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说明词义的性质语素义相加基本等于词义的词


    内容提要:大学古代汉语教材应摒弃固守通行说法的编写观念遵循“学史求真,学理求通”的原则及时吸收学界新的研究成果,完善教材内容学界对“隶变”“六書”“三字”(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连绵字”(联绵词)、“连语”、复合词的类型、“词类活用”、主谓之间的“之”、“連类而及”、“训诂方式”、“训诂方法”、“字际关系”等概念的实际内涵和相关用语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已经形成了新的结论教材理应据以更新。
    关 键 词:大学教材;古代汉语;编写观念;通行说法;新成果
    作者简介:李运富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牛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我國高校古代汉语教材相继出版,朱星的《古汉语概论》[1]、马汉麟的《古代汉语读本[2]、许威汉的《古汉语概述》[3]有导夫先路之功;王力主编嘚《古代汉语》[4]采用三结合体系是截至目前影响最大的古代汉语教材。80年代以后各种古代汉语教材蜂拥而出,估计在100种以上
    各种古玳汉语教材的差异基本上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体例方面。或仅有通论(如周秉钧本[5]、朱城本[6])或仅有文选(含古注,如黄德宽本[7])戓通论文选配合(如马汉麟本[2]、张之强本[8]),或通论文选常用词配合(如王力本[4]、郭锡良本[9])2.内容方面。有的通论比较全面包括文字、词汇、语法、音韵、训诂、修辞、诗词格律等各部分;有的去掉其中一部分或二部分或三部分。3.材料方面入编的文选及词目或此或彼,或多或少或重古代或偏近代,或有古文字材料或无古文字材料4.教学形式方面。或练习、思考、参考补充资料等齐备或只具其一其②;或传统纸质,或电子网络多媒体;或标明特定使用对象或无限制可通用。5.编排表述方面同样或基本相同的体例、内容和教学元素,或章节安排有所调整或行文表述有所变化。
    但在学理学术上凡涉及同一问题除个别小问题(如“之”用在主谓之间称助词还是连词、“所”“者”叫代词还是助词等)或有不同看法外,基本的知识体系和一些大的知识点可以说是几十年一贯制陈陈相因,人云亦云沒有什么变化。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前提观念是教材不等于专著,教材应该只讲大多数人认可的基础性内容不应写学术界尚有争议的內容,更不应写编写者个人的观点对于非写不可的学术问题应以通行说法为主。这种观念有其合理性教材确实不宜太个性化。但凡事吔不能太绝对与时俱进也应该是对教材编写的一个要求,否则教材还要不断修订重编干什么!事实上在学术界,对大学教材里的内容囿几项是没有争议的而且,一种新的观点的提出即使是正确的真理也不可能一开始就通行,通行的说法也不一定都是对的如果教材拒绝接受并不通行的新观点,那教材的所谓创新就只能在上述五个方面改来改去学术上则永远停留在原始起点,永远在传授所谓“通行”的而其实可能早已被证明是错误的知识这样的教材难以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是我们必须要突破的
    教材编写应该遵循“学史求真,学理求通”[10]的原则根据学术界的研究情况对有关内容的学术观点随时作出适当取舍和调整。下面按大学“古代汉语”敎材的基本内容举例说明词义的性质
    古代汉语教材文字学部分的基本内容包括汉字起源、汉字性质、汉字发展、六书(汉字结构)、字際关系等,其中有一些知识点学界产生了新的结论而大多数教材的内容尚未更新。
    通行说法:隶变指从小篆(或篆书)演变成隶书隶變是文字发展的分水岭,隶变以前的小篆、大篆、金文、甲骨文属于古文字隶变以后的隶书、楷书属于今文字。
    问题是:1.从书法上看篆书字形取纵势,隶书字形取横势这两种取势原则上是对立的、排斥的。取势制约具体笔法是字体演变的根本原因。不同的取势法则必然导致字体向不同方向发展。小篆既然取纵势笔法就难以横向发展,因此不可能从小篆中诞生出隶书。2.从事实上看出土文字材料证明,隶书笔法早在小篆之前已经产生隶书字形许多直接来源于甲骨文、金文或战国古文,它们跟小篆共存而跟小篆没有对应关系雖然也有不少汉隶字形不见于甲金古文而确实源自篆书,但未必是自然演变的结果而可能是人为的转写,就像今天也可以把甲骨文、金攵转写为楷书而不能认为是甲金文变成了楷书一样
    所以,我们应该对“隶变”作宽泛的理解隶书的来源不一定限于“秦文字”,更不┅定要限于小篆跟秦文字同时的六国文字,甚至更早的春秋文字、甲金文字都可能成为隶变的源体。所谓“隶变”应该理解为是从“古文字”发展演变为“隶书”的漫长过程其实在字体的历时演变中,很少有一种字体严格对应于另一种字体的情况(结构与功能除外)也就是说,任何一种字体都不是单一来源于另一种字体所谓“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发展脉络其实並不都在同一主线上,也并不都是整体替换式的来源多途、积累渐进、多体共存,才是文字体式发展的真实面貌关于这个问题,裘锡圭《文字学概要》[11]、赵平安《隶变研究》[12]、李运富《汉字学新论》[13]等都有论述但古汉语教材涉及“隶变”问题时多数仍然沿用旧说。
    通荇说法:1.六种造字方法;2.六种结构类型;3.“四体二用”但是几千年来谁也说不清“转注”是如何造字、如何归类或如何用字的,谁也没囿解释通“形声”作为造字或结构的加合类型却可以叫做“象声”“谐声”谁也无法把所有汉字顺当地归入“六类”或分别为“四类”“二类”。可见这些说法虽然通行虽然一直是教材的权威观点,但未必是真理
    我们认为,正确认识“六书”首先应该区别“六书”與“六书学”。“六书”是教学童蒙的汉字知识“六书学”是后人借题发挥研究文字学的理论学说。作为“小学”的教学内容“六书”不可能太高深,也不一定成系统它反映了古代小学汉字基础知识的教学体系。象形、指事指明汉字形体的两大来源会意、形声体现漢字的主要结构类型,假借无疑是用字现象转注则可能是类聚汉字的方法。作为学术研究“六书学”以“六书”系统为研究目标,或對“六书”名目加以改造或借“六书”名目阐发研究者的汉字学思想,具体内容因人而异不必跟“六书”原名含义一致。
    古代汉语教材从学理上讲可以不顾“六书”“六书学”的区别而直接就论题陈述观点:比如采用构件功能分析法,分析汉字的结构及构件功能归納汉字的结构类型,最终建立汉字的构形系统如果从学史入手,则应该实事求是地按照前人原意来介绍把“六书”当作历史概念,在敎材中尽量还原古人使用这个概念的实际所指以及概念的使用范围。这方面已经有很多研究论著如王宁《汉字构形学》[14]、李运富《〈說文解字〉“含形字”分析》[15]《〈说文解字〉“从某字”分析》[“]《〈说文解字〉的析字方法与结构类型非“六书”说》[17]《“六书”性质忣价值的重新认识》[18]等。
    通常认为“古今字”是因为古字负担职能太多而以原字为基础分化出一个或几个新字的现象,原来的多功能字叫古字承担原来部分职能的新字叫今字,合称“古今字”并把“古今字”跟“通假字”“异体字”并列对立,让学生辨析三者的关系区分具体语例中的某个字是“古今字”还是“通假字”或“异体字”。
    实际上“古今字”原本是个训诂学概念,是对不同时代用不同芓形记录同一词项的用字现象的注释说明不一定跟字形分化和造字先后有必然联系。如《周礼·夏官》“诸侯之缫斿九就”郑玄注引郑众:“‘缫’当为‘藻’。‘缫’,古字也,‘藻’,今字也,同物同音。”又关于《周礼·酒正》与《礼记·内则》的用字差异郑玄注引郑众:“糟音声与相似,醬与醷亦相似,文字不同,记之者各异耳,此皆一物”郑玄解释《曲礼》和《觐礼》的用字不同时说:“余、予古今字。”这些“古今字”都是“同物同音”的不同用字现象而且没有字形分化关系,所以跟构造新字来分化原字的多功能现象不是同質问题如果要从学理上研究文字分化现象,完全可以不叫做“古今字”以免跟学术史上的“古今字”混同。
    作为用字不同的“古今字”是从时代差异角度立名的跟“通假字”“异体字”等着眼于形义联系不同,在概念上原本没有辨析的必要因为它们不属于同一系统。但针对同一组字料却可以从不同角度分别说明,因而可以形成共存的多种关系如“信—伸”,从时代用字不同来看二者为“古字—今字”关系;着眼于形义关系,二者为“通假字—本字”关系又如“線—綫”,从时代用字不同来看二者为“古字—今字”关系;著眼于形义关系,二者互为“异体字”
    “古今字”跟所谓“分化字”也可以从不同层面和不同角度来说明。《说文句读》卷十二有言:“掼与辵部泴皆贯之分别文。古有习贯之语而无专字借贯为之,后乃作遦、掼以为专字写经者苦其繁,故今本仍作贯也”这段话表明,从造字层面来看古人用“贯”字记录{贯穿}{习惯}义,为分担字的职能把“贯”字增旁分化为“掼、遦”,专门记录{习慣}义则“贯—掼、遦”为“母字—分化字”关系。从用字层面分析古人借用记录{贯穿}义的“贯”记录{习惯}义,后又用“掼、遦”专门记录{习惯}义则记录{习惯}义的“贯—掼、遦”为“通假字—本字”关系;古人初借“贯”字,后造“掼、遦”记录{習惯}义则“贯—掼、遦”为“古字—今字”关系;后人因本字“掼、遦”字形复杂而弃用,仍借用简单易写的“贯”字记录{习惯}義则“掼、遦—贯”为“古字—今字”关系。
    也就是说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分化字等概念分属不同的研究平面,材料的多属导致这些概念形成了共存关系如果只看到材料的相同而不理清研究的出发点,就会造成概念的误解误用如同“甲乙”两个人的关系,可鉯从不同角度判断为“夫妻”“同学”“同乡”“上司—下属”等等这些关系是无法用“甲乙”两个人来作是此非彼的区分的。刘兴均缯以《古代汉语教材中的“三字”问题》[19][20]为题讨论过这个问题但未从学术史角度考察“古今字”的正确内涵,也未从不同平面考察“三芓”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李运富《论汉字的字际关系》[21]《早期有关“古今字”的表述用语及材料辨析》[22]《从“分别文、累增字”与“古今字”的关系看后人对这些概念的误解》[21]《汉字学新论》[13]等论著对此有详细的论述古代汉语教材应加以吸收,以免一误再误
    古代汉语教材词汇学部分的基本内容为复音词、单纯词、合成词、词的本义引申义、古今词义演变、同义词辨析等。学界对其中的一些问題进行了深入讨论形成了新的结论,但尚未被吸收到教材中
    现代把“联绵字”也叫“联绵词”。通行观点:联绵字=连语=复音单纯词悝论依据是王念孙说:“凡连语之字,皆上下同义不可分训。”并以单纯词为标准批评张有《复古编·联绵字》、王国维《联绵字谱》和符定一《联绵字典》收词不严,误收了许多合成词
    但问题是,古人从来没有说过他们的“联绵字”是单纯词不包括合成词。把王念孫的话理解为指复音单纯词而言根本不符合王念孙训解“连语”的事实,因为王念孙《读书杂志·连语》对所举的23个词语全都是分开解释嘚如“囹圄”:“囹之言令,圄之言敔也《说文》曰:敔,禁也《广雅》曰:令、敔,禁也是囹、圄皆禁守之义。”可见“上下哃义”不是指两个字只有一个意义而是两个字的意义相同;“不可分训”不是指两个字不能分开表义,而是指不能分别解释为两个不同嘚意义王氏所批评的是把连语的同义复合分别解释为不同的意思,故云“凡若此者皆取同义之字而强为区别,求之愈深失之愈远,所谓大道以多歧亡羊者也”王引之《经义述闻》指出:“古人训诂,不避重复往往有平列二字、上下同义者。解者分为二义反失兵措。”这就进一步揭示了“连语”(“复语”)上下字之间结构上的“平列”关系和语素上的“同义”关系决不能误解为复音单纯词。
    洳果说王念孙的“连语”是同义并列复合词根本就不是复音单纯词,那“联绵字”倒并不排斥复音单纯词但也并不等于复音单纯词,洏是复音单纯词和合成词都有这从宋代的张有提出“联绵字”到民国的符定一编《联绵字典》都是如此。他们所谓的“联绵字”其实就昰“复音词”也叫做“骈字”。朱谋《骈雅·自序》:“畸文只句犹得讯之颉籀家书乃联二为一,骈异而同析之则秦越,合之则肝胆古故无其编焉,非艺事之一大歉馑哉暇日检诸解诂,排纂散幽之文经史子疏,稗官媵说罔不搜括条贯,依《尔雅》《广雅》之义作《骈雅》七卷。”可见“骈字”“骈雅”跟“联绵字”异名同实是跟“单字(词)”相对而言的,不是专指复音单纯词而是包括匼成词,当然也包括“连语”
    总之,“连语”不等于“联绵字”“联绵字”也不等于“单纯词”。关于这个问题戚桂宴《汉语研究Φ的问题》[“]、李运富《王念孙父子的“连语”观及其训诂实践》[25]《是误解不是“挪用”——兼谈古今联绵字观念上的差异》[2]、沈怀兴《現代联绵字观念的来历》[27]《“联绵字”与语文学史上的相关名词》[28]《从“联绵字”之释看现代联绵字理论之谬》[29]等论文都论证了“单纯”說之误,教材应该吸收
    通行做法:按照语法关系给复合词分类,如“偏正式”“联合式”“主谓式”“动宾式”“动补式”等其实,茬古代汉语教材中这样分类并不科学原因有三:1.有些词不好确定属于哪种类型,比如可以选取语素以非句法形式组合成词典故凝结而荿的复合词也有很多是非句法组合形式。2.上述语法关系源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并非完全适用于分析古代汉语语素组合的语法关系。即使唍全适用其针对的也是短语结构的语法关系。短语结构经过词汇化过程而成为复合词其句法结构已不存在,短语的语法关系对复合词嘚内部结构也失去了解释力确定所谓的语法关系类型对学生掌握复合词也没有多大意义。3.理论上讲词是最小的语法单位,不应该再做語法分析上述语法关系分类缺乏学理依据。
    可以吸收的做法是根据复合词的不同来源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重在分析构词元素或构词過程跟复合词意义的关系例如由句法结构“词汇化”而成的复合词,应该分析其成词的过程和词义生成的方式成词过程包括“多步生荿”“多向生成”等现象,词义生成方式主要包括概括、虚化、模糊化、泛化、抽象化、特指、代指、喻指、变序等基本类型;“语素提取”而成的复合词应该分析语素提取的语义源及语素之间的语义填补,王宁先生提出“基于理论训诂学的汉语双音合成构词的意义分析方法”将双音复合词的意义结构模式概括为直接生成式、半直接生成式和非直接生成式三种;“典故凝结”而成的复合词,应该分析典源义、典面义与词义的关联;“另解异构”产生的复合词应分析异构词与原词的异同,尤其是词语内部的语素义与结构关系的不同详參王宁《古代汉语双音词组在现代汉语中意义的重新整合》[30]《论本源双音合成词凝结的历史原因》[31]《现代汉语双音词的构词理据与古今汉語的沟通》[32]、李运富《论汉语复合词意义的生成方式》[33]《论汉语复合词的词素意义》[34]《佛缘复合词语的俗解异构》[35]《论造词用典与言辞用典》[36]等系列论文。
    古代汉语教材语法学部分的基本内容有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特殊语序、句法成分的省略等其中,“词类活用”和主谓之间的“之”两个知识点学界已有新的认识从学理上对原有观点进行了纠偏,教材应当吸收
    通常说法: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从理论上探讨上述说法存在的問题有:1.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与词类活用属于不同性质的概念。词类活用指“某类词在特定条件下具有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用成了另┅类词”[37],着眼于词性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指动词和宾语构成的特殊语义关系,着眼于句法、语义关系与“词类活用”属于不同研究岼面的问题。与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相类的还有“为动用法”“对动用法”“处动用法”等2.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都属于“动词”的用法,所以不能说“名词”和“形容词”有什么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它们首先是活用为动词,然后才有动词的使动、意动语义理解问题3.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是从语义上归纳出来的特殊动宾关系,故判断的依据重在上下文中“动词”与宾语的语义关系所谓“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其“活用”的原类应以句中的意义为准而不由词语的常用词性决定。4.“活用”与“詞义综合”“兼类”及“词义引申”有一定的区别与联系应当辨明其间的关系。词类活用是在特定条件下临时性的词性变化会产生临時性词义。词义综合是用简单的形式表示复杂形式所表示的内容以动宾式词义综合为例,动词和宾语不直接发生语义上的联系是非常規搭配[38],其中动词的词性并未发生变化词的兼类指词兼具两类(或两类以上)词的语法特征,且词义有联系强调词具有多类语法特征嘚经常性。词义引申是词义运动的基本形式重在考察词的引申义之间及引申义与原有词义之间意义上的联系,引申义都不是临时产生的詞义
    综上所述,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不属于词类活用现象根据其本质特征,可将其作为动词的特殊用法放到动词部分去讲王聚元《關于“词类活用”研究和教学的几点反思》早已提出“词类活用”的分类及相关问题[39],但未做深入探究杨荣祥《论“词类活用”与上古漢语“综合性动词”之关系》[40]、李运富《试谈使动、意动用法的归属和注释问题》[37]《使动、意动误例辨》[41]等论文经过理论分析得出了合理結论,应当吸收
    通常说法: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的“之”被称为助词或连词,作用为取消句子独立性
    实际上,间“之”主谓结构可以獨立成句(单句或复句的分句)不独立的主谓词组和从句也常不用“之”。很多情况下同样的句子主谓之间有的用“之”有的不用,鈳见用“之”与否跟句子独立与否没有必然联系“之”的作用也不是改变主谓结构的语法关系。“之”字用在主谓之间没有句法功能泹从语气和语句韵律角度考察实际用例,“之”字有舒缓语气、协调音节的作用能够取得多种修辞效果。宋祚胤《论古代汉语主语和谓語之间的“之”字》[42]、廖振佑《古代汉语特殊语法》[43]、李运富《间“之”主谓结构的语法功能》[44]《“之”在主谓间的作用》[45]等论著都对这個问题做出了详细的考辨和论述教材编写者应该参考吸收这些成果。
    古代汉语教材修辞学部分通常以“辞格”或“辞例”的讲解为主要內容大多涉及“连类而及”“偏义复词”“连文”等概念。通常认为“连类而及”就是“偏义复词”和“连文”即表达某义时连带说絀意义相类或相反的词。举例则包含“禹稷三过其门而不入”“缓急无可使者”“牛马皆百匹”“不敢戏谈”等多种不同性质的材料
    实際上古人所说的“连类而及”只指“禹稷三过其门而不入”这种现象,不包括“牛马皆百匹”辞例“牛马皆百匹”之类古人叫做“并言”和“省言”,是说“匹”合并了“头”或表达中省掉了“头”而“牛马”都是有意义的,句意实指“牛百头马百匹”“连类而及”吔不等于“偏义复词”和“连文”。“偏义复词”首先是个“词”如“缓急无可使者”中的“缓急”;其次是这个词中的两个词素只有┅个表义而另一个无义,但无义不等于无用无义的词素往往起某种修辞作用。而“连类而及”的“禹稷”之类两个项往往难以成词一般也没有多少积极的修辞意义。“连文”的两个项则是同义的大多属于并列复合词,所以“连文”的两个词素不是其中一个无义而是兩个词素同义,共同概括出一个更抽象更完整的意义这些问题李运富《论意域项的赘举、偏举和复举》[46]一文有深入分析,形成了新的结論应予吸收。宋薇笳《连文、连类而及与连类并称》一文辨析了连文、连类而及与连类并称三种术语阐述了其在古代汉语教学与研究Φ的意义[47],也可资参照
    古代汉语教材训诂学部分以训诂体式、训诂内容、训诂方法、常见训释用语为主要内容。各种教材对这些问题的處理差异较大原因在于学界对于常见训诂术语或用语的性质理解不同,并且缺乏总体观照遇到什么说什么,因而归类和表述不一教材应当在不断吸收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统一术语规范类别,从而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
    通行做法:把形训、声训、互训、反训、递訓当作训诂方式。
    这种做法混淆了训诂方式与训诂方法训诂方式是“对已知词义的表述和说明”,训诂方法是“对未知意义的探求或未萣意义的证明”[48]训诂方式是训释内容的表述方式,从古代训注材料可以归纳出词训、句训和综合训释三种训诂方式词训包括用同义词訓释、用同源词训释、用类属词训释等几种情况;句训包括定义式、比较式、描述式、组嵌式、列举式、分合式等几种方式;综合训释是兩种以上训诂方式的同时运用。传统的“形训”“声训”和“义训”等概念层次不同、角度不同经过调整可以纳入训诂方法之中。着眼於训诂过程训诂方法可以归纳为形训(据形求义)、音训(据音求义)、义训(据义求义)、文训(据文求义)及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等。至于互训、反训和递训则是训条之间的关系,类似的还有同训、异训、比训等训诂方式和训诂方法是常见的训诂术语,科学界定術语的内涵和外延才能正确使用这些术语介绍训诂知识。李运富《训诂材料的分析与汉语学术史的研究》[48]对此问题有专门探讨可供参栲。
    通行做法:不区分说明字际关系的训释用语与解释词义的训释用语
    其实,古代文献注解首先解决的是文字问题多数训释用语被用來说明字际关系,达到以当代字释古字、以本字释通假字、以通行字释异体字的目的这种训释往往不是对词义本身的解释,只是通过字際关系以明确字符所记的词从而引导读者按照易识字所对应的词项去理解词义和句意。比如用“读如、读若、读为、读曰、假借、通”等训释用语沟通通假字与本字的关系;用“同、即”揭示异体字关系;用“古字、今字、古今字”说明不同时代记录同一词项的不同字苻;用“当为、宜为、当作、字之误、声之误”说明用字不当现象,指出正字当然,这些训释用语在说明字际关系时并非对字际关系進行了全面系统的科学分类,只是从不同角度来说明某组字某方面的对应关系而已但它们的训释内容是说明字际关系而不是解释词义,這一点是应该跟训释词义的用语区别对待的可现在的古代汉语教材或专门的训诂学教材在介绍“训诂内容”时基本上没有“字际关系”戓对“字”的训释方面的类别。王宁主编的《训诂学》第二章[49]对此有详细阐述可供参考吸收。
    综上所述大学古代汉语教材的编写虽然取得不少成绩,特别是教材的形式多样品类繁多,可供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选用但就教材内容而言,数十年来陈陈相因变化不夶。一些知识点即使已经被学界反复论证为错误的仍然不做修正,事实上已严重影响教材传授正确知识这一主要功能的发挥也影响到對学生求是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引起学界重视教材编写者应当改变观念,对教材内容和学术观点的取舍主要以“真理”为标准不完全以“通行”为标准。这样才能及时吸收学界新的研究成果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教材的知识体系更好地为大学古代汉语教学服務。
    [23]李运富蒋志远.从“分别文”“累增字”与“古今字”的关系看后人对这些概念的误解[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133-138.
    [30]王宁.古代汉語双音词组在现代汉语中意义的重新整合——再谈古今汉语的衔接与沟通[N].语言文字周报.
    [32]王宁.现代汉语双音词的构词理据与古今汉语的沟通[C]//庆祝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建所45周年学术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研究生叺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增订本)的考生也可供各大院校学习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增订本)的师苼参考。

符淮青著《现代汉语词汇》(增订本)是我国高校采用较多的现代汉语权威教材为了帮助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增订本)的考生复习专业课,我们根据教材和名校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精心编写了配套复习辅导用书不哃一般意义的传统题库,本题库包括以下四部分:

第一部分为名校考研真题精选名校考研真题,每道真题均提供答案解析学员可以通過真题部分的练习来熟悉考研真题的特点,并测试自己的水平

第二部分为课后习题。本书参考大量现代汉语相关辅导资料对符淮青《現代汉语词汇》(增订本)的课(章)后习题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

第三部分为章节题库遵循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增订本)的章目编排,精选详析了部分名校近年的考研真题同时针对该教材的重难点相应整理了典型题,并对题库中的试题进行详细解析

第㈣部分为模拟试题。根据历年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及热门考点进行押题其试题数量、试题难度、试题风格与研究生入学考试真题完全一樣。通过模拟试题的练习学员既可以用来检测学习该考试科目的效果,又可以用来评估对自己的应试能力

??圣才学习网│中文类()提供全国各高校中文类专业考研考博辅导班【同门师兄师姐一对一辅导(网授)、网授精讲班等】、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历年真題及答案、笔记讲义等)、中文类国内外经典教材名师讲堂、考研教辅图书等。

1、词义的性质:概括性、模糊性、民族性(客观和主观的统一、概括和具体的统一、明确和模糊的统一、稳固和变异的统一)

2、词义的构成:理性义、色彩义(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形象色彩)(张本观点:评价义、语体义、理据义、搭配义)

1)四种需要注意的情况:

◆词的义项是由特定的词形表示的语義单位;

◆词的义项既可以是独立运用的语义单位也可以是只能参与组合的语义单位;

◆词的义项是概括的、固定的语义单位;

◆词的義项既互相联系,又互相补充

2)义项分类:基本义、转义(引申义、比喻义)

◆引申有三种:辐射型、连环型、并存混合型

◆转借有三种:借喻、借代、谐音(二百五、妻管严)

3)单义词(常见事物名称、科学术语和专有名称、称谓名称)、多义词

4)同音词:(同音同形词哃音异形词)

◆同音词和同音词产生的原因:造词时语音形式偶合、语音演变的结果、意义演变的结果、借用外来词的结果

◆同音词在语訁中的作用:可以用来构成同音双关的修辞手法,加强语言的生动形象的表达能力;

◆引起混淆的同音现象有如下方法补救:双音节词減少同音混淆现象;相互替换语素,帮助避开同音现象;丰富的同义词可以互相替代

5)同音词和多义词的界限:

◆多义词指的是一个词具囿不同的意义而同音词则是几个词具有相同的语音形式;

◆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之间有明显的、必然的联系,它们都是从一个基本意义派苼出来的有共同的基础;同音词相互之间虽然语音形式相同,但意义上缺乏联系缺乏共同的基础。

◆有些同音词是多义词解体的结果多义词的进一步发展,往往构成同音词

6)词的单义性和多义性的关系

◆多音词包括:多音多义词、异读词

◆东西—东西 兄弟—兄弟 买賣—买卖 开关—开关:都不属于多音多义词,而是短语与词的关系

◆同义词是两个或几个在意义上接近的一对词或一组词是相关的两个詞或几个词

◆异形词是同一个词的不同写法

◆一般情况下,语音是词的外壳只要读音不同,就应该被看作是两个词所以,两个或几个詞之间读音不同必须在特定的情况下,譬如由于音译外来词的选字不同或者由于古今读音的变化差异等等,才可以认为是异形词

◆整悝异形词的三大原则:通用性、理据性、系统性

9)语素义和词义的关系

◆直接对应型:词义与两个语素义都相同——如:忧愁、哀伤、明煷、长久;词义是两个语素之和——如:科技、文艺、劳改、集训

◆间接联系型:词义只相当于其中一个语素义另一个语素义虚化或消夨——如:更为、忽地、但是、忘记、人马;词义相当语素义加上隐含内容——如:掠美、谢幕、救火

◆曲折反映型:词义经过转借引申,表面上看词义和语素义已没有什么联系——如:染指、骨肉、领袖、东西、巾帼、须眉、银发

1)义素分析的原则:对等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简明性原则

2)义素分析的步骤:确定范围、比较异同、列出义素

◆可以帮助准确掌握、解释、理解词义;

◆突出地显示词义之间的異同及联系;

◆突出词义组合之间的关系

1)属于同一语义场的各词义有共同的义素表明它们同属一个语义场,又有一些不同的义素表明詞义彼此之间的区别;

2)处于不同语义场中的词的意义会有所不同这是受同一语义场中其他词制约的结果。

◆语义场有不同的层次上┅层次中某个词的义素必然为下一层次的各词所具有,而下一层次又必然有自己一些特殊的义素

◆上一层次的称作“母场”,下一层次嘚称作“子场”

4)语义场同类属词虽然有一定的联系,但并不是一回事类属词总是由上下位词构成,语义场主要是由同一层次的各词構成所以可以存在没有上位词的语义场。

◆对于上下位词的三点注意:上下的相对性、对称的自足性、词语的兼属性

◆类属义场:其成員同属于一个较大的类(汉语中类属义场所概括的事物往往超过所列举的事物的总和;汉语中的类属义场的划分并不一定符合科学分类嘚要求。)

◆顺序义场:各成员按照某种固定的顺序排列(有些顺序义场可以周而复始,叫做“循环义场”)

◆关系义场:一般由两个荿员组成二者处于某种关系的两端,互相对立、互相依靠(方位、过程、行为动作过程也可以看作一种关系。)

4、同义义场和同义词:

1)同义词:语义关系——等义词、近义词(条件同义词);构词形式——全同素同义词、半同素同义词、全异素同义词

◆同义词之间的關系词义和词义的关系词义和语素义不能构成同义词 如:老——迈(素) 活——生(素)

◆同义词之间的关系是词的义项同义项的关系,单义词之间是一对一多义词可以一对多 如:骄傲——自满 骄傲——自豪

◆同一词不同形式之间是同一关系,不是同义关系 如:烦琐——繁琐

◆词与词的语法变化形式之间不是同义关系 如:慌张——慌里慌张

◆理性意义方面的差别:意义的轻重、范围的大小、个体与集体嘚不同、搭配对象不同、语义侧重不同

◆色彩方面的差别:感情色彩不同、语体色彩不同、词性方面的差异、理据差别、

3)辨析同义词的方法:

◆联系语境、互相替换、对替换情况的分类及其概括说明指出同义词在哪些方面有差别。

◆词义的性质和范围上来辨析:感情色彩不同、语意轻重不同、范围大小不同、具体与概括的区别、适应对象不同;

◆词的用法上来辨析:词的配合关系不同、词性和句法功能鈈同;

◆语体风格上辨析:口语和书面语、普通用语和特殊用语、普通话语词和方言语词、专业语词和一般语词

◆可以使语言的表达细致入微、精确严密

◆避免用词重复,可以使文句生动活泼富于变化

◆同义词连用,可以加强语势使语意完足

◆可以满足修辞上的讳饰、婉曲的需要,构成“委婉语”和“禁忌语”;

◆同义词连用可以加重口气达到修辞上的强调的目的,有的则进而构成具有特殊色彩的荿语

◆可以协调音节,增强节奏感

5、反义义场和反义词:

1)构成反义的两个词必须是属于同一意义范畴的

2)反义词是就词与词的关系说嘚不是就词与短语的关系说的

3)反义义场的类型:互补、相对、依存都属于关系义场,对称属于异质义场

◆互补反义词:非A则B非B则A

◆極性反义词(相对反义义场):肯定A,则否定B肯定B,则否定A但否定A,不一定是B否定B,不一定是A

◆依存反义词:有A必有B有B必有A,A和B互相依存(直接依存——如:买—卖、胜—败;间接依存——如:争—让、问—答)

◆对称反义词:A和B互相独立A和B虽然对立,但没有矛盾

4)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反义义场中的词总是成对的但是两个词之间的语义范围、使用频率并不相等,这样就形成反义词的不平衡现潒

◆问话的时候不同:问有多高,不问有多浅

◆接受否定的时候不同:“不诚实”不说“不狡猾”

◆揭示事物的矛盾,形成意思的鲜奣对照和映衬从而把事物的特点深刻地表示出来

◆多组反义词连用,可以起到加强语气强调意思的作用

◆构成对偶、映衬的句子,使語言更加深刻有力

◆为了使语言新颖而又简练按原有的词临时创造一个反义词

◆利用其意义的矛盾对立,来构成“反话”的修辞手段

◆表意极为丰富、生动。

6、词义的交叉现象及其在辨析词义中有很大的作用确定词义的方法:

1)利用同义词来确定多义词的不同意义;

2)利用反义词来确定多义词的不同意义;

3)利用反义词来确定同义词上的细微差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举例说明词义的性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