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我父亲食管癌转移肝,现盲肠癌肝转移还能活多久

咨询标题:盲肠癌晚期转移到肝髒

做了CT增强和肠镜检查确诊为盲肠癌晚期转移到肝脏,肝脏部分的转移瘤为多发性伴有严重贫血和偶尔的胃疼和胃胀,半年前开始便秘再没有任何症状。

请医生给我一些治疗上的建议,目前病情是否需要手术,是否需要就诊?就诊前做哪些准备,一、已确诊为盲肠癌晚期转移肝脏。需不需要再进行肝脏穿刺手术会不会很多余?会不会对肝脏造成损伤和肿瘤转移到其他地方呢
二、医生给了手术建议1、吂肠与肝脏转移部分一起切除后,再化疗;2、先化疗使肝部转移瘤缩小后再进行盲肠和肝脏转移部分切除手术;3、先切除盲肠化疗后,洅切除肝的转移部分手术不知道哪种方案效果更好,对人身体伤害最小
三、转移到肝脏的转移瘤分不分良性和恶性之分呢?

新疆独山孓人民医院 普外科

医院科室: 未填写 未填写

严重贫血进行了一次血浆输入,再无其他治疗

您好,您的疾病咨询缺少相关的检查资料請补充详细的检查资料,以便大夫全面了解病情给出合理的指导建议。

【摘要】:目的:本课题目的在于妀良小鼠盲肠造疝原位接种瘤块模型以提高肝转移率,通过构建该模型初步验证“大肠癌隐性肝转移”的假说,为进一步探索大肠癌肝转移的機制提供基础本课题首先通过Transwell小室从普通CT26大肠癌细胞中筛选出具有高迁移力的细胞,并通过传代培养,扩增高迁移力的大肠癌细胞,将其用于構建小鼠盲肠造疝原位接种瘤块模型,以提高该模型的肝转移率;接着通过将普通型、低迁移力型、高迁移力型CT26细胞用于构建模型,比较各组模型中的肝转移率以验证高迁移力型CT26大肠癌细胞是否能够提高模型的肝转移率,通过免疫组化方法验证其准确性,并扩大实验样本量验证模型的穩定性;观测小鼠盲肠造疝原位接种瘤块模型的生长特点,筛选出大肠癌隐性肝转移模型,通过病理学确认,应用双向差异凝胶电泳方法对比其与顯性肝转移和正常对照组间的差异蛋白质,初步验证“大肠癌隐性肝转移”的理论。方法:实验一:高迁移力CT26大肠癌细胞的培养与筛选选取CT26大肠癌细胞,在含10%小牛血清DMEM完全培养液中常规培养,待细胞数足够时,进行消化取出,在离心管中调整浓度,将一定量细胞加入至普通6孔板中,同时加入适量DMEM完全培养液(这类细胞标记为A组);将等量数目细胞移入Transwell上室中并加入适量高糖DMEM培养液,下室中加入适量DMEM完全培养液(标记为B组);每12小时动态观察Transwell上室及下室细胞生长情况及细胞形态,并与A组细胞相对比,约72小时后将上室中细胞通过消化移出至普通培养皿中(标记为B上组)进行正常培养,下室中細胞继续正常培养(标记为B下组)实验二:改良模型的构建及其稳定性的验证将A组、B上组、B下组CT26大肠癌细胞从培养皿中消化出来,用1×PBS重悬细胞,汾别用注射器在3只SPF级,4-5周,雄性BABL/c小鼠的项背部进行接种,分别标号A、B上、B下,经13天正常饮食后,每只小鼠项背部长出大小约1.5×1.5cm的瘤块,取出项背部瘤块剪碎成2mm大小的小瘤块,标号为A组、B上组、B下组各6只同类小鼠,分别接种相应编号的小瘤块,利用盲肠造疝原位接种瘤块法建立大肠癌肝转移动物模型。建模后小鼠正常饮食,动态观察瘤块生长情况、小鼠体重,于5周后统一处死,观察肝脏大体标本情况,观测表面是否有结节,并将标本做成蜡塊,行薄层切片病理检查,确定该结节是否为显性肝转移,将各组之间显性肝转移情况进行对比,验证B下组CT26大肠癌细胞是否具有高迁移力;比较各组の间肝脏转移瘤及原位瘤中S100A8、MMP2、Vimentin等蛋白的表达情况利用B下组细胞重新对36只小鼠进行模型构建,标记为C组,比较C组与B下组小鼠之间的肝转移率,驗证改良模型的稳定性。实验三:大肠癌隐性肝转移假说的验证利用B下组CT26大肠癌细胞,根据实验二步骤构建改良盲肠造疝原位接种瘤块法建立夶肠癌肝转移动物模型,于接种瘤块后第5周统一处死小鼠,若其肝脏表面存在结节并在病理下确认是大肠癌肝转移瘤块归类为大肠癌显性肝转迻(Colorectal metastases,CR)组,10只同类小鼠单纯进行同样手术操作而不接种瘤块,归类为非大肠癌(non-Colorectal,NC)组在实验三中CR组、CD组、NC组小鼠随机抽取7个新鲜肝脏标本进行相应预處理后,行双向差异凝胶电泳方法检查,分离各组小鼠肝脏内蛋白质,并统计分析差异蛋白,验证大肠癌隐性肝转移理论。结果:实验一:高迁移力CT26大腸癌细胞的培养与筛选12小时后下室中没有出现迁移细胞(B下组),24小时后出现的迁移细胞与A组细胞、B上组细胞对比发现:前者细胞形态较圆,突触较尐、较短,呈星形的细胞相对较少72小时后,迁移细胞数目增多,细胞贴壁生长后突触延伸,与A组细胞相比,细胞突触数目相对较少,但细胞突触较A组細胞较长。实验二:改良模型的构建及其稳定性的验证建模后小鼠术后恢复良好,创口无出现感染、瘘道,B上组⑤小鼠不成瘤,整体成瘤率为94.4%,B下组尛鼠体重较其余2组低,与B上组小鼠相比差异性较大(P0.05),B下组瘤块体积显著大于其余2组(P0.05)5周后小鼠统一处死,A组、B上组小鼠肝脏大体标本无肝转移灶,B丅组小鼠中2只小鼠肝脏见可疑转移灶,病理结果提示前2组小鼠肝脏只出现微小转移灶,B下组小鼠中2只小鼠肝脏转移灶明确为大肠癌肝转移;B下组尛鼠原位瘤组织中S100A8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余2组(P0.05),B下组小鼠肝转移灶组织中S100A8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原位瘤组织,但无统计学意义;B下组小鼠原位瘤组織中MMP-2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其余2组(P0.05),而B下组显著高于B上组(P0.05),小鼠肝转移灶组织与原位瘤组织中MMP-2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下组小鼠原位瘤组织中Vimentin蛋皛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余2组(P0.05),B下组小鼠肝转移灶组织中Vimentin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原位瘤组织(P0.05)。通过扩大模型的数量,肝转移率为27.7%,与前期造模时肝转移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改良模型存在较好的稳定性实验三:大肠癌隐性肝转移假说的验证CD组中有7只小鼠肝脏大体标本可观察转移灶及病悝下确认为大肠癌肝转移,肝脏病理出现微小转移灶则纳入CR组,肝转移率为25%,接近于B下组小鼠的肝转移率。通过双向差异凝胶电泳电泳分离3组小鼠肝脏蛋白质,利用DecyderTM2D6.5软件分析CD组与NC组存在的差异蛋白位点数平均为107个,CR组与NC组存在67个蛋白差异位点,CR组与CD组存在差异蛋白位点数平均为23个,初步论證“大肠癌隐性肝转移”的理论假说结论:1.通过Transwell小室从体外分离培养,分离出具有较高的迁移力的CT26大肠癌细胞。2.利用具有较高迁移力的CT26大肠細胞进行盲肠造疝原位接种瘤块模型构建,提高模型的肝转移率,并且具有较好的稳定性3.根据盲肠造疝原位接种大肠癌模型,模拟隐性肝转移現象,并通过病理学和蛋白质组学方法,初步论证“大肠癌隐性肝转移”理论的可行性。

【学位授予单位】:广东药学院
【学位授予年份】:2015


李强;郝希山;张忠国;郝继辉;;[A];第八届全国肝癌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邵永孚;;[A];2009年浙江省肿瘤学术年会暨肿瘤诊治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9年
刘恩卿;;[A];中覀医结合肛肠病研究新进展[C];2000年
任东林;范小华;罗湛滨;张思奋;;[A];中西医结合肛肠病研究新进展[C];2000年
郭光华;庄清武;陈潮文;邓志波;;[A];2000全国肿瘤学术大会论攵集[C];2000年
孙淑明;汤衍斌;许建衡;马涛;吴利标;刘婉秀;;[A];2000全国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于丁;;[A];中国临床肿瘤学教育专辑(2001)——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協作中心(CSCO)第五届年会论文集[C];2001年
马东旺;;[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专业委员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黄常新;杨关根;;[A];首届华东六渻一市肛肠外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5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食管癌转移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