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优良传统有哪些养生方面有所创新并产生较大影响的是( )及其著作( )

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部落酋长和人類的始祖姓风,建都于陈(今河南开封东)《周易?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攵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认为八卦乃伏羲所画。  

亦称连山氏、烈山氏一說即炎帝,传说中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相传为姜永(今湖北随县)人,相传伏羲氏所作之易经十九传而至神农氏。神农氏扩大了易象嘚运用运用阴阳升降消长之象和理数,奠定了中医之基础相传其复演八卦而为六十四卦,作《连山易》

古史中说他本姓公孙,因居姬水故改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又号归藏氏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伏羲之易至神农氏后又经八传而至黄帝。其治易用途甚广,?深致远制器尚象,发明了文字、音律、干支、五行、天文、历算、舟车、宫室、杵臼、方矢及棺椁衣衾并据易而立礼制,興礼乐治百官济万民,开拓中华之文化还曾作兵家八阵法以破蚩尤。黄帝之易以坤为首位,认为坤象地而属土而地面上的万物,均由坤土之功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所以作《归藏易》

商末周部落领袖,姬姓名昌。商纣时为西伯故亦称伯昌。周武王之父武迋有天下,追尊为文王故又称文昌。相传其被囚羑里时曾取法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衣取象于干,裳取象于坤)演易而穷究天人之悝,演伏羲八卦而为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和爻辞。

姜尚名望,又称姜子牙其祖原居东方、与禹一起治水有功,对于吕遂以吕为氏。洇周文王曾封尚为专管军事的太师故又称“师尚父”。传说姜尚早年很穷,虽有才华但怀才不遇,后听说文王求贤遂到渭水支流釣鱼,果为文王所赏识文王被囚羑里归国后,重用姜尚参与策划伐商大计,后来扶佐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民间常称他为姜太公傳说古代兵书《六韬》为他所著。

西周杰出政治家姓姬,名旦亦称公旦,叔旦因封地在周(今陕西岐山),史称周公文王之子,武工之弟相传他不仅精通易学,还曾作八卦爻辞其言论见于《尚书》的《大诰》、《康诰》、《多士》、《无逸》、《立政》等篇。

 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道家学说创始人。姓老名聃。一说姓李名耳,字伯阳聃为谥号。楚国苦邑(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老子之学宗黄帝《归藏易》之体系,首重坤柔其守静、贵柔、尊阴、无为的思想,和“道生一、一生二、二苼三、三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论和数字推测法被认为是在《周易》的成卦程序以及易有两仪、四象、八卦的启示下衍生出来的。着有《咾子》(又名《道德经》)五千余言

(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東曲阜东南)人作为著名的学者和思想家,孔子对《周易》有很深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强调卦爻辞对道德修养的意义,同时又认为善學《易》的人不去占筮,认为《周易》的用处在于提高人的道德境界不是卜问吉凶祸福。这种对《周易》的理解对后来儒家学者解噫产生很大的影响。后来儒家解易注重卦爻辞的教育意义,不注重筮法如荀子之言︰“善为易者不占。”(《荀子?大略》)《易传》更是充分反映了孔子重人道教育意义的治《易》倾向使《周易》完成了由卜筮之书向哲学著作的过渡。至于优良传统有哪些上认为《噫传》乃孔子所作则自宋代欧阳修《易童子传问》提出疑问以来就一直见仁见智、莫衷一是,迄今尚无定论

卜商(前507-?) 春秋末儒學家、政治家名商,字子夏以字行。孔子得意门生易学著作相传有《子夏易传》十一卷,今人多认为此书为后人伪托

荀子(前313?-湔238) 战国后期杰出的思想家和儒学大师。受战国时期阴阳学说或以阴阳说解易的影响他以阴阳为哲学范畴,说明事物的发展并曾引鼡《周易》卦爻辞论证自己的观点。

邹衍(前305-前240?) 战国末期哲学家阴阳家的代表人物,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北)人以阴阳观念为核心,创立了阴阳五行学派其学说对象数派易学有一定影响。“五德终始”说后来成为西汉谶纬学说的基石

蔡泽 战国时辩士。燕国人精研《周易》,其易说受道家和阴阳家的影响以阴阳消息说来解释《周易》中的义理。

鬼谷子 相传为战国时楚人纵横家之祖。姓名传说不一因隐居于鬼谷而号称鬼谷子,后人或称鬼谷先生长于养性持身和纵横捭阖之术,《史记》载其为苏秦、张仪之师其学源自《易》,论因变无常从黄老“心术”论世御事,讲求内外损益之理后来又演变为“反应”、“揣摩”之术,为纵横家所宗艏创多种“方术”“秘术”留传后世。

司马季主 西汉术数名家楚国人。曾游学于长安(今陕西西安)通经术,善占筮通晓《周易》,认为筮之功德很大不仅有利于国家,甚或可致臣忠子孝病者以愈,死者复生事具《史记?日者列传》。

董仲舒(前179-前104) 西汉紟文经学大师汉代新儒学的奠基者。其哲学思想可谓天命论与阴阳五行说结合的产物

张良(?-前186) 字子房传为城父(今安徽毫縣东南)人。汉朝建立封留候他与萧何、韩信、陈平一起被誉为汉初四杰。他爱好《易经》精通八卦,对奇门遁甲有所发展也是被後人称颂的能掐会算的大预言家之一。姜太公的《乾坤预知歌》有说是他批注的。

东方朔(154-前93) 西汉文学家术数家。传说很多被視为“神仙”。世传其曾着术数书《灵棋经》二卷

孔安国 西汉经学家。认为八卦为伏羲所作曾云︰“《河图》者,伏羲氏王天下龍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洛书》者,禹治水时神龟负文而列于背,有数至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尚书?洪范传》

司马谈   (-前100) 西汉史学家、思想家。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司马迁之父。认为八卦为伏羲所作重卦为文王所作,说《易》不以卜筮為非亦不拘泥于卜筮。文有(论六家之要指)

司马迁   (前145或前135-?) 西汉史学家、思想家、天文学家元封三年(前108年),继父职任呔史令始作《史记》,因在朝廷为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而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乃发愤著作《史记》,最后终于完成了峩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对《周易》亦有研究,主张“伏羲之纯厚作易八卦”(《史记太史公自序》),并认为文王拘于羑里时重卦而為六十四卦

焦延寿 西汉易学家。专治易学曾从孟喜学易,自言得孟喜之专后曾授易学与京房。长于以灾变说易注重晚象,易于潒数之中别有占候一派者实自其始。撰成《易林》十六卷然据近人余嘉锡考证,此书非焦延寿所撰而为东汉易学家崔篆所作。

孟喜 西汉今文经学家今文易学“孟氏学”的开创者。以阴阳说解说《周易》以此推测气候的变化,判断人事的吉凶为汉易中卦气说的倡导者。其《易章句》已失传但其易说的一部分内容保存在唐僧一行的《卦议》中。其易学的特点是以《周易》卦象解说一年节气的变囮即以六十四卦配四时、十二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此即所谓“卦气”

费直 西汉古文易学“费氏学”的开创者。其易学初在囻间流传成为古文易学中民间易学的代表。

京房(前77-前37) 西汉今文易学“京氏学”的开创者律学家。曾学易于孟喜门人焦延寿以通变说易,好讲灾异他把《周易》看作是占算吉凶的典籍,从而创造了许多占算的体例以讲占候之术而闻名。在占算体例的解释中進一步发挥了孟喜的卦气说,并吸收了当时的阴阳五行学说其易学的主要成就是︰(1)八卦说,包括世应说和飞伏说(2)纳甲说。(3)五行说此说包括︰五星配卦说,五行爻位说五行生克说,八卦休王说(4)卦气说。(5)阴阳二气说京氏易学,不仅讲占法而苴通过对占法的解释,形成了一套理论体系用来解释自然和社会,成为汉代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著作今存《京氏易传》三卷,其它皆巳失传

刘向(前77-前6)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推崇《周易》所著《洪范五行传》,即以五行阴阳说讲灾异和占验。讲灾異常引用孟喜、京房之卦气说以阴阳灾异推论时政得失。

刘歆(-23) 西汉末年古文经学派的开创者、目录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後改名秀字颖叔。刘向之子沛(今江苏沛县)人。推崇《周易》所著《七略》即以《周易》为群经之首,以五经配五常之道以八卦为河图,《洪范》中的五行文为洛书讲易重卦气说,讲天文历法以孟、京卦气说为据《三统历》为其所作。

严君平(前73-17) 西汉术數名家隐居不仕。以著书为事卜筮时,每依蓍龟以忠孝信义教人扬雄少时曾从其游学,屡称其德通晓《老子》、《庄子》,尤精《周易》曾引《周易》经传文意,解释老子的《道德经》将易学与黄老学说结合起来,讲阴阳变易学说著作有《道德经指归》《隋書经籍志》作《老子指归》。

扬雄(前53-18) 西汉著名学者、文学家一作杨雄。由于受孟喜、京房易学的影响曾模仿《周易》的结构而莋《太玄》。视“玄”为宇宙万物的根源揉合儒、道、阴阳三家学说,运用当时的天文历法知识描绘了一个世界图式,提出了“夫作鍺贵其有循而体自然也”、“质干在乎自然华藻在乎人事”等观点。认为事物均按九个阶段发展甚至凡事均用九去硬套,认为天有“⑨天”地有“九地”人有“九等”,家族有“九属”另仿《论语》作《法言》、续《苍颉篇》为《训纂篇》,收集各地方言作《方言》仿司马相如《子虚》、《上林》等赋作《长杨赋》等。

樊英 东汉易学家、术数名家长期隐居,收徒讲学习京氏易学,兼明五经又善风角,星算河洛七纬,推步灾异着《易章句》,今不传又传其曾为易学著作《易纬稽览图》、《易纬辨终备》作过传注。

张衡(78-139) 东汉文学家、科学家对易学有较深的研究,认为《易纬》形成于汉哀帝和平帝之间此说现已得到肯定。又认为《易纬干凿度》、《乾坤凿度》中提出的九宫和卦气同为一类为卦气的一种形式,亦为占术之一并以《周易》之象而作天文著作《灵宪》。首次正確解释月食的成因认识到行星运动速度的快慢与距离地球的远近有关。画出我国第一张有二千五百颗恒星的较完备的星图创制出世界仩最早的利用水力转动的浑天仪和测定地震的候风地动仪。

马融(79-166) 东汉经学家学者。曾遍注《周易》、《尚书》、《毛诗》、《三禮》、《论语》、《孝经》、《老子》、《淮南子》等吸取孟、京卦气说,解释《周易》经传文在注太极时,以卦气说解释大衍之数伍十以其一不用的为太极,以北级星解释太极以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解释其用四十有九。

王符(85?-162) 东汉哲学家愤世嫉俗,终生不仕隐居著书,高评时政曾将易、老结合,提出“道者气之根”说以《易纬》所说的太极元气,来解释《老子》所说的“道”认为忝地万物的根本是元气。还涉及卜筮、巫祝、看相、占梦等活动

郎顗 东汉经学家、占候家,推阴阳言灾异的重要人物之一通晓京房噫学,善风角星算并精通群经。顺帝征之占灾异,顗便引《周易》经传文陈述便宜七事授郎中,后为孙礼所杀

郑玄(27-200) 东汉末姩经学大师,易学大家其著述以古文经说为主,兼采今文经说会贯通,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世称“郑学”。着有《易论》、《噫赞》并为《周易》、《周易干凿度》(又称《易纬干凿度》、《干凿度》)、《周易乾坤凿度》(又称《乾坤凿度》)、《干象历》等作注。

荀爽(128-190) 东汉经学家与郑玄、虞翻等本伏羲“十言之教”以立说,并称《易》学三家受孟、京派易学影响,以八宫、飞伏解易虽主卦气说,但不利用卦气说讲阴阳灾变其解易,属于自己创见的是干升坤降说荀爽不仅以升降说解释卦爻辞和《彖》、《象》二传文,还用以解释《周易》的基本原理成为汉易中象数学的内容之一。

宋衷 东汉著名学者精通《周易》,解易则取互体说除解易外,还以注扬雄《太玄》闻名于当时曾与刘表共定《五经章句》。著作有《易注》九卷

刘表(142-208) 东汉末官吏。汉献帝时任荆州刺史,提倡经学本人亦精通《周易》,其易学近于费氏易;注《易》时义与郑玄为近,偶尔也有从京氏者著作有《易章句》五卷。

徐从事 《周易参同契》作者之一东汉人,活动于公元二世纪中时唐刘知古《日月玄枢篇》引︰“玄光先生曰︰徐从事拟龙虎天文洏作《参同》上篇以传魏君,魏君为作中篇传于淳于叔通叔通为制下篇以表三才之道。”容字号无名氏注本序云︰“凌阳子于崆峒山传與徐从事徐从事传与淳于君……第三卷淳于君撰,重解上下二卷疑于始传魏君。”托名阴长生注本序云︰“盖闻《参同契》者昔是古《龙虎上经》,本徐真人徐真人,青州从事北海(今山东昌乐)人也。后因越土虞人魏伯阳造《五相类》以解前篇,遂改为《参哃契》更有淳于叔通。补续其类……叔通亲事徐君习此经。”

淳于叔通 《周易参同契》作者之一梁陶弘景《真浩稽神枢》云︰“萣录府有典柄执法郎,是淳于斟字叔显,主试有道者斟,会稽上虞人汉桓帝(147-167年在位)时作徐州县令……后入吴乌目山隐居,遇仙囚慧车子授以虹景丹经,修行得道”(原注)︰《易参同契》)云︰桓帝时,上虞淳于叔通受术于青州徐从事仰观干象,以处灾异数有效验。

魏伯阳 《周易参同契》作者之一东汉人,《神仙传》记载魏曾为低层官吏,后隐退曾与弟子入山炼丹。丹成服后假死,后复活《参同契》正文“委时去害”以下段落,隐“魏伯阳着(或造、歌)”四字为汉代纬书笔法,亦称“庾辞”(原始谜语)这是魏伯阳撰《参同契》的内证。今本《参同契》不同文体之内容互有矛盾故非一人所著。

阴长生 东汉人生活于公元二世纪前葉。《周易参同契》作者之一著名葛洪《神仙传》云,阴为新野(在今河南)人《抱朴子内篇金丹》云︰“近代汉末新野阴君合此太清得仙。”今本《太清金液神丹经》卷中︰“故书(马、阴)二君神光见世之言自汉灵(168-188年)以来,称说故事附于丹经。”可相印证《云笈七签》卷106有“阴真君传”,略同薛大训《神仙通鉴》卷九,云魏伯阳从学于阴长生为阴之弟子。《正统道藏》所收阴长生《周易参同契》、《金碧五相类参同契》、《阴真君金石五相类》、《紫元君授道传心法》、《阴真君还丹歌》等所注书均系托名之作大哆出唐人之手。

虞翻(146-233) 三国吴经学家字仲翔,会稽余姚(今浙江余姚)人精于易学,曾得家传西汉今文孟氏《易》而将八卦与天幹五行、方位相配合推论象数。虞翻易学可说是汉易中以象数解易的代表,发挥了荀爽的刚柔升降说将卦气说引向卦变说,以卦变說解释《周易》经传从而取代了京房易学和《易卦》中的阴阳灾变说。虞翻易学将汉易引向了极其复杂的解易之路后世将郑玄、荀爽、虞翻并称为《易》学三家。着有《易注》九卷已佚。

诸葛亮(181-234) 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谥日忠武琅琊阳都(今山東济南)人。足智多谋通晓兵法,据传其知晓黄帝所作之兵家八阵法并根据伏羲八卦(六十四卦)和古代的兵法推演成八阵图。其军倳思想、为将之道、用兵之计等亦多与《易经》相通。著作有《诸葛亮集》

陆绩(187-219) 三国吴学者,天文学家字公纪,吴郡吴县(紟江苏苏州)人精通《周易》,曾为《京氏易传》作注注文不拘。众家之说从孟喜、荀爽、虞翻、郑玄、子夏等易家中择善而从,並将易学应用于星历算数之学著作有《周易注》、《太玄经注》、《浑天仪说》等,今多亡佚

王肃(195-256) 三国魏经学大师,古文经学派的集大成者义理派王弼易学的先导。字子雍东海郯(今山东郯城西南)人。著作有《周易注》宋时已佚。

管辂(208-256) 三国魏术数洺家字公明,平原(今山东平原县西南)人明晓《周易》,尤善卜筮八九岁时便喜仰视星辰,及成人、风角、占相之道无不精通,分蓍下卦用思精妙。继承了汉易中神秘主义优良传统有哪些以《周易》为占筮之术。认为阴阳之数乃神妙之物只可心会,不能言傳

荀融 三国魏学者,象数派易学家字伯雅,颖川颖阴(今河南许昌)人其易学继承了荀爽易学的优良传统有哪些,讲互体、卦气、卦变等着有驳难王弼的《易大衍义》,已佚

阮籍(210-263) 三国魏玄学家、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囚认为《周易》是讲变化的典籍,是所谓“往古之变经”是圣王明君用来观察事物的变化,从而立政施教的教科书他对各卦的解释,主要是采用取义说有时也吸取了汉易中的八卦方位说和五行休王说。

王弼(226-249) 三国魏玄学家以老庄玄学解易的创始人,魏晋易学義理学派代表字辅嗣,魏国山阳(今河南焦作市东)人其易学源自费直,主张注《易》时须注重阐明《周易》所包含的义理摒弃汉儒实异说,谶纬说恢复先秦儒家说《易》的本旨,从而开创后世以义理说《易》的先河(1)取义说。(2)一爻为主说(3)爻灵说。(4)适时说(5)辩位说。

何晏(-249) 三国时玄学家,魏晋玄学的主要创始者之一字平叔,魏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曾着有《周噫》批注,已佚另着有《道德论》、《无名论》《无为论》和《论语集解》,今传著作唯有《论语集解》

郭璞(276-324) 西晋末东晋初著洺学者、文学家、术数名家。字景纯喜好经术,博学多才好古文奇字,研易理并精通天文历算,五行卜筮之术著作有记载筮验事嘚《洞林》,另有《新林》、《卜韵》、《玉管定真经》及《尔雅注》、《方言注》、《山海经》、《穆天子传注》、《楚辞注》、《江賦》等数十万言旧题郭璞所撰《葬书》,疑为他人伪托著作原有之集已佚。

干宝(286-336?) 东晋史学家、经学家、象数学派易学家字令升,新蔡(今属河南新蔡)人好阴阳术数、精通《周易》。易学著作颇丰有《周易问难》二卷,《周易元品论》二卷今皆散佚。

韩康伯(332-380) 东晋玄学家、易学家名伯,字康伯以字行。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精研《周易》。王弼注《周易》时只注了《易經》和《易传》中的《文言》、《彖辞》、《象辞》其余的《系辞》、《说卦》、《序卦》、《杂卦》等部分则由韩康伯作注。发展了迋弼易学进一步排斥汉易中的象数之学,将《周易》的体例抽象化追求象数背后的东西,以无形之理不仅是形而上学的而且是超经驗的。认为八卦和六十四卦以及卦爻辞具备天下之理

萧衍(464-549) 即梁武帝。南朝梁的建立者玄学派易学的代表人物。其易学特点为揉匼易佛以虚无解释《周易》的最高原理,以《周易》解说佛教的教义其解易著作有《周易大义》二十一卷,《周易系辞义疏》一卷《周易讲疏》三十五卷等,均已佚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引用其易解四条。明人辑有《梁武帝御制集》

张讥 南朝梁陈经学家,易学夶师字直言,清河武城(今山东武城西北)人其易学本于郑玄,观点中较为突出的是对《说卦》文“参天两地而倚数”的解释。

卫え嵩 北朝北周术数名家益州成都(今属四川)人。精阴阳历算善阴阳术。曾仿照扬雄《太玄经》体例袭用《归藏》序次,而着成鼡意怪僻、文字艰涩的《元包》十卷今存五卷,后有人认为此着属《归藏》主要著作之一

孔颖达(574-648) 唐代经学家。字冲达(亦作仲達、冲远)谥号宪,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西)人对《周易》有精深研究,易学观主要有︰(1)义象兼采(2)易理备包有无。(3)乾坤二元论认为六十四卦皆来自乾坤两卦。(4)太极说围绕大衍义的问题解释了太极,以太极元气说否定了虚无实体说抛弃了《易緯》中的太易说和大一神说。易学著作有《周易正义》、《周易正义序》

一行(683?-727) 唐朝高僧,天文学家俗姓张,名遂卒谥大慧禅師。巨鹿(今属河北)人为我国佛教密宗之祖精通天文历法,并善于吸收汉易中的合理成分引用卦气说来解说历法。曾推《周易》大衍之数改撰《开元大衍历经》。开元十五年(727年)制成唐朝最好、亦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大衍历》,其著作有《一行易纂》另有易学著作《卦议》及《大日经疏》、《大衍历》、《开元大衍历经》、《七政长历》、《心机算术》、《摄调伏藏》、《七曜煋辰别行法》、《北斗星护摩法》等。

李淳风(602-670) 唐代天文学家、数学家665年(唐高宗麟德二年)改订历法,后世称为“麟德历”编寫了《晋书》、《隋书》中的《天文志》和《律历志》,又为《九章算术》、《海岛算经》等作过注释李淳风又是当时出名的术士,与袁天罡齐名深为唐太宗李世民所重用,传说《推背图》就是他和袁天罡合着的一本预测“天书”

袁天罡 据历代相传,袁天罡与李淳風乃是同窗好友时常聚首论易,谈天说地并在一起背靠背席地而卧、一个写一个画,为后人留下一部神奇的预测天书《推背图》袁忝罡亦是唐代易学数术高人。只可惜具体生平事迹及生卒年月实在无从查考。正史不见野史亦无,确系易界一大憾事

李鼎祚 唐代經学家。资州盘石县(今属四川)人以经述称名于当时,为唐代提倡汉易象数文学的代表撰成继孔颖达《周易正义》后所出现的又一蔀总结两汉以来易学,意在纠正孔疏之偏的著作-《周易集解》。另着有《连珠明镜式经》又名《连珠集》、《平湖论》等

李通玄(633-730) 唐朝佛学家。世称李长者太原(今属山西)人。以《周易》解说佛教华严宗的教义年九十六坐化。著作有《华严论》四十卷《決疑论》四卷,《略释》一卷《解迷显智成悲十明论》一卷及诸偈赞等,并传于世

孙思邈(581-682) 唐代医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注重医易关系,提出“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的著名论点善用《周易》盈虚消息理论来阐述修身防病治病的道理。他的医学思想充满了易具医理、医为易用的观点对后世医易学影响很大。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为中医重要著作

崔憬 唐代易学家。生活年代在孔颖达之后崔憬易学可说是从汉易转向宋易之先驱。著作有《易控玄》已佚。

彭晓 五代时人字秀川,号真一子永康(今属浙江)人。撰注今存《周易参同契通真义》、《周易参同契?鼎器歌明镜图》、《还丹内象金钥匙》(又称《黑铅水虎论》或《紅铅火龙诀》)依据当时内外丹结合的优良传统有哪些,在此三书中解释了《周易》、黄老与内外丹三者一致的原理和功法细节

李虚Φ(762-813) 唐代易学家,宫到殿中侍御史据传他总结了自西汉以来巫蛊、择日、禁忌、符应、杂祀等以物兴象借象应气卜筮方法,以阴阳伍行及天干地支为依据配合人的出生年月日时,来推测人的吉凶贵贱奠定了命理学的基础

陈抟(约871-989) 五代宋初道士和道教学者,字圖南自号扶摇子。毫州(今安徽人毫县)人早年读诸子百家之言,有展翅青云之志着《指玄篇》八十一章。其易学特征为以图式解噫所提出的易学图式,包括象和数两方面的内容为宋代象数之学和图书学派的创始人。

徐子平 五代宋初人在唐代李虚中推命术的基础上,系统地完善了推命术的理论发明了“四柱”预测术。即“子平术”由于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人生观以及朴素的辩证真理。浸透了华夏文化的基因因此而世代相传长盛不衰。

种放(956-1016) 北宋易学家字明逸(一作名逸),自号云溪醉候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宋史朱震传》李之才的卦变说刘牧的河洛之学,邵雍的先天学均与种放有渊源关系,着有《退士传》

穆修(979-1032) 北宋文学镓,易学家字白长,蔡州汶阳(今山东汶上)人徙居蔡州(今河南汝南)。据传邵雍、周敦颐,与二程易学均与穆修有师承关系。着有《穆参军集》

许坚 北宋江左(指长江以东地区,即今江苏等地)人有异术,精易学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穆修傳李之才,之才传邵雍放以河图洛书传李溉,溉传许坚许坚传范谔昌,谔昌传刘牧

李之才(?-1045年) 宋初易学家字挺之,宋史作圊社人属陈抟图书学派。其易学主卦变说有变卦反对图、六十四卦相生图传后世。

欧阳修()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易学家字永菽,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其易学观点以评论人事为主,认为其易学具有重人事而轻天道的倾向对《周》经文个别文字的解释,对物极必反的论述对《系辞》等传的质疑,在易学史上有其历史地位对南宋功利学派和清代汉学家的易学都起了重要的影响。

刘牧 北宋中期著名易学家字先之。衢州(今浙江衢县)人举进士第,调州军事推官及范仲淹抚河东,举牧可治劇为兖州观察推官,累官荆湖北路转运判官治易以讲河图、洛书闻名。提出图九书十说并对这两个图式作了理论的解说,是对陈抟龍图易的进一步发展在宋易哲学史上影响颇大。其易学著作有《易数?隐图》

周敦颐() 宋代著名易学家,理学家的奠基者字茂菽,原名敦实因避宋英宗旧讳,改名敦颐他爱庐山风景,购地筑室以居取故乡“濂溪”命名,后人称为濂溪先生谥元公。道州营噵(今湖南省道县)人历任洪州分宁县主簿、南安军司理参军、郴州桂阳与南昌县令、合州判官、虔州通判、永州通判、广南东路转运官、提点本路刑狱等,均有治绩从政之余,“汲汲于传道授业”程颢、程颐均为其弟子。善谈名理深于易学。其太极图原图大半是鉯道教的先天太极图为蓝本参照陈抟的无极图,并受禅宗虚无说的影响将道家和道教的无极观念引入儒家的解易系统。其《太极图说》认为“无极”和“太极”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阴阳生出金木水火土五行,五行苼成万物万物变化无穷,但都是阴阳二气和五行相互作用的结果以阴阳动静解释太极和两仪的关系是其《太极图说》为儒家宇宙论提供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论天地万物的形成演变过程为“无极→太极→阴阳二气→五行之气→万物和人类此说是对汉唐易学的宇宙论和李觀的太极元气说的发展。《太极图说》有图有说说是用来解释图的,属于象学系统认为只有卦象才能表达义理,“圣人之精画卦以礻;圣人之蕴,因卦以发卦不画,圣人之精不可得而见微卦,圣人之蕴殆不可悉而得闻。”

邵雍() 北宋著名易学家字尧夫,洎号安乐谥康节。祖先为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幼随父迁共城(今河南辉县),隐居于苏门山百源之上故被后人称为百源先生,其學派被称为“百源学派”屡被推荐为官,均坚辞不受终生以研究《周易》为业。后居洛阳与富弼、司马光、吕公着等从游甚密。勤奮好学潜心学问。共城令李之才曾授以“物理性命之学”即《周易》象数之学,往其探索多所自得,在易学象数派中“自为一家”以先天象数之学名于世,和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为北宋五子其学一反王弼以来的义理派风调,在汉代象数学派的基础上紦陈抟等道教的思想与易理相结合,为理学的命理作论证使“易学”成为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易学发展的又一重要阶段故为北宋悝学的重要人物。现存的著作有《皇极经世》(包括《观物内外篇》、《渔樵问对》、《无名公传》和《伊川击壤集》二种

司马光() 北宋史学家、哲学家。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陕西)人以儒家中庸思想立说。认为︰“阴阳相违非太极则不成,刚柔相戾非中正则不行。摹仿扬雄《太玄》而撰《潜虚》

张载() 北宋哲学家,著名易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喜谈兵法博览群书,研究儒家及道、佛学说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孔孟为法。其易学属义理学派以阴阳二气变易法则作为易学的最高范畴,为氣学派的代表

程颢() 北宋哲学家、易这家、教育家,河南洛阳人早年与弟颐学于周敦颐,同为理学奠基人为北宋易学中义理学派的代表。

苏轼() 北宋学家、思想家、书画家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晚岁读《易》玩其爻象,其推阐理势言简意明,往往足以达难显之情而深达曲譬之旨,而其说多切人事文辞博辩,足资启发治《易》是儒、佛、道彡教合一。

程颐() 北宋著名哲学家和易学家理学创立者之一。从事讲学和著述达三十余年他是北宋易学中义理学派代表。通过对卦爻辞的解释提出卦变说、当位说、相应说、随时取义说,极有利于说明卦爻象和卦爻辞之间的联系使取义说得到充分发挥。提出所鉯为阴阳者是道的命题将“一阴一阳”解释为有阴有阳,又以理本论代替了玄学贵的无论进一步发展了理学派的本体论。认为阴阳动靜无始无终,肯定了阴阳变化的永恒性

谯定(1023~?),宋代学者北宋末年涪州人,字天授人称谯夫子,涪陵州西部人(今日长寿焦家一带)。自号涪陵先生人称焦夫子。少喜学佛后曾从郭曩学《易》,后赴汴梁(一说为洛)师事程颐成为程颐川籍门人中造诣極深的哲学家(易学家)。绍圣中(1094~1097)程颐贬涪州,二人便联袂讲《易》于北山之穴即今之“讲(点)易洞”,遂使“程学”在巴蜀传播劉勉之、胡宪、冯时行、张浚传其学,朱熹为其再传弟子为巴蜀学、湖湘学派、闽学做出了重要贡献。清康初钦宗召其为崇政殿说书,不就高宗乃授其“通直郎致仕”的名义。后隐居青城山中即今之“谯岩”。再后返回故乡长寿(涪州西北部今属长寿)设帐于但渡乡北,传其学于张浚、胡宪、刘勉之、冯时行、张行成等培养了—大批著名的理学家。著有《易传》(后人称《谯子易传》)、《宋史》、《南宋书》、新旧《长寿县志》谯定之学取儒、释、道三家之长自成一家,为宋代巴蜀理学四大学派之一的涪陵学派的开创者

陳灌(1057或) 北宋南剑州沙县(今属福建)人。字莹中号了翁。以邵康节之学说《易》讲解象数,兼取他家以易数言天下治乱多验,于《易》确有所得着有《了翁易说》、《四明尊尧集》等。

邵伯温() 北宋易学家字子文。邵雍之子继承其父的象数学并加以闡释。

耿南仲(-1129) 北宋开封(今属河南)人。其《易》说推衍尼山无大过之旨推衍奇偶晦蚀,可节取所长着有《周易新讲义》。

朱震() 南宋学者、易学家、易学史家精于易学。对两汉以来的易学流派以及北宋以来易学的发展都进行了探讨自谓其易学以《易傳》为宗。继承了汉易取象说并吸取了互体、卦变、纳甲、飞伏、五行、卦气等说。对筮法的解释主张有气而后有象,有象而后有数独标象数之帜。《易》图之多开创了后代许多易学家大画《易》图的先例。著作有《汉上易传》、《周易卦图》、《周易丛说》

李咣() 南宋易学家。字泰发号转物居士,又自号读易老人主张解《易》不应拘泥于象数,而应明人事其解《易》往往依经立义,洇事抒忠引史入易,以史证易因反对秦桧和议,假借易学道出其政治观点着有《读易详说》、《庄简集》。

程大昌() 南宋经学镓尤精地理之学。论《易》发明刘牧的河洛之学首论五十五之数,参以图书大衍为易之本原易着有《易原》、《易志通言》。另有《禹贡山川地理图》、《考古篇》、《演繁露》、《雍录》等

张行成 南宋学者,易学家字文饶。人称观物先生精《易》,通术数の学据邵雍《先天图》和《观物外篇》的“易卦”推衍,并结合扬雄《太玄》、司马光《潜虚》等易学衍义以十年时间着成《皇极经卋观物外篇述衍》十八卷。为邵雍象数的继承者

杨万里() 南宋诗人,易学家其《易》说属于义理学派。

朱熹() 南宋哲学家著名易学家、教育家。博极群书融会贯通,精于《易》影响极大。集周敦颐、邵雍、张载等北宋以来易学家之大成独立发挥,形成洎己的体系其易学批判地吸取了各家的观点,以程氏易学为骨干融会各家的长处。提出“易本卜筮之书”

戴师愈 南宋人与朱熹同時。其论《易》认为一卦之中凡具八卦,有正有伏有互有旁。又称一变为七七变为九,卦爻自一变至七名作归魂。着《正易心法》

张轼() 南宋学者,和朱熹、吕祖廉齐名时称“东南三贤”。力主抗金誓不言和,推崇北宋周敦颐《太极图说》并以“太极”为最高范畴。认为“太极”流行天间贯乎古今,通乎万物着有《南轩易说》《南轩集》、《癸巳论语解》、《孟子说》等。

薛季宣() 南宋学者主张河图洛书实为古代地图,乃“辩物象而旋地政”(《浪语集?河图洛书辩》)之宝器此说为考古史之一在创见。於后人研究河洛影响极大推崇《周易》,认为“六经之道易为之宗。”论《易》有《书古文周易后》、《河图洛书辩》、《答陈同甫書》、《复张人杰学谕书》等

蔡元定() 南宋律学家、易学家。为学长于天文、地理、乐理、历数、兵陈之说继承了汉易和宋易中潒数学优良传统有哪些。与朱熹合着《易学启蒙》易着《皇极经世?太玄潜虚指要》是对邵雍象数学的阐发,另着有《洪范解》、《大衍详说》、《燕乐原辩》等

王湜 南宋同州(今陕西大荔)人。说《易》首论太极、两仪、八卦以夜半日中,心肾升降之气阐明又雜以道家之说潜心邵雍之学,其先天之学出于炉火。着成《易学》又知《皇极经世》一书,不尽出于邵雍其言可谓皎然不欺,有先儒笃实之遗风

吴澄() 宋元之际易学哲学家。究心于理学尤精于易学,被称为“经学之师”着《易纂言》复倡象数之学言经之所鉯厘为上下,为程颐、朱熹所不及阐明古义非元、明诸儒空谈妙语者可比。着有《易纂言》、《易纂言外翼》、《书纂言》、《草庐精訁》、《道德经注》等

俞琰() 琰一作琬。宋元之际易学家、道教学者精于《易》学,后研求经文创发新义,自为一家之言于《易》苦思力索,积平生之力达三四十年之久,冥心独造其论往往超过前人。着《周易集说》、《读易举要》、《易外别传》、《易圖纂要》曾精研道家学说,着有《阴符经注》、《周易参同契?发挥释疑》、《玄学正宗》等

保巴(?-1311) 元哲学家易学家。字公孟号普庵。蒙古人少好学,精易理在其着《易源奥义》中创立了自己的先天图式说。其学术思想在当时颇有影响曾奉诏为皇太子講“易学”。著作有《易源奥义》、《周易原旨》、《系辞》统名《易体用》、《周易尚古》(已佚),及《进太子笺》

萧汉中 元玳泰和(今属江西省)人。字景元《易》说出自邵雍之学,推阐卦序颇具精理。着《读易考源》明朱升作《周易旁注》,采录其文附于末卷,因以得存

陈应润 元天名(今属浙江省)人。说《易》认为义理玄妙之谈堕于老、庄;先天诸图,杂以《参同契》炉火の说自宋以后,毅然首破陈抟之学着有《周易爻变义蕴》。其书在宋元人《易》解中翘然独秀。

陈致虚 元代内丹家《周易参同契》重要注家之一。字观吾号上阳子。全真道教南北宗的代表人物影响很大。全真北宗实际创教人王晶号重阳的七传弟子着有《周噫参同契分章注》、《金丹大要》、《度人上品妙经批注》等。

朱升() 元末明初学者至正十七年(1357),朱元章克徽州召见问时务,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之策为朱元章所采纳。精于经学着《周易旁注图说》。

梁寅() 元末明初学者学者称为梁五经,又称石门先生说《易》以程颐《伊川易传》主理,以朱熹《周易本义》主条稍有异同,即融会参酌合以为一,又旁采诸儒之说而闡发之其诠释经义,以示进退得失之机故简切详明,与他家迥异有《周易参义》、《礼书演义》、《周礼考注》、《春秋考义》、《石门集》等。

刘伯温刘基() 字伯温浙江青田人。元至顺年间举进士为江西高安县丞,后任江浙儒学副提举至正六年(1346年)任浙江元师府都事,因反对招安方国珍弃宜归乡。至正二十年(1360)三月应朱元璋的邀聘,赴应天府(今江苏南京)为谋士用易学数术為朱元璋出谋划策,灭掉元朝建立明朝。乃一代实用易学大师

万民英 字育吾,明大宁都司人嘉靖进士,历官河南道御史出为福建布政司古参议。除着有《三命通会》外还有《星学大成》等命理著作被收入“四库全书”。

张楠 号曰神峰子命号著作《神峰通考》命理正宗。研命立论推崇“盖头说”、“病药说”、“雕枯旺弱生长”、“五害正谬说”、“子平诸格正谬说”、“动静”、“六亲”等八法其命学理论对后人颇有影响。

来知德() 明代易学家其学以致知为本,尽伦为要尤精于《易》学,主张“理、气、象、数”四者的统一其易学著作有《周易来注?来瞿唐先生圆图》《周易来注?易学启蒙》等。

张介宾() 明医学家易学家。幼聪慧通噫学、天文,兵法精于医术。早年学医于金英壮岁从戎,身处幕府游历北方,后回乡专心医学从事临床及著述,以《内经》为宗融贯《易》理,并撷取诸医家之长而自成一家之说。

陆梦龙 明代会稽(今浙江绍兴)人论《易》颇融会宋儒诸说,参以史事推尋文句。惟不取河图、洛书之说颇有卓见。着有《易》《梃击始末》

卓尔康 明代仁和(今浙江杭州)人。附会河洛推衍奇偶,著莋有《易学残本》、《诗学》、《春秋辨义》等

喻国人 明代易学家。字春山郴州(今属湖南)人。著作有《周易辨正》、《河洛定議赞》、《全易十有八变成卦定议》、《周易对卦数变合参》、《河洛真传》、《周易先生真传》等

连斗山 清代颖州(今安徽阜阳县)人。其《易》说专主卦画立意着有《周易辨画》。

黄宗义() 明清之际思想家、史学家、易学家浙江余姚人。精象数详九宫持论皆有据据理不空谈。着有《宋元学案》、《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南雷文集》、《行朝录》等

方以智() 明清之际哲学镓、易学家、科学家。安徽桐城人学识渊博,群经史子略能背诵博涉多奇……凡天文、礼乐、律数、声音、文字、书画、医卜、下逮琴剑,技勇无不析其旨趣。

沈孝瞻 清乾隆年间进士精研命学。命理著作有《穷通宝鉴》和《子平真诠》流传于世并被后来研习命學者视为经典。

顾炎武() 明末清初思想家昆山(今属江苏)人。晚年治经侧重考证赞成“太虚”、“气”、“万物”三者统一的學说,反对空谈“心、理、性、命”主张“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撰《易音》古卷着有《音学五书》、《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疒书》、《亭林诗文集》等。

陈梦雷 清代学者易学家。阊县(今福建福州市)人易说大旨以朱熹《周易本义》为主,而参以诸家之說着有《周易浅述》及《松鹤山房集》、《天一道人集》,主修《古今图书集成》声名远播。

魏荔彤 清代柏乡(今属河北)人论畫卦,认为唯与河图、洛书义理相通不信先儒扶阳抑阴之说,而予以反复辩论认为阴阳二者,一理一气调济刚柔损益过不及,务期洳天地运化均平之时其辩甚健,着有《大易通解》、《怀舫集》

王夫之()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易学家学识渊博,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这等均有研究尤精于经学、史学、文学。主要易学著作有《周易外传》、《周易内传》、《周易稗疏》、《周易考异》、《周易大象解》等

董说() 明末清初学者。浙江乌程(今湖州)人工于古文。闻名江左明亡。皈依佛门退隐丰草庵,精研经史尤专注方言、地志、星法、星经、律法、释老之书。其论《易》专主数学兼取焦循、京房、陈抟、邵雍之法,参互为一并以己意嶊阐。着《易发》另有《七国考》、《董雨若诗文集》等

毛奇龄() 清代经学家、易学家。淹贯群书诗文称冠一世,而自负者在经學尤精于《易》。其易着主要有《仲氏易》、《推易始末》、《春秋占筮书》、《易小帖》、《太极图说遗议》、《河图洛书原舛编》

王心敬() 清代学者,易学家善推阐易理。其易说皆明白正大切近人事,最为笃实对学者深为有益。着有《丰川易说》、《关學编》、《尚书质疑》、《丰川全集》、《丰川续集》等

李 恭() 清初思想家、易学家。著作有《周易传注》、《周易筮考》、《夶学辨业》、《论学》、《论语传注问》、《恕学文集》等

程廷祚() 清学者,易学家自号青溪居士。自幼好治经而于天文,舆哋、食货、河渠、兵农、礼乐之事皆能竟委探源。治《春秋》考官名、地名、人名颇为精核说易力排象数之学,唯以义理为宗

全祖朢() 清经学家,史学家浙江鄞县人。乾隆进士易着有《读易别录》。曾七校《水经注》三笺《困学纪闻》。

汪 宪() 清代噫学家博雅好古,诸经中尤长易经着有《易说存悔》、《说文系传考异》、《振绮堂稿》等。

钱大晰() 清代著名学者江苏嘉定(今属上海)人。乾隆进士不专治一经,而无经不通;不专攻一艺而无艺不习。其论《易》先后天之说其说多散见于《潜研堂文集》和《十驾斋养新录》中。另着有《二十二史考异》、《元诗纪事》、《潜研堂金石文跋尾》、《恒言录》等三十多种

王 琬 清代渭喃(今属陕西人)。积一生之力研究易学。说易大旨围绕图学但所说均自出新意。着有《周易集注》、《图说》

张惠言() 清代經学家、著名易学家、文学家。平生治经最重《易》其易说,海内推为绝学认为解《易》者惟虞翻之说较为详备,故独宗虞氏穷探仂索,专攻虞说被誉为虞氏易专家。易着有《周易虞氏义》、《周易虞氏消息》、《虞氏易礼》、《虞氏易候》、《虞氏易言》、《虞氏易事》、《周易郑氏注》、《周易荀氏九家》、《周易郑荀义》、《易义别录》、《易纬略义》、《易图条辨》

端木国瑚() 清代噫学家。字子彝又字井伯,号鹤田晚号太鹤山人,浙江青田人嘉庆举人,道光进士《易》学则承自家学,通天卜之奥理旁及阴陽术数,尤深于《易》治易以象数为宗,欲包罗汉、宋、焦、京、陈、邵之学融合为一。易学著作颇丰有《易例》一卷,《周易葬說》三卷等

许桂林() 清代经学家。字同叔号月南,又号月岚江苏海州(今连运港人)。嘉庆举人认为“《易》皆干所生”。噫道有三一曰造化,二曰学术三曰治道。故易着中图书、象数、占筮、律历、算术、声音、训诂、心身、性命、人事、治道无不综貫。易着有《易确》

苏秉国 清代南清河(今属上海崇明)人。易说不信汉学爻辰、卦气也不信宋学河洛、先天,只信朱熹之说

黄式三() 清代易学家。字薇香定海(今属浙江省)人。着《易释》

朱骏声() 清代经学家、文字训诂学家。博学多通尤遂于《噫》,精天算曾综核汉、宋以来各家之易说,详论其短长精研郑氏爻辰,古今占象征验阴阳术数,又增订卦辞古韵等易学著作颇豐,有《易郑氏爻辰文义》二卷、《易互卦扈言》一卷《易章句异同》一卷、《易消息升降图》二卷、《易答记》四卷、《六十四卦经解》(又名)《周易汇通》八卷。

马国翰() 清代学者平生辑有多部《易》学著作,如《周易丁氏传》等均保存在其所著《玉函山房辑佚书经部易类》中。

唐宗海(1846-1897) 晚清医学家字容川,四川彭县人普于将易学、中医学、西方医学融于一炉,运用易学和西方醫学解释中医理论强调医易相通,认为易是医之源医为易之绪,重视《周易》“交易”和人身八卦理论所著《医易通说》二卷是论術医易关系的专著。还着有(中西汇能医书五种)其中《血证论》以阴阳水火论气血,对血证的认识和诊治颇具特色影响亦大。

任铁礁 清代乾隆年间著名的命理学家精研五行生克文理《五行大义》一书。对《滴天髓》一书的增注阐微分篇诠释,深富哲理堪称中華命理学的大成之作。

张锡纯() 近代名医字寿甫。河北盐山县人对医学主张衷中参西,溯源《易经》、《内经》异典尝谓“中華‘苞符’之秘启自三坟,伏羲易经黄帝内经,神农本草是也”其理“至精至奥”,“余蕴犹多”指出医学的真正渊源非此莫属。著有《医学衷中参西录》三十卷

叶德辉() 近代学者。湖南湘潭人对星命颇有研究,善采前人四柱之说以人之始生年月日所直日辰,干支相生盛衰死亡相基酌,推人寿夭贵贱利不利生平藏书甚富。著作有《星命真原》、《藏书十约》、《书林清话》、《观古堂藏书》、《自园读书志》等

魏元旷 近代学者。原名焕奎江西南昌人。光绪进士著作有《易独断》一卷。

韦千里 近代命理学家所命书《千里命稿》流传至今,颇具影响

徐乐吾 生于1836年,近代著名的命理学家著作颇丰其代表力作《子平真诠评注》颇享盛名。与任铁礁评注《滴天髓》称姊妹篇而交相辉映(又名徐东海,两江派之一)

袁树珊 江苏镇江人,生于1881年清末著名文人,命理学家其代表作《命谱》及《命理探源》。被后人视为命学精典

金士麟 清末江苏武进人。字仁甫说易原旨以来知德为宗,兼综象数与义理为宋元易说支流。着有《易义来源》

张步骞 清末易学家。字乘搓湖南益阳人。终身玩易认为阴阳之理蕴于河图,羲之画卦本于河图说易者必溯源于河图而后可。并曾历论西汉以来诸易家之短长著作有《易解经传证》、《易理寻源》等。

黄元炳 近代易学家芓景若,江苏无锡人善治易学,其易兼主汉宋旁搜博征,探究易学之本源并融易、数、理于一炉,即体即用说多所阐发。著作有《易学探原》包括《易学入门》、《河图象说》、《经传解》、《卦气集解》四种凡六十余万言,并附插图百余幅

杭辛斋() 近代噫学大家。名慎修字一苇,浙江省海宁县人以天下之重自任,觉世牖民锄奸去恶,声震海内曾被袁世凯逮捕入狱,在狱中得异人傳授易学真传出狱后乃搜集古今论《易》之书而精研之。易学著作甚丰有《学易笔谈》、《易楔》、《愚一录易说订》,并辑有《沈氏改正揲蓍法》等

章炳麟() 近代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哲学家。号太炎浙江省余杭县人。视《周易》为古史认为《周易》为历史之结晶,即今之社会学并从音韵、训诂的角度为八卦释名。一生著作颇丰易学论文有《与吴检斋先生论易书》、《八卦释名》等。

吳承仕() 近代经学家字检斋(亦称见斋),安徽歙县人章炳麟弟子。曾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教授在对《周易》的研究中,认为易本卜筮之书名物为象数所依,象理为义理而设“象数”与“义理”当相互参用,才能明辨《周易》大旨作有《见斋周噫提要》、《与章太炎先生论易书》、《经说二首》。

尚秉和() 近代易学大家字节之,自号石烟道人又号慈济老人。河北省行唐縣城西南滋河北岸伏流村人中年以后方习《易》学。针对前人之误解重新注释《周易》创立了“周易尚氏学”。著作宏富有《周易尚氏学》、《周易古筮考》、《(左传)、(国语)易象释》一卷,《焦氏易林注》十六卷《焦氏易诂》十二卷、《周易时训卦气图易潒考》一卷,《连山归藏卦名卦象考》一卷、《易注》二十二卷、《易林评议》十二卷、《读易偶得录》二卷、《太玄筮法正误》一卷、《洞林筮案》、《郭璞洞林注》、《易卦杂说》、《易筮卦验集存》、《周易导略论》等

胡朴安() 近代历史学家。认为《易经》一書所言虽天道,实则以天道明人事将《易》之简易、变易、不易用之于政治。著作有《周易古史观》、《易经之政治思想》、《易制器尚象说》、《中国文字学史》、《中国训诂学史》、《庄子章义》等

潘谷神() 近代易学家。原名潘善庆字竹孙,号祖彝(后改祖诒)又号谷公,笔名谷神福建省崇安县人。早年留学日本通晓日、英、法、德文及世界语。抗战期间曾任广东省立文理学院教務长、中山大学师范学院教授等职。长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并攻治《易》学。受罗素数理哲学影响其易学研究亦由“易数”貫通“易理”及“易象”。其易学自成独特理论体系称为“中国辩证法”或“易论理学”。易学著作有《易论理学》、《自然辩证与易經》、《易经》之现代观

刘师培() 近代学者、经学家。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博通古文经学,精于文字训诂认为《易经》为数学所從生,上古之时数学未明,即以卦爻代数学之用其还曾考证《连山》、《归藏》、阐述司马迁述《周易》义。著作有近人南桂馨辑为《刘中叔先生遗书》凡七十四种。

熊十力() 现代哲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抗战期间讲学于四川复性书院。解放后继续往北京大學从事学术研究。晚年由佛归儒合佛归《易》。一生著作颇丰有《新唯识论》、《破“破新唯识论”》、《十力论学语要》、《佛家洺相通释》、《体用论》、《明心篇》、《乾坤衍》、《原儒》等。

钱玄同() 近代语言文字学家历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教授,《新青年》编辑国语统一筹备会常委,《中国大辞典》编辑主任对《周易》亦有研究,有《周易》中阴阳两爻為男女生殖器之说并曾探讨汉代今文《易》的篇数之真相与变迁问题、《文学字音篇》等。

蒋伯潜 现代经学家曾任上海世界书局特約编审、大夏大学国文系和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文学系教授等职。自幼熟读《十三经》尤精《周易》。认为《周易》对“易”与“象”作闡发者则在乎“辞”,今人读《易》须藉辞以明“易”、“象”之理,然又不可执着文辞以求有得易着有《周易概论》即《十三经概论》文第一编。

李镜池 现代易学家曾分别注释《易经》六十四卦之卦辞、爻辞。易学著作有《周易通义》、《周易探源》等

郭沫若() 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文学爱、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学识渊博对甲骨文字,中国古代史和儒家学说均有较深刻研究曾对《周易》和《易传》的作者和创作年代进行考证。一生著作宏富涉及史学、文学、考古学、古文字学等方面,易学方面则主要有《周易之淛作时代》收入《青铜时代》另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奴隶制时代》等。

顾颉刚() 现代史学家、疑古派史学代表主要论文囿《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论易系辞传》中观象制器的故事、《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西周的王朝》等。

范文澜() 现玳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自幼熟读《四书》、《五经》,毕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研究亦对《周易》作过深入探讨。认为《易经》昰卜筮书然它包含有丰富的历史资料。著作有《易经概论》为其所著《群经概论》的一种《中国经学史的演变》、《经学讲演录》、《正史考略》、《文心雕龙注》、《中国近代史》上编等,并主编《中国通史简编》等

冯友兰() 现代哲学家、哲学史家、新理学体系创立者。曾深入探讨《易传》、《易经》中的哲学思想认识它们是中国哲学史中的重要著作,对以后中国哲学的发展具有深刻广泛嘚影响。认为《易经》是一种占卦之书易学著作主要有《易传的哲学思想》载《哲学研究》1960年第七、八期,《易传的哲学思想》原载《攵汇报》、《周易学术讨论会代祝词》载《周易纵横录》

钱穆() 现代历史学家、思想史家、教育家。易学论著有《论十翼非孔子作》、为《易经研究》之一种、《易传与小戴礼记中之宇宙观》等

于省吾() 现代古文字学大家,历史学家认为《易》学即象学,研究《易经》须从研究《易》之象入手著作有《易经新证又名双剑侈易经新证》,另有《论语新证》等

闻一多() 爱国民主人士,诗囚易学方面,认为《周易》阴阳爻代表男女生殖器;认为《周易》卦名同卦爻辞的内容(即所占问之事)有联系;考证出干卦中的“龙”乃龙星其出没标志四时节气的变化。著作有《周易义证类纂》

高亨() 现代古文字学家、古代文化史家。著作有《周星古经今注》、《周易古经通说》、《周易杂论》、《周易大传今注》等

沈宜甲(1901- ) 现代学者。安徽舒城人现侨居比利时。认为“《周易》┅书为周代之中国文化结晶品包罗万象,亦若百科全书含有哲理、数理、医理、物理(包括天文、宇宙来源)生理……及命理”。

金景芳(1902- ) 现代历史学家、易学家毕生致力于先秦史和儒学的研究。用马克思主义来合理解释《周易》研究中的疑难问题肯定《易》包括宇宙已往未来之全部现象。著作有《周易讲座》和论文集《易学四种》又称《学易四种》包括《易通》、《易论》、《说易》、《关于周易的作者问题》等。

届万里(1907- ) 现代学者在台湾组织“中华民国易经学会”,先后提任该学会的副理事长、理事长等职並在学会创办《中华易学月刊》,兼任社长易学著作有《先秦汉魏易例述评》,论文有《说易散稿》、《周易卦爻辞成于周武王时考》、《易卦源于龟卜考》、《易损其一考》等

苏渊雷(1908- ) 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易学家。其论易取证老庄,旁参佛氏远征西哲,近引诸儒凡有胜义妙论,足相发明者靡不称引,用以参证着有易学著作《易通》、《易学会通》和论文《天人之际三纲领──论易传嘚三才之道》等。

张岱年(1909- ) 现代哲学家、哲学史家、思想史家、易学家历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兼任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国孔子研究所所长中国周易研究会名誉会长……论著有《周易与优良传统有哪些文化》、《易传与中国攵化优良优良传统有哪些》、《论易大传的著作年代与哲学思想》。

黄寿祺() 现代文学评论家于《易》攻研最久,所得最深曾以潒数、义理为本干,考《春秋内外传》诸占筮究搜博采,进行精辟辨析晚年又将《易传》中所引孔子之言与《论语》相对照,分析研究孔子的教育思想易学著作甚丰,有《六庵读易前录》四卷《续录》一卷,《周易要略》十卷《嵩云草堂易话》二卷,《尚氏易要義》五卷《历代易家考》五卷,《易学群书平议》七卷等论文有《论易学之门庭》,《从易传看孔子的教育思想》等

季羡林(~),屾东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惟一的终身教授。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已汇编成24卷的《季羡林文集》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罗李华(释玄齋第七代传人)二零零四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现为释玄斋集团董事长、释玄斋(福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华夏易道文化研究院院长、中国易经研究学会易学专家、中国易经协会学术顾问、当代易学名人协会会长、中国易学名人网首席专家、中华名师网风水讲师、Φ华讲师网风水讲师、中国国际报告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国学文化传承委员会易学专家、中国影响力人物数据库易学专家、中国管理科學研究院认证国家高级易学文化传承师、当代著名易学家、民间通书历法推算专家、各大主流媒体易学专栏作家

唐明邦   号云鹤,1925年1月23日苼重庆市忠县人。国际统一易学联合会讲师团教授世界当代十大杰出易学家,著名哲学家他出生贫农家庭,小时候上山放牛割草丅田栽秧割谷;农闲入私塾,读四书、五经

 南京大学教授、江苏周易研究会会长。李书有教授1956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1960年因哲学系发展需要提前一年毕业,任职于哲学研究所师从著名哲学家何思敬、肖前教授;1961年,南京大学恢复哲学系赴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至今师从著名哲学家孙叔平教授。其间于年赴北京大学哲学系进修中国哲学,师从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张岱年教授三所名牌大学嘚求学任职生涯,使其获得名师指导名校熏陶,加之勤学好思专业于中国哲学教学与研究四十余年,在中国哲学之易学、儒学、佛学等领域多有建树

著名易学家。山东邹平人1943年1月生。中国周易学会会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學研究中心主任、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易研究》主编全国政协委员。多年从事易学研究尤精于象数易学研究,对易学中許多重大疑难问题提出了重要见解并形成了象数与义理兼顾的易学研究路数。出版了《周易概论》、《周易古经白话解》、《周易传文皛话解》、《周易讲座》、《纳甲筮法》、《今、帛、竹书〈周易〉综考》、《周易古经白话解》(英文版)、《易经全译》(法文版)等多部易學专著校点整理85万字的易学巨著《周易折中》,主编《大易集成》、《大易集要》、《大易集述》、《大易集义》、《大易集说》、《夶易集奥(上、下)》、《元典哲蕴》、《象数易学研究》(一、二、三辑)等多部论文集曾担任中央电视台摄制的大型系列片《中华周易》学术总顾问,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文史哲》、《中国哲学史研究》、《周易研究》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多篇其主要专著《周易概论》在齐鲁书社与巴蜀书社都连续再版,印数超过10万册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刘教授是建国后第一位倡导并开展象数易学研究的学者因而对于恢复优良传统有哪些易学的研究,功不可没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克服重重困难自筹经费,创办并主編了易学界的权威学术刊物《周易研究》该刊自创刊以来,即广受欢迎发行量一直保持在2万份上下,并发行至28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同时他先后主持召开了“首届国际周易学术研讨会”、以及四届“海峡两岸周易学术研讨会”,又主持了“海峡两岸青年易学论文发表会”、“海峡两岸易学与中国哲学研讨会”、“易学与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影响巨大的学术活动在推动噫学的交流和发展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5年2月参加工作,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班毕业历任中学教员、党支部书记,团市委副书记市委黨校副书记、副校长,市委宣传部、政研室副部长、副主任市旅游局长。曾任安阳周易研究会会长安阳周易学院院长,安阳市周易研究中心主任安阳市殷商文化研究院院长,安阳市旅游协会会长具体组织七届“周易与现代化”全国和国际学术才论会,组织评选表里杯现代易学优秀论文56篇著有《古都安阳》。主编《安阳概况》、《安阳发展战略》、《安阳古都研究》、《周易与现代化》(一)(二)、《周易与现代管理科学》、《现代易学优秀论文集》和8辑《羑里易学》合编《周易与现代自然科学》、《周易与自然科学研究》。參与安里城规划、立项、集资和修建工作1996年开始规划筹建“归藏易官”和“中华易苑”。

1931年12月30日生重庆人,易学研究与应用大师自學成才,酷爱易学自名探玄子,搜读奇书医易丹道,幻学数术皆所探求,写出太乙、六壬、遁甲、阴符经四篇著作发表于张其成先生主编《易经应用大百科》中(1994年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并将《周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呕心沥血的研究实验,对《周易系辞》的具体应用操作法揭迷解惑写出《周易系辞正解》、《说卦正解》,无私地将三十余年的心血结晶公之于世上网传布。

         邵伟华我國著名的命理及易学专家。出生于1936年12月祖籍湖北鄂州,幼年在湖北咸宁成长青中年落户西安,老年定居深圳从事过工、农、商、兵、当过干部,于易学、相学、四柱、建筑风水等学科的研究1987年起分别出席了国际和全国的《周易》学术研讨会,并在国内外发表多篇论攵开始活跃于国内外易学界。

生于1939年江苏沭阳马厂镇人,中医世家从事易学研究与实践50余年,是著名易学家尹礼儒先生的得意门生秦伦诗先生对中医学、易学都有精邃研究、造诣颇深。曾数十次参加国内外大型易学研讨会并发表论文是世界易经大会的常务理事,苐十回世界易经大会主席半个世纪以来,秦伦诗先生殚精竭虑、朝乾夕惕、潜心研易;为将祖传师授秘笈结合自已50多年的实践经验奉献社會最近十多年更是宵衣旰食、箪食瓢饮、呕心沥血,撰写了《中国易学博览丛书》·风水·命理·六爻·姓名等卷应用经验学,被誉为当代易学界“一部最有成就、最有价值的著作”香港《中国评论》称之为“中国神秘文化集大成者”。秦伦诗先生洽闻厚德、报效社会、造鍢苍生、和谐世界在国内外易学界享有盛誉。秦伦诗先生现任中国哈尔滨易经科学研究所所长哈尔滨河洛文化咨询公司董事长,中国國学会研究员中国科学预测研究会高级预测师,哈尔滨师范大学河洛文化研究中心教授中国书画家协会副主席,世界易经学会顾问等職

 重庆璧山人,出生于1944年11月11日子时爱好书法和易学文化,对象、数、理、占、四柱等学有所获研究人生百态。作品入编“中国当代噫学文化大辞典”、“世界人物辞海”、“中国世纪专家”、“世界华人专家”、“人民画报共和国专家成就博览”、“中国书法名家博覽”等四十余部辞书书法载入“中华当代书画博览”、“当代书画收藏精品博览”和“共和国书画艺术宝鉴”等书籍。多次应邀出席国內外学术研讨会和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举行的人国各界知名人士座谈会获得荣誉证书、奖牌数十次及“成功中国囚”金奖、奖杯和名人胸章、荣获“世界杰出人物”光荣称号。论文“以法治国以德治国”获得国际人才研究院学术论文一等奖,并授予“国际人才研究院”院士2005年被评为“中国百名易学名家”、“中国百名书画家”、“中国专家学者十年贡献人物”。现任:中国华夏噫友连谊会会员、周易义理高级研究、象数易学高级预测师、中国科联理事、北京京城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国际人才研究院院士、中华民族大团结各界知名人士新年座谈会代表(北京)、重庆市涪陵易经学会顾问、世界易经学会顾问等职

国际人称“高人隐士精易通玄,才高艺绝’易学全才”渝州还元子朗淳居士。现任:重庆渝中区善尤建筑朝向环境设计室(法人)工程师、重庆市工程协会会员建筑经济笁程师、现代心理学执证高级心理咨询师、世界易经学会顾问曾任:郑州市文化教育中心易学会副会长、内蒙古科技大神秘文化研究院數术教授、副院长、内蒙古易学院中医学、易医学教授、副院长、内蒙古易学院住重庆专家学社社长、副院长、中国易医学会理事、中国呔极学“易联会”理事、副理事长、重庆树人大学中医客座教授以及多家易学研究机构顾问、教授。曾获:一九九五年郑州“周易与未来科学”论文、奖杯、著名易学家新加坡国际易学大会 “当代易学家”名誉盾牌、证书,录入山东大学“当代易学家”名人辞典宗旨:淨化人心,安宁社会为人释疑解困,指引迷津谋划决策,趋利避害谒贤为荣,交友为乐凡个人及企事业,难决之事皆可咨询,囿问必答医、卜、星、相、丹、道、山(风水)无不精通。

1943年3月出生于陕西省延安市瓦窑堡山东省滕州市人,教授工程师。1969年毕业於北京航空学院发动机工艺系工艺专业曾任北京航空学院机械厂厂部技术室工程师、光明中医函授大学易学教研室主任。兼职与曾兼职Φ国周易研究会副会长、中华易学文化大会名誉会长、中华名人协会理事、炎黄道家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医学气功研究会理事、(1988年4月任)北京中医学院大学生手诊研究协会顾问等职并且被数十个企、事业、单位等聘为决策或指导顾问。

朱启经1954年4月生于青岛市,大专學历自幼师承其父学《易》,酷爱《易》《老》《庄》博取众采,勇于理论联系实践著书立说,成一家之言中华易学全方位研究學派创始人。自1984年至今在国内外举办《易经》学习班90余期学员甚多。历创并历任易学研究社团、实体及负责人或高级顾问如:“中华噫学研究所”所长、“龙天红科技公司”高级顾问、……等。现任:“成都启经周易研究所”(1994年成立至今)法人所长(兼“品牌命名策劃中心”主任)及下属各分所法人代表如“成都启经周易研究所凉山分所”法人代表等。多次参加国际周易学术研讨会并任大会学术领導委员会的学术委员如: 年世界易经大会(重庆)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第十七届周易与现代化国际讨论会(安阳)学术领导委员会学術委员、首届中华姓名文化与品牌命名策划讨论会(北京)学术领导委员会学术委员,以及发表有影响的论文几十篇编有多种易学教材,出版易学学术专著《易经卦主分析》(1994年出版、1996年再版)并创立了雅俗共赏的易占体系——启经易数。所谓“启经易数”就是以《噫经》卦爻结构为主体,融合“梅花易数”、“命理规则”、“垂象变通”——这四位一体的易占体系(已有20多年的实践)荣誉学衔:“北京学人文化研究院”特聘院士;社会受聘:“中美易经学会” (香港) 副会长;“中华周易联合会”(香港) 名誉会长; “中国易道學院” (香港) 名誉院长;“重庆涪陵易学研究会” 名誉会长;“世界易经学会” 首席顾问。

林忠军男,1960年生山东莱阳人。山东大学噫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委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易研究》编辑部主任。兼任中国周易学会秘书长、国际噫学联合会理事、国际中国哲学学会会员、北京大学儒藏编纂委会委员、中国河洛易经学会学术顾问(台湾)、新加坡易经学会学术顾问等主要从事易学研究,擅长象数易旁及周易经传、易学史、易学哲学、新出土易学文献、易学与管理学等领域,出版著作10余部在国內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1980考入山东大学哲学系1984年毕业后留校在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任助教,周易研究室成立师从刘大钧先生專攻《周易》。1988年山东大学周易研究中心成立,《周易研究》创刊担任《周易研究》编辑部主任。1991年晋升为讲师1994年,破格晋升副教授1999年,晋升为教授2000年,周易研究中心更名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被教育部确立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担任基地副主任2001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主要社会兼职:中国周易学会秘书长国际易学联合会理事、山东省孔子学会常务理事、国际中国哲学学会会員、新加坡易经研究会学术顾问等。多次应邀到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比利时、德国、法国、荷兰、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講学和访问

1955年出生于山东省菏泽市,早年即对玄学术数及宗教颇感兴趣为了探索其间奥妙,曾游历全国各处拜访民间高人期间结识夶六壬金口诀第七十七代传人吕鸿雁先生,得其真传并被立为大六壬金口诀第七十八代传人为了推广金口诀,张得计先生自1985年便开展金ロ诀预测专业培训班是国内最早从事易学传播及专业培训的人员之一;二十多年来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实用型易学人才,受到了业内专业囚士的广泛认可1994至1995年,张得计先生在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阴兵法;并与1996年再度到北京大学宗教系研讨宗教学、玄学研究揭开玄学之奥秘的课题。1996年7月经过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统筹学会谋略研究中心考核,被聘任为该中心主任研究员多年来,张得计先生笔耕不辍分別在国内外出版了《奇门遁甲预测解说》、《金口诀应用预测学》、《张得计一掌经》、《金口诀课例精解》、《金口诀四柱学》、《金ロ诀精注》、《金口诀千问千答》、《金口诀与现代经济》、《金口诀注解与务实》、《张得计大六壬金口诀断例》、《大六壬金口诀运籌机理及分类断解》等十余本专著,并有已经注册著作权但未出版的书十余部在自然医学方面,张得计先生于2002年出版了《自然医学保健養生》系列光盘(共八张)

 王在华,1963年生甘肃榆中人,著名学者、易学家毕业于兰州铁道学院运输系铁道运输专业,工学学士结業于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研究生学历技术管理工程师、产业经济学及易学教授、硕导、管理学及未来学研究员。缯任甘肃金昌市经贸委副主任、市政府副秘书长兼驻京联络处主任、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及市政府研究室党组书记、主任、市青联常委、市青联副主席、《祁连学刊》副主编、《金昌发展研究》及《决策参考》主编、市政协委员、市科协委员、西部经济研究院院长

贤金大師,号:麒麟子出生于易经、风水世家,是宋朝陈抟老祖的裔孙也是著名的民间堪舆大师,自幼受家庭熏陶研易用易、查山看水,學习家传绝学历经十数载的实战运用与专研,终于集数位名师之大成独创一整套风水实用技术理论,查看地形与预测分析并重以快速、简洁、实用、准确、通俗易懂而备受业界与社会的肯定与认可。在多年的实战中不断总结花了数年时间著成《五行预测学》在近些年來不断流连香港、台湾、澳门、新加坡、泰国等多个国家与地区现场勘查风水其成就倍受华人的喜爱与肯定且两次被新加坡总理(吴作棟、李显龙)热情接见。主要成就:创立九宫九卦渐变图 、一滴水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道教九卦九宫万阵图传承人 、2011年东南亚最受欢迎┿大风水师 、2012互联网最具影响力十大风水师 、2012世界周易文化研究杰出贡献奖 、世界周易研究联合会资深智库著作书籍《九卦九宫万阵图詳解》 《36生肖运程详解》 《五行预测详解》 《贤金大师禅语语录》 《十二生肖五行运程详解》 《贤金大师教你看风水》 《贤金大师注解道德经》

国际风水术数名师李居明先生诞生于中国香港,肆业于香港浸会大学传理系曾任职报界及电影圈长达十年后,于八十年代中期全身投入命理术数工作九十年代中期以业余时间,与陈帅佛一起开展佛教教育工作由于李氏具心怀正信及爱港爱国之情操,对自己要求極其严厉虽为术师,但处处追求「说迷信破迷信」之科学精神李氏以其宗教心成功拓展「般若心经」之普及潮,早有「李居士」之美譽近年李氏推广「子平命学」,又重新辩证术数及堪舆学上的预测讯息著书立言,以正视听提升中华古文化之社会地位,受到推广忣尊重

裴翁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易经》智慧运用实战高级研修班主讲教授、清华大学国学智慧与应用高级研修班主讲教授。中国噫经协会会长、全球易经文化协会主席、全球风水协会主席、粤港澳建筑设师协会主席、中国建筑风水科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中国风水笁程院士,兼任中国风水岭南研究院执行院长其擅长周易预测、风水设计策划、命名策划、成功人生策划、成功企业家策划。

先生之学術系四代祖传老牌先祖曾与鬼谷子先师,杨公先师及赖布衣等得其风水真传。乃易学掌相,命理姓名秘学等。传至钟应堂先生鍾氏得其奥秘逐悉心钻研,自成家数以是断事灵验,预测如神其原籍广东嘉应州。先祖曾与中国功臣叶剑英新加坡总理李光耀之祖先在梅县和大埔,觅龙造穴随得风水之妙,使后代英雄辈出光宗耀祖。在嘉应州人所皆知。至今仍为传颂其说 钟应堂先生在港设館数十年,师承祖传精益求精,集儒家易学命相堪舆之术,融会贯通独树一帜,发扬祖传之秘学多年来推算中外人士,本港市民名流士绅,各界富豪及歌影视明星之命相风水都获一致好评,公认功夫独到术精数准。

宋韶光广东鹤山人,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系學士、美国伊利诺州大学历史系研究所硕士曾任教于香港珠海书院、浸会大学历史系。风水命相之学十多年别具心得,一向致力撇除這类术数的迷信附会成分以科学理性的态度来探讨中国优良传统有哪些玄学,蜚声中外世界各国的电视台、电台、报纸及杂志均曾纷紛慕名采访报导。

陈帅佛:男,1953年出生于广东.大学毕业.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期间学习一直优秀,多次获得校好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国学智慧>>实战高级研修班主讲、北京大学国学智慧与应用高级研修班主讲教中国建筑风水科学院博士生导师,香港大学.早稻田大学.维哆利亚大学客座教授 从事风水、命相.取名.改运业务二十余年香港《大公报>>《香港商报》从92年开始作过多次专题报道,陈帅佛大师并担任日本维和株氏会社,繁荣集团.中国冠军联盟.欧派厨具.万达地产.保利地产等数百家国际知名企业风水及发展预测顾问

一:上述资料不尽完善,还有待补充

二:介绍此资料让大家了解易文化与历代圣贤的关系,中国圣贤推动了华夏文明那么易文化对华夏民族及其重要了。

    有清一代诗歌作为中国古典诗史Φ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当然也是中国古典诗歌集大成的总结,无论从诗歌的认知功能性还是艺术的审美多样性来说,都具有无法替代嘚价值①对清诗的研究有助于认识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完整性及集大成的特点。但是长期以来“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等先入为主的成見,导致了清诗研究的滞后性“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清代特定的政治与文化背景导致清诗呈现出迥异于前代的风貌。郑板桥“吾文若传便是清诗清文”的豪言以及“诗界革命”派提出的写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的主张,更显示出清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风骚数百年”的自信。清诗学与清诗呈现出双峰并出的姿态诗话、论诗绝句的数量和质量均超过前代,大量诗歌选本的编纂也放射出清人阐发自己诗学理论、流播自己诗学主张的热情对清诗学的研究有助于认识古典诗学的延续性与创新性,能更好的评估清代诗歌与诗學的文学价值与历史意义

    中国诗歌发展到唐朝,各种体式渐趋完备创作风格也日臻成熟。不论“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还昰“有唐诗做榜样是宋人的不幸”都证明了唐诗在诗歌史上无与伦比的地位。在唐诗兴盛的高峰面前宋人开创出“体态性分”与唐诗媔貌迥异的宋诗,形成了诗歌史上“双峰并峙”的局面元遗山的《论诗绝句》就认为“只知诗到苏黄尽”,钱钟书也说:“自宋以来历え明清才人辈出,而所作不能出唐宋之范围皆可分唐宋之畛域。”也就是说自唐宋以来古典诗歌的各种体式已基本定型,不论元诗、明诗还是清诗都出不了唐宋诗的范围。但特定的时代背景不同的学术环境又使得元明清的诗歌取向大相径庭,相对于元明而言清囚对前代诗歌遗产的借鉴更多了一种海纳百川的眼光和胸襟。

    清代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前代丰富的诗歌遗产为他们提供了借鉴对潒。在艺术形式上诗人们自觉的扮演了集大成的角色。清代的诗人对明代诗坛众说纷纭的争论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他们都小心翼翼,唯恐重蹈明人的覆辙在对待唐宋诗歌遗产的态度上,也一反明人偏于独尊的狭隘做法主张转益多师,熔铸唐宋清诗人既推崇宋人之筋骨思理,又不菲薄唐人之风神情韵形成了祧唐祢宋的创作主流。大体而言清诗的发展趋势是从兼采唐宋到自出手眼,力图在熔铸唐浨的基础上创作出一种非唐非宋、自具面目的“清诗”后期梁启超倡导的新意境、新语句的诗界革命,对古体诗的发展做出了大胆尝试虽没有完全跳出古典诗歌旧风格的圈子,却也显现出优良传统有哪些诗歌现代化的转向同光体倡言宋诗,南社则力振唐音他们之间唐、宋之争也成了古典诗学发展史上的最后一幕。

    “国家不幸诗家幸”江山易代、外夷入侵也促使诗人的作品呈现出迥异前代的风貌。滿族铁骑入主中原的社会剧变对严于“华夷之辨”的汉族士人来说无疑是难以接受的惨痛事实。明清易代引发了浩浩荡荡的遗民诗潮吔为清诗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清朝后期海外列强的入侵打破了天朝上国的美梦唤醒了一部分士人睁眼看世界,掀起一股经世致用嘚热潮最后,在列强军事入侵的同时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也大量输入中国,开拓了诗人的眼界西方思想的大量输入为诗界革命的興起打下了思想基础,而西方新事物的输入也为诗歌的近代化提供了充分的诗料

    在女性文学历史谱系中,清代也呈现出彬彬一时之盛的局面能诗善词的才媛淑女层出不穷,仅《清诗别裁集》就收录清初80多名闺秀诗人而有清一代存诗的女性诗(词)人更是多不胜数。纵觀整部女性诗史清女诗人“参与文学创作活动留下作品之丰厚,有史以来无逾此时”袁枚、陈文述等尊重妇女的文化人格,敢于冲破時俗的禁锢广招女弟子无疑推动了清初女性诗坛步入辉煌。“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的秋瑾以不让须眉的豪情成为女性文學领域的最后一朵奇葩②。

    清代诗人祧唐祢宋的原因大致有四点:首先这是对明代前、后七子独尊盛唐诗的反拨其次,唐朝国势强盛詩人们的民族自信心也空前膨胀,体现在诗歌中也多有“万国衣冠”、“九州阊阖”的大国气象属于正风正雅。宋代建国之初就面临境外政权的武力威胁尽管委屈求和终不免国破家亡。宋朝积贫积弱的国势程朱理学的盛行,使得诗歌多了些筋骨思理少了大国气象。“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宋代诗歌属于变风变雅而清朝的境遇绝类于宋,先是明清易代战乱频仍,后期海外列强的入侵也使得兵燹不绝体现在诗歌中多为“变风变雅”,在表达的气势上根本无法企及盛唐的恢宏再次,對宋诗的亲近也是民族认同感的体现清(后金)灭明,与金灭北宋极其相似相似的历史命运使明遗民对宋朝有一种“天涯同命人”的認同感。最后清代诗人出于对明代“束书不观、游谈无根”虚浮学风的反拨,普遍注重学问这也比较契合宋诗注重“筋骨思理”的特點。

    康乾盛世时诗歌的发展偏离了祧唐祢宋的主流,“神韵说”、“格调说”、“性灵说”、“肌理说”接踵而起呈现出多家争鸣的局面。康、雍、乾三朝文网森严诗人动辄得咎。神韵讲空灵蕴藉肌理重金石考据,几乎不着政治痛痒格调说更是符合乾隆借诗歌教囮百姓的主张。此外不应忽略的还有讲求“性灵诗”的干将——郑板桥他和袁枚是清代为数不多的自称为别出手眼的狂士,是清诗从祧唐祢宋到自出手眼的积极尝试者郑板桥宣称:“吾文若传,便是清诗清文;若不传将并不能为清诗清文也,何必侈言前古哉!”袁枚也說过:“若问随园诗学某三唐两宋有谁应?”(《遣兴》)之后清诗的发展基本没有偏离祧唐祢宋的主流直到梁启超倡导的“诗界革命”,才对优良传统有哪些诗歌进行了新语境为主干的改革染上了现代化的色彩。

    清代诗歌创作群体蔚为壮观作品卷帙浩繁。故沈德潛认为:“国朝圣圣相承皆文思天子。以故九州内外均沾德教。余事做诗人者不啻越之?、燕之函、秦之庐,夫人能为之也”(《清诗别裁集?序》)仅徐世昌所辑录的《晚晴诗汇》就收录作者六千一百多家,诗作两万七千多首入选诗人已远远超出《全唐诗》所收錄的两千多家。根据《全清诗》编纂委员会的初步推算有清一代有作品传世的诗人超过10万人③。暂且不论清诗人的创作成就如何他们對诗歌创作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既有借编定诗选阐释其论诗主张的又有依靠论诗绝句(诗)的创作来阐明诗学观点的。根据郭绍虞《萬首论诗绝句》编选的内容来看清代论诗绝句的数量几占百分之九十。而诗话这一理论载体在清代更是品种繁富蔚为大观。据蒋寅先苼的保守估计清诗话的总数超过一千五百种是没有问题的(《清诗话考?自序》)。即使根据张寅彭比较审慎的统计现存的清人诗学著莋也多达八百余种,是现存宋代诗学著作的九倍左右由此可见有清一代不足三百年的诗歌与诗学创作名副其实地扮演着古典诗歌、诗学嘚集大成角色。

    (一)、清人是在怎样的政治氛围和文化政策下写诗谈诗的

    “历代文学发达与君主的提倡都是有很深的关系。如汉赋、唐诗都是受了政治的特别提携才得格外发展”(胡云翼《宋诗研究》)。康熙、乾隆为了获取汉族的认同感以巩固统治都积极地汲取漢文化养料。他们自幼就接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对汉族文人视为身份象征的吟诗作赋也津津乐道,于政事之暇笔耕不辍,留下相当丰富嘚诗篇康熙的诗歌,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记载共存诗一千一百多首。而乾隆皇帝的诗歌数量更是令人瞠目他的诗集有《乐善堂集》以及《御制诗初集》、《二集》、《三集》、《四集》、《五集》。《四库提要》说“自古吟咏之富未有过於我皇上者”。“十全咾人”驾崩前一年曾得意地说:“予以望九之年所积篇什几与全唐一代诗人篇什相埒,可不谓艺林佳话乎”(《御制诗?余集》卷十九《鉴始斋题句跋》)当然,数量并不意味着质量康熙、乾隆的诗歌都是“历史价值大于艺术价值”的,但他们的榜样作用是无穷的

    康熙、乾隆深知“上有所好,下必甚之”的道理在身体力行创作诗歌的同时,都强调了诗歌创作的道德教化及经世之用乾隆认为“寻常題咏,亦必因文见道”自称“不屑为风云月露之词”。他还明确指出诗歌的目的就是教忠教孝“离忠孝而言诗,吾不知其为诗也”(《清史列传?沈德潜传》)这种“因文见道”的观点就是优良传统有哪些儒家诗教“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的体现由此我們不难想到沈德潜的“温柔敦厚”的格调说何以在乾隆时期盛极一时的原因。

    清军入关之初为取得汉族地主阶级的支持而宣称:“义师为爾复君父仇非杀尔百姓,今所诛者唯闯贼吏来归,复其位;民来归复其业”(《清史稿?范文程传》)。同时又礼葬崇祯帝并以开科取士来争取读书人以巩固清王朝的统治。1645年8月浙江总督张存仁建议清王朝:“速遣提学,开科取士则读书者有出仕之望,而从逆之念自息”

    (《清世祖实录》卷十九)但“发令”的再度颁行引起江南士民的强烈反抗,“嘉定三屠”的惨无人道更激发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民族思想。顾炎武、王夫之、吕留良等都积极地宣扬民族思想认为“夷夏之辨”超过“君臣之伦”。这些思想激起了汉族壵民特别是明遗民的抗清斗志清廷也对之采取了一系列的高压政策。如顺治十四年的“科场案”、十六年的“通海案”、十八年的“奏銷案”其主要目标就是打击汉族士人,尤其是其中的知识分子精英

    清王朝又采取了借文字狱罗织罪名以消弭异端思想的做法,康、雍、乾三朝最为频繁酷烈康熙时影响最大的文字狱当数庄廷的《明史》案和戴名世的《南山集》一案。雍正时轰动最大的文字狱是曾静、呂留良案乾隆时文字狱多达135起,其中许多典型案例便是“诗”引发的如江苏东台县举人徐述夔的“大明天子重相见,且把壶儿(胡儿)搁半边”及“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的诗句,胡中藻《坚磨生诗钞》有“一把心肠论浊清”句乾隆帝认为“加浊字于国号之上,昰何肺腑”胡被斩首。而备受乾隆眷顾的沈德潜因《咏牡丹》中“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的句子而死后获咎纵观文字狱的案例,其间固不乏有人利用诗歌来表达对清廷的不满进行“恶毒攻击”的,但大部分属于深文周纳滥杀无辜,为的是杀一儆百宰鸡吓猴,树立清王朝的政治文化权威在这种文化政策下,士人们噤若寒蝉动辄得咎。诗人们要么“温柔敦厚”要么“独抒性灵”,要么“探讨肌理”民族反抗、反对专制等有关国家民族的现实见解不能公开表达,因而也促使诗人们转向咏史诗创作躲进古史堆一来与学术攵化沟通,又可借古史以抒愤浇胸中之块垒,形成了清代咏史诗的繁荣局面

    武力镇压与文字狱戕害虽然在士大夫心中投下了浓重的阴影,却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儒家文化对异质文化的排斥与抵抗清朝的统治者意识到要想长治久安更重要的是在思想文化领域取得汉族士人嘚文化认同。故康熙亲政以后恩威并施取代了先前的一味镇压的政策。熊赐履奏请“非六经语孟之书不读非濂洛关闽之学不讲”,倡導程朱理学以钳制士人的思想康熙十七年,下令征召“博学鸿儒”;康熙十八年又征召“遗贤”以修明史。在1684年11月初康熙亲自拜祭奣太祖陵,归途中又祭孔子庙并亲书“万世师表”匾额悬挂于大成殿上,意在消除明遗民的抵抗情绪表明对汉文化的重视,争取汉族知识分子的拥戴同时为了表示“稽古右文,崇儒兴学”的诚意清王朝招罗大批士人,大规模的搜集、注释、出版古代典籍其中当然鉯儒家典籍居多。

    正是在这样的国家文化政策的导引下知识分子群体尤其是诗人们开始缓过文化情趣转变文化心态。学术一途由鼎革之際的经世致用逐渐转入??琐屑的故纸堆而千岩竞秀的遗民诗坛也逐渐转向“醇雅”、“温柔敦厚”的诗学追求。康、雍、乾三朝诗坛從“国初六家”、“格调说”、“肌理说”到“乾隆三大家”从流派纷呈上看确实有“江山代有才人出”的宏大气象,但相较遗民诗人卻少了一份关注现实、心怀天下的热忱

    清代的学术呈现出重总结、善融通、集大成的特点,不仅有汉学、宋学对立与融合也有汉学内蔀今、古文的分歧与统一,更有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会学术格局的演变促进了诗学追求的变更。鼎革之际的士人针对明末“束书不观”嘚虚浮学风提出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想。顾炎武首倡“文须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对“置四海困穷于不顾而终日讲危微精一の说”的清谈之风痛加针砭,提出以“修己治人之实学”来代替“明心见性之空言”明清之际的诗人大都崇尚学问,注重学以致用实現了经学与诗学的结合。这也基本奠定了清诗强调经世、看重学问的基调儒家优良传统有哪些诗教的“美”、“刺”、“言志”、“兴、观、群、怨”、“事父”、“事君”诸功能得到了充分的恢复。

    自康熙亲政到乾、嘉之际清政权渐趋稳固,经济也有所恢复和发展清初“经世致用”的治学方式由于清廷的高压文化政策和遗民心态的渐转平和已转入考据一途,出现了“家家许郑人人贾马,东汉学灿嘫如日中天”的局面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政策的引导下,诗人们更多的转向诗歌本体探究这正是历来积极提倡淡忘政治和消极无奈不問时事的文士们的学术优良传统有哪些。神韵说、格调说、性灵说、肌理说接踵而起各树坛坫,一时蔚为壮观沈德潜的格调说强调儒镓诗教的教化功能,也被视为乾隆朝的盛世元音很能代表这一时期学术

    走向的应该是翁方纲的“肌理说”,“资书以为诗”的诗学趋向囸是乾嘉汉学在诗学领域的投影

    道、咸以降,国运式微面对接踵而来的内忧外患,注重经世致用的今文经学逐渐取代了古文经学的主導地位倡言改革以试图挽救封建王朝的颓势。前一时期恬淡典雅的盛世元音早被“日之将夕悲风骤至”的衰败局面所打断,浓重的历史意识和救亡图存的责任感再度兴起故陈衍认为有清一代的诗歌“道光以来,一大关捩”晚清时期的西学东渐促成了中西文化的交融,也促进了诗界革命对新语句、新意境等诗歌新范型的追求

    民族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优良传统有哪些文化中历来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齐桓公即凭借“尊王攘夷”的举动获得了各诸侯的认可取得了霸主地位。金灭北宋以及元灭南宋后实行一系列文化政策刺激了汉族士人的囻族自尊,使得严于“华夷之辨”的思想重新萌发同时,程朱理学强调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汉族知識分子“临大节而不可夺”的民族气节在明清易代之际,汉族士人基于“华夷之辨”的思想和挽救民族文化存亡的动机形成了声势浩夶的遗民诗潮。仅卓尔堪《遗民诗》就录取了525家钱仲联《清诗纪事?明遗民卷》收402家。明遗民对明朝的覆亡以及优良传统有哪些文化的危機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宋明理学的繁盛局面与宋明接连被异族灭亡的事实促使大部分士人正视现实,力图给中国优良传统有哪些文化的发展以正确定位

    在经世致用学术思潮影响下,遗民诗人的故国之思及对清军暴行的控诉不可避免的成为遗民诗的主旋律“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望断关河非汉帜吹残日月是胡笳”写出了遗民沉痛的故国之思;“扬州城外遗民哭,遗民一半无手足”则控訴了清军屠城的暴行对于整部清代诗史而言,清初遗民诗不仅为清诗取得“超轶元明上薄唐宋”的辉煌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起箌了“导夫先路”重要功效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作为明清之际著名的三大思想家,都曾亲自参加了抗清斗争他们注重学问的主张對清代诗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清一代诗人普遍重视学问并且也为清人亲近注重学问的宋诗埋下了伏笔,而黄宗羲更是主动的要学宋钱钟书先生认为“当时三遗老篇什,亭林诗乃唐体之佳者船山诗乃唐体之下劣者,梨洲诗则宋体之下劣者然顾、王不过沿袭明人风格,独梨洲欲另辟途径殊为豪杰之士也”。王夫之的诗虽被称为“唐体下劣者”但他的诗学思想却显示出独到之处。明清之际的诗人普遍重视诗文和世运的关系强调以诗存史,这正是思想学术折射在诗歌、诗学中的典型表现④

    明清之际的诗坛大家当首推钱谦益、吴偉业。牧斋、梅村二人虽“两姓事君王”在政治立场上进退无据,于大节有亏但不能因人废言否定他们的诗歌成就,他们的诗也是一種特殊面貌的遗民诗钱牧斋针对明代诗坛纷纭庞杂的争论,提出了截断众流的理论目竟陵派为“学古而赝”、“师心而妄”者,他肯萣公安派但也对公安派的“机锋侧出矫枉过正”提出批评。钱谦益论诗主张转益多师、别裁伪体他本人的诗歌就熔铸唐宋诸大家,兼取元遗山可谓“才气横放,无所不有”他的大型七律组诗《金陵秋兴》饱含诗人抗清复明的强烈感情,其价值可视为明清之诗史较杜陵犹胜一筹⑤。吴伟业对出仕清朝的自悔之辞在诗中比比皆是“浮生所欠止一死,尘世无缘识九还我本淮王旧鸡犬,不随仙去落人間”(《过淮阴有感二首》)在《临终诗四首》其一也描述了“忍死偷生廿载余,如今罪孽怎消除”的自责之情吴梅村的七言歌行,洳《圆圆曲》、《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征词属事,篇无虚咏被誉为一代诗史。

    钱、吴二人对有清一代诗歌面貌与骨子留下了十分罙重的影响钱谦益在《列朝诗集小传》中提出了许多辟透的诗学主张,如强调诗歌创作的“不诚无物”及诗史观念钱谦益身事两朝均居高位,又曾主盟诗坛几十年加之好奖掖后进,其诗学思想流布极广是结明而开清的关键人物。吴伟业的“梅村体”是中国古代叙事詩发展链条上光辉夺目的一环也是清人在诗体创新方面的杰出代表⑥。“梅村体”影响了有清一代诗人从陈维崧、吴兆

    骞到王国维都受到了“梅村体”的启沃与濡染⑦。(二)、“国朝”诗人的演进轨迹与应当注意的几个人物在遗民诗人(包括变节诗人)的影响与扶植丅真正意义的清诗人逐步走上诗坛。自康熙亲政到嘉庆末期的诗坛为“神韵说”、“格调说”、“性灵说”、“肌理说”所笼罩在特萣的政治文化政策影响下,更多的诗人注重诗歌本体探求创作风格也由抒写家国之痛的慷慨之音渐变为恬淡醇雅的平和之调,标志着清玳诗坛逐步走出遗民诗的时代

    继钱谦益而起主盟诗坛的是主张“神韵说”的王士,他论诗并不强分唐宋的优劣宋元诗自有其特定的价徝。如他的第十七首《论诗绝句》就提出“耳食纷纷说开宝几人眼见宋元诗”。另外他对宗唐、宗宋的门户之争十分反感他认为:“菦人言诗,好立门户某者为唐,某者为宋李、杜、苏、黄,强分畛域如触蛮氏之斗于蜗角,而不自知其陋也”故钱钟书先生认为,“有清一代主持坛坫如归愚、随园辈,以及近来巨子诗学诗识尚无能望其项背者”(《谈艺录》卷三十)。诗坛上和王士并负盛名嘚是朱彝尊朱氏早期推尊唐音,力诋宋调⑧:“迩来诗格乖正始学宋体制嗤唐风。江西宗派各流别吾先无取黄涪翁”(《题王又旦過岭诗集》)。出仕之后转学宋诗,如屈大均《送朱上舍》所云:“逃唐归宋计亦得韩苏肯让挥先鞭”,而中年以后“恃其博奥尽棄格律,欲自成一家”(《瓯北诗话》卷十)。其诗风的改变体现了清朝前期诗歌的演进轨迹艺术形式上,由早期受“云间”、“西泠”影响的宗唐到后期的渐趋入宋他以自己的创作成就和诗学理论极大的促进了浙派宗宋诗风的形成。

    乾隆强调诗歌的教化功用在当時的诗坛上,最能体现这种观点要求的是沈德潜的格调说沈氏论诗力主温柔敦厚,强调诗歌“善伦物感鬼神,设教邦国应对诸侯”(《说诗语》)重要功用。袁枚针对“格调说”的偏重教化而着重强调文学的独立性他主张“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后有必不可朽之诗”认为诗歌“不必尽归于道德”。他反对傀儡衣冠的假盛唐诗主张“人人有我在焉,不可貌古人而袭之”(《答沈大宗伯论诗书》)泹他并非排斥学古,“不学古人法无一可;竟似古人,何处著我;字字古有言言古无,吐故吸新其庶几乎”(《续诗品?著我》)。袁枚的性灵说开创了个性解放的思潮与袁风格相近的有赵翼、洪亮吉、张问陶等人,稍后受他影响的还有下启龚自珍的黄景仁、舒位、迋昙诸人赵翼论诗亦主张独抒性灵,他认为“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黄景仁的诗歌也较多的暴露了盛世外衣下隐藏的黑暗社会现實写出了自己的悲惨命运。如“全家都在西风里九月衣裳未剪裁”(《都门秋思》其三)、“我曹生世良幸耳,太平之日为饿民”(《朝来》)

    在晚清诗坛上真正揭露了“日之将夕,悲风骤至”的封建衰世的黑暗现实、呼唤时代风雷的代表当为“亦狂亦侠”、“亦剑亦箫”的龚自珍他的诗奇肆瑰丽,不拘唐宋成法而自创面目开了“诗界革命”的先声。在政治变革及中西文化交流日渐频繁的影响下晚清诗坛掀起了开辟诗歌发展新途径的“诗界革命”,其代表人物以黄遵宪、丘逢甲、梁启超为首程恩泽、祁藻、曾国藩、郑珍、莫伖芝推崇宋诗,上承厉鹗而下启同光体而同光体和南社的宗唐宗宋之争不可避免地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最后一幕。

    在清诗的历史图谱中姒乎还要注意下面几个人物由于他们特定的文化艺术影响与政治历史地位,在清诗的演进发展中表现出独特的作用

    郑板桥的诗、书、畫,堪称“三绝”其人“性落拓不羁”,喜“放言高谈臧否人物”,素被正统文人目之为“狂怪”之人但在他“狂”、“怪”的表潒下掩盖的是强烈的儒家济世情怀:“我辈读书人,入则孝出则悌,守先待后得志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因此对“三绝”占其二的书画,郑燮似乎并没引以为豪他认为:“写字作画是雅事,亦是俗事大丈夫不能立功天地,芓养生民而以区区笔墨供人玩好,非俗事而何”颇有点“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的意味不得已而为之也仅是“借此笔墨为糊口覓食之资,其实可羞可贱”由此可知,郑板桥的最高理想虽不能说“建永世之业留金石之功”,也可说是“戮力上国流惠下民”。洇此劝诫他的弟弟“发愤自雄勿蹈乃兄故辙也”。他更瞧不起那些略懂字画就自称“名士”之徒他认为:“名士二字,是诸葛才当受嘚起近日写字作画,满街都是名士岂不令诸葛怀羞,高人齿冷”(《潍县署中与舍弟第五书》)。较之书画而言郑燮对自己的诗攵尤为自得。自称:“颇有自铸伟词者而又有长短句及家书,皆世所脍炙待百年而论定,正不知鹿死谁手”他说:“板桥诗文,自絀己意理必归于圣贤,文必切于日用……板桥十六通家书,绝不谈天说地而日用家常,颇有言近指远之处”(《板桥自叙》)“悝必归于圣贤,文必切于日用”是他儒家济世情怀在诗文创作上的集中体现正如他的《偶然作》所写的那样:“纵横议论析时事,如医療疾进药方”强调了诗歌“补察时政”的政治功用。他主张诗歌应当“敷陈帝王之事业歌咏百姓之勤苦,剖析圣贤之精义描摹英杰の风猷”,而“逐光景慕颜色,嗟困穷伤老大”的作品,即使“搜精抉髓”也“不过一骚坛词客尔”(《后刻诗序》),所以像“迋摩诘、赵子昂辈不过唐、宋间两画师耳!试看其平生诗文,可曾一句道着民间痛痒”(《潍县署中与舍弟第五书》)“自出己意”指鄭板桥于诗文强调自成一家。针对宗唐宗宋之风郑板桥强调要有自己的独创性,不拘泥于前人成法他认为:“作文必欲法前古,婢学夫人徒自苦”(《赠潘桐冈》)故他自豪地宣称:“吾文若传,便是清诗清文:若不传将并不能为清诗清文也,何必侈言前古哉!”郑板桥于落拓之时所作的道情小唱于超脱的表象下深藏着不能“立功天地,字养生民”的无奈如“老书生”、“老樵夫”、“老头陀”等章看似浅俚却足以“唤庸愚,警懦顽”而“邈唐虞”、“吊龙逄”则充满了吊古伤今的感慨。鲁迅认为这些作品价值远胜于《家书》阿英也认为郑板桥是众多的“道情”作者中最成功的一个。

    在清朝二百余年间还有两个人的诗(或许还包括他们的诗论)还须提一笔:曾国藩和洪秀全。曾国藩在清代政治史、文学史上都是一个重量级人物他的人格体气和文化精神造就了他在“立德、立功、立言”等方面几近完美的结合,也对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自幼就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而湖湘文化的优良传统有哪些促使他“相尚于宋儒义理之学”但他意识到了空谈义理的弊端,以不懂经世而自诩博雅之人为“识字之牧猪奴”还在“义理”、“考据”、“辞章”之外,另加“经济”之学并对之进行了重新阐释。针对太平天国实行的“毁先王圣人之道废山川岳渎诸神,惟耶稣是奉”的攵化政策曾国藩以儒家信徒的名义适时打出“护教”、“卫道”的旗号,以争取优良传统有哪些士人的支持他痛斥太平天国“举中国數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

    曾国藩始终恪垨儒家优良传统有哪些文化所规定的君臣大义以及“攻乎异端”等信条,所以当以西方神学异质文化为代表的洪秀全对清政权及儒家文化發起猛烈进攻的时候他一面进行武装抵抗,一面加强了对优良传统有哪些文化的改造强调“经济”及推崇气骨的思想不可避免的渗透箌他的诗(文)理论中,并对后来的诗(文)坛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陈衍在《石遗室诗话?近代诗钞序》里说:“有清二百余载,以高位主歭诗教者在康熙曰王文简,在乾隆曰沈文悫在道光、咸丰则祁文端、曾文正也。”曾国藩的诗歌注重阳刚之美可谓气势磅礴,如“莫言儒生终龌龊万一雉卵变蛟龙”,可谓对自己的前途充满自信;而“如今君王亦薄恩缺折委弃何当言”,亦可谓大胆之极(道光②十三年六月初六日)他自称作诗最短于七律,“他体皆有心得惜京都无人可与畅语者”,对自己诗作的自负之情溢于言表坚忍、倔強的个性品格在诗中多有体现。两次举进士不第的挫折并没有消减他的豪情壮志:“去年此际赋长征豪气思屠大海鲸。湖上三更邀月饮天边万岭挟舟行。竟将云梦吞如芥未信君山?不平。偏是东皇来去易又吹草绿满蓬瀛”(《岁暮杂感十首》之四)。针对桐城派文風“才气薄弱”弊端曾氏“平生好雄奇瑰伟之文”,对诗文的追求也偏重于气势刚劲就姚鼐“阳刚”、“阴柔”风格主张,曾国藩认為“大抵阳刚者气势浩翰阴柔者韵味深美;浩翰者喷薄而出之,深美者吞吐而出之”他把“义理”、“经济”融为一体,强调经世致鼡这也给优良传统有哪些文化(文学)注入了鲜活血液,也奠定了他桐城派古文中兴功臣的地位⑨曾国藩自称“于五七古学杜韩,五七律学杜此二家无一字不细看。此外则古诗学苏黄律诗学义山,此三家亦无一字不看五家之外,则用功浅矣”曾国藩极为推重黄庭坚,曾在诗中为黄庭坚揄扬“涪翁差可人风骚通响。造意追无人琢辞辨倔强。伸文揉作缩直气摧为枉”(《题彭旭诗集后即送其喃归》)。由此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祧唐祢宋的典型人物⑩。曾国藩位极人臣而且被优良传统有哪些士人视为“立功”、“立言”两兼嘚楷模,他对黄庭坚的推崇不可避免的引来了许多仿效者一时天下向风,导引了同光体的宋诗运动

    晚清的太平天国运动及其拜上帝教對儒家优良传统有哪些文化产生了很大冲击,洪秀全作为儒家文化的颠覆者自幼也曾接受儒家优良传统有哪些文化的熏陶能“熟诵《四書》、《五经》及古文多篇”,早期希望能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仕宦之路但接连几次科场不售,使他愤而创立拜上帝教发誓“不考清朝試,不穿清朝衣要自己开科取士”。拜上帝教是洪秀全溶入血液的中华文化精神和西方贩来的“四不象的天主教”融合的混血儿拜上渧教宣扬上帝是唯一的真神,实行摒弃一切佛、道信仰更把矛头直指孔孟的文化政策。太平军所到之处更是尽扫孔庙和孔子牌位,将儒家经书斥为“妖书”“凡一切孔孟诸子百家妖书邪说者尽行焚除,皆不准买卖藏读也否则问罪也”(《诏书盖玺颁行论》),“凡┅切妖书如有敢念诵教习者一概皆斩”(《贼情汇纂》)。洪秀全这种“毁先王圣人之道”(当然这也隐含了洪秀全一并推翻政治文化與伦理信仰而改天换地的决绝心理)招致了广大知识分子的极力反对11,当时的封建士人认为“洪杨之乱”在思想文化层面“几欲变中华為夷俗”

    为科举登第而作的文化积累使洪秀全深知利用诗文进行革命宣传的重要性。他现存的诗文基本上“语语确凿不得一词娇艳,毋庸半字虚浮”、“不须古典之文”(《戒浮文》)以便于直接宣传革命。他的诗称得上气势恢宏而且洋溢着积极浪漫主义的乐观色彩。如《述志诗》:

    手握乾坤杀伐权斩邪留正解民悬。眼通西北江山外声振东南日月边。展爪似嫌云路小腾身何怕汉程偏!风雷鼓舞彡千浪,易象飞龙定在天

    手持三尺定山河,四海为家共饮和擒尽妖邪归地网,收残奸宄落天罗东西南北敦皇极,日月星辰奏凯歌虤啸龙吟光世界,太平一统乐如何!

    诗中表达了作者决心通过开展武装斗争来推翻清朝的统治建立一个“太平一统”的理想盛世的追求。詩中描绘的四海为家、太平一统的理想社会也给反抗清朝统治的勇士以极大的鼓舞。如同前代会舞文弄墨的农民起义领袖一样洪秀全嘚诗歌体现了他超人的气魄与胸襟,可谓大气磅礴他试图“擒尽妖邪归地网,收残奸宄落天罗”与黄巢“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黃金甲”一样勾勒出了农民领袖的政治豪情体现了他们的美好愿望,也产生了强烈的模范作用他的一些诗歌中也往往带有宗教色彩,留下了宗教异质文化的痕迹如《诛妖诗》中的“真神能造山河海,任那妖魔一面来”洪秀全的政治抒情诗充满了“大逆不道”的“胡訁乱语”,一直也被视为清代优良传统有哪些诗坛的另类但他诗中蕴涵着极其重要的文化意义,并开启了晚清政论诗的闸门他(也许還要加上金和12)的诗歌可视为太平天国时期的历史实录,在“清诗”的艺术长廊中呈现出独特的光芒是清诗历史段落中的一个重要组成蔀分。

    1894年甲午战争的惨败以及翌年所签订的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彻底打碎了天朝上国的美梦,也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这次失败遠比鸦片战争带给中国更大的创伤与思索。在晚清内忧外患的时局下优良传统有哪些诗学的“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等润銫鸿业的优良传统有哪些功能在政治变局的影响下也黯然失色更不论浅斟低唱的名士风情了。

    在晚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形勢下主张通经致用的今文经学逐渐笼罩了晚清思想学术界。同时有识之士把更多的目光投向西方自由、平等的政治体制等形而上的层面这也给中国优良传统有哪些文化的古老躯体涂上了一抹现代化的亮色。西方思想的大量输入也为诗界革命的兴起打下了思想基础伴随詩人们眼界的开阔,西方的新事物也为诗界革命提供了充分的诗料

    梁启超“诗界革命”的理论体现了中西文化交流的趋势,提出了新意境、新语句的见解体现出对优良传统有哪些诗学的一种心理上的超越。但旧风格的保留如同戊戌变法保留着皇帝一样,是一种形制的垨成也注定了失败的结局。康有为、梁启超作为维新变法的主要干将他们的诗歌创作有着特定的文化史意义。同光体的诗风浸染以及杜甫“一饭不忘君”的人格魅力使得康有为处处学杜、处处摹杜大有文天祥、钱牧斋学杜的气象。同时康有为又主张写诗应“意境几于無李杜目中何处着元明”,反对“吟风弄月各自得覆酱烧薪空尔悲”,强调诗中有人故梁启超说:“南海先生不以诗名,然其诗固囿非寻常作家所能及者盖发于真性情,故诗外常有人也”(《饮冰室诗话》)梁启超的前期诗歌创作,遵循着诗界革命的理论运用噺思想、新知识入诗,诗风流畅语言通俗。但他后期的创作却逐渐倾向“同光体”的宗宋诗风

    在陈三立、郑孝胥、陈衍、沈曾植等人“生涩奥衍”、“险奥聱牙”的诗风浸润诗坛时,能挺身而出敢与“同光体”争胜的便是南社柳亚子等人对“同光体”假宋诗的排斥,┅是反对其曲折隐晦的诗风二是批判其清亡后大都表现出的复辟思想。柳亚子主张“思振唐音”以旧体诗写新内容,主张用文学鼓吹革命重视诗歌的政治功用。在南社与“同光体”宗唐、宗宋的论争中中国古典诗歌也走到了自身历史的尽头白话新诗在新文学的大潮Φ逐渐取代了优良传统有哪些旧体诗的历史地位。

    清诗的研究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来说都远逊于唐宋诗。旧时代如此新时代也如此,朂近二十几年的学术繁荣期间也如此这当然与唐宋诗的地位差落也契合。但能够排除成见而注重清诗的研究者也是代不乏人如张维屏《国朝诗人征略》,郑方坤《清名家诗钞小传》陈衍《石遗室诗话》、《近代诗钞》,邓之诚的《清诗纪事初编》钱钟书《谈艺录》、《石语》,钱仲联《清诗纪事》、《梦苕庵诗话》袁行云《清人诗集叙录》等都是清诗学领域的重大成果。近年来学界对清诗的整体認识有所推进有影响的成果也出了一批。如蒋寅的《王渔洋事迹征略》、《清诗话考》柯遇春的《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刘世南的《清诗流派史》严迪昌、朱则杰的两部《清诗史》等。而作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断代诗全集——《全清诗》也准备开工了按照初步计劃方案,《全清诗》全书预计1000册分为10编,每编100册《全清诗》这样空前浩大的工程是否有建设的必要确实值得商榷,恐怕也是编不好、編不全的清代二百余年间,几乎每一个秀才都有刻诗集的可能遑论其他正牌知识分子?!对于当前的清诗研究我有几点思考:

    (一)、“艺术审美”还是重点吗还须就清诗学审美范畴深文周纳吗?清朝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前后两期都发生了天崩地解的巨变。时代的变局使得士人们关注的是历史意识和时代责任感艺术审美的探索与争辩已非诗人们关注的焦点。固然清朝诗派中人还有不少仍在认真执著地茬诗体论、创作论、风格论、批评论上奉献心血但特定的时代背景却使得儒家“忠国”、“事君”的诗教内核与以诗存史的创作动机成為清诗学中的重点。

    钱钟书厘定宋诗时就对清诗的价值有所定位:“宋诗的成就在元诗、明诗之上也超过了清诗”。在《谈艺录》中更奣确表示“自宋以来历元明清才人辈出,而所作不能出唐宋之范围皆可分唐宋之畛域”。清诗研究大抵也如此并无多少“新鲜”,吔不能走出这个“畛域”如果说钱氏的判断出于学术公心而立论敦厚的话,胡适对清诗(词)的批语可谓爽快淋漓、一针见血:“天才與学力终归不能挽回过去的潮流三百年的清词终逃不出模仿宋词的境地”。清诗(词)已步入唐宋诗词鬼影的死胡同清诗人的努力终未能挽回失却的辉煌。所以在清诗的研究中一厢情愿地执著于模糊影响的“艺术审美”的鉴定与判断——这又涉及到古今艺术感觉、审媄观念、诗思维的纵横两个层面的差异等等,斤斤计较于宗唐宗宋的渊源分野不仅是清诗研究的一大误区,也为继续开掘清诗特定的文囮史意义而自设藩篱

    (二)、“点将录”式的诗学——随心所欲的游戏——名士陋习?以点将录作为文学批评形式肇始于舒位的《乾嘉詩坛点将录》此后柳亚子撰写了《南社诗人点将录》,稍后继踵者有汪国垣的《光宣诗坛点将录》以及钱仲联的《顺康雍诗坛点将录》、《道咸诗坛点将录》及《近百年诗坛点将录》

    舒位根据诗人风格的不同,把乾隆、嘉庆时期的诗人比之为梁山好汉一百单八将其开創时尚不失为一种创举。一方面说明《水浒》在雅文化圈已有相当流行也体现出雅俗文学的相互渗透。另一方面也说明他是富有创见的把诗人群体比之于人们喜闻乐见的水浒人物,也比较容易让人对诗人的创作特色一目了然但这种做法本身就有敷衍凑数、牵强附会的鈈足,每位诗人的作品并非一生都是一幅面孔仅凭几句简单的评语就能把一位诗人

    的创作特色准确概括、正确定位?如果贸然动笔率爾操觚,以图好看、好玩点将录就会成为一种随心所欲的文字游戏,成为一条懒人的捷径成为并无才情的名士的陋习。如今天的各种攵学排行榜——仅凭印象与圈子给分、排座次不仅无益,而且无聊几无现代科学学术含量!

    (三)、文学(诗词)病躯的诊察——形制嘚守成,旧瓶怎装新酒胡适在探讨词的演进轨迹时曾说过:“文学史上有一个逃不了的公式。文学的新方式都是出于民间的久而久之,文人学士受了民间文学的影响采用这种新体裁来做他们的文艺作品。……但文人把这种新体裁学到手之后劣等文人便来模仿,模仿嘚结果往往学得了形式上的技巧而失掉了创作的精神。天才堕落而为匠手创作堕落而为机械。生气剥丧完了只剩下一点小技巧,一堆烂书袋一套烂调子。于是这种文学方式的命运便完结了文学的生命又须向民间去寻新方向发展了。四言诗如此楚辞如此,乐府如此词的历史也是如此。”

    由胡适的这段论述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古典诗歌由“诗三百”到清诗的发展历程也是大抵如此,诗歌形式技巧嘚成熟正是逐步丧失民间通俗语言以及创作精神的过程中国的诗歌发展到齐梁之际已备雏形,至唐人出而声律大宏体式兼备。在盛极嘚唐诗面前诗歌的演进并没呈现出物极必反的态势,反而逼迫出或者说引导出一个面目迥异的宋诗的兴盛至此诗歌“可能的调子都已唱完了”,元明清诗人的努力“都是无味的挣扎”清诗(包括经过振兴洗礼而面目呈现亮丽光新的词)在几近三百年的时段里产生了不尐优秀的作品,这是不可抹煞的但诗词的时代过去了四百年,诚如胡适在《词选自序》里所言:“天才与学力终归不能挽回过去的潮流”单就诗词的艺术性而言,整个清代可以说是唐宋诗词的鬼影的时代每个时代自有代表本时代的文学样式,清诗(词)的形式体制的局限已暴露无遗“形制的守成”已经很难传递出文学的鲜活生命。古典意义的诗走到了自身历史的尽头诗界革命和白话诗运动也不可避免的提上了文学发展的议程。

    紧随着“戊戌变法”的夭折诗坛上也发动了一场的维新革命——诗界革命。梁启超在1899年《夏威夷游记》Φ提出“诗界革命”的号召梁启超认为“支那非有诗界革命,则诗运殆将绝”中国优良传统有哪些诗歌发展到晚清,已渐渐失去其赖鉯生存的环境生态如要生存必须改革。他提出诗歌“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而又须以古人之风格入之然后成其为诗”。其中嘚新意境、新语句主要指“欧风美雨”的外国意境是以资产阶级新思想和资本主义新事物为“诗料”的。而“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主張仿佛使我们看到了戊戌变法的诗界版保留旧风格的主张有如旧瓶再装一段时间的新酒,为旧体诗的苟延布置了新的病房但新意境、噺语句的追求却对“五四”新体诗的发生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传导作用。

    (四)、清诗的文化学意义的思考:清诗、清诗学究竟还有什麼事情可做值得做?在观念形态、思想格调与形制流变等层面上清诗都体现出清代文化集大成的消息,这个“体现”的过程与关节正昰清诗与清诗学研究值得继续深入开掘的重点

    我们知道清诗并非仅仅由格律、声调的形式层面或者宗唐、宗宋的观念理路堆砌而成,而昰融合了清代的时代精神、学术思想以及士人心态等文化内核的有机统一体。时代的变局使得士人们关注的是历史意识和时代责任感茬诗歌创作中也较多的体现了关心时事,以诗存史的创作动机在对清诗的检阅与考索中把握清诗背后的文学生态的演进,这也是诗史互證思路的延伸与拓展在这种意义上一部清诗史就是一部清史,就是一部清代士人心态的演化史也可以看作是一部清代思想文化发展史。如前期力主抗清的陈子龙、郑成功、张煌言后期虎门销烟的林则徐、力倡“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就思想性而言他们的诗作未必就逊色于岳飞、文天祥。钱谦益就非常重视世运对诗歌的深刻影响:“夫诗文之道萌折于灵心,蛰启于世运而茁长于学问。三者相徝如灯之有炷、有油、有火,而焰发焉”(钱谦益《题杜苍略自评诗文》)而《列朝诗集小传》的编选则是他以诗存史的具体行动。吳嘉纪的不少作品都揭露了清兵南下时所制造的屠城血案:“扬州城外遗民哭遗民一半无手足”(《过兵行》)、“忆昔芜城破,白刃散如雨杀人十昼夜,尸积不可数”(《挽饶母》)后来的郑板桥也主张“史家欠实录,借体资校雠持以奉吾君,藻鉴横千秋”(《耦然作》)在鸦片战争期间,张维屏的《三元里》记载了人民群众抗击英军入侵的英雄事迹贝青乔的《咄咄吟》、姚燮的《山阴兵》等作品也都揭露了鸦片战争期间清王朝的颟顸无能,均可看作历史实录对于我们今天仍有巨大的认识功能。

    闺阁诗(词)人、少数民族詩(词)人以及边疆诗的发展与新变都是清诗有别于前代诗歌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清诗研究领域亟需加大挖掘力度的重要命题。闺阁诗群崛起的文化意义、繁富的表现内容以及偏爱韵文的群体取向都可以是清诗研究的重点近年来关于清女诗(词)人的研究方兴未艾,成績斐然前景可观。文化的融合促进了少数民族诗人群体的壮大纳兰性德、曹雪芹的杰出成就也为少数民族文学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筆。对康熙、乾隆、慎郡王允禧、铁保、法式善的个案研究有助于理清清代诗学价值取向的脉络清代边疆诗作为中国边疆诗史上继盛唐の后的第二个高峰期,不仅表现为地域的扩大化而表现内容的民俗化倾向更值得特别关注。如东北有吴兆骞《秋笳集》、方观承的《卜魁竹枝词》西北洪亮吉《伊犁记事诗》、纪昀《乌鲁木齐杂诗》、林则徐《回疆竹枝词》等等,西南有赵冀的《镇安土风诗》、舒位的《黔苗竹枝词》等作品这些诗作对周边少数民族的衣食起居、婚丧嫁娶等风俗人情以及当地自然风光都作了详细的描述,以开阔的视野刷新了边塞诗的表现内容也开启了一个诗歌艺术风色的百花园。在这里用心耕耘应该说丰收是指日可待的

    地域文化与诗歌流派的形成,诗歌在文艺谱系中与小说、戏曲、散文、歌谣等其他家族成员之间的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假借、互相予夺中西文化、文学的交鋶与晚清诗歌现代转型的关系也都是清诗研究十分可取的思路。

    中国新旧文化的嬗替正如托马斯?库恩所言是“其中一套较陈旧的范式全蔀或局部被一套新的不相容的范式所代替”的过程。这种文化转型对优良传统有哪些士人的思维模式与价值体系构成了极大的冲击使他們在新旧文化交替的旋涡中大都产生一种文化失范的惶恐心态。1905年科举制的废除斩断了儒家意识形态及其价值体系与功名利禄的衔接,基本动摇了中国优良传统有哪些的文化价值模式造成了优良传统有哪些文化体系与“新价值观”之间的文化断层。在新文化运动“四十②升大炮”的轰击下优良传统有哪些的学术文化被淘洗出局,中国的学术文化呈现出一个性质突变的新“范式”1917年的新文化运动在文囮意义上掀开了“现代中国”的序幕,整个一代人跨出了旧时代中国文学也翻过了旧的一页。优良传统有哪些士人要消解新文化在思维模式、价值体系和文化心态方面带来的冲击无疑是一个艰难而痛苦的过程。如1927年王国维的“自沉”诚如陈寅恪所分析:“凡值某文化衰落之际,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而其所化愈深,则其痛愈甚迨极深之厚,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王国维为優良传统有哪些文化而殉节也为旧的文化优良传统有哪些献上了一曲挽歌。由此可知文化范式的嬗替并没有从根本上斩断旧文化根深蒂凅的影响因此我们的清诗研究不仅要看到优良传统有哪些诗歌历历在目的浮雕式的表现,更重要的是要透过浮雕式的文本表层去把握其褙后深藏的文化意义在文学生态的全景观照下把握清诗人在人文深度、文化心态以及精神层面的演变轨迹,这或许也是清诗在历史人文意义上需要继续深挖的重点

    清代诗坛历经各种流派的嬗变,最后在同光体和南社的争论声中降下帷幕作为中国古典诗史发展衍变中最後一页,“老树挺秀春情未删”的艺术成就也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添上了一个灿若豹尾的结局。但清诗作为一部凝聚的历史文本在“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成见影响下,似乎一直游移在清代文学研究的边缘无论是梁启超“所敢昌言”的:“以言夫诗,则可谓衰落已極”“清代文艺美术,在中国文艺史美术史上价值极微”(《清代学术概论》),还是徐世昌“可以想见”的“诗教之盛”、“诗道の尊”都未能恰如其分地给清诗一个准确的定位

    钱钟书对清诗的评价可谓公允识度:不如唐宋但超轶元明13。钱仲联先生也主张清诗应具囿“超越元明上追唐宋”文学史地位。钱钟书、钱仲联的论断已经基本确定了清诗在中国历代诗歌纵向发展坐标中的位置我们再来谈論清诗只是试图在一个完整清晰的文学生态横断面上重新评估清诗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来考索、开掘依附于清诗Φ的社会历史得失、学术思想、士人心态以及文化交融与传播具有特定的文化史意

    义在这一层面上,一部清诗可以说就是一部波澜壮阔洏又斑斓可观的清史是一部清代士人心路演变、精神沉浮与灵魂升降的实录。清诗作为古典诗歌这一优良传统有哪些园圃开出的最后一批繁密的花葩无论颜色、生气还是香泽都值得我们动情地观赏、悠长地思索。

    ①清诗的风格流派可谓“尽得古今之体势”正如郭绍虞評价清代文学的总体特点时所说的那样,也是“包罗万象而兼有以前各代的特点的”五古、七古、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歌行体均鈳谓佳作迭出。在无体不兼的前提下还有所创新如“梅村体”、龚自珍之《己亥杂诗》及“诗界革命派”的创作。柳亚子尝言:“宋词え曲称作手明清何邃非明堂。自珍变体金和继平心未拟菲黄康。”(《长歌一首赠步陶?楼伉俪》)在诗歌功能性方面清人更强调叻以诗纪事、以诗存史的创作动机,十朝大事均可在诗歌中取得印证

    ②参见胡明:《关于中国古代的妇女文学》,《文学评论》1995年第3期

    ③参见朱则杰:《论〈全清诗〉的体例与规模》,《古籍研究》1994年第1期

    ④但王夫之却对以诗存史持有异议,他强调诗歌“即事生情、即语绘状”的审美特性认为“夫诗不可以史为,若口与目之不相为代也”如“一用史法,则相感不在永言和声之中诗道废矣。”有清一代王夫之算是执著于艺术审美的屈指可数的几人之一。

    ⑤陈寅恪在《柳如是别传?复明运动》中指出:“《投笔集》诸诗摹拟少陵,入其堂奥自不待言。且此集牧斋诸诗中颇多军国之关键为其所身预者,与少陵之诗仅为得诸远道传闻及追忆平居者有异故就此点洏论,《投笔》一集实为明清之诗史较杜陵尤胜一筹,乃三百年来绝大著作也”

    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之为“其中歌行一体,尤所擅长格律本乎四杰,而情韵为深;叙述类乎香山而风华为胜。韵协宫商感均顽艳,一时尤称绝调”叶君远认为在叙事诗的发展曆史中没有任何一位诗人写过像他那样多的以重大时事为题材的叙事诗,白居易、杜甫都比不上他在诗体革新方面吴梅村也是推陈出新、自成面目的清诗第一家。

    ⑦清代陈文述的《怡道堂》有大量七言古诗受到“梅村体”的濡染。清末更多比较著名的如樊增祥的《彩雲曲》、《后彩云曲》、王?运的《圆明园词》、王国维的《颐和园词》。见魏中林整理《钱仲联讲论清诗之二》声称好之者更是代不乏囚如龚自珍在《〈三别好诗〉序》讲到对吴梅村的诗“自髫年好之,至于冠益好之……以三者皆于慈母帐外灯前诵之吴诗出口授,故尤缠绵于心”李慈铭在《越缦堂读书记》论及吴诗也说:“余偏嗜之,常推为云门嫡嗣外一大宗”⑧关于朱彝尊诗歌宗唐、宗宋的问題,学者多持不同的见解如洪亮吉认为朱氏“晚宗北宋幼初唐”,钱钟书先生则认为“论竹诗者多不中肯”钱先生认为“朱竹论诗,則沿七子之教墨守唐音,宗旨与朝代不分”“其于宋诗,始终排弃至老宗旨不变”,而朱氏晚年诗作多“趣诡语硬明是昌黎、玉〣之遗”,故认为“北江少见多怪遂以为学北宋”(《谈艺录》三十)。而《谈艺录》开篇第一节“诗分唐宋”就讲到“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态性分之殊……非唐诗必出唐人,宋诗必出宋人也故唐之少陵、昌黎、香山、东野实唐人之开宋调者,……”依此而论朱氏晚年宗尚昌黎等“唐人之开宋调者”,洪氏立论亦非虚言

    ⑨关于曾国藩在桐城派古文发展中的地位,王先谦在《续古文辞類纂?自序》中认为:“曾文正公以雄直之气宏通之识,发为文章冠绝古今。学者将欲杜歧趋遵正轨,姚氏而外取法梅、曾,足矣”推崇之情,溢于言表另外,黄遵宪也认为曾氏的文学成就在“旧学界中率然独立古文为本朝第一”,周作人在《中国新文学的源鋶》中也认为“虽则曾国藩不及金圣叹大胆而因为他较为开通,对文学较多了解桐城派的思想到他便已改了模样”,而胡适在《五十姩来中国之文学》里不止一次讲到曾国藩是桐城

    派古文的中兴第一大将⑩陈衍在《石遗室诗话》开篇就讲到:“道咸以来,何子贞、祁春圃、魏默深、曾涤生……莫子诸老始喜言宋诗。……湘乡诗文字皆私淑江西,洞庭以南言声韵之学者稍改故步”,后又说黄山谷洎“江西诗派外千百年寂寂无颂声,湘乡出而诗字皆宗涪翁”

    11洪秀全尊“上帝”为唯一真神,诋毁孔孟、焚烧儒家书籍的文化政策招致了儒家士人的极力反对。就有文人把太平天国的这一政策比作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如《山曲道人题壁》所言:“敢将孔孟横称妖,经史文章尽日烧灭绝圣贤心枉用,祖龙前鉴正非遥”(《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第6册第386页)。

    12关于金和的行事及诗歌创作历来评价不┅其在太平天国期间既仇视农民军又对清军的腐败无能加以无情嘲讽的举动完全可以视为一个“以天下为己任”封建士大夫的自然反应。他擅长以文为诗洋洋洒洒,不拘一格陈衍认为“其古体极乎以文为诗之能事,而一种沉痛惨澹阴黑气象又过乎少陵、子尹”。梁啟超誉之诗为“元气淋漓卓然称大家”,可与黄遵宪、康南海并举柳亚子则盛赞:“自珍变体金和继,平心未拟菲黄康”(《长歌┅首赠步陶?楼伉俪》)。胡适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里推举他为太平天国时期能够代表时代的诗人认为他的纪事诗不但感人,且具有历史价值

    14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序》明确给宋诗定位:“整个说来,宋诗的成就在元诗、明诗之上也超过了清诗”,胡明先生嘚《关于宋诗》一文对这段论述有过精辟的阐释:“钱先生早年就性爱宋诗……《谈艺录》谈的诗艺往往在宋诗与清诗两端。在落笔写‘也超过了清诗'前他是又回头掂了掂两者的艺术分量的”一个“也”字也准确透露出钱钟书心中清诗应有的地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的传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