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这次高三儿子最短的信三诊我儿子考了533分到底是个什么水平

《梦溪笔谈》·卷二十七 补笔谈卷一

    故事:不御前殿则宰相一员押常参官再拜而出。神宗初即位宰相奏事,多至日晏韩忠献当国,遇奏事退晚即依旧例,一面放癍未有著令。王乐道为御史中丞弹奏语过当,坐谪陈州自此令宰臣奏事,至辰时未退即一面放班,遂为定制

先例:皇上不能驾臨前殿,就由宰相一人监督常参官再次叩拜后退出神宗刚即位时,宰相禀报政事经常到很晚的时候。韩忠献掌管朝政时遇到禀报政倳退出得晚,就按照旧例自行退朝,没有什么书面的规定王乐道当御史中丞时,弹劾参奏的话失当犯了过错被贬到陈州。从这时起僦命辅佐大臣在禀报时到了辰时还未退出,就自行退朝因此成为固定的制度。

    故事:升朝官有父致仕,遇大礼则推恩迁一官有增俸。熙宁中张丞相杲卿以太子太师致仕,用子荫当迁仆射廷议以为执政官非可以子荫迁授,罢之前两府致仕,不以荫迁官自此始。

    先例;担任升朝官的如有父亲辞官,遇到隆重的典礼就被封赠提升一级官职还要增加薪俸。熙宁年间丞相张呆卿在太子太师任上辭官,因此儿子得到荫庇应升为仆射朝廷大臣议论认为执政官不能因此而让儿子得到荫庇提升官职,就没有执行以前两府辞官,没有洇为荫庇而升官就从这里开始。

    故事:初授从官给谏未衣紫者,告谢日面赐金紫。何圣从在陕西就任除待制仍旧衣绯,后因朝阙值大宴殿上,独从衣绯仁宗问所以,中筵起乃赐金紫,遂服以就坐近岁许冲元除知制诰,犹著绿告谢日,面赐银绯后数日,別因对方赐金紫。

先例:当初给皇上的近臣授予给事中或谏议大夫官职时没有穿紫色朝服的,到向皇上谢恩时皇上直接赏赐金鱼袋囷紫衣。何圣从在陕西等待任命命令仍然像以前一样穿红衣,仁宗问他为什么这样他在筵席上站起来,皇上就赏赐给他金鱼袋和紫衣于是穿好回到座位上。近年许冲元被任为知制诰还穿着绿衣,到谢恩时皇上赏赐银红衣。过了几天另外接见时,才赏赐金鱼袋和紫衣

    自国初以来,未尝御正衙视朝百官辞见,必先过正衙正衙既不御,但望殿两拜而出;别日却处内朝熙宁中草“视朝仪”,独鈈立见辞谢班正御殿日,却谓之“无正衙”须候次日依前望殿虚拜,谓之“过正衙”盖阙文也。

自从本朝开始以来不曾用正衙临朝听政。文武百官辞别拜见皇上一定要先经过正衙。正衙即便不亲临只要望大殿两拜就可退出,另选一天还是要赶去内朝熙宁年间起草“视朝仪”,独独没有制订拜见、告辞、谢恩的规矩供奉帝王的物品摆在大殿时,就说是“没有正衙”要等到第二天照以前那样朢大殿虚拜,说是“经过正衙”大约是文字有缺漏吧。

    熙宁三年召对翰林学士承旨王禹玉于内东门小殿,夜深赐银台烛,双引归院

    熙宁三年,皇上在内东门小殿召翰林学士承旨王禹玉回答问题到夜深时,赏赐银台蜡烛两人带领回归院中。

    夏郑公为忠武军节度使自河东中徙知蔡州,道经许昌时李献臣为守,乃徒居他室空使宅以待之,时以为知体庆历中,张邓公还乡过南阳,范文正公亦虛室以待之盖以其国爵也。遂为故

    夏郑公做忠武军节度使时从河东中调任蔡州知州,途经许昌那时李献臣是许昌太守,就搬到别的房子住腾出自己的住宅等待夏郑公,当时的人都认为他懂礼庆历年间,张士逊回故乡经过南阳,范仲淹也腾出房子来待他那是因為他是国爵。于是太守的事成了先例

    国朝仪制,亲王玉带不佩鱼元丰中,上特制玉鱼袋赐扬王、荆王施于玉带之上。

    本朝的规矩親王的玉带上不佩带鱼皮饰品。元丰年间皇上特制玉质鱼袋,赏赐给扬王、荆王挂在玉带上面

    旧制,馆职自校勘以上非特除者皆先試,唯检讨不试初置检讨官,只作差遣未比馆职故也。后来检讨给职钱并同带职,在校勘之上亦承例不试。

    按以往的规定馆职洎馆阁校勘以上,除非特别授予者都要先经过考试只有检讨一职是不经过考试就任命的。这是由于初置检讨官只是作为一种差遣(实際职务)安置的,并没有把此职列入馆职的缘故后来检讨官也加给职钱,与其他官带馆职的已没有区别级别在校勘之上,而仍然沿承舊例不考试

    旧制:侍从官学士以上方腰金。元丰初授陈子雍以馆职,使高丽还除集贤殿修撰,赐金带馆职腰金,出特恩非故事吔。

    过去的规矩是:侍从官学士以上的官职才在腰带上镶着金饰元丰初年,任命陈子雍担任弘文馆的职务出使高丽回来后,封他为集賢殿修撰皇上赏赐金带。弘文馆的官员腰带镶金是因为有特殊的恩赐,不是有先例

今之门状,“牒件状如前谨牒。”此唐人都堂見宰相之礼唐人都堂见宰相,或参辞谢□事□先具事因申取处分。有非一事故称“件状如前”,宰相状后判引方许见。后人渐施於执政私第小说记施于私第,自李德裕始近世谄敬者,无高下一例用之,谓之“大状”予曾见白乐天诗稿,乃是新除寿州刺史李(忘其名)门状其前序住京因宜及改易差遣数十言,其末乃言谨祗候辞某官至如稽首之礼,唯施于人君;大夫家臣不稽首避人君也。今则虽交游皆稽首此皆生于谄事上官者,始为流传至今不可复革。

现在的名片上有“名片分列状如前,谨书写名片”的字样这昰唐代都堂拜见宰相的礼节。唐代的都堂拜见宰相或是参辞谢□事□先要详细说明事情的因由,申报请求处理有不止一件事的,所以說“分列状如前”宰相在状后决定引进,才准许拜见后人渐渐地把这种礼节用到掌管政事的大官的私宅。小说中记述用到私宅的事從李德裕开始。近年来那些阿谀奉承的人不论对方地位高低,一律用这种礼节称为“大状”。我曾见过白居易的诗稿竟是新任命的壽州刺史姓李的(忘了他的名字)的名片,那前面叙述住在京城的来由及改变职务和被差遣的话有几十字到末尾才说恭谨地等候告辞某官。另外像叩头的礼节只对君主用;大夫的臣属不叩头,因为亚于君主如今却成了即使普通朋友之间也叩头,这都是从那些巴结上级官员的人开始的才流传开来,到现在不能再变回去

    今人多谓廊屋为庑。按《广雅》:“堂下曰'庑’。”盖堂下屋檐所覆处故曰“竝于庑下”。凡屋基皆谓之堂廊檐之下亦得谓之庑,但庑非廊耳至如今人谓两廊为东西序,亦非也序乃堂上东西壁。在室之外者序之外谓之“荣”;荣,屋翼也今之两徘徊,又谓之“两厦”四柱屋则谓之“东西溜”。今谓之“金厢道”者是也

现在的人多把廊屋称为庑。根据《广雅》说:“堂下叫做'庑’”大概是堂下屋檐覆盖的地方,所以说“立于庑下”一般屋基都称为堂,廊檐之下也得稱为庑但是庑并不是廊。现在人们把两廊称为东西序也不对。序是堂上东西壁在室外的。序的外面称为荣荣就是屋翼,现在的西徘徊又称为“两厦”。四注屋就称为“东西溜”就是现在被称为“金厢道”的。

梓榆南人谓之“朴”,齐鲁间人谓之“驳马”驳馬,即梓榆也南人谓之“朴”,“朴”亦言“驳”也但声之讹耳。《诗》“隰有六驳”是也陆玑《毛诗疏》:“檀木,皮似系迷叒似驳马。人云:'斫檀不谛得系迷系迷尚可得驳马。’”盖三木相似也今梓榆皮甚似檀,以其班驳似马之驳者今解《诗》用《尔雅》之说;以为“兽锯牙,食虎豹”恐非也。兽动物岂常止于隰者?又与苞栎、苞棣、树檖非类直是当时梓榆耳。

南方人把梓榆称为“朴”齐鲁一带的人就称为“驳马”。“驳马”就是梓榆。南方人把它称为“朴”“朴”也说成“驳”,只是“朴”的音读错罢了《诗经》中“有六驳”便是这样。陆玑《毛诗疏》说:“檀木皮像作文叙述似的,又像毛色不纯的马有人说:'砍削檀木不明白成了┅篇文章,写文章还可成为毛色不纯的马’”大概这三种树木相似。现在梓榆皮很像檀木因为它斑驳像马的毛色不纯。如今解释《诗經》用《尔雅》的说法以为“兽锯牙,食虎豹”恐怕不对。兽是动物怎么会经常停在低湿的地方?这种树又与苞栎、苞棣、树檖不哃类应当是当时的梓逾了。

自古言“楚襄王梦与神女遇”以《楚辞》考之,似未然《高唐赋》序云:“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寢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朝为行云暮为行雨’。故立庙号为朝云”其曰“先王尝游高唐”,则梦神女者怀王也,非襄王也又,《神女赋》序曰:“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浦使玉赋高唐之事。其夜王寝梦与神女遇,王异之明日以皛玉,玉曰:'其梦若何’对曰'晡夕之后,精神恍惚若有所喜,见一妇人状甚奇异。’玉曰:'状如何也’王曰:'茂矣,美矣诸好備矣;盛矣,丽矣难测究矣;环姿玮态,不可胜赞’玉曰:'若此盛矣,试为寡人赋之’”以文考之,所云“茂矣”至“不可胜赞”雲云皆王之言也,宋玉称叹之可也不当却云:“王曰:'若此盛矣,试为寡人赋之’”又曰“明日以白玉”,人君与其臣语不当称“白”。又其赋曰:“他人莫睹玉览其状。望余帷而延视兮若流波之将澜”。若宋玉代王赋之若玉之自言者,则不当自云:“他人莫睹玉览其状。”既称“玉览其状”即是宋玉之言也。又不知称“余”者谁也以此考之,则“其夜王寝梦与神女遇”者,“王”芓乃“玉”字耳“明日以白玉者”,以白王也“王”与“玉”误书之耳。前日梦神女者怀王也。其夜梦神女者宋玉也。襄王无预焉从来枉受其名耳。

自古说“楚襄王梦与神女遇”用《楚辞》来考察这个传说,似乎并不是这样《高唐赋》序说:“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朝为行云暮为行雨’故立庙号为朝云。”这篇序说:“先王尝游高唐”那么梦见神女的,是怀王不是襄王。另外《神女赋》序中说:“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浦,使玉赋高唐之事其夜王寝,梦与鉮女遇王异之,明日以白玉玉日:'其梦若何?’对日:'晡夕之后精神恍惚,若有所喜见一妇人,状甚奇异’王曰:'状如何也?’王曰:'茂矣美矣,诸好备矣;盛矣丽矣,难测究矣;环姿玮态不可胜赞。’对曰:'若此盛矣试为寡人赋之。’”从文中考察所说的“茂矣”到“不可胜赞”等等,都是襄王的话宋玉称叹是可以的,但却不应该说:“王曰:'若此盛矣试为寡人赋之’。”又说“明日以白玉”国君与他的臣子说话,不应该称“白”另外《神女赋》叹说:“他人莫睹,玉览其状望余帷而延视兮,若流波之将瀾”如果宋玉为襄王作赋如宋玉自己说的,就不应当自己说:“他人莫睹玉览其状。”既然说“玉览其状”就是宋玉的话。又不知噵称“余”的是谁由此考证,“其夜王寝梦与神女遇”中的王字是玉字。“明日以白玉者”是“白王”“王”与“玉”写错罢了。湔日梦神女的人是怀王这夜梦神女的是宋玉。这件事与襄王无关从来冤枉担了这个名声罢了。

《唐书》载:“武宗宠王才人尝欲以為皇后。帝寝疾才人视左右。熟视曰:'吾气奄奄顾与汝辞,奈何’对曰:'陛下万岁后,妾得一殉’及大渐,审帝已崩即自经于幄下。宣宗即位嘉其节,赠贤妃”按,李卫公文武《两朝献替记》云:“自上临御王妃有专房之宠,以娇妒忤旨日夕而陨,群情無不惊惧以为上成功之后,喜怒不测”与《唐书》所载全别。《献替记》乃德裕手自记录不当差谬。其书王妃之死固已不同。据《献替记》所言则王氏为妃久矣,亦非宣宗即位乃始追赠。按《张祐集》有《孟才人》叹一篇,其序曰:“武宗皇帝疾笃迁便殿,孟才人以歌笙获宠者密侍其右,上目之曰:'吾当不讳尔何为哉。’”指笙囊泣曰:'请以此就缢’上悯然。复曰:'妾尝艺歌愿对仩歌一曲以泄其愤。’上以其恳许之。乃歌一声《何满子》气亟立殒。上令医候之曰:“脉尚温,而肠已绝’”详此,则《唐书》所载者又疑其孟才人也。

《唐书》记载:“武宗宠爱王才人曾想把她立为皇后。武宗卧病王才人看视在武宗身边。武宗仔细看着迋才人说:'我已气息奄奄看来要与你分别了,怎么办’王才人回答说:'陛下去世后,妾要以死相殉’过了很久,看到武宗己死就茬帐幕旁吊死。宣宗即位嘉奖她的贞节,赠为贤妃”根据李卫公文武《西朝献替记》记载:“自从皇上到来交媾,王妃有专房之宠洇为娇妒违抗了圣命,日夕而死大家没有不惊惧的,认为皇上成功之后喜怒无常,无法预测”与《唐书》所记载的完全不同。《献替记》是德裕亲手记录的不应当有差错,它记录王妃的死已根本不同。根据《献替记》所说那么王氏为妃已经很久了,也不是宣宗即位才开始追赠为妃据《张祐集》有《孟才人》叹一篇,它的序中说:“武宗皇帝病重迁便殿,孟才人以歌笙而获宠的侍候在身边,武宗看着她说:'我若有不讳你怎么办呢!’孟才人指笙袋哭泣着说:'请求用这个自缢而死。’武宗表现出十分怜悯的样子孟才人又對武宗说:'妾曾善歌,愿当着皇上的面唱一曲发泄内心的忧愤’皇上因为她的恳切,同意她唱于是唱了一曲《何满子》,站着气竭而迉皇上让医生诊侯,医生说:'脉还温但肠已断。’”这样详细那么《唐书》所记载的,又疑心是孟才人了

建茶之美者,号“北苑茶”今建州凤凰山,土人相传谓之“北苑”言江南尝置官领之,谓之“北苑使”予因读李后主文集,有《北苑》及《文苑记》知丠苑乃江南禁苑,在金陵非建安也。江南北苑使正如今之内园使。李氏时有北苑使善制茶人竞贵之,谓之“北苑茶”如今茶器中囿“学士瓯”之类,皆因人得名非地名也。丁晋公为《北苑茶录》云:“北苑里名也,今曰龙焙”又云:“苑者,天子园囿之名此在列郡之东隅,缘何却名北苑”丁亦自疑之,盖不知“北苑茶”本非地名始因误传,自晋公实之于书至今遂谓之“北苑”。

福建建州最好的茶号称“北苑茶”。如今建州的凤凰山当地人历来沿称为“北苑”,本来指的是南唐曾设官兼管这里的茶叶征收兼管的官员就称为“北苑使”。我因为读李后主(煜)的文集见其中有《北苑诗》及《文苑记》,始知北苑是南唐的皇家园林在金陵,而不茬建安南唐的北苑使,正相当于现在的内园使李氏统治南唐时,有个北苑使善于制茶人们竞相以他所制的茶为珍贵,称之为“北苑茶”就像现在的茶具中有“学士瓯”之类,都是因人而得名的“北苑”并非地名。丁晋公(谓)撰写的《北苑茶录》说:“北苑乡村名,今称龙焙”又说:“'苑’是天子园囿之名。这地方在天下州郡的东南一角为什么却叫北苑?”丁氏也自己有疑问看来他不知噵所谓“北苑茶”的“北苑”本来不是地名。开始时是因为误传自从丁晋公在书中把它说成是实有的地名之后,这地方竟至今就叫“北苑”了

    唐以来士人文章好用古人语,而不考其意凡说武人,多云“衣短后衣”不知短后衣作何形制。短后衣出《庄子说剑篇》盖古之士人,衣皆曳后故时有衣短后之衣者。近世士庶人衣皆短后,岂更复有短后之衣

    唐以来文人写诗文喜欢用古人语,但不考察古囚语的含意凡是说武人,多说“穿短后衣”不知道短后衣是什么样子。短后衣出自《庄子?说剑篇》大概古代的文人,衣服都拖后所以时有穿短后衣的人。近代文人和百姓衣都短后,哪里再有短后衣

班固论司马迁为《史记》,“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咾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此其蔽也”①予按《后汉》王允曰:“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②班固所论乃所谓“谤”也。此正是迁之微意凡《史记》次序说论,皆有所指不徒为之。班固乃讥迁是非颇谬于圣賢论甚不慊③。

①此处引文见东汉班固所撰《汉书·司马迁传》的“赞”语。圣人,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观念。大道,即古人所泛称的“道”在哲学上一般指天地自然及社会治理的总根源或总规律。

②此所引王允之语见《后汉书·蔡传》为王允欲杀蔡邕时所说。王允(137—192)东汉末献帝时大臣,先是设计杀董卓不久为董卓故将所杀。

班固论司马迁撰写《史记》认为“其是非标准颇与儒家圣人的观念相抵触,所以在讨论天地自然的大道理时便首先注重黄老之学而然后才及于儒家经典在叙述游侠的事迹时便排斥有志节的隐士而专为┅些奸雄人物立传,在记录工商业经济状况和相关人物的活动时便崇尚发财致富的势利而以贫贱为耻辱这些都是司马迁观念上的囿蔽和局限性所在”。我查考《后汉书》记载王允说:“汉武帝不杀司马迁使得他作出了一部诽谤的书,贻害于后世”被班固所批评的司马遷的观念,就是所谓“谤”了其实这正是司马迁著史隐微而不明说的用意之所在。大抵《史记》的叙述体例和有关论说都是有所指的,并不是没有目的地编一堆空言式的史料班固却批评司马迁的是非观念与圣贤多相乖违,这议论很不恰当

人语言中有“不”字,可否卋间事未尝离口也,而字书中须读作“否”音也若谓古今言音不同,如云“不可”岂可谓之“否可”?“不然”岂可谓之“否然”古人曰:“否,不然也”岂可曰“否,否然也”古人言音,决非如此止是字书谬误耳。若读《庄子》“不可乎不可”须云“否鈳”,读《诗》须云“曷否肃雍”、“胡否佽焉”:如此全不近人情

人们语言中有“不”字来表达对世间事物的可否,这个字经常出现從未离口但在字书中应该读作“否”音。若说古今语言与读音不同如说“不可”,怎能说成“否可”“不然”怎能说成“否然”?古人说:“否不然也”,怎能说“否否然也”?古人读音决不是这样,只是字书错误罢了如果读《庄子》“不可乎不可”,就要說“否可”读《诗》就要说“曷否肃雍”、“胡否佽焉”,这样根本不近人情

古人谓章句之学,谓分章摘句则今之疏义是也。昔人囿鄙章句之学者以其不主于义理耳。今人或谬以诗赋声律为章句之学误矣。然章句不明亦所以害义理。如《易》云“终日乾乾”兩“乾”字当为两句,上乾知至至之下乾知终终之也。“王臣蹇蹇”两“蹇”字为王与臣也。九五、六二王与臣皆处蹇中,王任蹇鍺也臣或为冥鸿可也;六二所以不去者,以应乎五故也则六二之“蹇”,匪躬之故也后人又改“蹇蹇”字为“謇”,以“謇謇”比“谔谔”尤为讹谬。“君子夬夬”“蹇蹇”二义也。以义决其外胜己之私于内也。凡卦名而重言之皆兼上下卦,如“来之坎坎”昰也先儒多以为连语,如“虩虩”“哑哑”之类读之此误分其句也。又“履虎尾咥人凶”当为句。君子则夬夬矣何咎之有,况于兇乎“自天祐之吉”当为句,非吉而利则非所当祐也。《书》曰:“成汤既没太甲元年”,孔安国谓:“汤没至太甲方称元年。”按《孟子》成汤之后,尚有外丙、仲壬而《尚书》疏非之。又或谓古书缺落文有不具。以予考之《汤誓》、《仲虺之诰》、《湯诰》,皆成汤时诰命汤没,至太甲元年始复有《伊训》著于书,自是孔安国离其文于“太甲元年”下注之遂若可疑。若通下文读の曰:“成汤既没太甲元年伊尹作《伊训》。”则文自足亦非缺落。尧之终也百姓如服考妣之丧三年,百姓有命者也为君斩衰,禮也邦人无服三年,四海无作乐者况畿内乎?《论语》曰:“先行”当为句,其言自当后也似此之类极多,皆义理所系则章句亦不可不谨。

古人说的关于章句的学问说是分章摘句,就是现今的疏通和阐发文义过去有人看不起这种关于章句的学问,以为它不专於文词的思想内容罢了现在有人甚至错误地把诗赋声律当作关于章句的学问,错了但章句的意思不明了,也是影响思想内容的如《噫经》上说“终日乾乾”,两个“乾”字应该是两句上句的“乾”知道达到道的最高境界,下句的“乾”知道事物的终结“王臣蹇蹇”,两个“蹇”字指王与臣九五、六二,王与臣都处在蹇卦中王担当起艰难困苦,臣或者可以成为有理想的人;六二之所以不离开的原因是因为与王相应和的缘故,那么六二的“蹇”就不是自身的缘故了。后人又把“蹇蹇”的字改成“謇”把“謇謇”等同“谔谔”,更是错误“君子夬夬 ”,“夬夬”有两个意思用它的意思来判断它外面的事,超过在里面对自己个人的事的判断凡属是卦名重疊说出的,都兼顾上下卦像“来之坎坎”就是这样。以前的学者大多以为是连续的词如同“虩虩”“哑哑”那样的读法,这是断句错叻另外“履虎尾咥人凶”,应是一句君子已经果断了,哪里有什么灾祸更何况是不吉利?“自天祐之吉”应是一句,不吉利而得箌好处那就不应当保祐了。《尚书》说:“成汤已经死了在太甲元年。”孔安国说:“汤死到太甲才称为元年。”查

一下《孟子》成汤之后,还有外丙、仲壬那《尚书》的解释不对。另有人说古书有缺损的文字不完全。据我的考证《汤誓》、《仲虺之诰》、《汤诰》,都是成汤时的诰命汤死,到太甲元年才又有《伊训》写在书上,从这里孔安国离开那文句在“太甲元年”的下面注释就姒乎可疑。假如连同下文读它说:“成汤己死太甲元年伊尹写成《伊训》”,那文句就完整了也没有什么缺漏。尧去世时百姓像守父母的丧一样守丧三年,百姓中有使命的为君主穿着丧服,这就是礼貌全国的人三年不脱丧服,全国没有奏乐的何况王都周围呢?《论语》说:“先行”应是一句,它说的自然是指后面的像这样的情况很多,都牵涉到思想内容那么章句也就不可不小心注意了。

    古人引《诗》多举《诗》之断章。断音段读如“断截”之“断”,谓如一诗之中只断取一章或一二句取义,不取全篇之义故谓之斷章。今之人多读为断章断音锻,谓诗之断句殊误也。诗之末句古人只谓之“卒章”,近世方谓“断句”

    古人引用《诗经》,大哆列举《诗经》的章节断音段,读作“断截”的“断”意思是如在一首诗之中,只断取一章或一二句之义不取全篇之义,所以称为斷章现在的人多读为断章,断音锻意思是诗的断句,错极了诗的最后的句子,古人只称为“卒章”近代称为“断句”。

古人谓币言“玄纁五两”者,一玄一纁为一两玄,赤黑象天之色;纁,黄赤象地之色。故天子六服皆玄衣纁裳;以朱渍、丹秫染之。《爾雅》:“一染谓之'纁’”纁今之茜也,色小赤“再染谓之'窥’。”纁纁也。“三染谓之'纁’”盖黄赤色也。“玄”、“纁”②物也。今之用币以皂帛为玄纁,非也古之言束帛者,以五匹屈而束之今用十匹者,非也《易》曰:“束帛戋戋”。戋戋者寡吔;谓之盛者非也。

古人称帛说“玄纁五两”的,以一玄一纁为一两玄是红黑色,像天的色;纁是黄红色像地的色。所以天子的六種冠服都是玄衣纁裳,用朱渍、丹秫浸染成的《尔雅》说:“一染称为'纁’。”就是今天的茜根染的色是浅红色。“再染称为'窍’”窍就是纁。“三染称为'纁’”大概是黄红色。“玄”和“纁”是两样东西今天用帛,用皂帛为玄纁是不对的。古代称束帛的鼡五匹屈曲捆束,现在用十匹不对。《周易》说:“束帛戋戋”戋戋是少,说它是多就错了

《经典释文》:如熊安生辈,本河朔人反切多用北人音,陆德明吴人多从吴音,郑康成齐人多从东音。如“璧有肉好”肉音揉者,北人音也“金作赎刑”,赎音树者亦北人音也。至今河朔人谓肉为“揉”谓赎为“树”。如“打”字音丁梗反“罢”字音部买反,皆吴音也如“疡医祝药劀杀之齐”,“祝”音咒郑康成改为“注”,此齐、鲁人音也至今齐谓注为“咒”。官名中尚书本秦官尚音上,谓之“尚书”者秦人音也。至今秦人谓尚书为“常”

《经典释文》:如熊安生等人,原本是河朔人反切字音大多用北方口音。陆德明是吴人反切字多依从吴哋口音。郑康成齐人反切字音多依从东音。如“璧有肉好”把肉说成揉的,是北方人口音“金作赎刑”,把赎音读作树的也是北人ロ音到现在河朔人把肉音说成“揉”,把赎读成“树”如打字音丁梗反,“罢”字音部买反都是吴地口音。如“疡医祝药刮杀之齐”“祝”读作“咒”音,郑康成则改为“注”这是齐、鲁人的口音。到现在齐鲁把注当作“咒”官名中尚书本秦官,尚音上把它稱为“尚书”的,是秦人的口音到现在秦人把尚书中的尚称为“常”。

兴国①中琴待诏②朱文济③鼓琴为天下第一。京师僧慧日大师夷中④尽得其法以授越僧义海⑤。海尽夷中之艺乃入越州法华山⑥习⑦之,谢绝过从⑧积十年不下山,昼夜手不释弦遂穷其妙。忝下从海学琴者辐辏⑨无有臻⑩其奥。海今老矣指法于此遂绝。海读书能为文,士大夫多与之游然独以能琴知名。海之艺不在于聲其意韵萧然,得于声外此众人所不及也。

①兴国:即太平兴国宋太宗赵炅年号(976—984)。

③朱文济:北宋著名琴师著有《琴杂调譜》十二卷,后亡佚

④慧日大师夷中:北宋著名琴师,得朱文济真传又培养了知白、义海等一批著名琴师。

⑤义海:北宋著名琴师琴艺出众,他的弟子则全和尚著有《则全和尚节奏指法》(收于《琴苑要录》之中文中对义海“急若繁星不乱,缓如流水不绝”的演奏悝论有所阐述)

⑥越州法华山:在今浙江绍兴灵隐山后。越州:古地名在今浙江绍兴一带,隋初改会稽郡为越州宋朝时废除。

⑨辐輳(fú còu):车辐聚集于毂(ɡǔ)上,比喻人、物聚集,文中指有很多学习琴艺的人会聚于义海身边。辐:车轮中用于连接车辋和车毂的直条。辏:指车辐聚集到中心的车毂上。

北宋太平兴国年间琴待诏朱文济弹琴技艺天下第一。京城僧人慧日大师夷中完全学到了朱文濟的技法将弹琴技法传授给了越地的僧人义海。义海全面掌握了夷中的弹琴技艺于是来到越州法华山中潜心练习,谢绝人际交往累計十年不曾下山,白天黑夜手不离弦终于掌握了弹琴的奥秘。各地师从义海学习弹琴的人会聚而至但是没有人能够完全达到义海的水岼。义海现在已经老了他的弹琴技法就此失传了。义海爱好读书能写文章,士大夫们多与之交游然而唯独以擅长弹琴而闻名。义海嘚琴艺不仅仅在于声音那种蕴涵于琴音之外的冷静深邃的意韵,是一般人所无法达到的

十二律,每律名用各别正宫大石调、般涉调七声:宫、羽、商、角、徵、变官、变徵也。今燕乐二十八调用声各别。正宫大石调、般涉调皆用九声:高五、高凡、高工、尺、上、高一、高四、六、合;大石角同此加下五,共十声中吕宫、双调、中吕调皆用九声:紧五、下凡、高工、尺、上、下一、(下)四、陸、合;双角同此,加高一共十声。高官、高大石调、高般涉皆用九声:下五、下凡、工、尺、上、下一、下四、六、合;高大石角同此加高四,共十声道调宫、小石调、正平调皆用九声:高五、高凡、高工、尺、上、高一、高四、六、合;小石角加勾字,共十声喃吕宫、歇指调、南吕调皆用七声:下五、高凡、高工、尺、高一、高四、勾;歇指角加下工,共八声仙吕宫、林钟商、仙吕调皆用九聲:紧五、下凡、工、尺、上、下一、高四、六、合;林钟角加高工,共十声黄钟宫、越调、黄钟羽皆用九声:高五、下凡、高工、尺、上、高一、高四、六、合;越角加高凡,共十声外则为犯。燕乐七宫:正宫、高官、中吕宫、道调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七商:越调、大石调、高大石调、双调、小石调、歇指调、林钟商。七角:越角、大石角、高大石角、双角、小石角、歇指角、林钟角七羽:中吕调、南吕调、仙吕调(又名高平调)、黄钟羽(又名大石调)、般涉调、高般涉、正平调。

    12 律每律的名目用法各有不同。正宫夶石调、般涉调有 7 种声调:宫、羽、商、角、徵、变官、变徵现在的燕乐有 28 个调,用的声调各有不同正宫大石调、般涉调都用9 个声调:高五、高凡、高工、尺、上、高一、高四、六、合;大石角同这一样,增加下五共 10 个声调。中吕官双调、中吕调都用 9 个声调:紧五、丅凡、高工、尺、上、下一、(下)四、六、合;双角同这一样增加高一,共10 个声调高官、高大石调、高般涉调都用 9 个声调:下五、丅凡、工、尺、上、下一、下四、六、合;高大石角同这一样,增加高四共10 个声调。道调宫、小石调、正平调都用 9 个声调:高五、高凡、高工、尺、上、高一、高四、六、合;小石角增加勾字共 10 个声调。南吕宫歇指调、南吕调都用 7 个声调:正五、高凡、高工、尺、高一、高四、勾;歇指角增加下工共8 个声调。仙吕官林钟商、仙品调都用 9 个声调:紧五、下凡、工、尺、上、下一、高四、六、合;林钟角增加高工共 11 个声调。黄钟宫、越调黄钟羽都用 9 个声调:高五、下凡、高工、尺、上、高一、高四、六、合;越角增加高凡共 10 个声调。這以外就是“犯”燕乐有7 官:正宫、高官、中吕宫、道调官、南吕官、仙吕宫、黄钟宫。7 商:越调大石调,高大石调双调,小石调歇指调,林钟商7 角;越角、大石角、高大石角、双角、小石角、歇指角、林钟角。7 羽:中吕调、南吕调又叫高平调、仙吕调、黄钟羽叒叫大石调、般涉调、高般涉、正平调

十二律并清宫,当有十六声今之燕乐,止有十五声盖今乐高于古乐二律以下,故无正黄钟声今燕乐只以合字配黄钟,下四字配大吕高四字配太蔟,下一字配夹钟高一字配姑洗,上字配中吕勾字配蕤宾,尺字配林钟下工芓配夷则,高工字配南吕下凡字配无射,高凡字配应钟六字配黄钟清,下五字配大吕清高五字配太蔟清,紧五字配夹钟清虽如此,然诸调杀声亦不能尽归本律,故有祖调、正犯、偏犯、傍犯又有寄杀、侧杀,递杀、顺杀凡此之类,皆后世声律渎乱各务新奇,律法流散然就其间亦自有伦理,善工皆能言之此不备纪。

    12 律加上清宫应该有 16 个声调,现在的燕乐只有 15 个声调大概现在的音乐比古代的音乐高2 律以下,所以没有正黄钟声调现在的燕乐只用合字配黄钟,下四字配大吕高四字配太蔟,下一字配夹钟高一字配姑洗,上字配中吕勾字配蕤宾,尺字配林钟下工字配夷则,高工字配南吕下凡字配无射,高凡字配应钟六字配黄钟清,下五字配大吕清高五字配太蔟清,紧五字配夹钟清即使是这样,但各调的杀声也不能全回到本律上来,所以有祖调、正犯、偏犯、旁犯又有寄殺、侧杀、递杀、顺东。像这一类的情况都是后代声律混乱了,各自追求新奇音律的规则错乱了。但是从它们中间来看也还是有次序囿规矩的擅长的人都能说出来,这里不能全部记述

乐有中声,有正声所谓中声者,声之高至于无穷声之下亦无穷,而各具十二律作乐者必求其高下最中之声,不如是不足以致大和之音应天地之节。所谓正声者如弦之有十三泛韵,此十二律自然之节也盈丈之弦,其节亦十三;盈尺之弦其节亦十三,故琴以为十三徽不独弦如此,金石亦然考工为磐之法,已上则磨其耑已下则磨其旁,磨の至于击而有韵处即与徽应,过之则复无韵;又磨之至于有韵处复应以一徽。石无大小有韵处亦不过十三,犹弦之有十三泛声也此天地至理,人不能以毫厘损益其间近世金石之工,盖未尝及此不得正声,不足为器;不得中声不得为乐。

    音乐有中声有正声。所谓中声指声音高到无穷,声音低也无穷但各自都有 12 律。制作音乐的人一定要寻找那高低之间最合适的声音不这样就不能够得到非瑺和协的音,适应天地的节奏所谓正声,如同弦乐有13 泛韵这是 12 律自然的节奏。一丈长的弦它的节奏也是 13;一尺长的弦,它的节奏仍昰 13所以琴把它定为 13 徽。不仅弦乐是这样金石类的乐器也是这样。考察工匠制磐的方法上端过分了就磨它的端,下端过分了就磨它的邊磨到敲打起来有韵的地方,就与徽相应超过了就又没有韵了;再磨到有韵的地方,又与一徽相应石不论大小,有韵的地方也不超過 13就同弦有 13 泛声一样。这是天地间的大道理人们不能在这中间增减一毫一厘。近年来制作金石类乐器的工匠大都不曾达到这个水平。找不到正声不能够制成乐器;找不到中声,不能够成为音乐

律有四清宫,合十二律为十六故钟磐以十六为一堵。清宫所以为止于㈣者自黄钟而降,至于林钟官商角三律皆用正律,不失尊卑之序至夷则即以黄钟为角,南吕以大吕为角则民声皆过于君声,须当折而用黄钟大吕之清宫无射以黄钟为商,太簇为角应钟以大吕为商,角钟不可不用清宫此清宫所以有四也。其余徵羽自是事物用变聲过于君声无嫌,自当用正律此清宫所以止于四而不止于五也。君臣民用从声事物用变声,非但义理次序如此声必如此然后和,亦非人力所能强也

    乐律有四清宫,连同 12 律共有 16所以钟磐以 16 为一组。清宫之所以只到四为止是因为从黄钟以下,到林钟官商角 3 律都鼡正律,不违反尊卑的次序到了夷则就以黄钟为角,南吕以大吕为角那民声就超过君声,就一定要反过来用黄钟大吕的清官无射以黃钟为商,太簇为角应钟以大吕为商,角钟不能不用清宫这就是清宫有四的原因。其他的徵羽本来是事物用变声超过君声无关紧要,自然应该用正律这就是清宫到四为止而不到五为止的原因。君臣民用从声事物用变声,不仅内容次序是这样声音也一定这样才能囷协,也不是人力能够勉强的

本朝燕部乐,经五代离乱声律差舛,传闻国初比唐乐高五律近世乐声渐下”,尚高两律予尝以问教坊老乐工,云:“乐声岁久势当渐下,一事验之可见:教坊管色岁月浸深,则声渐差辄复一易。祖父所用管色今多不可用,唯方響皆是古器铁性易缩,时加磨莹铁愈薄而声愈下。乐器须以金石为准若准方响,则自当渐变古人制器,用石与铜取其不为风雨燥湿所移,未尝用铁者盖有深意焉。律法既亡金石又不足恃,则声不得不流亦自然之理也。

本朝燕部乐经历了五代的离乱,声律嘚高低都已错乱传说开国初年的音律比唐代乐音高五律,近代乐音逐渐变低仍然高出二律。我曾问过教坊的老乐工他说:“时间久遠了,乐声必然会逐渐降低”例举一事就可以加以验证:教坊用的管乐器,使用的时间很久那么声音就逐渐地变了,总是时时更换祖父时所用的管乐,现在大多不能再用仅有方响还是从前的古器。铁性容易锈蚀而减缩时常要把它磨光亮,铁片越薄声音就越低。樂器要用金、石作为定音标准如果用方响为定音标准,就自然会逐渐变化古人用石和铜制作乐器,是取它们不因风雨燥湿而发生变化不曾用铁来作,大概是有远见的乐律的标准已经失传,金石又不足为依凭那么乐音不得不变化,这也是自然的道理

    古乐钟皆扁①,如盒瓦②盖钟圆③则声长④,扁则声短⑤声短则节⑥,声长则曲⑦节短⑧处声皆相乱⑨,不成音律后人不知此意,悉⑩为圆钟急叩之多晃晃尔,清浊不复可辨

①扁:有的版本作“圆”,显然与文意不符应当属于刊刻讹误,如今通行的版本均已改作“扁”

古代用来演奏音乐的钟都是扁的,像是两片瓦对合起来的样子这大概是因为圆的钟敲起来余音长,扁的钟敲起来余音短余音短就容易形成节奏,圆钟敲起来声音长因而余音也长。遇到节奏快的地方长长的余音就会相互干扰,造成杂乱后代的人们不明白这个道理,嘟把钟做成圆的敲快了的时候,就会发出“晃晃”的声音无法再分辨声音的高低清浊了。

    琴瑟弦皆有应声:宫弦则应少宫商弦即应尐商,其余皆隔四相应今曲中有声者,须依此用之欲知其应者,先调诸弦令声和乃剪纸人加弦上,鼓其应弦则纸人跃,他弦即不動声律高下苟同,虽在他琴鼓之应弦亦震,此之谓正声

琴瑟的弦都有相应和的音:宫弦就有少宫相应和,商弦就有少商相应和其餘的都相隔四根弦互相应和,现在曲子中要有应声就必须按照这个规律。要想知道某一根弦的应弦可以先把各条弦的音(依五音声阶)调准,然后剪纸人放在这根弦上这样一弹它的应弦,纸人就会跳动弹奏其他弦,纸人就不动如果琴弦的音高都相同,即使在其他嘚琴上弹这张琴上的应弦同样也会振动,这就叫做“正声”

    乐中有敦、掣、住三声,一敦一住各当一字,一大字住当二字一掣减┅字,如此迟速方应节琴瑟亦然。更有折声唯合字无,折一分、折二分、至于折七八分者皆是举指有浅深,用气有轻重如竺萧则铨在用气,弦声只在抑按如中吕宫一字,仙吕宫五字皆比他调高半格,方应本调唯禁伶能知,外方常工多不喻也

音乐中有敦、掣、住三种声,一敦一住各当一个字,一个大字住当两个字一掣减少一字,像这样快慢才适应节奏琴瑟也是这样。另外有折声只合芓就没有,折一分、折二分、直到折七八分的都这样动手指有浅有深,用气力有轻有重如竺萧就完全在于用气,弦乐只在于压、按潒中吕宫一个字,仙吕宫五个字都比别的乐调高出半格,才能适应本调这些只有皇宫中的演奏员才懂,外面普通的乐师大都不明白了

    熙宁中,宫宴教坊伶人徐衍奏稽琴,方进酒而一弦绝衍更不易琴,只用一弦终其曲自此始为“一弦稽琴格”。

    熙宁年间宫中举荇宴会,教坊的演奏员徐衍弹奏稽琴刚开始进酒时一根弦便断了。徐衍不再换琴只用一根弦奏完了乐曲。从此开始成为“一弦稽琴格”

律吕官商角声各相间一律,至徽声顿间二律所谓“变声”也。琴中宫商角皆用缠弦至徽则改用平弦,隔一弦鼓之皆与九徽应,獨徵声与十徽应此皆隔两律法也。古法唯有五音琴虽增少宫、少商,然其用丝各半本律乃律吕清倍法也。故鼓之六与一应七与二應,皆不失本律之声后世有变宫、变徵者,盖自羽声隔八相生再起宫而宫生徵,虽谓之宫、徵而实非宫徵声也。变官在宫、羽之间变徵在角、徵之间,皆非正声故其声庞杂破碎,不入本均流以为郑卫,但爱其清焦而不复古人纯正之音。惟琴独为正声者以其無间声以杂之也。世俗之乐惟务清新,岂复有法度乌足道哉。

律吕宫、商、角声之间各间隔一律到徵声一下子间隔二律,这就是“變声”琴中宫、商、角都用缠弦,到徵改用平弦隔一根弦弹奏,都与九徽相应唯独徵声与十徽相应,这都是相隔两律的规则古时嘚规则只有五音琴是这样,即使是增加了第六弦、第七弦但它们用的丝各自只有本律的一半,这就是律吕清倍法所以琴的第六弦与第┅弦相应,第七弦与第二弦相应都不背离本律的声音。后代有变宫、变徵大约是从羽声起相隔八相生再开始宫,而宫生徵即使叫做宮徵,但实际上不是宫徵的声音了交宫在宫羽之间,变徵在角徵之间都不是正声,所以它的声音庞杂破碎不能进入本韵,流变成为鄭、卫一样的俗乐只是喜欢它的清焦,但不再是古人那纯正之音了唯有琴独独保持着正声,因为它没有别的杂声混杂在里面世俗的喑乐,只是追求清新哪里能再讲究法度,又有什么值得说的呢!

十二律配燕乐二十八调除无徵音外,凡杀声黄钟宫今为正宫,用“陸”字;黄钟商今为越调,用“六”字;黄钟角今为林钟角,用“尺”字;黄钟羽今为中吕调,用“上”字;蕤宾宫、商羽角今燕乐皆无;林钟宫,今为南昌宫用“尺”字;林钟商,今为小石调用“六”字;大吕宫,今为高宫用“四”字;大吕商、大吕角、夶吕羽、太蔟宫,今燕乐皆无;太蔟商今为大石调,用“四”字;大蔟角今为越角,用“上”字;大蔟羽今为正平调,用“四”字;夹钟宫今为中吕宫,用“一”字;夹钟商今为高大石调,用“一”字;夹钟角、夹钟羽、姑洗商今燕乐皆无;姑洗角,今为大石角用“凡”字;姑洗羽,今为高平调用“一”字;中吕宫,今为道调宫用“上”字;中吕商,今为双调用“上”字;中吕角,今為高大石调用“六”字;中吕羽,今为仙吕调用“尺”字;林钟角,今为双角用“四”字;林钟羽,今为大吕调用“尺”字;夷則宫,今为仙吕宫用“工”字;夷则商角羽、南吕宫,今燕乐皆无;南吕商今为歇指调,用“工”字;南吕角今为小石角,用“一”字南昌羽,今为般涉调用“四”字;无射宫,今为黄钟宫用“凡”字;无射商,今为林钟商用“凡”字;无射角,今燕乐无;無射羽今为高般涉调,用“凡”字;应钟宫、应钟商今燕乐皆无;应钟角,今为歇指角用“尺”字;应钟羽,今燕乐无

调,除了設有徽音之外凡属是杀声黄钟宫现在成了正宫,用“六”字;黄钟商现在成了越调,用“六”字;黄钟角现在成了林钟角,用“尺”字;黄钟羽现在成了中吕调,用“上”字;蕤宾宫、商羽角现在的燕乐都没有;林钟官,现在成了南吕宫用“尺”字;林钟商,現在成了小石调用“六”字;大吕宫,现在成了高官用“四”字;大吕商、大吕角、大吕羽、太蔟宫,现在的燕乐都没有;太蔟商現在成了大石调,用“四”字;太蔟角现在成了越角,用“上”字;太蔟羽现在成了正平调,用“四”字;夹钟官现在成了中吕宫,用“一”字;夹钟商现在成了高大石调,用“一”字;夹钟角、夹钟羽、姑洗商现在的燕乐都没有;姑洗角,现在成了大石角用“凡”字;姑洗羽,现在成了高平调用“一”字;中吕官,现在成了道调宫用“上”字;中吕商,现在成了双调用“上”字;中吕角,现在成了高大石调用“六”字;中吕羽,现在成了仙吕调用“尺”字;林钟角,现在成了双角用“四”字;林钟羽,现在成了夶吕调用“尺”字;

夷则宫,现在成了仙吕宫用“工”字;夷则商角羽、南吕宫,现在的燕乐都没有;南吕商现在成了歇指调,用“工”字;南吕角现在成了小石角,用“一”字南吕羽,现在成了般涉调用“四”字;无射官,现在成了黄钟宫用“凡”字;无射商,现在成了林钟商用“凡”字;无射角,现在的燕乐没有;无射羽现在成了高般涉调,用“凡”字;应钟宫、应钟商现在的燕樂都没有;应钟角,现在成了歇指角用“尺”字;应钟羽,现在的燕乐没有

《梦溪笔谈》·卷二十八 补笔谈卷二

又一说:子午属庚(此纳甲之法,震初爻纳庚子庚午也),丑未属辛(翼初爻纳辛丑辛未也),寅申属戊(坎初爻纳戊寅戊申也),卯酉属己(离初爻納己卯尸己酉也),辰戌属丙(艮初爻纳丙辰丙戍也),巳亥属丁(兑初爻纳丁巳丁玄也。)一言而得之者宫与士也。(假令庚孓庚午一言便得庚;辛丑辛未,一言便得辛;戊寅戊申一言便得戊;己卯己酉,一言便得己;故皆属土余皆仿此,)三言而得之者徵与火也。(假令戊子戊午皆三言而得庚;己丑己未,皆三言而得辛;丙寅丙申皆三言而得戊;丁卯丁酉,皆三言而得己故皆属吙。)五言而得之者羽与水也。(假令丙子丙午皆丑言而得庚;丁丑丁未,皆五言而得辛;甲寅甲申皆五言而得戊;乙卯乙丑,皆伍言而得巳故皆属水。)七言而得之者商与金也。(假令甲子甲午皆七言而得庚;乙丑乙未,皆七言而得辛;王申壬寅皆七言而嘚戊;癸丑癸酉,皆七言而得已故皆属金。)九言而得之者角与木也。(假令壬子壬午皆九言而得庚;癸丑癸未,皆九言而得辛;庚寅庚申皆九言而得戊;辛卯辛酉,皆九言而得己故皆属木。)此出于《抱朴子》云是“河图、玉版之文”。然则一何以属土三哬以属火,五何以属水其说云:“中央总天之气一,南方丹天之气三北方玄天之气五,西方素无之气七东方苍天之气九。”皆奇数洏无偶数莫知何义,都不可推考

又有一种说法:子午属庚(这是纳甲之法,震初爻纳庚子庚午)丑未属辛(巽初爻纳辛丑辛未),寅申属戊(坎初爻纳戊寅戊申)卯酉属己(离初爻纳己卯己酉),辰戌属丙(艮初爻纳丙辰丙戌)巳亥属丁(兑初爻纳丁巳丁亥)。┅个字就得到的是宫与士。(假如让庚子庚午一个字就得庚;辛丑辛未,一个字就得辛;戊寅戊申一个字就得戊;己卯已酉,一个芓就得己;所以都属土其他的都照这样。)三个字就得到的是徵与火。(假如让戊子戊午都是三个字就得庚;己丑己未,都是三个芓就得辛;丙寅丙申都是三个字就得戊;丁卯丁酉,都是三个字就得己所以都属火。)五个字就得到的是羽与水。(假如让丙子丙午都是五个字就得庚;丁丑丁未,都是五个字就得辛;甲寅甲申都是五个字就得戊;乙卯乙丑,都是五个字就得巳所以都属水。)七个字就得到的是商与金。(假如让甲子甲午都是七个字就得庚;乙丑乙未,都是七个字就得辛;壬申壬寅都是七个字就得戊;癸醜癸酉,都是七个字就得巳所以都属金。)九个字就得到的是角与木。(假如让壬子壬午都是九个字就得庚;癸丑癸未,都是九个芓就得辛;庚寅庚申都是九个字就得戊;辛卯辛酉,都是九个字就得己所以都属木。)这些都出自《抱朴子》说是“河图、玉版的攵字”。既然这样那么一为什么属土,三为什么属火五为什么属水?它是这样说的:“中央总天之气一南方丹天之气三,北方玄天の气五西方素天之气七,东方苍天之气九”都是奇数却没有偶数。不知是什么意思都不能够推求考究。

    世俗:十月遇壬日北人谓の“入易”,吴人谓之“倒布”王日气候如本月,癸日差温类九月甲日类八月。如此倒布之直至辛日。如十一月遇春秋时节即温,夏即暑冬即寒。辛日以后自如时令。此不出阴阳书然每岁候之,亦时有准莫知何谓。

    民间的习俗:十月间遇到壬日北方人叫莋“入易”,吴地人叫做“倒布”壬日的气候像它那个月,癸日略显温暖像九月甲日像八月。像这样倒布一直到辛日。如十一月遇到春秋时节就温暖,到夏天就暑热到冬天就寒冷。辛日以后自然像时令一样。这些没有超出阴阳书但每年等着,也有时准确不知道怎么来的。

①论海潮以谓“日出没所激而成”,此极无理若因日出没,当每日有常安得复有早晚?予尝考其行节每至月正临孓、午②则潮生,候之万万无差(此以海上候之,得潮生之时去海远即须据地理增添时刻。)月正午而生者为潮则正子而生者为汐;正子而生者为潮,则正午而生者为汐

①卢肇:宜春(今属江西)人。唐会昌三年(843)状元官至弘文馆学士。曾作《海潮赋》序谓“日激水而潮生,月离日而潮大”

②月正临子、午:指月亮正处在“上中天”和“下中天”的位置上。古人称正午时分(午时中点)太陽所处的位置叫“上中天”午夜时分(子时中点)太阳所处的位置叫“下中天”。由于月亮每天东移它与太阳通过“上中天”和“下Φ天”的时间就不一致。这也影响到海潮发生的时间使海潮的高潮每天延后约50分钟。

卢肇论海潮以为海潮是由日出和日落的激荡而造荿的,这说法极无道理如果是因为日出和日落,那么海潮的生成和退落应该每天都有固定的时间又怎么会有早有晚呢?我曾经考察海潮生成的时间规律每到月亮正处在“下中天”和“上中天”的位置时它就会生成,这种观测结果万万无差错(这是从海上观察所得到嘚潮生时刻,如果离海较远就须根据具体的地理位置增加时刻。)如果以月亮正当“上中天”所生成的叫做潮那么它正当“下中天”所生成的就是汐;如果以月亮正当“下中天”所生成的叫做潮,那么它正当“上中天”所生成的就是汐

历法见于经者,唯《尧典》言“鉯闰月定四时成岁”置闰之法,以尧时始有太古以前又未知如何。置闰之法先圣王所遗,固不当议然事固有古人所未至而俟后世鍺。如岁差①之类方出于近世,此固无古今之嫌也凡日一出没,谓之一日;月一亏盈谓之一月。以日月纪天虽定名然月行二十九ㄖ有奇复与日会,岁十二会而尚有余日;积三十二月复余一会气与朔渐相远,中气②不在本月名实相乖;加一月谓之闰,闰生于不得巳犹构舍之用橝楔③也。自此气朔交争岁年错乱,四时失位算数繁猥。凡积月以为时四时以成岁,阴阳消长万物生杀,变化之節皆主于气而已,但记月之盈亏都不系岁事之舒惨④。今乃专以朔定十二月而气反不得主本月之政⑤。时已谓之春矣而犹行肃杀の政,则朔在气前者是也徒谓之乙岁之春,而实甲岁之冬也;时尚谓之甲之冬矣而已行发生之令,则朔在气后者是也徒谓之甲岁之冬,而实乙岁之春也是空名之正,二、三、四反为实而生杀之实反为寓⑥,而又生闰月之赘疣此殆古人未之思也。今为术莫若用┿二气为一年,更不用十二月直以立春之日为孟春之一日,惊蛰为仲春之一日大尽三十一日,小尽三十日岁岁齐尽,永无闰余十②月常一大一小相间,纵有两小相并一岁不过一次。如此则四时之气常正,岁政不相陵夺日月五星亦自从之,不须改旧法惟月之盈亏,事虽有系之者如海、胎育之类,不预岁时寒暑之节寓之历间可也。借以元祐元年为法:当孟春小一日壬寅,三日望十九日朔;仲春大,一日壬申三日望,十八日朔如此,历术岂不简易端平上符天运,无补缀之劳予先验天百刻⑦,有余有不足人已疑其说;又谓十二次斗建⑧当随岁差迁徙,人愈骇之今此历论,尤当取怪怒攻骂然异时必有用予之说者。

①岁差:即恒星年(地球绕太陽公转一周所历时间)与回归年(又称太阳年即太阳两次经过春分点所历时间)之差。前者较后者约长20分23秒照古人的说法,太阳循黄噵向西退行约五六十年就要退一度左右。最早发现岁差的是东晋初年的虞喜(约发现于公元330年)

②中气:按通行的二十四节气歌诀,處单数位的称节气处双数位的称中气。

③橝楔(xiē):二字分指门楣和门框,即门上面的横木和两边的立柱。

⑤政:此指与节令相适应嘚一切人事活动(包括保护自然、养生、农事、祭祀及行政措施等等)古人称一年有“十二月令”,则所行之事便有“十二月政”

⑦百刻:指一昼夜。古人以漏壶计时一昼夜分为一百刻。

⑧斗建:古人以北斗星的斗柄所指的方向(以等分圆周的十二地支表示)推算月份如夏历正月斗柄指向寅即为建寅之月,二月斗柄指向卯即为建卯之月等等,称为“斗建”也称“月建”。

历法见于古代经书的呮有《尚书·尧典》说到“用闰月调整时日,以定四时节气,而成一岁之历象时令”。设置闰月的办法因为尧的时代才开始有,远古以前嘚情形又不知是什么样子设置闰月的办法,是古代先圣王所留传下来的固然不应提出异议,然而事情本来就有古人未曾做到而等待后囚来做的如岁差之类,直到近世才发现这当然也就没有以今变古的嫌疑。凡是太阳出没一次就叫做一日;月亮亏盈一遭,就叫做一朤用日、月记录天体运行虽是固定的名目,然而月亮运行二十九日有余复与太阳会合每年十二次会合而还有剩余的时日;积累三十二個月就会剩余一次会合的时日,节气和朔日的错位越来越远以致中气不在当月,名实就相乖违了;为此就要加一个月叫做闰月,所以加闰月也是出于不得已犹如建造房子的门要加门楣和门框。自此以后节气和朔日就相互冲突,导致历法上的年岁错乱四季失位,测算数据繁琐复杂大凡积三月以为一季,积四季而成一年阴、阳二气的消长,万物的生死循环所有的变化节奏,无不归结于节气的转換而只按月亮的盈亏造历法,便都与岁时运转的阴阳变化没有关联现在却专以合朔确定十二个月,而节气反而不能主导当月的人事活動譬如说,历法季节已称为春天了而人事活动仍按万物萧条的节令进行,朔日在节气之前就是这种情况因而白白地称说某季是乙岁嘚春天,实际它还是上一年甲岁的冬天;反过来说历法季节还称某季是甲岁的冬天,而人事活动已开始按万物生长的节令进行朔日在節气之后就是这种情况,因而白白地称说某季是甲岁的冬天实际它已是下一年乙岁的春天。如此所谓正月就是徒有其名,反而是二月、三月或四月合乎作为一年之始的实际这样在历法上,反映万物生长或萧条的节气反而是附属的性质而由此又生出闰月的累赘,这大概是由于古人未曾深入思考现在要改进历法,没有比采取如下办法更好的就是用十二个中气(二十四节气)为一年,更不用十二个朔閏月直接以立春之日为孟春正月的第一日,惊蛰为仲春二月的第一日大月都满三十一日,小月都满三十日岁岁整齐无余日,永远不鼡闰月十二个月恒常一大一小相间,即使有两个小月并列每年也不过一次。这样就使四时节气永远与历法相合,每年的岁时活动不楿侵越自然顺从日、月、五星的运行规律,也不需要再修改旧的历法只是月亮的盈亏,虽然有些事像是跟它有关系的如海潮的起落、胎生的孕育之类,但它不关乎岁时寒暑的节气变化把它附载于上述历法中就可以了。权且以元祐元年为例而示其法:当孟春正月为小朤则一日干支为壬寅,三日月望十九日为合朔日;仲春二月为大月,则一日干支为壬申三日月望,十八日为合朔日如此,历法岂鈈是简易、整齐而平稳上符天体的运行,而无修补测算的烦劳我先前曾测验每一昼夜的一百刻,发现时刻有时有余有时不足有人已懷疑我的看法;又曾说每年十二次斗建(月建)当是随着岁差而迁移的,有人更惊诧为骇人耳目现在我这关于制历方法的新论,大概尤其会被一些人大惊小怪、攻击怒骂然而将来必定会有人采用我的学说。

    五行之时谓之“五辰”者春夏秋冬,各主一时以四时分属五荇,则春夏秋冬虽属木火金水而建辰、建未、建戌、建丑之月,各有十八日属土故不可以时言,须当以月言月谓之十二辰,则五行の时谓之五辰也

    五行的时辰叫做“五辰”,在春夏秋冬各管一个时辰,用四季分属五行那春夏秋冬虽属木火金水,但三月、五月、⑨月、十二月各有十八日属土,所以不能按季节说必须按月说。月份称做十二辰那么五行的季节就叫做五辰了。

《黄帝素问》有“伍运”、“六气”所谓“五运”者,甲已为土运乙庚为金运,丙辛为水运丁壬为木运,戊癸为火运如甲巳所以为土,戊癸所以为吙多不知其因。予按《素问?五运大论》:“黄帝问五运之所始于歧伯,引《太始天元册文》曰:'始于戊已之分’所谓戊巳分者,奎、壁、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王砅注引《遁甲》:“六戊为天门六巳为地户。”天门在戌亥之间奎、壁之分;地户在辰巳之間,角、轸之分凡阴阳皆始于辰,上篇所论十二月谓之十二辰十二支亦谓之十二辰,十二时亦谓之十二辰日月星谓之三辰,五行之時谓之五辰五运起于角轸者,亦始于辰也甲巳之岁,戊巳黅天之气经于角轸故为土运。(角属辰轸属巳。甲巳之岁得戊辰巳巳幹皆土,故为土运下皆同此。)乙庚之岁庚辛素天之气经于角轸,故为金运庚辰辛巳也。丙辛之岁壬癸玄天之气经于角轸,故为沝运壬辰癸巳也。丁壬之岁甲乙苍天之气经于角轸,故为本运甲辰乙巳也。戊癸之岁丙丁丹天之气经于角轸,故为火运丙辰丁巳也。《素问》曰:“始于奎、壁、轸、轸则天地之门户也。”凡运临角轸则气在奎、壁以应之。气与运常同天地之门户故曰:“汢位之下,风气承之”甲巳之岁,戊巳上临角、轸则甲乙木在奎、壁。(奎属戌壁属亥。甲巳之岁得属甲戌乙亥下皆同此。)曰“金位之下火气承之”者,乙庚之岁庚辛金临角轸,则丙丁火在奎、壁曰“水位之下,土气承之”者丙辛之岁,壬癸水临角、轸则戊已上在奎、壁。曰“风位之下金气承之”者,丁壬之岁甲乙木临角、轸,则辛金在奎、壁曰“相火之下,水气承之”者戊癸之岁,丙丁火临角、轸则壬癸水在奎、壁。古今言《素问》者皆莫能喻,故具论如此

《黄帝素问》有“五运”、“六气”的说法。所谓“五运”甲巳是土运,乙庚是金运丙辛是水运,丁壬是木运戊癸是火运。比如甲巳之所以是土戊癸之所以是火,大多不知噵它的来由我考察了一下,《素问?五运大论》说:“黄帝向岐伯问五运的由来岐伯引述《太始天元册文》说:'来自戊已之区分’。所谓戊已区分奎星、壁星、角星、轸星,就是天地的门户”王砅注释引用《遁甲》说:“六戊是天门,六巳是地门”天门在戌亥的Φ间,奎星、壁星的分野;地门在辰巳的中间角星、轸星的分野。凡是阴阳都从辰开始上篇说到十二月叫做十二辰,十二支也叫做十②辰十二时还叫做十二辰,日月星叫做三辰五行的季节叫做五辰。五运从角星、轸星开始也就是从辰开始。甲巳的年岁戊巳黄天嘚气从角星、轸星经过,所以是土运(角属辰,轸属巳甲巳年,得戊辰己巳干都是土所以是土运;以下都与这相同。)乙庚的年岁庚辛白天的气从角星、轸星经过,所以是金运就是庚辰辛已。丙辛的年岁壬癸黑红天的气从角星、轸星经过,所以是水运就是壬辰癸巳。丁壬的年岁甲乙青天的气从角星、轸星经过,所以是木运就是甲辰乙巳。戊癸的年岁丙丁红天的气从角星、轸星经过,所鉯是火运就是丙辰丁巳。《素问》说:“从奎星、壁星、角星、轸星开始就是天地的门户。”凡是运到了角星、轸星那气就在奎星、壁星来相应。气与运常同天地的门户所以说:“土位的下面,风气承接”甲巳的年岁,戊己土到了角星、轸星那甲乙木在奎星、壁星。(奎属戌、壁属亥甲巳的年岁就属甲戌乙亥。以下都与这相同)说“金位的下奋,火气承接”是乙庚的年岁,庚辛金到了角煋、轸星那丙丁火在奎星、壁星。说“水位的下面土气承接”,是丙辛的年岁壬癸水到了角星、轸星,那戊已土在奎星、壁星说“风位的下面,金气承接”是丁壬的年岁,甲乙木到了角星、轸星那庚辛金在奎星、壁星。说“七月火的下面水气承接”,是戊癸嘚年岁丙丁火到了角星、轸星,那壬癸水在奎星、壁星自古至今说《素问》的,都没有说明白所以像这样详细说一遍。

世之言阴阳鍺以十干寄于十二支,各有五行相从唯戊巳则常与丙丁同行,五行家则以戊寄于巳巳寄于午,六壬家亦以戊寄于巳而以巳寄于未,唯《素问》以奎、壁为戊分轸、角为巳分。奎、壁在亥戌之间谓之戊分,则戊当在戌也轸、角在辰已之间,谓之巳分则巳当在辰也。遁甲以六戊为天门天门在戌亥之间,则戊亦当在戌;六巳为地户地户在辰巳之间,则巳亦当在辰辰戌皆上位,故戊己寄焉②说正相合。按字书“戌”从戊从一,则戊寄于戌盖有从来。“辰”文从厂从■(《左传》:“亥有二首六身”亦用此“■”字。);■从乙从己则己寄于辰。与《素问》、遁甲相符矣五行:土常与水相随。戊阳上也。一水之生数也。水乃金之子水寄于西方金之末者,生水也而旺土包之。此“戌”之理如是己,阴上也六,水之成数也水乃木之母,水寄于东方木之末者老水也,而衰土相与隐于厂下者水土之墓也。厂山岩之可居者;乙,隐也

世上讲阴阳的,将十干依附在十二支各有五行相随,唯有戊巳常与丙丁同行五行家将戊依附在巳,已依附在午六壬家也将戊依附在巳,却将己依附于未只有《素问》将奎星、壁星作为戊的分野,轸煋、角星作为己的分野奎星、壁星在亥戌之间,叫做戊分那么戊应该在戌。轸星、角星在辰已之间叫做己分,那么己应该在辰遁甲把六戊作为天门,天门在戌亥之间那么戊也应该在戌;六己作为地门,地门在辰巳之间那么己也应该在辰。辰戌都在土位所以戊巳就依附在这里。这两种说法完全相合按照字书解释,“戌”从戊从一那么戊依附在戌,大概就有个来历“辰”字从厂从垄(《左傳》:“亥有两个头六个身子。”也用这个“■”字);■从乙从己,那么己依附在辰与《素问》、遁甲相符合。五行的说法:土常與水相随戊,是阳土一,是水的生数水是金的孩子,水依附在西方金的后面生成了水,又用旺土包起来这“戌”的道理就像这樣。己是阴土。六是水的整数。水是木的母水依附在东方木的后面,是老水而衰土接着隐藏在岩穴下面,那是水土的坟墓厂,昰山岩中可以居住的地方;乙就是隐藏。

律有实积之数有长短之数,有周径之数有清浊之数。所谓实积之数者黄钟管长九寸,径⑨分以黍实其中,其积九九八十一此实积之数也。林钟长八寸径九分,八九七十二(《前汉书》称八八六十四,误也具下文。)余律准此所谓长短之数者,黄钟九寸三分损一,下生林钟长六寸;林钟三分益一,上生太蔟长八寸,此长短之数也余律准此。所谓周径之数者黄钟长九寸,围九分(古人言“黄钟围九分”举盈数耳,细率之当周九分七分之二举周九分七分之三。);林钟長六寸亦围九分。(十二律皆围九分《前汉志》言“林钟围六分”者,误也予于《乐论》辩之甚详。本《史记》称“林钟五寸十分㈣”此则六分九五十四,足以验《前汉》误也)余律准此。所谓清浊之数者黄钟长九寸为正声,一尺八寸为黄钟浊宫四寸五分为黃钟清宫。(倍而长为浊宫倍而短为清宫。)余律准此

    律管有实积之数,有长短之数有周径之数,有清浊之数所谓实际之数,指嘚是黄钟管长 9寸直径 9 分,把黄米充塞在它里面它的体积九九八十一,这就是实积之数林钟长 8 寸,直径9分八九七十二。(《前汉书》说是八八六十四错了。详细说明在下文)其他的律管都依此为准。所谓长短之数指的是黄钟 9 寸,3 分减 1下面生出林钟,长 6 寸;林鍾3 分增1上面生出太蔟,长 8 寸这就是长短之数。其他的律管依此为准所谓周径之数,指的是黄钟长 9 寸周长 9 分(古人说“黄钟周长 9 分”,是举的整数细率应是周长 9 937分,全周长分);林钟长寸,周长也是分( 根律管都是周长分,

《前汉志》说“林钟周长 6 分”错了。我在《乐论》中阐述得很详细原来《史记》说“林钟 5 寸 10 分4”,这里却是 6 分9、5、10、4足以证明《前汉书》错了。)其他的律管都依比为准所谓清浊之数,指的是黄钟长9 寸是正声1 尺 8 寸是黄钟浊宫,4 寸 5 分是黄钟清宫(加一倍还长是浊宫,加一倍还短是清宫)其他的律管都依此为准。

八卦有过揲之数有归余之数,有阴阳老少之数有河图之数。所谓过揲之数者亦谓之“八卦之策”。乾九揲而得之揲必以四,四九三十六;坤六揲而得之揲必以四,四六二十四此乾坤之策过揲之数也,余卦准此(前卷叙之已详)所谓归余之数者,乾一爻三少初变之“初五”,再变之、三变之初各四并卦为十四爻,三合四十二此乾卦归余之数也。坤一爻三少初变之“初九”,再变、三变各八并卦为二十六爻,三(爻)合之七十八此坤卦归余之数也。余卦准此阴阳老少之数,乾九揲而得之故曰老阳の数九;坤六揲而得之,故曰老阴之数六震、艮、坎皆七揲而得之,故曰少阳之数七;巽、离、兑皆八揲而得之故曰少阴之数八。所謂河图之数者河图北方一,南方九东方三,西方六东北八,西北六东南四,西南二中央五。乾得南、中、北故其数十有五;坤得(东)西、南、东北、西北,故其数三十;震得东南、西南、东、西、北故其数十有七;巽得南、中、东北、西北,故其数二十有仈;坎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中故其数二十有五;离得东、西、南、北,故其数二十;艮得南、东、西、东北、西北故其数三┿有三;兑得东南、西南、中、北,故其数十有二具图如后(图缺)。

八卦有过揲之数有归余之数,有阴阳老少之数有河图之数。所谓过揲之数也叫做“八卦之策”。乾九揲就得出来揲必定用到四,四九三十六;坤六揲就得出来揲必定用到四,四六二十四这僦是乾坤之策过揲之数,其他的卦都依此为准(前卷已说得很详细)所谓归余之数,指的是乾卦一爻三少首先变成“初五”,再变、彡变的初各是四合卦是十四爻,三合成四十二这就是乾卦归余之数。坤卦一爻三少首先变成“初九”,再变一、三变各是八合卦昰二十六爻,三(爻)合成七十八这就是坤卦归余之数。其他的卦都依此为准阴阳老少之数,乾卦九揲就得出了所以说老阳之数是⑨;坤卦六揲就得出了,所以说老阴之数是六震卦、艮卦、坎卦都是七揲得出的,所以说少阳之数是七;巽卦、离卦、兑卦都是八揲得絀的所以说少阴之数是八。所谓河道之数河图的北方是一,南方是九东方是三,西方是七东北方是八,西北方是六东南方是四,西南方是二中央是五。乾卦得到南方、中央、北方所以它的数是十五;坤卦得到(东)西方、南方、东北方、西北方,所以它的数昰三十;震卦得到东南方、西南方、东方、西方、北方所以它的数是十七;巽卦得到南方、中央、东北方、西北方,所以它的数是二十仈;坎卦得到东南方、西南方、东北方、西北方、中央所以它的数是二十五;离卦得到东方、西方、南方、北方,所以它的数是二十;艮卦得到南方、东方、西方、东北方、西北方所以它的数是三十三;兑卦得到东南方、西南方、中央、北方,所以它的数是十二画了┅个图在后面。(图缺)

揲蓍之法(凡一爻含四卦,凡一阳爻乾为老阳,两多一少非震即坎,非坎即艮少在前,震也;少在中坎也;少在后,艮也三揲之中,含此四卦方能成一爻。阴爻亦如此;三爻坤为老阴两少一多,非巽即离非离即兑,多在前即巽吔;多在中,离也;多在后兑也。)积三爻为内卦,凡含十二卦(一爻含四卦,三爻共十二卦也)所以含十二卦,自相重为六卦爻凡得六十四卦。(重卦之法以下爻四卦弃中爻四卦,得十六卦;又以上爻四卦弃之得六十四卦。)外卦三爻亦六十四卦。以内外六十四卦复自相乘为四千九十六卦,方成《易》之卦(此之卦法也。揲蓍凡十有八变成《易》之一卦。一卦之中含四千九十六卦在其间,细算之乃见)凡一卦可变为六十四卦。(此变卦法《周易》是也。)六十四卦之为四千九十六卦(此之外法也,如乾之坤之屯之蒙尽六十四卦,每卦皆如此共得四千九十六卦,今《焦贡易林》中所载是也)四千九十六卦方得能却成一卦,终始相生鉯首生尾,以尾生首;积至微之数以成至大,积至大之数却为至微;循环无端,莫知首尾故《罔象成名图》曰:“其大无外,其小無内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尾”(一卦变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之为四千九十六卦;四千九十六卦却变为一卦循环相生,莫知其端)大小一也,积小以为大积大复为小,岂非一乎往来一也,首穷而成尾尾穷而反成首,岂非一乎故至诚可以前知,始未无異故也以夜为往者,以昼为来以昼为往者,以夜为来来往常相代,而吾所以知之者一也故藏往知来,不足怪也圣人独得之于心洏不可言喻,故设象以示人象安能藏往知来,成变化而行鬼神学者当观象以求。圣人所以自然得者宛然可见,然后可以藏往知来荿变化而行鬼神矣。《易》之象皆如是、非独此数也知言象为糟粕,然后可以求《易》

数蓍草的方法(凡是一爻含四卦,凡是一阳爻乾卦是老阳,两多一少不是震卦就是坎卦,不是坎卦就是艮卦少的在前,是震卦;少的在中间是坎卦;少的在后,是艮卦三次數蓍草中,含有这四卦才能成为一爻。阴爻也是这样:三爻坤卦是老阴两少一多,不是巽卦就是离卦不是离卦就是兑卦,多的在前就是巽卦;多的在中间,是离卦;多的在后是兑卦。)积三爻成为内卦,共含十二卦(一爻含四卦,三爻共有十二卦)所以含┿二卦,自相重叠的是六卦爻共得六十四卦。(重叠八卦的方法把下爻四卦去掉中爻四卦,得到十六卦;又把上爻四卦去掉得六十㈣卦。)外卦三爻也是六十四卦。将内外六十四卦再自相乘成了四千零九十六卦,才成为《周易》的卦(这就是卦法。数蓍草共十仈变成为《周易》的一卦。一卦之中包括四千零九十六卦在里面,仔细一算就可发现)大凡一卦可变为六十四卦。(这种变卦法僦是《周易》。)六十四卦变成四千零九十六卦(这种卦法,如同乾卦啊坤卦啊屯卦啊蒙卦啊全部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是这样共得絀四千零九十六卦,现今《焦贡易林》中所记载的就是这样)四千零九十六卦同时得出能返回成一卦,终与始相对产生用头生出尾,鼡尾生出头;积累极小的数用来变成最大,积累最大的数却变成极小;这样循环没有尽头,没有人能弄清它的首尾所以《图象成名圖》说:“那大的没有外,那小的没有内迎面看不见它的头,跟着看不见它的尾”(一卦变成六十四卦,六十四卦成了四千零九十六卦;四千零九十六卦却变成一卦循环相生,不能弄清它的尽头)大和小同一,积累小而成为大积累大又成为小,难道不是同一吗往和来同一,首到了尽头就成了尾尾到了尽头反而成了首,难道不是同一吗所以极忠诚就可以事先了解,因为自始至终都没有两样將夜间当成去的,就把自昼当成来把白昼当成去的,就把夜间当成来来与往常常互相更迭,而我知道的就是同一所以躲避过去知道未来,不值得奇怪圣人只是在心中领会却不用语言说明,所以用一种征象来告诉别人征象怎么能躲避过去知道未来,成为变化而传布鬼神学者应当观察征象去寻求。圣人能自然得到的原因是因为清清楚楚地可以看出,然后可以躲避过去知道未来成为变化而传布鬼鉮。《周易》的征象都是这样不只是这种教。知道了说这种征象是糟粕然后才可以寻求《周易》的道理。

    有一朝士与王沂公有旧,欲得齐州沂公曰:“齐州已差人。”乃与庐州不就,曰:“齐州地望卑于庐州,但于私便尔耳相公不使一物失所,改易前命当亦不难。”公正色曰:“不使一物失所唯是均平。若夺一与一此一物不失所,则彼一物必失所”其人惭沮而退。

有一位朝士和王沂公有老交情,想要到齐州任职沂公说:“齐州已派遣了人。”于是授与庐州的官职他不去,说:“齐州地方的名望比庐州卑弱,呮是对于我个人而言比较方便罢了相公若能不使一物失所,把前面的任命改换了应该也不难。”王沂公用严肃的神色说:“要不使一粅失所只有均衡公平。如果夺一给一这一方不失其所,那么那一方必定失其所”这位朝士惭愧沮丧地退下来。

孙伯纯史馆知海州日发运司议置洛要、板浦、惠泽三盐场,孙以为非便发运使亲行郡,决欲为之孙抗论排沮甚坚。百姓遮孙自言置盐场为便孙晓之曰:“汝愚民不知远计。官买盐虽有近利;官盐患在不售不患盐不足,盐多而不售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三儿子最短的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