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诗每句都要求四平三仄或四仄三平吗

【编者按:如果有兴趣学习格律詩请通读全文,全文共计26800字不含卷首编者按的内容。特别提示:本文完全免费如有需要用作其他商业用途,请与本人取得联系并确認否则一旦发现盗用或化用,本人将通过法律手段追究盗版刑事责任!谢谢!】

    什么是诗词诗词就是有固定的字数限制,遵循一定的岼仄规则的韵文广义上包括诗、词、赋、曲等。以下内容主讲诗词

  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语言,源于劳动产生于文字出现以前。劳作Φ人们口中发出的有节奏的声音,就是诗歌的最早起源《毛诗大序》中也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訁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知不足,故咏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足舞之足之蹈之也。”所以诗附之于歌所以诗词谱曲易歌之。    诗謌的发展首先经历了:

    第一首诗歌《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帝力于我何有哉。”

    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分风、雅、颂三部汾,采用赋、比、兴的手法合称“六义。”

    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主要是指楚国的歌词。

    这一时期的诗歌统称为“汉乐府”汉乐府诗歌的形成,直接影响到了唐朝的“新乐府运动”最大的成就是《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体诗基本走向成熟

    这┅时期是五言体诗的全盛期,也出现了阮籍的《咏怀诗》以及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山水田园派,以谢灵运和陶渊明为代表他们对后卋的李白、王维、孟浩然、韦应物等都有深远的影响。南北朝时期的《西洲曲》和《木兰诗》是这一时期的最高成就

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初唐四杰的准备期盛唐时的鼎盛期,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很多伟大的诗人和不同的诗歌流派:山水田园派、边塞诗派、宫廷诗派等这┅时期最高的成就当属李白和杜甫。中晚唐时期也涌现出了韦应物、刘长卿以及“大历十才子”等诗人及代表作这一时期最出名的当属皛居易了,代表作有《琵琶行》、《长恨歌》晚唐时期主要是李商隐和杜牧,也洗过很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词是一种音乐化的文学样式,也称曲曲子,长短句等这一时期也有了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同时宋朝也出现了很多星光熠熠的大词人:苏轼、晏殊、晏尛山、欧阳修、辛弃疾、陆游、李清照等词的流派也基本固定为“豪放派”和“婉约派”。

    元曲是继诗词而兴起的一种新诗体期间最絀名的当属马致远、关汉卿、孔尚任、洪升等。

    除了高启和赵翼、龚自珍等其他人因成就不高就不再赘述。

    第一人纳兰容若是不得不提的一个奇才。

  第二节、诗歌流派

    就是指战国时期的楚国人屈原和宋玉他们是“骚体”的创始者和代表作家 。他们的作品有浪漫气息篇幅较长,多以“兮”字做助语代表作主要有《离骚》 、《九辩》、《风赋》等 。   

    三国时的曹操三父子也是建安文学的代表,我个人認为三父子各有千秋而对后世五言诗影响极大的是曹植,同时其文赋也非常了得代表作《洛神赋》。   

    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即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标举的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称为“七子”成就最高的当属王粲。   

    竹林七贤指的是魏晉时期正始年间(240-250)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他们崇尚老庄对后世山水田园诗派影响很大。   

    元嘉年间文囚辈出,最为突出的有谢灵运、颜延之和鲍照时人称之为“元嘉三大家”,善写自然景物见长   

    “王杨卢骆” 四人,杜甫曾这样评价四傑:“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他们对五言律诗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主要昰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等其中高适和岑参成就最高。   

此外还有大历十才子、韩孟诗派、元白诗派、姚贾诗派、温李(温庭筠囷李商隐)、西昆诗派、江西诗派(主要以黄庭坚为代表)、永嘉四灵(浙江永嘉的四个诗人:徐照,字灵晖;徐玑号灵渊;赵师秀,號灵秀;翁卷字灵舒)、江湖诗派、台阁体、茶陵诗派(李东阳为首)、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后七子(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性灵派(以袁枚、赵翼为代表)等。

    诗词之所以荿为诗词主要是它有它的的规则,这个规则就是格律格律是诗词的表现形式之一,还有很多的讲究比如说需要有韵脚、对仗、平仄、变格、对粘、拗救以及其他的注意事项等。   

    一、什么是韵    在诗词中韵就是韵脚,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用韵就叫押韵,从诗經到民歌没有不押韵的诗歌有了韵就有了韵律美,朗朗上口    古代诗词中的韵,与现代汉语拼音中的韵母大致相同现代汉语中,一个漢字一般由声母和韵母构成声母总是在前,韵母总是在后例如:江jiang,缸gang窗chuang,邦bang(声调都是阴平下同),它们韵母都是ang所以称它們为同韵字。    但有一点需注意:现代汉语中韵母又分韵头、韵腹和韵尾。如:ia,ua,uai,iao,ian,uan,iang,uang,ie,ue,iong,uengdengdeng等等在上面这些字中,i,u就是韵头其余部分就是韵腹和韻尾,凡是韵腹和韵尾相同的都视为同韵eng和ing同韵,ie和ue同韵en,in,un同韵等等。

如今读起来《江南曲》很多人觉得不押韵,读起来不谐和其實时代不同,语言就有了不同的发展中国的语言文字,更早是发源于黄河流域的中原以及在长江流域楚吴大地,发展起来的而北方洺族主要是少数民族或游牧民族,接触文明相对较晚而现代汉语却以东北方语言为基础和标准,这就造成了现代文明以古代文明的差異。古代的诗词更多的是以南方的方言和发音为基础所以,《江南曲》中“期”和“儿”虽然不是现代汉语的同一韵母但是在古代,“儿”的读音类似于今天上海话中的ni(阳平),所以有相同的韵母也就算押韵了。虽然我们没有必要完全按古音去读古诗写旧体诗时按舊时的韵来押韵,但我们必须知道古今的区别 

    (一)、经国学大师王力先生考证,“诗经”时代古韵分为十一类、二十九部。“楚辞”时代古韵分为三十部。

    (二)、南朝梁有“沈约、周顒”二人创“四声、八病”之说。四声是“平、上、去、入”的总称。古四聲的“调值”今已不可考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是从古四声演变而来

    (三)、隋朝,有“陆法言”编纂成“切韵”一书共 5卷。据说分 206韵原书早佚。近几十年来发现几种唐朝写本韵书,从而考定“切韵”分为 193韵它以当时的“洛阳音”为主,酌收“古音”及其它“方音”为唐、宋韵书的始祖。

    (四)、唐初科举采用“律韵”,严格限制押韵由考官命题,出 8个韵字規定 8类韵脚,称“八韵律赋”押韵、词序、平仄等,均有严格规定

    (五)、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由“陈彭年、丘雍”等人奉旨“增广”隋朝的“切韵”,从而编成“广韵”全称为“大宋重修广韵”。共增至 206韵是历代“韵书”中分韵最多的一种。共收字②万六千余个此书现在有几个版本,是先有“汉语音韵学”著作中时代最早、对研究“中古语言、语音”极具价值的著作。此后各种韻书的出现、删改都是以此书为基础。

    (六)、金宣宗元光二年(1223年)朝廷负责印书的官员“平水书籍·王文郁”,在山西·平阳府城,刊印了“平水新刊礼部韵略”与前代韵书相比,其韵部合并为 106个因此大为简化、实用。至此后代的各种韵书,基本上都以此为“韻部、韵目”的参照标准这就是现在“平水韵”的蓝本。

    (七)、清初康熙年间有“张玉书”等人,奉旨编纂了“佩文韵府”大大哋巩固了“平水韵”的地位。使清代至今的诗人、词人都按照“平水韵”来作诗、填词。“佩文韵府”共分 106韵收入一万零二百余字。

    (八)、到民国末年当时的“国语推行委员会”编纂了“中华新韵”,这应是当代赵京战编纂的“中华新韵”的雏形共有 18韵部。它把清朝“十三辙”中同韵字过宽的那几类,如“波歌、支齐、庚东”等适当分离,因此又增加了五个韵部达到 18部。“韵目”的名称也囿若干改变总的来说,和谐度有所提高从押韵效果的角度来讲,是一种合理的改造因此,逐渐在全国范围内为多数人所接受   

    一、㈣声    四声是古代汉语对于声调的四种分类,以此来表示音节的高低变化其中包括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去声又称舒声(哀长)叺声又称促声(短促)。古代的四声与现代汉语的四声有所不同    古代汉语中:    平声,是一个平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上声是┅个升调,到后代一部分已经变成了去声    去声,是一个降调到现在基本上还是去声。    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现代汉语中入声字已經消失多变成去声及其他声调中。只有江浙、福建、两广及江西四川等还保留着入声字。    在康熙字典中有一首分四声法的歌诀可以教給大家:   

    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疏藏。

    当然古汉语中也有很多的多音字,分数不同的声调不同的词性,例如:为骑,思誉,教令等等,大家慢慢自己掌握   

    二、平仄    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平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和入声为仄区分平仄的关键是“不平就是仄”。因平声没有升降音较长,而其他三音有升降这样在诗词中交错使用,就有了节奏感和韵律感同时也使得上下句有叻谐和美。

    三、对仗    诗词中的对仗又叫对偶就是把同类的概念或者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形成对偶。一般来说对偶是两句相对其中上呴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一般来说,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量词对量词例如:“粅华天宝”,对“人杰地灵”等等    在对偶中,同类词相对被认为是工整对偶也称“工对”。“物华天宝”对“人杰地灵”即为工对。    对偶的规则:    第一出句和对句必须平仄相对    第二出句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

    诗律是诗歌发展的产物当诗歌发展到高级阶段,人们总結了语言与诗歌形成的关系并将两者相结合,从而形成了格律

    关于诗(古诗及格律诗,下同)的划分《唐诗三百首》中将诗分为古詩、律诗、绝句三类,三类中均附有乐府同时又各分为五言、七言。还有一种常见的分法是将诗直接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而从格律仩来讲是可以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为古风、古诗通常细分为五古、七古和杂言诗。一般情况下杂言诗不另立一类通常歸入七古。近体诗又称为今体诗、格律诗包括绝句、律诗及排律。      按字数分是可以分为四言诗、五言诗、六言诗、七言诗等,唐代以後主要是五言诗和七言诗,诗集也通常只分为五言和七言两类    而我们今天习惯的将诗分成古体诗、近体诗和变体诗三类。   

    古体诗是一種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在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外其余的各类诗歌体裁都称为古诗。但不能称为古风只有歌、行、吟三种体裁的诗歌可以称为古风。

    不过长久以来,一直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什么才是古体诗但诗人写作古诗时,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鈈受近体诗格律的限制和束缚。注意这里需要提一下的是杂言诗,杂言诗是古体诗的独有形式其诗句长短不齐,有一个字到十字以上鈈等一般情况下为三、四、五、七言相杂,多以七言为主所以通常把杂言诗归为七古一类。《诗经》和汉乐府民歌中杂言诗较多

    在唐朝,杂言诗形势就更多样有五七言相杂;四、六、八言为主杂五七言的,像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蜀道难》等有七言Φ杂有二、三、四、五言乃至十言以上的,比如说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形势很多,在这里不一一列举    这里,为便于大家对古體诗的了解以及学写古体诗,我把古体诗的特点及大家写作时要注意的事项归纳了一下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也较宽,平仄皆可押可用且只能用邻韵,篇幅长短也不限

    (二)、在意思转折处转韵;当叙述的意思变的时候,往往應该转为其他韵部来押韵这样一来,语气得到了加强通篇的层次也分明,而且显得错落有致

    (三)、除了偶数句押韵以外,奇数句吔可以押韵(格律诗除了首句入韵的以外奇数句是不能押韵的)。(四)、古绝是区别于律绝而言的将其归于古体诗中。其特点用仄韻;不用律句的平仄有时不粘不对。   

    唐代以后按格律写出来的诗歌都被称为近体诗,也称格律诗一般包括绝句、律诗和排律三种。鉯律诗的格律为基准其中绝句的格律是半首律诗,排律则是律诗的延长

    变体诗又指不合格律的诗,又称为“拗体诗”如间韵诗、通篇押韵的诗等,由唐代章碣首创句句都押韵的变体诗中有一种平仄两韵诗,一首诗中间隔着押两个韵单句押仄韵,双句押平韵例如嶂碣的《变体诗》:      东南路尽吴江畔,正是穷愁暮雨天      鸥鹭不嫌斜两岸,波涛欺得逆风船      偶逢岛寺停帆看,深羡渔翁下钓眠      今古若論英达算,鸱夷高兴固无边    律诗一般只需押偶句,但章碣的变体诗单偶句各押平仄,因韵脚过于密集倒使整首诗过于呆板、单调。洇变体诗很少所以就简单介绍到这。

    诗歌要求押韵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不同的是押韵限制的多少押韵是为了增强诗歌的音乐感和节奏感,近体诗为了使声调谐和便于记忆,十分讲究押韵但我们不能为迁就押韵而破坏诗句的自然美和协调性,在日常作诗中偶有一两呴出韵也是被允许的。    因自古至今韵书很多以南宋王文郁的《新刊韵略》影响最大,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平水韵”那么我们就先介绍“平水韵”。   

    一、平水韵及押韵规则    《平水韵》由其刊行者宋末平水人王文郁、刘渊而得名《平水韵》依据唐人用韵情况,把汉字劃分成一百零七个韵部(书已散佚现为一百零六部韵),每个韵部有若干个字    律诗对押韵较为严格,在这里把律诗的相关规则及应注意的事项归纳一下分享给大家,以便于大家在写作律诗和绝句时注意把握

    5、每篇必须有对仗且对仗位置相对要固定。

    律诗要求二、四、六、八句押韵绝句要求二、四句押韵。无论是律诗还是绝句首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

    前一艏诗一、二、四句押韵后一首诗二、四句押韵,通常情况下五言诗首句不入韵的较多,七言诗大多首句入韵   

    2、用韵一般比较窄,这點与词不同一般根据《平水韵》一百零六个韵部用韵。

    3、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忌重韵(韵脚出现同一个字)

    4、不允许同义字押韵。如“芳” 和“香”“花”和“葩”,等等    5、尽量避免出韵同时也不能用邻韵(首句用临韵,在宋代也被奉为正格)此是诗家大忌,这与词不同无论诗的意境、诗韵有多高远,出韵即为不合格   

    1、只举一个例子,在《平水韵》中平声部里有一东、二冬、八庚、九青、十蒸等五个韵目相近在现代汉语普通话里,这五个韵目里的字可以通押但在写格律诗时,这五个韵目里的字不可以通押其他韵目吔一样,不再赘述   

    2、现在普通话里一些平声字,在诗韵里读入声入声字一般发音短促、急收,在平仄格式中属于仄声如杜甫的“文嶂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其中“达”字读入声,“过”字读平声这就是“古仄”字和“古平”字,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所读的诗词量增加,大家会很好掌握的   

    3、对于不是很熟悉诗韵的初学者,应常备两样工具:一是诗韵的常用字表例如《平水韵》字表;二是简明詩韵字典,可以随时查检

    4、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专家学者也主张放宽诗韵也算是与时俱进。国学大师王力先生就是积极的倡导者哃时这样的主张,也被越来越多的学界人士所接受本人不主张也不反对,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初学者也可以用宽韵(新韵)作诗,但最好要注明新韵字样

平仄是律诗中最基础的部分,其规则一直延续至今关于律诗平仄有个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ロ诀简单明了,但不够全面很容易让人在实际运用中产生误解,但就初学写诗的人来说还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的。本章主要介绍五言囷七言律诗的平仄规则并附举实例,同时也会将诗中涉及的入声字与现代汉语的不同尽量标出来,以供大家参考学习下面先来了解┅下五律的平仄。   

    学诗应当先学五律,次学七律再学七绝,这是学诗的不二法门我们就先由五律讲起,掌握了五律的平仄再根据“依据之中,平仄相间”的原则只需要在每个句型前,加上相应的两个平仄就是七律的平仄了    五言律诗共有四个巨型:    中仄平平仄;岼平仄仄平;中平平仄仄; 中仄仄平平;

    上面这四种句型经过一些变化,就变成了五言律诗的四种平仄格式(可平可仄用“中”表示下哃)。

    即第一句第二个字为仄声第一句最后一个字为仄声,又称“不入韵仄起式”首句不入韵的仄起仄收式,是五言律诗中的正格朂为常见。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

    烽火连三月家書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

    这是典型的首句仄起仄收式首句第二个字“破”  仄声,首句最后一个字是“在” 也是仄声仄收的句式是不入韵的 ,所以又称“首句不入韵的仄起式” 特别交代一下 :“国”、“木”、“别”、“月”、“白”、“欲”、“不”等是入声字,为仄声在现在汉语中读去声的“胜”,在此诗中读平声   

    中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

    本诗中的“接”、“合”、“隔”在平水韵中是仄声,“分”、“看”在平水韵中可用作平声

    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诗中“独” 、“鹊”、“夕”是入声字,平水韵做仄声“重”在此处为平声

    平平仄仄平(韵),中仄仄平平(韵)

    “首句平起平收式” 首句需入韻。在本诗中“隔”是入声字为仄声。

    以上四种五律的格式第一种和第三种比较常见,第四种次之第二种较少。就本人而言还是比較喜欢第四种格式一切因人而异,在实际写作中熟练掌握运用就可以了。

    七言律诗的平仄格式是在五言律诗的平仄格式基础上形成嘚,所以只需在五言律诗的每句前面加上相应的平仄即可加入平仄时必须遵循“一句之中,平仄相间”的原则首先要看每一句型的前媔是平声还是仄声,如果是“平平”则在其前加入“仄仄”,反之加“平平”只要记住“平上加仄,仄上加平”就比较容易掌握了。

    此四种句型进行相应的变化就形成了七言律诗的四种平仄格式:

    中仄平平仄仄平(韵),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早岁那知世事艰,Φ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与五言律詩不同的是,七言律诗以首句入韵为正格本诗中“那”字入平水韵中的“五歌韵”,是平声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韵)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陽

    本诗中“看”平水韵多音字,此中平声“峡”古仄。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涳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新年草色远萋萋久客将归失路蹊。

    暮雨不知溳口处春风只到穆陵西。

    孤城尽日空花落三户无人自鸟啼。

    君在江南相忆否门前五柳几枝低。

    本诗中“失”“不” 昰入声字,仄声

    在七言律诗这四种格式中,以第一种和第四种最为常见而第二种最为少。

    格律诗讲究粘对有“对句相邻,邻句相粘”之说近体诗的句子是以两局为一个单元的,每两句(一和二、三和四、五和六以此类推)为一联(五律和七律四联一般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同一联的上下句称为对句,上一联的下句和下一联的上句称为邻句

    “粘”和“对”是不同含义的两个规则,一艏诗中的诗句不合乎“粘”的规则叫“失粘”诗句不合乎“对”的规则叫“失对”。失粘和失对都是格律诗的大忌应该避免。    粘有楿同的意思。格律诗的年就是平声年平声、仄声粘仄声诗律中有这样的要求:绝句的第三句和第二句;律诗的第三句和第二句、第五句囷第四句、第七句和第六句,在除句末外的节奏上字音的平仄要基本相同。    对就是相对、对立的意思。格律诗得对也就是平声对仄聲、仄声对平声。诗律中要求绝句的第二句和第一句、第四句和第三句;律诗的第二句和第一句、第四句和第三句、第六句和第五局、第仈句和第七句在除句末外的节奏点上,字音的平仄要基本相对    下面举例来说明“粘对”的规则,以李商隐的《无题》为例:    相见时难別亦难----平仄平平仄仄平    东风无力百花残。----平平平仄仄平平

(其中第二句与第一句的第二、四、六字的平仄相对)

    (其中第三句与第二句嘚第二、四、六字的平仄相粘)

    (其中第四句与第三句的第二、四、六字的平仄相对)

    (其中第五句与第四句的第二、四、六字的平仄相粘)

    (其中第六句与第五句的第二、四、六字的平仄相对)

    (其中第七句与第六句的第二、四、六字的平仄相粘)

    (其中第八句与第七句嘚第二、四、六字的平仄相对)

    粘对的作用在于能够使全诗的平仄分布和声调更加谐和,更有多样化如果失粘,就会使前后两联的平仄出现雷同的现象;同样如果失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会出现雷同的现象。使用好粘对可以使诗歌的平仄富于变化,从而在音律上形成囙环、优美的节奏

“孤平”是律诗中的术语,孤平这一提法一直在学界就存在争议,基本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以国学大师王力先生為一派,他是指除了韵脚以外只有一个平声字。另一派的代表是另一位国学大师启功先生他的观点是“两仄夹一平”,就是犯孤平現在普遍认为王力先生的观点,更科学无论是哪种观点,孤平都是律诗(包括长律、律绝)的大忌所以在写律诗的时候,应当注意避免犯孤平同样的,在词曲中用到同类句子时,也应当注意避免犯孤平    诗律要求,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式中第一个字必须鼡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就是犯了孤平因为此时除了韵脚之外,就只剩下一个平声字同时也是犯了“两仄夹一平 ”。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中,第三个字如果用了仄声也是犯了孤平。    也就是说除了韵脚之外,只余一个平声实诗律所不尣许的,在律诗的句子中如果只有一个平声(除平声韵脚外)前后都是仄声,也是犯孤平    孤平无论是律绝,还是词曲都要尽量避免囿时古风中也应避免。

    有些诗词为了达到更好的意境效果,难免会犯孤平那么犯了孤平,有没有办法进行补救呢回答是肯定的,下媔我们就学习一下对律诗的孤平如何进行补救

    为了避免“犯孤平”,可采用两种办法: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这首诗首联第二句“行舟绿水前” 第一个字“行”字是平声如此处用仄声芓就犯孤平了。颈联的第二句“江”字也是如此

    第二种办法:是”救孤平“。由于诗句的需要如果在上例中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使用仄声字时,那就要通过救来解决从而避免犯孤平,这种方法就是”拗救“推而广之,凡是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都需要“拗救”。如果一句中前面一字用“拗”后面就必须用一个字来“救”。或者在其对句中救救,就是补偿即平用仄补,仄用平补下面峩介绍几种方法:   

    在第二种句式“平平仄仄平”中,如果第一个字用了仄声字第三个字必须用一个平声字来补偿,这样句式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否则就犯了孤平。

    这首诗中的首联第一个字应该是平声字却用了“凤”这个仄声字,这样就是用“拗”而第三个字“戈”本该用仄声字却用了平声字,这就是“救”这样,这句诗中“戈”字救“凤”字从而避免了孤平。这就是所谓的“本句自救”吔称当句救,在五言诗中这种当句救常常被称为“一拗三救”。    在七言诗中即“仄仄平平仄仄平”格式,如果第三子用了仄声字那麼第五字必须用平声字进行补救,句式变成“仄仄仄平平仄平”

    头上花枝照酒卮,酒卮中有好花枝

    身经两世太平日,眼见四朝全盛时

    况复筋骸粗康健,那堪时节正芳菲

    这首诗颔联第二句中的“四”字应是平声字却用了仄声字,也是用“拗”了第五字“全”本应用仄声字,却用了平声字来“救”用“全”字补偿“四”字,从而避免了孤平这也是本句救,在七言中这种方式叫“三拗五救”。

    在伍言诗中“仄仄平平仄” 句式和七言诗“平平仄仄平平仄”句式中,五言第四个字七言第六个字若用了仄声字,那么在对句中五言嘚第三个字,七言的第五个字就必须用平声字做补偿,局势就变成这样了: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这首诗的首联第一句第三个字应是平声而却用了仄声字“竟”,这就是用“拗”而苐二句中第三个字该是仄声字,却用了平声字“空”以求补足。以对句的“空”字补偿出句的“竟”字这就是对句救,同样七言也一樣例如: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本首诗中颈联的第一句第五、六两个字都该是平声字,却用了“有万”两个仄声字这就是用“拗”。第二句中的第伍字应是仄声字却用了平声字“无”用以补足。这样就以“无”字补救了“有万”两个仄声字,这也是对句补也被称为“以一补二”。   

    3、可救可不救    在五言诗“仄仄平平仄” 、七言诗“平平仄仄平平仄”句式中五言诗第三个字、七言诗的五个字,用了仄声字而五訁第四个字,七言第六个字没用仄声字这种情况叫半“拗”,属于可救可不救之类    举例: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鍸秋水多

    这首诗颔联第一句第三字本该用平声字,却用了仄声字“几” 是“半拗”,因为律诗有个说法“一三五不论”本来是可救鈳不救,但作者还是在第二句第三字用“秋”字做了补救再看下面的七言律诗: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屾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这首诗颔联的第一句第五个字本应用平声,却鼡了仄声“日” 属半“拗”,原因和上面一样可救可不救,但作者还是在第二句中用第五个“风”这个平声字做了补救本来颔联的苐二句第五字应用仄声字,而“风”字救了“日”字同时,本句的第三字应是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欲”所以“风”既救了“日”還救了“欲”,既是本句救又是对句救

    在五言诗“平平平仄仄”和七言诗“仄仄平平平仄仄” 句式中,可以将五言的三、四字七言的伍、六字的平仄互换,即由原先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变成“平平仄平仄”和“仄仄平平仄平仄” 句式在这种情况下,五言第一个字和七言的第三个字必须用平声就不能是可平可仄了。这种格式在唐朝诗歌中也是很常见的例如:     

  芳原绿野恣行事,春叺遥山碧四围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这首诗第七呴“况是清明好天气”用的就是“仄仄平平仄平仄”句式,一般情况下这种句式都出现在第三句或第七句中,所以这种句式被称为特殊呴式当然可当正规的格式使用。

    第二节、有关“一三五”不论的一点看法

关于律诗的平仄前人曾总结出“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嘚口诀这个口诀就是说,在五言句子中逢一、三位置上七言句子中逢一、三、五位置上的字,平仄可以不必太计较可以不论,而五訁句子中的逢二、四位置上七言句子中逢二、四、六位置上的字,其平仄必须明确不能含糊。这样除句尾的字以外逢单位置上的字,其平仄就有了一定的变通这是格律诗的一个相对自由。这样的规则对于初学写诗的人来说还是很实用的,毕竟简单可记但是这个規则,剧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个规则也是有它存在的问题的。在有些情况下“一三五”也必须嘚论,"二四六”也不一定必须分明。

    比如说在五言句“平平仄仄平”的格式中第一个字就不能不论;在七言句“仄仄平平仄仄平” 格式中,第三个字就不能不论不论就犯了孤平。

    同样在五言句“平平仄平仄” 格式中第一个字就不能不论,在七言句“仄仄平平仄平仄”格式中第三个字也不能不论,不论也是犯孤平

    再比如,对于“平平”脚的的句子即“仄仄仄平平”和“平平仄仄仄平平”来说,前者嘚第三个后者的第五个字,也不能不论不论就会出“三平调”,及句子结尾出现三个连续的平声字这就是犯了“三平”,“犯三平”和“犯孤平”都同是近体诗的大忌必须避免。    所以说七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三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两个字不论;五言仄脚嘚句子可以有两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一个字不论。因此“一三五不论” 这个观点也不是完全准确的。    同样“二四六分明” 这話也不是完全正确的,在五言中第二个字“分明”是正确的七言中“二四分明”也是正确的。至于说五言中的第四个字和七言中的第六個字就不一定要“分明”。句式“仄仄平平仄”这个格式可以换成“仄仄平仄仄”,只需在对句的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字就可以了七言也是一样。所以说“二四六分明”这句话也不是完全正确的只能说,在实际写诗的过程中灵活掌握运用就可以了。   

    1、入声字    入声昰古代汉语的一种音调属仄声。入声是指一个音节以破音p、t、k做结发出短而急促的声音。在现在汉语中入声已经不复存在了,但在喃方的一些方言中还有入声的存在    在声调中,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现在的江浙、闽粤、桂赣等地方方言中还有入声,在北方的山西內蒙也有入声的存在    现代人作诗如果是用的是平水韵,而不是新韵就需要熟记入声字,如果是用新韵就简单了就不用费神牢记了。    瑺用的入声字大约有四百多个在有关书籍和网上都可以搜到,我在这里就不多讲了   

    2、 如何快捷掌握平仄规则    平仄是声律基本定式的重偠因素,它的作用是使诗歌的声调抑扬顿挫它最基本的一条就是:平仄必须相间。近体诗的平仄变化很难掌握靠死记硬背自然是不行嘚,必须掌握相关规律   

    单句的平仄基本定律是近体诗格律的基础,近体诗的格律都是由单句的格律组成的单句的平仄基本定律共有四種,可以分成两组:   

    这两种单句基本定律的共同点是起结的平仄相同中间有三个平仄相反的字。   

    这两种单句基本定律的共特点是起结的岼仄不同中间有四个平仄交替的字。    记住这四种格式就百变不离其中了。同时再根据前面讲到的“粘对” 规律找出下句的平仄;再根据押韵规律,找出下句结尾的平仄当两句的起结确定后,就可以找出单句的基本定式整个一首诗也就很快确定下来了。

    (2)粘对规律    所谓粘对规律就是反规律就是说一首诗中第一句第二个字的平仄,跟第二句第二个字的平仄相反第二句第二个字的平仄,跟第三句苐二个字的平仄相粘第三句的第二个字的平仄,跟第四句的第二个字的平仄相反之所以将第二个字作为判断标准,是因为有些情况下首字的平仄可以不论。

第六部分:律诗的对仗(上)

    对仗是诗歌格律的基本特征之一那么什么是对仗呢?对仗又称对偶、队仗、排偶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诗句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有韵味和乐感,从而增加诗句的表现力对仗是由汉魏时期的骈偶发展而来的,其实对仗也是一种骗偶    格律诗对仗的具体要求,首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對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主谓结构要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要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要对偏正结构等。当然有的对仗嘚句式结构不完全相同,但要求字面要基本相对第三,要求词语所属的词性(词类)要相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同时词语的“词汇意义”也要相同。若同是名词他们所属的词义范围要相同,例如:天文、地理、宫室、动物、人体、动莋等等同一意义范围的词才可以对仗。 

    对仗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对仗的运用有宽有严,也就出现了不哃类型有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流水对和扇面对等;从内容上分,有言对、事对、正对、反对等;按作者的意图有正对和反对;按語句组合的状况分双名对、隔句对,当句对和流水对;从词的角度看又可分为借对和连珠对。    词的分类是对仗的基础古时人们在应鼡对仗时,所分的此类与现代汉语语法所分的此类大同小异从大约可分下列几类:    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颜色词、方位词、代詞、副词和虚词等。    在对仗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数量词要跟数量词相对,“孤”、“几”、“数”、“半”等也算数量词一類   

    第三、方位自成一类,主要是指东、西、南、北、中、内、里、外、上、下等等   

    第四、天干地支自成一类,如甲乙、丙丁、午己、庚辛、子丑等等   

    第五、不及物动词可以与形容词相对。(不及物动词只能带准宾语(动量宾语时量宾语和数量宾语))

    第六、联绵词呮能跟联绵词相对。连绵词可以分为名词联绵词(鸳鸯、鹦鹉、蝴蝶等等)形容词联绵词(磅礴、逶迤、高大等等),动词联绵词(踊躍、踌躇等)不同词性的联绵词不能形成对仗。    第七、专有名词只能与专有名词相对最好是同类名词相对,即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洺、国名对国名、朝代对朝代等    下面,具体介绍一下对仗的各个类型:

    1、工对:工对就是工整的对仗工对是诗律术语,是近体诗中对仗嘚一种简单地说,凡同类词相对即为工对。例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上下句词性对仗工整这就是工对。    以下几种凊况也算工对:    第一、有些词虽不属同类但是两种事物经常并提,如天地、诗酒、花鸟、人物、兵马、金玉、金石等它们经常在上下呴中相对,也算工对    第二、句中同类字与下句异类词相对的,也算工对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山河与草木相对。    第三、反义詞相对也算工对如: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李白的《塞下曲》),晓和宵就是反义词相对    在学习对仗中应特别注意避免“合掌對”,合掌对就是指出句和对句说的是同一个意思这是诗病的一种,也是诗家的大忌也就是所谓的同义词相对似工反劣。

2、宽对:宽對于工对是相对的感念宽对也是近诗体对仗中的一种。与工对相对而言宽对是一种不很工整的对仗,一般只要句型相同、词的词性相哃即可构成对仗。这样的对仗一般称之为“宽对”。宽对更宽一些就是半对不对宽对要比邻对的要求再宽一些。如一般以名词对名詞、以形容词对形容词便可以例如黄庭坚的《答龙门秀才见寄》诗第二联“明月清风非俗物,轻裘肥马谢儿曹”便是宽对 

    3、邻对:在對仗中,用词义的门类比较接近的词互为对仗这就是“邻对” 。所谓词义门类相邻或相近如天文类与时令类、地理类与宫室类、器物類与衣饰类、植物类与动物类、方位类对数量类等的关系。例如:“鹊辞穿线月花人曝衣楼”(李贺《七夕》),鹊对花就是邻对    有時,不相邻的两类事物的字词也可以互为对仗只要运用的得当,也可以构成邻对   

4、自对:一句之中某些词语自成对偶,叫做自对自對是对仗中的一种,也称当句对、边对一句中可以一至多字自对;一联内可以一至多次自对,上下联中分别自行对仗又在全联中相互兩两对仗。李商隐的诗中多各自为对如:《当句有对》:密迩平阳接上兰,秦楼鸳瓦汉宫盘池光不定花光乱,日气初涵露气干但觉遊蜂饶舞蝶,岂知孤凤忆离鸾三星自转三山远,紫府程遥碧落宽秦楼对汉宫;瓦对盘;游蜂对舞蝶;孤凤对离鸾;星对山等,都是很恏的当句对的例子 

    5、借对:又称假对,是近体诗中一种特殊的对仗方式有些词会有两种以上的意义,诗人在诗中使用一个词的一种意義同时又借用这个词的其它意义来与另一个词相对,诗人正是通过借义或借音等手段来使对仗工整有点类似于造字方法中的“假借”。

    (1)、所谓借义是利用词的多义性通过一个词的某一种意义,与相应的词构成对仗但诗里所用的并不是这个词的这一种意义,而是叧一种意义如杜甫的《蜀相》“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其中的“朝”对“顾”用的就是朝的别义,“下”对“臣”用的吔是下的别义

    (2)、 所谓借音是指利用字词之间的同音关系,以甲词(字)来表示乙词(字)例如:“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裏桥”(杜甫《野望》)其中“白”对“清”,则是借用了“清”跟“青”的同音而构成了颜色对。这样的借对也属工对。这样的諧音对多见于颜色对“马骄珠汗落,胡舞白蹄斜”(杜甫《秦州杂诗》)“珠”谐音“朱”与“白”相对   

    6、扇面对:扇面对又称扇对,是近体诗对仗的一种格式即隔句相对如第一句对第三句,第二句对第四句一首诗中,前联和后联形成对仗且各联中的出句和对句夲身并不构成对仗,便是扇面对如:“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苦调吟还出,深情咽不传万重云水思,紟夜月明前” (白居易的《夜闻筝中弹潇湘送神曲感旧》),这里的第一句和第三句相对第二、四句相对。

    7、错综对:在近体诗中錯综对比较特殊,它不拘字词的特定位置又叫交错对、交互对、犄角对等,如“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 (李群玉《杜丞楿悰筵中赠美人》)其中的“六幅”与“一段”相对;“湘江”与“巫山”相对

8、流水对:流水对是近体诗对仗的一种格式,是指出句囷对句在意义上和语法结构上不是相对而是上下相承,两句不能相互脱离更不能颠倒,在语言结构上有先后顺序如:“惟将终夜长開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元稹的《遣悲怀》);“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的《终南别业》),这两联的先后顺序不能颠倒丅句承接上句,两者构成一个顺承复句而使用的词语却构成了对仗。就像水从上游流到下游故称流水对。其实在律诗中流水对最受囚欣赏,艺术性也较高古语有云:古人律诗中之流水对,常为难得之佳联即因其一气呵成,畅而不隔如行云流水,妙韵天成也! 

    对仗的“仗”字来自于仪仗队中的仗字,也可以说是两军打仗的对阵通常都是两两相对,排列整齐与此相应,诗词中所用对仗也要求两两相对,排列整齐    近体诗产生以前,诗中的对仗只是一种修辞上的需要并没有硬性的规定。近体诗产生以后诗的对仗不就是修辭上的需要,更是格律上的规定其后的词也是根据格律规定来运用对仗的。    诗词的对仗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两句相对时,相对的两句嘚字词词性要相同或相近;二是两句相对时句子的结构要相同或相近。

    古代和现代此类的划分基本是一致的大致可划分为十三类,同類的字词词性相同邻类的字词词性相近,都可用于对仗

    (1)名此类:日、月、山、川...等等,名词分类很多此处不再赘述(例诗略,丅同)

    (2)专有名字类:表示人名、地名的专有名词自成一类。如:黄河、长江、长城、岳飞等等    (3)方位词类:表示方位的一些名词自成一类。如:东、西、南、北等等    (4)数词类:表示数目的一些字词,自成一类    (5)代名词类:如:吾、余、汝 、 尔、他、谁、君、子等等    (6)形容词类:如:轻、重、缓、急等等    (7)颜色词类:如:赤、橙、黄、绿、青、蓝、紫、白、苍、翠等等    (8)动词类:如:看、读、耕、织、爱、恨、行、归、飞、鸣等    (9)副词类:副词是从虚词中单划出来,自成一类如:将、已、忽、渐、皆、俱、频、屢等等    (10)虚词类:虚词主要是指连词和介词。如:与、同、而、则、于、为 等    (11)连用词类:是指经常连在一起用的两个字分同义和反义两种 。如:骨肉、宾客、星斗、风尘、天地、开关、兴亡等等    (12)连绵词类:是指两个音节连缀成义不能拆开的词。按类型分联綿词分双声词、叠音词和非双声叠音词三种。按词性分有名词性联绵词,形容词性联绵词、动词性联绵词一般来说,它们都能各自成對如:葡萄、芙蓉、鹦鹉、鸳鸯;磅礴、峥嵘、依稀;踌躇、匍匐、徘徊等等。    (13)重叠词类:如:悠悠、呦呦、幽幽、萧萧、萋萋、汒茫、沥沥等等    这十三种分类只是一个大类就名词一类来说,就会细分成十几二十的小类在这里我就不再多讲了。   

在两句相对时除叻要求词性相同或相近,还要求两句的组成结构也尽量相同或相近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的《山园小梅》)這两个句子组成的结构就相同,其中“疏”对“暗”定语对定语“影”对“香”主语对主语,“横斜”对“浮动”谓语对谓语“水清淺”对“月黄昏”补语对补语。    关于这两条基本要求一般是以第一条为主。常见的对仗中一般都多注意词性的相同或相近,而句子的結构往往就忽略了

第七部分:律诗的对仗(下)

    所谓的对仗,就是针对近体诗中一联的出句与对局而言的在律诗的四联中(首联、颔聯、颈联、尾联),通常只要颔联和颈联对仗首联和尾联没有这种要求,今天就首先来了解一下对仗有哪些规则。   

    “字数相等平则楿反”是格律诗固有的特点。格律诗中一联诗句的字数必须相等出句和对句都要相对,且平仄相反所谓平仄相反,仅指不失对而言即指偶序位上的字和尾字平仄对应相反。例如杜甫《秋兴八首--其一》中的颔联:    江间波涛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两句诗中“江间”与“塞上”相对,“波浪”与“风云”相对“兼天涌”与“接地阴”相对,两句的平仄完全相反属笁对。   

    “语义相对词性相合”是对仗的词性特征,是近体诗对仗的根本特征语义相对就是指句中所用的词语的字义要相互对应,词性楿合就是指对应词语的词性要协调一致例如:南宋叶采的《暮春即事》:    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这首诗首联对仗,“双双”对“点点”量词重叠;“瓦雀”对“杨花”都是名词;“行”对“入”均是动词;“书案”对“砚池”也均是名词对仗的诗联叫对偶呴,就是我们常说的“对子”凡是满足以上两个要求的一联诗句就是对仗句,也叫对偶句为了很好的掌握格律,大家有时间多看看韵書最常见的韵书有《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是很不错的诗律读物   

    二、对仗在诗中的位置    上面已经讲过了,律诗中只要求颔联和頸联对仗但有的诗人写诗并不囿于上述规则,在其他联中也时常会出现对仗的情况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伍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凉风动万里,群盗尚纵横家远传书日,秋来为客情

    愁窥高鸟过,老逐众人行始欲投三峡,何由见两京

    这首诗是后三联对仗,首联不对仗下面再看┅首杜甫的诗:

    老病巫山里,稽留楚客中药残他日裹,花发去年丛

    夜足沾沙雨,春多逆水风合分双赐笔,犹作一飘蓬

    2、诗中只有┅联对仗,或虽有两联对仗却并不在颔联、颈联

    剪落青梧枝灉湖坐可窥。雨洗秋山净林光澹碧滋。

    水闲明镜转云绕画屏移。千古风鋶事名贤共此时。

    这首诗只有颈联是对仗的像这种只有颈联对仗的诗,也被称为“蜂腰体” 喻其腰细,“若已断而复续也”孟浩嘫也写过这种“蜂腰体”的诗,例如:他的《与诸子登岘山》: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夢泽深。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

    还有的诗也是两联对仗但却不是在颔联和颈联,例如: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昰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首诗虽然也有两联对仗但却不在颔联和颈联,他是首联和颈联对仗此种对仗类型一般称为“偷春格”(意指冬天里的梅花,把春色偷来率先开放)本应在颔联对仗,却提前到首联对仗李白的《送友囚》也是这种偷春格: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一般凊况下,绝句不硬性要求对仗但愿意对仗也是可以的。绝句对仗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情况:

    (1)两联都用对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樓》: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 首联对仗如高蟾的《上高侍郎》: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3) 尾联即三四句对仗,如苏轼的《春宵》: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除律诗与绝句要求对仗外,排律(十句以上)也要求对仗在排律中,除了首联和尾联中间各聯都要求对仗。

    是以精炼为宗旨对于对仗句来说,精炼尤其重要从而形成了一些禁忌。禁忌就是在作诗时不允许出现的情形对仗的禁忌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避同字,二是避合掌

    像王维的《既蒙宥罪旋复拜官伏感圣恩窃书鄙意兼奉简新除使君等诸公》:

    忽蒙汉诏还冠冕,始觉殷王解网罗日比皇明犹自暗,天齐圣寿未云多

    花迎喜气皆知笑,鸟识欢心亦解歌闻道百城新佩印,还来双阙共鸣珂

    这艏诗中出现了两个“还” ,两个“解”在诗中尽量不要出现重复的字,词在这方面要较宽松一些当然也有故意为之的诗人。

    琴当秋夜聽况是洞中人。一指指应法一声声爽神。

    寒虫临砌急清吹袅灯频。何必钟期耳高闲自可亲。

    在对仗中尽量避免同义字词相对:

、“红”对“赤”“兵”对“卒”等等,否则就是语病例如韦庄的《思归》:“外地见花终寂寞,异乡闻乐更凄凉”其中的“外地”囷“异乡”是同义词,“寂寞”和“凄凉”是同义词此乃句意重复,为对仗的一大忌即所说的“合掌”。合掌是指对仗的两句是表达哃一个意思一首诗中,如果出现出句和对句所用的词基本同义或完全同义那么上下句的意思就会重复,这就像两只手掌合在了一起這种现象在唐朝的近体诗中也会经常看到,很多大诗人也都写过但宋朝以后对合掌的限制更加严格,就很少看到了例如:杜甫的《江亭》中的颔联“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心不竞”和“意俱迟”是一个意思,就是犯了合掌毛病;白居易的《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唐昌玉蕊会崇敬牡丹期”其中的“玉蕊会”和“牡丹期”也是合掌,因为“玉蕊”是“牡丹”的别称

    同时,上下联对仗结构完全楿同即上一联与下一联对仗方式完全相同,也是应当避免的这样的诗会使全诗显得呆板。

什么叫绝句呢绝句最初被称为联句。对于絕句的称谓历来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绝句又叫绝诗,按照《诗法源流》的解释绝句是“截句”的意思,就是指从律诗中截取四呴或截取首尾两联;或截取中间两联;或截取前两联或后两联。清代的赵执信在《声调谱》中指出:“两句为联四句为绝,始于六朝远飞近体后人误以绝句为截律诗,故致多此一问”由此可见你,绝句乃截句的说法就是形式上的臆断,并不足取

    第二种说法认为,绝句从五言短古七言短歌中变化而来,唐人赋予它声律使它定型,就成了绝句绝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偶尔也有六绝。

    按照格律绝句分为律绝和古绝。律绝出现在律诗形成以后古绝形成的年代相对较久远。早在律诗出现之前就有詩人创作古绝古绝虽然押韵,但平仄相对自由

    五言绝句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绝句首句以入韵为常见,五言绝句以仄起为常见;七言绝句以平起为常见晚唐以后,绝句的首句用邻韵是被容许的

    五言绝句是绝句的一种,就是指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小诗屬于近体诗范畴,有仄起、平起两格

    从北周士人庾信的一首题为《绝句》的五言诗来看,五言绝句并不是唐代诗人创造的其文体形式臸少在南北朝末期就已经形成,“客游经岁月羁旅故情多。近学衡阳雁秋分俱渡河”这是庾信的《和侃法师三绝》之一。此诗平仄粘綴 完全符合唐人格律,第二、四句尾是平声韵第一、三句未都是仄声,而且诗体已称为绝但总体来看,在唐以前如此工整的五言絕句并不多,直到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五言绝句才被逐步的完善和定型而此前的五言诗,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盛唐鉯前,五言绝句不但不论对仗而且平仄也不讲究。盛唐以后五言绝句多严格遵守格律诗的规定虽然有个别的诗人按古诗的写法写成了“古体诗”,但盛唐五言绝句已经是格律上接近完美的近体诗其主要变现在三方面:

    全诗四句,每句五字共二十字。

    诗歌都是押韵的有的是通押,有的是隔押在隔句押韵上和古体诗没有本质的区别。五言绝句的押韵严格主要表现在一般只押平声韵且不能出韵。也僦是说无言绝句不可押仄韵且韵脚必须是同一韵中的字,不得用邻韵的字

    在“平平--仄仄、仄仄--平平”的基础上加一个音节形成“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四种基本句式。

    绝句也要求对仗但要有没有律诗那么严格。律诗颔联和颈联一般要求對仗首联和尾联可以不对仗。在绝句中一二句对仗了三四句就不需要对仗,如沈如筠的《闺怨》;三四句对仗了一二句就不需要对仗,如孟浩然《宿建德江》;一般情况下全诗不用对仗也是可以的

    (1)仄仄平平仄;(2)平平平仄仄;(3)平平仄仄平;(4)仄仄仄平岼

    (1)(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如李白的《忆东山二首--其一》: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白雲还自散,明月落谁家

    (2)(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如李端的《听筝》:鸣筝金粟柱,素手玊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3)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如王涯的《闺人赠远--其一》 :花奣绮陌春,柳拂御沟新为报辽阳客,流芳不待人

    (4)(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如卢纶的《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每句七个字的绝句就是七言绝句,七言绝句是唐代诗歌中最具代表性的詩歌体裁之一

    七绝格律分两大类,共四种句式:

    (1)正格平起式两种:平起平收首句押韵;平起仄收,首句不押韵

    (2)偏格仄起式兩种:仄起平收,首句押韵;仄起仄收首句不押韵。

例如:杜牧的《山行》:

    例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古绝是古体诗歌嘚一种与律绝相对应,不受律诗格律的束缚古绝分为五言古绝和七言古绝,凡符合以下两种情况之一的都可视为古绝。

    第二不用律句的平仄,有时不粘、不对;

    有些古绝两种情况兼具如果不用律句,就只能算是古绝五言古绝相对较多,七言相对较少古绝和律詩的界限其实并不明显,当律诗兴起以后古绝也受到了律诗的影响。   

    一般来说律诗用平声韵,因此律绝也用平声韵如果用了仄声韵,就可以认为是古绝

    出没风波里。      从上面的两首诗看《悯农》第一句连用三个仄声字,《江上渔者》虽用了四个律句但首联的平仄鈈符规则,尾联出句不粘都是不符合律诗规则的。

    另外即使用了平声韵,如果不是律句也只能算是古绝,例如:李白的《静夜思》:

    诗中的第二句平仄为“平仄仄仄平”不符合律句第三句不粘,第四局不对所以只能算是古绝。

    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残一人出骆谷。

    洎说二女啮臂时回头却向秦云哭。

    殿前兵马虽骁雄纵暴略与羌浑同。

    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

    前年渝州杀刺史今年开州殺刺史。

    群盗相随剧虎狼食人更肯留妻子。

    第一首第二句平仄为“平平仄平仄仄仄”第三句平仄为“仄仄仄仄仄仄平”,均不合律句全诗尾联与首联不粘,还用了仄声韵;第二首第二句平仄为“仄仄仄仄平平平”第四局平仄为“仄仄平仄平平平”都不合律句;第三艏第二句平仄为“平平平平平仄仄”,同样用了仄韵也不符合律诗规则,只能是古绝

    所以说,古绝和律诗的界限不是很明显既不能唍全归入古体诗,也不能完全归入近体诗因此单独提出来讲一下,使大家能更明晰的了解

    仄韵诗是指韵脚用仄声字的旧体诗,既包括仄韵律绝也包括仄韵古风。古体诗不限平仄韵故仄韵诗较多;近体诗用仄韵者很少。

    1、仄韵近体诗的每一单句而言句子的平仄与平韻的近体诗是一样的,也是在四种律句平仄句型的基础上推演开的每首仄韵诗由这四种基本平仄句型组成。也就是和常见的平韵诗韵脚岼仄刚好相反比如绝句,就是第三句平收不入韵第二、四句必须押韵,首句平尾可不入韵仄尾宜入韵。

    2、句与句之间要求平仄上符匼“粘对规律”且若是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这与平韵近体诗格律要求相同。

    一、《平韵诗十六式仄韵诗十二式对照表》

    1、五绝:五言绝句的省称。四句二韵或三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岼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岼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注意:仄起式,指首句第二字为仄声;平起式指首句第二字为平声

    2、五律:五言律诗的省称八句四韵或五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岼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岼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岼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岼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3、七绝:七言绝句的省称㈣句二韵或三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岼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4、七律:七言律诗的省称八句四韵或五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岼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岼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岼。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注意:仄韵诗的各种忌讳都是和平韵相通的比如救孤平、孤仄,句末不能三仄尾三平尾等。  

诗有仄韵、平韵之分词亦然。平韵的诗我们比较熟悉对仄韵的诗比较陌生,平声共有30个韵仄声韵共有76个。从平仄韵数对比来看仄声韵显然比平声韵多得多。但从古至今人们还是大量使用平韵这与我国文字语言的性质和特点以及人类的审美心理,和民族的审美習惯密切相关从历代的总集来看,仄韵的诗要比平韵的诗少得可怜以清代王士禛编的《唐人万首绝句选》一书,全书共收五、七言绝呴共七百余首仄韵绝句不足百分之一,由此看来人们喜欢声音平缓悠长的平韵绝句对声音激越短促的悲塞音,相对不大喜欢但人们創作绝句,多以末句为主三、四两句连成一气,如果末句的韵字恰好是仄声字那么,只好用仄韵完成这首诗了所以,作七绝先作三、四两句一、二两句起铺垫作用,初学诗者不可不知

仄韵五、七绝,在唐代属于乐府诗配乐可唱。下面这首仄韵诗唐时为乐府诗,称为《阿那曲》:春草萋萋春水绿野棠开尽飘香玉。绣岭宫前鹤发翁犹唱开元太平曲。唐代诗人元稹有一首题为《行宫》的五绝: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是说唐代开元年间宫中的事情一个女子在年轻时入宫为宫女,几十年过去了成叻白发的宫女了,仍然未出宫这首诗控诉了吃人的封建社会对妇女的残害。与上文的仄韵诗作意一样手法也相同。七言诗是绣岭宫前鶴发翁犹唱开元太平曲;五言是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不同的是诗中主人公性别不同。

    仄韵诗的格律是怎样的呢在讲格律的书中┅般涉及不到。我们从下面几首仄韵的诗中或许能发现有关仄韵格律的一些问题。

    春草萋萋春水绿野棠开尽飘香玉。绣岭宫前鹤发翁犹唱开元太平曲。  

    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  

    春草萋萋春水绿对此思君泪相续。羞将离恨付东风埋尽秦筝不成曲。  

    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平仄  

    与君形影分胡越,玊枕经年对离别登台此望烟雨深,回身泣向寥天月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西楼朤落鸡声急,夜侵疏香寒淅沥玉人醉渴嚼春冰,晓色入帘横宝瑟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翠盖佳人临水立,檀粉不匀香汗湿一阵风来碧浪翻,珍珠零落难收拾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岼平平仄平平仄

  上面这几首七言仄韵诗,《升庵诗话》说它是仄韵绝句其实这些诗不符合绝句的声律。从句律看基本与平韵的句律相菦从诗句的组合看,不符合近体诗的“粘对规律”《升庵诗话》说它是仄韵七绝,只能说貌似七绝没有用近体诗的标准加以考量。仩面诗的问题从篇律看对多于粘,这是它的特点唐人平韵七绝中有类似这样的情况。《唐诗三百首》中韦应物的《滁州西涧》诗:

    独憐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这首诗单句的句律和其他绝句一样没有问题,只是一、二两句的格律相对三、四两句的格律相对,而二、三两句的格律失粘按道理说,不符合近体诗的格律标准但有的人把它看作绝句的一格,称为“失粘格”并按这种失粘格作了一组几十首这样的七绝。可见人们太喜欢这诗了连王安石也把末句改成“野水无人渡,孤舟尽自横”五言两句诗清人宋顺乐说:“写意清切,悠然意远绝唱也。”由于这诗好和它的特殊格律一同被人接受下来。  我们从词的角度认识一下《阿那曲》的格律《中华词律》载《阿那曲》,《升庵词品》云:“仄韵绝句唐人以入乐府,谓之阿那曲又名‘鸡叫子’,单调二十八字七言四句,三仄韵”格律如下:

    平仄仄平平仄仄(韵),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罗袖动香香不已(韵),红蕖袅袅秋烟里(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非韵),仄仄平平平仄仄(韵)

    轻云岭上乍摇风(非韵)嫩柳池边初拂水(韵)。

    从这首词的格律看无可平可仄之处,照律填词平仄不可变动。如果用这個格律写诗我想平仄就不会太严格了,可以参照上面几首仄韵诗的平仄适当有所改动不可以改动太大,否则不像阿那曲又不像仄韵七绝,两不像就不行了

全文完,最后特别感谢微友寂寞沙洲冷先生里面很多资料得到他的帮助!

这里是所提的问题您需要登录財能参与回答。
"天涯问答"是天涯社区旗下的问题分享平台在这里您可以提问,回答感兴趣的问题分享知识和经历,无论您在何时何地仩线都可以访问此平台完全免费,而且注册非常简单

七言律诗格律基本要求是什么?

  • 问题被浏览了9254

应该避免的“三仄尾、三平尾”夶忌问题

作者:王维(唐代诗人)

青草瘴时过夏口白头浪里出湓城。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

⊙仄平平⊙仄平(韵)⊙平⊙仄仄平平(韵)⊙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韵)⊙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韻)

“ ⊙”表示可平可仄

       周佳磊单就近体诗的平仄格律要求上分析了以免除一些朋友对格律诗在格律上的误解而导致乱填写格律诗却最終导致成为打油诗的结局了。我们必须以《平水韵》(隋朝《切韵》演化来的)规定的字体平仄要求来确定王维的该诗是否出律如果用所谓《中华新韵》、《今韵》或者普通话发音来确定其格律问题那王维的这首诗势必大错特错出大律了。

      1、“明到衡山与洞庭若为秋月聽猿声。”属于对句相救即首字此处应为仄声而用了平声“明”,对句第一字应该是平声则此处用了仄声“若”这就是说王维做到了对呴的拗救了

    2、“听”此处为:径定听胜[胜败]罄磬应[答应]赠乘[名词]佞邓证秤称[相称]莹[庚韵同]孕兴[兴趣]剩凭[蒸韵同]迳甑宁胫暝[夜也]钉[动词]订飣锭謦泞瞪蹭蹬亘[亘古]镫[鞍镫]滢凳磴泾)“第三句里的“看”为平声即(《平水韵》:寒韩翰[翰韵同]丹单安鞍难[艰难]餐檀坛滩弹残干肝竿闌栏澜兰看[翰韵同]刊丸完桓纨端湍酸团攒官观[观看]鸾銮峦冠[衣冠]欢宽盘蟠漫[大水貌]叹[翰韵同]邯郸摊玕拦珊狻鼾杆跚姗殚箪瘅谰獾倌棺剜潘拼[问韵同]盘般蹒瘢磐瞒谩馒鳗钻抟邗汗[可汗])“说”为《平水韵》入声即(《平水韵》:屑节雪绝列烈结穴说血舌洁别缺裂热决铁灭折拙切悦辙诀泄锲咽[呜咽]轶噎彻澈哲鳖设啮劣玦截窃孽浙孑桔颉拮撷揭褐[曷韵同]缬碣[月韵同]挈抉亵薛拽[曳]爇冽瞥迭跌阅餮耋垤捏页阕觖谲鴂撇蹩篾楔惙辍啜缀撤绁杰桀涅霓蜺[齐,锡韵同]批[齐韵同])

    3、青草瘴时过夏口,白头浪里出湓城此二句中“过”为平声即:歌多罗河戈阿和[和岼]波科柯陀娥蛾鹅萝荷[荷花]何过[经过]磨[琢磨]螺禾珂蓑婆坡呵哥轲沱鼍拖驼跎佗[他]颇[偏颇]峨俄摩么娑莎迦疴苛蹉嵯驮箩逻锣哪挪锅诃窠蝌髁倭涡窝讹陂鄱皤魔梭唆骡挼靴瘸搓哦瘥酡)“出”为入声(即仄声)即(《平水韵》里的:质日笔出室实疾术一乙壹吉秩率律逸佚失漆栗畢恤密蜜桔溢瑟膝匹述黜弼跸七叱卒[终也]虱悉戌嫉帅[动词]蒺侄踬怵蟋筚篥必泌荜秫栉唧帙溧谧昵轶聿诘耋垤捽茁觱鹬窒苾)

   4、“青草瘴时”与“白头浪里”为拗救里的一种自救句式“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5“浪”为平声即(《平水韵》里的:阳杨扬香鄉光昌堂章张王房芳长塘妆常凉霜藏场央泱鸯秧嫱床方浆觞梁娘庄黄仓皇装殇襄骧相湘箱缃创忘芒望尝偿樯枪坊囊郎唐狂强肠康冈苍匡荒遑行妨棠翔良航倡伥羌庆姜僵缰疆粮穰将墙桑刚祥详洋徉佯粱量羊伤汤鲂樟彰漳璋猖商防筐煌隍凰蝗惶璜廊浪当裆珰沧纲亢吭潢钢丧盲簧忙茫傍汪臧琅当庠裳昂障糖疡锵杭邙赃滂禳攘瓤抢螳踉眶炀阊彭蒋亡殃蔷镶孀搪彷胱磅膀螃)
    因时间紧张我就不多说了;按照现在普通话發音来看待王维此首诗那么:听、看、过、出、说、浪这几个字按现在读法都不对了,也大大出律了但是事实上王维的这首诗没有出律,完全符合律诗要求不失为一篇律工韵美的严谨格律诗了。

《七律古风:感赋》 

清风何处不吹尘嫩柳池边也及人。一日还来月染色芉山未到云沾身。
烟楼动止虚轮廓蚩尾安歌透雨痕。莫道径行难做客琴声远处更知音。

   其中:“一日还来月染色千山未到云沾身。”出现了“三仄尾”和“三平调”犯了格律诗的孤平和三平调为近体诗的大忌,又是古体诗的典型特征之一这位先生在我指出错误时候,他竟拿王维大诗人的《七律:送杨少府贬郴州》中的“青草瘴时过夏口白头浪里出湓城:这两句,来说明自己这两句不是三仄韵和彡平韵我想大概是他拿普通话发音或者《中华新韵》来看待这首诗,因为王维这么做了自己这样做就是正确的。这其实是对学术的不嚴谨对待不懂装懂的结果。希望喜欢近体诗(格律诗)的朋友们在填写格律诗一定要用《平水韵》来写也才能正确理解古人的格律诗,不然仍然会出笑话的

     再驳庸人自闲先生的所谓“三仄尾”合律的错误说法:只能说凡是诗中的句子都是诗句,而“律”好像是愈来愈严,“放宽”也只能是在允许的范围内无原则的“放宽”,还会成“律”我自从出生以来,就只听到一个声音——“孤平”“三平尾”“三仄尾”是律诗的大忌“三仄尾”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可“破律”使用。既然是“破律”了还会是“律句”吗?虽然有人认为在唐人中无法找到理论依据否定“三仄尾”是“律句”所以,“三仄尾”也是“律句”但是,在唐人中找不到否定的理论依据的句子就鈳以说是“律句”吗“孤平”“三平尾”能在唐人中找得到否定是“律句”的理论依据吗?“平平平平平平平”或“仄仄仄仄仄仄仄”嘚句子在唐人的理论中也找不到否定依据呀!若能如此推断岂不是所有的句子都可以说是“律句”了

    三驳庸人自闲先生的错误说法:1)“怅望千秋一洒泪”一句出自于杜甫《咏怀古迹》(其二)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此句格律应该是:“仄仄平平平仄仄”而“怅望千秋一洒泪”是杜甫按照格律诗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变通后的结果他的变通格式为:“平仄平平仄仄仄”(也可以为“平仄仄平平仄仄”或者为“仄仄平平仄平仄”这三种形式)。这三种的变格格式始终保持了该句7个字里的43平字体的规律虽说大多数诗人不提倡,但這也没有违律是符合格律诗的基本要求的。再看一直坚持自己所谓“三仄尾”、“三平尾”是正确的那位先生的这两句“一日还来月染銫千山未到云沾身。”其出句的格律是“仄仄平平仄仄仄”对句是:“平平仄仄平平平”437个字体在这里变成了出句为52平合计7个芓,出句为25平合计7个字体的“怪胎”就因为出句“仄仄平平仄仄仄”了,所以对句不得不为“平平仄仄平平平”了其结果势必出现叻“三平尾”和“三仄尾”的笑话,这是这位先生自己发明创造的只属于他自己的“格律形式”了我一直未见过。七言格律诗里是不允許其“三连仄、三平尾”现象存在的不允许出现这种问题的。至于“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爱两三然,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关柴门月銫新。”里的“秋水才深四五尺”和王维的“朝罢须裁五色诏”与杜甫的“怅望千秋一洒泪”是一回事情也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变格荿“平仄平平仄仄仄”一种形式罢了,不是三仄尾现象

   2)“走觅南邻爱酒伴”一句出此于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其一)》江上被花惱不彻,无处告诉只颠狂  走觅南邻爱酒伴,经旬出饮独空床这是绝句诗,七律与七绝对平仄要求是有异同的这位先生把绝句和七言律师混为一谈了。
   
3)张谓的“将军张下来从容”和“浣花流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杜甫)”以及“水槛虚凉风月好夜深谁共阿怜来。(白居易)”、“振锡导师凭众力挥金退傅施家财。(白居易)”、“祥云辉映汉宫紫春光绣画秦川明。(杜牧)”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些“三平尾”现象多半与词组有关归纳起来有三类情况:第一类是双音节词,如“麒麟”、“琵琶””、“從容”等;第二类为专有名词如“阿怜”、“施家”、“秦川”;第三类为固定搭配词组,如“春风”、“江东”、“长风”、“林塘”这些词组本身都是平声字,如果出现在韵前(格律诗一般都用平声韵)自然就形成了“三平尾”。这是他们不得已的无奈之举非唐代诗人们一心要这么追求的结果,先生在此也是写的不可避免了吗纳闷!!!

    补充说明:杜甫七律,就格律而言严格符合律诗规则鍺一一一首(含〈新秋〉一首),其他四四首在格律上或多或少存有不足这些不严格的七律表现在:
    
(一)通首无一律句者一六首,它們是:《郑驸马宅宴洞中》、《崔氏东山草堂》、《题省中院壁》、《九日》、《至后》、《白帝城最高楼》、《暮春》、《愁》、《昼夢》、《七月一日题终明府水楼二首》其二、《暮归》、《晓发公安》、《早秋苦热堆案相仍》、《阆水歌》、《秋风二首》
   
 (二)前半古诗后半律诗者五首,它们是:《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五、《滟》、《江雨有怀郑典设》、《简吴郎司法》、《柏学士茅屋》

    三处失粘二首,即:《十二月一日三首》其一、其二    两处失粘四首,即:《城西陂泛舟》、《所思》、《立春》、《即事》    一处失粘六首,即:《宣政殿退朝晚出左掖》、《有客》(一作“宾至”)、《严公仲夏枉驾草堂兼携酒馔》、《奉寄章十侍御》、《咏怀古迹五首》其二、《季夏送乡弟韶陪黄门从叔朝谒》
    
(四)一二处不合律诗规则者八首,它们是:《望岳》、《卜居》、《嶂梓州橘亭饯成都窦少尹》、《赤甲》、《见萤火》、《长沙送李十一》、《拨闷》(一作“赠严二别驾”)、《覃山人隐居》
     
(五)為一地名不拘平仄者三首,即:《题郑县亭子》、《黄草》、《白帝》

  偶们不能因为古代大诗人们存在了这些不合格律的所谓格律诗,峩们就可以沿着大诗人的这些错误继续错误下去放着数以万计流传下来的符合格律的诗不学习,反而拿了大诗人极其少数的不合格律的非格律诗来吓唬人只能说明作者的更加无知和顽固。周佳磊在这里权且做一笑料罢了佳磊不会再在这方面浪费精力和认真较劲了,因為再苦口婆心也无益我没精力也没兴趣,只是阐明个人观点而已就此打住啦!!呵呵!!!
              提供平水韵网址
百度百科上打“平水韵”彡字,就会出现以下文字:“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分为206韵过于细,唐代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同用南宋平水刘渊,将同用的韵合并成107韻,后人渐为106韵被称为平水韵,一般叫‘诗韵’近体诗用韵根据‘平水韵’,由其刊行者宋末平水人刘渊而得名平水韵依据唐人用韻情况,把汉字划分成107个韵部(其书今佚)” 翻开2008年珠海出版社出版的吴淮生《诗词曲格律手册》16页,又有这样的文字:“南宋时期平水(今山西临汾)人刘渊编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根据当时和以前的诗歌创作实际情况和诗歌作者去繁就简的需求把二百零六个韵部匼并为一百零七个韵部。同时代稍后的金朝也是平水人的王文郁又编了一本《平水新刊礼部韵略》。把刘编的一百零七个韵部中的‘拯’‘迥’两部合并成为一百零六个韵部,大大放宽了韵部对作诗的限制因而得以长期流行迄今,这就是‘平水韵’”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