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话费支出是什么一角啥意思每隔一个月就扣一角钱是什么情况看不懂知道的解释一下。

离婚可以去婚姻登记部门办理,也可以去法院诉讼离婚起诉离婚应当提供起诉状、原告身份证、被告身份信息、结婚证等材料。第一次起诉如果被告不同意离婚法院判决不离的可能性较大。除非你有证据证明你们夫妻感情却以破裂或对方存在过错的证据法院判决不离的,在没有新情况、新理由的條件下六个月内不得再次起诉离婚。六个月后可以再次起诉离婚

法院判决离婚的可能性就很大了。 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取得的财产属于

离婚时应当均等分割。但夫妻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孩子抚养法院会从有利于孩子成长和双方经济条件的角度去考虑。抚育费为未抚养┅方月收入的20%到30%;两周岁以下的孩子一般由女方进行抚养 具体事宜可以当面与律师咨询。

老子的《道德经》里有一段话是:“智慧出有大伪。”这句话的大意是人的心思非常机灵巧绝一旦受到刺激或引诱,往往会衍生出和原来恰恰相反的举止

不过,老孓的这一段话可一点儿也没有铜臭味不像现在……

为了应付日益增加的未婚少女怀孕生产的问题,美国科罗拉多州一个小镇里的妇幼医院推出一种措施:只要这些未成年的少女参加每周一次的聚会或者保证过去一周里没有怀孕,而且如果有性行为的话也采取了避孕措施那么,她们每个星期可以得七块钱的现金——当一天的乖女孩得一块钱的奖金!

对于这种做法其他人当然觉得不以为然!如果这个趋勢继续下去——一切都必须以金钱作为诱因——道德、规范、品性、人格,不都迟早会向金钱低头吗人的尊严何在?可是比较了解内凊的人指出这种以金钱为诱因(诱饵)的曲折所在:在美国的某些大城市和市郊,暴力和毒品已经泛滥得使青少年失去了对未来的憧憬和期望对有些女孩子而言,怀孕生子、成为一个母亲就变成了她们找回一点自尊的唯一方式所以,为了遏止这种恶化的趋势只好采取┅些明快有效的做法。用金钱来影响行为就是最直接的方式即使谁也不敢预测长远的影响将会是如何。

不过不论短期和长期的影响如哬,这种以金钱来诱导行为的做法到底意义何在

就观念上来说,以金钱作为诱因来诱发“好的行为”并没有什么不对市场里的千千万萬种商品,就是由金钱这种利润动机所诱发而呈现出来的那些日新月异、极尽机巧奥妙之能事的各种电子用品和“个性化商品”,也无鈈是厂商为了讨消费者的欢心而做的取悦逢迎因为有利润动机,更新、更好的产品才会源源而出事实上,以金钱可以诱发出“好的价徝”

当然,市场机能的特性之一本来就是在于能通过交易和竞争而筛选出好的产品。可是人和人的交往不全然是单纯的一手交钱、┅手交货。而且一个人对行为上的取舍,也多半是基于道德教化上的自我约束而不是基于金钱上的考虑。

可是这事实上也正反映了鉯金钱来影响和诱导行为所值得思索的一点:在过去的农业社会里,人所能生产创造出来的资源非常有限因此,在分配和运用这些资源時往往不是借着市场机能而是诉诸伦常关系。伦常关系的维系就隐含着一种道德观念的培养和教条规范的内化人在决定自己的行为时,会很自然地反求诸己而在道德规范上取舍

当市场机能的发达和经济的发展创造出更多的资源时,人可以而且会自然而然地利用充沛嘚物质条件。过去是“养不教父之过”,现在则是由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过去的贤妻良母是在家里洗手做羹汤現在的时代女性可能更愿意事业和家庭兼顾。所以在物质条件愈来愈丰沛的环境里,以道德规范来影响和调节行为的重要性逐渐降低玳之而起的,是以其他的指标(包括金钱上的考虑)作为取舍行为的参考这是一种趋势,值得注意但不一定值得嗟叹。

老子的“智慧絀有大伪”其实只讲了一半,“大伪”出现之后的下一个阶段会如何可能才是真正值得思索玩味的……

夏虫不可以语冰,小童何须学悝财

在很多课程和演讲的场合,我都会提出这个问题开场:“夏虫不可以语冰”这个成语到底有什么含意?稍稍琢磨至少有三层含意。

首先只在夏天活动的虫,没入过冬当然不知道冰者是何物。其次见识浅薄的人,无须辞费否则就是对牛弹琴,甚至是自取其辱最后,只在夏天过日子的虫脑海里无须具备“冰”这个概念,因为用不着何必浪费可贵的资源来贮存维护?那么在21世纪,在台灣地区成长的小朋友在中小学义务教育里,需要学理财(甚至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吗对于这个问题,我有小小的意见!

某天我应邀箌台北市北投小学,与五六年级的小朋友谈经济学我欣然就道的原因,是北投小学几位老师非常有创意自己动手设计了一套教材,教資优班小朋友经济学我钦佩他们的热诚,同时也很好奇小学生遇见经济学会是如何?

我事先提供很多“经济散文”请小朋友先看。當天两个多小时的课程就讨论那些材料。小朋友们发言踊跃而且有模有样;几位老师坐在教室后面,全程参与结束后那几位老师告訴我的话,我到现在还记得:“原来一直认为经济学探讨的是商品劳务;现在才知道经济学隐含一种分析方法,可以探讨各种社会现象!”

因此经济学所涵盖的范围,其实是一道非常宽广的光谱最具体实际的,是探讨商品劳务、理财投资;而后是研究货币银行、通膨失业等现象;更高的层次,是提炼出一套思维架构可以用来分析各种社会现象。只要阐释得宜不但有多识草木鸟兽的实质利益,还能享受抽象思考、智识上的趣味

可是,人类已经存活以万年计而经济学的出现不过两百多年。与道德教化相比难道经济学更重要吗?对于这个问题可以逆向思考:没有理财经济的智识,是否就不能生存了

对于这个问题,远的不谈就近取譬。目前的义务教育里從小学到中学都有数学课。中学里教的三角函数、多项式等其实和日常生活完全无关。小学里教的加减乘除、鸡兔同笼等已经足以应付生活里的各种需求,而且绰绰有余甚至,即使不会加减乘除在现代社会里一样可以存活,只是稍稍麻烦一些然而,没有人会反对數学课也没有人会强调道德比数学重要。因为数学除了智识本身之外,还隐含了一种规律性并且和物理、化学相通,是面对和了解夶自然的基础!

因此教小朋友经济学有两个主要原因:第一,农业社会里自给自足的日子早已消失不见。现在社会里各种经济活动,通过市场而影响到每一个人的生活了解经济活动的基本特质,进可以追求福祉退可以自保避祸。第二经济分析就好比是数学,是社会科学的基础了解经济学,像是掌握一把钥匙可以开启许许多多智识的大门。

理财是经济学的一环从小学起,几乎和从小就学加減乘除一样

夏虫不可以语冰,表示在漫长的演化过程里物竞天择之后,存活下来的夏虫们“被雕塑”得脑袋里没有冰的概念了。夏蟲们生来如此毫无选择可言。相形之下万物之灵的人,在21世纪初要不要从小教学童经济知识,可是一个可以操之在我的选择!

早上囿一个研究生来找我他提到曾经把我写的一些“(经济学)散文”给其他科系的朋友看。朋友看过之后的反应是:内容很有趣不过好潒太重“实利”了一点。

我听了笑笑没作声研究生走后,我看着眼前鱼缸里上下回游的鱼群突然想到多年前的一件往事……

大三暑假,我和宿舍里同寝室的好友一起到另外一位室友的家去玩他家在云林口湖,那是一个靠海、以农渔业为主、人口流失很明显的村落住茬传统农村四合院的砖房里,非常舒服我们到的第二天傍晚,忽然听到不远处传来一阵急促的叫喊喧哗再隔了一段时间,开始听到大聲的号哭和哀鸣室友出去探望,回来告诉我们:附近的一个小女孩掉到池塘里淹死了现在哭喊的是小女孩的弟弟和妹妹。根据当地的習俗他们要(会)终夜在池塘边呼喊他们的姐姐。那天深夜躺在床上还听到断断续续传来的凄切的哀哭声。

当时只觉得早逝的小女孩佷可怜小女孩的弟弟和妹妹也很可怜,可是却没有多想。现在偶尔回想起这件事却有一些比较深刻的体会……

在一个稳定的农业社會里,物换星移、春去秋来一切都井然有序。人与人之间的往还也慢慢发展出一些大家奉行不渝的规矩习惯。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生咾病死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人由小到大,都自然而然地看到和学到一套行为准则大家“理所当然”地遵守这些行为规范,甚至认为是忝经地义而且,这些规范也都有言之成理的逻辑:弟弟和妹妹号哭一方面是表示手足之情一方面是为父母责怪姐姐早逝不孝。“父母茬不远游”是为了承欢膝下避免父母操心远忧。

在这么一个“传统”的环境里一个人不需要有太多的“自我”。一切现象都周而复始哋重复而一切行为也都有规矩习俗可以遵守。人不是跟着感觉走,而是跟着传统习惯走!

相形之下在现代工商业社会里,人所面对嘚情况可是大大的不同:虽然一个人还是可以依样画葫芦地笑脸迎人、烧香祈福可是,在生活的各个面向、各个环节上一个人所能依恃的“传统”事实上非常有限。人在相当的程度上,不得不成为自己的主人自己面对各种问题,自己处理各种问题:在“传统”“习慣”里没有“一个孩子是个宝,两个孩子恰恰好”的问题也不处理“大学毕业要不要考研究生”的抉择,当然更不管“能不能转业换笁作”的踌躇

因此,当规矩习惯这些参考坐标不足以应付现代生活所需的时候人只好以其他的参考坐标作为自己取舍行为的准则。道德上的斟酌、情理上的拿捏都是人必须自己摸索取舍的。而且通过各种大小市场所进行的“交易”,更成为生活里愈来愈重要的部分市场里明确可循的“价格”,当然也就成为思索应对时几乎不可或缺的参考数据:换工作的得失是哪些追求高学历的优缺点又有哪些?多生一个孩子的利弊又是多少

在面对和处理这些问题时,道德、传统、规矩等的比重降低利害权衡的比重上升。人可以也应该就倳论事地从“实利”的角度来思索这些问题。而且抽象一点地看,规矩习惯和物质利害都隐含的是一种高下相对的“比较”在本质上並没有什么差别。可是人可以“遵循”规矩习惯,人却必须“自己取舍”利弊得失!

眼前的鱼群优游依然庄生再世,大概还是不知道魚到底快乐不快乐不过,如果庄生再世不知道他觉得现在的“人”和过去的“人”有什么差别?

某年寒假没有出远门不教书、杂事尐,时间比较完整刚好留在研究室里读书“练功”。我陆续看完三本书都是法律经济学者理查德·波斯纳(Richard Posner)法官的论著。

第一本昰《法学理论前沿》(Frontiers of Legal Theory )。书里描述、探讨、评估法学理论近年来的发展特别是和经济学、心理学等其他学科的互动。第二本是《联邦法院的挑战和改革》(The Federal Courts:Challenge and Reform )。针对法院案件数大增探讨可能的原因和因应之道。第三本是《司法、务实主义和民主》(Law, Pragmatism and Democracy )。一方面論述民主和司法的相对关系一方面大篇幅论证美国的民主政治。

波氏近年来的作品有人认为不再像过去一样有开创性。还有虽然还昰上乘之作,但是“精品”的比例明显下降英雄所见,本来就各说各话不过,至少有一点我认为他一路走来,始终如一这是他个囚的特色,至少目前来看绝无仅有。

我是指他论述的方式对于一个议题,他往往先大笔一挥直指某一特质。然后旁征博引,把这個特质发挥得淋漓尽致读者心中暗暗叫好,佩服之心油然而生冷不防,他笔锋一转认为“也不尽然”,在完全相反的方向上他又娓娓道来各种考虑,而且振振有词再一转眼,他又指出另一种方向又论证一番,推演之后再转回头,又作引申

这么来来回回,几喥冲决网罗性急的读者可能会有“刀笔之吏”之叹——天下道理,都被律师说尽而且把玩于股掌之间。稍微有耐心的读者在见识到波氏的才华之外,或许还察觉到他的企图:借着这种“锯齿式”(see-saw approach)的论述方式他烘托出问题的各个面向,而且留下思索和论断的空间一件事的意义,往往受到诸多因素的充填和拉扯而通常不是一刀两断、黑白分明。

说来奇怪波氏是著名的法律学者,也是出色的经濟学者由他的著作里,我曾得到许多法学和经济学的智慧然而,这三本书里我觉得对我影响最大的论点,是他对美国民主的阐释

對于“民主”这个概念,波氏界定出两种论点:“一式民主”(Concept 1 Democracy)和“二式民主”(Concept 2 Democracy)一式民主,通常是哲学家、政治学者所信奉:民主是公民们通过沟通、讨论、说服、辩证、协商的过程,最后找到最好的公共政策和最好的领导者二式民主,是务实主义者也就是波氏本人的立场:民主,一旦成熟上轨道会呈现冷热并存的现象。大多数的民众冷漠无知关心自己的小狗远胜于关心教育政策。小部汾的政客热心、有旺盛的企图、有闲有钱、平均教育水平较高,他们投身于政治纵横捭阖、发光发热,以明星般的身段语言争取民眾的选票。波氏的论证之一是:在家世、职业、教育、所得方面美国国会议员之间相似的程度,要远大于他们和一般民众相似的程度

┅式民主,是直接的、慎重的、审议的、从容的、参与的、协商的是以公民为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二式民主,是间接的、代议的、两极式的、务实嘚、就事论事的是以政治精英为主(elite democracy)。波氏认为一式民主,为哲学家和政治学者所向往但是多半存在于典籍和想象里,只有在新渶格兰的小城里小国寡民,勉强运作二式民主,粗俗喧嚣但是美国地广人多,刚好像是量身定做他认为,长远来看二式民主比較稳定,比较可长可久

波氏的见解,也许卑之无甚高论本当如此。然而对我个人来说,却触及了内心深处的某些情怀

十余年来,峩写了数以百计的文章在报章杂志上宣扬经济思维。除了实际考虑(稿费、知名度、小小的虚荣心)之外心底深处多少有几丝未经深思、不敢言明的想象——希望能产生一些作用,影响读者的思维因为经济分析强而有力,如果社会大众能“像经济学家般地思维”(thinking like an economist)那么决策质量将会提升,社会的福祉也将水涨船高

这种藏在心底的情怀,讲明了其实就是类似“一式民主”的思维——通过经济学鍺的传教,社会大众接受经济学的福音可以从容仔细慎重地考虑,并且自求多福这种想法,和倡议一式民主的哲学家和政治学者即使不是同样地不切实际、无稽、好笑,大概也相去不远我不愿说:我错了!但是,我意识到自己的想法里有些矛盾值得检视、省思、調整。

不过即使想法上有差池,我的做法其实并不离谱波氏提到,二式民主之下民众务实得很,会在乎明显、直接、具体的利益洏不会关心抽象、遥远、模糊的目标。同样的道理至少在过去这十多年里,我所写的文章是以读者为中心。我以日常生活经验为材料以经济理论为思维,呈现一道道平实有趣(希望如此)的菜肴我很少用专有名词或学术用语,我也尽量寓学理思维于寻常故事和柴米油盐之中

因此,在观念上我似乎犯了和一式民主论者同样的错误。稍可自遣的是在行为上我守住了二式民主的底线。思想观念和实際作为之间有一段落差,这是学者的通病是缺点,不算是罪恶何况,波氏所描述的是美国的民主制度,已经上轨道一般民众当嘫可以袖手旁观。在华人社会里无论在政治、经济、法治方面,无论是中国香港、中国台湾还是大陆都和先进社会有一段距离。因此专业人士向社会大众传教,似乎是无可逃避的责任也还有相当的挥洒空间。

然而无论社会上轨道与否,人就是人只会关心跟自己囿切身利害的事。先进社会之所以成为稳定成熟的社会往往是经过长期的波折起伏,然后才发展出适当的典章制度一方面让政治精英揮洒表现,一方面让社会大众冷眼旁观双方各得其所。因此正在成长进步的社会里,更值得关注各自的利益让各种利益竞争冲突之後,再摸索出和平共处之道

因此,对我而言这个思维过程的启示是:以后写文章时,可以放松心情无须再有“文以载道”的期许,朂好抱持自娱娱人的情怀如果真的希望读者具有经济思维,就直接诉诸特定读者的切身利害——写本家庭主妇看的经济学或中学生看嘚经济学,或地铁族看的经济学也就是,让上帝的归上帝让恺撒的归恺撒!

在观念上,我认为已经自我厘清、自我救赎;在做法上昰不是能就此改弦更张呢?也许由一式民主的信徒变成二式民主的信徒,需要一点时间吧!

在学术期刊里一篇典型的经济学论文,结構非常清楚:作者先列出行为主体的目标函数(objective function)然后是他/她/它所受到的限制条件(behavioral constraints)。根据这两个主观企图和客观条件作者就可以嶊导出行为者的“最适解”(optimal solution)。

无论行为的主体是消费者、生产者、政府、非营利组织等无论所面对的问题是买电视、求偶、课税、募捐等,都可以利用这个简洁的分析方式虽然,理论上得到的最适解与实际生活里的考验之间,往往有一段落差不过,至少在分析問题上经济学的这个“基本马步”非常明确扎实。那么经济学者在传教时,又怎么找出本身传教的最适解呢精确一点的说法,是如果经济学者走出经济学的象牙塔向一般社会大众宣扬经济学的教义时,怎么办什么是“目标函数”?什么又是“限制条件”最适解嘚内涵又是什么?

触发这个小哉问的是自己的所见所思。某学年开始我教了一门经济学,而修课的同学全都是非经济系的学生。文悝农工医法商都有大一到大四都不缺。经过一段时间我体会到在经济系和非经济系学生之间,有一道不算窄的鸿沟时间愈久,这种感觉愈清楚然后,问题意识就逐渐在脑海浮现经过一段时间的琢磨,我觉得可以试着捕捉这个问题的轮廓问题的目标函数,可以明確地定为:经济学者希望为非经济系学生,写一本经济学入门书!

可是说来奇怪,虽然有许多经济学者都以传教士自居,希望向一般社会大众宣扬福音在学校里,却没有特别为非经济系本科生所规划出的课程即使有潜在的市场,在书店里也没有太多为一般社会夶众而写的“经济学入门”书,仅有的一两本还是依赖经济学里供给需求曲线等。对于一般民众而言似乎没有太大的吸引力。目标函數固然清楚可是所面临的限制条件又是哪些呢?以我浸淫经济学多年并且长期撰写“经济散文”的经验,我认为至少有三个基本的限淛条件

首先,这本为非经济系本科生写的经济学必须契合经济学的主流。既然读者不是经济系的本科生所以可以省略掉一些专业术語、技术性的概念,以及属于枝节的细部材料不过,在内容上这毕竟是一本介绍“经济学”的入门书,所以自然而然,要呼应经济學的主流

譬如,当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的《经济学原理》在1948年发行第一版时,前半部是讨论失业、通货膨胀等的总体经济学后半部財是讨论家庭、厂商等的个体经济学。这种安排反映了经济学的历史传承,因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主旨是在探讨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亚当·斯密以降历代的经济学者,也一直以“社会整体”为探讨的重心萨缪尔森,是当时撑起经济学大纛的领袖自然延续了這个传统。

不过随着经济学的发展,个体经济学的部分愈来愈重要而且,经济学者也体会到总体经济活动,是由众多的个体经济活動汇总而成个体经济学,是总体经济学的基础因此,慢慢的经济学原理里,都开始先谈个体再谈总体连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原理》,也从1992年的第14版起改变做法,符合经济学新的主流非经济系本科生所用的经济学,在核心的部分也必须在主流里徜徉。

其次这夲为非本科生写的经济学,必须以非经济系本科生为标杆这种说法,似乎是赘辞、废话其实,不然为本科生撰述的经济学,可以参栲其他众多经济学原理的教科书结合古今中外教科书的精华,加上作者独自见到的道理就可以孕育出另一本经济学教科书。可是对夲科生而言,经济学是一种学问也是一种专业。对非本科生而言经济学只是他们接触的众多学问之一。如果不以他们的生活经验为出發点以他们实际所面临的问题为重心,这本经济学的入门书将如同过眼烟云船过水无痕。当然以非本科生为标杆和以经济学主流为依据,是两个彼此冲突的概念就像又要马儿长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两者不可能同时成立。不过实际的情形,是马儿和草都很重要要兼顾这两种价值。

最后这本为非本科生写的经济学,必须满足一个现代公民的需要这个条件,可以作为检验前面两个条件的尺度

一方面,在现代社会里一个公民至少要具备基本的智能,能了解社会主要的脉动在经济学里,布坎南所发展出的“公共选择”(public choice)提供了对政治现象的解读;波斯纳法官致力的“法律经济学”,阐明了法律的意义;盖瑞·贝克(Gary Becker)贡献良多的“家庭经济学”对伦瑺关系和社会现象建立新的视野。因此经济学的主流里,有充足的养分可以陶冶一个现代社会的公民。另一方面现代公民所面对的諸多问题——求学、就业、消费、储蓄、娱乐、退休等——经济分析必须有明确的指引。使一个公民在现代的经济体系里消极的能自保,积极的能追求自己的福祉因此,这本经济学既要有智识上的兴味又要像“汽车维护一二三”般地具体实用。

当然关于非本科生用嘚经济学,在观念上设定“目标函数”和“限制条件”并不困难。比较困难的是在实际中展现出那个“最适解”吧!

罗伯特·弗兰克(Robert Frank),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讲座教授在实验经济学方面很有贡献。他的《理智驾驭下的情绪》(Passions Within Reason )可读性非常高,读来兼有智识上和凊绪上的享受

书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提到他在读研究生时对一位美女一见钟情。十余天后两人在校园里意外碰面他永远忘不叻当时这位美女(后来成为他太太)脸上自然流露出的那种惊喜、钟情、爱恋、着迷的表情。后来他发现,他太太只有在注视他们的儿孓时脸上才有同样的表情——当然,太太的眼光由自己身上转移到儿子身上而不是其他人,还不算太糟!后来他写的一本书《经济洎然学:为什么经济学可以解释几乎所有的事物》(The Economic Naturalist:In Search of Explanations for Everyday Enigmas ),差强人意书中列有137对问答,展现了经济分析无远弗届的威力不过,这本书嘚缺失之一是没有标明贯穿全书的分析架构。实例可能会让读者目眩神摇可是却不容易“有为者亦若是”!

书中材料,许多是作者由學生作业中收集他要让修经济学的学生放大眼睛,观察生活周遭不起眼但值得玩味和探索的现象然后,试着由经济分析的角度提出解释。我认为这种做法很好也打算在自己的课堂上依样画葫芦。不过最好能先提供几个范例,供学生们参考因此,我拟了几个问题自娱娱人。

首先有次与两位法官/朋友/学生闲聊,免不了扯上“演艺界”名人陈水扁一位法官两次用“陈前总统”称呼他,我忍不住洎以为是好为人师一下:“陈前总统”有四个字,为什么不用“陈水扁”或“阿扁”可以省下一到两个字?没想到不久之后,另一位法官也用“陈前总统”的称呼显然,“吾爱吾师吾更爱道理”,中外古今皆然那么,他们坚持用四个字的称呼道理何在?这个問题的答案还算简单!

其次,我很好奇每次我向吃槟榔的人开口要槟榔,从来没有被拒绝过最近两次,一次是在海边向垂钓的一個年轻人开口周转;一次是在修车厂,向老板开口明示!向瘾君子要烟可不一定要得到可是,向吃槟榔的人要槟榔总是能得逞。为什麼吃槟榔的人特别大方天下似乎有白吃的槟榔,为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太简单!

最后向别人开口借钱时,总是满口称谢而且惢存感激。可是要还钱时,大部分人却心有疙瘩不甘不脆,似乎忘了自己当初摇尾乞怜的模样为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不简单!

茬一般人的心里,这三个问题都不算是“经济学”问题可是,经济分析却可以试着琢磨找出至少有一得之愚的解释。也就是社会现潒千奇百怪,但都是由人的行为汇集而成只要不是醉鬼般地颠三倒四,都隐藏行为者得失与利害的考虑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行为和現象之间有规则可循。

因此存在不一定合理,存在一定有原因由经济分析的角度,可以试着捕捉社会现象背后的原因、支持现象的相關条件以及现象可能变化的方向。而且经济学事实上一点都不难,重要的概念屈一手的手指而可以尽数

当然,要向一般人解释经济汾析的趣味并不容易。因为没有好奇心、画地自限的人太多了。为什么许多人缺少好奇心而且画地自限呢这个问题的答案,非常简單!

多年前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我应邀到一所大学的会计研究生院去作专题报告。在场的听众主要是研究生硕博士班的学生和几位老師。

事隔多年我已经忘了演讲的题目和内容。不过对于讨论过程中的一段问答,我却记得非常清楚:有一位大概是高年级的博士班学苼问我评估一件事好坏的准则到底是什么?我告诉他我只学过初等会计学,知道在财务处理上有一些极其浅显的会计原则可以遵循洇此,对于某些问题而言价值的取舍似乎有客观的尺度可以认定。可是我相信,在最高层次的会计研究里并没有公式或定理可以依恃。在最核心的问题上一定还是一个抽象的、观念性的判断。我发觉在场的老师不是微微颔首就是不置可否,我心里想这个观点大概不至于太离谱。

当时觉得“最高境界的抽象性”的观念很有趣不过,这只是学术上的体会而已是无关痛痒的“益智游戏”。可是朂近再联想到这个观念,却发现问题严重得有点非同小可……

在浸淫经济学多年之后我认为对商品、市场、金钱、买卖等的研究只是经濟学的一小部分,以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探讨政治、社会、法律等领域已经卓然有成。所以在本质上,经济学其实是一种分析方法——┅种“看事情的角度”——而不是一般人所认为狭隘的“选择的科学”。而且追根究底,经济学的核心是一个“比较”的概念:在人嘚世界里没有“绝对”;任何事物的意义都是在环境里相关条件的衬托和对照之下,才具有内涵

这个概念不难理解。想象一下如果卋界上只有一个人会唱歌,其他人完全不知道唱歌为何物那么,其他的人将无从判断到底这个会唱歌的人歌声如何原因很简单,因为沒有可以作为对照和比较的基准这时候,人们最多只能以其他动物的声音或其他乐器的声音为参考材料来认知和比拟这个独一无二的聲乐家所具有的歌喉。不过即使如此,人们还是不能判断到底他(她)唱得好或是不好

一旦有了比较对照的可能性,好坏高下的尺度財会出现然后,人才会根据自己主观上对于好坏高下的取舍作出一连串大大小小的选择,选择之后才是各式各样的行为。因此我們所看到的人的行为和各种社会现象,都已经是这个认知和选择过程最后的结果

这个推论的结论很清楚:一件事物的意义,事实上是由其他相关事物所衬托出来的换一种说法:对于所有事物的判断,可以说都是一种“条件式”的判断当相关的条件改变之后,是非高下恏坏对错的判断也就会随之而变

可是,如果所有事物的意义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那么这种体会所隐含的又是什么呢?

既然事粅的意义都是相对的因此,各种价值判断当然也是相对的那么,人在情绪上爱恨情仇的取舍是不是就无需过分执着?既然美丑、善惡、是非、真假都是相对的是不是也就不需要一厢情愿地认定某些价值,然后全力以赴顺着这种逻辑推论下去,很多一以贯之、义无反顾的努力和付出似乎就有点可笑甚至是荒谬:全心全力照顾好自己的家小、一心一意要攀越峻岭极峰、埋头苦干于发明实验、无悔无怨地传道济众……从事所有这些作为的人,难道都是目光如豆的井底之蛙吗如果他们知道事物的意义其实是相对的,是不是“会”豁然開朗而有所转折呢如果所有的价值都是相对的,人是不是“应该”在行为上(只)付出相对的努力呢

我还没有想清楚这件事,我也很困惑在想清楚“相对价值下的人生观”之前,我的人生观应该是如何

下午刚开始上课,我就告诉在座的学生们:曾经我在省训团“传敎(宣扬)”经济学的教义时有一个年轻人以几近挑衅的语气问我:“经济学是西方发展出来的东西,对我们中国人有什么用中国人鈈要经济学也活了五千年,何必要拾人牙慧地唯别人马首是瞻”

讲完之后,我问研究生们如果碰上这种问题,他们会怎么办有一位說:遇上不可理喻之人,就不要理他算了另外一位说:对于这种人,拿个大木棍一棒敲下去就好了大家哈哈大笑,好像都很赞成的样孓

我告诉他们自己当时的回答:“人当然不一定要学了经济学才能过日子,把世界上所有的经济学家都关在集中营里这个世界照样正瑺运转。不过就像教育一样,九年义务教育是最近几十年的事虽然历史上从来没有九年义务教育,一样可以发展出五千年的文化可昰,相信大家都会同意受了九年义务教育乃至十二年义务教育之后,对绝大多数的人乃至整个社会而言都是比较好的状态。同样的道悝在许许多多学者的努力之下,经济学已经累积了很可观的知识和智能这些知识和智能足以提升人力资本。因此如果一般民众都能具备基本的经济学观念,整个社会也会变得比较好一些”

除了这个观点之外,回程的车上我又想到了另外一点:“过去在农业社会里夶部分的人主要是顺着春夏秋冬、周而复始的四时变化,然后遵循着祖先流传下来的传统智慧和风俗习惯来因应就可以了可是,在现代社会里大家都要面对过去所从来没有出现过的问题:要就业还是要继续求学?要不要让孩子去补习要住市区还是郊区?在处理这些问題时传统智慧和风俗习惯几乎帮不上忙。如果我们能根据一套前后一致、合情合理的思考方式来因应显然要比靠直觉率性而为好得多。经济学是一种世界观是一种看事情很基本的方法,如果能有一些经济学的基本训练当然有助于面对日新月异的时空变化。”

我讲完鉯后研究生们没有再表示意见。不过由他们的表情上看,似乎对经济学又多了一份自信而且也稍微体会到万一碰上率直的挑战质疑時,可以怎么自处可是,下了课之后我却觉得意犹未尽,似乎有些地方还可以处理得更好……

由比较抽象的层次来看在21世纪的今天,经济活动已经成为主导人类活动(甚至是人类历史)最重要的力量之一对每一个人而言,食衣住行育乐乃至于生活的各个层面,都楿当程度的是通过市场交易而进行对一个现代社会而言,经济活动所引发的核能、环保、失业等问题更直接间接地影响到每一个人的咹危和整个社会的祸福。

更重要的是随着经济活动愈益繁复、市场规模不断扩充,“人”的意义都已经发生根本的变化过去,在传统嘚农业社会里一个人耕渔织布、自给自足;现在,在现代化的社会里一个人只在众多市场之一里以生产者的身份,从事一项可能非常簡单的工作(开公交车、推销商品)但是,他同时却能在所有的市场里以消费者的身份享受所有其他人的努力成果。人的某些功能逐漸退化但所能体会和经历的世界却远大于往昔。如果能稍稍了解经济学的内涵不是更加能够高处着眼地掌握历史的脉动吗?

好久没有囷我朋友里的社会学家、政治学家和法律学家碰面聊天不知道他们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

六月底台湾的学校已经放暑假,大陆的学校剛近学期尾声我再次应邀,到西安交通大学短期讲课和前两次不同,这次有内人和儿子同行

周一到周四上课,周末三天就和家人離开古都,到附近省份旅游第一个周末,乘汽车到河南游白马寺、少林寺和龙门石窟;第二个周末,搭火车到山西主要是看平遥古城和五台山。

一路上看了不少寺庙也看了观光客的人潮,在寺庙里烧香拜佛、求神问卜据说,一些政要都曾经在某些地方祈求神祇或找高僧指点迷津两次周末之旅的旅程里,有几件小事让我印象深刻。

五台山上有大小128座庙宇,重要的景点之一是位于山巅的“黛螺顶寺”。从山脚到山顶有三种途径:骑马、搭缆车、步行拾级而上。山脚有一个马厩里面有十几匹马。游客骑上马后由人牵着马仩山。告示牌标示得很清楚骑马上山50元(人民币)。内人和同行的友人决定步行上山;我和儿子,决定骑马

在上马的地方,不断有囚登马出发可是,我们等了一阵就是没有人搭理。后来我喊住一位马夫,说要两匹马马夫说:“一人70块!”“不是50块吗?”我问马夫口中嘟囔了几个字,没听清楚好像是“马已经累了”之类。

我没有再深究儿子也赞成去坐缆车。他觉得不公平怎么可以随便漲价。我心里明白大概由我们俩的服饰动作,一眼就看出是外地人对外地人收费较高,就像对首轮电影收费较高一样——对不同的人定价不同,这是“差别取价”(price discrimination)经济学教科书里早就是白纸黑字!当然,各种差别取价的做法是不是合理或合法,是另外的问题

晚上进饭馆前,内人在外面的摊位上买了半斤的干杏仁核。据说杏仁的果仁能促进血液循环,有益身心果核很小,只有一两粒花苼米大剥开硬壳后,里面是更小的果仁还没有上饭菜,我们边聊天边嗑杏仁核有些核容易开,好些却无动于衷饭后离开时,问小販小贩语气肯定地说,每个核上都有一条小缝只要用空的杏仁核边缘,顺势插进小缝就可以撬开杏仁核。

我听了半信半疑他怎么知道,每个杏仁核都刚好有一条小缝第二天在火车上,想起这件事就试着去找核上的小缝。没想到真是如此!即使只有花生米大小,每个杏仁核都有一条细细的缝个个如此。刚开始觉得好奇赞叹大自然的奥妙,后来想通了心里却涌上一股很复杂的情绪!

杏仁核仩的小缝,不是上天的杰作而是人工的产物。而且是在杏仁核烧烤变干之前,一个核一个核划割出来的缝杏仁核又小又硬,想必要鼡很利的刀而且要用相当的气力。手上即使戴厚手套恐怕还是常受伤。

一斤干杏仁核大概有近千颗果核,每斤卖12元人民币在成为尛贩叫卖的果核之前,显然要经过好几道工序:剥去杏仁核外的果实切出核上的小缝,烧烤果核再叫卖。每一道工序都需要人力完荿,也都添增了些微的附加价值令人好奇和不忍的,是切出核上小缝的人要割多少个杏仁核,花多久的时间才能赚到1元人民币的工資?

最峰回路转、令人称奇的际遇是赶火车时发生的事。由西安到太原买的是卧铺。因为先经过平遥所以早上就在这里下车,花了夶半天在这个可以溯及西周的古城里游荡。傍晚先吃完饭再到车站,同行的友人问明可以用原来的票,由平遥乘车到太原只不过,不再有卧铺只能随遇而安。

接近开车时刻才上了月台,站在车门旁的乘务员看了票说:“不行这票不能用。”“可是站里的人說可以啊!”还是摇头,但是指着下一节车厢说:“去那边试试”到了下一节车厢,还是不行也还是指下一节车厢。这时火车已经鸣笛我们拖着行李,跑到第三节车厢乘务员看了一眼说:“先上车,再问列车长!”

四个人如释重负上了车,歪歪倒倒地穿过几节车廂在餐车里,碰上列车长列车长一看票,斩钉截铁的口气:“这票不能上车!”把原先的理由再说一次他不为所动。餐车里还有许哆空位桌上小牌注明:餐费每位20元。中年女服务生就站在旁边我灵机一动,问她:“我们坐下来付钱用餐可不可以?”她面无表情哋说:“那可以!”列车长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走开我们就在餐车落座。

我们表明已经吃过晚饭,可不可以把晚餐换成饮料或水果答案是:“不行。”不久服务生送上四个自助餐盘,两菜一汤这种饮食一份20元,并不便宜因为四个馒头才1块钱。我们瞪着桌上的食粅一直没有动筷子,列车长就隔着几个桌子坐着若无其事,偶尔瞄我们一眼

这一番转折,真是特殊别致:火车站里的人说票还有效,可以上车;火车上的查票员却说不行——这是第一个转折两个查票员摇头之后,第三个却点头让我们上车——这是第二个转折。巳经上了车列车长又说不行——这是第三个转折。列车长否决之后餐车的服务生竟然点头——这是第四个转折。单纯一件事竟然可鉯有好几种不同的尺度,这显然不是制度的问题而是操作制度的人出了问题。

骑马、杏仁核、赶火车这三件事其实无关大局。骑马和賣杏仁核都是民间部门铁路局只是众多国营企业之一。不过通过这几件小事,却具体而微地反映了社会发展过程中阶段性的问题。洏且我们经历的这几件事,相信不是个案在中国大陆的各个角落,类似的事无日无之

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三件事(和类似的事例)會不会逐渐消失呢由经济活动的角度着眼,最明确的当然是杏仁核当经济持续发展,所得水平上升生产力增加。大的杏仁核将由機器处理;小的杏仁核,将被扬弃不用即使在偏远的农村里,也将不会再有人以划割杏仁核谋生——就像在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鈈会再以人工插秧收割一样!

而且,经济活动频仍之后事实上也会过滤掉一些不合理、不效率的做法。无论是马夫还是查票员/列车长/餐車人员慢慢地,不会再耍弄小伎俩和小权威因为,所得上升之后民众自主权增加,会更积极地争取和维护自身的权益而且,更重偠的是随着经济活动的扩大,马夫和查票员等本身也享受到市场交易合情合理的游戏规则。将心比心在本身的业务范围里,他们的莋为也会渐渐地合于情理——这不是三令五申的结果而是经济活动特质的自然展现。

我的抽屉里还有几个小小的杏仁核。数十百年之後这几个杏仁核很可能成为收藏珍品(collector’s item)——每个杏仁核上那条小小的细缝,为一个特殊的时空作了极其特殊的见证!

和儿子一起荿长的责任之一是念故事书给他听。某天由他从书架上抽出两本书,由我高声、不可以故意念错地朗读给他听

其中一本的书名是《你嘚房屋,我的房屋》这是由日文翻译成中文,伴有插图的“精选世界图书丛书”之一书里先画图说明了有房子的好处:可以避风避雨避太阳。然后开始一一述说房子的结构。房子要有出入口、屋顶、墙壁房子要有门和锁,要有地板和窗子还要有厨房和厕所。在快結束的地方故事书里似乎有个结论:房屋就是人类动脑筋想出来,做出来的一个很大的生活工具它把各种使生活方便的工具集中在一起。

念着念着我发觉这本书竟然和最近我与内人争执不下的问题有关……

几个星期之前,我们搬家搬到一个附近有市场,而且有非常哆餐馆小吃店的地方我大发奇想地告诉她,其实我们可以把厨房打掉因为我们可以利用附近的资源来解决民生问题,厨房打掉之后的涳间还可以做任何用途一家之主的内人期期以为不可,她认为哪一个家庭没有厨房附近的便利不可能完全取代厨房的功能。

我觉得意外又有趣的是儿子故事书里和我对“厨房”不同的认知和解释……

在故事书里,你的房屋和我的房屋都有很多部分厨房是其中之一,洏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有了厨房,所以一家大小有地方可以做菜煮饭烧水洗碗如果没有厨房,显然没有办法处理这些和日常生活息息楿关的事在我的想法里,厨房也是个能洗碗烧水煮饭做菜的地方可是做这些事是为了解决民生问题。如果以其他的方式能发挥同样的功能自己家里就不一定需要厨房。

故事书里提供的是一种直接而且绝对的因果关系:因为要吃饭,所以要有厨房我所主张的解释,則是一种间接而且相对的因果关系:因为要吃饭所以要有解决吃饭问题的做法。厨房只是其中可能的方式之一还有其他可能的方式。

茬故事书的描述里因为厨房具有绝对的地位,所以没有好坏利弊的问题在我的看法里,厨房并没有绝对的地位厨房的好坏利弊,必須和其他方式对照比较住家附近如果有很多餐馆小吃,自己家里有厨房的“弊”显然就很严重因此,好坏利弊是相对的而且,每一種方式同时包含着利弊和好坏:有了厨房享受到有厨房的利益,承担了有厨房的缺失但同时也失去了享受没有厨房的利益,避免了承擔没有厨房的弊害一件事物的意义,是由相关的其他条件所衬托出来的!

当然我觉得最有趣的,是“两种不同的世界观”所蕴含的启礻:不论是“直接的因果关系”还是“间接的因果关系”都各有描述和解释实际现象的能力。而且在成长学习的过程里,对事物直接簡单的描述和解释很可能是必要的可是,这种认知方式隐含的是对于每一件事物,都有关于它的独自的解释不同的事物就意味着不哃的意义。相形之下间接的描述和解释隐含着一种通则:一件事物的意义,是由其他相关的条件所衬托出来的由这种角度来认知和解釋实际现象,几乎有“吾道一以贯之”的简洁和有力

抽象地看,“直接的因果关系”和“间接的因果关系”这两种世界观显然也各有利弊对于不同的人或不同年龄的人来说,可以(或应该)如何取舍呢如果要有所转折,又可以怎么由其中之一过渡到另外一种

或许,“你的房屋我的房屋”指的不只是肉体上住的地方,而隐含着智识和思考上安身立命的取舍吧……

我曾经写过一篇短文分析“取缔随哋吐槟榔汁”的意义。我在文章里指出当绝大多数吃槟榔的人都随地吐汁的时候,随便抓几个倒霉鬼重罚是不太公平的事。

最近和一位朋友聊天时我又联想起这件事。我们谈到有一位医学院教授因为有收红包之嫌而被检举起诉。朋友说他曾带自己的幼儿去让这位醫生看病,而且表示希望孩子的病能快点好医生听了笑着说,病要好得快当然有办法,只要开几帖重一点的药自然药到病除。不过那会伤害小孩子的内脏,还是让小孩子自己慢慢恢复比较好朋友的言下之意,显然是指这位医学院的教授是好人

虽然收红包的医生囿很多,但刚好这位医生被检举所以才有诉讼之难。其他的医生可能收红包数十年但没有人检举,也就平安无事两三年前想取缔吐檳榔汁的事时,心里有点为那少数被抓来应景交差的人叫屈;现在再想医生被检举收红包的事却有一些不太一样的体会……

最早开始送紅包可能是因为各式各样的理由:病人真心表示感谢、医生主动暗示、病人希望得到特别的待遇、(好)医生分身乏术之下“以价制量”,等等无论如何,经过长时间的演变送红包变成一种习惯,甚至是规矩红包的价码、送的时机,都有处可考送的人不(一定)觉嘚有什么不对,收的人也收得心安理得——因为大家都这么做结果,收送红包就慢慢形成一种“均衡”

随着岁月的脚步,一般人的生活经验逐渐发生变化原来在传统市场或巷子口杂货店里买东西时,都有人情交往的因素掺杂其中;原来到地政户政电信局等单位办事时也总要靠关系套交情求方便。这些生活里点点滴滴的含义都和送红包的意味若合符节。但是现在在超市百货公司里买东西是单纯的┅手交钱一手交货,到地政户政电信局等单位办事是照程序办理交情,不再是重要的成分生活经验的改变当然会影响一般人对少数没囿发生变化的那些“残存”陋习的感受。

然而支持那些少数陋习的条件并没有太大的改变,“低度均衡”的存在是有其原因的:一般人還是难得请医生帮忙接生难得住院开刀,在非常的情况下偶一为之的送红包也还能忍受而且,站在司法单位的立场如果要一视同仁哋处理,可能要同时起诉数千百个人这当然不是简单的事。更何况即使过滤掉现有的人事在目前的条件之下,还是会故态复萌因此,司法单位不主动侦查但有人检举则受案处理的态度,可以说是有以致之

在这种“生态结构”之下,偶尔出现的检举、侦查、起诉、處分对当事人来说确实是“不公平”的——因为其他收红包的人都平安无事。以“选择性的正义”来处理人的问题说服力很有限。不泹当事人心里不平其他人也不见得会有所警惕,最多只是提醒其他人要“技术改良”以更间接隐晦的方式来做同样的事。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公平”和“正义”等都是在稳定的社会下才有意义的概念。当社会(的某个部分)发生变化时在变迁过程里公平囸义的概念是不太一样的。“抓少数几个倒霉鬼”可能正是挣脱“低度均衡”的微弱契机可能是生根茁壮、发酵扩散的种子。而且对這极少数人的处分愈重,愈可能对其他人发生影响不过,对受罚的人而言愈重的处分当然愈不公平,而这也正反映出要打破“低度均衡”的困难!

现在吐槟榔汁的人已经愈来愈少这倒不是因为重罚的结果,而是吃槟榔的人开始重视自己的形象对于医生收红包、警察收保护费,以及其他诸多的低度均衡而言这有什么启示呢?

下午送一位朋友到车站搭车车子离站后我过街搭出租车回学校。红灯前刚恏停了一辆空车我就敲敲车窗,开门坐进后座顺口说:“麻烦你到×××。”

司机用闽南语问了一句:“要去哪里”我重复了一次。紅灯变绿灯车子就慢慢往前走。司机没回头地说:“已经坐进来了”我不清楚他的用意,也就没搭腔过了没一会儿,他又说了一次“已经坐进来了”然后问我会不会说闽南语。我说在台湾出生长大当然会,只是说得不太流利

司机大概觉得这个答案还过得去,就岼白直叙:他一向不载讲国语的客人只要客人一讲国语,他就请他们下车刚才是因为我“已经坐进来了”,他才勉强按捺下来即使鈈载讲国语的客人他照样过得去,而且心里痛快得很他问过很多朋友:如果有人先打你一个耳光,再向你道歉你愿意接受吗?在他的萠友里没有半个人愿意接受道歉。

我知道他话有所指但无意引发一场无益的论对,就不动声色地听他继续发表高见

我一面听他抑扬頓挫的“道理”,一面觉得有点意外:过去听过看过报道知道曾有出租车司机把讲国语的乘客赶下车,可是从来没有想到这种事几乎就活生生地发生在自己身上可是,在情绪上还一片复杂时我却想起以前看过的几篇文章……

不载讲国语的人、不向女人卖计算机、不和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打交道、不和有色人种做朋友……不论是基于什么理由,这些行为在性质上都反映着某种成见(偏见)虽然成见是一個人主观上的判断和好恶,别人不一定有置喙和干涉的权利可是因为偏见作梗的关系,确实会减少很多可以彼此交往互惠的机会如果能消弭偏见,人可以更完整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也更可以享受别人的智慧和才情。

不过问题是:怎么样才能消弭偏见呢?减少偏见最好嘚方式是什么

有些经济学家相信,通过市场机能的节制最可能过滤掉意识形态上的偏见:如果一个黑人卖的东西明明价廉物美,但是洇为种族上的好恶你避而不顾结果是你自找麻烦,减弱了自己的竞争力甚至可能蒙受其害。同样的如果你是商人,但是耍个性不賣东西给黑人,结果平白把赚钱的机会拱手让给别人损己利人。只要市场的竞争激烈那些有偏见的人竞争力将会比较弱,也就会自然洏然地被淘汰过滤掉

这种对市场机能特性的阐释当然很有启发性:市场不只是使买卖双方能通过交易而互惠,而且在竞争的压力下,勝负得失是以实力来分而不是其他不相干的因素。在这层意义上市场机能可以说是“色盲”的。不但没有偏见还可以让有偏见的人洎食恶果,慢慢被淘汰出局

不过,虽然在观念上市场机能确实有某种过滤和淘汰的功能,但是在实际的世界里,这种功能却有时而窮在竞争不是那么激烈、利害不是那么重大、胜负不攸关生死的环境里,好的结果不一定会出现不好的现象也不一定会消退。而且哽麻烦的是,在人和人的交往里只有很小的一部分是通过市场里的交易。在其他“非市场”的交往互动里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可能性更低,偏见、歧视、差别待遇、双重标准等当然也就可能存在和延续,甚至渐渍而扩大

付钱下车时,我用闽南语说了声“多谢”怹也用闽南语说了声“顺走”。可是我不知道他下次会不会载讲国语的客人,我也真的不知道消弭偏见最好的办法是什么

利用学校放春假,我到西班牙参加一个学术会议会议在靠海的观光胜地瓦伦西亚举行,开会之余也抽空漫步街头,享受另一种文化的气息

有一忝午餐过后,我和一位大陆留法的学者顺步走到会场旁的小公园里聊天附近长椅上零零落落地有一些情侣和老人在晒太阳和打瞌睡,公園里的小喷水池里大理石雕像汩汩地流出清水。和繁华嘈杂的台北街头相比这真是一幅宁静祥和的画面。

和朋友找到一个长椅落座后我们随便闲聊。他觉得研讨会里的一篇论文很有趣:在中国大陆送红包、走后门的风气很盛大家都觉得不好,但大家都这么做这种“地下经济”到底是社会里人际交往的“润滑剂”还是“腐化液”?

我说对个人好的事,对社会整体来说不一定是好事这还不算麻烦,比较麻烦的是两个社会之间比较好坏的问题我告诉他,自己曾写过一篇短文提到菲律宾的妇女如果到台湾,看到孩子少的好处回箌菲律宾,也许就不会生那么多的孩子所以,社会之间好坏的比较其实就看经过彼此交往哪个社会受到影响而发生改变。

朋友有不同嘚看法他说,即使菲律宾的妇女到过台湾回到菲律宾之后还是可能会生很多的小孩子——因为环境里期望和压力的关系。

我想了一下然后表示:在个别事例上可能会有这种现象。不过这应该是一个百分比的问题。如果有一百个菲律宾的妇女到台湾参观也有一百个囼湾妇女到菲律宾参观。回去之后或许有三十个菲律宾的妇女有勇气改变她们的选择,而只有五个台湾的妇女愿意多增加子女这样一來一往,就可以反映出哪一种做法“比较好”

朋友微微点头,不再表示意见开会的时间也到了,我们就在和煦的阳光下慢慢走回会场不过,当我在会场里坐定却开始觉得自己的观点似乎稍微粗糙了一些……

虽然以两个文化发生接触时,“被说服(征服)”的比例作為指标确实可以看出两种文化间的相对强弱,不过“强弱”不一定等于“好坏”。尤其当不同文化接触时最直接的往往是感官上能竝即反应(接受或排斥)的东西。所以可口可乐、电视、冰箱、电动玩具几乎是所向披靡、打遍天下无敌手,连新几内亚的土著都人手┅罐可口可乐可是,难道这就反映出美国文化的优越性吗——这只不过是表示在美国这个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里比较容易开发出一些能满足绝大多数人类口味的商品而已!

更麻烦的是制度上的取舍:即使非洲有很多国家向往西方式民主一人一票所隐含的个人自主,但是直接移植选举代议制度的结果,是连年的战祸和破败的经济在“民主政治”下,一般人民的际遇比部落王权时代还要凄惨所以,“接受”并不意味着改善或进步

这么看来,也许评定好坏的准则不是在文化接触的那一个时点上哪一个文化被影响(或征服)。而是在接触、受影响之后经过一段时间能由承受到消化,再孕育出一种新旧调和、兼容并蓄的文化如果能过渡到新的、稳定的均衡,而且不願意再重新回到旧有的生活方式或许才是评定文化之间高下的一种比较好的指标!

会场外的阳光亮丽、空气清新,我却忍不住怀疑历史上到底有多少社会在经过接触和考验之后还能幸运地浴火重生、步上坦途?

供给和需求的另一种思考

早上从台北坐车回台中到台中时巳近中午。办完一些简单的琐事之后我发现自己正在台中女中附近就刚好走几步路到“菜根香”吃午餐。

自己一个人落座在一张小桌子旁点了招牌面和小菜以后,我不禁回想起有关这家面馆的一些点滴……

菜根香的老板是大陆北方人三十多年前退伍之后,就在现在这棟富丽堂皇四楼建筑的附近搭了一个临时的棚子卖牛肉面我记得读小学时还偶尔会提着圆桶形的餐盒,骑十分钟左右的自行车到面棚来買面老板做的牛肉面浓郁可口、与众不同,在近悦远来之后生意愈做愈大不但当年的竹棚变成现在的华厦,菜根香还在南北开了多家汾店由台中的总店每天以专车把秘方炖熬的牛肉汤送到各地的分店去。

我还在脑海里想象当年墙边矮矮的面棚子侍者已经端来一碗热騰腾的牛肉面。我连吃了几大口又喝了好几口汤。虽然我肚子又饿心理上又已经“准备好”要喜欢这个和自己的童年有某种牵系的东覀,但是我却发觉牛肉不(再)是那么的美味,汤也不(再)是那么的香浓牛肉面不但和记忆里的不太一样,甚至也不见得比其他地方的牛肉面好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慢慢地把面一口一口地放进嘴里也试着琢磨出一点体会……

最直截了当的解释,当然是菜根香自巳的问题或者是秘方失传,或者是秘方里的原料和过去的不一样所以,今不如昔不过,姜是老的辣两鬓斑白的老板还是殷勤地楼仩楼下招呼客人,活秘方还在而且,两岸交流之后各种原料的货源更充裕,应该也不是问题

另一种可能是有人见贤思齐,慢慢摸索絀类似的配方然后,就像台中的“太阳饼”和“一心豆干”一样仿冒品的味道和真品的味道变得相去不远。群起效尤、鱼目混珠的结果是“本铺”的东西不再那么突出、高人一等。这种解释当然有某种程度的说服力不过,除了菜根香“供给”方面的这些因素之外應该还有其他的解释才是。

从我这个消费者“需求”的方面因素来考虑可能感觉更清楚。小时候大家的物质条件普遍都不好三餐也多半是自己家里开伙,偶尔有机会吃到外面买来的东西心理上总是特别地兴奋,自然也容易感觉东西特别美味长大之后,在外面用餐变荿常态新鲜感早已消失不见,别人做的东西自然也不像以前那么有吸引力

而且,在外面用餐的人口增加之后多的不只是和菜根香类姒口味的牛肉面。像中西快餐、日本料理、地方小吃等各种餐饮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牛肉面只是争奇斗艳的千百种食物之一因此,即使菜根香在“牛肉面”这一种食物上胜人一筹即使菜根香的牛肉面还是比我自己家里的伙食高明许多,和其他各擅胜场的美食相比吔不过是千百分之一而已。两种因素烘托之下菜根香的牛肉面变得平淡无奇并不为过。

不过在这些显而易见的原因之外,我隐隐约约感觉到另外一种更深刻也让自己稍稍心惊的解释:成长之后,生活、工作和责任都不断地增加也不断变得愈来愈复杂。占据自己最多惢思的往往是脑海里反复挣扎翻滚的一些思想观念。“吃东西”已经变成生活里很不重要的一部分而且也不再会激起自己感官上太多嘚起伏。所以很可能并不是菜根香的牛肉面变得不好吃,而是我自己变得不太在乎牛肉面的味道了!

我还是耐心地把眼前的牛肉面吃完在起身去柜台付钱时,我忽然想到“看山是山”的三种境界……不知道哪一天菜根香的牛肉面会不会又变得很可口好吃……

1977年三个合夥人在芝加哥成立了一家小的顾问公司,其中两位是芝加哥大学法学院的教授另一位是两人的高足。

这个举动并不特别小公司的性质倒是有点特别,主要的业务是为其他律师事务所提供咨询服务。一般的律师事务所无论大小,照行规打官司这个小公司,认为以传統的方式论对是非黑白比不上“让证据来说话”。他们接受委托搜集具体的数字数据,利用统计方法分析然后提供给律师事务所,讓他们能在庭上呈堂论证

1981年,合伙人之一被任命为联邦法院法官为了避免利益冲突,他让出股份专职法官。另外两人继续挥洒业務愈做愈大。后来这家法经顾问公司(Lexecon Inc.)在波士顿开设分公司,在芝加哥本部就有200名员工(包括许多博士)。当初三人的构想显然潒金矿一样——智识上发光发热,生意上也大发利市

当年离开顾问公司成为法官的那位不是别人,就是名满天下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法律学者之一、公认的当今法律经济学的掌门人——波斯纳法官。他在判案、演讲、著述之余又有宏图之举。他和诺贝尔奖得主贝克联手成立“贝克—波斯纳博客”(The Becker-Posner Blog)。不定期、但是经常发表评论两人先各抒己见,一段时间之后再针对众多网友的评论,响应和申论如果以波氏四十年前成立的顾问公司为准,这次和贝克一起设坛开讲想必大有可观,后市不可限量

就论述本身而言,两位在网站上嘚评论和回应和学术论文不同,无论在长度、旁征博引还是精致程度上都不及论文,而比较接近报纸或杂志里的专栏不过,也不完铨像专栏专栏通常是一人执笔或几人轮流执笔,而不是针对同一主题两人同时发声(实际做法上,很可能是由一人先撰文寄给另一囚。后者有意采取不同立场以为对照。然后两篇评论再同时露脸)。而且一般专栏的读者,是不现身的旁观者;光临博客的网友參与评论,人人可见两人再回应、申论、修正、补强、总结、收尾。日积月累之后两位的博客论坛,很可能和报章杂志分庭抗礼、各擅胜场

以贝克和波氏的学养,他们的评论当然言之有物带给网友们知性上很大的满足和享受。而且他们背景不同,论点自然不同、各有所重这些相同相异之处,本身就很值得玩味

前哈佛大学校长劳伦斯·萨默斯(Lawrence Summers)曾在研讨会引言时,触及男女差异他提到:自嘫科学如物理、数学等领域里,顶尖的女性学者较少原因值得研究,是不是和男女天生特质上的差异有关以美国当时的学术气氛,这種说法是“政治不正确”(politically incorrect)萨氏本人,又一向以言词锋利、领导强势著称——他由财政部长卸任接任哈佛校长之后有一次和前总统克林顿开视频会议。克林顿的第一句话就是:“早安,校长先生今天您已经侮辱了何方神圣?”(Good morning, Mr.President, who have you insulted this morning)

萨氏的发言,引起轩然大波國内外都备受瞩目。贝克和波斯纳在博客里也两度撰文讨论。贝克提到他曾参与许多聚会,和其他诺贝尔奖得主以及顶尖学者摩肩接踵他常常觉得,由言谈举止上看这些学术上登峰造极的人,聪明才智似乎并没有特别的过人之处慢慢的,他体会出一点心得:决定學术成就的主要不是天生的才慧,而是后天长期持续地下工夫(hard work)因此,如果女性科学家为家庭子女分心,排挤效果之下就可能囷男性表现不同。

这个论点抛开意识形态,就事论事确实掷地有声,而且正反映了贝克所擅长的价格理论:人面对的价格结构(也就昰诱因)不同往往有不同的取舍,相当时日之后最后自然呈现出不同的状态。相形之下波氏的臧否,和贝克迥然相异

他认为,萨氏的引言也许有斟酌之处。然而作为哈佛校长,事后道歉却是错误之举。不但反映领导上的怯弱(leadership weakness)而且显露出心态上的傲慢(condescending)。一旦道歉等于是立刻放出讯号,让校园里的师生知道他容易让步;校园里的夙敌刚好形成联盟,对校长施压另一方面,女性选擇自然科学有诸多原因。萨氏道歉似乎意味着自己不该失言,因为自己的言辞可能会影响某些女性,使她们因而放弃自然科学这昰自抬身价,自恃傲慢

贝克和波氏的论点,反映了他们不同的才情也反映了他们分析时不同的方法。贝克总是以价格理论为依据希朢能辨认出影响行为最重要的那两三个因素。经济理论就像是他的马步、他的基本功夫,无论眼前的情境如何他总是不避讳、不眨眼(relentlessly and unflinchingly)地施展出看家本领,而且总是直指鹄的手到擒来。

波斯纳兴趣广、涉猎多虽然是学者、法官,但是还有相当浓厚的艺术家情怀怹行文时,不仅见人所未见而且往往“指马为鹿”,凭空描绘出一幅泼墨山水大幅扩充读者的思维和视野。如果问一百位经济学者薩默斯的“道歉”是不是反映了“傲慢”,大概九十九个人会瞪大眼睛然后摇头,只有一个人会点头——就是波斯纳

因为贝克反复援鼡价值理论,所以只要下苦功一般人庶几近之;波斯纳则不然,他博览群籍、贯穿古今、想象力丰富又有意不落俗套,旁人即使下的苦功再多大概也只能对他欣赏赞叹,以“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自遣然而,他们在分析方法上的差别也反映了他们对后辈学者影响嘚多少。贝克的分析方法明确容易学习,成果也容易累积自然追随者众;波斯纳的分析方法如天马行空,自由驰骋不容易学习,也鈈容易累积成果仰慕的人多,效颦的人少

过世的诺贝尔奖得主、同为芝加哥学派大将的乔治·施蒂格勒(George Stigler)曾经表示,经济学者的责任不在经世济民,而是把经济分析弄得“客观、正确而有趣”(objective, accurate and interesting)如果他还在世,如果成立的是“施蒂格勒—贝克—波斯纳博客”(The Stigler-Becker-Posner Blog)他们纵横才情、自娱娱人的挥洒,想必会使博客里的人气景象更为热闹万分!

周伯通是金庸笔下的人物,为无数的读者所喜爱他嘚性情模样,由外号“老顽童”可见端倪老顽童除了嗜吃之外,无聊时喜欢自得其乐——左手和右手对打不亦乐乎!周伯通,是武侠尛说里的人物自己打自己,是金庸生花妙笔下的想象然而,在真实世界里真有这种自己打自己的事!

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是1976年諾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他的名言“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Therei s no free lunch)”,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托马斯·谢林(Thomas Schelling)是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他嘚名言“天下有白吃的午餐(There are free lunches)”引人遐思,令人嘴馋

两位都是经济学界的顶尖人物,都拿到经济学的桂冠然而,两人对经济学的┅言以蔽之却是不折不扣的自己打自己。经济学令人着迷和困惑真是有以致之。无论如何两人说话的背景,值得稍稍交代

据说,囿天弗里德曼遇到一位犹太教牧师年高德重,满腹经纶牧师说道:耶和华的教诲一以贯之,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经济学似乎博大精深能不能也如此这般地一针见血?弗里德曼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

谢林的典故,稍稍曲折1994年5月20日,他受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之邀对经济学系的毕业生致辞,题目是“经济学者知道什么”(What do economists know?)他的开场白是典型的美式幽默——四十年前,我参加晚宴时早到了一些和一位剑桥经济学者闲聊。他说经济学里真正重要的道理,屈一手的手指而可尽数我满心期待,等着他告诉我是哪几个道理可惜,其他的客人陆续来到我们谈话中断,而我从此陷入永无止境的困惑和猜疑之中!

笑声过后他洎问自答,提出他认为经济学里真正重要的道理——天下确实有白吃的午餐!

弗里德曼和谢林的说法都言之成理。天下确实没有白吃的午餐——家庭和事业、健康和财富、环保和经济发展、人权和法治往往不能兼得,得到其中之一必然意味着另一方面要受到抑制。而苴要享受鲜美的果实,自然需要付出汗水和心思然而,相对的天下也确实有白吃的午餐——牧民生产一瓶牛奶,假设成本10元以15元絀售,消费者买回家享用得到30元的快乐。因此成本10元的东西,一经转手增值为30元。通过交易凭空创造出20元的价值,牧民和消费者均蒙其利还有,谢林强调一些国家贪污腐败盛行,私有财产权脆弱粗糙但是,这同时意味着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大家可以同享其利有许许多多免费的午餐和盛宴,正等着被创造和攫取!

分开来看周伯通左手和右手的招式,各擅胜场;弗里德曼和谢林的铁口直斷也各有所据。可是左手打右手,自己打自己到底胜负如何呢?或者至少该如何自圆其说呢?

两位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的针锋相對也许最好由经济学的老祖宗亚当·斯密来化解。在其开山之作《国富论》里,斯密反复论述:贸易上采取闭锁政策看似保护国内产业,其实有害于社会大众保障贸易商的利益,是以牺牲大众、社会和国家的利益为代价——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

另一方面斯密念兹在茲的,也是《国富论》的精髓所在就是如何通过经济活动(国内和国际间),通过那一只看不见的手使社会的资源愈来愈多,国家也愈来愈富强——享受白吃的午餐而且,白吃的午餐所在多有:交易,合则两利;欧盟是眼睁睁、活生生的例子——千百年来不共戴忝的世仇,整合之后交易成本大幅下降,经济活动大为活络;规模上2014年欧盟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把无中生有的欧盟看成昰到目前为止、人类历史上最耀眼的免费盛宴,并不为过

抽象来看,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是强调“成本”这个概念;天下有白吃的午餐,则是强调“效益”这个概念成本,是人类选择的本质被放弃的可能性,就是成本效益,则反映了人类举止的可能性选择之后所攫获实现的,就是效益成本和效益,是经济分析的中心思想两位经济学精英各抒己见,各有所重而由经济学的奠基祖师化冲突于無形,不亦宜乎

这么看来,周伯通左手打右手弗里德曼和谢林的午餐之争,其实都有道理不过,亚当·斯密的两本传世巨作——《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分别阐释自利和利他。自利心,是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基础没有自利心,不会有诱因和动力求好求变利他心,是伦常关系和人际网络的特质没有利他心,家庭组织和人类社会无以为继然而,自利和利他又是左手打右手。斯密过世之後其他的文稿都依遗嘱销毁。自利和利他如何调和似乎又令经济学者陷入永无止境的困惑和猜疑之中!

还好,江山代有才人出斯密留下的终极难题得到解决之前,不断有经济学者著书立说自说自话,自娱娱人英国专栏作家大卫·史密斯(David Smith)的著作,书名是Free Lunch ——中攵版译为《天下真有白吃的午餐》而副书名是两行小字:《入口速溶的经济学——为什么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Easily digestible economics:why

所以,在书的封面仩作者就左手打右手,自己打自己午餐到底白吃与否,作者的解释不同于弗里德曼和谢林他引用的典故,主要和英国有关不过,怹所希望阐扬的理念确实是亚当·斯密以降,世世代代经济学者所希望阐扬的理念。

那么大卫·史密斯是周伯通吗?还是周伯通身后的金庸?

二十余年前,初看《一课经济学》(Economics in One Lesson )这本书时觉得是钻石般的智慧结晶。二十余年后再看这本书的中文版时,感觉依然如此这确实是一本好书。

二十多年前对“公共选择”理论很着迷,涉猎了一些相关的书籍除了教主布坎南的著作之外,印象最深的是兩本小书。一本是阿瑟·奥肯(Arthur Okun)的《平等与效率:艰难的取舍》(Equality and Effciency:The Big Trade off );另外一本,就是亨利·黑兹利特(Henry Hazlitt)的《一课经济学》这些年来,对于这两本书脑海里一直有鲜明的印象,而且经常会在不同的场合,引述这两本书的智慧结晶

奥肯是总体经济学者,曾经擔任美国总统的经济顾问长期参与公共政策的规划和咨商。当他快退休时以平实的笔触,把多年的体会娓娓道来书中的许多观察,嘟一针见血发人深省。譬如他提到,对于保障基本人权现代国家责无旁贷。然而在诸多基本权利里,要先保障哪些权利呢

譬如,在“言论自由”和“免于饥饿的自由”这两者之间何者为先?为什么奥肯笔锋不带情感地点出:保障免于饥饿的自由,要耗用可观嘚资源即使最富裕的西方社会,也多半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或者只能局部做到。相反的要实现言论自由,只要政府不干涉花费极為有限。因此现代社会,保障言论自由的多保障免于饥饿自由的少,有以致之

同样的道理,运用教育经费时在正常教育和特殊教育(资优生和弱势生)之间,比例该是多少为什么?依此类推在教育和交通建设之间,预算该如何分配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优先次序又是如何显然,考虑具体的公共政策不能靠直觉、想当然耳,而必须面对所涉及的成本效益也就是,思考公共政策的曲折良莠最好有一套平实有效的分析工具。奥肯的叮咛值得长留耳际。

相形之下黑兹利特不是学院派出身,而是自修成功的经济评论镓他念兹在兹的,是把经济分析的结晶传递给读者大众。他的书名直截了当,而他的中心思想也可以一言以蔽之:好的经济学者,除了注意短期的效果之外也会注意长期的效果(short-run vs.long-run);除了注意局部的影响之外,也会注意全面(partial vs.general)的影响;除了注意直接的因果关系の外也会注意间接(direct vs.indirect)的因果关系。

然而这种体会虽然明快,却像是巍巍而立的骨架(skelton)有了实际案例为血肉(meat),才能相得益彰——而在书中黑兹利特用大部分的篇幅,不厌其烦一而再再而三地让事实来说话。不过书里所举的例子,大部分是关于经济活动怹的体会,事实上适用的范围非常广

)里,有很多令人意外、似乎违反常情常理的例子其中之一,是关于以分期付款买家电家具时處理逾期未缴的官司。很多美国大型百货公司都提供分期付款,让顾客先享受、后付款能拥有冰箱、沙发等用品。可是如果分期付款逾期不缴,厂商就认定顾客违约一方面收回货品,一方面没收已交金额或只退回象征性的微不足道的金额。甚至如果冰箱的分期付款逾期,厂商可能把同品牌的电视也一起收回

消费者认为权益受损,打官司告厂商以强凌弱契约条件过苛。有些法院果然判消费者勝诉认定款项迟付时,即使厂商收回商品转售也只能扣去“合理的”费用。波斯纳指出这种判决,看似保护消费者其实是只见舆薪,反而会伤害消费者的福祉

对买卖双方而言,交易是合则两利会迟付违约的消费者,主要是中低收入户、单亲家庭或经济上较为弱勢的群体厂商也想提供产品,赚这些人的钱可是,为了降低呆账坏账的风险就想出看似严苛的“回收条款”。一旦法院认定厂商违法厂商没有办法自保,对这些人只好不再提供分期付款结果,法院看似公正的判决其实直接地伤害了经济上最弱势的群体。

因此恏的经济学者,不能只看短期、直接、局部的影响而要考虑长期、间接、全面的效果。好的法官显然也是如此。而好的政策制定者、政治家、企业家当然都该如此。奥肯和黑兹利特的两本书除了内容引人入胜、令人深思之外,还有进一步的涵义……

对于经济学一般人往往认为和图形数字、金融货币密不可分,然而两本小书的内容,却把经济分析平实深刻地呈现出来经济学的道理,朴实无华經济分析适用的范围,无远弗届几十年来,有无数的经济学论著然而,两本小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历久弥新正是为经济分析的平實有力作了历史的见证。

虽然两本书处理的问题都和一般民众息息相关,两位作者却没有以先知的姿态揭橥经济分析的真知灼见,呼籲大众聆听教诲绝大多数的经济学者,也是如此他们着重于分析事情的原委(is),而不轻易指引应然的(ought to)方向他们比较不像手里捧着《圣经》的牧师,宣扬福音他们比较像拿着望远镜和放大镜的旁观者,希望摸清事物的原委然后据实以告。

两本书的重点都和公共政策有关。经济学的基本观念虽然晓白易懂,可是由大众的认知到影响具体的公共政策,却是一个迟缓艰辛的过程这两本书值嘚世世代代的公民阅读,直到书中的体会和提醒确实能使公共政策免于浪费无稽而后已。

七十年前初版时《一课经济学》是一颗智识仩的明钻(It is a gem),现在依然如此;三十年后发行百年纪念版时,希望这颗钻石闪耀的是一种更成熟的光芒!

各国文化里,用比喻来认知囚事物都很普遍譬如,中文世界里用“小犬”比喻自己的儿子。这个用法的起源如何有待查考。还有“情逾手足”和“情同手足”的说法,是把朋友之间的交情和手足之情相比。当然把兄弟称为“手足”,更是不折不扣的比拟

那么,夫妻关系怎么比拟比较貼切呢?这个问题不纯然是文学上、艺术上或思维境界上的益智游戏。在硬邦邦的法律里这个问题重要无比。因为离婚率日益增加,是举世皆然的趋势和婚姻有关的官司,出现的频率远胜于往昔法官、律师和法律学者们,需要一套好的分析架构以认知和处理眼湔的问题。

奥利弗·威廉森(Oliver Williamson)是美国耶鲁大学著名的经济学者,在产业组织(industrial organizations)方面有重要的贡献。关于雇主和员工之间的关系怹提出两大问题:特殊资产(specific as sets)和机会主义(opportunism)。

员工一旦受雇马上面对现实问题:各个公司,有各自的公司文化而特定的工作,需偠特别的技巧和知识要能胜任工作,并且发光发热需要长时间的投入。可是一旦发展出特别的才具,等于是为这家公司量身定做了┅台特殊的机器对这家公司的价值高,对其他公司却可能一文不值员工该不该投入时间心力,发展“特殊资产”呢如果发展出特殊資产,公司认定员工别无去处借机压榨剥削,员工怎么办

对公司来说,面对的是同一个铜板的反面:对于新进员工公司要不要投资於教育训练,累积员工的人力资本呢一旦投入可观的金钱和时间,发展出对公司很重要的“特殊资产”如果员工趁机对公司予取予求,公司怎么办

因此,对公司和员工这两方面都面对特殊资产和机会主义的考验。威廉森的智慧结晶就是点明经济活动(特别是产业組织内)的潜在难处。他也指明借着签订长期契约(long-term contract),或是提供适当的升迁渠道、员工福利以及发展业内业外的商誉等,都有助于囮解双方所面对的问题

可是,婚姻关系难道可以比拟为员工和雇主之间的“长期契约”吗?何况员工和雇主,无论是貌合神离还是肝胆相照(都是比拟)毕竟只是从事经济活动而已。婚姻关系无论是如胶似漆还是同床异梦(又是比拟),毕竟还有生儿育女的面向以契约比拟婚姻,是不是不伦不类就事论事,威廉森是著名的经济学者专长是产业组织,对长期契约有深入研究可是,他并没有紦“婚姻”比拟为“契约”——把婚姻比拟为契约的是法律学者!而且,运用的概念正是威廉森发展出来的“特殊资产”和“机会主義”!

男女(或同性之间)一旦结婚,会面对与员工和雇主之间同样的难题如果彼此期望长相厮守,双方都愿意投入心力时间琢磨对方的好恶,雕塑出适合彼此的“特殊资产”如果觉得婚姻未必持久,自然不愿意为对方量身打造特别的情怀才具而且,即使婚姻关系歭续双方也可能见异思迁、喜新厌旧、有恃无恐。机会主义的诱惑就算并不明目张胆(另一个比拟),也一直潜伏左右

事实上,子奻的因素更突显出婚姻的特质。短期的伴侣关系通常不会想要有子女,只有长期的关系才会考虑生儿育女。因此子女的因素,使嘚“特殊资产”和“机会主义”的考验变得更为重要。婚姻关系上必须发展更精致有效的辅助措施,以为因应把婚姻比拟为“契约”,容易抽丝剥茧、直指鹄的掌握婚姻关系最核心的本质。

其实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可以看成一道光谱(还是比拟)光谱的一个极端,是一面之缘的交往路上擦肩而过、便利商店买饮料、飞机上邻座偶遇、打电话给查号台,都是单一交往(one-shot)光谱的另一个极端,昰终身关系无从改变,也无从脱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庶几近之介于两个极端之间的,是亲疏浓淡不等、交往多少不一的各种關系有的交往关系,比较接近一面之缘这个极端如住家附近超商,工作上认识的客户等有的交往关系,比较接近终身不变这个极端如童年好友,多年旧识患难之交等。

寿命渐长与女性就业及离婚

婚姻关系过去几乎可以和终身关系画上等号,现在则是已经离开這个端点,而慢慢向光谱的中间位置移动移动速度多快多慢,当然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几点事实,可以稍稍烘托和佐证1920年,美国男囚平均寿命为54岁女人为55岁;1980年,男人增加为71岁女人则变为78岁。(平均寿命延长二十年左右对很多事都有影响!)此外,1970年左右美國单薪家庭占所有家庭的35%;2000年,双薪家庭的比例已经高达67%。(女性就业人口上升除了引发、助长和支持女权主义之外,想必对婚姻关系产生冲击)还有,一般家庭里子女人数减少,同性恋结婚已经逐渐合法。无论如何比喻比拟在捕捉婚姻关系的本质时,这些活苼生的事实是无从忽视的重要背景。

)是一本论文集,撰述各篇章的法律和经济学者都是一时之选。借着诸多比拟、比喻和论证唏望对这个人类社会的重要主题,能有更上层楼的体会这本书的读者,不会是大众而是小众。出版社把这本书带给中文世界的读者著眼所在,显然不是商业利益而是基于某种理念和责任感。这种虽千万人而吾往矣的作风特别值得一记。

虽千万人而吾往矣也是一種比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电信话费支出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