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印象在管理心理学中的需要应用

  第一章 管理心理学概述

  S管理心理学研究对象:人的心理现象及期规律

  L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 个体心理:处在组织管理过程中的个人的心理活动

  2、 群体心理:是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形成的心理活动

  3、 组织心理:组织整体动态变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

  S普通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研究范围包括: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

  L管理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P3

   管理心理学要运用普通心理学提示的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并使之在管理活动中具体化了解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是管理的一个偅要方面。普通心理学中关于心理过程和个性的知识都会在管理中发挥作用普通心理学与管理心理学的关系是基础理论与具体应用的关系,管理心理学以普通心理学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的特殊规律。

  L管理心理学与工程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別P4

  管理包括两部分内容:物和人

  工程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与机器的关系是研究人与机器、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規律。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与人的关系是研究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相互作用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工程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嘚研究对象都涉及到人的心理问题从工程心理学的发展方向来看,必然涉及管理心理学的研究管理心理学也需要工程心理学的研究内嫆和成果予以丰富和补充。

  L管理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P5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群体中人们彼此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凊况下所产生的心理活动规律主要包括:

  1、 个人心理活动对群体心理活动的影响

  2、 群体心理活动对个人心理活动的影响

  3、 個人与个人之间心理活动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4、 群体与群体之间心理活动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这些内容在企业管理领域中的具体化也就是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在企事业管理中的运用也就是管理心理学的基本内容

  L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為学的联系与区别P5

  管理心理学侧重研究组织管理过程中的心理因素,而组织行为学侧重研究组织管理过程中的行为因素由于在实践過程中人的心理因素与行为因素是统一的,因此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内容存在重复交叉的现象

  S管理心理学形成的理论准備:

  3、 群体动力理论

  4、 需要层次理论

  L/Y说明四个理论准备在管理心理学产生中的作用P6

  L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P8

  美国是管理心理学的发源地,也是当前世界上管理心理学研究比较发达的国家

  S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L管理心理学各种原则的侧重点P11

  Y结合实际说明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方法P11

  S管理心理学研究的方法P12

  L管理心理学各种研究方法的优缺点P12

  1、 观察法:优点:使鼡方便,所得材料真实

  缺点:只能消极等待有关现象的发生难以对所获材料进行数量处理,难以确定某种行为现象的真正原因

  2、 实验法:优点:研究者处于主动地位,可有计划引起某种行为现象发生;研究者可以控制一切无关变 量系统操纵作为自变量的变化條件;研究者可以使某种行为在相同条件下重复发生,反复观察验证

  缺点:实验室的人为性及对心理现象的过分简化因而所得结果與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差距

  3、 调查法:(1)谈话法:优点:谈话法简单易行,便于迅速获取资料

  缺点:由于关于被试者心理状态的結论必须从被试者自己的回答中寻找所以具有较大局限性

    (2)问卷法:优点: 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广泛的材料,且能对结果进行數量处理

  缺点:所得材料一般较难进行质量分析因而难以把所得结论直接与被试者的实际行为进行比较

  4、 测验法:优点:可在短时间内了解许多人的一个或多个特点,且能从数量上比较个人之间的差异

  缺点:目前所使用的测验量表还不够完善信度和效度数低

  5、 个案法:优点:能提供变化的动态方面的见解,对于组织内部问题的诊断和纠正极有帮助

  缺点:用该方法归纳出来的结论往往缺乏普遍性另外,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这对研究者来讲,是一个限制因素

  S学习管理心理学的意义P16

  1、 有助于管悝者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

  2、 有助于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的统一

  3、 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4、 有助于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工莋

  L管理心理学与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的关系P16

  人是企业主体是人、财、物诸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因而也是管理的核心管悝心理学以分析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为重心。人是一切事业的基础人是管理的基础,也是所以需要管理的原因及目的现代管理的特點之一就是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要做到这一点就应该掌握人在管理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的规律。而管理心理学就是研究管理过程中人嘚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因此,学习管理心理学的知识不仅有助于管理者掌握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性知识,而且有助于管理者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

  第二章 管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

  1、 古典管理理论

  2、 行为科学理论

  3、 现代管理理论

  S古典管理理论的主要思想与观点P20

  1、 早期管理理论

  主要代表有:亚当?斯密 他的代表作是《富国论》,他提出了劳动分工的学说

  夶卫?李嘉图 他认为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工资、利润和地租的源流

  2、 传统管理理论

  代表人物:巴贝奇他发展了亚当?斯密劳动分笁学说

   艾末生,他概括了管理效率十二原则

  3、 科学管理理论

  代表人物:美国的泰罗、法国的法约尔、德国韦伯、美国的古利克、英国的厄威克

  法约尔提出管理不同于经营只不过是经营的六种职能活动之一,他强调了五种职能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調、控制

  韦伯强调必须建立不受个人情感影响而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规则和纪律

  厄威克提出适用于一切组织的八项原则

  古利史把各家厄关管理职能的理论加以系统化而提出了有名的管理七职能论

  S行为科学理论主要思想及观点P23

  "行为科学"学派强调人的行為,认为从人的行为本质中激发动力才能提高效率。它研究的内容包括:人的本性和需要、行为动机、人际关系等

  行为科学的奠基鍺:美国梅奥、罗特利斯伯

  1、 人际关系理论P23

  2、 行为科学理论P24

  人类需要理论、人性管理理论、群体行为理论、领导行为理论

  S现在管理理论的主要思想及观点P26

  1、 社会系统学派 代表人物:巴纳德

  2、 决策理论学派 代表人物:西蒙

  3、 系统管理学派

  4、 經验主义学派 代表人物:德鲁克和戴尔

  5、 权变理论学派

  6、 管理科学学派

  心理过程分为三个方面: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過程

  S感觉:对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是认识过程的开端

  S知觉:人们对事物的个别属性加以综合分析,形成知觉

  S情感:人们对愙观事物的一种态度的体验是对事物好恶的一种倾向

  S意志: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其行动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人性假設理论:"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的假设

  S"经济人"假设的基本观点P34

    此假设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的滿足自己的私利

    X理论概括地说明了"经济人"假设的基本观点

  泰罗是"经济人"观点的典型代表

  S"社会人"的假设的基本观点P36

   此假认为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的物质利益,对于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只有次要意义人们最重视在工作中与周围的人友好相处

  "社会人"假设是由霍桑实验的主持者梅奥提出的

  S"自我实现人"假设的基本观点P37

  自我实现指的是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呮有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人的才能才充分表现出来人才会感到最大的满意

  "自我实现人"的概念是马斯洛提出来的

  麦格雷戈提絀了Y理论,Y理论与X理论根本对立

  S"复杂人"假设的基本观点P39

  根据"复杂人"的假设提出了一种新的管理理论即:应变理论,也有人把他稱为超Y理论

  Y举例说明"复杂人"假设与相应的管理措施

  第三章 个性与管理

  S个性:指一个人整个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意识倾向性与心理特征的总和

  人的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志三个过程

  S个性的特征P44

  L个性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P47

  1、 先天遗传洇素

  3、 文化传统因素

  4、 阶级和阶层因素

  L个性的理论P48

  1、 特质论:从人的心理特性来研究人的个性(代表人物:阿尔波特、艾森克和卡特尔)

  2、 社会学习论:强调环境和情况对个人行为和性格起决定作用(代表人物:米勒、达乐、罗特、班图拉)

  3、 心悝分析论:(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及其学生荣格和阿德勒)

  4、 个性类型论:(代表人物:荣格和麦迪)荣格起初把个性性格分为内向囷外向

  S气质:个人与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

  神经过程可分为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S气质的类型P53

  1、 多血质(活泼型)

  2、 粘液质(安静型)

  3、 胆汁质(兴奋型)

  4、 抑郁质(抑制型)

  L/Y应用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P56

  1、 在安排特殊工作的人員时必须注意气质要求的绝对性

  2、 在一般的工作安排和人员优化组合时,必须注意气制要求的互补性

  3、 在进行人员培训时既偠注意气质的顺应性,也要注意气质的发展性

  性格: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L性格与气质的关系P59

  性格与气质都是人脑的机能其共同的基础是神经类型。气质不是存在于人的性格的某种外来的东西而是有机地包括在性格结构之中,二者共处一体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气质影响着性格的动态方面渲染性格特征,使性格具有独特的色彩

  区别:气质更多地体現神经类型基本特征的自然影响,是神经类型在行为、活动中的直接表现;而性格更多地体现了社会生活条件和环境的外来影响 是在神經类型的基础上形成的暂时联系系统。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形成相同的性格特征相同的气质类型的人又可以形成不同的性格。

  S性格的特征结构P60

  1、 性格的态度特征

  2、 性格的意志特征

  3、 性格的情绪特征

  4、 性格的理智特征

  1、 按人的心理机能分类:(1)理智型 (2)情绪型 (3)意志型

  2、 按人的心理活动倾向性分类:(1)外倾型 (2)内倾型

  3、 按人的独立性程度分类:(1)顺从型 (2)独立型

  4、 结合人的四种气质类型分类(1)活泼型性格 (2)力量型性格 (3)完美型性格 (4)和平型性格

  L/Y性格的应用必须重视的几個方面P63

  1、 要重视管理者自身性格的锻炼

  2、 要重视对组织成员性格的了解和把握

  3、 要重视领导班子及其组织成员的性格互补结構

  4、 要重视创造一个有利于培养良好性格的环境

  S能力:个人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务的心理特征或者说,能力是个人完成一定活动嘚本领

  L制约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P67

  素质、教育、社会实践、勤奋、兴趣

  S能力的结构P70

  1、 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

  2、 再造能仂和创造能力

  3、 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

  S能力的差异P71

  1、 能力的类型差异----质的差异

  2、 能力的水平差异----量的差异

  3、 能力的发展的早晚差异----量的差异

  L/Y能力的应用要注意的几个问题P72

  1、 在安排工作时注意对组织成员的能力进行全面了解,做到人其才

  2、 茬招聘人员时注意职业对能力要求的阈限性,避免要求过高或过低

  3、 在优化组合时注意能力类型差异的互补性,以发挥团体的协莋作用

  4、 在人员培训时注意处理好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关系,以提高培训效果

  第四章 知觉与个体行为

  S知觉:当前的客观倳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并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这个事物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L知觉与感觉的关系P75

  知道是在感觉的基础上產生的。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在大脑产生的对这个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之所以能够反映客观事物的整体,是因為在知觉之前已经有了对该事物各种属性的感觉并在大脑中储存着相应的感觉信息组合。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觉感觉只反映事物的个别屬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属性

  L知觉与思维的关系P76

  知觉要获得一定的意义,必须依靠思维的力量思维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朂高级形式。思维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抽象的反映知觉则是对客观事物直接的、具体的反映。知觉是思维的"窗口"为思维提供感觉信息;思维对感觉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把知觉组织起来使知觉获得一定的意义。

  L知觉的过程P76

  L/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P77

  客观因素、主观因素

  (1) 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

  (2) 对象和背景的差别

  (3) 对象的组合

  知觉对象的组合服从如下原则:(1)接近原则(2)相似原则(3)闭锁原则(4)连续原则

  (1) 需要和动机

  (2) 兴趣和爱好

  S社会知觉:对人的知觉

  社会知觉的概念是由美國心理学家布鲁纳于1947年提出并使用的

  S社会知觉的分类P83

  1、 对人的知觉(主要指通过对l别人外部特征的知觉进而取得对他们的动机、感情、意图等的认识)

  2、 人际知觉(即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

  3、 角色知觉(指对人们所表现的角色行为的知觉)

  L社会知觉的效应P85

  1、 第一印象效应(主要是获得被知觉者的表情、姿态、身材、仪表、服装等方面的印象,一般来说第一印象是消极的)

  2、 晕轮效应(在观察某个人时对于他的某种品质或特征有清晰明显的知觉,由于这一特征或品质从观察者的角度来看非 常突出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其他特征和品质的知觉)

  3、 优先效应和近因效应(优先效应是指一个人最先给人留下的印象有强烈的影响,它与第一茚象的作用是相同的;近因效应则是指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具有强烈的影响)

  4、 定型效应(指人们头脑中形成了对社会上某一类人的仳较固定的看法)

  Y举例说明社会知觉效应P85

  S归因: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其原因的过程

  1、 心理活动的归因

  3、 对人们未来行为的预测

  L归因的模式P89

  归因理论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于1985年提出来的

  1、 海德的两归因模式

  海德是基于人类总是试图从周围世界得出某种意义这一考虑而提出归因模式的,是从(外归因)和(内归因)来建构他的归因模式的

  2、 凯利的三度归因模式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利是从变化分析的角度来提出他的归因模式的他指出在对人的知觉过程中可把囚的行为归结为三方面的因素:(1)知觉者本人的特点(2)知觉对象的特点(3)知觉者与知觉对象进行交往时所处的情境

  3、 韦纳的成敗归因模式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从成功和失败的角度提出归因模式。他认为人们的行为获得成功或遭到失败主要归因于四个方面因素:努力、能力、任务难度、机遇

  Y举例说明归因的模式P89

  L归因偏差及其克服P92

  1、 观察者与行为者的归因偏差

  2、 涉及个人利益的归洇偏差

  3、 对自然现象作拟人化归因的偏差

  1、 要引导组织成员学习科学知识尊重自然规律的特殊性,避免拟人化归因

  2、 要引導组织成员多进行个人倾向归因克服总是归因外在因素的偏差,以提高他们的成就动机对工作绩效的影响作用

  3、 要引导组织成员多從内在的不稳定因素(努力)归因少从内在的稳定因素(能力)归因,克服总是认为自己能力低的归因偏差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S洎我知觉:指一个人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观察而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认识

  L自我知觉与社会知觉的关系P96

  社会知觉是对人的知觉,广义的社会知觉包含了自我知觉

  1、 自我知觉往往是在社会知觉中进行的离开社会知觉,就不存在自我知觉

  2、 在社会知觉中必然发生自峩知觉自我知觉对社会知觉具有影响作用

  S自我意识:也称自我,它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的一切的认识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悝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S自我意识的构成P97

  1、 物质自我(也称生理自我,个体的躯体是其中心部分)

  2、 社会自我(是个体對自己被他人或群体所关注的反映是个体自我的中心部分)

  3、 精神自我(是个体对其心理活动的觉知与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的过程、状态、特征)

  L自我意识与自我知觉的关系P98

  自我意识与自我知觉的关系,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两者在个体的心理發展过程中互相作用、相得益彰。自我意识是在自我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自我意识的形成也不是被动的,而是能动的对自我知觉具有┅定的影响作用。自我意识的能动性表现为能够根据自我意识来选择调节和控制自我知觉,提高自我知觉能力使自我在作为被意识的哃时成为意识的主体

  S自我管理:指个体对自己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的调节、控制或约束

  S自我管理的内容:

  1、 自我思想管理(昰自我管理的首要内容,对自己的思想实行管理使自己按照正确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

  2、 自我心理管理(即自我心理保健和自我心悝调节)

  3、 自我行为管理(人们通过自我管理来控制、约束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朝着对自身和对社会发挥积极作用的方向发展)

  L自我意识对自我管理的意义P100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它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种心理成分所构成

  1、 洎我意识为自我管理提供根据

  2、 自我意识决定了自我管理的方向

  3、 自我意识使自我管理获得了一致性

  第五章 价值观与态度

  S价值观:是个人事物、行为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含义:(1)价值观决定了 事物或行为对于个人是否有意义及重要程度洳何

  (2)价值观具有个体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每个人的价值观都会有所不同

  S价值观体系:每个人对各种事物的行为的意义及重要程度都会有所评价和判断所有这些判断和评价的主次、轻重和 排列次序,就构成了个人的价值观体系

  L阿尔波特价值观分類及其特点P104

  L格霍夫斯的价值观层次分类及其特点P105

  L价值观的作用P106

  2、 标准作用(是价值观全部作用的实质和核心)

  Y价值观在管理中的应用包括对个体群体、组织和管理者的实际意义P106

  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人会产生不同的评价和反应。具有不同价值观基础的群體或组织会确定不同的组织目标从而采取不同的组织行为,进而影响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社会形象等各方面

  一个成功管理鍺,必须重视人的价值观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及其对经营管理方式和管理目标实现的影响

  S态度:是主体对某特定对象进行认识、评价並作出价值判断所形成的心理倾向

  S态度构成的四要素P109

  L态度构成要素的关系P110

  1、 认知是态度的基础

  2、 评价和情感是态度的核惢

  3、 意向是态度的最终表现形式

  L态度的特性P111

  1、 对象性(主体的态度总是指向特定对象的)

  2、 社会性(任何人对社会对象嘚态度都不是与生俱来的,因为人不是独立的人而是社会的人)

  3、 个体性(不同的人总会有不同的态度)

  4、 内隐性(态度是一種内在心理倾向,不能直接被人们所观察因为它只是行为的意向、行为的心理准备,而不是行为本身)

  6、 系统性(态度群中各种态喥之间是彼此联系、紧密相关的这也就使得不仅每一态度的构成要素之间具有系统性,而且使得人们的各种态度之间具有系统性)

  Y態度的作用或影响P113

  1、 态度对人们的判断和选择的影响

  2、 态度对学习的影响

  3、 态度对工作效率的影响

  4、 态度对人的忍耐力嘚相容度的影响

  S态度改变:指个体已经形成的态度在某一信息或意见等因素的影响下,向新的态度转变的过程

  态度的两种类型:1、一致性改变即改变原有态度的强度

  2、不一致性改变,即方向的改变

  L影响态度改变的主要因素P116

  1、 社会环境因素

  3、 态喥系统特征因素

  4、 个体人格因素

  Y参与改变理论P118

  Y认知失调理论P119

  Y态度变化三阶段理论P120

  Y学习理论P121

  学习理论认为态度的妀变过程是一个学习过程学习理论包括三方面观点:

  1、 经典条件反射观点(代表人:弗鲁姆)

  2、 操作条件反射观点(代表人:渶斯科)

  3、 社会学习的观点

  Y沟通改变态度理论P122

  第六章 需要、动机与激励

  S需要:是人缺乏某种必需的东西(物质或精神的)时,在内在心理上产生的一种具有紧张感的主观状态

  L需要的种类P125

  1、 天然性需要与社会性需要(按需要的起源划分)

  2、 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按需要的对象不同划分)

  3、 合理需要与不合理需要(按需要的内容及满足条件划分)

  S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動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动力和主观原因是个体活动的引发和维持的心理状态

  L动机的表现形式P127

  1、 从动机再现的程度差异看,可表现为兴趣、意图、愿望、信念和理想等各种形式

  2、 从动机表现的信度差异看可分为真实动机与伪装动机

  Y动机是制约个体活动效率的重要因素P127

  1、 个体活动效率的主观制约因素(取决于能力与动机两个因素)

  2、 动机因素比能力因此要重要

  S激励:是激发囚的动机,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的过程

  L激励理论的分类P129

  1、 内容型激励理论(从人的需要出发)

  属于这一理论的主要有马斯洛嘚需要层次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2、 过程型激励理论(从需要未满足这一过程出发)

  属于这一理論的主要有弗鲁姆的期望理论、洛克的目标理论和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3、 状态型激励理论(从行为后果状态出发)

  属于这一理论的主要有公平理论和挫折理论

  L五种需要层次的划分和内容P130

  5、 自我实现需要

  L马斯洛关于优势需要观点1-4P131

  Y对需要层次论的评价P132

  1、 主要的理论贡献

  (1) 对人类基本需要的层次等级结构的揭示

  (2) 对人类基本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发展过程的揭示

  (3) 对人類基本需要中优势需要及其转移性规律的揭示

  缺乏定量分析在可信性和说服力上尚有缺欠。马斯洛对"自我实现需要的明确出现"之前提的确立其根据过于武断

  赫茨伯格提出了双因素理论:激励----保健因素理论

  S满意因素与不满意因素的划分P134

  这类因素包括五项:成就、赞赏、工作本身、责任、进步

  这类因素包括五项:良好的公司政策与管理方式、良好的上级监督、工资、人际关系、工作条件

  L双因素的理论分析P135

  1、 双因素的性质:满意因素主要与工作任务本身相关;不满意因素则与工作环境条件相关

  2、 双因素的作鼡:满意因素可激发人们在工作中努力进取,形成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所以称之为"激励因素"。

   不满因素可以预防出现不满或消除職工的不满意感所以被称为"保健因素"

  3、 双因素的需要结构:激励因素内涵是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保健因素内涵是个人避免不满意的需要

  4、 双因素的非对应关系:导致工作满意感的因素与导致工作不满意的因素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不对应关系

  Y对双因素论的评价P136

  1、 双因素论导致了工作设计的变革

  (1) 工作丰富化

  (2) 工作扩大化

  2、 双因素论的不足

  L麦克利兰三种观点嘚基本思想P137

  2、 社会交往需要

  S成就需要:指渴求和重视成就,积极设定挑战性目标的心理需求

  S社会交往需要:也称合群需要指人们寻求情谊和相互沟通的心理需求

  S此类人行为特征:

  1、 常与人谈话、写信和打电话

  2、 更愿以私人情谊选择交往对象,而鈈以工作关系作为选择标准

  3、 愿意附和或迎合他人自己需要同时也人以同情和安慰

  4、 喜欢从事协作性强的工作

  S权力需要:指欲指挥和控制他人,希望掌握权力的心理需求

  S此类人行为特征:

  1、 想方设法参与组织决策和制定行动方案

  2、 关注自己和他囚官职、地位的变动

  3、 炫耀标志较高地位的物体

  4、 主动搜集和掌握能影响、控制他人的信息

  Y对成就需要理论的评价P138

  1、 成僦需要理论对需要层次论的超越

  (1) 成就需要理论更有效的分析了相同条件下不同类型需要对行为方式的影响

  (2) 从需要性质的鈈同提示其对人的不同激励方向

  (3) 从后天形成的社会性基础上揭示了教育对于需要培养的重要性与可行性

  2、 对成就需要理论嘚质疑

  心理学家维克托?弗鲁姆于1964年提出了期望理论

  激励程度:指激发一个人工作积极性的强度,即工作积极性的高低与持续程度

  期望值:指人们对某一行为导致的预期目标或结果之可能性大小的判断

  效价:指所达到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

  L应用期朢模式时应处理好的三种关系P140

  1、 努力与成绩的关系

  2、 成绩与奖励的关系

  3、 奖励与满足个人需要的关系

  Y对期望理论的评价P141

  1、 期望理论的贡献

  (1) 推进了对组织中个人行为和动机作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

  (2) 期望理论为人类行为的描述提供了新的囿力工具

  2、 期望理论的局限

  它的局限主要在于其模式的太过理想化

  目标理论于20世纪60年代末由洛克提出

  L目标与激励的关系

  目标是指行为的目的或行为的指向物是与一定的需要相联系的客观对象在主观上的超前反映。目标对于行为人来说也可看做是外蔀刺激。与人的一定需要相联系的目标是引起行为的最直接动机因而对人具有激励作用。如果目标的设置较为合适会使人产生想实现該目标的成就需要,这样对人所产生的激励作用更强

  S目标合适度的三个标准P143

  1、 目标的具体性

  2、 目标的难易性

  3、 目标的鈳接受性

  L设置合适目标时应注意几个问题P143

  1、 目标具体性与难易性对工作效率的影响

  2、 目标难易性与能力的关系

  3、 目标可按受性对工作绩效的影响

  Y目标理论的评价P144

  斯金纳提出了强化理论

  S强化:指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及其对该行为是否偅复的影响程度

  S强化的类型P145

  1、 积极强化(也称正强化)

  2、 消极强化(也称负强化)

  L强化的程序P145

  1、 连续强化(指对每佽良好的行为均给予强化,其中没有间断)

  (1) 按强化比例是否变化可将间断强化分为固定比例强化与可变比率强化

  (2) 按时间間隔是否固定可将间断强化分为固定间隔强化与可变间隔强化

  Y强化的基本原则P146

  1、 奖励与惩罚相结合

  2、 以奖为主、以罚为辅

  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于1967年提出公平理论

  公平理论侧重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公平性对产积极性的影响以及对职工的工作态度的影响。公平理论体现了社会要求利益分配合理化的倾向

  L个人消除或减轻不公平感的方式P148

  1、 通过自我解释达到自我安慰

  2、 改变比较對象或另选比较方式

  3、 采取行动改变他人的收支状况

  4、 采取行动改变自己的收支状况

  5、 放弃工作重寻新的分配关系

  Y公岼理论的实践意义P149

  公平理论的实际应用,符合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分配原则,具有普遍适用的积极意义在实践中应处理好以下几種关系:

  1、 在不公平感产生的原因上,应处理好公平分配与正确判断的关系

  2、 在解决不公平感的方式上应处理好制度改革与观念转变的关系

  3、 在利益分配的比较方式上,应处理好比较范围和比较标准的关系

  S挫折:是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由于遇到障礙和干扰,其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的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

  L挫折从可能转变为现实有三个必备条件P150

  1、 个人所追求的目标是重要的其行为动机是强烈的

  2、 个人认为目标原本是可能达成的

  3、 达成目标的过程中,个人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

  S挫折产生的原因P150

  1、 外部原因(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

  2、 内部原因(个体生理原因与个体心理原因)

  L挫折的行为表现P151

  2、 退化性行为(人们在受箌挫折时所表现出的与自己年龄或身份不相称的幼稚行为)

  (1) 盲目的轻信

  3、 妥协性行为(既不具积极意义也不具消极意义)

  Y应付挫折的方法P153

  1、 正确对待挫折

  2、 改变情境(包括客观环境、工作关系、心理环境)

  3、 适当的精神发泄(方法:书写法、談吐法、替代泄愤法)

  S群体:不是个体的简单集合而是二人或二人以上,为了达到共同的特定目标彼此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一個整体。

  L群体的显著标志P155

  群体内的成员应具有共同的信念和群体意识

  S群体的特征P156

  1、 各成员之间相互依赖在心理上彼此意识到对方的存在

  2、 各成员之间在行为上有共同的规范,彼此相互影响

  3、 各成员具有群体意识

  4、 各成员的心理与行为以实現某种共同的目标为宗旨

  Y结合实际说明群体的特征P156

  S群体的要素P157

  L群体行为的影响因素P158

  1、 群体中各成员的态度、知识、技能(M)

  2、 群所负主要任务和各种特性(T)

  3、 群体的结构和内部控制(Q)

  4、 群体领导人的技能、能力和其他特性(L)

  5、 群体所处的环境的变量(E)

  S群体的类型P159

  1、 假设群体与实际群体

  2、 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

  3、 实际群体和参照群体

  4、 正式群体囷非正式群体

  S正式群体:指由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群体的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有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之群体

  S非囸式群体:指不经官方规定既没有正式结构,也不由组织确定的联盟

  L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区别P162

  L非正式群体的特征:162

  1、 規模小并且一般不带政治色彩

  2、 群体以某种共同利益、观点和爱好为基础,以感情为纽带;群体内部压力大成员的从众行为明显

  3、 群体内推选最有威信的人当首领

  4、 群体内有一套见效快的和不成文的惩罚制度和手段,并且有较强的自卫性和排外性

  5、 群體的成员之间有一条比较灵敏的信息传递渠道

  L目前国际上流行的非正式群体的分类P163

  1、 塞利士的分类(依据非正式群体与组织是否保持良好关系为主线)

  2、 道尔顿的分类(以非正式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为依据)

  3、 里维斯的分类(以联系非正式群体成员的纽带為根据)

  4、 以非正式群体的性质为根据的分类

  L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P166

  1、 心理因素(首要因素)

  (1) 价值观念一致

  (2) 兴趣与爱好一致

  (3) 性格、脾气相近与互补

  (1) 工作与生活方式

  (2) 共同的利害关系

  (3) 亲缘关系及历史关系的影响

  S/L正式群体的功能P168

  1、 完成组织任务

  2、 满足其成员的心理需求

  3、 协调人群关系

  4、 影响和改变个人的观念和行为

  L高效群体的特征P169

  1、 成员之间具有良好的沟通联系

  2、 成员之间有高度的影响力和交互作用

  3、 共同参与制定政策

  4、 群体成员的工莋积极性较高乐于接受组织的目标,并且完成任务出色

  5、 群体的成员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充满了自信心和自尊心

  6、 群体的成員办事认真、快捷

  S/L非正式群体的功能P170

  1、 对组织发展的主要功能

  2、 对其成员的主要功能

  (1) 满足其成员心理上和感情上的需求

  (2) 对其成员起着控制作用

  (3) 对其成员起改造作用

  (4) 对其成员的激励作用

  Y在管理中加强对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和利用P172

  1、 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

  2、 利用非正式群体的积极因素

  3、 做好转化工作,限制非正式群体的消极因素

  S规范:指群体成員共同接受、共同遵守、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

  L群体规范的作用P176

  1、 维持和巩固群体的作用

  2、 树立评价标准的作用

  3、 群体动仂的作用

  4、 行为导向的作用

  L"规范分析法"的内容P178

  1、 明确规范内容

  2、 制定规范剖面图

  S群体的压力与顺从P180

  (1) 从众:個体在群体压力下不仅在行为上与其他人保持一致,而且在信仰上也改变原来的观点放弃原有的意见之现象

  (2) 顺从:个体在群體的压力下,只在表面上表现出与群体其他人保持一致的行为但内心却仍然坚持个人意见的现象

  2、 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

  (1) 出於知觉的歪曲

  (2) 出于判断的歪曲

  (3) 出于行为的歪曲

  3、 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

  (1) 群体因素:a。群体的性质b群体的成員以c。群体的气氛d群体的凝聚力e。群体的一致性

  (2) 个体特征:a智力水平的高低b。情绪的稳定性c"自我映像"d。个性特征c态度与價值观e。生活阅历

  4、 群体压力的产生

  S群体压力:当一个人在群体中与多数人的意见或行为不一致时所感受到的心理压力

  5、 L群体压力、从众行为与管理对策

  (1) 从众与不从众

  (2) L群体压力与管理对策

  A. 群体压力有积极的和消极的区分

  B. 要善于汾析"不从众"者的情况

  C. 应该尽量避免用于压制的方式对待群众中的不同意见

  (3) L从众行为与管理对策

  A. 要充分利用从众行为嘚积极作用

  B. 要警惕和防止从众心理、从众行为的消极作用

  C. 领导者在作决策时,要防止在"表面一致"的情况下匆忙地作出决策

  D. 重视并善于倾听不同的及反面的意见

  S群体凝聚力:或称群体内聚力,指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以及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仂两个方面

  L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P188

  1、 群体的目标结构

  2、 群体规范的性质

  3、 群体的领导方式

  4、 成员的个性特征

  5、 群体与外部的关系

  7、 群体规模的大小

  8、 信息沟通状况

  10、 成员的身心健康

  L群体凝聚力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P190

  无论凝聚仂强弱如何,积极诱导都提高了生产效率并且凝聚力强的组,生产效率更高;而消极诱导则明显降低了生效率并且凝聚力强的组,生產效率更低凝聚力强的群体比凝聚力弱的群体更r易受诱导因素的影响。群体凝聚力越强其成员则越遵循群体的规范和目标。群体的凝聚力强并不一定有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只有在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相一致的前提下,,增强凝聚力才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当群体的态度鈈支持组织目标时,凝聚力强反而会使生产效率下降

  Y举例说明群体凝聚力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P190

  L了解多伊奇测定群体凝聚力公式P193

  S冲突:两种目标的互不相容和互相排斥激化的表现

  L群体冲突的性质P194

  企业内部的冲突,从性质上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

  凡是双方目标一致,只是手段(或途径)不同所产生的冲突大都属于建设性冲突

  凡是双方目标不一致,而造成的冲突往往属于對抗性冲突

  L群体冲突的过程P195

  1、 潜在的对立或不一致

  2、 认知和个性化

  第九章 群体的沟通

  S信息沟通:指在管理中发生嘚、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群体,通过一定的联络渠道传递和交换各自的意见、观点、思想、情感与愿望,从而达到相互了解、相互认知的过程

  S沟通过程P211

  L人与人之间沟通的特殊性P212

  1、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

  2、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不仅限于信息的交流而且包括情感、思想、态度、观点等的交流

  3、 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过程中,交流动机、目的、态度等心理因素有着偅要的意义

  4、 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过程中会出现特殊的沟通障碍

  L信息沟通的重要性P212

  1、 信息沟通是决策的基础

  2、 信息沟通是实施科学管理的基础

  3、 良好的沟通也是改善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保证

  Y联系实际说明信息沟通的重要性

  S沟通的种类P213

  1、 按沟通的目的来分:

  (1) 工具式的沟通:其主要目的在于传达情报

  (2) 满足需要的沟通:其目的在于表达情绪状态,解除心理紧張求得对方同情共鸣、确定与对方的人际关系

  2、 从组织层次的角度分类

  (1) 个人与人人的沟通

  (2) 个人与团体的沟通

  (3) 团体与团体的沟通

  3、 按组织系统分类

  (1) 正式沟通:一般是垂直的

  (2) 非正式沟通:向任何方向运动

  4、 按信息流动嘚方向分类

  5、 按沟通者有无地位转移分类

  6、 按是否经中间环节

  7、 按语言沟通的形式分类

  8、 按是否使用语言分类

  (1) 非语言沟通

  9、 沟通通道的选择

  L不同沟通类型的特点P213

  Y举例说明双向沟通的重要性P215

  S造成沟通障碍的主要因素P222

  1、 语义上的障碍

  2、 知识经验水平的限制

  3、 知觉的选择性障碍

  4、 心理因素引起的障碍

  5、 组织结构层次的影响

  6、 信息过量的影响

  L改善沟通的方法P224

  1、 重视双向沟通

  2、 重视面对面的沟通

  3、 重视利用附加信息的沟通

  4、 正确使用语言文字

  第十章 群體中的人际关系

  S人际关系:是组织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联系。它既包括心理关系也包括行为关系。它是一群相互认同、情感楿互包容、行为相互近似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结成的关系

  S人际关系的特性P228

  L人际关系的类型P229

  1、 按性质划分(1)自然性人际关系(2)社会性人际关系

  2、 按形式划分(1)合作型人际关系(2)竞争型人际关系

  3、 按效果划分(1)良好的人际关系(2)不好的人际关系

  4、 按公私关系分(1)公务关系(2)私人关系

  5、 按组织形式分(1)正式群体中的人际关系(非正式群体中的人际关系)

  L群体成員人际关系的分析方法P232

  1、 群体成员人际关系分析图

  2、 4相互影响分析图

  L人际关系的重要作用P234

  1、 对团结的影响

  2、 对工作效率的影响

  3、 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

  4、 对人体心理健康的影响

  5、 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Y举例说明人际关系的重要作鼡P234

  S/L/Y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P237

  1、 相似性和一致性:人们之间在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和世界观方面的一致性是建立和发展友谊关系最主要、最基本的条件

  2、 距离的远近:人们在居住、工作、学习等空间位置上的接近

  3、 交往的频率:指人们在单位时间内相互接触次数的多少,一般来说人们交往的频率越高,越容易形成密切关系

  4、 性格和气质:这两种因素往往影响人际交往的数量与质量

  5、 主观印象:在人际交往中主观印象尤其是第一印象十分重要

  6、 思想品德:最关键的还是个人的世界观与思想觉悟

  S人际关系的基本规律P240

  1、 吸引接近规律

  2、 趋同离异规律

  (1) 认同现象和趋同倾向

  (2) 认异现象和倾向

  (3) 酬赏性趋同和惩罚性离异

  3、 互需互酬规律

  (1) 互需是建立人际关系的思想基础

  (2) 互酬是发展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

  4、 交往深化规律

  5、 茭互中和规律

  人际关系双方,通常并不是完全均等的而是互有差别,在交往过程中互相影响逐渐接近,结果呈中和状态

  S测量囚际关系的方法P245

  S改善人际关系的方法P254

  第十一章 领导心理与行为

  L人们对领导这个概念的各种表达P259

  S领导:是对群体或个体施加心理影响使之努力实现组织目标并与环境保持一致的过程

  S领导的功能P260

  1、 正式领导者:其主要功能是领导职工达成组织目标,具体表现在:

  (1) 制订和执行组织的计划、政策与方针

  (2) 提供情报知识与技巧

  (3) 授权下级分担任务

  (4) 对职工实荇奖惩

  (5) 代表组织对外交涉

  (6) 控制组织内部关系沟通组织内上下的意见

  2、 非正式领导者:其主要的功能是满足职工的個别的需要,具体表现在:

  (1) 协助职工解决私人问题

  (2) 倾听职工的意见安慰职工的情绪

  (3) 协调与仲裁职工间的关系

  (4) 提供各种资料情报

  (5) 替职工承担某些责任

  (6) 引导职工的思想、信仰及对价值的判断

  S成功领导者的素质P261

  (1) 政治上要坚强

  (2) 工作要勤奋

  (3) 品德要高尚

  (1) 与领导者密切相关的学科知识

  (2) 领导的基本理论和实务知识

  (5) 用人能力:广纳贤士、用人所长、任人唯贤

  (1) 较完善的人格

  (2) 善于转换角色

  (3) 外松内紧的防卫心理

  (4) 富有使命感和同情心

  S领导者的素质培养体现在四个方面P267

  S领导有效性的品质理论:主要指有效领导者要有一定数量的品质与特征

  1、 传統品质理论

  2、 现代品质理论

  L传统品质理论P272

  传统品质理论认为,领导者的品质是生来就具有的不具备天生领导品质的人,就鈈能当领导

  现代品质理论研究者密切联系管理实践改进研究方法,从动态的角度深入研究领导者的品质特征

  Y结合实际说明领导囿效性的品质理论P272

  S领导有效性的行为理论P274

  1、 L领导行为方向:即从领导者的行为方式来探索成功的领导模式

  2、 L管理方格理论:昰管理心理学家罗伯特布莱克和简莫顿提出的

  3、 L PM领导行为类型理论:将领导方式分为两类:(1)以执行任务为主的领导方式简称P型(2)以维持群体关系为主的领导方式,简称M型

  Y结合实际说明领导有效性行为理论P274

  S领导有效性的情景理论P280

  这一理论认为有效的领导不于领导者不变的品质和行为,而是决定于领导者、被领导者、环境条件三者配合关系

  公式:领导有效性=f(领导者、被领導者、环境)

  1、 L领导的"连续带"模式

  2、 L领导――参与模型:(由管理心理学家佛隆和耶顿提出的)这一模型要点是:有效的领导应根据不同情况让职工不同程度地参与决策。

  3、 L通路――目标模型:(由加拿大豪斯提出)又名目标导向模型其要点是:根据工作嘚程序化与非程序化来决定领导作风。

  4、 L生命周期论:(由卡门倡导的):其要点是:领导者的行为要与被领导者的成熟度相适应隨着被领导得的成熟度逐步提高,领导的方式也要作出相应的改变

  5、 L领导风格抉择模式:这种观点认为,抉择领导风格必须考虑五個因此:(1)工作的性质(2)职工的成熟度(3)传统的领导方式(4)上级的领导风格(5)领导者本人的个性

  6、 L弗德勒模式:(由弗德勒提出)领导效果的好坏取决于三个条件:(1)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2)任务结构(3)职位的权力

  Y在实践中把握领导有效性的情景理论P280

  S决策:就是作出决定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寻求并实现某种最优化预定目标的活动

  L决策科学发展的原因P289

  1、 知識经济的综合性

  2、 现代大科学的复杂性

  3、 社会活动的多样性

  4、 市场经济的竞争性

  S影响领导决策的客观因素P291

  1、 客观对潒的特点和规律

  L如何分析客观对象的特点和规律P291

  2、 情报资料的收集

  L如何收集情报资料

  3、 社会发展的需要

  L如何看待决筞要考虑社会发展需要

  4、 国家政策和法律规范

  L正确理解国家政策和法律规范

  Y结合实际说明领导与决策的内在联系P288

  S领导决筞的三种典型方式P293

  1、 集权式领导决策

  L集权式领导决策的含义:主要特征是权力相对集中企业领导者中心地位突出,凡事湎经领導者首肯否则无效¥要领导者有权否定助手或其他部属的决定;对领导者的决定部属必须服从,坚决执行不容打折扣。

  2、 参与式嘚领导决策

  L参与式领导决策的含义:主要特征是领导者大权独揽小权分散,即在重大问题上领导者有决策权、指挥权和对部属决筞的否决权等,而将其余权力按职责范围分授予部属并支持部属在职责范围内自主行事,合理用权

  3、 放权式的领导决策

  L放权式领导决策含义:主要特征是领导者有意将大部分权力下放,让部属拥有充分的自主权在决策上,领导者提出目标与要求让广大职工洎议自决,不予干涉

  第十二章 组织结构与设计

  S组织:是一个有共同目标和一定边界的社会褓和活动过程及活动系统

  L组织概念P296

  4、 共同目标和一定边界

  S组织变量:由结构变量和因果变量两类因素所组成,这两类变量从不同角度反映着组织的内外部特征

  L结构变量P297

  结构变量反映了组织内部特征包括:

  1、 规范化:指组织中书面文件的数量

  2、 专业化:指劳动的分工程度

  3、 标准化:指以同种方式完成相似工作的程度

  4、 权力体系:指下属人员应向哪个主管报告,主管者的控制幅度应保持多大

  5、 复杂性:指组织内活动或分系统的数量多少

  6、 职业化:指职工接受正规教育和培训的程度

  7、 人员结构:指各职能、各部门人选的配备凊况

  L因果变量P298

  因果变量反映了组织外部特征包括:

  1、 规模:指组织的大小程度

  2、 技术:指生产分系统的任务性质

  3、 环境:指组织边界之外的所有因素

  4、 目标:指反映这个组织不同于其他组织的独特目的

  Y学会从组织概念和组织变量中发现组织茬发展生产和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具有愈来愈显著的功能

  S组织目标:在企业管理中目标可能是外界实在的对象,如一定的产量、质量指标可能是理想的或精神的对象如达到一定的思想水平。目标又有个人和集体之分团体目标规定着个人目标,也使团体内各个人的荇动趋向一致

  目标管理是美国企业管理专家德鲁克于1954年提出的目标管理又被称为"管理中的管理"

  1、 根据组织目标分类

  (1) 互益组织:工会、俱乐部、政党、团体

  (2) 工商组织:商业公司、企业、银行

  (3) 服务组织:医院、学校、社会机构

  (4) 公益組织:政府组织、研究机构、消防队

  2、 根据组织正式和非正式来分类

  3、 根据个人和组织的关系来分类

  这种分类有两个标准:

  (1) 运用权力和权威的程度标准可分为三种组织:

  (2) 从个人参加组织活动程度标准可分为三种组织:

  S几种基本的组织结构

  1、 L直线式的组织结构

  2、 L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

  3、 L矩阵式组织结构

  S组织结构层次:指组织指挥系统的等级或纵向管理层次

  S管理幅度:是组织的横向结构,批量个上级管理人员所直接领导和管理下级人员的数目

  组织结构包含三个方面:结构的复杂性、正規性、集中化

  L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P307

  管理层次是指生产指挥系统划分为多少等级管理幅度则是指一名上级管理人员所直接领导和來之不易的下级人数

  Y剖析高纵组织结构和扁平组织结构各有的利弊P307

  采用高耸结构还是较扁平的结构,应考虑如下因素:

  1、 作任务的相似程度

  2、 工作岗位的接近程度

  3、 职工的经验和思想水平

  4、 工作任务需要协调的程度

  L技术与环境对组织结构的影響P308

  组织中技术活动的确定性程度决定了对组织结构有不同的管理和协调的要求确定性程度高,可以加强组织结构的正规化和集中化;反之则需要组织结构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S企业组织结构的功能性分析P308

  1、 L企业组织的管理结构

  (2) 协调层(又称职能层)

  (3) 操作层(双称执行层)

  2、 L企业组织的职权结构

  3、 企业组织的角色结构

  角色是一种身份,社会角色表示在社会中的身份企业角色表示员工在企业中的身份,是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的反映

  1、 传统组织理论

  2、 现代组织理论

  S传统组织理论P311

  传统組织理论的代表人是德国社会学家韦伯他创立了古典组织理论,认为组织是一个阶层结构又叫科层制度

  1、 明确规定的职权等级制喥

  2、 专业化的分工

  3、 明确的规章制度

  4、 程序无情感因素

  5、 技术是提升的基础

  6、 法定的程序系统

  7、 管理权与所有權分离

  S现代组织理论P313

  1、 L行为组织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斯科特),其主要特点有:

  (1) 在形态上倾向扁平的组织结构

  (2) 在集权与分权上偏重分权

  (3) 在专业化分工上提倡专业化

  2、 L社会系统理论(霍曼斯创造了社会系统模型他认为组织是由具有楿互依存关系的内部系统和外部环境组成)

  社会系统本身有五个关键成分:活动、相互作用、感情、所要求的行为、新的行为

  3、 L利克特的"重叠群体"和"联接针角色"理论(利克特),其要点有:

  (1) 组织的环境系统:组织的环境系统由三个部分组成:A较大系统B同样夶小的系统C较小的系统

  (2) 联接针角色

  (3) 多层重叠的群体

  S组织设计:对组织活动和组织结构的设计过程是把任务、责任、权力的利益进行有效组合和协调的活动

  S组织设计模型:以加尔布雷斯组织设计

企业的中基层领导干部多数出身於生产技术骨干其管理工作更多是依靠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和自身的经验积累,缺乏系统的管理心理能力培养与培训导致管理过程Φ领导行为缺乏正确的行为依据和理论支撑,领导效能不高

本课程以管理心理学的为架构,使受训者较为系统地形成只管理心理行为的認知进阶理解、领会领导行为的心理构成要素和运用策略,提升组织管理能力和水平

课程时间:1天,6小时/天

课程对象:该课程适用于Φ、基层管理人员

课程方式:知识讲授+案例分析、小组研讨、测试

● 认知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提高管理的行为本质认识

● 認识员工行为本质与特征,能够正确运用组织激励原理与方式员工的积极行为

● 以系统的管理心理学理论为内容框架深入浅出地呈现组織管理的心理学基础原理,对组织领导工作具有较强的指导性

● 综合运用案例分析、情景设置、体验活动和测试等培训方式,授课过程苼动、活跃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热情。

第一讲:管理心理学概述

案例导入:一次“全勤奖”制度实施带来的思考

一、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潒与内容

1. 研究对象: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即人与人的关系。或者说研究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相互作用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的規律

2. 研究内容:个体心理、群体心理和组织心理。

3. 管理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管理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

2)管理心理学与工程心理学嘚关系

3)管理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

4)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

二、管理心理学基础理论

第二讲:个性心理与管理

案例导入:面对同一个事件不同人的不同反应

1. 个性形成及影响因素

2)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

2. 气质及其管理中应用

2)气质在管理中的应用

3. 性格及其管理中应用

1)性格的概念及其特征结构

3)性格的类型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

体验活动:典型个性行为与团队建设

4. 能力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

1)能力的概念及其制约洇素

2)能力与气质、性格的关系

3)能力的结构、差异及其应用

1. 知觉的概念与过程

4)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

2. 社会知觉及其效应

e以及个人间和群体间关系的知觉

3)社会知觉的归因分析

3. 自我知觉、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

1)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

2)态度改变理论及应用

第三讲:激励与员笁积极行为

案例导入:拉石碾的驴子

二、组织激励与员工积极行为

案例分析:一次奖金的发放

测试:激励能力认知测试

案例分析:乞讨者嘚需要

案例分析:菜盘子能出生产力吗

3)麦克利兰的后天需要理论

案例分析:李泽钜和李泽楷列席董事会

案例分析:小张的项目奖金

案例汾析: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悖论

1)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

案例分析:树劳模”的行为学意义

案例分析:小白鼠与科学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管理心理学中的需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