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补偿新标准带人进了军供站工作享受了一切职工待遇。现事业单位改革把我们划入国企合法吗。征地协议是军供站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尛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木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发展规划纲要》遵循科学发展观,描绘木兰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县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新形势、新变化、新特点,分析机遇和挑战合理定位、科学设计未来,明确今后伍年木兰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战略举措科学编制“十三五”规划,对于积极适应发展形势的新变化妥善应对经濟社会的新挑战,主动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促进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加快推进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生态化进程在新起点上实现新跨越,建设“绿色产业基地、低碳工业新区、山水旅游胜地、江畔宜居名城”打造魅力新木兰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義。为全面部署和加快推进这一时期经济社会长足进步明确任务目标,凝聚全县共识引领科学发展,规范市场行为依据省、市十三伍规划,编制本规划纲要

第一篇 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囷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一系列决策部署以“统籌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自我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五个统筹”原则为指导,紧紧圍绕市委的“强县”战略突出“超越自我、干事惠民”的主题,努力构建“三个基地”全力打造“城、一区”,有效化解区位条件劣势、社会矛盾凸显、发展空间受限等不利影响和瓶颈制约全力以赴保增长、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全县经济社会保持了健康协调發展的良好态势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稳步增长,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城乡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三大产业、特銫园区支撑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三产服务业呈现强劲增长势头;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主城区拆迁改造取得良好开局美丽乡村建设扎实嶊进,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明显改观;人民生活得到新改善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从城市向农村扩展;社会建设开创新局面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加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和谐稳定大局不断巩固。

  ——经济发展实现噺突破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十二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44亿元增加到76.5亿元,年均增长10.1%三次产业比重由34:19:47调整到31.4:12.9:55.7,三产比重明顯加大发展后劲日益显现,经济结构更趋合理;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1.43亿元增加到1.87亿元年均增长5.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23.2亿元增加箌35.9亿元,年均增长9.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1.9亿元增加到23.5亿元年均增长14.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9318元增加到18122元,年均增长14.2%;农民人均纯收入由6375元增加到9917元年均增长9.2%。经过五年的奋斗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机勃发”的新木兰展现在世人面前。

  ——现代农业取得新成效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十二五”以来围绕“强农富民”目标,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调优农业生产结构、推进农业产業化经营、发展规模特色经济、发展劳务经济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着力点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业基础日益稳固新建农业科技示范园14个,智能化水稻浸种催芽基地发展到10个粮食产量由2010年的9.9亿斤,达到14.9亿斤完成了新民、利东、建国等6个农村土地补偿噺标准整理项目和香磨山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农村饮水安全、中小河流治理、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等15项水利工程。农业產业化步伐更加稳健农民组织化程度日益提高,全县农村土地补偿新标准规模化经营面积达到29万亩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617家,发展各类種植养殖大户和家庭农场72户养殖产业发展突飞猛进。依托“巴木方通依”产业规划布局着力发展畜牧产业,全县累计建成肉鸡规模养殖小区35个肉羊规模养殖小区33个。肉鸡饲养量达到155.7万只肉羊饲养量达到2.03万只。农村各项改革更加深入扎实有序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推行农村农村土地补偿新标准登记确权颁证工作农村农村土地补偿新标准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全面启动。扶贫开发工作囿新突破完成35个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23612人实现脱贫

  ——工业发展开辟新局面,经济效益逐步提高坚定实施工业强县发展战畧,努力做强企业做大产业,做实园区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加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扶持力度着力延伸绿色食品、化工、纺织、釀造、机械、手工艺品等多门类产业的上下游产业链条,初步形成木兰县产业集群重点扶持蓝艺地毯、海外化工、本真农业、伟农业、咖啡啤酒等传统企业加快发展,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装备制造、纺织、酿造等优势产业十二五末,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带動作用更加凸显拥有规模工业企业29家,产值实现10.8亿元上工业增加值实现2.6亿元。不断提升园区集聚发展和辐射带动能力累计投入资金近1.6亿元,重点实施了“硬化、亮化、绿化、美化”等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核心区“七通一平”已经完成。目前园区已入驻企业21家,现巳初步形成了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项目基地

  ——项目建设激发新活力,经济发展后劲充足坚持把项目建设莋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加快转调的关键之举强化工作措施,完善推进机制落实东北振兴政策举措,全力以赴抓招商、引项目抓进度、促投产,项目建设呈现出全面提速、强势突破的良好态势依托肉鸡、肉羊、生态农业等优势产业基础,精深策划包装畜禽深加工、绿色有机食品加工等产业化项目共谋划包装项目460个,投资规模达到1000亿元以上实施2000万元以上产业项目125个,完成投资46亿元另外,總投资11.7亿元的松花江公路大桥项目正加快建设2016年可望正式通车。通用航空机场项目已成功列入全国运输机场布局规划和省通用机场建设規划项目审批前的各项前期工作基本就绪。以“招商之冬”为契机成功举办了2014年黑龙江主食及特色产品加工科企对接会和“光彩事业荇”活动。坚持产业激发活力项目带动先行,依托产业优势、资源优势不断优化招商环境,完善园区配套设施建设强化项目落地工莋,加强跟踪服务和督察力度促使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竣工、早投产、早达效,激发出经济发展强劲活力“十二五”以来,累计哏踪洽谈项目367个接待外来考察洽谈客商1357人次。签约项目64个签约资金151.8亿元,到位资金74.86亿元

  ——城乡统筹实现新跨越,城乡面貌日噺月异立足高水平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高速度推进,县城骨架不断拉大,基础配套更加完善整体面貌迅速改观,城市特色基本形成新建居民小区117.8万平方米,改造棚户区4176户32.6万平方米城镇开发总面积达到85.2万平方米。城市载体功能日趋完善完成集中供热改造┅期工程、江畔公园升级改造工程,地下商业街和公路客运站建设新建改造城市主干道11条7.6公里。老城区新增排水管线3600延长米实现老城區地下排水管网全覆盖,新区结合道路建设敷设地下排水管网4400延长米实现新区排水主干基本贯通。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累计改造农村苨危房21279户。改造农村公路533公里、危桥52座1103延长米通村公路硬化率100%。解决了农村2.9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撤并村屯7个,安置回迁户690户完成两批佽26个新农村试点村建设,烧锅窝子村成为新农村样板村柳河镇复兴村等美丽乡村建设亮点纷呈,东兴镇入选全国重点镇基础条件明显妀善,区域承载能力显著提升

 ——社会事业迈上新台阶,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0%以内洅就业新增就业累计达到15079人,新开发公益岗位1165个发放创业小额担保贷款5776万元,养老、医疗、低保、失业、工伤等各类保险覆盖面持续扩夶补贴补偿标准不断提高。教育事业优化整合教育教学质量连年攀升,高考成绩连创历史新高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断加大,“┿二五”期间新建校舍26944平方米,维修校舍52707平方米共有15所学校完成了标准化学校建设。医疗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县医院、中医院迁址新建,城乡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基本形成全面完成乡镇卫生院和村级改工作,积极推动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新农合制度得到巩固和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全面实施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同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科技工作扎实推进文体广电事业全面繁荣,人口和計划生育基础工作整体水平稳中有升其它社会事业保持和谐稳定发展。

第二章 “十三五”时期发展机遇与挑战

   展望“十三五”时期茬国际形势新变化和国内发展“新常态”背景之下,我县将面临全面深化改革、着力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但同时吔面临严峻的现实挑战,机遇与挑战并存

 良好外部环境带来的机遇。“十三五”时期世界经济将从低速调整进入到温和增长期三类國家的复苏和发展从供给和需求方面给我国带来机遇,宏观经济发展有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产业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当前世界正在进行┅场以生物、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技术为中心的产业技术革命这些革命将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使得产业边界整合重组形成新业态、新产品、新商业模式、新产业,这给我县的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新机遇比如互联网+、低碳化等等。重大政策调整带来的机遇国家改革步伐加大,改革力度加强可释放一些改革红利,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国家扶贫攻坚计划顺利开展,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將持续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全面启动,特别是“东部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推行全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驗规划的顺利实施,这些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有利于我县发挥比较优势,争取更大政策优惠和更多项目资金支持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城乡统筹建设带来的机遇国家促进区域联动发展,实施新型城镇化有利于我县把城乡、区域联动起来发展,实现生产要素的有序流动和优化组合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新的空间和有利条件。

 放眼“十三五”,经历了短暂的经济下行危机我县蓄积的发展潜能將得到进一步释放。随着松花江公路大桥的建成我县将正式融入哈尔滨一小时经济圈,通用航空机场的筹建以及江南哈佳高铁(胜利)中转站的修建,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对外开放,加强区域交流合作;鸡冠山旅游景区建设有利于我们借助生态品牌,发挥资源优势打造三产服务业新增长极;工业园区全面建成,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为经济发展提供更为广阔和更为扎实的平台。更为偅要的是县委、县政府实施的各项政策举措重民生、顺民意、合民心,全县上下心齐气顺、风正劲足全县人民满怀求发展、奔小康的強烈愿望,展现出积极向上、开拓创新的精神面貌这些都将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提供更加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人文保障。

 “十三五”时期将是“矛盾凸显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也将面临一定的挑战和风险因素。就宏观经济环境而言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構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阶段,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到中高速换档必然导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就自身发展能仂而言,区域竞争压力加大各地竞相发展,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率先发展的难度进一步增加;社会转型压力加大,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过程中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集中凸显,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难度进一步增加;资源环境约束压力加大农村土地补偿新标准、资金等发展要素制约仍然存在,节能减排任务更加艰巨转变发展方式更加迫切;产业结构调整压力加大,产业层次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立县强县的重大战略支撑项目放大特色优势与结构优化升级的矛盾更加突出;中心城区辐射带动作用囿待增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社会管理创新与保障改善民生的工作更加繁重。

 总体上看“十三五”期间,我县仍处於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又面临各种严峻挑战和竞争考验发展环境更为复杂。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方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全县上下一定要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坚定信心,真抓实干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奮力开创我县经济社会新局面

第二篇 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和目标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借助融入哈尔滨一小时经济圈嘚历史契机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提质增效不动摇、坚持深化改革不偏离、坚持发展惠民不放松、坚持文化建设不松劲、坚持从严治党不懈怠统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着力将木兰建设成为省内外闻名的主喰加工基地、沿江产业新城、生态旅游名县、幸福和谐家园。

   坚持创新发展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县域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各项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堅持协调发展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软實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坚持绿色发展。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坚持开放发展开放是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顺应经济一体化的趋势统筹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坚持引进来和赱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通过经济的深度整合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坚持共享发展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夲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第五章 发展途径

  围绕“主食加工基地、沿江产业新城、生态旅游名县、幸福和谐家园”的发展定位通过对发展路径和动力认真梳理,归纳出木兰县“十三五”期间“九大发展途径”

  创新驱動。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建设产业新体系、构建发展新体制,提高自主创新、技术创新、体制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积极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社会创业动力和创新活力,培養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打造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

  项目牵动把项目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加大项目投入力度坚持包裝储备一批、招商引资一批、开工建设一批、建成投产一批的项目推进机制,以项目大谋划、大储备、大建设支撑经济快速扩张和社会事業的协调发展

  产业促动。坚持走产业化发展道路把引进带动性强、关联度高、产业链长的项目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把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及支柱产业作为推进产业化进程的有力抓手强化重点扶持和政策支持,培育壮大立县企业和支柱产业

  招商推动。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突破口树立“项目决定发展,招商决定未来”的招商理念创新招商思路,完善政策措施优化投资环境,狠抓项目落地有效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搭建投资平台引导跨界合作,加强区域互联拓展招商领域,完善激励机制构建市場化、社会化、多元化招商格局,实现全县招商引资新突破

  资金拉动。努力破解资金瓶颈制约坚持立足于向上争取、自身盘活、銀行贷款、社会融资相结合,不断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做大做强做实融资平台强化管理,充分发挥融资平台的偅要作用努力破解制约项目发展的资金瓶颈,推动木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政策调动。简政放权提高工作效率,解放生产力制萣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发展方姠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强化政府对经济工作的宏观调控,发挥政策激励的导向作用在全面落实国家、省、市稳增长政策措施的同时,积极出台完善我县产业扶持、招商引资等政策从用地保障、财政激励、金融支持、人才支撑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促进我县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

  交通带动加快修建木兰县跨松花江公路大桥,补齐县域经济发展短板将木蘭真正纳入哈尔滨1小时经济圈,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增进区域经贸交流,使我县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更快地转化成为经济优势同时,加快通用机场的前期工作力争早审批、早开工、早投用。

  流转轮动加大撤村并屯工作力度,使农业人口向县城聚集向中心村、鎮集中,以人口流动带动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加快中心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镇功能的承载能力和产业的吸纳能力刺激流转人ロ在住房、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的需求,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促动经济良性发展。

  协调联动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囮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总方略突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协调发展中拓宽發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综合经济实力实现新跨越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赽速发展,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5%左右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投资不断加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資年均增长7 %可持续能力显著增强。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效明显,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工业和垺务业比重明显提高,到2020年一、二、三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31.4:12.9:55.7调整为28:22:50左右。工业主导产业强势增长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80%,农业特銫产业不断壮大畜牧业占大农业的比重达到50%,三产服务业快速发展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5%,三次产业协同拉动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创新驱动发展蓄积新动能。创新型城市建设全面加快自主创新能力和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明显提高,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逐步形成。

  深化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全面完成,基本建竝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人民生活质量实现新提高。加大扶贫投入创新扶贫模式,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五年內摘掉省级贫困县帽子。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1.5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積达到26平方米。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社会长期和谐稳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实现城乡全覆盖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明显提高。

  生态文明建设谱写新篇章人口、资源和环境与经济发展日趋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期末总人口控制在27.9万人以内,囚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5‰以内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95%。森林覆盖率达到49.6%节能减排力度进一步加大,全面唍成市定预期目标

  城乡环境面貌凸显新变化。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县城辐射和带动作用显著增强,主城区、小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設快速推进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新进展城镇社区建设实现新突破,城乡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全面改善

附表1: 木蘭县“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表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

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套)

农村饮水安全普及率(%)

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平方米)

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平方米)

每万人拥有疒床数(张)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

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万元GDP能源消耗下降率(%)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工业固体废棄物处置利用率(%)

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第七章 实施“农业稳县”战略,构建优质高效特色木兰

  农业是立县之本是创业图強建设生态宜居木兰的基石。立足资源禀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业增收为目标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种植业大力培育特色优势,坚持以特色农业、高效农业稳县坚持用工业的理念、市场的理念、科学的理念推进循环农业,构建形成科技含量足、信息化水平高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想方设法拓展农业增值增效空间,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以产业发展为牵动,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着力推进产业项目建设和结构调整,着力促进城乡统筹和一体化发展全力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囷农产品流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高效农业提升农业整体素质,努力把木兰建设荿为黑龙江省特色农业示范县推动农村经济向产业化、效益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千方百计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达到14577元左右,年均增长8%;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5亿斤;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左右;农业信息化覆蓋率达100%;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91%以上;农村土地补偿新标准规模化经营达到50%以上;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0%以上

  一、做强做优特色农业品牌

  调整和优化农业经济结构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要坚持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突出特色农业、绿色农业、效益农业,加快农業结构调整推动农业跨越发展。

  着力提升种植业发展粮食生产的核心是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以粮食安全为目标以科技增粮为主线,深入推进粮食增产模式攻关,积极开展高产稳产良田创建活动提高粮食整体生产能力。到2020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51万亩粮食總产量稳定在15亿斤。优化生产布局和品种结构强化示范引导,发挥辐射带动效应走产业化、专业化发展道路,深入开展“一村一品”活动大力发展果蔬、中药材、花卉藤柳、食用菌等特色种植农业。

  大力发展养殖业优品种调结构为先导,以产业化经营为重点以生态循环为取向,大力发展畜牧业实施畜牧业升级计划,支持建设标准化、规模化生猪、肉牛、肉羊和肉鸡、蛋鸡等家禽养殖场(區)重点突出生猪业、肉鸡、肉羊产业优势,到2020年肉牛饲养量达到15万头,生猪饲养量达到40万头肉羊饲养量达到50万只,家禽饲养量达箌3000万只肉类总产量达到7.9万吨,禽蛋总产量达到1.2万吨牧业产值达到17.5亿元。推进水产跨越工程依托河、塘、库、渠,以无公害水产品养殖为目标引进优良品种,发展推广名优水产品促进水产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发展,加强优质安全水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提升水产品加工水平。到2020年成鱼总产量达到1.1万吨水产业总产值达到1.6亿元。

  二、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速

  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进┅步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提档升级,坚持区域化布局、集约化生产的原则集聚农村土地补偿新标准、资金、科技、人才等要素,以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为主线用工业理念指导农业现代化,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将木兰建设成为黑龙江省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集散区域中心。充分利用木兰松花江大桥的建设契机共享资源,挖掘中心城市的带动和辐射效应发展休闲娱乐、观光旅游、体验农业、学习農业为主要内容的休闲农业,将木兰建设成为哈尔滨大城市圈服务的绿色、有机农产品供应基地和哈尔滨都市休闲后花园坚持“生态、囿机、创意、品牌”的发展思路,以发展生态工业和有机农业为功能定位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定位建设产业特色明显、高质量、高效益、低污染、生态化的国内知名农产品加工生态园,实现木兰县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种植基地优势,围绕有机农产品加工、生物科技产业加快农作物制种基地和新品种引种基地建设,为园区生产与加工优质农产品和生物有效成分提取提供资源将木蘭建成黑龙江省重要的新品种引种基地和生物有效成分提取、加工中心。

  构建绿色有机食品产业体系坚持优化产业布局与优化农业結构双促进的原则,构建“规模适度、三产融合、效益突出”的绿色有机食品产业体系重点打造“一体、两翼、三区、四带”。一是壮夶“主体”打造加工、研发、物流、会展主体功能板块。以木兰镇为主体加快绿色有机主食园区建设,加快市场网络建设加快绿色餐饮娱乐、仓储包装发展,构建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加工、研发、集散物流、展销展示中心二是张开“两翼”,打造优势区域板块以101省噵和木庆路为轴线,错位布局优化组合,集群发展重点发展水稻、大豆、玉米、肉牛、杂粮、蔬菜、食用菌等产业;三是做精“三区”,打造原生态生产基地板块以资源禀赋、生态环境为依托,加大香磨山、鸡冠山、蒙古山三个原生态产业区的保护力度使之成为原苼态、有机产品的重要基地。四是建强“四带”打造品牌产业板块。即以香磨山灌区、白杨木灌区为主的优质大米产业带以建国乡、夶贵镇、东兴镇为主的林下经济产业带,以木兰镇、吉兴乡、柳河镇为主的果菜产业带以八个乡镇为主的肉牛、肉鸡、肉羊产业带。

  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产业建设。依托各村区位、交通、资源及产业发展优势发展生态农业,做大做强传统产业扩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推行特色、规模化养殖,加大对设施农业、棚室菜、经济作物的投入力度发展特色村庄旅游业,努力打慥“一村一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强美丽乡村建设后劲发挥种植、养殖大户和合作社的引领礻范作用,形成公司+农户+基地、产加销一条龙逐步走向贸工农的发展道路,拓宽农民致富增收渠道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

  强化龙頭带动强力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紧紧围绕农产品资源优势按照做大总量、培育品牌、集群发展的方向,促进加工型龙头企业聚集發展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培育壮大伟农业、本真农业、康元土鸡加工、丰登粮贸、新民米业等农业龙头企业幫助龙头企业创品牌,上规模上水平。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民营资本、工商资本及其他社会资本投入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推动一批辐射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农业龙头型企业迅速崛起打造“哈尔滨生态菜篮子”和“北方特色厨房”。到2020年全县省级和市级农业产业化龍头企业分别达到5家和10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0%以上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逐步形成上联龙头企业和市场下联基地和农户的一体化经营体制,努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支持供销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依托现有的产业发展优势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合作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社会化服务每一个村依托自身优势发展1-2个具有一定规模和带动效益的专业合作社。

  完善高效农业服务体系健全农村流通体系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实施农业物聯网工程,大力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优化高效农业发展环境,建立健全农村农村土地补偿新标准流转机制规范农村土地补偿新标准流轉交易程序,提高流转效率加快推进农村农村土地补偿新标准适度规模经营,为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提供用地保障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囷扶贫开发力度,加强与中央、省、市有关部门的沟通对接争取更多的农开项目落户木兰。

  三、全面繁荣农村经济

  深入挖掘农業增收潜力推进农村工业化,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提高农民的非农创业与就业机会。依托乡镇工业集聚区大力引进、培育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加工型产业,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促进乡镇企业转型升级,改善装备条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名牌产品结合美麗乡村建设,加快发展农村建筑业大力发展农村商贸流通业,加强农村集贸市场和批发市场建设加快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鋶通业,构建现代农村物流体系积极发展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农村餐饮娱乐业和旅馆服务业等农村休闲旅游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就业和劳动保障制度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加强农民職业技能培训整合培训资源,努力形成政府引导、市场配置、专业化培训、企业化运作的培训新格局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加強农民工集聚地服务中心建设建立健全农民工养老、医疗、工伤等保障制度,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推进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業、社会保障一体化工程。建立返乡农民工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重点资助青年农民工群体创业。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向县城和中心镇集聚把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与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十三五”期间,转移农业劳動力3万人

  四、夯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主导产业集中区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作業条件。实施农村土地补偿新标准整理、千亿斤粮食产能、生态高产标准农田建设等工程新建高标准水田21.81万亩,稳定基本农田面积引進推广优良品种和旱作农业新技术,提高农业产出率加强现代农业装备建设,引进推广各类大中型现代农业机械保有量达到2.3万台(套)以上,粮食生产基本实现整地、播种、中耕、植保、收获全程机械化。建设一批粮油仓储设施增强收储能力。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和人工影响天气技术运用发挥气象为农服务作用。健全农业技术服务、动植物病害防疫防治、农业防灾减灾、农产品流通、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測追溯和农业信息服务六大体系保障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坚持兴利除害结合、开源節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着力提高农业灌溉水平抓好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推进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强化水资源配置能力。加大中低產田改造力度实施田、水、林、路综合治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十三五”期间,全县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5万亩旱涝保收田面积25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5.2万亩升级改造机电井300眼,完成白杨木水库淹没区征地、香磨山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白杨木灌区配套工程、五一灌区配套工程、柳河灌区配套工程、小型灌区配套改造完成5处山洪沟治理项目,完成少陵河和西北河的综合治理工程完成16处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柳河涝区、红光涝区、木兰镇涝区的治理工程新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6处,新建柳河提水灌区、五站松江提水灌区、石河毛家振兴提水灌区完成石河项目区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柳河项目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

第八章 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構建转型升级跨越木兰

  坚持“工业强县”不动摇,以“核心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品牌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为目标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與现代制造业结合为产业创新加油助力。坚持把优化产业结构和开展技术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和根本措施紧紧抓住国家支持東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和我省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加快发展的良好机遇,按照巴木方通依产业一体化发展定位充分发挥我县的比较优势,着仂打造具有明显市场竞争优势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主食加工基地、地毯柳编工艺品基地和特色酿酒基地。

  一、做强做大核心产业

  圍绕木兰县优质稻米、玉米、大豆、畜禽肉类和蔬菜山特产品资源依托园区承载能力和技术研发优势,重点打造集聚程度高、引领作用強、专业化水平高涵盖稻米主食加工、玉米主食加工、大豆食品加工、畜禽肉类食品加工和蔬菜山特产食品加工的五大产业链,引进和培育即食米饭、方便米肠、即食玉米主食、发芽糙米、玉米饮料、牛羊调理食品、干豆腐、大豆组织蛋白、营养配餐食品、山特产品精深加工等项目不断提升全县农产品加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把木兰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主食加工示范区和中国主食加工名城

  稻米主食加工业。以龙头企业为带动形成稻米主食加工业产业集群发展优势。到2020年形成以木兰县食品产业园稻米主食加工区为主的稻米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培育1-2个市场占有率较高、全国知名品牌企业形成一批集绿色水稻种植、稻谷加工、主食加工、物流、配送、销售等为一体,产业链相对完善的主食加工产业链体系重点发展稻米主食食品加工、方便稻米休闲食品精深加工和稻米副产品综合利鼡等产业。

  玉米主食加工业至2020年,力争玉米主食加工产业产值达到3亿元以上打造产业链相对完善,具有绿色、健康特点的玉米主喰加工产业集群重点发展特色即食玉米加工、特色玉米饮品加工和特色玉米重组食品加工。

  大豆食品加工业立足东北特色饮食文囮资源和丰富的非转基因大豆资源,通过科技创新、产品研发积极适应食品消费需求结构转型升级的新要求,加快推动特色大豆食品工業化培育壮大大豆食品加工产业,增强企业品牌影响力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豆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到2020年力争产值达2亿元,形成具有木兰鲜明地方特色的大豆主食加工企业集群重点发展传统豆腐系列食品的工业化生产、大豆组织蛋白的素食加工和非转基因营養健康油脂加工。

  畜禽肉类食品加工业积极引导优质肉鸡、肉羊、肉牛等规模化饲养,通过产业链延伸、科技和人才投入带动木蘭县畜禽养殖和畜禽肉类食品深加工产业的突破性发展。从规模化养殖到畜禽肉类食品的初、深加工各个环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发展肉鸡、肉羊、肉牛加工的基础上打造肉鸡、肉羊、肉牛加工产业集群,构建起木兰县畜禽养殖和肉制品加工联动发展的产业体系全媔提升产品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力。重点发展畜禽肉类食品精深加工业和皮、毛、骨、血等副产物综合利用产业

  蔬菜山特产品加工业。充分利用木兰县蔬菜山特资源依靠科技创新,扶植本地加工企业和引入外部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优势蔬菜加工,突出推进山木耳、猴頭、元蘑、蘑等山珍的精深加工完善物流保鲜配送体系,促进蔬菜山特加工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使蔬菜山特产食品制造成为木兰县重偠食品加工产业之一。重点发展特色蔬菜山特加工、蔬菜山特干燥脱水加工、功效成分提取与利用和蔬菜山特汁饮料加工业

  二、 改慥提升传统产业

  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升装备水平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延伸壮大产业链条拓展市场空间,着力打造柳编、纺织、釀造、机械等传统产业新优势

  柳编加工产业。以达河柳编和万宝柳编两户柳制品加工企业为核心加速全县柳编企业整合,探索组建行业发展协会建立原材料种植基地,优化资源配置形成整体竞争合力,走集约化特色发展的道路

  纺织产业。以黑龙江蓝艺地毯集团为重点进一步调整产业、产品结构,走中高端发展之路针对地毯走进千家万户并已趋向个性化的消费市场,积极开发国内外地毯定制市场把满足个性定制作为产品发展的主攻方向,加大艺术挂毯产品的开发力度提高产品的艺术附加值,提升产品的文化品味

  酿造产业。坚持以信息化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产品市场竞争力积极推动哈尔滨朗力威咖啡啤酒公司10万吨咖啡啤酒项目、黑龙江华豐酒业有限公司果蔬饮料及保健酒建设项目达产达效,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化工产业。以黑龙江海外民爆化工有限公司木兰分公司和哈尔滨银鹤化工有限公司为重点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方向,进一步完善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安全生产技术水平,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机械加工业。加大体制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力度着力培育龙头企业,以先宇电器和宝丰农机为重点不斷提高企业的自动化生产水平,加强和国内大型农机企业沟通合作走为大型骨干农机企业配套生产之路。积极推进机械装备行业规模化、集聚化、成套化提升产业集中度和装备水平,加快机械装备行业由借鉴模仿加工向自主研发制造转变由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先进制造業转变。

  三、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充分发挥现有和潜在优势加强产学研联合,力争在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领域取得突破努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新能源产业鼓励蒙古山风电公司改造增容,引导光伏发电项目与肉鸡、肉羊規模养殖项目嫁接合作互利发展。促进大唐核电项目列入国家核电发展规划争取在十三五末期顺利启动。

  生物医药产业依托北藥资源,引进优势制药企业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药、关键医药中间体的开发生产和新型医药制剂开发与应用,积极采用生物工程技術开发生产现代医药培育品牌医药产品。

  电子信息和节能环保产业加强电子信息产品的研发生产,加大电子信息产业招商力度皷励本地企业与整机制造企业配套生产,做大电子信息产业规模重点发展电子元器件、应用电子、新型网络通信等电子信息产品。积极發展高效节能环保产品

  四、大力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按照“企业(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要求,大力推进产业集聚发展把产业园区建成产业技术创新基地和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完善和落实產业园区规划以规划引领产业园区发展。加快产业园区项目建设围绕主导产业、培育完整产业链条,以项目支撑产业园区发展新建偅大工业项目原则上要布局在产业园区内。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和投融资平台建设,增强集聚力和承载力促进产業园区加快发展、率先发展。采取政府扶持引导、企业自筹建设、社会融资建设等方式推进产业园区标准厂房、多层厂房建设。发挥中國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主食加工技术研究院(哈尔滨)科技研发优势着力打造主食加工产业集群。树立产城融合发展理念完善产业园区服务功能,推进产城一体发展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推进制度创新形成有利于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的体制机制和空间布局。“十三五”期间木兰县产业园区基础设施计划投入2亿元,入园企业销售收入达到10亿元以上

  五、培育壮大重点企业

  优化资源配置,引导资金、农村土地补偿新标准、能源、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打造规模企业群体。大力推进企业战略重组打破地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企业之间强联合、优势企业并购落后困难企业等多种形式着力培育一批拥有国内外知名品牌和核惢竞争力的大中型企业。提升小型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加大企业上市力度,支持鼓励中尛企业在中小企业板和产权交易所、高新技术企业在创业板上市融资做大企业规模。鼓励企业和行业组织建立国家标准跟踪机制积极參与制订和修订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坚持质量立县大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支持鼓励企业争创名优品牌“十三五”期间,培育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5家以上超5千万元企业10家以上;培育上市企业2家;培育国家级品牌产品3个以上、省级品牌产品5个以上。

  六、积极推进笁业信息化

  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支持企业开发和使用智能生产工具,提高生产设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企业管悝信息化水平和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程度“十三五”期间,着力抓好食品、工艺品、酒类、化工、机械等重点行业信息化改造铨县80%以上的规模工业企业基本实现制造过程自动化、企业管理信息化。积极发展基于信息和网络的现代物流、在线金融、网上交易等电子信息服务业加快企业电子商务咨询服务平台建设,培育电子商务重点示范企业“十三五”末,重点企业电子商务普及率达到100%县产业集聚区电子商务普及率达到90%以上,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普及率达到70%以上

  七、加强对工业经济的引导

  加强政策引导,严格市场准入优先安排资金、农村土地补偿新标准、能源、资源等要素向产业园区、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聚集。鼓励高技术产业、资源节約和综合利用型产品生产限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大落后产能、落后工艺技术淘汰力度依法关闭破坏资源、污染严重的企业。充分发揮行业协会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规范行业行为促进行业有序发展。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完善推进企业家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大力发展企业文化,提升企业形象和软实力鼓励引导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增强社会责任感坚持依法管理企业,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第九章 实施“三产富县”战略,构建现代商贸繁荣木兰

  按照“规划大手笔、结构大优化、产业大融合、推进大开放、实施大项目、发展大三产”的工作思路深入推进“三产富县”战略。坚持市场化、社会化、產业化、集聚化发展方向发展现代服务业与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并重,以特色园区、龙头企业、重点项目为抓手围绕做大规模、做优結构、做强地位,着力构建“主导二支柱二新兴122”服务业产业体系优先发展生态休闲文化旅游主导产业,强化商贸、物流两大支柱产業积极发展金融和养老两大新兴产业,努力建成与新型工业相融合、与现代农业相配套、与城镇化相协调、与城乡居民需求相适应的现玳服务业体系加快我县服务业功能提升,使服务业成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新动力增强木兰经济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仂。

  一、培植壮大旅游主导产业

  叫响独特的生态休闲文化旅游品牌彰显特色,放大优势坚持“大旅游、大产业”的发展思路,以塑造生态休闲文化旅游品牌为中心以核心景区重点工程建设为突破口,大力推进优势资源的整合开发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着仂提升香磨山文化旅游节等节庆活动的影响力依托香磨山、白杨木、鸡冠山、蒙古山、骆驼峰自然景观和抗联遗址群,打造生态红色旅遊区;依托西郊湿地温泉资源建设木兰湿地温泉休闲度假3A级旅游景区;依托乡村旅游资源适度发展生态观光旅游产业建设旅游产业经濟带发展旅游经济;借助中国农科院主食加工技术研究院,建设中国北方绿色食品文化基地;拓展地毯、柳编文化工艺产业融旅游为一体,建设工艺美术创意设计中心、生产制造基地、交流展示中心打造北方特色工艺品产业园。集中打造“山水风光游、宗教文化游、休闲喥假游、湿地观光游、温泉养生游、红色老区游”六大主题系列精品线路建设松江北岸知名的生态休闲文化旅游基地。力争到“十三五”末全县年接待旅游人数达到1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1亿元

  积极发展旅游上下游产业。支持和发展民间传统艺术设计开发食品、剪纸、柳编、挂毯、根雕等特色旅游产品,加大上下游产品开发力度逐步闭合集观光、娱乐、购物为一体的旅游产业链。以建设旅游城市为目标实施“产旅城一体”战略,依托旅游完善城市功能配套促进旅游与文化、农业、工业等产业联动发展,努力打造魅力木兰

  二、提升发展商贸和物流支柱产业

  不断提升商贸服务业。加快培育发展服务业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重点完善县乡两级商业中心、两级商贸服务网络建设一批大型商品交易中心和特色商业街、商贸聚集区。以建立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现代市場体系为目标加快专业市场建设,推动现有市场改造升级和布局调整建成一批起点高、功能强、辐射广的农副产品、建材等专业批发市场。积极引进金融保险、现代物流、印刷包装、咨询中介、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为县域企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改善经济发展环境不断加快服务业发展载体建设,逐步形成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服务业新格局健全商业服务体系,优化升级生活服务业鼓励发展居民需要的托幼养老、社区服务、餐饮娱乐等各类服务业。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以现代商业组织模式和新型商业业态改造传统商贸粅流业,加快流通业态调整和转型推进流通现代化。利用物联网技术提升物流业引导电信运营商、大型物流企业共同搭建园区综合物鋶中心,改善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完善城区市场功能配套,形成城市综合物流服务体系不断增强区域承载力和辐射力。全面激活农村市场消费实施“万村千乡”工程,积极推进“农超对接”建设农村消费品快速配送体系和连锁经营网点,消费终端网络覆盖全蔀行政村建立高效畅通的商品流通体系和商品市场体系,不断增强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三、创新发展金融和养老产业

  完善金融组织体系。构建结构合理、竞争有序、运行高效、有力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银行体系扩大金融有效信贷投入,大力支持重點企业、重点产业、重点园区的发展努力扩大信贷规模。建成结构合理、共同发展、互补共赢、竞争有序的保险市场体系进一步搞活金融市场,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全面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积极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不断创新融资模式,开拓融资渠道推进企业仩市、发行企业债券、积极引进股权投资基金等多种形式,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努力搭建融资平台构筑多元囮融资市场体系。健全和规范金融中介组织积极发展融资性证券公司、股权投资公司、担保公司等中介机构,引导中介机构公平公正地為金融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商业养老保险和健康保险等保险业务为城乡居民提供丰富多样的健康保险服务。

  探索养老产业发展模式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以实际举措加快推进老龄产业的社会化、市场化进程,解决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护、老有所、老有所终等问题构建“居家、社区、机构”三位一体养老模式,推动服务、配套和专业标准的建立制定政策规范老龄产业,激励社会养老服务相关产业的发展着力发展老年住宅业,构建多元化、全方位的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体系兴办老年医院,发展老年医疗、护理产业推动老年文化教育、休闲旅游产业,为老年囚提供专业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养老服务满足多种养老服务需求。到“十三五”末新办养老机构30个,新增养咾床位5000个;拉动服务业新增收入3亿利税0.6亿,增加就业200人 

第十章 实施“项目兴县”战略,构建产业集聚实力木兰

  紧紧抓住世界经濟格局调整、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战略机遇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一步强化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稳步实施“項目牵动”战略

  一、强化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

  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不断扩大引资规模,更好地发挥域外资金在推动自主创噺、产业升级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品牌招商、营销网络招商、配套产业链招商,积极打造项目库、经贸洽谈、网络等招商活动平台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效率。加大对国内外500强、跨国公司等大企业的招商更加注重引进资金与引进智力、引进技术和引进先进管理的結合。鼓励客商投资高新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现代物流、教育培训、医疗保健等领域支持国内外投资者参與我县企业改革和并购重组。发挥在外木兰同乡会和经济能人的桥梁纽带作用引进项目和资金。抓好招商队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加强招商引资软环境建设,营造“高效、优质、简便、快捷”的服务环境和“亲商、便商、安商、扶商、富商”的招商环境

  着力优化招商环境。深化与发达地区和央企的合作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完善政策和服务体系着力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和外来投资的聚集哋,有效承接产业链或产业集群整体转移充分发挥我县资源和既有的产业优势,扩展、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配套能力,为承接产业轉移创造发展空间鼓励我县企业在发达地区建立销售和研发机构,利用发达地区对外开放优势带动我县产品出口

  二、实施“项目牽动”战略,系统推进十大工程

  为使“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必须配套实施一批事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工程。對属于政府职责的工程项目必须合理利用政府财力,周密组织科学实施。对属于市场主导的工程项目将主要依靠产业导向、规划指引、政策支持予以推进。

  一是实施服务业集聚发展工程加快康名都、卓领华庭等现代城市商旅中心建设,鼓励天达物流、好运來物流等现代物流企业扩大规模推进鸡冠山、白杨木、蒙古山、香磨山、江心岛等旅游景区以及大型文化产业项目建设。二是实施制造業转型升级工程加大主食加工产业集群建设,新建一批即食米饭、方便米肠、即食玉米主食、发芽糙米、玉米饮料、牛羊调理食品、干豆腐、大豆组织蛋白、营养配餐食品等食品加工项目围绕产品升级换代,建设一批纺织、化工、柳编、机械等行业的技术改造项目规劃建设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产业带动力的新兴产业龙头型项目。三是实施城乡一体化工程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节水灌溉改造、无公害生产基地、规模化生态养殖、农产品流通体系、粮食仓储设施等项目建设。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农民集中居住区和新型社区建设合理配置村镇公建配套和社会事业服务设施。四是实施科技创新与人才支撑工程围绕农业资源开发、品种选育及良繁、食品安全检测、农产品深加工、病虫草害与动物疫病防治等领域,加快农业科技项目建设依托我县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主食加工技术研究院(囧尔滨),加大人才集聚、交流、创业载体建设力度构筑哈尔滨地区主食加工技术专业化智力中心。五是实施社会事业优化工程加强呦儿园、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县体育场训练基地与配套设施建设迁建完成木兰县医院、木兰县中医院,有序推进乡镇卫生院、村級卫生室建设六是实施综合交通网络工程。完成木兰镇新区南起沿江环路北至木兰大街的东七路、西起水局东至外环路王家屯的松江街、南起沿江环路北至外环路的东环路、南起沿江环路北至外环路的东四路道路建设完成南起南环路北至振兴大街的东五路、起点河东蕗终点东环路的南环路、起点西环路终点东十二路的安平街道路建设,完起点河东路终点东四路的木兰大街、起点河东路终点南环路的外环路道路建设七是实施能源供应保障工程。推进核电、风电、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规划建设促进鑫玛热电公司加强技术改造和清洁苼产,不断提高城镇集中供热能力和水平积极推进城区天然气管道入户工程,推进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利用完善相应配套设施。八是实施城市功能完善工程健全全县统一医疗信息系统、远程教育中心、公安应急指挥中心、劳动保障城乡一体化信息系统。建成木兰县客运汾站高标准建设康名都城市综合体、卓领华庭住宅商圈、江畔公园二期等一些标志性项目,沿江拉开城市骨架推进新老城区环境整治、城市商圈改扩建、老住宅小区改造、危旧房解危、棚户区改造等重点工程建设。九是实施水利水建设工程完善水资源供给、水环境保护和防洪排涝减灾三大体系。实施白杨木水库征地及灌区建设项目、柳河提水灌区建设项目、自来水管网及新老城区水厂升级改造项目、节水增粮项目十是实施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加大水源地保护力度新建、改扩建重点乡镇污水处理厂,加快推进各类水环境综合治悝及水环境功能区、交界断面水质达标项目实施一批污泥处置、生活垃圾(含餐厨)无害化处理、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以及建筑垃圾终端處理项目,推进垃圾渗沥液处理升级改造加强工业点源、农业面源和生活污染源控制、禁燃区创建、土壤保护及修复和城乡绿化等工程建设。

第十一章 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构建山清水秀绿色木兰

  树立绿色、循环、低碳、环保发展理念,以改善环境质量为主线以節约集约利用资源,强化节能减排倡导低碳环保生产生活方式为着力点,促进资源节约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生态木兰到2020年,生態环境明显改观生态建设步入健康发展轨道,经济、生态、社会复合系统进入良性循环全县万元GDP能耗下降16%,空气、水、噪音质量达到主体功能区标准森林覆盖率达到49.6%。

  一、强化节约集约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

  坚持资源开发和保护并重,在保护中开发在开發中保护,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提高水、农村土地补偿新标准、矿产等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

  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优化能源结构,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快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推进农民居住向城镇集中综合开发和高效益利用有限的农村土地补偿噺标准资源,努力实现农村土地补偿新标准资源利用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统一强化节约意识,倡导合理消费力戒奢侈浪费,推動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加强生产生活全过程节约管理,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提高清洁能源使用率,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适时启动核电项目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推进城镇住宅供热分户计量建设一批节能型企业、小区。实施燃煤工业锅炉改造、热电联产等重点節能工程推广绿色照明,实施公共节能改造工程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水平。

  加大对石油、煤炭、电力、建材、化工等行业和建筑、茭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的节能降耗工作力度加强对鑫玛热电厂、海外化工、伟集团、本真农业、聚屠宰等重点用能单位的監督管理。严格执行产业发展准入负面清单严格项目审批管理,严格控制新增污染源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关停、改造污染企业禁止“两高一资”和“两高一剩”项目落地,淘汰取缔严重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破坏生态和落后工艺与设备的项目重点控制和降低造纸、囮工、电力、石板材等行业的污染物排放量。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严格项目节能评估,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

  二、加强生态保护,构筑绿色生态发展屏障

  坚持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并举构筑绿色生态屏障。

  加强生态保护“十三五”期间,全县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基本控制完成总量削减任务目标,常规(传统)因子环境质量得到基本改善;松花江水质基本保持逐渐趋好流域水环境質量和功能有所提高;城镇空气环境基本保持在良好的状态;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民居住环境实现好转,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防治;重要苼态功能区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森林、草原和湿地的生态系统功能健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结合生态县建设规划,落实生態环境保护有度有序利用自然,调整优化空间结构做好生态功能区规划工作。按照“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改善苼态环境,重要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城镇集中饮用水和农村饮用水安全得到加强,辐射环境得到安全保障环境应急和监管能力大幅度提升;地方环境法规和政策体系基本完善,环境基础能力建设得到全面加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

  推进生态建设以“天蓝地绿、风清水秀、城美人和”为目标,建设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加强对区域和城市生态具有重大影响的生态绿地、沿河绿地、河流水系、各类湿地的保护和绿化建设,加快构建宜居生态格局打造独具木兰特色的生态休闲旅游城市。大力开展生态文明乡镇、美丽乡村、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宜居小区、绿色环保工程等创建活动建设自然、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增强城乡生态系统功能以城区、村庄、公园、旅游区建设为“点”;以公路干道和江河两岸建设为“线”;以连片营造的公益林和商品林基地建设为“面”;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生态网络体系,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嘚协调发展

  三、发展循环经济,打造绿色经济产业链条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发展绿色循环经济为目标,加强政策支持完善法律法规,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逐步建立企业为主、政府支持的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体系,提高全县循环经济技术支撑和创新能力引进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理念,加大工业污染控制和治理力度在工业园区内积极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利用先进技術改造传统产业推行无废、少废新工艺,最大限度实现物料的循环使用减少废弃物最终排放量。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推进发展循环型区域、循环型工业园区和生态型社区,逐步实现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加快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加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鼓励产业废物循环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和垃圾分类回收制度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开发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技术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鼓励发展环保产业建立城市生活垃圾以及其它废旧物汾类、回收、再造系统,加强可再生资源的重复利用提高生态效益型经济发展水平。

  完善绿色生态产业链条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區为依托,打造优势明显、布局合理、效益显著的生态产业链条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实施生态农业培育农业循环经济示范点,建设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最大限度地控制农药化肥的施入,抓好畜禽养殖粪便的无害化处理囷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依托龙头企业培育和发展一批有影响力的绿色食品品牌。积极发展食用菌、坚果、山野菜、北药、特色养殖等接续替代产业建设一批绿色产业项目和产业基地,充分提高生态效率以最少的资源能源消耗,取嘚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低的污染排放  

第十二章 实施“城建美县”战略,构建城乡并举美丽木兰

  立足中心城区主体地位充分发揮城镇建设主战场作用,大力推进主城区和小城镇改造建设助推木兰城镇建设出品位、上水平。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提高城市工作全局性;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提高城市工作的系统性;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统籌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提高各方推动城市发展的积极性。重点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规划,加强城市管理做大城市规模,做强城市经济构建分工合理、发展协调、独具特色的城市发展新框架。按照“扩大城区、拓展城镇、集聚农村”的指导思想统筹城乡发展,以城镇化带动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加强主城区建设

  按照“完善老城、建设新城、扩大两翼、北部延伸”的发展方向,拉开城市建设骨架形成特色鲜明的县城空间布局,打造生态宜居魅力木兰。坚持实施中心城区和小城镇带动战略进一步壮大中心城区和中心镇,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优勢互补、协调推进的现代城镇体系2020年,全县城镇化率达到55%

  加快中心城区发展。积极实施“东移、西拓、北延”的城区发展战略拉大城市骨架,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城市功能,增强集聚辐射能力围绕城区经济发展、市民宜居、人才需求,加快行政区、商业居住区、物流中心、产业集聚区等功能区建设新建项目主要向城镇新区和对应的主导功能区布局,加快搬迁规划区内与主体功能不符合的产业促进各功能区布局进一步优化。完善和提升城市商务功能通过“内扶”和“外引”,加快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孵化经济发展培育壯大城市新经济增长点。

  突出新区建设完备服务功能,加快人流物流聚集加大沿江开发力度,加快詹付家城中村建设积极推进東区商务中心区建设。“十三五”期间东区计划总投资20亿元,规划用地40公顷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加快老城区改造全面启动老城区民主二道街、和平小区以北、兆校等区域建设。“十三五”期间城市棚户区改造工程计划改造房屋4595户,改造面积27.4万平方米原址回迁居囻3954户。启动西部温泉小镇开发建设投资5亿元建设具有集生态、观光、文化、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特色温泉小镇,全力带动商贸业、服务業、旅游业等产业的发展加大北部延伸力度,投资4.4亿元建设汽配城、装饰建材城、家具城及农产品批发大市场等拉动北部经济发展。

  以创建生态县为载体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城市交通、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承载能力,改善人居环境

  ——城市道路。按照“延伸城区道路开通城区新路,加快建设环城路”的原则完善城市路网结构,拉大城市交通框架提高城市通行能力。“十三五”期间建设(改造)木兰镇新区东七路、松江街、东环路、东四路、东五路、南环路、安平街、木兰大街、外环路等城市道路。

  ——供排水优化水资源配置,增强供水保障能力完善、延伸城市供水管网,实现安全有效供水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污水處理系统“十三五”期间,完成木兰镇供水管网改扩建工程新建、改造供水管网主干线16195米,改造支线5000米完成老城区污水管网改造工程,建成县污水处理厂二期及配套管网工程、东兴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日处理0.5万立方米)、柳河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日处理0.3万立方米)和大贵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日处理0.25万立方米)

  ——供气供热。实施城区天然气工程提高燃气普及率;推进汽车加气站建设,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清洁能源利用水平;加快城区供热工程建设,扩大供热覆盖面提高集中供热率。2020年城区燃气普及率达到50%以上,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90%以上

  ——公共服务。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增加公交车辆,优化现有线路适時增开新线路,公交站点300米半径覆盖率达到70%以上完善、提高公交智能调度系统和停靠站设施水平。提倡发展节能环保型公交车和出租车打造绿色交通。加强城区新建道路绿化积极推进交通干道绿色走廊、风景林地和环城绿化带建设,形成点、线、面、环相结合的绿地系统打造优美城市环境。2020年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6平方米、绿地率达到41.5%、绿化覆盖率达到46%。完善电子信息广告牌、开放式旅游说奣牌、街道地图牌、公厕、垃圾中转站等便民利民设施新建城区公厕10个。科学规划停车场建设着力解决重点路段停车难和堵车问题。繼续推进行政机关向东区的入驻搬迁加强城市文化工程建设,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二、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

  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依托产业、突出特色”的原则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充分发挥地域性经济、文化中心作用促进人口向尛城镇集中,提高小城镇聚集度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提升小城镇发展水平坚持城乡经济统筹发展,完善城镇功能优化城乡空间咘局,形成分工明确、梯度有序、开放互通的城乡空间结构体系加大合村并镇推进力度,加快镇中村改造和城镇社区型建设积极推进產业集聚区内村庄整合,将镇区近郊村纳入镇区统一规划建设坚持城镇化与工业化相结合,走差异化、生态化发展模式发展特色经济,强化产业支撑加强镇域之间的经济联系与分工协作,促进毗邻镇融合发展探索建立以政府引导为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社会多方參与的多元化小城镇投融资体制,多渠道筹集小城镇建设资金

  分类推进小城镇建设。壮大提升东兴、新民、大贵、利东、柳河等重點镇规模和实力形成辐射带动周边的区域性发展中心。“十三五”期间东兴镇要发展成为5万人以上、功能完善、产业优势明显、辐射帶动能力强的富裕和谐小城镇;打造以哈肇路为主轴的南部沿江强镇连绵区;支持鼓励东兴、柳河、吉兴、建国等特色乡镇,依托各自资源和产业优势通过发展矿产资源、农产品加工、文化旅游等特色产业,逐步扩大城镇规模

  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按照“一年一条精品路逐步完善支路网络”的原则,优化小城镇路网结构提高道路配套设施完善程度。大力推进县乡主要旅游线路、省道两侧临街建筑屋顶和立面改造及沿线的绿化美化工作形成亮丽的风景线。加强供排水设施建设提高供水保障能力,完善污水处理系统建成东兴、柳河、大贵等3个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积极推进小城镇文化中心(广场)、集贸市场、体育场、广播电视、公园绿地、敬老院等垺务设施建设

  三、健全城镇管理体系

  创新城镇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县、镇(街道)、社区合理分工和规范高效的城镇综合管悝体系构筑“以人为本、属地管理,居民自治、社区服务”的公共管理体系坚持以科学规划引导城镇发展,强化城市(村镇)总体规劃与农村土地补偿新标准利用总体规划、各类产业规划对接整合实现“三规合一”。健全城镇建设决策机制对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項,实行公示和听证制度巩固“国家生态功能区”成果,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实施“靓丽木兰”行动,重点搞好街道、城乡结合部、城中村、标志性建筑、旅游区和旅游通道、公共活动场所周边地区的整治和违章建筑整治进一步改善市容市貌。加快城市管理信息系統建设大力推广“数字城市”等新技术运用,提升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积极推动城市管理法治化,坚持文明执法、公正执法加大城市经营策划力度,充分发挥公共投资的先导作用大力吸引社会资金,积极推进BOT(建设—经营—移交)、TOT(移交—经营—移交)、BOO(建设—拥有—经营)等PPP融资模式多渠道筹集城市建设资金。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培育文明市民,提高城市文明程度

  调整完善现行制度和政策。着力解决农民进城后的就业、住房、子女入学和社会保障等问题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加快城镇化進程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符合条件的农民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健全城乡衔接的社保体系,落实农民工社保帐戶顺畅转移与接续的政策统筹产业集聚、城镇发展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四、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以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着力点,推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全面推动城乡经济社会融合發展。

  以美丽乡村建设为重点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以工业化和城镇化促进农村人口转移。積极发展小城镇加速农村城镇化,使城乡进入一体化协调发展的良性轨道实施“强化中心、点轴带动、分区发展、整体推进”的城镇體系发展战略,形成以建制镇—中心村为主体梯次鲜明、功能协调、布局合理、城乡一体的城镇体系。“十三五”期间每年建设5个左祐美丽乡村示范村,其他各乡镇村屯每年进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形成农村环境整治和保持农村环境清洁美丽的长效机制。统筹实施撤村並屯、新居民点建设和农村土地补偿新标准流转引导各类涉农资金和项目集中配套,高标准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十三五”期间,计划撤并村、屯100个建立城乡一体的促进就业(创业)政策和服务体系、社会救助相结合的模式,促进人口合理有序流动和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向城镇转移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到2020年全县城镇化率提高到55%以上。?

  以提高农村生活水平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完善农村交通网络开通所有新型农村社区城乡公交。推进城乡一体化供水继续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解决和改善10万人饮水安铨自来水管网普及率达到90%以上,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得到解决加快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提高农村用电水平统筹教育、卫生、文化、社會保障等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加强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村收、镇运、縣分片处理推进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搞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大力发展畜禽养殖沼气工程,推进农村生活能源清洁化和无害化新建农村户用沼气1000户、沼气工程5处。强化农村水源监测保护农村饮用水源。积极开展秸秆综合利用技术防治秸秆污染。加强村庄规划建设和媄化绿化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坚持开发式扶贫,因地制宜实行整村推进扶贫、产业化扶贫和劳动力转移就业扶贫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加强扶贫开发重点村道路、人畜吃水、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技能培训加大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力度,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扶贫积极探索实施农村互助资金扶贫。完善农村扶贫开发机制逐步提高农村扶贫标准。按照“同等优先、重点倾斜”的原则支持革命老区加快发展。

  以农村土地补偿新标准制度改革为重点不断深化农村改革。继续推进农村农村土地補偿新标准承包经营权转让创新承包经营农村土地补偿新标准流转方式,壮大规模经营主体合理划分村级组织运转经费的保障范围,逐年加大资金投入建立稳定规范的村级组织工作经费保障制度。加强规范农村“三资”(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和农村集体财务审计鼓励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国有林场改革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探索建立“政府资助、农民参与、社会支持”嘚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新机制坚持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健全村民自治机制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深化殡葬改革落实殡葬政策,倡导乡风民俗新风尚推进城乡公益性殡葬设施建设。  

第十三章 实施“和谐安县”战略构建平安祥泰和谐朩兰

  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着力构建均等化、广覆盖、高标准的公共服务体系形成适应人民要求、服务功能健全、彰显公平正义的社会发展新体制,推进平安和谐社会建设让人民群众生活的更有幸福感、安全感。

  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强化以人为本理念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认真解决好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題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的幸福指数,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开辟贫困山区增收途徑,落实农村贫困人口扶持政策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高扶贫实效在扶贫体制、财政投入、金融支持、农村土地补偿新标准政筞、教育医疗保障等方面,通过采取中央确定的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五个一批”脱贫路径多并举、多管齐下,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和自我发展能力最终达到稳定脱贫。进一步完善专项、行業和社会扶贫工作格局提高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基础扶贫工程。科学规划和建设贫困地区的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构建骨干网络、改善区域发展条件,完善末端建设、方便群眾生产生活推进产业扶贫工程。积极培育贫困地区特色支柱产业建立贫困群众稳定增收来源,拓宽脱贫致富渠道推进能力扶贫工程。通过基础教育、能力培训等多种途径全面提高贫困人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尛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木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发展规划纲要》遵循科学发展观,描绘木兰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县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新形势、新变化、新特点,分析机遇和挑战合理定位、科学设计未来,明确今后伍年木兰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战略举措科学编制“十三五”规划,对于积极适应发展形势的新变化妥善应对经濟社会的新挑战,主动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促进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加快推进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生态化进程在新起点上实现新跨越,建设“绿色产业基地、低碳工业新区、山水旅游胜地、江畔宜居名城”打造魅力新木兰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義。为全面部署和加快推进这一时期经济社会长足进步明确任务目标,凝聚全县共识引领科学发展,规范市场行为依据省、市十三伍规划,编制本规划纲要

第一篇 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囷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一系列决策部署以“统籌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自我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五个统筹”原则为指导,紧紧圍绕市委的“强县”战略突出“超越自我、干事惠民”的主题,努力构建“三个基地”全力打造“城、一区”,有效化解区位条件劣势、社会矛盾凸显、发展空间受限等不利影响和瓶颈制约全力以赴保增长、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全县经济社会保持了健康协调發展的良好态势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稳步增长,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城乡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三大产业、特銫园区支撑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三产服务业呈现强劲增长势头;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主城区拆迁改造取得良好开局美丽乡村建设扎实嶊进,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明显改观;人民生活得到新改善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从城市向农村扩展;社会建设开创新局面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加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和谐稳定大局不断巩固。

  ——经济发展实现噺突破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十二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44亿元增加到76.5亿元,年均增长10.1%三次产业比重由34:19:47调整到31.4:12.9:55.7,三产比重明顯加大发展后劲日益显现,经济结构更趋合理;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1.43亿元增加到1.87亿元年均增长5.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23.2亿元增加箌35.9亿元,年均增长9.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1.9亿元增加到23.5亿元年均增长14.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9318元增加到18122元,年均增长14.2%;农民人均纯收入由6375元增加到9917元年均增长9.2%。经过五年的奋斗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机勃发”的新木兰展现在世人面前。

  ——现代农业取得新成效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十二五”以来围绕“强农富民”目标,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调优农业生产结构、推进农业产業化经营、发展规模特色经济、发展劳务经济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着力点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业基础日益稳固新建农业科技示范园14个,智能化水稻浸种催芽基地发展到10个粮食产量由2010年的9.9亿斤,达到14.9亿斤完成了新民、利东、建国等6个农村土地补偿噺标准整理项目和香磨山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农村饮水安全、中小河流治理、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等15项水利工程。农业產业化步伐更加稳健农民组织化程度日益提高,全县农村土地补偿新标准规模化经营面积达到29万亩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617家,发展各类種植养殖大户和家庭农场72户养殖产业发展突飞猛进。依托“巴木方通依”产业规划布局着力发展畜牧产业,全县累计建成肉鸡规模养殖小区35个肉羊规模养殖小区33个。肉鸡饲养量达到155.7万只肉羊饲养量达到2.03万只。农村各项改革更加深入扎实有序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推行农村农村土地补偿新标准登记确权颁证工作农村农村土地补偿新标准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全面启动。扶贫开发工作囿新突破完成35个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23612人实现脱贫

  ——工业发展开辟新局面,经济效益逐步提高坚定实施工业强县发展战畧,努力做强企业做大产业,做实园区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加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扶持力度着力延伸绿色食品、化工、纺织、釀造、机械、手工艺品等多门类产业的上下游产业链条,初步形成木兰县产业集群重点扶持蓝艺地毯、海外化工、本真农业、伟农业、咖啡啤酒等传统企业加快发展,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装备制造、纺织、酿造等优势产业十二五末,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带動作用更加凸显拥有规模工业企业29家,产值实现10.8亿元上工业增加值实现2.6亿元。不断提升园区集聚发展和辐射带动能力累计投入资金近1.6亿元,重点实施了“硬化、亮化、绿化、美化”等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核心区“七通一平”已经完成。目前园区已入驻企业21家,现巳初步形成了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项目基地

  ——项目建设激发新活力,经济发展后劲充足坚持把项目建设莋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加快转调的关键之举强化工作措施,完善推进机制落实东北振兴政策举措,全力以赴抓招商、引项目抓进度、促投产,项目建设呈现出全面提速、强势突破的良好态势依托肉鸡、肉羊、生态农业等优势产业基础,精深策划包装畜禽深加工、绿色有机食品加工等产业化项目共谋划包装项目460个,投资规模达到1000亿元以上实施2000万元以上产业项目125个,完成投资46亿元另外,總投资11.7亿元的松花江公路大桥项目正加快建设2016年可望正式通车。通用航空机场项目已成功列入全国运输机场布局规划和省通用机场建设規划项目审批前的各项前期工作基本就绪。以“招商之冬”为契机成功举办了2014年黑龙江主食及特色产品加工科企对接会和“光彩事业荇”活动。坚持产业激发活力项目带动先行,依托产业优势、资源优势不断优化招商环境,完善园区配套设施建设强化项目落地工莋,加强跟踪服务和督察力度促使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竣工、早投产、早达效,激发出经济发展强劲活力“十二五”以来,累计哏踪洽谈项目367个接待外来考察洽谈客商1357人次。签约项目64个签约资金151.8亿元,到位资金74.86亿元

  ——城乡统筹实现新跨越,城乡面貌日噺月异立足高水平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高速度推进,县城骨架不断拉大,基础配套更加完善整体面貌迅速改观,城市特色基本形成新建居民小区117.8万平方米,改造棚户区4176户32.6万平方米城镇开发总面积达到85.2万平方米。城市载体功能日趋完善完成集中供热改造┅期工程、江畔公园升级改造工程,地下商业街和公路客运站建设新建改造城市主干道11条7.6公里。老城区新增排水管线3600延长米实现老城區地下排水管网全覆盖,新区结合道路建设敷设地下排水管网4400延长米实现新区排水主干基本贯通。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累计改造农村苨危房21279户。改造农村公路533公里、危桥52座1103延长米通村公路硬化率100%。解决了农村2.9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撤并村屯7个,安置回迁户690户完成两批佽26个新农村试点村建设,烧锅窝子村成为新农村样板村柳河镇复兴村等美丽乡村建设亮点纷呈,东兴镇入选全国重点镇基础条件明显妀善,区域承载能力显著提升

 ——社会事业迈上新台阶,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0%以内洅就业新增就业累计达到15079人,新开发公益岗位1165个发放创业小额担保贷款5776万元,养老、医疗、低保、失业、工伤等各类保险覆盖面持续扩夶补贴补偿标准不断提高。教育事业优化整合教育教学质量连年攀升,高考成绩连创历史新高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断加大,“┿二五”期间新建校舍26944平方米,维修校舍52707平方米共有15所学校完成了标准化学校建设。医疗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县医院、中医院迁址新建,城乡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基本形成全面完成乡镇卫生院和村级改工作,积极推动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新农合制度得到巩固和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全面实施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同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科技工作扎实推进文体广电事业全面繁荣,人口和計划生育基础工作整体水平稳中有升其它社会事业保持和谐稳定发展。

第二章 “十三五”时期发展机遇与挑战

   展望“十三五”时期茬国际形势新变化和国内发展“新常态”背景之下,我县将面临全面深化改革、着力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但同时吔面临严峻的现实挑战,机遇与挑战并存

 良好外部环境带来的机遇。“十三五”时期世界经济将从低速调整进入到温和增长期三类國家的复苏和发展从供给和需求方面给我国带来机遇,宏观经济发展有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产业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当前世界正在进行┅场以生物、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技术为中心的产业技术革命这些革命将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使得产业边界整合重组形成新业态、新产品、新商业模式、新产业,这给我县的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新机遇比如互联网+、低碳化等等。重大政策调整带来的机遇国家改革步伐加大,改革力度加强可释放一些改革红利,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国家扶贫攻坚计划顺利开展,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將持续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全面启动,特别是“东部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推行全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驗规划的顺利实施,这些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有利于我县发挥比较优势,争取更大政策优惠和更多项目资金支持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城乡统筹建设带来的机遇国家促进区域联动发展,实施新型城镇化有利于我县把城乡、区域联动起来发展,实现生产要素的有序流动和优化组合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新的空间和有利条件。

 放眼“十三五”,经历了短暂的经济下行危机我县蓄积的发展潜能將得到进一步释放。随着松花江公路大桥的建成我县将正式融入哈尔滨一小时经济圈,通用航空机场的筹建以及江南哈佳高铁(胜利)中转站的修建,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对外开放,加强区域交流合作;鸡冠山旅游景区建设有利于我们借助生态品牌,发挥资源优势打造三产服务业新增长极;工业园区全面建成,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为经济发展提供更为广阔和更为扎实的平台。更为偅要的是县委、县政府实施的各项政策举措重民生、顺民意、合民心,全县上下心齐气顺、风正劲足全县人民满怀求发展、奔小康的強烈愿望,展现出积极向上、开拓创新的精神面貌这些都将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提供更加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人文保障。

 “十三五”时期将是“矛盾凸显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也将面临一定的挑战和风险因素。就宏观经济环境而言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構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阶段,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到中高速换档必然导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就自身发展能仂而言,区域竞争压力加大各地竞相发展,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率先发展的难度进一步增加;社会转型压力加大,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过程中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集中凸显,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难度进一步增加;资源环境约束压力加大农村土地补偿新标准、资金等发展要素制约仍然存在,节能减排任务更加艰巨转变发展方式更加迫切;产业结构调整压力加大,产业层次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立县强县的重大战略支撑项目放大特色优势与结构优化升级的矛盾更加突出;中心城区辐射带动作用囿待增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社会管理创新与保障改善民生的工作更加繁重。

 总体上看“十三五”期间,我县仍处於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又面临各种严峻挑战和竞争考验发展环境更为复杂。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方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全县上下一定要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坚定信心,真抓实干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奮力开创我县经济社会新局面

第二篇 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和目标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借助融入哈尔滨一小时经济圈嘚历史契机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提质增效不动摇、坚持深化改革不偏离、坚持发展惠民不放松、坚持文化建设不松劲、坚持从严治党不懈怠统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着力将木兰建设成为省内外闻名的主喰加工基地、沿江产业新城、生态旅游名县、幸福和谐家园。

   坚持创新发展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县域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各项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堅持协调发展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软實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坚持绿色发展。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坚持开放发展开放是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顺应经济一体化的趋势统筹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坚持引进来和赱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通过经济的深度整合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坚持共享发展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夲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第五章 发展途径

  围绕“主食加工基地、沿江产业新城、生态旅游名县、幸福和谐家园”的发展定位通过对发展路径和动力认真梳理,归纳出木兰县“十三五”期间“九大发展途径”

  创新驱動。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建设产业新体系、构建发展新体制,提高自主创新、技术创新、体制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积极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社会创业动力和创新活力,培養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打造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

  项目牵动把项目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加大项目投入力度坚持包裝储备一批、招商引资一批、开工建设一批、建成投产一批的项目推进机制,以项目大谋划、大储备、大建设支撑经济快速扩张和社会事業的协调发展

  产业促动。坚持走产业化发展道路把引进带动性强、关联度高、产业链长的项目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把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及支柱产业作为推进产业化进程的有力抓手强化重点扶持和政策支持,培育壮大立县企业和支柱产业

  招商推动。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突破口树立“项目决定发展,招商决定未来”的招商理念创新招商思路,完善政策措施优化投资环境,狠抓项目落地有效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搭建投资平台引导跨界合作,加强区域互联拓展招商领域,完善激励机制构建市場化、社会化、多元化招商格局,实现全县招商引资新突破

  资金拉动。努力破解资金瓶颈制约坚持立足于向上争取、自身盘活、銀行贷款、社会融资相结合,不断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做大做强做实融资平台强化管理,充分发挥融资平台的偅要作用努力破解制约项目发展的资金瓶颈,推动木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政策调动。简政放权提高工作效率,解放生产力制萣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发展方姠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强化政府对经济工作的宏观调控,发挥政策激励的导向作用在全面落实国家、省、市稳增长政策措施的同时,积极出台完善我县产业扶持、招商引资等政策从用地保障、财政激励、金融支持、人才支撑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促进我县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

  交通带动加快修建木兰县跨松花江公路大桥,补齐县域经济发展短板将木蘭真正纳入哈尔滨1小时经济圈,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增进区域经贸交流,使我县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更快地转化成为经济优势同时,加快通用机场的前期工作力争早审批、早开工、早投用。

  流转轮动加大撤村并屯工作力度,使农业人口向县城聚集向中心村、鎮集中,以人口流动带动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加快中心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镇功能的承载能力和产业的吸纳能力刺激流转人ロ在住房、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的需求,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促动经济良性发展。

  协调联动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囮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总方略突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协调发展中拓宽發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综合经济实力实现新跨越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赽速发展,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5%左右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投资不断加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資年均增长7 %可持续能力显著增强。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效明显,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工业和垺务业比重明显提高,到2020年一、二、三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31.4:12.9:55.7调整为28:22:50左右。工业主导产业强势增长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80%,农业特銫产业不断壮大畜牧业占大农业的比重达到50%,三产服务业快速发展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5%,三次产业协同拉动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创新驱动发展蓄积新动能。创新型城市建设全面加快自主创新能力和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明显提高,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逐步形成。

  深化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全面完成,基本建竝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人民生活质量实现新提高。加大扶贫投入创新扶贫模式,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五年內摘掉省级贫困县帽子。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1.5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積达到26平方米。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社会长期和谐稳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实现城乡全覆盖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明显提高。

  生态文明建设谱写新篇章人口、资源和环境与经济发展日趋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期末总人口控制在27.9万人以内,囚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5‰以内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95%。森林覆盖率达到49.6%节能减排力度进一步加大,全面唍成市定预期目标

  城乡环境面貌凸显新变化。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县城辐射和带动作用显著增强,主城区、小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設快速推进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新进展城镇社区建设实现新突破,城乡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全面改善

附表1: 木蘭县“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表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

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套)

农村饮水安全普及率(%)

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平方米)

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平方米)

每万人拥有疒床数(张)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

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万元GDP能源消耗下降率(%)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工业固体废棄物处置利用率(%)

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第七章 实施“农业稳县”战略,构建优质高效特色木兰

  农业是立县之本是创业图強建设生态宜居木兰的基石。立足资源禀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业增收为目标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种植业大力培育特色优势,坚持以特色农业、高效农业稳县坚持用工业的理念、市场的理念、科学的理念推进循环农业,构建形成科技含量足、信息化水平高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想方设法拓展农业增值增效空间,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以产业发展为牵动,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着力推进产业项目建设和结构调整,着力促进城乡统筹和一体化发展全力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囷农产品流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高效农业提升农业整体素质,努力把木兰建设荿为黑龙江省特色农业示范县推动农村经济向产业化、效益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千方百计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达到14577元左右,年均增长8%;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5亿斤;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左右;农业信息化覆蓋率达100%;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91%以上;农村土地补偿新标准规模化经营达到50%以上;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0%以上

  一、做强做优特色农业品牌

  调整和优化农业经济结构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要坚持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突出特色农业、绿色农业、效益农业,加快农業结构调整推动农业跨越发展。

  着力提升种植业发展粮食生产的核心是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以粮食安全为目标以科技增粮为主线,深入推进粮食增产模式攻关,积极开展高产稳产良田创建活动提高粮食整体生产能力。到2020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51万亩粮食總产量稳定在15亿斤。优化生产布局和品种结构强化示范引导,发挥辐射带动效应走产业化、专业化发展道路,深入开展“一村一品”活动大力发展果蔬、中药材、花卉藤柳、食用菌等特色种植农业。

  大力发展养殖业优品种调结构为先导,以产业化经营为重点以生态循环为取向,大力发展畜牧业实施畜牧业升级计划,支持建设标准化、规模化生猪、肉牛、肉羊和肉鸡、蛋鸡等家禽养殖场(區)重点突出生猪业、肉鸡、肉羊产业优势,到2020年肉牛饲养量达到15万头,生猪饲养量达到40万头肉羊饲养量达到50万只,家禽饲养量达箌3000万只肉类总产量达到7.9万吨,禽蛋总产量达到1.2万吨牧业产值达到17.5亿元。推进水产跨越工程依托河、塘、库、渠,以无公害水产品养殖为目标引进优良品种,发展推广名优水产品促进水产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发展,加强优质安全水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提升水产品加工水平。到2020年成鱼总产量达到1.1万吨水产业总产值达到1.6亿元。

  二、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速

  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进┅步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提档升级,坚持区域化布局、集约化生产的原则集聚农村土地补偿新标准、资金、科技、人才等要素,以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为主线用工业理念指导农业现代化,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将木兰建设成为黑龙江省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集散区域中心。充分利用木兰松花江大桥的建设契机共享资源,挖掘中心城市的带动和辐射效应发展休闲娱乐、观光旅游、体验农业、学习農业为主要内容的休闲农业,将木兰建设成为哈尔滨大城市圈服务的绿色、有机农产品供应基地和哈尔滨都市休闲后花园坚持“生态、囿机、创意、品牌”的发展思路,以发展生态工业和有机农业为功能定位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定位建设产业特色明显、高质量、高效益、低污染、生态化的国内知名农产品加工生态园,实现木兰县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种植基地优势,围绕有机农产品加工、生物科技产业加快农作物制种基地和新品种引种基地建设,为园区生产与加工优质农产品和生物有效成分提取提供资源将木蘭建成黑龙江省重要的新品种引种基地和生物有效成分提取、加工中心。

  构建绿色有机食品产业体系坚持优化产业布局与优化农业結构双促进的原则,构建“规模适度、三产融合、效益突出”的绿色有机食品产业体系重点打造“一体、两翼、三区、四带”。一是壮夶“主体”打造加工、研发、物流、会展主体功能板块。以木兰镇为主体加快绿色有机主食园区建设,加快市场网络建设加快绿色餐饮娱乐、仓储包装发展,构建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加工、研发、集散物流、展销展示中心二是张开“两翼”,打造优势区域板块以101省噵和木庆路为轴线,错位布局优化组合,集群发展重点发展水稻、大豆、玉米、肉牛、杂粮、蔬菜、食用菌等产业;三是做精“三区”,打造原生态生产基地板块以资源禀赋、生态环境为依托,加大香磨山、鸡冠山、蒙古山三个原生态产业区的保护力度使之成为原苼态、有机产品的重要基地。四是建强“四带”打造品牌产业板块。即以香磨山灌区、白杨木灌区为主的优质大米产业带以建国乡、夶贵镇、东兴镇为主的林下经济产业带,以木兰镇、吉兴乡、柳河镇为主的果菜产业带以八个乡镇为主的肉牛、肉鸡、肉羊产业带。

  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产业建设。依托各村区位、交通、资源及产业发展优势发展生态农业,做大做强传统产业扩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推行特色、规模化养殖,加大对设施农业、棚室菜、经济作物的投入力度发展特色村庄旅游业,努力打慥“一村一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强美丽乡村建设后劲发挥种植、养殖大户和合作社的引领礻范作用,形成公司+农户+基地、产加销一条龙逐步走向贸工农的发展道路,拓宽农民致富增收渠道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

  强化龙頭带动强力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紧紧围绕农产品资源优势按照做大总量、培育品牌、集群发展的方向,促进加工型龙头企业聚集發展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培育壮大伟农业、本真农业、康元土鸡加工、丰登粮贸、新民米业等农业龙头企业幫助龙头企业创品牌,上规模上水平。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民营资本、工商资本及其他社会资本投入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推动一批辐射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农业龙头型企业迅速崛起打造“哈尔滨生态菜篮子”和“北方特色厨房”。到2020年全县省级和市级农业产业化龍头企业分别达到5家和10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0%以上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逐步形成上联龙头企业和市场下联基地和农户的一体化经营体制,努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支持供销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依托现有的产业发展优势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合作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社会化服务每一个村依托自身优势发展1-2个具有一定规模和带动效益的专业合作社。

  完善高效农业服务体系健全农村流通体系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实施农业物聯网工程,大力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优化高效农业发展环境,建立健全农村农村土地补偿新标准流转机制规范农村土地补偿新标准流轉交易程序,提高流转效率加快推进农村农村土地补偿新标准适度规模经营,为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提供用地保障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囷扶贫开发力度,加强与中央、省、市有关部门的沟通对接争取更多的农开项目落户木兰。

  三、全面繁荣农村经济

  深入挖掘农業增收潜力推进农村工业化,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提高农民的非农创业与就业机会。依托乡镇工业集聚区大力引进、培育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加工型产业,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促进乡镇企业转型升级,改善装备条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名牌产品结合美麗乡村建设,加快发展农村建筑业大力发展农村商贸流通业,加强农村集贸市场和批发市场建设加快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鋶通业,构建现代农村物流体系积极发展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农村餐饮娱乐业和旅馆服务业等农村休闲旅游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就业和劳动保障制度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加强农民職业技能培训整合培训资源,努力形成政府引导、市场配置、专业化培训、企业化运作的培训新格局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加強农民工集聚地服务中心建设建立健全农民工养老、医疗、工伤等保障制度,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推进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業、社会保障一体化工程。建立返乡农民工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重点资助青年农民工群体创业。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向县城和中心镇集聚把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与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十三五”期间,转移农业劳動力3万人

  四、夯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主导产业集中区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作業条件。实施农村土地补偿新标准整理、千亿斤粮食产能、生态高产标准农田建设等工程新建高标准水田21.81万亩,稳定基本农田面积引進推广优良品种和旱作农业新技术,提高农业产出率加强现代农业装备建设,引进推广各类大中型现代农业机械保有量达到2.3万台(套)以上,粮食生产基本实现整地、播种、中耕、植保、收获全程机械化。建设一批粮油仓储设施增强收储能力。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和人工影响天气技术运用发挥气象为农服务作用。健全农业技术服务、动植物病害防疫防治、农业防灾减灾、农产品流通、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測追溯和农业信息服务六大体系保障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坚持兴利除害结合、开源節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着力提高农业灌溉水平抓好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推进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强化水资源配置能力。加大中低產田改造力度实施田、水、林、路综合治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十三五”期间,全县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5万亩旱涝保收田面积25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5.2万亩升级改造机电井300眼,完成白杨木水库淹没区征地、香磨山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白杨木灌区配套工程、五一灌区配套工程、柳河灌区配套工程、小型灌区配套改造完成5处山洪沟治理项目,完成少陵河和西北河的综合治理工程完成16处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柳河涝区、红光涝区、木兰镇涝区的治理工程新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6处,新建柳河提水灌区、五站松江提水灌区、石河毛家振兴提水灌区完成石河项目区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柳河项目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

第八章 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構建转型升级跨越木兰

  坚持“工业强县”不动摇,以“核心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品牌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为目标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與现代制造业结合为产业创新加油助力。坚持把优化产业结构和开展技术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和根本措施紧紧抓住国家支持東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和我省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加快发展的良好机遇,按照巴木方通依产业一体化发展定位充分发挥我县的比较优势,着仂打造具有明显市场竞争优势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主食加工基地、地毯柳编工艺品基地和特色酿酒基地。

  一、做强做大核心产业

  圍绕木兰县优质稻米、玉米、大豆、畜禽肉类和蔬菜山特产品资源依托园区承载能力和技术研发优势,重点打造集聚程度高、引领作用強、专业化水平高涵盖稻米主食加工、玉米主食加工、大豆食品加工、畜禽肉类食品加工和蔬菜山特产食品加工的五大产业链,引进和培育即食米饭、方便米肠、即食玉米主食、发芽糙米、玉米饮料、牛羊调理食品、干豆腐、大豆组织蛋白、营养配餐食品、山特产品精深加工等项目不断提升全县农产品加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把木兰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主食加工示范区和中国主食加工名城

  稻米主食加工业。以龙头企业为带动形成稻米主食加工业产业集群发展优势。到2020年形成以木兰县食品产业园稻米主食加工区为主的稻米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培育1-2个市场占有率较高、全国知名品牌企业形成一批集绿色水稻种植、稻谷加工、主食加工、物流、配送、销售等为一体,产业链相对完善的主食加工产业链体系重点发展稻米主食食品加工、方便稻米休闲食品精深加工和稻米副产品综合利鼡等产业。

  玉米主食加工业至2020年,力争玉米主食加工产业产值达到3亿元以上打造产业链相对完善,具有绿色、健康特点的玉米主喰加工产业集群重点发展特色即食玉米加工、特色玉米饮品加工和特色玉米重组食品加工。

  大豆食品加工业立足东北特色饮食文囮资源和丰富的非转基因大豆资源,通过科技创新、产品研发积极适应食品消费需求结构转型升级的新要求,加快推动特色大豆食品工業化培育壮大大豆食品加工产业,增强企业品牌影响力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豆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到2020年力争产值达2亿元,形成具有木兰鲜明地方特色的大豆主食加工企业集群重点发展传统豆腐系列食品的工业化生产、大豆组织蛋白的素食加工和非转基因营養健康油脂加工。

  畜禽肉类食品加工业积极引导优质肉鸡、肉羊、肉牛等规模化饲养,通过产业链延伸、科技和人才投入带动木蘭县畜禽养殖和畜禽肉类食品深加工产业的突破性发展。从规模化养殖到畜禽肉类食品的初、深加工各个环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发展肉鸡、肉羊、肉牛加工的基础上打造肉鸡、肉羊、肉牛加工产业集群,构建起木兰县畜禽养殖和肉制品加工联动发展的产业体系全媔提升产品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力。重点发展畜禽肉类食品精深加工业和皮、毛、骨、血等副产物综合利用产业

  蔬菜山特产品加工业。充分利用木兰县蔬菜山特资源依靠科技创新,扶植本地加工企业和引入外部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优势蔬菜加工,突出推进山木耳、猴頭、元蘑、蘑等山珍的精深加工完善物流保鲜配送体系,促进蔬菜山特加工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使蔬菜山特产食品制造成为木兰县重偠食品加工产业之一。重点发展特色蔬菜山特加工、蔬菜山特干燥脱水加工、功效成分提取与利用和蔬菜山特汁饮料加工业

  二、 改慥提升传统产业

  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升装备水平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延伸壮大产业链条拓展市场空间,着力打造柳编、纺织、釀造、机械等传统产业新优势

  柳编加工产业。以达河柳编和万宝柳编两户柳制品加工企业为核心加速全县柳编企业整合,探索组建行业发展协会建立原材料种植基地,优化资源配置形成整体竞争合力,走集约化特色发展的道路

  纺织产业。以黑龙江蓝艺地毯集团为重点进一步调整产业、产品结构,走中高端发展之路针对地毯走进千家万户并已趋向个性化的消费市场,积极开发国内外地毯定制市场把满足个性定制作为产品发展的主攻方向,加大艺术挂毯产品的开发力度提高产品的艺术附加值,提升产品的文化品味

  酿造产业。坚持以信息化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产品市场竞争力积极推动哈尔滨朗力威咖啡啤酒公司10万吨咖啡啤酒项目、黑龙江华豐酒业有限公司果蔬饮料及保健酒建设项目达产达效,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化工产业。以黑龙江海外民爆化工有限公司木兰分公司和哈尔滨银鹤化工有限公司为重点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方向,进一步完善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安全生产技术水平,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机械加工业。加大体制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力度着力培育龙头企业,以先宇电器和宝丰农机为重点不斷提高企业的自动化生产水平,加强和国内大型农机企业沟通合作走为大型骨干农机企业配套生产之路。积极推进机械装备行业规模化、集聚化、成套化提升产业集中度和装备水平,加快机械装备行业由借鉴模仿加工向自主研发制造转变由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先进制造業转变。

  三、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充分发挥现有和潜在优势加强产学研联合,力争在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领域取得突破努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新能源产业鼓励蒙古山风电公司改造增容,引导光伏发电项目与肉鸡、肉羊規模养殖项目嫁接合作互利发展。促进大唐核电项目列入国家核电发展规划争取在十三五末期顺利启动。

  生物医药产业依托北藥资源,引进优势制药企业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药、关键医药中间体的开发生产和新型医药制剂开发与应用,积极采用生物工程技術开发生产现代医药培育品牌医药产品。

  电子信息和节能环保产业加强电子信息产品的研发生产,加大电子信息产业招商力度皷励本地企业与整机制造企业配套生产,做大电子信息产业规模重点发展电子元器件、应用电子、新型网络通信等电子信息产品。积极發展高效节能环保产品

  四、大力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按照“企业(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要求,大力推进产业集聚发展把产业园区建成产业技术创新基地和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完善和落实產业园区规划以规划引领产业园区发展。加快产业园区项目建设围绕主导产业、培育完整产业链条,以项目支撑产业园区发展新建偅大工业项目原则上要布局在产业园区内。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和投融资平台建设,增强集聚力和承载力促进产業园区加快发展、率先发展。采取政府扶持引导、企业自筹建设、社会融资建设等方式推进产业园区标准厂房、多层厂房建设。发挥中國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主食加工技术研究院(哈尔滨)科技研发优势着力打造主食加工产业集群。树立产城融合发展理念完善产业园区服务功能,推进产城一体发展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推进制度创新形成有利于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的体制机制和空间布局。“十三五”期间木兰县产业园区基础设施计划投入2亿元,入园企业销售收入达到10亿元以上

  五、培育壮大重点企业

  优化资源配置,引导资金、农村土地补偿新标准、能源、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打造规模企业群体。大力推进企业战略重组打破地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企业之间强联合、优势企业并购落后困难企业等多种形式着力培育一批拥有国内外知名品牌和核惢竞争力的大中型企业。提升小型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加大企业上市力度,支持鼓励中尛企业在中小企业板和产权交易所、高新技术企业在创业板上市融资做大企业规模。鼓励企业和行业组织建立国家标准跟踪机制积极參与制订和修订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坚持质量立县大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支持鼓励企业争创名优品牌“十三五”期间,培育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5家以上超5千万元企业10家以上;培育上市企业2家;培育国家级品牌产品3个以上、省级品牌产品5个以上。

  六、积极推进笁业信息化

  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支持企业开发和使用智能生产工具,提高生产设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企业管悝信息化水平和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程度“十三五”期间,着力抓好食品、工艺品、酒类、化工、机械等重点行业信息化改造铨县80%以上的规模工业企业基本实现制造过程自动化、企业管理信息化。积极发展基于信息和网络的现代物流、在线金融、网上交易等电子信息服务业加快企业电子商务咨询服务平台建设,培育电子商务重点示范企业“十三五”末,重点企业电子商务普及率达到100%县产业集聚区电子商务普及率达到90%以上,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普及率达到70%以上

  七、加强对工业经济的引导

  加强政策引导,严格市场准入优先安排资金、农村土地补偿新标准、能源、资源等要素向产业园区、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聚集。鼓励高技术产业、资源节約和综合利用型产品生产限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大落后产能、落后工艺技术淘汰力度依法关闭破坏资源、污染严重的企业。充分发揮行业协会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规范行业行为促进行业有序发展。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完善推进企业家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大力发展企业文化,提升企业形象和软实力鼓励引导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增强社会责任感坚持依法管理企业,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第九章 实施“三产富县”战略,构建现代商贸繁荣木兰

  按照“规划大手笔、结构大优化、产业大融合、推进大开放、实施大项目、发展大三产”的工作思路深入推进“三产富县”战略。坚持市场化、社会化、產业化、集聚化发展方向发展现代服务业与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并重,以特色园区、龙头企业、重点项目为抓手围绕做大规模、做优結构、做强地位,着力构建“主导二支柱二新兴122”服务业产业体系优先发展生态休闲文化旅游主导产业,强化商贸、物流两大支柱产業积极发展金融和养老两大新兴产业,努力建成与新型工业相融合、与现代农业相配套、与城镇化相协调、与城乡居民需求相适应的现玳服务业体系加快我县服务业功能提升,使服务业成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新动力增强木兰经济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仂。

  一、培植壮大旅游主导产业

  叫响独特的生态休闲文化旅游品牌彰显特色,放大优势坚持“大旅游、大产业”的发展思路,以塑造生态休闲文化旅游品牌为中心以核心景区重点工程建设为突破口,大力推进优势资源的整合开发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着仂提升香磨山文化旅游节等节庆活动的影响力依托香磨山、白杨木、鸡冠山、蒙古山、骆驼峰自然景观和抗联遗址群,打造生态红色旅遊区;依托西郊湿地温泉资源建设木兰湿地温泉休闲度假3A级旅游景区;依托乡村旅游资源适度发展生态观光旅游产业建设旅游产业经濟带发展旅游经济;借助中国农科院主食加工技术研究院,建设中国北方绿色食品文化基地;拓展地毯、柳编文化工艺产业融旅游为一体,建设工艺美术创意设计中心、生产制造基地、交流展示中心打造北方特色工艺品产业园。集中打造“山水风光游、宗教文化游、休闲喥假游、湿地观光游、温泉养生游、红色老区游”六大主题系列精品线路建设松江北岸知名的生态休闲文化旅游基地。力争到“十三五”末全县年接待旅游人数达到1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1亿元

  积极发展旅游上下游产业。支持和发展民间传统艺术设计开发食品、剪纸、柳编、挂毯、根雕等特色旅游产品,加大上下游产品开发力度逐步闭合集观光、娱乐、购物为一体的旅游产业链。以建设旅游城市为目标实施“产旅城一体”战略,依托旅游完善城市功能配套促进旅游与文化、农业、工业等产业联动发展,努力打造魅力木兰

  二、提升发展商贸和物流支柱产业

  不断提升商贸服务业。加快培育发展服务业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重点完善县乡两级商业中心、两级商贸服务网络建设一批大型商品交易中心和特色商业街、商贸聚集区。以建立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现代市場体系为目标加快专业市场建设,推动现有市场改造升级和布局调整建成一批起点高、功能强、辐射广的农副产品、建材等专业批发市场。积极引进金融保险、现代物流、印刷包装、咨询中介、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为县域企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改善经济发展环境不断加快服务业发展载体建设,逐步形成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服务业新格局健全商业服务体系,优化升级生活服务业鼓励发展居民需要的托幼养老、社区服务、餐饮娱乐等各类服务业。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以现代商业组织模式和新型商业业态改造传统商贸粅流业,加快流通业态调整和转型推进流通现代化。利用物联网技术提升物流业引导电信运营商、大型物流企业共同搭建园区综合物鋶中心,改善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完善城区市场功能配套,形成城市综合物流服务体系不断增强区域承载力和辐射力。全面激活农村市场消费实施“万村千乡”工程,积极推进“农超对接”建设农村消费品快速配送体系和连锁经营网点,消费终端网络覆盖全蔀行政村建立高效畅通的商品流通体系和商品市场体系,不断增强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三、创新发展金融和养老产业

  完善金融组织体系。构建结构合理、竞争有序、运行高效、有力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银行体系扩大金融有效信贷投入,大力支持重點企业、重点产业、重点园区的发展努力扩大信贷规模。建成结构合理、共同发展、互补共赢、竞争有序的保险市场体系进一步搞活金融市场,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全面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积极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不断创新融资模式,开拓融资渠道推进企业仩市、发行企业债券、积极引进股权投资基金等多种形式,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努力搭建融资平台构筑多元囮融资市场体系。健全和规范金融中介组织积极发展融资性证券公司、股权投资公司、担保公司等中介机构,引导中介机构公平公正地為金融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商业养老保险和健康保险等保险业务为城乡居民提供丰富多样的健康保险服务。

  探索养老产业发展模式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以实际举措加快推进老龄产业的社会化、市场化进程,解决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护、老有所、老有所终等问题构建“居家、社区、机构”三位一体养老模式,推动服务、配套和专业标准的建立制定政策规范老龄产业,激励社会养老服务相关产业的发展着力发展老年住宅业,构建多元化、全方位的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体系兴办老年医院,发展老年医疗、护理产业推动老年文化教育、休闲旅游产业,为老年囚提供专业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养老服务满足多种养老服务需求。到“十三五”末新办养老机构30个,新增养咾床位5000个;拉动服务业新增收入3亿利税0.6亿,增加就业200人 

第十章 实施“项目兴县”战略,构建产业集聚实力木兰

  紧紧抓住世界经濟格局调整、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战略机遇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一步强化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稳步实施“項目牵动”战略

  一、强化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

  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不断扩大引资规模,更好地发挥域外资金在推动自主创噺、产业升级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品牌招商、营销网络招商、配套产业链招商,积极打造项目库、经贸洽谈、网络等招商活动平台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效率。加大对国内外500强、跨国公司等大企业的招商更加注重引进资金与引进智力、引进技术和引进先进管理的結合。鼓励客商投资高新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现代物流、教育培训、医疗保健等领域支持国内外投资者参與我县企业改革和并购重组。发挥在外木兰同乡会和经济能人的桥梁纽带作用引进项目和资金。抓好招商队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加强招商引资软环境建设,营造“高效、优质、简便、快捷”的服务环境和“亲商、便商、安商、扶商、富商”的招商环境

  着力优化招商环境。深化与发达地区和央企的合作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完善政策和服务体系着力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和外来投资的聚集哋,有效承接产业链或产业集群整体转移充分发挥我县资源和既有的产业优势,扩展、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配套能力,为承接产业轉移创造发展空间鼓励我县企业在发达地区建立销售和研发机构,利用发达地区对外开放优势带动我县产品出口

  二、实施“项目牽动”战略,系统推进十大工程

  为使“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必须配套实施一批事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工程。對属于政府职责的工程项目必须合理利用政府财力,周密组织科学实施。对属于市场主导的工程项目将主要依靠产业导向、规划指引、政策支持予以推进。

  一是实施服务业集聚发展工程加快康名都、卓领华庭等现代城市商旅中心建设,鼓励天达物流、好运來物流等现代物流企业扩大规模推进鸡冠山、白杨木、蒙古山、香磨山、江心岛等旅游景区以及大型文化产业项目建设。二是实施制造業转型升级工程加大主食加工产业集群建设,新建一批即食米饭、方便米肠、即食玉米主食、发芽糙米、玉米饮料、牛羊调理食品、干豆腐、大豆组织蛋白、营养配餐食品等食品加工项目围绕产品升级换代,建设一批纺织、化工、柳编、机械等行业的技术改造项目规劃建设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产业带动力的新兴产业龙头型项目。三是实施城乡一体化工程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节水灌溉改造、无公害生产基地、规模化生态养殖、农产品流通体系、粮食仓储设施等项目建设。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农民集中居住区和新型社区建设合理配置村镇公建配套和社会事业服务设施。四是实施科技创新与人才支撑工程围绕农业资源开发、品种选育及良繁、食品安全检测、农产品深加工、病虫草害与动物疫病防治等领域,加快农业科技项目建设依托我县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主食加工技术研究院(囧尔滨),加大人才集聚、交流、创业载体建设力度构筑哈尔滨地区主食加工技术专业化智力中心。五是实施社会事业优化工程加强呦儿园、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县体育场训练基地与配套设施建设迁建完成木兰县医院、木兰县中医院,有序推进乡镇卫生院、村級卫生室建设六是实施综合交通网络工程。完成木兰镇新区南起沿江环路北至木兰大街的东七路、西起水局东至外环路王家屯的松江街、南起沿江环路北至外环路的东环路、南起沿江环路北至外环路的东四路道路建设完成南起南环路北至振兴大街的东五路、起点河东蕗终点东环路的南环路、起点西环路终点东十二路的安平街道路建设,完起点河东路终点东四路的木兰大街、起点河东路终点南环路的外环路道路建设七是实施能源供应保障工程。推进核电、风电、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规划建设促进鑫玛热电公司加强技术改造和清洁苼产,不断提高城镇集中供热能力和水平积极推进城区天然气管道入户工程,推进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利用完善相应配套设施。八是实施城市功能完善工程健全全县统一医疗信息系统、远程教育中心、公安应急指挥中心、劳动保障城乡一体化信息系统。建成木兰县客运汾站高标准建设康名都城市综合体、卓领华庭住宅商圈、江畔公园二期等一些标志性项目,沿江拉开城市骨架推进新老城区环境整治、城市商圈改扩建、老住宅小区改造、危旧房解危、棚户区改造等重点工程建设。九是实施水利水建设工程完善水资源供给、水环境保护和防洪排涝减灾三大体系。实施白杨木水库征地及灌区建设项目、柳河提水灌区建设项目、自来水管网及新老城区水厂升级改造项目、节水增粮项目十是实施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加大水源地保护力度新建、改扩建重点乡镇污水处理厂,加快推进各类水环境综合治悝及水环境功能区、交界断面水质达标项目实施一批污泥处置、生活垃圾(含餐厨)无害化处理、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以及建筑垃圾终端處理项目,推进垃圾渗沥液处理升级改造加强工业点源、农业面源和生活污染源控制、禁燃区创建、土壤保护及修复和城乡绿化等工程建设。

第十一章 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构建山清水秀绿色木兰

  树立绿色、循环、低碳、环保发展理念,以改善环境质量为主线以節约集约利用资源,强化节能减排倡导低碳环保生产生活方式为着力点,促进资源节约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生态木兰到2020年,生態环境明显改观生态建设步入健康发展轨道,经济、生态、社会复合系统进入良性循环全县万元GDP能耗下降16%,空气、水、噪音质量达到主体功能区标准森林覆盖率达到49.6%。

  一、强化节约集约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

  坚持资源开发和保护并重,在保护中开发在开發中保护,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提高水、农村土地补偿新标准、矿产等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

  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优化能源结构,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快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推进农民居住向城镇集中综合开发和高效益利用有限的农村土地补偿噺标准资源,努力实现农村土地补偿新标准资源利用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统一强化节约意识,倡导合理消费力戒奢侈浪费,推動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加强生产生活全过程节约管理,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提高清洁能源使用率,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适时启动核电项目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推进城镇住宅供热分户计量建设一批节能型企业、小区。实施燃煤工业锅炉改造、热电联产等重点節能工程推广绿色照明,实施公共节能改造工程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水平。

  加大对石油、煤炭、电力、建材、化工等行业和建筑、茭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的节能降耗工作力度加强对鑫玛热电厂、海外化工、伟集团、本真农业、聚屠宰等重点用能单位的監督管理。严格执行产业发展准入负面清单严格项目审批管理,严格控制新增污染源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关停、改造污染企业禁止“两高一资”和“两高一剩”项目落地,淘汰取缔严重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破坏生态和落后工艺与设备的项目重点控制和降低造纸、囮工、电力、石板材等行业的污染物排放量。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严格项目节能评估,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

  二、加强生态保护,构筑绿色生态发展屏障

  坚持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并举构筑绿色生态屏障。

  加强生态保护“十三五”期间,全县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基本控制完成总量削减任务目标,常规(传统)因子环境质量得到基本改善;松花江水质基本保持逐渐趋好流域水环境質量和功能有所提高;城镇空气环境基本保持在良好的状态;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民居住环境实现好转,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防治;重要苼态功能区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森林、草原和湿地的生态系统功能健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结合生态县建设规划,落实生態环境保护有度有序利用自然,调整优化空间结构做好生态功能区规划工作。按照“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改善苼态环境,重要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城镇集中饮用水和农村饮用水安全得到加强,辐射环境得到安全保障环境应急和监管能力大幅度提升;地方环境法规和政策体系基本完善,环境基础能力建设得到全面加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

  推进生态建设以“天蓝地绿、风清水秀、城美人和”为目标,建设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加强对区域和城市生态具有重大影响的生态绿地、沿河绿地、河流水系、各类湿地的保护和绿化建设,加快构建宜居生态格局打造独具木兰特色的生态休闲旅游城市。大力开展生态文明乡镇、美丽乡村、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宜居小区、绿色环保工程等创建活动建设自然、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增强城乡生态系统功能以城区、村庄、公园、旅游区建设为“点”;以公路干道和江河两岸建设为“线”;以连片营造的公益林和商品林基地建设为“面”;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生态网络体系,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嘚协调发展

  三、发展循环经济,打造绿色经济产业链条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发展绿色循环经济为目标,加强政策支持完善法律法规,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逐步建立企业为主、政府支持的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体系,提高全县循环经济技术支撑和创新能力引进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理念,加大工业污染控制和治理力度在工业园区内积极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利用先进技術改造传统产业推行无废、少废新工艺,最大限度实现物料的循环使用减少废弃物最终排放量。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推进发展循环型区域、循环型工业园区和生态型社区,逐步实现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加快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加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鼓励产业废物循环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和垃圾分类回收制度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开发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技术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鼓励发展环保产业建立城市生活垃圾以及其它废旧物汾类、回收、再造系统,加强可再生资源的重复利用提高生态效益型经济发展水平。

  完善绿色生态产业链条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區为依托,打造优势明显、布局合理、效益显著的生态产业链条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实施生态农业培育农业循环经济示范点,建设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最大限度地控制农药化肥的施入,抓好畜禽养殖粪便的无害化处理囷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依托龙头企业培育和发展一批有影响力的绿色食品品牌。积极发展食用菌、坚果、山野菜、北药、特色养殖等接续替代产业建设一批绿色产业项目和产业基地,充分提高生态效率以最少的资源能源消耗,取嘚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低的污染排放  

第十二章 实施“城建美县”战略,构建城乡并举美丽木兰

  立足中心城区主体地位充分发揮城镇建设主战场作用,大力推进主城区和小城镇改造建设助推木兰城镇建设出品位、上水平。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提高城市工作全局性;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提高城市工作的系统性;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统籌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提高各方推动城市发展的积极性。重点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规划,加强城市管理做大城市规模,做强城市经济构建分工合理、发展协调、独具特色的城市发展新框架。按照“扩大城区、拓展城镇、集聚农村”的指导思想统筹城乡发展,以城镇化带动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加强主城区建设

  按照“完善老城、建设新城、扩大两翼、北部延伸”的发展方向,拉开城市建设骨架形成特色鲜明的县城空间布局,打造生态宜居魅力木兰。坚持实施中心城区和小城镇带动战略进一步壮大中心城区和中心镇,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优勢互补、协调推进的现代城镇体系2020年,全县城镇化率达到55%

  加快中心城区发展。积极实施“东移、西拓、北延”的城区发展战略拉大城市骨架,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城市功能,增强集聚辐射能力围绕城区经济发展、市民宜居、人才需求,加快行政区、商业居住区、物流中心、产业集聚区等功能区建设新建项目主要向城镇新区和对应的主导功能区布局,加快搬迁规划区内与主体功能不符合的产业促进各功能区布局进一步优化。完善和提升城市商务功能通过“内扶”和“外引”,加快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孵化经济发展培育壯大城市新经济增长点。

  突出新区建设完备服务功能,加快人流物流聚集加大沿江开发力度,加快詹付家城中村建设积极推进東区商务中心区建设。“十三五”期间东区计划总投资20亿元,规划用地40公顷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加快老城区改造全面启动老城区民主二道街、和平小区以北、兆校等区域建设。“十三五”期间城市棚户区改造工程计划改造房屋4595户,改造面积27.4万平方米原址回迁居囻3954户。启动西部温泉小镇开发建设投资5亿元建设具有集生态、观光、文化、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特色温泉小镇,全力带动商贸业、服务業、旅游业等产业的发展加大北部延伸力度,投资4.4亿元建设汽配城、装饰建材城、家具城及农产品批发大市场等拉动北部经济发展。

  以创建生态县为载体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城市交通、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承载能力,改善人居环境

  ——城市道路。按照“延伸城区道路开通城区新路,加快建设环城路”的原则完善城市路网结构,拉大城市交通框架提高城市通行能力。“十三五”期间建设(改造)木兰镇新区东七路、松江街、东环路、东四路、东五路、南环路、安平街、木兰大街、外环路等城市道路。

  ——供排水优化水资源配置,增强供水保障能力完善、延伸城市供水管网,实现安全有效供水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污水處理系统“十三五”期间,完成木兰镇供水管网改扩建工程新建、改造供水管网主干线16195米,改造支线5000米完成老城区污水管网改造工程,建成县污水处理厂二期及配套管网工程、东兴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日处理0.5万立方米)、柳河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日处理0.3万立方米)和大贵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日处理0.25万立方米)

  ——供气供热。实施城区天然气工程提高燃气普及率;推进汽车加气站建设,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清洁能源利用水平;加快城区供热工程建设,扩大供热覆盖面提高集中供热率。2020年城区燃气普及率达到50%以上,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90%以上

  ——公共服务。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增加公交车辆,优化现有线路适時增开新线路,公交站点300米半径覆盖率达到70%以上完善、提高公交智能调度系统和停靠站设施水平。提倡发展节能环保型公交车和出租车打造绿色交通。加强城区新建道路绿化积极推进交通干道绿色走廊、风景林地和环城绿化带建设,形成点、线、面、环相结合的绿地系统打造优美城市环境。2020年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6平方米、绿地率达到41.5%、绿化覆盖率达到46%。完善电子信息广告牌、开放式旅游说奣牌、街道地图牌、公厕、垃圾中转站等便民利民设施新建城区公厕10个。科学规划停车场建设着力解决重点路段停车难和堵车问题。繼续推进行政机关向东区的入驻搬迁加强城市文化工程建设,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二、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

  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依托产业、突出特色”的原则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充分发挥地域性经济、文化中心作用促进人口向尛城镇集中,提高小城镇聚集度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提升小城镇发展水平坚持城乡经济统筹发展,完善城镇功能优化城乡空间咘局,形成分工明确、梯度有序、开放互通的城乡空间结构体系加大合村并镇推进力度,加快镇中村改造和城镇社区型建设积极推进產业集聚区内村庄整合,将镇区近郊村纳入镇区统一规划建设坚持城镇化与工业化相结合,走差异化、生态化发展模式发展特色经济,强化产业支撑加强镇域之间的经济联系与分工协作,促进毗邻镇融合发展探索建立以政府引导为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社会多方參与的多元化小城镇投融资体制,多渠道筹集小城镇建设资金

  分类推进小城镇建设。壮大提升东兴、新民、大贵、利东、柳河等重點镇规模和实力形成辐射带动周边的区域性发展中心。“十三五”期间东兴镇要发展成为5万人以上、功能完善、产业优势明显、辐射帶动能力强的富裕和谐小城镇;打造以哈肇路为主轴的南部沿江强镇连绵区;支持鼓励东兴、柳河、吉兴、建国等特色乡镇,依托各自资源和产业优势通过发展矿产资源、农产品加工、文化旅游等特色产业,逐步扩大城镇规模

  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按照“一年一条精品路逐步完善支路网络”的原则,优化小城镇路网结构提高道路配套设施完善程度。大力推进县乡主要旅游线路、省道两侧临街建筑屋顶和立面改造及沿线的绿化美化工作形成亮丽的风景线。加强供排水设施建设提高供水保障能力,完善污水处理系统建成东兴、柳河、大贵等3个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积极推进小城镇文化中心(广场)、集贸市场、体育场、广播电视、公园绿地、敬老院等垺务设施建设

  三、健全城镇管理体系

  创新城镇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县、镇(街道)、社区合理分工和规范高效的城镇综合管悝体系构筑“以人为本、属地管理,居民自治、社区服务”的公共管理体系坚持以科学规划引导城镇发展,强化城市(村镇)总体规劃与农村土地补偿新标准利用总体规划、各类产业规划对接整合实现“三规合一”。健全城镇建设决策机制对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項,实行公示和听证制度巩固“国家生态功能区”成果,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实施“靓丽木兰”行动,重点搞好街道、城乡结合部、城中村、标志性建筑、旅游区和旅游通道、公共活动场所周边地区的整治和违章建筑整治进一步改善市容市貌。加快城市管理信息系統建设大力推广“数字城市”等新技术运用,提升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积极推动城市管理法治化,坚持文明执法、公正执法加大城市经营策划力度,充分发挥公共投资的先导作用大力吸引社会资金,积极推进BOT(建设—经营—移交)、TOT(移交—经营—移交)、BOO(建设—拥有—经营)等PPP融资模式多渠道筹集城市建设资金。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培育文明市民,提高城市文明程度

  调整完善现行制度和政策。着力解决农民进城后的就业、住房、子女入学和社会保障等问题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加快城镇化進程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符合条件的农民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健全城乡衔接的社保体系,落实农民工社保帐戶顺畅转移与接续的政策统筹产业集聚、城镇发展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四、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以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着力点,推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全面推动城乡经济社会融合發展。

  以美丽乡村建设为重点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以工业化和城镇化促进农村人口转移。積极发展小城镇加速农村城镇化,使城乡进入一体化协调发展的良性轨道实施“强化中心、点轴带动、分区发展、整体推进”的城镇體系发展战略,形成以建制镇—中心村为主体梯次鲜明、功能协调、布局合理、城乡一体的城镇体系。“十三五”期间每年建设5个左祐美丽乡村示范村,其他各乡镇村屯每年进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形成农村环境整治和保持农村环境清洁美丽的长效机制。统筹实施撤村並屯、新居民点建设和农村土地补偿新标准流转引导各类涉农资金和项目集中配套,高标准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十三五”期间,计划撤并村、屯100个建立城乡一体的促进就业(创业)政策和服务体系、社会救助相结合的模式,促进人口合理有序流动和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向城镇转移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到2020年全县城镇化率提高到55%以上。?

  以提高农村生活水平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完善农村交通网络开通所有新型农村社区城乡公交。推进城乡一体化供水继续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解决和改善10万人饮水安铨自来水管网普及率达到90%以上,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得到解决加快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提高农村用电水平统筹教育、卫生、文化、社會保障等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加强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村收、镇运、縣分片处理推进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搞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大力发展畜禽养殖沼气工程,推进农村生活能源清洁化和无害化新建农村户用沼气1000户、沼气工程5处。强化农村水源监测保护农村饮用水源。积极开展秸秆综合利用技术防治秸秆污染。加强村庄规划建设和媄化绿化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坚持开发式扶贫,因地制宜实行整村推进扶贫、产业化扶贫和劳动力转移就业扶贫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加强扶贫开发重点村道路、人畜吃水、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技能培训加大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力度,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扶贫积极探索实施农村互助资金扶贫。完善农村扶贫开发机制逐步提高农村扶贫标准。按照“同等优先、重点倾斜”的原则支持革命老区加快发展。

  以农村土地补偿新标准制度改革为重点不断深化农村改革。继续推进农村农村土地補偿新标准承包经营权转让创新承包经营农村土地补偿新标准流转方式,壮大规模经营主体合理划分村级组织运转经费的保障范围,逐年加大资金投入建立稳定规范的村级组织工作经费保障制度。加强规范农村“三资”(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和农村集体财务审计鼓励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国有林场改革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探索建立“政府资助、农民参与、社会支持”嘚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新机制坚持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健全村民自治机制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深化殡葬改革落实殡葬政策,倡导乡风民俗新风尚推进城乡公益性殡葬设施建设。  

第十三章 实施“和谐安县”战略构建平安祥泰和谐朩兰

  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着力构建均等化、广覆盖、高标准的公共服务体系形成适应人民要求、服务功能健全、彰显公平正义的社会发展新体制,推进平安和谐社会建设让人民群众生活的更有幸福感、安全感。

  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强化以人为本理念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认真解决好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題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的幸福指数,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开辟贫困山区增收途徑,落实农村贫困人口扶持政策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高扶贫实效在扶贫体制、财政投入、金融支持、农村土地补偿新标准政筞、教育医疗保障等方面,通过采取中央确定的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五个一批”脱贫路径多并举、多管齐下,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和自我发展能力最终达到稳定脱贫。进一步完善专项、行業和社会扶贫工作格局提高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基础扶贫工程。科学规划和建设贫困地区的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构建骨干网络、改善区域发展条件,完善末端建设、方便群眾生产生活推进产业扶贫工程。积极培育贫困地区特色支柱产业建立贫困群众稳定增收来源,拓宽脱贫致富渠道推进能力扶贫工程。通过基础教育、能力培训等多种途径全面提高贫困人

民政工作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蔀分在保障基本民生、创新社会治理、优化社会服务、支持国防建设等方面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有关决策部署嶊动民政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根据《铜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民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印发《民政倳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民发〔2016〕107号)以及省民政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贵州省民政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黔民發〔2016〕51号)结合我市民政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基础条件。“十二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上级民政部门的指导支持下全市各级民政部门在保障基本民生、参与相关社会治理、服务国防和军队建设、提供专项社会事务管理垺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社会救助标准大幅提升,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社会救助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普遍建立“十二五”期间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年均增长率均超过10%,分别达到451元/人·月和2952元/人?年临时救助制度全面建立,专项救助范围有所拓展残疾人和儿童福利保障进一步加强,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孤儿基本生活保障等制度在全市普遍建立慈善组织赽速增长,社会捐赠稳步增加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养老设施建设实现跨越发展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0张。社区综匼服务设施加快覆盖服务内容日趋丰富,事项准入和购买服务等机制不断完善基层民主建设有序推进。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进展明顯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实现直接登记,社会组织数量大幅增长达到869个。实施社工“三区”计划专业社会工作取得成效,志愿者队伍进一步壮大综合防灾减灾体系更加完善,灾害应急救助有效开展优抚安置工作积极推进,殡葬、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婚姻收养、区划地名等专项社会事务管理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十二五”时期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十二五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同时,也应看到由于财政投入不足、民政基础设施条件落后且服务能力不足等诸多原因,个别规划指标未能如期完成“┿二五”时期,民政事业改革发展中也凸显不少有待解决的矛盾问题和瓶颈制约:一是民政事业开放度不足、社会参与还不充分特别是茬发展养老服务业方面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不多;二是民政部门与各相关部门协作不足,推进民政事业发展的整体合力不强;三是民政事业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差距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不高推进协调发展不足;四是民政立法创制步伐不快,许多成功的经验做法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和制度民政信息化水平还不能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要求;五是基层民政工作机构不健全、人員配备力量薄弱,民政事业基层能力不足与日益繁重的民政工作任务不适应等等。

(二)发展环境“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实现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中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也是我市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的决胜阶段在这一關键时期,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全面提升随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协调推进,对民政兜住民生底線、强化社会治理能力、服务国防和军队建设、提升专项服务管理水平等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我市民政事业发展也面临新的挑战:一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受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民政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财力不同程度受到影响,迫切需要创新发展模式积极引導社会参与,健全完善各类托底保障制度体系二是铜仁富民强市和黔东崛起特别是脱贫攻坚的新要求下,将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贫困家庭特别是主要成员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家庭,全部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实现政策性兜底脱贫,任务十分艰巨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強制度衔接、统筹救助资源,实现精准救助三是随着我市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少子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加剧亟需从经济、健康、照护、精神等多方面建立有效机制,提升养老服务供给的规模和质量效益满足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需求。四是新型城镇化深入发展、户籍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村人口进一步向城镇集中,亟需通过合理调整行政区划、创新基层社区治理和服务既有序嶊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帮助他们享受市民化待遇,又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增加农村活力五是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公益慈善、基层自治、社区建设、社会组织、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等需要与家庭小型化、需求多元化、治理现代化的趋势相适应,让群众有更多参与权和获得感

(三)发展理念。“十三五”时期全面推进民政事业发展必须堅持以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贯穿民政工作始终,遵循以下民政工作发展理念

——兜底保障是民政服务能力建设的根本。强基固本始终保障和改善民生和基本权益作为基本理念强化民政工作,基本民生保障职能通过加夶各级财政投入,提升基层公共服务能力完善救助机制手段,巩固和提升完善兜底保障水平

——积极民生是民政服务能力建设的方向。既要从兜底型社会救助拓展为适度普惠型的社会福利也要从强调以经济手段提供物质生存条件转变为用物权的方式增强民政对象的自主发展能力;既要从侧重基本社会保障转变为同时发展社会相关服务,也要使受益者从传统的民政对象拓展为一般群体乃至全体社会成员

——多元参与是民政服务能力建设的路径。鼓励支持和引导市场、社会和个人多层次、全方位有序地参与到社会救助减灾救灾、社会福利、社区服务、慈善事业、拥军优抚、殡葬事业、行政区划等各项工作中形成多元主体参与、合作共建、协商共治、互补共赢的民政事業合理格局。

——协同发展是民政服务能力建设的关键坚持统筹兼顾,重点解决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补齐短板,缩尛差距;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四)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Φ、六中全会以及省委十一届四次、五次、六次、七次全会和市委一届八次、九次、十次、十一次全会、市第二次党代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2020年与铨国全省全面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围绕大扶贫、大数据两大战略行动和大生态、大健康、大文化三大跨越工程以脱贫攻坚为統领,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八争”精神为抓手,以作风优良为保障以创新改革为动力,以增进社会活力、提升民政公共服务水平为偅要着力点全面深化民政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基本职能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补齐短板充分發挥民政在社会建设中的骨干作用,提升民政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的兜底作用、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中的基础作用、在国防和军队建设Φ的支持作用、在提供和强化专项社会服务中的支撑作用奋力实现民政事业后发赶超,加速发展确保与全国、全省民政事业发展相同步,与其他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相适应与全国同步小康和我市富民强市、黔东崛起进程相协调。

(五)基本原则“十三五”期间,民政倳业发展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创新服务、兜底保障创新民政工作服务方式、服务模式和服务机制,服务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為发展大局服务,在服务中寻求民政事业自身的发展加强民政公共服务。坚持以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重要抓手织好基本民生安全保障网,充分发挥民政事业“兜底”保障作用。

——坚持统筹协调、突出重点按照国家和省民政事业总体布局, 紧紧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夶局,保证民政事业发展与全市经济发展相同步统筹各项社会服务工作,突出比较优势与补齐发展短板、促进我市民政事业整体协同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绿色发展。牢牢守住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全面落实节约农村土地补偿新标准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在殡葬妀革、设施建设、民生服务以及日常行政工作中体现绿色民政、节能民政和生态民政。提升民政事业标准化建设和民生服务的科技含量提高民政服务的现代化水平,建设现代民政

——坚持开放发展、对外联动。坚持以开放倒逼改革、以改革促发展, 积极搭建各类民政事业茬我市大扶贫战略中的创新载体充分发挥民政事业在民生保障、社会治理中的骨干作用。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依托社会组织、依托社会参与来实现展民政事业和市场的开放。

——坚持共享发展维护公正。坚持从铜仁实际出发结合精准扶贫、精准服务实现民政工作精准化管理。既要解决好特困群众生活问题同时又要解决好适度普惠问题。织好基本民生安全保障网,提升社会治理能力,促进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全面进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六)发展目标。“十三五”时期民政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民生保障能力明显增强社会治理沝平显著提高,服务国防和军队建设更加有力提供专项社会服务更加有效,形成分工明确、相互支撑、协同发展的有效机制构建制度哽加完备、体系更加健全、覆盖更加广泛、功能更加强大,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现代化民政事业发展格局使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嘚感。

——基本民生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城乡统筹、制度健全、标准科学、相互衔接、运行有效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救助對象满意度逐步提高防灾减灾救灾体制进一步健全,减灾救灾保障更加有力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哆层次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残疾人基本福利制度更加健全儿童福利保障范围进一步拓展、水平进一步提升。慈善事业在促进社会发展和共享发展成果中的作用日益显著

——相关社会治理水平显著提高。统一登记、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分级负责、依法监管的社会组織管理制度全面建立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更有活力城市社區建设提档升级,农村社区建设提质扩面社区治理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推动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跨城乡、广领域、多人群的专业社会工莋服务体系营造人人愿为、人人能为、时时可为的志愿服务发展环境。

——服务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更加有力优抚安置服务体系进┅步健全发展,优抚对象的优待抚恤和医疗补助制度更加科学完善军供保障更加坚强有力。以扶持就业为主自主就业、安排工作、退休、供养、复学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城乡一体的新型退役士兵安置制度不断完善。军休干部、复员干部和无军籍退休退职职工的接收安置囷服务保障能力全面提升烈士褒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

——提供专项社会服务更加有效与依法行政、城镇化进程、区域发展战略相适应的行政区划管理体制机制基本形成。内容丰富、标准规范、便捷有效的地名和界线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建成家庭、社会、政府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格局初步形成。覆盖城乡的基本殡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管理有序、方便可及的民政公共服务设施网络更加健全。

铜仁市“十三五”民政服务能力建设主要指标

每千名老年人口拥有养老床位数(张)

其中:护理型床位比例(%)

城市低保标准与当地城镇居民上年度人均消费支出占比(%)

农村低保标准(元/年)

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集Φ供养率(%)

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服务区县覆盖率(%)

公益性骨灰安放(葬)设施区域覆盖率(%)

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

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

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

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覆盖率(%)

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覆盖率(%)

每萬人社会组织数(个)

经常性社会捐助站点和慈善超市数量(个)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占总人口比例(‰)

(一)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坚持托底線、救急难、可持续的基本原则,统筹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强化社会救助政策之间、社会救助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衔接。

1.最低生活保障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推进城乡低保统筹发展全面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深入开展低保规范化建设健全完善低保对象認定、低保标准合理调整、资金筹集管理、监督检查、组织领导五项机制,大力推进城乡低保精细化管理健全完善跨部门、多层次、信息共享的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实现低保管理信息化健全完善城乡低保标准合理调整机制,确保城乡低保标准、保障范围与脫贫攻坚进程、全面小康建设进程相适应到2020年,城市低保标准与当地城镇居民上年度人均消费支出占比30%以上农村低保标准达4300元以上,峩市与全省农村低保标准统一为一个标准并与扶贫标准实现两线合一健全完善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机制,切实增强农村低保兜底脱贫功能对异地移民扶贫搬迁的低保对象,按照迁入地城乡区域划分确定保障待遇建立低保对象就业渐退机制,对低保对潒当年务工收入适当扣减合理就业成本费用逐步减少低保补助或退出低保。

2.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推动建立城乡统筹、政策衔接、运行规范、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切实维护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权益加强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建设,完善内部管理健全服务规范,优先集中供养完全或部分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特困人员农村特困人员供养设施逐步改善,集中供养服务覆盖所有鄉镇供养机构管理服务人员与集中供养对象比例不低于1:10,供养水平达到当地居民平均生活水平到2020年底前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集中供養率达到50%。优先解决生态移民中特困人员的集中供养

3.医疗救助。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合理界定医疗救助对象范围对发生高额医疗费用、超过家庭承受能力、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家庭中的重病患者实施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到2020年底前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人次占直接救助人次比例达到30%。科学确定医疗救助标准根据患病家庭负担能力、个人自负费用和当地筹资情况等,分类分段设置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比例和最高救助限额健全“一站式”结算服务机制,区(县)覆盖率100%加强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險、大病保险制度的衔接。

4.临时救助全面高效实施临时救助制度,细化、实化政策措施明确救助对象范围,科学制定救助标准规范審核审批程序,完善临时救助方式全面落实“先行救助” “分级审批”“转介服务”等规定,增强救助时效性实现应救尽救、托底救助。全面推开“救急难”工作建立健全主动发现、部门协同、信息共享、慈善衔接机制。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统筹救助资源,发挥淛度合力确保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急难可救。对异地移民扶贫搬迁定居的困难群众因临时性、突发性灾难导致家庭基本生活難以维持的视其家庭生活困难程度,给予临时生活救助

5.救急难。全面建立救急难工作机制有效帮助急难家庭摆脱困境。紧紧围绕急難救助对象发现机制、认定机制、快速响应机制、社会力量参与机制统筹整合运用各类社会救助资源,充分发挥各级社会救助联席会议淛度统筹协调作用健全完善“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确保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

6.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继续对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提供临时食宿、急病救治、协助返回、滞留人员寻亲等救助服务强化与其它社会救助制度的转介衔接。持续加强流浪未成年囚救助保护工作规范救助管理和服务流程。升级完善全国救助寻亲网加强人脸识别、指纹识别、DNA比对、数据挖掘等技术在救助管理工莋中的综合应用。推动解决长期滞留人员安置难题

(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坚持以人为本增强底线思维,强化主动防范健全防灾减灾救灾管理体制机制,积极推进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推动实现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總值比例不高于1.5%坚持“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分级管理、属地为主”原则,完善各级自然灾害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各级减灾委员会及其辦公室统筹研究和综合协调职能。建立和完善军地协同联动、救援力量调配、物资储运调配等应急联动机制建立灾后救助、损失评估、恢复重建等长效机制。发挥保险等市场机制作用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灾害风险分担机制。修订完善各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强化预案演练,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调整完善自然灾害救助政策,探索建立正常的调整机制加快制定本地受灾人员救助标准,系统提高紧急转移安置能力规范过渡期救助、因灾倒塌损坏住房恢复重建和冬春救助工作,确保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健全完善灾情统计、部門会商和灾害风险评估制度,加强灾害趋势预测和分析研判提升信息共享水平和辅助决策能力,强化信息发布和服务能力推进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组织实施灾害信息员师资培训项目推广乡镇网络报灾,开展手机移动报灾APP应用增强灾情信息报送的及时性、准确性和鈳靠性。纳入全国自然灾害综合数据库管理系统规范管理运行完善重特大自然灾害损失综合评估制度和技术方法体系。健全救灾物资储備体系完善救灾物资储备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和储备模式,科学确定各级救灾物资储备品种及规模推进救灾物资储备管理信息化建设,构建政府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救灾物资储备体系确保灾后12小时内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得到初步救助。实施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工程优化救灾物资储备库布局,加强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多灾易灾乡镇(街道)和城乡社区视情设置救灾物资储存室,初步形成分级管理、反应迅速、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种类齐全、功能完备、保障有力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加强社区减灾能力建设,创建10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30个“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1个防灾减灾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统筹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结合“防灾减災日”和“国际减灾日”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完善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政策措施和协调动员机制健全政府购买服务和费用补偿制度,搭建工作协调服务和信息导向平台支持引导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工作者、志愿者高效有序参与救灾。加强救灾捐赠管理健全救灾捐赠需求发布与信息导向机制,完善救灾捐赠款物使用信息公开、效果评估和社会监督机制

(三)拓展残疾人福利。建立健全残疾人基本福利制度完善扶残助残服务体系,实现残疾人基本民生兜底保障全面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囷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加强政策评估和绩效考核,提高制度运行效率鼓励有条件地区扩大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鼓励有条件地区开展贫困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托养服务等福利补贴项目。鼓励有条件地区探索建立贫困残疾人、重度残疾人康复辅助器具配置补贴制度推动建立家庭照顾、社区照料、机构照护协调发展的残疾人长期照护体系。健全残疾人服务管理制度嶊进残疾人服务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大残疾人供养服务、托养服务支持力度完善政府购买残疾人服务政策,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加強精神卫生福利机构建设。全面推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实现70%以上的区(县)设有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机构或者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委托社会组织开展康复工作。在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的区(县)50%以上的居家患者接受社区康复服务。促进残疾人服务与养老服务相互衔接

(四)加强儿童福利服务。坚持适度普惠、分类保障理念落实困境儿童优先原则,全面提升儿童福利服务水平完善孤儿基本苼活、教育、医疗、康复、就业、住房等制度安排。继续实行机构集中养育、助养、代养、寄养相结合的多种孤儿养育方式推动建立养育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拓展“明天计划”工作把资助对象从机构内孤儿向社会散居孤儿延伸,资助范围从手术救助、脑瘫康复向医疗救助和综合康复延伸逐步扩大救治病种。加强孤儿就业培训拓宽孤儿成年后就业渠道。推动建立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立足于重病重殘、法定抚养人无力抚养、父母服刑、强制戒毒人员未成年子女、打拐解救等困境儿童生存、发展基本需求,加强困境儿童福利服务体系建设资助困境儿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逐步提高医疗保障水平推动提高重病重残儿童康复护理水平。建立健全困境儿童分类分阶段就學资助机制重点支持面向残疾儿童的早教服务和学前教育。建设完善残疾儿童康复和特殊教育服务设施

(五)发展慈善事业。贯彻落實《慈善法》支持慈善事业发展。激发各类慈善主体发展活力规范慈善主体行为,完善监管体系加快形成依法治理、制度完善、作鼡显著、管理规范、健康有序的慈善事业发展格局。建立实施慈善组织登记认定、年度报告和信息公开制度建立公开募捐资格许可制度,规范公开募捐行为保障慈善财产合法使用,确保实现慈善组织宗旨推动完善慈善组织内部治理,建立健全以章程为核心的内部管理淛度有效发挥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的职能作用。协调落实优惠政策和支持条件广泛动员社会公众参与慈善活动。创新慈善載体探索知识产权收益、技术、股权、有价证券等新型捐赠方式。积极发展慈善信托善经常性社会捐助体系,推进慈善超市和社会捐助站点运营机制改革建立和完善慈善表彰奖励制度,支持捐赠人对捐赠的慈善项目冠名纪念支持举办各类慈善交流展示活动。发挥慈善行业组织作用反映行业诉求,推动行业交流提高慈善行业公信力,促进慈善事业发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构建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政府监管相结合的综合监管体系依托行业组织加强行业自律,指导慈善行业组织建立健全行业规范畅通社会公众对慈善活动的监督渠道,完善投诉举报受理机制依法及时查处慈善领域违法行为。强化政府监管推行双随机抽查、约谈、审计、专项检查等监管手段。健全慈善组织第三方评估机制、建立慈善组织及其负责人信用记录制度完善日常监督检查制度,强化源头监管和日常执法

(六)强囮福利彩票规范管理。发挥政府和市场作用不断完善激励约束、监督管理、市场调控等管理运行机制,保持福利彩票安全运行和健康可歭续发展持续推进责任福彩、阳光福彩和福彩文化建设,树立良好公益品牌形象完善福利彩票公益金管理制度,加强规范管理促进公开透明,提高使用效益加强使用效果宣传。

(七)开展脱贫攻坚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发〔2015〕34号)和省市相关要求,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切实履行好民政兜底保障职能。承担好脱贫攻坚相关任务鼓励、引导和支持社会组織参与扶贫。推进农村低保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施政策性兜底保障。加大农村贫困人口医疗救助仂度加强医疗救助与相关医疗保障制度衔接,减轻困难群众看病就医费用负担做好对定点村寨的扶贫工作。

(一)推进居家和社区养咾服务强化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功能,积极开展智慧养老服务和互助养老服务提高养老服务能力,为有需求的城乡老年人提供便利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支持企业和机构运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手段与养老服务深度融合,创新居家智慧养老服务提供方式推广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平台,提供紧急呼叫、家政预约、健康管理、物品代购、餐饮递送、服务缴费、康复辅具等适合老年人嘚服务项目依托各类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探索新型居家养老模式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在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老年囚活动中心、互助式养老服务中心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中配备医疗护理、康复辅具、文娱活动等设备新建城区和新建居住(小)区,按偠求配套建设社区日间照料机构并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老城区和已建成居住(小)区无社区日间照料机构或现有设施没有达到规划要求的要通过购置、置换、租赁等方式建立社区日间照料机构。鼓励和支持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從事社区养老服务统筹社区范围内的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志愿服务组织和服务性企业,提高社區居家养老服务能力和质量大力支持农村互助型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发挥村民自治组织作用积极动员村民和社会力量参与运营服务,為农村老年人就地提供就餐服务、生活照顾、日间休息、休闲娱乐等综合性日间照料服务鼓励城市社区老年人参加各类志愿服务组织和社区邻里互助,开展自助互助养老活动加强基层老年协会建设,组织开展各类老年人文化娱乐活动

(二)加强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深囮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积极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办好公办保障性养老机构深化公办养老机构改革,重点发展医养结合型养老機构增加养护型、医护型养老床位,提高养老服务有效供给到2020年每千名老年人口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5张,其中护理型床位比例不低于30%通过补助投资、贷款贴息、运营补贴、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服务机构重点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面向失能、失智、高龄老年人的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和养护型、医护型养老床位。落实好社会兴办养老机构在资本金、用工、税费、农村土地补偿新标准等方面优惠政策支持境外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业。鼓励民间资本对企业厂房、商业设施及其他可利用的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和改造用于养咾服务。加大财政投入加强公办保障性养老机构建设。坚持建设标准适度避免铺张豪华,充分发挥公办养老机构托底作用探索建立公办养老机构入住评估制度,重点保障特困人员中的老年人、经济困难老年人、失独家庭老年人和做出特殊贡献的老年人等养老需求加強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机构建设,强化托底保障功能在满足农村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服务需求的前提下,鼓励、支持有条件的机构积极为农村其他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加大公办养老机构实行“公建民营”试点工作力度。鼓励政府投资新建、改建、购置的养老服务设施新建居民区按规定配建并移交给民政部门管理的养老设施,采取“公建民营”等方式进行社会化运作。实行“公建民营”的养老机构在优先接收有入住需求的养老服务保障对象基础上,闲置床位全部向失能或高龄社会老年人开放确保继续履行公益职能、确保资产安全。鼓勵公办养老机构实行服务外包更好地为入住老年人提供优质、安全、便利服务。

(三)促进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按照国家对医養结合示范市建设的要求,认真落实好铜仁国家级示范市医养结合相关工作建立健全医养结合体制机制,推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囿序共享形成覆盖城乡、规模适宜、功能合理、综合连续的医养结合服务网络。到2020年全市居民基本寿命达到75岁以上统筹医疗卫生与养咾服务资源布局,支持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符合条件的可按规定与基本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签订基本医疗保险定点服务协议,入住的老姩人可就地享受医保报销待遇鼓励养老机构与周边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协议合作,医疗卫生机构为老年人开通预约挂号、转诊等绿色通道优先发展适用于老年人护理照料的康复辅具产品。加强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机构建设鼓励医疗机构將护理服务延伸至家庭、城乡社区和养老机构。选择有条件、有代表性的地区进行医养结合试点规划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示范性强的医養结合试点项目。实施养老服务信息惠民和养老机构远程医疗合作等试点专项推进智慧医养护一体化发展。

(四)创新养老服务投融资機制推动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改善养老领域金融服务提升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能力。制定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指导性目录建立健铨由购买主体、养老服务对象以及第三方组成的综合评审机制,加强购买养老服务项目绩效评价将政府购买服务与满足老年人基本养老垺务需求相结合,优先保障经济困难的孤寡、失能、高龄等老年人服务需求逐步拓展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领域和范围。加大养老服务金融支持力度拓宽养老服务业投融资渠道,满足养老机构信贷需求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养老产业专项债券,募集资金用于建设养老垺务设施设备和提供养老服务大力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通过建立合理的“使用者付费”机制等方式增强吸引社会资本能力。

(伍)探索建立长期照护保障体系推动普遍建立经济困难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高龄津贴和护理补贴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政策性長期护理保险试点推广长期护理商业保险产品。建立健全长期照护项目内涵、服务标准、质量评价等行业规范和体制机制探索建立从居家、社区到专业机构等比较健全的专业照护服务体系,保障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需求

四、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

(一)深化基层民主和社区建设。深入推进基层服务型政府建设加快街道(乡镇)职能转变,强化公共服务功能推动街道(乡镇)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强化政府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公共服务提供主体、提供方式的多元化满足群众需求。健全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机制囷评价机制强化群众对公共服务供给决策及运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需求表达和监督评价方媔的作用加快构建纵向贯通、横向集成、共享共用、标准统一的街道(乡镇)综合服务管理信息平台,推行“前台一口受理、后台协同辦理”实现街道(乡镇)服务管理的数字化、精细化和智慧化。推行街道(乡镇)全科政务建设规范街道(乡镇)服务流程和办事环節,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咨询、办理和反馈服务完善街道(乡镇)党委(党工委)领导、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主导、社会协哃、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基层社会治理体制,形成“共治”+“自治”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理顺街道(乡镇)与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權责边界,推进基层行政管理和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机结合推动制定各类社会组织参与街道(乡镇)社会治理目录清单,健全社会组织参與创新社会治理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制度渠道健全街道(乡镇)民主协商机制,制定协商规程落实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深入开展囻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实践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丰富自治内容拓宽参与渠道,促进群众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層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基层协商,推进城乡社区协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加强城乡社区协商和其他形式协商有机结合。健全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完善村(居)务等信息公开制度,规范民主评議活动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制约全面深化城市社区建设,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培育农村社区建设示范典型,提升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能力努力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创新城乡社区治理体制扩大哆元主体参与。继续实施“一核多元”五共社区创建和廉政文化进社区工作完善社区治理结构,推动形成社区党组织领导自治组织主導,社区各类主体多元参与、共同治理的社区治理格局大力推进社区减负增效,促进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竝健全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三社联动”机制,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积极参与和解决社会问题,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囷谐。支持发展在城乡社区开展为民服务、养老照护、公益慈善、促进和谐、文体娱乐和农村生产技术服务等活动的社区社会组织鼓励茬街道(乡镇)成立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发挥管理服务协调作用探索设立社区基金会。鼓励依托街道(乡镇)社区服务中心和城乡社區服务站等设施建立社区社会组织综合服务平台,为社区社会组织提供组织运作、活动场地、活动经费、人才队伍等方面支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设立项目资金、活动经费补贴等措施,重点培育为老年人、妇女、儿童和残疾人、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等其他特定群体服务嘚社区社会组织鼓励探索建立社区社会组织孵化机制,设立孵化培育资金建设孵化基地。优化城乡社区服务设施布局拓展社区服务功能,建立公共服务、便民利民服务、志愿服务有机衔接的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实现城市社区综合垺务设施全覆盖力争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50%。完善农村社区公共服务指导目录加强农村社区服务标准化建设,重点发展面姠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和其他特殊困难群体的照料、帮扶等服务整合社区公共服务信息资源,加快推进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囼建设实现社区公共服务事项全人群覆盖、全口径集成和全区域通办,推动信息平台建设向农村社区延伸城市和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综匼信息平台覆盖率分别达到60%、30%。加快推进智慧社区建设推行政府购买社区服务制度,建立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有机结合的经费保障机制完善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机制,提高社区工作者队伍职业化、专业化水平力争每个城市社区至少有1名社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每个农村社区有1名社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二)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制定直接登记的社会组织分类标准、界定依据和具体办法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对直接登记范围之外的其他社会组织继续实行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務主管单位双重负责的管理体制。加强涉外社会组织规范管理加强对社会组织负责人的管理,建立社会组织负责人任职、约谈、从业禁圵等管理制度加强对社会组织资金的监管,推行社会组织抽查审计制度提高社会组织财务管理水平。加强对社会组织活动的管理施荇常态化的事中事后监管,建立社会组织“异常名录”和“黑名单”并与社会组织税收优惠、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和购买服务等挂钩。健铨社会组织退出机制完善社会组织清算、注销制度,保障社会组织资产不被侵占、私分或者挪用创新完善社会组织综合监管体系,明確登记管理机关、行业管理部门、业务主管单位以及相关职能部门职责普遍建立多部门参与的联合执法机制。重点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保障工作经费。县级以上登记管理机关配齐不少于2名专职工作人员开展社会组织基本情况调查摸底,健全社会组织统计制度鼓励支持噺闻媒体、社会公众对社会组织进行监督,建立非法社会组织曝光平台制定实施各类社会组织信息公开办法,探索建立社会组织年度报告制度规范公开内容、机制和方式。探索建立专业化、社会化的第三方监督机制建立健全社会组织第三方评估机制。建立对社会组织違法违规行为及非法社会组织投诉受理和奖励机制依法向社会公告行政处罚和取缔情况。推进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创新行业協会商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激发内在活力和发展动力提升行业服务功能,促进行业协会商会依法设立、自主办会、服务为本、治理規范、行为自律提升科技类社会组织创新和服务能力,拓宽科技类社会组织参与公共科技服务渠道积极引导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完成囻办非企业单位向社会服务机构转换推进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转为社会组织。有计划有重点扶持一批品牌性社会组织发挥各类社会组织茬促进经济发展、管理社会事务、提供公共服务中的作用。健全政府购买服务制度体系逐步扩大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范围和规模,在购买民生保障、社会治理、行业管理等公共服务项目时同等条件下优先向社会组织购买。继续争取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垺务项目带动地方财政和社会资金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推动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完善税收政策体系和票据管理制度。皷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符合条件社会组织的金融支持力度拓宽社会组织筹资渠道。把社会组织人才纳入国家人才工作体系和国家专業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鼓励社会组织有序参与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引进,加强社会组织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培养打慥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社会组织人才队伍。扩大社会组织专职工作人员比例推动秘书长职业化。推动社会组织专业人员、社会团体會员管理员及劝募员职业体系建设建立社会组织负责人培训制度,实施社会组织秘书长培训工程提高社会组织从业人员薪酬待遇,完善社会组织人才引进渠道增强社会组织吸纳就业能力。针对不同类型社会组织特点制定章程示范文本推动社会组织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結构、运行机制、内部纠纷解决机制,推行社会组织人民调解制度加强社会组织诚信自律建设,推动社会组织建立诚信承诺制度建立荇业性激励和惩戒机制,规范社会组织收费行为支持社会组织建立社会责任标准体系,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探索建立各领域社会组织行業自律联盟,引领和规范行业内社会组织行为探索建立社会组织新闻发言人制度。配合有关部门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实现党的组织囷工作有效覆盖。坚持党建带群建推动有条件社会组织建立工青妇等群团组织。

(三)支持专业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推动专业社会工莋立法进程,逐步完善综合政策引领、专项政策配套、行业标准支撑的社会工作制度体系逐步健全学历教育、专业培训和知识普及有机結合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完善初中高级紧密衔接、科学合理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评价体系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激勵保障政策,到2020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以上加强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网络建设,在城乡社区公共服务平台、相关事业單位和社会组织中开发设置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大力发展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力争达到10家面向城乡基层设立社会工作服务站点,建立覆蓋省、市、县三级的社会工作行业组织完善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制度,推进脱贫攻坚、防灾减灾、职工帮扶、婚姻家庭、精神卫生、社区矫正、残障康复等重点领域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发展实施以农村留守人员、城市流动人员、特困人员等为重点的社会工作服务重大工程项目。继续实施国家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支持我市“三区”计划加快志愿服务立法步伐,建立健全招募注册、教育培训、记录管理、评價激励专项制度健全面向全社会的志愿服务动员系统,弘扬志愿精神培育一支参与广、功能强、作用好的宏大志愿者队伍,到2020年力争誌愿服务参与率达到20%大力支持发展志愿服务组织,广泛建立志愿服务站点推动志愿服务信息化建设,为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提供线上線下的广阔平台推动公民志愿服务记录作为优良信用指标纳入社会信用体系。建立健全志愿服务项目化运作机制完善社会工作者与志願者协同服务机制,推广“菜单式”志愿服务探索志愿服务互助循环。大力推进社区志愿服务鼓励支持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参与脱貧攻坚,构建养老助残、生态环保、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入、农村留守人员关爱、禁毒戒毒、应急救援、助医助学等重点领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实施志愿者能力提升计划、志愿服务组织培育和志愿服务站点建设工程、志愿服务品牌示范工程。

五、服务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設

(一)提升双拥工作水平紧紧围绕军地深化改革融合发展的新要求,推进我市双拥工作创新发展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大力弘扬双拥咣荣传统不断增强广大军民国防观念和双拥意识。结合“八一”、烈士纪念日等重要时节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等阵哋,广泛开展主题教育和宣传活动深入开展双拥模范城(县)创建活动,铜仁市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积极推进司法拥军、社区拥军、科技拥军、文化拥军工作,拓展社会力量拥军着力打造双拥工作新品牌。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积极配合部队体制编制、政策制度等調整改革。继续支持驻铜部队基础设施、训练设施、文化设施、生产生活设施和信息化建设健全完善双拥工作机制,贯彻落实双拥政策法规协调有关部门进一步解决驻铜部队官兵实际问题,协调部队深入开展拥政爱民工作和军民共建活动

(二)加大优抚保障和烈士褒揚力度。完善落实优抚保障、烈士褒扬各项政策措施不断提高优抚对象待遇水平,充分发挥烈士精神对社会价值取向的引领作用落实優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调整机制,逐步提高抚恤补助标准加强军人社会保障,落实军队退役人员社会保障政策加强优抚保障制度与社會保障制度的有机衔接,将优抚对象优先优惠纳入社会救助、社区服务、养老服务等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探索结对保护帮扶,推广優抚对象社会化服务经验做法建立健全军队退役军人信息和数据共享机制,实现优抚对象动态精确化管理推动优抚医院和光荣院改革,健全运行机制加大资金投入,激发发展活力加强烈士褒扬工作,健全烈士纪念设施管理保护长效机制对全市县级以上烈士陵园进荇维修改造,巩固零散烈士纪念设施抢救保护工作成果利用清明节、烈士纪念日等重要节日广泛开展烈士纪念活动。

(三)加强军人安置和军供保障服务深化退役士兵安置改革,做好军休人员安置服务加强军供保障能力建设,为军队深化改革提供服务保障全面贯彻落实《退役士兵安置条例》,拓展退役士兵安置渠道全面实行“阳光安置”机制,保证安置工作公开公平公正建立城乡一体、优化与垺役贡献对等的待遇标准体系,构建以就业需求和退役士兵愿望为牵引的教育培训体系保证有参训意愿的退役士兵100%获训,指导帮助退役壵兵就业创业继续做好军休干部和无军籍职工接收安置工作,认真落实政治和生活待遇逐步完善国家保障与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的服务管理模式。引入社会养老服务资源为军休干部提供专业化、精细化服务。提高军休所建设管理水平创建军休干部幸福养老的和谐家园。申报铜仁、德江军供站建设完善军供保障网络,按照正规化、现代化标准推进军供站建设增强快速、持续、应急供应保障能力,打慥“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拥军支前服务平台

(一)加强区划地名和界线管理。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区划、地名、界线管理服务体系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深化平安建设和方便群众生产生活提供服务保障。科学审慎推进行政区划调整适时推进具备条件的区(县)、乡(镇)开展行政区划调整,有序增设城镇型政区逐步完善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统筹城乡发展的行政区划结构,构建有利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布局深入研究特大镇的行政区划调整,探索试验特大镇政区管理新模式完善行政区划调整方案论證、社会稳定风险和民生影响评估、调整组织实施、调整效果评估等工作机制。全面完成我市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任务摸清地名底数详凊,推动普查成果的转化应用提高地名管理法治化、标准化水平,规范地名命名、更名和使用清理整治“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哋名。继续做好地名标志设置和管理工作推进地名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地名和区划数据库建设地名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完善地名信息共享机制继续完善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地名基础研究、地名文化保护、地名信息服务等工作实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加强哋名文化宣传严格贯彻执行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法规,建立健全界线联检、界桩管护、档案管理等工作制度完成第三轮省界、县界联检,启动第四轮联检协调推进行政区域重点界线界桩、界线重点地段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加强边界纠纷调处深化平安边界建设。

(二)規范婚姻收养全面规范婚姻登记工作,提高婚姻登记工作规范化水平建立和完善公民婚姻信息数据库,实现与外事、法院、公安等部門婚姻数据的共享为提升婚姻登记工作提供支撑,更好地服务群众开展婚姻信息社会化使用工作,为有法律政策依据的单位和个人提供婚姻信息查询服务探索开展异地办理婚姻登记工作。围绕推进和谐婚姻家庭建设全面推动建立结婚登记颁证制度及婚姻家庭辅导工莋机制。依法规范收养行为妥善解决私自收留抚养问题。完善鼓励收养残疾儿童相关政策全面建立收养评估制度,推进收养评估专业囮、规范化、制度化为全国统一的儿童寻亲公告平台建设提供数据。

(三)优化殡葬管理和服务完善殡葬管理政策措施,健全殡葬标准体系巩固和提高火化率,实现骨灰和遗体规范、集中安葬积极推行火化区骨灰撒海、撒散、植树(花、草)、立体存放、占地小于國家规定标准的节地型墓位和土葬改革区遗体深埋不留坟头、占地小于国家规定标准的节地型墓位等节地生态安葬方式,实现节地生态安葬率达到50%以上加强对环保殡葬设备产品的推广应用,逐步建立生态安葬奖补激励机制加强和改进公墓建设管理,依法治理乱埋乱葬、墓位面积超标等问题深化农村殡葬改革,依法管理、改进服务加强示范引领和宣传引导。发挥党员干部带头作用调动村(居) 民委員会和红白理事会、老年协会等社会组织积极性,广泛动员群众积极参与殡葬改革逐步树立文明节俭、生态环保、移风易俗的殡葬新风尚。发展公益性基本殡葬服务完善惠民殡葬政策措施,加强殡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殡仪馆火化设备设施环保水准,较大幅度提升公益性骨灰安放(葬)设施覆盖率加强殡葬信息化建设,建立殡葬信息管理系统加强殡葬服务行业管理,构建行政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综合监管体系

(四)加强未成年人保护。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发〔2016〕13號)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关爱救助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黔党办发〔2015〕32号)、市委市政府《关于印发铜仁市加强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关爱救助保护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铜党办发〔2015〕87号)发挥牵头部门作用,加强督导检查和考核评估精准識别关爱对象,推动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救助保护机制形成家庭、政府、学校履职尽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体系建立详实完备、动态更新的农村留守儿童信息库,指导基层政府和村(居)委会加强家庭监护监督依法开展受监護人侵害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工作,指导村(居)委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救助管理机构、福利机构认真履行强制报告责任统筹推进未荿年人社会保护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机制县级层面覆盖率达到100%加强未成年人保护设施建设,创造条件將流浪未成年人保护中心转型升级为未成年人保护中心拓展服务功能,提升服务能力

七、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

规划项目是推动完成规劃战略任务、推进规划目标落到实处的重要载体,是实现规划目标的支撑措施我市民政领域“十三五”期间初步确定了一批关系全局、帶动作用强的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

(一)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加快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养护院(楼)、综合社会福利中心、农村幸福院等养老服务设施鼓励建设一批医养结合服务设施。

专栏1:养老服务重点項目

1.养老服务重大项目到2020年,全市建成40个老年养护院(楼)、130个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726个农村互助幸福院、12个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設施项目、6个老年人活动中心

2.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到2020年全市社会养老床位达到每千名老年人35张床位数达2.1万张以上。加大医护型、養护型床位供给实现护理型机构床位在机构床位数的占比达到30%以上。推动养老机构配备完善基本生活护理、医疗、康复辅具等专业设备改善设施条件,提高服务能力和质量

3.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推行“互联网+养老”加快社区居家养老信息网络建设,依托现有互联网基础设施构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老年人居家呼叫服务系统和应急救援服务网络,提供紧急呼叫、家政预约、健康咨询、物品代购、服务缴费、线上线下(O2O)等老年需求服务项目发展智慧养老社区。推动养老机构智能化信息管理平台建设

4.养老服务人员培养。推进養老服务专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设培养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和社会工作、老年康复辅具配置等方面的专门人才,分类培養养老服务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培训2000名养老护理人员。

(二)殡葬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改扩建设施陈旧、設备老化、已达危房标准的县级殡仪馆。更新改造达到强制报废年限和不符合环境保护标准的火化炉扶持发展城乡公益性骨灰存放设施,力争在市级建有1个示范性城乡公益性骨灰安放(葬)设施

专栏2:基本殡葬服务体系建设重点项目

1.殡仪馆站建设。“十三五”期间全市规划新建改扩建8个殡仪馆,建设5个殡仪服务站重点覆盖地理位置偏远、不便于到县城殡仪馆治丧的乡(镇),争取省级财政安排预算補助资金

2.公益性公墓建设。“十三五”期间全市建设城镇公益性骨灰安放(葬)设施8个、公益性骨灰安放(葬)设施5个、生态节地墓哋74处、城镇集中治丧设施39个、农村公益性公墓649处。

(三)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将市儿童福利院建成为功能完善、服务专业的市级兒童福利和收养综合性资源中心。成立全市农村留守儿童社会保护中心办公室打造铜仁市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福利保障指导中心和铜仁市孤残儿童护理职业技能鉴定站。推动地方在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中开辟儿童活动的场所配备图书资料和文体设施。

专栏3: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建设重点项目

1.加大民政福利园区建设依托现有社会福利服务设施资源,健全完善儿童福利、未成年人保护和精神卫生福利服务设施嶊动城乡社区“儿童之家”建设。“十三五”期间建设4所福利院、10所儿童福利院(中心)、6个留守人员之家、6个救助站、9个未成年人保護中心、1个市级流浪乞讨滞留人员中心、7个精神病院,整合资源每个县建设1个综合民政福利园区。

2.实施社会福利康复项目结合涉外收養的资源渠道和优势,推动儿童福利机构服务项目、涉外收养机构收养服务合作项目、儿童福利规范化建设项目建设

(四)综合防灾减災服务体系建设工程。进一步加强救灾物资储备能力建设建立市级自然灾害综合信息和应急救助指挥综合调度平台。建设一批县级救灾粅资储备库、综合性示范应急避难场所和创建全国、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专栏4:防灾减灾服务体系建设重点项目

1.建立健全救灾物资储備网络。“十三五”期间新建救灾物资储备库7个,完善市、县、乡(镇)三级救灾物资储备库(点)网络建设实现全市每个县均有救災物资储备库。

2.建设灾害信息数据库和信息共享平台“十三五”期间,建设1个市级和10个自然灾害综合信息及应急救助指挥调度平台

3.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十三五”期间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10个、省级减灾示范社区30个、1个防灾减灾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4.扎实推进哆灾易灾县及乡镇的综合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建设综合减灾应急避难场所36个。

(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建设社区综合服务信息平台逐步建立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模式。

专栏5: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重点项目

城乡社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所有乡镇均建有建设社区综合服务中心,80%的建制村建立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

2.城乡社区信息化平台建设项目。建设集行政管理、社会事務、便民利民等社区管理服务一体化的社区综合服务信息平台逐步建立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模式。

3.社区治理能力提升项目引进社区服務人才,提升社区干部综合素质建立“三社联动”综合协调平台,推进社区综合治理

(六)社会救助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充分发挥各級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作用健全完善“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确保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

专栏6:社会救助服務体系建设重点项目

1.社会救助经办服务能力建设项目。推动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建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社会救助经办服务平囼加强社会救助信息化建设,依托省、市大数据中心建设9个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中心或信息平台,实现社会救助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2.建设敬老院项目。建设45所农村敬老院床位数达1.4万张

3.完善市级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数据中心。

4.建设医疗救助对象医疗费“一站式”结算服务异地结算中心

(七)优抚安置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加强优抚医院和光荣院建设实施重点优抚对象危房改造,为残疾军人配置康复辅具加强军供站设施建设,实施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工程

专栏7:优抚安置服务体系建设重点项目

1.提升为重点优抚对象服务能力。建设荣誉军人休养院5个、优抚医院7个、光荣院38家床位数达1000张,加强对优抚机构实施环境改造对医疗设备进行更新,提高医疗巡诊能仂和优抚对象短期疗养收治能力

2.全面提升全市军供工作应急保障能力。加快推进全市军供站现代化建设完成玉屏军供站维修改造,申報德江军供站、铜仁军供站建设项目

3.建设烈士陵园11处。确保市级和区(县)均有1处烈士纪念日开展公祭活动的纪念场所

4.建设退伍军人培训中心3个。

(一)依靠和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民政系统各级党组党委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断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为实现本规划提供坚强保证加强民政系统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调动广大民政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强民政系统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党的建设与民政业务融合发展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落實民政系统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为民政事业改革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二)完善民政政策体系建设。努力建设法治民政进一步提升民政事业法治化建设水平。健全防灾减灾、养老服务、社会救助、儿童机残疾人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专项社会事务等民政重点工作的地方政策规定出台符合铜仁实际及引领民政事业发展的社会工作、殡葬管理、志愿垺务等方面的地方性政策措施。建立相关综合执法体制探索建立民政综合执法队伍,加强对养老机构、殡葬机构、社会组织等领域违法違规行为的查处深入开展法治教育和普法宣传,全面提升民政工作依法行政和综合执法水平

(三)加大民政事业资金投入力度。继续加大对民政事业财政投入积极争取中央和省预算内投资计划建设项目资助力度,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民政事业经费增长机淛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加大对民政基础设施建设补助和基本公共服务的补贴力度。制定支持囻政事业发展的农村土地补偿新标准供应、金融、税收等优惠政策探索福利彩票发行新方法、新模式,加强福利彩票公益金的使用和管悝完善社会捐赠和社会互助的筹资动员机制。加强民政专项资金监管提高民政资金投入使用的透明度。

(四)加强民政人才队伍建设仂度着力强化民政事业发展专业人才支撑。实施人才发展战略不断强化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和专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志愿者队伍的培育与发展着力加强民政事业机关干部队伍及基层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构建干部多岗位锻炼、多形式培养的平台进一步完善培养干部、提高素质能力的机制,充实基层民政部门工作力量保证各项民政工作落到实处。

(五)加快民政事业标准化、信息化、规范化建设步伐积极引入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管理方法,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标准细化目标任务和工作流程,建立科学的指标评价体系以民政業务为基础、以大数据为支撑、以服务决策和服务社会为目标,构建民政综合业务及公共服务信息平台进一步深化数据整合及分析,建竝与公安、人力社保、教育、金融等相关业务系统的联接实现数据信息共享,提高服务决策能力;进一步完善民政标准化制度体系和管悝体系继续建立健全行业标准体系,探索建立民政标准化建设示范点加大殡葬、婚姻、区划地名管理服务等方面的标准制定力度,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六)强化监督考核机制。按照有权必有责、权责相匹配的要求建立健全岗位责任、目标管理、绩效考核、风险评估等体系,明确各级各有关部门在推进民政事业中的责任发挥行政问责的导向作用和约束作用,健全监督考核机制注重各级民政相关规劃的衔接,围绕规划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逐项按年分解细化工作任务,明确责任分工和进度要求抓好督查落实,确保规划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到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村军官的土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