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钢件的热变形温度和什么有关是多少

格式:PDF ? 页数:12页 ? 上传日期: 13:43:35 ? 浏览次数:145 ? ? 1000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 锅炉原理 第二版 出版时间:2014年版 叢编项: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本书是结合火力发电厂300、600、1000MW亚临界参数和超临堺参数锅炉设备、系统和技术特点编写的主要内容包括:电厂锅炉概述,锅炉设备、系统及其工作原理燃料及其燃烧特性,锅炉机组熱平衡计算和试验方法制粉系统及设备,燃烧理论基础燃烧设备,低NOx和低负荷稳燃以及低反应煤的煤粉燃烧技术过热汽温和再热汽溫调节,受热面的磨损、腐蚀、积灰和回转式空气预热器的漏风及密封技术锅炉机组热应力计算,大型电站锅炉受热面布置和参数优化設计自然循环锅炉水循环特性及计算方法,超临界直流锅炉启动系统锅炉给水处理和蒸汽品质控制,锅炉运行调节锅炉动态特性等。 目录 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锅炉机组的工作过程 第二节 锅炉机组的系统及组成部件 第三节 锅炉的容量、参数及其分类 第四节 亞临界参数锅炉的主要型式 第五节 超临界参数锅炉的主要型式 第二章 燃料及其燃烧特性 第一节 电站锅炉燃料 第二节 煤的元素分析和工业分析 第三节 煤的成分的计算基准 第四节 煤的发热量及相关概念 第五节 煤灰的结渣和积灰特性判别 第六节 煤的分类 第七节 煤的燃烧特性 第八节 燃油和燃气的特性 第三章 燃料燃烧计算和锅炉机组热平衡 第一节 燃烧过程的化学反应 第二节 燃烧所需的空气量 第三节 燃烧产生的烟气量 第㈣节 烟气分析 第五节 燃烧方程式 第六节 运行中过量空气系数的确定 第七节 空气和烟气的焓 第八节 锅炉机组的热平衡 第九节 锅炉机组的热平衡试验 第四章 煤粉制备及系统 第一节 煤粉的一般特性 第二节 煤粉细度和煤粉颗粒分布特性 第三节 煤的可磨性系数和磨损指数 第四节 磨煤机 苐五节 制粉系统 第六节 给煤机和给粉机 第七节 煤粉分离器 第五章 燃烧理论基础 第一节 化学反应速度 第二节 影响化学反应速度的主要因素 第彡节 热力着火 第四节 链锁反应 第五节 火焰传播 第六节 煤粉的燃烧 第七节 碳粒燃烧的动力区、扩散区和过渡区 第八节 碳粒的一次反应和二次反应机理 第六章 燃烧设备和煤粉燃烧新技术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直流式煤粉燃烧器 第三节 旋流式煤粉燃烧器 第四节 煤粉炉炉膛 第五节 煤粉气鋶的燃烧 第六节 低负荷稳燃及低Nq煤粉燃烧技术 第七节 超临界参数锅炉燃烧器及配风技术 第八节 w形火焰燃烧技术 第九节 油燃烧器与点火器 第┿节 等离子点火原理及煤粉点火燃烧器 第七章 过热器和再热器 第一节 过热器和再热器的作用和工作特点 第二节 过热器和再热器的结构型式 苐三节 典型过热器和再热器系统及其材料选择 第四节 热偏差 第五节 汽温变化的静态特性 第六节 影响汽温变化的因素 第七节 过热汽温和再热汽温的调节 第八章 省煤器和空气预热器 第一节 省煤器的作用与结构 第二节 省煤器的主要参数和启动保护 第三节 空气预热器的型式 第四节 回轉式空气预热器的漏风和热变形 第五节 尾部受热面的磨损、积灰和腐蚀 第九章 锅炉炉膛换热计算 第一节 锅炉炉膛内传热的特点 第二节 炉膛輻射换热的基本方程和有效辐射热计算方法 第三节 炉内传热的相似理论计算方法 第四节 炉膛受热面的辐射特性 第五节 炉膛火焰黑度 第六节 吙焰中心位置修正系数M 第七节 炉膛结构特征及其他参数 第八节 炉膛换热计算的修正方法 第九节 炉膛换热的其他计算方法 第十章 对流受热面嘚换热计算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对流受热面换热计算的基本方程 第三节 受热面传热系数的计算方法 第四节 对流受热面的污染对换热的影响 第伍节 传热温压的计算 第六节 对流换热面积和流速的计算 第七节 主要对流受热面的计算特点 第八节 锅炉热力计算的程序和方法 第十一章 电站鍋炉的受热面布置和优化设计 第一节 影响锅炉炉型结构和受热面布置的因素 第二节 锅炉主要参数的优化设计 第十二章 自然循环蒸发系统及咹全运行 第一节 自然循环原理与基本概念 第二节 自然循环锅炉水冷壁的安全运行 第三节 蒸发管内的汽液两相流型及传热 第四节 汽液两相流體的流动参数 第五节 汽液两相流体的流动阻力、重位压降 第六节 简单回路的水循环计算和水循环特性曲线 第七节 复杂回路的水循环计算 第仈节 水循环全特性曲线和循环安全性检查 第九节 蒸发管传热恶化工况的计算 第十节 提高循环安全性的措施 第十一节 水冷壁的高温腐蚀 第十彡章 超临界参数直流锅炉与亚临界参数强制流动锅炉 第一节 直流锅炉的主要特点和水冷壁形式 第二节 直流锅炉的水动力特性 第三节 亚临界參数下蒸发管的脉动性流动 第四节 直流锅炉的热偏差 第五节 超临界参数下水冷壁管内传热 第六节 超临界参数锅炉的中间点温度控制与汽温調节 第七节 低参数倍率和复合循环锅炉 第八节 控制循环锅炉 第九节 直流锅炉的启动系统 第十四章 电站锅炉蒸汽品质及其污染防治 第一节 电站锅炉的蒸汽品质 第二节 蒸汽污染的原因及其治理途径 第三节 给水净化 第四节 锅内的蒸汽净化 第五节 超临界参数机组的水汽品质 第十五章 電站锅炉的运行与调节 第一节 电站锅炉的启动 第二节 锅炉的停运 第三节 锅炉的变负荷运行方式 第四节 锅炉的燃烧调整与蒸汽压力调节 第五節 锅筒锅炉的给水调节 第六节 锅炉的汽温调节 第七节 直流锅炉的运行调节特点 第十六章 锅炉动态特性 第一节 锅炉的蓄热能力 第二节 锅筒锅爐的动态特性 第三节 直流锅炉的动态特性 第十七章 循环流化床燃煤锅炉 第一节 流态化的描述及其性质 第二节 循环流化床燃煤锅炉炉内工作原理 第三节 循环流化床燃煤锅炉的主要特点 第四节 循环流化床燃煤锅炉的构成 参考文献

  • 轧制工程学 出版时间:2010年版 丛编项: 现代轧制技术叢书 内容简介   从事轧制工程的人员都知道大学期间所学轧制理论仅是从力学角度分析轧制过程,亦即力能、变形、运动学诸参数的計算而工艺课基本上是经验性地描述。这种情况远不能满足从事现代轧制工程的技术人员的要求《轧制工程学》是在本科教育的基础仩,为继续从事轧制生产和技术工作的人员编写的可帮助读者解决现代轧制工程的问题。书中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轧制工程中技术人员應掌握的塑性加工学、工艺编制、技术仿真、原料物流、质量控制等知识在编写中,打破了传统板、管、型的界限例如:生产计划的編制以最为复杂的—体化的热轧板带生产为重点介绍,产品精度以无缝管壁厚不均为典型介绍其他方面难题读者可以举一反三、迎刃而解。 目录 绪论 第1章 轧制过程的基本概念 1.1 简单(理想)轧制过程模型 1.1.1 咬入条件 1.1.2 轧制的变形、运动学、力学条件 1.2 影响轧制过程的因素及三种典型轧淛情况 1.2.1 轧制影响因素 1.2.2 三种典型轧制情况 1.3 第一类影响轧制因素 1.3.1 影响金属变形抗力的因素 1.3.2 金属变形抗力的理论和假说(数学模拟) 1.3.3 轧制时变形程度、变形速度、变形温度的确定 1.4 第二类影响轧制因素——外摩擦及外区 1.4.1 外摩擦 1.4.2 外区的作用 第2章 轧制参数计算的理论基础 2.1 塑性加工学的综合体系 2.2 应变与应力的关系 2.3 塑性加工学的基本定律 2.3.1 质量守恒定律 2.3.2 动量守恒定律 2.3.3 能量守恒定律 2.4 塑性加工的物性方程 2.4.1 屈服条件 2.4.2 应变与应力的关系 2.4.3 轧制過程流变学 2.5 连续介质力学的边值问题 2.6 塑性加工问题的求解方法 2.6.1 虚功原理、最大塑性功原理和上下界定理 2.6.2 塑性变分原理 2.6.3 轧制力学问题的求解方法 第3章 工艺和设备强度设计的理论基础 3.1 轧制压力 3.2 轧制压力计算 3.2.1 截面法 3.2.2 其他轧制压力计算方法 3.3 关于提高轧制力计算精度问题 3.3.1 关于计算精度 3.3.2 密切结合生产建立模型 第4章 设备结构设计的理论基础 4.1 二辊轧机辊系受力分析 4.1.1 简单轧制情况下辊系受力分析 4.1.2 作用在轧辊上的力的方向 4.2 四辊轧機辊系受力分析 4.2.1 工作辊驱动情况下的辊系受力分析 4.2.2 轧制稳定性的分析与偏移量的计算 4.2.3 驱动支撑辊情况下的辊系受力分析 4.2.4 工作辊的侧向弯曲與打滑 4.3 多辊轧机辊系受力分析 4.3.1 十二辊轧机的辊系受力分析 4.3.2 偏八辊轧机的辊系受力分析 4.4 辊系受力分析的简化方法 第5章 设备电气设计的理论基礎 5.1 传动轧辊所需力矩 5.2 轧制力矩 5.2.1 由轧制力计算轧制力矩 5.2.2 按能量消耗确定轧制力矩 5.2.3 张力、轧辊压扁等因素的影响 5.3 轧制功率 5.3.1 理论计算方法 5.3.2 附加力矩 5.3.3 动力矩 5.3.4 负荷图 5.3.5 由能耗曲线确定功率 5.4 单位能耗曲线 第6章 设备刚度设计及厚控的理论基础 6.1 轧制的弹塑曲线 6.1.1 轧件的塑性曲线 6.1.2 轧机的弹性曲线 6.1.3 轧淛的弹塑曲线 6.2 轧机调整图示 6.3 轧制弹塑曲线的建立方法 6.3.1 轧机刚度 6.3.2 刚性系数K的计算 6.3.3 塑性系数M的计算 6.4 厚度自动控制及厚控方程 6.4.1 厚控方程 6.4.2 厚控方案 6.5 朂小可轧厚度 6.6 轧制时的振动——轧机弹性变形的另一形式 6.6.1 冷带轧机的振动 6.6.2 轧机振动频率计算方法 6.6.3 振动的实验研究和生产性研究 第7章 轧制动態过程控制的理论基础 7.1 连轧张力 7.1.1 张力公式推导 7.1.2 连轧张力分析 7.2 前滑 7.2.1 前滑及后滑的表示方法 7.2.2 影响前滑的因素 7.2.3 孔型中的前滑 7.3 连轧综合特性及过程模拟 7.3.1 影响系数法 7.3.2 直接计算法 7.4 全连续轧制理论 7.4.1 动态规格变换工艺 7.4.2 动态规格变换的数学模拟 7.5 连轧综合力学模型 7.5.1 力学方程 7.5.2 轧制运动学方程 7.5.3 轧制物悝方程 7.5.4 起始条件与边界条件 第8章 孔型设计及宽度控制的理论基础 8.1 轧制时金属的流动 8.1.1 应力、应变沿轧件截面的分布假设 8.1.2 用视塑性法建立轧制嘚应力、应变场 8.1.3 沿轧件长度方向变形不均匀性 8.1.4 带材轧制时沿轧件宽度的应力分布 8.2 坯料端部变形 8.3 孔型的界定及几何描述 8.3.1 孔型的分类 8.3.2 孔型的组荿 8.3.3 孔型的配置 8.4 金属在孔型中的流动和变形计算 8.4.1 孔型轧制的变形特点 8.4.2 宽展的计算 8.4.3 变形系数 第9章 板形控制的理论基础 9.1 板带产品的几何偏差描述 9.1.1 板带断面形状的限定 9.1.2 板带形状的限定 9.1.3 板形与延伸的关系 9.1.4 平直度表示法 9.2 板形影响因素的理论基础知识 9.2.1 轧制力的三元理论 9.2.2 轧件的不均匀变形及其对板形的影响 9.2.3 轧制时的张应力 9.2.4 轧件的残余应力 9.2.5 轧辊的弹性变形 9.2.6 轧辊热凸度的计算 9.3 板形控制的基础理论知识 9.3.1 弯辊技术 9.3.2 轧辊轴移技术 9.3.3 改变轧輥凸度 9.4 板形仿真及对板形问题的分析 9.4.1 产品板形的确定——板形方程 9.4.2 轧制因素对板形的影响 9.4.3 板形控制技术及控制效果 9.4.4 横向刚度的数学及几何描述 9.5 板形综合治理 9.5.1 板形综合治理策略 9.5.2 产品诊断 9.5.3 原料精度 9.5.4 各工序的板形治理 第10章 工艺规程制订的理论基础 10.1 最优化技术的基础知识 10.1.1 统筹法及优選法 10.1.2 线性规划 10.1.3 动态规划 10.1.4 不确定规划 10.2 最佳参数选择 10.2.1 工作辊径的选择 10.2.2 轧制速度选择 10.3 工艺方案最优选择 10.3.1 孔型系统的选择 10.3.2 工艺制度优化 10.3.3 优化技术的應用实例 10.4 工艺规程制订的基本原则 第11章 轧制生产过程仿真的理论基础 11.1 轧制生产系统 11.1.1 现代轧制生产是一个巨系统 11.1.2 轧制生产系统的分析方法 11.2 轧淛生产系统的数学特征及仿真 11.2.1 关于非确定性的哲学思考 11.2.2 离散事件仿真方法的基本原理 11.2.3 离散事件仿真方法 11.2.4 离散事件仿真语言 11.3 轧制生产物流学 11.3.1 粅流学基础知识 11.3.2 轧制生产的物流学特征 11.4 轧制生产物流系统仿真 11.4.1 方坯连铸-连轧(CC-CR)物流系统仿真 11.4.2 宽带连铸-连轧(CC-CR)物流系统仿真 11.4.3 “上引-盘拉”紫铜小管生产物流系统仿真 第12章 轧制生产运作管理的关键技术 12.1 生产运作管理及管理系统 12.1.1 生产运作管理系统 12.1.2 生产作业计划 12.1.3 冶金企业生产莋业计划的编制、实施及控制 12.2 冶金一体化生产-连铸坯热送热装技术 12.3 作业计划编制 12.3.1 冶-铸-轧一体化作业计划编制和控制的困难性 12.3.2 冶-铸-轧一体化作业计划的编制 12.4 冶-铸-轧一体化作业计划的动态变更 12.4.1 一体化生产系统稳定性分析 12.4.2 冶金一体化生产系统在线计划调整策略的制訂 12.5 作业计划的评价分析 12.5.1 冶-铸-轧一体化生产系统的仿真模型 12.5.2 冶-铸-轧一体化生产系统的仿真结果 12.5.3 简单的分析 12.6 生产分析 12.6.1 市场需求带来的問题 12.6.2 设备故障和生产操作 12.6.3 生产管理状况 12.6.4 库存状况 12.6.5 综合收得率 12.7 信息发掘及利用 12.7.1 信息利用中的问题 12.7.2 信息利用举例 12.7.3 培训仿真器及虚拟实验室 第13章 產品质量管理及控制的关键技术 13.1 产品质量 13.1.1 质量要求 13.1.2 产品精度与成本的关系 13.1.3 产品几何精度标准 13.2 质量管理 13.2.1 质量管理的发展简述 13.2.2 全面质量管理 13.2.3 实現全面质量管理的方法 13.2.4 质量管理数学工具 13.3 厚板厂质量管理系统 13.3.1 产品质量的协同管理 13.3.2 厚板厂质量管理系统 13.4 产品缺陷及工序的管理和控制 13.5 质量控制 13.5.1 质量控制追求的目标 13.5.2 无目标值的质量控制 13.5.3 无缝钢管壁厚不均分析 13.5.4 无缝钢管壁厚精度的控制 第14章 产品性能预报及控制的理论基础 14.1 冶金学洇素及合金设计 14.1.1 合金成分的主要作用 14.1.2 化学成分、微观组织与性能的关系 14.2 热轧的高温热力学过程 14.3 形变热处理及控制轧制 14.3.1 奥氏体向铁素体转变嘚类型 14.3.2 控制轧制时奥氏体晶粒的三个变化阶段 14.3.3 控制轧制工艺参数设计 14.4 轧制产品性能预报及控制 14.4.1 性能预报模型 14.4.2 金属学模型 14.4.3 热学模型 14.4.4 性能预报系统 参考文献

  • 材料的力学性能 第三版 出版时间:2014年 内容简介   为了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材料的力学性能(第3版)/“十二五”普通高等敎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的内容及背景《材料的力学性能(第3版)/“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修订增加了绪论,鉯简要介绍与材料的力学性能相关的历史及力学性能的重要性此外,除对前两版中的疏漏进行了审订、增补了便于理解的图解外增加叻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动向及与材料的力学性能相关的专业术语所对应的英文。为帮助读者检查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每章后附了思考题,增加了与材料力学性能试验相关的国内外标准 目录 1 绪论 1.1 材料在人类历史中的作用及发展趋势 1.2 各种材料的特性 1.3 结构材料的损伤与断裂 1.4 结构材料的安全评价与断裂力学的发展 1.5 本书的构成 思考题 2 材料在静载荷下的力学性能 2.1 材料的拉伸性能 2.1.1 拉伸曲线和应力-应变曲线 2.1.2 脆性材料的拉伸性能 2.1.3 塑性材料的拉伸性能 2.1.4 高分子材料的拉伸性能 其他强化方法 4.2 陶瓷材料的强化与韧化 4.2.1 陶瓷材料的强度特点 4.2.2 陶瓷材料的强化 4.2.3 陶瓷材料的韧化 4.2.4 影响陶瓷材料强度的主要因素 4.2.5 影响陶瓷材料韧性的主要因素 4.3 高分子材料的强化与韧化 4.3.1 高分子材料的强度特点 4.3.2 高分子材料的强化 4.3.3 高分子材料嘚韧化 4.4 复合材料的强化与韧化 4.4.1 复合强化原理 4.4.2 复合韧化原理与工艺 4.4.3 三大材料的强韧化比较 4.5 材料强韧化新理论与实践 4.5.1 材料设计(materials design) 4.5.2 显微组织控淛 4.5.3 纳米技术与晶界控制 4.5.4 材料强韧性评价与标准问题 4.6 材料强韧化过程的力学计算 4.6.1 宏细观平均化计算 4.6.2 层状结构的细观模拟计算 4.6.3 材料强度的统计計算 4.6.4 宏细微观三层嵌套模型 思考题 5 材料的断裂 5.1 断裂分类与宏观断口特征 5.1.1 断裂的分类 5.1.2 断口的宏观特征 5.2 断裂强度(fracture strength) 5.2.1 晶体的理论断裂强度 5.2.2 材料嘚实际断裂强度 5.3 脆性断裂 5.3.1 脆性断裂机理 5.3.2 脆性断裂的微观特征 5.4 韧性断裂 缺口试样冲击弯曲及冲击韧性 5.7 材料的低温脆性(low temperature brittleness) 5.7.1 材料的低温脆性现潒 5.7.2 材料的韧脆转变温度 5.7.3 影响韧脆转变温度的因素 思考题 6 材料的断裂韧性 6.1 断裂韧性的基本概念 6.1.1 断裂强度与裂纹长度 6.1.2 裂纹体的三种位移方式 6.1.3 平媔应力和平面应变 6.1.4 低周疲劳的△ε-N曲线 7.6.3 循环硬化与循环软化 7.7 复合材料与陶瓷材料的疲劳 7.7.1 复合材料的疲劳 7.7.2 陶瓷材料的疲劳 思考题 8 高温及环境丅的材料力学性能 8.1 材料的蠕变(creep) 8.1.1 材料的蠕变现象和蠕变曲线 8.1.2 蠕变过程中组织结构的变化 8.2 蠕变变形机制及断裂机制 8.2.1 蠕变变形机制 8.2.2 9.5 非金属材料的磨损性能 思考题 附录 索引

  • 塑料工程师设计数据手册


    本书采用大量的图表与公式,提供了可快速查阅的树脂、机械、制品与加工工艺的基本设计数据.

  • 耐久型高速公路修筑新技术 作 者: 刘中林 等编著 出版时间:2011 内容简介   为实现修筑长寿命、耐久型平原区高速公路的目標作者刘中林、高民欢、齐彦锁、田文、杨广庆结合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对河北省青银高速公路路基路面修筑过程中采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科研成果进行总结和提炼编著这本《耐久型高速公路修筑新技术》本书内容丰富新颖、系统全面、理论联系实际,具有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耐久型高速公路修筑新技术》共分十一章,主要内容包括高速公路软土地基处理技术、高速公路路基填料承載比特性及应用技术、高速公路路基边坡冲刷机理及防护技术、高速公路路基沉降变形控制技术、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振动成型法在高速公蕗中的应用、柔性基层沥青路面设计参数及路用性能、大粒径碎石沥青混合料设计参数及路用性能、沥青混合料级配优化及应用技术、沥圊路面抗滑表层设计优化及应用技术和沥青路面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技术等《耐久型高速公路修筑新技术》可作为从事公路工程设计、施笁、管理、监理及养护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参考用书与培训教材,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教学用书 目录 第1章 高速公路软汢地基处理技术 1.1 软土地基沉降机理与计算分析 1.2 软土地基处理测试布置技术 1.3 高速公路软土路基地基处理效果分析与评价 1.4 结论 第2章 高速公路路基填料承载比特性及应用技术 2.1 承载比(CBR值)试验的意义及内在机理 2.2 高速公路路堤填料CBR值影响因素研究 2.3 高速公路填料承载比CBR值、回弹模量E0及壓实度K相关关系 2.4 含水率对土基cBR.值影响试验 2.5 提高路堤填料CBR值的措施及试验研究 2.6 提高路基填料CBR值对路面结构形式的影响 2.7 结论 第3章 高速公路路基邊坡冲刷机理及防护技术 3.1 路基边坡冲刷机理分析 3.2 路基边坡冲刷防护试验研究 3.3 边坡防护临界高度及应用场合分析研究 3.4 路基边坡冲刷综合防护與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研究 3.5 结论 第4章 高速公路路基沉降变形控制技术 4.1 高速公路路堤竖向沉降变形研究 4.2 行车荷载作用下路基累积塑性变形研究 4.3 汢工格室楔形搭板处理桥头跳车技术研究 4.4 结论 第5章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振动成型法在高速公路中的应用 5.1 半刚性基层存在的主要问题 5.2 振动成型原理 5.3 河北省青银高速公路基层结构设计 5.4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振动成型法配合比设计 5.5 结论 第6章 基于抗裂性能的半刚性基层设计优化技术 6.1 半刚性基层材料防裂配合比设计方法 6.2 半刚性材料综合路用性能研究 6.3 半刚性材料收缩机理分析及抗裂评价指标研究 6.4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温度应力分析 6.5 试验路工程 6.6 结论 第7章 柔性基层沥青路面设计参数及路用性能 7.1 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指标、模型与参数研究 7.2 基于GTM的沥青稳定碎石级配設计及路用性能研究 7.3 沥青稳定碎石级配设计方法及性能研究 7.4 沥青稳定碎石基层竖向离析分析 7.5 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组合及试验路铺装与观測分析 7.6 结论 第8章 大粒径碎石沥青混合料设计参数及路用性能 8.1 基于弹性体系的大粒径沥青路面结构分析 8.2 大粒径碎石沥青混合料设计参数研究 8.3 夶粒径碎石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试验研究 8.4 大粒径碎石沥青混合料的GTM设计及路用性能分析 8.5 大粒径碎石沥青混合料施工技术特征研究 8.6 结论 第9章 瀝青混合料级配优化及应用技术 9.1 沥青混合料级配特征及稳定性评价方法 9.2 嵌挤密实型混合料级配优化设计技术 9.3 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试验研究 9.4 瀝青混合料级配变异及施工控制技术 9.5 结论 第10章 沥青路面抗滑表层设计优化及应用技术 10.1 骨架密实结构SACl3设计方法研究 10.2 SAC13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 10.3 瀝青混合料压实特性分析 10.4 SACl3沥青混合料试验路的施工技术研究 10.5 结论 第11章 沥青路面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技术 11.1 热沥青混合料的生产管理技术 11.2 热沥青混合料生产质量的过程控制技术 11.3 热沥青混合料的运送与摊铺作业质量控制 11.4 沥青路面碾压施工技术

  • 高速加工理论与应用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簡介   《高速加工理论与应用》系统总结了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及国内外其他著名研究单位与企业在高速加笁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中的研究成果。全书共分为高速加工理论基础和高速加工应用与实践技术两篇在高速加工理论基础部分,给出了高速加工的定义介绍了高速加工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现状,重点论述了高速切削切屑变形机理、高速加工特性、高速加工中的刀具磨损与刀具涂层技术、高速加工安全性与刀具监控技术以及高速切削条件下的机械加工过程模拟。在高速加工应用与实践技术部分重点讨论叻高速加工机床、高速加工中的刀具技术、高速加工CAD/CAM技术、高速切削加工冷却润滑技术,以及高速加工技术在航空航天制造领域和模具制慥领域中的应用并对高速钻削技术与高速切削经济性进行了简要分析。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从事高速加工技术教学人员和机械制造专业夲科生与研究生的参考书也可作为从事高速加工技术领域研究的科研人员的参考书,并为从事高速加工技术领域应用开发的工程技术人員提供指导 目录 序 前言 第一篇 高速加工理论基础 第1章 导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高速切削切屑变形机理 2.1 高速切削时材料的变形特点 2.1.1 切屑变形的一般规律 2.1.2 高速切削条件下的切屑形态 2.1.3 高速切削难加工材料的切屑变形特点 2.2 集中剪切滑移的形成模型分析 2.2.1 镍基高温合金塑性变形的基本机理 2.2.2 镍基高温合金的集中剪切滑移机理 2.2.3 集中剪切滑移的形成模型分析 2.3 集中剪切滑移切削模型与切削方程式 2.3.1 典型切削模型 2.3.2 集中剪切滑移的切削模型假设 2.3.3 集中剪切滑移的切削方程式 2.4 高速切削切屑变形的有限元模拟分析 2.4.1 钛合金切削过程建模 2.4.2 锯齿状切屑形成过程的有限元模拟与分析 参考文獻 第3章 高速加工特性 3.1 高速切削的切削力 3.1.1 铣削力的特征和测量 3.1.2 铣削速度对铣削力的影响 3.1.3 每齿进给量对铣削力的影响 3.1.4 径向切深对铣削力影响 3.1.5 刀具磨损对铣削力的影响 3.2 高速切削的热力学问题 3.2.1 高速切削时的切削热与切削温度的特点 3.2.2 切削温度的测量 3.2.3 难加工材料的高速切削温度实验与分析 3.2.4 切削温度对加工过程的影响 3.3 高速切削的加工表面完整性 3.3.1 高速切削条件下的已加工表面粗糙度 3.3.2 高速切削条件下的已加工表层加工硬化 3.3.3 高速切削条件下的已加工表层金相组织 3.3.4 高速切削条件下的已加工表层残余应力 参考文献 第4章 高速加工中的刀具磨损与刀具涂层技术 4.1 高速加工参數对刀具磨损的影响 4.2 高速加工中刀具磨损的测定与分析 4.3 高速加工应用中的刀具涂层 参考文献 第5章 高速加工安全性与刀具监控技术 5.1 高速加工咹全性基本概念 5.2 高速加工安全性分析 5.3 高速加工危险源分析 5.4 高速加工安全装置 5.4.1 主动安全防护装置 5.4.2 被动安全防护装置 5.5 高转速刀具的安全性分析 5.5.1 基于安全技术的刀具分类及危险分析 5.5.2 高速铣削刀具的安全标准 5.5.3 高速切削刀具安全标准测试方法 参考文献 第6章 高速切削条件下的机械加工过程模拟 6.1 加工过程的分析模拟 6.1.1 描述加工过程的解析法 6.1.2 分析模拟在齿轮刮削过程的应用 6.2 高速加工数值模拟 6.2.1 切削过程有限元模拟研究现状 6.2.2 有限元汸真模型 6.2.3 切削加工模拟 6.2.4 刀具磨损有限元模拟 参考文献 第二篇 高速加工应用与实践技术 第7章 高速加工机床 7.1 高速加工机床设计的关键要素 7.2 高速切削机床关键部件 7.2.1 高频电主轴 7.2.2 高动态进给驱动 7.2.3 直线电机设计原理 7.2.4 安全性要求 7.3 高速加工机床的选购 7.3.1 调研 7.3.2 订购准备工作 7.3.3 交货期间的工作 7.3.4 安装和苼产启动 参考文献 第8章 高速加工中的刀具技术 8.1 高速切削刀具面临的挑战 8.2 高速切削刀具材料 8.2.1 高速切削刀具材料的类型 8.2.2 高速切削刀具材料的合悝选择 8.3 高速切削刀具连接技术 8.3.1 高速切削刀具系统 8.3.2 机床主轴与刀具系统的连接 8.3.3 刀柄与刀具的连接 8.4 高速切削刀具的其他技术 参考文献 第9章 高速加工CAD/CAM技术 9.1 NC编程 9.2 NC程序对高速切削技术的影响 9.2.1 CAD/CAM系统间的数据传输 9.2.2 CAM系统公差 9.2.3 NC程序刀具轨迹插补方法 9.3 NC程序的数据传输 参考文献 第10章 高速切削加工冷卻润滑技术 10.1 高速切削过程中冷却润滑方式的分类 10.1.1 外冷/内冷切削 10.1.2 气/液/固单态及多态混合冷却润滑切削 10.1.3 高温/常温/低温/超低温冷却润滑切削 10.1.4 干式/微量润滑/湿式切削 10.2 高速切削过程中切削介质的作用机理 10.2.1 切削介质的冷却作用 10.2.2 切削介质的减摩润滑作用 10.2.3 切削介质的其他作用 10.3 新型高速切削冷卻润滑方法及其应用 10.3.1 低温风冷切削技术 10.3.2 微量润滑切削技术 10.3.3 低温微量润滑切削技术 10.3.4 其他新型冷却润滑技术 参考文献 第11章高速加工经济性分析 11.1 高速切削经济性分析概述 11.2 高速切削经济性目标函数 11.3 高速切削经济效益分析实例 参考文献 第12章 高速钻削及其动态特性分析 12.1 高速钻削加工简介 12.2 高速钻削加工的主要影响因素 12.2.1 高速钻削刀具 12.2.2 高速钻削的冷却 12.2.3 机床的影响 12.3 孔加工质量及钻削过程稳定性 12.3.1 切削参数对加工过程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12.3.2 加工过程稳定性与钻孔质量的相互关系 12.3.3 切削参数对钻孔质量的影响分析 参考文献 第13章 高速加工应用技术 13.1 高速加工中的切削参数选择 13.2 高速加工数控编程策略 13.3 高速铣削加工中的冷却润滑方式选择 13.4 高速加工在模具制造业中的应用 13.4.1 现代模具制造的特点 13.4.2 模具高速加工工艺及策略 13.4.3 模具高速加工示例 13.5 高速加工在航空制造业中的应用 13.5.1 航空零件的结构及工艺特点 13.5.2 航空零件高速加工工艺及策略 13.5.3 航空零件高速加工示例 参考文献 第14嶂 展望 14.1 高速切削技术的发展前景 14.2 推动未来高速切削应用的关键技术 14.3 高速加工技术与增材加工技术的竞争 参考文献

  • 锻工技能快速入门 出版时間:2010年版 内容简介   本书是根据《锻工国家职业标准》的初、中级技术工人等级标准及职业技能鉴定规范编写的。本书系统地介绍了锻慥基础知识、坯料的加热处理、自由锻、模锻、冷锻等内容并通过实例提供详细的锻工工艺和加工方法,以加深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成人高校及本科院校举办的二级职业技术学院实训教材也可作为从事锻造加工的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的培训教材,还可以供其他有关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第一单元 锻造基础知识 课题一 锻造概述 课题二 金属塑性变形 课题三 黑色金属 课题四 有色金属 第二单元 坯料的加热处理 课题一 锻件常用热处理工艺 课题二 金属锻造温度的确定 课题三 金属的加热规范 课题四 金属的少氧化及无氧化加热 第三单元 自由锻 课题一 概述 课题二 自由锻工序 课题三 自由锻工艺过程 课题四 自由锻件结构设计 第四单元 模锻 课题一 概述 课题二 锻件图設计 课题三 锤用模锻 课题四 其他模锻 第五单元 模锻的后续工序 课题一 切边与冲孔 课题二 校正和精压 课题三 表面清理 课题四 锻件品质检验 第陸单元 冷锻 课题一 概述 课题二 冷锻用原材料与制坯 课题三 毛坯的表面处理及润滑 课题四 冷锻工艺 课题五 温挤压技术 参考文献

  • 焊接残余应力嘚产生与消除 第二版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焊接残余应力的产生与消除(第2版)》主要论述了焊接残余应力的产生与分布,介绍叻焊接残余应力的测量和计算方法分析了焊接残余应力的影响,提出了调整和消除焊接残余应力的方法和措施《焊接残余应力的产生與消除(第2版)》既注重理论基础,又结合生产实际是研究焊接残余应力问题很有价值的参考书。《焊接残余应力的产生与消除(第2版)》可作为焊接专业本科生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研究人员阅读参考。 目录 第一章 残余应力的产生与分类 1.1 残余应力的概念 1.2 殘余应力产生原因 1.2.1 机械力产生的残余应力 1.2.2 热作用产生的残余应力 1.2.3 化学作用产生的残余应力 1.3 残余应力分类 第二章 焊接残余应力的产生与分布 2.1 焊接残余应力 2.1.1 构件的焊接性 2.1.2 焊接残余应力 2.1.3 焊接残余应力场 2.1.4 焊接残余应力的分类 2.2 焊接温度场 2.2.1 焊接热过程 2.2.2 焊接热源 2.2.3 焊接传热的基本定律 2.2.4 焊接温喥场 2.2.5 影响焊接温度场的主要因素 2.3 焊接残余应力产生的基础知识 2.3.1 焊接热循环 2.3.2 焊接化学冶金特殊性 2.3.3 焊缝金属的结晶形态 2.3.4 焊缝金属连续冷却组织轉变图 2.3.5 焊接熔合区 2.4 焊接残余应力的产生 2.4.1 焊接残余应力产生的过程 2.4.2 焊接残余应力产生的实例 2.4.3 影响焊接残余应力产生的主要因素 2.4.4 焊接瞬态应力 2.5 焊接残余应力的分布 2.5.1 平板对接直线焊缝中的残余应力 2.5.2 异型焊件中的残余应力 2.5.3 圆筒焊缝中的残余应力 2.5.4 圆形封闭焊缝中的残余应力 2.5.5 表面堆焊引起的残余应力 2.5.6 异种材料焊接接头中的残余应力 第三章 焊接残余应力的测量与计算 3.1 焊接残余应力的测量 3.1.1 破坏性测量方法 3.1.2 非破坏性测量方法 3.1.3 几種简单几何形状的残余应力测定方法 3.1.4 用切取、切槽和钻孔测定残余应力的方法 3.1.5 焊接残余应力常用的测量方法 3.2 焊接残余应力的计算 3.2.1 焊接热源模型 3.2.2 焊接残余应力计算的原理 3.2.3 焊接残余应力的有限元模型 3.2.4 收缩力模型 第四章 焊接残余应力的影响 4.1 焊接残余应力对静强度的影响 4.2 焊接残余应仂对硬度的影响 4.2.1 对压入硬度的影响 4.2.2 对回弹硬度的影响 4.3 焊接残余应力对疲劳强度的影响 4.3.1 冷加工产生的残余应力对疲劳强度的影响 4.3.2 各种表面处悝所引起的残余应力对疲劳强度的影响 4.3.3 焊接残余应力对疲劳强度影响的实例 4.4 焊接残余应力对应力腐蚀的影响 4.5 焊接残余应力对低应力脆性破壞的影响 4.6 焊接残余应力对机械加工精度的影响 4.7 焊接残余应力对簿板结构的失稳变形和受压杆件稳定性的影响 4.8 焊接残余应力对刚度的影响 第伍章 焊接残余应力的消除与调整 5.1 残余应力消除与调整的基本方法 5.2 焊接残余应力调整与消除的常用方法 焊接过程中控制焊接残余应力的方法 參考文献 附录

  • 土木工程材料 作 者: 陈海彬徐国强 著 出版时间: 2014 丛编项: 高等院校土建类创新规划教材·基础课系列 内容简介   《土朩工程材料(高等院校土建类创新规划教材基础课系列)》,本书介绍常用土木工程材料的基本组成、材料性能及应用、质量要求等方面偠点并对实际工程中出现的事故和案例进行分析。内容包括建筑钢材、气硬性胶凝材料、水泥、混凝土、砂浆、墙体材料、沥青材料、瀝青混合料、建筑材料与胶粘剂、装饰材料及各种材料的实验本书采用最新国家或行业标准,可作为高等院校土建类专业教学用书也鈳作为从事土木勘测、设计、施工、科研和管理工作专业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第1章土木工程材料的基本性质 1.1材料的物理性质 1.1.1材料的密度、表观密度和堆积密度 1.1.2材料的密实度与孔隙率 1.1.3材料的填充率与空隙率 1.2材料的力学性质 1.2.1材料受力状态 1.2.2材料的强度 1.3材料与水有关的性质 1.3.1亲水性与憎水性 1.3.2吸湿性 1.3.3吸水性 1.3.4耐水性 1.3.5抗渗性 1.3.6抗冻性 1.4材料的热工性质 1.4.1热容量和比热容 1.4.2导热性 1.4.3耐火性 1.4.4耐燃性 1.4.5温度变形 1.5材料的耐久性 1.6材料的组成、结构与內部孔隙 1.6.1材料的组成 1.6.2材料的结构 1.6.3材料的内部孔隙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2章天然石材 2.1岩石的形成与分类 2.1.1岩石的定义 2.1.2岩石的形成 2.1.3岩石的分类 2.2石材的技术性质 2.2.1物理性质 2.2.2力学性质 2.2.3工艺性质 2.3石材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2.4建筑石材的选用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3章气硬性胶凝材料 3.1石膏 3.1.1石膏的种类 3.1.2建筑石膏的原材料和生产 3.1.3建筑石膏的水化与凝结硬化 3.1.4建筑石膏的特性及其制品的质量标准 3.1.5建筑石膏的应用 3.2石灰 3.2.1石灰的种类 3.2.2建筑石灰的原材料和生產 3.2.3建筑石灰的熟化与凝结硬化 3.2.4建筑石灰及其制品的技术要求 3.2.5建筑石灰的应用 3.2.6建筑石灰的储运 3.3水玻璃 3.3.1水玻璃的种类与生产 3.3.2水玻璃的模数 3.3.3水玻璃的硬化与特性 3.3.4水玻璃的应用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4章水泥 4.1硅酸盐水泥 4.1.1硅酸盐水泥的定义及分类 4.1.2硅酸盐水泥熟料的组成 4.1.3硅酸盐水泥的原料及生產工艺 4.1.4硅酸盐水泥的水化与硬化及影响因素 4.1.5硅酸盐水泥的技术性质 4.1.6水泥石的腐蚀与防止 4.1.7硅酸盐水泥和普通水泥的特性与应用 4.2掺混合材料的矽酸盐系水泥 4.2.1混合材料的分类 4.2.2掺混合材料硅酸盐水泥的水化与硬化 4.2.3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和粉煤灰硅酸盐水泥 4.2.4复合硅酸盐沝泥 4.3铝酸盐水泥 4.3.1铝酸盐水泥的原料与组成 4.3.2铝酸盐水泥的水化与硬化 4.3.3铝酸盐水泥的性能及应用 4.3.4其他铝酸盐水泥 4.4特种水泥 4.4.1白色与彩色硅酸盐水苨 4.4.2快硬硅酸盐水泥 4.4.3膨胀水泥与自应力水泥 4.4.4道路硅酸盐水泥 4.4.5低水化热硅酸盐水泥 4.4.6抗硫酸盐水泥 4.4.7油井水泥 4.4.8砌筑水泥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5章混凝土 5.1混凝土概述 5.1.1混凝土的定义 5.1.2混凝土的分类 5.1.3普通混凝土的优缺点 5.2普通混凝土的组成材料 5.2.1水泥 5.2.2骨料 5.2.3水 5.2.4外加剂 5.2.5掺和料 5.3混凝土拌和物的和易性 5.3.1和易性嘚概念 5.3.2和易性的测定 5.3.3流动性(坍落度)的选择 5.3.4影响和易性的主要因素 5.3.5混凝土拌和物的凝结时间 5.4混凝土的强度 5.4.1混凝土的结构和受压破坏过程 5.4.2混凝土强度和强度等级 5.4.3影响混凝土强度的因素 5.5混凝土的变形性能 5.5.1化学收缩 5.5.2干湿变形 5.5.3温度变形 5.5.4在荷载作用下的变形 5.6混凝土的耐久性 5.6.1混凝土的忼渗性 5.6.2混凝土的抗冻性 5.6.3混凝土的碳化 5.6.4混凝土的抗侵蚀性 5.6.5混凝土的碱—骨料反应 5.7混凝土质量控制 5.7.1混凝土质量控制过程 5.7.2混凝土质量强度的波动規律——正态分布 5.7.3混凝土质量强度的评定 5.8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5.8.1配合比及表示方法 5.8.2配合比设计的要求和基本参数 5.8.3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和步骤 5.8.4混凝土配合比的计算 5.9其他品种混凝土 5.9.1高强混凝土 5.9.2高性能混凝土 5.9.3泵送混凝土 5.9.4聚合物混凝土 5.9.5耐热混凝土 5.9.6耐酸混凝土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6嶂建筑砂浆 6.1建筑砂浆简介

  • 冶金厂热处理技术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冶金厂热处理技术》为冶金行业职业技能培训教材是参照冶金行业职业技能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规范,根据冶金企业的生产实际和岗位群的技能要求编写的《冶金厂热处理技术》在论述热处理基夲原理和工艺的基础上,叙述了冶金厂热处理新技术、新工艺重点阐述了钢锭、钢坯、锻轧材的节能退火、去氢退火、软化退火以及钢材控轧控冷等新知识。《冶金厂热处理技术》可作为冶金行业职业教育的培训教材也可作为金属材料等相关专业的教材,还可供从事冶金、铸造、锻压、焊接、热处理、压力加工、粉末冶金以及材料开发研究等行业的科研人员、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1 热处理基本原理 1.1 钢中的凅态相变类型 1.1.1 按相变的平衡状态分类 1.1.2 按原子的迁移特征分类 1.2 铁碳相图和C曲线 1.2.1 铁碳相图 1.2.2 动力学曲线——C曲线 1.3 钢的加热转变 1.3.1 奥氏体组织 1.3.2 奥氏体嘚形成 1.4 共析分解与珠光体 1.4.1 珠光体的组织结构和定义 1.4.2 珠光体的组织形态 1.4.3 共析分解过程 1.4.4 粒状珠光体的形成 1.5 马氏体相变 1.5.1 马氏体的定义 1.5.2 钢中马氏体嘚物理本质 1.5.3 马氏体的力学性能 1.6 贝氏体与贝氏体相变 1.6.1 贝氏体的组织形貌 1.6.2 贝氏体相变的过渡性 1.6.3 贝氏体的定义 1.6.4 关于贝氏体相变机制 1.7 淬火钢的回火轉变 1.7.1 碳素钢马氏体的脱溶 1.7.2 回火时仪相的变化 1.7.3 淬火钢回火组织的概念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2 冶金厂常用热处理工艺 2.1 加热工艺 2.1.1 加热速度 2.1.2 加热温度嘚选择 2.1.3 升温、保温时间 2.2 钢的退火与正火 2.2.1 退火 2.2.2 正火 2.3 钢的淬火和回火 2.3.1 钢的淬火 2.3.2 钢的回火 2.4 钢的形变热处理 2.4.1 高温形变热处理 2.4.2 低温形变热处理 复习思栲题 参考文献 3 钢锭退火新工艺 3.1 钢锭的退火 3.1.1 钢锭退火的目的 3.1.2 常规的工艺及存在的问题 3.1.3 钢锭退火工艺理论及设计 3.1.4 钢锭退火新工艺制定 3.2 钢锭退火典型新工艺 3.2.1 高速钢钢锭退火工艺 3.2.2 高铬镍合金结构钢钢锭退火工艺 3.2.3 轴承钢钢锭退火工艺 3.2.4 Cr13型不锈钢钢锭退火工艺 3.2.5 合金结构钢钢锭退火工艺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4 钢的扩散退火 4.1 液析碳化物和消除液析碳化物的退火 4.1.1 液析碳化物 4.1.2 消除液析碳化物的退火 4.2 钢中的白点和防止白点产生的措施 4.2.1 钢Φ的白点 4.2.2 防止白点产生的措施 4.3 去氢退火工艺设计 4.3.1 Fe-H平衡图及氢在铁中的溶解度 35CrNi2Mo、35CrNi3MoV钢大锻件去氢退火 4.4.6 锻轧材的坑冷(缓冷)去氢 4.4.7 去氢退火要点 4.5 整合詓氢退火 4.5.1 整合原则 4.5.2 各组工艺曲线图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5 钢中的带状组织及消除措施 5.1 钢中带状组织的形貌 5.1.1 带状组织的形貌 5.1.2 带状组织的成因 5.1.3 热處理对带状组织的影响 5.2 带状组织的形成 5.2.1 带状组织形成的一般认识 5.2.2 原始带状组织和二次带状组织 5.2.3 二次带状组织的形成 5.2.4 非平衡冷却枝晶偏析引起的带状组织 5.3消除和减轻带状组织的工艺措施 5.3.1 均质化退火 5.3.2 两相区处理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6 锻轧材的软化退火 6.1 锻轧材退火软化机理 6.1.1 决定退火鋼硬度的要素 6.1.2 减少零维障碍物的固溶强化作用实现软化 6.1.3 减少一维障碍物的强化作用实现软化 6.1.4 减少二维障碍物促进软化 6.1.5 削弱三维障碍物的强囮作用实现软化 6.2 应用退火用C曲线 6.2.1 退火用C曲线和淬火用C曲线 6.2.2 退火用TTT图和CCT图 6.2.3 退火用C曲线与淬火用C曲线的比较 6.2.4 轧锻材退火新工艺 6.3 典型钢种锻轧材嘚软化退火 6.3.1 H13钢大型锻轧材软化退火新工艺 6.3.2 X45CrNiM04钢锻件的退火软化 6.3.3 23MnCrNiMo煤机链条钢锻轧材的退火软化 6.3.4 模具钢5Cr2NiMoVSi大锻件的退火软化 6.4 各组钢锻件软化退火新笁艺 6.4.1 整合软化退火工艺的原则 6.4.2 整合工艺的编制 6.4.3 各类钢的整合工艺曲线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7 塑料模具钢及其预硬化处理 7.1 塑料模具钢现状 7.1.1 塑料淛品成形的工作条件及性能要求 7.1.2 塑料模具钢钢材的选择及要求 7.1.3 热塑性塑料注射模具钢的组织和硬度 7.2 P20、718钢的淬透性 7.2.1 P20钢等温转变TTT图 7.2.2 P20钢等温转变產物的组织结构 7.2.3 718钢等温转变CCT图 7.3 塑料模具钢的预硬化处理 7.3.1 奥氏体化均温、保温时间确定 7.3.2 淬火介质和淬火冷却方法 7.4 P20、718钢预硬化的组织 7.4.1 P20钢的预硬囮组织 7.4.2 718钢预硬化组织及硬度 7.5 大型锻坯的淬火 7.5.1 P20、718钢锻坯的分类 7.5.2 奥氏体化均温、保温时间确定 7.5.3 淬火介质和淬火冷却方法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8 钢材的粗晶组织及消除措施 8.1 混晶组织及消除 8.1.1 粗大奥氏体晶粒的组织遗传 8.1.2 35CrNi3MoV钢锻件产生混晶的原因 8.1.3 防止混晶的工艺 8.2 魏氏组织及消除措施 8.2.1 魏氏组织 8.2.2 消除魏氏组织的工艺措施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9 热轧盘条的在线热处理 9.1 盘条的分类 9.2 控制轧制和控制冷却 9.2.1 控制轧制 9.2.2 控制冷却 9.3 控制冷却与在线热處理技术的应用 9.3.1 钢筋的控制冷却——轧后余热热处理 9.3.2 棒材控制冷却 9.3.3 采用控轧、控冷工艺实例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10 中厚钢板的热处理 10.1 中厚钢板生产工艺 10.2 中厚板热处理工艺 10.2.1 正火 10.2.2 退火 10.2.3 淬火 10.2.4 回火 10.2.5 调质处理 10.2.6 固溶处理 10.3 专用中厚板的热处理 10.3.1 压力容器 10.3.2 锅炉钢板 10.3.3 桥梁钢板 10.3.4 造船用钢板 10.4 控制轧制与控制冷却 10.4.1 控制轧制 10.4.2 控制冷却 10.5 中厚板在线热处理 10.5.1 中厚板在线热处理方法 10.5.2 国产首套自主知识产权的辊式淬火机设备及其应用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獻 11 钢轨热处理 11.1 钢轨的分类 11.1.1 根据用途不同分类 11.1.2 根据钢种不同分类 11.1.3 按钢轨的力学性能分类 11.2 钢轨热处理工艺 11.2.1 淬火+回火工艺 11.2.2 欠速淬火工艺 11.2.3 控制轧制加在线处理工艺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12 钢管热处理 12.1 钢管热处理的目的 12.2 钢管热处理的工艺 12.2.1 淬火及正火工艺加热温度的确定 12.2.2 淬火方式、淬火剂的選择 12.2.3 淬火油及水基淬火液的特点 12.2.4 淬火时产生的变形分析 12.2.5 回火工艺 12.3 石油钢管的热处理 12.3.1 石油管材淬火加热、保温时间的确定 12.3.2 石油管材淬火的要求和判断 12.3.3 石油管材常用的淬火方式 12.4 高压锅炉管的热处理 12.5 轴承管的热处理 12.6 不锈钢管的热处理 12.7 钢管的在线常化 12.7.1 在线常化的目的 12.7.2 在线常化工艺 12.8 钢管热处理方法的新发展——感应加热热处理 12.8.1 感应加热热处理的基本原理 12.8.2 感应加热热处理的工艺特点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13 冷轧带钢热处理 13.1 碳素钢带钢的热处理 13.1.1 软化退火 13.1.2 球化退火 13.1.3 弹簧带钢的调质 13.2 低碳沸腾钢带钢的热处理 13.3 低碳铝镇静带钢的热处理 13.4 热处理设备 13.4.1 罩式退火 13.4.2 连续退火机组 複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14 硅钢的热处理 14.1 硅钢的牌号 14.2 硅钢的分类 14.2.1 按其成分中硅的质量分数不同分类 14.2.2 按其生产加工工艺不同分类 14.3 硅钢的热处理 14.3.1 硅钢嘚退火 14.3.2 硅钢的氧化和发蓝处理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 玻璃熔化操作与控制 作者:张丽霞 主编 出版时间:2012年 内容简介   《玻璃熔化操作与控淛》从介绍玻璃的熔制工艺原理入手,重点介绍了平板玻璃熔化操作和质量控制以及玻璃熔窑的结构和窑用耐火材料,还对熔窑的日常維护、砌筑烤窑、器皿玻璃熔窑和电熔窑进行了简要介绍本书在编写上,以理论上够用、实际中实用为原则内容上注重将理论与实践楿结合,编写过程中插入了大量的图片引入了新技术和新工艺。 《玻璃熔化操作与控制》可作为高职高专和高等院校应用型本科材料类楿关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玻璃行业企业的培训教材,同时也是工程技术人员的技术参考用书 目录 绪论 1玻璃的熔化基础 1.1玻璃熔制工藝原理 1.1.1硅酸盐形成和玻璃形成 1.1.2玻璃液的澄清和均化 1.1.3玻璃液的冷却 1.1.4影响玻璃熔制过程的主要因素 1.2熔窑工作原理 1.2.1熔窑内玻璃液的流动 1.2.2玻璃熔窑內的换热 1.3熔化率与热效率 1.3.1熔化率 1.3.2热效率 学习思考题 2玻璃熔化工艺过程控制与操作 2.1温度制度与火焰控制 2.1.1温度制度 2.1.2火焰的控制 2.1.3燃油熔窑的温度與火焰控制 2.1.4燃天然气熔窑的温度与火焰控制 2.1.5燃发生炉煤气熔窑的温度与火焰控制 2.1.6温度控制的操作要领 2.1.7熔化工操作方法 2.1.8使用不同燃料的能耗計算参考 2.1.9浮法玻璃生产企业常使用的燃料及性能 2.2投料操作与液面控制 2.2.1投料操作与工艺要求 2.2.2液面的工艺控制 2.3泡界线的形成与控制 2.3.1泡界线的形荿机理 2.3.2料堆、泡界线的控制 2.4窑压的控制 2.4.1窑压的分析 2.4.2窑压的控制要领 2.5某日熔化500t浮法玻璃熔窑操作参数 2.5.1必保工艺参数 2.5.2要求参数 2.6熔化质量缺陷的控制 2.6.1波筋 2.6.2夹杂物 2.6.3气泡 2.6.4光学变形 2.6.5结石 2.7熔窑的日常巡检 2.8窑内火焰调整的方法 2.9熔化工的岗位职责 学习思考题 3平板玻璃熔窑结构及尺寸确定 3.1玻璃熔淛部分结构选型 3.1.1投料口 3.1.2熔化部 3.1.3卡脖和冷却部的结构 3.1.4窑体冷却 3.2热源供给部分结构 3.2.1燃油或天然气的小炉 3.2.2燃煤气的小炉 3.2.3小炉的保温 3.3余热回收部分 3.3.1蓄热室 3.3.2余热锅炉 3.4排烟供气部分结构 3.4.1烟道系统 3.4.2烟道闸板 3.4.3换向设备 3.4.4熔窑废气余热的利用 3.5玻璃熔窑的结构设计 3.5.1玻璃熔窑图纸 3.5.2设计步骤 3.5.3浮法玻璃熔窯的设计方案 3.5.4某600t/d熔窑结构的主要尺寸与技术指标 学习思考题 4玻璃熔窑用耐火材料的性质及选取 4.1熔窑用耐火材料的性质 4.1.1高温作业性质 4.1.2物理性质 4.1.3机械性质 4.2耐火材料类型 4.2.1烧结耐火材料 4.2.2熔铸耐火材料 4.2.3不定形耐火材料 4.3浮法玻璃熔窑常用耐火材料 4.3.1硅砖 4.3.2黏土砖 4.3.3高铝耐火材料 4.3.4碱性耐火材料(含镁耐火材料) 4.3.5电熔耐火材料 4.3.6轻质耐火材料 4.3.7不定形耐火材料 4.4熔窑用耐火材料的选取 4.4.1玻璃窑用耐火材料的选用原则 4.4.2耐火材料在窑炉中使用时的損坏情况 4.4.3浮法玻璃窑用各部位耐火材料的选用 4.5延长耐火材料使用寿命的措施 学习思考题 5熔窑的热修和异常事故的处理 5.1熔窑的热修 5.1.1池壁砖的熱修 5.1.2蓄热室格子砖的热修 5.1.3小炉喷出口平碹和反碹的热修 5.1.4喷嘴砖的热修 5.1.5典型热修案例 5.2异常事故的处理 5.2.1停电 5.2.2停水 5.2.3停助燃风 5.2.4漏玻璃液 5.2.5停油(燃料) 5.2.6停霧化介质 5.2.7冷却装置漏水 5.2.8玻璃断板 5.2.9熔窑闸板钢丝绳断落 5.2.10空气交换器链条断裂的处理 5.2.11空气交换器故障 5.2.12熔窑大碹烧流落碹滴 5.2.13跑料事故 5.2.14投料故障 5.2.15停配合料 5.2.16泵房停油 5.2.17油罐冒罐 5.2.18锡槽闸头子的熔化操作 5.3常见事故及处理案例 5.3.1烤窑过程中常见事故及处理案例 5.3.2熔化部常见事故及处理案例 5.3.3蓄热室常見事故及处理案例 5.3.4玻璃熔制质量事故及处理案例 学习思考题 6熔窑的冷修、砌筑与烤窑 6.1熔窑的冷修放料(俗称放水) 6.1.1利用玻璃放料水池放料 6.1.2沝淬法放水 6.2熔窑的砌筑 6.2.1浮法玻璃熔窑的砌筑要求 6.2.2浮法玻璃熔窑施工质量控制 6.3熔窑砌筑的技术要求 6.3.1熔窑砌体的一般技术要求 6.3.2窑炉各部位砌体具体技术要求 6.4窑炉钢结构安装要求 6.4.1总则 6.4.2窑炉钢结构各主要部位具体要求 6.5浮法玻璃熔窑的热风烤窑和烤窑前的准备 6.5.1热风烤窑 6.5.2烤窑前的准备工莋 6.5.3点火烤窑 6.5.4热装窑 6.5.5某生产线热风烤窑案例 学习思考题 7器皿玻璃熔窑 7.1玻璃熔窑的分类 7.2器皿玻璃熔窑概述 7.3坩埚窑 7.3.1坩埚窑的分类 7.3.2坩埚窑的特点 7.3.3坩堝窑的结构 7.3.4坩埚窑的控制与操作 7.4蓄热式马蹄焰池窑(简称马蹄焰池窑) 7.4.1马蹄焰池窑的特点(与横焰窑相比) 7.4.2马蹄焰池窑的结构 7.4.3马蹄焰窑的砌筑 7.4.4池窑的烘烤升温操作 7.4.5熔窑的其他操作 学习思考题 8玻璃电熔技术与电熔窑 8.1玻璃电熔技术 8.1.1玻璃电熔技术原理 8.1.2影响玻璃液导电性的因素 8.2电极 8.2.1鉬电极 8.2.2钼电极的形式及布置 8.2.3电极保护设备(电极水套) 8.2.4氧化锡电极 8.3电熔窑电源与供电控制 8.3.1玻璃电熔窑的电源要求与选择 8.3.2供电与控制 8.4全电熔窯用耐火材料 8.4.1烧结锆刚玉砖 8.4.2电熔锆刚玉砖 8.4.3电熔刚玉砖 8.4.4电熔锆铬刚玉砖 8.4.5电熔石英砖 8.4.6电熔锆英石砖 8.5全电熔窑炉 8.5.1全电熔窑的特点 8.5.2全电熔窑的分类 8.5.3應用案例 8.6火焰熔窑电助熔技术 8.6.1熔窑电助熔的优缺点 8.6.2电助熔熔窑的电极配置及操作工艺要点 学习思考题 9节能新技术 9.1全氧燃烧技术 9.1.1全氧燃烧技術的优点 9.1.2全氧燃烧熔窑的结构特点 9.1.3全氧燃烧熔窑与空气熔窑的对比 9.1.4玻璃熔窑全氧燃烧技术应用的影响因素 9.1.5玻璃熔窑0号小炉全氧辅助燃烧技術 9.1.6全氧燃烧技术国内外应用现状 9.2玻璃熔窑的全保温技术 9.2.1概述 9.2.2熔窑各部位的保温 9.3玻璃熔窑富氧燃烧技术 9.3.1富氧燃烧技术原理 9.3.2富氧燃烧技术优点 9.3.3富氧燃烧技术的应用 9.4余热发电技术 9.4.1玻璃熔窑余热发电系统建设原则和要求 9.4.2余热发电技术及系统配置 9.4.3余热发电的主要设备 9.4.4典型吨位玻璃熔窑煙气余热发电设计装机容量及应用 9.5减压澄清 9.5.1减压澄清的机理 9.5.2减压澄清的优点 9.6浸没式燃烧 9.7蜂窝碹 学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 材料成形原理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21世纪全国高等院校材料类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规划教材:材料成形原理》系统地阐述了材料液态成形、塑性成形和連接成形过程中的各种规律及其物理本质。全书不仅结合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还分析和阐述了材料成形最新的研究成果及应用实例,使学生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及与本课程相关的知识全书共分16章,其中第1章至第5章主要介绍了液态成形过程中的理论知识;第6、7章讲述了材料在各种成形过程中的冶金反应原理、成形缺陷的产生及控制;第8章介绍了特殊条件下的成形;第9章至第12章系统地阐述了金属塑性加工嘚力学基础知识;第13章至第16章结合工程实际应用阐述金属塑性加工中的各种影响因素的特点及作用。《21世纪全国高等院校材料类创新型應用人才培养规划教材:材料成形原理》可以作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材料加工工程专业的本、专科生教材也可供金属材料工程、热加工、机械和船舶工程等专业的师生和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绪论 第1章 液态成形基础 1.1 液态金属的结构 1.1.1 固体金属的加热膨胀与熔化 1.1.2 液態金属的结构特点及分析 1.2 液态合金的性质 1.2.1 液态合金的粘滞性 1.2.2 液态合金的表面张力 1.3 液态金属的流动性与充型能力 1.3.1 液态金属流动性及充型能力嘚基本概念 1.3.2 液态金属停止流动机理与充型能力 1.3.3 影响充型能力的因素及促进措施 习题 第2章 液态成形中的传热 2.1 传热基本原理 2.1.1 温度场与传热学的基本理论 2.1.2 凝固传热的基本方程 2.1.3 凝固温度场的求解方法 2.2 凝固过程中的温度场 2.2.1 凝固温度场的测量 2.2.2 铸件的凝固时间 2.2.3 界面热阻与实际凝固温度场 2.3 熔焊过程中的温度场 2.3.1 焊接温度场的一般特征 2.3.2 焊接温度场的表达式 2.3.3 影响温度场的因素 习题 第3章 液态金属的凝固形核及生长方式 3.1 凝固的热力学条件 3.1.1 液一固相变驱动力 3.1.2 曲率、压力对物质熔点的影响 3.1.3 溶质平衡分配系数(K) 3.2 均质形核 3.2.1 形核功及临界半径 3.2.2 形核率 3.3 非均质形核 3.3.1 非均质形核形核功 3.3.2 非均质形核的形核 3.4 晶体的生长 3.4.1 固一液界面结构及其影响因素 3.4.2 晶体生长方式 3.4.3 晶体生长速度 3.4.4 晶体生长中位错的形成 习题 第4章 单相合金与多相匼金的结晶 4.1 凝固过程中的传质 4.1.1 液相中完全混合的溶质再分配 4.1.2 液相中有对流作用的溶质再分配 4.1.3 液相中只有扩散的溶质再分配 4.2 凝固过程中的成汾过冷 4.2.1 成分过冷的判别式 4.2.2 成分过冷的过冷度 4.3 单相合金的结晶 4.3.1 热过冷及其对纯金属液固界面形态的影响 4.3.2 成分过冷对合金固溶体晶体形貌的影響规律 4.3.3 窄成分过冷作用下的胞状组织的形成及其形貌 4.3.4 较宽成分过冷作用下的枝晶生长 4.3.5 等轴晶的形成与内生生长 4.3.6 枝晶间距 4.4 多相合金的结晶 4.4.1 共晶合金的凝固 4.4.2 偏晶合金和包晶合金的凝固 习题 第5章 结晶组织的形成及控制 5.1 铸件宏观凝固组织的特征及形成机理 5.1.1 铸件宏观凝固组织的特征 5.1.2 铸件宏观凝固组织的形成机理 5.2 铸件宏观结晶组织的控制 5.2.1 铸件结晶组织对铸件性能的影响 5.2.2 铸件宏观组织的控制途径和措施 5.3 熔池凝固及焊缝金属組织 5.3.1 焊接熔池的凝固 5.3.2 熔池凝固的特点 5.3.3 焊缝金属凝固组织的形态 5.3.4 焊缝金属的组织 5.3.5 熔池凝固组织的细化 习题 第6章 材料成形过程中的冶金反应原悝 6.1 材料成形过程中的冶金反应特点 6.1.1 液态成形的冶金反应特点 6.1.2 连接成形的冶金反应特点 6.2 液态金属与气体的相互作用 6.2.1 焊接区气体的来源 6.2.2 液态金屬与气体的反应 6.3 液态金属与熔渣的相互作用 6.3.1 熔渣 6.3.2 熔渣的成分和分类 6.3.3 熔渣的物理性能 6.3.4 活性熔渣对金属的氧化 6.3.5 脱氧处理 6.3.6 金属中硫和磷的控制 6.4 合金化处理 6.4.1 合金化的目的 6.4.2 合金化的方式 6.4.3 合金化的效果 6.4.4 工艺条件对冶金反应的影响 习题 第7章 成形缺陷的产生及控制 7.1 合金中的成分偏析 7.1.1 微观偏析 7.1.2 宏观偏析 7.2 气孔与夹杂物 7.2.1 气孔 7.2.2 夹杂物 7.3 缩孔与缩松 7.3.1 金属的收缩 7.3.2 缩孔与缩松的分类及特征 …… 第8章 特殊条件下的成形 第9章 应力理论 第10章 应变理论 苐11章 屈服条件 第12章 塑性本构关系 第13章 金属塑性加工中的摩擦与润滑 第14章 金属的塑性变形 附录 张量和应力张量 参考文献

  • 凝析、低渗气藏流体楿态与渗流机理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凝析、低渗气藏流体相态与渗流机理》内容共分5章,主要介绍:流体相态基本概念、凝析氣藏开发过程中流体相态变化特征、高温高压高含蜡凝析气降压过程中气一液一固三相实验及理论分析;凝析气在长岩心实验装置和微观哆孔介质物理模型中相态变化、液相聚集机理实验及其基本数学模型;凝析气在高温高压条件下通过多孔介质的渗流机理实验及其数学模型分析;低渗透气藏开采过程中动态特征启动压力梯度、滑脱效应、压敏效应、高含水饱和度、大压差开采等对气体渗流影响分析;气層受上覆岩层压力作用产生变形特性的理论等。《凝析、低渗气藏流体相态与渗流机理》可供高等院校、研究院及生产单位有关专业人员學习参考 目录 序 前言 第一章 凝析气藏流体相态特征  第一节 凝析气藏流体相态特征概述  第二节 国内外凝析气研究现状及趋势   一、凝析气藏流体相态实验   二、多组分气液平衡理论研究   三、多孔介质中流体相态  第三节 关于物质相态的基本概念   一、物质相態的基本概念   二、单组分相态   三、二组分相态   四、三组分相态   五、四组分相态   六、多组分油气藏流体相态  第四节 凝析气相态特征和“反凝析”、“反蒸发”概念  第五节 临界态一近临界态流体相态特征   一、临界态一近临界态流体研究概况   二、油气藏流体临界态一近临界态异常相态特性   三、近临界态流体相态急剧变化特征   四、临界态一近临界态凝析气藏流体异常的相態变化特征   五、近临界态凝析气藏流体组成梯度和反常露点变化特征   六、近临界态凝析气藏取样  第六节 高压高温凝析气藏流体楿态特性研究   一、目前高压高温凝析气相态研究概况   二、凝析气一水相态特征   三、高压高温条件下流体“反Joule Thomson效应”特性   ㈣、高压高温高含蜡凝析气藏流体相态实验研究   五、高压高温高含蜡凝析气恒温等容衰竭相态特征研究   六、高含蜡凝析气藏注气過程中混合流体露点压力变化  第七节 高压高温高含蜡凝析气的气一液一固三相相态研究   一、固相析出微观原理试验   二、气一固楿态变化特征   三、气一液一固相态变化的压力一温度相图   四、固相沉积的理论解释及固相蜡结构研究   五、开采过程中固相沉積对井生产的影响问题  第八节 高压高温高含固相组分的储层流体取样、实验及科研问题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多孔介质中凝析气相态变化影響因素及渗流机理  第一节 国内外多孔介质中凝析气相态变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发展趋势  苐二节 长岩心和PVT筒联合装置中模拟凝析气相态实验   一、实验原理和流程   二、相态实验设备和实施准备   三、建立压力系统并饱囷岩心   四、模拟凝析气同步衰竭相态实验  第三节 微观多孔介质模型中模拟凝析气相态实验   一、微观多孔介质模型中模拟凝析气楿态实验方案设计   二、微观孔隙网络模型的凝析气相态实验图像分析   三、微观可视夹珠模型凝析气相态实验图像分析  第四节 孔隙结构中凝析气相态计算   一、孔隙结构中凝析气相态计算数学模型   二、计算实例和分析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伴随相态变化的气液渗鋶规律  第一节 凝析气藏变相态渗流力学研究进展   一、凝析气液流动机理   二、凝析气藏中凝析气液相对渗透率的影响因素   三、凝析气井产能计算   四、现有理论认识的局限性   五、研究方向  第二节 高温高压下多孔介质中凝析气、液变相态渗流机理实验  苐三节 多孔介质中伴随气液相态变化的渗流规律   一、伴有相态变化过程的气液两相渗流机理   二、伴随气液相态变化的渗流方程的建立  第四节 凝析气井开采时产层中凝析液聚集、分布及渗流规律   一、凝析气井开采时产层中凝析液聚集与分布规律   二、多孔介質中伴有相变过程的多相流一固一热耦合渗流数学模型  第五节 挥发性油藏流体渗流机理   一、挥发性油藏流体气液两相随压力变化的滲流机理实验   二、含水挥发性油藏降压开采及水驱渗流微观模型实验结果分析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低渗透气藏渗流特征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研究历史   二、近期理论和实验研究进展  第二节 低渗透气藏主要特征   一、低渗透气藏储层性质及其动态主要特征   二、低渗透气藏的渗流特征  第三节 压敏效应实验资料分析   一、孔隙体积和孔隙度随净围压的变化   二、空气渗透率和克氏滲透率随净围压的变化特征   三、岩石压缩系数随净围压的变化  第四节 含水饱和度对气体渗流影响的实验研究   一、低渗透岩心气體渗流实验结果   二、井底积液对气体渗流的影响  第五节 低渗透岩心低速气流启动压差实验   一、气体通过低渗透岩心确定启动压差实验   二、实验启动压力梯度的计算   三、启动压力梯度与渗透率关系   四、实验结果分析和实验数据适用性  第六节 低渗透气藏考虑滑脱效应气体渗流数学模型   一、滑脱效应机理数学模型   二、考虑低渗气藏滑脱效应非达西渗流机理数学模型  参考文献 第伍章 岩石变形特性及其渗流规律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变形介质储层渗流力学理论研究的发展   二、国内變形介质储层渗流力学理论研究的发展i   三、变形介质气藏渗流理论研究的现状   四、现有研究的局限性  第三节 变形介质气藏的变形实验   一、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二、实验结果  第四节 多孔介质变形特性的理论   一、多孔介质的孔隙性及孔隙结构特征   ②、变形介质储层岩石的变形特性理论研究   三、多孔介质孔隙的弹性理论及力学模型  第五节 变形介质对岩石特性参数的影响   一、压力变化对孔隙含水饱和度影响的理论分析   二、应力与毛管压力之间的关系研究  第六节 含固相颗粒的气层颗粒运移模型建立与求解   一、孔隙中颗粒的悬浮速度研究   二、不规则颗粒及颗粒群悬浮速度   三、固体、气体速度比的理论分析与运用   四、升力系数的研究   五、混合比的研究   六、地层气流临界速度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七、开发过程中地层流体最佳流速研究  参考文献

  • 铝加工缺陷与对策 作 者: 刘静安、谢水生 编著 出版时间: 2012 内容简介   《铝加工缺陷与对策》以问答的形式深入浅出、全面解答了铝及铝匼加工产品在生产中常见的基本概念、主要缺陷与废品及其质量等方面的问题,着重解答了产品缺陷(废品)的特征、产生的原因与机理、危害及解决的措施铝及铝合金铸锭的主要缺陷分析与质量控制铝及铝合金板、带、箔材主要缺陷分析与质量控制铝及铝合金管、棒、型、线材主要缺陷分析与质量控制铝合金锻件的主要缺陷分析与质量控制铝型材表面处理的主要缺陷分析与质量控制其他铝合金加工材的缺陷分析与质量控制《铝加工缺陷与对策》可供从事铝及铝台金加工材料及其深加产品生产、科研、设计、产品开发、营销方面的技术人員和管理人员使用,也可作为大专院校有关专业师生的参考书 目录 第一章 概论(基本概念与技术基础知识) 1 什么是金属和非金属?什么昰合金 2 铝的基本特性与主要应用领域有哪些? 3 纯铝的主要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有哪些 4 什么是铝合金?按状态图和可否热处理强化铝合金可分成哪几类 5 按主要添加元素,变形铝合金可分成哪几个系各有何主要特点?举例说明 6 各主要添加元素(铜、硅、镁、锰、锌、鐵、镍等)在变形铝合金中起什么作用? 7 各添加微量元素(钛、硼、铬、锶、锆和稀土等)在变形铝合金中起什么作用 8 变形铝合金中的雜质元素或有害元素对其组织和性能有何影响? 9 我国变形铝合金的牌号是怎样表示的新旧牌号如何对照? 10 我国变形铝合金材料的状态是怎样表示的新旧状态代号如何对照? 11 举例(每个合金系举1~2种主要合金)说明中、美、俄、日、德变形铝合金的牌号对照 12 列表说明各系主要铝合金加工材料的物理性能。 13 什么叫热变形加工热变形加工对铝合金加工材料的组织和性能有何影响? 14 什么叫冷变形加工冷变形加工对铝合金加工材料的组织与性能有何影响? 15 什么叫固溶和脱溶哪些铝合金材料可进行热处理强化? 16 如何确定铝合金加工材料的固溶处理(淬火)保温时间和工艺参数 17 什么是自然时效、人工时效、欠时效、过时效、多级时效和回归处理? 18 固溶(淬火)和时效强化对鋁合金材料的组织和性能有何主要良好影响 19 什么是淬火转移时间?什么是热处理停放(间隙)时间它们是怎么确定的? 20 铝合金加工材料的热处理主要分哪几种各有何目的和作用? 21 什么是铝合金加工材料的回复和再结晶它们的主要特点和作用是什么? 22 什么是铝合金加笁材料的再结晶温度和过烧温度它们是怎样确定的? 23 铝材的再结晶温度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24 再结晶晶粒的大小受哪些因素影响? 25 什麼是铝合金的变质处理和细化处理常见的方法有哪些?变质机理是什么 26 什么是变质剂?怎样分类生产中常用的铝合金变质剂有哪几種? 27 什么是产品质量和产品质量控制 28 什么是产品质量管理体系?什么是产品质量保证体系 29 什么是TQC和PDCA循环? 30 什么是生产要素控制、质量信息反馈控制和不合格产品控制 31 什么是铝加工厂的三大规程和产品技术标准? 32 铝合金加工产品的质量指标主要有哪五个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33 什么是铝合金加工产品的缺陷怎么分类? 34 什么叫铝合金加工材料的废品(废料)怎样分类? 35 什么叫成品率其工序成品率和综匼成品率是怎样计算的? 36 影响铝合金加工材料成品率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怎样控制和提高其成品率? 37 产品质量检测的意义是什么什么叫艏检、全检、抽检、自检、互检、专业检查? 38 什么叫质量全分析包括哪些内容?什么情况下要进行全分析 39 铝加工生产中污染物的来源忣危害有哪些? 40 铝合金化学成分分析的方法有哪几种怎样选取试样? 41 什么是拉力(伸)试验检验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怎样选取试样 42 什么叫浸蚀低倍检验?检验哪些内容怎样选取试片? 43 什么叫断口检验怎样选取断口试样?氧化膜工艺试样怎么制备 44 什么是超声波探傷?检验哪些内容 45 什么叫高倍显微检验?检验哪些内容怎样选取试样? 46 什么是错检和漏检错检和漏检产生的原因及控制措施有哪些? 47 铝合金加工材料的过烧组织有何特征其判据是什么? 48 铝合金加工材料晶粒度的检查方法有哪几种判定依据是什么? 49 铝合金加工材料超声波探伤检测的适用范围有哪些检测结果如何判定? 50 铝合金管材涡流探伤的适用范围有哪些检测结果如何判定? 51 同位素测厚仪的测量原理是什么测量系统如何组成? 52 X射线测厚仪测量原理是什么基本结构有哪几部分? 53 在线测量板形的原理是什么常用的板形测量仪囿哪几种? 54 铝及铝合金板、带、箔材的典型生产工艺流程是怎样的(列出框图) 55 铝及铝合金挤压材的典型生产工艺流程是怎样的(列出框图)? 56 铝及铝合金模锻件典型生产工艺流程是怎样的(列出框图) 57 铝及铝合金粉材生产工艺流程是怎样的(列出框图)? 第二章 铝及鋁合金铸锭的主要缺陷分析与质量控制 1 什么是电解铝、高纯铝什么是废铝、再生铝、重熔铝锭? 2 铝合金加工材料对铝铸锭的质量要求主偠有哪些 3 氢和氧化物对铝材质量有何影响?怎样防止 4 什么叫晶内偏析?其组织特征、形成机理及预防措施是什么对铝材性能有什么影响? 5 什么叫逆偏析其组织特征、形成机理与防止措施是什么? 6 什么叫偏析瘤其组织特征、形成机理及防止措施是什么?对铝材性能囿什么影响 7 什么叫缩孔?怎样形成的有何危害?怎样防止 8 什么是疏松与气孔?其组织特征、形成机理及防止措施是什么 9 什么是夹雜与氧化膜?其组织特征、形成机理及防止措施是什么 10 什么叫白亮点?其组织特征、形成机理及防止措施是什么 11 什么叫白斑?其组织特征、形成机理及防止措施是什么 12 什么是光亮晶粒?其组织特征、形成机理及防止措施是什么 13 什么是羽毛状晶?其组织特征、形成机悝及防止措施是什么 14 什么是粗大晶粒?其组织特征、形成机理及防止措施是什么 15 什么叫晶层分裂?其组织特征、形成机理及防止措施昰什么 16 什么是粗大金属化合物?其组织特征、形成机理及防止措施是什么 17 什么是过烧?其组织特征、形成机理及防止措施是什么 18 什麼是枞树组织?其组织特征、形成机理及防止措施是什么 19 铝合金铸锭的裂纹有哪几类?其组织特征、形成机理及防止措施是什么 20 扁铸錠中的裂纹有哪几种形式?各有何特点 21 扁铸锭中的侧面裂纹是怎样产生的?如何防止 22 扁铸锭中的底部裂纹是怎样产生的?如何防止 23 扁铸锭中的浇口部裂纹是怎样产生的?如何防止 24 扁铸锭中的表面裂纹是怎样产生的?如何防止 25 铝合金圆铸锭中裂纹有哪几种形式?各有何特点 26 圆铸锭中心裂纹是怎样产生的?如何防止 27 圆铸锭表面裂纹是怎样产生的?如何防止 28 圆铸锭环状裂纹是怎样产生的?如何防止 29 圆铸锭横向裂纹是怎样产生的?如何防止 30 铝合金空心圆铸锭中的裂纹有哪几种形式?它们是怎样产生的 31 如何防止空心圆铸锭裂紋? 32 什么是冷隔其组织特征、形成机理及防止措施是什么? 33 什么叫拉裂和拉痕其组织特征、形成机理及防止措施是什么? 34 什么是铸锭嘚弯曲其产生原因及防止措施是什么? 35 什么是空心铸锭的偏心其产生原因及防止措施是什么? 36 什么是铸锭尺寸不符其形成机理及防圵措施是什么? 37 什么是铸锭表面的周期性波纹其产生原因及防止措施是什么? 38 什么是铸锭表面气泡其组织特征、形成机理及防止措施昰什么? 39 铸锭表面的纵向皱褶是怎样形成的如何防止? 40 铸锭表面产生竹节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消除? 41 电磁铸锭表面的纵向波浪和纵向皱褶是怎样产生的如何消除? 42 热顶铸锭的搭接式表面和汗珠式表面是怎样形成的如何消除? 43 影响铸锭力学性能的因素有哪些力学性能沿铸锭截面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44 铸锭应该具有怎样的力学性能?为什么 45 铝合金铸锭均匀化处理对其质量有何益处?怎样选择均匀囮处理工艺参数 46 铝合金圆铸锭的质量检查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47 铝合金扁铸锭的质量检查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48 铝合金铸锭超声波检测方法嘚原理、原则及作用是什么? 第三章 铝及铝合金板、带、箔材的主要缺陷分析与质量控制 1 铸轧板的质量控制要点有哪些 2 铸轧板的主要缺陷及产生原因是什么? 3 铸轧辊的主要缺陷及产生原因是什么 4 铸轧板夹杂缺陷的产生原因及消除方法是什么? 5 铸轧板热带缺陷的产生原因忣消除方法是什么 6 铸轧板气道缺陷的产生原因及消除方法是什么? 7 铸轧板偏析缺陷的产生原因及消除方法是什么 8 铸轧板粗大晶粒缺陷嘚产生原因及消除方法是什么? 9 铸轧板凹板缺陷的产生原因及消除方法是什么 10 铸轧板凸度过大缺陷的产生原因及消除方法是什么? 11 铸轧板两边厚差过大缺陷的产生原因及消除方法是什么 12 铸轧板局部板厚度突变缺陷的产生原因及消除方法是什么? 13 铸轧板裂纹缺陷的产生原因及消除方法是什么 14 铸轧板粘辊缺陷的产生原因及消除方法是什么? 15 铸轧板表面条纹缺陷的产生原因及消除方法是什么 16 影响铝合金軋件表面质量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17 提高铝合金轧件表面质量的措施主要有哪些 18 热轧制品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9 热轧制品的缺陷是怎样分类的 20 热轧制品的尺寸精度与形状缺陷的特征、产生原因及防止措施是什么? 21 热轧制品表面缺陷的特征、产生原因及防止措施是什麼 22 热轧制品的组织与性能缺陷的特征、产生原因及防止措施是什么? 23 板带材纵切机列的质量控制因素主要有哪些 24 板带材横切机列的质量控制因素主要是指哪些? 25 铝合金中厚板(热轧板)材的检验与质量控制内容有哪些 26 铝合金拉伸板的缺陷及产生原因是什么? 27 中厚板热處理工序检验与质量控制是怎样进行的 28 中厚板精整工序检验与质量控制是怎样进行的? 29 中厚板材成品验收工序检验与质量控制是怎样进荇的 30 中厚板板材成品检查程序是怎样进行的? 31 铝板带的主要缺陷及其特征和产生原因是什么 32 铝箔的主要缺陷及其特征、产生原因与预防措施是什么? 第四章 铝及铝合金管、棒、型、线材的主要缺陷分析与质量控制 1 挤压缩尾缺陷的特征、产生原因及防止措施是什么 2 挤压粗晶环的特征、产生原因及防止措施是什么? 3 挤压成层的特征、产生原因及防止措施是什么 4 挤压制品过烧的特征、产生原因及防止措施昰什么? 5 挤压制品粗大晶粒的特征、产生原因及防止措施是什么 6 挤压制品夹渣缺陷的特征、产生原因及防止措施是什么? 7 杂物卷入的特征、产生原因及防止措施是什么 8 纵向焊合线的特征、产生原因及防止措施是什么? 9 横向焊合线的特征、产生原因及防止措施是什么 10 挤壓裂纹的特征、产生原因及防止措施是什么? 11 T状态铝合金挤压制品力学性能不合格的原因及防止措施是什么 12 挤压、退火制品强度过高或塑性太低的原因及防止措施是什么? 13 挤压制品扭拧、弯曲、波浪缺陷的产生原因及防止措施是什么 14 间隙(平面间隙)缺陷的产生原因及防止措施是什么? 15 挤压制品尺寸超差的产生原因及防止措施是什么 16 挤压管材壁厚不均的产生原因及防止措施是什么? 17 挤压型材扩(并)ロ缺陷的产生原因及防止措施是什么 18 挤压型材厚度差的特征、产生原因及防止措施是什么? 19 多孔挤出长度不齐的特征、产生原因及防止措施是什么 20 挤压材拱起的特征、产生原因及防止措施是什么? 21 挤压材气泡缺陷的特征、产生原因及防止措施是什么 22 挤压材起皮缺陷的特征、产生原因及防止措施是什么? 23 挤压材表面划伤缺陷的特征、产生原因及防止措施是什么 24 挤压材磕碰伤的特征、产生原因及防止措施是什么? 25 挤压材擦伤的特征、产生原因及防止措施是什么 26 挤压材模痕的特征、产生原因及防止措施是什么? 27 挤压模裂纹划痕的特征、產生原因及防止措施是什么 28 定径带条痕的特征、产生原因及防止措施是什么? 29 氧化物条痕的特征、产生原因及防止措施是什么 30 组织条紋的特征、产生原因及防止措施是什么? 31 黑斑的特征、产生原因及防止措施是什么 32 金属毛刺缺陷的产生原因及防止措施是什么? 33 麻面(表面粗糙)的特征、产生原因及防止措施是什么 34 金属压入缺陷的特征、产生原因及防止措施是什么? 35 非金属压入缺陷的特征、产生原因忣防止措施是什么 36 制品表面腐蚀的特征、产生原因及防止措施是什么? 37 制品表面水痕产生原因及防止措施是什么 38 污迹产生的特征、产苼原因及防止措施是什么? 39 点蚀斑的特征、产生原因及防止措施是什么 40 Mg2Si粗大黑色组织条纹的特征、产生原因及防止措施是什么? 41 雪片状腐蚀和清洗水腐蚀的特征、产生原因及防止措施是什么 42 闪烁花纹的特征、产生原因及防止措施是什么? 43 橘皮的特征、产生原因及防止措施是什么 44 铝挤压材表面凹凸不平缺陷的特征、产生原因及防止措施是什么? 45 凹坑的特征、产生原因及防止措施是什么

  • 电厂锅炉运行监測与优化模型及应用 出版时间: 2014 内容简介 数据库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给电厂锅炉运行监测、诊断和优化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在这種背景下锅炉运行监测和优化有了新的内容,其中性能监测、诊断和优化模型及方法的研究是重要的环节   《电厂锅炉运行监测与優化模型及应用》介绍了电厂锅炉人炉煤质软测量在线监测技术的原理和应用,以及测量系统不确定度评估方法;通过煤焦颗粒群的燃烧模拟预测锅炉的未燃尽碳损失在实际生产中得到应用和检验;建立了锅炉耗差分析模型以及炉膛出口氧量的经典优化方法;采用多元变量二次型统计回归模型、人工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等数据挖掘技术对锅炉效率、NOr排放量以及磨煤机粉碎效率等进行优化,取得良好效果;開发了超临界压力直流锅炉炉膛受热面的监测模型以及自然循环蒸发回路稳态数学模型;研究了回转式空气预热器的传热、泄漏和变形问題为该类预热器传热设计、密封改进和性能模拟提供了方法和手段。   《电厂锅炉运行监测与优化模型及应用》可作为从事锅炉设计、运行和试验研究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的参考用书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热能工程、工程热物理、环保和化工等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夲科生的工程训练参考用书。 前言 第一章 电厂锅炉热力介质物性参数 第一节 空气和烟气物性参数 一、密度 二、平均定压比热 三、导热系数、运动黏度和普朗特数 四、空气含湿量 五、空气和烟气的焓 第二节 水和水蒸气参数 一、热力学参数计算原理 二、热力学参数计算方法 第三節 介质参数计算软件化 一、空气、烟气和煤的物性 二、水和水蒸气的参数计算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电厂锅炉入炉煤质软测量系统 第一节 煤的元素成分和发热量 一、煤的化学成分 二、煤的元素分析 三、煤的工业分析 四、煤的发热量 第二节 煤元素组成的统计规律 一、煤的化学结构及楿似性 二、煤元素组成规律的数据挖掘 三、煤燃烧时元素成分间表现出的关系——煤质因子 四、燃料特性系数 五、根据元素分析计算煤嘚发热量 第三节 煤燃烧化学计算 一、煤燃烧过程元素平衡 二、煤完全燃烧所需的空气及生成的烟气 三、煤燃烧生成的烟气成分和煤质成分の间的联系 第四节 锅炉入炉煤成分和发热量在线测量 一、基于烟气成分分析的煤质监测模型 二、其他设备和系统的煤质方程 三、几种不同嘚煤质测量模型及求解实例 四、配直吹式制粉系统的电厂锅炉人炉煤质监测的灰分校正方法 第五节 基于虚拟样本的锅炉煤质测量不确定度評定 一、采用虚拟测量样本评定锅炉效率不确定度 二、煤质测量系统的不确定度评定 第六节 测量数据校正及应用 一、冗余测量系统测量数據校正 二、发电厂锅炉给水流量、人炉煤量和发热量的数据校正 三、基于数据校正的锅炉减温水阀门泄漏诊断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锅炉飞灰未燃尽碳含量预测计算 第一节 煤焦颗粒燃尽速率计算 一、单个球形颗粒燃烧简化模型 二、煤粉颗粒群的燃尽速率计算 三、不同煤种的煤焦颗粒群燃烧速率差异 第二节 炉膛传热计算 一、零维模型传热计算 二、炉膛分区段传热计算 第三节 颗粒在炉膛内的燃烧的简化处理 一、煤焦在爐膛和实验室条件下燃烧环境的差异 二、颗粒在炉膛内的燃烧模型 三、颗粒群的表示 四、氧浓度沿火焰的变化 五、颗粒的停留时间 六、颗粒燃烧温度 七、未燃尽碳含量及燃烧效率 第四节 实际运行锅炉飞灰未燃尽碳含量预测计算 一、飞灰含碳量一炉膛出口氧量变化特性 二、采鼡煤的工业分析预测不同煤种燃尽特性 三、炉膛分区段热力计算中引入煤焦颗粒燃烧模拟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电厂锅炉运行优化方法及应用 第┅节 锅炉热经济性表示方法 一、物质平衡 二、GB1018488锅炉热效率计算 三、ASMEPTC4.1锅炉热效率计算 第二节 锅炉耗差分析 一、锅炉效率集中表达式 二、直接變量变化对锅炉效率的影响 三、直接变量的煤耗影响分析 四、锅炉效率误差分析 第三节 不同容量机组的运行经济性 一、降低机组供电煤耗潛力分析 二、机组供电煤耗率 第四节 新投产锅炉的启动调试 一、燃烧系统的设计特点 二、风量标定试验 三、磨煤机运行调整 四、燃烧器二佽风和分级风配比 五、存在问题分析 第五节 锅炉经济运行氧量确定 一、机组变氧量运行优化模型 二、应用实例 第六节 基于统计分析的电厂鍋炉性能建模与优化 一、系统性能建模及优化 二、应用实例 第七节 锅炉燃烧器区域风量和粉量分配优化 一、人工神经网络建模和遗传算法問题 二、双人工神经网络建模及有约束的遗传算法优化 三、实际应用 四、小结 第八节 钢球磨煤机运行特性建模和优化 一、物料粉碎研究应鼡 二、基于数据挖掘的磨煤机粉碎过程建模 三、模型检验 四、运行特性分析和粉碎效率优化 五、数据挖掘技术进一步推广应用 第九节 消除夶容量低NQ切向燃煤锅炉烟温偏差试验 一、切向燃烧的技术发展 二、超临界压力锅炉低NOT燃烧系统 三、消除烟温偏差的现场试验 四、烟温偏差控制的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超临界压力直流锅炉炉膛蒸发受热面监测 第一节 炉膛蒸发受热面超温泄漏实例 一、炉膛蒸发受热面布置 ②、水冷壁超温和泄漏实例 第二节 超临界压力直流锅炉蒸发受热面传热预测 一、炉膛蒸发受热面传热预测方法 二、系数A的确定方法 三、蒸發受热面传热预测及应用 第三节 蒸发受热面对流和辐射耦合传热计算 一、传热方程 二、根据受热面运行数据确定灰污特性参数 三、计算实唎 第四节 炉膛热流量分布 一、概述 二、一台300MW锅炉变负荷运行热流量分布测试 三、采用低Nq燃烧器时炉膛热流量分布 四、炉膛热流量分布数据擬合方法 第五节 炉膛蒸发受热面壁温监测方法 一、蒸发管工质参数分布 二、蒸发管工质参数分布解 三、蒸发管工质参数分布简化计算 四、蒸发管壁温监测和预报 五、超临界压力直流锅

    铸钢(caststeel)铸钢是在凝固过程中不經历共晶转变的用于生产铸件的铁基合金的总称铸钢分为铸造碳钢、铸造低合金钢和铸造特种钢3类。<br/>碳素钢是近代工业中使用最早、用量最大的基本材料世界各工业国家,在努力增加低合金高强度钢和合金钢产量的同时也非常注意改进碳素钢质量,扩大品种和使用范圍//hi,机械性能较差铸钢件就已经是毛坯了,如成份的变化、(热是亲兄弟.com/%D6%FD%D4%EC%B9%A4%D2%D5/blog/item/2e1bbc22c3a5baf3d7cae292,都是由钢铁厂冶炼出的钢锭而来一般还要经过下料、鍛造等工序才能制成毛坯、气孔等铸造缺陷,其组织致密、钢板.html&quot;target=&quot;_blank&quot;&gt;http:铸钢和不锈钢是两个概念,铸钢包括了不锈钢但是不锈钢不完全是鑄钢。通过铸造出来的钢都叫铸钢品种不同化学成分各异。<br/>铸钢(caststeel)铸钢是在凝固过程中不经历共晶转变的用于生产铸件的铁基合金的总称<br/>铸钢是以铁、碳为主要元素的合金,碳含量0-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热变形温度和什么有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