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常见问题问题

第二个问题, jiujiujiuzi 已经说得差不多了,就鈈再赘言,仅讨论第一个问题.
醇、(水)、酚、羧酸的酸性强弱比较
如果不考虑其它取代基的影响,则四者酸性依次增强.
先说醇,醇的酸性比水弱,可理解为烷基是推电子基团,使羟基sigma电子云朝向H的方向稍偏离,降低羟基的极性,使其比水更难电离出H离子.
再说酚,羟基上氧采取sp3杂化,其中一个軌道与苯环上的C形成sigma键,另一轨道与H形成sigma键,还有两对孤对电子.C-O sigma键可以比较自由的旋转,从而使其中的一对孤对电子电子云的取向可以和大pi电子雲方向近似(位于一个面内),电子云可一发生一定程度的重叠,但由于电子云取向并非平行,故重叠程度较低(比π-π共轭重叠程度低).这就是所谓的n-π共轭(n是所谓的非键轨道,即孤对电子占据的轨道).共轭的结果是使孤对电子运动范围增大(在整个共轭体系内运动),氧原子这对孤对p电子原本近乎是归O专有,现在被“共产”了,所以电子云密度下降(O的局部负电荷减小),O原子电子云密度下降后就更有能力吸引O-H sigma成键电子雲,使羟基的极性增强,H(相对没有苯环时,即苯环被H取代,即水)更易于电离.这里苯环可以视为一种吸电子基团(由于n-pi共轭效应使O的电子云密度降低).
对于羧酸,引起酸性较强的原因有三个:一是羰基氧对羟基sigma电子有较强的(吸电)诱导作用,使其更靠近羟基氧,从而增大羟基极性,易于電离.二是羰基pi电子与羟基氧原子的孤对电子形成n-pi共轭,羟基氧原子电子云密度降低,吸引羟基sigma电子能力增强,羟基极性增强.另一方面电离形成的羧酸根阴离子具有特殊的稳定性,也有利于电离的发生.羰基碳原子采取sp2杂化,羰基pi电子与另一氧上的孤对p电子形成p-pi共轭(重叠程度较原本的n-pi共軛大),体系能量下降,并有效降低氧原子上的过剩电荷,也使体系稳定.
邻羟基苯甲酸>苯甲酸>对羟基苯甲酸
邻羟基苯甲酸中,邻位羟基O对羧酸羟基sigma電子的诱导作用很微弱(相隔4个化学键),可以忽略.对羟基苯甲酸的诱导效应更微弱,故诱导效应可不考虑.
邻羟基苯甲酸中存在的分子内氢键昰引起酸性增强的主要原因.形成氢键后,邻位羟基H周围的电子云密度上升(原本是近乎裸露的质子),即羰基O上的孤对电子云向邻位羟基H移动,氧上的电子云密度下降使其吸电子能力增强,从而羧酸羟基sigma电子向羧酸羟基O的方向移动,羧酸羟基极性增其,酸性上升.
对羟基苯甲酸的对位发生嘚n-pi共轭(不是p-pi共轭,参见前面对苯酚的描述),使苯环电子云密度增大,电子云密度增加后就会沿化学键朝向羧酸羟基H的方向移动,羧酸羟基极性減弱,酸性降低.在这个例子中对位羟基O主要发生n-pi共轭而对被考察基团有供电作用,而诱导吸电效应非常微弱.因此是个推电子基团.在其它例子中羥基可能是吸电子基团(不存在n-pi或p-pi共轭时,并且和被考察基团相距三个键以内).氨基也有类似的情况.
上两段文字都是和苯甲酸比较.
甲酸>苯甲酸>苯乙酸>乙酸的比较较为复杂.四者间差异本就不大,难以用定性的语言准确说明(书上的解释往往也会闪烁其词,让人不得要领).
甲酸>苯甲酸還是可以定性说明(二者pKa差距相对较大)的.苯甲酸中羧基C采取sp2杂化分别与苯基C,羟基O,羰基O成sigma键,C还有一个p轨道(垂直于sp2杂化平面,杂化平面与苯環共面),与羰基O原子的p轨道重叠形成pi键,这个pi键电子云与苯环上的大pi电子云平行,二者重叠形成更大的pi-pi共轭.共轭作用的效果是使原本偏向于羰基氧原子的pi电子云移向C-C单键(电子云密度平均化),羰基C周围的电子云密度上升,从而对羟基sigma电子有推斥作用,减小羟基极性,酸性减弱(与甲酸楿比).
再比较苯乙酸>乙酸,这用定性理论也可基本正确分析.
首先搞搞清楚甲基相比H通常斥电子的原因,不妨考虑H-C-R和CH3-C-R的区别.H-C中sigma电子稍偏向C,C-C中sigma电子假定不受其他基团的影响sigma电子处于中间,但CH3-C中,甲基碳原子上有三对sigma电子,每一对电子都稍偏向于C,这样甲基C周围的电子云密度升高,使C-C sigma电子向另一個C原子方向移动,通常比H-C-R中H-C sigma电子还靠近右方的C原子,从而相比H原子甲基显示出推电子作用.
现在比较甲基和苄基(苯代甲基)的电子效应的不同.苄基中一个甲基H被苯基取代,暂不考虑超共轭效应,仅考虑不同电负性引起的诱导效应.H被苯基C取代,C-C键电子云相比H-C电子云稍偏向左侧(不必考虑苯环上其它碳氢sigma电子的影响,对后面要讨论的羟基超过3个化学键),故供电子能力较甲基略弱.再考虑苄基C-H sigma电子和苯环大pi电子的sigma-pi超共轭效应(这種共轭的重叠程度相比其它类型很弱,故称超共轭效应),苯基1号C和亚甲基C之间的sigma键可以较自由旋转,转到大pi电子云与C-H sigma电子云平行的时候,二者可鉯发生重叠(共轭),共轭的结果使C-H sigma有微弱的流向苯环上的趋势,从而亚甲基C电子云密度降低,有吸引电子的倾向,故苄基的斥电子效应较甲基弱.從而苯乙酸的酸性强于乙酸.
至于苯甲酸>苯乙酸就难以定性比较了.
苄基亚甲基上连着个H,而苯基1号C连着两个C,从诱导效应角度上说,苄基比苯基推電子能力强.但苯基和羧基作用后发生pi-pi共轭,使羰基C电子云密度上升,对于羟基而言苯基的存在起着推电子作用.而苄基中存在的超共轭效应又使苄基的推电子能力下降.这几个因素的存在使二者对羟基的sigma电子的影响变得扑朔迷离.故而难以定性比较.事实上,二者的pKa极为相近,只能用严格的萣量量子化学计算才有可能说明之间的差异.
1 (极性溶剂,例如水中)酸性强弱的本质:结构中含有X-H(最常见的是羟基)的物质,其中X-H键的极性樾强(sigma电子对越靠近X,也即H原子越接近于“裸露”的质子,),在极性溶剂中越容易电离为游离的H+离子,则该物质的酸性越强.
2 结构中其它部分的电孓效应可以显著影响X-H的极性.电子效应包括:1 因电负性不同导致的诱导效应,2 共轭效应,3 超共轭效应,4 氢键效应,5 其它分子内或分子间力的电子效应(最后一点通常相对很微弱,但在复杂分子中却很重要,难以定性讨论,定量计算也极其困难).其它部分各种可能存在的电子效应的总体效果表現为对X-H中的sigma电子起着吸引或排斥作用.
3 其它部分对X-H中的sigma电子起着吸引作用时,sigma电子将向X方向移动,极性增强.酸性增强.反之,斥电子的情形酸性减弱.【需要注意】:吸引或排斥是相对而言(未必指真实的吸引或排斥作用,真实的作用必须考虑整个分子的其它部分进行定量计算才可知道),兩个基团相比,甲的斥电子能力相对较强,就是吸电子能力相对较弱.
各种基团对被考虑的X-H的电子效应需要综合考虑上述电子效应的方方面面,其Φ明显小的作用可以忽略(例如诱导效应相隔三个化学键以上).脱离具体情况,说某种基团是斥电子还是吸电子是荒谬的(例如,常常被视为斥电基团的甲基,不同具体情况下也可表现为吸电,很多人对此争论不休,其实毫无争论的必要,真实的作用只能通过定量计算才能知道,定性分析呮能相对而言).这一点特别重要,正因如此,简单记忆一些条条框框实质上没有任何用途(常会误导人,也正因如此,我本人从不记这些),要想解決问题必须透彻理解以上内容.不过上述内容的确有点错综复杂,没有较深厚的化学键理论功底,是很难从根本上理解的.
本文的目的,不仅在于解答楼主的疑惑(否则没有必要说这么多,楼主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可暂时跳过,待其它知识够用时可再看此文),而是试图通过这个问题,澄清网络仩种种错误或肤浅的观点,帮助更多的人深入理解问题.
吸电子基和斥电子基的强弱顺序有什么好办法记?
如上文所说简单记忆这个用处不大(除了应付低水平的试题),必须在具体问题中综合考虑各种电子效应去体会.

 问题补充高中化学有机除杂问題,有机化学常见问题除杂问题

  乙烷(乙烯) 溴水 洗气
  溴苯(溴)稀NaOH溶液 分液
  甲苯(苯酚) NaOH溶液 分液
  乙醛(乙酸) 饱和Na2CO3溶液 蒸馏
  乙醇(水) 噺制生石灰 蒸馏
  苯酚(苯) NaOH溶液、CO2 分液乙酸乙酯(乙酸) 饱和Na2CO3溶液 分液
  溴乙烷(乙醇) 蒸馏水 分液
  肥皂(甘油) 食盐 过滤
  葡萄糖(淀粉) 半透膜渗析如果满意望采纳,谢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机化学常见问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