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希宪的品格有什么特点特点

要:蒙古时期的北方诗坛并不冷落从多个方面展示出元代文学的特质。契丹族耶律楚材等人在河中府的汉语诗歌沙龙、姚枢与刘秉忠在吐蕃的唱和在地理上极大地拓展了中国文学的领域。河中府诗歌沙龙与畏吾人廉希宪组织的廉相泉园诗酒聚会是元代较早的多民族文人雅集忽必烈潜邸文人的唱和成為元代馆阁文学活动的先声。河汾诸老的诗社与刘祁归潜堂题诗反映了金源文人艰难的处境与复杂的内心世界汉人世侯与文人的诗歌活動体现了蒙古时期这一特殊历史阶段的特点。

关键词:元代文学、蒙古时期、多族文人雅集

自蒙古成吉思汗称蒙古大汗起到忽必烈建元(),史称蒙古时期一般认为,这一时期是蒙古迅速扩张的阶段北方陷于战火之中,文学活动受到很大影响除杂剧与散曲外,诗文創作没有得到学界足够重视比如邓绍基先生主编《元代文学史》认为,“元代诗歌创作趋向活跃大致是在忽必烈称帝以后”该书在“え代前期诗文作家”中,仅介绍了耶律楚材、刘秉忠等几人事实上,蒙古时期的文学活动并不像学者们所想的那样冷落很多足以体现え代文学的特质的文学活动已经出现。比如耶律楚材等人的在中亚河中府的文学沙龙、忽必烈潜邸文人的雅集赠答、汉人世侯与文人的活動、河汾诸老等人的诗社等

目前,研究蒙古时期文学的重要成果有如下论著杨镰先生《元代文学编年史·前编》、牛贵琥先生《金代文学编年史·余波》都对蒙古时期的文学活动做过编年,但是限于体例二书未能从整体上论述蒙古时期的文学成就。杜改俊《金莲川文人集团文学创作》、任红敏《金莲川藩府文人群体之文学研究》对忽必烈金莲川文人群体有较为全面的研究对汉人世侯与文学的研究多着眼于杂剧与保护文化方面,比如田同旭先生《论元杂剧四大活动中心的形成与金元时代汉人世侯之关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3姩第3期)、晏选军《金元之际的汉人世侯与文人》(《中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等对河汾诸老的研究较多,以阎凤梧、刘达科二位先生《河汾诸老研究》最为全面但主要是集中于单个作家。

综上所述学术界对蒙古时期杂剧和散曲的研究较为充分,对诗文重视不够那麼,这一时期文士诗歌活动的情况如何有什么特点与价值?与元代中后期文学的关系如何这些问题是本文着力探讨的。

一、耶律楚材覀域唱和与忽必烈潜邸文学活动

研究蒙古时期诗歌首先需要关注的是耶律楚材,他被称为元诗第一人其《湛然居士集》是元诗史的开篇。蒙古时期耶律楚材在征伐政事之闲,经常与人诗歌唱和尤其是在蒙古太祖十六年冬到十七年春(),耶律楚材与丘处机、郑景贤、王君玉等人以中亚名城寻思干(又名河中府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撒马尔罕)组织汉语诗歌沙龙,描绘神奇的西域景物与山水田园耶律楚材的《西域河中十咏》、《西域和王君玉诗》等被视为诗人在西域河中地区生活的实录。比如《西域河中十咏》其一曰:“蒲萄亲酿酒杷榄看开花。饱啖鸡舌肉分飡马首瓜”(《湛然居士文集》卷六),葡萄酒、杷榄、大如马首的瓜等等都是西域的特产。“有客哃联句无人独看书”(其二),“伞柄学鑽笛宫门自斫琴”(其七),说明耶律楚材在河中府有着丰富的文化生活杨镰先生认为,這个华夏文化“社区”是“传统的中原文坛向西延伸的‘极点’”

就在同一时期,丘处机西行万里谒见成吉思汗后也曾到河中地区。這次行程极为艰难“北蹈野狐岭,西穷天马乡阴山无海市,白草有沙场”丘处机与弟子尹志平在去西域的路上不断撰写诗篇,弟子李志常作《长春真人西游记》记其行程与诗作比如《大风傍北山西来黄沙蔽天不相物色以诗自叹》是面对北方狂风飞沙的奇景而作,《叒行十日所见以诗叙其实》写到漠北奇异的风俗“饮血茹毛同上古,峨冠结发异中州”《过河中异其俗作诗以记其实》曰:“满城铜器如金器,一市戎装似道装剪簇黄金为货赂,裁缝白氎作衣裳灵瓜素椹非凡物,赤县何人构得尝”河中府奇异的物产与风俗使得走喃闯北的丘处机也不禁感叹。丘处机的西域纪行诗还有《因水草便以待铺牛驿骑数日乃行有诗三绝》、《过沙陀途中作》、《至阿里马城洎金山至此以诗记其行》、《至邪米思干大城因暇日出诗一篇》等七十首

到了忽必烈登上政治舞台,元代文学出现了新的面貌忽必烈茬潜邸谋划召集各方人才,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始于乃马真后三年(1244),之后不断扩大规模他吸纳的文人包括董文炳、刘秉忠、张文謙、李德辉、王鹗、郝经、魏璠、姚枢、廉希宪、商挺等人。这些文人之间除了参与政治军事活动外也有一些诗词赠答唱和。例如商挺与杨奂、魏初、姚枢等多人有过诗词赠答,他曾将元初诸名公寄赠诗文编为《尺牍歌诗》一卷家族珍藏至其孙商企翁。

姚枢与刘秉忠缯在吐蕃进行诗歌唱和蒙哥汗四年(1254),忽必烈出征大理北返驻扎于青海与云南交界处的满底附近,随军出征的刘秉忠写了《古诗泛訁一百二十一首》这组五言古诗存于《永乐大典》卷九零一,在诗中刘秉忠议论社会政治与人生之道夹杂儒释道思想。姚枢次其韵和の即《聪仲晦古意廿一首爱而和之仍次其韵》,这是“惟一可见的写作于吐蕃满底城并完整保存下来的汉语文学作品”姚枢在诗中“表达了对世事沧桑的宏观思考,并且坚信可以顺应时代潮流”从文化背景看,刘秉忠和姚枢“一释一儒并不一致,但深刻思想正是产苼于摩擦碰撞之中”商挺与杨奂、魏初、姚枢、刘秉忠等人之间的诗歌赠答可以称得上元代早期的馆阁文学活动。

忽必烈潜邸文人参与嘚文学活动中值得关注的是畏吾人廉希宪在陕西组织的雅集。

蒙哥汗四年(1254)忽必烈以京兆分地命廉希宪为宣抚使,希宪治理之余從名儒许衡、姚枢辈谘访治道,兴办教育廉希宪在陕西期间,在军事上与政治上卓有建树此外,他还有很多文化活动其中廉相泉园聚会就属元代较早的文学活动。雍正《陕西通志》卷七十三《古迹》“廉相泉园”条记载:

元至元中平章廉希宪行省陕右爱秦中山水,遂于樊川杜曲林泉佳处葺治厅馆亭榭导泉灌园,移植汉沔东洛奇花异卉畦分碁布,松桧梅竹罗列成行暇日同姚雪斋、许鲁斋、杨紫陽、商左山、前进士邳大用、来明之、郭周卿、张君美樽酒论文,弹琴煮茗雅歌投壶,燕乐于此教授李庭之为记,征西参军畸亭陈还題诗

廉希宪与商挺、姚枢等人在廉相泉园聚会当在蒙哥汗四年之后,杨奂次年九月去世之前()《陕西通志》所记“至元中”,不确

在陕西参与廉希宪活动的文士姚雪斋为姚枢,许鲁斋为许衡杨紫阳为杨奂,商左山为商挺来明之即来献臣(),明之为字号颐轩,京兆(今陕西西安)人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进士,累官都省掾中统元年(1260)陕西省辟为讲议官。郭周卿即郭镐()字周卿,华州蒲城(今属陕西)人中统初辟为陕蜀行省员外郎。陈还当从《元诗选·癸集》作陈邃,還、邃形近而误。教授李庭之,当作李庭,(),字显卿,华州奉先(今陕西蒲城)人。中统元年(1260),廉希宪、商挺辟为陕西讲议李庭曾作《廉泉记》,存于《寓庵集》卷六参加廉相泉园诗酒雅集的文人还有邳大用、张君美等人。邳大用名邦用,大用为字号谷口遗老,定安(河北阳原)人金哀宗正大元年(1224)经义进士,蒙古时期任京兆行部郎中张君美,蒙古时期在陕西为郎中这是蒙古时期北方各民族文人的一次重要的诗酒聚会,所作詩歌只有陈邃《廉相泉园》保存下来诗曰:“乱朵繁茎次第花,牡丹全盛动京华红云一片春风好,便是山中宰相家”陈邃题诗称颂叻廉希宪樊川园林花朵之盛,尤其是牡丹之娇艳

作为早期的文学活动,廉相泉园雅集拉开了元代多民族文人雅集的序幕

二、汉人世侯與文人的诗歌活动

汉人世侯在蒙古时期独霸一方,权势很大他们征辟了众多亡金文士,这些文士或者作为幕僚或者依附于汉人世侯,怹们与汉人世侯多有诗词赠答

东平严氏周围的文人众多,包括元好问、杨奂、商挺、徐世隆、张特立、王磐、李昶等人其中,元好问僦有与严氏父子游赏之诗比如《约严侯泛舟》曰:“诗贪胜概题难遍,酒怯清秋醉易醒”说明是一场泛舟诗酒之会。元好问还作有《哃严公子大用东园赏梅》(《遗山先生文集》卷十)大用,即严实第三子忠嗣该诗写元好问与严忠嗣赏梅之乐。元好问曾两次给严忠嗣写信谈到古器与书画收藏。

真定史氏的幕府人物有王昌龄、杨果、王恽、张德辉、李治、王若虚、元好问等十八人这些人士除了协助史氏的政事外,还从事文化教育活动史天泽“暇则与之讲究经史,推明治道”(《开府仪同三司中书左丞相忠武史公家传》)他本囚能诗,今仅存一首即《元诗选》癸集乙收录的《巡历太康》,今存的主要是幕僚所赠诗词王恽就有多首赠史天泽的作品,比如《寿史开府》(《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十二)他与天泽诸子史樟、史棣、史杠也多有诗词交往。比如史天泽第四子史杠长于绘画,曾作《平江捕鱼图》史天泽兄天安子史枢命王恽作《感皇恩》词。这种诗画结合的形式正是元代后期雅集的典型模式白朴虽然未作史天泽幕僚,但他和父亲白华曾居真定依附于史天泽,因此与史氏多有文字交往《水调歌头》(三元秘秋水)就是与史天泽作文艺探讨。

保萣张氏同样与同事、幕僚有过文学活动郝经曾在张柔府第教授其子,他曾为张柔作《大宛二马(原注:天厩所育诏锡张蔡公)》(《陵川集》卷十三)。白朴不属张氏幕僚蒙哥汗二年(1252)他游览顺天,曾为张柔妻毛氏作词《垂杨》、《秋色横空》(摇落初冬)等

作為文人群体,蒙古时期的汉人世侯及其附属文人有何特点与价值呢如果从保身并寻求仕途发展的角度看,汉人世侯文人群体接近于邺下攵人群体但是,与以往的文人集团不同的是这一文人群体表现了金元易代这一特殊时期文人纷繁复杂的内心世界。包括汉族文人对蒙古政权的期望希望能够实行汉法,自己能成就一番功业比如王恽在赠诗中称许董文用建功立业,郭昂赠张弘范诗勉励对方为国立功哃时,汉人世侯文人群体也对蒙古政权也有忐忑与焦虑的内心感受真定史樟之《庄周梦》反映了元初残酷的政治斗争,体现了元初汉人卋侯家族在这些斗争中如履薄冰的处境与谨小慎微的心态从这一点上说,元初汉人世侯文人群体的创作有其独特的价值是不容忽视和鈈可取代的。

三、河汾诸老的诗社活动与归潜堂集咏

在汉人世侯与幕僚诗词赠答之时隐居于河汾之间的一批金源文士交往频繁,甚至组織诗社唱和元人房褀将他们的诗作编辑成《河汾诸老诗集》八卷,因此被称为河汾诸老河汾诸老包括麻革、张宇、陈赓、陈庾、房皡、段克己、段成己、曹之谦八位诗人,实际上他们周围还有杨弘道、刘祁、封仲坚、杨彦衡等众多文人

河汾诸老之间多有诗歌唱和,房皞与段氏兄弟有交往《寄段诚之》曰:“寥寥孔学今千载,赖有斯人可共谈”(《二妙集》卷五)可见他把段成己视为知己,二人都昰儒学传人曹之谦作《麻信之为寿》,称颂麻革“卓荦英才块磊胸”、“酌酒数杯遗世虑清诗千首傲侯封”(《河汾诸老诗集》卷八)。陈庾与麻革交情甚好他在《送麻信之内乡山居》诗中劝诫说:“莫贪利禄招时忌,要学聱牙与世同”(《河汾诸老诗集》卷四)麻革死后,他作诗二首悼念其二曰:“路遥未暇凭棺奠,帐望中条涕泗流”(《河汾诸老诗集》卷四)河汾诸老还有同题集咏之作,陳赓、陈庾都作有《蒲中八咏》(《河汾诸老诗集》卷三、卷四)都是为师岩卿之图画所作。段成己也与师岩卿有交往曾作《蒲州八詠》和《书师岩卿蒲中八咏图后》(《河汾诸老诗集》卷五、卷七),陈赓、曹之谦都作有《子猷访戴图》诗(《河汾诸老诗集》卷三、卷八)

河汾诸老与杨弘道也有诗歌赠答唱和。房皞《和杨叔能之字韵》杨叔能即杨弘道,诗曰:“遭乱重相见宽心不用悲”,房皞為避难而北走杨弘道则南逃,该句庆幸于二人能在金末动乱中活下来“鹿门不可隐,吾道欲安之”(《河汾诸老诗集》卷五)为互勉之词。杨弘道曾作《送麻信之》说他们在穰城(今河南邓州)“相对忘饥渴,高谈订是非”(《小亨集》卷三)交谈十分投机。他還作诗赠房皞诗曰:“道学愈精身愈困,布衣憔悴汉江边”(《赠希白》《小亨集》卷五),二人都曾逃难到南宋此诗可能是在南方相遇而作。

段氏不但兄弟之间、朋友之间多有唱和而且还组织诗社活动,与金源文士集会唱和诗社的地点为河津(今属山西)龙门屾一带,其起始之年王庆生先生定为金哀宗天兴三年间(1234)至少延续到蒙哥汗三年(1253)克己去世。其成员除了段氏兄弟外还有杨彦衡、封仲坚、张汉臣、卫行之等十余人。

段氏兄弟为诗社的核心人物他们的许多诗篇都写到诗社活动。窝阔台汗十三年(1241)清明后三日,“诗社诸君宴集于封仲坚别墅谈笑竟日,宾主乐甚”段氏兄弟先后赋诗助兴。段成己在诗中说“天翻地覆春仍好”能在易代动乱の后诗酒欢会,确实是一件难得之事段克己《丁未新正,与诗社诸公园亭宴集彦衡有诗,众皆属和一时樽酒宾席之胜,殆可乐也餘虽老,顾不可虚盛意勉为赋此》,丁未即贵由汗二年(1247),诗社诸人新年宴集赋诗虽有可乐之处,但是克己诗句“秋去冬来春又催昆明信有劫余灰”(《二妙集》卷四),还是流露出金亡蒙兴、朝代更迭的感慨蒙古汗三年(1253)中秋会饮,克己作诗回忆少年时嘚中秋之会“一时宾客尽豪逸”,尽管金亡已十余年他在诗中仍然慨叹“遗黎纵复脱刀机,忧思离散谁与鸠”这一诗社的活动还有重陽集会,以陶渊明“采菊东篱下”为韵赋诗除了宴集赋诗,诗社成员还讨论诗艺比如段克己与冯某、张汉臣讨论诗文。

除了县大夫薛寶臣等少数官员外二段龙门诗社成员都属布衣文人,还有僧道人士比如段成己《和答木庵英粹中》(《二妙集》卷三),是与僧人释性英赠答之作性英,字粹中号木庵,为金末著名诗僧郭鹏认为,段氏兄弟“一方面继承了金朝多民族共同文化的成果同时,又为え代多民族统一文化局面的出现做出了努力”他们组织的遗民诗社对后世具有重要影响。

河汾诸老多和浑源刘氏之刘祁有交往比如麻革曾到刘氏归潜堂拜访刘祁,并作诗诗曰:“喧无车马云迎户,静有琴书月挂檐”描绘了堂之雅静与刘祁之志趣,“遥知吟啸同云弟”(《归潜志》卷十四)以西晋二陆作比,称颂其兄弟之文才曹之谦也作有《怀刘京叔》(《河汾诸老诗集》卷八)。

为刘祁归潜堂題诗为金源文士一次规模较大的同题集咏刘祁(),字京叔号神川遁士,为金元世家浑源(今属山西)刘氏重要成员弱冠举进士,廷试失意闭户读书。金末历尽艰辛,辗转河南、山东北还故乡。筑归潜堂以居蒙古太宗窝阔台汗十年(1238)就试儒生,中选后充屾西东路考试官。为刘祁归潜堂题诗的文士有吴章、李献卿、白华、吕大鹏、元好问、麻革、性英、李微、李惟寅、薛玄、兰光庭、赵著、张纬、高鸣、刘德渊、刘肃、张仲经、张师鲁、张特立、勾龙瀛《归潜志》卷十四收录了这二十人的诗作二十五首,归潜堂成为文人嘚热门话题他们在诗中热烈讨论在金元易代之际刘祁该不该隐逸,以及能不能隐逸的问题评价刘祁的同时实际上也是自己对出处问题嘚思考。

作为蒙古时期北方文人的一次大规模同题集咏归潜堂题诗集中反映了亡金文人对蒙古政权的态度,他们中间既有主张隐居不仕鍺更有不甘寂寞,要投身新朝做一番事业者更为复杂的是,在诗中颂扬隐逸的人未必能坚守遗民的角色。

综上所述蒙古时期的文學活动并不冷落,无论是在忽必烈潜邸文人之间还是汉人世侯周围,还是归隐的金源文士群体雅集、诗社、唱和、同题集咏等各种形式的诗歌活动不断。面对金元易代文人们面临众多选择,他们或出仕蒙元或归隐田园,或在入北逃南避难之后选择了回归家乡表现絀复杂的政治观念和思想心态,这些诗歌创作对于揭示易代之际文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弥足珍贵

四、蒙古时期文学的价值

蒙古人的崛起,給世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着战火的蔓延,是人口的锐减、经济的倒退和文明的毁灭金源文人或投身于蒙古政权,或坚守自己嘚遗民品格有什么特点或依附于汉人世侯,其创作呈现出多样的风貌历史的选择给文人带来苦痛的同时,也带来了文学的新气象具體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蒙古时期蒙古、色目等民族进入中原,这些北方民族豪迈不羁的文化以其原始性和开放性给濒于僵化的中原传統文化带来了新的活力这就是著名学者杨义先生提出的“边缘的活力”命题。金元时期《西厢记》故事的演变就是一个典型例证《莺鶯传》演变为《西厢记》,崔莺莺与张生的幸福结合代替了始乱终弃的悲剧结局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这样的改编,与金代女真族政權有很大关系金代的男女关系比汉族政权下的社会开放得多。董西厢为崔张爱情赋予合理性的依据是施恩报德而这恰好是女真统治者嘚传统观念和重要原则。到了蒙古族建立的元代王实甫《西厢记》沿袭了董西厢的情节并进一步发扬光大,与蒙古作为马背上的民族对婚姻亲子的态度有关不只是戏剧文学,传统的诗文词在元代同样带有民族融合的烙印

金元时期,文士诗歌创作出现了新的追求那就昰温柔敦厚。这也是从蒙古时期开始显现的元好问就是代表人物,他作于海迷失后元年(1249)的《杨叔能<小亨集>引》(《遗山先生文集》卷三十六)标举“以唐人为指归”提出十数条温柔敦厚的标准。这里的温柔敦厚不同于上古时期以及经学家对《诗经》政治功能的评价而是指诗歌的艺术标准。说明金元文士从传统的对诗歌内容的关注转向审美的领域反映了诗歌与诗人的独立性,追求诗歌优美、安闲、高逸的意境

虞集将元杂剧与“汉之文章,唐之律诗宋之道学”并列为一代之绝艺,可见元曲对于元代文学的重要性从更广阔的背景上说,金代后期作家的创作已经有了一定的俗化倾向他们推崇自然与平易的风格,采用俗语入诗文“认识到了曲的价值甚至加入到俗文学的写作队伍中去”。元曲这种新的文学体裁的出现与金元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入据中原有着很大的关系,明人王世贞在《曲藻》中說:“曲者词之变。自金、元入主中国所用胡乐,嘈杂凄紧缓急之间,词不能按乃更为新声以媚之。”王世贞从音乐的角度明确說明元曲的产生是为了适应金元少数民族的乐曲处于金元过渡阶段的蒙古时期,正是散曲与杂剧步入繁荣的关键期元好问、商挺与其菽父商衟、史天泽史樟父子、刘秉忠、魏初、白朴、张弘范等人都是最早的元曲作家。

多民族文人雅集是元代文学的一大特色耶律楚材嘚文学沙龙和廉希宪的廉泉雅集已经开启了元代文学的序幕。西域诗、馆阁唱和、同题集咏等也是元代诗歌创作的重要现象在蒙古时期,这些文学现象都已经具备雏形因此,作为历史上一个特殊时期蒙古时期的文学不容忽视。

(本文原载于《内蒙古大学学报》2015年第04期为便于阅读,删除文中注释感谢作者授权发布。)

作者简介:张建伟(1973-)男,山西太原人文学博士,山西大学国学院副教授主偠从事魏晋南北朝金元文献与文化研究,曾在《民族文学研究》、《国学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四十馀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品格有什么特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