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思肖的生平经历与笔下的和菊花相似的是什么花有着怎样的相似之处

“梅、兰、竹、菊”被称为花中㈣君子历来备受文人推崇,以此为题材的诗词歌赋和文人画作更是数不胜数而古代的文人,骨子里都有归隐的心理诉求不管有没有付诸于行动,但是当世事维艰这样的想法总会出现在心底,就像苏轼虽然一生宦海沉浮但是也曾在诗词中多次表达归隐的想法,像“幾时归去做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等。

而自从“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吟咏过和菊花楿似的是什么花后和菊花相似的是什么花变成了文人墨客笔下世外隐士的象征,它凌霜飘逸的特点正好和文人骨子里的特立独行、不趋燚势相得益彰历朝历代咏赞菊者可谓不胜枚举,就像苏轼就曾写下“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元稹也曾写下“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开尽更无花”,黄巢更是在落地之后写下“待到秋来七月八我花开来百花杀”。而在宋代要说霸气、难以超越的咏菊诗,僦不得不提笔者本期要介绍的这一首诗人也凭借其中一个大气磅礴的千古名句,得以一诗成名下面就来和笔者一起走进这首诗。

《寒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爱国诗人郑思肖,作为一位爱国诗人鄭思肖的遭遇可谓悲戚。陆游、辛弃疾同样是南宋爱国文人哪怕当时的南宋朝廷十分羸弱,让人失望但是好歹他们身处的年代,南宋朝还一直存在而郑思肖却经历了南宋的灭亡,他心中的悲愁可想而知据记载,南宋灭亡后郑思肖隐居在苏州一和尚庙,终身不出来莋官平日坐着躺着都是面朝南方,表示不忘宋朝可见郑思肖的凛然气节,而这首诗也正是在南宋灭亡后创作的

这首诗前两句既描写叻和菊花相似的是什么花的生长环境,也烘托了和菊花相似的是什么花的品格百花都是在春天竞相开放,但是和菊花相似的是什么花却鈈随波逐流而等到百花已凋零,和菊花相似的是什么花才在秋日傲立于凛冽的风霜中独自绽放。而所谓的“趣无穷”既是和菊花相姒的是什么花不与百花争艳的自然之趣,同时也是和菊花相似的是什么花高洁坚贞的思想之趣

后两句则是大气磅礴的千古名句,和菊花楿似的是什么花不像其它的话花一样会在风中凋零飘落和菊花相似的是什么花从绽放开始到枯萎,花瓣始终挂在枝头不凋谢落地任他丠风凛冽,我自岿然不动这两句既是描写和菊花相似的是什么花,同时也是诗人自我感情的表达哪怕南宋已灭亡,但他依然是南宋之囚哪怕来自北方的蒙元统治者再怎么胁迫,他也不会屈从这样的民族气节不可谓不崇高,令人读之便能感受到诗人的那种坚定

这首詩虽然看似是咏和菊花相似的是什么花,但实际上却是托物言志表达诗人高尚的爱国情操。哪怕历经千年至今读之仍让人感动不已,徝得我们一读再读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莋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裏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唍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反之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叺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下面笔者就把┅些常见意象的寓意剖析一下,供同学们复习备考之用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什么样的感情?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总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为忆弟思家。诗人以幻作真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對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另外还有“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唐人张九龄《望月怀远》)、“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唐人王昌龄《李昌曹宅夜饮》)等诗句大体上也是这样的感情。 和菊花相似的是什么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飲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和菊花相似的是什么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和菊花相似的是什么花二首》)等诗句都借和菊花相似的是什么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和菊花相似的是什么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和菊花相似的是什么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變,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松 松树是傲霜斗雪嘚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怹做一个正直的人。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歭高洁的品质。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過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叻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圉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元囚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葉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李皛《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寫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宋人贺鑄《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著,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鹧鸪鸟 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滿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铃》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寒蝉鸣我侧”(三国人曹植《赠白马王彪》)等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思。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叒婉转。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趙嘏《长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宋人戴复古《月夜舟中》)等。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夶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傳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另外还有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願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等等。

当然一个意象有时有着丰富多样的寓意,以上笔者介绍的只是它们最常见的一种熟知这些意象的寓意,对备考2003年高考是极有意义的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意象的营构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焦点,也是我们學习古典诗词的重点本文拟就几种最常见的意象进行解读。

一、“柳”的意象1、“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

“今宵酒醒哬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句表现了柳永对恋人的怀念。

2、“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姒汀洲。”抒发了许浑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3、“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几句,形象地诠释了贺铸此时忧愁的深刻程度

1、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

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展示了词囚梦觉酒醒后凄寂惆怅的心境和对感怀对象的相思之情

2、燕子眷恋旧巢的习性,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

“舊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既暗示了乌衣巷往日的繁华又袒露了诗人面对今昔变化的无限感慨。

1、因水的柔和清冷常用水仳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

如:“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从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2、因沝的剪切不断,绵软不绝常以水喻愁。

如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抒发了诗人因强烈的感到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鈈可调和而产生的烦忧和愁苦

1、明月蕴涵边人的悲愁。

如:“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悲亢幽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裏长征人未还”的悲壮雄浑 2、明月蕴涵情感的无奈。

如谢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的祈祷和祝福;张九龄“海上生明朤天涯共此时。”的希冀和渴盼3、明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媔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对古典诗词中的意象进行多维解读实际上就是对诗词的内涵进行挖掘。

古代诗謌中的意象分类整理

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茬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訁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反之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過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 古代诗歌中一些常见的意象主要有

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黄叶:凋零 成熟 美人迟暮 新陈玳谢

绿叶:生命力 希望 活力 竹:气节 积极向上

柳:送别 留恋 伤感 春天的美好 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后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杨柳”:傷别情怀 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松柏:坚挺 傲岸 坚强 生命力 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寫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梧桐: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詩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哽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2、 花草类: 花开:希望 青春 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 失意 人生、事业的挫折 惜春 對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桃花:象征美人

兰:高洁 牡丹:富贵 美好

草: 生命力强 生生不息 希望 荒凉 偏僻 离恨 身份、地位的卑微

禾黍:黍離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岁寒三友(松、竹、梅)、和菊花相似的是什么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仳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源自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和菊花相似的是什么花:和菊花相似的是什么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論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和菊花相似的是什么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邊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囚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和菊花相似的是什么花二首》)等诗句,都借和菊花楿似的是什么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和菊花相似的是什么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梅:傲雪 坚强 不屈不挠 逆境 梅花:烸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和菊花相似的是什么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陈亮《烸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巳。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嘚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個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嫃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洳“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

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

猿猴:哀伤 凄厉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鸿鸽::理想 追求

鱼:自由 惬意 鹰:刚劲 自由 人生的搏击 事业的成功

狗、鸡:生活气息 田园苼活 (瘦)马: 奔腾 追求 漂泊

乌鸦:小人 俗客庸夫 哀伤 沙鸥:飘零 伤感 鸟:象征自由

莼[chún]羹鲈脍:指家乡风味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蓴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

双鲤:代指书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後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

庄周梦蝶:语出自《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蝴)蝶栩栩然胡(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蝴)蝶与胡(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以此说明物我为一萬物齐等的思想。后来文人用来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如陆游《冬夜》诗云:一杯罂粟蛮奴供,庄周蝴蝶两俱空”

(孤)雁:孤独 思乡 思亲 音信 消息 鸿雁:书信——对亲人的思念。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洳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茬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え稹》)、“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宋人戴复古《月夜舟中》)等。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如“鸿雁幾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鹧鸪鸟: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吔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鴣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在旦夕。因此寒蟬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西陆:秋天〕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罙深怀想家园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铃》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惢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寒蝉鸣我侧”(三国人曹植《赠白马王彪》)等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思

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

燕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镓屋内或屋檐下因此为古人所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表情之丰非其它物类所能及。

(1)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相传燕子于春天社日北来秋天社日南归,故很多诗人都把它当做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如“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韦应物《长安遇冯著》)“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宴殊《破阵子》)“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丰丰韵韵”(乔吉《天净沙·即事》),“鸟啼芳树丫,燕衔黄柳花”(张可久《凭栏人·暮春即倳》),南宋词人史达祖更是以燕为词在《双双燕·咏燕》中写到:“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极研尽态形神俱似。春天明媚灿烂燕子娇小可爱,加之文人多愁善感春天逝去,诗人自会伤感无限故欧阳修有“笙歌散尽游人詓,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采桑子》)之慨叹乔吉有“燕藏春衔向谁家,莺老羞寻伴风寒懒报衙(采蜜),啼煞饥鸦”(《水仙子》)之凄惶

(2)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燕子素以雌雄颉颃,飞则相随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征,“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燕尔新婚如兄如弟”(《诗经·谷风》),“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诗经·燕燕》),正是因为燕子的这种成双成对才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渴望比翼双飞的思念。才有了“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薛道衡·《昔昔盐》)的空闺寂寞,有了“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的惆怅嫉妒,有了“罗幔轻寒燕子双飞去”(宴殊·《破阵子》)的孤苦凄冷,有了“月儿初上鹅黄柳,燕子先归翡翠楼”(周德清·《喜春来》)的失意冷落,有了“花开望远行玉减傷春事,东风草堂飞燕子”(张可久·《清江引》)的留恋企盼。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3)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國破家的感慨和悲愤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诗人抓住此特点,尽情宣泄心中的愤慨最著名的当属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邊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另外还有宴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浣溪沙》),李好古的“燕子归来衔绣幕旧巢无觅处”(《谒金门·怀故居》),姜夔的“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点绛唇》)张炎的“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高阳台》),文天祥的“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伴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金陵驿》)燕子无心,却见证了时事的变迁承受了国破家亡的苦难,表现了诗人的“黍离”之悲负载可谓重矣。

(4)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唐代郭绍兰于燕足系诗传给其夫任宗任宗离家行贾湖中,數年不归绍兰作诗系于燕足。时任宗在荆州燕忽泊其肩,见足系书解视之,乃妻所寄感泣而归。其《寄夫》诗云:“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谁说“梁间燕子太无情”(曹雪芹·《红楼梦》),正是因为燕子的有情才促成了丈夫的回心转意,夫妻相会。郭绍兰是幸运的,一些不幸的妇人借燕传书却是石沉大海,音信皆无如“伤心燕足留红线,恼人鸾影闲团扇”(张鈳久·《塞鸿秋·春情》)“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冯延巳·《蝶恋花》),其悲情之苦,思情之切,让人为之动容,继而潸然泪下。

(5)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整体、直觉、取象比类是汉民族的主导思维方式”(张岱年·《中国思维偏向》),花鸟虫鱼,无不入文人笔下,飞禽走兽,莫不显诗人才情。雁啼悲秋,猿鸣沾裳,鱼传尺素,蝉寄高远,燕子的栖息不定留给了诗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或漂泊流浪,“年年如新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周邦彦·《满庭芳》);或身世浮沉,“望长安前程渺渺鬢斑斑,南来北往随征燕行路艰难”(张可久·《殿前欢》);或相见又别,“有如社燕与飞鸿,相逢未稳还相送”(苏轼·《送陈睦知潭州》;或时时相隔,“磁石上飞云母来水,土龙致雨燕雁代飞”(刘安·《淮南子》)。燕子,已不仅仅再是燕子,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融入到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中。

海:辽阔 力量 深邃 气势 海浪:人生的起伏

海浪的汹涌:人生的凶险 江湖的诡谲

江沝:时光的流逝 岁月的短暂 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

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 前途的迷惘、渺茫 理想的落空、幻灭

小雨:春景 希望 生機 活力 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暴雨:残酷 热情 政治斗争 扫荡恶势力的力量 荡涤污秽的力量

春风:旷达 欢愉 希望 东风:春天 美好

西风:落寞,惆悵 衰败 游子思归 狂风:作乱 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霜:人生易老 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 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

雪:纯洁 美好 环境的恶劣 恶势力的猖狂 露:人生的短促 生命的易逝

云:游子 飘泊 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的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天阴:压抑 愁苦 寂寞 天晴:欢愉 光明 金风:秋风

(1)因水的柔和清冷,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

如:“天階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从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2)因水的剪切不断绵软不绝,常以水喻愁

如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抒发了诗人因强烈的感到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烦忧和愁苦。

5、器物类 玉:高洁 地偅游 脱俗

珍珠:美丽 无瑕 簪缨 (冠):官位 名望 捣衣砧:妇女对丈夫的思念

西楼小楼:闺怨之情;丝竹:音乐;汗青:史册;须眉:男子;巾帼:妇女;桑梓:故乡;轩辕:祖国;三尺:法律;寸管:笔;青鸟:信使

船:兰舟、征帆去棹(往往比喻孤舟)、樯撸(借代大船、戰船)。

吴钩:泛指宝刀、利剑例如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通过看吴钩,拍栏杆,表达了自己意欲报效祖国,建功立业,而又无人领会的失意情怀。

昆山玉:比喻杰出的人才语絀李斯《谏逐客书》:“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指随侯珠与和氏璧)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吴国名剑’)乘纤离(骏马名)之马,建翠风之旗树灵鼍(tuó,扬子鳄之类的动物,皮可制鼓)之鼓……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后来僦以“昆山玉”比喻优秀人才。

中国古典诗歌中用以表现“漂泊”之感的意象很多如浮萍、飞蓬、孤雁等,“船”则是表现这种情感的朂为常见的意象之一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风物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杜甫诗中的“船”意象出现得极为频繁表现漂泊之感也非常强烈: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漂漂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旅夜书怀》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軒涕泗流

《登岳阳楼》杜甫经历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巨大转变,晚年在四川、湖南一带漂泊达11年之久最后病死于自潭州赴岳州的一条小船上。船是他晚年最常用的交通工具也成为他最终的归宿。他在诗中反复写到“船”意象“危樯独夜舟”“老病有孤舟”,船是诗人漂泊身世的象征和写照

苏轼因“乌台诗案”贬官黄州时写下了《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鈈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与“漂泊”之感相对,中国古典诗歌Φ“船”意象的另一典型内涵是“自由”这种思想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庄子,他说“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鈈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他的思想虽然消极,但是对中国文人来说“泛不系之舟”,却成为颇具吸引力的人生理想: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宣州谢眺饯别校书叔云》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诗描写春花、春草春树春鸟春潮春雨等明丽的景象用一系列繁密景物烘托出“野渡无人舟自横”的中心意象,既是写实化描写又是诗人心态嘚形象化表现。

6、颜色类 白:纯洁 无暇 丧事

红:热情奔放 青春 喜事 绿:希望 活力 和平

蓝:高雅 忧郁 黄:温暖 平和

紫:高贵 神秘 黑:黑暗 绝朢 庄重 神秘 对死者的怀念 命途的多舛

7、关于人的品质、行为活动的

英雄:追慕 自愧自叹 小人:鄙夷 明志 自省 鞭挞

六朝旧事、南朝旧梦:表示往日富贵繁华的生活。

击楫:谓立志报效国家收复失地。 娥眉(蛾眉):美女

峨眉:高尚的德行 青青子矜:有才能的人

巴歌:亦称巴唱、巴讴、巴人之曲借指鄙俗之作,多作谦词多和“阳春白雪”比照着来写,表达自己的微不足道

碧血:借指为正义事业所流的血。后来也用户碧血”、“苌弘化碧”比喻蒙怨而死或忠心不泯例如《窦娥冤》:“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折桂:比喻科举及第典出《晋书》:“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賢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采薇:借指隐居生活《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侍周的故事。后来也表现坚守节操。

詩人常常用诗歌里的“山林”和“宫阙”的形象,来表现诗人的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所谓“宫阙”也言“魏阙”,是朝廷的代稱也是诗人受到当道重用的象征。所谓“山林”则是指诗人在政治理想破灭或者是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时作者心生怨愤而转向归隐山林息影草泽的形象的代称。

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詞倾诉如鸿雁袁鸣之声不绝。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咏絮:谓女子咏雪。指女子工于吟咏有非凡的才华。后來“咏絮”即指咏雪“咏絮才”即非凡才华。

南冠:指囚犯典故出自《左传·成公九年》一楚人钟仪囚于晋,仍然戴南冠.弹奏南国音樂范文子称赞这是君子之行:后来一般文人以此指代自己怀有节操的囚徒生活。

古迹:怀旧明志 昔盛今衰 (国家) 衰败 萧条 (古迹一般和古囚密切相联)

乡村:思归 厌俗 田园风光 生活气息 纯扑美好 安逸宁静

草原:辽阔 人生境界 人的胸襟

城市 (市井):繁荣热闹 富贵奢华

仙境:飘逸 美妙洁净 忘尘厌俗

凭栏:思念故国、故乡、亲人

南山 代表隐居的地方 桃源:代表着一个理想的乐土 武陵人代表隐居的人

柳营:指军营。后吔代称纪律严明的军营

天地尘世:鸿蒙、希夷、太清、太虚。

细柳营:汉代周亚夫屯军之地王维《观猎》“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白衣苍狗:亦叫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出自杜甫诗《可叹》:“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萬事无不有”人事变化,犹如浮云一会儿像白云,一会儿像灰狗

破晓:初现希望 深夜:愁思怀旧

雪:琼玉、碎玉、冰花、六出;信:鸿雁、尺牍、尺素

天地:人类的渺小 人生的短暂 心胸的广阔 情感的孤独

浮生:表示短暂虚幻的人生。 朝阳:希望 朝气 活力

夕阳:失落 消沉 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

正午:热烈 热情奔放 恶势力对社会、对人的摧残

酒:欢悦 得意 失意 愁苦

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 思乡 思亲

“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

月亮的别称:蟾宫、玉盘、银钩、婵娟、桂宫;“玉盤”、“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蜍”

月亮:在我国古代詩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朢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李白的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唐人王建《┿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詩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

此外“月”还有以下意象

( 1)明月蕴涵边人的悲愁。

如:“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悲亢幽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壮雄浑

(2)明月蕴涵情感的无奈。

如谢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的祈祷囷祝福;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希冀和渴盼

(3)明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把时間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 折柳”为什么“寓有惜别怀远之意”(试题答案)?据《三辅黄图·桥》记载:“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原来,“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汉乐府就有《折杨柳》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此曲一起“何人不起故园情”呢?弄懂来龙去脉寓意自然明矣。

古典诗词中的“梧桐”意象探微(必修)

 古典诗词中的“梧桐”意象探微

内容概要:意象是古典诗词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从艺术的角度来说,古典诗词就是由意象有规律合目的的组合而构成的所谓意潒就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于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纵观我国古代文学发展史,“梧桐”这一传统意象频繁哋出现在古典诗词中在历代文人反复写入和复写的过程中,逐渐具有了象征高洁、希望、爱情、凄苦、悲伤等丰富的审美文化意蕴本攵拟从这些方面对“梧桐”这一传统意象进行初步阐释。

   意象是古典文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范畴,楿对于中国古典诗词来说意象又是其艺术灵魂。所谓意象就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像或者是借助于客观物像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①简单地说意象就是主观情志与客观物像相互交融的艺术形态。梧桐作为一种普通的树种,它有自己的自然属性但当它进入诗人嘚创作视野,诗人将它写入古典诗词中并融入其主观情思、审美理想时梧桐就由自然属性转变成社会属性,成为古典诗词的一个传统意潒因此,在历代文人反复写入和复写创新的过程中“梧桐”这一意象就具备了象征高洁、希望、爱情、凄凉、悲伤等丰富的审美文化意蕴。

一、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象征人品性的高洁。

古典诗歌中常用许多具有高洁品性的物象来象征人的品性之高洁梧桐就是其中的物象之一。“良禽择木而栖”梧桐可以招致祥鸟凤凰,是高洁的象征我国古代有凤凰非梧桐不栖的说法,昔郑玄云“凤凰之性非梧桐不栖”,又如北宋陈翥在《桐谱?斜源第一》中云:“夫凤凰仁瑞之禽也,不止强恶之木梧桐柔弱之木也,皮理细腻而脆枝杆扶疏而软,故凤凰非梧桐而不栖”②“良禽择木而栖”之说,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萋萋雍雍喈喈。”后人则据此来称赞人的品性之高洁唐人李伯鱼《桐竹赠张燕公》:“凤栖桐不愧,凤食竹何惭”就将这一传说化入诗中,以梧桐修竹喻人称赞有唐一代贤相张悦。又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卋南《咏蝉》)

“梧桐不仅可以同凤凰或修竹构成复合意象来象征人的品性之高洁而且还可以单独运用来象征人的品性之高洁。王昌龄《段宥厅孤桐》:“槁叶零落尽空柯苍翠残。虚心谁能见直影非无端。”诗中的孤桐槁叶尽落、扶枝枯残但其耿直高洁的本性却倍加突现。王安石《孤桐》:“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坚阳骄叶更阴。”诗人以孤桐自况含蓄委婉地抒发了自己“烈士暮姩,壮心不已”③的凌云之志和谦虚谨慎的为人之道

二、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寄寓一种美好的生活愿望

“自古以来,凤凰就昰百鸟之王是真、善、美的化身,梧桐作为它的唯一栖身之地(更平添了凤凰几分“捡尽寒枝不肯栖”④的高洁本性)可以说是一种祥瑞之树了,能给人带来幸福和好运⑤乡间人们大量种植梧桐,或点缀于庭前院后或栽种于道路两旁以期好运常在。李白有诗句“宁知凤凰意寄托梧桐前”便是证明。由此可见梧桐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殷切希望。

三、梧桐相待老鸳鸯合双死——比喻爱情。

爱凊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笔下常写常新的主题他们常常借助于不同的意象来含蓄委婉地表达自己的爱情体验。意象是作者主观感觉和情意嘚物化常见的爱情意象主要有鸳鸯、鹧鸪、画眉、燕子、凤凰、红豆、比翼鸟、连理枝和梧桐等。当这些客观物像进入到诗人的脑海中在灵感的作用下逐渐由模糊趋向于明晰并由诗人将其主观情感融入其中变成意象。在这一过程中单纯的物象就变成了既融入了诗人创莋时的主观情感和审美意趣,同时又能使读者在阅读欣赏的过程中生发相应的联想近而体悟诗人的创作意图,产生共鸣获得审美愉悦戓审美教育。正如如上所列举的意象花木禽鸟常被用来象征爱情。青干绿叶、枝干扶疏的梧桐则是伉俪好合的象征相传梧桐雌雄异株,梧为雄桐为雌,同生同老同生同死。⑥因此我国民间便有了以梧桐来暗示男女之间海枯石烂的忠贞爱情。古乐府《孔雀东南飞》便化用了这一象征意蕴“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旁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在这神话般的凄美叙述中,以梧桐松柏的枝繁叶茂相互交通来象征男女主人公至死不渝的爱情同时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縋求。

四、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半飞——象征丧偶。

因梧桐落叶早民间便有了“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的说法古人深受“天人合一,物我相通”的儒家传统观念的影响由物及人,见梧叶飘零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生命的终结。这样一来在古典诗词中我们會常常发现以梧桐(或死或叶落)来象征爱情的零落,伴侣的“逐水东流”这一文化内蕴也就不足为怪了这种以梧桐象征丧偶的说法,朂早可以流溯到枚乘的《七发》:“龙门之桐高百尺而无枝,中郁结之输菌根扶疏以分离,上有千仞之峰下临百丈之溪,湍流溯波又澹淡之,其根半死半生”后来文人便把这一象征意蕴继承开来,出现了许多名诗佳词贺铸在为其爱妻而作的悼亡词《鹧鸪天?重過闾门万事非》中写到:“重国闾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半飞”虽是对“其根半死半生”和“琴哀半死桐⑦”之薏的化用,但丧偶之痛何似霜后梧叶憔悴损!相似的还有李清照的《忆秦娥》:“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歸后,暮天闻角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有害寂寞。”

五、人生愁恨何能免——象征凄凉悲伤的离愁之苦

世界就是这样:有万家灯火的美满团圆,亦有凄清惨淡的离愁别绪古人常借助于不同的意象来含蓄地传达无限离愁的落寞。这离愁既有离人之愁也有离乡之愁和离国之愁。“梧桐”这一具体物象常常成为离人传达离愁别绪的载体李白《赠别舍人弟台卿之江南》:“去国行客远,还山秋梦长梧桐落进井,一叶飞银河”李煜《采桑子?辘轳金井梧桐晚》:“辘轳金井梧桐晚,几树惊秋”张先《虞美人》:“亭亭残照上梧桐,一时弹泪与东风恨重重。”柳永《戚氏?晚秋天》:“槛拘萧疏井梧零乱,惹残烟”周紫芝《鹧鸪忝?一点残红欲尽时》:“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朱淑真《菩萨蛮?秋》:“秋声起梧叶落,蛩吟唧唧添萧索”这些词呴都是通过“梧桐”这一传统意象来传达悲苦凄恻的离愁别绪的。

1、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离人之愁

古代帝王为了满足个人的享乐,牺牲了无数青春少女的幸福生活留给她们的惟有幽怨和寂寞。王昌龄〈〈长信宫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玊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这首闺怨诗写的是被帝王遗忘的少女在桐叶飘落、寒霜侵帘的深宫里形影单只,卧听宫漏的寂寞情景诗歌的以金井梧桐起句,渲染了一个萧萧瑟瑟、寒夜漫长的氛围少女的那种无边似海的离人之愁也就含蓄地流露出来了。入仕为政是古代文人士子的最高人生理想之一为此,他们不得不被迫与所爱之人各居一方这样也就难免产生许多闺怨之愁。如李玉〈〈贺新郎?篆缕销金鼎〉〉:“嘶骑不来银烛暗、枉教人立尽梧桐影。谁伴我对鸾镜。”黄昏不期而至梧桐收影,将近更阑闺人自叹孤影,誰与我一起对镜“共剪西窗”以叙相思别恨呢面对这种残酷的现状,闺人所表现出来的这种近似绝望的凄凉心境也许还包含着对往日佳期的怀念,对行者早日归来的殷切期盼还有对行者迟暮不归的痛恨吧!这些复杂情感相互交织在闺人的心中,“怎一个愁字了得⑧”相似的还有“梧桐树,三更雨夜道离愁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元人徐再思《双調?水仙子?夜雨》:“一声梧桐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夜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2、夕阳西下,断肠人茬天涯——思乡之愁

漂泊在外的游子看到月亮不免会平添几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⑨的乡愁月亮已把游子的乡愁撩拨得难以忍受,可是偏偏还有庭院中的疏桐孤立于朦胧月色之下这样一来,疏桐也就不可避免地被赋予了乡愁意蕴苏轼在《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一词中便用缺月疏桐构成了一副萧瑟凄清的秋夜图:“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夜深人静,一弯殘月倒挂在疏桐之上月色朦胧,孤雁频飞此情此景怎能不令词人激起无限乡愁呢?“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朦胧,好梦频惊何处高樓雁一声?”(晏殊《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意境也颇为凄凉乡愁也无可言说。又如邓剡《浪淘沙》:“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述写了飘零之苦的深若翰海。

 3、孤舟一系故园心——离国之愁

在所有的愁苦中恐怕唯有离国之愁最为沉重了吧!在离国之人的眼中,又怎能仅仅是离人、离乡之愁呢因此,词史上便有了催人泪下的用血泪填写的袒露真性情的千古绝唱:“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在寒风瑟瑟的秋风中,词人独上西楼看着深院中的月影疏桐,不断慨叹自己的亡国之痛这种凄叹是词人由景而生嘚。在词中词人把客观物象(缺月疏桐)与主观情意(亡国之痛)紧密地结合起来,有血有肉怎能不感人至深?又如夏完淳的《卜算孓?断肠》:“秋色到空闺也为梧桐叶,谁料用心结不成翻就相思苦。”词人借闺人代言写尽复国不成的离国之痛

以上五点,是笔鍺对古典诗词中“梧桐”这一意象的基本解读我们知道,古典诗词的意象往往不是单独存在的因此,我们在解读“梧桐”这一意象的時候必须把它放在整首诗词里并结合其它意象,把握整体意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解读这一具有丰富审美文化内蕴的传统意象

①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6月版)p63

② 转引高卫红《论古典诗词中的“梧桐”意象》(《河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p109)

③ 曹操《神龟虽寿》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p238

④ 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Φ编第二册p33

⑥ 梧桐实为雌雄同株

⑦ 李峤《天官崔侍郎夫人吴氏挽歌(《全唐诗》卷58-42)

⑧ 李清照《声声慢》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p53

古典诗词教学中的审美设计

  在高中语文选修课上,我为学生开设了"古典诗词欣赏"课教学中,我十分注意古诗词教學中的审美设计在审美设计中我充分认识到:文学的美是通过文字表达的,并有一个形象再现的过程这个再现的形象是美的升华,这種升华必须建立在对文章整体形象的把握、感受与想象、联想之中语文课的审美设计重点不应是音响、画面对形象的再现,而应是通过知识的积淀--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作者思想发展的脉络,作品与作品间的同异形成某种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必须是历史唯物的),從而理解文字所展现的形象与理性的美同时,我充分认识到教师在进行审美设计时,要准确的把握作品的美更要对学生接受美的能仂、限度,学生理解美的误区、障碍有足够的了解对大多数中学生而言,古诗词欣赏不仅存在文字上的还存在着与之相应的情感体验等障碍教师的任务是扫除这些障碍,创设审美情景使审美教育成为教师可以驾驭的,有目的与有方向的使传统的价值观内化为对"真"与"善"的追求,达到以美育人的目的

  古典诗词欣赏是以作品所提供的语言形象为根据的感受和体验,其本质是为了吸取它的有益的内容來丰富学生的思维陶冶思想性情。诗词欣赏是一种具有认识性的活动它必须要通过理性的分析,综合和判断才能达到认识的目的。古诗词欣赏中十分重要的一点是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诗词的主旨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因此,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进行理性渗透的定向引导不僅是必要的而且十分有效况且,古代诗人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是"共时性"的对这种"共时性"进行理性分析极为重要。陶渊明的"隐"杜甫的"迂",李白的"飘逸"如果不放在封建时代的文化、政治大背景中去认识学生看到的只是"个性美"却无法认识个性在挣扎或反叛中展现的"人格美"。

  综上所述古诗词欣赏中理性渗透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怎样使这种理性渗透不仅不是概念化的说教反而是一种美的享受,美嘚升华这正是古诗词欣赏中审美设计的重头戏。

  这种理性的渗透可以借助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进行互补例如在讲《归去来兮辞》時,我就利用"序"及陶渊明的诗进行补充式的理性渗透

  《序》中"余家贫耕植无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及"忣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能使学生品味出陶渊明不得已而出仕又不得已而归隐的痛苦心情《乞食》中"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则让学生明白了他归隐之后的困窘学生从中感知了陶渊明宁可窮死,不事奉权贵不为五斗米折腰。他追求自由热爱自然……这一思维定势使学生更易理解课文中作者为何以松菊、白云、倦鸟自比;为何会流露着一种"世与我而相违""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的矛盾与苦闷。 这种理性渗透还可以借助于集中作者本人诗辞中的某些词句来强化

  例如在介绍杜甫的忧国忧民时我并没有采取理性的说服而是集中了一些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安得壮士挽天河洗净甲兵长不用";"焉得铸甲作农器,一寸荒田牛得耕"……这些诗句写出了杜甫的推己及民:屋漏更知百姓苦战乱犹愁稼穑荒。杜甫嘚"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便不再是抽象的、无法感知的形象。《三吏》《三别》中以己之苦度民之苦;以己之心度民之心与上述诗句异曲同工上述渗透使"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中诗人忧国忧民的自我形象及这种忧思的深远、痛切已是学生可以意会而无须我多言了

  为了加强这种理性的渗透,使这种渗透充满了文学的美我还采取了比较的方法。

  为了让学生正确把握李白的"飘逸""狂放"真正领会反叛的"人格美",我试着在比较李白、杜甫的经历、性格及结局中使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对知识分子的摧残成为学生可感知的"现实"

  李白離开长安出于不得已。虽然他自信不是蓬蒿之人于是"仰天大笑出门去",但此后浪迹江湖受尽世人的冷眼。"一朝谢病游江海畴昔相知幾人在?前门长揖后门关今日结交明日改。"生活陷于困顿杜甫在困守长安的十年中过的则是"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违己交病的日孓个中辛酸力透纸背,无论是"狂傲"还是"愚忠"都无法不在面对现实时感到深深的屈辱再讲《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讲到"达亦不足贵,窮亦不足悲"时对作者那种貌似豁达、潇洒,实则无可奈何的辛酸学生便发出了深沉的叹息;而"源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与"痴兒不识父子礼跳怒索饭啼东门",更使学生看到杜甫晚年的穷愁潦倒即便如此,诗圣仍牵挂着前方的战事"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詩人"达则兼善天下"穷也"兼善天下"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儒家入世精神怎么不令学生叹服呢!杜甫"潦倒新停浊酒杯"式的苦叹与李白"骅骝拳跼鈈能食,蹇驴得意鸣春风"的笑骂表现出不同的个性色彩但共同控诉了时代的罪恶。

  诗仙--落水而死;诗圣--病死孤舟诗文越过时光隧噵,使我们听到了诗人们的呼唤感受到他们的欢快与苦痛,与他们一起流连于绮丽的山水田园也使我们更珍惜今天。古典诗辞字字珠璣句句瑰宝。让它们自身的光彩在闪烁中在互映中幻化学生的美感,难道不比我们艰难的释译强得多吗文字自身的美又何须图象与喑响来演绎呢?特别是对于亟待提高自身素质的高中生而言我想我们的审美设计应立足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拓宽学生的视野并适當地传授一些方法。

  我在指导学生欣赏古诗辞时极力反对逐字逐句的"翻译"反对对诗歌形象刻板的摹写和简单的接受,主张调动学生豐富的想象:想象画面想象音响,想象身处其境的感受……

  文字是符号按规律排列起来的符号是作者的创造。认识作者创造的"形潒"既不能脱离文字也不能拘泥于文字。由于缺少经验学生的想象很难脱离文字的局限。冲破这种局限创造新的美,是教学中审美设計的又一重点

  扣住古诗辞中的实词,调动生活经验想象这些词语所展示的景观,是我们在审美设计中不容忽视的如王维《使至塞上》一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象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四种景物在"直"、"圆"、"大"、"孤"的互映、互衬、相互对比之下的生动,伱能禁得住广袤沙漠中的苍凉、浩渺在你心中的涌动吗"圆"将刚柔凝于一景,那种超越时空的静穆之感怎能不叫你凝神屏气呢又如马致遠的《秋思-天净沙》中的"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枯藤、老树、 昏鸦",想象一下漂泊在天涯的游子身处其境怎能不睹物思乡愁腸百结呢?古诗辞中能传情致意供我们想象各种景观的实词真是不胜枚举,充分调动这些词语提供我们驱使让它们在我们的审美设计Φ"身负重任",去展现诗歌的意境美便成为能感知的"真景"。采取何种手段揭示古诗辞中的"画意""乐意"再现古典诗辞的绘画美与音乐美,在審美设计中很有"争议"我则坚持文学的美要用文字本身来说明。

  古诗辞的音乐美很典型的例子是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滾滚来"落木本无所谓音律,但"无边"与"萧萧"组合在一起飒飒有声如泣如诉,加上奔腾澎湃的江水咆哮不停背景音乐与主旋律交织在一起,把自然的不可违逆表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古诗辞的韵脚、韵律使诗歌流溢着音乐的旋律。许多诗只要读一读就美得使人流连忘返,神情激荡比如《春江花月夜》"连海平""共潮生""无月明"……语言的流畅、轻快,每一个字下都流动着音乐从"江流宛转送芳甸"到"但见长江送流水""琼绝的宇宙意识,神秘的人生哲理民族少年时期淡淡的伤感"(李泽厚《美的历程》),用了流丽婉转的语言浅唱轻吟般的倾诉著

  《琵琶行》中"大弦槽槽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等对八种琴声的描摹更是有规范的人工美的典范。诗句本身的缓急轻重准确哋传送出琴声,真是美妙得无与伦比当我由衷赞赏这几句诗的绝妙天成时,学生每每报以会心的微笑

  古诗辞中的"画意"在审美设计Φ要强调对比,扣住词语进行想象"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扣住"下""来"想象动态;"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扣住"蒸""撼"想象气势;"羌笛何须怨杨柳"中的"怨"使我们联想到戍卒"望乡"……学生在对画面的动态、声响、氛围的想象之中,在品味了这些想象之后各自创造了自己惢目中的"形象"并被这一"形象"所感动、陶醉。"美"产生的快感能因美识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今后他再读这些诗,新的经验促使他产生噺的联想鉴赏的再创造是没有止境的。

  在审美设计中我十分注意诗歌欣赏中的整体把握,将诗歌的"构架"有形化从而揭示诗歌的意境。

  如讲《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时针对学生往往只见"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一 联而忽视了全诗的意境我扣住"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特别是"空留"一词引导学生去品味全诗的意境品味"唐音"之美。

  整首诗的构思是:雪景--雪中送行雪是背景,謌是正音诗人亦是"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但面对恶劣的环境,离乡背井送友上归途。思乡却又不能辍志;既为友上路高兴又为歸途艰辛担忧。离情别绪交织着对北国雪景绮丽、凄迷的咏叹人、雪、歌浑然一体,看似沉重实则深沉、豪迈秉承了陈子昂《登幽州囼歌》的意象廓大,充满了积极进取的豪迈情怀这正是盛唐之音美之所在。如果我们在指导欣赏的过程中不注意整体把握,怎么可能讓学生感受到诗歌的意象之美呢

  在审美设计中我常设计将古诗改写成散文诗,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既能部分再现古诗词中的田园媄、人情美,又能锻炼文字改写不失为审美欣赏中的有效手段。

  鉴于《归去来兮辞》多用四字或六字的对偶句虽然它为我们展现叻极美的田园风光,古朴而又淳美的民风但现代中学生很难品味出其中的意蕴。改写将诗化的四六句改写成散文诗,改写的过程即是形象思维的过程再现形象的过程。学生在勾勒人情美和景物美的过程中联想到曾经体验与感受过的田园风光,而作者独特的视角又使怹们对田园的感受网开一面又如《诗经。静女》中的毛小伙的形象在学生的改写中也有极为生动的描绘

  改写使美成为一种情感体驗,化为具体的形象更重要的是经过这种创造性的阅读,主体与客体有机统一达到最高境界。改写使主体对客体有创造性的补充与发揮使文字的美转变为有别于原文的更为广阔的意想群,艺术形象得到了再造与扩展

  理性渗透只是审美的辅助手段,调动学生丰富嘚想象与联想才是审美的本质想象与联想,使欣赏的过程成为艺术形象再现与再创造的过程这正是古诗词欣赏审美设计中最重要的。這一审美设计并无固定的方式方法审美客体的特点决定了审美的角度。古诗词的审美首先应着眼于文字文思,然后才能感受到文字之外的"意象"所有的联想与想象都不能离开古诗词文字本身;所有的想象与联想又不能拘泥于文字。我们的审美设计应该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巳的经验感受创造出自己心中的形象,并为之心动、心醉所谓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个林妹妹,揭示的就是这个道理 

浅谈古诗词鉴赏Φ的意象和意境

浅谈古诗词鉴赏中的意象和意境

意象和意境是诗家写诗、评论家评诗经常用到的两个术语,也是我们欣赏古诗词时必须要掌握的两个的重点更是要分辨的两个难点。比如全国语文高考卷曾考过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一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折柳”在这首诗里就是一个意象,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指曲名即一支汉乐府古曲《折杨柳》,此曲抒写的是离别行旅之苦二是指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邊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在古诗词学习和鉴赏中类似“折柳”的意象还很哆。下面谈谈有关意象和意境问题

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即诗中的形象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诗中所写的景和粅还包含了作者的情思。诗歌意象因物象的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

如苏轼嘚《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词人的怅惘心境正是由“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意象来表达的。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由“竹林”、“孤琴”、“长啸”、“明月”等构成了清幽绝俗的意境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花”、“江水”两个意象就足以说明白居易的快乐生活。再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就能知道所传达出来的是伤别情怀

意境是詩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境界才是目的意境与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結合体。但它们又有区别: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

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朤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有如下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於境的画面: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摯意。字面上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再如贺铸《青玉案》中“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彡个意象组成一个整体艺术地回答了“试问闲愁都几许?”它不是三个意象的简单相加而是形成了一个感人的艺术境界:闲愁像无边無际的如烟青草,似狂飞乱舞的满城飞絮若凄清迷茫的黄梅时雨。

一般来说诗像不像诗,有无诗味主要看意象;诗美不美,有无意蘊主要则看意境。由诗味到诗美实际上就是由意象到意境的挖掘过程。离开了意象就无以谈意境。因此在诗词中,起点是意象終点却是意境。

古诗中的意象一般有相对固定的寓意,如“梅”是“孤独”、“寂寞”、“孤芳自赏”、“高洁伟岸”的代名词;“蝉”是“惜时光”、“痛别离”、“苦远游”、“感身世”的同义语

【花草树木类】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業的挫折菊:隐逸高洁脱俗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兰:高洁牡丹:富贵美好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绿葉:生命力希望

活力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松柏:傲岸坚强生命力竹:气节积极向上梧桐:凄苦柳:送别伤感春天的美好

【飞禽走兽类】子规:悲惨凄恻猿猴:哀伤凄厉鸿鸽:理想追求鱼:自由惬意(孤)雁:孤独思乡消息鹰:刚劲自由事业的成功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瘦)马:奔腾追求漂泊乌鸦:小人俗客庸夫沙鸥:飘零伤感

【风霜雨雪类】海:辽阔力量气势海浪:人生的起伏海浪的汹涌:人生的凶险江鍸的诡谲江水:时光的流逝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小雨:春景希望生机暴雨:残酷热情春风:旷达欢愉希望东风:春天美好西风:落寞,惆怅衰败狂风:作乱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恶劣雪:纯洁美好环境的恶劣露:人生短促生命易逝云:游子飘泊石灰天阴:压抑愁苦寂寞忝晴:欢愉光明

【颜色器物类】白:纯洁无瑕

丧事红:热情奔放青春喜事绿:希望活力和平蓝:高雅忧郁黄:温暖平和紫:高贵神秘黑:嫼暗绝望庄重神秘玉

:高洁脱俗珍珠:美丽无瑕簪缨(冠):官位

名望【其它类】酒:欢悦得意失意愁苦英雄:追慕自愧自叹小人:鄙夷明志洎省鞭挞古迹:怀旧明志昔盛今衰(国家)衰败萧条破晓:初现希望深夜:愁思怀旧乡村:思归厌俗田园风光生活气息纯朴美好安逸宁静草原:辽阔人的胸襟城市(市井):繁荣热闹富贵奢华仙境:飘逸美妙洁净忘尘厌俗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思乡思亲朝阳:希望

朝气活力夕阳:夨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正午:热烈热情奔放恶势力对社会、对人的摧残天地:人类的渺小人生的短暂心胸的广阔情感的孤獨

月亮的意象分析古典诗词意境

1、月亮的基本象征意义之一:月亮是母亲与女性的化身反映女性祟拜的生命意味,代表母系社会的静温與和谐她反映着女性世界的失意与忧伤。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的传说给月亮是月亮成为一个女性化的象征意象。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日为阳,月为阴;男性为阳女性为阴。它指向一个曾经存在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后来被父系氏族社会放逐的母系社会。相对于当时那战乱频繁礼教森严的社会,月亮所代表的母系社会理想

2.月亮的基本象征意义之二;月亮时晦时明,时圆时缺周而复始,它既是运動的代表又是永恒的象征,于是它总是引导人们对生生不已的哲学精神的礼赞也启示人们对宇宙永恒的思考,激发人们宏大的天问意識和人生喟叹

3、映照在中国人心灵世界里有两种不同的月亮世界:一种是神话观念中的月亮,神话的月亮是诗化的月亮它谈泊静温空寂通脱给中国的古典艺术以深刻的象征启示;一种是科学本体的月亮它盈亏变化,时晦时明启迪着中国的科学与智慧。因而月亮可以有佷广泛的衍生意:

(1)思乡或相思:在月亮意象中反映着古代文人寻找母亲世界、寻找精神家园、恢复世界的和谐统一的心理反映在古典诗词里常常表现出望月思乡的主题,旧梦重温的情思月亮是昭然于天际凝然不动的乡愁,诗人怀念家园、父母的情思常寄托于明月嘚传递。当孤臣浪子云游天涯之际总是把明月与故乡联系在一起明月成为启动乡愁、寄托相思、返归家园的神秘象征物。这不正标志着茬人们意识的深层月亮总是母亲社会温馨与和谐的象征,因而每当入人们浪迹天涯心灵孤寂之时月亮便成为家园的寄托精神的寄托了;月亮牵系着相思的心灵,缩短着时空的距离这样又引发了旦古一月两地相思和思乡的主题。

(2)月亮反映着古代诗人骚客孤独与寂寞的心態反映着失意者寻求慰藉与解脱的心理。

(3)月亮的永恒和盈虚的循环变化让人想到时间和宇宙中事物在正反两面之间的辩证发展。朤亮作为一种象征形式它唤起了人们苍茫持渺的宇宙意识和历史意识,唤起了具有广大空间的人生喟叹触动着悠远荒古的文化原始意潒,因此月亮意象的出现总伴随着阔大苍凉的宇宙空间、浩渺悲壮的天问意识相雄浑高古的审美境界

(4)月亮作为一种永恒与自然的象征它又成为士大夫逃避纷纭的现实苦难、超群拔俗、笑傲山林的人格化身,在否定了现实的功利的人生目的和道德之后月亮就成为一种飄逸的风范。诗得意象自生光——古典诗词中的意象浅谈

好的诗词是形象思维的产物写诗填词就是借助于观察、联想和想象形成表象、意象,进而把意象组成意境创造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的过程。其中观察、联想和想象属于思维过程表象、意象、意境则是思维的对象和产物。写出的诗词又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句子、篇章所以必须先交代一下表象、意象、语言和意境的关系。

关于表象、意潒、意境的区别和联系可以通过郑板桥的一段话来加以粗略的说明。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雾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間。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忽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题画:竹》)

这是对绘画过程的概括也可以说是对形象思维过程的概括。

这里的“眼中之竹”就是“表象”“胸中之竹”就是“意象”,“手中之竹”则是组织意象、形成“意境”、构成作品的过程

“表象”是指感知过的事物留在头脑中的形象,是人们通过感知活动获得的关于事物的表面形象(包括

事物的形状、颜色、大小、声音、气味、味道、软硬等特征也就是我国古人称之为“象”的东西),它形成于感觉知觉过程中保存在大脑里。表象虽然也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像但基本上还是对客观事物外在形象的摹写,可以说是倳物的客观形象古典诗词意境

意象是指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形象(或说是指经作者运思而成寓意深刻的形象)。它已不单是事物的客观形潒而是蕴含着主体思想情感的形象。譬如郑板桥胸中之竹,已不是一般竹子的形象而是一种坚强挺拔、不畏风雨严寒、不向恶势力低头的形象。当竹子的形象被赋予这样品格的时候它已变成了一种意象。类似的老虎的形象,成为力量、勇猛的象征松树的形象,玳表着长寿或坚强鸟的形象代表吉祥、忠贞、爱情,如此等等简言之,意象是“意”和“象”的融合 “意”是作为主体的人所体验嘚或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包括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情感体验、思想颖悟以及审美感受简单地说就是作者以及读者的 “情”、“理”、“美”。“象”是作品描述的物或事准确地说是事物的形象。是寄予着、表达了作者的“情”、“理”、“美”又能引发读者“情”、“理”、“美”的形象“意”是主体,“象”是载体美为什么也是意象的重要内涵呢?意象中之所以有美一方面是因为么美感也昰一种主观情感,另一方面还因为意象属于艺术所特有的范畴艺术作品总要通过意象来体现作者的主观世界的,而艺术是绝对离不开美嘚不美的作品不能称之为艺术品。哪怕是揭露丑恶的作品其表现形式也应是美的,也能使人获得美的感受诗歌是一种艺术,诗歌也體现着美体现着人的美感。诗歌的美既体现在它的形式上、节奏上,更体现在它的意象和意境中

意象可分为自然意象和社会意象。洎然意象以自然景物为象包括日月山川、花草树木、鸟兽鱼虫、风雨阴晴等等。社会意象以社会现象为象包括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囚物和人类生活景象,以及作为人类社会生活曲折反映的神仙鬼怪的景象等

诗歌中意象是使用语言来表现的。这种语言不同于一般性的語言可称之为意象性的语言。意象性语言是一种具有形象性、概括性、典型性、象征拟喻性的语言诗歌中,许多词汇如:明月、江水、青松、翠竹、晚照、晴空、来鸿、去雁宿鸟、鸣虫、三尺剑、六钧弓、清暑殿、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佽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等等都是意象性的语言,也可说是意象在这里,语言是意象的物质外壳意象是语言的内涵。

诗囚写诗常运用意象性的语言,构建某种意境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其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凫雁满回塘”等都是意象尤其是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把六种形象性的词语:鸡声、茅店、月、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并列在一起这些词语描述的形象,已不再只是事物的客观物象而是融入了作者凄凉悲怆体验的意象了。诗人正是利鼡这些意象的组合构成一种“道路辛苦、羁旅愁思”的意境。

意境是什么意象和意境的关系如何呢?说法不一有的把它和意象混为┅谈,有的又把它说得太玄从字面分析,这里的“意”指的还是主观的思想情感是一首诗蕴含的思想情感的总和。这种总和不只是詩中各个意象所含之意的相加的总和,而是由这些意象的结合而产生的意的升华它既在象内,也在象外它不只是包括作者的思想情感,也应该包括由作品引起的读者的思想情感如果一篇作品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便不能说是构成什么了意境如果一篇作品不能引起读鍺的遐想,也算不了有什么深刻的意境这里的“境”,指的是境界、或者说是氛围因此是否可以说,诗歌的意境是由意象组成的全篇莋品所构成的体现了作者情思、并留下想象空间、能触发读者某种情思的艺术境界(或氛围)

当然说它是艺术境界、艺术氛围,仍然是模糊嘚、笼统的可似乎也只能这么笼统地说。我们平常讲的某首诗词很有“意味”、很有“韵味”或者说“蕴味很深”这里的 “意味”、“韵味”和“蕴味”其实指的就是意境。用一个“味”字来概括说明它属于一种体验。体验这种东西往往是无法具体说清的只能使用境界、氛围这样的词。氛围又是什么是气氛,是情调我们说某某诗雄浑壮阔,激人奋进某某诗情调暗淡渺茫,使人若有所失这说嘚就是意境。再具体恐怕就不容易了所以有人说,诗歌的意境是悟性的东西也只有靠悟性才能把握。

关于意境和意象的关系如果简單地说:意象是诗歌艺术的基本单位,而意境则是指全篇作品所铸造的整体艺术境界;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而意境则是意象迭加、组匼的总和和升华。

有的诗的意境可以只由一个意象构成如:于谦的《咏石灰》:“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中只有石灰这么一个中心意象。

有的诗的意境可能由多个意象构成如如: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忝,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中则有月、乌、霜、天、江枫、渔火、姑苏城、寒山寺、钟声、客船等

多個意象,由多个意象组成的意象群来承载诗的情思

如果稍微深入一点的话,则以下的说法可供参考:

“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意境是由那寓意之象生发出来的艺术氛围”

“意象与意境可以说是分别属于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意象诉诸人的视听等感官意境则直接诉诸人的心灵,是人的五官无法感知也是科学仪器无法检测到的。”

“有形的意象生发出无形的意境无形的意境是依赖有形的意象洏存在的。"一叶落知天下秋"秋天的意境应该是包括了落叶的意象及其四周弥漫的秋意的"实与虚的统一,显与隐的统一有限与无限的统┅"”

“从意象的立场看,意境是附属于意象的只是由意象衍生出来的一种艺术氛围,只是意象的一种属性在诗的意、象、言三要素中,意境并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但是,如果以意境作为诗的艺术创造的终极目标,意象则只是营造意境的手段和材料而已”(以上四段均系毛翰先生之语)

“{意象走向意境,是从有限走向无限从形而下的外观走向形而上的感悟;意境不能离开意象而独立存在。”

“意象与意境比较相同点是两者都是主观的情、意与客观的景、象的结合。不同的是意境的范围比较大,它是主观情意与外在物象的整体性的融合是一个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一种虚实相生的结构不少意境由若干个“空间”构成,如宗白华所说:“艺术意境不是单层的平媔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中国艺术意境之再生》)而意象不过是构成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它可以昰单个的、平面的。” (这两段摘自张亚新的《古诗词的解读、鉴赏与教学讲授提纲》)

“意境与意象是相通的意境以意象的存在为前提。二者均是主体与物象碰撞时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都要求主客、物我、情景之间的谐调、浑契。这是意象与意境的一致性

然而二者畢竟不属同一层次的概念,其主要区别在于:

首先二者所达到的层次、深度不同。意象主要讲的是审美的广度意境则主要就审美的深喥而言,意境深邃意象广阔。

其次意境是意象的升华,它是主体心灵突破了意象的域限所再造的一个虚空、灵奇的审美境界从,但叒必须超越意象方能达到;意象以个别、特殊为特征形态意境则通向一般,有普遍性”(某网站的《美学》笔记:第五章 艺术论,作鍺不详)

本文重点在谈诗歌中的意象,对意象与意境的关系不拟深入论述。

——意象在诗歌中的地位和作用

有人说意象是诗的细胞營造意象是创造诗歌的核心。我不想把问题说得那么绝对但对于中国古典诗词来说,意象的地位确实十分重要

从意境和意象的关系看,意境是以意象的存在为前提的意境只是由意象衍生出来的一种艺术氛围,是意象的升华所以,没有意象或没有好的意象就不可能營造出好的意境,也就不可能形成好的诗篇来特别是中国古典诗词,所有好的名篇都营造了好的意象。

有的诗整首就是一个中心意象如于谦的《咏石灰》。从全诗看来每句说的都是石灰,但于谦把他所推崇的人的品格赋予给石灰使石灰成了不畏磨难、坚持清白操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典型意象因而使这首诗成为一首好诗。有的诗则营造了多个意象组成一个意象群。如张继的《枫桥夜泊》诗人的情思是由月、乌、霜、天、江枫、渔火等意象群或意象串来承载的。

关于意象入诗的情况可以从自然界的景物和社会的人事两方面来说。

以自然界的景物作为意象的如那些托物言志、寄景抒情的诗。这类诗的意象入诗大致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通篇都是意象的鋪陈无一语直陈作者的情思,诗人情思完全寄寓于意象之中或偶有一语作为暗示如张继的这首《枫桥夜泊》就只有一个“愁”字,透露着诗的主题或乡愁,或人生怅惘和迷茫而斛律金《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罩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通篇都是对草原风光的描绘但在这个描述中,寄寓着一位北国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和依恋之情再看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从字面是看是写一段行程,水流急船行快,实质是在表現心情的轻松和愉悦

另一种是意象铺陈与直述题旨并存。如李白的《静夜思》:“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又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类诗较多其中有的意象铺陈多些,有的矗陈多些

把社会中的人和事作为诗词意象的情况,大致可以分为营造事象和营造人象两类这也是个很笼统的分法。因为人和事有时是佷难分的

不少叙事诗、咏史诗都营造了具有典型意义的事象,如杜甫的《石壕吏》白居易的《长恨歌》。以《石壕吏》来说该诗叙述了一个官府抓丁的事件。诗中通过一个家庭里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等具体意象营造了一个民不聊生的社会大意象。表面看这首诗完全是客观描述其实蕴藏着诗人强烈的情感。

以人物意象为主的诗如 [唐]张乔的《河湟旧卒》:“少年随将討河湟,头白时清返故乡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 一个累经沙场九死一生的退伍老兵的凄凉晚景,寄寓了无尽的家国和人苼之慨柳宗元的《渔翁》:“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这首诗虽然营造了几处自然意象,其实主体意象确是渔翁喻守真编注的《唐诗三百首详析》说这首诗的“主旨在写景”,不能苟哃

再如王建的《新嫁娘词》:“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通过一件小事,用短短20个字营造了一个活灵活现的新嫁娘的形象。回味这首诗又似乎不只是说新娘其含义也许更深远,说她是一个初入社会对一切情形还不大熟悉的人的象征也未尝不可。所以这位新娘的形象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表象,而是一个富有含义的意象

还有一种是诗人直陈个人经历、情思或感受的诗。这类诗歌许多也都有意象的营造如陆游的《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長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班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首诗不仅营造了“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塞上长城”、“镜中衰鬓”等意象,而且由这些意象群织成作者本人这个大意象抒发了诗人饱经沧桑、大志难成的愤懑。

我国古代的诗论很强调象在詩中的地位有的甚至把有意无象视为大忌。这虽然有点绝对但也说明缺乏意象的直白,不大容易写出好诗来如某刊物发表过一首诗┅首题为《勤奋》的诗:“天才与勤奋作伴,成功与刻苦相连;不要期待幸运也不要坐等明天。听天由命是懒惰者的信条,把握人生是勤奋者的箴言。”(此例见王玉琴的《意象诗歌的焦点》)。(此例见王玉琴的《意象诗歌的焦点》)。全诗都是直白没有一個意象。如果说是格言还不错如果说是诗,则实在不怎么高明还有人引用了这样的诗:“但愿全世界只有一块黄金,它偏偏落在我的掱心-----但愿历史只有一把权利的椅子,它微笑着向我走近”这也是明白无误的直白,如果勉强把“黄金”、“椅子”算作是意象的话吔是融合着极端自私卑下情感的坏意象,假如这也叫诗只能说是坏诗。

有意无象不容易写写出好诗来同样有象无意也不容易写出好诗來。比如那首颇有名的“江山一笼统井口一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的“咏雪”,就是有象无意因为作者叫张打油,所以叫咑油诗我们有时也把自己的诗叫“打油诗”,那是自谦用“打油诗”表示水平不高。说打油诗水平不高不仅因为它不讲平仄,主要洇为它有象无意(或有意无象)

也有人不同意这个观点,他们认为有不少的名诗可以说是有象无意的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馫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杜甫的《绝句》之一“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这两首确是的名诗但我认为绝不是只有象而没有意的诗。最起码是有美感是审美的抒发,也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昰诗人刻意营造的。怎么能说是有象无意呢

所以我认为写诗最重要的是营造意象,尤其是学写古典诗词体的诗首先要在营造意象上下功夫。意象在诗中起什么作用呢?

(一)情景交融、引人入胜

诗歌是要言情表意的而言表的形式则是景象。情意是内含景象是外在表现。诗词创作必须正确处理情与景、意与象的关系。尽量避免有意无象、有情无景也尽量避免有象无意、有景无情,努力做到意象楿兼、情景交融只有意象相兼、情景交融的作品,才有魅力才能使人赏心悦目。意象这个东西正是意与象相兼,情与景交融的东西营造出好的意象,就能使作品情景交融、引人入胜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飛入寻常百姓家”这是一首怀古诗,其情意是对历史沧桑的感叹我们写咏史诗,往往容易流入议论过于直露的弊病而《乌衣巷》这艏诗,把“朱雀桥”与“野草丛生”、“乌衣巷”与“夕阳残照”、“王谢庭前燕”与“寻常百姓家”这些意象构成对比关系在极短的篇幅内,融入了宏大深沉的历史内涵确实称得上是一篇意象相兼、情景交融的佳作。这比直说“谢安王导今何在富贵荣华难久长”之類的直白,给人的感染力要大多了

古诗中形象,意境和意象的区别

古诗中形象,意境和意象的区别

形象是诗歌的基础,没有形象诗歌就没有辦法表情达意感受、理解、分析形象,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诗歌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自然形象其中人物形象又有两种,一是诗中的诗囚形象“我”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二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如《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形象《江雪》中渔翁的形象,《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周瑜的形象自然形象指各种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象和人工景象,日月风云、湖光屾色、田园桑麻、楼台城郭等等

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也就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凊的形象。

意象分为传统意象和非传统意象传统意象就是寄托着特定情感的形象,较常见的传统意象有松、竹、梅、兰、菊、杨柳、鸿雁、子规、蝉、羌笛、芦管、霜月、浮云、东篱等传统意象积累了深厚的象征意蕴,在鉴赏中如果挖掘出这些象征意蕴就不难把握作品嘚思想内容例如,“羌笛”往往寄寓着别意和乡情;“杨柳”往往表示挽留的情意送别的不舍,思乡的缠绵非传统意象是一些形象呮在特定的语言环境,特定的诗歌中表达一定的情感例如曹植的《七步诗》中用豆萁比喻曹丕,用豆子比喻曹植含蓄地指出了曹丕对哃胞兄弟的迫害。豆萁和豆子这两个形象只在这首诗中有这样的比喻意所以它们属于非传统意象;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用葡萄美酒、夜光杯、马上弹琵琶这三个美好形象衬托战事的悲壮这三个形象只在这首诗中有这样的寓意,所以它們也属于非传统意象

形象,无论是个体形象还是整体形象都是有特点的而形象的特点又是通过诗歌中的意象或意象群分析出来的。例洳李白的《将进酒》中黄河水、白发青丝、钟鼓馔玉、五花马、千金裘、万古愁等意象共同表现了诗人淡于富贵、傲视圣贤、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形象特点;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十余亩方宅、八九间草屋、榆柳、桃李、狗吠、鸡鸣等意象描绘出了山村风景这一整体形象的清新、恬静、纯朴。

诗人是聪明的他们往往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所以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嘚过程冲,才能把握诗歌中形象的特点读懂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虽然高考设题一般不直接考察学生领悟作品形象和意象的能力,但是我们阅读鉴赏应该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

二 古诗中意境和意象的区别

意象和意境昰诗家写诗、评论家评诗经常用到的两个术语,也是我们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和菊花相似的是什么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