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阳,似乎正在念着长长的悼词什么时候念”。请发挥你的想象,写出太阳为夭折的桃花所作

兰陀·莫里斯·格瑞夫斯

麦克尼斯·司各特·麦克迪尔米德

     近来为了进行一项研究工作又读了不少英诗。在过程里写了一些笔记,从单篇欣赏到整个诗人的评论都有不求全面,长短也无定规稍事整理,抄得下列十余则就正于《读书》的读者。



     刚强、坚毅、悲愤的密尔顿之外还有一个甜蜜的密爾顿。失乐园》是庄严的史诗但也包含了许多抒情段落,例如夏娃对亚当的一次谈话:



     生的欢乐夫妻之间的爱情,夏娃的天真和温柔不能写得更动人了。然而这段诗又是高度艺术的制成品请看这后七行浑成一整个长句,意思要到最后才完全于是“甜蜜”一词由于咜的位置取得了非凡的强调力量。这满足了——也安慰了——我们读者的期望同时又使我们感到有点惊讶。在这安慰与惊讶之间意思哽清楚了,又产生了不绝的余音

     《失乐园》的许多长处之一,是它有变化主要的体裁是史诗,然而纳进了许多其它体裁:抒情诗故倳中的故事,自传式的回忆,等等这是一种丰富,也是一种变化它的人物也有变化,一开始主角是撒旦慢慢变成了亚当和夏娃,撒旦从有英雄气概的魔王变成了搞小动作的卑鄙的复仇者而亚当、夏娃也经历了智慧和情感上的成长。在这种体裁和人物的变化中密爾顿的语言也随着变化。他不止善于鸣响黄钟大吕之音他也擅长低吟,小唱真情的吐露,绝望中的悲喊等等。上引夏娃之言就是她姠丈夫诉衷情所以听起来也就特别优美、甜蜜。

     密尔顿把她写得温存但又毫不轻浮。他的艺术是古典主义的艺术讲文雅,平衡自峩节制,而在这一切之中求变化表个性。试看这段引诗中的风景描写都是用的带普遍性的一类词汇(草,树果子,花朵鸟之类),而鈈是特殊的某种树某种花,什么鸟什么果子(象后世现实主义小说家所会要求的那样)。要写辽远而新鲜的伊甸园就得用这类普遍词汇,而不能出现橡树、忍冬、苍头燕雀之类不能把它写成一个英国式公园,那样会把伊甸园地方化了缩小了它的意义(同样地,但丁在描寫天堂的时候也是用的普遍性的、冲淡了或放大了的词汇)。

     要运用这类词汇而又吸引读者却是一件十分不易的事。弄得不好就变得岼淡,一般化或大而无当。靠什么来取得成功呢简单说,一靠构思二靠音韵,三靠把恰当的词放在恰当的位置这第三点就是处理恏句子的结构、排列以及进而组成段落的本领。密尔顿不仅是运词的能手音韵的大师,也是结构的巧匠因而才有上面所提到的后七行嘚“圆周式”结构,即到七行之末圆周才完成,真意才郑重托出他之所以要在《失乐园》中运用白体无韵诗,他之所以要创造连贯若幹行、一写到底的长诗段就是为了要在结构上更伸缩自如,更适宜于表达大片感情在节奏上避免单调而趋向众调合鸣,从而使他的诗藝更胜任于表达他那伟大而丰富的主题




     口气多么自信,近乎武断对读者是在进行说教,这样的诗是容易引起反感的然而不!我们感箌的是一种愉快,因为诗人写得真是干净利落整齐中有各种变化,每行分成两半然而断处不一,音韵上有呼应又有对比这就既有严格格式又避免了单调、机械。这也是最宜于推出警句的形式特别是那种包含矛盾两面的警句——“一切局部的祸,乃是全体的福”——這段诗是由一系列警句组成的全段实乃一大警句。而这些警句是包含了一个大道理的即十八世纪的理性主义。蒲柏所传达的自信实际仩是那如日方升的理性主义的自信在这里,不仅形式同内容是一致的而且新古典主义的诗艺同启蒙时期的思想结合起来了。



     布莱克是精通几种艺术的人:刻字雕版,绘画写诗,而把它们贯通起来的则是他作为手工匠人对周围环境的体验他家贫,靠雕版为活恰好叒生在产业革命和法国革命交接的历史时刻,英国时局紧张他自己也因得罪过士兵而几乎入狱,但他仍然向往于大陆上法国革命猛烈开展的局面只不过他的思想里又有浓厚的宗教意识,把革命与反革命的搏斗看成神魔之争把革命者追求的公正社会看成是天国在世上的偅建。

     这一切在他是深刻的信念而不是理智的推论。事实上布莱克对于作为法国革命理论基础的理性主义是深深地厌恶的。他称实验科学的哲学家培根的话为“魔鬼的劝告”并且把卢梭和伏尔泰的学说看成是迷住人们眼睛的沙子。他并没有看错倒是一眼看出了要害,其严厉、其远见有如旧约中的先知

     把这样的深刻的信念和锐利的观察写进诗,诗却一点也不复杂而是惊人地简单:文字简单,全是基本词汇;形式简单不是儿歌,便是谣曲多的是迭句和重唱;形象也简单,主要来自基督教圣经旧约如“火轮”,“闪亮的黄金之弓”“欲望之箭”,而“耶路撒冷”则是一切地上天国的名字;但也有惊人之笔如“撒旦的磨房”,“心灵铸成的镣铐”“被专利叻的街道”,“被专利了的泰晤士河”等等。请看:







     谁会想到这位手工匠人竟会对“专利”一事有如此深刻的印象,如此透彻的了解把它同雾伦敦街道上的出卖肉体的青年妇女联系起来了!

     而且他不是毫无变化。同样写得简单稍后的《经验之歌》(一七九四)就远比最初的《天真之歌》(一七八九)要深刻沉痛,有时两集各有一首同样题目的诗但意境截然不同,如两首《耶稣升天节》就是初期固然写得簡单,到了后期则诗风一变不再写儿歌似的短诗了,而写几百行上千行的长诗诗行本身也突然伸长,过去是七八音节一行后来则是┿四五音节一行,滔滔向前形成诗的洪流,而韵律也如呼、如唱、如念符咒内容也复杂起来,神秘的、象征性的东西大量增加但主題则仍然是革命与反革命的神魔之争,建立天国的艰辛失去天真的灾难,为了取得“经验”而付出的惨重代价……:







     这样一个不凡的诗囚在当时并不受人注意后来也被忽略(十九世纪下半叶著名的英诗选集《金库》初版就只选了他一首诗!),要等到十九、二十世纪之交叶芝等人起来重编他的诗集才使人们惊讶于他的纯真与深刻接着又发表了他的书信和笔记,他的神启式的画也逐渐普及于是诗人与画家咘莱克的地位才确立无疑。但是要等到本世纪五十年代更完备的布莱克诗的版本才出现,几本重要的论著(如N.费赖依的《可怕的对称》、D.歐德曼的《反帝国的先知》)也发掘了他后期诗作的意义时至今日,不少批评家把布莱克列为英国诗史上最伟大的五六位诗人之一这种哋位的变化,表明不同时期人们诗歌趣味的变化但也因为布莱克确实成就卓越,经得起不断发掘——很可能今后还会发掘出许多新的東西来。


四、华兹华斯(一七七○——一八五○)


     华兹华斯是“湖畔诗人”的领袖在思想上有过大起大落——初期对法国大革命的热烈向往變成了后来遁迹于山水的自然崇拜,在诗艺上则实现了划时代的革新以至有人称他为第一个现代诗人。

     他是诗歌方面的大理论家虽然主要论著只是《抒情歌谣集》第二版(一八○○)的序言,但那篇小文却含有能够摧毁十八世纪古典主义的炸药他说诗必须含有强烈的情感,这就排除了一切应景、游戏之作;诗必须用平常而生动的真实语言写成这就排除了“诗歌词藻”与陈言套语;诗的作用在于使读者获嘚敏锐的判别好坏高下的能力,这样就能把他们从“狂热的小说、病态而愚蠢的德国式悲剧和无聊的夸张的韵文故事的洪流”里解脱出来;他认为诗非等闲之物而是“一切知识的开始和终结,同人心一样不朽”而诗人则是“人性的最坚强的保卫者,是支持者和维护者怹所到之处都播下人的情谊和爱”。

     这样崇高的诗歌理论过去何曾有过但光有理论不足以服人,需要新的诗歌来体现它!

     华兹华斯的天財在于:他不仅创立理论而且本人就实践理论。他与柯尔律治合作的《抒情歌谣集》这本小书所开始的不止是他们两人的文学生涯,洏是一整个英国浪漫主义诗歌运动

     对于中国读者,华兹华斯却不是一个十分熟悉的名字能读英文的人当然都看过他的若干小诗,如《孤独的割麦女》但不懂英文的人却对他的诗没有多少印象,原因之一是他的诗不好译——哲理诗比叙事诗难译而华兹华斯写得朴素、清新,也就更不好译了原因之二是,他曾被评为“反动的浪漫主义”的代表因此不少人未读他的作品,就已对其人有了反感还有一個原因可能是:他那类写大自然的诗在我国并不罕见,他的思想也类似老庄因此人们对他无新奇感。

     但他是值得一读的除了历史上的偅要性之外,他有许多优点例如写得明白如话,但是内容并不平淡而是常有神来之笔,看似普通的道理却是同高度的激情结合的。法国大革命就曾深深激动了他使他后来写下这样的名句:





     他的爱情诗,如与一位名叫露西的姑娘有关的几首也是极其真挚,极其动人无一行俗笔,用清新的文字写出了高远的意境他能将复杂深奥的思想准确地、清楚地表达出来,民歌体的小诗写得精妙白体无韵诗嘚运用更在他的手里达到了新的高峰,出现了宛转说理的长长诗段用这样的诗段他写出了长诗《丁登寺旁》,表达了大自然给他的安慰囷灵感;接着又经营多年写出了一整本诗体自传,题名《序曲——一个诗人心灵的成长》开创了自传诗的新形式。在十四行诗方面怹将密尔顿的豪放诗风发扬光大,用雄迈的笔调写出了高昂的激情例如这样的呼唤:



     这是过去以写爱情为主的十四行诗中罕见之笔,也說明两位爱好自由的大诗人如何心心相印!

     总之华兹华斯诗路广,意境高精辟,深刻令人沉思,令人向上而又一切出之于清新的攵字,确是英文诗里三或四个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只是他后期诗才逐渐枯竭,所作变得冗长沉闷又使人无限惋惜。


     诗人济慈只活了二十陸岁就因肺病而早逝。他出身中下层人家生前学过医,候诊室里的凄惨景象是他熟悉的也许是作为一种补偿,他特别向往“美”——美丽的人夜莺,花草田园,古诗艺术品,整个想象世界他自己写下的诗行也美:意境,音韵形象,无一不美——有时美得有點艳丽了因此,他曾被人看成是“唯美”甚至是“颓废”。

     其实他两者都不是他追求的“美”不是表面的东西,也不只是感官享受而是有深刻的含义的,用他自己的话说:



     而所谓真又是人的“想象力所捕捉住的美”。然而当时的英国正处于产业革命和法国革命的雙重激荡之下处处有人间苦难。济慈对此也是有深刻感受的而且还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必须有世界的苦难感:



     正是这种“日夜不安”嘚苦难感使得济慈最明丽的诗行也有阴影,最甜美的音乐里也有不吉祥的敲击声——一边是夜莺唱歌一边是“饥饿的世代”践踏大地的腳步声。他是一个头脑清醒有强烈是非感的人,任何人只须一看他写给弟妹和朋友们的信就知道他是一个民主派他的艺术观——他的媄学——也是重真情实感,认为诗人要有一种深入万物、了解万物的“反面接受力”不是自以为是,而是象事物本身的性质那样“能夠停留在不肯定、神秘感、怀疑之中,而不是令人生厌地追求事实和道理”换言之,要化入事物:


     如果一只麻雀来到我的窗前我就参與它的存在,同它一起啄着地上的砂石他又说:



     把诗看成象树那样能自行生长的植物,这是浪漫主义诗学的重要论点之一而要使那样嘚诗能够出现,诗人必须运用想象力他认为即使哲学的真理也不是单凭逻辑推论所能达到,而必须依靠想象力;有了想象力人才能真囸得到世上的快乐,而且是一种“格调更高”的快乐非庸俗的享受可比。

     这些话并非引自他的论著——他从未写过皇皇大文——而出于怹的书信总是一二句普通的话,一二个普通的比喻然而生动,深刻使人惊讶,道出了浪漫主义诗歌的中心秘密所以近年来西方搞攵学理论的人都纷纷在他的书信里进行发掘,“反面接受力”一词也已成了文学家们经常琢磨的题目了

     济慈之所以能说这些话,是因为怹有写诗的经验他把自己一生献给了诗歌艺术,全力以赴甘苦自知,经历过试验失败,达到了抒情诗的高峰但不以为足,还要向哽高的意境进发却不料死亡突然夺走了他的诗笔。虽然如此他在一八一九年夏天创作能力特别旺盛,四五个星期之中写出了除《秋颂》以外的全部颂歌:《心灵颂》《夜莺颂》,《希腊古瓮颂》《忧郁颂》,《懒颂》现在人们公认,济慈即使没写任何别的作品這几个颂歌就足以使他不朽了。


     《夜莺颂》有一个中心的矛盾即夜莺所代表的想象世界和诗人所处的现实世界的矛盾:前者处处是音乐,美酒朦胧光影下的宁静;后者充满纷扰,病痛焦灼不安。诗人听到夜莺的歌声随着进入了想象世界,然而在最神往的时候一声“凄凉”就把他赶回现实世界,这时候韵律直泻而下最后以一问结束,留下了余音在几个颂歌中,此颂最实“世界的苦难”也最显。

     《希腊古瓮颂》从一个古瓮上彩绘的画面出发探索艺术的不朽。主要的画面有三:一景是群众狂欢二景是青年男子追逐一位姑娘,彡景是一群人牵着一匹牛在街道上走准备去宰牛祭天。这些人都在动然而他们的动态却被雕刻家的手捕捉住了,凝固成为静止的艺术品从此而不朽。诗人面对这样的艺术品一方面惊叹古希腊文明的伟大,一方面思索着艺术和智慧的关系夜莺歌来自自然世界,古瓮卻是人的创造这当中有灵威,但也有智慧诗人的探索也进入一个更高的境界。人世的苦难还略有反响——“老年将使这一代朽化”“与我们不同的苦难”——但主要的情调是高度的宁静。这也就带来了语言上的变化夜莺歌里多的是情感性和描述性的形容词,是感叹式的调子而这里则增加了一个新的成分:思辨式或命运式的陈述,其最显著的例子也就是末节的名言:



     《秋颂》被不少评论者认为是几艏颂歌里最完美的一首它的主题是秋季的温暖和丰硕。人皆颂春天的美丽而济慈则感到秋天的成熟更可爱。一八一九年九月一个星期忝诗人漫游乡野,感到空气清爽收割过的田地显得特别温暖,边走边吟回来就写成此诗。

     诗的第一节用一系列的水果的形象点出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第二节写人在秋天劳动、休息、榨果成酒的快乐第三节写秋天的各种声音,诗的音乐美发挥无遗这样,从秋景、秋收写到秋声,诗本身也象秋天一样丰满了


     济慈的另一个作品《伊莎贝拉》是一首叙事诗。它的情节取自薄伽丘的《十日谈》(第四日苐五篇)是说两个哥哥谋杀了他们妹妹的情人的故事。这首诗表现了济慈叙事的能力写青年男女的爱情向往颇富于感染力,而对于破坏怹们幸福的两个哥哥的谴责又很有思想的深度原来这两人都是商人,其财富是从殖民地人民掠夺来的诗中有这样的描叙,并非薄伽丘嘚原作所有完全是济慈自己加的:





     只有济慈这样一个敏感又深思的诗人才会用这样鲜明的形象——红格帐本和古希腊诗歌——来加以对照,说明两种思想、两种意境的截然不同他把那对商人兄弟称为“算账的人们”。二十世纪的肖伯纳谈到这首诗认为在这里济慈实际仩是在点明这些商人是剥削者,他虽没有用一个政治经济学的名词所讲的实际上就是《资本论》的道理。肖的话可能夸张了但这也说奣济慈诗里思想的丰富与深刻是某些评论家所未意识到的。



     哈代是大小说家其名因《苔丝》与《凯斯特勃立治市长》等作品制成影片而愈彰;中国读者容易忽略的,是他也是一个诗人而且是一个大诗人。

     诗是他最初的文学试笔;等到后来他的小说受到社会上正人君子的非议他又愤而掉转笔头,重新写起诗来这一写也就丰富了英国诗史。他完成了一部大作品即历史诗剧《群王》(一九○四——一九○仈),长达十九幕一百三十场把拿破仑从一八○五年计划入侵英国到一八一五年战败于滑铁卢的欧洲历史都包括在内。此外他写了几百艏抒情诗。

     抒情诗里包括了情诗所咏的对象主要是他的前妻埃玛,是悼亡之作但与一般悼亡之作不同,没有美化死者而是如实写出,当初如何地爱后来又怎样让时间冲蚀了感情,到末了则更是眷恋这一种讲真话的态度,和对过往的时与地的深思都是哈代的特点。他的感情极为真挚深厚诗中无滥调,也无丽词而是用乡下人本质的语言,有时掺加几个僻词甚至自造的词,但决不走浮艳的路讀起来反而使人低徊不已。可以《呼唤声》一诗为例:






     《写在“万国破裂”时》一诗用乡间常见的形象——老马耕地茅根起火,少女恋愛——来同战争对照表明屠杀瞬将消失,而人生却是永恒的诗只三节,每节只一个中心形象语言极为简洁,只到最后两行才略点题:









     对死亡感兴趣的诗人多矣种种抽象的玄思表达了不少,唯有哈代写得如此实在用邻居们的几句闲谈来写出对死者的淡淡的然而真挚嘚怀念,而不是议论声名不朽、灵魂不灭之类的大题目这样实实在在的悬想身后之事,看似乎常意极清新,道人所未道开辟了英国詩的新意境。

     哈代的诗还有一个特点即形式上的完整,往往每节起句或末句相同造成一种回旋式的前后呼应,在听觉上有音乐美在視觉上有建筑美。

     以上这些特点使得哈代突出于二十世纪初年的英国诗坛他比当时的后浪漫派要朴素、深刻,而他的土生土长的气质和渶国传统的艺术手法又使他截然不同于当时正在风靡西方世界的现代派诗人如艾略特事实上,后者是攻击哈代所作的而且颇有附和者。然而时间是公正的评判者到了今天,人们越来越多地看出哈代诗作的内在优点而艾略特等人炫奇的手法则已过时,以致有的论者认為现代主义诗歌只是一种旁支哈代才代表了英国诗歌的主流。


     ③此首作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万国破裂”的意象取自《旧约·耶利米书》第十五章第二十节“你是我的战斧,我要用你把万国砸得粉碎。”

七、霍思曼(一八五九——一九三六)


     霍思曼是严谨的古典文学学者,同时又是抒情诗人他的诗数量不多,主要的集子是《西罗普郡少年》(一八九六)

     霍思曼的诗的第一个特点是简洁,简洁得有如格言泹不枯燥,因为简洁的形式之下有着动人的内容主要是人生的悲剧感:爱情的不能持久,命运的捉弄死亡的无所不在,例如引用民间諺语来写青年之受绞刑:



     这“月下牧羊”便是民间对吊在绞架上的俗称诗的背景也是英国的农村,但很少写老人着重写的是二十岁左祐的青年人的感情。青年人应该是朝气蓬勃的然而霍思曼却写他们的夭折,凋谢其主要情调可以用下列一节诗所传达的作为代表:



     这昰一个充满了回忆和感喟的静态的世界,其吸引力在于英国式的伤感同拉丁式的典雅的结合用笔极为经济,一字一字象是刻在石板上那樣整齐感情的范围虽然比较窄狭,却常能从个人的不幸联系到豆古以来的宇宙的不公有点哈代的味道,而哈代正是霍思曼所喜欢的少數英国作家之一

     中国译霍思曼而卓有成绩的是已故的周煦良先生。本文所引各行即出他手不久前湖南人民出版社重新出了他的译本,為“诗苑译林”丛书之一书前有一篇长序,谈到他译诗的办法既具体,又深刻是近来论文学翻译的难得的好文章,值得有志译诗者┅读



     诗人总是有所发展的,叶芝的特别之处在于他不仅从象征主义发展到现代主义,而且还超越现代主义年纪老了,仍然写出很有勁头的好诗

     有两样东西一明一暗地闪现在叶芝的诗里,一个是爱尔兰民族解放运动一个是他个人的一套神秘主义体系。他同两者都有微妙的关系简单地说,前者使他的诗增加了英雄主义的色彩而这在现代英语诗里是少见的——虽然他本人对民族解放运动、特别是武裝斗争有保留;后者是叶芝本人用心构筑的,但却没有毁了叶芝的诗其情况有如叶芝本人所服膺的布莱克。

     在这些之上有叶芝的诗才吸收一切,溶化一切他的理想世界是脱去了人间生死哀乐、只有永恒的艺术的拜占庭之类的地方,这是虚幻的然而他能写出追求这样┅个世界的实际的人的心情,他们的忧虑和憧憬是实在的他在《再降》这首诗里所写的现代西方文明的绝境:



     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嘚欧洲的写照。当他写爱尔兰解放运动的时候他的诗进入另一种境界。一方面他不讳言自己平时对运动中某些人的厌恶和鄙视但又能夠写出起义虽失败,却使每个参加者都变得崇高了:



     这一种悲壮心情使他的诗行也带上英雄光泽同时表现出诗人有高度的诚实,没有浮泛的感伤情绪

     叶芝初期的诗作是写得绝美的:朦胧,甜美而略带忧郁充满了美丽的词藻,但他很快就学会写得实在、硬朗而同时仍嘫保留了许多美丽的东西。他的诗歌语言既明白如话又比一般白话更高一层,做到了透亮而又深刻就象《一件外衣》那样不过八行的尛诗,也是在优美的比喻之后来了清醒的现实感最后归纳成为既有形象又有哲理的两行:



     可惜的是,这一点他在语言上做到了但在思想上没有做到,神秘主义是比任何神话更沉重的外衣《驶向拜占庭》整首诗是一大象征,然而其中有极为普通的道理用最实在的普通語言点明:


     第一行是很少入诗的陈述句,第二行是来自日常生活的普通话但两者合在一起就产生了神奇的效果:前者变成警句,后者变荿确切的比喻叶芝的诗才于此可见。







     人们常说叶芝高傲贵族气,然而在这里他对都伯林有资产的市民的指责又有哪一点不对那些人呮在“油腻的钱柜”上打算盘,不愿为保存艺术品多化一个便士又怎能对得住曾为爱尔兰独立献身的英雄烈士?爱尔兰的斗争史进入了詩篇以英雄们的“狂飙掠过”、“孤雁长飞”来对照这些连“骨髓都全部干掉”的庸人们,于是诗人的慨叹“浪漫的爱尔兰已经死了完叻”也就成为充分有力、无法辩驳的结论了这首诗,针对当前时事然而又摆进历史背景,写得实但又有一点神秘色彩(例如提到“哪┅个金发女人”),形式也整齐语言透明而又有几个关键的形象,每个形象都一看就懂很恰当,很美富于感染力却又不追求先锋派所醉心的奇特效果——实是现代英文诗里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叶芝还写过诗剧他同格里高利夫人一起主持的阿贝戏院在爱尔兰文艺复兴中起了重要作用。

     与叶芝同时或稍后的诗人大多佩服他的诗才。他于一九二三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金一九三九年正是欧洲双方准备大打的時候,他在战云笼罩下的法国悄然去世然而悼念他的诗陆续出现,其著者如奥登三十年代之初,在编《牛津现代诗选》时叶芝曾说怹自己的诗不及奥登等青年诗人那样有时代感,当时奥登他们所师法的艾略特更是风靡一时但是今天多数的批评家则认为叶芝的成就远遠超过他们,他才是二十世纪上半叶最重要的英语诗人



     艾略特也许不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英语诗人,但毫无疑问是最有影响的英语诗人通过他自己的诗,也通过他的一整套文论艾略特把他的现代主义传播到了世界上一切对诗歌革新有憧憬、有实践的地方,在整整半个卋纪之内使人们读他谈他,学他也骂他,反对他至今余波未息。

     然而这是一种奇怪的现代主义因为伴随而来的是一种正统的传统觀——不仅仍然要传统,而且要以罗马天主教、英国国教为中心的传统只不过他认为传统连续不断,时时更新古今优秀文学是“同时並存”的。在实践里当然艾略特泄露了他的偏爱,他的美国出身(因而比欧洲文人更倾倒于欧洲文化)他也有过的浮华、气盛的青年时期(洇而故作惊人之言,说什么《哈姆雷特》是一个艺术上的失败密尔顿是破坏了英语表达力的罪魁等等),同时也确实有效地改变了高雅社會的一部分文学趣味使他们放下浪漫派,拿起玄学派、法国后象征派和詹姆士一世时期的诗剧

     艾略特的诗里也有这一些和更多的文学莋品的“同时存在”,因为摘引别人作品是他写诗的手法之一不止摘引,他还借用神话、传说、哲学和心理学的新理论、人类学社会学嘚新成果等等,因此他最著名的作品《荒原》看起来就象是大量引语的拼贴画这样的引语识者不多,于是他又加了大量注释使得读詩又变成了做学问。

     没有人能只靠摘引和注释写出好诗来;艾略特除了掉书袋之外是有真实诗才的。首先他敏锐地看出了第一次世界夶战前后欧洲所遭遇的文明危机,他对这危机的严重性的认识也远比一般时事观察家要深得多而危机范围之大则他认为从“不真实的城市”一直伸展到每人的灵魂之中。

     其次他运用了一种技巧,既能传达这样一个复杂的主题又能把读者卷入新的诗风。他不容许他的读鍺——当然也不容许他自己——堕入甜美的、感伤的抒情调子因为那样的调子引不出危机感;这就是为什么他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要大力反对浪漫主义。针对浪漫派的优美音调他选择了无韵的自由诗作为主要形式,其风格特点是散文化、口语化针对浪漫派的黄昏、月亮、玫瑰之类,他用新的形象去震惊读者

     今天,读者当然不再感到震惊了但在《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发表之初(一九一七年),人们是不习惯艾略特的这类形像的:



     这些形象里既有现代城市生活又有现代知识分子的心智活动,都传达了尖锐的现实感艾略特的匠心,还见于更切近日常生活的形象:





     一个简单的动作然而代表了一片心情:只有心情上衰老的人才那样小心保护裤脚,才为了方便而放弃雅观这一形象也就起了“客观关连物”的作用——这一理论,连同它的名词都是艾略特提出的。

     至于《荒原》那么整诗就笼罩茬一大形象之内:二十世纪的西方是一片荒原,没有水来滋润不能生产,需要渔王回来需要雷声震鸣——而实际上水又所在都是,河鋶和海洋真实的和想象的,都在通过韵律、形象、联想通过音乐和画面,形成了一条意义的潜流在这等地方,我们又看出艾略特的豐富和深刻看出他从现代艺术学到的作曲和构图的新原理。他完全可以写得很美只不过这是一种节奏和色彩组成的美,例如:



     四弦琴嘚悦耳的怨诉渔贩子的嘈杂的喧声,带来了生命力而最后则是建筑美和“它那壁上说不尽的皎洁与金色的辉煌”。这样一段诗出现在兩个小职员有欲无情的幽会的描绘之后就显得分外美丽,荒原的枯燥和寂寞也就暂时地打破了

     艾略特并不停顿原地。在发展的路上怹有成功,也有失败所谓失败,是指他在诗剧上的试验他想在二十世纪的条件下复兴十七世纪型的诗剧。他写出了不少好台词象《夶教堂谋杀案》里借用宗教仪式来作的形式试验也是成功的,但是尽管他在五十年代下了很大力气一连写了五六个剧本其中多数还曾上演,甚至盛大上演并且博得好评,现在我们看得清楚:《元老政治家》之类的剧本已被遗忘诗剧也没有复兴。倒是在大写诗剧之前艾略特已经发表了另一部大作品:《四个四重奏》。真正的成功是在这里艾略特本人说过他羡慕贝多斐后期写的几个四重奏,认为在那裏音乐进入了更高级的纯粹的境界《四个四重奏》也进入了纯粹的境界,大段的回旋式的陈述里包含着对人生的沉思对乡村景物的感應,自我反省自我辩论,以及对诗歌语言的关注:





     轰炸机出现了英国的命运同时间和历史交叉在一点,这又是真正的战争诗艾略特竝在战争的黑夜里,想起了曾居斯土的祖先想起了英国的将来。这时他早已脱去了炫奇的外衣沉静下来,只靠深刻的思考、近乎透明嘚语言、余响不绝的音韵写下了他最好的诗。


     ①此诗的起因是:休·联爵士愿将其所藏法国印象派名画捐献给都柏林市,条件是该市能建造一座画廊不意遭到许多阻碍,于是撤回捐献(虽然后来在他死后实现了此事)叶芝对此深有所感,写了此诗慨叹爱尔兰中产阶级的庸俗保守。诗中的“你们”指都伯林市的有钱市民

     ②约翰·奥利莱(一八三○——一九○七),爱国志士终身为爱尔兰独立而奋斗,曾因此唑牢流亡

     ④爱特华·费兹求洛勋爵(一七六三——一七九八),发动抗英起义受伤而死。

     ⑤罗伯特·史密特(一七七八——一八○三)一八○二年发动抗英起义,失败后被处死

     ⑥吴夫·董(一七六三——一七九八),爱尔兰志士曾引进法军助战,但为英军俘获死于狱中。

     ⑦ 臸此为止的引文系查良铮译;下面出自《四个四重奏》的引文,系袭小龙译

十、燕卜荪(一九○六——一九八四)


     燕卜荪同中国有缘,但怹不是因中国才出名的早在他在剑桥大学读书的时候,他的才华——特别是表现在他的论文《七类晦涩》之中的——就震惊了他的老师而他的老师不是别人,就是创立一整个文学批评学派的宗师I.A.理查兹《七类晦涩》于一九三○年出版,至今都是英美各大学研究文学的學生必读的书而作者写书的时候还只是一个二十岁刚出头的青年。

     这本书同他后来的几本著作——《田园诗的若干形式》(一九三五)、《複杂词的结构》(一九五一)、《密尔顿的上帝》(一九六一)——都表现出一种思想上的锐气作者在学院里度过了一生,却能突破学院的局限不断地追求心智上的新事物。他是学者但又有一般学者所无的特殊的敏感和想象力。这是因为他又是一个诗人。

     而且是一个奇特的詩人他写诗不多,一九五五年出版的《合集》总共只收五十六首诗连同注解不过一百一十九页。这些诗大部分非常难懂人们说他追隨十七世纪的玄学派,实际上他比玄学派更不易解文字是简单的,其纯朴其英国本色,有如《阿丽丝漫游奇境记》但是内容涉及二┿世纪的科学理论(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二十世纪的哲学思潮(如维特根斯坦的逻辑与语言哲学),有时单独的句子是好懂的联起来则又不知所云了。

     那末这样的诗又有什么值得一读?值得的因为它代表了诗的一种发展。这是二十世纪的知识分子的诗表达的是知识界关惢的事物。其所以难是因为西方现代科学、哲学的许多学说本身就不易了解,而诗人本人对它们的探索也远比一般人深(我们不要忘了他茬剑桥拿了两个第一其一是数学)。这些学说是重要的影响到现代人的意识或世界观。但他写的又不限于抽象思维对于现实生活里的矛盾与困惑,对于爱情对于战争,甚至异国的战争如中日之战,诗人也都是深有所感并吟之于诗的在形式方面,他又严格得出奇鈈仅首首整齐,脚韵排列有致而且还有法文Villanelle式的结构复杂的回文诗。整个说来他的韵律是活泼的,愉快的朗读起来,效果更好十汾现代的内容却用了十分古典的形式,这里有一点对照一点矛盾;但这也增加了他的诗的吸引力。有些诗人的作品一见眼明但不耐读;燕卜荪的相反,经得起一读再读越读越见其妙。


     本世纪最好的英文诗是象征式的诗写得极好,但这类诗搞得时间太长了今天的诗囚们感到它的规则已成为一种障碍,而文学理论家一般又认为除象征式诗以外不可能有别类的诗。①


     实际上可以有别类的诗,即“辩論式的诗”燕卜荪本人写的就是这类,其中心是矛盾冲突:


     诗人应该写那些真正使他烦恼的事烦恼得几乎叫他发疯。……我的几首较恏的诗都是以一个未解决的冲突为基础的②


     因此,他不是在做文字游戏而是在写现代知识分子所关心的重要问题,而方式则是通过思辨和说理例如:



     同样,他的警句也不是仅仅展示机智而是包含着对人生意义的领悟的:





     实际上不止是“技艺”,因为还有对人的关切他是一个外表冷静而内心非常热烈的人。东方吸引了他:他在日本和中国都教过书特别是中国,两度居留一共七年(一九三七——一⑨三九,一九四六——一九五一)教书极为认真负责,造就了一大批英国文学研究者和许多诗人见证了中国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嘚大学气氛和解放后的新气象(在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庆祝十一和五一的游行队伍里有着他们夫妇)而且把他的感想写进了诗,其中包括┅首题为《中国》的短诗一个取自李季《王贵与李香香》的片断的翻译,和他的唯一的长诗《南岳之秋》战时设在湖南南岳的西南联夶文学院的师生的生活是非常艰苦的,但是他过得很愉快这首长诗忠实地传达了他的印象和感想,当中包括了幽默、疑问和自我嘲讽洏主调则是愉快;他的轻松的口气和活泼的节奏加强了这一效果。这愉快不仅表明他在南岳“有极好的友伴”(如他自己所说)而且用一种詩歌手段传达了他对于中国人民前途的信心。



     奥登登上诗坛之初年纪很轻,还在牛津大学上学而且是同另外三位牛津诗人——赛息尔·台·刘易士、路易士·麦克尼斯、斯蒂芬·司班德——一起出现,成为艾略特等之后的“奥登一代”他们在政治观点上是左的,反法西斯支持同佛朗哥作战的西班牙共和政府;在题材上是城市性或工业性的,诗中经常出现“高压线塔”、“涡轮机”、“仪表”等字样;在語言上有时用一种只有他们自己懂的“隐秘语言”其实是大学生之间的游戏。总之他们受艾略特、庞德的现代主义的影响而又想表现鈈同,由于内容和语言上都有一种锐气宛如一个新的英雄时代来临,就连大诗人叶芝在编写《牛津现代诗选》的时候也收讲了他们的作品

     这当中,奥登的成就更加引人注目他比另外三人内容上更广更深(在一般的左派政治意识之上还加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写法上更俏皮(回头走拜伦甚至蒲伯的路)各种诗体掌握得更纯熟(从十四行到诗剧又到《夜邮》那样的电影解说诗),因而其诗作有一种更加爽朗的现玳面目其风格的特色十分明显:



     他能把实物写成一种品质,有时象十八世纪诗人那样用人格化的抽象名词如“邪恶”、“孤立”、“歲月的监狱”之类,然而所传达的却是一种现代思想的概括形象和气氛更纯然是现代的,带有现代的明快也带有现代的焦灼。即使观看几百年前的绘画他抒发的也是现代敏感,可以《美术馆》一诗为例:



     对于勃鲁盖尔人们欣赏的是他的风俗写实,是他对画中人物(特別是农民)的嘲讽笔触而奥登却着重这位古典画家对于人生痛苦的了解之深,这就是一种现代看法他又指出画中的村民眼看别人遭难而無动于中,“安闲地从那桩灾难转过脸”这是现代笔法,用“安闲”字样更加衬托出这一边有人死亡一边别人照常过着日子的人生处境——一种存在主义式的无可摆脱的处境

     过去也有不少中外诗人以诗咏画,但这种敏感这种讽刺性的对照却只产生于这个多灾多难、但叒复杂、矛盾的二十世纪。

     奥登的诗还有一种戏剧性因此描写大的变动——如战争——就十分出色。《西班牙》之所以传诵一时就是洇为奥登始终抓住了戏剧性的对照:昨天与今天,今天与明天广场与陋室,城市与渔岛苦难与希望,希望与希望的实现:



     回旋式地不斷对照诗的形式也舒卷而前,无取于优雅的然而也能变成打油腔的脚韵而恢复了古英语诗的重读音,恢复了英雄气概同时又通过现玳的形象——“诗人们象炸弹爆炸”、“乏味而短命的小册子”、“腻人的会议”——表示这是此时此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西班牙战场仩的产物。

     奥登也用同样的戏剧性、同样的对照、同样的现实感来写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他同小说家依修乌德于一九三八年来到武汉,並去前线访问奥登用诗、依修乌德用散文写下了他们在中国战场上的见闻,合作而成《战地行》一书很快在一九三九年出版。这可不昰一本“乏味而短命的小册子”不是应景之作,两人最好的部分篇章就在此中

     只不过,这一次奥登用了十四行诗的形式以“战时”為总题,一共写了二十三首这一组十四行诗应该说是替二十世纪英国诗放了异采。以第十八首为例:



     它表现了一个英国青年诗人对普通Φ国士兵的深切同情而且他充分理解他们“在中国变为尘土”,是为了“他日我们的女儿得以热爱这人间不再为狗所凌辱。”这是用現代技巧写的现代内容的诗无怪乎好几个中国青年诗人,呼吸着同样的战争气氛实践着同样的诗歌革新,对于那时的奥登之作是十分傾心的而且保持了这种感情,直到今天

     然而奥登自己,人和诗却变了。一九三九年欧洲战场尚未大打这位原来不怕到世界任何地方去面对任何战争的奥登,却离开战争中的英国去了美国此后他仍有佳作,如《新年家信》但是随着他越来越转向宗教题材,他的诗吔逐渐失去了真正的光采技巧仍然是纯熟的,甚至写清早上厕所都俏皮可诵然而缺少令人心折之作了;不但如此,奥登还对自己过去嘚某些作品产生了异常的反感例如《西班牙》一诗他就不肯收入全集,也不许别人收在选本里何决绝乃尔!自然,也有人喜欢他的后期作品听说近来它们的影响还更大了;然而对于曾经眼见一个新的英雄时代象是就要在英国诗坛上出现的过来人来说,奥登的前期作品昰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代替的



     司班德曾是所谓“奥登一代”中的一人,在牛津大学上学时期就以写诗出名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写下了一些著名诗篇,主要是记录经济大萧条时期英国工人失业的凄惨情况和青年知识分子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向往名句如:



     《一个城市的陷落》也昰他的一首优秀作品。这里提到了拉尔夫·福克斯和加西亚·洛尔卡的名字,两个在西班牙的斗争中牺牲的优秀作家城市陷落了,斗争失敗了眼看着压迫与愚昧重来:



     然而那战斗的岁月留下了“火花”,将在未来一代的心上产生影响这样,诗就成功地传达了那个同法西斯作殊死战斗的时代的气氛

     但是后来他写诗少了,好诗更不多见其实,就在他最好的作品里也似乎深度不足,缺乏一点余音


     ②《威廉·燕卜荪同克里斯多弗·里克斯的谈话》,收在伊恩·汉弥尔登编《现代诗人》一书内,伦敦一九六八,第186页

     ⑤ 勃鲁盖尔(一五二五——一五六九),尼德兰画家油画《伊卡鲁斯》为其名作。“伊卡鲁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人物他和他的父亲自制翅膀飞离克里特岛,在飛近太阳时他的翅膀由于是用蜡粘住的,融化了他也跌落海中死去。诗中描写的景色大多是勃鲁盖尔画中所有的


     威尔士是英国的偏僻地区,有独特的语言、文化属于凯尔特(Celtic)传统。它的现、当代作家之中有好几位汤玛斯。最有名的大概是狄兰·汤玛斯,在四五十年代他的诗很流行,后来他又写短篇小说和广播剧,也都拥有不少读者、听众。第二位是格文·汤玛斯写过好几部长篇小说,如《一切都背棄你》也有名望。这里要谈的是另一位他名叫伦奈特·司图亚特·汤玛斯,一九一三年生于威尔士的加迪夫地方,一九三六年成为威尔壵教会的教士一生在威尔士农村度过,接触最多的是乡下孤独的农民他的最好的诗也是写他们的。

     他写农民的简朴的、往往又是艰苦嘚生活他们沉默,寂寞但有强烈的感情,包括下一代人对上一代的强烈怨恨如表现在这样一首诗里的:



     很少有人写农村生活如此真實:土壤贫瘠,家长统治子孙们为上辈终年劳累,象是佃户因此盼他们早死。这不是田园诗而是世态图。结句带有讽刺因为在这種严苛的环境里缺少的就是爱。

     他的诗艺是素朴、严谨的从来没有多余的话;形式也是完整的,古老的但不是文绉绉的古老,而是在農民口上传诵了多少世代的民间艺术的古老;而在素朴与古老之下他又能不受传统的束缚,在诗艺上进行了许多试验如追求霍甫金斯式的“跳跃节奏”,如某些特殊的比喻和对照手法:



     他最动人的一点是极具体的细节和极高远的玄思的结合没有人能写威尔士农村的人囷物比他更具体——有时他还用勃鲁盖尔(Pie-ter Bruegel the Elder)式的嘲讽,他爱农民但不讳言他们的愚昧和落后——但同时也没有人能象他那样小中见大,唎如见于《农村》一诗的:


     前面写实况也是一点没有美化,然而跟随着那姑娘来了青春活力——“她那速度超过这平淡日子两重尺寸”——于是进入一个更大的空间既是实在的,又是想象的“不亚于伟大的柏拉图孤寂心灵的任何构想”,这就是“小中见大”

     因此这些写几乎被人遗忘的农村的小诗读起来一点也不单调,而是充满了激情和戏剧性经得起多次咀嚼的。

     当代的英国诗坛虽然人才众多但顯得过分城市化,色调有点灰——要不然就是象泰特·休斯那种猛禽似的黑色——只有R.S.汤玛斯象一块白石那样经过了时间的冲刷而更坚硬又更玲珑了。



     拉金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涌现出来的优秀诗人许多评论者认为,五十年代以来英国出了两个大诗人一个是泰特·休斯,一个就是拉金。

     他上过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同学中有金斯莱·艾米斯和约翰·韦恩。这两人都是所谓“愤怒的年轻人”以写小说著名,但也写过诗而在诗艺上视拉金为长兄。这些人合起来成为一个名叫“运动”的诗派,在五十年代有点声势

     拉金成名于“福利国家”时期,他的同伴对政治有幻灭感他自己对它也无特别的热情,但关心社会生活的格调喜欢冷眼观察世态,而在技巧上则一反流行于伍十年代之初的迪兰·汤玛斯等人的浪漫化倾向,务求写得具体、准确。这两点——社会观察的细致和写法上的反浪漫化——使他成为一个佷好的世态记录者

     以他最有名的诗篇《降灵节婚礼》为例,他写铁路沿线的英国情况着墨不多,而英国的病态历历在目:







     对于这样一些人组成的战后英国社会诗人当然是提不起什么兴致的。因此他的语言也是平淡的闲话式的,他的韵律也是低调的有嘲讽式的倒顶點,而无高昂的咏叹调

     拉金的笔下几乎不见一片绿叶,不是他不爱田园而是他知道这一切“在消失中”(这正是他的一首诗的题目),他眼见即将来临的命运是:



     没有掩饰没有原谅,没有迁就这就是当代的英国写照,这也是真正的当代英语诗

     这样的诗,还有读头么華兹华斯的恬淡何在?雪莱的激情何在济慈的乐歌何在?整个英国诗的优美的抒情传统又何在

     拉金的成功正在于:在浪漫派的感情泛濫之后,在现代派的技巧与理论泛滥之后在奥登一代的政治热情膨胀之后,特别是在迪兰·汤玛斯的狂歌之后,他能头脑冷静地从写实入手,用一种硬朗的机智建立了一代新的英国诗风。

     因为他不仅深有所感而且很会写诗。他老练而又善于创新老练在于他对于形式的駕驭。他的所有诗篇都是形式完整层次分明的。又在于他对于口语体的掌握几乎全用闲谈语气,然而又精练简洁。他也继承了现代派诗对于形象和具体场景的关注以至写出了这样的传神之笔:



     但是他又不炫新奇,坚韧地走自己的路力求写得真实,写得准确同时叒注意气氛,联想余音,避免照相式的写实因此,他虽写的是有点灰色的当代英国社会他的诗却不是灰色的。人们倒是发现:他的詩里有一种新的品质即心智和感情上的诚实。《上教堂》就是一例它写出了二十世纪中叶英国青年知识分子对宗教的看法:并不重视,认为教堂将为时间所淘汰但最后却来了这么一段自白:



     原因是:人有一种饥饿,要求生活中有点严肃的东西这就是诚实。表现上的准确也是一种诚实拉金的技巧是与拉金的内容一致的。而准确是一种当代品质科学技术要求准确;准确也是一种新的美:运算的准确,设计的准确施工的准确,都是美的就诗而论,在多年的象征和咏叹之后来了一位用闲谈口气准确地写出五十年代中叶英国的风景、人物和情感气候的诗人,是一个大的转变也许可以说:拉金和他的诗友们做了一件早就该做的事,那就是:以不同于美国诗的方式写絀了一种新的英国诗这样也就结束了从二十年代起就开始树立于英国诗坛的现代主义统治。



     十七世纪前半是英诗一个盛期除了一大批寫诗剧的人以外,还有玄学派、骑士派、密尔顿和琼生

     琼生写了不少好诗剧,在当时名气超过莎士比亚他曾受过古典文学教育,不象莎士比亚那样“不甚懂拉丁文更谈不上希腊文”,但他又当过兵做过泥水匠,浪迹江湖对伦敦市井人物很熟悉。影响及于创作他嘚诗剧结构谨严,而又颇有生气




     情诗而写得如此典雅,又如此别致无怪得到世代的读者的喜爱。这首诗早已谱成歌曲演唱至今不绝。

     最近的趋势似乎是他的诗才受到更大重视英美几种新的有影响的选本(如海伦·迦特纳主编的《牛津英诗选》)选用他的诗作,无论在类别和数量上都比以前同类选本要多。

     但是长时期来,由于他的诗里没有感情泛滥也不过甚其词,喜欢十九世纪浪漫派的人不甚看重他其实,读多了奔放的咏叹调再来看看琼生之作,就会感到他的节制和机智是文明的品质




     这里用了双韵体,一共五韵十句可以分成三節:一二两节各有一比喻(树、花),第三节是小结有点哲理(小才美,短促才圆满)也有点科学(规模就是一种科学概念),写法上干净利落泹又毫不枯燥,树和花带来大自然的生气美貌和生命又是人们关怀的,诗里的几个对照又使读时要用头脑想想因此诗虽短而经得起琢磨,音韵也是和谐而有变化最后读者得到了满足,在情感上也在美感上。

     琼生的声音显然不同于马洛或莎士比亚的声音英国诗同中國诗一样,是一个能用许多不同声音来向我们吐诉的歌者古典主义的雅乐是可以同浪漫主义的放歌一样动人的。


     如果说琼生是一个古典主义者那么兰陀就只能算是后古典主义者了。

     他生活在风云激荡的十九世纪初年却向往希腊式的宁静。有几首小诗足以表现他的这种惢情








     诗是写得整洁、隽永,值得回味但据说老先生在实际生活里不仅喜与人争,而且火气颇大其实,诗里也有透露:“无人值得我爭”口气仍是骄傲的。



     威廉·莫里斯是巨人。在十九世纪后半的英国,他一身而兼北欧古语言学者诗人,小说家翻译家,家具制作者室内装饰家,书法家印刷字体设计者,特殊精装本出版者社会主义活动家。而且不管什么行业几乎凡他手指所触,都造就第一流嘚成绩以诗而论,主要作品之一《地上乐园》(一八六八——一八七○)就是长达四卷的巨制这当中,抒发情感描写风物,讲述故事無一不精,就连卷首那段“歉词”也为人引用至今,半因其措词洒脱半因其韵律带有漫游中古欧洲的行吟者的余音:




     事实上,这位诗囚一点也不是“无用”的他关心实际,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地参加各种活动,大量的文艺创作和工艺制作之外又卷入了政治斗争。一开头是自由主义民主派从一八八三年起又变成社会主义者,一八八五年第一次因政治活动被捕一八八七年“血腥的礼拜天”事件中他同失业工人并肩游行,遭到警察镇压幸免于难。

     前期他主要写叙事诗,神往于中古的英雄美人成名之作《为吉尼维亚辩護及其它》(一八五八)写的是亚瑟王的王后同他部下一个武士恋爱的历史故事;接着而来的《地上乐园》是古代故事和中古传奇的大合集,┅共二十四篇而在故事与故事之间作为插曲的每个月份的赞歌则是优美的抒情诗。稍后他又出版了《西格特与尼布龙根族的败亡》(一仈七七),诗风一变用古朴、刚劲的句子写北欧英雄的悲壮故事,叙事艺术达到了新的高度

     后期,他主要写以工人斗争为主要题材的短詩如《为社会主义者唱的歌》(一八八四——一八八五),其中不少是在街头游行示威或与警察冲突后立即下笔的笔锋还带着热腾腾的斗爭气息。也有用中古民歌为底本的仿作如《我的与你的》:



     所宣传的仍然是社会主义的道理。在这等地方莫里斯继承了宪章派诗歌的傳统,但克服了他们的标语口号化由于他诗才更高,更会运用语言特别在韵律方面远比他们丰富而多变化。即使他写失败写死亡,氣氛也是悲壮而不凄惨:



     除了短诗后期也有一个较大作品,即一千二百行的长诗《希望的香客》(一八八六)主题是巴黎公社的斗争。在當时的著名诗人中没有另一个曾花这样的大力,用这样多的篇幅去写巴黎公社在艺术上,此诗也有特色仍然是两行一韵的双韵体,泹是每行长达十四五个音节有一种奔腾向前的气势,语言则是略带古朴的口语体素净面亲切,写得实在又写得充满激情:



     但是不论湔后期,有一些东西又是贯穿始终的莫里斯自称是“梦幻者”,但他梦的是一个能够产生真正艺术品的安乐而有创造性的社会他在牛津上学的时候,受到老师罗斯金的影响后来又参加了先拉斐尔兄弟会的活动,曾经研究十四世纪的教堂建筑为它们的朴实坚固而又很媄的石工所吸引。他发现中古的日常用品也是既耐用在造型上又很美。回头来看十九世纪下半叶的英国则环境恶化了,日常用品质地單薄、造型庸俗建筑和建筑的内部装饰都表现出低级趣味。他不明白:为什么同样是一个匠人在十四世纪能创造美的物品,到了十九卋纪就不能在读了马克思的《资本论》之后,莫里斯找到了一个答案那就是:因为现代工人是雇佣劳动者,受资本家的剥削劳动只昰一种苦役,从中得不到愉快哪里谈得上尽心去创造美?他提出过一个有名的定义说“艺术者,人在劳动中的愉快之表现也”(《人民嘚艺术》一八一九)。同时他认为艺术制成品应对全社会有用,要使人们在使用中感到愉快他也曾想凭几个人的努力去同商业化的工藝制作抗衡,为此组织了一个公司自己动手来设计和制作墙纸、挂毯、纺织品、家具等等,得到了很大成功但是很快他的图案为资本镓的工厂模仿了,在模仿的过程里又庸俗化了所以最后他断定了一点,即必须改革整个社会制度才能有真正的艺术。他追求的是美洏结果找到了社会主义。这是发展也是延续,前后是一贯的

     而他所谓美,也不是那种娇弱的阴柔之美——尽管他初期诗作里的花月描寫也是十分出色的——而是一种北欧勇士式的阳刚之美:高大劲挺,勇敢坚决,有至死不改的信念又有动手干实事的本领。

     他崇拜┿四世纪的汉子与北方森林和海边的英雄都因为他们是这种抗拒命运的不屈者;而到了十九世纪末期,他看到的人似乎都缩小了软化叻,只在斗争的队伍里在伦敦街头的示威者、巴黎公社中的战士之间,还寻得着一代新的英雄其实,他自己就是一个昂藏六尺的大丈夫美髯公,行动敏捷目光如炬。他的工作、斗争和人品赢得了萧伯纳那样一个不轻易赞许别人的激进改革家的衷心佩服;十九世纪八┿年代后期青年的萧曾同他一起在伦敦街头游行;十年以后莫里斯逝世了,萧作了这样的悼词什么时候念:


     一想起莫里斯我就满心愉赽。我同他的交往使我完全满意;如果再有所求的话那就是太不知道感激了。他虽死犹生;只有你自己死了才会真正失去他。在此之湔让我们庆幸能有他的存在吧。



     格瑞夫斯生于一八九五年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写过一本有名的回忆录《告别那一切》翻译过古典文学作品(如阿比里厄斯的《金驴》),担任过牛津大学五年一任的诗歌教授但他用力最勤的是写诗,从二十年代一直写到现在经过许哆诗歌流派的起落,他始终写传统形式的诗当现代派盛行之际,他曾受到冷落;如今现代派过去了他继续受到一部分读者的赞赏。

     象葉芝一样他有他的神话系统,其中心人物是白色女神她代表爱情,是一个危险而又能起奇妙作用的人物使得生活丰满而有色彩,使詩歌增加魅力《镜中的脸》一诗最后一行里的“皇后”就是指的白色女神。

     当然不知道这一点,人们照样可以欣赏诗——有时候过哆的象征反而损坏了诗。格瑞夫斯的特点一是他的诗不晦涩,二是他放得开几乎什么都能入诗,而贯穿他全部创作生涯的是对于形式嘚注重所写的一切作品都是形式完整,在韵律上颇见匠心的




     这里提到的马拉松之役是西方世界连小学生都知道的,西方史家说那次希臘联军对抗波斯帝国大军入侵取得了决定性大胜利但是波斯人又是怎么说的?诗人提供了一个答案所以题名《波斯人的说法》,意思姒乎是:各有各的说法都是一面之词。至少这可以使受“欧洲中心”理论熏陶了多少世纪的西欧人头脑清醒一点。




     此诗格律完整脚韻排列为aabaa,ccbccddbdd,亦即重复中有连锁内容上的特点是:用自嘲的口气描写自己的容貌,写得细致也真实,没有美化夹杂着评论(愚蠢纪念,好斗象苦行僧),点睛之笔在于最后而这是有浪漫情思的一笔:打扮停当了去会仙后似的爱人。这一来前面最平凡的细节也带上叻奇幻的色彩。

     麦克尼斯生于北爱尔兰在牛津大学茂登学院学过古希腊罗马文学,在伯明翰大学教过书最后在英国广播公司工作了二┿多年,在广播文学和诗歌翻译(如《阿伽门农》、《浮士德》)上都有建树

     作为诗人,他属于奥登一代成名于三十年代。有评论家认为怹的重要性仅次于奥登所作《秋天日记》记录了当时社会动态,犹如全景照相而韵文整齐流畅,又有十八世纪新古典主义遗风但有機智而缺乏深度,是其缺点短诗也有写得好的,《雪》、《出生前的祷告》《仙女们》都是

     《仙女们》原是芭蕾舞剧名,它在现代高雅人士之间颇为有名因为是由斯特拉文斯基根据肖邦的曲子谱成交响乐的,是齐雅格莱夫领导的“俄国芭蕾”舞团在本世纪初风靡西欧時上演的节目之一









     即使通过译文,也多少可以看出:诗的音乐和节奏是模仿现代芭蕾舞的:每段起以两长行如在大步滑行;继之三短荇,如回收如踏步;一张一收,形成一个来回;六段有六个来回形成一种起伏的运动。写法上有现代诗的突兀不交代前前后后,但昰所用的形象完全能够传达情意和气氛例如第三段的浮游,桨白的缎服,红的绸带旋舞的树,烘托出女主人的风貌

     但是从第四段起,情景变了芭蕾舞的浪漫仙境消失,代之以现代英国都市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结了婚,两人反而生疏了:



     这里形象和句子结构的运鼡显示出一种现代手法:让实物和节奏说话无须加一句说明和评论,然而嘲讽自在

     “仙女们”未必是什么了不得的杰作,但是借它来說明现代英国诗的某些特点似乎还不是一个很坏的例子。



     林琴南译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使司各特名扬中国作为一个历史小说家,怹的功绩是不可没的

     但他也是一个诗人,特别擅长叙事诗曾经独步英国诗坛,后来青年拜伦写的东方故事诗夺去了他的市场他才转洏写起小说来。

     然而写苏格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司各特却比拜伦更为拿手。他的诗笔雄迈音韵铿锵,善于利用某些老的形式如用中古时代行吟歌的形式痛斥背弃祖国的可怜虫:












     从技巧上讲,这诗写戏剧性的动作十分成功而且充分利用了诗的特点(例如叠句和平行结构),对话也写得恰到好处几个转折也处理得巧妙,还有一点嘲讽如对新郎的写照。

     未必所有的人都会喜欢这样的诗会有人说:旧式的渶雄美人!浮面的情感!粗糙的技巧!



     麦克迪尔米德是二十世纪苏格兰最重要的诗人,这一点现在已无异议他中年变法,引起的惋惜多於赞美然而诗人自己却说得斩钉截铁:








     这些都是好诗,更不必提有名的献给列宁的三个颂歌了一九五五年出版的《悼念詹姆斯·乔埃斯》这本大书里也是充满了出色的段落。

     然而早期的抒情诗也仍然是“有魅力”的,不因为诗人后来的变化而失其光采它们当中有这样┅首:







     这诗用了古民谣的形式。从古以来人们对新婚之夜感到神秘,诗的一开始也是气氛神秘读者不知道究竟新郎会发现什么,所谓“诡计”又是什么接着新夫妇问答——问是根据常理,带着男人的自大和占有欲;答得很妙充满了女性的真挚和无私。然而一切出之鉯诗最后两段写得特别美:有具体的形象,但又把肉体的事提高到“星星”和“杨柳”的境界同时又很实际:只要两情相洽,我能以恏心肠待你又能凭双手为你干活,你又何必寻根刨底要问清那问不清的事情要知道情欲是温暖而又古老的,古老得如人的开始……

     深刻而又美丽神秘而又亲切,而语言又是那样简单那样纯朴——这是圣经里的雅歌和苏格兰古民歌的卓越结合。

     难怪大诗人叶芝在三十姩代之初编《牛津现代英诗选》的时候发现了这首诗,感到惊讶说:“有这么好的诗,而我居然一点也不知道!”



     我很难忘记同绍莱·麦克林在斯凯岛上的一夜长谈。虽是六月天,石屋的炉子里还烧着泥炭它没有煤气而发幽香。大玻璃窗外夜晚的天色仍是十分明亮在歐洲西北角的海岛上,夏天黑得很晚十点钟还如白昼。我坐在软椅上手里拿一杯金黄色透红的威士忌酒(也是苏格兰的名产),不时地喝兩口同白发而健壮的老诗人作着松散的对谈。他是当今世界上用盖尔语写作的最重要的诗人

     当然,免不了要谈到诗但我又在那种随便而亲切的气氛里突然感到:何必煞风景呢,人生比诗更重要而此刻人生是如此美好!

     这事已过去五年,但至今我在怀念着绍莱和他的镓人——他的老伴莲内女儿玛丽,女婿大卫都是爽朗开脱,一见如故

     也重读了绍莱的若干作品。有一首小诗给我印象特别深刻,那就是:



     时间对于任何诗人都是一个充满诱惑的观念——或者可怕的“存在”美丽的人会由于时间的侵蚀而变老,这是一般道理但是突然发现爱者的身体腐烂了,干枯变质,残缺这仍然是可怕的,而联系到沙漠里的死亡则是由于诗人的个人经验——他在第二次世堺大战中在北非的沙漠里抗击过德军,而且受了重伤诗题《形象》,明显地表示存在着两种形象:一种是高楼上诗人们的美丽想象;叧一种,则是女人身世和沙漠战场上的真实而真实是枯燥而又残酷的。高楼上的形象精致而虚幻沙漠里的形象才高大而实在,诗人的選择痛苦而坚决这坚决见于诗行的断句,也见于诗的节奏一行一断,重点落在最后的一句名言:“血即是水”

     这一切,透过几重翻譯——原诗是盖尔语译成英语,又转译成汉语——仍然可见可闻说明了原诗的生命力。

     诗人也能温柔对于爱人(其实《形象》里就有這样的温柔),对于斯凯岛上的石山和变幻的风云对于别的诗人,例如叶芝请看下诗:





     叶芝的为人并不特别讨人喜欢:高傲,迷信视囚民如群氓;但他的诗行的力量却又很少人能够抗拒,明亮而深刻现代而古老,语言的运用在二十世纪英语国家是诗坛第一人麦克林吔提到了他的“神妙的词句”,然而他表明这神妙也是他的周围的人和事所给予的,这当中有美人有英雄(“康诺利和他的同道”),而葉芝所经历过的最大的事则是爱尔兰人民的独立运动所以麦克林说:“勇敢和美丽/在你的身旁树起了旗杆”。但是叶芝对于武装斗争囿保留因此只是有限度地参加了独立运动,所谓“挂了一个借口”即指此但是麦克林立刻就指出:谁都会有借口的,叶芝的借口并没囿毁了他的诗

     仅仅说麦克林认为不必对叶芝求全责备是不够的,因为这首诗主要是赞颂一个凯尔特族诗人对另一个凯尔特族诗人的赞頌,因其有分寸而更为可信因此有人认为:在这里麦克林写下了叶芝的最好的墓志铭。


     希尼生在北爱尔兰上了贝尔法斯特的大学,在┅个喜欢写诗的教师的指导下写起诗来,以后就以教书和写诗为生现在成为英语诗坛上一大家。

     他的诗是乡土文学的代表写的是农囻生活,没有多少田园牧歌气息而是写他们男的挖土,女的搅乳艰苦得很,笔调也相应地沉重但是刻划得深,而不走俏皮、高雅的攵人诗路子

     北爱尔兰是当今世界上的“热点”之一,经常有爆炸、冷枪不同派别的当地人彼此巷战,又分别同英国军警对火希尼的詩里也是经常有暗杀的威胁,枪手的黑影黑夜篱笆外有不断注视着的几双眼睛,粮仓里也充满恐怖气氛:



     对于爱尔兰人家这种恐怖是從儿童时代就开始的,例如在一首题名《警察来访》的诗里诗人通过一个孩子的眼睛,看经常来他家的一个英国警察如何又来查问了:











     唍全是素描几乎都是具体的东西和动作,但是情景和空气中充满了对立也不乏点睛之笔,如“法律的皮靴”“算学和恐惧”,“我唑着注视他那发亮的手枪皮套”“军营里的黑牢”。没有亲善倒是有欺骗——父亲故意漏报一笔萝卜收入。孩子注视着这警察的摩托車和手枪而警察在临走时也不忘多看这未来的抗英枪手几眼。诗的节奏也是硬梆梆的没有任何轻柔、甜美的声音。

     这是写压迫、敌对、恐怖的诗然而又是用了卓越的诗才写的,一切都精心安排就象敌对双方精心安排每一场战斗一样。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英文诗箌了今天离开现代主义的意境和技巧已经多远。希尼所做的是艾略特等人不肯做也不会做的。当然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属于两个时代,两个世界但要紧的还有一点:诗艺也前进了。

     对于这样的新诗艺最好的说明人还是希尼自己。近年来希尼常在美国大学讲课也曾絀现在某些学术会议上。在一九七九年美国现代语文学会的年会上他针对“尚未说出的对诗的假定”这一题目,作了一次发言诗人谈詩,不用许多学院派醉心的名词却能直接进入诗歌问题的核心。他谈的是一个并不时髦但很重要的问题即:诗的社会作用。

     为此他对仳了两首当代美国诗一首是詹姆士·赖特的《写给梨花》,另一首是罗伯特·洛厄尔的《鱼网》。两人都是逝世不久的名诗人,两诗也都不凡。赖特之作也颇有社会意义,因为他羡慕梨树,而憎厌美国的现实,写到明尼阿波里斯街上有一个可怜的老人祈求别人的爱和同情,但結果则是:





     诗很不好懂但有可追踪的线索:鱼网是诗艺,它企图捕捉海洋的秘密和远方的音乐而诗人有时太安于静默,有时则又滔滔鈈绝许多天才诗人青年死去,不死的则垂垂老矣如徒有技巧而无新意的老演员,因此“这一行”(可以是诗行也可以是这一支派的诗囚)必须终结了。然而洛厄尔回顾自己过去在不断修改自己作品、使之达到完美的努力中过了一生,还是感到欣慰因为他没有放弃自己嘚崇高职责,而且多少留下了一点艺术珍品尽管人们未必能够看出诗人原意,毕竟给那不可捉摸的未来以一点坚实可靠的东西这样一讀,我们看出这首诗有中心意义——诗人怎样看待自己的工作;有中心的形象——鱼网能放能收与水和鱼打着奇妙的交道,有框架之形洏又能捕捉最无形的想象世界;有时间的推移青年天折的诗人同暮年颓唐的老演员作了对比;最后,还有诗人的自白那声音里有对诗藝的自信,对不倦地追寻艺术完美的不悔对进入难测的未来的无畏。

     这是一首形式完整、意义深刻而又精心制作的当代诗但是很可能,人们会问它的社会意义何在

     希尼把它同赖特的诗作了比较,发表了这样的评论:当然赖特提到了社会的黑暗面,“嘲弄人的警察”囷“能说会道的干练青年”就是例证;他甚至表达了要同兄弟们团结的意图然而他更羡慕开花的梨树,认为它才代表纯洁和“我无法触忣的完美”总的态度是消极的,隐退的这在艺术上也有痕迹可寻,即他不是力图从解决技巧上的困难中见功夫而是放松自己,走了洎由体的容易一途因此,“他的风格是传达一种易受伤害的感觉的工具而不是用来去伤害对手和下达命令的工具。而他放弃传统形式放弃韵律和句法的严谨而走向节奏和形象上的优美,则是反映了他不相信诗还有承受历史冲击的能力……他被当代工业社会的现实征垺了,于是满足于美的安慰满足于艺术工作的纯洁性,以此为唯一目的而不是把它看作一种力量,能够同外面的现实领域联结起来對它传达自己的声音。”这样赖特等于默认了社会上的流行论调,即诗已经不对社会发挥积极作用了

     至于洛厄尔,则希尼认为他恰恰楿反他认识自己在历史中的地位,并要求自己的诗能承受住历史的猛烈冲击对于语言也力求硬朗、准确,因此也就“无言地谴责了那種认为诗歌活动太纯洁太高雅,经不起当前这一历史时刻的杂乱、粗糙的袭击的论调”对于《鱼网》本身,希尼进一步作了这样的评論:


     这首诗初读可能使人觉得作者对自已有点溺爱 因为它谈的是诗人在不断修改自己作品中度过了一生。但是诗行的钢铁框架使诗篇没囿坠入自我陶醉;它不是一篇言词而是一种精心制成的形式,也是一种故意发出的声音一开始象音叉那样甜美,而结束时则只听见一丅下猛烈的撞击象是有人在毫不客气地猛叩门上的铁环。此诗有一种内在的生命

     它是在千方百计地向一个形式行进——理解了这一点僦会使我们不只注意它表面上所作的“无能为力”的宣告,而还注意到洛厄尔对于诗艺所给他的职责的内在的信任我们看出了这点,也僦受到作者所作承诺的鼓励并在这种承诺里听到了权威的声音。


     这一段话出自希尼之口,是特别值得注意的它不仅赞颂了洛厄尔,洏且也解释了希尼本人的诗歌意图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他在西方世界重新强调诗的“伤害和命令”的能力诗的战斗作用,重申诗是社会生活里的积极力量但他又同时指出,必须还有对诗艺的不倦的追求;追求完美的努力本身也就是对恶势力的斥责由于希尼本人的莋品体现了积极性和完美性的新型结合,他的这番话也象洛厄尔的作品一样包含了“承诺”和“权威的声音”。



     承《读书》慷慨给予篇幅使我的读诗随笔能够连载多期。现在应该告一段落了回顾一下,看得出介绍得很不全面有些诗人我比较熟悉,如彭斯、拜伦、雪萊这次反而一字不提。有些十分重要如莎士比亚和当代的休斯,也是没有论到这是因为或已在别处写过文章,不必老调重弹或留待以后细说,暂不涉及随笔不是诗史之类的研究文章,无须求全真有所悟才下笔,写法也是看人看诗而有不同正因如此,我才感到能够写得比较放松其乐趣远远超过写学院式的论文。

     但我不是只顾自己欣赏而忘了读者的。发表出来就是希望能同读者一起谈论一丅。我面对的是中国读者谈的则是英文诗,这就必然要借助翻译通过译文来讨论外国诗的意境和艺术,而且尽可能把两者结合起来讨論这可以算是我的小小试验。我自己的估计是:大体上这是做到了的虽然有限度(比如音韵方面讨论就差些),但可谈的方面远远超过仅僅思想内容许多译诗经受住了内容和艺术两方面的细察,这些译者值得我们感谢;而另一方面这样的细察又必然会进一步提高我们译詩的质量。

     英文诗只是世界诗歌中的一支还有许多其他文字写的好诗待我们去发现。我希望我的这些随笔多少传达了一点个人经验即對于用我们所不习惯的形态、方式、技巧写的诗,需要有点耐心初读往往不懂,深入下去则会有所发现或好或坏,或两者混杂这时候我们自己多少世代受汉语诗歌熏陶的文化素养就会起来辨别了——但首先,需要耐心和深入阅读

     读者看我的随笔,也是表现了耐心的谢谢你们!希望你们以后读到更多好诗!


     ① 指爱尔兰女子莫特·冈。叶芝曾追求她多年,但她嫁了别人。她的兴趣在抗英武装斗争,此段中的“嘶叫”、“愤怒”、“慷慨的行动”都指她。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の手与子偕老。
  田浩禄看见一位腰间围着虎皮裙的汉子在伴峡荡漾的绿波中划着一叶独木舟。他的眉骨很有几分突出腮则很宽,像是浩禄爹田宏伟描述过的远古巴人模样独木舟的另一头,优雅地坐着一位貌若天仙的女子女子半裸着,只有几缕缀满粉红色山花嘚野藤略微遮蔽着她丰腴的玉体汉子用桡片子“哗啦”地拨起水花,浇到女子的身上那女子惊叫着,笑骂着什么同时俯身用纤手掬起一捧江水,浇撒到汉子的脸上
  汉子爽朗地笑着,他的笑声在峡谷深处回荡随后,他昂起头望一眼蓝蓝的天穹,亮开嗓子喊起┅支山歌来:上滩不急慢慢悠爱姐不急慢慢逗,有朝一日逗到手生不丢来死不丢,除非阎王把命勾汉子歌音刚落,那天仙般的女子吔大大方方地唱了起来:小小鱼儿紫红腮下水游到上水来,游过百张金丝网躲过千竿钓鱼钩,情哥钓我我上来
  凭一种直觉,浩祿觉得自己认识眼前在伴峡中泛舟的两个人从他们的身体特征和穿着打扮来看,他们一定就是那死鬼子爹曾多次给他讲过的土家族传说Φ的巴人始祖廪君和他的爱侣盐水娘娘了他们不是远古人类吗?为什么今天会出现在这里浩禄迷惑不解,拿目光追随着他们的身影這时,廪君手中的两只桡片不知怎么就变成了两只翅膀那只独木舟载着廪君和盐水娘娘从浩禄的眼前悠悠地飞了起来,它向上游飞去飛过猿鸣莺啼的森森古树林,不多时飘落在盐阳温泉旁边
  浩禄恍惚地跟着他们飞翔着来到盐阳温泉。位于清江岸边的盐阳温泉亘古的温泉,像往日一样氲氤着乳白色的雾气在温泉的四周,遍地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鲜花透过雾气,浩禄朦胧地看到廪君和盐水娘娘两囚温情脉脉带着缠绵的爱意,互相除去对方身上的衣褛然后,他们一起浸入温泉水中
  浩禄不由自主地在花草丛中跪了下来,并將双手相握匍匐着向温泉中的两人叩拜。
  突然听到一声响箭的哨响浩禄抬起头,红光一闪廪君不见了,中箭的盐水娘娘从天空Φ慢慢坠落下来她的一头秀发在天空中悠悠地飘飞着,像在海底招摇的一簇长长的水草浩禄连忙向她跑了过去。不由分说浩禄冲入箌温泉水中,伸开双手接住了缓缓落下来的盐水娘娘但当定睛一看,不知怎么的怀抱中的盐水娘娘变成了他的同学覃怡红,她朝浩禄投过来的眼神充满了哀怨而嘴角却还带着一丝笑意。
  浩禄紧紧搂住了她光滑的小身子突然,浩禄觉得有一种爆炸般的舒爽感从下體向全身传来漫过小腹、胸腔,甚至传到了指甲缝里头发梢上。
  浩禄突然醒来发现睡在学生宿舍里的小床上。这一间由旧教室臨时改设的学生宿舍竟挤满了二十四张双层木床拥塞着高二一班四十多名男生。现在正是午休时间同学们都睡得很香。跟浩禄同样来洎盐阳大队的李和平跟浩禄同睡一铺是在最角落位置的下铺上。李和平的父亲在巴岩煤矿当井下工人他的家庭属于“半边户”,家境洎然比浩禄家孤儿寡母的强多了现在他在床那头发出细微的鼾声。浩禄伸手向短裤里摸去摸到了一手粘糊糊的东西,还有一种腥腥的渏异又好闻的气味三十多年前的这个正午,混沌未开的田浩禄是初次有这样耳热心跳的经历。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悼词什么时候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