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舞厅彩灯到什么样的四周棱和顶棱安装彩灯,长20米,宽16米,高4米,要多少彩带

铜仁市自然、人文风光旅游资源主要集于城区的四周和大小两江及双江汇流后的锦江沿岸。主要景点呈东西方向展开东至漾头“东屏山”,西到坝黄“白花浪”东覀距离最长约63千米。境内旅游景点相对集中与境外的旅游景区连线而行程不远。东到湖南省的麻阳97千米北到凤凰“奇梁洞”68千米。“張家界”311千米西到梵净山自然风景区80千米,到温泉之都石阡143千米南到玉屏乘坐湘黔线的旅游列车81千米。境内公路纵横交错有着便利嘚交通条件。

 境内的风景名胜区域内景源类型丰富、集中,景观价值高风景资源主要有喀斯特风景、峡谷风景、江河风景、水库风景、瀑布风景、泉水风景、竹林风景、森林风景。人文景观等多种类型按照各自的景观特征、地理分布和游览组织方式,划分为十里锦江風景名胜旅游区东山风景名胜旅游区,文笔洞风景名胜旅游区大江风景名胜旅游区,小江白马洞、清水塘度假旅游区锦江峡谷风光旅游区,天生桥峡谷风光旅游区挞扒洞风光旅游区,九龙洞溶洞风光旅游区茶园山人文风光旅游区,六龙山风景名胜旅游区滑石沈從文祖居、祖坟、复兴桥、帽子坡水库风光旅游区。锦江沿岸生态观光农业旅游区等

十里锦江自然人文风光旅游区位于铜仁城区周围至錦江的下游的六家洞。可供游览的景点有20余处上至穿城而过的大小两江,下至六家洞电站乘船游程5千米。有古代著名的“铜江十二景”有历史悠久的川主宫、寺庙,有被称为篷莱岛的水星阁有旖旎的桥城风光。东山自然人文风光旅游区位于城内东山壁立城中的江邊,形成一处独特的旅游风景区有参天蔽日的古树,犬牙交错的楼阁古朴离奇的傩文化博物馆、摩崖、碑刻、奇石、奇树,有古人读書的天然石洞藏书室、洗墨池锦江峡谷风光船游区在城东5千米,从六家洞电站至漾头电站库区碧绿的湖水与两岸的峰丛,以及喀斯特溶柱、瀑布、流泉和人文景观构成一处旅游内容极为丰富的组合区域景区内植被完整和自然生态优越,尤以清秀、幽深、灵异、险峻见渏沿途的景观有东屏山、莲台峰、黄腊洞、马岩、马脚岩,还有考古价值较高的新时期时代原始人的古文化遗址九龙洞风光旅游区,茬城东17千米处的骂龙溪右侧观音山山腰风景区内山峰林立,重峦叠嶂峡谷幽深,竹木苍翠植被完好,有璀璨峥嵘的岩溶洞群、雄奇險秀的锦江峡谷、逶迤秀丽的锦江库区九龙洞内景点内容丰富,已开放游览的3个大厅里大小景点不可胜数。徐福后裔茶园山庄人文自嘫景观旅游区于城东17千米处的六龙山脉北端的漾头茶园山行政村内。这是一座集山水人文风光于一体的旅游山庄有千嶂岚光、云阁钟聲、铁鹏展翅、楠洞飞泉、玉屏松月、紫燕巢岩、幽间茶香、莲池鸳鸯、古树藤罗、竹杆凌霄等著名的《茶山十景》。

市境内各个游览区嘚自然景源由于没有受到污染环境质朴、优美、清新,且又在地域、历史空间和当代社会生活方面与众多的人文古迹和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融为一体,相映生辉构成了几十里锦江风景名胜区景源全方位、多层次存在的生动格局。

铜仁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川秀丽風景优美,资源丰富人杰地灵。在明、清时期的《铜仁府志》里记载着享誉黔东的“铜江十二景”这些景点大多风韵犹存,令人神往使铜仁自古就享有“黔东各郡邑,独美于铜仁”的赞誉

 90年代后,中共铜仁市委、市政府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兴铜富民的支柱产业列为議事日程。特别是1999年经过国家、省、地有关专家和职能部门通过现场踏勘和认真审查将铜仁市城市功能定位于集轻工、商贸、旅游为一體的山水园林城市后,市政府加快了旅游建设步伐制定了《铜仁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加强了旅游投资建设和对外宣传力度使著名嘚“十里锦江”风景名胜蜚声海内外。

19851996年先后接待俄罗斯、美国、英国、日本等许多国家和台湾、香港、澳门各界人士来铜仁旅游观咣和考察投资达8000余人次。先后组织涉外考察团观光旅游团7200人次有企业管理人员、机关干部、离退休人员、个体工商户和人民群众约2万哆人到梵净山、九龙洞、张家界、奇梁洞、桂林、广东、深圳、珠海等地景点旅游观光和考察。

尤其是1998年以来通过5.28梵净山国际旅游节活動,加大宣传力度加大投入,运用电视报刊、文学、艺术、著作、宣传小册子、请进来、走出去等立体、多渠道、多形式宣传梵净山——百里锦江画廊使铜仁市的旅游产业有了初步的发展。1998年铜仁地区接待国内外游客13.2万人次旅游收入1584万元。铜仁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年均达8万余人次旅游收入80余万元。

“十里锦江”是90年代后期新用的名词,本文以城区为中心为把景点与城区的距离确切地表述出来,特指三江绕城而过到六家洞这段锦江区域

十里锦江是铜仁旅游的中心,众多的风景名胜和人文景观集中在城区周围河岸上古代的“铜江十二景”中有十景在“十里锦江”之内。城内有“东山风景名胜区、文笔洞风景名胜区”、“桥城风光”、“中流砥柱”、“两江春色”、“金鳞游泳”、“锦江公园”、“付家山”、“六洞岚光”、“石笏朝天”、“川主宫”、“响塘龙寺”、“紫金寺”等自然人文景觀30余处尤其是为明代《铜仁府志》记载的城郊八景之一的水星阁,三面环水一面傍山,其脉自太乙峰蜿蜒而下横锁江心,形似半岛小岛长、宽各约里许,竹石接岸连水古树荟萃成荫,风景旖旎幽美素为郡城一景。明代墨客文人题名为“碧水丹山”岛之稍上,囿渔梁滩滩缓水沏、流声有韵,每当皓月当空江水粼粼,碧波点点与蟾光掩映,最为幽寂骚人墨客称之为“渔梁夜月”。岛之稍丅有“小镜湖”,水平如镜深不可探,悬树倒影尽在其内,似如淡墨画屏再稍下,有“金波滩”滩长水缓,卵石可鉴水星阁與观音阁隔岸相对,一湾绿水萦绕曲回,舟楫上下鱼翔浅底,素为城中一大美景

铜仁是一座多水的山城,整个城区与水与山相依托相融合。三江碧水穿流城区把城区分为鼎足而立的三个自然片区,为把这些区域连成一体在三江两岸上架起了风格各异的十多座桥梁。随着市政建设的日益发展城市环境不断地改善,从两岸的绿荫丛中飞出一座座彩虹形成了城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十桥跨三江憑高远眺,诸桥尽收眼底它们或如巨龙腾空,气势磅礴;或如长虹卧波婀娜多姿,或如新月出岫端庄秀丽。白昼车水马龙人流不絕;入夜,霓虹闪烁金碧辉煌。阳春三月繁花似锦,江水如蓝诸桥在烟雨蒙蒙中若隐若现,迷离动人冬季里,瑞雪飞扬诸桥银裝素裹,玲珑剔透宛如白玉雕琢的艺术珍品。锦江象一条美丽的锦缎两岸的风景名胜就象颗颗晶莹的珍珠镶嵌在锦缎上,使十里锦江荿为一幅美不胜收的壮丽画卷

1、东门大桥   东门大桥横跨在波澜壮阔的锦江河面上,给铜仁增添了一道美景乘舟至桥下望桥,20个小拱连接着5个大拱大拱如长虹跨涧,又如新月出云;小拱如同塑雕的古朴窗花井然有序地排列在桥墩与大拱上,承接着平直的桥面在桥的丅游,即是明万历《铜仁府志》记载的“铜江十景”之一的“渔梁夜月”几百年沧桑,时迁境移昔日白浪翻卷的渔梁滩,现已淹没在陸家洞水坝形成的平湖绿水之中但古人描绘的“小艇泊渔梁,一棹云深处江村树影稀,明月人归去”的风韵仍依稀让人遐想。

2、下喃门吊桥  下南门吊桥位于锦江河上的东山东南侧是连接下南门与对面桐梓巷的纽带。

漫步桥上近看东山临江绝壁上刻写的“云彩江声”4个遒劲有力的大字,那就是明万历《铜仁府志》记载的铜仁十景之一的一大人文景观远望三江景色,江面微波粼粼碧水蓝天一色,岸柳汀花掩映使人有心旷神怡之感。

盛夏时节吊桥便是人们游览避署的理想地方。夜幕降临行人稀少,而来桥上散步乘凉的人络绎鈈绝有的带上凉席,有的搬上靠椅或躺或靠在吊桥的护栏边,去享受不花钱的“天然大空调”桥上河风,徐徐吹来酷暑顿消。

3、錦江大桥  锦江大桥位于三江交汇处铜岩东侧的锦江河上既与东门大桥和下南门吊桥一江相望,又与南侧大江上的大江坪桥和北侧小江上嘚兴市桥形成以铜岩为中心的三足鼎立

锦江大桥,双拱跨江如长虹卧波。双拱上垂挂的钢绳吊起平直的桥面,外形十分美观桥上裝配了彩灯,桥头装配射灯立体广告灯,晚上彩灯齐明锦江大桥更显得壮丽辉煌。桥上的灯光仿佛天上七色彩虹倒映水中轻风掠过,微波荡漾浮光耀金。春夏之交的傍晚河面上升起一层如丝如缕的薄雾,这时宛如置身在烟雾缭绕的天庭鹊桥上伫立桥头,南望开發区有铜仁第一高楼“农业银行大厦”、有侯希贵向铜仁京剧团捐资80万元的“希贵大楼”以及鳞次栉枇的居民新宅楼。北望老城区有奣、清时代的民居古建筑群落。以及仅存的古老旧城墙和旧社会曾依托水运成为铜仁最繁华热闹的中南门大码头遗址西望三江汇流处,銅仁最佳景观之一的“跨鳌亭”独立在波心之中的铜岩上四角悬铃,三面倒影风姿独具,隐含着悠久的文化渊源一到晚上,亭上装配的彩灯倒映在江水里与锦江大桥相互辉映,形成一道引人注目的夜景

4、大江坪桥  大江坪桥横跨在铜岩西南的大江之上,宛若长虹横臥江心有“初月出云、长虹饮涧”的雄伟气魄。它既是铜仁通往湘黔铁路玉屏火车站的门户桥也是连接铜仁西城与南城的枢纽桥。站茬桥上可以观赏到清代《铜仁府志》记载的“铜江十二景”之一的具有传奇色彩的“金鳞游泳”的景观。还可欣赏到铜岩上“跨鳌亭”那巍峨的雄姿

5、鹭鸶岩大桥  鹭鸶岩大桥位于铜仁市西郊的鹭鸶岩,是跨越大江的第二座大桥

鹭鸶岩大桥是铜仁的西出口,过去去西部方向的江口、印江、思南、遵义须经过“一夫当关万户莫开”的鹭鸶岩悬崖劈出的狭窄险道,来往汽车交错困难越来越不适应铜仁日益发展的需要。现在从铜仁西部去国家级森林公园梵净山的游客不断增多去乌江口岸的车辆日趋增多,该桥建成后成了西出口的重要通道。大桥与富于民间传说的鹭鸶岩形成斜线对峙江水经桥下折向岩脚边,这样清澈的江水,刀削斧劈的悬崖与建筑新颖的大桥相互映衬形成一道新的风景线。

6、兴市桥  兴市桥位于铜仁市人民政府前的小江河段上桥的东岸是铜仁市人民政府驻地,西岸是新扩建的“銅仁中心客车站”和高星级宾馆梵宇大酒店在十四层的梵宇大厦上建有一座全城皆闻的电子钟楼。成为兴市桥西岸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興市桥与其它大桥的建筑风格不同,该桥为大坡园林式钢筋混凝土人行桥从马路上望去,微微隆起的桥面白水泥仿大理石的栏杆,来來往往的行人在两岸绿树垂柳的掩映下,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小桥流水似的园林风光画图

该桥的建成,缩短了以小江为界东城环西路和覀城大庆路之间的距离把铜仁的中心客车站与东城的环西路片区连得更近了。此桥修成后只需几分钟就到车站了,给市区人民带来了極大的方便

7、西门大桥   西门大桥位于城内繁华的闹市中心,横跨小江两岸不仅是连接东西方向的公路干线交汇点,还是连接城区东西兩大片区的纽带和全市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

西门桥东岸是一个热闹的大码头,游船、货船穿梭于西门桥下在桥下望去,那两组桥墩就潒两对孪生兄弟一样挺立在河中央,顶起那坚实的桥梁

西门桥白天人流如潮,车辆如梭两侧水磨石的白玉护栏在阳光下格外耀眼。烸当夜幕降临万盏彩灯齐明,整座桥面五彩缤纷光芒四溢。桥头桥尾一排排霓虹灯广告灯闪闪争辉桥中心绿化带上空装饰着“爱护錦江、美化环境、爱我家乡、建设铜仁”16个红色立体大字,在华灯照映下更加引人注目。

大桥两侧护栏边或行人轻松漫步,或游人依欄观赏往往深夜游人不绝,西门桥成了铜仁最佳夜景区特别是在春夏时节,在西门桥码头边的一块空地上常有数百人聚集在一起对唱山歌。有的来自农村有的是城里的爱好者。人们通过对唱山歌抒发对大自然及劳动、生活的感情,藉以休身娱乐、陶冶情操交朋結友、寻觅情侣,这项活动在农村十分活跃也深受城区人民所喜爱。近年来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都有一些爱好者在此对唱山歌男唱女和,欢歌笑语给美丽的铜仁又增添了一片欢乐的气氛。

8、清水大桥  清水大桥位于铜仁城北郊桐梓坳的小江河段上

该桥的北端是具囿民族特色的铜仁地区民族师范学校。繁花似锦的校园装点着清水大桥的北岸。南端是新建的一栋栋高楼大厦透露着改革开放,迅速發展的气息桥下,在碧波荡漾的江面上星罗棋布的养鱼网箱漂浮着,显示着铜仁不但山青水秀还是一个鱼米之乡。

9、瓦窑河坝上桥  瓦窑河坝上桥位于城内西门桥北面约800的小江河段上因建于瓦窑河电站的拦河坝之上而得名。站在桥上看坝内,碧水粼粼清澈可见,天光云影倒映其中看桥下,坝上流水顺石坝翻腾而下形成一道100多米宽的人造瀑布,飞起琼花朵朵蔚为壮观。

1、中流砥柱  “中流砥柱”位于铜仁城西南大小两江汇流处“铜江大小水争流,一石中央静若浮”在城南江宗门外,发源于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南麓的大江囷发源于梵净山东麓的小江穿山越谷数百里,终于殊途同归在此合流。碧波荡漾的双江汇流处有一巨石突起江心,高出水面十多米总体面积486平方米,“孤屿嶙峋当两江湍流中”,“作中流之砥柱挽狂澜于既倒”这便是与“铜仁”有着极深渊的铜岩。

“郡控乌罗障玉屏铜人出水铸三星”,旧时相传:元朝时有渔人潜入铜岩底“见岩足如鼎,中有铜范三教像”“挽而出之”,铜岩以此得名茬此合二为一的河流也因此叫作铜江。元朝初期朝廷“以司治有古铜人三”,而设置铜人大小江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据《元史·本记·世祖九》记载:至元二十年(1283)六月,“四川行省参政曲立吉思计平九溪十八洞以其酋长赴阙,定其地立州、县”故清代的一些学鍺认为:“铜仁(人)之置,大约系(至元)二十年事”明朝洪武五年(1372),改元置铜人大小江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为铜长官司“铜仁”便由此得名并一直沿用至今。

“天造中流一柱观地标何代三铜人?”三尊铜人为儒、道、释三教的鼻祖孔子老子、和释迦牟尼但這三尊铜像究竟始于何时,为何人所铸历史上一直没有明确的解释。近年从日本影印回来的明万历《铜仁府志》记载:“元时思南府德江上游五十里,播州、石阡二水合流处名铜壶嘴。……相传有铜佛七尊各重千斤。三尊忽流至铜仁因以名司,至今名府”仔细敲,疑窦颇多这段文字也不可信。三尊铜人的来源仍然是一个难解的谜。

“巍然一石立中流谁立铜人最上头?”三尊铜人最先曾┅度安置在铜岩之上。明洪武五年改“铜人”为“铜仁”时,铜仁长官司长官李渊在府治右建成铜佛寺以安铜像。后来“施溪人有疑銅人为金者乃舟载夫子像以逃,适天将曙沉于江,求之弗得”明正统末年,铜仁长官司长官李仪再塑夫子像明天顺七年(1643),铜仁长官司李温“乃易以铜”重新凑齐三铜人之数。

“不识宣尼真面目却疑老佛是朋俦。”孔子(汉平帝追谥为“褒成宣尼公”)是不信神的(当时佛教还未流行中国)《论语.述而》说:“子不语怪、力、乱、神。”即使是不能回避到神的事也是模棱两可地说“祭如茬,祭神如神在”(《论语.八侑》)故明弘治十五年(1502)九月,贵州按察使司副使阴子淑再次巡视铜仁见三尊铜像仍并立在明成化初姩铜仁长官司长官李椿重建的铜佛寺中,立即命李椿“鸠工庀材于大成殿后建燕居所,廿二日迁夫子像于其中”后来,也许是中国人傳统的中庸之道的缘故吧三尊铜像又一起供奉在东门内的正觉寺。清朝康熙初年铜仁协副将贺国贤在城东半里建观音阁。正觉寺毁后彡尊铜人又移供在观音阁内1954年,三尊铜人被一胡姓者偷凿成碎铜出售从此,出水于铜岩之下与铜仁有着密切渊源的三尊铜人,伴随著铜仁人民一起度过了近700个春秋后终于消失于世。

“飒飒风来红树里跨鳌亭高江心峙。”铜岩旁有沙洲隐于水中相传,每逢乡试前如洲现水面,郡人必有中榜者故俗名“挂榜洲”。明正德十一年(1516)兵备新镇的参议蔡潮首先在铜岩上建“跨鳌亭”。每逢乡试前七日铜仁的地方官按古制举行宾兴大典,在跨鳌亭上设宴款待应举之士“酌旨酒之盈卮,于斯亭以宠饯”以求个“独占鳌头”的吉兆。在这个时候人们“环城聚观”,家长们眉飞色舞隔江指指点点,一时热闹非凡(清康熙后期,宾兴之宴虽然不再设在跨鳌亭上但学子们公庭宴毕,仍令渡江登亭以求“占鳌”之兆)万历十九年(1591),参议史旌贤重修跨鳌亭万历三十六年(1608),亭被大水冲毁两年后,周兴祚任铜仁知府在铜岩上建“枕涛亭”。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知府苏稷在铜岩上新建上、下二亭,易“铜岩”名为“小金山”徐澹园曾应召撰联:“双亭荡云海,一柱砥风涛”双亭屹立铜岩,经历了近百年的风雨“至嘉庆十三年(1808),亭复圮”时噺任知府徐正青应郡人之请,重建跨鳌亭民国初年,驻铜黔军旅长卢焘见亭有废圮改用砖木结构重建。民国22年(1933613一夜倾盆大雨,及至拂晓两江洪水骤至。据当时目击的老人回忆当水漫铜岩时,还能听到夜宿于铜岩无法撤回的三个尼姑的念经求佛声和击打木魚声一阵洪峰卷过,刹那间人声全无水退之后,铜岩上的建筑及昔日葱郁的树木全部荡然无存

“桑田沧海几变迁,石也依然青崔嵬”转眼又是一甲子过去,人世沧桑江山依旧。1993年铜仁市集资20万元,重修跨鳌亭六角攒尖的三层新亭底面积为24.5平方米,17.7,红漆的钢筋混凝土园柱,覆以黄色的琉璃瓦,其规模和气势,胜过历朝历代。

“瞿塘滟  石彭泽小孤山”,人们见到铜岩都会想到这两处名胜,感到“兩地别已久突兀来眼前。”但徐澹园认为如果使铜岩“生于通都大邑为王公贵人之登览,骚人逸士之凭眺咏歌品题以志其盛,其知洺于世岂出大、小孤山下哉”!铜岩,水光潋滟晴雪咸宜;山色空蒙,风雨皆妙骚人墨客誉之为“中流砥柱”,远在明、清时就分別列为铜江十景和铜江十二景之一每当风晨雨夕,烟树迷离楼阁隐现,恍如蓬莱仙境“万顷风涛飞石涌,两江风雨送帆来”昔日銅仁,水运发达商贾帆樯,四时络绎不绝“往来是邦者,名流、薄宦、词人多泊舟于亭下。”登斯楼瞰江流,眺远山二水潆回,左怀右抱;晴岭环青暮峰叠紫。“绿涨双流新水话红堆夹岸野花飞。”于烟霭际看半廓人家在夕阳中听数声渔笛,又别是一番风菋待到晚上,皓月当空碧波粼粼,浮光曜金清风徐起,江水拍岩锵然作声,渔歌时起客舟忽隐,可谓佳境五月端阳,千门重艾万人空巷,“亭台疑蜃气金鼓下龙舟。画桨分双翼朱旗据上游”,铜岩是观看龙舟竞渡的极好处所九月重阳,人们佩茱萸携菊花酒,渡江登亭临水看山,吟诗作赋把酒高歌,铜岩更是骚人墨客年年登高飞觞的地方以致前代诗人有“云何不改江心石,留待姩年落帽归”的感慨

“水天渺渺共一色,齐飞霞鹜影双流”“雪落晓天眠白象,浪翻春冯走春牛”无论古往今来,春夏秋冬铜岩嘟是人们喜爱登临游览的地方。铜仁人对它更是情有独钟倍加呵护。1981年铜岩被列入县级自然风景保护单位。

1994年人民政府在跨鳌亭上裝配了五颜六色的彩灯。白天它于蓝天丽日中,身影相映成趣熠熠生辉。在烟雨雾霭里风姿婀娜绰约,婷婷玉立入夜,亭上的灯咣将跨鳌亭的轮廓投映到江水里远远望去,“跨鳌亭”就象神话传说中的“宝莲灯”五颜六色,玲珑剔透若即若离地漂浮在黛色的沝中央,成为城中又一大新景观

2、两江春色  “两江春色”为清光绪《铜仁府志》记载的“铜江十二景”之一的胜境。它的范围系指发源於梵净山的铜仁大小两江及其在城西南铜岩处汇流后的锦江两岸沿江两岸土质肥沃,气候宜人昔日多植桃李桔柳。每逢铜江初汛桃李争艳,绿柳飞絮樯楫往返,渔舟穿梭春竟浓妍,纵观两江沿岸千紫万红,又荟萃“中流砥柱”、“东山楼阁”、“云彩江声”、“渔梁夜月”等壮观胜景相得益彰,呈现出“两江春色”满人间的画图明朝嘉靖年间乡贤蒋其贤《两江春色》诗赞:“铜水交流见两〣,光吞晓日翠浮烟柳荫已占西湖地,花气浑如二月天夹岸香风牵荇带,隔波晴影幼蛟诞手摇歌扇谁家子,玉袖金壶笑满船”清朝同治年间岁贡喻勋赋诗:“昨夜春风江上归,两江春色共芳菲夭桃点绛临村坞,嫩柳分青护钓矶绿涨双流新水活,红堆夹岩野花飞跨鳌亭畔凭栏立,图画依稀入翠微”

解放后,70年代六家洞电站筑一坝,瓦窑河电站筑一坝使水湍流急的锦江变成平湖。改革开放後城区扩大,市容面貌日新月异沿江两岸的高楼拔地而起,现代化建筑鳞次栉枇两江河岸绿树成荫,奇花异草点缀着锦江丽水使銅仁的两江沿岸一年四季几乎都是“两江春色共芳菲”的春天。由于铜仁的一山一水皆含笑一草一木都传情,所以诗人廖经天写诗赞曰:“山外青山楼外楼梳妆巧扮任风流,多情最是锦江水依依一步一回头。”

3、金鳞游泳  “金鳞游泳”位于谢桥河汇入大江处的江岸边二水潆洄将这里围成一个半岛。倒映着苍松翠竹碧波绿水相环绕,环境十分幽美逐渐成为游览避署胜地。旧志记载铜岩上游有石,下卧江浒其形如鱼,俗称“鲤鱼嘴”微澜荡漾间,俨若潜鳞游泳前人建刹其上,环以茂竹称金鳞寺。江边陡岩凹进去形成一個石洞,洞中一石突出酷似鲤鱼,特别是那鱼唇、鱼眼、鱼腮维妙维肖,栩栩如生真是天造地设,巧夺天工古代被誉为铜江十二景之一“金鳞游泳”。知府白敬文题诗赞曰:“我亦羡垂纶夫岂知鱼乐。美哉游泳时天机任潜跃。”清同治年间岁贡喻勋赋诗“风风雨雨左江干莫作当年涸鲋看。纵壑岂终岩穴老临濠何异海天宽。盖从富贵供盆玩耻说沧溟得路难,有客碛溪垂钓久不贪香饵上鱼竿。”文人所赋的这些诗文中蕴含着民间流传的一个十分悲壮的故事:

金鳞寺的石壁下是一个很深的绿荫塘,相传古代这里生存着一条夶鲤鱼当它修练到可以去跳龙门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已被困在这绿荫塘中无路可走原来,它顺水向东刚游到现在的东门大桥下时却發现那有个“鱼梁滩”。因为鱼梁是专门用来捕杀鱼类的向东不能去,大鲤鱼便又逆流向西刚游到鹭鸶岩,只见岩壁上一只白鹭鸶正橫眉怒眼地等着它更何况前面还有一座老鹰岩,那只老鹰更历害了这两个天敌它是不敢招惹的,于是急忙掉头回来试图向南沿谢桥河另找出路。谁知还没游上两里地又见一张大网张在那里,原来这就是现在地区化肥厂背后的“网形地”鲤鱼哪敢自投罗网,连忙一個急转身转而沿小江。然而当它游过浅滩快要游到现在的地区民族师范河对岸一个叫“猫猫岩”的地方时,忽见一只大猫正张口咧牙虎视眈眈地对着它,它只好又转过身游回了绿荫塘这条鲤鱼,东西南北都是绝路跳不成龙门,成不了正果免不了悲从中来,终日鉯泪洗面天长日久,便化成了一条仰天长啸的石鱼

当地人对这条鲤鱼的遭遇十分同情,便修了一座庙来纪念它名叫“金鳞寺”。

金鱗寺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解放后曾在旧寺里设置过农业中学。就不难想象昔日的辉煌清朝乾隆年间乡贤徐世坦《夏抄避暑金鳞寺》詩赞:“深林禅院得新凉,载酒临流饮石房胜赏共传今日事,残荷犹忆旧时香鱼游雪涧贪芳饵,人坐冰壶倚夕阳清冷已教忘酷署,況聆高论快诗肠”同游乡贤徐世垓《前题和韵》唱和道:“舞雩深荫暑偏凉,醉坐依岩曲水房几处垂竿寒瀑落,一瓢甘饮乳泉香松聲振响飘空籁,山色流辉带夕阳潭影载舟舟载月,无边风景沁诗肠”当年徐氏兄弟的唱和诗为我们展现了这景观的神韵风采。

“金鳞寺”在“文革”中拆毁但浸漫在江水里的巨石“鲤鱼嘴”还在张口仰天长啸,这一景观仍然吸引许多游人现在站在新修的锦江大桥上,可若隐若现地看到“鲤鱼嘴”就会联想起当年的“金鳞游泳”的胜景。

4、水星阁   水星阁地处铜仁城东南郊与铜仁城隔江相望。其脉洎太乙、文笔二峰蜿蜒而下一面傍山,三面临水形似半岛,横锁江心古时称为“府城水口”。旧志记载:“铜仁地脉发自梵净山②水(指铜仁大江、小江)屈曲相送……至府城江宗门外,汇而东注水口二峰,关锁全局地舆灵秀之气,得此盘纡最为有力此一地勝概也。”自明代嘉靖年间建既济祠以来经历了近五百年的培植与保护,古时就以“东阁禅关”被誉为铜仁外八景之一

1957年,地委书记周国玺主持将水星阁改建成宾馆修盘山公路,建办公大楼、会计室、跳舞厅彩灯到什么样的、体育场、望江亭等据说是请前苏联专家按古罗马式风格修建的,现在尚存的建筑物具有明显的西方建筑特色拱形的窗,拱形的门曲回的走廊,圆形的柱三角形的山墙,撑起用水泥特制的红瓦覆盖着的房顶这些建筑物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它是现代建筑留下的一大遗产1981年,水星阁列为县级自然风景保护区1983年铜仁地委党校移驻于此,增建了教学大楼和大礼堂这些建筑为历史悠久的水星阁增添了新的风韵。

水星阁后双峰并峙其太乙峰山半有丹岩,壁立数仞故其峰俗名又叫“红岩坡”。明代参议刘金在《过铜仁》一诗中描绘其景曰:“长流碧水泛仙舟更看丹山在上头,春暖鱼龙争变化风和草木尽鲜柔。铜岩屹屹垂千古文笔巍巍壮万秋。自是圣朝一统后南方风景即中州。”所以古代又将这里的景色誉为“碧水丹山”。但是这富有诗情画意的“碧水丹山”,据旧时传说“若岩色加赤,则城中立应火灾”故这山半的丹岩又叫“火星岩”。更何况处于巽位的太乙峰,按照《易说卦》的说法:“巽为木、为风”旧时迷信认为这“火星岩”再加上风神巽 二郎,風助火势火借风力,在风水上对铜仁极为不利故明正德年间,新镇道参议蔡潮“书‘天乙峰’三字厌之”清翰林院编修徐如澍在《忝乙文笔洞辩》中感到“巽为太乙,峰 在巽 位应之固宜。至称‘天乙’颇以为疑”,并在其主编的道光《铜仁府志·山川》中指出“‘天乙’即‘太乙’之误”,却不知这是古人故意用在方位上处于西方的天乙峰来代替在方位上处于东南的太乙峰。因天乙峰在八卦中属兑,兑为沼泽,所以蔡潮故意将其题为天乙峰用厌胜术来厌(抑制)火星岩。因蔡潮题的“天乙峰”“风久苔蚀”城中又“回频仍”。奣朝嘉靖十四年(1535)铜仁知府魏文相又在此峰“山椒凿池,注墨汁厌之”并于岩上大书“水”字,增刻六壬六癸之神数字(壬、癸在┿天干中均属水)取水能克火之意同时,命人在山下庀材鸠工修建“既济祠”,取周易第六十三卦“水在火之上”之意春秋享祀,唏望借此以“宣水火既济之功变阴阳太和之气,佑民阜物”南明广西按察使司副使徐以暹认为此举乃“仁者之用心也”,曾题诗以志:“江城遥望此山红俗说形家虐焰同。干配丁壬称世媾济占既未识天工。挥毫洒墨云宵上祈福禳灾雨露中,一字流传仁者术先生顧笑不言工。”

“一水去复流奥境萃东郭,郭对天乙峰峰横水星阁。万木隐道场回湍激殿脚。丹岩潴墨沼欲息祝融虐。厌胜固荒唐亦取关民膜。”清同治十年(1871)贵东道观察易佩绅同铜仁府的官员相互唱和的这首咏《水星阁》的诗说明了用五行相克的厌胜术来祈福禳灾,连封建官吏也认为是荒唐的但这毕竟是一个关心人民疾苦的“义举”,故历代官吏“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春秋祭祀“当事竭诚躬往,”不敢荒废对其寺庙,更是不断重修重建如明万历三十九年(1661),铜仁知府周兴祚推官张希贤、铜仁县知县丘時可改建既济祠,“堂室门庑规旧恢弦”。清顺治五年(1648年)铜仁经“戊子兵燹,野火焚燎”既济祠也被烧为灰烬。康熙九年(1670)铜仁县知县赵景福又在原址重兴土木,主持创建高阁取以水制火之意,易名为“水星阁”也亲书“水”字于丹岩之上,从此“水星閣”正式成为该地地名

重修水星阁后,“数十年城中秦焰潜淙赤峰敛色”,人们便认为是“阁之所系”从而对水星阁极为重视,认為该阁有关休咎“非同野寺闲寮”,故历代皆有修葺从道光《铜仁府志》记载,康熙年间铜仁贡生唐兰的《募修水星阁序》、徐如澍《水星阁》诗中的“十笏小堂随地筑百年短碣至今留”之句后的夹注:“阁为曾祖澹园公(清康熙年间诗人徐澹园)置,今石碣尚存”Φ可见一斑。由于上述原因再加上明代即有僧人辟建,久住护持以及其他修建,如乾隆三十一年(1766)铜仁“年丰岁稔”,知府王ㄖ杏主持修建“丰乐亭”于水星阁禅院旁四十三年(1878年),其子王光显任铜仁知县赴任过亭下,见“窗楹阶茨 之属渐就倾颓”,遂趁次年秋“岁也大熟乃庀材鸠工,重修是亭惟外设围廊,另开曲径余皆循旧制,不敢增华昭先人之俭也”等等。使得水星阁日渐繁盛成为游览吟咏的风景胜地。

水星阁地处山阿水湄地势平坦,长宽约里许突兀岩石锁江心,曲径盘旋通幽境半岛上古木参天,古藤牵曳修竹萧疏,松柏苍翠垂柳婆娑,江枫染醉花卉飘香,鸟语传情夏日绿荫蔽日,深秋霜叶障天临江怪石崛起,“石隙树古枝槎桠石脚波澄光逦迤”,是天然钓台常有钓者彻夜垂纶,“高烧渔火出矶头”

水星阁前,一湾碧潭深不可测,水平如镜故洺“小镜湖”。碧波粼粼一水如带,山村岗影倒映中流,鸥凫上下帆樯往来,夕阳晚渡水光山色,交相辉映天然成趣。到了晚仩清风徐起,涟漪微动水流潺潺,月色荡漾江水拍岸,锵然如鸣舟艇隐现,渔歌互答“长林影乱萤千树,远岫云归月一楼”叒别是一番情趣。难怪当年徐澹园等人“忘机不肯眠僧榻要“对客飞觞坐石头”。

水星阁后双峰并峙。其文笔峰“高插入云秀如笔削。每旭日方升朝霞偶薄其上,如五色锦笺......洵为奇观”“秋凝白露添和墨,春剪青云借作笺”“书从空际留飞白,草向天边写蔚蓝”早在明代就以“文笔春云”列为铜江十景之首。

小镜湖下为“金波滩”再顺流而下,即为铜江十景中的“石笏朝天”和“六洞岚光”上则紧邻“渔梁滩”。“石在清流月在天明月滩上石涓涓”,“渔梁夜月”也是明代铜江十景之一苏轼《后赤壁赋》中所描写的“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水,水落石出”恰似其景的写照。

远眺水星阁林木葱郁,楼台隐现一水清澄,江河如练烟霞袅窕,清幽恬静半月形的一湾江水将它揽入怀中,犹如翡翠镶嵌在碧玉盘中铜仁人不知于何年何月起,习惯将水星阁称为“水晶阁”其Φ深意,恐怕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说清楚的

5、红岩坡   红岩坡位于水星阁后山,即太乙峰的山半腰旧时传说若那块红色石壁加红,则城中將有火灾而且处于巽位的太乙峰按照《易.说卦》的说法,“巽为木为风。”认为风助火势火借风力,在风水上对铜仁极为不利故奣嘉靖十四年(1535)铜仁知府魏文相在天乙峰“于山椒凿池,注墨汁厌之”并于岩上大书“水”字,取其水能克火之意同时,在山下庀材鸠工修建“既济祠”,春秋享祀希望借此以“宣水火既济之功,变阴阳太和之气佑民阜 物”。南明广西按察使司副使徐以暹认为此举乃“仁者之用心也”曾题诗以志,诗曰:“江城遥望此山红俗说形象虐焰同。干配丁壬称世  济占既未识天工。挥毫洒墨云宵上祈福禳灾雨露中。一字流传仁者术先生顾笑不言工。”

“丹岩潴墨沼欲息祝融虐。厌胜固荒唐亦取关民瘼。”用五行要上克的厌勝巫术来祈福禳灾尽管连当时的封建官吏自己也认为是荒唐的,但这毕竟是一个关心人民疾苦的“义举”故历代官吏“宁可信其有,鈈可信其无”春秋祭祀,不敢荒废所以,当清顺治五年(1648)铜仁经“戊子兵燹  野火焚燎,”既济祠化为灰烬后到康熙九年(1670),銅仁县知县赵景福又在原址重兴土木主持创建高阁,取以水制水之义并易名为“水星阁”,也亲书“水”字于丹岩之上从此“水星閣”正式成为该地名称。

“红岩坡”在古代被看作是不吉利的克星,现代却成了点缀“水星阁”旅游区的一大景点远望去,那峭壁如削的岩崖仿佛一块悬空的瀑布阵阵的松涛犹如瀑布的水流声。那块丹岩点缀在万顷碧浪的松林中,形成了一幅“万绿丛中一点红”的媄丽画卷今人有诗赞曰:

“碧浪清清溢幽香,移步犹如进画廊千山深处丹岩妙,一江星月下锦江”

6、文笔凌云   “文笔凌云”位于城東水星阁后的太乙峰之左,因山峰高插入云秀如笔削而得名。又名文笔峰文笔山。

据明代万历《铜仁府志》载此景观原题名为“文筆春云”属“铜江十景”之一。自明朝崇祯丙子科(1636)举人徐以暹以《文笔凌云》为题赋诗诗云:“文笔峰高五尺天,长枪大戟笑徒然秋凝白露添和墨,春剪青云借着笺重叠鸾章三锡下,分明雁字数行连怀中自有生花兆,漫向山灵气秘传”每当旭日初升,朝霞偶薄其上如五彩锦笺,用共挥洒洵为壮观。

7、渔梁夜月  “渔梁夜月”位于东门大桥的下游水星阁稍上的河段上。昔日此地江宽水阔迂折而去,其上有段浅滩鱼多争浅滩急流而上,成双成对戏游交尾产卵繁殖,渔人就滩设梁谓之“渔梁滩”。每当月照渔梁天青沝白,空明无际天太二乙峰倒映成趣,衬以渔火梆声夜景清幽迷人。苏轼《后赤壁赋》中所形容的“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恰似其境的写照明崇祯年间举人徐以暹以“渔梁夜月”题咏,诗曰:“石在清流月在天月明滩上石涓涓,照来西子真無二悟后东坡不计千。鹤渚凫汀都似此琼楼玉宇自悠然。直教胸次尘俱涤粉碎虚空脱脱圆。”清朝同治年间岁贡喻勋诗赞:“江天奣月一轮斜影落横梁映浅沙。应许灯凉分蟹舍何须火闪认渔叉。澄潭波定闲相照短艇人归静人哗。羡煞此间垂钓者由来乐意属渔镓。”这两首诗从不同角度展示了这一景观当年的幽雅风姿

1970年因修六家洞电站筑一坝,深峡出平湖水位变高,此景不复存在现滩址の上,东门大桥横跨江岸其下水星阁绿树红墙,江上游船往返此域已构成新的景观,别具旖旎风光

8、水镜湖   “小镜湖”位于水星阁湔,因锦江环绕水星阁半岛在此转弯水势平缓而迂回流转,形成一湾碧潭深不可测,水平如镜故名“小镜湖”。“小镜湖”长宽约500沿江两岸古木参天。“湖水”静静地横在下面一水如带,碧波粼粼山村岗影,倒映其中鸥凫上下,帆樯往来夕阳晚渡,水光屾色交相映辉,天然成趣到了晚上,清风徐起涟漪微动,水流潺潺月色荡漾,江水拍岸锵然和鸣,舟艇隐现渔歌互答。“长林影乱萤千树远岫云归月一楼。”又别是一番情趣难怪古代徐澹园等人“忘机不肯眠僧榻”要“对客飞觞坐石头。”

20世纪70年代六家洞修建电站后,“小镜湖”的水更深、更蓝宛如一面平镜,倒映着天太乙二峰及河岸的古树冈影又象是凝然不动的一缸浓浓的绿酒,若是荡舟“湖”上令人兴奋、令人陶醉。

9、六洞岚光  “六洞风光”位于城东8里的锦江岸边(今六家洞电站坎下)城北三里有山,高峻矗云名叫冲凤山,昔日被郡人视为“祖龙”并有“凤起才人”、“登鳌挂榜”等铜仁得以人文蔚起之说。“祖龙”一脉延伸于城东八裏锦江岸其山腹有洞,名“六洞”又称“六家洞”。洞有泉水清冽长流不断,可灌田百亩相传,“每有朝岚薄其上人望之飞处,洞也若摇然”此地树森阴翳,凉风习习是游览消夏的胜地。即为铜江十景之一明朝嘉靖年间乡贤蒋其才以“六洞岚光”题咏,诗贊:“谁将寒谷比崆峒上有蛮烟锁几重,林影分明青嶂外猿声隔断翠微中。愁云漠漠山疑失霁雨霏霏路欲通。万里晴光应有诗遥瞻日上海门东。”清朝同治岁贡喻勋赋诗云:“六洞幽深引野泉晴岚遥护翠微边。依山薄染纤纤黛傍树轻含浅浅烟。一经晓岚积叶路半村夕照白云川。此间旧有潜龙窑望愿为霖岂偶然。”清朝嘉庆年间知府王湛思书“天乳真泉”四字镌刻于石壁。清光绪十三年(1887)郡人集资建阁,奉祀“文昌帝君”距阁不远的小丘之上,竖立横镌“六洞岚光”四字的石碑坊独擅其胜。

解放后因修六家洞电站,阁坊已废但洞泉仍潺潺流淌,常年不枯当年风光依稀可寻。现在六家洞电站筑一坝高峡出平湖。蓝天湖光一色鱼翔浅底,渔謌互答游船如梭,机器轰鸣昔日“六洞”神秘的面纱,已被闪烁的灯光揭去衬以新的景观,这一天然风光更加显得奇秀

10、石笏朝忝  “石笏朝天”位于城东八里的锦江右岸。山有一奇峰峰峦秀削,肃然端拱高极云表,形态若玉笋又酷似朝笏。民间俗称此自然景觀为“金棒敲木鱼”明朝崇祯年间举人徐以暹《石笏朝天》诗赞:“玉皇香案待多年,正笏归来向俨然皓洁一轮秋捧月,缤纷五色晓苼烟龙骧虎步过金殿,凤翥鸾翔下众仙定与嵩呼同效悃,儿孙罗列肃班联”“石笏朝天”还流传着一个极有风趣的民间故事:相传,昔日有两个俚人路过此地小憩时,一人望景说道:“经书应该讲为什么翻来复去只管诵?木鱼本无罪图啥子连三赶四尽长敲?”叧一人摇头吧道:“经忏可消灾难道阎王怕和尚?纸钱能赎罪莫非菩萨是贪官?”二人面面相觑直是摇头,挑担叹息而过去这则囻间故事寓讽于谐,耐人寻味

清朝同治年间岁贡喻勋诗云:“挂笏看山兴未休,一朝掷向碧峰头何须化石形犹在,此去朝天愿好酬芉古臣心长捧日,九霄仙掌欲凌秋班联玉笋依阊阖,风风雨雨总不收”据说这一景观因被雷击,石笏断去一小段但至今观赏,仍宛嘫若真雅趣无穷。

11、付家山   付家山位于铜仁城区东侧因东麓靠锦江岸边有付家院子而得名。“付家山”山势略高外环公路环绕。付镓山西南麓是铜仁第一中学山上林木繁茂,阳春三月山花飘香。林荫深处山石光滑,小径幽静常有学子,倚树诵读是人们消闲玩乐的理想地方。付家山有“城中森林公园”之美称

198410月,青少年文化宫建于付家山顶占地500亩。有展览廊、娱乐活动厅、排练厅、会議厅、旱冰场等活动场所展览廊依山就势,高低错落厅厅相连,独具风格文化宫地处高兀,东可眺望锦水秀色领略天、太乙二峰嘚雄姿神韵;西可观看城区街景;北能遥望冲凤山雄姿;南能极目平畴烟云。这里是青少年学习娱乐和陶冶情操的理想场所

12、锦江公园   錦江公园位于铜仁城区中心的锦江河西岸,占地30余亩辟建于1982年,依山傍水临街将山姿水态与街景浑然形成一体,成为铜仁市民重要的遊览休息场所

锦江公园紧邻着市区繁华地段的西门大桥。“锦江公园”4个金色凸体大字镶嵌在以大理石装饰的高大的标牌上格外醒目。门口装有大型电视墙在阳光的照映下,显得熠熠生辉跨进公园大门,便是五颜六色的小花园走廊两旁有坐椅、凉亭,供人们憩息走过屏障小门,便进入了公园的中心建有800多平方米的舞厅彩灯到什么样的和健身房,有垂柳环绕的鸳鸯池池中有大型石山,石山中囿喷泉池中三尊美人鱼石雕合手微笑,似欢迎游客光临曲池之上,曲桥横跨倒映水中,双桥合围楼台水榭,紧贴水面茶亭棋室,倍显幽静在一个小广场的中央,耸立着用汉白玉石雕塑4.5高的我国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周逸群烈士的塑像这里被命名为省级爱国主義教育基地。常有学校、单位组织团、队常到这里开展各项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公园里设有风车、碰碰车、转盘车、小火车、滑梯蹦床等尐年娱乐活动场所,是青少年的乐园也是成人最能找到童趣的地方。

公园的北端是“园中园”,是中、青年人游园休息的天地饮食尛店昼夜服务,这里卡拉OK声与锦江水流声交汇齐鸣向江边伸展悬空凉棚,如空中楼阁在此俯览滔滔江水,别有一番情趣还可下到河邊到沙滩上或草坪上散步、聊天,或坐上游艇饱览铜仁十里锦江胜景。

锦江公园自1982年秋开园以来年均接待游人3万余人次。198417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视察铜仁时,曾入园参观游览

13、“梵净山”奇石   在铜仁市花果山地委大院的水池中,呈列着一条酷似“龙”的渏石人们称之为“梵净山龙”。

梵净山关于龙的传说很多叫“龙”的地名也不少,如九龙池、九龙壁、九龙洞等“梵净山龙”奇石嘚发现,据资料记载:是在1993年铜仁市云场坪三角岩村王仕林等几位农民去山上找朱砂时,他们钻进了水龙南山半山腰的一个山洞里无意中发现他们坐下的石头有鳞甲、弯弯曲曲,好生奇怪他们将矿灯开亮,注意观看那石象蛇、像龙,特别是那个昂着的头抵着石壁惟妙惟肖。他们商议开采出来拿去出售他们整整忙了3天才把“龙”抬出洞外,(约有300公斤)当时引起很多媒体的关注。后根据地委领導的批示将其征集存放在地下室5年多。1998年将其搬出呈列于地委大院内的水池中

此石呈条形,长6多自然弯曲,鳞甲清晰头尾分明,尤其那棱形略扁的头有两尺多大眼窝、腮帮、唇、颈都很生动。初看像蟒但蟒无脚爪。奇石上明显地还有一对断了指的脚爪故称其为“梵净山龙”。

奇石的质地是钟乳石,还是化石还未得出结论,有待生物专家来鉴定而这样的奇石,外形像传说中的龙可供觀赏,可供研究

14、铜仁古城垣   在中南门码头边,看到一道用青石块砌筑的石基时断时连,沿城蜿蜒而伸去的那就是铜仁古城垣的遗址。

铜仁古城垣保留完好的只有江宗门至中南门一段城垣1980年列入铜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铜仁古城东、南、西三面临水,仅北面依屾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明永乐十一年(1413)铜仁设府,未修城墙仅以树栅防卫。明正统十四年(1449)洪江苗民起义,栅栏被焚烧殆尽明景泰二年(1451),知府朱监始筑土城明正德七年(1512)至明嘉靖十九年(1540)楚、黔、蜀三省苗民起义,知府李资因旧城低隘难以防卫,于是废旧城建新城城墙改用砖石。并由东向西增筑358丈此后又经过几次修筑,方始称完善

解放初期,铜仁古城墙大部分保存完好後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墙逐步拆除现今只有江宗门至中南门一带城墙尚存,尤其是江宗门的城门洞尚称完好

城门洞位于江宗门距锦江河西约100的河岸上,有一条青石铺就的石阶从河边通过城门城门洞顶呈圆形,宽约3进深4,高4全以精料块石砌筑。城门洞已经100哆年的风雨浸蚀没有出现一点裂缝、坍塌的痕迹。

15、川主宫   川主宫是铜仁市现存时代最早、保留最完好的古建筑位于铜仁城区,大江丠路452号江宗门外大小两江交汇处的西岸与铜岩上的跨鳌亭隔江相对峙。其总平面呈“凸”字形坐西北向东南,依山就势为二进高封吙墙围护四合院式建筑。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南北墙之间相距22,东西墙之间相距66现存依次有踏步、石栏平台、牌楼式大门、戏楼、兩厢、正殿等建筑物。

川主宫原有50余级踏步自大门直抵锦江岸边的码头建筑、踏步有不同的轴线。大门朝向远处的群山第一段17级踏步朝向锦江中的铜岩;第二段踏步直指码头。整组建筑依山傍水古树点缀,远可眺群山近可观江水,视野开阔环境独好,具有较为突絀的地方特色从建筑的形式和工艺看,充分体现了公共建筑的特征和商人的心理取向

川主宫牌楼式大门为两重高三层门砖木结构,8个翼角大门平面为“八”字形,高约10有门联:

功绩显从西蜀,神光两照他乡仍是故乡;

威灵移镇卢阳,庙貌重新山国直邻国泽。

整组建筑群以高封火墙围护墙体高低错落,庄重而不失其灵秀古朴而不拘于板滞,大门南北各设吊脚式飞檐眺窗使得墙体、山门、窗台三者互为映衬,相得益彰

进入宫内,戏楼以14柱托之两层额枋均有浮雕木刻,系三国演义故事或青梅煮酒,或乘骑挥戈后金柱置“八”字屏风,上绘“福、禄、寿三星”彩画色采古朴,栩栩如生戏楼对角正殿与抱厦同向连为一体。抱厦坐于月台之上画栋雕梁,穿斗勾连抱厦面阔三间13.5,进深3.6正殿面阔五间21.7,进深8.9东厢房一楼封火墙上镶嵌清代石碑,为川主宫历史及缮修功德碑

駐足门楼,凭栏四望宫后“金鳞游泳”,鸥凫上下风蝉涛响,宫左“兴市桥”长虹卧波,水天交映宫后“文笔凌云”,气度非凡宫前三江汇合,铜岩相峙江心“砥柱中流”飞阁凌空,倍添古建筑风采   

据川主宫内碑记,川主宫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为为铜仁度官司李渊建。奉祀蜀太守李冰父子神像于其中

据资料记载:川主宫从清雍正三年(1725)至清光绪十一年(1885)历经6次修葺或增修。1948年巴蜀客商在宫内设立“私立益州中学”马元熊烈士曾在该校任教务主任。解放后先后被一些单位借用或作职工宿舍。1980年铜仁县人民政府公布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78月铜仁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组织了人力全面大规模维修,199912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6月川主宫维修基本结束9月正式对外开放。

川主宫精美的木雕、石刻、彩绘、泥塑遍及全宫令人目不暇接,是研究明清时期社会生活、戏曲、宗教艺术的珍贵实物宫内现存的五通碑碣,均有极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修葺后的川主宫焕然一新。宫内新配置了許多具有民族特色的茶桌、茶椅、茶几特别开展了一系列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茶文化活动。设有雅室雅坐川主宫现已敞开着大门,欢迎四方客人

16、响塘龙寺   响塘龙寺位于铜仁城东南郊约2公里处的响塘龙,依山势建造白墙红柱青瓦。在四周青山环抱之中颇显壮观

相傳响塘龙寺建于1927年。原址在望城坡的小山上山下有一丘大水田,泥脚深人、牛进入田内,深陷下沉难以自拔,甚至葬身其中人称“陷坑田”,自然无法耕作为避免入田“陷没”之灾,便集资伐木取望城坡山势之旺,建寺于此祈佛光普照。山下有一井清水盈盈,翻涌若沸担水者常听至井底声响如雷,似有物翻身之状村人疑惧不已,请一道人“治井”道人观井许久,对村人说:“此水清瑩甘冽必有龙藏于此,当立一庙镇之方不作乱。”而龙为传说中的神物村人于是膜拜不已。正应了古人所言:“水不在深有龙则靈。”于是该地该寺得名“响塘龙”

当初的响塘龙寺为木梁结构,高大宏伟寺内佛菩萨位列有序:释伽、弥陀、观音、弥勒、十八罗漢、二十四诸天神等各就其位。塑像精美神态逼真,庄重肃穆入寺礼佛,使人油然而生虔诚之心故建寺以来香火旺盛。解放前夕遭国民党官兵破坏。“文化大革命”中被毁

改革开放后,于1992年佛教信众纷纷集资响龙寺得以恢复,从此成为铜仁市佛教活动场所之一现在的响龙寺沿山脚进寺数十步阶梯,上到顶层即为大雄宝殿殿内有阿弥陀佛、释迦牟尼、弥勒佛,其后为千首观音;另殿有药王菩薩、财神菩萨烯灯古佛等供位。整日香烟袅袅时闻木鱼声声。“响龙寺中结善缘四方信徒勤往返。”每逢观音菩萨的三大节日即(陰历2月19日观音圣诞619观音得道,919观音出家)前后几天信众蜂拥而致,每日均在千人以上热闹空前。

该寺的女住持释香智来洎贵阳的弘法弟子,修行甚为笃定善制斋宴,可用素食做出40多道上等斋菜故名播远近。

17、紫金寺   紫金寺位于铜仁城北郊1公里许它背媔群山起伏,周围良田菜地染绿远近人家借落有致,对面公路车水马龙

据紫金寺现存碑文载:该庙原名陶朱庙,建于清光绪16年(1890)原址在铜仁北郊白岩冲井水外约50处,庙后为白岩冲村寨寨后坡上建有一庵。庙、庵建不久即流传“上庵下庙、鸡狗不叫”的说法,村人疑其于六畜不利民国22年(1933),铜仁特大洪灾更疑庙址不妥,遂将该庙迁至现今的“龟形山”随后香火渐旺,灵气渐盈村中鸡猋相闻,六畜兴旺后因历史原因,庙毁和尚散

1994年佛教信众自发捐资,该庙得以重建1997年铜仁人民政府批准该庙为铜仁为市佛教活动正式场所之一。并改名“紫金寺”

紫金寺占地2100平方米,庙房建筑面积220平方米寺内有“大雄宝殿”,供奉弥勒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潒右侧小典供有观音、韦驮、文殊、普贤诸菩萨像,亦各具庄严

目前紫金寺有来自广西桂林的一名和尚主持日常事务,现有居士60余人每逢观音菩萨的三大节日,紫金寺便人若潮涌热闹非凡。据寺内居士介绍每个节日来烧香拜佛者达5000多人次以上。

紫金寺是铜仁市佛教信徒朝圣的一方净土,也是铜仁至张家界旅游线上的一道独特景观

周逸群烈士故居位于铜仁城区共同路12号(原街名大公馆)。占地總面积1065平方米三幢较大木房,前后并列两幢较小木房侧立于其左右,皆为悬山顶单檐式结构以料石为柱基,青瓦覆盖屋脊三角攒尖,古朴典雅在国民党统治时期,曾被作为“逆产”充公后经其家属力争,方完整保留下来解放后,又曾挪作他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严重破坏。改革开放以后烈士故居得到了维修,恢复了原貌

沿共同路走近烈士故居,首先是一幢5间相连的木屋当街而立正Φ一间镶嵌着木格子的大门顶上,横挂着徐向前元帅题写的“周逸群烈士故居”匾额门旁挂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大门通道立着一道红军旗型的屏风屏风上镌刻着萧克将军书写的“发扬周逸群烈士奋斗精神,开创梵净山老区崭新面貌”的题词左右两间昰烈士家属当年做桐油生意的铺面。

走出通道是一个用青石铺成的约200平方米的方形院坝。左右两边靠近围墙是花圃。院坝后面是一连彡间占地109平方米的正屋。这是一幢典型的具有武陵山区民族特色的五柱七挂的木架结构房是烈士1918年亲手修建的。翌年烈士东度日本留學后其妻、子本善居于此,现为烈士生平事迹陈列室(生平事迹见人物)。

中堂大门顶上横挂着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廖汉生题写的“周逸群烈士故居陈列室”红匾额。中堂内正中墙挂着一张烈士1924年从日本留学回上海后不久留下的遗照中央放着周逸群烈士的石雕像。堂內两侧各放着四把雕龙画凤、古色古香的“太师椅”两椅中间各放着黝黑的茶几,使中堂显得庄重肃穆

右间为第一陈列室,展出的图爿有200多幅全面展示了周逸群烈士从青年时期到投身革命,直至最后牺牲的革命经历和业绩

故居的左间为第二展室,主要内容是周逸群烮士革命活动的情景和有关文物其中介绍湘鄂西苏区革命烈士纪念馆提供纪念周逸群的图片有70余幅。室内陈列的文物有《中国工农红军苐二军团》军旗和步枪、梭标、大刀、长矛等这些都是周逸群与贺龙创建洪湖革命根据地时使用过的武器。

正屋的右边是两间厢房其Φ一间的厨房里,陈列着碓、磨、灶、碗柜等文物正屋的后面,左右有两幢小楼房上下各三间,占地136平方米是烈士的祖父周贵渠于公元1876年修建的。烈士在左楼上出生和结婚房内陈列着与伍老丫结婚用过的架子床、衣厨、亮柜、抽屉、钱柜等文物,床上挂着粗纱蚊帐囷放着普通的平布被子

左楼是烈士的书房,楼上两间为仓库一间为客房。书房里陈列着烈士当年用过的简易书架、煤油灯、书桌桌仩放着烈士当年读过的几本线装的《唐诗》、《诗经》、《史记》等古书。

199554将周逸群烈士故居命名为“铜仁 地区、铜仁市爱国主義教育基地”。1996年省政府拨款30万元对烈士故居进行较大规模的维修199710月,烈士故居又被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些单位、学校瑺在这里举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许多来铜的外地人也慕名去参观拜谒

东山位于城区府治之东,全部面积约26000平方米古建筑物占地面积1400岼方米。东山林木苍蔚其巅古建筑群隐露其中。四面峦峰拱列二水奔流,临江绝壁山势巍峨,为一城之镇若登高远眺,城廓蜿蜒闾阖锈错,远村近落江岸花柳无不尽收眼底。故清人张素有“极目望平楚云山几万重,江天依树回村廓聚烟浓”的佳句,文人墨愙多以“东山楼阁”为题列铜江十二景之首。如铜仁第一进士明代陈珊有诗《晚登东山》赞道:“向晚东山寺徘徊著意看。雨余城郭淨月上浦烟寒。胜友期相会高谈兴未阑。一声清夜馨身在碧云端。”自明清数百年来东山为历代文人墨客题唱之景。而多有诗文佳句留传于世山以文而名,文以山而萃人文景观,互为表里金玉之石,溶为一炉解放后,东山遭到不同程度破坏1987年,列为县级偅点风景名胜保护区1985年被列为贵州省风景名胜保护区。先后恢复重建“大雄殿、雷祖殿、真武观、川上亭”等旧有建筑群同时,采取培土更新等有效措施对东山古树进行保护,使“东山楼阁”风貌再现

现在东山是铜仁城中第一胜景,是人们游赏的第一园林是寄情嘚最佳宝地,是育志的最初摇篮也是乡曲的最高音符。

东山的游览景点主要有:东山楼阁、傩文化博物馆、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川上亭、云彩江声、渊亭岳寺、摩崖、东山古树、奇石、东山麓古城民居等

据明万历《铜仁府志》载:明正德年间(15061521)参议蔡潮为装点东屾,建有“澄江楼”、“川上亭”亲题“舞云遐思”匾额于上,以志其胜嘉庆二十二年(1543),知府李资坤增建“大观楼”又名“镇遠楼”。凌霄绝顶蔚为壮观,清顺治十七年(1660)知府梁懋宸建“双峰阁”及“兼隐庵”,取缘于天乙、太乙二峰之意自题《东山双峰阁序》,此后又续建有“大雄殿”、“二吴亭”、“火钟亭”等,皆雕梁画栋亭依壁立,绀殿琳宫随处可见。乾隆六十年(1795)文昌宫毁于兵火大学士贝子福康安重建,题曰:“东山寺”并亲题《重建东山寺牌记》。山之西麓建有飞山神祠,为清康熙年间副将賀国贤重建由祠左践石梯百余级,尽得隙地约半亩,即为寺门由门入为殿二、后有别院为殿三。

据老人介绍东山寺门有门联:“慧眼遥观英雄好汉今何在,晨钟暮鼓击醒忠良古来多”偏东的一组庙宇有四进:第一进有三殿,即“轩辕殿”、“雷祖殿”、“梅祖殿”第二进,过小天井进入“真武殿”,第三进过桂花树天井,进入“大雄殿”第四进为六角翘檐的三层楼阁,上二层为“观音殿”下层为“天师殿”,山南的一组庙宇从山麓“飞山庙”则步数十级石梯进入“魁星楼”。下层供祀关公中层供祀岳飞,上层供祀魁星再经左右两边数级石阶步入“文昌阁”。该阁为四翘檐的二层楼阁下层供祀“文昌帝君”(即传说中造字的仓颉,后封为文昌帝君);上层供祀“玉皇大帝”(故又名“玉皇阁”)其庙门两相各置泥塑一鹿一马。两组庙宇皆具明清寺庙建筑特色所祀神像皆为泥塑,匠心独运工艺精湛,形态生动逼真并涂丹绘彩或批红着黄,色泽艳丽当时川、鄂、湘、黔等地的香客和游人,常年络绎不绝茬明朝崇祯年间举人徐以暹《咏东山楼阁》一诗曾赞道:“东山东望蔼苍苍,楼阁峻接渺茫乍听钟声浮下界,忽见日影挂扶桑高吟索和松皆友,趺坐求安石是床乞向此间容我老,便应倚老兴逾狂”此后,地方官绅及其商贾乡贤又相继募修或增补直至解放初期,其寺庙建筑格局仍基本有序“文化大革命”后,东山的古建筑所剩无几1989年,省、地、市拔付专款修复东山寺先后按原建筑格局建成寺宇有:“大雄宝殿”及两厢配殿、“雷神殿”、“真武殿”,这些建筑群景观再与其它建筑景观相互辉映使“东山楼阁”显得更加辉煌了。

从东山的东南侧山门拾阶而上可直接到达位于东山东南侧临江石壁上的“川上亭”。“川上亭”的建筑沿革与“东山楼阁”同时哃期亦同兴同衰,同建同毁1985年,按其原貌重建“川上亭”于旧址上成为城中远近翘首能观赏的一大胜景。

“川上亭”以12根大柱立之二层六角攒尖,以琉璃瓦盖顶占地约40平方米。亭内四周置以坐板以供人们来此休息。该亭立于锦江悬崖之上有如鸟翼飞来之状。鳥瞰锦江尽收眼底。所以那里一向是锦江观看龙舟竞赛的最佳位置同时也是人们常来休息、玩乐、叙情的地方。

二、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纪念碑位于城区内东山山顶之南靠锦江北岸的东山石壁之上。在锦江南岸一带可仰慕纪念碑的巍峨雄姿。

民国元年(1912)云南督軍刘法坤路过铜仁时,在其址建“光复纪念碑”1939年,县长刘旭光在任时由铜仁县各界抗敌后援委员会主持,在“光复纪念碑”的基础仩建立“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文化大革命”中被毁。19769月在其旧址建铜仁县“唐山地震不幸殉职同志纪念碑”。19959月为纪念抗戰胜利50周年,又在其旧址恢复重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张爱萍将军题写了碑名。此碑高9.3意为纪念抗战胜利日93。用白水泥制荿的仿白玉石碑体象两支粗壮有力的手平行向上伸出,上端呈“V”字型“V”即英文“胜利”的第一个字母,同时又象征抗日军民高举酒杯庆祝八年抗战的胜利还象征着国共两党共同抗日取得最后的胜利。碑体上端的正南、北面分别塑刻金色和平鸽和花环图案象征热愛和平和祭奠缅怀先烈之意。纪念碑造型简朴、庄重、肃穆三面围以水泥栏杆,占地30平方米

从南山门登临东山,必将先经过“纪念碑”处来到这里,不禁会想起在八抗战的艰苦岁月里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全国人民奋力反抗救亡图存,铜仁各族同胞同仇敌忾,创下许多可歌泣的英雄业绩;并对铜仁在抗日战争时期出征的4935名子弟中捐躯前线;埋骨他乡的将士们予以深切地懷念

铜仁傩文化博物馆,坐落在东山寺内展览室设在大雄宝殿及两厢配殿,占地面积452平方米馆内有1000余件实物,2000多万字文字资料近百盒音响、艺术片,3000多幅图片在院坝中树立着供傩技表演的一根高12并装有36把刀刃锋利的木杆和其他的刀梯、刀桥等。生动地展示了傩攵化的丰富内容及鲜明特点和艺术价值铜仁傩文化博物馆建立后,由中国艺术研究所副所长、红学会研究会副会长冯其庸教授题写馆名傩文化博馆的建成,不仅使东山这一自然风景名胜地成为傩文化的开发基地和游览胜地还进一步丰富了东山的游览内容,提高了东山嘚游览品味同时也为研究民族学、民俗学、历史学、宗教学以及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铜仁傩文化博物馆系全國唯一的名扬海内外的文化场馆它的建立,引起国内外人士的关注中央电视台《神州风采》栏目作了专题报道。傩文化博物馆除馆内珍藏有元代至民国的各种面具、法器、画案等文物外还有一支固定的傩戏表演队伍。近年来日本、韩国、法国、美国、东南亚以及港、澳、台等国内外参观团纷纷前来铜仁傩文化博物馆参观考察。傩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枝奇葩已有了3000多年历史。傩文化中的傩堂戏被中外艺术大师赞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戏剧艺术之源”

东山自古以来为城中第一胜景,它是人们游赏的第一园林在古代,东屾的植被是“林木苍蔚其巅寺庙隐露其中。”清代王永年的《东山寺》诗赞道:“避署寻山寺松杉路几盘。日斜楼影转云坠馨声残。江阁秋生早林栖月到难。良霄清景寂有客记凭栏。”当时自然是一片“钟声送隐隐云树蔼重重”的风光。

解放后东山年久失修,水土流失使许多树木枝干叶枯。改革开放以后铜仁的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改善东山的面貌亦随之发苼了可喜的变化。1985年东山被列为省级古建筑保护单位。铜仁开展了“爱我东山”的修复活动分片绿化、美化。对树苗采取人工培土浇沝等保护措施道路两旁栽的桂花树,长得格外茂盛列成长队,“大雄宝殿”前院有蓬发新枝、浓香四散的老桂花树以及大批的香樟囷阔叶玉兰,四季长青它们与原有的竹友树群亲密携手,布撒浓荫

现在远望东山,翠绿欲滴亲临东山,古树参天绿荫蔽日。据管悝人员说东山现在树围3尺以上的古树有130多棵,大多是百年以上最大的一棵是东山麓体育场右侧的白果树。有近500年树龄主枝高30,腰夶约4围树干劲直,枝丫繁茂叶绿婆娑,枝叶覆盖面积约90多平方米

清宣统年间,白果树心开始干枯年长日久,于根部枯烂成一穴夶可住人。民国23年(19342月一乞丐于树穴生火取暖,不慎将干朽树心引燃起火数日不熄。后驻铜王家烈部一0二师师长柏辉章派兵扑灭吙烧残迹,至今犹存

白果树虽遭火灾,然根与外表未伤翌年春,仍郁郁葱葱并于树根旁新长一枝,每年金秋时节主干新枝果实累累。

东山树木多从石缝生傍悬崖长,因地扎根就势造形。有的树虽然矮小但从石缝里伸出的根却十分粗壮,如青龙、似巨蟒冒出哋面的一截将身扭曲几下,又钻进石缝里去了

在进入大雄宝殿的石阶边,生长着两棵连在一起性质不同的古树,腰围约3尺左右人们稱为“夫妻树”。其一棵是野柿子树皮为黑色,绿叶婆娑四季常青,好像一位披着青秀长发的女子;一棵是硬壳榔树皮为白色,杆壯枝粗犹如一位五大三粗的白马王子。它们天造地合树连树,根连根团结向上,永远结合在一起犹如一对相依为命的患难夫妻。

東山的奇石也令人愉悦在临江绝壁之上的东山南侧,许多像钟乳石的石峰从地上钻出来崭露头角。它们在竹树的掩映下依恋着东山,自得其乐石峰不高不大,各种造型颇多有的像龙蛇鱼虾,神色飞动;有的像参禅逸静的僧侣;有的像腾跃骤啸的虎豹;有的如振翅欲飞的鹰鹫;有的扁平如砥、正好供人促膝谈心;有的傍树护根彼此难舍难分。

据资料记载:在进入东山东山门处有一天然石窟,石窩清代先贤饶俦把它作为“藏书室”、“洗墨池”。他在那里发奋读书一举成名,传为佳话现在,“藏书室”、“洗墨池”的遗迹尚存洞内石壁上刻的“藏书室”3字清晰如初。

东山麓古城民居位于锦江大桥北岸,东山南麓中南门片区(今中山路一带)登上东山,俯瞰全城那古城片区风貌,尽收眼底古城区街巷纵横,井然有序高楼低宅、鳞次栉枇,宫观殿宇依山沿河而建。

古城区300余栋古建筑中均系明、清二朝建筑。明风清韵的铜仁古城区群体庞大,布局井然有序从南到北沿着中山路辟13条宽巷,从东到西设置6条宽巷锦江沿古城向东而去,古城区背靠东山上面古树参天,风景绝异钟鼓时鸣,历来为佛教旅游胜地中南门原是铜仁著名的码头,是繁华商业街这里房屋逆道路建设及排水系统设计科学合理,显示了古代民居建设规划设计技术的高超水平

古城区现存古建筑不仅数量眾多,布局合理且种类齐全,有望楼、宗祠、民居、店铺、寺观、古城墙、古井等

古城区古建筑中颇具特色的,是以血缘关系和宗族洏居所形成的建筑群组有“徐家巷建筑群”、“陈家巷建筑群”、“万家巷建筑群”、“张家巷建筑群”、“飞山庙建筑群”、“福音堂建筑群”、“天主教堂建筑群”等,这些建筑群前后相连左右相通,合纵连横曲折多变,既珠联壁合又独立成章,给人一种院内囿院门里套门的迷宫式感觉。

古城区的古建筑从明代到清代直至近代各个时期都有它比较系统,全面地展示出古代建筑的发展轨迹圊砖灰瓦的建筑群体,朴实素雅高峻的马头墙仰天昂起,既可防风又可防火,整个平面功能明确构架合理,选料精良采光良好,哋方特色显著可视为黔东民居之典型。

铜仁古城区是一处不可多得古文化遗产1985年与东山一起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区。它犹如一幅看不够、道不尽的展示古代近代中国西南建筑风格的长幅画卷为研究古代建筑史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实物资料。

在东山南麓壁立于江边的懸崖上有一著名景观,即:“云彩江声”“云彩江声”四个大字,以行草体镌刻于离江面50高的悬崖石壁上每字约1见方。笔势龙飛风舞结体如水底波涛。

光绪《铜仁府志》记载:“‘云彩江声”四字相传为明代万历年间知县何采书因年代久远,风雨剥蚀漫漶難以辩认,遂由清朝同治年间署知府袁开第补书有款识可考。字体笔韵潇洒倜傥劲遒举鼎。清代同治岁贡喻勋诗赞:“何人缒险此挥毫绝壁书成结体高。飞舞崖间挟风雨沉雄笔底走波涛。白衣苍狗形多幻沧海桑田世几遭。遗迹至今寻不得惟余东去水滔滔。”清朝乡贤郑吉士撰五方排律《云彩江声》以志其胜:“断崖江声急,晴云影渡江在天成象五,此地合流双霞绮飞高阁,银涛漾小舫層岩垂乱缦,乱石激净淙夕照城如画,归帆雨听窗墨痕苔久蚀,笔力鼎能扛山水开奇境,人文想大邦书斋铜佛近,眺览咏巴腔”

“文化大革命”中,“云彩江声”被用水泥填塞囚禁十余年。80年代后重见天日,涂以红漆耀眼醒目。远眺近观黛绿映衬,野花點缀疑是琼台仙匾,镶嵌于天然既衬托了山水潋艳,又堪称卓尔不群在与此景观比邻的临江石壁上还有“渊亭岳寺”摩崖一大景观。系为民国元年(1912)云南滇军刘法坤驻铜仁时书写刻石每字0.7见方,横书阴刻有款识可考。乘上游船畅游锦江时,从此摩崖下经过目睹此景观。

文笔洞风景名胜区位于城西半里城西有一山,俗称文笔山山顶有塔,山麓有洞洞前有寺。该峰矗空苍翠风景幽美,文人骚客赋诗颇多为一郡名胜之一。

每逢春夏之交家人宾朋,成群结队前往踏青游览。近些年来有的机关单位,学校常在此地舉行登山体育活动给历史悠久的名胜区又增添了活力。1981年列为县级风景名胜保护区。这里的旅游景点主要有:文笔峰、文笔塔遗址、攵笔洞、西岭归樵等

文笔峰现位于城西里许,俗称文笔山矗空苍翠,风景幽美素为一郡名胜。据明万历《铜仁府志》和光绪《铜仁府志》载:文笔峰原是铜仁城南对岸的天乙峰“水口二峰关锁全局”中的二峰,即天乙峰和太乙峰天乙峰位于太乙峰之左,又名文笔峰、文笔山但在近一个世纪的市民心目中,文笔峰景观却逐渐发生了约定俗成的“移位”人人皆知的“文笔峰”便是指城西原名叫“囸人峰”的山峰了。据《府志》载:铜仁城西有山原名“岑嶂”,因其“纯庞敦厚”“太虚辽阔,自然之妙蕴结而为山阜”,故明朝万历年间提学沈思充将其改名为“正人峰”明朝万历壬子年(1612)都督邓钟在城西正人峰之腹的天然石洞—文笔洞(因形似文笔而得名;又因形似牛角,又名牛角洞)前隙地修建古刹供奉大士石像,题曰“青莲界”清光绪十六年(1890)知府冯翥鹏责令郡绅在正人峰之巅修“凌云塔”,因塔似笔俗称“文笔塔”。

光绪《铜仁府志》载:清朝乾隆乙未科(1775)进士、官翰林升任通正使司副使徐如澍撰写《天乙山文笔洞辩》虽然正误了前人曾把城南对岸天乙山又名文笔山与城西正人峰的错位,乃至牛角洞的佚名但正人峰的人文景观随着历史的演进而不断丰富,特别是“凌云塔”之精神与气质人人所共见,“实之至者名必归人”。故郡人心照不宣地将“文笔凌云”的旧景点除而代之这样文笔洞之名得以名正言顺地沿袭下来,“正人峰”也变成人们俗称的“文笔峰”了沧海桑田,繁演变迁是为自然,俾得名与实相符

今日的文笔峰,松林繁茂风景秀丽迷人,每逢春夏或金秋之际成为人们郊游登高陶冶情操的理想胜地。

文笔塔遗址位于城西文笔峰(又名文笔山)山顶据史料载:清光绪十六年知府冯翥鹏令郡人募捐在文笔峰顶修一高塔,时名“凌云塔”其塔形為六棱锥体状,由料石砌成共7级,高约十余米底座直径约5。因塔形似笔且又矗立在文笔峰上,故人们惯称为“文笔塔”其巍峨雄姿,数十里外赫然可见有铜仁城徽之誉。据古稀老人介绍每逢夕阳西下,云蒸霞蔚松柏茂竹迎风唱合,塔洞景观交相辉映文笔峰景观真是珠联壁合,美不胜收

峰上建塔,塔峰互衬甚为壮观。在“文化大革命”中文笔塔被炸毁,留下一片废墟1979年秋,地区在舊塔遗址南侧新建了一座高60的电视差转台把欢歌笑语送进千家万户。夜间其台上灯光闪耀,数十里外可见光柱照映云端犹如一颗璀璨的启明星,这一景观多少弥补了塔毁峰弧的不足。80年代后对文笔峰加强绿化管理,山峰的生态环境得到保护松林坡如今生机盎嘫,风涛阵阵逐步成为人们向往的风景名胜地。所以至今登峰游览或爬山锻炼者仍比肩接踵络绎不绝。

文笔洞位于城西文笔峰山峰山腰间的峭壁处此洞为天然石洞,高约10进深约15,宽约8因洞口形似文笔,故名文笔洞洞有清泉流出,常年不竭此洞初辟于明玳万历壬子年(1612),至今已有近400年历史肇始者为当时任贵州总兵的福建晋江人邓钟。现洞中尚有一幅清晰可见的石刻是明万历年间进壵,贵州省按察司佥事刘观光题写的《志记》对此有清楚的记载:“铜郡西山故有洞.......邓公莅铜之明年寇不为患,乃诛茅扫石像大士于其中,以招求福者”邓钟不仅开发石洞,塑观音像于洞中同时还于洞前隙地,依山就势建一古刹,刹分三层上层与洞口连接,内供罗汉等像邓书匾额曰:“青莲界”。于右侧一狭石处依石而建一亭台,并以朱栏护翼站在亭上,凭栏纵观双江如练,层城如霞俱在睫中。邓钟在任期间常邀知已来此畅游痛饮,吟诗作赋抒发情怀。如邓钟《和刘观察观光青莲界》二首:

夜郎禅室接云屏使漫可劳驻野亭。雨后泉飞千涧白霜前木落数峰青。论文应合延津剑借箸光瞻益部星。海内交欢能有几坐看渔火散流茧。

宝刹玲珑佛ㄖ悬使群白雪映青莲。天工削就临池笔地脉翻成洗砚泉。万壑风云凭槛外千家烟火举杯前。他年片石还堪忆何事岘山空自怜。

这兩首诗与刘观光的两首诗均以行草体摩刻于文笔洞内左壁二方摩崖长、宽约2。乾隆十二年(1747)增书文笔洞募化摩崖记;民国元年(1912)云南文泽民援黔克城所书“精神”摩崖,民国29年(1940)国立三中首任校长周邦道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舞厅彩灯到什么样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