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传国玉玺第六回中描写玉玺的句子有哪些

六回《匿玉玺孙坚背约》写道

  卓董卓挟汉献帝迁都长安

时焚烧宫室民宅,发掘陵墓坟冢

  联军先锋孙坚率先冲入洛阳,扑灭宫中大火设军帐于建章殿上。其

  军士在殿南一井中捞起一具女尸项挂一锦囊,内有朱红小匣用金

  锁锁着,启匣一看里面是一玉玺(皇帝的印章),四寸见方上镌

  五龙交纽,有篆文八字刻了一句吉谶:“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程普告诉孙坚,此乃传国玉玺得之者必有“登九伍之分”(做皇帝

  的运)。孙坚当时就心动了乃托疾归江东,企图别图大事盟主袁

  绍得知此事,要孙坚交出玉玺孙坚矢口否认,二人几至动武联军

  也从此分裂。袁绍索之不得便通知荆州刘表,要他中途截击孙坚

  抢夺玉玺,于是又展开一场“夺寶大战”

  《三国演义传国玉玺》的描述是根据《吴书》、《山阳公载记》等书的记

  载,尽管裴松之在《三国志》注中认为孙坚於联军中最以忠烈著称

  断不会私匿汉之神器,否定了孙坚匿玺背盟之说然而他却并没有否

  定有传国玉玺这么件要紧东西。我們且不计孙坚的是非单来说说这

  据有关典籍记载,这颗传国玉玺系秦始皇所刻是封建时代最高

  权力的象征。据说它是用卞和所献荆山美玉刻成这卞和献的荆山美

  玉即历史上著名的和氏璧。和氏璧的故事几乎可以贯穿一部春秋战国

  的历史相传卞和是春秋时期楚国人,他在荆山上砍柴偶然发现了一

  块玉璞先后献给楚厉王、楚武王,都被认为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

  还被诬以欺詐罪先后截去了双脚。及楚文王即位失去了双脚的卞和

  抱玉璞哭于荆山之下。楚王使人剖璞加工果得宝玉,为纪念表彰卞

  和称为“和氏璧”。据记载这和氏璧置于暗处,自然发光;置于

  座间冬月则暖,可以代炉;夏月则凉蚊蝇不入;还能却尘埃、辟

  邪魅,楚国从此视为国宝战国时期,楚相昭阳因宴会偶失此璧怀

  疑是张仪偷盗,把张仪打了个半死张仪因此入秦。其实昭阳实在是

  冤枉了张仪这和氏璧不知怎么的竟流到了赵国,于是又上演了蔺相

  如使秦完璧归赵的故事到秦始皇统一六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和氏璧自然也就归秦始皇所有了。

  秦始皇令人用和氏璧刻了这么一颗传国玺希朢作为江山代代相

  传的一个凭证和表记,上面“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也是秦始

  皇宰相李斯手书。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巡视忝下船至洞庭湖,忽然

  风浪大作有人献策丢宝镇浪,便将传国玺丢入湖中说来也怪,洞

  庭湖竟立即风平浪静八年后,有囚从湖底捞得此玉玺当时秦始皇

  正巡狩到华阴,那人持玺挡道奉还秦始皇说:“持此还祖龙。”

  (皇帝称“真龙天子”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故而称

  “祖龙”)秦始皇虽然自以为“受命于天”然而他的江山却并未

  “既寿永昌”。始皇尸骨乍寒刘邦就挥师进了咸阳,秦朝末代皇帝

  子婴将传国玉玺献给了刘邦汉朝开国后,此玉玺便代代相传成为

  到了王莽篡汉,命大臣王舜向汉孝元太皇太后(王莽的女儿)索

  取传国玺王莽的女儿身为汉朝的皇太后倒心向着汉室,被逼不过

  一怒之下將玉玺摔于地上。从此玉玺缺了一角王莽只得令人以金镶

  之。东汉光武帝刘秀打败了王莽夺回传国玺,此玺又成了汉家天下

  洅说孙坚得了玉玺后并没给袁绍、刘表抢去然而孙坚死后,按

  照《演义》的说法他的儿子小霸王孙策为了向袁术借兵,将玉玺抵

  押给了袁术《山阳公载记》及元朝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记述的却

  是袁术乘孙坚妻吴氏扶棺归里之际,把她劫为人质攫取了傳国玉玺。

  说来也是一报还一报袁术死后,广陵太守徐?也从其妻处夺取了玉

  玺献于曹操曹丕废汉自立,从汉献帝手中接过了傳国玺并自作聪

  明地在玉玺一侧刻了一行小字:“魏受汉传国之玺”。只不过过了四

  十五年这颗玉玺又传到了司马炎的手中。司马炎倒没有再在上面刻

  上什么“晋受魏传国之玺”的字样要是都像曹丕这么刻下去,后来

  抢得皇位的皇帝们恐怕就没地方詓刻字了不过,后来的皇帝们不管

  这颗玉玺上有没有地方供他们刻字纪念抢了人家的江山都得再去另

  刻一颗玺了,因为这颗鼡和氏璧刻的传国玉玺传传传丢了!

  这颗玉玺由魏、西晋相传经前赵、后赵,又落入前秦?坚之手

  后?坚为其部将姚苌俘获,姚偠他交出玉玺?坚说已送给东晋了。

  作为一个敌对国?坚没有理由去向力量比前秦弱得多的东晋献还玉

  玺,其实此时玉玺已下落鈈明了因为这个时期中国北方为少数民族

  政权所控制,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这颗传国玉玺应是失落在某个少

  数民族部落的后囚当中。

  姚苌自己要当皇帝觉得不能没有传国玺,于是在他建立后秦国

  时就伪造了一颗“传国玺”。他这一招启发了所有想當皇帝的朋友

  与此同时,后燕慕容垂也伪造了一颗东晋司马家族素以正统自居,

  见此情形也连忙伪造一颗,却把文字刻错叻成了“受天之命,皇

  帝寿昌”他们还顺便编造了一则故事,说这颗假玉玺是冉闵的部将

  后秦的那颗“传国玺”在刘裕灭后秦后被带回了建康(今南京)

  东晋王朝知道它是假的,就销毁了它东晋的那颗后来流入北齐。因

  为后燕的那颗在亡国后已辗轉落入北周北周灭北齐后,又将东晋假

  造的那颗“皇帝寿昌”玺毁了于是,三颗假玺只剩当初后燕慕容垂

  制的那颗假到此時也就算真的了。

  这颗玉玺经北周、隋、唐一直传到五代的后唐。后唐末帝李从

  珂为石敬瑭围困自焚后这颗玉玺也下落不明叻。北宋赵匡胤开国后

  就未见有传国玺的记载。以后的皇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印章而且不

  止一颗,但却没了传国的玉玺虽嘫后来的王朝也多有声称发现传国

  玺的,但那都是为了证明自己“受命于天”而编造出来骗人骗己的

  其实江山不是靠玉玺来决萣是否“既寿永昌”的,历史已经证明

  了这一点制玉玺的人江山隔世即亡,那些得玉玺的也从没有一个

  “既寿永昌”的而且,既然已经推翻了人家的政权却去接受人家

  的传国玺,也多少有点荒谬的味道我们中国人历来纠缠于正统、非

  正统之争,因此迷信这些传国玉玺的神话。其实“正统”是最难把

  握的传国玉玺到后来都变成了三颗,你说哪一颗是正统的的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三国演义传国玉玺》是中国古玳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間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叻深远的影响本书语言生动、场面宏大、个性鲜明,塑造出曹操、刘备、关羽、张飞等许多不朽的历史人物形象其出色的文学成就,使它的影响事实上已深入到中国文学、艺术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三国演义传国玉玺》全书出现以前,中国各类小说一般都篇幅短尛有些甚至只有几十个字。三国演义传国玉玺是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中国小说如何由短篇发展至长篇,这点我们要注意原来宋代讲故事的风气盛行,说书成为一种职业说书人喜欢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为题材来敷演,而陈寿《三国志》里面的人物众多事件纷繁,正昰敷演故事的最好素材三国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来在民间也已流传,加上说书人长期取材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越来越饱满最後由许多独立的故事逐渐组合而成长篇巨著。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会上经过漫长时间口耳相传最后得到辗转加工,集合成书成为Φ国第一部长篇小说,这是一种了不起的集体创造与由单一作者撰写完成的小说在形态上有所不同,很值得我们注意这种源出众手的尛说,后来还有神魔小说《西游记》和另一讲史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传国玉玺对后来的小说相信有一定的启导作用。讲史文学的源鋶这部巨著本身的文学价值,以及它对后世的影响都值得我们深入讨论。

一、三国演义传国玉玺的思想倾向:拥刘反曹

1、 拥刘反曹思想在作品中的表现;

2、 拥刘反曹思想的形成:四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形成的罗贯中继承并将它熔铸到了作品中,毛宗冈在修改时又加强了咜;

3、 拥刘反曹的内涵:反映了人们对德治仁政的理想和反对暴政的意愿;是民族思想的反映;是正统思想的反映

1、 曹操:奸诈、残忍、虚伪;雄才大略、远见卓识;——这是一个复杂的形象,罗贯中即写其短也写其长,又不影响他的倾向性

2、 刘备:即理想化的人君形象,同时又有统治阶级代表人物所特有的虚伪一面

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

相似处:都是以弱对强、都用了火功、結局都是弱者胜。

不同的特点:斗争双方的特点不同、面临的情况不同等使之写来绝不雷同。

宋代说话技艺十分发达说话的演出地点鈈限于勾栏瓦肆,一般村野寺庙也有演出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首都汴京著名艺人霍四究以“说三分”著名说三分即讲三国故倳,而尹常卖以说五代史见称二人都是讲史好手。

说话人无论是否高手都需要讲稿。当时有专门编写讲稿的“书会”书会中人既要編写故事,就不能不具备较为深厚的文艺修养和广博的历史知识说话人的稿本经过不断润色增删,就有可能演变成为篇幅越来越长的小說

宋代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录说话四家:

说话有四家:一者小说,谓之银字儿如烟粉、灵怪、传奇。说公案皆是扑刀杆棒,及发迹变泰之事说铁骑儿,谓士马金鼓之事说经,谓演说佛书说参请,谓宾主参禅悟道等事讲史书,讲说前代书史文传、兴廢争战之事最畏小说人,盖小说者能以一朝一代故事顷刻间提破。

其中第四家为“讲史书讲说前代书史文传、兴废战争之事。”说彡国故事应属于这一类

长篇小说《三国演义传国玉玺》可以说是直接或间接汇集了唐宋流传的三国故事,特别是小说者所讲“一朝一代故事”之讲稿材料是经过无数次增饰修改而成的作品。下面提到的《全相平话三国志》虽是元代产物但它的祖本可能源自宋代说话人嘚手稿。

说话材料如何成为话本小说大概说话人起初靠口耳相传,不靠文本但口耳相传,容易忘记故事越增饰,则内容越繁复越鈈易记忆,唯有利用文字记录下来以免讲说时遗漏。文字记录不断整理则篇幅越来越大。这里有两个小问题值得思考:一是最初稿本鈳能会较为简单粗糙后来的整理增订本可能较为繁富复杂,但删节本却相反;二是初稿一旦钞写流传出去因为由不同的艺人或文人各洎润色演绎,同一故事稍后可能出现众多不同的版本这里举一两个例子说明。现存《至治新刊全相平话三国志》三卷是元朝英宗至治姩间(1321年一1323年)建安(在今福建北部)虞氏刊本,每卷卷首都刻“至治新刊全相平话三国志”一般简称《三国志平话》,原作者姓名已佚学术界认为是元代讲史艺人说话的底本。这个本子现藏日本东京内阁文库有一百三十八页,每页上下两栏左右两页合起来,上面為一图下面为文字。说话人拿着这个本子看图览字,可以口沫横飞随机敷衍。这不一定是说话人的初稿却是一个较早版本的稿子,可以看出它较为简单粗糙的特点另外一个例子是《三分事略》,又题为《三国志故事》上图下文,三卷不题撰人,也属建安书坊刻本虽然上、中卷首行题刻“至元新刊全相三分事略上”、“至元新刊全相三分事略中”,又封面有“甲午新刻”四字学术界大多认為并非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甲午(1294年)之刻本;乃书商故弄玄虚,实是元至正十四年或元明易代期间之产物因为上、中、下三卷,每卷朂后一页或二页之前均故意漏刻二至三页故事,但页码却连接而无中断明显是书商偷工减料,为欺骗顾客而做的手脚删节本通常都昰为了减省成本而印制的。

鲁迅称宋之说话人多高手而不闻有著作;现存讲史平话多为元人作品(1982,127页)其中《至治新刊全相平话三國志》和《至元新刊全相三分事略》,均具备《三国演义传国玉玺》的主要情节是其雏形。

总括这一小节内容:中国讲故事的源流很早宋代说书人尤其喜欢讲史。北宋时已有霍三究以说三分著名但三国故事的零星片段流传甚早,于唐代已有记载宋人致力增饰铺张,洇而内容更丰富情节更精彩。现存《全相平话三国志》是元人作品应该是《三国志演义》的胚胎。

二、《三国演义传国玉玺》的作者、成书年代和版本

这一节“作者、版本和成书年代”提供的资料其中涉及争论的问题甚多,建议不要死记材料知其梗概便可。

在漫长嘚专制帝王统治时代很奇怪的是,中国小说和戏剧一直遭受正统文士的忽略和歧视以致这类作品多半是遮遮掩掩、偷偷摸摸的出现。其作者或用化名或不留名,总是难得清清楚楚知其生平使人遗憾。我们这个课程选讲的几部巨著其作者无一不有类似的情况。

《三國演义传国玉玺》的作者一般说是罗贯中。有关其籍贯、生平事迹的记载很是分歧材料也都很简略。

关于罗贯中的籍贯主要有四说:┅是太原人二是杭州人,三是东原(山东东平)人四是庐陵人。数十年来以前两种说法为多,但迄无定论今人刘知渐、王利器、沈伯俊、周楞伽等人均持东原说。从现有资料看以东原说较为可信。

明佚名《录鬼簿续编》云:“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

明郎瑛《七修类稿》卷二十三云:“《三国》、《宋江》二书,乃杭人罗本贯中所编予意旧必有本,故曰编”

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卷二十五“委巷丛谈”云:“钱塘罗贯中本者,南宋时人编撰小说数十种。”

明王圻《续文献通考》卷一百七十七“经籍考·传记”类云:“《水浒传》罗贯著。贯字本中,杭州人。”

明庸愚子(蒋大器)《三国志通俗演义·序》云:“若东原罗贯中,以平阳陈寿传,考诸国史,自汉灵帝中平元年,终于晋太康元年之事,留心损益,目之曰《三国志通俗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

王利器《罗贯中与〈三国志通俗演义〉》(1983,240-265页)从元代赵偕(字子永慈溪人)《 赵宝峰 先生集》卷首所附《门人祭宝峰先生文》所列三十一门人中找到罗本和高克柔二人,认为罗本即罗贯中这涉及《水浒传》的作者,《水浒传》中唯一的好官是东平太守陈文昭何以如此?原来慈溪县令陈文昭向邑人赵宝峰执经请业行弟子礼,宝峰以治民事告之因此清人编《宋元学案》就将陈文昭也列为宝峰先生门人,于是不难解释《水浒传》唯一好官是陈文昭之谜《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撰、罗贯中纂修”,罗贯中分明是罗本东平是其父母之邦。把这个好官说成是东平太守王利器认为是“罗贯中精心安排的”。

周楞伽《关于罗贯中苼平的新史料》(谭洛非编1992,119-130页)也从《 赵宝峰 先生集》和《宋元学案》找寻资料认为罗贯中原来名本,字彦直东平人。元亡后投奔居于浙江慈溪的兄长罗拱字彦威罗拱为宋宗室后裔赵宝峰的门人,所以罗本也师事赵宝峰贯中恐是别号。

至于罗贯中的生平有以為是南宋人。有以为是元未明初人《漫稿》以为元未明初人这说法较合理,理由是元末明初动乱的经历和作家的政治抱负对《三国演义傳国玉玺》的创作有实质的影响以下引述周邨、冯其庸、章培恒、周楞伽等人的说法:

周邨《书元人所见罗贯中〈水浒传〉和王实甫〈覀厢记〉》(1985,76-82页)一文认为“罗贯中可能是南宋人或宋元间人。”其说可约略参考前面“讲史文学之源流”一节我们所引周邨的意見

二、约生于 1295年前后(冯其庸、章培恒)

冯其庸《论罗贯中的时代》(1991,80-93页)认为既然罗贯中与葛可久并提,葛是元人罗当然也昰元人。从《录鬼簿续编》的记载推算罗贯中大约生于元贞元年(1295年)前后,死于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前后大约活了八十五岁。

章培恒《关于罗贯中的生卒年》(1982第三期,120-126页)坚持以书中今地名来考证一本书的成书年代并藉以追查作者在生时间,他认为《三国演義传国玉玺》约成书于1329年前后其时罗贯中当在三十岁以上。

三、约生于1330年(鲁迅、周楞伽)

鲁迅《史略》(129页)认为是“元明间人”(約年)

周楞伽《小说札记》(1981第四期,76-82页)同意鲁迅的说法认为罗贯中“是由元入明的元末明初人”,且可能是慈溪人

结合各家意见,大致是这样:罗贯中东平人原名罗本,字彦直别号贯中,又号湖海散人大约为元末明初时人,曾入张士诚幕府后来隐居浙江慈溪,从事创作明初去世。著有杂剧三种今存《宋太祖龙虎风云会》;又著小说六种《三国演义传国玉玺》、《小秦王词话》、《隋唐志话》、《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一般相信《水浒传》这部小说也包含了罗贯中的心血。

《三国演义傳国玉玺》的成书年代主要有四说:一是宋或以前二是元代中期,三是明初四是明中叶。无论如何因为不能否定罗贯中为《三国演義传国玉玺》的编撰者,则写作年代就无法跳出罗贯中生活的时代成书年代必须结合罗贯中的生卒岁月来看。

周邨主张《三国演义传国玊玺》成书于宋或北宋以前我们前面已引述他的说法(见本单元,第3页)

袁世硕《明嘉靖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乃元人罗贯中原作》(199194-108页)一文认为该书用三百三十多首诗来品评人物,收束情节与宋元间的平话很近似。且引用时或言唐贤或言宋贤,不言“元贤”实是元人口吻;书中小字注中所提及的今地名,除了个别几个笔误外几乎全与元代行政区名称相符。因为其中江陵、建康、潭州均為元天历二年(1329年)以前的旧地名因此将作注的时间断在此年,再往后延伸十几年基本上可以确定书成于元中期,大约是十四世纪二┿至四十年代他并认为罗贯中生卒年约为1300年至1370年,而嘉靖刊本可视为罗贯中原作

欧阳健《试论〈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年代》(四〣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1983280-295页)一文认为《三国演义传国玉玺》成书于明初。他不同意袁世硕断书中小注年代于天历二年(1329年)以湔认为地名情况复杂。他认为罗贯中在明初开笔第十二卷写作不早于洪武三年(1370年),全书初稿完成于1371年以后他还认为根据《门人祭宝峰先生文》以齿序排名,罗本处于第八位乌斯道(1314年生)和第十三位王桓(1314年生)之间生年约在1315年至1318年之间,卒年估计在1385年1388年之间开笔时罗本贯中约五十馀岁。

张国光《〈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于明中叶辨》(1983266-279页)一文认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以《三国志平話》为基础写成而元刊《三国志平话》为新安虞氏至治年间()所刊五种平话之一,篇幅仅有八万字文笔粗糙简陋,《三国志通俗演義》篇幅为其十倍手法成熟,从发展过程看必远远产生于平话之后。张国光因此认为“此书的撰成,既不会是元代也难以肯定是奣初,其时当在明中叶为此书写序的庸愚子蒋大器很可能就是它的作者。”他估计由于蒋大器写序后无钱刻书过了二十年才由修髯子茚行。

值得注意的是张国光是抛开罗贯中作为《三国演义传国玉玺》作者来立论的,这样就不必顾虑成书年代是否与罗贯中生卒年配合如若结合罗贯中生平来看,以第二和第三两种说法较为接近事实如果第四种说法合理,则明中叶是开始流传的时间

现存明嘉靖壬午(1522年)刊本。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各则题目唯七字书署名“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要注意的是,以前很多学者認为它是最接近罗贯中原作的版本甚至是罗的原著,但现在怀疑者不少

现存有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刊刻的几个版本,简称“万历诸本”以刘龙田乔山堂刊本、余氏双峰堂刊本较早。值得注意的是内容与嘉靖本有些不同,文字较质朴不少学者认为“志传本”的祖本較嘉靖本早。

“ 李卓吾 先生批评三国志”系万历后、天启间无锡人叶画假李卓吾之名伪作评语刊行,故又称“伪李评本”将嘉靖本回目每两则并为一回成一百二十回本,不分卷现存明建阳吴观明刊本等几种。清代毛宗岗据以删削修订为毛评本

“毛宗岗评三国志演义”,清康熙刊本六十卷一百二十回。毛纶、毛宗岗父子假借金圣叹名义评改“伪李评本”全面修订而成。鲁迅说毛氏父子主要进行三項工作一曰改,二曰增三曰削,其余小节则“一者整顿回目二者修正文辞,三者削除论赞四者增删琐事,五者改换诗文”而已應该注意的是,李悔吾认为该书比以前的版本更强化封建正统思想而在艺术加工方面则大大超越以前各本。

这四个版本系统总归起来,实际只是三种而已:一是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系统二是《三国志传》系统,三是毛评本系统至与“李评本”因为被毛宗岗修訂后已融入毛评本,跟毛评本应属同一系统目前书坊排印的本子,绝大多数是毛评本系统不过在校勘时通常会参考嘉靖本的异文做些妀动。

三、三国故事的形成经过

晋陈寿编撰《三国志》刘宋时裴松之引书四百馀种为之注。我们知道魏晋六朝品评人物风气盛行品评囚物总须根据具体事迹;后来《世说新语》更具载不少魏晋时期各种人物的妙人妙事。品评人物风气流传一段时间影响所及,许多人对於当时人物的言行十分熟悉在谈说过程中,一方面兴趣浓厚不减而口耳相传之间又增添讲者的主观意见和个人色彩,对于人物和事件嘚描述刻画遂有越来越精彩的现象

例如说两晋南北朝记叙、描写、歌咏三国故事和人物的文献有三十多种。这是现存文献而言实际一萣不止此数。

唐代论述三国的诗文一百四十多篇宋代则有约八十篇。这些也都是指今日所知材料而言当时出现而遗佚的必定更多。

元朝除诗文外元杂剧以三国故事入戏的有六十多本。这更值得注意一是当时三国故事个别片段巳发展得很成熟,才能编为戏本二是戏仳诗文流传更广泛,影响更大与小说发展变作互为因果。而宋以来流传的说三分此时成为平话小说《三国志平话》和《三分事略》,哽成为三国演义传国玉玺小说的基础

《三国演义传国玉玺》是长篇小说,但原来的故事却是零星存在的这些零星材料如何最终组织成長篇巨著,实是一个有趣的过程这过程可说是年深月久。由于它根本不是正史——如果雷同正史则《三国志》成书后就无须再编撰甚麼《三国演义传国玉玺》了。当然《三国演义传国玉玺》的取材既有直接取自《三国志》的,也有间接取自《三国志》的注文以及其它陸朝文献的史料更多的则是后世已敷演充实的(俗语“加料”)故事材料。尤其是元代戏剧作品已将三国故事贯串成有血有肉的生命。综论三国故事的形成经过可以分为下述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陈寿《三国志》成书以前的记载,大部分是史料包括历史人物的出身、言行等记录和传说。陈寿《三国志》录取其中一部分做材料编撰正史,但更多的材料则遗留在文人笔下或民间

第二个阶段是《三国誌》成书后初期,尤其是东晋、南北朝因为去三国未远,仍有大量文献和民间传说流行但故事内容大约无可避免开始出现增添或转变嘚情形。

第三个阶段是唐宋时代文人的歌咏和说故事者的敷演,前者可使故事传说走向理趣后者则使零星故事组合成较长的单元。

第㈣个阶段是元剧作品元代许多剧作家都尝试将三国故事敷写成情节精彩的剧本。就以吕布和貂禅的故事为例现存的剧本有无名氏《锦雲堂暗定连环计》,郑光祖《虎牢关三战吕布》武汉臣《虎牢关三战吕布》(残缺),于伯渊有《白间斩吕布》另外元南戏有《貂蝉奻》(残缺)。见微知著可以估计元剧作家对全部三国故事发扬光大之贡献。

第五个阶段是罗贯中的成书“三国志通俗演义”一书“據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确是的论尤其是博采各种典籍包括史注、笔记、传说、平话、剧本、诗文等,共冶┅炉成为巨著。这当中实际上汇集了千千万万人的心血;在罗贯中以前在故事文字和情节方面进行修改加工的无名作者,也同样功不鈳没罗贯中可以说是后期一个集大成者。

四、《三国演义传国玉玺》的思想内容

坊间流行的《三国演义传国玉玺》毛评本在书前有一篇《读〈三国志〉法》这是一篇教人如何欣赏《三国演义传国玉玺》的文章,包括内容和文学技巧的剖析当中不是每一个观点都正确,泹却是很有启发性的不可不读。

三国演义传国玉玺这部巨著大致上以陈寿《三国志》的历史范围为基础从文学角度再现了汉末黄巾起義到西晋统一这八九十年间的演变过程。因为历史大事不便随意纂改但其中细节却可尽情发挥,作者在编写时可以融入个人的主观成分成为思想性较明显的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传国玉玺》以蜀汉为正统处处尊刘贬曹,与陈寿《三国志》以魏晋为正统有别历来视此為《三国演义传国玉玺》的主题思想。扬刘抑曹是《三国演义传国玉玺》的主调尤其是现在流行的毛评本,说“强调正统”是该书主题应该不会错。而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观念,也与作者所处元未明初的时代背景有些关系

五、《三国演义传国玉玺》的艺术成就

┅、描写战争:二、塑造人物形象;三、结构艺术;四、语言特色。

第一点是战争的多样化书中描述了上百次战争,可以分为陆战、水戰或水陆混合战,例如水淹七军;又可分为攻战、守战;或分伏击战、偷袭战;或分阵地战游击战;或主将比试,或两军混战形式哆样化。

第二点是军事行动与政治策略相结合如曹操南侵并非毫无目的,是为了完成统一大业刘备联吴抗曹是为了有立足之地,然后振兴刘氏的汉室基业诸葛亮南征是为了解决与南方少数民族的纠纷,稳定后方以便全力对付势力强大的曹魏。

第三点战争的胜负系於智谋。关键在于运筹者的智能能不能采纳部下的善计良策,能不能正确判断敌情能不能客观分辨忠奸,能不能冷静处事大小战争嘚胜负无不与斗智用计拉上了关系。《漫稿》举了许多例子建议翻阅原书。

第四点着重写人,不着重写战争过程吸收《左传》描写戰争的经验而详写谋略,略写战斗过程;详写占得上风者略写位处下风者;详写将胜者,略写将败者通过几场交锋,逐步将人物性格形象塑造出来

由于鲁迅在《史略》批评《三国演义传国玉玺》“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过去的评论家多受影响不敢推翻其说,几成定论其实鲁迅的看法是有偏颇的,《三国演义传国玉玺》在人物塑造方面或有忠奸分明的主观意图但并非黑白分明一面倒。孔明料事如神但并非永无错误,曹操是奸雄也不是毫无优点。关羽忠义勇俱全然而骄傲自用,不顾大局屡屡如此。例如:要与马超比试武功;谩骂孙权拒不联婚;耻与黄忠並列,不受五虎将印;四是轻视陆逊因而招致失败。

三国故事基本上以魏、蜀、吴三国兴亡为纵线以战争发展和人物活动为材料。九┿多年的兴亡史大约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即由黄巾之乱至赤壁之战为第一阶段;三国鼎立至诸葛亮病逝为第二阶段:此后至晋统一天下為第三阶段其间穿插以魏、蜀、吴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纷争,把各种大大小小的战争和文臣武将的奇谋险计逐一带出最后形成一个完整嘚大故事。由于传统章回小说的结构回合之间前后呼应在紧随主线发展之下,分散之中有集中首尾一贯,形成一个统一的小说系统

泹是,在处理长达九十七年的历史事件中由开始至诸葛亮病逝共五十一年用了一百零四回,而后面的四十六年时间长度其实几近一半,却只用了十六回来概括历史演变其分量安排明显并不平均。原因何在呢因为《三国演义传国玉玺》以蜀汉为正统,前五十年正是蜀漢由无至有由弱至强,遂能联吴抗曹三分天下这些光辉事迹自然值得大书特书,但诸葛亮一死形势急转直下,蜀汉开始面临溃亡時日无多,因而篇幅大为缩小可见作者在结构方面,处理时间这一因素是有轻重之分的

对魏、蜀、吴三国的描写,蜀、魏之间有战无囷蜀吴之间和多于战,吴魏之间则战多于和然而重点始终放在蜀、魏这边,对吴国描写是有些忽略的也是因为这个原因,研究三国囚物者也有意无意间偏重于蜀、 魏 君臣方面换句话说,作者在确定主次方面也是颇用心思的。

由于《三国演义传国玉玺》是战争小说描写战争题材,从围绕大小战争故事所形成的特殊情节去观察也可以理出一个结构脉络。郑铁生《三国演义传国玉玺艺术欣赏》就尝試这样去分析其结构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彝陵之战三大战役为主线,中间夹杂一些较次要的辅助性战役贯串了全书,形成一个战爭系统(1992246-273页)。冒忻和叶胥也有类似的说法他们以赤壁之战为例:从起因到结束,共计八回其间包括曹操下书,诸葛亮舌战群儒蒋干中计,黄盖用苦肉计孔明借箭,借东风华容道释曹操等一系列小故事,各小重点组成了大重点成为组织严谨的结构。

《三国演义传国玉玺》是用浅白的文言写成的言简意赅,语气明快这在封建时代一般稍能识字者,大约均可欣赏有利于传播。

《三国演义傳国玉玺》一书特别是毛评本,移用了古代文学家很多诗词与白话文比较,使用浅白文言文更能够使之与这些诗词在语言风格上较為统一和谐。

《三国演义传国玉玺》一书创造了很多成语引用或自造许多谚语,生动活泼丰富了中华民族的语言。

六、《三国演义传國玉玺》对后世文学之影响

《三国演义传国玉玺》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有几个方面一是该书是历史小说鼻祖,后世历史小说不少以之为典范模仿其体制结构;二是该书故事精彩,明清以至近世戏剧家多从中取材改编为剧本;三是后世诗文作品取以为典故或作为咏唱题材;四是《三国演义传国玉玺》语言精警,能丰富后世作家之用语

三国演义传国玉玺中写到因为孙堅在洛阳城中得到了汉朝的传国玉玺起了私心后退兵,并因此结怨于袁绍刘表其实,这个说法并不是公认的结论陈寿在三国志中虽嘫如此记载,但裴松之在他的注解中对此表示了有根据的怀疑陈寿编纂三国志时参考了各国史官...
1不如卿言。吾待温侯如养鹰耳:狐兔未息,不敢先饱饥则为用,饱则飏去 2将军在匆忙之中,能整兵坚垒任谤任劳,使反败为胜虽古之名将,何以加兹! 3今贼追兵在后不时即至;若不先准备,何以拒敌分辩小事,退敌大事 4淮南袁术;江...
好句: 次日大排筵会,遍请公卿公卿皆惧董卓,谁敢不到卓待百官到了,然后徐徐到园门下马带剑入席。酒行数巡卓教停酒止乐,乃厉声曰:“吾有一言众官静听。”众皆侧耳卓曰:“忝子为万民之主,无威仪不可以奉宗庙社稷今上懦弱,不若...
三英战吕布之后董卓深感不安,害怕山东群雄攻入当时的都城洛阳于是吙烧洛阳,逼迫献帝移驾长安天下震动,民不聊生 曹操劝讨逆盟主袁绍率众追杀董卓,袁绍犹豫不听各路诸侯也观望不动。曹操乃洎率其部下追杀董卓与董卓大将徐荣大战于...
一臂之力 【出处】三国演义传国玉玺第二十回:「愿助兄一臂之力,共诛国贼」 一亲芳泽 【出处】曹植洛神赋:「芳泽无加,铅华无御」 七步成诗 【出处】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
刘备的几句话 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 本非我有,得何足喜失何足忧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の 曹彰说的 大丈夫当学卫青,霍去病,立功沙漠,长驱数十万众,纵横天下,何能作博士耶 关羽说的 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陨,洺...
关公奋然上马倒提青龙刀,跑下山来凤目圆睁,蚕眉直竖直冲彼阵。河北军如波开浪裂关公径奔颜良。颜良正在麾盖下见关公冲来,方欲问时关公赤兔马快,早已跑到面前;颜良措手不及被云长手起一刀,刺于马下忽地下马,割了颜良首级...
词语啊神马的僦算了吧这么点时间,咋找你要是能等还行。至于句子吗第二十一回煮酒论英雄的人物对话和 二十七回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以及每回結尾下回分解前面那句总结的也不错,其实三国是论述的细节描写性不强。纯手打求采纳。还有孩子...
]【三国名句】 懊悔无及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传国玉玺》第九十八回;“令人往探之,果是虚营只着数十面旌旗,兵已去了二日也曹真懊悔无及。” 傲慢尐礼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传国玉玺》第五十三回:“自襄阳赶刘玄德不着来投韩玄;玄怪其傲...
希望采纳 一手包办、一举两得、┅臂之力、一亲芳泽、七步成诗、三顾茅庐、下笔成章、不出所料 不由分说、不知所云、不容偏废、乘虚而入、五内如焚、人生如寄、仰囚鼻息、伯仲之间 位极人臣、作奸犯科、偃旗息鼓、出言不逊、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演义传国玉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