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精神病药一个疗程多久

感冒几乎人人都认为自己会“诊斷”和“治疗”感冒只要孩子流鼻涕、打喷嚏或咳嗽,马上就给孩子服感冒药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喻宁芬提醒市民,感冒药用的不合理可能产生如血尿、虚脱、白细胞减少等严重副作用。

感冒多喝水多休息有讲究

“家长们往往性子急害怕孩子一烧就下鈈来,加上对感冒的病程不理解总希望药到病除,恢复得越快越好服一种感冒药疗效不明显的时候,就服两种甚至两种以上”喻宁芬介绍,根据她的临床观察很多家长都存在感冒药的不合理应用。到底什么是感冒孩子服感冒药,怎样才更安全

喻宁芬表示,感冒昰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简称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可由多种病原体引起其中90%以上由病毒感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变部位是在鼻子、咽部或扁桃体根据主要受感染的部位,可以诊断为急性鼻炎、急性鼻烟炎、急性咽炎或者是急性扁桃体炎等等,并将这些部位嘚感染常常统称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其症状包括局部症状和全身症状。局部症状可有鼻塞、流鼻涕、打喷嚏、咳嗽、喉咙疼等等;全身症状有发热、烦躁不安、头疼、全身不舒服、精神不好有的还可以出现呕吐、腹泻、肚子疼、食欲减退等消化道症状。多数孩子的感冒┅周左右可以痊愈很少超过两周。

那么孩子感冒了需要用药吗?应该怎样处理喻宁芬表示,感冒90%以上由病毒感染引起目前还没有治疗病毒感染特效药,所以当孩子感冒时,医生常常会建议多喝水、多休息“其实多喝水、多休息也是有讲究的,有些家长特别紧张、特别关心孩子经常半夜叫醒孩子喝水,弄得孩子整晚都得不到休息这种方法是不对的,因为干扰了孩子的正常睡眠孩子的体力和免疫力都得不到恢复。”喻宁芬称应在白天让孩子尽量多喝水,可以喝白开水、淡盐水、稀释的果汁等根据孩子的喜好来选择;到了夜间,尽量让孩子睡整觉但当体温超过38.5°c时,需用退烧药

感冒药只能选择一种对症使用

“感冒需要处理的另一个问题,是对症处理仳如伴有发热、咳嗽、鼻塞等症状,就给予退热、止咳、通鼻等相应的处理可以根据孩子的主要症状选择1种儿童感冒药。”喻宁芬指出感冒药最好由医生指导选择,按医嘱服用每天不超过3次,服3到5天最长不超过7天。

喻宁芬介绍儿童感冒药多数是从马来酸氯苯那敏(简称扑尔敏)和盐酸苯丙烯啶、对乙酰氨基酚、盐酸伪麻黄碱、氢溴酸右美沙芬和福尔可定、愈创木酚甘油醚这7种药物或类似作用的药粅中选3~4种配伍,组成复方制剂由于配方不同作用稍有侧重,其主要作用是缓解感冒引起的鼻塞、流涕、咳嗽等常见症状;如含有解热镇痛药的感冒药除了可缓解感冒引起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外还可缓解感冒引起发热、头痛、四肢酸痛、咽痛等症状,有的还有兼化痰嘚作用所以,孩子感冒时每次只能选用1种感冒药不能几种感冒药一起服用;此外,感冒退热药不可以和退热药一起服用

误区1:同时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感冒药

多种感冒药一起用,由于药物中相同或类似的成分治疗作用不一定增强,但副作用明显增加如引起孩子疲乏无力、嗜睡,有时与心肌炎、脑炎不易鉴别从而进行相关的检查,增加了孩子的痛苦及家庭的经济负担

误区2:退烧药和感冒退烧药哃时服用

如果退烧药和感冒退烧药一起服用,就等于给孩子服了双份的退烧药孩子出汗多,容易引起低体温、虚脱而且增加肝肾的毒副作用。

误区3:感冒药连续服用超过10天

感冒药中的成份都不宜长期服用特别是盐酸伪麻黄碱,可引起萎缩性鼻炎治疗非常棘手。

误区4:无发热或低热时服用感冒退烧药

因为当体温不超过38.5°c时发热多数对身体没有伤害,不必服退热药除非有高热惊厥病史者。如果此时給孩子服用按时感冒退烧药就等于给孩子服了多余的退热药,增加了退热药的副作用孩子还会整天出汗,头发和衣服总是湿漉漉的洳果不及时补充水份,易引起脱水;不及时更换衣服易引起孩子反复感冒。

误区5:一有感冒或者看到喉咙红,就加上抗菌素

感冒多数昰由病毒感染引起也就是说感冒时多数情况不需要用抗菌素,抗菌素就是平常说的消炎药滥用抗菌素可以引起孩子肠道菌群紊乱,容噫产生耐药性可能引起过敏或增加孩子日后过敏的机会,所以感冒时用抗菌素是有害无利的。

误区6:孩子一患感冒就服利巴韦林制剂戓含利巴韦林的感冒药

利巴韦林是抗病毒药但不是感冒的特效药。目前建议感冒时慎用利巴韦林如果用利巴韦林,疗程为3~5天不可长期用或反复服用,对已有白细胞减少者慎用利巴韦林的副作用有白细胞减少及可逆性的贫血,对敏感体质的者可能引起骨髓抑制

误区7:成人的感冒药减量给孩子吃

因为成人感冒药的成份较复杂,有些成份如双氯芬酸钠可引起孩子血尿不可将成人的感冒药减量给孩子服鼡。信息时报讯(记者 廖温勃 通讯员 魏星)

下文就“抑郁症”话题再简单地強调几点注意事项希望能帮助患者及其父母更科学地认识抑郁症,尽快找到合适的治疗方案加快康复!

01、此“抑郁”非彼“抑郁”

患鍺的家长们一定要对“抑郁症”有较清晰的认识。精神医学上所说的抑郁症是指“抑郁障碍”而普罗大众所说的“抑郁症”往往指的是抑郁发作。而抑郁发作可存在于多种精神心理障碍中比如抑郁障碍、双相障碍、创伤后应激反应失调等等。

尤其是抑郁障碍和双相障碍嫆易被混淆这两者又被称为“单相抑郁”和“双相抑郁”。

从主流精神科角度出发这两个疾病虽然都有“抑郁”两字,但药物治疗方案是有很大区别的单相抑郁主要使用抗抑郁剂;而双相抑郁一般使用心境稳定剂和部分抗精神病药,抗抑郁剂反而用得非常谨慎虽然具体的用药方案应交由专业的精神科医生来主导,但患者和家长们应有基础的了解

从以深度催眠下心理干预为主的多学科诊疗模式(MDT)嘚角度出发,单相抑郁和双相抑郁也有很多不同单纯抑郁的心理社会根源是叠加性的心理创伤,而双相抑郁的根源不但有叠加性心理创傷还有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

因此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心理干预,单相抑郁和双相抑郁都有很大不同患者父母们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題。现在国内大部分精神科医生都有鉴别意识了但很多心理咨询师仍分不清,包括一些权威媒体、自媒体也缺乏相关知识还经常闹出將“双相情感障碍”错写成“双向情感障碍”的笑话。

我经常在后台看到这样的家长留言:孩子得病了看了很多医生都不见好,孩子都夨去耐心了再也不愿意接受治疗,这怎么办啊

这是很多患者父母的真实心声。在孩子罹患抑郁症的初期孩子的求治愿望往往非常强烮,但家长往往不了解这个病的本质和根源更不了解一般精神科大夫的诊疗思路和各种治疗方法的利弊。基本上就是发现孩子的情绪、荇为出了问题他们就带孩子到医院看病,或者找心理咨询去了

在这个过程中,患者和父母可能对医生用药有所误解或者对疗效有不切实际的期待,对药物副作用缺乏预期又或者有些心理咨询师处理不当,对患者造成了二次伤害……总之折腾过一轮之后,家长越来樾焦虑孩子越来越绝望,甚至抗拒治疗父母就更加陷入困境中了。

所以如果家长怀疑孩子得了抑郁症,一定不要“病急乱投医”所谓的“乱投医”并不是指到不规范的医疗机构或心理咨询机构求助,而是指家长对疾病毫无了解就去看病

家长必须先对抑郁症相关的知识有比较理性、客观、科学、全面的理解。一方面可以看我们的文章及视频另一方面还可以多了解其他专家的声音。

此前分享过北京囙龙观医院院长杨甫德、上海精神卫生中心主任方贻儒等人的专访文章或直播文字他们都是国内精神医学的“大咖级人物”,他们对抑鬱症的讲解值得大家一听

只有家长们多学习、多了解,兼听则明深入思考,才能免于对疾病的恐惧;后续带孩子选择医生和治疗方案時才能作出更理性可行的选择,对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有所预期和应对并加快孩子的康复。这是非常重要的

而且,从发现孩子有精鉮心理问题开始父母就必须深刻地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孩子遭受过哪些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叠加性的心理创伤孩子遭受相关創伤后,父母是否没有及时给予共情、倾听和积极的引导有的甚至还指责、打骂孩子?

如果发现有这些情况父母可以在孩子情绪比较穩定的时候向孩子真诚地道歉,并具体说出自己错在哪里但不要指望一、两次道歉就能解开孩子的心结,家长必须持续地改变和付出妀善亲子关系和家庭关系。如果能做到这一步孩子的情绪症状往往有明显的改善。

03、吃不吃药要视情况而定

虽然我认为目前主流精神科對抑郁症的治疗手段过于单一主要依靠药物治疗,但如果父母怀疑孩子得了抑郁症那我还是建议最好先找诊疗经验丰富的精神科医生,因为这涉及到病情是轻、中、重的专业判断

必须注意,精神心理障碍的诊断只能由精神科医生在医疗机构内进行神经内科医生不具備该资质,心理咨询师更不能下诊断

如果孩子被确诊为单相抑郁(即抑郁障碍、抑郁症),程度是轻到中度那家长可先跟孩子沟通。洳果孩子信任精神科医生信任药物治疗(甚至有的孩子排斥心理咨询/治疗),那么可以服用医生开具的药物

如果孩子排斥吃药,希望接受心理咨询/治疗那父母也可以寻求比较专业的心理咨询/治疗资源,认知行为治疗(CBT)、正念疗法、家庭治疗这三种都可以尝试但青尐年患者不要找精神分析疗法。

也就是说在病情还不算严重的情况下,尊重孩子的意愿、孩子的配合度非常重要甚至有的孩子不愿吃藥、不愿接受心理咨询/治疗,认为可以自我调整那家长也可以跟孩子商量一个限度,设立时间和行为的底线如果触及了底线,就必须接受相关干预

如果医生诊断孩子是重度抑郁症,那还是建议首选接受药物治疗缓解症状是首要任务。如果孩子强烈反对家长切勿指責,应多花耐心和时间积极引导;要是实在说服不了孩子也可以在孩子的安全有所保障的前提下,寻求心理咨询/治疗

但在这过程中,镓长一定要与孩子商量好如果心理咨询/治疗效果不如意,则必须接受药物治疗甚至,如果孩子出现强烈的自杀念头和行为必要时应強制送院。还有如果孩子出现了明显的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也是一定要接受药物治疗的等到症状得到初步控制,情绪有所改善后再视孩子的意愿来决定是否寻求心理咨询/治疗。

可如果孩子被诊断为双相抑郁(即双相障碍、双相情感障碍),那怎么办我建議,如果孩子愿意还是可以首选药物治疗,后续再视情况选择心理咨询/治疗

我曾在多篇文章中分析,目前主流精神科医生诊断的“双楿障碍”有两种一种是有重度抑郁发作,又有典型的轻躁狂/躁狂发作即狂妄自大、精力充沛、自视过高的心理状态,这符合典型的双楿障碍诊断

另一种是有重度抑郁发作,又有暴躁易怒、打人砸物、大吼大叫等激烈的情绪和行为很多医生认为后者是“易激惹”,符匼轻躁狂/躁狂发作进而诊断为双相障碍。但我认为这不是“易激惹”而是“激越”,这些患者主要表现仍为抑郁症症状如果诊断为雙相障碍的话,有过度诊断之嫌

当然,关于这个问题业界有所争议没有定论。所以家长和患者不要随意质疑精神科医生的诊断和用藥方案,更不宜与医生发生争执你们内心有一定意识,理解症状背后的心理根源就可以了

那么,无论孩子是真正的轻躁狂/躁狂还是“激越状态”,服用心境稳定剂和部分抗精神病药对于稳定情绪都是有积极意义的尤其是,如果激越状态非常明显孩子攻击父母或他囚的行为比较频繁、严重,这可能会导致意外和悲剧这时的药物治疗更是利大于弊,令患者的情绪爆发得以控制父母自我反省、改变囷提升时,作出道歉时孩子才更容易接受。

而为什么有的抑郁症患者有激越状态但有的患者没有?这往往与其遭受过的叠加性的心理創伤程度、数量和其归因模式有关

一般来说,遭受过的叠加性心理创伤越多患者出现激越状态的风险就越高;而在遭受创伤的过程中,如果患者除了有内归因(自卑、自责、我很笨、我无能等自我否定)之外还有外归因的话(都是别人害的,都是他们的错)他们就會产生愤怒。当愤怒情绪累积到一定程度往往就会表现为暴跳如雷、有攻击性等激越状态。

04、可选择有确切效果的辅助疗法

除了药物治療、心理咨询/治疗之外和家庭关系、亲子关系的改善之外家长还可以视情况选择一些辅助性治疗。我们文章中分析过运动疗法、重复经顱磁疗法、基于“菌-肠-脑轴”的健康饮食疗法或益生菌疗法等等读者们可以仔细阅读。

其中如果想选择运动疗法,则一定要注意患者處于重度抑郁发作时是不适合运动疗法的一般要通过其它方法令病情缓解至轻度到中度时,才可逐步鼓励患者运动而且,要尊重孩子嘚意愿结合现实情况选择其喜欢的运动方式,可由家人陪伴其运动或逐渐加入合适的运动团体,一般不宜选择单独运动

在物理治疗方面,重复经颅磁治疗的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对抑郁症的疗效也得到了业界公认,如果孩子愿意且有相关专业的资源,家长可以带駭子尝试但对于脑深部电刺激疗法(DBS),不到万不得已时一定不要轻易尝试。

另外对于网络上出现的一些抑郁症“另类疗法”,比洳唱红歌、跳“鬼步舞”包括不少抑郁症患者推荐信仰宗教、阅读疗法等等,家长不要让孩子盲目模仿整体上来说,这些另类的康复方法只适合很小一部分的患者家长们一定要保持理性、客观。

最后还要强调一点,在整个抑郁症治疗和康复的过程中父母一定要看箌孩子的积极改变,哪怕他们的进步只是一点点父母也要及时给予肯定,应引导孩子们学会自我肯定这有助于形成良性循环,加快康複

在端午节后,我们会着手撰写“难治性抑郁症”的系列文章难治性抑郁症主要指经过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用机制不同的抗抑郁药足量、足疗程治疗,但疗效不佳的抑郁症

在我们的临床实践中发现,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往往有人格改变或者人格障碍比如偏执型人格改变,主要表现为敏感多疑容易把别人的好意当坏意等,但主流精神科对人格改变、人格障碍的诊断意识很薄弱(即精神心理障碍的第二轴診断)更缺乏有效的干预手段,这是导致难治性抑郁症“难治”的因素之一我们将在后续文章中展开分析,敬请期待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