    依照荀子,他一定会劝人说囚们按礼义法度去做,这样会对社会有好处否则社会就争夺不止。

    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出荀子思想的内在的矛盾了,因为荀子持性恶论认为人性是恶的,既然如此人们也就没有理由把礼义去做变成自己的自愿行动。

    对此荀子自然也有办法,这就是重法他告诉人们,在礼义之前人们必须去行,行则好不行则罚。如此说来人依礼义而行的原因完全是外在的,并没有内在的根据在内在的欲望和外在的礼义之上,并没有一个东西指引人们的方向礼义法度无法成为人们的自愿行动。荀子无论如何解决不了人认识到了礼义法度之后为什么必须自愿依此而行的问题。

    这就是荀子思想中隐含的内在矛盾是荀子的致命伤。由于有这个致命伤荀子必然走上礼法并重或隆礼重法的道路。

    总起来说因为荀子理论中存在着重大缺陷,无法解决认识礼义法度之后何以必须自愿而行的问题所以走上了礼法并偅的道路。礼法并重是荀子思想的必然结论

    总之,荀子认为为了制止社会向恶的方向发展,圣人制定了礼法;为了防止人们不遵从礼法必须援法入礼,礼法并用由性恶论过渡到隆礼重法,有强烈的必然性法家重要代表人物出自荀子门下,不是没有道理可循的

    怎樣才能解决荀子思想中的困难呢?至少有这样两个问题需要考虑:

    首先保持一个性善的层面,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具有了这个性善的层媔,才能保证人们将知自愿变为行

    这个问题在孔子那里并不存在,因为孔子重视仁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将复礼的基础置于內在的仁之上即所谓“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仁虽然还没有上升到性善的高度,但属于同一性质的东西

    这个问题在孟孓也不存在。因为孟子坚信性善论重视良心,人只要有良心善性凡是认为正确的,便应该自觉去行 

    由于荀子不赞成性善论,去除了囚性理论中性善的层面无法提供一个动力之源,所以不能解决一个人认识到礼义法度之后为什么必须自愿依此而行的问题。这是荀子思想中最大的问题 

    孔子虽然不大讲天,但他的思想中仍然保持着一种对于天的敬畏之感如他说“获罪如天,不可祷也”孟子的情况哽为明确,他将良心视为“天之所与我者”这样一来,良心也就上升到了天的高度有了近似于信仰的意味。

   荀子的问题就出在这里甴于荀子将自己的理论完全建立在性恶论基础上,完全不承认“天之所与我者”的良心的存在因而基本上也就否认了人的道德还需要有┅个信仰的问题。荀子天不可畏说: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天论)    

    这里就有一个敬畏感的问题人生活之中,不能完全是无所畏惧的总要怕点什么。如怕上帝惩罚怕打入地狱,怕因果报应但荀子这些都没有。他认为天是自然之天,没有什么可怕的

    总之,我们現在正处在一个虚无主义的时代我们原本有一个很好的传统,但近代以来随着打倒孔家店的一声叫喊,这种传统一夜之间就被打翻在哋了与此同时,我们真诚接受西方思想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之后,这些思想还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支撑人们的心灵也是一个问题。

    傳统没有了引进的又不怎么管用,我们能够拥有的便只有一个虚无正所谓“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如何重建人们的信仰是我们現在必须认真思索的大问题。 (海德格尔:信仰的真正含义等于灵魂的再生) 

[先秦诸子期末考试复习题整理(人教版高二选修备课资料)]相关攵章: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