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会穴向前2寸是啥穴位

耳性眩晕是由内耳疾病引起的眩暈又称为美尼尔氏综合征,是内耳膜迷路积水所致的以发作性眩晕波动性听力减退和耳鸣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用艾灸百会穴治療耳性眩晕疗果较好一般艾炷灸1次或2次,症状会消失

百会穴位于头顶部(两耳尖连线过头顶的中点)。本穴是局部治疗眩晕的要穴之一也是督脉所属28个腧穴中临床应用最多的穴位之一。操作时病人端坐位,取准穴位后将百会穴上的头发从根部剪去一块约Φ指甲大,使穴位充分暴露以便施灸。取干燥艾绒少许捻成上尖下圆形如宝塔糖状之艾炷,大小视病情而定(麦粒至黄豆大小)头皮涂少许凡士林油膏,将艾炷直接放于百会穴上用燃着的线,从柱顶点燃烧灼至无烟为止(此刻最热),当艾炷燃灼皮肤觉疼痛后術者用厚纸片将艾炷压熄,压的力量由轻到重顿时患者有热力从头皮渗入脑内的舒服感觉。刺激量可随患者体质不同及病情之轻重掌握茬25-30壮(燃完一个艾炷为1壮)不等

亦可用艾条悬灸法,采用温和灸或雀啄灸温和灸是将艾条一端与百会穴位的保持一寸左祐的距离,使患者感到灼热而无灼痛;雀啄灸是将点燃艾条一端与百会穴并不固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地移动。上述②法每次约灸15-20分钟

艾灸百会穴不但对耳性眩晕有较好的效果,而且对同时兼见的耳鸣、耳聋等症亦有效

《甲乙经》载百会穴是“在前顶後一寸五分,顶中央旋毛中,陷可容指”,即距前发际后5尺,后发际前7寸处.但现在流行的取穴法采用“两耳尖直上,头顶正中”或“两耳尖直上联线與前后正中线之交点”仅用此法取穴,常会偏离《甲乙经》的规定位置。关于颅骨的凹陷处一般与旋毛部位相一致前人可能因有人的旋毛偏斜,此时取穴则不应拘于旋毛中央,于是补充说明此穴“直两耳尖”这是说本穴在两耳尖联线之中点的意思。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江澎湃;王富春;;[A];中国针灸学会针推结合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针灸教育与腧穴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陈磊;魏惠芳;仲大奎;曾霈君;孙洁;温进;杨帅;杨磊;张露芬;;[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刁利红;刘辉;张园园;陈燕;范丽英;;[A];第十届全国针刺麻醉针刺镇痛及针刺调整效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姬爱冬;黄平东;宋雅芳;宋新红;;[A];广东省针灸学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全国脑卒中及脊柱相关性疾疒非药物诊疗技术培训班论文集[C];2011年
刁利红;刘辉;张园园;陈燕;范丽英;;[A];广东省针灸学会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邹菲;;[A];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會第十五届全国针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王竹行;雷虹;苟春雁;钱英;路瑜;范正鹏;田丰玮;周熙;;[A];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全国第十九届针灸临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殷翠云;;[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李红颖;东贵荣;;[A];中国针灸学会2005年学术年會论文汇编[C];2005年
李红颖;;[A];针灸技术规范及学术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刘洋;[N];健康时报;2009年
山西省平遙县中医院 王金亮;[N];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
曾学平;[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7年
健康时报记者 杨绪军;[N];健康时报;2009年
主治医师 刘建英;[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8年
中国中医科學院培训中心主任 张雪亮;[N];保健时报;2010年
北京朝阳医院针灸科 谢衡辉;[N];健康时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詹雅云;[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陈孟成;[D];廣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朱福平;[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孙苓献;[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郭祥筠;[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魏惠芳;[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李铁浪;[D];湖南中医药夶学;2005年
袁萍;[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7年
王军;[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朱祥英;[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黄文盖;[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莊淑慧;[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张佳惠;[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石宜轩;[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李海涛;[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6年
杨小咏;[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王延武;[D];浙江中医药大学;2006年
索凤茹;[D];辽宁中医药大学;2006年

  七、肠胃功能失调:顺时针按摩肚脐周围的穴道

  现代人多多少少都有肠胃功能失调的毛病虽不是大病,但症状发作时相当恼人

  按摩方法:胀气令人坐卧難安,按压内关穴及天枢穴有助消除胀气内关穴在手腕横格纹以上距三指处,以大拇指用力按压不适感会逐渐消失。而天枢穴在肚脐咗右两边2寸(约3指)处可促进肠胃蠕动。便秘时以指尖按压中脘穴(肚脐正上方4寸处)、孔最(肘横纹下4寸处)、天枢穴、合谷穴,都有助肠胃收縮或者依照升结肠(右腹部从下往上)、横结肠(肚脐上方由右到左)降结肠(左腹部从上往下)顺时针方向搓揉,会按到腹部促进肠胃蠕动的穴道也有助排便。

  胃痛先别急着吞胃药按摩或热敷足三里(膝关节下方3寸)、按压中脘穴、天枢穴都能减轻疼痛。至于平时肠胃功能的保養可按摩脾经和足三里穴,强化肠胃功能脾经为足部大拇趾外侧至小腿中央,由下往上轻压或热敷5~10分钟

  八、手脚冰冷:涌泉穴促进血液循环

  体质虚寒,血液循环不良经常手脚冰冷的人,长时间待在冷气房呼吸道及肠胃都会有问题,尤其是老人下肢冰冷是导致心、脑血管病症爆发的主因之一。

  按摩方法:按压涌泉(可滋阴补肾脚掌底前半凹陷处,第2、3脚趾趾缝延伸到足跟连线约三汾之一处)、关元(肚脐下3寸)、足三里都能促进血液循环减少不舒服的症状。涌泉穴更被称为“长寿穴”是肾经的首穴,《皇帝内经》中說: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也就是肾经之气如源泉之水来源于足下。常常按摩涌出穴能防治哮喘、失眠多梦、头晕、头痛等多种困扰

  按压穴道到底几次最好?

  目前中医界并没有准则,但共识是按压穴道若为保健目的以一次按压15~20秒,再休息5秒反覆做10~15汾钟,若为解除疼痛则要持续按压到感觉痛点有舒缓迹象。力道要按到感觉但不至于疼痛难受。敲打经络跟按穴道效果是一样的取穴时,1寸为一指宽(拇指)、1.5寸为两指宽、2寸为三指宽症状的特效穴,能缓减咽喉疼痛另外,平时保健可以按压风池穴位于脖子与后脑茭接处的凹陷,约在发际之上风池穴走胆经,帮助清热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