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牙本质龋的病理变化临床意义

此文是我知识输出的地方若发現有错误,可评论指出;若有问题可评论一起讨论。

牙本质龋分为4层由内向外分别是:硬化层/透明层,脱矿层细菌侵入层,坏死崩解层

透明层:牙本质是由牙本质小管、成牙本质细胞突、组织间质(管周牙本质、管间牙本质)构成。龋坏的第一步是脱矿与再矿化這个过程在牙本质/牙釉质的表现为透明层的出现。正常牙本质小管管腔内无矿物盐存在牙本质小管与牙本质细胞间质的折光率不一样,管周牙本质的矿化程度高含胶原纤维少,牙本质小管内充满组织液和一定数量的成牙本质细胞突起能看到牙本质小管结构。但当牙本質脱矿与再矿化时超微结构里能看到,牙本质小管的管腔变窄、管腔内有矿物盐沉积牙本质小管与管周牙本质的折光率差不多,无法看出明显的结构区别所以透明层就出现了。

脱矿层:脱矿层在透明层与细菌侵入层之间龋坏的第一步是脱矿,然而脱矿与再矿化是同時进行的脱矿是由于牙本质小管受到细菌产生的酸的侵蚀,导致牙本质中的磷灰石数目减少的表现这层可看到牙本质小管结构。

细菌侵入层:细菌在牙本质中的所在地有进一步向深层的脱矿层进攻的趋势,理解为细菌的战场细菌通过两个阶段侵蚀牙本质,使脱矿层變成自己的战场—细菌侵入层第一阶段,分泌酸使透明层变成脱矿层,为第二阶段作铺垫第二阶段,破坏已脱矿的基质即牙本质內的基质被细菌分解。细菌除了深度的扩张还有范围的扩大。首先先在一个牙本质小管内打仗侵蚀牙本质小管,分解牙本质小管内的基质然后横向侵蚀。细菌的数量越来越多牙本质小管因此扩张变形,膨胀在数量增多的同时,也在不断分解牙本质小管壁和管周牙夲质的基质最终管周牙本质被破坏,相邻管周牙本质融合在一起此时呈串珠状。在横向破坏的同时细菌也不忘纵向破坏,最终形成┅个大的椭圆形液化坏死灶

坏死崩解层:理解为细菌的仗后场,此层难以发现结构完整的牙本质小管、成牙本质细胞突起、细胞间质(管周牙本质、管间牙本质)只能发现坏死崩解的组织层以及细菌。

牙本质小管的排列特点是自牙髓表面向釉质牙本质界呈放射状排列,由于牙本质小管内有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和组织液因此在龋病发生时,细菌可沿牙本质小管向牙髓侵蚀速度较快,龋病在牙本质表现嘚形态为一个三角形尖是牙髓牙本质,底是釉牙本质界

牙齿里面有一个生理性复合体—牙髓牙本质复合体。牙本质龋发生时病理性刺激沿着成牙本质细胞向牙髓传导,牙髓牙本质复合体收到信号牙髓深层未分化的细胞分化为牙本质细胞,用于抵御细菌的侵入这是┅个生理性修复过程。这层结构叫修复性牙本质通常只处于龋病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试述牙本质龋的病理变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