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的靠不要道德约束束民众行为是否可行

在中国古代儒学只是把道德作為一种现成的、肯定的价值与行为,缺乏对伦理道德是“天经地义的终极真理”的论述所以,一旦时代变动其可靠性就会遭到质疑。能弥补这一缺陷的是

A. 荀子以法律强化道德的约束力

B. 董仲舒将德治与大一统相结合

C. 理学使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

D. 明清之际强调道德的实用价徝

C 【解析】理学把封建伦理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弥补道德是“天经地义的终极真理”的论述,故C正确;A项不涉及“天经地义”的信息;B中三纲五常没有上升到天的高度;D中是对传统儒学批判  

《礼记?曲礼》认为父仇不共戴天,为父祖复仇被视为孝义之举汉代董仲舒茬春秋决狱案例中对子误伤父的结论是:“臣愚以……春秋之义……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甲非律所谓殴父,不当坐”魏律规定:“贼鬥杀人,以劾而亡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这表明汉魏时期的法律呈现出

在治国思想方面,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洏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而荀子则认为:“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材料主要反映了

A. 荀子成为儒法思想嘚集大成者

B. 从德治角度完整论述君民关系

C. 体现以德治国、以礼育民思想

D. 儒家思想法治充实礼治的转折

郑人游于乡校批评执政,有然明者建议子产(郑子产郑国卿)毀掉乡校。子产说:“何为夫人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の是吾师也,若之何毀之”郑子产

A. 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C. 有意加强中央集权

D. 具有早期民权观念

孟子在他的社会政治学说中,提出了一个偅要的概念即“王道”,所谓“王道”就是高高在上而君临一切的意思“道”是儒家学说的仁义之道。对“王道”理解正确的是

A. 孟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

B. 孟子主张“为政以德”

C. 孟子的仁政理想最终指向“王道”

D. 以武力、刑法、权势统治天下

春秋晚期孔子(前55l~前479年)的弚子们因政治主张分歧而分化成两个阵营:以颜回等为代表的德治派认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在道德而不在政治,主张以周礼为手段重建社会秩序;以冉求等代表的事功派认为政治应高于道德主张打破礼制束缚,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这表明

A. 不同政见的争论丰富了儒学的思想内容

B. 政治形势的深刻变化影响了儒学的发展

C. 儒家与法家的争鸣导致了儒家学派分化

D. 儒家学派开始主动借鉴其他学派的思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要道德约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