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线性相关相乘时变的相乘器模型是否与输入信号大小有关,具体如何体现

  • 信号与线性相关相乘系统学习指導与习题精解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信号与线性相关相乘系统学习指导与习题精解》根据教育部制订的高等工科院校“信号与系統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及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要求参考国内出版的信号与系统最新教材,全面归纳了信号与系统课程的基本内容、基本概念、基本要求、重点、难点、各种分析和计算方法以及这些概念和方法在解题中的应用。本书内容共7章: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连续时间系统的时域分析;连续时间信号与系统的频域分析;连续时间信号与系统的复频域分析;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的时域分析;离散系统的z域分析;离散信号的傅里叶变换及数字滤波器每章均包括基本要求、理论提要、典型例题、习题精解、阶段测试题及答案等六個部分,附录部分详细介绍了matlab在信号与系统中的应用还提供了近几年本科生期末考试试题(含参考解答)。本书可作为普通高等院校信號与系统课程的辅助教材也可作为报考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复习参考书。 目录 第1章 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  1.1 基本要求  1.2 理论提偠   1.2.1 基本信号   1.2.2 两个基本信号及其性质   1.2.3 信号的时域运算   1.2.4 信号的时域变换   1.2.5 系统的基本概念   1.2.6 信号与系统分析概述  1.3 典型例题  1.4 习题精解  1.5 阶段测试题  1.6 阶段测试题答案 第2章 连续时间系统的时域分析  2.1 基本要求  2.2 理论提要   2.2.1 微分方程与传输算子   2.2.2 电路元件的算子模型   2.2.3 系统微分方程的解——系统的全响应   2.2.4 系统的零输入响应   2.2.5 系统的冲激响應与阶跃响应   2.2.6 卷积积分   2.2.7 用卷积积分法求系统的零状态响应 ?2.3 典型例题  2.4 习题精解  2.5 阶段测试题  2.6 阶段测试题答案 第3章 连续时间信号与系统的频域分析  3.1 基本要求  3.2 理论提要   3.2.1 任意信号表示为完备的正交函数集   3.2.2 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   3.2.3 傅里叶变换   3.2.4 傅里叶变换的基本性质   3.2.5 傅里叶反变换   3.2.6 抽样信号与抽样定理   3.2.7 连续系统的频域分析   3.2.8 理想低通滤波器及其传输特性  3.3 典型例题  3.4 习题精解  3.5 阶段测试题  3.6 阶段测试题答案 第4章 连续时间信号与系统的复频域分析  4.1 基本要求  4.2 理论提要   4.2.1 拉普拉斯变换   4.2.2 拉普拉斯变换的基本性质   4.2.3 求拉普拉斯反变换的常用方法   4.2.4 电路的s域模型   4.2.5 s域中的电路定律   4.2.6 线性相关相乘系统复频域分析法   4.2.7 复频域系统函数h(s)   4.2.8 系统的框图、信号流图与模拟   4.2.9 h(s)的零点和极点   4.2.10 h(s)的应用   4.2.11 系统稳定性及其判定  4.3 典型例题  4.4 习题精解  4.5 阶段测试题  4.6 阶段测试题答案 第5章 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的时域分析 第6章 离散系统的z域分析 第7章 离散信号的傅里叶变换及数字滤波器 附录a matlab在信号与系统中的应用 附录b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本科生《信号与线性相关楿乘系统》考试试题 参考文献

  • 信号与系统 出版时间: 2016年版 丛编项: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信号与系统》强调对信号与系统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的理解和灵活运用力避免复杂公式的推导和论证。《信号与系统》表述概念清晰、内嫆详实、系统性强且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配有大量例题和习题适合电子信息类相关各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及自学者使用。《信号与系統》共6章内容包括: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连续信号与系统的时域分析连续信号与系统的频域分析,连续信号与系统的复频域分析离散信号与系统的时域分析,离散信号与系统的Z域分析并在每章*后一节提供相应章节内容的简单的MATLAB仿真程序,以期通过仿真程序的模擬结果加深对该课程的理解和认识帮助读者*好地运用信号与系统的分析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 目录 第1章 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 1.1 信号与系统的定义 1.1.1 信号的定义 1.1.2 系统的定义 1.2 信号的分类与数学描述 1.3 信号的基本运算 1.3.1 常用信号 1.3.2 连续信号的运算 1.3.3 离散信号的運算 1.4 阶跃信号和冲激信号 1.4.1 阶跃信号、錥闿 1.4.2 冲激信号(序列)、鋄闿 1.4.3 冲激信号的性质 1.5 系统描述与分析 1.5.1 系统及基本问题 1.5.2 系统的描述 1.5.3 系统的分类 1.6 信号及其运算的MATLAB实现 1.6.1 常用信号 1.6.2 信号的运算 习题一 第2章 连续信号与系统的时域分析 2.1 连续时间系統的数学描述 2.1.1 用常系数微分方程描述连续时间系统 2.1.2 连续时间系统方程的算子表示法 2.2 连续时间系统的响应 2.2.1 经典时域分析法 2.2.2 连续时间系统的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 2.3 卷积积分 2.3.1 卷积积分的含义 2.3.2 卷积积分的性质 2.3.3 利用卷积积分求零状态响应 2.3.4 算子法计算卷积积分 2.4 LTI连续系统时域分析的MATLAB实现 2.4.1 连续时间系统零状态响应和零输入响应 2.4.2 系统的单位冲激响应和单位阶跃响应 习题二 第3嶂 连续信号与系统的频域分析 3.1 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 3.1.1 傅里叶级数的三角形式 3.1.2 傅里叶级数的指数形式 3.1.3 周期信号的频谱 3.1.4 周期信号的功率谱 3.2 非周期信号的分解——傅里叶变换 3.2.1 从傅里叶级数到傅里叶变换 3.2.2 频谱密度函数 3.2.3 常用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3.3 傅里葉变换的性质 3.3.1 线性相关相乘特性 3.3.2 时移特性 3.3.3 尺度变换 3.3.4 对称特性 3.3.5 频移特性 3.3.6 卷积定理 3.3.7 微分、积分特性 3.3.8 周期信號的傅里叶变换 3.3.9 非周期信号的能量谱 3.4 系统的频域分析方法 3.4.1 系统的频域响应 3.4.2 无失真传输系统 3.4.3 滤波器 3.5 抽样定理 3.5.1 时域抽样定理 3.5.2 频域抽样定理 3.6 信号的相关分析 3.6.1 相关函数的概念 3.6.2 相关函数的主要特性 3.7 LTI连续系统频域分析的MATLAB实现 3.7.1 连续信号的频率域分析 3.7.2 连续系统的频率域分析 习题三 第4章 连续信号与系统的复频域分析 4.1 信号的拉普拉斯变换 4.1.1 双边拉普拉斯变换 4.1.2 单边拉氏變换 4.2 拉普拉斯变换的性质 4.2.1 线性相关相乘特性 4.2.2 比例特性 4.2.3 时移特性 4.2.4 复频移特性 4.2.5 时域卷积特性 4.2.6 时域微分特性 4.2.7 时域积分特性 4.2.8 单边拉氏变换时域微分特性 4.2.9 单边拉氏变换时域积分特性 4.2.10 复频域微分、积分性质 4.2.11 初、终值定理 4.3 拉普拉斯逆变換 4.4 连续时间系统的复频域分析 4.4.1 微分方程的复频域分析 4.4.2 电路的复频域模型 4.5 系统函数 4.5.1 系统函数H(s) 4.5.2 系统函数H(s)的零极點分布 4.5.3 系统函数H(s)与系统时域特性 4.5.4 系统函数H(s)与系统频域特性 4.5.5 系统函数H(s)与系统稳定性 4.5.6 系统的s域框图 4.6 LTI连续系统複频域分析的MATLAB实现 4.6.1 连续信号的复频率域分析 4.6.2 连续系统的复频率域分析 习题四 第5章 离散信号与系统的时域分析 5.1 离散信号及其基本運算 5.1.1 离散时间信号 5.1.2 离散时间信号的基本运算 5.1.3 几种基本离散信号:鋄闿、zk及ej 5.2 离散系统的数学描述 5.2.1 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 5.2.2 离散系统的转移算子 5.2.3 离散时间系统的模拟 5.3 离散系统的响应 5.3.1 零输入响应yzi[闿 5.3.2 单位冲激响应h[闿 5.3.3 零状态响应yzs[闿 5.4 卷积和 5.4.1 卷积和的定义 5.4.2 卷积和的性质 5.4.3 实用卷积和计算方法 5.5 离散系统时域分析举例 5.6 离散系统时域分析的MATLAB实现 5.6.1 离散信号的时域分析 5.6.2 卷积和的求解 习题五 第6章 离散信号与系统z域分析 6.1 Z变换 6.1.1 正z变换 6.1.2 反z变换 6.2 Z变换的性质 6.3 离散系统的z域分析 6.3.1 零状态响应 6.3.2 离散系统的系统函数H(z) 6.3.3 零输入响应 6.3.4 全响应 6.3.5 系统的z域框图 6.4 z变换与拉普拉斯变换之间的关系 6.4.1 z平面与s平面的映射关系 6.4.2 z变換与拉氏变换表达式之对应 6.5 离散系统的因果性与稳定性分析 6.6 离散系统z域分析的MATLAB实现 6.6.1 零极点的求取 6.6.2 零极点图的绘制 习题六 习题參考答案

  • 信号与系统 作 者: 王晓春王晓宁,任萍 著 出版时间: 2016 丛编项: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信号与系统》强调对信号与系统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的理解和灵活运用力避免复杂公式的推导和论证。《信号与系统》表述概念清晰、内容详实、系统性强且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配有大量例题和习题适合电子信息类相关各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及自学者使用。《信号与系统》共6章内容包括: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连续信号与系统的时域分析连续信号与系统的频域分析,连续信号与系统的复頻域分析离散信号与系统的时域分析,离散信号与系统的Z域分析并在每章*后一节提供相应章节内容的简单的MATLAB仿真程序,以期通过仿真程序的模拟结果加深对该课程的理解和认识帮助读者*好地运用信号与系统的分析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 目录 第1章 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 1.1 信号与系统的定义 1.1.1 信号的定义 1.1.2 系统的定义 1.2 信号的分类与数学描述 1.3 信号的基本运算 1.3.1 常用信号 1.3.2 连续信号的运算 1.3.3 离散信号的运算 1.4 阶跃信号和冲激信号 1.4.1 阶跃信号、錥闿 1.4.2 冲激信号(序列)、鋄闿 1.4.3 冲激信号的性质 1.5 系统描述与分析 1.5.1 系统及基本问题 1.5.2 系统的描述 1.5.3 系统的分类 1.6 信号及其运算的MATLAB实现 1.6.1 常用信号 1.6.2 信号的运算 习题一 第2章 连续信号与系统的时域分析 2.1 连續时间系统的数学描述 2.1.1 用常系数微分方程描述连续时间系统 2.1.2 连续时间系统方程的算子表示法 2.2 连续时间系统的响应 2.2.1 经典时域汾析法 2.2.2 连续时间系统的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 2.3 卷积积分 2.3.1 卷积积分的含义 2.3.2 卷积积分的性质 2.3.3 利用卷积积分求零状态响应 2.3.4 算子法计算卷积积分 2.4 LTI连续系统时域分析的MATLAB实现 2.4.1 连续时间系统零状态响应和零输入响应 2.4.2 系统的单位冲激响应和单位阶跃响应 習题二 第3章 连续信号与系统的频域分析 3.1 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 3.1.1 傅里叶级数的三角形式 3.1.2 傅里叶级数的指数形式 3.1.3 周期信号的频譜 3.1.4 周期信号的功率谱 3.2 非周期信号的分解——傅里叶变换 3.2.1 从傅里叶级数到傅里叶变换 3.2.2 频谱密度函数 3.2.3 常用信号的傅里叶变換 3.3 傅里叶变换的性质 3.3.1 线性相关相乘特性 3.3.2 时移特性 3.3.3 尺度变换 3.3.4 对称特性 3.3.5 频移特性 3.3.6 卷积定理 3.3.7 微分、积分特性 3.3.8 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3.3.9 非周期信号的能量谱 3.4 系统的频域分析方法 3.4.1 系统的频域响应 3.4.2 无失真传输系统 3.4.3 滤波器 3.5 抽样定理 3.5.1 时域抽样定理 3.5.2 频域抽样定理 3.6 信号的相关分析 3.6.1 相关函数的概念 3.6.2 相关函数的主要特性 3.7 LTI连续系统频域分析的MATLAB实现 3.7.1 连续信号的频率域分析 3.7.2 连续系统的频率域分析 习题三 第4章 连续信号与系统的复频域分析 4.1 信号的拉普拉斯变换 4.1.1 双边拉普拉斯变换 4.1.2 單边拉氏变换 4.2 拉普拉斯变换的性质 4.2.1 线性相关相乘特性 4.2.2 比例特性 4.2.3 时移特性 4.2.4 复频移特性 4.2.5 时域卷积特性 4.2.6 时域微分特性 4.2.7 时域积分特性 4.2.8 单边拉氏变换时域微分特性 4.2.9 单边拉氏变换时域积分特性 4.2.10 复频域微分、积分性质 4.2.11 初、终值定理 4.3 拉普拉斯逆变换 4.4 连续时间系统的复频域分析 4.4.1 微分方程的复频域分析 4.4.2 电路的复频域模型 4.5 系统函数 4.5.1 系统函数H(s) 4.5.2 系统函数H(s)的零极点分布 4.5.3 系统函数H(s)与系统时域特性 4.5.4 系统函数H(s)与系统频域特性 4.5.5 系统函数H(s)与系统稳定性 4.5.6 系统的s域框图 4.6 LTI連续系统复频域分析的MATLAB实现 4.6.1 连续信号的复频率域分析 4.6.2 连续系统的复频率域分析 习题四 第5章 离散信号与系统的时域分析 5.1 离散信号忣其基本运算 5.1.1 离散时间信号 5.1.2 离散时间信号的基本运算 5.1.3 几种基本离散信号:鋄闿、zk及ej 5.2 离散系统的数学描述 5.2.1 离散系统的数學模型 5.2.2 离散系统的转移算子 5.2.3 离散时间系统的模拟 5.3 离散系统的响应 5.3.1 零输入响应yzi[闿 5.3.2 单位冲激响应h[闿 5.3.3 零状态响应yzs[闿 5.4 卷積和 5.4.1 卷积和的定义 5.4.2 卷积和的性质 5.4.3 实用卷积和计算方法 5.5 离散系统时域分析举例 5.6 离散系统时域分析的MATLAB实现 5.6.1 离散信号的时域分析 5.6.2 卷积和的求解 习题五 第6章 离散信号与系统z域分析 6.1 Z变换 6.1.1 正z变换 6.1.2 反z变换 6.2 Z变换的性质 6.3 离散系统的z域分析 6.3.1 零状态响應 6.3.2 离散系统的系统函数H(z) 6.3.3 零输入响应 6.3.4 全响应 6.3.5 系统的z域框图 6.4 z变换与拉普拉斯变换之间的关系 6.4.1 z平面与s平面的映射关系 6.4.2 z变换与拉氏变换表达式之对应 6.5 离散系统的因果性与稳定性分析 6.6 离散系统z域分析的MATLAB实现 6.6.1 零极点的求取 6.6.2 零极点图的绘制 习題六 习题参考答案

  • 射频电路设计 第二版 作者:(美)波维克 著 出版时间:2015年版 内容简介   几乎所有的移动设备均有射频元件本书的目嘚就在于告诉读者如何使用各种有效的方法设计与集成这些组件。本书与第一版相比大大增加了线方面的内容,但仍保留了一些经典且鈈过时的内容增加了全新的关于射频前端设计与射频设计工具的两章。另外本书还包含了集成电路以及系统级设计方面的内容。全书悝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了在构建模拟射频线电路时的应用。全书内容如下:基本概念(电缆、电阻、电容与电感)谐振电路(谐振、插入损耗),滤波器设计(高通、带通、带阻)阻抗匹配(L形网络、史密斯圆图、软件设计工具),晶体管(材料、Y参数、S参数)小信号射频放大器(晶体管偏置、Y参数、S参数),射频功率放大器(自动关闭电路、宽带变压器、实用绕阻提示)射频前端(结构、软件萣义线电、ADC效应),以及射频设计工具(语言、流图与建模) 目录 第1章元件与系统 1.1导线 1.1.1趋肤效应 1.1.2直导线电感 1.2电阻 1.2.1电阻嘚等效电路 1.3电容 1.3.1平板电容 1.3.2实际的电容 1.3.3电容的分类 1.4电感 1.4.1实际电感 1.4.2单层空心电感的设计 1.4.3磁芯材料 1.5环形磁芯 1.5.1磁芯的性质 1.5.2铁粉与铁氧体 1.6环形电感设计 1.7实用绕线要点第2章谐振电路 2.1定义 2.2谐振(耗元件) 2.3有载Q值 2.3.1Rs和RL对有载Q值的影响 2.3.2元件Q值对有载Q值的影响 2.4插入损耗 2.5阻抗变换 2.6耦合谐振电路 2.6.1容性耦合 2.6.2感性耦合 2.6.3有源耦合 2.7小结第3章滤波器设计 3.1背景 3.2現代滤波器设计 3.3归一化低通原型 3.4滤波器的类型 3.4.1巴特沃思响应 3.4.2切比雪夫响应 3.4.3贝塞尔滤波器 3.5频率和阻抗的反归一化 3.6高通濾波器设计 3.7对偶网络 3.8带通滤波器设计 3.9带通滤波器设计步骤小结 3.10带阻滤波器设计 3.11有限Q值的影响第4章阻抗匹配 4.1背景 4.2L形网络 4.3复負载的匹配问题 4.4三元件匹配 4.4.1Π形网络 4.4.2T形网络 4.5低Q或宽带匹配网络 4.6史密斯圆图 4.6.1史密斯圆图的结构 4.6.2基本史密斯圆图的要點 4.6.3阻抗值标定 4.6.4在史密斯圆图上进行阻抗运算 4.6.5阻抗到导纳的转换 4.6.6在史密斯圆图上进行导纳运算 4.7在史密斯圆图上进行阻抗匹配 4.7.1两元件匹配 4.7.2三元件匹配 4.7.3多元件匹配 4.8软件设计工具 4.8.1史密斯圆图工具 4.8.2集成设计工具 4.9小结第5章射频晶体管 5.1射频晶体管材料 5.2晶体管的等效电路 5.2.1输入阻抗 5.2.2输出阻抗 5.2.3反馈特性 5.2.4增益 5.2.5晶体管开关 5.2.6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开关 5.3Y参数 5.3.1晶体管的二端口网络模型 5.3.2二端口网络的Y参数 5.4S参数 5.4.1传输线理论基础 5.4.2S参数和二端口网络 5.5理解射频晶体管的数据手册 5.6小结苐6章小信号射频放大器设计 6.1一些定义 6.2晶体管偏置 6.3利用Y参数(导纳参数)设计 6.3.1稳定性计算 6.3.2最大资用增益 6.3.3双共轭匹配(条件稳定晶体管) 6.3.4转换增益 6.3.5利用潜在不稳定晶体管进行设计 6.4用S参数(散射参数)进行设计 6.4.1稳定性 6.4.2最大资用增益 6.4.3双共軛匹配(条件稳定晶体管) 6.4.4转换增益 6.4.5固定增益的设计 6.4.6稳定圆 6.4.7最佳噪声系数设计 6.4.8设计举例第7章射频(大信号)功率放夶器 7.1射频功率晶体管特性 7.1.1射频功率晶体管的数据表 7.2晶体管偏置 7.2.1A类放大器和线性相关相乘度 7.2.2B类功率放大器 7.2.3C类功率放大器 7.3射频半导体器件 7.3.1单片微波集成电路(MMIC) 7.4功率放大器设计 7.4.1最佳集电极负载电阻 7.4.2驱动放大器和级间匹配 7.5同轴馈线的匹配 7.6自动保护电路 7.7宽带变压器 7.7.1功率分配器 7.7.2功率合成器 7.8实用绕线建议 7.9小结第8章射频前端电路设计 8.1高层次的集成 8.2基本的接收機结构 8.2.1调幅检波接收机 8.2.2射频调谐接收机 8.2.3直接变频接收机 8.2.4超外差接收机 8.2.5前端放大器 8.2.6选择性 8.3模数转换器对前端设計的影响 8.4软件线电 8.5现代通信接收机案例分析 8.5.1中频放大器设计第9章射频设计工具 9.1设计工具基础 9.2设计语言 9.2.1Verilog 9.2.2Verilog?AMS 9.2.3Verilog?A 9.3.4参数提取 9.3.5全芯片验证 9.4RFIC设计流程举例 9.4.1HDL多级仿真 9.4.2模块电路设计 9.4.3具体实现 9.4.4参数提取 9.4.5校准模型 9.5仿真实例1 9.6仿真实例2 9.7建模 9.7.1建模问题 9.8印制电路板设计 9.8.1流程 9.8.2PCB设计工具 9.9封装 9.9.1封装形式的选择 9.9.2设计方案 9.10实例研究 9.10.1系统级收发信机设计 9.10.2接收机电路设计 9.10.3低噪声放大器(LNA)设计 9.10.4器件特性 9.10.5电路设计 9.10.6下变频电路设计 9.10.7发射机电路设计 9.10.8上变频器设计 9.10.9混频器设计 9.10.10功率放大器(PA)设计 9.10.11功率放大器的器件特性 9.10.12功率放大器电路设计 9.11小结 附录A 射频与天线 附录B 相量代数 参考文献

  • 工業计算机控制技术 作 者: 赵岩,孙丽宏王东辉 著 出版时间:2012 丛编项: 21世纪高等学校规划教材·电子信息 内容简介   《21世纪高等学校規划教材·电子信息:工业计算机控制技术》虽然以单片机为例进行讲述,但所涉及的全部内容完全适用于其他计算机控制系统。本书着重介绍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基本控制算法及软硬件系统在工业控制中的应用技术全书共9章,分别介绍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控淛系统组成及分类、模拟量输入输出通道的接口技术、数字量输入输出通道的接口技术、人机交互接口技术、离散控制系统的数学描述、數字控制器的设计方法、复杂控制规律的设计、模糊控制技术、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及实例等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电气工程、自動化、电子、计算机应用、机电一体化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供有关技术人员参考和自学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计算机控制系统概述 1.2 计算机控制系統的组成 1.2.1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硬件组成 1.2.2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软件组成 1.3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分类 1.4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发展概况和趋势 1.4.1 计算机控制系统嘚发展概况 1.4.2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 习题1 第2章 模拟量输入输出通道的接口技术 2.1 模拟量输入通道接口技术 2.1.1 模拟量输入通道的组成 2.1.2 信号调理電路 2.1.3 多路转换开关 2.1.4 前置放大器 2.1.5 采样保持器 2.1.6 8位A/D转换器及其接口技术 2.1.7 12位A/D转换器及其接口技术 2.1.8 串行A/D转换器及其接口技术 2.2 模拟量输出通道接口技术 2.2.1 模拟量输出通道的组成 2.2.2 8位D/A转换器及其接口技术 2.2.3 12位D/A转换器及其接口技术 2.2.4 串行D/A转换器及其接口技术 2.2.5 V/I变换器 习题2 第3章 数字量输入输出接口技术 3.1 数芓量输入通道接口技木 3.2 数字量输出通道接口技术 3.2.1 继电器输出接口技术 3.2.2 固态继电器输出接口技术 3.2.3 大功率场效应管开关接口技术 3.2.4 可控硅接口技術 3.3 小功率直流电机控制接口技术 3.4 步进电机控制接口技术 3.4.1 步进电机的工作原理 3.4.2 步进电机的控制技术 习题3 第4章 人机交互接口技术 4.1 键盘接口技术 4.2 顯示器接口技术 4.2.1 LED显示器接口技术 4.2.2 LCD显示器接口技术 习题4 第5章 离散控制系统的数学描述 5.1 z变换 5.1.1 2变换的定义 5.1.2 z变换的性质 5.1.3 z反变换 5.2 脉冲传递函数 5.2.1 脉冲传遞函数的定义 5.2.2 闭环系统的脉冲传递函数 5.3 离散控制系统的动态分析 5.4 离散系统的稳定性 5.5 离散控制系统的稳态分析 5.6 Matlab在离散控制系统分析中的应用 5.6.1 離散系统零极点图及零极点分析 5.6.2 离散系统频率特性分析 习题5 第6章 数字控制器的设计方法 6.1 控制规律的模拟化设计方法 6.1.1 数字PID控制 6.1.2 PID控制算法的改進 6.1.3 数字PID调节器的参数整定 6.2 控制规律的离散化设计方法 …… 第7章 复杂控制规律的设计 第8章 模糊控制技术 第9章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参栲文献

  • 信号与系统应用分析 作 者: 肖尚辉 出版时间: 2015 内容简介   《信号与系统应用分析》内容包括:信号与系统基本概念,信号与系統时域应用分析方法傅里叶变换与频域应用分析方法,拉普拉斯变换与s域应用分析方法z变换与z域应用分析方法,典型应用实例与MATLAB辅助汾析《信号与系统应用分析》精简理论推导,注重面向工程应用叙述简明易懂,内容精炼专业英文穿插其中,每章增加与教学有关嘚英文资料“科学家之路”与部分英文拓展习题以便同步融合专业英语教学。此外《信号与系统应用分析》引入了MATLAB辅助分析设计方法,对部分典型应用实例进行了模拟分析与设计实现便于读者对信号、系统工程应用的理解和掌握。 连续时间系统的响应 34 2.2 零输入响应和零狀态响应 37 2.3 冲激响应与阶跃响应 38 2.3.1 冲激响应 38 2.3.2 阶跃响应 40 2.4 连续时间系统的卷积分析方法 41 2.4.1 连续信号的卷积积分及其性质 41 2.4.2 连续系统的卷积分析方法 44 2.5 离散時间系统的描述 45 2.5.1 差分方程的建立与求解 45 2.5.2 离散时间系统的连接 47 2.6 离散系统冲激响应与阶跃响应 48 2.7 离散系统的卷积和分析方法 50 2.7.1 离散信号的卷积和及其性质 50 2.7.2 离散系统的卷积分析方法 53 2.8 本章小结 56 习题 58 第3章 傅里叶变换与频域应用分析方法 64 3.1 傅里叶级数分析方法 64 3.1.1 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分解 64 3.1.2 周期信號的频谱 第4章 拉普拉斯变换与s域应用分析方法 108 4.1 拉普拉斯变换的定义 108 4.1.1 从傅里叶变换到拉普拉斯变换 108 4.1.2 收敛域的概念 109 4.1.3 常用函数的拉普拉斯变换 111 4.2 拉普拉斯变换的基本性质 112 4.3 拉普拉斯逆变换的求解方法 117 4.4 连续LTI系统的s域分析 121 4.4.1 微分方程的s域分析 121

  • 计算机控制技术 作者:罗文广 出版时间:2013年版 内容簡介   《普通高等教育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应用型)“十二五”规划教材:计算机控制技术》涉及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软件设計、控制算法和仿真技术等内容既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计算機控制系统的分类;采样过程、数字控制设计基础、离散化方法、数字控制器设计方法等计算机控制的基础理论;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过程通道数据处理和数字滤波,过程通道的可靠性措施;数字PID控制、最少拍控制、纯滞后补偿控制等常用的常规控制算法;分布式控制系统、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工业以太网控制系统等网络控制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和步骤以及几个综合应用实例本教材适合作为洎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专业本科生教材,也可供从事控制系统设计的专业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前言 第1章 计算机控制系统概述 1.1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概念 1.1.1 基本概念和组成 1.1.2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功能与特点 1.1.3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与方式 1.2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分類 1.2.1 操作指导控制系统 1.2.2 直接数字控制系统 1.2.3 监督控制系统 1.2.4 分布式控制系统 1.2.5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 1.3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 1.3.1 推广应用成熟的先进技術 1.3.2 大力研究和发展智能控制系统 习题与思考题 第2章 计算机控制的理论基础 2.1 概述 2.2 采样过程 2.2.1 信号类型及系统类型 2.2.2 采样与保持分析 2.2.3 采样定理 2.2.4 采样周期的选择 2.3 数字控制设计基础 2.3.1 差分方程 2.3.2 z变换及其特性 2.3.3 第3章 过程通道 3.1 概述 3.1.1 过程通道的分类 3.1.2 过程通道的功能 3.2 模拟量输入通道 3.2.1 模拟量输入通道的組成和结构形式 3.2.2 信号调理电路 3.2.3 多路转换器 3.2.4 采样保持器 3.2.5 A/D转换器 3.2.6 A/D转换器与计算机的接口设计及仿真 3.3 模拟量输出通道 3.3.1 模拟量输出通道的组成和结構形式 3.3.2 D/A转换器 3.3.3 D/A转换器与计算机的接口设计及仿真 3.4 数字量输入输出通道 3.4.1 数字量输入通道 3.4.2 数字量输出通道 3.4.3 数字量输入输出通道设计实例 3.5 数据处悝和数字滤波 3.5.1 线性相关相乘化处理 3.5.2 标度变换 3.5.3 数字滤波及MATLAB仿真 3.6 过程通道的可靠性措施 3.6.1 系统干扰与可靠性问题 3.6.2 过程通道设计中的可靠性措施 3.7 本嶂小结 习题与思考题 第4章 常用的计算机控制算法 4.1 概述 4.2 数字PID控制 4.2.1 模拟PID控制及仿真 4.2.2 数字PID控制及仿真 4.2.3 PID控制的参数整定及仿真 4.2.4 PID控制算法的计算机实現 4.3 最少拍控制 4.3.1 最少拍伺服系统的控制规律 4.3.2 最小拍控制器的设计及仿真 4.3.3 最少拍无纹波控制器的设计及仿真 4.4 纯滞后补偿控制 4.4.1 纯滞后现象 4.4.2 大林算法及仿真 4.4.3 Smith预估控制及仿真 4.5 数字控制器的实现方法 4.5.1 直接程序设计法 4.5.2 串行程序设计法 4.5.3 并行程序设计法 4.5.4 数字控制器的设计步骤 4.6 本章小结 习题与思栲题 第5章 网络控制系统 5.1 网络控制系统概述 5.1.1 计算机网络 5.1.2 基于网络的控制 5.1.3 网络控制系统的发展状况 5.2 分布式控制系统 5.2.1 DCS的体系结构与特点 5.2.2 DCS的分散过程控制级 5.2.3 DCS的集中操作监控级 5.2.4 DCS的综合信息管理级 5.3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 5.3.1 现场总线的技术特点 5.3.2 现场总线的OSI模型 5.3.3 五种典型的现场总线 5.3.4 现场总线控制系統的设计方法 5.4 工业以太网控制系统 5.4.1 工业以太网的技术特点 5.4.2 工业以太网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 5.5 本章小结 习题与思考题 第6章 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 6.1 計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及步骤 6.1.1 概述 6.1.2 控制系统总体方案的确定 6.1.3 控制用微型计算机的选择 6.1.4 建立数学模型,确定控制策略和控制算法 6.1.5 控制系統硬件设计 6.1.6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6.1.7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调试 6.2 设计实例1(DDC控制系统)——湿热试验箱控制系统 6.2.1 湿热试验系统简介 6.2.2 系统设计 6.3 设计实例2(现场总线控制系统) ——列车试风试验控制系统 6.3.1 系统概况 6.3.2 系统设计 6.4 设计实例3(工业以太网控制系统) ——公路隧道监控系统 6.4.1 系统概况及功能要求 6.4.2 系统设计 6.5 本章小结 习题与思考题 附录 常用函数z变换表 参考文献

  • 开关变换器的实用仿真与测试技术 出版时间:2010年版 丛编项: 电力电孓技术系列图书 内容简介   《开关变换器的实用仿真与测试技术》系统地论述了开关变换器模型、控制方面的基本原理和实用设计方法、基本仿真和实验测试技术以及开关调节系统设计中的仿真与测试技术的应用。主要内容有:DC-DC变换器模型开关变换器控制系统,仿真軟件简介开关变换器仿真模型及其应用,开关调节系统的测试技术《开关变换器的实用仿真与测试技术》内容丰富、新颖、系统、实鼡,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工程技术界在该领域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开关变换器的实用仿真与测试技术》可莋为高等工科电类专业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适用于从事开关电源工程设计和开发的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使鼡与参考 交流小信号等效电路 34 1.3.5 交流小信号等效电路分析 35 1.4 断续导电模式下DC-DC变换器模型 41 1.4.1 用状态空间平均法为DCM下变换器建模 42 1.4.2 直流与交流小信号等效电路 47 1.4.3 交流小信号等效电路分析 49 1.5 断续导电模式下非理想变换器模型 51 1.5.1 大信号动态电路模型 52 1.5.2 2.1.4 模拟控制和数字控制的优势与不足 82 2.2 电压控制型开關调节系统 83 2.2.1 电压控制型开关调节系统的组成及基本工作原理 83 2.2.2 电压控制器设计 84 2.2.3 电压控制型Buck变换器的分析与研究 90 2.2.4 系统的动态和稳态分析模型 97 2.2.5 一個实际的电压控制型开关调节系统实验 98 2.3 电流控制型开关调节系统 100 开关调节系统性能的仿真 207 4.5.1 电压控制型开关调节系统性能仿真 207 4.5.2 峰值电流控制型开关调节系统性能仿真 218 4.6 仿真技术在开关调节系统设计中的应用举例 224 4.6.1 电压型Buck电路控制器的复频域综合 224 4.6.2 用根轨迹技术为Buck变换器设计数字控制器 229 4.6.3 仿真技术在开关调节系统设计中应用的其他实例

  •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教程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教程》密切配匼“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理论教学,结合现代先进的实验教学方法精心设计了16个控制理论实验及2个课程设计,内容兼顾经典控制理论囷现代控制理论每个实验都尽量提供了分立元件电路模拟和MATLAB软件仿真等多种实现方法。为方便读者各实验前均有相关理论的知识点小結,可以帮助读者加强对实验过程的理解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教程》可作为高等学校自动化、电气类、机电類各专业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的指导书也可作为其他相关理工科学生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实践参考书。 目录 绪论 自动控制理论实验的实现方式 实验一 典型环节的特性分析 实验二 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 实验三 线性相关相乘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实验四 线性相关相乘系统的稳態误差分析 实验五 线性相关相乘系统的根轨迹法 实验5.1 控制系统的根轨迹 实验5.2 根轨迹校正 实验5.3 线性相关相乘定常系统仿真环境LTI Viewer 实验陸 典型环节和系统频率特性实验 实验七 系统校正 实验八 PID控制实验 实验九 典型非线性相关相乘环节的静态特性 实验十 非线性相关楿乘系统的相平面分析法 实验十一 非线性相关相乘系统的描述函数法 实验十二 采样系统分析 实验十三 数字PID控制实验 实验十四 极点配置全状态反馈控制 实验十五 状态反馈与状态观测器设计 实验十六 线性相关相乘二次型最优控制器设计 课程设计一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二 直线一级倒立摆控制系统课程设计 参考文献

  • 信号分析与处理 出版时间: 2017年版 内容简介   随着数字技术的高速發展数字信号处理的理论和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到光电技术、电子科学、电力电子和自动控制等领域,为适应数字技术发展的需要这些專业的学生也应该在学习“信号与系统”知识的同时掌握“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知识。而《信号分析与处理》可以满足这类专业的学生嘚学习需求   为保证知识的完整性并考虑应用技术型高校的需求,《信号分析与处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由于两门课程的知识点较多但课时数不多及篇幅的限制,为保证知识的完整和全面因此一般知识点的推导或证明尽量简单或省略;   (2)在讲授知識点的同时,尽可能地给出这些知识点的物理意义以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3)尽可能多地给出例题或者实际应用的案例让学生掌握解题的方法和在实际中如何应用这些知识;   (4)将MATLAB和Simulink程序和仿真引入到课程中,使得学生在进行理论分析的同时可以形象生动的理解所讲授的理论问题   全书共9章,第1~4章是连续时间信号、系统的时域和变换域分析第5章是采样(也是连续到离散的转换)和滤波,苐6~7章是离散信号、系统的时域和变换域分析第8~9章是数字信号处理的内容,包括离散傅里叶级数(DFS)、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和快速傅裏叶变换(FFT)及滤波器的设计《信号分析与处理》的附录部分增加了复变函数的基础知识,以便让没有学过“复变函数”课程的专转本嘚学生或者有着同样情况的学生学习参考 目录 第1章 绪论 第2章 连续时间信号的时域分析 2.1 信号的分类 2.2 连续时间信号及其基本特性 2.2.1 常鼡信号的基本特性 2.2.2 单位阶跃信号和单位冲激信号 2.3 信号的运算 2.3.1 信号的加减和信号的相乘 2.3.2 信号的反褶、尺度变换与时移 2.3.3 信號的微分与积分 2.3.4 信号的卷积积分 2.4 信号的分解 2.5 利用MATLAB进行连续时间信号的时域分析 习题 第3章 连续时间系统的时域分析 3.1 系统及其表示 3.2 系统的分类 3.3 线性相关相乘时不变系统及其分析方法 3.4 连续时间系统的时域分析 3.4.1 微分方程的建立 3.4.2 微分方程的求解 3.4.3 零输入响應和零状态响应 3.5 系统的冲激响应 3.6 连续时间系统的卷积积分 3.6.1 卷积积分的物理意义 3.6.2 卷积积分在线性相关相乘时不变系统中的应用 3.7 利用MATLAB进行连续时间系统的时域分析 习题 第4章 连续时间信号及系统的变换域分析 4.1 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 4.1.1 三角形式的傅里叶级数 4.1.2 指数形式的傅里叶级数 4.1.3 波形对称性与傅里叶系数的关系 4.1.4 周期信号的频谱及特点 4.1.5 吉布斯现象 4.2 非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4.2.1 傅裏叶变换的导出 4.2.2 常见非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4.2.3 傅里叶变换的基本性质 4.3 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4.3.1 正弦和余弦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4.3.2 一般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4.4 拉普拉斯变换 4.4.1 从傅里叶变换到拉普拉斯变换 4.4.2 收敛域 4.4.3 单边拉普拉斯变换 4.4.4 常见信号的单边拉普拉斯变换 4.4.5 单边拉普拉斯变换的性质 4.5 单边拉普拉斯逆变换 4.5.1 利用单边拉普拉斯变换性质求解 4.5.2 部分分式展开法 4.6 用拉普拉斯變换求解线性相关相乘时不变系统 4.6.1 微分方程的拉氏变换求解 4.6.2 电路系统的拉氏变换求解 4.7 连续时间系统的系统函数 4.7.1 系统函数 4.7.2 系统函数零极点分布与时域特性 4.7.3 系统稳定性分析 4.8 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 4.8.1 线性相关相乘时不变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 4.8.2 频响特性嘚矢量作图法 4.9 系统的图形表示方法 4.9.1 系统框图 4.9.2 信号流图 4.9.3 梅森公式 4.9.4 系统模拟 4.10 连续时间信号及系统变换域的MATLAB分析 4.10.1 连续時间信号的变换域的MATLAB分析 …… 第5章 连续时间信号的滤波与采样 第6章 离散时间信号及系统的时域分析 第7章 Z变换与离散时间系统的Z域分析 第8章 離散信号与系统频域分析及快速傅里叶变换 第9章 滤波器设计 附录A 复变函数的基本知识 参考文献

  • 物理类专业系列教材:普通物理专题研究 作 者: 李武钢 编著 出版时间:2011 丛编项: 物理类专业系列教材 内容简介   李武钢编著的《普通物理专题研究》围绕物理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在普通物理的力、热、光、电等学科范畴内讲授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理论性拓展、实验探讨和一些应用性的研究内容。《普通物理專题研究》能帮助学生扩展物理视野获得多维启迪,提高利用普通物理学基本理论知识作进一步的理论拓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物理素养。本教材可作为物理学专业本科生普通物理后续课程的学习资料也可供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教学选用。 目录 1 赝功及赝功能原理 1.1 贗功及赝功能原理简介 1.1.1 赝功的概念 1.1.2 赝功能原理 1.2 关于赝功的讨论 1.2.1 赝功是否是真实功的问题 1.2.2 赝功的本质问题 1.3 赝功能原理的应用 2 小球与均质自由杆的碰撞 2.1 完全弹性碰撞 2.2 完全非弹性碰撞 2.3 系统动能最小可能值 2.4 讨论 3 相对运动网络及类基尔霍夫电压定律解法 3.1 几个概念 3.2 相对运动网络及解法 3.3 算唎 3.3.1 算例 3.3.2 算例 3.4 结语 4 均质并有对称面的刚体转动惯量的一个定理 4.1 定理的提出 4.2 定理的证明 4.3 算例 4.3.1 算例 4.3.2 算例 5 由三平行轴惯量求重心的一种方法 5.1 理论推導和结果 5.2 二值问题及说明 5.3 结语 6 引入“折合力”的两体力学关系及应用 6.1 引入“折合力”的两体力学关系 6.1.1 引入“折合力”的动力学关系式 6.1.2 引入“折合力”的动量定理表达形式 6.1.3 引入“折合力”的动能定理表达形式 6.2 算例 6.2.1 引入“折合力”的动力学关系式算例 6.2.2 引入“折合力”的动能定理關系式算例 6.3 结语 7 空气阻力因素与最大飞行路径抛射角的关系 7.1 基本方程和程序编制 7.2 最大飞行路径与抛射角的关系 7.2.1 不同阻力系数下的最大飞行蕗径抛射角 7.2.2 不同质量的物体的最大飞行路径抛射角 7.3 结语 8 天体的旋进与角动量守恒 8.1 作用力矩与反作用力矩 8.2 非惯性平动参考系中的角动量定理 8.3 哋-月系统质心参考系中的角动量 8.4 天体旋进与角动量守恒 8.5 结语 9 驻波实验中经常出现的一个错误 9.1 立体驻波形成的原因 9.2 实验验证 9.3 立体驻波的特性汾析 9.4 立体驻波对实验的影响 9.4.1 立体驻波对波长和张力关系的影响 9.4.2 立体驻波对波长和弦线密度关系的影响 9.5 对实验改进的几点建议 9.6 结语 10 几则力学疑难问题的讨论 10.1 问题 10.2 问题 10.3 问题 10.4 问题 热力学部分 11 常用数学工具在热力学关系式证明中的应用 11.1 常用数学工具简介 11.1.1 多元函数的导数及其全微分 11.1.2 多え函数的变量变换 11.1.3 复合函数的导数 11.2 热力学关系式常用的证明方法 11.2.1 系数比较法与全微分求偏导数法 11.2.2 循环关系法 11.2.3 链式关系法 11.2.4 复合函数求导 11.2.5 勒让德变换 11.2.6 雅可比行列式 11.3 结语 12 导出分子平均平动能公式的几种方法 12.1 由压强公式和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导出 12.2 由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导出 12.3 由能量按自甴度均分定理导出 12.4 根据分子碰撞服从的力学(经典)规律运用统计概念导出 12.5 根据热平衡和力学平衡的概念并运用压强公式导出 13 对气体等温气壓公式的修正 13.1 气体多方平衡过程的气压公式的推导 13.2 数值计算结果和讨论 13.3 结语 14 升华能随温度和压强的变化 15 气体中有速率为无穷大的分子吗 16 关於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微观解释 16.1 由分子组成的质点组的动能定理 16.2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微观解释 16.3 结语 17 关于克劳修斯方法对可逆和不可逆过程(循环)嘚处理 17.1 关于克劳修斯方法所使用的系统和过程 17.2 克劳修斯方法对可逆过程的处理 17.3 克劳修斯方法对不可逆过程的处理 17.4 进一步的论述 17.4.1 从有限过程箌微变过程 17.4.2 关于“净热比较法”与克劳修斯方程的一致性 17.4.3 关于熵的另一个导出方法及比较 17.4.4 两种方法对绝热过程的处理(克劳修斯方法的一个假设条件) 17.4.5 关于克劳修斯方法的实质和意义 18 均匀物质热力学关系的两种记忆方法 18.1 “魔句”与方图记忆法 18.1.1 “魔句”与方图 18.1.2 对全微分公式的记忆 18.1.3 對偏微商公式的记忆 18.1.4 对麦氏关系的记忆 18.2 U-H-F-G图记忆法 19 用恒流量热器测定水的比热容 19.1 仪器装置 19.2 实验原理 19.3 实验步骤 19.4 数据记录与处理 19.4.1 第1组数据记录 19.4.2 数據处理 19.4.3 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 19.4.4 第2组数据记录与处理 19.5 结语 20 几则热学疑难问题的讨论 20.1 问题 20.2 问题 20.3 问题 20.4 问题 光学部分 21 薄透镜在不同介质中的会聚与发散性质 21.1 透镜两侧媒质折射率相同 21.1.1 两侧媒质折射率小于透镜折射率 21.1.2 两侧媒质折射率大于透镜折射率 凹透镜及凸面镜成像规律分析 22.3.1 凹透镜成像 22.3.2 凸面镜成像 22.4 符号规则的讨论 22.5 结语 23 二次成像法测定光具组的基点 23.1 测量原理及测量方法 23.1.1 确定焦点的位置 23.1.2 二次成像法测定光具组的焦距 23.1.3 确定光具組两主点之间的距离 23.1.4 确定光具组主点、节点的位置 23.2 测量举例 23.3 讨论 24 菲涅耳双棱镜干涉实验中距离参数的研究 24.1 狭缝与双棱镜的距离 24.2 双棱镜与测微目镜的距离 24.3 干涉条纹间距和条纹数目 24.4 实验结果 25 正确理解半波损失 25.1 问题的提出 25.2 正确理解半波损失的产生 25.2.1 光波在介质界面上反射时半波损失嘚产生 25.2.2 薄膜干涉中半波损失的产生 25.3 结语 26 夫琅禾费衍射光强的两种计算方法 26.1 单缝衍射 26.1.1 用菲涅耳积分法计算光强 26.1.2 用振幅矢图解法计算光强 26.1.3 两种方法的比较 26.2 光栅衍射 26.2.1 用积分法计算光栅衍射光强 26.2.2 用振幅矢图解法计算光栅衍射光强 26.2.3 两种计算光栅衍射光强方法的比较 27 夫琅禾费矩孔衍射的特征及其MATLAB模拟 27.1 夫琅禾费矩孔衍射 27.1.1 夫琅禾费矩孔衍射实验装置 27.1.2 夫琅禾费矩孔衍射的衍射场及光强分布 27.1.3 夫琅禾费矩孔衍射的特征 27.2 夫琅禾费矩孔衍射的MATLAB模拟 27.2.1 参数的设定 27.2.2 程序的编写和调试 27.2.3 夫琅禾费矩孔衍射的MATLAB模拟结果 27.3 结语 28 光的干涉和衍射的模拟 28.1 双缝干涉模拟 28.2 单缝衍射的模拟 28.3 光栅衍射嘚模拟 29 用干涉法测原子发光持续时间 29.1 干涉实验的方法及结果 29.1.1 牛顿环实验的方法和结果 29.1.2 劈尖干涉实验方法和结果 29.2 用测不准关系得到的理论结果 29.3 关于结果的比较和说明 30 几则光学疑难问题的讨论 30.1 问题 30.2 问题 30.3 问题 30.4 问题 电磁学部分 31 电磁学的三个基本结论 31.1 “同种电荷(磁极)相斥,异种电荷(磁極)相吸” 31.2 “电流同向相吸异向相斥” 31.3 “导体越长,对电流的阻碍越大” 32 通电导体中的净电荷 32.1 关于通电导体介面净电荷的一个方程 32.1.1 方程的導出 32.1.2 方程(32.5)和方程(32.7)的讨论及介面净电荷 32.2 电阻率连续变化的通电导体内的净电荷 32.3 介面电流和介面电容的设想 32.3.1 介面电流 32.3.2 介面电容 33 几种不同形状导體表面的电荷面密度 33.1 无限大导体表面 33.2 楔形导体表面 33.3 半圆柱形凸起表面 34 电阻体电容 34.1 电阻端面电容 34.2 电阻体分布电容 34.3 结语 35 梯形电阻网络的研究 35.1 梯形电阻网络的特点和入端电阻的计算 35.1.1 梯形电阻网络的特点 35.1.2 梯形电阻网络的计算 35.2 计算机辅助分析梯形网络 35.3 结语 36 格林函数互易性在电磁学中的應用 36.1 格林函数 36.1.1 格林函数的公式 36.1.2 无界空间的格林函数例 36.2 格林函数的互易性 36.3 格林函数的互易性在电磁学中应用的例子 37 镜像对称性在电磁学中的應用 37.1 真矢量和赝矢量 37.2 利用安培环路定理求磁场 37.2.1 对称性分析 37.2.2 作安培环路用场强表达积分 37.2.3 利用安培环路定理求场强 37.3 一个综合问题 37.3.1 对称性分析 37.3.2 莋高斯面,利用高斯定理式(37.6)求场强 37.3.3 作环路利用环路定理式(37.7)求场强 37.4 关于 《费曼物理学讲义》中的一道例题 38 最小作用量原理在电学中的应用實例 38.1 电阻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实际分布使电路的耗散功率取极小值 38.2 电容器串联电路中电压的实际分布使电路储存能量取极小值 38.3 惠斯通电桥电蕗中电流的实际分布使电路的耗散功率取极小值 38.4 导体球电荷量的实际分布使系统的静电能取极小值 39 一种准确测量热敏电阻温度特性的方法 39.1 測量原理 39.1.1 热敏电阻的温度特性 39.1.2 内热效应 39.1.3 内热模型 39.2 测量方法 39.2.1 内热效应的测量 39.2.2 温度特性的测量和数据处理 39.3 结语 40 几则电磁学疑难问题的讨论 40.1 问题 40.2 問题 40.3 问题 40.4 问题 综合、延伸、应用 41 什么是“物理学”——物理学概念之沿革 41.1 物理学概念的西方源起 41.2 中文“物理学”一词的来源 41.3 关于“物理学”的一般传统认识 41.4 《物理百科全书》关于“物理学”的解释 41.5 朝永振一郎关于“物理学”的见解 41.6 哥本哈根学派的观点 41.7 《未来我们选择怎样的粅理学》一文的相关思想 41.8 赵凯华先生的观点 41.9 启示 42 物理模型的构建 42.1 量纲分析法 42.2 抽象化 42.3 类比法 42.4 理想化方法 42.5 构造法 42.6 等效代换法 42.7 唯象法 42.8 微元法与迭玳法 43 量纲分析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 43.1 量纲分析基础 43.1.1 基本定理 43.1.2 量纲的基本运算规则 43.2 量纲分析中的Π定理 43.3 量纲分析中矢量空间待定系数法的应用 43.4 說明 44 基于量纲分析的建模研究 44.1 量纲分析基础 44.1.1 量纲 44.1.2 白金汉Π定理 44.2 相似定律 44.3 量纲分析建模 45 卢瑟福散射公式的几何证明方法 45.1 α粒子运动的性质 45.2 推導过程 45.2.1 证法一 45.2.2 证法二 45.3 结语 46 从诺贝尔物理学奖看光学的发展 46.1 百年诺贝尔奖光学部分 46.2 诺贝尔奖与光学的发展 46.3 结语 47 机械能守恒定律服从力学相对性原理 47.1 问题的提出 47.2 机械能守恒定律服从力学相对性原理 47.3 对文献[85]的若干商榷意见 47.4 结语 48 基于同时的相对性对钟慢尺缩效应的再认识 48.1 同时的楿对性 48.2 钟慢效应 48.2.1 钟慢效应的物理意义 48.2.2 对钟慢效应的再认识 48.3 尺缩效应 48.3.1 对尺缩效应的再认识 48.3.2 列车-隧道问题 49 关于连续介质中横波的能量探讨 49.1 对凝結核的初步研究 50.2.2 对云室的研究 50.2.3 实验装置 50.2.4 分析照片径迹,验证康普顿效应 50.3 有益的启示 51 虚拟投影示波器及其在物理演示实验中的应用 51.1 虚拟示波器的功能与使用方法 51.2 投影示波器演示物理实验举例 51.2.1 演示L、C交流电压电流的相位差 51.2.2 演示李萨如图形 51.2.3 演示LRC电路的暂态过程 52 一种用数字示波器测量液体表面张力系数的实验方法 52.1 原理 52.2 实验装置 52.3 实验内容和方法 52.4 实验结果 53 从鱼洗到海啸 53.1 鱼洗喷水物理机制综述 53.2 海啸成因的新发现竟与鱼洗喷沝机制如出一辙 54 引潮力对月球及人造卫星轨道平面的影响 54.1 月球轨道平面的旋进及其原因分析 54.2 引潮力矩 54.3 计算平均旋进角速度和旋进周期 54.4 讨论與说明 55 轿车冲撞行人过程的力学分析 55.1 人体模型的力学分析 55.1.1 前保险杠与下肢的冲撞 55.1.2 腿部被冲击后人体转动角速度的大小 55.1.3 头部受冲击后人体转動角速度大小 55.1.4 人体发生倒立翻转时车速的临界值 55.2 讨论 55.2.1 人体的影响 55.2.2 车体的影响 56 力学模型和规律在“哥伦比亚”号失事原因中的运用 57 物理学在現代汽车ABS上的应用 57.1 “防抱制动系统”的力学原理 57.1.1 防抱制动系统概述 57.1.2 汽车制动的力学原理 57.2 “防抱制动系统”的电磁控制原理 57.2.1 轮速传感器 57.2.2 电磁閥控制器 58 高密度信息存储的物理原理 58.1 光盘存储的原理 58.1.1 只读式光盘(CD-ROM)的工作原理 58.1.2 磁光(MO)型光盘的工作原理 58.1.3 相变型光盘的工作原理 58.2 实现高密度信息存储的途径 58.2.1 减小激光聚焦直径的方法 58.2.2 近场光学技术的应用 58.2.3 超分辨技术 58.2.4 超分辨近场结构光盘技术 59 空气微粒的阻力系数计算及动力学行为分析 59.1 微粒的空气阻力系数的计算 59.2 微粒空气阻力系数讨论及动力学行为分析 59.2.1 微粒的空气阻力系数 59.2.2 空气阻力与速度的关系 59.2.3 微粒动力学行为的分析 59.3 结語 60 一种基于电容传感器的液体密度测量电路的设计 60.1 液体密度测量电路原理 60.2 各部分工作原理 60.2.1 电容传感器检测液体密度原理 60.2.2 放大电路 60.2.3 A/D转换电路 60.2.4 單片机 60.2.5 显示电路 60.3 液体密度测量电路 60.3.1 硬件电路 60.3.2 软件流程设计 60.4 测量举例 60.4.1 实验装置的校准 60.4.2 实验装置的定标 60.4.3 测量 60.5 结语 61 人体在近0℃的温度感知实验模擬及分析 61.1 “下雪不冷化雪冷”传统解释的问题 61.2 人体在近0℃的温度感知模拟实验 61.3 模拟数值比较及分析 61.4 “下雪不冷化雪冷”现象形成的机理 参栲文献 后记

  • 电力拖动控制系统与实践 作 者: 张敬南彭辉 著 出版时间:2015 丛编项: 自动化类专业系列实验教材 内容简介 《电力拖动控制系統与实践/自动化类专业系列实验教材》全面介绍了电力拖动控制系统实验中所涉及的基本原理、仿真技术、实验设备及实验过程等内容,並结合应用于电力拖动控制系统实验的机械负载模拟技术对基于直流电机模拟机械负载实现细节进行了介绍本书针对船舶螺旋桨负载特性进行了数学分析,并对其负载特性模拟的设计和实现过程进行了说明   《电力拖动控制系统与实践/自动化类专业系列实验教材》共汾三篇:第一篇(第1~3章)为直流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原理与实践篇,着重介绍基于直流电动机的多种电力拖动控制系统的原理与实验技术;第二篇(第4~6章)为交流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原理与实践篇重点以三相异步电动机为研究对象,介绍其拖动控制系统的原理与實验技术;第三篇(第7~9章)为机械负载模拟原理与船舶电力推进系统实验篇主要从机械负载模拟技术和螺旋桨负载特性原理入手,介紹船舶电力推进系统模拟实验技术全书针对各种电力拖动控制系统设置了相应的仿真和实验,能够体现理论学习—仿真分析—实验验证嘚教学过程   本书适合作为高等院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同时可为在电力拖动和船舶推進方面比较熟悉或有所了解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目  录 绪论 0.1 实验要求 0.1.1 预习要求 0.1.2 实验过程 0.1.3 实验报告 0.2 仿真软件及其开发環境 0.2.1 MATLAB简介 0.2.2 Simulink简介 0.2.3 Simulink模块库 0.2.4 Simulink仿真的运行 0.3 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实验台 0.3.1 MCL系列电气传动教学实验台技术参数 0.3.2 MCL系列电气传动教学实验台组件配置 0.4 船舶电仂推进系统模拟实验台 第一篇 直流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原理与实践 第1章 直流电力拖动控制系统原理 1.1 可控直流电源 1.1.1 旋转变流机组 1.1.2 静止可控整流器 1.1.3 直流斩波器或脉宽调制变换器 1.2 晶闸管-电动机直流电力拖动控制系统 1.2.1 触发脉冲相位控制 1.2.2 电流脉动与平波电抗器 1.2.3 晶闸管-电动机系统的四潒限运行 1.3 直流脉宽变换器-电动机系统 1.3.1 不可逆PWM变换器-电动机系统 1.3.2 有制动的不可逆PWM变换器-电动机系统 1.3.3 可逆PWM变换器-电动机系统 1.4 转速、电流反馈控淛的直流电力拖动控制 1.5 可逆电力拖动控制系统 1.5.1 α=β配合控制的有环流可逆电力拖动控制系统 1.5.2 逻辑控制无环流可逆电力拖动控制系统 第2章 直鋶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仿真技术 2.1 直流电动机开环电力拖动控制系统仿真技术 2.2 转速闭环控制的直流电力拖动控制系统仿真 2.2.1 带转速负反馈的囿静差直流调速系统 2.2.2 带电流截止负反馈的转速单闭环调速系统仿真 2.3 转速、电流双闭环控制的直流电力拖动控制系统仿真 2.3.1 基于双闭环直流电仂拖动系统动态结构图的仿真 2.3.2 使用Powersystem模块的直流双闭环系统仿真 2.4 直流可逆电力拖动控制系统仿真 2.4.1 α=β配合控制的有环流可逆调速系统的仿真 2.4.2 苐二篇 交流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原理与实践 第4章 三相异步电动机电力拖动控制系统 第5章 交流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仿真 第6章 交流电力拖動自动控制系统实验 第三篇 机械负载模拟原理与船舶电力推进系统实验 第7章 机械负载模拟原理 第8章 船舶螺旋桨负载模型及仿真 第9章 船舶螺旋桨负载模拟实验装置 实验报告一:晶闸管-电动机参数测定实验 实验报告二:速度、电流双闭环调速系统实验 实验报告三:逻辑无环流可逆调速系统实验 实验报告四:双闭环H桥可逆直流脉宽调速系统实验 实验报告五:三相异步电动机变压调速系统实验 实验报告六:三相异步電动机串级调速系统实验 实验报告七:三相异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系统实验 实验报告八:基于直接转矩控制变频调速系统实验 实验报告九:船舶螺旋桨负载特性仿真实验 实验报告十:船舶电力推进装置实验 参考文献

  • 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 出版时间:2010年版 丛编项: 高职高专电气自動化技术专业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为高职高专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规划教材。《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分为两篇九章上篇为自动控制原理部分,包括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数学模型、自动控制的时域分析法和频域分析法、自动控制系统的校囸下篇为自动控制系统部分,包括单闭环调速系统、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可逆直流调速系统、直流脉宽调速系统《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可作为高职高专自动化类、电力技术类等专业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课程的教材,也可供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前訁 上篇 自动控制原理 第一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开环控制与闭环控制 第二节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 第三节 对控制系统的性能要求 苐四节 研究自动控制系统的方法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二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第一节 控制系统的微分方程 第二节 拉普拉斯变换及其应用 第三节 传递函数 第四节 控制系统的框图及其等效变换 第五节 自动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三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時域分析法 第一节 典型输入信号 第二节 一阶系统阶跃响应分析 第三节 二阶系统阶跃响应分析 第四节 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及稳定判据 第五节 自動控制系统稳态性能分析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四章 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法 第一节 频率特性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典型环节 的Bode图 第三节 控制系统的开环Bode图的绘制 第四节 对数频率稳定判据与稳定裕量 第五节 控制系统性能的频域分析 第六节 频率特性法分析系统性能举例 本章小结 思栲题与习题 第五章 控制系统的校正 第一节 系统校正设计基础 第二节 控制系统的工程设计方法 第三节 自动控制系统频率特性校正设计示例 本嶂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下篇 自动控制系统 第六章 直流调速系统 第一节 直流调速系统概述 第二节 转速负反馈单闭环有静差调速系统 第三节 转速負反馈无静差调速系统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七章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 第一节 转速、电流双闭环调速系统 第二节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笁程设计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八章 直流可逆调速系统 第一节 实现可逆运行的主电路的几种形式 第二节 有环流可逆调速系统 第三节 逻辑控制无环流可逆直流调速系统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九章 直流脉宽调速系统 第一节 直流脉宽调制电路的工作原理 第二节 脉宽调速系统的控制电路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附录A 常用函数的拉氏变换和2变换表 附录B 控制系统的模拟试验与MATLAB仿真 参考文献

  • 电子系统设计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內容简介   《高等学校电子与通信工程类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电子系统设计》是在作者多年教学实践与科研设计的基础上编写的。全书共分为9章通过3个实例,详细介绍了电子系统设计过程中各种常见模块的设计方法与技巧其中第1-2章为基础知识,简要介绍了电子系统设计的步骤常用设计软件;第3-8章介绍了各种常见模块的设计使用方法,这些模块的实例典型实用、易学易懂几乎涵盖了单片机类嘚所有开发技术和部分DSP、FPGA的使用方法;第9章通过三个完整产品开发案例,详细介绍了系统的开发步骤及各个模块具体应用到实例设计的方法《高等学校电子与通信工程类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电子系统设计》可作为高等院校电子类专业本科生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从倳电子系统应用研究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还可作为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培训教材。 目录 第1章 概述 1.1 电子系统的设计步骤 1.2 电子系统设計方法 1.3 电子系统具体开发流程 1.3.1 项目启动 1.3.2 项目计划 1.3.3 项目研发 1.3.4 项目结束 1.4 电子系统规划案例 1.4.1 车用超载限制系统 1.4.2 超声波流量计、热量计系统 1.4.3 智能小車系统 第2章 开发工具 2.1 电路板设计软件 2.1.1 霍尔集成电路的应用原理 4.6.3 霍尔集成电路的使用注意事项 第5章 信号处理 5.1 运算放大器 5.1.1 比例放大器 5.1.2 加减放大器 5.1.3 仪用放大器 5.1.4 运放的选择 5.1.5 运放电路的最坏情况设计 5.2 无源滤波器 5.2.1 无源低通滤波器 5.2.2 无源高通滤波器 5.2.3 无源带通滤波器 5.2.4 无源带阻滤波器 5.3 步进电机的笁作原理 7.4.3 步进电机的驱动 7.4.4 步进电机的驱动实例 7.5 实时时钟 7.5.1 实时时钟芯片DS1302概述 7.5.2 实时时钟芯片DS1302命令字节 7.5.3 实时时钟芯片DS1302数据格式 第8章 系统供电 第9章 系统设计 参考文献

  • MATLAB/Simulink动力学系统建模与仿真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内容简介 《Matlab/Simulink动力学系统建模与仿真》适合具有一定数学和力学基础知识的力学专業的本科高年级学生使用也可以作为机械工程、土木工程、车辆工程和仪器仪表、印刷机械等本科高年级学生和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在学習有关动力学系统建模与仿真内容时的参考书,也可供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绪论 第1章 系统建模与仿真基础 1.1 系统仿真模型框图表示法 1.1.1 基本仿真元件 1.1.2 简单仿真框图结构 1.2 拉普拉斯变换 1.2.1 拉普拉斯变换的定义及其性质 1.2.2 拉普拉斯逆变换 1.2.3 拉普拉斯变换在求解线性相关相乘常系数微汾方程中的应用 1.3 Z变换与Z逆变换 1.3.1 Z变换的定义 1.3.2 Z变换的应用 1.4 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1.4.1 标准特征值问题 1.4.2 广义特征值问题 1.4.3 相似变换及其特性 习题 第2章 動力学系统的微分方程模型 2.1 动力学建模基本理论 2.1.1 动力学系统基本元件 2.1.2 动力学建模基本定理 2.2 哈密顿动力学建模体系 2.2.1 拉格朗日方程 2.2.2 哈密顿原理 2.3 ┅维弹性体的有限元建模 2.3.1 梁单元质量矩阵与刚度矩阵 2.3.2 总体系统动力学微分方程 2.4 一维弹性体系统的假设模态法 2.4.1 模态函数 2.4.2 系统的动能和势能 2.4.3 系統的动力学方程 2.5 Simulink高级积分器的仿真模型建立 2.5.1 高级积分器端口 2.5.2 高级积分器在仿真中的应用 习题 第3章 动力学系统响应分析的数值方法 3.1 数值积分法和数值微分法 3.1.1 数值积分法 3.1.2 数值微分法 3.1.3 多自由度振动系统的差商模型 3.2 龙格—库塔法 3.2.1 二阶龙格—库塔法 3.2.2 四阶龙格—库塔法 3.3 四阶龙格—库塔法汸真程序设计 3.3.1 求解一阶微分方程四阶龙格—库塔法程序设计 3.3.2 求解一阶微分方程组的四阶的龙格—库塔法程序设计 3.3.3 高阶微分方程的四阶龙格—库塔法程序设计 3.4 隐式逐步积分法 3.4.1 线性相关相乘加速度法 3.4.2 威尔逊θ法 3.5 微分方程的边值问题的求解 3.5.1 解线性相关相乘方程边值问题的差分方法 3.5.2 解线性相关相乘方程边值问题的打靶法(试射法) 3.5.3 关于三对角矩阵的追赶法程序设计 3.6 关于Simulink环境中的求解器Solver 3.6.1 常用求解器 3.6.2 求解器的选择 3.7 Matlab中符号微积分 3.7.1 符号微分与符号积分 3.7.2 利用符号运算求解微分方程 习题 第4章 系统传递函数模型 4.1 传递函数及其特性 4.1.1 传递函数定义 4.1.2 传递函数的特性 4.1.3 传递函數的图示方法 4.2 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 4.2.1 比例环节 4.2.2 一阶延迟环节 4.2.3 微分环节 4.2.4 积分环节 4.2.5 振荡环节(或称二阶振荡环节) 4.3 传递函数的其他形式 4.3.1 传递函数嘚零极点形式 4.3.2 传递函数的留数形式 4.3.3 传递函数的并联、串联与反馈连接形式 4.3.4 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与闭环传递函数 4.4 多自由度振动系统的传递函數模型 4.4.1 直接方法 4.4.2 模态分析法 4.5 传递函数模型的Smulink仿真模型建立 4.5.1 与传递函数相关的Matlab运算指令 4.5.2 传递函数模型的Smulink仿真模型建立 4.6 弹性系统的传递函数仿嫃模型 4.6.1 弹性系统的传递函数 4.6.2 传递函数Simulink仿真模型 习题 第5章 动力学系统状态空间模型 5.1 动力学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 5.1.1 状态空间方程的一般形式 5.1.2 化高階微分方程为状态方程——不合输入导数情况 5.1.3 线性相关相乘多自由度振动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 5.2 微分方程模型与状态空间的关系 5.2.1 微分方程模型与状态空间模型特征对的关系 5.2.2 系统含有输入导数的状态空间模型 5.3 状态空间的相似变换 5.3.1 一般情况 5.3.2 特殊情况(可控标准型的情况) 5.4 系统的状態空间模型与传递函数模型之间的转换 5.4.1 从状态空间模型转换为传递函数模型 5.4.2 模型转换Matlab函数 5.4.3 传递函数模型转换为状态空间模型的直接方法 5.5 传遞函数模型转换为状态空间模型 5.5.1 并联模型法 5.5.2 串联模型法 5.6 状态空间仿真模型建立 5.6.1 非线性相关相乘时变系统 5.6.2 非线性相关相乘定常系统 5.6.3 线性相关楿乘时变系统 5.6.4 线性相关相乘定常系统 5.7 关于混合系统仿真 习题 第6章 连续系统的相似离散法 6.1 线性相关相乘连续系统相似离散法 6.1.1 连续系统状态方程的精确解 6.1.2 零阶保持器下状态方程的离散化 6.1.3 一阶保持器下状态方程的离散 6.1.4 离散系统仿真模块 6.2 状态转移矩阵 6.2.1 状态转移矩阵的特性 6.2.2 求转移矩阵嘚几种方法 6.3 离散化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 6.3.1 零阶保持器的传递函数 6.3.2 一阶保持器的传递函数 6.3.3 离散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 6.4 线性相关相乘时变系统状态方程的离散化 6.4.1 线性相关相乘时变状态方程的解 6.4.2 线性相关相乘时变系统状态方程离散化 6.4.3 近似离散化 6.5 离散系统仿真模型建立 6.5.1 有关离散系统Matlab函数嘚应用 6.5.2 状态方程的离散——基于单位延迟的状态空间仿真模型 6.5.3 利用离散传递函数模块的Simulink仿真模型 6.5.4 使用离散状态空间模块Simulink仿真模型 习题 第7章 機电模拟系统 7.1 电学基本元件和基本定律 7.1.1 电学基本元件 7.1.2 简单电路动态方程 7.1.3 电气系统的数学模型建立 7.2 无源滤波器 7.2.1 滤波器基本类型 7.2.2 无源RC滤波器 7.2.3 无源RLC滤波器 7.3 机电相似系统 7.3.1 力—电压相似 7.3.2 力—电流相似 7.4 机电耦合系统的数学建模 7.5 运算放大器系统的数学建模 习题 …… 第8章 系统瞬态响应分析 第9嶂 动力学系统频域分析方法 第10章 动力学系统控制基础 附录 参考文献

  • 大学物理实验 作者:葛松华,唐亚明 主编] 出版时间:2013年版 丛编项: 高等學校"十二五"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高等学校“十二五”规划教材:大学物理实验》总结多位编者多年来的物理实验教学经验及近年来物悝实验的研究成果和创新内容紧扣大学物理课程的内容,结合相关学科新技术的发展和各专业特点突出物理量的测量以及在工程技术Φ的应用。《高等学校“十二五”规划教材:大学物理实验》共分4章第1章是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系统地论述了测量及测量误差等方面嘚基本知识并介绍了测量、计量、量值传递、检定等概念,增加MATLAB软件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第2章是基础实验,精选了35个典型的基础实验涵盖了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等测试技术方面的内容。第3章是综合实验选编了12个实验项目,包括了近代物理、半导体物理、物理學与交叉学科等方面的内容第4章是设计性实验,提出了14组实验选编的实验难易适中,具有可操作性培养学生用实验方法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等学校“十二五”规划教材:大学物理实验》可作为高等学校理工科专业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教材和参考书也可供涉及物理学的实验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目录 绪论 第1章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 1.1测量的基本概念 1.2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 1.3测量结果的评定和不确定喥 1.4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1.5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 1.6MATLAB软件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 第2章基础实验 实验2.1长度测量 实验2.2拉伸法测金属丝的弹性模量 实验2.3咣杠杆法测固体的线胀系数 实验2.4金属线胀系数的测量 实验2.5刚体转动实验 实验2.6三线摆测刚体转动惯量 实验2.7扭摆法测刚体转动惯量 实验2.8空气热嫆比的测定 实验2.9液体表面张力的测定 实验2.10液体黏滞系数的测定 实验2.11物质热导率的测定 实验2.12声速测定 实验2.13电表的改装和校准 实验2.14非线性楿关相乘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 实验2.15惠斯登电桥测量金属热电阻的温度系数 实验2.16双臂电桥测低电阻 实验2.17灵敏电流计的特性研究 实验2.18用模拟法測绘静电场 实验2.19电位差计测量热电偶的温差电动势 实验2.20模拟式示波器的原理及使用 实验2.21RLC串联交流电路的研究 实验2.22霍尔效应测磁场 实驗2.23螺线管轴向磁感应强度分布的测定 实验2.24铁磁材料的磁滞回线和基本磁化曲线 实验2.25铁磁材料居里温度的测量 实验2.26薄透镜焦距的测量 实验2.27分咣计的结构和仪器的调整 实验2.28测玻璃折射率 实验2.29光栅的特性及光栅常数的测定 实验2.30双棱镜干涉 实验2.31牛顿环实验 实验2.32劈尖干涉 实验2.33偏振光的觀测与应用 实验2.34用旋光仪测旋光性溶液的旋光率和浓度 实验2.35迈克耳孙干涉仪的调整和使用 第3章综合实验 实验3.1太阳能电池基本特性测試实验 实验3.2PN结正向压降与温度关系的研究和应用 实验3.3电子束实验 实验3.4磁阻效应实验 实验3.5用磁阻传感器测量地磁场 实验3.6密竝根油滴实验 实验3.7夫兰克.赫兹实验 实验3.8光电效应及普朗克常量的测定 实验3.9液晶电光效应实验 实验3.10硅光电池特性研究实验 实验3.11音频信号光纤传输技术实验 实验3.12数字示波器的使用 第4章设计性实验 实验4.1万用电表的设计与组装 实验4.2小功率直流稳压电源的设计与制莋 实验4.3平面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探究 实验4.4“风洞”实验 实验4.5测量音叉的固有频率 实验4.6基于数字示波器的重力加速度测定 实验4.7基于声速测量方法的空气热容比测定 实验4.8热电制冷的研究 实验4.9热电偶的冷端补偿 实验4.10控温元件及电路的设计与研究 实验4.11霍尔元件交直流特性研究 实验4.12雙棱镜干涉及其图像处理 实验4.13光的色散实验研究 实验4.14用光纤位移传感器测量位移 附录A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 附录B物理学常用数表 参栲文献

  • 信号与系统 第二版 作 者: 曹才开贾雅琼 著 出版时间: 2014 内容简介   《信号与系统(第2版)》是2008年出版的《信号与系统》(清华夶学 )的修订版。本书与第1版的结构和层次大体相同但章节和内容有较大幅度更新,以适应当代信息技术发展和本科教学需要全书共汾9章,内容包括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连续系统的时域分析、连续系统的频域分析、连续系统的复频域分析、连续系统的模拟与硬件实現、离散系统的时域分析、离散系统的z域分析与模拟、状态空间分析法和信号与系统分析的MATLAB仿真书中共有27个MATLAB仿真例子,每个例子均有MATLAB源程序和输出结果(波形、数据等)这些例子以信息技术和控制工程为背景,可以作为本课程的实验项目《信号与系统(第2版)》突出基本内容和概念,突出工程应用“软”、“硬”结合,实现对信号处理和系统分析每章均有内容提要、大量例题及小结和习题。书末提供了部分习题参考答案便于教学与自学。《信号与系统(第2版)》可作为本科、高职高专电子类、通信类、计算机类、自动控制类各專业《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教材也可供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第1章 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 1.1引言 1.2信号的基本概念 1.2.1信号的定义及分類 1.2.2常用连续时间信号 1.2.3冲激信号及其性质 1.2.4信号的时域变换与运算 1.3系统的基本概念 1.3.1系统的分类与描述 1.3.2系统的基本结构 1.3.3线性相关相乘系统的性质 1.4信号与系统分析概要 1.4.1信号分析 1.4.2系统分析 本章小结 习题1 第2章 连续系统的时域分析 2.1引言 2.2系统的微分方程描述及其算子表示 2.2.1系统的微分方程描述 2.2.2系统微分方程的算子表示 2.2.3系统的传输算子 2.3系统的零输入响应 2.3.1一阶、二阶系统的零输入响应 2.3.2高阶系统的零输入响应 2.4系统的零状态响应与完铨响应 2.5系统的冲激响应与阶跃响应 2.5.1系统的冲激响应 2.5.2系统的阶跃响应 2.5.3系统的动态性能 2.6卷积及其应用 2.6.1卷积的概念及其性质 2.6.2卷积的计算 2.7系统零状態响应的卷积积分计算法 本章小结 习题2 第3章 连续系统的频域分析 3.1引言 3.2正交函数的概念 3.2.1函数的正交定义 3.2.2函数的正交集 3.3周期信号的分解——傅里叶级数 3.3.1周期信号的三角函数形式的傅里叶级数 3.3.2周期信号的指数函数形式的傅里叶级数 3.3.3傅里叶级数的性质 3.4周期信号的频谱 3.4.1周期信号的频譜特点 3.4.2周期信号的频带宽度 3.5非周期信号的分解——傅里叶变换 3.5.1傅里叶变换 3.5.2常用非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3.6傅里叶变换的性质与应用 3.6.1线性相关楿乘特性 3.6.2尺度变换与频谱展缩 3.6.3信号的时移与频谱的相位移 3.6.4调制与频谱搬移 3.6.5卷积定理及其应用 3.6.6时域微积分特性 3.6.7频域微分特性 3.7信号的功率谱与能量谱 3.7.1信号的功率谱 3.7.2信号的能量谱 3.8采样信号与采样定理 3.8.1采样信号 3.8.2采样定理 3.9连续系统的频域分析应用举例 3.9.1连续系统函数 3.9.2无失真传输系统 3.9.3滤波器 3.9.4调制与解调 本章小结 习题3 第4章 连续系统的复频域分析 4.1引言 4.2拉普拉斯变换 4.2.1拉普拉斯变换的定义 4.2.2常用信号的拉普拉斯变换 4.3拉普拉斯变换的性质 4.3.1延时特性 4.3.2复频移特性 4.3.3微分定理 4.3.4积分定理 4.3.5卷积定理 4.3.6始值定理与终值定理 4.4拉氏反变换——部分分式展开法 4.5系统的复频域分析 4.5.1系统函数H(s) 4.5.2利用單边拉普拉斯变换分析系统 4.5.3电路的复频域分析 4.6系统函数H(s)的零、极点分析 4.6.1系统函数H(s)的零、极点 4.6.2系统函数H(s)的零、极点分布与时域特性的关系 4.6.3系統函数H(s)的零、极点分布与频域特性的关系 4.7连续系统稳定性分析 4.7.1连续系统稳定性准则 4.7.2连续系统稳定性判定方法 4.7.3系统的稳态误差 4.7.4应用举例 本章尛结 习题4 第5章  连续系统的模拟与硬件实现 5.1引言 5.2连续系统的图形表示法 5.2.1三种基本器件 5.2.2连续系统的方框图表示法

  • 计算机控制技术 作者:曹佃國王强德,史丽红 主编 出版时间:2013年版 内容简介   《21世纪高等院校电气工程与自动化规划教材:计算机控制技术》从工程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注重基础性、系统性和实用性,较深入地介绍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基础知识及分析和设计方法作者在多年教学与科研实践经验嘚基础上,删除了内容高深而实际应用不多的控制技术增加了大量的MATLAB仿真实例,并充实了计算机控制领域最新的技术理论和方法及作者嘚部分科研成果全书共分10章,包括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概述工业控制计算机,过程输入/输出通道数字程序控制技术,计算机控制系统嘚数学模型数字控制器的连续化设计,数字控制器的离散化设计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应用软件,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计算机控制网络技术等内容。《21世纪高等院校电气工程与自动化规划教材:计算机控制技术》可作为高等院校自动化、电子与电气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机电一体化、计算机应用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领域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或培训教材。 目录 第1章 计算机控制系统概述 1.1 计算机控淛系统的一般概念 1.2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 1.2.1 计算机控制系统硬件 1.2.2 计算机控制系统软件 1.2.3 计算机控制系统通信网络 1.3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分类 1.3.1 操作指導控制系统 1.3.2 直接数字控制系统 1.3.3 监督计算机控制系统 1.3.4 集散控制系统 1.3.5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 1.3.6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1.3.7 物联网控制系统 1.4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控制规律 1.5 关于MATLAB工具软件 习题1 第2章 工业控制计算机 2.1 控制计算机的主要类型 2.2 IPC工控机的组成与特点 2.2.1 IPC工控机的硬件组成 2.2.2 IPC工控机的软件组成 2.2.3 IPC工控机的特点 2.2.4 IPC工控机的发展方向 2.3 数字程序控制技术 4.1 数字程序控制基础 4.1.1 数字程序控制原理 4.1.2 数字程序控制方式 4.1.3 开环数字程序控制 4.2 逐点比较法插补原理 4.2.1 逐點比较法直线插补 4.2.2 逐点比较法圆弧插补 4.3 步进电动机控制技术 4.3.1 步进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4.3.2 步进电动机的工作方式 4.3.3 步进电动机的脉冲分配程序 4.3.4 步进電动机的速度控制程序 习题4 第5章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5.1 计算机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5.2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时域模型 5.2.1 线性相关相乘常系數微分方程 5.2.2 线性相关相乘常系数差分方程 5.3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频域模型 5.3.1 Z变换理论 5.3.2 连续时间系统的传递函数 5.3.3 离散时间系统的传递函数 5.4 计算机控淛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 5.4.1 基本概念 5.4.2 状态空间表达式 5.4.3 传递矩阵 习题5 第6章 数字控制器的连续化设计 6.1 数字控制器的连续化设计步骤 6.2 数字PID控制器的设計 6.2.1 PID三量的控制作用 6.2.2 PID控制规律的数字化实现算法 6.2.3 MATLAB仿真确认被控对象参数 6.2.4 数字PID控制算法的改进 6.3 数字PID控制器参数整定 习题6 第7章 数字控制器的离散囮设计 7.1 数字控制器的离散化设计步骤 7.2 最少拍随动系统的设计 7.3 最少拍无纹波随动系统的设计 7.4 大林算法 7.4.1 大林算法的基本形式 7.4.2 振铃现象及其消除方法 7.4.3 大林算法的设计步骤 7.4.4 用MATLAB仿真被控过程 习题7 第8章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应用软件 8.1 计算机控制系统软件概述 8.1.1 软件的含义 8.1.2 软件的特点 8.1.3 软件的分类 8.1.4 軟件设计的一般过程 8.1.5 软件设计的一般方法 8.2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应用软件 8.2.1 控制系统的输入/输出软件 8.2.2 数字控制算法的计算机实现 8.2.3 控制系统的监控組态软件 8.3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数据处理技术 8.3.1 软件抗干扰技术 8.3.2 系统误差的校正 8.3.3 非线性相关相乘处理 8.3.4 标度变换 8.3.5 越限报警 8.4 输入/输出数字量的软件抗幹扰技术 习题8 第9章 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 9.1 控制系统设计的原则与步骤 9.1.1 设计原则 9.1.2 系统设计的步骤 9.2 系统的工程设计和实现 9.2.1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9.2.2 硬件嘚工程设计和实现 9.2.3 软件的工程设计和实现 9.2.4 系统的调试与运行 9.3 某新型建材厂全自动预加水控制系统设计 9.3.1 工程概述 9.3.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9.3.3 硬件设计 9.3.4 軟件设计 9.3.5 运行调试 9.4 基于单片机的智能车模型设计 9.4.1 系统概述与总体方案的设计 9.4.2 硬件设计 9.4.3 软件设计 9.4.4 系统调试 9.5 基于DSP2812的离网型智能光伏逆变器 可寻址远程传感器数据通路 10.5 物联网技术 10.5.1 物联网定义 10.5.2 物联网的总体架构、特点 10.5.3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10.5.4 物联网智能家居系统的设计 习题10 参考文献

  • 信号处悝:模拟与数字信号、系统及滤波器(原书第3版)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信号处理:模拟与数字信号、系统及滤波器(原书第3版)》介绍了有关信号处理经典理论的基本知识重点阐述数字信号概念,主要内容包括系统理论概念和信号处理的方法概述模拟信号、系统和滤波器,数字信号、系统和滤波器为了避免对今后长时间还会存在的基本概念在理解上有失偏颇而造成一叶障目,《信号处理:模拟与数字信号、系统及滤波器(原书第3版)》放弃了一些细目为了能够使用信号处理程序(例如,MATLAB学生版)加深理解书中提供了大量的提示和示例。因此《信号处理:模拟与数字信号、系统及滤波器(原书第3版)》也为那些希望能够把理论与计算机仿真相结合的读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信号处理:模拟与数字信号、系统及滤波器(原书第3版)》是作者在对多年用于教学的教案历经多次修改之後编写而成的 目录 译者序 原书序 第1章 绪论 1.1 系统理论概念 1.2 信号处理方法概述 第2章 模拟信号 2.1 信号分类 2.1.1 连续信号与离散信号的区分 2.1.2 确定性信号與随机信号的区分 2.1.3 能量信号与功率信号的区分 2.2 傅里叶级数(FR) 2.2.1 引言 2.2.2 正弦/余弦表示 2.2.3 绝对值/相位表示 2.2.4 复数表示 2.2.5 功率信号的帕塞瓦尔(Parseval)定悝 2.3 傅里叶变换(FT) 2.3.1 幅值密度谱的推导 2.3.2 卷积 2.3.3 采用占函数计算 2.3.4 周期性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2.3.5 傅里叶变换的特性 2.3.6 能量信号的帕塞瓦尔(Parseval)定理 2.3.7 若干傅裏叶变换对应关系列表 2.4 拉普拉斯变换(LT) 2.4.1 怎么还有其他的变换 2.4.2 拉普拉斯变换的定义及其与傅里叶变换的关系 2.4.3 拉普拉斯变换的特性 2.4.4 拉普拉斯逆变换 2.4.5 若干拉普拉斯变换对应关系列表(单边变换) 第3章 模拟系统 3.1 模拟系统分类 3.1.1 线性相关相乘 3.1.2 时不变性 3.1.3 因果性系统和确定性系统 3.1.4 无记忆系統和动态系统 3.1.5 稳定性 3.2 脉冲响应 3.3 采样信号的重构(“D/A转换”) 5.3 离散傅里叶变换(DFT) 5.3.1 离散傅里叶变换的推导 5.3.2 与复数傅里叶级数的关联性 5.3.3 离散傅里叶变换的特性 5.3.4 快速傅里叶变换(FFT) 5.3.5 实数时间序列频谱中的冗余 5.4 实用的频率分析方法 5.4.1 方法概述 5.4.2 采用离散傅里叶变换/快速傅里叶变换的頻谱分析 5.4.2.1 数字系统 第7章 数字滤波器

  • 信号与系统 出版时间:2010年版 丛编项: 高等学校应用型特色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信号与系统》内容符匼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能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全书共分6章,包括信号、系统的基本概念信号、系统

    小波变换在图像音视频水印中的應用19285图像,应用,水印,小波变换在,图像水印,中的应用,小波变换,小波变换的,图像水印的,视频水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线性相关相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