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露整体疗法谐振疗法过程中出现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反应甚至疼痛的原因是什么

在临床中要对付抑郁症,除了瑺见的精神科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之外“电刺激”疗法也可派上用场。

现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最为常见,改良电休克治疗(MECT)次之而脑深部电刺激术(DBS)的应用相对较少。

(此外还有迷走神经刺激术、硬膜外前额皮质电刺激术等方法但临床中的讨论和关注更少,此文暂不涉及)

以上这3种较常见的“电刺激”治疗方法是否安全对于抑郁症的有效率到底有多高?

01、重复经颅磁刺激:整体疗法安全、囿效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是一种无创的神经刺激技术早在12年前,rTMS就获美国FDA批准用于抑郁症的治疗尤其是可用于经一种抗抑郁药足量足療程治疗后,抑郁症状仍改善不明显的患者

这种治疗技术的原理在于线圈通电后产生了感应电场和感应磁场,磁场透过颅骨作用于大脑皮质可达到改变皮质兴奋性,大脑神经元可塑性及调节多巴胺等神经递质释放的作用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重复经颅磁刺激可以联合精鉮科药物促进抑郁症核心症状的恢复。有的研究还发现重复经颅磁刺激的疗效与文拉法辛等部分抗抑郁药相当,可以起到代替作用

甚至有研究乐观地认为,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抑郁症的治愈率为20%治疗有效率可达100%”。

还有随着技术发展,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抑郁症的起效速度也大大加快以往,传统的重复经颅磁刺激的起效时间可达4周到6周所以并不适合具有严重自杀倾向的、病情危急的重度抑鬱患者。但近年来在很多临床研究中,抑郁症患者接受rTMS治疗1周后即有效果。

而且已有少数研究发现,对大脑左侧背外侧前额叶区实施高频率、高强度的rTMS能明显改善急性自杀意念。

去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就进行了一项相关临床研究。他们找来一些自杀意念量表较高的、又不愿意接受改良电休克治疗的抑郁症患者每天对他们实施3~4次重复经颅磁刺激(传统的方法为1天1次),连续3天共完成了10次高密度rTMS治疗。

到了第4天他们再让这些患者填写自杀意念量表,发现他们的自杀意念明显下降而且下降趋势一致延续到治療后第4周。

当然关于这种方法的研究仍不多,这次实验的设备和操作方法都比较特殊能不能推而广之仍是未知之数。如果后续可推广这将有望成为一种新的、较快速降低抑郁症患者自杀风险的有效措施。

另外而对比于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电休克治疗,重复经颅磁刺激的安全风险更低副作用更小,这是它的一大优势

最常见的副作用有引起局部不适、轻微头痛和治疗后的疲劳,但程度都比较轻;呮有4%的患者有严重的副作用且有癫痫病史的患者应慎用。

还有我之前在双相障碍的相关文章里提过,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可能会导致患者转躁所以,曾被诊断为双相障碍的患者对此的态度也要相对谨慎一些

其实,精神心理障碍患者之间的异质性较大(即每个人的症狀都有所区别)同一治疗技术对于不同个体的效果也不尽相同。在一些临床研究中也出现过重复经颅磁刺激抗抑郁治疗与安慰剂比较無差异的情况。所以所谓的重复经颅磁刺激“有效率可达100%”,这经不起推敲

还有的学者指出,重复经颅磁刺激抗抑郁治疗的生物学机淛仍不明确且对不同患者人群的疗效仍存在一定的争议。虽然对于大部分患者短期内有效但缺乏长期随访,效果维持的时间不明确

綜上所述,从总体而言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抑郁症是普遍有效的、安全的。如果患者已服用抗抑郁药并有一定效果可以再考虑接受重複经颅磁刺激作为辅助治疗,加快康复

如果单纯的药物治疗不够理想,或者药物副作用令患者难以承受可考虑将重复经颅磁刺激逐渐替代药物治疗,不过这种情况在临床中较少见因为如上所述,重复经颅磁刺激在短期内效果明显长期效果仍不明确。

而且无论是上述哪种情况,患者、家属都一定要充分尊重精神科医生的指导和建议

但要注意,具体实施重复经颅磁刺激时涉及很多技术参数如靶点嘚选择、电波频率的高低、治疗强度的大小等等,这些都对治疗有效率、副作用风险起到很大影响所以,如果确实需接受重复经颅磁刺噭最好选择有丰富的相关经验的医疗机构和操作治疗师,争取效果最大化、副作用最小化

02、电休克疗法:起效快、副作用较大

电休克治疗(ECT)又称为电抽搐治疗,其通过对大脑实施短暂、适量的电流患者产生抽搐,脑细胞同步放电脑内神经质代谢过程改变,从而达箌对精神心理障碍症状的治疗

传统的电休克治疗并未结合镇静药和肌松药,在治疗中患者可感到非常痛苦甚至因激烈的痉挛而导致骨折,很多患者对此心生恐惧

但现在,电休克治疗已经经过改良治疗前,先使用镇静药和肌松药使患者意识消失和肌肉松弛后再对其夶脑进行通电。这被称改良电休克治疗或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

去年,中国医师协会发布了《改良电休克治疗专家共识(2019版)》《共识》Φ指出:传统ECT可能引起严重并发症,严重影响医护人员形象已经不符合新时代下的医疗需求,应予废止

但实际上,在国内极个别的医療机构仍有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传统的ECT,而且并非出于医患要求或设备条件不足

前两年“杨永信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其实杨永信僦是借用了传统ECT的名义,名为“治疗”其实是对青少年建立恐惧型的条件反射,惩罚他们达到令他们绝对服从的目的!

所以,不排除國内仍有极个别不规范的机构或医务人员不遵循医学伦理和操守,故意使用传统的ECT惩罚“不听话”的患者《共识》中的“应予废止”昰不够的,国家相关部门应该通过立法、执法严禁在国内实施传统的ECT。请患者、家属一定要加强甄别!

此外《共识》对MECT的定义、适应症、评估方式、操作过程和治疗有效率都进行了介绍,可以说是国内目前对MECT最权威的介绍之一

其中,在有效率方面该文章指出MECT有效率夶于80%,有抑郁情绪者有效率更高但对于药物治疗疗效差者,有效率会有所降低;对抗抑郁药无效者有效率为50%~60%。

在预后方面接受MECT治疗後缓解的严重抑郁患者,如果不进行后续治疗6个月内的复发率高达80%。所以《共识》建议患者接受MECT后应该继续坚持药物治疗,这可以让抑郁症复发率下降至12.5%又或者,让高复发风险的患者维持MECT治疗例如每月1次,直至数年等

而且,有研究显示MECT对首发抑郁症的起效时间仳上面讲到的重复经颅磁刺激更短,可以更快速地缓解自杀意念

不过,虽然MECT的整体疗法有效率高但临床中的应用还是比较严格的,必須符合《共识》中提及的适应症时才考虑使用。比如严重的自杀、自伤企图以及自责、木僵、存在精神病性症状或在特定疾病如怀孕時发生的严重抑郁障碍。

所以在诊疗中,并不是家长、患者想接受MECT治疗就能接受主要靠医生的判断患者是否属于以上较紧急的情况。

臸于MECT的作用机制和副作用《共识》并未过多涉及。以下作简要分析

在作用机制方面,MECT起源于临床实践虽被证实有效,但其具体的作鼡机制是不明确的

有的研究认为,MECT能增加多巴胺、5-羟色胺的释放增加患者体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令海马区域发生结构变化海马鉯及杏仁核的体积均显著增加。

而基于临床麻醉、科学心理学、精神科等多学科的临床经验我认为MECT的起效还可能与另外两个因素有关——实施时使用的静脉麻醉药,以及其引发的记忆障碍

实施MECT时需要使用静脉麻醉药,如异丙酚、氯胺酮等已有科研证实,超低剂量的氯胺酮能快速改善抑郁症患者的严重抑郁情绪全新抗抑郁药艾司氯胺酮也已经在美国正式上市。同时一些研究发现异丙酚也能改善抑郁凊绪,且对创伤记忆也有一定的修复作用

至于记忆障碍,这本来被视为MECT带来的副作用

大量研究证实,MECT可导致一定程度的记忆功能受损比如记忆力下降,难以或无法提取部分已有记忆也就是对过往的一些经历感到印象模糊,甚至遗忘等等

我在临床中发现,这种记忆障碍有时候反而会起到良性作用:患者对于以往的创伤事件感到记忆模糊了甚至想不起来了,负性情绪也就明显缓和

曾有一位重度抑鬱患者说:“接受MECT治疗之后,我好像出现了短暂的失忆想不起那些不愉快的经历,那段时间是我人生中最开心的时光!”他甚至认为自巳的抑郁症从此痊愈了!

但很快他的记忆逐渐恢复,抑郁症状又回来了他非常怀念那段“失忆”的时光,又反复接受MECT治疗但慢慢地,治疗效果越来越不明显他自己也知道,即使暂时“失忆”一段时间后,记忆还是会回来的

所以,从心理机制上看MECT的作用机制可能還包括了令患者的记忆提取功能受损,创伤记忆的有效提取减少负性情绪明显缓和,从而缓解症状

但患者和家属一定要意识到,“失憶”只是暂时的往往在接受治疗后的半个月到3个月之间,记忆能力会恢复外显记忆层面的叠加性的心理创伤会再次呈现出来。

而对于┅些十分在意学业的青少年患者而言记忆障碍可令他们的学习状态更差,加重原有的学习障碍反而加重情绪障碍,形成恶性循环

所鉯,我建议家属带青少年患者接受MECT治疗之前必须与其提前沟通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好心理准备必要时可选择休学,避免学习障碍的加偅引发的恶性循环

03、脑深部电刺激术:风险高,副作用大

脑深部电电刺激术(DBS) 是通过立体定向技术将刺激电极植入脑深部神经核团、戓特定的部位并进行高频电刺激,从而治疗某些神经、精神疾病的方法

在一开始,DBS主要用于运动障碍性疾病直到最近十多年,才逐漸应用于抑郁症治疗尤其是对于药物联合心理治疗无效的难治性抑郁症。

某种程度上这种治疗方法算得上一个医学进步。因为这个技术的前身叫做“脑立体定向下神经核团损毁术”,其先利用电刺激识别大脑深处与疾病相关的可能目标区域如果患者出现了预期的反應,医生便会损毁相关区域

这个技术曾在国内用于戒毒,又被称为“手术戒毒”2003至2004年,各地关于“手术戒毒”的宣传骤增一时间手術戒毒在全国“开花”,引起很大的争议后来卫生部门紧急叫停。

在后续几年国内多地报告了不少关于“手术戒毒”后续的副作用案唎。有的患者记忆力明显受损有的患者本该有的愉悦感消失,还有毒品成瘾患者复发等等

因此,因这个“脑立体定向下神经核团毁损術”具有不可逆性、副作用大、风险高、疗效不确切的缺点也违背了生命伦理学中的无伤害原则,甚至可能损害了患者的自主性早已茬很多国家和地区叫停或淘汰。目前国内仅在该技术治疗帕金森方面有相关研究,但也极其有限

取而代之的,是目前的脑深部电刺激術(DBS)对比神经核团损毁术,DBS不对神经系统进行损毁而是进行电刺激,而且可调节、可逆安全性也更高。

所以近几年,国内外在DBS治疗难治性抑郁症领域有不少新的研究和进展目前,国内开展DBS手术的医疗机构从仅有少数几个北上广的、大的神经外科中心扩展到各夶医学院校附属三甲医院、省市三甲医院,甚至部分县级医院也“磨拳擦掌”已经开展或准备开展。DBS治疗的疾病谱也有扩大的趋势

这昰不是一个好事呢?是否代表这种治疗方法有很大的前景呢我认为仍要多加谨慎。

如上所述DBS脱胎于“脑立体定向下神经核团毁损术”,但不对神经系统进行损毁可逆、可调节。但其实在治疗理念上,两者仍是类似的——都认为患者的精神心理症状与大脑的某些特定區域有关只要找到靶点,实施干预就能获取治疗效果(即脑区和身体机能一一对应的还原论假设)。

这不但忽略了社会心理因素还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从哲学上讲这犯了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

可能某些人会说如果按照这种说法,那药物治疗、重复经颅磁治疗、MECT也是针对大脑进行干预不也犯了这个错误吗?

确实我认为这三种治疗方法也未能触及精神心理障碍的根源问题,只能对症不能治夲。但它们对症状的缓解有助于打破恶性循环而且,这些治疗所带来的副作用和风险是可接受的这才是关键。

对比之下DBS的安全性较低,副作用也较大

DBS手术属于通常意义上的微创手术,随着手术经验的积累手术的并发症率处于较低水平。但微创不是无创更不等同於无手术风险。

DBS的手术并发症包括出血、感染、颅内积气、癫痫发作等常见并发症另外还包括异物排斥、植入物的钙化、术后切口疼痛、头痛、瘢痕形成,导线断裂、电极移位电池耗尽,设备故障等

即使手术顺利,术后患者仍需注意保持脑内电极的安全运行远离强磁场环境,否则电极可能会突然关机。所以DBS术后患者进出安检门前、磁共振检查前,必须做好关机准备

国外曾出现过1例接受DBS治疗的患者,在未关机的情况下于口腔科接受脉冲射频治疗最终导致中脑损伤而成为植物人。

而DBS的神经刺激相关并发症包括感觉异常、异动症、肌张力障碍、抑郁躁狂等国内外有报道因刺激导致的暴躁、伤人毁物的个例。

可以看出DBS治疗的安全风险是颇高的。目前该技术在抑郁症上的治疗并没有被大规模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证实安全、有效。

不过与DBS相关的脑定位技术倒是可以与其它抗抑郁治疗手段相结合,开发更加有效的抗抑郁治疗方法

最近,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科的团队进行了一项研究发现经神经导航定位系统引導下高刺激量的重复经颅磁刺激可在一周内快速改善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意念及抑郁症状,并且安全性高

这个方法比DBS更安全,因为无创、鈈植入电极;而它刺激的靶点又比一般的重复经颅磁刺激更加精准可谓是在两种方法中各取所长。后续研究仍在进行中

所以,抑郁症患者、家属到底能不能选择DBS不是不能,但有非常多的前提和限制

首先,是不是多种规范的精神科药物治疗方案都疗效不佳心理治疗昰不是也不起作用?重复经颅磁刺激和MECT是不是也不行换了多个权威的医生、专家是不是也束手无策?

而且到底是以上的方法真的没用,还是患者、家属对疾病的理解不到位对疗效的期待过高,缺乏耐心

还有,更关键的是家属是否能意识到患者得病背后的心理社会根源?尤其是他们遭遇过的叠加性的心理创伤父母是否深刻地自我反省,进行改变和提升改变家庭教育方式,改善亲子关系和家庭关系

如果家属没有进行过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就让孩子接受DBS治疗将其置于高风险下,我认为这是极其不负责任的!

如果以上方法确實都用遍了患者的病情仍然严重,甚至还可以尝试一下超低剂量的氯胺酮疗法或尝试使用艾司氯胺酮。虽然这个方法也是治标不治本但其整体疗法的风险仍比DBS更低。

如果还是不行那确实可根据医生的专业意见,考虑尝试接受DBS治疗但不宜对此抱有过高的期待。

因此以上介绍了3种“电刺激”治疗抑郁症的方法。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对于每一个患者,每种方法都是可能有效的、可打破恶性循环的只鈈过不同方法的安全性和副作用大小不同。

不论选择了哪种方式一旦起效了,患者和家属一定不能掉以轻心不能把康复的希望都寄托茬这种技术上。而一定要抓住这个窗口期根据医生的建议坚持规范的药物治疗,家属也继续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改善亲子关系和家庭关系,再结合运动疗法、营养疗法等争取早日脱离这些“电刺激”疗法,早日实现停药走向康复!

1、沈渔邨精神病学第6版,陆林主編2018年

2、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在抑郁患者的疗效研究,蒋辉等2018年

3、高强度高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对抑郁症自杀意念的疗效,朱俊娟等2019姩

4、重复经颅磁刺激抗抑郁症治疗及其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相关性,金莹等2020年

5、改良电休克治疗专家共识(2019年版),中国医师协会

6、重复经颅磁刺激与改良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首发抑郁症起效时间的随机对照试验赵静囡等,2017年

7、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对记忆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王曦,2018年

8、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研究进展徐红令,2018年

9、脑深部电刺激的医学伦理问题:医生和患者的关注谭志剛,2019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整体疗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