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P是如何交换路由交换信息,从而使整个拓扑内路由交换器的路由交换表收敛的

路由交换选择协议的核心就是路由交换算法即路由交换器通过算法来获得路由交换。

一个理想的路由交换算法应该具有以下的特点

  • 算法必须是正确和完整的
  • 算法应能适应通信量和网络拓扑的变化

这里的“最佳”指的是相对于某┅种特定要求下得出的较为合理的选择

从路由交换算法能否适应通信量和网络拓扑的变化来看可将路由交换分为

  • 静态路由交换:由管理员进行配置,路由交换不随网络拓扑的变化而变化
  • 动态路由交换:自动学习路由交换路由交换能够适时根据网络拓扑的变化而变化

由于因特网规模较大,不可能要求管理员为因特网上所有的路由交换器去配置路由交换而且因特网上的网络拓扑随时都在变,管理员配置的静态路由交换也无法去适应网络拓扑的变化所以,因特网上采用的主要是动态的、分布式路由交换协议

同时,一些企业部门不希望自己嘚内部网络被外界知道所以因特网将整个互联网划分为许多小的自制系统(AS)

AS的定义:在单一的技术管理下的一组路由交换器。一个AS对其他AS表现出的是一个单一的和┅致的路由交换选择策略

根据此,可以将路由交换选择协议划分为两大类

  • 内部网关协议(IGP):在一个自治系统内部使用的路由交换协议(RIP或者OSPF)
  • 外部网关协议(EGP):在自治系统间进行路由交换的路由交换协议典型的外部网关協议就是BGP,现在使用最多的是BGP-4(BGP协议的4版本)

RIP协议是一种分布式的基于路由交换矢量的路由交换选择协议(贝尔曼-福特算法)

这里的“距离”是跳数即每经过一个路由交换器,距离加1RIP协议规定距离最大为16,当距离等于16时相当于不可达。所以这个也就注定RIP只能适用于小型互联网

  • 仅和相邻路由交换器交换信息(相邻說的是直连的路由交换器)
  • 路由交换器交换的信息是当前路由交换器知道的全部信息,即自己的路由交换表
  • 按规定的时间间隔交换路由交換信息周期为30s

为了克服RIP协议存在的缺点,在1989年开发出了OSPF协议使用了最短路径算法(Dijkstra算法)。

OSPF协议最主要的特征是使用分布式的链路状态协议

  • 所有路由交换器向本自治系统中的其他所有路由交换器用洪泛发送信息
  • 发送的信息就是与本路由交换器相邻的所有路由交换器的链路状态通告(LSA)

这里的链路状态是指本路由交换器都和那些路由交换器相邻以及该链路的度量(或者称为代价)。这个度量用來表示费用、距离、时延、带宽等由网络管理人员来决定。

  • 只有当链路状态发生变化时路由交换器才向所有路由交换器用洪泛法发送此信息

  • 发现邻居,建立并维护邻居关系
  • 生成LSA每台路由交换器都会生成自己的LSA
  • 泛洪LSA,使用OPSF自身具备可靠传输能力将LSA泛洪到区域中的其它路由交换器上
  • 将收到的LSA组装成链路状态数据库(LSDB)根据SPF算法计算出到达拓扑中所有网络的最短路径
  • 将计算得出的路由交换装載到路由交换表

为了能使OSPF适用于更大规模的网络,OSPF将一个自治系统在划分为若干个区域(area)每个区域囿一个32位的区域标识符(用点分十进制表示)一个区域不能太大在区域进行规划的时候,一般要根据一个区域内路由交换器的型号性能,以及负载来进行设计通常一个区域中的路由交换器数量为30到100台左右,最好不要超过200台路由交换器

划分区域的好处就是把利用洪泛法交换链路状态信息的范围局限于每一个区域而不是整个自治系统这样就减少了整个网络上嘚通信量。OSPF采用层次结构的区域划分分为主干区域和普通区域。

区域在进行规划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所有普通区域必须与骨干区域直接相连该要求主要是为叻OSPF区域间防环。(由于SPF算法本身可以保证OSPF在区域内部无环路所以区域间防环主要依靠网络设计来解决。因为OSPF在区域间使用类似距离矢量蕗由交换协议的路由交换传递方式所以不能保证没有环路,如果所有普通区域都直接连接到骨干区域相当于形成了一个星型拓扑,这茬拓扑的设计上避免了区域间环路的可能

  • 区域内部路由交换器:所有的接口都位于同一区域
  • 区域边界路由交换器(ABR):有不同的接口位于不同的区域且其中一个为骨干区域
  • 自治系统边界路由交换器(ASBR):进行了重分布操作将其它路由交换器源学习箌的路由交换引入OSPF的路由交换器

OPSF使用触发更新+增量更新。(OSPF有一个非常缓慢的周期更新)

作为对比RIP协议使用周期更新+完整更新(RIP也具有触发更新的机淛)

  • 触发更新:当拓扑发生变化时,立即发送更新
  • 周期更新:每经过一个时间周期发送一次更新
  • 增量更新:只发送变化部分的路由交换信息
  • 完整更新:发送所有路由交换信息

注:OSPF协议不用UDP而是直接用IP数据报传送

  • OSPF允许管理员给每條路由交换指派不同的代价
  • 可以实现多路径负载均衡
  • 所有在OSPF路由交换器之间交换的分组都具有鉴别功能,因而保证了仅在可信赖的路由交換器之间交换链路状态信息
  • OSPF支持可变长度的子网划分和无分类的编制CIDR
  • 由于网络中的链路状态可能随时发生变化因此OSPF让每一个链路状态都帶上一个32位的序号,序号越大状态就越新

OSPF协议的五种分组类型

  • 类型一Hello分组,用来发现和维持邻站的可达性
  • 类型二數据库描述(LSDB)分组,向邻站给出自己的链路状态数据库中的所有链路状态项目的摘要信息
  • 类型三链路状态请求(LSR)分组,向对方请求發送某些链路状态项目的详细信息
  • 类型四链路状态更新(LSU)分组,用洪泛法对全网更新链路状态这种分组最复杂,也是OSPF协议最核心的蔀分
  • 类型五链路状态确认(LSA)分组,对链路更新分组的确认

注:链路状态数據库的同步指的是不同路由交换器的链路状态数据库的内容是一样的两个同步的路由交换器叫做完全邻接,两个不同的路由交换器如果粅理上相邻但链路状态数据库不同步,只能说是邻居

OSPF协议同步数据库的过程:

链路状态请求(LSR) 链路状态更新(LSU) 链路狀态确认(LSA)

OSPF对多点对接的局域网采用了指定路由交换器的方法,使广播的信息量大大减少

  • BDR:备份指 定路由交换器
  • DR和BDR在每个链路上通过选举产生路由交换器优先级越大越好,当优先级都相等时选舉Router-ID最大的路由交换器。

通过本实验可以掌握以下技能:

  • Cisco路由交换器3台,分别命名为twins、sa、和gill其中twins具有2个以太网接口;sa具有2个以太网接口;gill具有2个以太网接口。
  • 1台带有超级终端程序的PC机以及Console電缆及转接器。

实验的拓扑结构如图10-3所示通过2对交叉线序双绞线分别把twins和sa连接起来,twins和gill连接起来


各路由交换器使用的接口及其编号见圖10-3所示的标注,各接口IP地址分配如下:

首先添加路由交换器与主机搭建基本的网络拓扑结构(其中三个路由交换需要分别添加两个以太网接口


地址信息配置(这里使用图形化操作完成)








最后的网络拓扑结构如下









最终的网络拓扑图如下(这里将PC改为了Server)







请使用绑定的手机号(国内)编輯短信内容 发送至 进行短信验证发送完成后点击“我已发送”按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路由交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