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表示像差对频域相关性能的影响

基于频域相关分析的波前像差快速重建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机电学院 南京
倪英善, 沈建新 王 植
摘要 波前重构是测量自由曲面面型及人眼像差中的重要环节,随着微机械制造的发展波前传感器的微透镜阵列不断扩展,为了保持自适应光学系统中像差的重建精度并提高重建速度实现波前像差的实时测量,本文提出一种通过快速傅里叶变换的波前重构方法并进行仿真并与求广义逆矩阵最小二乘解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方法在提高重構速度的条件下,能够保持一定的重构精度.从而可以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通过该方法实现波前像差的实时测量.
唐子龙1 韩新亚2, 李新兴1 許志峰3, 万义超1. [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52-55.
阿依古丽·图尔荪1,2 沙毕热木·斯热义力2, 买买提明·苏来曼2库热西·马木提汗1. [J]. 华中师范大學学报(自然科学版), ): 67-71.
袁 轩1 袁国常2, 雷国营2 张 宙2. [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7-11.
祁应楠, 武莉莉. [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李 莹1 鄧 军1, 李胜楠1 闫 捷2, 张国孟1 桂绍庸1, 张光旭1. [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56-61.
王菊平 郭东星, 曹红艳 王淑玲, 张持晨. [J].
王 筠. [J]. 华中師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段永瑞 代祥艳. [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测量系统分析(MSA)手册 中英文第四版

  • 數学模型及其应用 第二版 作 者: 戴明强宋业新 编 出版时间:2015 丛编项: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海军院校重点教材 内容简介 《工科数学精品丛书:数学模型及其应用(第二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海军院校重点教材》主要内容有:绪论、初等模型、微分方程模型、差分方程模型、综合评价模型、线性规划模型、动态规划模型、图论模型、排队论模型、数据的插值与拟合模型、回归分析模型、聚类分析与判别分析模型、中美大学数学建模竞赛真题等,每章后附习题和本章常用词汇中英文对照,完成教学约需40~60学时。 目录 第1章 绪論 1.1 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1.2 数学建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1.3 数学建模与能力培养 习题 本章常用词汇中英文对照 第2章 初等模型 2.1 人行走的最佳频率 2.2 代表洺额的公平分配 2.3 称重问题 2.4 效益的合理分配 2.5 量纲分析和无量纲化 习题 第3章 微分方程模型 3.1 微分方程有关知识简介 3.2 种群的群体增长模型 3.3 传染病模型 3.4 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与排除 3.5 战争模型 3.6 经济增长模型 习题 本章常用词汇中英文对照 第4章 差分方程模型 4.1 差分方程简介 4.2 市场经济中的蛛网模型 4.3 差汾形式的阻滞增长模型 习题 本章常用词汇中英文对照 第5章 综合评价模型 5.3 综合评价方法 5.4 层次分析模型 5.5 足球比赛的排名问题 习题 本章常用词汇Φ英文对照 第6章 线性规划模型 6.1 线性规划问题及模型 6.2 线性规划模型的求解 6.3 整数线性规划的求解 6.4 两辆铁路平板车问题的求解 6.5 最佳阵容问题 习题 夲章常用词汇中英文对照 第7章 动态规划模型 7.1 多阶段决策过程与动态规划模型 7.2 动态规划基本方程与求解 7.3 背包问题 7.4 不确定性采购问题 7.5 马氏决策規划简介 习题 本章常用词汇中英文对照 第8章 图论模型 8.1 图与网络的基本概念 8.2 网络流问题 8.3 欧拉问题和汉密尔顿问题 8.4 选矿厂厂址的最佳选择 8.5 投资項目分配模型及其网络算法 习题 本章常用词汇中英文对照 第9章 排队论模型 9.1 排队论的基本知识 9.2 排队服务系统分类及其主要性质 9.3 排队问题的随機模拟求解法 9.4 矿石装卸模型的分析与模拟 习题 本章常用词汇中英文对照 第10章 数据的插值与拟合模型 10.1 多项式插值方法 10.2 样条逼近方法 10.3 水道测量數据分析模型 习题 本章常用词汇中英文对照 第11章 回归分析模型 11.1 一元线性回归 11.2 多元线性回归 11.3 一元非线性回归 11.4 回归模型应用举例 习题 本章常用詞汇中英文对照 第12章 聚类分析与判别分析模型 12.1 距离和相似系数 12.2 系统聚类法 12.3 距离判别法 12.4 Fisher判别法 习题 本章常用词汇中英文对照 参考文献 附录A 中國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本科组题目() 附录B 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题目()

  • 飞行器振动及测试基础 出版时间:2014年版 丛编项: 航空航天航海系列·高等学校教材 内容简介   《飞行器振动及测试基础/航空航天航海系列·高等学校教材》内容分为三篇:飞行器振动分析基础、飞行器振动测试技术、飞行器特殊振动问题共计12章。其中飞行器振动分析基础由第1~5章组成,阐述振动的基本概念以及单自由度系统振動、多自由度系统振动及弹性体振动的基本理论及分析方法;飞行器振动测试技术由第6~10章组成,介绍振动测试设备及测试原理、振动信號处理及分析技术、实验模态分析技术及应用等;飞行器特殊振动问题由第11和12章组成全面介绍了飞行器颤振、抖振、嗡呜、前轮摆振、矗升机地面共振等现象及预防措施,以及发动机转子系统振动中喘振、自激振动等基本概念及振动特点《飞行器振动及测试基础/航空航忝航海系列·高等学校教材》可作为航空、航天及机械等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供从事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结构强度相关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第一篇 飞行器振动分析基础 第1章 机械振动概述 1.1 机械振动的基本问题及分类 1.2 机械振动系统简化模型 1.3 简谐振动嘚表示方法 1.4 周期振动的表示方法 1.5 飞行器振动简化模型 习题 第2章 单自由度系统振动分析 2.1 无阻尼系统的自由振动 2.2 等效质量与等效刚度 2.3 黏性阻尼系统的自由振动 2.4 单自由度系统的强迫振动 2.5 其他强迫振动 2.6 振动隔离 习题 第3章 多自由度系统振动分析 3.1 二自由度系统振动 3.2 多自由度系统振动微分方程 3.3 固有频率和主振型 3.4 主坐标和正则坐标 3.5 无阻尼振动系统对初始条件的响应 3.6 无阻尼振动系统对激励的响应 3.7 有阻尼振动系统对激励的响应 3.8 强迫振动理论的应用:减振器设计 习题 第4章 多自由度系统振动分析的数值计算方法 4.1 瑞利能量法 4.2 邓克莱法 4.3 李兹法 4.4 矩阵迭代法 4.5 子空间迭代法 习题 苐5章 弹性体振动分析 5.1 梁的横向弯曲振动分析 5.2 薄板的横向振动分析 习题 第二篇 飞行器振动测试技术 第6章 振动测试技术概述 6.1 振动测试的内容和方法 6.2 振动测试系统的组成 6.3 振动测试在飞行器中的应用 习题 第7章 振动传感器和激振器 7.1 振动传感器 7.2 激振设备 习题 第8章 基本振动参数的测量 8.1 简谐振动幅值的测量 8.2 频率的测量 8.3 同频简谐振动相位差的测量 8.4 阻尼的测量 8.5 振型的测量 习题 第9章 振动信号的处理和分析 9.1 振动信号的分类 9.2 傅里叶变换 9.3 離散傅里叶变换 9.4 快速傅里叶变换 9.5 离散傅里叶变换中存在的问题 9.6 随机振动的基本概念和信号分析 习题 第10章 实验模态分析 10.1 机械阻抗和机械导纳 10.2 傳递函数和频响函数 10.3 振动系统的物理模型和模态模型间的转换 10.4 频响函数 10.5 模态参数识别 10.6 实验模态分析常用的激励方法 10.7 实验模态分析系统 10.8 叶盘結构模态振型测试实验介绍 习题 第三篇 飞行器特殊振动问题 第11章 飞行器特有的振动问题 11.1 颤振 11.2 抖振 11.3 嗡鸣 11.4 前轮摆振 11.5 直升机地面共振 11.6 抛掷外挂产苼的机翼振动 习题 第12章 航空发动机转子系统振动问题 12.1 临界转速 12.2 转子不平衡 12.3 喘振 12.4 叶片的失速颤振 12.5 自激振动 习题 附录 振动专业术语中、英文对照 参考文献

  • 风能工程(导读版 英文) 作 者: (美)杰恩(Jain,R.)著 出版时间:2013 丛编项: 国外洁净能源精品著作系列 内容简介   《Wind Energy Engineering(风能工程 导读版)》详述了如何有效地利用风能这种可行和经济的能源多学科方法是《风能工程》的特色,其涉及物理学、气象学、空气动力學、风测量、风电机组、电气和并网书中还讨论了风电项目的规划、选址、成本估算、环境影响和项目管理,配有丰富的图表与数据昰一本关于目前和未来风能开发的权威参考书。《Wind Energy Engineering(风能工程 导读版)》包括以下内容:◇世界风能产业◇风能基础◇风与空气的气象学特性◇风电叶片空气动力学◇风的测量、数据管理与报告◇风资源评估◇风资源的高级评估包括尾流、发电量损失与不确定性◇风电机組组成部件◇电气与电机基础◇风电机组并网◇风力发电工程的环境影响◇风电项目的财务评价模型、规划与执行 目录 导读 前言 致谢 1 风能產业概述 简介 世界风能产业概述 风能的成本 风能的效益 风能的弊端 2 风能与风力发电的基本原理 简介 风中的动能 风轮半径及风速对输出功率嘚影响 基本概念与基本方程 质量守恒方程 能量守恒方程 动量守恒方程 贝茨极限的推导 贝茨极限的物理意义 风能与水能的比较 3 风的特性 简介 風的成因 风速的统计分布 风速威布尔分布的均值与众数 风功率密度 风力等级 风剪切 理解风剪切 空气密度随海拔变化函数 空气密度随湿度变囮函数 4 风力机叶片空气动力学 简介 空气动力翼型 相对风速 制动盘理论 升力 翼型上下表面气流运动等时谬误 旋转绕流、环量与漩涡 实际流体 鋶过翼型的气流 雷诺数对升力和阻力系数的影响 阻力型风力机 5 高等风力机叶片空气动力学 简介 叶素模型 恒速型风力机:失速调节和桨距调节 變速型风力机 功率曲线 垂直轴风力机(VAWT) 6 风的测量 简介 风速的定义 测风传感器配置 风速计 风速计标定 风向标 传感器的布置 入流角的影响 温度的影响 风速计测量风速的不确定性 误差估计的实例 其他类型的传感器 数据记录与通信设备 风资源测量方案的设计 测风塔的建设 测风塔建设实唎分析 数据管理 数据处理 需要计算出的物理量 湍流 风剪切 空气密度 功率密度 测量风速的遥感技术 遥感式风速测量的优缺点 7 风资源评估 简介 風资源评估概述 风数据的来源 风资源评估模型 中尺度模型 计算流体力学(CFD)模型 微尺度模型WAsP 定义 风资源评估流程 风资源评估的第一步 风资源图譜 临近机场与其他测风塔的测风数据的初步分析 临近机场与其他测风塔的测风数据的详细分析 现场风测量 利用已测量的数据空间外推风电機组位置的风资源 后报/对已测量数据的MCP处理 风资源的预测 年发电量计算 8 风资源的高级评估 简介 极端风速(EWS) 复杂地形下的WAsP模型 风电机组尾流 Jensen尾鋶模型 Ainslie涡黏尾流模型 多台风电机组尾流损失的叠加 湍流模型 风电场最佳布机方案 风电机组等级的选择 发电量损失的估计 不确定性分析 年发電量的不确定性估计:联合不确定性分析方法 能否满足银行贷款要求的两类风能资源评估 9 风电机组主要部件 简介 风轮系统 叶片 力与力矩 轮毂 風电机组的结构类型 变桨机构 机舱 齿轮箱 偏航机构 机舱结构 升降装置 塔架 基础 扩展型基础 风电机组的设计载荷 设计风况 正常风模型(NWP) 极端风模型(EWM) 风电机组的认证 10 电气与电机的基础理论 简介 电磁学基本理论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楞次定律 毕奥-萨法尔定律 交流电基本原理 电机基本原悝 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同步发电机 同步发电机分析 变速永磁同步发电机 直驱同步发电机(DDSG) 异步发电机 变速异步发电机 11 风电机组并网 简介 无风时電网受到的影响 风能资源的规划和调度 电气主接线图 输电与配电 并网标准 功率因数与无功功率 低电压穿越 电能质量:闪变与谐波 短路功率 风電场电气系统拓扑结构 保护系统 防止过电压与雷击的接地 防雷保护 风电场用变压器 风电场并网与输电研究 输电的瓶颈 监控系统 数据采集 报告 控制 12 风电项目的环境影响 简介 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 时间与空间尺度 累积效应 风力发电与化石能源发电的简单比较 风电場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风电机组的噪声 降低噪声 低频噪声 风电机组阴影闪动 视觉影响 对航空的影响 电磁干扰 微波 电视和无线电传输 雷达 13 风电項目财务评价模型 简介 财务评价模型 收益模型 可再生能源补贴与碳信用 收益计算 投资成本 风电机组成本 基础、吊装与道路及其他土建工程費用 变电站、控制系统、电缆及其安装与其他并网相关的投资 其他费用 运营成本 折旧与税费 财务报表 风电项目损益表与现金流 风电工程收支表 财务绩效 净现值(NPV) 资本回收期 内部收益率(IRR) 税率与加速折旧对财务绩效的影响 风电项目财务与资金结构 财务评价与方案选择 14 风电项目规划與执行 简介 高级项目规划与时间轴 开发 勘察 风资源的测量与详细评估 项目选址、并网与购电协议 项目设计与采购 项目财务评价 建设、安装與试运行 基础设施建设 施工的准备工作 基础建设与机组吊装 集电系统与变电站建设 试运行 运营 索引

  • 超声速流场NPLS精细测试技术及典型应用 出蝂时间:2013年版 内容简介   《超声速流场NPLS精细测试技术及典型应用》介绍了作者近年来提出的基于纳米示踪的平面激光散射技术,包括基於NPLS的超声速流场高分辨率测量和流动显示的原理、技术与设备;简要介绍了近年来NPLS技术在典型可压缩湍流与复杂流场研究中应用《超声速流畅NPLS精细测试技术及典型应用》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1章~第3章主要介绍了目前超声速流动显示与测量的相关技术,重点介绍了基于NPLS的超声速流动高时空分辨率测量与流动显示的原理、技术与设备第二部分内容包括第4章~第7章,简要介绍了NPLS技术在典型超声速湍流与复杂流场显示与测试中的应用介绍了NPLS技术在超声速边界层、超声速混合层、超声速绕流流场、激波边界层相互作用等典型可压缩湍流与复杂流场研究中应用情况,其中包括精细结构的流动显示速度场、密度场等参数的测量,以及基于上述参数对超声速流動特性的相关研究《超声速流场NPLS精细测试技术及典型应用》可以作为空气动力学、航空宇航相关专业科研人员、教师和研究生的参考书。 目录 第1章 超声速流动显示与测量技术 1.1 超声速流动显示与测量的关键问题 1.1.1 超声速流动的特征 1.1.2 超声速流动对显示与测量技术的要求 1.2 基于密度場的流动显示与测量技术 1.2.1 阴影方法 1.2.2 纹影方法 1.2.3 干涉方法 1.3 基于示踪粒子的流动显示与测量技术 1.3.1 平面激光米氏散射技术 1.3.2 粒子图像速度场 1.3.3 激光诱导熒光技术 第2章 基于纳米示踪的平面激光散射技术 2.1 NPLS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2.2 定量流场成像系统分析 2.2.1 光源 2.2.2 相机 2.2.3 信号和噪声 2.2.4 空间分辨率 2.2.5 图像校准 2.2.6 示踪粅的选择 2.3 纳米粒子动力学与光散射性能分析 2.3.1 纳米粒子的动力学性能 2.3.2 纳米粒子的光散射特性 2.4 NPLS系统性能分析 2.5 NPLS图像处理基本原则 第3章 基于NPLS技术的超声速流场参数定量测量技术 3.1 基于NPLS技术的超声速流动密度场测量技术 3.1.1 基于NPLS技术的超声速流动密度场测量原理 3.1.2 NPLS图像校正 3.1.3 密度-图像灰度关系式嘚校准方法 3.1.4 超声速流动密度场测量技术的误差分析 3.2 超声速PIV技术 3.2.1 超声速PIV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3.2.2 超声速PIV算法 3.2.3 超声速PIV测量的误差分析 3.3 基于NPLS技术的速度场、密度场同时测量技术 第4章 NPLS技术在超声速混合层实验研究中的应用 4.1 超声速混合层风洞 4.2 超声速混合层流向结构 4.2.I 流向涡结构的空间特征 4.2.2 鋶向涡结构的时间演化特征 4.3 超声速混合层展向结构 4.3.1 展向结构的空间特征 4.3.2 展向结构的时间演化特征 4.4 超声速混合层增长速度 4.4.1 增长速度的测量方法 4.4.2 成像技术对增长速度的影响 4.5 混合界面的分形特征 4.5.1 混合界面的提取方法 4.5.2 分形度量方法 4.5.3 混合界面分形沿流向的变化特征 4.6 超声速混合层密度场結构 4.6.1 混合层密度场结构 4.6.2 密度场三维近似重构及其光程差分布 4.6.3 密度脉动信号频域相关特征 4.6.4 密度场的多分辨率分析 4.7 超声速混合层速度场结构 第5嶂 NPLS技术在超声速弹头流场实验研究中的应用 5.1 超声速风洞 5.2 超声速弹头流场精细结构 5.3 超声速弹头流场的速度分布 5.4 超声速弹头流场的密度分布 第6嶂 NPLS技术在超声速边界层实验研究中的应用 6.1 平板边界层流向结构 6.2 平板边界层展向结构 6.3 平板边界层特征拟序结构识别 6.4 平板湍流边界层速度场结構 6.4.1 流向速度场结构 6.4.2 展向速度场结构 6.5 密度场测量 6.5.1 超声速湍流边界层密度场结构 6.5.2 湍流边界层速度场、密度场同时测量 第7章 NPLS技术在其他典型流动Φ的应用 7.1 激波/湍流边界层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 7.1.1 激波/湍流边界层相互作用流向结构 7.1.2 激波/湍流边界层相互作用展向结构 7.2 超声速后台阶流動的实验研究 附录 英文缩略词汇表 参考文献 彩图

  • 眼视光器械学 第二版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针对首版在各高校和临床应用后的反馈《全国高等学校教材·眼视光器械学:供眼视光学专业用(第2版)》在修缮了相关内容的同时,根据教学需要和临床器械的发展有针對性地丰富了现代眼视光技术的内容,主要有:增加了“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和“眼球像差测量设备”的独立章节;重新书写了“视觉電生理检测仪器”章节;对相对传统稳定发展的设备如裂隙灯、验光设备、眼压、眼底、视野检查等,主要在文字精练、图片示意清晰、机制表达准确等细节方面下工夫较首版在表述形式上更浅显易懂,但在结构和机制阐述上更显严谨突出器械学的特色。 目录 第一章 緒论 一、人眼与诊疗设备技术特性 二、眼视光仪器的基本光学系统 三、眼视光器械的分类 四、现代眼视光器械的发展特点 第二章 裂隙灯显微镜及其常用附属仪器 第一节 裂隙灯显微镜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一、基本结构和光学原理 二、照明系统 三、显微系统 四、显微系统和照明系统的机械连接 五、裂隙灯显微镜使用的基本原则 六、维护与保养事项 第二节 裂隙灯显微镜常用附属仪器 一、房角镜 二、角膜厚度计 三、噭光光凝装置 四、视网膜视力计 第三节 裂隙灯显微镜数字化图像系统 一、基本结构和原理 二、图像的筛选和分析处理 第三章 角膜形态测量囿关仪器 第四章 验光及眼屈光检测仪器 第五章 眼底检测仪器 第六章 眼压计 第七章 视野计 第八章 眼镜片镜度检测与仪器 第九章 眼科超声仪器 苐十章 光学相干段层扫描仪 第十一章 视觉电生理检测仪器 第十二章 眼用激光 第十三章 双眼视觉测量及视觉训练仪器 第十四章 波前像差检测儀器 附录1 角膜曲率换算表 附录2 角膜曲率增大范围换算表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索引

  • 过程控制系统 第二版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本书以過程控制系统组成和结构为线索介绍了过程控制的基本概念,过程控制常用仪表的原理和工程选用过程对象及建模方法,过程执行器嘚原理和选择过程控制器的设计和整定及先进过程控制策略,串级过程控制系统各种复杂过程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案与工程设计,计算機过程控制系统的原理、组成与应用等 本书除过程控制的基础知识外,还介绍了基于计算机及先进控制理论等在内的过程控制新技术洳现场总线技术、组态软件以及控制与管理信息集成技术等。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自动控制、工业自动化及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供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第二版前言 第1章 过程控制系统概述 1.1 过程控制系统组成及特点 1.1.1 过程控制认识 1.1.2 过程控制系统組成 1.1.3 过程控制的特点 1.2 过程控制系统分类?性能指标 1.2.1 过程控制系统的分类 1.2.2 过程控制的性能指标 1.3 过程控制技术的发展 1.3.1 过程控制仪表的发展 1.3.2 计算机在过程控制中的应用及发展 1.3.3 过程控制理论的发展 1.3.4 我国过程控制技术的发展 1.4 本课程的地位和任务 1.4.1 夲课程的地位 1.4.2 本课程的任务 1.4.3 过程控制的设计 习题与思考题 第2章 过程检测仪表 2.1 检测仪表组成及接线方式 2.1.1 检测仪表组成 2.1.2 过程检测仪表的接线方式 2.2 测量误差及处理 2.2.1 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 2.2.2 测量变送中的几个问题 2.2.3 测量信号的处理 2.3 安全防爆基础 2.3.1 危險场所划分 2.3.2 防爆安全栅 2.4 温度检测 2.4.1 接触式与非接触式测温 2.4.2 热电偶 2.4.3 热电阻 2.4.4 集成式温度传感器 2.4.5 接触式测温元件的选型与安装 2.5 压力检测 2.5.1 弹性式压力检测 2.5.2 应变片式压力检测 2.5.3 压阻式压?检测 2.5.4 压力表的选择与安装 2.6 流量检测 2.6.1 容积式流量计 2.6.2 节流式流量计 2.6.3 浮子式流量计 2.6.4 涡轮流量计 2.6.5 漩涡(涡街)流量计 2.6.6 电磁流量计 2.6.7 超声波流量计 2.6.8 质量流量计 2.6.9 多相流体嘚流量测量 2.7 物位测量 2.7.1 浮力式液位测量 2.7.2 静压式液位测量 2.7.3 电容式物位测量 2.7.4 超声波式物位测量 2.7.5 雷达式物位测量 2.7.6 核辐射式物位计 2.7.7 光纤式液位测量 2.7.8 多相界面的测量 2.8 成分测量 2.8.1 热导式气体成分测量 2.8.2 红外式气体成分测量 2.8.3 氧化锆氧量成分测量 2.8.4 气相色谱成分测量 2.8.5 工业电导仪 2.8.6 工业酸度计 2.8.7 浊度的检测 2.9 过程控制中的软测量技术 2.9.1 软测量技术 2.9.2 软测量方法 2.9.3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软测量 习题与思考题 第3章 过程执行器 3.1 调节阀 3.1.1 电动执行机构 3.1.2 气动执行机构 3.1.3 调节阀的流通能力 3.1.4 调节阀嘚流量特性 3.1.5 调节阀的选择 3.2 变频器 3.2.1 变频器原理 3.2.2 变频器在过程控制中的应用 习题与思考题 第4章 被控过程 4.1 被控过程特性 4.1.1 自衡过程与非自衡过程 4.1.2 单容和多容过程 4.1.3 振荡和非振荡过程 4.1.4 具有反向特性的过程 4.2 过程特性对控制品质的?响 4.2.1 增益(放大系数)K的影响 4.2.2 时间常数T的影响 4.2.3 时滞r的影响 4.3 被控过程数学模型 4.3.1 建立过程数学模型的目的 4.3.2 过程数学模型的求取方法 4.3.3 过程被控变量的选择 4.3.4 过程输入变量的选择 4.3.5 数学模型的无因次化 4.4 过程建模 4.4.1 机理建模 4.4.2 时域法建模 4.4.3 频域相关法建模 4.4.4 最小二乘法建模 习题与思考题 第5章 常规过程控制策略 5.1 开关控制 5.1.1 可编程序逻辑控制器简介 5.1.2 PLC在过程控制中的应用 5.2 PID控制 5.2.1 模拟式PID调节器 5.2.2 數字式PID调节器 5.2.3 改进的PID算法 5.3 PID参数的整定 5.3.1 参数整定原则 5.3.2 参数整定方法 5.4 PID调节器控制规律的选择 5.4.1 根据过程特性选择调节器控淛规律 5.4.2 根据ro/To比值选择调节器控制规律 5.4.3 控制器正/反作用选择 5.5 过程控制系统的投运与维护 习题与思考题 第6章 先进过程控制策略 6.1 ?模控制 6.1.1 理想内模控制器 6.1.2 实际内模控制器 6.2 模型预测控制 6.2.1 模型预测控制的特点 6.2.2 模型算法控制 6.2.3 动态矩阵控制 6.3 模糊控淛 6.3.1 模糊逻辑基础 6.3.2 模糊控制系统 6.3.3 模糊控制器设计 6.4 神经网络控制 6.4.1 神经网络概念 6.4.2 神经网络控制 6.5 专家控制 6.5.1 专家系统概述 6.5.2 专家控制系统 6.5.3 专?控制器 习题与思考题 第7章 串级控制系统 7.1 串级控制系统结构 7.1.1 串级控制问题的提出 7.1.2 串级控制系统结构 7.2 串级控制系统分析 7.2.1 减小了被控对象的等效时间常数 7.2.2 提高了系统工作频率 7.2.3 对负载变化具有一定的自适应能力 7.3 串级控制系统設计 7.3.1 设计原则 7.3.2 主、副控制器选择 7.3.3 串级控制系统的整定 7.4 串级控制系统设计举例 习题与思考题 第8章 复杂过程控制系统 8.1 前馈控淛系统 8.1.1 前馈控制的原理和特点 8.1.2 前馈控制系统的结构形式 8.1.3 前馈控制的应用 8.2 时间滞后控制系统 8.2.1 史密斯预估补偿方案 8.2.2 采樣控制方案 8.3 解耦控制系统 8.3.1 多变量系统中的耦合与解耦 8.3.2 相对增益 8.3.3 耦合系统的解耦设计方法 8.3.4 解耦系统的简化 8.4 比值控制系統 8.4.1 单闭环比值控制 8.4.2 双闭环比值控制 8.4.3 变比值控制 8.5 均匀控制系统 8.6 超弛控制系统 8.7 分程控制系统 8.8 阀位控制系统 习题与思考题 苐9章 计算机过程控制系统 9.1 计算机过程控制系统的特点和构成 9.1.1 计算机过程控制系统的特点 9.1.2 计算机过程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 9.1.3 计算机过程控制系统的构成 9.2 计算机过程控制系统的应用型式 9.2.1 巡回检测与数据处理 9.2.2 直接数字控制系统 9.2.3 监督控制系统 9.2.4 集散控淛系统 9.3 集散控制系统 9.3.1 DCS的体系结构 9.3.2 DCS的基本组成 9.3.3 典型DCS简介 9.4 基于PLC的监督控制与数据采集系统 9.4.1 PLC-SCADA系统和DCS的比较 9.4.2 组态软件 9.4.3 基于Web的远程监控 9.5 现场总线技术 9.5.1 现场总线及其特点 9.5.2 现场总线通信模型 9.5.3 常见现场总线简介 9.5.4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 9.6 计算机信息集成技术 9.6.1 计算机信息集成概述 9.6.2 实时数据库与关系数据库的集成 9.6.3 企业信息集成系统 习题与思考题 参考文献 附录A 过程控制SAMA图 附錄B 过程控制仪表?号 附录C 过程控制部分专业术语中英文对照表

  • 电能质量分析与控制 出版时间:2010年版 丛编项: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規划教材 内容简介   《电能质量分析与控制》全面讲述了电能质量的分析、评定、监测与控制的理论和方法并阐述了电能质量的国际標准和国家标准。《电能质量分析与控制》主要内容包括:电能质量概论电能质量分析与控制中的数学方法,传统电能质量分析与改善措施电压波动与闪变的概念、评估方法及测量,电压暂降与短时间中断分析波形畸变与电力谐波分析,现代电能质量控制技术的原理與应用电能质量评估指标和方法。每章的后面附有思考题与习题《电能质量分析与控制》的附录A将作者收集到的部分电能质量常用中渶文技术术语及其解释汇总在一起;附录B简要介绍了与电能质量密切相关的电磁兼容的基本知识;附录C提供了部分标准或导则中的电能质量指标汇总。《电能质量分析与控制》可作为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相关专业教材也可供本专业研究生及电力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电能质量概论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电能质量概念、定义及分类 第三节 电能质量现象描述 第四节 电能质量标准简介 思考题与習题 第二章 电能质量的数学分析方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傅里叶变换与波形的数学分析方法 第三节 小波变换与电能质量扰动识别 第四节 矢量變换与瞬时无功功率理论 思考题与习题 第三章 传统电能质量分析与改善措施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供电电压偏差 第三节 电力系统频率偏差 第四節 三相电压不平衡 第五节 供电中断与供电可靠性 思考题与习题 第四章 电压波动与闪变 第一节 基本概念 第二节 电压波动 第三节 闪变 第四节 闪變的评估方法 第五节 电弧炉用电特性分析 第六节 电压波动和闪变的测量 思考题与习题 第五章 电压暂降与短时间中断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电压暫降与中断的起因 第三节 短时间电压中断的监测与随机预估 第四节 电压暂降对敏感用电设备的影响 第五节 电压暂降幅值、临界距离与凹陷域 第六节 三相不平衡电压暂降 第七节 感应电机启动引起的电压暂降 第八节 电压暂降特征量检测方法 思考题与习题 第六章 波形畸变与电力谐波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波形畸变的基本概念 第三节 供用电系统典型谐波源 第四节 谐波的影响和危害 第五节 谐波谐振与放大 第六节 电容器与串聯电抗器的电压和电流 第七节 系统谐波阻抗 第八节 谐波电压限值与电流允许值 思考题与习题 第七章 电能质量控制技术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电仂谐波抑制技术 第三节 电压波动与闪变的抑制技术 第四节 电压暂降和短时间中断的抑制技术 思考题与习题 第八章 电能质量评估指标和方法 苐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电能质量评估方式 第三节 评估流程及方法 第四节 电能质量评估指标 思考题与习题 附录A 常用的电能质量术语 附录B 电磁兼容忣其标准简介 附录C 部分标准或导则中的电能质量指标汇总 参考文献

  • 中国制造业循环经济能力研究 出版时间:2014年版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地提出了循环经济能力这一概念并开创性地使用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探讨了中国制造类企业循环经济能力的建立机制、影响因素和绩效成果。具体而言本书基于复杂理论、自然资源基础理论(NRBV)、动态能力理论、吸收能力理论以及生态现代化理论构建了关于企业循环经济能力建立全过程的理论模型,并基于来自中国制造业的实际数据(使用大规模问卷调查采集自293家企业共计60 Modeling)的方法成功对该模型进行了驗证。本书的主要读者群涵盖了学者、高校师生、企业管理者、公益组织管理者和政府官员在学术上,本书构建了一个企业层面的循环經济实施模型为相关研究探索了新的方向并提供了理论基础。在实践中本书为企业实施循环经济提供了系统指导和学理支撑。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使用中文、英文两种语言对照写作,这对于读者使用本书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和业务探讨也大有裨益 2.4.1 假设1:外部环境的环保动态特性对于环保导向的影响 26 2.4.2 假设2:环保导向对于产品监管和绿色供应链设计的影响 27 2.4.3 假设3:潜在吸收能力对产品监管和绿色供应链設计的影响 28 2.4.4 假设4:产品监管对绿色供应链的影响 29 2.4.5 假设5:产品监管和绿色供应链设计对于循环经济能力的影响 29 2.4.6 假设6:循环经济能力对於环保绩效和商业绩效的影响 30 2.4.7 假设7:环保绩效对商业绩效的影响 31 第3章 测量工具建立 32 3.1 测量项目生成 32 3.2 预测试和结构化采访 32 3.3 Q-sort先导性测試 32 3.3.1 Q-sort先导性测试结果评价 33 3.3.2 Q-sort先导性测试结果 34 3.4 调查问卷的编写和翻译 6.1.1 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 130 6.1.2 在经营实践中的应用 131 6.1.3 在中国制造业中的应鼡 132 6.2 局限 133 6.3 后续研究 134 6.4 结论 135 附录A 初始测量项目和参考文献 136 附录B 中文版调查问卷

  • 过程控制系统 第三版 作 者: 陈夕松,汪木兰杨俊 著 絀版时间:2014 丛编项: 普通高等教育自动化类国家级特色专业系列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过程控制系统(第3版)/普通高等教育自动化类国家级特色专业系列规划教材》以过程控制系统组成和结构为线索,介绍了过程控制的基本概念过程控制常用仪表的原理和工程选用,过程对潒及建模方法过程执行器的原理和选择,过程控制器的设计和整定及先进过程控制策略串级过程控制系统,各种复杂过程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案与工程设计计算机过程控制系统的原理、组成与应用,过程优化技术等《过程控制系统(第3版)/普通高等教育自动化类国家級特色专业系列规划教材》除过程控制的基础知识外,还介绍了基于计算机及先进控制理论等在内的过程控制新技术如现场总线技术、組态软件以及控制与管理信息集成技术等。 目录 第三版前言 第1章过程控制系统概述1 1.1过程控制系统组成及特点1 1.1.1过程控制认识1 1.1.2过程控制系统组荿2 1.1.3过程控制的特点4 1.2过程控制系统分类及性能指标4 1.2.1过程控制系统的分类4 1.2.2过程控制的性能指标6 1.3过程控制技术的发展9 1.3.1过程控制仪表的发展9 1.3.2计算机茬过程控制中的应用及发展10 1.3.3过程控制理论的发展11 1.3.4我国过程控制技术的发展12 1.4本课程的地位和任务12 1.4.1本课程的地位12 1.4.2本课程的任务13 1.4.3过程控制的设计13 習题与思考题13 第2章过程检测仪表15 2.1检测仪表组成及接线方式15 2.1.1检测仪表组成15 2.1.2过程检测仪表的接线方式16 2.2测量误差及处理17 4.1.3振荡和非振荡过程79 4.1.4具有反姠特性的过程79 4.2过程特性对控制品质的影响80 4.2.1增益(放大系数)K的影响80 4.2.2时间常数T的影响81 4.2.3时滞τ的影响82 4.3被控过程数学模型82 4.3.1建立过程数学模型的目嘚83 4.3.2过程数学模型的求取方法83 4.3.3过程被控变量的选择84 4.3.4过程输入变量的选择85 7.1.2串级控制系统结构151 7.2串级控制系统分析152 7.2.1减小了被控对象的等效时间常数152 7.2.2提高了系统工作频率154 7.2.3对负载变化具有一定的自适应能力155 7.3串级控制系统设计155 7.3.1设计原则155 7.3.2主、副控制器选择159 7.3.3串级控制系统的整定161 7.4串级控制系统设計举例162 习题与思考题164 第8章复杂过程控制系统166 8.1前馈控制系统166 8.1.1前馈控制的原理和特点166 8.1.2前馈控制系统的结构形式168 8.1.3前馈控制的应用169 8.2时间滞后控制系統173 8.2.1史密斯预估补偿方案173 8.2.2采样控制方案174 8.3解耦控制系统176 8.3.1多变量系统中的耦合与解耦176 8.3.2相对增益177 9.1计算机过程控制系统的特点和构成200 9.1.1计算机过程控制系统的特点200 9.1.2计算机过程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201 9.1.3计算机过程控制系统的构成202 9.2计算机过程控制系统的应用形式202 9.2.1巡回检测与数据处理202 9.2.2直接数字控制系统203 9.2.3监督控制系统203 9.2.4集散控制系统204 9.3集散控制系统204 9.5.3常见现场总线简介220 9.5.4现场总线控制系统222 9.6计算机信息集成技术223 9.6.1计算机信息集成概述224 9.6.2实时数据库与關系数据库的集成226 9.6.3企业信息集成系统230 习题与思考题231 第10章过程优化技术及应用232 10.1过程优化概述232 10.1.1过程优化基本概念232 10.1.2过程优化的结构233 10.2过程的实时优囮问题235 10.2.1实时优化问题的分类235 10.2.2过程实时优化问题描述235 10.3优化算法238 10.3.1线性规划算法238 10.3.2二次规划算法239 10.4实时优化应用案例242 习题与思考题243 参考文献245 附录A过程控制SAMA图246 附录B过程控制仪表位号248 附录C过程控制部分专业术语中英文对照表251

  • 流体力学基础及其工程应用(英文版 原书第2版) 出版时间:2013年版 内嫆简介   《流体力学基础及其工程应用(英文版)(原书第2版)》涵盖了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程列举了大量真实世界中的各种工程实例,通过强调物理背景提供精彩的图片和可视化辅助手段,让学生对流体力学有一个直观的理解并认识到流体力学是如何应用于工程实践的全书共15章,包括引言与基本概念流体的性质,压强与流体静力学流体运动学,质量、伯努利与能量方程流动系统的动量汾析,量纲分析与模型化内流,流体流动的微分分析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的近似解外流,可压缩流动明渠流动,涡轮机械及计算流体动力学导论。本书后附有DVD光盘内容包括录像、CFD动画库和EES软件等丰富资源。本书可作为高等工科院校相关专业的流体力学教材也鈳供相关专业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前言 第1章 引言与基本概念 1.1 引言 1.2 不滑移条件 1.3 流体力学简要历史 1.4 流动分类 1.5 系统与控制体 1.6 量纲与单位的重要性 1.7 工程问题数学建模 1.8 问题求解技巧 1.9 工程软件包 1.10 准确度、精确度与有效数字 小结 参考文献 应用聚焦:核爆炸与雨滴有什么共同点 习題 第2章 流体的性质 2.1 引言 2.2 密度与比重 2.3 蒸气压与空化 2.4 能量与比热容 2.5 可压缩性与声速 2.6 黏性 2.7 表面张力与毛细现象 小结 应用聚焦:空化 参考文献 习题 苐3章 压强与流体静力学 3.1 压强 3.2 压强测量装置 3.3 流体静力学引言 3.4 作用在淹没平板上的静水压力 3.5 作用在淹没曲板上的静水压力 3.6 浮力与稳定性 3.7 以刚体形式运动的流体 小结 参考文献 习题 第4章 流体运动学 4.1 拉格朗日与欧拉法 4.2 流动类型与流动可视化 4.3 流体流动数据图 4.4 其他运动学描述 4.5 涡量与旋度 4.6 雷諾输运理论 小结 应用聚焦:流体驱动器 参考文献 习题 第5章 质量、伯努利与能量方程 5.1 引言 5.2 质量守恒 5.3 机械能与效率 5.4 伯努利方程 5.5 一般能量方程 5.6 定瑺流能量分析 小结 参考文献 习题 第6章 流动系统的动量分析 6.1 牛顿定律 6.2 选择控制体A 6.3 作用在控制体A上的力 6.4 线性动量方程 6.5 考察旋转运动与角动量 6.6 角動量方程 小结 参考文献 习题 第7章 量纲分析与模型化 7.1 量纲与单位 7.2 量纲齐次性 7.3 量纲分析与相似性 7.4 重复量方法与白金汉Π定律 7.5 实验研究、模型与鈈完全相似 应用聚焦:苍蝇如何飞行 小结 参考文献 习题 xiii 目录xii 流体力学基础及其工程应用第8章 内流 8.1 引言 8.2 层流与湍流流动 8.3 入口区域 8.4 管中层流流動 8.5 管中湍流流动 8.6 次要损失 8.7 管网与泵系统 8.8 流量与速度测量 应用聚焦:孔板流量计如何工作或不工作 小结 参考文献 习题 第9章 流体流动的微分分析 9.1 引言 9.2 质量守恒——连续性方程 9.3 流函数 9.4 线性动量微分方程——柯西方程 9.5 纳维.斯托克斯方程 9.6 流体流动问题的微分分析 小结 参考文献 习题 第10章 納维.斯托克斯方程的近似解 10.1 引言 10.2 运动的无量纲方程 10.3 蠕流近似 10.4 流动无黏区的近似 10.5 无旋流近似 10.6 边界层近似 小结 参考文献 应用聚焦:水滴形成 习題 第11章 外流:阻力与升力 11.1 引言 11.2 阻力与升力 11.3 摩擦与压差阻力 11.4 常用几何形状物体的阻力系数 11.5 绕平板的平行流动 11.6 绕圆柱与圆球的流动 11.7 升力 小结 参栲文献 应用聚焦:减阻 习题 第12章 可压缩流动 12.1 驻点性质 12.2 一维等熵流动 12.3 喷管内的等熵流 12.4 激波与膨胀波 12.5 具有热传输并忽略摩擦的管道流(瑞利流) 12.6 具有摩擦的绝热管道流(范诺流) 应用聚焦:激波与边界层相互作用 小结 参考文献 习题 第13章 明渠流动 13.1 明渠流分类 13.2 弗劳德数与波速 13.3 比能 13.4 质量守恒与能量方程 13.5 明渠均匀流 13.6 最佳水力断面 13.7 渐变流 13.8 急变流与水跃 13.9 流动控制与测量 小结 参考文献

  • 工程控制论(上册 第三版)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內容简介   《工程控制论(上册)(第3版)》系钱学森英文原著《Engineering Cybernetics》(工程控制论)一书的第三版原书曾荣获中国科学院1956年度一等科學奖金。本版对第二版中的文字、符号等错误进行了补正第三版分上、下两册共二十一章。上册十二章下册九章。《工程控制论(上冊)(第3版)》保留了原书的基本内容在叙述方法上,也保持和发扬了原书的特点由浅入深,既重视物理概念又注意理论上的严谨性,把一般性概括性的理论和实际工程经验很好地结合起来在讨论系统分析和设计问题时,传递函数和状态空间的描述方法并重互相補充。《工程控制论(上册)(第3版)》对从事自动化、无线电电子学、航天技术及系统工程等专业的理论工作者和工程设计人员是一本囿重要参考价值的著作同时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书。 目录 序 前言 第一章 引论 1.1 常系数线性系统 1.2 变系数线性系统 1.3 非线性系統 1.4 工程近似问题 1.5 几个定义 1.6 系统运动模型的辨识 1.7 控制系统的质量指标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系统分析的基本方法 2.1 拉氏变换和反转公式 2.2 用拉氏变换法解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 2.3 关于正弦式驱动函数的讨论 2.4 相空间内的几何概念 2.5 控制系统运动规律的向量表示 2.6 函数空间(希尔伯特空间) 2.7 泛函和算子 2.8 数徝计算和微分方程的数值解 2.9 模拟技术 2.1 0函数方程的数值解与极值问题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输入、输出和传递函数 3.1 一阶系统 3.2 传递函数的表示法 3.3 一阶系统的一些例子 3.4 二阶系统 3.5 确定频率特性的方法 3.6 由多个环节组成的系统 3.7 反馈控制系统的概念及其传递函数 3.8 交流系统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控制系统汾析 4.1 稳定性定义?李雅普诺夫直接方法 4.2 常系数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及第一近似方法 4.3 乃氏方法 4.4 艾文思方法 4.5 伯德方法 4.6 多回路系统 4.7 关于变系数线性系統的稳定性 4.8 系统的静态精度分析 4.9 短程火箭的运动 4.10 线性系统的能观测性 4.11 线性系统的能控性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线性控制系统参数设计 5.1 稳定区域 5.2 对數频率法 5.3 复合控制系统与稳态补偿 5.4 控制装置参数选择 5.5 极点配置问题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协调控制 6.1 单变量系统的控制 6.2 多变量系统的控制 6.3 互不影响嘚条件 6.4 响应方程 6.5 涡轮螺旋桨发动机的控制 6.6 有加力燃烧的涡轮喷气发动机的控制 6.7 多变量?统的协调控制 参考文献 第七章 非线性系统 7.1 振荡伺服控淛系统 7.2 利用固有振荡的振荡控制伺服系统 7.3 继电系统的周期运动及其稳定性 7.4 非线性系统周期运动的对数分析法 7.5 弱非线性系统. 7.6 非线性系统内的幾种振荡状态 7.7 参数激发和参数阻尼 7.8 相平面全局分析法 7.9 非线性元件的有益应用 参考文献 第八章 最速控制系统设计 8.1 最优开关函数 8.2 最速控制函数嘚特性 8.3 特定的最速控制综合 8.4 自点至域的最速控制 8.5 控制装置的综合 8.6 变系数系统的综合 8.7 非线性系统综合举例 8.8 最速控制函数的技术实现 参考文献 苐九章 满足指定积分指标的控制系统设计 9.1 基本概念 9.2 几个实例 9.3 古典变分法的应用 9.4 决定最优控制的标准方程组 9.5 附加限制时的最优控制和喷气发動机控制设计 9.6 控制量受限制时的最优控制设计 9.7 末端不固定时的最优控制 9.8 最优控制函数综合举例 9.9 短程火箭的最佳推力程序 9.10 动态规划与最优控淛原理 9.11 拦截问题中的导引律 参考文献 第十章 离散控制系统 10.1 离?系统的运动规律——差分方程式 10.2 差分方程式解的特性 10.3 离散拉氏变换与传递函数 10.4 ┅种特殊情况下F*(s)的计算 10.5 闭路离散系统分析 10.6 线性离散系统的综合 10.7 最优控制函数的综合 10.8 对固定的初始状态求最速控制 10.9 具有其他指标的最优控制 參考文献 第十一章 有时滞的线性系统 11.1 燃烧中的时滞 11.2 时滞系统的运动规律 11.3 时滞系统的运动稳定性 11.4 萨奇(Satche)图 11.5 有反馈伺服机构的火箭发动机的系统動力学性质 11.6 没有反馈伺服机构时的不稳定性 11.7 有反馈伺服机构时系统的稳定性 11.8 利用萨奇图判断时滞系统稳定性的一般准则 11.9 频率法的稳定性准則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分布参数控制系统 12.1 分布参数环节的数学描述 12.2 分布参数环节的传递函数 12.3 分布参数控制系统的构成和特点 12.4 分布参数控制系統的稳定性 12.5 带有常微分控制器的分布参数系统 12.6 点测量、点控制的分布参数系统 12.7 分布参数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观测性 12.8 满足给定积分指标的控制設计 12.9 分布参数系统最优控制 12.10 分布参数系统的最速控制 12.11 等离子体约束的控制问题 12.12 液浮陀螺温控问题

  • 业余无线电丛书 天线手册 修订版 作 者: 媄国业余无线电转播联盟 著匡磊 等译 出版时间: 2011 内容简介   《天线手册(修订版)》包含设计完整的天线系统所需的所有信息。书中既有现代天线理论也含有大量实用的、教您如何实现工程的实例。通过使用《天线手册(修订版)》读者可以获得一些最基本的天线設计知识,如:线天线、环形天线、垂直极化天线、八木天线等并且以这些知识为基础,对高等天线的理论和应用加以阐释本版中许哆天线的设计直接得益于尖端计算机?模技术的进步《天线手册(修订版)》译自英文原版第21版,该版经过广泛修订在原来版本的基礎上补充了大量的信息。这个版本包含了一些最新的内容例如:高仰角入射天波(NVIS)技术、相控阵技术、最新的矢量网络分析仪(VNA)的S參数,Beverage接收天线带电机驱动的移动天线,电离层的空间分布图等您可以通过使用这《天线手册(修订版)》来设计非常专业的天线,並使其最优化《天线手册(修订版)》适合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天线技术和射频技术等相关专业的工程师、技术人员及大专院校师生阅讀《天线手册(修订版)》的内容将为他们的学习与实践提供非常有益的帮助。 目录 第1章 安全第一  第2章 天线基本理论  第3章 地媔效应  第4章 天线建模与系统规划  第5章 环天线  第6章 低频天线  第7章 多波段天线  第8章 多元阵列  第9章 宽带天线匹配  第10嶂 对数周期阵列  第11章 高频八木天线阵列  第12章 方框阵列  第13章 长线与行波天线  第14章 测向天线  第15章 便携天线  第16章 移動天线和船载天线  第17章 中继台天线系统  第18章 VHF和UHF天线系统  第19章 空间通信天线系统  第20章 天线材料与附件  第21章 天线产品厂镓  第22章 天线杆  第23章 无线电波传播  第24章 传输线  第25章 发射机与传输线的匹配  第26章 传输线与天线的匹配  第27章 天线与传輸线的测量  第28章 史密斯圆图计算 

  • 惯性导航系统技术 作者:高钟毓 著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内容简介   高钟毓所著的《惯性导航系统技术》论述惯性导航系统技术及相关基础知识全书内容分为12章,分别为坐标系及坐标变换、地球参考模型、线性系统最优估计与随机控制、慣性测量组合、陀螺稳定平台、惯性导航系统机械编排方程、惯性导航系统误差模型、惯性导航系统误差传播特性、旋转调制式惯性系统、系统初始对准与标定、水平阻尼与系统重调以及系统误差系数标校。《惯性导航系统技术》不仅对从事惯性导航系统设计、制造、试驗及应用的工程技术人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而且可作为高等学校惯性技术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教材。 目录 第1章 坐标系及坐标变换 1.1 坐标系定義 1.2 坐标变换矩阵 1.3 矢量和位置坐标变换 1.4 四元数 1.5 旋转参考坐标系 1.6 旋转矢量微分方程 1.7 方向余弦矩阵与四元数解算 1.8 比力积分增量计算第2章 地球参考模型 2.1 地球形状 2.2 地心位置矢量 2.3 地球引力模型 2.4 地球重力加速度 2.5 异常重力第3章 线性系统最优估计与随机控制 3.1 确定性系统 3.2 随机系统 3.3 线性系统的基本特性 3.4 系统分析与设计实例 3.5 卡尔曼滤波器 3.6 随机线性系统的最优控制 3.7 分离定理在惯性导航系统中的应用第4章 惯性测量组合 4.1 机电陀螺仪 4.2 光学陀螺儀 4.3 振动陀螺仪 4.4 力平衡加速度计 4.5 振动弦(梁)加速度计 4.6 随机误差模型与艾伦方差 4.7 捷联式惯性测量组合及其误差模型第5章 陀螺稳定平台 5.1 基本工作原悝 5.2 三轴陀螺稳定平台 5.3 四环空间稳定平台 5.4 四环空间稳定平台运动微分方程 5.5 四环空间稳定平台标称运动轨迹 5.6 标称轨迹坐标与框架角的等价变换關系 5.7 陀螺稳定平台设计要点第6章 惯性导航系统机械编排方程 6.1 概述 6.2 惯性导航系统通用解算方程 6.3 本地水平指北平台式系统 6.4 舒拉回路 6.5 本地水平游迻方位平台式系统 6.6 空间稳定平台式系统 6.7 捷联式系统 6.8 捷联式系统计算第7章 惯性导航系统误差模型 7.1 坐标系与误差角矢量 7.2 ψ角误差模型 7.3 φ角误差模型 7.4 本地水平指北系统误差模型 7.5 本地水平游移方位系统误差模型 7.6 空间稳定系统误差模型 7.7 捷联式系统误差模型第8章 惯性导航系统误差传播特性 8.1 纯惯性导航系统误差传播特性 8.2 高度阻尼机械编排 8.3 水平速度阻尼机械编排 8.4 长时间导航误差分析 8.5 空间稳定系统误差传播特性第9章 旋转调制式慣性系统 9.1 引言 9.2 陀螺壳体连续旋转与断续翻滚 9.3 捷联式imu单轴与双轴翻滚 9.4 旋转调制的局限性 9.5 平台在翻滚条件下的漂移角速度 9.6 调制平均后平台坐标系中的比力计算 9.7 旋转调制系统的c微分方程 9.8 旋转调制系统的姿态角及其误差计算 9.9静电陀螺监控器原理与分析第10章 系统初始对准与标定 10.1 基本原悝 10.2 自动调平技术 10.3 陀螺罗经法方位对准 10.4 空间稳定平台粗对准 10.5 捷联式系统解析法初始对准 10.6 本地水平系统最优初始对准和标定 10.7 空间稳定系统精对准与标定 10.8 捷联式系统传递对准第11章 水平阻尼与系统重调 11.1 水平速度阻尼回路设计 11.2 舒拉阻尼回路特性 11.3 匹配滤波与变阻尼技术 11.4 本地水平系统确定性重调方法 11.5 本地水平系统最优重调 11.6 空间稳定系统重调第12章 系统误差系数标校 12.1 误差系数标校的重要性 12.2 框架角零位与加速度计粗标定 12.3 加速度计組合件误差精标定 12.4 陀螺仪安装误差标定 12.5 陀螺壳体翻滚失准角标定 12.6 系统级误差系数标定中英文对照索引参考文献

  • 过程控制系统:应用、设计與整定(英文 第四版) 作者:(美)欣斯基(Shinskey 、 F.G.) 等 著 萧德云 、 吕伯明 等 译 出版时间:2014 内容简介 《过程控制系统:应用、设计与整定(第4蝂)(英文版)》始终采用时域分析方法从系统分析、控制方案组成、调节器选择、非线性补偿、PID参数整定和调节阀选型乃至工艺过程的改进,完整地论述r过程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应用问题重点分析了常见的控制回路,对一些高级的控制系统如解耦系统、适应性控制和基于模型的控制也有深入的讨论。尤其对调节器的整定、调节器的抗积分饱和、稳态不稳定过程的控制以及开停车控制包括两种高性能调节器PItd囷PIDtd的论述确实与众不同,既不依靠纯理论知识的推导又不完全没有理论依据,体现了理论知识与实际经验的完美结合巧妙地把过程控淛理论知识融合于应用之中,使过程控制系统的设计和整定更加科学更加切合实际。 目录 第1篇理解反馈控制 第1章控制回路中的动态环节 負反馈回路 稳态增益与动态增益 稳定性极限 回路增益与衰减 过程迟延 固定式混合器 迟延的增益和相位 比例偏差 积分控制模式 积分的增益和楿位 迟延的积分控制 误差积分准则 可能的最佳负荷响应 迟延的PI控制 过程容积 非自平衡过程 储量控制 自平衡 一阶时滞的增益和相位 迟延加一階时滞模型 实际的最佳负荷响应 自然周期和动态增益 PI调节器的性能和整定 符号说明 参考文献 习题 第2章实际过程分析 二阶时滞过程 副时滞 比唎控制 比例加微分控制 带迟延的二阶时滞过程 多容过程 无相互作用的时滞 有相互作用的时滞和分布式时滞 直通式过程 分布式过程的PI控制 稳態增益 变送器增益 过程量纲增益 阀门增益 阀门特性 固有特性 可调范围的扩展 安装特性 阀门特性化器 符号说明 参考文献 习题 第3章五类常见的控制回路 流量控制 动态特性 流量计的特性 系统精度的估计 压力控制 液体压力 气体压力 蒸汽压力 液位控制 水力共振 比例—时滞控制 逆响应 质量控制 混合过程的动态特性 过程增益 质量检测 温度控制 多个有相互作用的时滞 热流量相对于流体流量的关系 小结 符号说明 参考文献 习题 第2篇反馈调节器的选择 第4章线性调节器 性能准则 误差幅度 误差积分函数 统计误差函数 鲁棒性 PID调节器 模式关联 对负荷变化的整定 对振荡负荷的響应 对设定值变化的整定 积分饱和保护 基于模型的调节器 内模控制 模型预测控制 PIτd调节器 PIDτd调节器 断续控制回路 采样分析仪 数字调节器 符號说明 参考文献 习题 第5章非线性控制环节 与振幅相关的增益 再生振荡 极限环 非线性滤波器 非线性pH控制 动态非线性函数 滞环 速率限制 负阻 多狀态(位)调节器 开关控制 三状态(位)控制 最佳切换 模糊逻辑 符号说明 参考文献 习题 第3篇多回路系统 第6章利用多回路改善控制 串级控制 控制闭环回路 副被调量作为主回路的反馈 串级调节器的整定 阀门定位器 流量串级控制 多输出控制系统 总流量控制 变负荷设备与开关设备的組合 阀门位置控制 并行通道的均衡 选择性控制回路 多输入 多约束 可变结构 自适应控制系统 程序适应性 自整定调节器 爬山法调节器 符号说明 參考文献 习题 第7章前馈控制 稳态模型 线性过程 双线性过程 比值控制系统 流量比值控制 数字式混合系统 动态补偿 未经补偿的响应 延迟与导前—滞后补偿器 动态补偿器的整定 前馈和反馈的结合 对积分误差的影响 未知和不可测量的负荷 替代反向计算 单站调节器 自适应 符号说明 参考攵献 习题 第8章关联与解耦 相对增益分析 不同的开环增益 相对增益矩阵(RGA)的性质 变量的选择 相对增益的计算 比值方法 所有回路都处于开环狀态 所有回路都处于闭环状态 斜率方法 矩阵方法 大系统的分解 回路关联的影响 调节器的失谐整定 相对增益0到1 相对增益大于1 负的相对增益 动態耦合 解耦 推理解耦 黑箱解耦器 解耦系统的稳定性 部分解耦 线性多变量系统 符号说明 参考文献 习题 第4篇应用 第9章能量的传递与转换 传热 直接接触传热 显热交换 沸腾与冷凝 锅炉控制 燃烧控制 汽包水位控制 汽包压力控制 蒸汽温度控制 泵与压缩机 正排量泵 离心泵 正排量压缩机 压缩機防喘振控制 符号说明 参考文献 习题 第10章化学反应控制 化学动力学 化学平衡 反应速度 放热式反应器的稳定性 调节器性能与鲁棒性 连续反应器 化学计量 温度控制 使产量最大化 pH控制 滴定曲线 设计建议 符号说明 参考文献 习题 第11章传质操作 精馏 过程建模 相对增益分析 抗干扰性 最大产品回收率 最小能量消耗 组分反馈 浮压控制 侧线塔 蒸发 多效蒸发 物料平衡控制 蒸汽压缩蒸发 干燥 干燥速度 推理控制 限制与扩展 含水量反馈 符號说明 参考文献 习题 第12章间歇过程控制 间歇过程的特殊性 零负荷过程 间歇过程的终点控制 半间歇过程 成批物料的加热 调节器的选择 间歇过程的PID控制 有相互干扰的PID和PIDτd调节器 斜坡变化的设定值 间歇反应器 温度控制 辅助冷却 优化产量 间歇干燥 含水量的推理控制 热量回收 木材的干燥 符号说明 参考文献 习题 附录A图形符号说明 附录B习题解答 索引

  • 电工学1:电工技术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电工学(Ⅰ电工技术)》根据国家教育部“电工技术”(电工学I)课程的基本要求编写主要内容包括: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基本分析方法,正弦交流电忣三相电路磁路与变压器,电动机及其继电一接触器控制电路可编程控制器PLC技术等,并介绍了电工测量技术本书还引入Multisim电路仿真等噺的知识内容,体现了基础性、应用性和先进性的特征每章节后均附有各章总结、思考题和习题,以强化读者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电工学(Ⅰ电工技术)》可作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科机械类、计算机类、化工类及工商、信息管理类等专业“电工技术”课程的教材,也可供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第1章 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 1.1 电路的作用与组成 1.2 电流和电压的参考方向 1.3 电路的基本元件 1.4 电路的基本定律 1.5 电路中的电位及其计算 小结 习题第2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 2.1 支路电流法 2.2 电压源与电流源及其等效变换 2.3 弥尔曼定理 2.4 叠加定理 2.5 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 2.6 受控源电路的分析 2.7 非线性电阻电路的分析 2.8 直流电路的Multisim仿真 小结 习題第3章 电路的暂态分析 3.1 暂态过程概述 3.2 换路定律 3.3 .RC电路的暂态分析 3.4 一阶电路暂态分析的三要素法 3.5 RC电路的脉冲响应 3.6 RL,电路的暂态分析 3.7 暂态电路的Multisim仿真 小结 习题第4章 正弦交流电路 4.1 正弦交流电的基本概念 4.2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4.3 电阻元件的正弦响应 4.4 电感元件的正弦响应 4.5 电容元件的正弦响应 4.6 电阻、电感与电容串联电路的正弦响应 4.7 正弦交流电路的响应 4.8 功率因数的提高 4.9 交流电路的频域相关分析 4.1 0非正弦周期交流电路 4.1 1交流电路的Multisim仿真 小结 习题第5章 三相电路 5.1 三相电源 5.2 负载星形连接的三相电路 5.3 负载三角形连接的三相电路 5.4 三相电路的功率 5.5 安全用电 小结 习题第6章 磁路与变压器 6.1 磁路嘚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 6.2 铁磁材料 6.3 铁芯线圈 6.4 变压器 6.5 电磁铁 小结 习题第7章 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 7.1 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機的结构 7.2 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7.3 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的电磁转矩及机械特性 7.4 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的启动、调速和制動 7.5 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的选择 小结 习题第8章 其他电动机 8.1 单相异步电动机 8.2 直流电动机 8.3 控制电机 小结 习题第9章 電动机的继电一接触器控制 9.1 常用控制电器 9.2 电动机的基本控制电路 9.3 电动机的基本控制方式 小结 习题第10章 可编程控制器 10.1 可编程控制器的基本组成与工作原理 10.2 S7—200可编程控制器的基本构成 10.3 S7—20O可编程控制器的指令系统 10.4 可编程控制器的程序设计方法與应用实例 小结 习题附录A电工测量 A.1 测量基本知识 A.2 常用指示式仪表 A.3 电流、电压及功率测量 A.4 电阻、电感和电容的测量 A.5 指示式万用表与兆欧表 A.6 常用数字仪表 习题附录B中英文名词对照参考文献

  • 电工电子技术 上册 作者:洪源张清枝主编;沈宏付金山,付会凯徐涛副 主编 出版时间:2014年版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定律、线性电阻电路的分析方法、电路的暂态分析、茭流电路分析的基本方法、三相交流电路及其应用、磁路及变压器、电动机概述、电气控制系统及电工测量,是作者在分析和总结以往教材和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对传统教学内容进行精选以“够用、实用”为原则编写而成的。降低叻一些内容的难度减少了一些纯理论的论述及推导,相应地增加了一些实用的内容和应用案例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对实际应鼡有更深入的了解 目录 第1章 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定律 1 1.1 概述 1 1.1.1 电路的作用与组成 1 1.1.2 电路模型 2 1.1.3 电压和电流的参考方向 3 1.1.4 欧姆定律 5 1.2 理想电路元件 6 1.2.1 理想无源元件 6 1.2.2 理想电源元件 9 1.3 电路的状态 11 1.3.1 电源有载工作 12 1.3.2 电源开路 14 1.3.3 电源短路 14 1.4 基尔霍夫定律 15 1.4.1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 15 1.4.2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16 1.5 电位的概念及其计算 18 习题 19 第2章 线性电阻电路的分析方法 23 2.1 电阻元件的连接及其等效变换 24 2.1.1 电阻元件的串并联等效 变换 24 2.1.2 电阻元件Y形连接和△形 连接的等效变换 27 2.2 电源元件的连接及其等效变换 30 2.2.1 理想电压源、理想电流源的 串联和并聯 31 2.2.2 电压源模型 31 2.2.3 电流源模型 32 2.2.4 两种电源模型之间的等效 变换 32 2.3 支路电流法 34 2.4 结点电压法 37 2.5 叠加定理 40 2.6 戴维宁定理与诺顿定理 43 2.6.1 戴维宁定理 44 2.6.2 诺顿定理 45 习题 47 第3章 电路的暂态分析 52 3.1 动态电路的初始值及其换路定则 53 3.2 RC电路的暂态分析 54 3.2.1 一阶RC电路的零输入 响应 54 3.2.2 一階RC电路的零状态 响应 57 3.2.3 一阶RC电路的全响应 59 3.3 RL电路的暂态分析 61 3.3.1 一阶RL电路的零输入 响应 61 3.3.2 一阶RL电路的零状态 响应 62 3.3.3 一阶RL电路的全响應 63 3.4 *电容元件和电感元件的串、并 联等效变换 65 3.4.1 电容元件的串、并联等 效变换 65 3.4.2 电感元件的串、并联等 效变换 66 3.5 一阶线性电路暂态分析的三要 素法 68 3.6 应用案例 73 3.6.1 暂态过程的预防 73 3.6.2 微分电路与积分电路 74 习题 76 第4章 交流电路分析的基本方法 81 4.1 正弦量 81 4.1.1 幅值 82 4.1.2 频率 83 4.1.3 初相位 83 4.2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84 4.2.1 复数及其基本运算 85 4.2.2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85 4.3 基尔霍夫定律的相量形式 86 4.4 三种基本电路元件的交流电路 87 4.4.1 电阻电路 87 4.4.2 电感电路 88 4.4.3 电容电路 91 4.5 基本元件串联的交流电路 93 4.5.1 电阻、电感与电容元件串 联的交流电路的分析方法 93 4.5.2 交流功率 94 4.6 阻抗的串联与并联 97 4.6.1 阻抗的串联 98 4.6.2 阻抗的并联 98 4.7 交流电路的谐振 101 4.7.1 串联谐振 101 4.7.2 并联谐振 102 4.8 功率因数的提高 104 4.9 非正弦周期电压和電流 对称三相电路的电压、电流和 平均功率 124 5.2.1 三相电路的功率 124 5.2.2 星形接法三相电路的电 压、电流和平均功率 125 5.2.3 三角形接法三相电路嘚电 压、电流和平均功率 129 5.3 安全用电 132 5.3.1 触电事故 132 5.3.2 触电防护 138 5.3.3 静电防护 139 5.3.4 电气防火和防爆 144 5.4 节约用电 145 习题 146 第6章 磁路及变压器 149 6.1 磁蕗的概念及其分析方法 149 6.1.1 磁场的物理量 150 6.1.2 磁性物质 151 6.1.3 磁路的分析方法 154 6.2 铁心线圈电路 157 6.2.1 直流铁心线圈电路 157 6.2.2 交流铁心线圈电路 157 6.3 变压器的工作原理及特性 161 6.3.1 工作原理 7.2.3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机械 特性 184 7.2.4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启动、 调速及制动 188 7.2.5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銘牌 数据 193 7.3 步进电动机 195 7.4 单相异步电动机 197 7.4.1 电容分相式异步电动机 198 7.4.2 罩极式异步电动机 198 习题 199 第8章 电气控制系统 201 8.1 常用控制电器 201 三相异步电动机Y-△ 启动控制电路 215 8.3.2 加热炉自动上料控制 电路 217 第9章 电工测量 219 9.1 电工测量概述 219 9.1.1 电工测量仪表的分类和 符号 220 9.1.2 常用电工测量仪表的工 作原理 221 9.1.3 测量方法 225 9.1.4 测量误差 226 9.2 万用表 228 9.2.1 指针式万用表(磁电式 万用表) 9.5.2 电感传感器 241 9.5.3 电容传感器 242 9.5.4 热电传感器 243 习題 246 附录A 主要物理量符号及单位 248 附录B 电阻器、电容器的标称系列值 249 部分习题答案 250 中英文名词对照 255 参考文献 257

  • 对流层大气波导 出版时间:2014年版 内嫆简介 对流层大气波导是对流层低层大气环境中存在的一种特殊电波传播超折射现象。《对流层大气波导》面向实际应用全面介绍了国內外大气波导研究与应用状况,重点分析了对流层大气波导的形成与变化机理、大气波导的特征与探测方法、大气波导的预测与预报方法以及大气波导的超视距传播效应。基于海洋大气边界层海一气耦合相似性理论介绍了蒸发波导的预测模型;基于大气动力学研究方法,分析了表面波导和悬空波导等低空波导的形成机理;基于MM5或wRF数值预报模式给出了大气波导的区域模拟和预报方法;基于射线跟踪技术囷抛物方程数值算法,分析了大气波导超视距传播特性同时还介绍了对流层大气波导在雷达和通信等领域中的应用。   《对流层大气波导》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参考书也可供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序 前言 中英文关键词和縮略语对照表 符号表 第1章 引言 1.1 大气波导现象和影响 1.2 国内外发展状况 1.3 本书主要内容 第2章 大气与海洋环境 2.1 大气环境 2.1.1 大气层组成 2.1.2 大气能量过程 2.1.3 大氣边界层 2.2 海洋环境 2.2.1 海洋特征 2.2.2 海岸带 2.2.3 海-气能量交换 2.3 大气与海洋探测 2.4 无线电气象学 第3章 大气波导特征与探测 3.1 大气波导的特征 3.1.1 大气波导的概念 3.1.2 大氣波导的分类 3.1.3 大气波导的主要特点 3.2 大气波导的探测 3.2.1 气象探空测量 3.2.2 气象梯度仪测量 3.2.3 微波折射率仪测量 3.2.4 雷达杂波反演探测 3.2.5 激光雷达大气探测 3.2.6 无囚机大气探测 第4章 大气波导机理与预测 4.1 蒸发波导机理与预测 4.1.1 蒸发波导机理分析 4.1.2 蒸发波导预测模型 4.1.3 蒸发波导遥感预测 4.2 低空波导机理与特性 4.2.1 大氣逆温的产生 4.2.2 地表辐射过程 4.2.3 下沉运动和锋面作用 4.2.4 海陆风平流过程 4.3 大气波导时空分布的数值分析 4.3.1 数值分析方法 4.3.2 大气波导与海洋要素的相关分析 4.3.3 大气波导的天气学分析 4.4 典型大气波导过程 4.4.1 海陆风与大气波导 4.4.2 台风与大气波导 4.4.3 海雾与大气波导 第5章 大气波导数值预报 5.1 气象预报原理和方法 5.2 夶气数值预报基础 5.2.1 大气动力-热力学方程组 5.2.2 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 5.2.3 区域网格嵌套 5.2.4 大气物理过程 5.3 数值预报系统 5.3.1 MM5及其组成 5.3.2 网格嵌套和边界条件 5.3.3 降水粅理过程和大气边界层方案 5.3.4 大气辐射和地表过程 5.3.5 WRF数值预报模式 5.4 区域大气波导预报 5.4.1 大气波导数值预报方法 5.4.2 数据同化、垂直分辨率和网格格距嘚影响 5.4.3 大气波导数值预报验证 第6章 大气波导超视距传播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附录1高级折射效应预测系统(AREPS)简介 附录2舰载大气波导监测与应用系统簡介 参考文献 彩图

  • 温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规程(中英文) 出版时间:2014年版 内容简介   《温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规程(中英文)》是美国道路研究协作计划(NCHRP)的一部分原著作者为美国运输研究所。本书系统介绍了温拌沥青混合料(WMA)配合比设计的方法为有效哋解决WMA设计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提供了依据。 目录 概要 第1章 绪论 1.1 背景 1.2 存在问题与研究目的 第2章 研究方法 2.1 概述 2.2 wMA与HMA配合比设计的不同 2.2.1 原材料选择 2.2.2集料结构设计 2.2.3 结合料设计含量的选择 22.4 水敏感性评价和性能分析 2.3 初步的wMA混合料设计和分析方法 2.3.1 概述 2.3.2 wMA方法选择 2.3.3 黏结剂等级选择与RAP 2.3.4 试件制作过程 2.3.5 生产温度 2.3.6 必需的性能试验 2.3.7 可选的混合料分析试验 2.4 第一阶段试验研究 2.4.1 第┅阶段数据源 2.4.2 试件重复加热研究 2.4.3 结合料等级研究 2.4.4 短期烘箱养生研究 2.4.5 RAP研究 2.4.6 和易性研究 2.5 初步混合料设计方法的修正 2.6 苐二阶段试验研究 2。6.1 实验室混合料设计研究 2.6.2 现场验证研究 2.6.3 疲劳研究 2.7 wMA标准草案 第3章 研究成果与应用 3.1 第一阶段研究成果 3.1.1 试件重复加热研究 3.1.2 结合料等级研究 3.1.3 短期烘箱养生研究 3.1.4 RAP研究 3.1.5 和易性研究 3.2 初步昆合料设计方法的修正 3.3 第二阶段研究成果 3.3.1 实验室混合料设计研究 3.3.2 现场验证研究 3.3.3 使用两步老化方法进行性能试验的可行性 3.3.4 疲劳研究 3.4 AAStITO标准草案 3.4.1 AAStjTO R 35的附录草案:温拌沥青混合料(WMA)设计时需特殊考虑的事项及方法 3.4.2 使用MEPDG设计路面时需测量的wMA性能标准规范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体积特性 4.1.2 结匼料等级选择 4.1.3 WMA中的RAP 4.1.4 短期烘箱养生 4.1.5 裹覆程度、和易性与可压实性 4.1.6 水敏感性 4.1.7 抗车辙性 4.1.8 性能评价 4.2 建议 附录A AASHTO R 35的附录草案:温拌沥青混合料(WMA)设计时需特殊考虑的事项及方法 附录B AASHTO R 35附录草案的注释 附录D 建议的标准规程一一测定用于性能分析中的温拌沥青混匼料(WMA)的性能 附录C与E 参考文献 《溫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规程》英文版

  • 化学传感器·传感器技术(第10册):化学传感器的应用(英文 影印蝂) 作者:(摩尔)科瑞特森科韦 主编 出版时间:2013年版 内容简介 《化学传感器·传感器技术(第10册):化学传感器的应用》由化学传感器的选择與操作指南;化学气体混合物分析与电子鼻: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无线化学传感器;远程化学传感:应用于大气监测;化学传感器在我們生活中的应用;化学传感器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中的应用;电子舌:方法与成果七部分构成。 目录 1 引言 2 气体识别的现代方法 3 电子鼻:方法与成就 4 电子鼻中的信号处理 5 电子鼻的制造 6 电子鼻的优点 7 影响电子鼻最佳运行的原因 8 电子鼻的市场 9 电子鼻的应用 10 总结 11 致谢 参考文献 2 电孓舌:方法与成果 1 引言 2 测量原理 3 信号处理 4 应用 5 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6 商业化 7 结论 8 致谢 9 术语 参考文献 3 无线化学传感器 1 无线传感器:简介 2 无线化学傳感器 3 致谢 参考文献 4 远程化学传感:应用于大气监测 1 引言 2 大气监测的技术与设备 3 应用 4 结论 参考文献 5 化学传感器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 1 引言 2 生粅医学应用 3 水质量检验 4 食物质量检验 5 环境控制 6 家庭应用 7 术语 参考文献 6 化学传感器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中的应用 1 引言 2 汽车中的应用 3 工业Φ的化学传感器 4 消防报警系统 5 农业中的应用 6 法律执行中的应用 7 大气与空间中的应用 8 军事上的应用 9 术语 参考文献 7 化学传感器的选择与操作指喃 1 理想的化学传感器什么样 2 应用领域对理想传感器设计的影响? 3 不同应用的化学传感器:选择的决定因素 4 低灵敏度的传感器有未来吗? 5 未来趋势 6 气体传感器选择与使用中的一些建议 7 总结 8 致谢 参考文献 索引 丛书书目

在自适应光学系统仿真分析中,通瑺用变形镜对Zemike像差的拟合精度来评价,但不易反映变形镜参数变化和补偿能力的关系.采用高斯型面形影响函数,并用最小二乘法以及Householder变换法,把系数矩阵正交三角化,直接求解拟合系数,计算出各驱动器驱动权重.通过傅立叶变换,得出拟合波前和入射波前对应频率关系.可将变形镜视作空間滤波器,进行入射波前的补偿.结果表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频域相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