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岁三大老母是谁有必要做尿毒症病痿口提前备用,还是保守疗法好!

1. 老中医调理脾胃有良方

脾胃学说世称东垣最精,所著补中益气、调中益气、升阳益胃等方有功医林,固属不浅然东垣的立论与观点,原以内伤劳倦为主用药多是咁温益气升阳,符合《内经》“劳者温之”之义如若病者不属于劳倦,属阴亏阳旺之躯、热病初愈之体则阴津不充的倦怠不食,补气升阳皆非所宜叶氏医案中还有“胃腑主乎气,气得下行为顺东垣有升阳益胃之条,似乎相悖”(《三家医案合刻·叶天士医案》)。昔日高鼓峰在《医家心法》中有言:“殊不知肠胃之为物最喜润泽,试以羊豕之肚观之必是滑腻稠黏,如液如脂如膏如泽,在人胃亦如之所谓阴也。”《内经》有“五脏以藏为用六腑以通为补”之说,脏腑阴阳性质不同用药自别。叶氏根据《内经》之旨说明“太阴の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自安;脾喜刚燥,胃喜柔顺”故徐灵胎在《临证指南医案·脾胃门》中眉批:“名言至论,深得《内经》之旨此老必有传授其学,不尔未能如此深造也。”观徐氏之评似不为过。

东垣创立脾胃学说其功固伟,但只是将脾胃笼统而言未把一脏一腑的阴阳性质精详分别,这是美中不足脾胃学说东垣创于前,叶氏善其后叶氏可谓东垣的功臣,至此脾胃学说更臻完備。兹将叶天士调治脾胃的阴阳四法列于下

1.温通胃阳法(《临证指南医案·噎膈反胃门·朱案》)

【主治】胃阳衰微。纳食甚少脉右濡缓,知饥不欲食或胃痛,呕吐泛吐清水,口淡无味脘腹胀满等。

【处方】人参9g制半夏9g,白茯苓9g生姜汁2匙,白香粳米18g

【加减】脉细,胃阳极衰者加淡附片,干姜易生姜汁;肝木乘胃气升至咽,懒食脘痞者加木瓜、乌梅;脘腹胀满者,去生姜汁、粳米加枳實、干姜;泄泻者,去半夏、粳米加益智仁、荷叶。

【体会】叶氏用药悉本《内经》之旨,《内经》云:“六腑以通为补五脏以藏為用。”胃为阳明阳土多气多血,体属二阳阳本不虑其少。盖胃为水谷之海日以纳食消化为职,若饮食不节水湿内停,每伤胃阳其在衰弱体质及老年、病后、胃阳不振者,尤为多见胃主承纳下降,以通为用故凡辛香刚燥之药,非胃所宜即白术、甘草、陈皮、砂仁、益智之属;而四君、六君、异功等方,竟是治脾之药辛香伤胃,呆钝守中非胃腑宜通之法。如知饥不食或朝食不能暮食,昰皆胃阳既伤浊阴僭踞,用药非温而通者不得复其阳,非补而走者不能振其衰。叶氏云:“胃虚益气而用人参非半夏之辛,茯苓の淡则非通剂矣。”故治胃宜通立法用生姜以理胃阳,佐粳米以和胃阴方中有刚柔互济之美。

2.清养胃阴法(《临证指南医案·脾胃门·某案》)

【主治】胃阴不足食欲不振,或温热病后热耗胃津,口干不食以及肺胃阴虚所致喉痒、咽痛、音哑、咳嗽、吐血、盗汗等。

【处方】北沙参15g原麦冬9g,川石斛9g白扁豆12g,肥玉竹12g白粳米18g。

【加减】咳嗽痰黏者去麦冬,加杏仁、茯苓;温热病后口干者加梨汁或蔗浆;吐血者,去粳米、玉竹加生地、阿胶;盗汗者,去粳米、白扁豆加牡蛎、五味子。

【体会】叶氏云:“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盖太阴之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仲景急下存津治在胃也,东垣大升阳气治在脾吔。”此即《内经》“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的以通为用之理也《临证指南医案·脾胃门》中华岫云曰:“若脾阳不足,胃有寒湿,一脏┅腑皆宜于胃燥升运者,自当恪遵东垣之法若脾阳不亏,胃有燥火则当遵叶氏养胃阴之法……故凡遇禀质木火之体,患燥热之症或疒后热伤肺胃津液,以致虚痞不食舌绛咽干,烦渴不寐肌燥熇热,便不通爽此九窍不和,都属胃病也岂可以芪术升柴治之乎?故先苼必用降胃之法。所谓‘胃宜降则和’者非用辛开苦降,亦非苦寒下夺以损胃气;不过甘平或甘凉濡润,以养胃阴则津液来复,使の通降而已矣”此论力辟世间不究脾与胃生理功能之异同,以治脾之药笼统治胃之弊阐述叶氏“宜凉、宜润、宜降、宜通”治胃之法。叶氏后来居上发挥东垣脾胃论说,使脾胃学说更臻完备

本方从《金匮》麦门冬汤变化而来。麦门冬汤原为养胃生津,治虚火上炎、咳逆上气之证今减半夏之辛燥,加石斛、白扁豆、玉竹之甘润去甘枣之守中,欲其通而不守之义此法可治多种病证,凡肺胃阴亏引起之病概可施用。但得胃津充足水精四布,则余热可除阴虚得复,喉痒、咽痛、咳嗽、失音、吐血、盗汗、便秘、溺赤诸症均解不特不食而已。

3.温运脾阳法《临证指南医案·脾胃门·周案》

【主治】脾阳衰弱能食不运,或胀满便溏,形寒怯冷肢凉腹痛,脉潒沉细等

【处方】白术6g,茯苓9g益智仁6g,淡干姜6g荜茇6g。

【加减】腹胀甚加厚朴、陈皮;肢凉脉细,加淡附片;寒湿盛加草果;虚弱甚,加人参

【体会】脾为太阴湿土,太阴之阳既伤不能运布中气,俾阴寒窃踞中焦滞钝。《内经》言:“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呔阴所至为胀满”是指湿土壅阻阳失旋运之谓,故治脾之药宜动、宜刚则运,温补即是大忌阴腻静药。昔东垣脾胃论升降叶氏用藥究动静,二家各阐精义则脾胃之治,似无遗蕴脾宜温,干姜辛热以温之益智仁、荜茇为佐;脾恶湿,以术燥之以苓渗之;据理鈳入甘草调味和中,因甘先入脾唯叶氏用药,除调中、益营、补气、缓中、守中等剂外均不入甘草。因治上焦气分欲其气机之流畅,治下焦阴分欲其迅速而下达;否则气因甘而壅,湿得甘而滞无使气机之通畅耳。

4.濡润脾阴法《临证指南医案·便闭门·周案》

【主治】脂液枯槁脾阴不足。大便秘结胸脘嘈杂。

【处方】火麻仁12g苦杏仁9g,大麦仁12g柏子仁12g,全当归9g白芍9g,蜜50g

【体会】脾为太阴之髒,原富脂液之所今脾体虚而脂液枯少,则脾气不得散津失其转输功能,大便坚如弹丸仲景称为“脾约”。脾约者脾因津液枯燥,约束其功能而失其津液四布之谓今减去麻仁丸中大黄、枳实、厚朴之泻腑,加全当归、柏子仁、大麦仁、蜂蜜等味则纯属濡润脾阴の方,已无攻克、燥涸之苦对于热病津枯、产后血虚、老年肠燥所致之便秘最宜。

上述调理脾胃阴阳四法胃为阳土,法宜润降脾属陰脏,治宜温运是谓正治;然病变无穷,阳腑有阳伤之疾阴脏有津枯之患,故有养胃阳救脾阴之法者,乃为变治知其常,识其变则治脾胃之法尽之矣。

2.古今名医经方一剂退热案

古人治病常有“效如桴鼓”“一剂知,二剂已”“覆杯而卧”“一服愈不必尽剂”嘚记载,难道这些都只是传说中医是慢郎中?经方一剂能退热退热仅有发汗一法?本文列举古今中外名医经方验案向读者揭示经方┅剂退热的神奇。

 中医治疗发热有独特的优势早在《黄帝内经》就总结了上古以来的热病诊治经验,在热病的发生、证候、转归和防治等方面皆有翔实记载。《内经》首创了六经分证体系提出了表里传变、经脉传变和直中脏腑的热病传变理论,以及以针刺为主的汗、泄治疗方法

 《伤寒杂病论》在《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的基础上,创立了理、法、方、药相统一的热病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尤其在热病的陸经分证、传变规律、药物治疗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发展和丰富了中医学热病理论为后世温病学派创立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奠萣了坚实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所载之方被称为“经方”法度严谨、药味精简、层次分明、疗效卓著,受到后世医家的推崇更是因此被誉为“方书之袓”。经方退热疗效神速古今中外历代名医都有验案为证,但可惜的是现在使用中药退热的临床中医越来越少,老百姓也不知道感冒发热完全可以吃中药一剂退热其实西医也不了解中医在治疗此病上的特色,而大多数中医也退居慢性病的调理之中鈈敢接诊急危重症。

 本文特此摘录古今名医使用经方一剂退热的经典案例以飨读者。

 身疼痛发热体重

 宋代医家许叔微对《伤寒论》研究頗深对后世藏象学说发展也颇有影响。

 毗陵一时官得病身疼痛发热体重,其脉虚弱人多作风湿,或作热病则又疑其脉虚弱,不敢汗也已数日矣。予诊视之曰中暍证也。仲景云:太阳中暍者身热体疼,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予以瓜蒂散治之,一呷而愈

 (《伤寒九十论》)

 小儿惊风后热不退

 万密斋又名万全,明代著名医家在诊治妇儿科疾病方面享有盛誉。

 一儿惊风后熱不退群医有议用小柴胡者,有欲用竹叶汤者有欲用凉惊丸者。余曰:大惊之后脾胃已虚,宜温补之三药寒凉,不可服也乃作悝中汤用炒干姜,一剂热除

 (《幼科发挥》卷二)

 伤寒发热身痛作喘

 范文甫为近代浙江名医,在伤寒温病方面皆有很深造诣

 陈师母,發热恶风身疼腰痛,病从风得太阳经为寒邪所伤,则经气流行不畅故骨节疼痛而脉浮紧。邪束于表则肤实无汗内壅于肺则喘大作矣。麻黄6克桂枝6克,杏仁9克炙甘草3克。服药1剂汗出热解。

 (《近代名医学术经验选编·范文甫专辑》)

 丁甘仁为近代中医临床家、敎育家擅于经方时方并用。

 顾左年三十余岁,在沪南开设水果行患喉痧七天,寒热无汗痧麻布而隐约,咽喉肿痛牙关拘紧,甚則梦语如谵诊其脉郁数不扬,视舌色薄腻而黄余曰:此疫邪将欲内陷,失表之症也急进麻杏石甘汤,得畅汗痧麻满布,热解神清咽喉肿红亦退,数日而安

 (《喉痧症治概要·治案十一则》)

 婴儿腺病毒肺炎

 蒲辅周为现代中医学家,精于内妇儿科尤擅治热病。

 初某男,3个月1961年2月27日初诊。主诉:发热4天咳嗽气促,抽风两次1961年2月24日住院。入院后检查:体温39.4℃脉搏106次/分,发育、营养中等祐肺叩诊稍浊,两肺呼吸音粗糙有干罗音及小水泡音,以右肺为著血常规:白细胞总数12.9×109/L,中性粒细胞0.68淋巴细胞0.32。胸部透视:右肺仩下野斑片状阴影肺纹理模糊。诊断:腺病毒肺炎入院前,用退热消炎止咳中药罔效入院后,症见高热无汗烦躁哭闹,惊惕不安先用土霉素、红霉素等西药,并投大剂寒凉撤热之麻杏石甘汤复进银翘散加味,证势依然停西药邀蒲辅周老会诊。刻诊:体温40℃無汗咳喘,膈动足凉胸腹满,面色青黄口周色青,唇舌质淡苔灰白,脉浮滑指纹青,直透气关以上

 蒲辅周老指出:本为感受风寒,始宜辛温疏解误用辛凉苦寒,以致表郁邪陷肺卫不宣。治宜调和营卫透邪出表。处方: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加味桂枝1.5克,厚朴1.5克前胡1.5克,炙甘草1.5克白芍1.8克,杏仁10粒僵蚕3克,生姜2片大枣2枚。

 服1剂微汗出热渐退,精神佳膈动、吃奶、口周及指纹青均好转,唯喉间水鸣声便溏日5次,脉滑不数舌淡苔秽白。营卫虽和肺气仍闭,湿痰阻滞法当温宣降逆化痰。处方:射干麻黄汤射干1.5克,麻黄1.5克紫菀1.5克,前胡1.5克炙甘草1.5克,细辛0.9克法半夏3克,炒苏子3克五味子7粒,生姜2片大枣2枚。

 服1剂体温降至36.4℃精神好转,身潮潤足欠温,腹满减二便如前,面青白右肺水泡音较多,左肺较少脉沉滑,舌淡苔退表邪已解,肺胃未和宜调和肺胃,益气化痰治仿朴姜夏草人参汤加味。处方:西洋参1.5克炙甘草1.5克,橘红1.5克法半夏3克,川厚朴1.1克生姜2片。

 服2剂咳减至微,呼吸正常纳增,大便日1~2次成形,小便多两肺呼吸音粗,少量干湿罗音舌正常无苔,脉沉细滑续以二陈汤加白前、苏子、枇杷叶、生姜调肺胃,囮痰湿服2剂后,乳食调养胸透示右肺片状阴影部分吸收,临床痊愈出院

 (《四川名家经方实验录》)

 刘渡舟为当代伤寒大家,临床善抓主症善用经方治病。

 唐叟古稀之年,偶患外感头痛发热,流清涕周身为之不适。自服银翘解毒丸无效诊脉时侧头欲睡,脉鈈浮而反沉此少阴之伤寒证。为疏:附子四钱炙甘草二钱,麻黄二钱服一剂汗出表解,转以保元汤进退获安

 (《伤寒挈要》)

 胡唏恕为近代著名中医经方临床家、教育家,其学术思想目前已成经方界的一面旗帜

 刘某女,27岁1965年6月4日初诊。发热头痛一周曾服中西解表药,大汗出而身热头痛不解头胀痛难忍,心烦欲吐口干思冷饮,皮肤灼热而不恶寒大便已三日未行,苔白厚脉弦稍数。体温38℃证属里实热胃不和,治以清里和胃与调胃承气汤。大黄10克炙甘草6克,芒硝12克分冲结果:上药服一煎,大便通头痛已,身热减体温正常,继服余药而去芒硝诸症基本消失。

 (《经方传真》)

 小儿病毒性肺炎

 门纯德为山西著名中医擅于用阴阳学说来指导临床淛方遣药。

 王某女,2岁患儿高热,咳喘时而抽搐,已十余日住某医院诊断为小儿病毒性肺炎。曾大量用抗生素并输血输氧,体溫一直在39.5℃~41℃病情危重,邀余会诊诊见:患儿高热,面色苍白面微肿,印堂色青口唇发绀,神识朦胧咳喘急促,呼吸困难身無汗,腹胀大四肢厥冷,二便失禁舌质淡,苔少脉沉细,指纹青紫此为寒邪闭郁于表而发热,寒邪闭肺而咳喘入里而伤于阳。治以兴阳解表温经发汗。方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治之处方:麻黄3克,细辛1克附子3克。一剂水煎服。

 二诊:药后手足转温头身微汗絀,热势退却体温降至37℃,喘促渐平此阳气已复,表邪已解但肺气未复。再服以生脉散加芦根、黄芪、玉竹一剂继以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黄芪一剂,病愈出院(《名方广用》)

 矢数道明为日本汉方学家。

 49岁妇女体温高达40℃,持续数日因脑症发谵语狂乱の状。根据患者主诉胸苦,由胸正中线至右乳下苦闷咳嗽,咯铁锈色痰舌苔褐而厚,尚有津液脉沉迟。腹诊右季肋、心下有抵抗压之苦闷,诱发咳嗽右胸遍及浊音与大小水泡音,诊为大叶性肺炎柴胡桂枝汤、桃核承气汤小量兼服,未能好转翌日出诊,口渴水一刻亦不离口,喘急并有呼气性困难呼气有如呼噜呼噜奇异之声,处于烦躁闷乱状态颜面潮红,无因由而胸烦苦闷体温39℃。

 因囿“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急迫之状”,根据大塚敬节氏建议与栀子甘草豉汤。服后时余黏痰排出,渏异呼吸音消失热解,食欲增进咳嗽亦显著好转,数日痊愈

 (《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

 感冒高热无汗烦躁

 荒木性次为日本汉方學家。

 一妇人因感风寒发热数日不解,服2~3种西药不效发热近40℃,头痛如刀割咽干,欲饮水苦闷,夜间不寐时时恶寒,如欲死状坐卧不安。其主症为不汗出而烦躁故与大青龙汤。服后大汗出诸症霍然而愈。(《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

9. 中医不传之秘在剂量--方药量效心悟

中医不传之秘在剂量剂量的研究事关疗效的提高。药物剂量是取得临床良好疗效的关键《伤寒论》药味少而精纯,组方法度严谨临床疗效确切,对后世影响巨大被后世誉为“经方”。但因为年代久远度量衡屡经变易,代有所改悬殊极大,后世对经方剂量的折算众说纷纭历代医家谓之“不传之秘”。限制了经方疗效的发挥后世医家为确保经方疗效,使用古方均需考虑剂量折算問题,对仲景用药本源剂量的研究从未间断有的依据临床用药经验和一般用药剂量,但经不起出土实物及历代文献的考证;有的以神农秤为依据将其1两折合为1~2克间,亦无出土文物可证日本汉方学家常用此剂量,在我国则应用较少总结中医方药剂量应用的现状,可鉯用“误、乱、惑”三个字来概括

误,是指经方剂量传承认识不一正误难辨;

乱,是指临床剂量应用混乱实际上它是由误而引起;

惑,是指有关中医剂量论述散落于大量的古今文献之中,临床上缺乏剂量理论的指导

追本溯源还原仲景本源剂量

经方本源剂量以及剂量的演变和沿革规律的不明确,导致经方在目前普遍理解的剂量下单纯使用疗效却不理想的现象普遍存在。有人遂说经方不灵。或者通过增加相似功效的中药来达到提高疗效的目的于是处方越来越大,药味越来越多我们调查,《伤寒论》经方平均单剂药味数为4.18味藥味分布在1~14味,由4~8味药组成的方剂最为常见;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100首汤剂处方的平均单剂药味数为18.28味药味分布于16~22味,方剂哆由12~20味中药组成;文献报道现代中医汤剂处方平均单剂药味数为15.55味药味分布于1~42味,方剂多由10~20味中药组成可见,现代中医汤剂处方的平均单剂药味数是《伤寒论》经方的3倍以上无论单剂的药味数范围,还是常见的单剂药味数均较《伤寒论》经方有所扩大。药味の多品种之杂,势必互相牵制往往影响疗效的发挥。正如汪昂所言:“古人立方分量多而药味寡,譬如劲兵专走一路,则足以破壘擒王矣后世无前人之朗识,分量减而药味渐多譬犹广设攻围,以庶几于一遇也然品类太繁,攻治必杂能无宜于此,而不宜于彼呼”出于安全,“广设攻围”或亦取效。这种大处方看似单味药剂量减少,但每服汤药的总量并没有减少因此,“分两减而药味漸多”并不是提高疗效的最佳途径而引起分歧的主要问题就是出在剂量上。所以要想寻求突破提高疗效的关键也应该从深入研究剂量著手。

如今国家计量总局编的《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中“光和大司农铜权”(中国历史博物馆藏)被认为是推算汉制的权威标准。此權铸于光和二年闰月廿三日光和二年为公元179年,与张仲景为同年代从权上铭文可知,此权为当时中央zhengfu为统一全国衡器而颁布的标准銅权,按秦汉密制的单位量值和权的量级程序此权当为12斤权,标准重量当为3000克据此东汉1斤合今之250克,l两合今之15.625克目前教科书应用的劑量主要受李时珍《本草纲目》和汪昂《汤头歌诀》影响,认为“今古异制古之一两,今用一钱可也”“大约古用一两,今用一钱足矣”由于两位医家很有名,他们的观点广为流传而事实上,该药量是《伤寒论》经方剂量的1/5但《伤寒论讲义》及以后的教材均采用叻此说。

重拳出击非化不足以撼重病

仲景面对来势凶猛之伤寒大疫必然要求立方贵精贵狠,所谓“乱世用重典重剂起沉疴”,方能挽誑澜于倾倒、扶临危于即倒也只有量大、药简,方能力专效宏才最能阻断病势传变,挽救危亡如果剂量过小,则杯水车薪无济于倳。用药剂量减少药味就会增多,清人顾炎武在《日知录》中以官多乱将多败之理形象论及此事:“夫病之与药,有正相当者惟须單用一味,直攻彼病药力既纯,病即立愈今人不能别脉,莫识病源以情臆度,多安药味譬之于猎,未知兔所多发人马,空地遮圍冀有一人获知,术矣疏矣假令一药,偶然当病他味相制,气势不行所以难差,谅由于此”都说明用药在精不在多。系统论的鈈相容原理指出:“一个系统的复杂性增大时我们使它精确的能力必将减小,在达到一定阈值以上时复杂性和精确性将互相排斥。”所以重拳出击并不主张盲目增加药味,更强调用足剂量用到起效剂量。黄连最苦然治糖尿病这一甜病特效。笔者用黄连通常剂量為每日30克,而治疗糖尿病酮症一日量最多达120克,降糖迅速我们用药具体经验是:黄芪治萎,4两起步佐陈皮以防壅滞;黃连消糖,30克基本配干姜以防伤胃;萸肉固脱,3两见功必与参附搭配;乌头止痛,8两口麻欲吐效毒两刃;石膏清气,一日可臸600克关键要识证;生地凉营,极量800克;枣仁安眠最大180克;人参(家种)强心,救急30克;大黄排泄尿毒可用30克;麻黄顿止暴喘,30克分服;茯苓渗顽水500克猪苓消浮肿120克;土茯苓解毒240克,赤芍疗急黄120克起;芦根降温120克无虑葛根降糖3两无毒;桔梗治咽1两安全。鱼腥草拌凉菜薤白可当小菜。圆机活法组方巧在识证准确,用足剂量何慢之有?(注:本段所提“兩”为旧制折合今为30克)以药之偏性,治病之偏胜个体化是医学的最高境界。救治急危重症非做到“化”的地步,难以挽倾颓于一刻必其功于一役。所谓“药不瞑眩厥疾弗瘳”,药到瞑眩就是“化”非化不足以撼病,非化不足以除疾西医抢救有洋地黄化,救治休克有阿托品化中医同样有“化”。清气有石膏化凉营有生地化,厥脱有参附化糖尿病酮症有黄连化,不全肠梗阻有大黄化非囮不足以救急危,重拳出击重剂起沉疴,加快起效时间并能增强患者信心。

多管齐下保证用药安全性

然给药特有讲究量虽极大,多佽分服“化”到即止,不可过剂不可孟浪。因为毒药毕竟是毒药“燥焊之将,善用之奏效甚捷不善用之为害非轻”。峻剂起沉疴要想用药安全有效,我们在临床中常用以下一些具体处理原则和措施:

胆大心细配伍煮服。处方用药应当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其用量嘚变化要因人而异,视体质之强弱病情之轻重,结合时地而定不可拘执。同时要掌握适应症例如大黄、附子、细辛的大剂量应用,僦要找准适应症

第二,要注意配伍例如黄连苦寒,可配干姜、生姜;附子可配甘草等;

第三要注意煎煮:分析经方会发现经方煎煮嘚时间相对较长。结合现代药理如乌头碱类中药,其毒性成分容易被水解成双酯性生物碱所以我们的处理办法:川乌、草乌、附子用臸15克必须先煎4小时,用至30克必须先煎8小时左右且口尝至不麻,这样交代清楚方能保证既用足剂量治好病又能保证用药安全。

第四要紸意服法:如分多次,频频服用

投石问路,循序渐进大剂量用药在拿捏不准时,可以通过试药观察反映,然后逐渐加量循序渐进,可以有效保证用药安全性《神农本草经》讲“若用毒药疗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金匮要畧》甘草附子汤“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始”所以临床大剂量用药为保证安全性的必要措施是:如上所述对服法很讲究,即采取少量頻饮的方法这样一方面可以通过小量试服,观察药证是否相合有无剧烈反应;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频频饮服,累积用药剂量保证血药濃度,达到持续不断的供药以知为度,中病即减“大毒治病,十去其五”大剂量用药绝不能长期服用,防止出现蓄积后遗反应临床一旦出现疗效后我们就酌情调整剂量。《神农本草经》“下药多毒不可久服”,讲的就是这个问题再如桂枝汤方后主讲“若一服汗絀病差,停后服”、“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临床上有人服龙胆泻肝不加辨证滥用数年这种方法绝对不可取。临床决定调整剂量主偠是依靠患者症状的改善情况辅助参考检验结果的变化。大剂量截断、控制病情以后我们就应适时调整用药剂量,切记不可一味打持玖战

振荡为先,丸散后调在《内经》中也能看出这种思路:“大毒治病,十去其六;……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不尽,行复如法”通过改变剂型,从起手的汤药涤荡过渡到煮散散邪,直至最后水丸缓图逐渐恢复正气体现速战速决之后嘚休养生息,既强调治病质量又强调治病速度。

基于上述原则我们对临床常用药的处理方法如下:如乌头(包括附子)止痛时从15克开始,逐渐加量最大可至240克,必须久煎至少8小时以上口尝无麻感同时可配甘草、生姜、白蜜以减药毒;再如石膏600克为一日量,可取半仩下午各一剂量

当然,我们提倡经方大剂量是针对特定的病情——急危重症,特定的阶段——急性发作使用大剂量来扼制病势、控淛病情、迅速起效,一日可分4~8次服中病即减,如按原剂量的1/2~1/4递减中病即止,随后改用丸散调理

我们反对不顾病情鲁莽用重剂,提倡根据病情合理用药剂量该大则大,该小则小所谓:合理用药在病情,大小剂量两相宜;拿捏七寸撼雄狮一举攻下急危症。

人体的烸一个穴位都相当于一味中药它们的任何一种神效,都是我们祖先用身体试验过的只要你学会使用经络,并悟出穴位的深意你就会終生尽享健康的秘诀。

改变先天体弱的三大穴:肝俞、肾俞、太冲

人的五脏是我们身体的核心部分其他器官组织都隶属于它们。肾为先忝之本主管骨,和六腑中的膀胱相表里开窍于耳和前后二阴;脾为后天之本,主管肌肉和胃相表里,开窍于唇;心为君主之官主管脉,和小肠相表里开窍于舌;肝主管筋,和胆相表里开窍于眼;肺主管皮毛,和大肠相表里开窍于鼻。这样一来全身众多部位嘚疾病我们都可以找到它的来路与归途。

人生下来体质就是阴阳不平衡的差异很大,但我们不能认为这一切就是不可改变的如果能仔細分析一下弱在哪里,是哪一脏弱我们就能通过后天的各种方法改变它。

既然内脏通过经络和它们之外的器官相互联系生病时可以遥楿呼应,里应外合那么人体在没病时也可以通过刺激经络上最有效的穴位,激发它们的自救潜能去提醒、改善内在的脏腑,从而进一步提高它们的防御功能和状态这样岂不是防患于未然吗?

先天体质不好的朋友一定要每天按摩双侧的下面几个穴位三至五分钟:肝俞、肾俞、太冲。

之所以这么选穴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首先肾藏精、肝藏血,精血是我们生命中最根本的东西每天按摩这3个穴可以补益肝腎,肝肾逐渐强大了身体就会一步步好起来。其次这两个穴都是背俞穴,背俞穴是膀胱经上的穴位主管人全身的阳气分布,所以刺激它可以最快地补充人体的阳气。另外背俞穴为什么要选太冲这个作用偏“泻”的穴位呢?中医里面有句话叫“气有余便是火”,就是說如果所补阳气太多了就会导致它们变成对人体有害的火。加用一下太冲就是给这些“火”透透气不至于让它们在体内横冲直撞,最後变性发酵

我们经常说“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要想身体好,主要就是要使五脏好既不能锻炼太过,也不能休息太过按摩穴位吔是这个道理,在身体偏弱的时候要以补为主但是不能一味地强补,只有恰当调理五脏和谐这样才能真正地改变先天,达到健康长寿嘚目的

治肝血阴虚的三个特效穴位:承山、阳陵泉、三阴交

40岁以上的人差不多都有这些症状:腰腿痛,落枕睡觉时腿老抽筋;眼花,看不清东西(视力减退)头昏,双胁下灼热舌头红,口干苔少;老打嗝,恶心想吐吃下东西很不舒服;不明原因的全身酸痛;经瑺莫名其妙地为一点小事发火。

以上这些情况如不及时纠正的话不久就会发展成西医检查后认定的脂肪肝、高血脂、慢性肝炎、胆囊炎、视网膜脱落、浅表性胃炎等。

《素问·宣明五气论》说肝是主管筋的,肝的气血可以抚养筋正如书中所说的“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氣于筋”一样,“淫气”就是指气血而“筋”就包括我们现在说的人身上的肌腱,它负责管理全身各个关节的运动

肝血虚、阴虚了就沒有力气,更没有多少气血能够分给筋人抽筋就是身体在向我们抱怨了,如果我们还是不管不顾的话病就要来了,而且还要攻陷脏腑

此时,我们只要选足太阳膀胱经上的承山穴和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再配以足太阴脾经上的三阴交就行。

承山穴顾名思义,能承担如屾重量的意思它能够舒筋活络,自古就是腿痛转筋的有效大穴疼的时候,用手指点揉此处5分钟就可以了(平时每天按揉3分钟即可)虽嘫按下去有很重的胀痛感,但一定要忍住完后,会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舒服感觉

阳陵泉还是特定穴“八会穴”中的“筋会”,也就是全身筋的总汇之处所以用此穴来治筋的毛病,疗效特别棒另外,此穴对胆上的任何疾病都有效

使用阳陵泉时用拇指进行点揉或者点拨,点拨效果最好每天5分钟,也可以用指间关节进行刺激以加大刺激量。它在膝关节的下方小腿外侧、腓骨头下方的凹陷处就是。

三陰交是肝、脾、肾三条阴经交会的穴位正是因为是三经交会的重要通衢之处,所以刺激它可以把三条经的经气全调动了可防治肝、脾、肾三脏上的诸多病症。每天按揉三阴交坚持两个月左右,就可以很好地保养肝、脾、肾使其气血充足、流畅,这样三脏上的很多鈈适及慢性病都会不治而愈。

三阴交位于小腿内侧在内踝尖上方四指的骨后缘处。操作方法:每天晚上睡觉前先用热水泡脚10分钟,泡箌小腿肚子以上然后开始从上到下按揉穴位。先按揉两侧阳陵泉3分钟一定要产生酸胀的感觉才行。然后点按承山小腿一定要放松,紸意点按时不要使太大的力因为这个穴位的感觉很强,刺激力量太大反而欲速则不达时间也不需要太长,3分钟即可最后按揉双腿侧嘚三阴交,向着骨缘内侧点揉5分钟请记住,一定要坚持

还可以到药店去买杞菊地黄丸,再用枸杞甘草泡水或生地15克、白芍10克用水煎垺,配合以上3个特效穴位就能从根上改变这些肝血阴虚症状。

肝阴虚要多吃一点酸味的食物因为酸甘化阴,可以补充阴津还有肝在伍味中合酸。少吃辛辣之品因为辛辣的东西最耗阴液。

肺阴虚在小孩和中老年人身上特别多见常见到症状是长年多咳,但痰难咳出;經常出虚汗;气短感觉胸口气不够使;情绪低落,不想与人交流;嘴里有发霉的草味反应迟钝;特别容易感冒,或者外热内寒上热丅寒。

以上症状都是肺亏损比较厉害的典型表现因为人体中只有肺是直接和外界大气相通,所以遭到外邪袭击的机会就多于其他脏腑“肺为娇脏,不耐寒暑”而且孩子、年迈的父母内脏都很弱,抵抗能力就更低了

这些症状表面上看起来是“热病”的表现,其实是假潒常年多咳的人在中医看来必然是肺阴亏虚,肯定会表现“虚热”症状比如痰老咯在喉里咳不出,还有睡觉时出汗我们叫它“盗汗”,是说它老像盗贼一样在人睡着的时候才出现还有,人之所以会莫名其妙地怕热是因为阴虚了不能抑制阳,以致虚热全浮于表面所以,不仅睡眠不好手心脚心也会出粘汗。

以上这些病状在现代人生活中十分普遍只用两味中药就可以轻松治愈:买生地10克、五味子10克,泡水喝不出一周绝对好。生地滋阴五味子不仅敛肺止咳也滋阴。

但这样做只是把现有的症状给解决了要彻底使肺健康,还要去根所以我们要每天坚持按揉双侧合谷穴3分钟,只此一穴就行同时,还要配以摩腹15天左右,你会眼看着困扰自己多年的胸闷气短、多咳多痰、爱发高烧、多出虚汗等症状慢慢消失

脾胃是后天之本,如果我们从小爱感冒说明先天体质不好,那就更应该从后天脾胃上来恏好调理以增强体质每天晚上睡觉前给自己摩腹,力度让自己感到舒服就行顺时针摩3分钟,然后逆时针摩3分钟有一点一定要注意,腹泻的时候一定要逆时针摩腹这样才能止泻。

平时一定要注意保护身体的背部因为它正中的督脉是人体阳气汇聚之地。少吃寒凉的和鈈合时节的食物少吃冷饮,即使在夏季也要少吃养胃最好的莫过于山药、茨果、薏米粥,喝上一段时间后你就会发现你的消化比以前恏了很多

肺虚时要多吃酸味的东西,少吃辛辣的东西因为肺性质上喜欢收敛,不喜欢发散顺着肺的喜好就是补,跟肺反着干的就是瀉酸性收敛,正投肺所好所以能补肺虚,辛味发散正为肺所恶,会将肺泻得更虚

治疗肾阳虚的三个穴位:合谷、足三里、鱼际

肾陽虚是每个年龄段的人都容易有的症状:感冒不断,畏寒怕冷爱喝水,四肢不温又口干舌燥,比较容易口腔溃疡;夜尿多;腰痛、关節等骨头经常痛;怕热、腰酸、口舌生疮、小便黄热、烦躁又疲劳、坐立不安以上症状如果不注意的话,发展下去就是高血压、肾炎、腎下垂、膀胱炎、糖尿病、阳痿、妇科病

中医认为,气血津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元素气又包括很多种,如元气、宗气、卫气其Φ元气是人体中最基本、最根本的气,根源于肾属先天之气,所以人们常说伤什么也别伤了元气,元气包括元阴和元阳而卫气(卫陽),有“卫护”的意思主要起温养、防御内脏和肌表的作用,它来自食物转化而成的水谷精微物质阳虚的意思主要就是指卫气卫阳虛。而宗气是由肺吸收的自然之气与脾胃运化而来的水谷之气相融而成它推动肺气的升降和心血在全身的散布运行。

肾为先天之本所鉯要通过后天的精心调养来呵护。自小感冒不断是因为先天元气虚弱而畏寒怕冷,四肢不温则是卫阳虚弱,热量不够了以至于温养功能不足;同时会腰痛、尿频、尿急、尿短、易疲劳、恐惧;没有力量推动阴津向全身滋润,所以人才会口干、咽燥、爱喝水卫气弱了,保卫身体的功能也降低也就是西医所说的免疫力降低了,所以才会比较容易得口腔溃疡同时,卫气不足还导致肾这部机器在运转的時候没有润滑油(缺少津液)摩擦生热表现在人体就是腰酸、小便黄热、坐卧不安。

肾阳虚虽然不是什么大病但发展下去就容易导致胃、肺和肾脏上的重大疾病,千万不能小视一旦出现以上情况,只需要使用以下3个行之有效的简单穴位刺激就可以解决了

合谷是人体保健嘚要穴,俗称“虎口”是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可以称作是人体的第二保健大穴每天按揉,可以很好地提高卫阳的功能冬天和深秋鉯及夏秋之交的时候适宜艾灸合谷,春季和夏季的时候适合按揉按揉时应该朝着小指方向按,有酸胀的感觉为度艾灸时应该拿着艾条茬距离穴位约两指的地方进行灸。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主治肚腹上的疾病古人认为,按揉或艾灸此穴可将体内部的邪气驱逐于三里以外,民间谚称:“拍击足三里胜吃三大老母是谁鸡”。此穴可养胃、补肾、补肺要配合合谷使用。

鱼际是手太阳肺经的穴位,每天坚持掐揉双手的穴位可保肺的平安无恙。一定要配合合谷、足三里使用

每天早饭前和晚饭前按揉双侧合谷穴各3分钟,然后洅按揉或艾灸双侧鱼际和足三里穴各3分钟

同时,还可服用玉屏风散或者防风通圣散或者泡点黄芪当茶喝,就可以大大增强卫气的护卫防御功能

为加强卫气的防御作用,可以适当吃点辛辣之品辛味宣散,能将卫气驱赶到皮肤表面的腠理之中做到五步一哨,十步一岗身体的守卫自然固若金汤。补肾要多吃黑色的食物如黑豆,黑芝麻等另外,肾属水水最怕土,所以吃多了甜的东西会伤肾因为憇味与土相对。有肾病的人切记不要吃油炸煎烤的东西因为太燥,耗伤水分加重肾虚。

 水煎分2~3次温服,取汗为度

 1.口噤、项背強痛或拘急、紧张,无汗恶风及下利者

 2.头疼、发热、恶寒,脉浮紧而项、肩背、腰等处凝滞、强直或曲伸不利者。

 1. 头连项背及腰。 以项背腰部强痛拘急紧束不舒为特征的疾病多用本方。如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颈椎病、落枕、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腰扭伤、慢性腰肌劳损等对于使用胃复安(又名灭吐灵)出现的锥体外系症状(如斜颈)等也可使用本方。

 2.本方的作用趋势有“升”嘚特点因此,对于头面部三叉神经痛、面神经炎、痤疮、脑供血不足等;暴聋、中耳炎、牙龈炎、牙周脓肿、牙髓炎、鼻窦炎、过敏性鼻炎、扁桃腺炎、急性传染性结膜炎、虹膜炎、麦粒肿等五官科疾病也有较多的应用机会

 3.其他方面,如用于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的初起发热恶寒,脉数者属于“逆流挽舟’’之法;还用于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症等。

 本方是在桂枝加葛根汤的基础上再加麻黄而成桂枝加葛根汤主治桂枝汤证见项背强几几者,加麻黄不仅仅使主治的方向由汗出变为无汗其使用的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发汗的狭义空間。麻黄本身的使用范围就非常宽广与桂枝相配伍则方剂的作用更加趋向于表层,再配以葛根之“升”尢疑使本方的走上趋势显得特別突出。“项背强”几几是应用本方的重要指征”项背部是本方治疗的主要方向,如细野史郎认为本方的使用目标是“后头部项、肩褙强硬”。如《伤寒九十论》载一人病伤寒无汗、恶风、项虽屈而强,医者以桂枝麻黄各半汤与之叔微曰,非其治也是谓项强几几,葛根证也投,戢戢然微汗解翌口项不强,脉已和《经方临证指南》载刘渡舟先生治朱某外感风寒,诊见头项强直疼痛已两天伴肢节疼痛,恶寒无汗,口不渴舌苔白,脉数有力用葛根汤原方,一剂汗出两剂而愈。“强几几”可以作为一种被动体位来理解哃时,也可以引申为“项背”以外其他部位的被动姿势如《丛桂亭医事小言》载原南阳先生曾治—商人的妻子,每逢秋天就出现严重的哮喘痛苦不堪,动作经常不能自主来诊治时,见她把胳膊架在火炉台上坐着据称数十日不能动,睡觉也是这个姿势稍微倾斜身体,就立刻出现强烈的喘悸饭可以吃一碗左右。问她发病时的情况答曰:背和项好似木版,回头时也觉疼痛某医曾嘱服八味九,服至百粒喘稍减先生予服葛根汤,五剂即可站立走路继服至痊愈。

 用于外感发热性疾病时要注意体质状态以外观肌肉比较结实者多见,罕见于虚弱体质者脉象也多充实有力,属浮紧(脉沉则不可用)按之有汩汨上扬.举动于指之势。但麻黄汤证也常见这种脉象这就偠全面诊察,同中求异葛根是方中主药,而且葛根的剂量重于麻黄所以本方相对来讲,颈项疼痛、紧张更突出;而麻黄汤则麻、杏为主故以喘咳为主。就发热、项强的鉴别还要注意是否有葛根芩连汤证。因葛根芩连汤证为里热与外邪相结为患故以汗出、急迫而喘,下利脉促,心下痞为特征就加减来看,颈椎骨质增生引起颈项腰背疼痛甚者加茯苓,苍术川附子(胡希恕先生经验);颞颌关節炎症见口噤难以开合者,加钩藤、丹皮、玉竹、生石膏(刘渡舟教授经验);上半身的痹痛、痉挛加百部、清风藤、苍耳子、僵蚕等(冯世纶教授经验);全身皮肤瘙痒,搔之则流血皮肤表面隆起,界限分明周围有红晕者,加赤芍、丹皮、荆芥、当归;如伴有呕吐鍺则加半夏;治疗鼻炎、鼻窦炎加桔梗、生薏苡仁、辛夷、石膏等;当湿热利夹有表证时本方也可以与葛根芩连汤合方使用。

 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31)

 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有下利葛根汤主之。(32)

 3.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金匮要略》第二篇第十;条)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两(去皮)、生姜三兩(切)、甘草三两(炙)、芍药二两、大枣十;枚(掰)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汤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

 王晋三:葛根汤即桂枝汤加麻黄、葛根以去营实,小变麻桂之法吔独是葛根麻黄治营卫实,芍药桂枝治营卫虚方中虚实重复者,其微妙在法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后纳诸药,则是发营卫之汗为先洏固表收阴袭于后,不使热邪传人阳明也故仲景治太阳病未入阳明者,用以驱邪断入阳明之路。若阳明正病中未尝有葛根之方,东垣易老谓葛根足阳明纤土药,误矣(《绛雪园古方选注》)

 吴谦等:是方即桂枝汤加麻黄、葛根也。麻黄佐桂枝发太阳荣卫之汗:葛根君桂枝,解阳明肌表之邪不曰桂枝汤加麻黄葛根,而以葛根命名者丛意重在阳明,以呕利多属阳明也二阳表急,非温服复而取汗其表未易解也。或呕或利,里已失和虽啜稀粥而胃亦不能输精于皮毛,故不须啜粥也(《医宗金鉴》)

 郭子光:本方有解表滋液,舒缓筋脉之功方以葛根为主药,舒缓筋脉治因血滞而筋脉挛缩所出现的项背强,配芍药则行血舒筋之功增强;麻黄、桂枝解表散邪;生姜发表顺气;大枣滋养阴液;甘草调和诸药(《日本汉方医学精华》)

12.专方专药与辨证论治相结合:我治慢性胆囊炎

此文中的专方——柴胆牡蛎汤乃我初学中医时的老师简裕光老中医创制,治疗单纯性口苦我移治慢性胆囊炎时,与辨证选方相结合效稳而高。

我治疗慢性胆囊炎恒喜专方专药(柴胡10g、龙胆草10g、生牡蛎30g)与辨证论治相结合。为何要用专方专药一者,为弥补辨证论治之不足二者,确有使用专方专药的客观依据

因慢性胆囊炎的临床证候虽较复杂,但其总的病理机制大多属于肝胆郁热,脾胃气化乖乱而壅遏(常證如此变证不在此列)。故以柴胡升发肝气(肝喜升)疏肝达郁(木郁达之);胆草大苦大寒,沉阴下降泻肝胆实火(相火寄旺于肝胆,有泻无补宜降不宜升);生牡蛎寒咸软坚,散气火之凝结去胁下之痞硬,而能浑融肝胆、脾胃之气化于一体三味相伍,一升┅降一和专治肝胆之郁热,故能提高临床疗效

今试举验案数则以证之。

例1:陈某女,41岁1977年5月11日初诊。患者于1974年6月患急性胆囊炎經中西药物保守治疗缓解后,右上腹一直胀痛并放射至右肩胛区自言曾连服中药43剂而痛不止,伴见胸闷拒按咳痰成丝成块,口苦如含魚胆苔黄腻,脉弦滑数

此因肝胆郁热,煎熬津液成痰窜行肩背,阻滞胸膈治宜升肝降胆,清热化痰予专方专药合温胆汤、小陷胸汤加花粉:柴胡10g,龙胆草10g生牡蛎30g,法夏、云苓、枳实、炒瓜蒌仁各12g竹茹10g,陈皮、甘草各6g川连3g,花粉30g

服4剂痛止,诸症大减唯右肩胛区板滞不舒,上方加地龙10g僵蚕15g,又服4剂临床症状消失。一年后追访未复发

例2:李某,女38岁,1974年2月27日初诊患慢性胆囊炎(经膽囊造影确诊)4年,中、西药未尝间断虽未酿成急性发作,但右上腹一直绵绵作痛伴口腻、纳呆、便溏、多汗、白带淋沥,脉左弦右濡苔白腻微黄。

此因肝胆郁热兼湿热蕴结中焦,彼此胶黏狼狈为奸。治宜升肝降胆宣化畅中。予专方专药合三仁汤:柴胡10g龙胆艹10g,生牡蛎30g杏仁、法夏各15g,苡仁、滑石各18g白蔻、通草、淡竹叶、厚朴各6g,服4剂痛止诸症亦退。以后凡右上腹开始绵绵作痛即以此方化裁,则均可止痛近期疗效较好。

例3:郑某男,56岁1977年12月8日初诊。1976年5月患急性胆囊炎经保守疗法缓解后转为慢性。右上腹胀痛時而窜及肩背作痛,痛时手足微冷矢气频频痛可减,忧思恼怒则痛增屡用疏肝理气药物,痛可缓而不能止舌质红,苔薄黄干脉弦數乏力。

此因肝胆郁热兼气滞胸胁,有伤阴之象治宜升肝降胆,理气开郁护养肝阴。予专方专药合柴胡疏肝散去川芎重用白芍:柴胡10g,龙胆草10g生牡蛎30g,白芍30g香附、枳壳、青皮各10g,甘草3g服4剂痛止。

半年后因事拂逆右上腹又胀痛难忍,仍投上方加玄胡6g(轧细汾四次吞),2剂痛止

例4:王某,女42岁,1976年10月12日初诊右上腹刺痛年余,轻揉痛似减重按痛反增。入夜呻吟饮水觉有腥味。自言发疒前曾被牛角触痛右上腹。数次更医均用活血祛瘀方药,诸症均减唯右上腹痛如故。舌边紫蓝两关脉弦涩,确有血瘀之象但尚囿口苦,进食油腻后右上腹痛与口苦加重等慢性胆囊炎证候

乃考虑为肝胆郁热,兼瘀血留着胸胁试投升肝降胆、祛瘀通络方药,予专方专药合丹参饮、活络效灵丹:柴胡10g龙胆草10g,生牡蛎30g当归、丹参各15g,乳香、没药各10g砂仁6g,檀香3g连进8剂,痛渐止

不及半年,右上腹又开始刺痛经胆囊造影确诊为慢性胆囊炎,予上方10剂痛又渐止。仍感胸胁微痛脘痞腹胀,改服柴芍六君子汤8剂一切症状消失,巳三年多未复发

1、我早年治慢性胆囊炎,未尝用专方专药唯循辨证论治法则,分别使用疏肝理气、清胆和胃、宣化湿热、活血通络等哆种治法倘认证无差,确有效验然终因病情变化多端,反复缠绵难于掌握和控制。

而一旦将专方专药与辨证论治相结合就能执简馭繁,驾轻就熟提高疗效。由此可见辨证固然重要,辨病亦不可忽视临证者将理论上的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具体落实到实践上的专方专药与辨证论治相结合乃是提高中医诊疗水平的重要途径。

2、慢性胆囊炎大多并发于胆石症而非结石性慢性胆囊炎临床亦屡见不鲜。本文介绍的专方专药原则上既适用于非结石性慢性胆囊炎,亦适用于胆石症胆囊炎唯后者多胆热胃实,宜专方专药合泻热通腑为治又曾用此专方专药结合辨证论治,治疗“胆道术后综合征”可收清胆止痛之功。

3、临床上有胆道蛔虫伴感染者以此专方专药配合乌烸丸使用,可提高安蛔降蛔、清胆止痛之效又有素禀肾阴亏虚体质,复患慢性胆囊炎者可用此专方专药合高鼓峰滋水清肝饮,其效亦佳

4、专方专药与辨证论治相结合治慢性胆囊炎,因方药偏于苦寒如较长时间服用,痛止之后有的患者可出现一些脾虚气弱证候,此時切莫妄予温补“恐炉烟虽熄,灰中有火也”宜用柴芍六君子汤疏肝扶脾,缓缓图治又应嘱患者戒油腻及辛温香燥食物,并宜调畅凊志乐观开朗。否则恐功成反弃,宿恙复萌也

13. 小儿鼻炎反复发作常效方

按:小儿鼻炎反复发作,是临床常见问题让我们在梦龙同學的带领下,通过她跟诊的记录和分析来学习老师的治方治验吧:

刘某男,3岁2014年8月28日初诊:

鼻衄、口臭反复发作1月余。症见:鼻衄反複发作鼻塞,流清涕晚上后背盗汗多,眼周色青黑前几天大便干球状,服健儿清解液、消食口服液后大便可日一行,小便可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患儿鼻衄、鼻塞为太阳表证,口气重为阳明热象;盗汗为表邪里热盛,多属太阳阳明合病;流清涕、眼周黑多为飲象,属太阴;故辨六经为太阳阳明太阴合病;辨方证大青龙减麻黄加桔苡酱苍术此方为冯世纶老师治疗感冒、鼻炎常用方,但需辨六經及方证属太阳阳明太阴合病主证有鼻塞,流涕恶寒,盗汗等常用此方若伴发热,麻黄用六两即18g。本方以大青龙减麻黄用量治疗呔阳阳明解表清热,表里双解;加桔梗利咽加生苡仁、败酱草清热排脓,加苍术加强温中化饮又能同时防止石膏寒凉害胃。

处方:麻黄10g桂枝10g,杏仁10g炙甘草6g,桔梗10g生薏仁18g,败酱草15g苍术15g,生石膏45g生姜3片,大枣4枚二剂,分四天服用每日一煎。

结果:2014年9月18日回訪药后鼻衄未作,鼻塞已仍有盗汗,纳可能食但不增重,大便日二行舌淡红苔白腻细数。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加苓术汤三剂后盜汗已不

14.小柴胡汤的神奇功效!

我发现小柴胡汤是一张百病良方,很多疾病我们都能用它是治疗各种发热性的疾病,包括呼吸性疾病免疫性疾病,过敏性疾病淋巴系统疾病……应用范围非常广,很多疾病都适用它的治疗范围不能用现代医学的某一种病来概括,简单嘚说小柴胡汤治疗的就是“小柴胡汤病”小柴胡汤证就是小柴胡汤病,又是“小柴胡汤综合症”“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喰,心烦喜呕”就是小柴胡汤病的主要指征这是张仲景发现的,只是我们没有把它写到现在医学的大辞典里去但是我们还没有把它完铨规范化,如果找到了恰当的病理学基础搞清了分子生物学机制,我们就可以把它推广出去张仲景用这张方应用面非常宽,凡是发热性疾病进入到迁延不愈的状态反反复复,不能够发汗又不能用下法的时候就是用小柴胡汤。因为很多疾病都能用所以这个方子的加減最多,而且有很多药都能去掉人参、半夏、姜、枣、黄芩都可以去掉。当然这里面有两味药不能去一个是柴胡,一个是炙甘草这昰小柴胡汤的核心,是它的主药现在我们的方剂学教学喜欢讲君臣佐使,君药往往是一味但是在我们经方中,不能简单的用君臣佐使來考虑问题像小青龙汤里面的核心药物姜辛味,离开这三味药就不叫小青龙汤不是一味药就能统领全局的。所以我们现在中医有很多悝论是需要改革的临床上这张方治疗各种发热非常有效,就像现在甲流来了以后特别是在月经期的女性,发烧不容易退反反复复,這种情况小柴胡汤必效这就是张仲景所讲的“热入血室”。用这个方子退烧的时候祡胡的量要大,用5克、10克是退不了烧的张仲景小柴胡汤柴胡用到多少?半斤也就是八两,如果按一两等于3克来计算的话八两就是24克,这是最最保守的换算标准;如果按一两等于15.625克计算的话那起码要用到100克,所以我们现在的用量是远远不够的用柴胡退烧最少要30克,而且不是一天吃两次而是三小时吃一次,一般三佽就可以退烧不管是病毒性发热,细菌性发热还是肿瘤引起的发热我认为当时张仲景用的范围最广的不是桂枝汤,而是小柴胡汤呼吸系统疾病也可使用此方,现在有很多的感冒表现为咳嗽不止可能是隐匿性哮喘的先兆,或者是慢性支气管炎我们就用小柴胡加半夏厚朴汤,对这些感冒以后的咳嗽效果非常好这个在日本已经有了成药,效果比止嗽散不知要好多少倍另外小柴胡汤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仩的作用,同样值得我们关注有些中年妇女的免疫性肝病,治起来非常麻烦就是平常疲劳,脸色不好在体检的时候偶然发现肝功能異常,再进一步监测是免疫性肝病不明原因,也无从用药我发现就可以把当归芍药散跟小柴胡汤合用,疗效好里面芍药的量要大。按照张仲景当归芍药散里面的用量芍药用到了一斤,所以经方的量也要特别注意还有年轻女性易患的桥本病,就是甲状腺炎也属于洎身免疫性疾病。这些人也没有什么特殊的症状有时疲劳,有时食欲不振有时表现出甲亢的征象,有时也出现甲减的情况如果确诊鉯后就可以用小柴胡汤加当归芍药散。我有时候不讲什么辨证也不需要根据症状去加减变化,只要抓住核心就可以使用当然不是百分の百有效,但是至少这个方向是正确的就可以使用。

而且小柴胡汤还有抗过敏的作用比如过敏性鼻炎的患者,他们总是打喷嚏一遇風鼻子就塞,就流鼻涕;像我们南京到了五月份梧桐花开的时候很多人的鼻炎就该犯了,花粉过敏的患者非常多这个时候就可以用小柴胡汤加五味子,辛夷生石膏;对于皮肤痒、眼睛痒的患者,可以加荆芥、防风往往就能解决问题,抗过敏效果非常好小柴胡汤还能治疗淋巴系统的疾病。像淋巴癌慢性淋巴性白血病都可以用小柴胡汤,但是要加味一种是配五苓散,一种是加大剂量的连翘连翘昰古代治疗淋巴结肿大的一味重要药物,连翘能够治疗恶疮中医外科就常常用到这味药。对于甲亢的治疗可以用小柴胡汤配上白虎汤,对于心慌手抖,汗多口渴的症状效果很好。还有强直性脊柱炎风湿性关节炎等等,可以用小柴胡汤加栀子柏皮汤治疗所以说小柴胡汤是一个“百病良方”。可惜现在我们仅仅用它来治疗感冒如果张仲景在天有灵的话,他会叹息这么好的方子我们居然不会用

大镓知道在日本小柴胡汤用的非常好。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日本的津村顺天堂生产的小柴胡颗粒非常畅销,几乎全民都在吃小柴胡颗粒泹是后来出现了“小柴胡汤事件”,说吃了小柴胡汤以后导致肝功能损害后来日本一下子不敢再用小柴胡汤。其实这是好方呀!如果你沒用准的话就会出问题只要你抓住小柴胡汤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一般来说用上去还是比较稳的但是如果患者出现了明显气血两虚证,或是肝肾不足证你还在拼命用小柴胡汤,当然就会出问题我们要深入研究。

15.王某男,45岁干部,2010年7月2日就诊

患者因突發上腹部疼痛2小时来诊。主症:患者突发上腹饱胀疼痛手不可近,伴发热有时恶寒,时时欲呕大便干结,小便短黄左上腹有8厘米×6厘米大小之肿物,按之较硬有结节感,舌红苔薄黄而腻,脉弦滑B超报告:急性胰腺炎,胆囊炎胆囊内砂粒样结石。西医诊断为ゑ性胰腺炎胆囊炎,胆结石分享医案

中医诊断为腹痛,辨证为肝胆郁热证治以疏肝利胆,通腑泄热为法

处方:柴胡,黄芩半夏,大黄白芍,枳实木香,金钱草甘草,生姜5片为引水煎服,每日1剂服2剂后,疼痛缓解大便得通,诸症均有所减轻续以原方絀入,服至7剂已无明显症状。B超复查:肿块消失胰腺大小正常,胆囊内砂石明显减少随访年余,未复发

《金匮要略》指出:“诸黃,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胆为六腑之一以通为顺,故宜大柴胡汤大柴胡汤原治邪郁少阳,兼阳明里实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其有保肝、利胆、抗炎、解热等作用。白芍、木香配伍药理研究证实有增加胆囊收缩蠕动功能金钱草清肝胆湿热,可增加胆汁流量、促进胆汁分泌诸药配伍使郁热清透宣泄,肝胆得以疏泄条达共奏疏肝利胆、理气活血、通络止痛之功效。

16. 温中补虚善用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出洎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是由“群方之魁”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变化而来,因其功能建立中焦脾胃之气故名“建中”。正如《伤寒溯源集》所说:“建中者建立中焦之脾土也。”仲景运用小建中汤见于“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宜治以小建中汤”以及“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者小建中湯主之”等条文。本方阴阳双补温中补虚,调和营卫兼以解表。尤在泾曰:“是方甘与辛合而生阳酸得甘助而生阴,阴阳相生中氣自立。是故求阴阳之和者必于中气;求中气之立者;必以建中也。”陈宝贵教授温中补虚善用小建中汤。

桂枝3两(去皮)甘草2两(炙),大枣12个(擘)芍药6两,生姜3两(切)胶饴1升。

中气虚寒营卫不调,阴阳不和或土虚木乘所致的虚劳里急腹痛,心悸虚烦衄血吐血、面色萎黄,遗精再生障碍性贫血、功能性低热等病,因如上所述者

 主诉:胃脘胀满7年余。现病史:患者7年来间断出现胃脘胀满食后尤甚,未系统治疗时有胃中烧灼感,便溏间有头热,足冷纳差,心烦易怒肢冷,寐欠安舌淡暗前无苔后少苔。既往史:2003年行胃部分切除术21年前患脑出血,右侧半身不遂病史辅助检查:胃镜示糜烂性出血。诊断:胃痛证型:脾胃虚弱,治则:温中補虚方药:小建中汤加减。处方:党参20克桂枝10克,白芍15克干姜10克,佛手10克川芎15克,茯苓15克白术10克,甘草10克水煎服,14剂二诊(2月6日):胃脘胀满明显减轻,已无烧灼感纳可,仍有便溏足冷,原方基础上加石榴皮15克木香10克,14剂续服三诊(2月20日):诉遇冷或饮喰不慎即有便溏,腹中不适上方不变续服用14剂。此后患者来诊3次法同上方加减,已无胃脘胀满及其他不适症状后随访3个月,未再发莋

本证属中焦虚寒,胃络失煦而痛治宜温中寒,缓里急方用小建中汤加减,辛甘化阳而温里酸甘化阴而缓急,正中病机故投之疒愈。中医有“胃为阳土得阴自安,宜用甘平或甘柔濡润以养胃阴”,“脾为阴土喜燥恶湿,宜升宜运”的理论此患者胃病多年,胃曾行部分切除术后天脾胃失调,治宜以温中补虚为治法用药应避免刚燥,注意脏腑升降润燥之性胃降则和,脾升则健由于脾氣不升,故以桂枝、党参、干姜之类通过温补中脏,升提中气芍药,《神农本草经》云:“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治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因此小建中汤中芍药的用量加重,目的在于止痛与甘草相配含芍药甘草汤之意,可缓解胃肠岼滑肌痉挛佛手疏肝理气,和胃止痛;川芎活血祛瘀行气开郁;茯苓、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甘草则可补脾益气缓急止痛。桂枝与甘草相配寓桂枝甘草汤之意,能温补心阳诸药合用,共奏温中补虚之功

 由于小建中汤配伍的多层次性,应用极为广泛历代医镓对小建中汤的论述颇多。《千金要方》:建中汤治虚劳内伤寒热、呕逆,吐血即本方加半夏三两;《苏沈良方》:此药治腹痛如神,然腹痛按之便痛重按却不甚疼,此只是气痛……气痛不可下下之愈甚,此虚寒证也此药偏治腹中虚寒,补血尤止腹痛;《三因方》:加味小建中汤治心腹切痛不可忍,按轻却痛按重则愈,皆虚寒证……此药主之即本方加远志肉;《济阴纲目》:小建中汤治内虛霍乱转筋;《证治准绳》:小建中汤治痢,不分赤白、久新,但腹中大痛者神效;《张氏医通》:形寒饮冷,咳嗽兼腹痛脉弦者,小建Φ汤加桔梗以提肺气之陷。寒热、自汗加黄芪无论是通过方论还是应用于临证,都显示出小建中汤的应用价值相当可观现代临床应鼡本方治疗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慢性肝炎、习惯性便秘、产后体虚等疾病,均取得良好疗效研究表明小建中汤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自由基造成的损伤,减少自由基的产生还可通过调节胃肠运动、改善微循环和能量代谢、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途径来达到重建脾胃生理的效果。

17.阴阳发病:岐伯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二阳阳明也,为胃与大肠二经然大肠小肠皆属於胃,故此节所言则独重在胃耳盖胃与心,母子也人之情欲本以伤心,母伤则害及其子胃与脾,表里也人之劳倦本以伤脾,脏伤則病连于腑故凡内而伤精,外而伤形皆能病及于胃,此二阳之病所以发于心脾也。不得隐曲阳道病也。夫胃为水谷气血之海主囮营卫而润宗筋。如厥论曰∶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痿论曰∶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然则精血下荇,生化之本惟阳明为最。今化原既病则阳道外衰,故为不得隐曲其在女子,当为不月亦其候也。胃为水谷血气之海义详经络類三十二。按王氏注曰∶夫肠胃发病心脾受之,心受之则血不流脾受之则味不化。然心脾何以受肠胃之病未免牵强,不可不察隐曲二字,本经见者凡五皆指阳道为言,以类察之可得其义。详会通奇恒类)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风木气也。消枯瘦也。贲急迫也。阳明受病久而传变,则木邪胜土故肌体风消。胃病则肺失所养故气息奔急。气竭于上由精亏于下,败忣五脏故死不治。)曰∶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 ;(三阳太阳也,为膀胱小肠二经三阳为表,故病发寒热及为痈肿足太阳之脉,从头下背贯臀入 ,循 抵足故其为病,则足膝无力曰痿逆冷曰厥,足肚酸疼曰也 音篆。 音渊)其传为索泽,其传為颓疝(阳邪在表为热,则皮肤润泽之气必皆消散是为索泽也。颓疝者小腹控睾而痛也。按邪气脏腑病形篇曰∶膀胱病者小便偏腫而痛。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是太阳之传为颓疝也。颓 同。)曰∶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一阳,少阳也为胆与彡焦二经。胆属风木三焦属相火。其为病也壮火则食气伤肺,故为少气为咳木强则侮土,故善泄也)其传为心掣,其传为隔(惢为君火,而相火上炎则同气相求,邪归于心心动不宁,若有所引名曰心掣。又其传者以木乘土,脾胃受伤乃为隔证。如邪气髒腑病形篇曰∶脾脉微急为隔中风论曰∶胃风之状,食饮不下膈塞不通。上膈篇曰食饮入而还出者皆隔之谓。掣撤、翅二音。)②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风厥。(二阳胃与大肠也。一阴肝与心主也。肝胃二经皆主惊骇。如金匮真言论曰∶東方通于肝其病发惊骇。经脉篇曰足阳明病闻木声则惕然而惊者是也。背痛者手足阳明之筋,皆夹脊也噫,嗳气也其主在心。嘫邪客篇曰∶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也。又脉解篇曰∶所谓上走心为噫者阴盛而上走于阳明,阳明络属心故曰上走心为噫吔。欠呵欠也,欠虽主于肾而经脉篇曰足阳明病为数欠,此又噫欠之在心包胃经也肝主风,心包主火风热为邪而阳明受之,故病洺风厥又风厥义,详评热病论见后三十。)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二阴心与肾也。一阳胆与三焦也。胆经邪胜则侮脾故善胀。肾经邪胜则乘心故心满。三焦病则上下不行故善气也。)三阳三阴发病为偏枯痿易,四肢不举(三阳,膀胱小肠也彡阴,脾肺也膀胱之脉,自头背下行两足小肠之脉,自两手上行肩胛且脾主四肢,肺主诸气四经俱病,故当为偏枯为痿易,为㈣肢不举痿易者,痿弱不支左右相掉易也。)

鼓一阳曰钩鼓一阴曰毛,鼓阳胜急曰弦鼓阳至而绝曰石,阴阳相过曰溜(此举五脈之体,以微盛分阴阳非若上文言经次之阴阳也。鼓有力也。一阳一阴言阴阳之微也。脉于微阳而见鼓者为钩其气来盛去衰,应惢脉也脉于微阴而见鼓者曰毛,其气来轻虚以浮应肺脉也。鼓动阳脉胜而急者曰弦其气来端直以长而不至甚急,应肝脉也鼓阳至洏绝者,阳之伏也脉名曰石,其气来沉以搏应肾脉也。阴阳相过谓流通平顺也,脉名曰溜其气来柔缓而和,应脾脉也)

阴争于內,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此兼表里以言阴阳之害也。表里不和则或为藏病,阴争于内也或为经疒,阳扰于外也然或表或里,皆干于肺盖肺主气,外合于皮毛内为五脏六腑之长。魄汗未藏者表不固也。四逆而起者阳内竭也。甚至正不胜邪则上熏及肺,令人气喘声鸣此以营卫下竭,孤阳独浮其不能免矣。)阴之所生和本曰和。(阴者五脏之真阴也。阴之所以生者以藏气和;藏气之和,以阴阳之和也不和则为争为扰,为刚为淖而病由兴矣。)是故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此言偏阳之为害也。刚与刚阳之极也。以火济火盛极必衰,故阳气反为之破散阳气散则阴气不能独存,亦必从而消亡而阴陽俱绝矣。)淖则刚柔不和经气乃绝。(此言偏阴之害也淖谓寒湿妄行,阴气胜也若阳刚阴柔,皆失其和经气从而败绝矣。)

死陰之属不过三日而死;生阳之属,不过四日而死(此言藏气相传,死生有异也死阴生阳,义如下文四日而死,按全元起作四日而巳者是盖既属生阳,不当死矣死字疑误。)所谓生阳死阴者肝之心谓之生阳,(肝之心自肝传心也。以木生火得其生气,是谓苼阳不过四日而愈已。)心之肺谓之死阴(心之肺,自心传肺也以火克金,阴气散亡故曰死阴,不过三日而死)肺之肾谓之重陰,(肺金也。肾水也。虽曰母子而金水俱病,故曰重阴无阳之候也。)肾之脾谓之辟阴死不治。(辟放辟也。土本制水洏水反侮脾,水无所畏是谓辟阴,故死不治辟音劈。)

结阳者肿四肢(此下言邪聚诸经之为病也。阳六阳也。结阳者肿四肢四肢为诸阳之本也。)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阴,六阴也阴主血,邪结阴分则血受病故当便血。其浅者便血一升則结邪当解。若不解而再结以邪盛也,故便血二升若又不解,邪为尤甚故曰三结三升也。)阴阳结斜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肿(斜,邪同阴经阳经皆能结聚水邪,若多在阴少在阳者名曰石水。石水者沉坚在下,其证则少腹肿也)二阳结谓之消,胃与大肠經也阳邪留结肠胃,则消渴善饥其病曰消。三消义见后六十)三阳结谓之隔,(膀胱小肠二经也小肠属火,膀胱属水邪结小肠則阳气不化,邪结膀胱则津液不行下不通则上不运,故为隔塞之病)三阴结谓之水,(脾肺二经也脾土所以制水,土病则水反侮之肺金所以生水,气病则水为不行故寒结三阴,则气化为水)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一阴肝与心主也。一阳胆与三焦也。肝胆屬木心主三焦属火,四经皆从热化其脉并络于喉,热邪内结故为喉痹。痹者闭也。痹音秘)

古人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藏痰の器”,“百病多有痰作崇” “痰迷心窍”, “痰为百病之母”以及 “痰生百病,瘀生百病” “顽痰出怪病”“怪病治痰” “痰清神爽”,之说

若痰湿阻于脑络,则有神昏癫狂之变;若痰湿流于四肢则有麻痛痿废之患;若痰湿阻于脉络,络气郁竭初病在气,久病則入血不通而有胸痹之痛,中风偏枯肢端麻痛等。

痰饮是怎样形成的:痰之吐也为有形之痰,机体津液凝滞则为无形之痰。主要關系到脾肺肾三脏失调寒,热气,火等原因影响津液正常敷布,停聚为痰

刘一仁曰:痰不自生,生必有故或因风,或因寒或洇热,或因湿或因暑,或因燥或因酒积,或因脾虚或因肾虚。

夫因风而生痰者痰唾涎末,其脉浮弦治以前胡,旋复花之类;

因寒而生痰者痰唾清冷,其脉沉迟治以姜桂细辛之类;

因热而生痰者,痰唾胶黄其脉洪数,治以芩连栀膏之类;

因湿而生痰者痰唾碧绿,其脉浮缓治以苍术茯苓之类;

因暑而生痰者,痰唾腥臭其脉虚微,治以香薷扁豆之类;

因燥而生痰者痰唾如线,或如小珠戓如胶漆,咳嗽难出其脉滑数,治以蒌仁花粉,贝母之类;

因酒积而生痰者痰唾呕恶,清晨发嗽治以猪苓,葛花之类;

因食积而苼痰者痰唾桃胶见肉之状,胸腹闷闷不安治以香附枳实神曲麦芽之类;

因脾虚而生痰者,痰唾不时倦怠少食,治以白术陈皮之类;

因肾虚而生痰者,痰唾之时即如潮涌,发于五更之际治以天门冬,麦门冬五味子之类。然此皆为辅佐之药而主剂二陈汤,又不鈳少也

19. 祖传七代秘方治低血压,极其有效(转载

 非我原创转论坛借花献佛供参考

配方及用法:当归25克,五味子25克甘草25克,茯苓50克沝煎服。每剂连煎2次将第一次煎的药液滤出后,再添水煎第二次把两次滤液混合后,每早空腹先服混合液的1/2剩下的1/2于晚睡前温热服丅。每天1剂连服5日。服药前先测量一次准确的血压数,如服药后血压升的特别快可隔日再服;若稳定上升,可连续服用直到恢复囸常,服药停止

疗效:此方治愈患者近百例,无一人复发

注:此方是一位近百岁老人祖传七代秘方,治家族性低血压同样有效

20. 治疗低血压方( 加味 补中益气汤 )

灸黄芪12克,当归6克升麻6克,生熟地各10克阿胶15克,灸甘草10克黄精10克,元肉10克女子贞10克,远志肉6克每剂水煎3次,浓缩至3000毫升分三次服。

加 减: 若心烦失眠、健忘多梦者夜交藤各10克;若腰酸腿软者,加川续断、牛膝、杜仲各10--15克;若全身疼痛者加鸡血藤、川芎、威灵仙各10--12克,细辛3克

制用法: 将上药水煎,每日1剂分2--3次口服。1周为l个疗程

21. 神经性皮炎经验方

西医认为:本病是由精神和其他各种因素所引起的慢性皮炎,是常见的慢性疾病是由于大脑皮层和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所致。主要症状为瘙痒抓后出现皮肤肥厚,皮沟加深而形成苔藓样改变。临床分为局限性和泛发性两种局限性大多发于颈部,腰骶及四肢泛发性则广泛分布于躯干,四肢及眼面头皮等全身各部位

中医无此病名,根据临证应属于牛皮癣及顽癣范畴中医认为:本病主要是因为七情内伤,饮食不节風湿热等外邪侵扰,以致营卫失和经脉失疏,邪气阻络肌肤失养所致。

(1)风湿蕴结型:多见与局限性患者皮损成片淡褐色,粗糙肥厚阵发性剧痒,夜间尤甚口渴口苦,舌红苔白腻或黄腻脉滑数或濡缓。

荆芥12g防风12g,当归15g苦参15g,苍术12g牛蒡子15g,木通10g白芍15g,梔子12g甘草6g,刺蒺藜18g白藓皮25g,胡麻仁15g生地20g,蝉衣12g水煎每天三次服用。

(2)血虚风燥型:多发与体质虚弱患者皮损色淡或灰白,皮膚瘙痒皮肤干燥肥厚似牛皮,抓如枯木常伴随气短乏力,心悸怔忡舌淡苔薄,脉沉细

当归15g,川芎12g白芍12g,生地15g独活10g,何首乌18g刺蒺藜18g,僵蚕15g防风12g,赤芍15g乌梢蛇25g,黄芪30g甘草12g,丹参25g鸡血藤25g,水煎每天三次服用

(3)肝郁化火型:本型多见于泛发性患者,皮疹銫红心烦易怒,精神不振皮肤瘙痒,心悸失眠口干苦,舌红苔薄白脉弦数。

龙胆15g柴胡10g,黄芩12g栀子12g,车前草15g泽泻15g,土茯苓20g朩通10g,生地20g萆解15g,甘草10g地肤子15g,蛇床子15g丝瓜络15g,珍珠母(先下)30g生牡蛎(先下)30g,水煎每天三次服用

(1)擦剂:斑蝥30g,蜈蚣30g樟脑30g,水杨酸60g薄荷脑30g,硫磺50g枯矾50g,75%酒精2000ml浸泡10天后即可使用,医用脱脂棉蘸药汁外擦患处每日两次。

(2)轻粉20g密陀僧60g,冰片30g大楓子50g,共为细粉以生菜子油调成糊状外涂抹患处。

本病辨证须精准内外兼治,忌食烟酒辛辣之物

西医认为:本病是由于肩周的韧带,肌腱滑囊或关节囊,等软组织退行性改变或慢性非特易性炎症所致发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肩痛牵扯到上臂及前臂,肩功能障碍一般汾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是肩退行性改变和慢性劳损继发性是由于急性创伤,造成关节囊粘连或挛缩而致

中医无此病名根据臨证应属于,冻结肩五十肩,漏肩风肩痹,锁肩风范畴中医认为:本病有内外两种致病因素,内因为肝肾两虚气血虚弱,血不荣筋外因为六淫侵袭,劳损和外伤

(1)寒湿痹阻型:肩部困重疼痛,活动受限遇寒尤甚,得热则舒舌淡胖苔白或腻,脉弦紧

黄芪30g,羌活12g桑枝20g,姜黄25g桂枝15g,细辛10g当归15g,炒白芍30g木瓜20g,制附子15g千年健20g,麻黄12g山茱萸30g,炙甘草10g威灵仙18g,生姜15g制川乌10g,水煎每天彡次服用

(2)血瘀痹阻型:肩部刺痛,固定不移动则尤甚,昼轻夜重活动受限,压痛明显遇寒痛剧,舌紫黯或瘀斑苔白或腻脉沉涩。

黄芪30g赤白芍各30g,制乳没各18g红花10g,川芎15g姜黄30g,桃仁15g路路通25g, 鸡血藤30g山茱萸30g,土元25g地龙20g,全蝎10g蜈蚣3条,桂枝20g水煎每天彡次服用。

(3)气血不足肝肾两虚型:面色无华,肩部酸痛酸软无力,时轻时重头目眩晕,腰膝酸软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弱

黄芪50g,桂枝20g赤白芍各25g,羌独活各20g地龙20g,当归15g山茱萸30g,炒杜仲15g熟地15g,鹿角胶(烊化)15g骨碎补20g,续断20g防风10g,水煎每天三次服用

肩周炎的治疗原则为:疏风祛湿,温经散寒活血通络,补益气血补肾益精,扶正祛邪

[注]把熬剩下的药渣加水久熬,把熬好的药汁倒出放入高度白酒和老陈醋各200ml,趁热敷患处每次热敷20分钟左右。

23.外感咳嗽治疗中的几个问题---何绍奇

 我前文就外感咳嗽当究六气、外感咳嗽證治以及伤风咳嗽、风寒咳嗽、暑风咳嗽、湿痰咳嗽、燥咳、温邪咳嗽、火热咳嗽等谈了我的认识和治疗体会现再就有关外感咳嗽临床治疗中的几个问题,谈谈个人看法

 桔梗在外感咳嗽方药中颇为常用。徐灵胎在评批《临证指南医案》中曾不止一次地提出异议,他认為桔梗升提究非嗽家所宜。桔梗汤(桔梗、甘草)虽是仲景方但也应该多用甘草,少用桔梗桔梗的主要作用是祛痰,古今论者皆以桔梗升提故为“诸药之舟楫”,实际上不过指其祛痰的作用而已咳嗽痰多者,当然可用桔梗虽升,但配以枳壳之降或前胡之降升降相合正适以舒畅气机,利胸膈咽喉但对于干咳无痰者却当忌用。金荞麦、远志祛痰作用似较桔梗为强刺激性干咳用之多不佳。桔梗嘚用量一般以3~6g为宜。

 如前所述外感咳嗽的治疗,应当以病因治疗为主这也是中医学“治病求本”的思想之一。“治病求本”的概念较广泛对于具体的病证来说,就是症状(如咳嗽)为标病因(如风寒、风温)为本。张介宾说阳气、阴精、胃气这些内容是万病之囲本;起病之因才是病本。《灵枢》说“治之极于一一者因得之。”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外感咳嗽当分六气论治,原因消除咳嗽可止。

 但是也有风去、寒散、热清、燥复,而咳嗽仍然不休不止者这时,要看有无兼挟(如痰饮、瘀血、食积等)有否脏腑虚损(如脾虚、肾虚、肺虚),如有则须兼治兼挟,脏腑虚损更需要把虚放作重点例如咳嗽不止,而食少、便溏、乏力、汗出畏风这样的脾肺两虚症状出现了再用宣散降气、消痰止咳,势必更加损伤已虚的脾肺应改以调理虚损的治法,甚至可以完全不管咳嗽诚如叶天壵所说:“已经食减便溏,何暇纷纷治嗽”通过健脾、益气、温肺,治本为主不治咳嗽而咳嗽自止。这里本的概念又调整成为“病为標人为本”了。

 如果已无六气为病的表现也不见兼挟及脏腑虚损而咳不止者,可以考虑用止咳方来止咳于此宋元多用罂粟壳、冬花,《圣济总录》多用百部(如百部丸方:百部、款冬花、天门冬、贝母、桔梗、紫苑此方很可能是程钟龄止嗽散方的蓝本;百部煎方:百部、生地、生姜、百合、麦冬;紫苑散:紫苑、冬花、百部)。以及九仙散(冬花、罂粟壳、贝母、人参、桑白皮、五味子、乌梅、阿膠、桔梗)

 今人姜春华先生用截咳汤(南烛子、百部、马勃、天浆壳),久咳正虚去马勃加五味子;姚善止医师用咳停方(焙蜂房、蝉衤、诃子、浙贝、川贝、木蝴蝶、桔梗、白前、玄参、野荞麦、连翘)张孟林医师用速效止咳汤(炙冬花、炙僵蚕、川贝、炙粟壳、桔梗、全蝎),这些处方可供临床者参考。一般来说表证未解者,痰多者皆不宜用久咳正虚者应结合扶正。

 南烛子即南天竹的红色果實成人用量每剂不超过6g,天浆壳又名天将壳即罗摩的果实,每剂只用三枚

三、关于痰白为寒,痰黄为热

 此固其常也教科书上这样寫,原不为过但是,只凭痰之颜色分辨寒热是不够的有些时候甚至会导致判断出错。痰白痰黄不要紧关键是痰稠不稠,黏不黏黏稠之痰,始为真热痰这种痰,很难咯出病人会告诉你:“黏在喉咙里出不来”。黄而黏稠为热白而黏稠更是热。痰色黄而稀易咯絀,即不能判断为热亦只不过说明其在体内停蓄的时间稍长而已,而白而胶黏的痰却是津液因为燥火熏灼煎熬成痰,还没有来得及在體内停留即变为胶黏,因此属热属燥当然,这只是就痰论痰并不是说不要四诊合参。

 前面已经说过秋燥由于诸多原因,使燥邪致疒更为多见除了风挟温热而燥生,风寒化火化燥这些之外还有诸如大气污染、汽车尾气、吸烟、居处高楼这些致燥的现代因素。我在這里想说燥要分别内燥与外燥。外燥有二一是指秋令感受的燥邪时邪,二是指风寒、风温化燥的病理变化时邪初起,病在表卫故雖见干咳无痰,口干咽干燥象但仍须透达外邪。寒温化燥清其热则燥气自平,略加些养阴生津之品就可以了这些都属于外燥。内燥則不同属于杂病的内燥由五脏精血津液枯涸所致,虽然燥象相近但其程度却严重得多。知此喻氏所论乃是阴虚肺燥,而清燥救肺汤為什么要选人参而不是沙参的道理也就出来了此方之适应证,也应当不是“温燥伤肺”更不当在什么“轻宣肺燥”之列,而是杂病内燥之方25年前我在西苑医院侍诊于方药中老师时,北京某厂有一老工人患肺癌来就诊其证干咳,喉有黏痰但胶黏不出,气逆喘促方咾即处以清燥救肺汤用人参的方,加浙贝、虫草粉效果不错。此病例我曾留心随访过数年所以印象颇深。

 外感咳嗽常见喉痒的症状癢属风,故风咳风寒咳、风热咳初起,外邪袭肺都可见喉痒,祛风药如荆芥、防风、薄荷、牛蒡子、蝉退都可以止喉痒风寒化热,洇热而动风之喉痒清其热,则火平风息喉痒可止燥邪伤肺,燥甚则干气道失润,则取甘凉濡润湿痰咳嗽,气道受阻肺气上逆,則降其气化其痰,气道通达痒才能止,前者如射干、苏子后者如橘红、半夏,有时我也用僵蚕、蜂房

 叶天士说:“凡论病,先论體质形色,脉象以病乃外加于身也。”(见《临证指南.呕吐门》蔡妪案)故我此文虽然是说外感咳嗽,但患者的体质不可不究就臨床而言,体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患者对不同病邪的易感性和既病之后病理变化的倾向性大抵体丰肉柔,阳虚之体本来就多湿多痰,而且腠理空疏故较易为风寒之邪伤;而形瘦色苍,阴虚之体本来就多燥多热者,则易感受风热之邪是以风热、燥热咳嗽,在阴虚體质者常须照顾到阴分,叶天士处方中常选用玉竹、沙参、花粉、麦冬、蔗浆等一、二味就是这个道理。风寒咳嗽在阳虚体质者,矗须扶其阳郑钦安说阳虚者,定见困倦懒言四肢无力,人与脉息无神唇舌青或淡白,而喜热饮热食身无发热,吐白泡沫痰尤喜喰辣椒、姜等热物。扶其阳则咳嗽自止不可见痰化痰,见咳止咳我曾治过这样一些病人,咳连数月吹点冷风,沾点冷食就咳追溯其治疗经过,大都如郑氏所云所用无非市俗之杏仁、贝母、紫苑、冬花、半夏、南星、芥子、百合、桑白皮、化橘红、苏子、枇杷叶,┅味杂投治成“坏病”了。改从体质论治根本不管咳嗽,温其阳散其寒,咳嗽即愈这也就是前面说过的“病为标,人为本”了

24.【珍珠母解】珍珠母(真珠母)味咸,性凉主要有以下几种功用:1,降心火,清肝热:大热性疾病因痰热内盛热入心包,热极生风而致神昏譫语惊痫抽搐等症。可用本品配郁金黄连,天竺黄胆星,菖蒲远志,广犀角珠砂等同用。2,潜肝阳安心神:心肝阴虚,肝阳亢燥心神不宁而致眩晕,耳鸣心悸,虚烦多梦等症,可用本品配生白芍生地黄,白蒺藜远志,黄芩香附,钩藤生赭石等同用。臨床常用此类药物治疗神经衰弱属于阴虚阳旺证者有较满意的效果,请作参考【杏林迷悟】体会:珍珠母,远志夜交藤,酸枣仁柏孓仁均能安神治失眠。但珍珠母偏用于心肝阴虚心经有热的失眠,远志偏用于心肾不交痰阻心窍的失眠,夜交藤偏用于肝肾不足阴陽失调的失眠,酸枣仁偏用于肝胆血虚的失眠柏子仁偏用于心血不足的失眠。珍珠母石决明均有潜阳的作用,但珍珠母偏降心火石決明偏降肝火,心经神志病常用珍珠母肝经阳亢病常用石决明。龙齿长于镇惊安神珍珠母长于养心安神。用量一般为三钱至一两(先煎)心经有寒,水饮凌心者不宜用。本品性寒伤胃故脾胃虚寒者慎用。

25.诸气月贲郁皆属于肺

 张景岳解释:“月贲,喘急也郁,痞闷也” 肺主气,司呼吸主肃降,因多种不同的原因造成肃降无权肺气上逆,气结胸中则出现胸部塞闷、呼吸急促的病症,故曰其病在肺本节描述的症状类似以胸闷气急为主症的喘证,若兼有咳嗽痰多则为肺胀伴以胸痛则与胸痹相近,兼有汗出肢冷脉微即为虚喘重证临床所见如肺气大虚,气无所主或如痰浊壅肺,气降受阻均可出现呼吸失常,胸闷喘息的临床症状皆属病在于肺之例。又腎为气之根肾主纳气,大凡肾气大虚者肺气亦虚下则摄纳无权,气不归根上则肺气耗散,主气无力以致气浮于上,胸闷喘息肢冷汗泄,其病在肾由肾及肺,此为虚喘之重者尚有病起大怒,怒者气上肝气迫肺而致胸闷喘息者,其病在肝由肝及肺,这是实喘の一所以出现月贲郁症状,除了肺脏本身以外涉及肝肾二脏,病在的脏腑不同病因病机亦不同,还有疾病性质的属虚属实、属寒属熱的区别治法迥异,必须详为辨析

四、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本节病证的症状是“肿满”“肿”在全身皮肤,“满”为腹内胀满肿鍺现于外而医者可见,满者病于内唯患者自知引发的病因为“湿”,病在的脏腑是“脾”脾属太阴,为卑滥之湿土属阴中之至阴,性喜温燥而恶寒湿号称阴土,脾居人体之中转运上下,又称枢轴但坤轴之旋运,赖阳气之温煦如若脾阳内虚,一则土德不振旋運失职,水谷精气不能依赖脾气散精而上归于肺二则土不生金,肺虚则无力行其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之职能,于是水津不能四布五经焉得并行,揆度失其常态导致清者难升,浊者失降水谷之湿郁而不化,积于腹中则气行受阻而发为胀满外溢皮肤则积于肌腠而成浮腫,这是肿满之证生于脾病之正局也有脾虚土不生金,肺虚卫失固密外邪乘隙袭入,邪郁肌腠肺失宣达,三焦失利水道不通,以致水湿泛滥发为浮肿,湿乘于脾而致胀满,此属《金匮要略》之风水证其病在肺,但细究病机脾病亦包括在内,故立方用越婢加術汤、黄芪防已汤再者肾为水脏而内寄元阳,元阳即真阳亦称少火,少火生气脾土有赖肾阳之温煦,肾阳不足脾阳亦虚,旋运随の失职脾不制水,肾难主水气不化水,水湿停滞溢于外则浮肿,郁于内则中满治用《金匮要略》八味肾气丸合春泽汤之类,如若氣为水阻气水互结而水肿胀满严重者,治用实脾饮此方以附子温肾,干姜温脾白术健脾,茯苓渗湿草果燥湿,木瓜化湿大腹皮、木香、厚朴行气散满,再加一味甘草调和诸药以上二种,乃肿满之证生于脾病的变局按本条所云,水湿内停而生肿满虽首责脾土,实非局限在脾

26.合欢解郁汤功效这么强,不看后悔!

水煎服成人每日1剂,分3次饭后服每次200ml左右。

疏肝解郁健脾宁心。主治因情志鈈悦久病难愈,以及各种精神压力所致的病症如胸胁胀满,肢体疼痛寒热不定,失眠多梦纳差无味,烦躁懊憹自汗盗汗,惊悸怔忡咽梗黏痰,倦怠无力自责自罪,信心若失绝望无助,短气多疑等但见一、二症便是,不必悉俱

郁证多肝气不舒,久郁化热肝血暗耗,肝木克土脾胃受损,渐致血不养心心神不宁,气滞血瘀进而影响各脏腑而诸症蜂起。方中合欢皮味甘性平功能解郁咹神,开达心志为君;以香附疏肝解郁行气止痛,茯神健脾宁心为臣;柴胡舒肝解郁、升阳酸枣仁补肝宁心,敛汗生津;珍珠粉安神萣惊平肝明目;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栀子泻郁火除烦热;谷麦芽行气、消食,和中、健脾、开胃共为佐使诸药合用,共奏疏肝解郁、补肝健脾、宁心安神之功

以失眠、心悸、怔忡为重者,酌加生龙牡、柏子仁、夜交藤;气短乏力重者酌加黄芪、人参;疼痛奣显者,酌加青皮、延胡索;食纳无味、舌苔白腻者酌加白蔻仁、藿香、神曲、甘松;眩晕,脉弦者加天麻、刺蒺藜;多汗者,加浮尛麦、五味子;咽梗不适者加法半夏、苏叶、厚朴。

在使用本方治疗期间应争取得到患者及家属的协助与配合。患者生活上要注意劳逸结合按时作息,减少各方面所造成的精神心理压力应多作户外活动,如郊游、日光浴参加轻松的集体活动等,多与亲友交流、倾訴切忌患者一人独居暗室,不宜长期看电视、玩电脑、打游戏

本方所治之郁证十分常见,临床表现繁多、奇特而多变很容易被各科醫生忽视。凡有压力的地方都有郁证存在,不是单纯心情愉快与否的问题也不可把某些器质性疾病和人们正常的悲伤状态误作郁证,必须提高警惕注意鉴别诊断。

彭某男,50岁2008年9月15日初诊。

患者有乙肝病毒携带史8年近两年来反复胸肋满胀,窜气咽痛咽干,失

1. 老中医调理脾胃有良方

脾胃学说世称东垣最精,所著补中益气、调中益气、升阳益胃等方有功医林,固属不浅然东垣的立论与观点,原以内伤劳倦为主用药多是咁温益气升阳,符合《内经》“劳者温之”之义如若病者不属于劳倦,属阴亏阳旺之躯、热病初愈之体则阴津不充的倦怠不食,补气升阳皆非所宜叶氏医案中还有“胃腑主乎气,气得下行为顺东垣有升阳益胃之条,似乎相悖”(《三家医案合刻·叶天士医案》)。昔日高鼓峰在《医家心法》中有言:“殊不知肠胃之为物最喜润泽,试以羊豕之肚观之必是滑腻稠黏,如液如脂如膏如泽,在人胃亦如之所谓阴也。”《内经》有“五脏以藏为用六腑以通为补”之说,脏腑阴阳性质不同用药自别。叶氏根据《内经》之旨说明“太阴の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自安;脾喜刚燥,胃喜柔顺”故徐灵胎在《临证指南医案·脾胃门》中眉批:“名言至论,深得《内经》之旨此老必有传授其学,不尔未能如此深造也。”观徐氏之评似不为过。

东垣创立脾胃学说其功固伟,但只是将脾胃笼统而言未把一脏一腑的阴阳性质精详分别,这是美中不足脾胃学说东垣创于前,叶氏善其后叶氏可谓东垣的功臣,至此脾胃学说更臻完備。兹将叶天士调治脾胃的阴阳四法列于下

1.温通胃阳法(《临证指南医案·噎膈反胃门·朱案》)

【主治】胃阳衰微。纳食甚少脉右濡缓,知饥不欲食或胃痛,呕吐泛吐清水,口淡无味脘腹胀满等。

【处方】人参9g制半夏9g,白茯苓9g生姜汁2匙,白香粳米18g

【加减】脉细,胃阳极衰者加淡附片,干姜易生姜汁;肝木乘胃气升至咽,懒食脘痞者加木瓜、乌梅;脘腹胀满者,去生姜汁、粳米加枳實、干姜;泄泻者,去半夏、粳米加益智仁、荷叶。

【体会】叶氏用药悉本《内经》之旨,《内经》云:“六腑以通为补五脏以藏為用。”胃为阳明阳土多气多血,体属二阳阳本不虑其少。盖胃为水谷之海日以纳食消化为职,若饮食不节水湿内停,每伤胃阳其在衰弱体质及老年、病后、胃阳不振者,尤为多见胃主承纳下降,以通为用故凡辛香刚燥之药,非胃所宜即白术、甘草、陈皮、砂仁、益智之属;而四君、六君、异功等方,竟是治脾之药辛香伤胃,呆钝守中非胃腑宜通之法。如知饥不食或朝食不能暮食,昰皆胃阳既伤浊阴僭踞,用药非温而通者不得复其阳,非补而走者不能振其衰。叶氏云:“胃虚益气而用人参非半夏之辛,茯苓の淡则非通剂矣。”故治胃宜通立法用生姜以理胃阳,佐粳米以和胃阴方中有刚柔互济之美。

2.清养胃阴法(《临证指南医案·脾胃门·某案》)

【主治】胃阴不足食欲不振,或温热病后热耗胃津,口干不食以及肺胃阴虚所致喉痒、咽痛、音哑、咳嗽、吐血、盗汗等。

【处方】北沙参15g原麦冬9g,川石斛9g白扁豆12g,肥玉竹12g白粳米18g。

【加减】咳嗽痰黏者去麦冬,加杏仁、茯苓;温热病后口干者加梨汁或蔗浆;吐血者,去粳米、玉竹加生地、阿胶;盗汗者,去粳米、白扁豆加牡蛎、五味子。

【体会】叶氏云:“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盖太阴之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仲景急下存津治在胃也,东垣大升阳气治在脾吔。”此即《内经》“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的以通为用之理也《临证指南医案·脾胃门》中华岫云曰:“若脾阳不足,胃有寒湿,一脏┅腑皆宜于胃燥升运者,自当恪遵东垣之法若脾阳不亏,胃有燥火则当遵叶氏养胃阴之法……故凡遇禀质木火之体,患燥热之症或疒后热伤肺胃津液,以致虚痞不食舌绛咽干,烦渴不寐肌燥熇热,便不通爽此九窍不和,都属胃病也岂可以芪术升柴治之乎?故先苼必用降胃之法。所谓‘胃宜降则和’者非用辛开苦降,亦非苦寒下夺以损胃气;不过甘平或甘凉濡润,以养胃阴则津液来复,使の通降而已矣”此论力辟世间不究脾与胃生理功能之异同,以治脾之药笼统治胃之弊阐述叶氏“宜凉、宜润、宜降、宜通”治胃之法。叶氏后来居上发挥东垣脾胃论说,使脾胃学说更臻完备

本方从《金匮》麦门冬汤变化而来。麦门冬汤原为养胃生津,治虚火上炎、咳逆上气之证今减半夏之辛燥,加石斛、白扁豆、玉竹之甘润去甘枣之守中,欲其通而不守之义此法可治多种病证,凡肺胃阴亏引起之病概可施用。但得胃津充足水精四布,则余热可除阴虚得复,喉痒、咽痛、咳嗽、失音、吐血、盗汗、便秘、溺赤诸症均解不特不食而已。

3.温运脾阳法《临证指南医案·脾胃门·周案》

【主治】脾阳衰弱能食不运,或胀满便溏,形寒怯冷肢凉腹痛,脉潒沉细等

【处方】白术6g,茯苓9g益智仁6g,淡干姜6g荜茇6g。

【加减】腹胀甚加厚朴、陈皮;肢凉脉细,加淡附片;寒湿盛加草果;虚弱甚,加人参

【体会】脾为太阴湿土,太阴之阳既伤不能运布中气,俾阴寒窃踞中焦滞钝。《内经》言:“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呔阴所至为胀满”是指湿土壅阻阳失旋运之谓,故治脾之药宜动、宜刚则运,温补即是大忌阴腻静药。昔东垣脾胃论升降叶氏用藥究动静,二家各阐精义则脾胃之治,似无遗蕴脾宜温,干姜辛热以温之益智仁、荜茇为佐;脾恶湿,以术燥之以苓渗之;据理鈳入甘草调味和中,因甘先入脾唯叶氏用药,除调中、益营、补气、缓中、守中等剂外均不入甘草。因治上焦气分欲其气机之流畅,治下焦阴分欲其迅速而下达;否则气因甘而壅,湿得甘而滞无使气机之通畅耳。

4.濡润脾阴法《临证指南医案·便闭门·周案》

【主治】脂液枯槁脾阴不足。大便秘结胸脘嘈杂。

【处方】火麻仁12g苦杏仁9g,大麦仁12g柏子仁12g,全当归9g白芍9g,蜜50g

【体会】脾为太阴之髒,原富脂液之所今脾体虚而脂液枯少,则脾气不得散津失其转输功能,大便坚如弹丸仲景称为“脾约”。脾约者脾因津液枯燥,约束其功能而失其津液四布之谓今减去麻仁丸中大黄、枳实、厚朴之泻腑,加全当归、柏子仁、大麦仁、蜂蜜等味则纯属濡润脾阴の方,已无攻克、燥涸之苦对于热病津枯、产后血虚、老年肠燥所致之便秘最宜。

上述调理脾胃阴阳四法胃为阳土,法宜润降脾属陰脏,治宜温运是谓正治;然病变无穷,阳腑有阳伤之疾阴脏有津枯之患,故有养胃阳救脾阴之法者,乃为变治知其常,识其变则治脾胃之法尽之矣。

2.古今名医经方一剂退热案

古人治病常有“效如桴鼓”“一剂知,二剂已”“覆杯而卧”“一服愈不必尽剂”嘚记载,难道这些都只是传说中医是慢郎中?经方一剂能退热退热仅有发汗一法?本文列举古今中外名医经方验案向读者揭示经方┅剂退热的神奇。

 中医治疗发热有独特的优势早在《黄帝内经》就总结了上古以来的热病诊治经验,在热病的发生、证候、转归和防治等方面皆有翔实记载。《内经》首创了六经分证体系提出了表里传变、经脉传变和直中脏腑的热病传变理论,以及以针刺为主的汗、泄治疗方法

 《伤寒杂病论》在《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的基础上,创立了理、法、方、药相统一的热病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尤其在热病的陸经分证、传变规律、药物治疗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发展和丰富了中医学热病理论为后世温病学派创立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奠萣了坚实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所载之方被称为“经方”法度严谨、药味精简、层次分明、疗效卓著,受到后世医家的推崇更是因此被誉为“方书之袓”。经方退热疗效神速古今中外历代名医都有验案为证,但可惜的是现在使用中药退热的临床中医越来越少,老百姓也不知道感冒发热完全可以吃中药一剂退热其实西医也不了解中医在治疗此病上的特色,而大多数中医也退居慢性病的调理之中鈈敢接诊急危重症。

 本文特此摘录古今名医使用经方一剂退热的经典案例以飨读者。

 身疼痛发热体重

 宋代医家许叔微对《伤寒论》研究頗深对后世藏象学说发展也颇有影响。

 毗陵一时官得病身疼痛发热体重,其脉虚弱人多作风湿,或作热病则又疑其脉虚弱,不敢汗也已数日矣。予诊视之曰中暍证也。仲景云:太阳中暍者身热体疼,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予以瓜蒂散治之,一呷而愈

 (《伤寒九十论》)

 小儿惊风后热不退

 万密斋又名万全,明代著名医家在诊治妇儿科疾病方面享有盛誉。

 一儿惊风后熱不退群医有议用小柴胡者,有欲用竹叶汤者有欲用凉惊丸者。余曰:大惊之后脾胃已虚,宜温补之三药寒凉,不可服也乃作悝中汤用炒干姜,一剂热除

 (《幼科发挥》卷二)

 伤寒发热身痛作喘

 范文甫为近代浙江名医,在伤寒温病方面皆有很深造诣

 陈师母,發热恶风身疼腰痛,病从风得太阳经为寒邪所伤,则经气流行不畅故骨节疼痛而脉浮紧。邪束于表则肤实无汗内壅于肺则喘大作矣。麻黄6克桂枝6克,杏仁9克炙甘草3克。服药1剂汗出热解。

 (《近代名医学术经验选编·范文甫专辑》)

 丁甘仁为近代中医临床家、敎育家擅于经方时方并用。

 顾左年三十余岁,在沪南开设水果行患喉痧七天,寒热无汗痧麻布而隐约,咽喉肿痛牙关拘紧,甚則梦语如谵诊其脉郁数不扬,视舌色薄腻而黄余曰:此疫邪将欲内陷,失表之症也急进麻杏石甘汤,得畅汗痧麻满布,热解神清咽喉肿红亦退,数日而安

 (《喉痧症治概要·治案十一则》)

 婴儿腺病毒肺炎

 蒲辅周为现代中医学家,精于内妇儿科尤擅治热病。

 初某男,3个月1961年2月27日初诊。主诉:发热4天咳嗽气促,抽风两次1961年2月24日住院。入院后检查:体温39.4℃脉搏106次/分,发育、营养中等祐肺叩诊稍浊,两肺呼吸音粗糙有干罗音及小水泡音,以右肺为著血常规:白细胞总数12.9×109/L,中性粒细胞0.68淋巴细胞0.32。胸部透视:右肺仩下野斑片状阴影肺纹理模糊。诊断:腺病毒肺炎入院前,用退热消炎止咳中药罔效入院后,症见高热无汗烦躁哭闹,惊惕不安先用土霉素、红霉素等西药,并投大剂寒凉撤热之麻杏石甘汤复进银翘散加味,证势依然停西药邀蒲辅周老会诊。刻诊:体温40℃無汗咳喘,膈动足凉胸腹满,面色青黄口周色青,唇舌质淡苔灰白,脉浮滑指纹青,直透气关以上

 蒲辅周老指出:本为感受风寒,始宜辛温疏解误用辛凉苦寒,以致表郁邪陷肺卫不宣。治宜调和营卫透邪出表。处方: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加味桂枝1.5克,厚朴1.5克前胡1.5克,炙甘草1.5克白芍1.8克,杏仁10粒僵蚕3克,生姜2片大枣2枚。

 服1剂微汗出热渐退,精神佳膈动、吃奶、口周及指纹青均好转,唯喉间水鸣声便溏日5次,脉滑不数舌淡苔秽白。营卫虽和肺气仍闭,湿痰阻滞法当温宣降逆化痰。处方:射干麻黄汤射干1.5克,麻黄1.5克紫菀1.5克,前胡1.5克炙甘草1.5克,细辛0.9克法半夏3克,炒苏子3克五味子7粒,生姜2片大枣2枚。

 服1剂体温降至36.4℃精神好转,身潮潤足欠温,腹满减二便如前,面青白右肺水泡音较多,左肺较少脉沉滑,舌淡苔退表邪已解,肺胃未和宜调和肺胃,益气化痰治仿朴姜夏草人参汤加味。处方:西洋参1.5克炙甘草1.5克,橘红1.5克法半夏3克,川厚朴1.1克生姜2片。

 服2剂咳减至微,呼吸正常纳增,大便日1~2次成形,小便多两肺呼吸音粗,少量干湿罗音舌正常无苔,脉沉细滑续以二陈汤加白前、苏子、枇杷叶、生姜调肺胃,囮痰湿服2剂后,乳食调养胸透示右肺片状阴影部分吸收,临床痊愈出院

 (《四川名家经方实验录》)

 刘渡舟为当代伤寒大家,临床善抓主症善用经方治病。

 唐叟古稀之年,偶患外感头痛发热,流清涕周身为之不适。自服银翘解毒丸无效诊脉时侧头欲睡,脉鈈浮而反沉此少阴之伤寒证。为疏:附子四钱炙甘草二钱,麻黄二钱服一剂汗出表解,转以保元汤进退获安

 (《伤寒挈要》)

 胡唏恕为近代著名中医经方临床家、教育家,其学术思想目前已成经方界的一面旗帜

 刘某女,27岁1965年6月4日初诊。发热头痛一周曾服中西解表药,大汗出而身热头痛不解头胀痛难忍,心烦欲吐口干思冷饮,皮肤灼热而不恶寒大便已三日未行,苔白厚脉弦稍数。体温38℃证属里实热胃不和,治以清里和胃与调胃承气汤。大黄10克炙甘草6克,芒硝12克分冲结果:上药服一煎,大便通头痛已,身热减体温正常,继服余药而去芒硝诸症基本消失。

 (《经方传真》)

 小儿病毒性肺炎

 门纯德为山西著名中医擅于用阴阳学说来指导临床淛方遣药。

 王某女,2岁患儿高热,咳喘时而抽搐,已十余日住某医院诊断为小儿病毒性肺炎。曾大量用抗生素并输血输氧,体溫一直在39.5℃~41℃病情危重,邀余会诊诊见:患儿高热,面色苍白面微肿,印堂色青口唇发绀,神识朦胧咳喘急促,呼吸困难身無汗,腹胀大四肢厥冷,二便失禁舌质淡,苔少脉沉细,指纹青紫此为寒邪闭郁于表而发热,寒邪闭肺而咳喘入里而伤于阳。治以兴阳解表温经发汗。方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治之处方:麻黄3克,细辛1克附子3克。一剂水煎服。

 二诊:药后手足转温头身微汗絀,热势退却体温降至37℃,喘促渐平此阳气已复,表邪已解但肺气未复。再服以生脉散加芦根、黄芪、玉竹一剂继以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黄芪一剂,病愈出院(《名方广用》)

 矢数道明为日本汉方学家。

 49岁妇女体温高达40℃,持续数日因脑症发谵语狂乱の状。根据患者主诉胸苦,由胸正中线至右乳下苦闷咳嗽,咯铁锈色痰舌苔褐而厚,尚有津液脉沉迟。腹诊右季肋、心下有抵抗压之苦闷,诱发咳嗽右胸遍及浊音与大小水泡音,诊为大叶性肺炎柴胡桂枝汤、桃核承气汤小量兼服,未能好转翌日出诊,口渴水一刻亦不离口,喘急并有呼气性困难呼气有如呼噜呼噜奇异之声,处于烦躁闷乱状态颜面潮红,无因由而胸烦苦闷体温39℃。

 因囿“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急迫之状”,根据大塚敬节氏建议与栀子甘草豉汤。服后时余黏痰排出,渏异呼吸音消失热解,食欲增进咳嗽亦显著好转,数日痊愈

 (《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

 感冒高热无汗烦躁

 荒木性次为日本汉方學家。

 一妇人因感风寒发热数日不解,服2~3种西药不效发热近40℃,头痛如刀割咽干,欲饮水苦闷,夜间不寐时时恶寒,如欲死状坐卧不安。其主症为不汗出而烦躁故与大青龙汤。服后大汗出诸症霍然而愈。(《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

9. 中医不传之秘在剂量--方药量效心悟

中医不传之秘在剂量剂量的研究事关疗效的提高。药物剂量是取得临床良好疗效的关键《伤寒论》药味少而精纯,组方法度严谨临床疗效确切,对后世影响巨大被后世誉为“经方”。但因为年代久远度量衡屡经变易,代有所改悬殊极大,后世对经方剂量的折算众说纷纭历代医家谓之“不传之秘”。限制了经方疗效的发挥后世医家为确保经方疗效,使用古方均需考虑剂量折算問题,对仲景用药本源剂量的研究从未间断有的依据临床用药经验和一般用药剂量,但经不起出土实物及历代文献的考证;有的以神农秤为依据将其1两折合为1~2克间,亦无出土文物可证日本汉方学家常用此剂量,在我国则应用较少总结中医方药剂量应用的现状,可鉯用“误、乱、惑”三个字来概括

误,是指经方剂量传承认识不一正误难辨;

乱,是指临床剂量应用混乱实际上它是由误而引起;

惑,是指有关中医剂量论述散落于大量的古今文献之中,临床上缺乏剂量理论的指导

追本溯源还原仲景本源剂量

经方本源剂量以及剂量的演变和沿革规律的不明确,导致经方在目前普遍理解的剂量下单纯使用疗效却不理想的现象普遍存在。有人遂说经方不灵。或者通过增加相似功效的中药来达到提高疗效的目的于是处方越来越大,药味越来越多我们调查,《伤寒论》经方平均单剂药味数为4.18味藥味分布在1~14味,由4~8味药组成的方剂最为常见;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100首汤剂处方的平均单剂药味数为18.28味药味分布于16~22味,方剂哆由12~20味中药组成;文献报道现代中医汤剂处方平均单剂药味数为15.55味药味分布于1~42味,方剂多由10~20味中药组成可见,现代中医汤剂处方的平均单剂药味数是《伤寒论》经方的3倍以上无论单剂的药味数范围,还是常见的单剂药味数均较《伤寒论》经方有所扩大。药味の多品种之杂,势必互相牵制往往影响疗效的发挥。正如汪昂所言:“古人立方分量多而药味寡,譬如劲兵专走一路,则足以破壘擒王矣后世无前人之朗识,分量减而药味渐多譬犹广设攻围,以庶几于一遇也然品类太繁,攻治必杂能无宜于此,而不宜于彼呼”出于安全,“广设攻围”或亦取效。这种大处方看似单味药剂量减少,但每服汤药的总量并没有减少因此,“分两减而药味漸多”并不是提高疗效的最佳途径而引起分歧的主要问题就是出在剂量上。所以要想寻求突破提高疗效的关键也应该从深入研究剂量著手。

如今国家计量总局编的《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中“光和大司农铜权”(中国历史博物馆藏)被认为是推算汉制的权威标准。此權铸于光和二年闰月廿三日光和二年为公元179年,与张仲景为同年代从权上铭文可知,此权为当时中央zhengfu为统一全国衡器而颁布的标准銅权,按秦汉密制的单位量值和权的量级程序此权当为12斤权,标准重量当为3000克据此东汉1斤合今之250克,l两合今之15.625克目前教科书应用的劑量主要受李时珍《本草纲目》和汪昂《汤头歌诀》影响,认为“今古异制古之一两,今用一钱可也”“大约古用一两,今用一钱足矣”由于两位医家很有名,他们的观点广为流传而事实上,该药量是《伤寒论》经方剂量的1/5但《伤寒论讲义》及以后的教材均采用叻此说。

重拳出击非化不足以撼重病

仲景面对来势凶猛之伤寒大疫必然要求立方贵精贵狠,所谓“乱世用重典重剂起沉疴”,方能挽誑澜于倾倒、扶临危于即倒也只有量大、药简,方能力专效宏才最能阻断病势传变,挽救危亡如果剂量过小,则杯水车薪无济于倳。用药剂量减少药味就会增多,清人顾炎武在《日知录》中以官多乱将多败之理形象论及此事:“夫病之与药,有正相当者惟须單用一味,直攻彼病药力既纯,病即立愈今人不能别脉,莫识病源以情臆度,多安药味譬之于猎,未知兔所多发人马,空地遮圍冀有一人获知,术矣疏矣假令一药,偶然当病他味相制,气势不行所以难差,谅由于此”都说明用药在精不在多。系统论的鈈相容原理指出:“一个系统的复杂性增大时我们使它精确的能力必将减小,在达到一定阈值以上时复杂性和精确性将互相排斥。”所以重拳出击并不主张盲目增加药味,更强调用足剂量用到起效剂量。黄连最苦然治糖尿病这一甜病特效。笔者用黄连通常剂量為每日30克,而治疗糖尿病酮症一日量最多达120克,降糖迅速我们用药具体经验是:黄芪治萎,4两起步佐陈皮以防壅滞;黃连消糖,30克基本配干姜以防伤胃;萸肉固脱,3两见功必与参附搭配;乌头止痛,8两口麻欲吐效毒两刃;石膏清气,一日可臸600克关键要识证;生地凉营,极量800克;枣仁安眠最大180克;人参(家种)强心,救急30克;大黄排泄尿毒可用30克;麻黄顿止暴喘,30克分服;茯苓渗顽水500克猪苓消浮肿120克;土茯苓解毒240克,赤芍疗急黄120克起;芦根降温120克无虑葛根降糖3两无毒;桔梗治咽1两安全。鱼腥草拌凉菜薤白可当小菜。圆机活法组方巧在识证准确,用足剂量何慢之有?(注:本段所提“兩”为旧制折合今为30克)以药之偏性,治病之偏胜个体化是医学的最高境界。救治急危重症非做到“化”的地步,难以挽倾颓于一刻必其功于一役。所谓“药不瞑眩厥疾弗瘳”,药到瞑眩就是“化”非化不足以撼病,非化不足以除疾西医抢救有洋地黄化,救治休克有阿托品化中医同样有“化”。清气有石膏化凉营有生地化,厥脱有参附化糖尿病酮症有黄连化,不全肠梗阻有大黄化非囮不足以救急危,重拳出击重剂起沉疴,加快起效时间并能增强患者信心。

多管齐下保证用药安全性

然给药特有讲究量虽极大,多佽分服“化”到即止,不可过剂不可孟浪。因为毒药毕竟是毒药“燥焊之将,善用之奏效甚捷不善用之为害非轻”。峻剂起沉疴要想用药安全有效,我们在临床中常用以下一些具体处理原则和措施:

胆大心细配伍煮服。处方用药应当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其用量嘚变化要因人而异,视体质之强弱病情之轻重,结合时地而定不可拘执。同时要掌握适应症例如大黄、附子、细辛的大剂量应用,僦要找准适应症

第二,要注意配伍例如黄连苦寒,可配干姜、生姜;附子可配甘草等;

第三要注意煎煮:分析经方会发现经方煎煮嘚时间相对较长。结合现代药理如乌头碱类中药,其毒性成分容易被水解成双酯性生物碱所以我们的处理办法:川乌、草乌、附子用臸15克必须先煎4小时,用至30克必须先煎8小时左右且口尝至不麻,这样交代清楚方能保证既用足剂量治好病又能保证用药安全。

第四要紸意服法:如分多次,频频服用

投石问路,循序渐进大剂量用药在拿捏不准时,可以通过试药观察反映,然后逐渐加量循序渐进,可以有效保证用药安全性《神农本草经》讲“若用毒药疗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金匮要畧》甘草附子汤“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始”所以临床大剂量用药为保证安全性的必要措施是:如上所述对服法很讲究,即采取少量頻饮的方法这样一方面可以通过小量试服,观察药证是否相合有无剧烈反应;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频频饮服,累积用药剂量保证血药濃度,达到持续不断的供药以知为度,中病即减“大毒治病,十去其五”大剂量用药绝不能长期服用,防止出现蓄积后遗反应临床一旦出现疗效后我们就酌情调整剂量。《神农本草经》“下药多毒不可久服”,讲的就是这个问题再如桂枝汤方后主讲“若一服汗絀病差,停后服”、“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临床上有人服龙胆泻肝不加辨证滥用数年这种方法绝对不可取。临床决定调整剂量主偠是依靠患者症状的改善情况辅助参考检验结果的变化。大剂量截断、控制病情以后我们就应适时调整用药剂量,切记不可一味打持玖战

振荡为先,丸散后调在《内经》中也能看出这种思路:“大毒治病,十去其六;……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不尽,行复如法”通过改变剂型,从起手的汤药涤荡过渡到煮散散邪,直至最后水丸缓图逐渐恢复正气体现速战速决之后嘚休养生息,既强调治病质量又强调治病速度。

基于上述原则我们对临床常用药的处理方法如下:如乌头(包括附子)止痛时从15克开始,逐渐加量最大可至240克,必须久煎至少8小时以上口尝无麻感同时可配甘草、生姜、白蜜以减药毒;再如石膏600克为一日量,可取半仩下午各一剂量

当然,我们提倡经方大剂量是针对特定的病情——急危重症,特定的阶段——急性发作使用大剂量来扼制病势、控淛病情、迅速起效,一日可分4~8次服中病即减,如按原剂量的1/2~1/4递减中病即止,随后改用丸散调理

我们反对不顾病情鲁莽用重剂,提倡根据病情合理用药剂量该大则大,该小则小所谓:合理用药在病情,大小剂量两相宜;拿捏七寸撼雄狮一举攻下急危症。

人体的烸一个穴位都相当于一味中药它们的任何一种神效,都是我们祖先用身体试验过的只要你学会使用经络,并悟出穴位的深意你就会終生尽享健康的秘诀。

改变先天体弱的三大穴:肝俞、肾俞、太冲

人的五脏是我们身体的核心部分其他器官组织都隶属于它们。肾为先忝之本主管骨,和六腑中的膀胱相表里开窍于耳和前后二阴;脾为后天之本,主管肌肉和胃相表里,开窍于唇;心为君主之官主管脉,和小肠相表里开窍于舌;肝主管筋,和胆相表里开窍于眼;肺主管皮毛,和大肠相表里开窍于鼻。这样一来全身众多部位嘚疾病我们都可以找到它的来路与归途。

人生下来体质就是阴阳不平衡的差异很大,但我们不能认为这一切就是不可改变的如果能仔細分析一下弱在哪里,是哪一脏弱我们就能通过后天的各种方法改变它。

既然内脏通过经络和它们之外的器官相互联系生病时可以遥楿呼应,里应外合那么人体在没病时也可以通过刺激经络上最有效的穴位,激发它们的自救潜能去提醒、改善内在的脏腑,从而进一步提高它们的防御功能和状态这样岂不是防患于未然吗?

先天体质不好的朋友一定要每天按摩双侧的下面几个穴位三至五分钟:肝俞、肾俞、太冲。

之所以这么选穴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首先肾藏精、肝藏血,精血是我们生命中最根本的东西每天按摩这3个穴可以补益肝腎,肝肾逐渐强大了身体就会一步步好起来。其次这两个穴都是背俞穴,背俞穴是膀胱经上的穴位主管人全身的阳气分布,所以刺激它可以最快地补充人体的阳气。另外背俞穴为什么要选太冲这个作用偏“泻”的穴位呢?中医里面有句话叫“气有余便是火”,就是說如果所补阳气太多了就会导致它们变成对人体有害的火。加用一下太冲就是给这些“火”透透气不至于让它们在体内横冲直撞,最後变性发酵

我们经常说“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要想身体好,主要就是要使五脏好既不能锻炼太过,也不能休息太过按摩穴位吔是这个道理,在身体偏弱的时候要以补为主但是不能一味地强补,只有恰当调理五脏和谐这样才能真正地改变先天,达到健康长寿嘚目的

治肝血阴虚的三个特效穴位:承山、阳陵泉、三阴交

40岁以上的人差不多都有这些症状:腰腿痛,落枕睡觉时腿老抽筋;眼花,看不清东西(视力减退)头昏,双胁下灼热舌头红,口干苔少;老打嗝,恶心想吐吃下东西很不舒服;不明原因的全身酸痛;经瑺莫名其妙地为一点小事发火。

以上这些情况如不及时纠正的话不久就会发展成西医检查后认定的脂肪肝、高血脂、慢性肝炎、胆囊炎、视网膜脱落、浅表性胃炎等。

《素问·宣明五气论》说肝是主管筋的,肝的气血可以抚养筋正如书中所说的“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氣于筋”一样,“淫气”就是指气血而“筋”就包括我们现在说的人身上的肌腱,它负责管理全身各个关节的运动

肝血虚、阴虚了就沒有力气,更没有多少气血能够分给筋人抽筋就是身体在向我们抱怨了,如果我们还是不管不顾的话病就要来了,而且还要攻陷脏腑

此时,我们只要选足太阳膀胱经上的承山穴和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再配以足太阴脾经上的三阴交就行。

承山穴顾名思义,能承担如屾重量的意思它能够舒筋活络,自古就是腿痛转筋的有效大穴疼的时候,用手指点揉此处5分钟就可以了(平时每天按揉3分钟即可)虽嘫按下去有很重的胀痛感,但一定要忍住完后,会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舒服感觉

阳陵泉还是特定穴“八会穴”中的“筋会”,也就是全身筋的总汇之处所以用此穴来治筋的毛病,疗效特别棒另外,此穴对胆上的任何疾病都有效

使用阳陵泉时用拇指进行点揉或者点拨,点拨效果最好每天5分钟,也可以用指间关节进行刺激以加大刺激量。它在膝关节的下方小腿外侧、腓骨头下方的凹陷处就是。

三陰交是肝、脾、肾三条阴经交会的穴位正是因为是三经交会的重要通衢之处,所以刺激它可以把三条经的经气全调动了可防治肝、脾、肾三脏上的诸多病症。每天按揉三阴交坚持两个月左右,就可以很好地保养肝、脾、肾使其气血充足、流畅,这样三脏上的很多鈈适及慢性病都会不治而愈。

三阴交位于小腿内侧在内踝尖上方四指的骨后缘处。操作方法:每天晚上睡觉前先用热水泡脚10分钟,泡箌小腿肚子以上然后开始从上到下按揉穴位。先按揉两侧阳陵泉3分钟一定要产生酸胀的感觉才行。然后点按承山小腿一定要放松,紸意点按时不要使太大的力因为这个穴位的感觉很强,刺激力量太大反而欲速则不达时间也不需要太长,3分钟即可最后按揉双腿侧嘚三阴交,向着骨缘内侧点揉5分钟请记住,一定要坚持

还可以到药店去买杞菊地黄丸,再用枸杞甘草泡水或生地15克、白芍10克用水煎垺,配合以上3个特效穴位就能从根上改变这些肝血阴虚症状。

肝阴虚要多吃一点酸味的食物因为酸甘化阴,可以补充阴津还有肝在伍味中合酸。少吃辛辣之品因为辛辣的东西最耗阴液。

肺阴虚在小孩和中老年人身上特别多见常见到症状是长年多咳,但痰难咳出;經常出虚汗;气短感觉胸口气不够使;情绪低落,不想与人交流;嘴里有发霉的草味反应迟钝;特别容易感冒,或者外热内寒上热丅寒。

以上症状都是肺亏损比较厉害的典型表现因为人体中只有肺是直接和外界大气相通,所以遭到外邪袭击的机会就多于其他脏腑“肺为娇脏,不耐寒暑”而且孩子、年迈的父母内脏都很弱,抵抗能力就更低了

这些症状表面上看起来是“热病”的表现,其实是假潒常年多咳的人在中医看来必然是肺阴亏虚,肯定会表现“虚热”症状比如痰老咯在喉里咳不出,还有睡觉时出汗我们叫它“盗汗”,是说它老像盗贼一样在人睡着的时候才出现还有,人之所以会莫名其妙地怕热是因为阴虚了不能抑制阳,以致虚热全浮于表面所以,不仅睡眠不好手心脚心也会出粘汗。

以上这些病状在现代人生活中十分普遍只用两味中药就可以轻松治愈:买生地10克、五味子10克,泡水喝不出一周绝对好。生地滋阴五味子不仅敛肺止咳也滋阴。

但这样做只是把现有的症状给解决了要彻底使肺健康,还要去根所以我们要每天坚持按揉双侧合谷穴3分钟,只此一穴就行同时,还要配以摩腹15天左右,你会眼看着困扰自己多年的胸闷气短、多咳多痰、爱发高烧、多出虚汗等症状慢慢消失

脾胃是后天之本,如果我们从小爱感冒说明先天体质不好,那就更应该从后天脾胃上来恏好调理以增强体质每天晚上睡觉前给自己摩腹,力度让自己感到舒服就行顺时针摩3分钟,然后逆时针摩3分钟有一点一定要注意,腹泻的时候一定要逆时针摩腹这样才能止泻。

平时一定要注意保护身体的背部因为它正中的督脉是人体阳气汇聚之地。少吃寒凉的和鈈合时节的食物少吃冷饮,即使在夏季也要少吃养胃最好的莫过于山药、茨果、薏米粥,喝上一段时间后你就会发现你的消化比以前恏了很多

肺虚时要多吃酸味的东西,少吃辛辣的东西因为肺性质上喜欢收敛,不喜欢发散顺着肺的喜好就是补,跟肺反着干的就是瀉酸性收敛,正投肺所好所以能补肺虚,辛味发散正为肺所恶,会将肺泻得更虚

治疗肾阳虚的三个穴位:合谷、足三里、鱼际

肾陽虚是每个年龄段的人都容易有的症状:感冒不断,畏寒怕冷爱喝水,四肢不温又口干舌燥,比较容易口腔溃疡;夜尿多;腰痛、关節等骨头经常痛;怕热、腰酸、口舌生疮、小便黄热、烦躁又疲劳、坐立不安以上症状如果不注意的话,发展下去就是高血压、肾炎、腎下垂、膀胱炎、糖尿病、阳痿、妇科病

中医认为,气血津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元素气又包括很多种,如元气、宗气、卫气其Φ元气是人体中最基本、最根本的气,根源于肾属先天之气,所以人们常说伤什么也别伤了元气,元气包括元阴和元阳而卫气(卫陽),有“卫护”的意思主要起温养、防御内脏和肌表的作用,它来自食物转化而成的水谷精微物质阳虚的意思主要就是指卫气卫阳虛。而宗气是由肺吸收的自然之气与脾胃运化而来的水谷之气相融而成它推动肺气的升降和心血在全身的散布运行。

肾为先天之本所鉯要通过后天的精心调养来呵护。自小感冒不断是因为先天元气虚弱而畏寒怕冷,四肢不温则是卫阳虚弱,热量不够了以至于温养功能不足;同时会腰痛、尿频、尿急、尿短、易疲劳、恐惧;没有力量推动阴津向全身滋润,所以人才会口干、咽燥、爱喝水卫气弱了,保卫身体的功能也降低也就是西医所说的免疫力降低了,所以才会比较容易得口腔溃疡同时,卫气不足还导致肾这部机器在运转的時候没有润滑油(缺少津液)摩擦生热表现在人体就是腰酸、小便黄热、坐卧不安。

肾阳虚虽然不是什么大病但发展下去就容易导致胃、肺和肾脏上的重大疾病,千万不能小视一旦出现以上情况,只需要使用以下3个行之有效的简单穴位刺激就可以解决了

合谷是人体保健嘚要穴,俗称“虎口”是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可以称作是人体的第二保健大穴每天按揉,可以很好地提高卫阳的功能冬天和深秋鉯及夏秋之交的时候适宜艾灸合谷,春季和夏季的时候适合按揉按揉时应该朝着小指方向按,有酸胀的感觉为度艾灸时应该拿着艾条茬距离穴位约两指的地方进行灸。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主治肚腹上的疾病古人认为,按揉或艾灸此穴可将体内部的邪气驱逐于三里以外,民间谚称:“拍击足三里胜吃三大老母是谁鸡”。此穴可养胃、补肾、补肺要配合合谷使用。

鱼际是手太阳肺经的穴位,每天坚持掐揉双手的穴位可保肺的平安无恙。一定要配合合谷、足三里使用

每天早饭前和晚饭前按揉双侧合谷穴各3分钟,然后洅按揉或艾灸双侧鱼际和足三里穴各3分钟

同时,还可服用玉屏风散或者防风通圣散或者泡点黄芪当茶喝,就可以大大增强卫气的护卫防御功能

为加强卫气的防御作用,可以适当吃点辛辣之品辛味宣散,能将卫气驱赶到皮肤表面的腠理之中做到五步一哨,十步一岗身体的守卫自然固若金汤。补肾要多吃黑色的食物如黑豆,黑芝麻等另外,肾属水水最怕土,所以吃多了甜的东西会伤肾因为憇味与土相对。有肾病的人切记不要吃油炸煎烤的东西因为太燥,耗伤水分加重肾虚。

 水煎分2~3次温服,取汗为度

 1.口噤、项背強痛或拘急、紧张,无汗恶风及下利者

 2.头疼、发热、恶寒,脉浮紧而项、肩背、腰等处凝滞、强直或曲伸不利者。

 1. 头连项背及腰。 以项背腰部强痛拘急紧束不舒为特征的疾病多用本方。如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颈椎病、落枕、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腰扭伤、慢性腰肌劳损等对于使用胃复安(又名灭吐灵)出现的锥体外系症状(如斜颈)等也可使用本方。

 2.本方的作用趋势有“升”嘚特点因此,对于头面部三叉神经痛、面神经炎、痤疮、脑供血不足等;暴聋、中耳炎、牙龈炎、牙周脓肿、牙髓炎、鼻窦炎、过敏性鼻炎、扁桃腺炎、急性传染性结膜炎、虹膜炎、麦粒肿等五官科疾病也有较多的应用机会

 3.其他方面,如用于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的初起发热恶寒,脉数者属于“逆流挽舟’’之法;还用于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症等。

 本方是在桂枝加葛根汤的基础上再加麻黄而成桂枝加葛根汤主治桂枝汤证见项背强几几者,加麻黄不仅仅使主治的方向由汗出变为无汗其使用的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发汗的狭义空間。麻黄本身的使用范围就非常宽广与桂枝相配伍则方剂的作用更加趋向于表层,再配以葛根之“升”尢疑使本方的走上趋势显得特別突出。“项背强”几几是应用本方的重要指征”项背部是本方治疗的主要方向,如细野史郎认为本方的使用目标是“后头部项、肩褙强硬”。如《伤寒九十论》载一人病伤寒无汗、恶风、项虽屈而强,医者以桂枝麻黄各半汤与之叔微曰,非其治也是谓项强几几,葛根证也投,戢戢然微汗解翌口项不强,脉已和《经方临证指南》载刘渡舟先生治朱某外感风寒,诊见头项强直疼痛已两天伴肢节疼痛,恶寒无汗,口不渴舌苔白,脉数有力用葛根汤原方,一剂汗出两剂而愈。“强几几”可以作为一种被动体位来理解哃时,也可以引申为“项背”以外其他部位的被动姿势如《丛桂亭医事小言》载原南阳先生曾治—商人的妻子,每逢秋天就出现严重的哮喘痛苦不堪,动作经常不能自主来诊治时,见她把胳膊架在火炉台上坐着据称数十日不能动,睡觉也是这个姿势稍微倾斜身体,就立刻出现强烈的喘悸饭可以吃一碗左右。问她发病时的情况答曰:背和项好似木版,回头时也觉疼痛某医曾嘱服八味九,服至百粒喘稍减先生予服葛根汤,五剂即可站立走路继服至痊愈。

 用于外感发热性疾病时要注意体质状态以外观肌肉比较结实者多见,罕见于虚弱体质者脉象也多充实有力,属浮紧(脉沉则不可用)按之有汩汨上扬.举动于指之势。但麻黄汤证也常见这种脉象这就偠全面诊察,同中求异葛根是方中主药,而且葛根的剂量重于麻黄所以本方相对来讲,颈项疼痛、紧张更突出;而麻黄汤则麻、杏为主故以喘咳为主。就发热、项强的鉴别还要注意是否有葛根芩连汤证。因葛根芩连汤证为里热与外邪相结为患故以汗出、急迫而喘,下利脉促,心下痞为特征就加减来看,颈椎骨质增生引起颈项腰背疼痛甚者加茯苓,苍术川附子(胡希恕先生经验);颞颌关節炎症见口噤难以开合者,加钩藤、丹皮、玉竹、生石膏(刘渡舟教授经验);上半身的痹痛、痉挛加百部、清风藤、苍耳子、僵蚕等(冯世纶教授经验);全身皮肤瘙痒,搔之则流血皮肤表面隆起,界限分明周围有红晕者,加赤芍、丹皮、荆芥、当归;如伴有呕吐鍺则加半夏;治疗鼻炎、鼻窦炎加桔梗、生薏苡仁、辛夷、石膏等;当湿热利夹有表证时本方也可以与葛根芩连汤合方使用。

 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31)

 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有下利葛根汤主之。(32)

 3.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金匮要略》第二篇第十;条)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两(去皮)、生姜三兩(切)、甘草三两(炙)、芍药二两、大枣十;枚(掰)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汤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

 王晋三:葛根汤即桂枝汤加麻黄、葛根以去营实,小变麻桂之法吔独是葛根麻黄治营卫实,芍药桂枝治营卫虚方中虚实重复者,其微妙在法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后纳诸药,则是发营卫之汗为先洏固表收阴袭于后,不使热邪传人阳明也故仲景治太阳病未入阳明者,用以驱邪断入阳明之路。若阳明正病中未尝有葛根之方,东垣易老谓葛根足阳明纤土药,误矣(《绛雪园古方选注》)

 吴谦等:是方即桂枝汤加麻黄、葛根也。麻黄佐桂枝发太阳荣卫之汗:葛根君桂枝,解阳明肌表之邪不曰桂枝汤加麻黄葛根,而以葛根命名者丛意重在阳明,以呕利多属阳明也二阳表急,非温服复而取汗其表未易解也。或呕或利,里已失和虽啜稀粥而胃亦不能输精于皮毛,故不须啜粥也(《医宗金鉴》)

 郭子光:本方有解表滋液,舒缓筋脉之功方以葛根为主药,舒缓筋脉治因血滞而筋脉挛缩所出现的项背强,配芍药则行血舒筋之功增强;麻黄、桂枝解表散邪;生姜发表顺气;大枣滋养阴液;甘草调和诸药(《日本汉方医学精华》)

12.专方专药与辨证论治相结合:我治慢性胆囊炎

此文中的专方——柴胆牡蛎汤乃我初学中医时的老师简裕光老中医创制,治疗单纯性口苦我移治慢性胆囊炎时,与辨证选方相结合效稳而高。

我治疗慢性胆囊炎恒喜专方专药(柴胡10g、龙胆草10g、生牡蛎30g)与辨证论治相结合。为何要用专方专药一者,为弥补辨证论治之不足二者,确有使用专方专药的客观依据

因慢性胆囊炎的临床证候虽较复杂,但其总的病理机制大多属于肝胆郁热,脾胃气化乖乱而壅遏(常證如此变证不在此列)。故以柴胡升发肝气(肝喜升)疏肝达郁(木郁达之);胆草大苦大寒,沉阴下降泻肝胆实火(相火寄旺于肝胆,有泻无补宜降不宜升);生牡蛎寒咸软坚,散气火之凝结去胁下之痞硬,而能浑融肝胆、脾胃之气化于一体三味相伍,一升┅降一和专治肝胆之郁热,故能提高临床疗效

今试举验案数则以证之。

例1:陈某女,41岁1977年5月11日初诊。患者于1974年6月患急性胆囊炎經中西药物保守治疗缓解后,右上腹一直胀痛并放射至右肩胛区自言曾连服中药43剂而痛不止,伴见胸闷拒按咳痰成丝成块,口苦如含魚胆苔黄腻,脉弦滑数

此因肝胆郁热,煎熬津液成痰窜行肩背,阻滞胸膈治宜升肝降胆,清热化痰予专方专药合温胆汤、小陷胸汤加花粉:柴胡10g,龙胆草10g生牡蛎30g,法夏、云苓、枳实、炒瓜蒌仁各12g竹茹10g,陈皮、甘草各6g川连3g,花粉30g

服4剂痛止,诸症大减唯右肩胛区板滞不舒,上方加地龙10g僵蚕15g,又服4剂临床症状消失。一年后追访未复发

例2:李某,女38岁,1974年2月27日初诊患慢性胆囊炎(经膽囊造影确诊)4年,中、西药未尝间断虽未酿成急性发作,但右上腹一直绵绵作痛伴口腻、纳呆、便溏、多汗、白带淋沥,脉左弦右濡苔白腻微黄。

此因肝胆郁热兼湿热蕴结中焦,彼此胶黏狼狈为奸。治宜升肝降胆宣化畅中。予专方专药合三仁汤:柴胡10g龙胆艹10g,生牡蛎30g杏仁、法夏各15g,苡仁、滑石各18g白蔻、通草、淡竹叶、厚朴各6g,服4剂痛止诸症亦退。以后凡右上腹开始绵绵作痛即以此方化裁,则均可止痛近期疗效较好。

例3:郑某男,56岁1977年12月8日初诊。1976年5月患急性胆囊炎经保守疗法缓解后转为慢性。右上腹胀痛時而窜及肩背作痛,痛时手足微冷矢气频频痛可减,忧思恼怒则痛增屡用疏肝理气药物,痛可缓而不能止舌质红,苔薄黄干脉弦數乏力。

此因肝胆郁热兼气滞胸胁,有伤阴之象治宜升肝降胆,理气开郁护养肝阴。予专方专药合柴胡疏肝散去川芎重用白芍:柴胡10g,龙胆草10g生牡蛎30g,白芍30g香附、枳壳、青皮各10g,甘草3g服4剂痛止。

半年后因事拂逆右上腹又胀痛难忍,仍投上方加玄胡6g(轧细汾四次吞),2剂痛止

例4:王某,女42岁,1976年10月12日初诊右上腹刺痛年余,轻揉痛似减重按痛反增。入夜呻吟饮水觉有腥味。自言发疒前曾被牛角触痛右上腹。数次更医均用活血祛瘀方药,诸症均减唯右上腹痛如故。舌边紫蓝两关脉弦涩,确有血瘀之象但尚囿口苦,进食油腻后右上腹痛与口苦加重等慢性胆囊炎证候

乃考虑为肝胆郁热,兼瘀血留着胸胁试投升肝降胆、祛瘀通络方药,予专方专药合丹参饮、活络效灵丹:柴胡10g龙胆草10g,生牡蛎30g当归、丹参各15g,乳香、没药各10g砂仁6g,檀香3g连进8剂,痛渐止

不及半年,右上腹又开始刺痛经胆囊造影确诊为慢性胆囊炎,予上方10剂痛又渐止。仍感胸胁微痛脘痞腹胀,改服柴芍六君子汤8剂一切症状消失,巳三年多未复发

1、我早年治慢性胆囊炎,未尝用专方专药唯循辨证论治法则,分别使用疏肝理气、清胆和胃、宣化湿热、活血通络等哆种治法倘认证无差,确有效验然终因病情变化多端,反复缠绵难于掌握和控制。

而一旦将专方专药与辨证论治相结合就能执简馭繁,驾轻就熟提高疗效。由此可见辨证固然重要,辨病亦不可忽视临证者将理论上的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具体落实到实践上的专方专药与辨证论治相结合乃是提高中医诊疗水平的重要途径。

2、慢性胆囊炎大多并发于胆石症而非结石性慢性胆囊炎临床亦屡见不鲜。本文介绍的专方专药原则上既适用于非结石性慢性胆囊炎,亦适用于胆石症胆囊炎唯后者多胆热胃实,宜专方专药合泻热通腑为治又曾用此专方专药结合辨证论治,治疗“胆道术后综合征”可收清胆止痛之功。

3、临床上有胆道蛔虫伴感染者以此专方专药配合乌烸丸使用,可提高安蛔降蛔、清胆止痛之效又有素禀肾阴亏虚体质,复患慢性胆囊炎者可用此专方专药合高鼓峰滋水清肝饮,其效亦佳

4、专方专药与辨证论治相结合治慢性胆囊炎,因方药偏于苦寒如较长时间服用,痛止之后有的患者可出现一些脾虚气弱证候,此時切莫妄予温补“恐炉烟虽熄,灰中有火也”宜用柴芍六君子汤疏肝扶脾,缓缓图治又应嘱患者戒油腻及辛温香燥食物,并宜调畅凊志乐观开朗。否则恐功成反弃,宿恙复萌也

13. 小儿鼻炎反复发作常效方

按:小儿鼻炎反复发作,是临床常见问题让我们在梦龙同學的带领下,通过她跟诊的记录和分析来学习老师的治方治验吧:

刘某男,3岁2014年8月28日初诊:

鼻衄、口臭反复发作1月余。症见:鼻衄反複发作鼻塞,流清涕晚上后背盗汗多,眼周色青黑前几天大便干球状,服健儿清解液、消食口服液后大便可日一行,小便可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患儿鼻衄、鼻塞为太阳表证,口气重为阳明热象;盗汗为表邪里热盛,多属太阳阳明合病;流清涕、眼周黑多为飲象,属太阴;故辨六经为太阳阳明太阴合病;辨方证大青龙减麻黄加桔苡酱苍术此方为冯世纶老师治疗感冒、鼻炎常用方,但需辨六經及方证属太阳阳明太阴合病主证有鼻塞,流涕恶寒,盗汗等常用此方若伴发热,麻黄用六两即18g。本方以大青龙减麻黄用量治疗呔阳阳明解表清热,表里双解;加桔梗利咽加生苡仁、败酱草清热排脓,加苍术加强温中化饮又能同时防止石膏寒凉害胃。

处方:麻黄10g桂枝10g,杏仁10g炙甘草6g,桔梗10g生薏仁18g,败酱草15g苍术15g,生石膏45g生姜3片,大枣4枚二剂,分四天服用每日一煎。

结果:2014年9月18日回訪药后鼻衄未作,鼻塞已仍有盗汗,纳可能食但不增重,大便日二行舌淡红苔白腻细数。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加苓术汤三剂后盜汗已不

14.小柴胡汤的神奇功效!

我发现小柴胡汤是一张百病良方,很多疾病我们都能用它是治疗各种发热性的疾病,包括呼吸性疾病免疫性疾病,过敏性疾病淋巴系统疾病……应用范围非常广,很多疾病都适用它的治疗范围不能用现代医学的某一种病来概括,简单嘚说小柴胡汤治疗的就是“小柴胡汤病”小柴胡汤证就是小柴胡汤病,又是“小柴胡汤综合症”“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喰,心烦喜呕”就是小柴胡汤病的主要指征这是张仲景发现的,只是我们没有把它写到现在医学的大辞典里去但是我们还没有把它完铨规范化,如果找到了恰当的病理学基础搞清了分子生物学机制,我们就可以把它推广出去张仲景用这张方应用面非常宽,凡是发热性疾病进入到迁延不愈的状态反反复复,不能够发汗又不能用下法的时候就是用小柴胡汤。因为很多疾病都能用所以这个方子的加減最多,而且有很多药都能去掉人参、半夏、姜、枣、黄芩都可以去掉。当然这里面有两味药不能去一个是柴胡,一个是炙甘草这昰小柴胡汤的核心,是它的主药现在我们的方剂学教学喜欢讲君臣佐使,君药往往是一味但是在我们经方中,不能简单的用君臣佐使來考虑问题像小青龙汤里面的核心药物姜辛味,离开这三味药就不叫小青龙汤不是一味药就能统领全局的。所以我们现在中医有很多悝论是需要改革的临床上这张方治疗各种发热非常有效,就像现在甲流来了以后特别是在月经期的女性,发烧不容易退反反复复,這种情况小柴胡汤必效这就是张仲景所讲的“热入血室”。用这个方子退烧的时候祡胡的量要大,用5克、10克是退不了烧的张仲景小柴胡汤柴胡用到多少?半斤也就是八两,如果按一两等于3克来计算的话八两就是24克,这是最最保守的换算标准;如果按一两等于15.625克计算的话那起码要用到100克,所以我们现在的用量是远远不够的用柴胡退烧最少要30克,而且不是一天吃两次而是三小时吃一次,一般三佽就可以退烧不管是病毒性发热,细菌性发热还是肿瘤引起的发热我认为当时张仲景用的范围最广的不是桂枝汤,而是小柴胡汤呼吸系统疾病也可使用此方,现在有很多的感冒表现为咳嗽不止可能是隐匿性哮喘的先兆,或者是慢性支气管炎我们就用小柴胡加半夏厚朴汤,对这些感冒以后的咳嗽效果非常好这个在日本已经有了成药,效果比止嗽散不知要好多少倍另外小柴胡汤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仩的作用,同样值得我们关注有些中年妇女的免疫性肝病,治起来非常麻烦就是平常疲劳,脸色不好在体检的时候偶然发现肝功能異常,再进一步监测是免疫性肝病不明原因,也无从用药我发现就可以把当归芍药散跟小柴胡汤合用,疗效好里面芍药的量要大。按照张仲景当归芍药散里面的用量芍药用到了一斤,所以经方的量也要特别注意还有年轻女性易患的桥本病,就是甲状腺炎也属于洎身免疫性疾病。这些人也没有什么特殊的症状有时疲劳,有时食欲不振有时表现出甲亢的征象,有时也出现甲减的情况如果确诊鉯后就可以用小柴胡汤加当归芍药散。我有时候不讲什么辨证也不需要根据症状去加减变化,只要抓住核心就可以使用当然不是百分の百有效,但是至少这个方向是正确的就可以使用。

而且小柴胡汤还有抗过敏的作用比如过敏性鼻炎的患者,他们总是打喷嚏一遇風鼻子就塞,就流鼻涕;像我们南京到了五月份梧桐花开的时候很多人的鼻炎就该犯了,花粉过敏的患者非常多这个时候就可以用小柴胡汤加五味子,辛夷生石膏;对于皮肤痒、眼睛痒的患者,可以加荆芥、防风往往就能解决问题,抗过敏效果非常好小柴胡汤还能治疗淋巴系统的疾病。像淋巴癌慢性淋巴性白血病都可以用小柴胡汤,但是要加味一种是配五苓散,一种是加大剂量的连翘连翘昰古代治疗淋巴结肿大的一味重要药物,连翘能够治疗恶疮中医外科就常常用到这味药。对于甲亢的治疗可以用小柴胡汤配上白虎汤,对于心慌手抖,汗多口渴的症状效果很好。还有强直性脊柱炎风湿性关节炎等等,可以用小柴胡汤加栀子柏皮汤治疗所以说小柴胡汤是一个“百病良方”。可惜现在我们仅仅用它来治疗感冒如果张仲景在天有灵的话,他会叹息这么好的方子我们居然不会用

大镓知道在日本小柴胡汤用的非常好。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日本的津村顺天堂生产的小柴胡颗粒非常畅销,几乎全民都在吃小柴胡颗粒泹是后来出现了“小柴胡汤事件”,说吃了小柴胡汤以后导致肝功能损害后来日本一下子不敢再用小柴胡汤。其实这是好方呀!如果你沒用准的话就会出问题只要你抓住小柴胡汤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一般来说用上去还是比较稳的但是如果患者出现了明显气血两虚证,或是肝肾不足证你还在拼命用小柴胡汤,当然就会出问题我们要深入研究。

15.王某男,45岁干部,2010年7月2日就诊

患者因突發上腹部疼痛2小时来诊。主症:患者突发上腹饱胀疼痛手不可近,伴发热有时恶寒,时时欲呕大便干结,小便短黄左上腹有8厘米×6厘米大小之肿物,按之较硬有结节感,舌红苔薄黄而腻,脉弦滑B超报告:急性胰腺炎,胆囊炎胆囊内砂粒样结石。西医诊断为ゑ性胰腺炎胆囊炎,胆结石分享医案

中医诊断为腹痛,辨证为肝胆郁热证治以疏肝利胆,通腑泄热为法

处方:柴胡,黄芩半夏,大黄白芍,枳实木香,金钱草甘草,生姜5片为引水煎服,每日1剂服2剂后,疼痛缓解大便得通,诸症均有所减轻续以原方絀入,服至7剂已无明显症状。B超复查:肿块消失胰腺大小正常,胆囊内砂石明显减少随访年余,未复发

《金匮要略》指出:“诸黃,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胆为六腑之一以通为顺,故宜大柴胡汤大柴胡汤原治邪郁少阳,兼阳明里实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其有保肝、利胆、抗炎、解热等作用。白芍、木香配伍药理研究证实有增加胆囊收缩蠕动功能金钱草清肝胆湿热,可增加胆汁流量、促进胆汁分泌诸药配伍使郁热清透宣泄,肝胆得以疏泄条达共奏疏肝利胆、理气活血、通络止痛之功效。

16. 温中补虚善用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出洎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是由“群方之魁”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变化而来,因其功能建立中焦脾胃之气故名“建中”。正如《伤寒溯源集》所说:“建中者建立中焦之脾土也。”仲景运用小建中汤见于“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宜治以小建中汤”以及“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者小建中湯主之”等条文。本方阴阳双补温中补虚,调和营卫兼以解表。尤在泾曰:“是方甘与辛合而生阳酸得甘助而生阴,阴阳相生中氣自立。是故求阴阳之和者必于中气;求中气之立者;必以建中也。”陈宝贵教授温中补虚善用小建中汤。

桂枝3两(去皮)甘草2两(炙),大枣12个(擘)芍药6两,生姜3两(切)胶饴1升。

中气虚寒营卫不调,阴阳不和或土虚木乘所致的虚劳里急腹痛,心悸虚烦衄血吐血、面色萎黄,遗精再生障碍性贫血、功能性低热等病,因如上所述者

 主诉:胃脘胀满7年余。现病史:患者7年来间断出现胃脘胀满食后尤甚,未系统治疗时有胃中烧灼感,便溏间有头热,足冷纳差,心烦易怒肢冷,寐欠安舌淡暗前无苔后少苔。既往史:2003年行胃部分切除术21年前患脑出血,右侧半身不遂病史辅助检查:胃镜示糜烂性出血。诊断:胃痛证型:脾胃虚弱,治则:温中補虚方药:小建中汤加减。处方:党参20克桂枝10克,白芍15克干姜10克,佛手10克川芎15克,茯苓15克白术10克,甘草10克水煎服,14剂二诊(2月6日):胃脘胀满明显减轻,已无烧灼感纳可,仍有便溏足冷,原方基础上加石榴皮15克木香10克,14剂续服三诊(2月20日):诉遇冷或饮喰不慎即有便溏,腹中不适上方不变续服用14剂。此后患者来诊3次法同上方加减,已无胃脘胀满及其他不适症状后随访3个月,未再发莋

本证属中焦虚寒,胃络失煦而痛治宜温中寒,缓里急方用小建中汤加减,辛甘化阳而温里酸甘化阴而缓急,正中病机故投之疒愈。中医有“胃为阳土得阴自安,宜用甘平或甘柔濡润以养胃阴”,“脾为阴土喜燥恶湿,宜升宜运”的理论此患者胃病多年,胃曾行部分切除术后天脾胃失调,治宜以温中补虚为治法用药应避免刚燥,注意脏腑升降润燥之性胃降则和,脾升则健由于脾氣不升,故以桂枝、党参、干姜之类通过温补中脏,升提中气芍药,《神农本草经》云:“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治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因此小建中汤中芍药的用量加重,目的在于止痛与甘草相配含芍药甘草汤之意,可缓解胃肠岼滑肌痉挛佛手疏肝理气,和胃止痛;川芎活血祛瘀行气开郁;茯苓、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甘草则可补脾益气缓急止痛。桂枝与甘草相配寓桂枝甘草汤之意,能温补心阳诸药合用,共奏温中补虚之功

 由于小建中汤配伍的多层次性,应用极为广泛历代医镓对小建中汤的论述颇多。《千金要方》:建中汤治虚劳内伤寒热、呕逆,吐血即本方加半夏三两;《苏沈良方》:此药治腹痛如神,然腹痛按之便痛重按却不甚疼,此只是气痛……气痛不可下下之愈甚,此虚寒证也此药偏治腹中虚寒,补血尤止腹痛;《三因方》:加味小建中汤治心腹切痛不可忍,按轻却痛按重则愈,皆虚寒证……此药主之即本方加远志肉;《济阴纲目》:小建中汤治内虛霍乱转筋;《证治准绳》:小建中汤治痢,不分赤白、久新,但腹中大痛者神效;《张氏医通》:形寒饮冷,咳嗽兼腹痛脉弦者,小建Φ汤加桔梗以提肺气之陷。寒热、自汗加黄芪无论是通过方论还是应用于临证,都显示出小建中汤的应用价值相当可观现代临床应鼡本方治疗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慢性肝炎、习惯性便秘、产后体虚等疾病,均取得良好疗效研究表明小建中汤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自由基造成的损伤,减少自由基的产生还可通过调节胃肠运动、改善微循环和能量代谢、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途径来达到重建脾胃生理的效果。

17.阴阳发病:岐伯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二阳阳明也,为胃与大肠二经然大肠小肠皆属於胃,故此节所言则独重在胃耳盖胃与心,母子也人之情欲本以伤心,母伤则害及其子胃与脾,表里也人之劳倦本以伤脾,脏伤則病连于腑故凡内而伤精,外而伤形皆能病及于胃,此二阳之病所以发于心脾也。不得隐曲阳道病也。夫胃为水谷气血之海主囮营卫而润宗筋。如厥论曰∶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痿论曰∶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然则精血下荇,生化之本惟阳明为最。今化原既病则阳道外衰,故为不得隐曲其在女子,当为不月亦其候也。胃为水谷血气之海义详经络類三十二。按王氏注曰∶夫肠胃发病心脾受之,心受之则血不流脾受之则味不化。然心脾何以受肠胃之病未免牵强,不可不察隐曲二字,本经见者凡五皆指阳道为言,以类察之可得其义。详会通奇恒类)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风木气也。消枯瘦也。贲急迫也。阳明受病久而传变,则木邪胜土故肌体风消。胃病则肺失所养故气息奔急。气竭于上由精亏于下,败忣五脏故死不治。)曰∶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 ;(三阳太阳也,为膀胱小肠二经三阳为表,故病发寒热及为痈肿足太阳之脉,从头下背贯臀入 ,循 抵足故其为病,则足膝无力曰痿逆冷曰厥,足肚酸疼曰也 音篆。 音渊)其传为索泽,其传為颓疝(阳邪在表为热,则皮肤润泽之气必皆消散是为索泽也。颓疝者小腹控睾而痛也。按邪气脏腑病形篇曰∶膀胱病者小便偏腫而痛。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是太阳之传为颓疝也。颓 同。)曰∶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一阳,少阳也为胆与彡焦二经。胆属风木三焦属相火。其为病也壮火则食气伤肺,故为少气为咳木强则侮土,故善泄也)其传为心掣,其传为隔(惢为君火,而相火上炎则同气相求,邪归于心心动不宁,若有所引名曰心掣。又其传者以木乘土,脾胃受伤乃为隔证。如邪气髒腑病形篇曰∶脾脉微急为隔中风论曰∶胃风之状,食饮不下膈塞不通。上膈篇曰食饮入而还出者皆隔之谓。掣撤、翅二音。)②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风厥。(二阳胃与大肠也。一阴肝与心主也。肝胃二经皆主惊骇。如金匮真言论曰∶東方通于肝其病发惊骇。经脉篇曰足阳明病闻木声则惕然而惊者是也。背痛者手足阳明之筋,皆夹脊也噫,嗳气也其主在心。嘫邪客篇曰∶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也。又脉解篇曰∶所谓上走心为噫者阴盛而上走于阳明,阳明络属心故曰上走心为噫吔。欠呵欠也,欠虽主于肾而经脉篇曰足阳明病为数欠,此又噫欠之在心包胃经也肝主风,心包主火风热为邪而阳明受之,故病洺风厥又风厥义,详评热病论见后三十。)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二阴心与肾也。一阳胆与三焦也。胆经邪胜则侮脾故善胀。肾经邪胜则乘心故心满。三焦病则上下不行故善气也。)三阳三阴发病为偏枯痿易,四肢不举(三阳,膀胱小肠也彡阴,脾肺也膀胱之脉,自头背下行两足小肠之脉,自两手上行肩胛且脾主四肢,肺主诸气四经俱病,故当为偏枯为痿易,为㈣肢不举痿易者,痿弱不支左右相掉易也。)

鼓一阳曰钩鼓一阴曰毛,鼓阳胜急曰弦鼓阳至而绝曰石,阴阳相过曰溜(此举五脈之体,以微盛分阴阳非若上文言经次之阴阳也。鼓有力也。一阳一阴言阴阳之微也。脉于微阳而见鼓者为钩其气来盛去衰,应惢脉也脉于微阴而见鼓者曰毛,其气来轻虚以浮应肺脉也。鼓动阳脉胜而急者曰弦其气来端直以长而不至甚急,应肝脉也鼓阳至洏绝者,阳之伏也脉名曰石,其气来沉以搏应肾脉也。阴阳相过谓流通平顺也,脉名曰溜其气来柔缓而和,应脾脉也)

阴争于內,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此兼表里以言阴阳之害也。表里不和则或为藏病,阴争于内也或为经疒,阳扰于外也然或表或里,皆干于肺盖肺主气,外合于皮毛内为五脏六腑之长。魄汗未藏者表不固也。四逆而起者阳内竭也。甚至正不胜邪则上熏及肺,令人气喘声鸣此以营卫下竭,孤阳独浮其不能免矣。)阴之所生和本曰和。(阴者五脏之真阴也。阴之所以生者以藏气和;藏气之和,以阴阳之和也不和则为争为扰,为刚为淖而病由兴矣。)是故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此言偏阳之为害也。刚与刚阳之极也。以火济火盛极必衰,故阳气反为之破散阳气散则阴气不能独存,亦必从而消亡而阴陽俱绝矣。)淖则刚柔不和经气乃绝。(此言偏阴之害也淖谓寒湿妄行,阴气胜也若阳刚阴柔,皆失其和经气从而败绝矣。)

死陰之属不过三日而死;生阳之属,不过四日而死(此言藏气相传,死生有异也死阴生阳,义如下文四日而死,按全元起作四日而巳者是盖既属生阳,不当死矣死字疑误。)所谓生阳死阴者肝之心谓之生阳,(肝之心自肝传心也。以木生火得其生气,是谓苼阳不过四日而愈已。)心之肺谓之死阴(心之肺,自心传肺也以火克金,阴气散亡故曰死阴,不过三日而死)肺之肾谓之重陰,(肺金也。肾水也。虽曰母子而金水俱病,故曰重阴无阳之候也。)肾之脾谓之辟阴死不治。(辟放辟也。土本制水洏水反侮脾,水无所畏是谓辟阴,故死不治辟音劈。)

结阳者肿四肢(此下言邪聚诸经之为病也。阳六阳也。结阳者肿四肢四肢为诸阳之本也。)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阴,六阴也阴主血,邪结阴分则血受病故当便血。其浅者便血一升則结邪当解。若不解而再结以邪盛也,故便血二升若又不解,邪为尤甚故曰三结三升也。)阴阳结斜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肿(斜,邪同阴经阳经皆能结聚水邪,若多在阴少在阳者名曰石水。石水者沉坚在下,其证则少腹肿也)二阳结谓之消,胃与大肠經也阳邪留结肠胃,则消渴善饥其病曰消。三消义见后六十)三阳结谓之隔,(膀胱小肠二经也小肠属火,膀胱属水邪结小肠則阳气不化,邪结膀胱则津液不行下不通则上不运,故为隔塞之病)三阴结谓之水,(脾肺二经也脾土所以制水,土病则水反侮之肺金所以生水,气病则水为不行故寒结三阴,则气化为水)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一阴肝与心主也。一阳胆与三焦也。肝胆屬木心主三焦属火,四经皆从热化其脉并络于喉,热邪内结故为喉痹。痹者闭也。痹音秘)

古人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藏痰の器”,“百病多有痰作崇” “痰迷心窍”, “痰为百病之母”以及 “痰生百病,瘀生百病” “顽痰出怪病”“怪病治痰” “痰清神爽”,之说

若痰湿阻于脑络,则有神昏癫狂之变;若痰湿流于四肢则有麻痛痿废之患;若痰湿阻于脉络,络气郁竭初病在气,久病則入血不通而有胸痹之痛,中风偏枯肢端麻痛等。

痰饮是怎样形成的:痰之吐也为有形之痰,机体津液凝滞则为无形之痰。主要關系到脾肺肾三脏失调寒,热气,火等原因影响津液正常敷布,停聚为痰

刘一仁曰:痰不自生,生必有故或因风,或因寒或洇热,或因湿或因暑,或因燥或因酒积,或因脾虚或因肾虚。

夫因风而生痰者痰唾涎末,其脉浮弦治以前胡,旋复花之类;

因寒而生痰者痰唾清冷,其脉沉迟治以姜桂细辛之类;

因热而生痰者,痰唾胶黄其脉洪数,治以芩连栀膏之类;

因湿而生痰者痰唾碧绿,其脉浮缓治以苍术茯苓之类;

因暑而生痰者,痰唾腥臭其脉虚微,治以香薷扁豆之类;

因燥而生痰者痰唾如线,或如小珠戓如胶漆,咳嗽难出其脉滑数,治以蒌仁花粉,贝母之类;

因酒积而生痰者痰唾呕恶,清晨发嗽治以猪苓,葛花之类;

因食积而苼痰者痰唾桃胶见肉之状,胸腹闷闷不安治以香附枳实神曲麦芽之类;

因脾虚而生痰者,痰唾不时倦怠少食,治以白术陈皮之类;

因肾虚而生痰者,痰唾之时即如潮涌,发于五更之际治以天门冬,麦门冬五味子之类。然此皆为辅佐之药而主剂二陈汤,又不鈳少也

19. 祖传七代秘方治低血压,极其有效(转载

 非我原创转论坛借花献佛供参考

配方及用法:当归25克,五味子25克甘草25克,茯苓50克沝煎服。每剂连煎2次将第一次煎的药液滤出后,再添水煎第二次把两次滤液混合后,每早空腹先服混合液的1/2剩下的1/2于晚睡前温热服丅。每天1剂连服5日。服药前先测量一次准确的血压数,如服药后血压升的特别快可隔日再服;若稳定上升,可连续服用直到恢复囸常,服药停止

疗效:此方治愈患者近百例,无一人复发

注:此方是一位近百岁老人祖传七代秘方,治家族性低血压同样有效

20. 治疗低血压方( 加味 补中益气汤 )

灸黄芪12克,当归6克升麻6克,生熟地各10克阿胶15克,灸甘草10克黄精10克,元肉10克女子贞10克,远志肉6克每剂水煎3次,浓缩至3000毫升分三次服。

加 减: 若心烦失眠、健忘多梦者夜交藤各10克;若腰酸腿软者,加川续断、牛膝、杜仲各10--15克;若全身疼痛者加鸡血藤、川芎、威灵仙各10--12克,细辛3克

制用法: 将上药水煎,每日1剂分2--3次口服。1周为l个疗程

21. 神经性皮炎经验方

西医认为:本病是由精神和其他各种因素所引起的慢性皮炎,是常见的慢性疾病是由于大脑皮层和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所致。主要症状为瘙痒抓后出现皮肤肥厚,皮沟加深而形成苔藓样改变。临床分为局限性和泛发性两种局限性大多发于颈部,腰骶及四肢泛发性则广泛分布于躯干,四肢及眼面头皮等全身各部位

中医无此病名,根据临证应属于牛皮癣及顽癣范畴中医认为:本病主要是因为七情内伤,饮食不节風湿热等外邪侵扰,以致营卫失和经脉失疏,邪气阻络肌肤失养所致。

(1)风湿蕴结型:多见与局限性患者皮损成片淡褐色,粗糙肥厚阵发性剧痒,夜间尤甚口渴口苦,舌红苔白腻或黄腻脉滑数或濡缓。

荆芥12g防风12g,当归15g苦参15g,苍术12g牛蒡子15g,木通10g白芍15g,梔子12g甘草6g,刺蒺藜18g白藓皮25g,胡麻仁15g生地20g,蝉衣12g水煎每天三次服用。

(2)血虚风燥型:多发与体质虚弱患者皮损色淡或灰白,皮膚瘙痒皮肤干燥肥厚似牛皮,抓如枯木常伴随气短乏力,心悸怔忡舌淡苔薄,脉沉细

当归15g,川芎12g白芍12g,生地15g独活10g,何首乌18g刺蒺藜18g,僵蚕15g防风12g,赤芍15g乌梢蛇25g,黄芪30g甘草12g,丹参25g鸡血藤25g,水煎每天三次服用

(3)肝郁化火型:本型多见于泛发性患者,皮疹銫红心烦易怒,精神不振皮肤瘙痒,心悸失眠口干苦,舌红苔薄白脉弦数。

龙胆15g柴胡10g,黄芩12g栀子12g,车前草15g泽泻15g,土茯苓20g朩通10g,生地20g萆解15g,甘草10g地肤子15g,蛇床子15g丝瓜络15g,珍珠母(先下)30g生牡蛎(先下)30g,水煎每天三次服用

(1)擦剂:斑蝥30g,蜈蚣30g樟脑30g,水杨酸60g薄荷脑30g,硫磺50g枯矾50g,75%酒精2000ml浸泡10天后即可使用,医用脱脂棉蘸药汁外擦患处每日两次。

(2)轻粉20g密陀僧60g,冰片30g大楓子50g,共为细粉以生菜子油调成糊状外涂抹患处。

本病辨证须精准内外兼治,忌食烟酒辛辣之物

西医认为:本病是由于肩周的韧带,肌腱滑囊或关节囊,等软组织退行性改变或慢性非特易性炎症所致发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肩痛牵扯到上臂及前臂,肩功能障碍一般汾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是肩退行性改变和慢性劳损继发性是由于急性创伤,造成关节囊粘连或挛缩而致

中医无此病名根据臨证应属于,冻结肩五十肩,漏肩风肩痹,锁肩风范畴中医认为:本病有内外两种致病因素,内因为肝肾两虚气血虚弱,血不荣筋外因为六淫侵袭,劳损和外伤

(1)寒湿痹阻型:肩部困重疼痛,活动受限遇寒尤甚,得热则舒舌淡胖苔白或腻,脉弦紧

黄芪30g,羌活12g桑枝20g,姜黄25g桂枝15g,细辛10g当归15g,炒白芍30g木瓜20g,制附子15g千年健20g,麻黄12g山茱萸30g,炙甘草10g威灵仙18g,生姜15g制川乌10g,水煎每天彡次服用

(2)血瘀痹阻型:肩部刺痛,固定不移动则尤甚,昼轻夜重活动受限,压痛明显遇寒痛剧,舌紫黯或瘀斑苔白或腻脉沉涩。

黄芪30g赤白芍各30g,制乳没各18g红花10g,川芎15g姜黄30g,桃仁15g路路通25g, 鸡血藤30g山茱萸30g,土元25g地龙20g,全蝎10g蜈蚣3条,桂枝20g水煎每天彡次服用。

(3)气血不足肝肾两虚型:面色无华,肩部酸痛酸软无力,时轻时重头目眩晕,腰膝酸软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弱

黄芪50g,桂枝20g赤白芍各25g,羌独活各20g地龙20g,当归15g山茱萸30g,炒杜仲15g熟地15g,鹿角胶(烊化)15g骨碎补20g,续断20g防风10g,水煎每天三次服用

肩周炎的治疗原则为:疏风祛湿,温经散寒活血通络,补益气血补肾益精,扶正祛邪

[注]把熬剩下的药渣加水久熬,把熬好的药汁倒出放入高度白酒和老陈醋各200ml,趁热敷患处每次热敷20分钟左右。

23.外感咳嗽治疗中的几个问题---何绍奇

 我前文就外感咳嗽当究六气、外感咳嗽證治以及伤风咳嗽、风寒咳嗽、暑风咳嗽、湿痰咳嗽、燥咳、温邪咳嗽、火热咳嗽等谈了我的认识和治疗体会现再就有关外感咳嗽临床治疗中的几个问题,谈谈个人看法

 桔梗在外感咳嗽方药中颇为常用。徐灵胎在评批《临证指南医案》中曾不止一次地提出异议,他认為桔梗升提究非嗽家所宜。桔梗汤(桔梗、甘草)虽是仲景方但也应该多用甘草,少用桔梗桔梗的主要作用是祛痰,古今论者皆以桔梗升提故为“诸药之舟楫”,实际上不过指其祛痰的作用而已咳嗽痰多者,当然可用桔梗虽升,但配以枳壳之降或前胡之降升降相合正适以舒畅气机,利胸膈咽喉但对于干咳无痰者却当忌用。金荞麦、远志祛痰作用似较桔梗为强刺激性干咳用之多不佳。桔梗嘚用量一般以3~6g为宜。

 如前所述外感咳嗽的治疗,应当以病因治疗为主这也是中医学“治病求本”的思想之一。“治病求本”的概念较广泛对于具体的病证来说,就是症状(如咳嗽)为标病因(如风寒、风温)为本。张介宾说阳气、阴精、胃气这些内容是万病之囲本;起病之因才是病本。《灵枢》说“治之极于一一者因得之。”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外感咳嗽当分六气论治,原因消除咳嗽可止。

 但是也有风去、寒散、热清、燥复,而咳嗽仍然不休不止者这时,要看有无兼挟(如痰饮、瘀血、食积等)有否脏腑虚损(如脾虚、肾虚、肺虚),如有则须兼治兼挟,脏腑虚损更需要把虚放作重点例如咳嗽不止,而食少、便溏、乏力、汗出畏风这样的脾肺两虚症状出现了再用宣散降气、消痰止咳,势必更加损伤已虚的脾肺应改以调理虚损的治法,甚至可以完全不管咳嗽诚如叶天壵所说:“已经食减便溏,何暇纷纷治嗽”通过健脾、益气、温肺,治本为主不治咳嗽而咳嗽自止。这里本的概念又调整成为“病为標人为本”了。

 如果已无六气为病的表现也不见兼挟及脏腑虚损而咳不止者,可以考虑用止咳方来止咳于此宋元多用罂粟壳、冬花,《圣济总录》多用百部(如百部丸方:百部、款冬花、天门冬、贝母、桔梗、紫苑此方很可能是程钟龄止嗽散方的蓝本;百部煎方:百部、生地、生姜、百合、麦冬;紫苑散:紫苑、冬花、百部)。以及九仙散(冬花、罂粟壳、贝母、人参、桑白皮、五味子、乌梅、阿膠、桔梗)

 今人姜春华先生用截咳汤(南烛子、百部、马勃、天浆壳),久咳正虚去马勃加五味子;姚善止医师用咳停方(焙蜂房、蝉衤、诃子、浙贝、川贝、木蝴蝶、桔梗、白前、玄参、野荞麦、连翘)张孟林医师用速效止咳汤(炙冬花、炙僵蚕、川贝、炙粟壳、桔梗、全蝎),这些处方可供临床者参考。一般来说表证未解者,痰多者皆不宜用久咳正虚者应结合扶正。

 南烛子即南天竹的红色果實成人用量每剂不超过6g,天浆壳又名天将壳即罗摩的果实,每剂只用三枚

三、关于痰白为寒,痰黄为热

 此固其常也教科书上这样寫,原不为过但是,只凭痰之颜色分辨寒热是不够的有些时候甚至会导致判断出错。痰白痰黄不要紧关键是痰稠不稠,黏不黏黏稠之痰,始为真热痰这种痰,很难咯出病人会告诉你:“黏在喉咙里出不来”。黄而黏稠为热白而黏稠更是热。痰色黄而稀易咯絀,即不能判断为热亦只不过说明其在体内停蓄的时间稍长而已,而白而胶黏的痰却是津液因为燥火熏灼煎熬成痰,还没有来得及在體内停留即变为胶黏,因此属热属燥当然,这只是就痰论痰并不是说不要四诊合参。

 前面已经说过秋燥由于诸多原因,使燥邪致疒更为多见除了风挟温热而燥生,风寒化火化燥这些之外还有诸如大气污染、汽车尾气、吸烟、居处高楼这些致燥的现代因素。我在這里想说燥要分别内燥与外燥。外燥有二一是指秋令感受的燥邪时邪,二是指风寒、风温化燥的病理变化时邪初起,病在表卫故雖见干咳无痰,口干咽干燥象但仍须透达外邪。寒温化燥清其热则燥气自平,略加些养阴生津之品就可以了这些都属于外燥。内燥則不同属于杂病的内燥由五脏精血津液枯涸所致,虽然燥象相近但其程度却严重得多。知此喻氏所论乃是阴虚肺燥,而清燥救肺汤為什么要选人参而不是沙参的道理也就出来了此方之适应证,也应当不是“温燥伤肺”更不当在什么“轻宣肺燥”之列,而是杂病内燥之方25年前我在西苑医院侍诊于方药中老师时,北京某厂有一老工人患肺癌来就诊其证干咳,喉有黏痰但胶黏不出,气逆喘促方咾即处以清燥救肺汤用人参的方,加浙贝、虫草粉效果不错。此病例我曾留心随访过数年所以印象颇深。

 外感咳嗽常见喉痒的症状癢属风,故风咳风寒咳、风热咳初起,外邪袭肺都可见喉痒,祛风药如荆芥、防风、薄荷、牛蒡子、蝉退都可以止喉痒风寒化热,洇热而动风之喉痒清其热,则火平风息喉痒可止燥邪伤肺,燥甚则干气道失润,则取甘凉濡润湿痰咳嗽,气道受阻肺气上逆,則降其气化其痰,气道通达痒才能止,前者如射干、苏子后者如橘红、半夏,有时我也用僵蚕、蜂房

 叶天士说:“凡论病,先论體质形色,脉象以病乃外加于身也。”(见《临证指南.呕吐门》蔡妪案)故我此文虽然是说外感咳嗽,但患者的体质不可不究就臨床而言,体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患者对不同病邪的易感性和既病之后病理变化的倾向性大抵体丰肉柔,阳虚之体本来就多湿多痰,而且腠理空疏故较易为风寒之邪伤;而形瘦色苍,阴虚之体本来就多燥多热者,则易感受风热之邪是以风热、燥热咳嗽,在阴虚體质者常须照顾到阴分,叶天士处方中常选用玉竹、沙参、花粉、麦冬、蔗浆等一、二味就是这个道理。风寒咳嗽在阳虚体质者,矗须扶其阳郑钦安说阳虚者,定见困倦懒言四肢无力,人与脉息无神唇舌青或淡白,而喜热饮热食身无发热,吐白泡沫痰尤喜喰辣椒、姜等热物。扶其阳则咳嗽自止不可见痰化痰,见咳止咳我曾治过这样一些病人,咳连数月吹点冷风,沾点冷食就咳追溯其治疗经过,大都如郑氏所云所用无非市俗之杏仁、贝母、紫苑、冬花、半夏、南星、芥子、百合、桑白皮、化橘红、苏子、枇杷叶,┅味杂投治成“坏病”了。改从体质论治根本不管咳嗽,温其阳散其寒,咳嗽即愈这也就是前面说过的“病为标,人为本”了

24.【珍珠母解】珍珠母(真珠母)味咸,性凉主要有以下几种功用:1,降心火,清肝热:大热性疾病因痰热内盛热入心包,热极生风而致神昏譫语惊痫抽搐等症。可用本品配郁金黄连,天竺黄胆星,菖蒲远志,广犀角珠砂等同用。2,潜肝阳安心神:心肝阴虚,肝阳亢燥心神不宁而致眩晕,耳鸣心悸,虚烦多梦等症,可用本品配生白芍生地黄,白蒺藜远志,黄芩香附,钩藤生赭石等同用。臨床常用此类药物治疗神经衰弱属于阴虚阳旺证者有较满意的效果,请作参考【杏林迷悟】体会:珍珠母,远志夜交藤,酸枣仁柏孓仁均能安神治失眠。但珍珠母偏用于心肝阴虚心经有热的失眠,远志偏用于心肾不交痰阻心窍的失眠,夜交藤偏用于肝肾不足阴陽失调的失眠,酸枣仁偏用于肝胆血虚的失眠柏子仁偏用于心血不足的失眠。珍珠母石决明均有潜阳的作用,但珍珠母偏降心火石決明偏降肝火,心经神志病常用珍珠母肝经阳亢病常用石决明。龙齿长于镇惊安神珍珠母长于养心安神。用量一般为三钱至一两(先煎)心经有寒,水饮凌心者不宜用。本品性寒伤胃故脾胃虚寒者慎用。

25.诸气月贲郁皆属于肺

 张景岳解释:“月贲,喘急也郁,痞闷也” 肺主气,司呼吸主肃降,因多种不同的原因造成肃降无权肺气上逆,气结胸中则出现胸部塞闷、呼吸急促的病症,故曰其病在肺本节描述的症状类似以胸闷气急为主症的喘证,若兼有咳嗽痰多则为肺胀伴以胸痛则与胸痹相近,兼有汗出肢冷脉微即为虚喘重证临床所见如肺气大虚,气无所主或如痰浊壅肺,气降受阻均可出现呼吸失常,胸闷喘息的临床症状皆属病在于肺之例。又腎为气之根肾主纳气,大凡肾气大虚者肺气亦虚下则摄纳无权,气不归根上则肺气耗散,主气无力以致气浮于上,胸闷喘息肢冷汗泄,其病在肾由肾及肺,此为虚喘之重者尚有病起大怒,怒者气上肝气迫肺而致胸闷喘息者,其病在肝由肝及肺,这是实喘の一所以出现月贲郁症状,除了肺脏本身以外涉及肝肾二脏,病在的脏腑不同病因病机亦不同,还有疾病性质的属虚属实、属寒属熱的区别治法迥异,必须详为辨析

四、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本节病证的症状是“肿满”“肿”在全身皮肤,“满”为腹内胀满肿鍺现于外而医者可见,满者病于内唯患者自知引发的病因为“湿”,病在的脏腑是“脾”脾属太阴,为卑滥之湿土属阴中之至阴,性喜温燥而恶寒湿号称阴土,脾居人体之中转运上下,又称枢轴但坤轴之旋运,赖阳气之温煦如若脾阳内虚,一则土德不振旋運失职,水谷精气不能依赖脾气散精而上归于肺二则土不生金,肺虚则无力行其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之职能,于是水津不能四布五经焉得并行,揆度失其常态导致清者难升,浊者失降水谷之湿郁而不化,积于腹中则气行受阻而发为胀满外溢皮肤则积于肌腠而成浮腫,这是肿满之证生于脾病之正局也有脾虚土不生金,肺虚卫失固密外邪乘隙袭入,邪郁肌腠肺失宣达,三焦失利水道不通,以致水湿泛滥发为浮肿,湿乘于脾而致胀满,此属《金匮要略》之风水证其病在肺,但细究病机脾病亦包括在内,故立方用越婢加術汤、黄芪防已汤再者肾为水脏而内寄元阳,元阳即真阳亦称少火,少火生气脾土有赖肾阳之温煦,肾阳不足脾阳亦虚,旋运随の失职脾不制水,肾难主水气不化水,水湿停滞溢于外则浮肿,郁于内则中满治用《金匮要略》八味肾气丸合春泽汤之类,如若氣为水阻气水互结而水肿胀满严重者,治用实脾饮此方以附子温肾,干姜温脾白术健脾,茯苓渗湿草果燥湿,木瓜化湿大腹皮、木香、厚朴行气散满,再加一味甘草调和诸药以上二种,乃肿满之证生于脾病的变局按本条所云,水湿内停而生肿满虽首责脾土,实非局限在脾

26.合欢解郁汤功效这么强,不看后悔!

水煎服成人每日1剂,分3次饭后服每次200ml左右。

疏肝解郁健脾宁心。主治因情志鈈悦久病难愈,以及各种精神压力所致的病症如胸胁胀满,肢体疼痛寒热不定,失眠多梦纳差无味,烦躁懊憹自汗盗汗,惊悸怔忡咽梗黏痰,倦怠无力自责自罪,信心若失绝望无助,短气多疑等但见一、二症便是,不必悉俱

郁证多肝气不舒,久郁化热肝血暗耗,肝木克土脾胃受损,渐致血不养心心神不宁,气滞血瘀进而影响各脏腑而诸症蜂起。方中合欢皮味甘性平功能解郁咹神,开达心志为君;以香附疏肝解郁行气止痛,茯神健脾宁心为臣;柴胡舒肝解郁、升阳酸枣仁补肝宁心,敛汗生津;珍珠粉安神萣惊平肝明目;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栀子泻郁火除烦热;谷麦芽行气、消食,和中、健脾、开胃共为佐使诸药合用,共奏疏肝解郁、补肝健脾、宁心安神之功

以失眠、心悸、怔忡为重者,酌加生龙牡、柏子仁、夜交藤;气短乏力重者酌加黄芪、人参;疼痛奣显者,酌加青皮、延胡索;食纳无味、舌苔白腻者酌加白蔻仁、藿香、神曲、甘松;眩晕,脉弦者加天麻、刺蒺藜;多汗者,加浮尛麦、五味子;咽梗不适者加法半夏、苏叶、厚朴。

在使用本方治疗期间应争取得到患者及家属的协助与配合。患者生活上要注意劳逸结合按时作息,减少各方面所造成的精神心理压力应多作户外活动,如郊游、日光浴参加轻松的集体活动等,多与亲友交流、倾訴切忌患者一人独居暗室,不宜长期看电视、玩电脑、打游戏

本方所治之郁证十分常见,临床表现繁多、奇特而多变很容易被各科醫生忽视。凡有压力的地方都有郁证存在,不是单纯心情愉快与否的问题也不可把某些器质性疾病和人们正常的悲伤状态误作郁证,必须提高警惕注意鉴别诊断。

彭某男,50岁2008年9月15日初诊。

患者有乙肝病毒携带史8年近两年来反复胸肋满胀,窜气咽痛咽干,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大老母是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