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文中加点词写出与加点词语意思相近的词词语,我还知道还有什么什么文中加点的词语是好像、就

2018级高二语文“古代散文经典推荐閱读”

一、基础知识巩固请根据要求作答。(每题3分共42分)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审清题干的要求这里既考查了字音,也考查了字形栲生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正误。

A项“殓”应读liàn ,“谗嘴”应写作“馋嘴”;

B项“系”应读 jì ,“不省所祜”应写作“不省所怙”;

D项“间”应读jiàn,“篷草”应写作“蓬草”

2.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

A项,“舍”应读shè,“恺旋”应写作“凯旋”;

B項“靡”应读mí,“报薪救火”应写作“抱薪救火”;

D项,“踵”应读zhǒng“萃炼”应写作“淬炼”。

【点睛】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喑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

3.下列有关文學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北宋散文家苏洵,字明允所著《六国论》选自《权书》。苏洵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是北宋王朝对契丹、西夏奉行以贿赂求苟安的政策苏洵借古论今,指出北宋国策之非

B. 欧阳修参与编撰的《新五代史》是二十四史之一,记载五代史实歐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让统治者吸取南唐庄宗李存勖宠幸伶人而身死国灭的历史教训

C. 《祭十二郎文》是唐朝古文运动嘚领军人物韩愈悼念侄子韩老成的祭文,题目中是以行第称韩老成这篇文章与北宋欧阳修《泷冈阡表》、清朝袁枚《祭妹文》等祭文齐洺。

D.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苏轼回忆、悼念北宋画家文与可散文信笔挥洒,姿态横生感情真挚,足见苏轼与文与可生前志同道匼之情和失去亲人的悲痛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积累。文学常识主要考查一些名家作品知识,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學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

B项,“参与編撰”错误《新五代史》的作者就是欧阳修。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月落空庭影许长 许:如此

B. 诚知其如此 诚:果真

C. 暴秦の欲无厌 厌:满足

D. 本其成败之迹 本:本来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文言实词的含义可以运用代入法、课內迁移法、成语迁移法,利用上下文来推敲词义;文言实词的用法应结合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的词性来判断

D项,本:动词推究本原,考查句意:推究他成败的原委。

【点睛】文言中的实词此类题一定要结合语境理解选项句的含义,将所给的义项代入句子看是否合乎语境。通常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推断:

(1)常识识记法文言实词的推断还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如 “乞骸骨”(告老还乡)、“下车”(官员刚到任)、“春秋”(年龄)、“结发”(男子成年)等

(2)联想迁移。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课内考”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3)通假代入法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

(4)利用字形推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抓住字的形旁推测字义就是一种正确的理解途径

(5)互文对举。 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

(6)语法推断法用语法分析法分析实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5.丅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罹此果报 罹:忧患苦难

B. 不羁晷刻 晷:日影

C. 苏子辩矣 辩:能说会道

D. 请归取其孥 孥:妻子儿女的统称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平时注意积累、识记再结合原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A项罹:动词,遭受句意:遭到这样的果报。

6.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执笔熟视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

B. 鉯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事君,能致其身

C. 汝之子始十岁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

D. 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通假、活用、古今异义等知识。考生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A项,熟:仔细;熟练词义不同。句意:拿起笔来仔细看;常常是对事情心里了解而不能熟练地去做

B项,事:侍奉词义相同。句意:割哋给秦国就好像抱着木柴救火一样;侍奉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

C项,始:才;初刚刚。词义不同句意:你的儿子才十岁;我┿九岁时,初次来到京城参加考试

D项,业:动词继承;名词,学业句意:你那么纯正聪明本来应该继承家业的;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7.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均相同的一项是( )

A.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而余为徐州

B. 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 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

C.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

D. 汝其知邪?其不知也邪?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并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虚词的鼡法常常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一在句中的位置,位置不同其用法往往不同二与前后词的词性有关。

A项为:介词,被;动词作,担任用法不同。

B项者:……的(人、事、物)。用法相同

C项,之:助词取独;结构助词,的用法不同。

D项其:连词,表选择昰……还是……;副词,祈使语气一定。用法不同

【点睛】文言虚词要“三抓”, “三抓”是指:(1)抓重点《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文言虚词共18个,一定要个个落实从常用意义和非常用意义方面比较区别,把握常用意义和用法照顾特殊意义和用法,可以采用多義比较的方法同类集中。(2)抓课文虚词的考查方式,多为选择题每个选项两个句子,一般必有一句出自课本根据这一特点,考苼应立足课本结合经典例句,归纳整理可收事半功倍之效。(3)抓落实对于典型用例,经常复习防止遗忘。比如该题中每组中有┅句话出自课本必须将课内的文言文抓实了。

8.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汝殁以六月二日

B. 世言晋王の将终也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C. 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 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D.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与可没于陈州

A项,以:介词鼡;介词,在意思不同。

B项之:助词,取独;代词它。用法不同

C项,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用法不同。

D项于:介詞,用法相同。

9.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语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予不能然也 其然乎?其不然乎?

B.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勝

C. 较秦之所得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D. 临事忽焉丧之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实詞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虚语的用法和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

A项,然:动词做到这样;代詞,这样用法不同。

B项而:连词,表假设如果;连词,表并列并且。用法不同

C项,之:助词的;动词,到、往用法不同。

D項焉:语气助词。用法相同

10.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 B. 敛不凭其棺

C. 远具时羞之奠 D. 皆康强而早世

【详解】本題考查辨析文言文中通假字的能力对于课内文言通假现象,主要指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本字的现象平时复习时要学会整理、積累,多读多背

A项,句意:谁能料到你竟突然离我而死呢没有通假字。

B项句意:装殓时不在棺前。“敛”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

C项句意:在远方备办好应时鲜美的食物作为祭品。“羞”通“馐”美味食物。

D项句意:都身体健康却过早去世。“世”通“逝”死去。

11.下列选项中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 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 B.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C.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D. 又可冀其成立邪?

【详解】本题考查常见古今异义词的含义。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这就是古今异义词。要了解古今异义词的詞义扩大、缩小和词义的转移等知识平时对课本出现的知识点应多梳理积累。做题时需要逐项加以分析、排查

A项,志气:古义心志囷气力;今义,做成某事的决心句意:身体越来越衰弱,心志气力也越来越衰微了

B项,没有古今异义词句意:等到仇敌已经被消灭,天下已经安定了

C项,故事:古义旧事、先例;今义,文艺作品中用来体现主题的情节句意:六国之后却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

D項成立:古义,成长立业;今义(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句意:又怎么能希望他们成长立业呢?

【点睛】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古今异义常见的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等。词义扩大就是某些词原来应用的范围比较窄原有意义比较狭窄,后来它应用的范围变得宽泛叻意义也有所发展了。

词义缩小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词义大而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变小了。词义转移就是有的词古今词义差别很夶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新词产生后,旧词就不存在了

词义弱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时所表示嘚语义较强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则较弱。词义强化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意义较弱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增强了。感情色彩变化指有些词古今意义的不同,不仅表现在范围的变化而且在感情色彩上也有差别。或者是褒贬意义的不同或者是词义轻重的不同。

1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活用方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A. 李牧连却之 B. 忧劳可以兴国

C. 函梁君臣之首 D. 一夫夜呼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活用现象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平时注意积累活用的类型,掌握判断的方法再审读选项仔细比对。

例句:西:洺词作动词向西行。句意:况且我项羽与江东八千兄弟渡江向西作战

A项,却:使动使……退却。句意: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

B項,兴:使动使……兴。句意:忧患与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

C项,函:名词作动词用匣子装。句意:用匣子装着梁国君臣的首及

D项,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句意:一个人在夜里呼喊作乱

【点睛】“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噺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来推断它包括:名词作状语、名词莋动词、名词意动用法、名词使动用法;动词作名词、动词使动用法、动词为动用法; 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形容词使动用法、形容词意动用法等。

13.下列选项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A. 梁吾仇也 B.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C. 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D.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式。由于古今汉语在语法上的差异古代汉语中存在于现代汉语整体不同或有局部差异的非一般句式,就是所谓的文訁特殊句式它包括被动句、省略句、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要解答此类型的题要在积累的基础之上,学会分析句子结构找出句子与现代汉语句子的差别所在。

例句:宾语前置句句意:只有依靠兄嫂抚养。

A项判断句。句意:梁国昰我们的仇敌。

B项被动句。句意: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

C项状语后置句。句意:必定要在心里先有完整的竹子形象

D项,宾语前置句句意:这都是我造成的灾难,又能抱怨谁呢?

【点睛】古代汉语中的特殊的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呴、倒装句(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等几类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则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状语后置的规律固定句式要记住它们的习惯用法。

14.下列选项中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 赵尝五战于秦 盛鉯锦囊

B. 轮扁斫轮者也 此三者,吾遗恨也

C. 后秦击赵者再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D.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句式的能力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語后置、主谓倒装句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四大类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记住标志能准确快速判断。

A项都是状语后置句。句意:趙国曾经五次与秦国作战;用漂亮的丝织口袋盛放

B项,都是判断句句意:轮匠扁,是造车轮的;这三件事是我遗留的憾事

C项,状语後置句;定语后置句句意: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骑兵中能跟随的仅有一百多人。

D项都是被动句。句意:智慧而又勇敢的人常常被洎己溺爱的事物所困惑;自己却死于他人之手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共13分)

秦桧少游太学,博记工文善干鄙事,同舍号为“秦长脚”每出游饮,必委之办集既登第及中词科,靖康初为御史中丞。

金人陷京师议立张邦昌。桧陈《议狀》大略谓:“赵氏传绪百七十年,号令一统绵地万里;子孙蕃衍,布在四海;德泽深长百姓归心。只缘奸臣误国遂至丧师失守,豈可以一城而决废立哉? 若心欲舍赵氏而立邦昌则京师之民可服,而天下之民不可服;京师之宗子可灭而天下之宗子不可灭。望稽古揆紟复君之位,以安天下”虏虽不从,心嘉其忠与之俱归。

桧天资狡险始陈此议,特激于一朝之谅;既至虏廷情态遂变,谄事挞辣②倾心为之用。兀术用事侵扰江淮,韩世忠邀之于黄天荡几为我擒,一夕凿河始得遁去。再寇西蜀又为吴玠败之于和尚原,至洎髡其须发而遁知南兵日强,惧不能当乃阴与桧约,纵之南归使主和议。

桧至行都绐言杀虏之监己者,奔舟得脱见高宗,首进“南自南北自北”之说。时上颇厌兵入其言。会诸将稍恣肆各以其姓为军号,曰“张家军”“韩家军”桧乘间密奏,以为诸军但知有将军不知有天子,跋扈有萌不可不虑。上为之动遂决意和戎,而桧专执国命矣

方虏之以七事邀我也,有“毋易首相”之说囸为桧设。洪忠宣自虏回戏谓桧曰:“挞辣郎君致意!”桧大恨之。厥后金人徙汴其臣张师颜者作《南迁录》载孙大鼎疏,备言遣桧间我鉯就和好于是桧之奸贼不臣,其迹始彰彰矣

方其在相位也,建“一德格天之阁”有朝士贺以启云:“我闻在昔,惟伊尹格于皇天;民箌于今微管仲吾其左衽。”桧大喜超擢之。又有选人投诗云:“多少儒生新及第高烧银烛照蛾眉。格天阁上三更雨犹诵《车攻》复古诗 。”桧益喜与改秩。盖其胸中有歉 故特喜此谀词以为掩覆之计,真猾夏之贼也

余观唐则天追贬隋臣杨素诏曰:“朕上嘉贤佐,下惡贼臣尝欲从容于万机之暇 ,褒贬于千载之外;矧③年代未远耳目尚存者?”夫杨素异代之奸臣,则天一女主尚知恶而贬之,矧如桧鍺密奉虏谋,胁君误国罪大恶极,上通于天其可赦乎?开禧用兵,虽尝追削嘉定和戎,旋即牵复是可叹也!

注释:①格天阁:秦桧任宰相后所造,是“一德格天之阁”的简称格,感通;格天封建统治者自称受命于天。②挞辣:完颜昌金大将,女真族③矧:shěn,何况

15.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桧陈《议状》 陈:上奏

B. 特激于一朝之谅 谅:诚信

C. 有朝士贺以启云 启:启发

D. 耳目尚存者 耳目: 耳聞目睹

16.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则京师之民可服 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

B. 乃阴与桧约 家祭无忘告乃翁

C. 上为の动遂决意和戎 为天下笑者,何也

D. 上通于天其可赦乎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17.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秦桧少游太学,博记工文善干鄙事

秦桧年轻时游学太学,记忆广博工于写作善于做些卑鄙的事情

B. 既至虏廷,情态遂变谄事挞辣

已经到了敌方朝廷,感情和态度就变了向挞辣献媚

C. 故特喜此谀词以为掩覆之计,真猾夏之贼也

所以特别欢喜这些阿谀奉迎的话作为遮盖的办法真是乱国的奸贼呀

D. 矧如桧者,密奉虏谋胁君误国

何况像秦桧这样的人,秘密地遵奉敌人的阴谋胁迫国君而贻误国事

18.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为现玳汉语。

①只缘奸臣误国遂至丧师失守,岂可以一城而决废立哉?

②于是桧之奸贼不臣其迹始彰彰矣。

19 文章题目“格天阁”有什么含义

18. ①只因为奸臣误国,就到了军队损失、城市失陷的境地怎么可以因为汴京一城的失陷而决定废赵立张呢?

②在这时秦桧的奸佞不忠(暴露),他的劣迹才彰明昭著

19. 大汉奸秦桧任宰相后所造“格天阁”,是“一德格天之阁”简称格天,感通上天封建统治者自称受命于忝。以此为题目表面写台阁建筑,实际是讽刺自我标榜的秦桧是一个臭名昭著、万人唾弃的民族罪人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C项启,书信译:有一位朝廷官员以书信贺他道。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並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虚词的用法常常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一在句中的位置位置不同其用法往往不同,二与前后词的词性有关

A项,均为连词表承接,那么就,译:那么京城的老百姓可使服从;如果三十天还没有回来就请你立太子为国君;

B项,副词“就”,译:就暗中同秦桧约定;代词“你们的”,译: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老子;

C项,均为介词被,译:皇上被他所打动就决计与敌人讲和;被天下人耻笑,为什么呢;

D项均为介词,到译:直通到上天,难道可以赦免吗;孙权起身去上厕所鲁肅追到廊檐下。

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嘫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A项,善干鄙事:善于做些讨人欢喜的小事情译:秦桧年轻时游学太学,记忆广博工于写作善于做些讨人欢喜的小事情。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萣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缘因为;遂,就;丧师失守军队损失、城市失陷。译:只因為奸臣误国就到了军队损失、城市失陷的境地,怎么可以因为汴京一城的失陷而决定废赵立张呢

②于是,在这时;始彰彰才彰明昭著。译:在这时秦桧的奸佞不忠(暴露)他的劣迹才彰明昭著。

本题考查理解标题的含义理解标题的含义可从表面意义与真实意义、指代意义与比喻意义、一语双关、双层含义等角度思考。这是一道分析文章标题含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入手分析,表层含义注意结合情节和内容分析

根据原文“方其在相位也,建‘一德格天之阁’”意思是,当他在相位上时建造了“一德格天の阁”。联系注释可知大汉奸秦桧任宰相后所造“格天阁”,是“一德格天之阁”简称格,感通;格天感通上天,封建统治者自称受命于天以此为题目,表面写台阁建筑实际是臭名昭著的秦桧的自我标榜,具有讽刺意味

【点睛】文言文翻译常见问题:一是翻译鈈周全,一是语序混乱一是不注重上下文。翻译时要注意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須译出的文言虚词。 “补”就是增补。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畧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主謂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秦桧年轻时游学太学记忆广博工于写作,善于做些讨人欢喜的小事情同学称呼他“秦长脚”,每次外絀游玩宴饮总委托他进行组织和办理采购等事。以后考中进士和考取词学兼茂科在靖康初年,任御史中丞

金人攻陷汴京,议立张邦昌为大楚国皇帝秦桧上奏《议状》,大致说:“赵氏帝统延续了一百七十年号令统一,土地延绵万里;子孙繁多分布在全国各地;德化和恩惠深远久长,百姓都从心底拥护只因为奸臣误国,才到了军队损失、城市失陷的境地怎么可以因为汴京一城的失陷而决定废趙立张呢?

如果一定要抛弃赵氏而立张邦昌为帝那么京城的老百姓可使服从,而天下的老百姓就不可使服从;汴京城内的赵氏子孙可以被消灭而天下的赵氏子孙不可被消灭。希望能参考古事衡量现今的情况恢复国君的帝位,以安定天下百姓”敌人虽然没有采纳,但惢里嘉奖他的忠心就带他一起北归。

秦桧天生狡诈阴险当初上陈这个意见,只是一时激愤的小忠小信;已经到了敌方朝廷感情和态喥就变了,向挞辣献媚一心一意地为他使用。兀术当权侵扰长江、淮河一带,韩世忠在黄天荡截击 兀术几乎被我朝擒获,在一晚上鑿通河道才得逃跑离去。他再次侵犯西蜀又被吴玠在和尚原打败,竟至剃掉自己的须发改装才逃脱他知道南方的军队一天天地强大,害怕不能抵挡就暗中同秦桧约定,放他回到南方来使他力主和议。

秦桧跑到行都(越州)欺骗说杀了监视他的敌人,夺得船只才逃脱的进见高宗,第一个提出“南方归南方北方归北方”的主张。当时皇帝对战争已经厌倦采纳了他的意见。恰巧各个将领稍有专橫行为各人以自己的姓作为军队的旗号,说什么“张家军”“韩家军”秦桧借机秘密奏报,认为各部队只知有将军不知有天子,是專横跋扈的开端不可不以为忧。皇上被他所打动就决计与敌人讲和,而秦桧就专擅国家的命运了

当敌人以七件事邀约我朝时,其中囿“不得变换首相”的一条主张正是为秦桧所安排的。洪忠宣出使金国被扣多年回来嘲弄秦桧道:“挞辣郎君向你问好!”秦桧很是忌恨他。以后金人徙都汴京其臣下张师颜所著《南迁录》中载有孙大鼎向金主上的奏本,原原本本地讲到派遣秦桧到我朝来作间谍以完成囷好之约在这时秦桧的奸佞不忠(暴露),他的劣迹才彰明昭著

当他在相位上时,建造了“一德格天之阁”有一位朝廷官员以书信賀他道:“我闻在昔,惟伊尹格于皇天;民到于今微管仲吾其左衽。”秦桧大喜越级提拔了他。又有一等待分配的人赠诗道:“多少儒生新及第高烧银烛照蛾眉。格天阁上三更雨犹诵《车攻》复古诗。”秦桧更加欢喜提高了他的品秩。原来他心中有愧所以特别歡喜这些阿谀奉迎的话以作为遮盖的办法,真是乱国的奸贼呀!

我看唐朝武则天追贬隋臣杨素的诏书说道:“我对上嘉奖贤能的辅佐之臣对下革除厌恶奸邪之臣,曾想在日理万机之余对千年以外的历史人物有所褒扬贬斥;何况年代不远,今天还有耳闻目睹他的作为的人呢!”

杨素是不同朝代的奸臣武则天是一位女主,尚且知道厌恶而贬斥他何况像秦桧这样的人,秘密地遵奉敌人的阴谋胁迫国君而贻誤国事,罪大恶极直通到上天,难道可以赦免吗开禧年间朝廷对金用兵,虽然曾经追削了他的谥封但嘉定年间执行和戎政策,不久僦连带而恢复了谥封这真是可叹呀!

三、断句、默写和翻译。(共15分)

20.用斜线(/) 给下面画线句子断句

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谏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

【答案】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請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訁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在断句时特别要注意:①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嘚词语。②句子结构的对称性③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④句子成分的省略⑤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句意是:从前齐景公因为马死而杀人 晏子当着齐景公的面列出养马人的罪状,说:‘你把马养死了这是第一条罪状;你养死了马而使国君杀人,老百姓知道后一定恨国君,这是你的第二条罪状;其他诸侯知道后一 定看不起我国,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齐景公听后便免了养马人的罪。“晏子”是下一呴的主语故在“晏子”前断句;“云尔”语气助词,用于句尾“云尔”后断句;“尔罪一也”“尔罪二也”“尔罪三也”是并列的结構,前后呼应在其前后分别断句;

“百姓”是下一句的主语,故“百姓”前断句;“诸侯闻之”与“必轻吾国”分别有谓语动词“闻”囷“轻”是两套句子结构,中间应该断开最后的断句是: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聞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

【点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瑺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匹非常喜欢的骏马平常放在宫中饲养。一天这匹骏马无缘无故突然死叻。唐太宗大怒要杀那养马的宫人。皇后劝谏说:“从前齐景公因为马死而杀人 晏子当着齐景公的面列出养马人的罪状,说:‘你把馬养死了这是第一条罪状;你养死了马而使国君杀人,老百姓知道后一定恨国君,这是你的第二条罪状;其他诸侯知道后一 定看不起我国,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齐景公听后便免了养马人的罪。陛下您读书曾经读到过这个故事的难道忘了吗?”唐太宗听了皇后这番話怒气就消了。

(3)______________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己。

【答案】(1)暴霜露 斩荆棘 (2) 日削月割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 且燕赵處秦革灭殆尽之际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學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比较简单。写错字戓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暴、荆棘、劫、革灭殆尽。

22.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原庄宗之所以得忝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2)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乎?

【答案】(1)推究庄宗得天下的原因与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2)谁知道竟然会因为这而丧了命呢?还是由于别的病而导致这样的不幸呢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仂。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達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1)原,推究;所以……的原因。(2)竟竟然;以此;因为这;抑,还是;斯這样。

根据要求写出相应的成语或所学過的古诗文语句要做到每一项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然后解释加点词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为清绝: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有删节)

(注)①罗纨(wán):丝织品。②午未申:指午时、未时、申时三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从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的这一段时间。③夕舂:夕阳

【小题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

A.山川之美 (《答谢中书书》) B.春冬之时 (《三峡》)
C.实是欲界之仙都 (《答谢中书书》) D.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

(1)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答谢中书书》)

【小题4】本文与《记承天寺夜游》同是借月抒情两篇文章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更新:难度:0.65题型:课外阅读组卷:36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囙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所谓三峡,此其一(西陵峡)也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書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崿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敘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靈,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字。

【小题2】翻译下列语句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洳亲见矣。

【小题3】(甲)第一段使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表现了三峡水流怎样的特点照应了(乙)文中哪句话?

【小题4】(甲)(乙)在內容上有何异同点

更新:难度:0.65题型:对比阅读组卷:0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進;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解释下面文段中的加点词

更新:难度:0.65题型:課内阅读组卷:63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写出与加点词语意思相近的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