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秋季大荒山海经原怎么用空瓶子装水

大荒山海经山海经手游这款以神話上古世界为背景的角色扮演类动作手游各种逆天趣味玩法,超多神器法宝、战宠任你选择完美游戏系统、丰富PVP副本,多样化玩法豐富的游戏背景,宏达的世界观最酷炫的坐骑宠物系统,让你仿佛置身于仙侠世界中还有刺激的玩法模式,给你绝佳的游戏体验!

1、⑨州大陆天涯海阔任你闯荡四海浮云完美风景等你来享;

2、无数顶级盛宴特效倾情绽放,流畅到底的技能衔接让你酸爽到底;

3、美丽个性的服装闪亮世界众人pk的宏大战场等你指尖开启。

1、逆天了这游戏玩法是谁想出来的,牛啊超好玩;

2、这游戏系统大赞,每个阶段劇情任务都是精心安排的一点也不觉得无聊,支持业内良心大作;

3、一旦开始玩就停不下来这游戏里面认识好多小姐姐,线下还能聚會真是男女交友的好平台。

大荒山海经山海经是一款神话剧情打造的模拟手机游戏突破传说打造真是蛮荒战场,赋予仙山灵气让你再尋传奇均衡战斗敏捷与物理抗压的多重属性,添入模式众多的pk互娱超多万人的在线战场,让你的内心跟随战程的节奏不断膨胀支撑線上与线下的自动寻宝任务,让你轻松告别手残或者是没时间的烦恼!

  • 绑定钻石*66灵宠匣兑换币*100,强化石*8宝石级(3级)*1

  • 金月糕*1,战狂牌*1旋返书*1

  • 随机选手(7天)、随机贴纸(7天)、随机战备物资x5

  • 绑定钻石*66,灵宠匣兑换币*100强化石*8,宝石级(3级)*1

哪都通遭重大危机!6月29日哃名动漫改编手游《一人之下》将正式发布全新50级资料片套装“哪都通危机:神格降临”。届时全新主线剧情“暗堡疑案”、“武装寻蹤”、“全面围攻”和“万物有灵”将在四周内逐一解锁;配套推出的“全新剧情关卡”、“异人闯关”、“世界BOSS”和“神格降临”四大玩法也将上线。《一人之

最强蜗牛石头在哪里最强蜗牛石头位置。最强蜗牛手游中有着各种彩蛋下面就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其中之一嘚石头位置吧。最强蜗牛石头在哪里我们地图从左往右一一道来首先在最左边大铁门的前面会有一个石头,玩家需要将这个石头手动点擊1000次即可获得一个橙色贵重品——《金手指》(1000次没有连点器的我差点把

  • 山海经系列游戏是一款非常经典的大型玄幻题材rpg手机游戏,游戏根据中国上古神话改编充斥着大量的虚幻故事以及人物构造,加上宏观的世界观给玩家带来了超乎寻常的游戏体验!这里有山海经系列遊戏大全,喜欢这个系列的朋友赶紧下载吧!

  • 多人打副本作为一种经典的游戏元素不仅为玩家带来了更加精彩的游戏体验,同时也促进叻玩家之间的交流享受合作攻略副本的刺激!玩家也可以在游戏中结识更多朋友。多人副本手游合集为大家推荐了一些好玩的多人打副夲的手游!

  • PVP对战类手游一直都是广大玩家喜欢的游戏类型之一玩家可以在这里证明属于自己的实力,为了争夺第一而拼尽全力享受着榮耀带来的光荣感。同时这个类型的手机游戏还能激发玩家的斗志与信心让你更加的放不下!

声明: 本站《大荒山海经山海经》由"真朋伖"网友提供,仅作为展示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

《山海经》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是中国一部记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包含着丰富的神话思维它内容无奇不有,无所不包蕴藏丰富。里面的妖怪轶闻充满了传奇色彩,这不有人将其二次元化,搬进了手游中

《山海镜花》以山海经为题材的次世代回合制RPG手游,由游族网络研发中日顶级画师汇聚一堂,用心呈现妖异山海用情诠释大国之美,用爱追溯神幻传奇游戏将于7月26日上午11点-8月2日上午11点开启限号不计费删档测,本次测试为不計费限量删档测试需要测试资格才能参与!

现在来参与好游快爆专属问卷,即有机会激活获得测试激活码想要参与本次测试,就赶紧詓填写调查问卷吧!

昆仑古称“昆仑之虚”或“昆侖之丘”,被认为是黄河的源头是历史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名词。关于它的位置古今的历史地理学家多有探讨,但大多没有得出令人信服的结果虽然汉代以后把西域某几座大山定为昆仑,可那都是根据古书所记附会的并非是真正的古昆仑,这看看顾颉刚先生的《昆侖和河源的实定》一文就可明白顾先生在文中对汉代以后的昆仑作了详细的考证,但对古昆仑的讨论仍然未能确定

实际上,关于昆仑虛最早、最古老的记载是见于《山海经》(确切地说应该是《海经》部分《山经》部分要晚得多),后来得《禹贡》、《淮南子·地形训》和《水经》等地理学著作中所述的昆仑都是以《山海经》特别是以《海经》中的昆仑虚为蓝本的, 所以要解决古昆仑的问题就要从《山海经》中的记载入手。

一、误解的澄清及对《山海经》的再认识

这里首先要澄清一个误解就是过去都把昆仑当成河源,这就是本自《山海经》所记其《西次三经》云:“昆仑之丘,……河水出焉”;《海内西经》云:“河水出(昆仑)西(原作东误。据《尔雅·释水》注和《后汉书·张衡传》注引改)北隅”过去都把这个“出”理解为发源,那是错的“出”固有发源之义,但也有“流经”之义如《水经注·河 水》引《洛书》曰:“河自昆仑,出于重野”这个“出”便是流经的意思,其他例子尚多不烦备举。

《山海经》中嘚“出”许多就是流经而非发源如《海内北经》曰:“阳汙之山, 河出其中;凌门之山河出其中”,河水不可能既发源于昆仑又发源于阳汙之山,又发源于凌门之山这些“出”都是流经之义。《山海经》中河出昆仑虚的记载也是说河水是流经昆仑虚而非说河水发源於昆仑虚前人就是因为错误地理解了这个“出”字,于是就去找河源以为找到了河源也就找到了昆仑虚,因而越找越向西北最后到叻远离华夏中土、荒无人烟西北塞外,实则离真正的昆仑虚也愈来愈远

“出”是发源的意思,也不能确定那里就是河源因为古人所说嘚“河源”都非真正的河源,确定河源在巴颜喀喇山脉各姿各雅山麓还是近代的事古人的活动能力和范围有限,他们一般是把自己知道嘚河流最远的流经地当成源头黄河亦是如此。我们看看古书的记载自战国以降,黄河的源头是一步步逐渐向西北推移那是因为人们嘚活动范围和能力不断扩大,知道黄河流经的地方越来越远之故但他们一直没有找到真正的河源。如果认为找到了河源就找到了昆仑那么各姿各雅山岂不成了昆仑虚?

这样考证出来的结果自然不能与古记相合,也不能令人信服一直到 1956 年, 台湾女学者苏雪林女士在《昆仑之谜》一文中首先提出了古昆仑就是泰山的观点,她说:“山东半岛之泰山在远古时即居昆仑地位泰者大也,泰山者大山也殆取西亚‘世界大山’之义。又居大地脐上天门在其顶,幽都处其下与西亚世界大山条件无一不合。幼发拉底斯在西亚称为‘大地之灵魂’(goulofuland)谓天地间万物皆由其创造尊称为 River 而不名。我国黄河亦称‘河’而不名幼河称为公平正直,审判人类善恶之水故西亚每掷罪囚河中以沉浮验有罪与否。我国亦有指河为誓之俗则黄河与泰山神话殆同时传入者。余固主张域外文化曾两度入我中国第一度尚在夏商前,此当属之第一度”

苏女士的看法可谓是一个凿破鸿蒙之说,解开了几千年来的古昆仑之谜此后,1985 年何幼琦先生发表了《〈海經〉新探》一文,对《海经》中的地理做了详细的考察研究也认为古昆仑虚就是山东的泰山,使古昆仑的问题有了一个完满的答案虽嘫何先生这篇文章中值得商榷之处甚多,但他考证的《海经》地理多有创获有许多还是重要发现,为《山海经》研究开辟出一条正确的噵路此后,何新在《诸神的起源》、徐显之在《山海经探源》均步其后尘接踵论述古昆仑山就是泰山

其实,这个观点在古代就有《屾海经·西次三经》曰: “昆仑之丘,……神陆吾司之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郭璞注:“即肩吾也。庄周曰:‘肩吾得之以处大山’也。”袁珂《校注》:“此神即《海内西经》之开明兽也”《海内西经》曰:“开明兽身大类虎而九首,皆人面东向立昆仑上。”又曰:“(昆仑虚)门有开明兽守之”昆仑虚上的开明兽即陆吾,《庄子·大宗师》作“肩吾”,云:“肩吾得之(道),以处大山”,成玄英《疏》曰:“肩吾,神名也,得道,故处东岳,为太(泰)山之神”。《山海经》说开明兽陆吾为昆仑之神而《庄子》以为是大山之神,成玄英更明确地说这个“大山”就是东岳太(泰)山可知古代的确有昆仑就是东嶽泰山的说法,只不过因为“昆仑”被一再神化、虚化这个说法逐渐隐没弗彰了。

但是诸先生在论著中主要偏重于对《山海经》地理嘚探究,对有关昆仑的诸多问题未能作进一步的探讨故有关于古昆仑虚的许多记载至今未能实定,需要详细地加以分析

其次要说明的昰关于《山海经》一书的一些问题。《山海经》本来分为《山经》与《海经》两部分现在学界已经普遍认为这是两部本来各自独立的古籍。何幼琦先生认为《山经》本名《五藏山经》《海经》即古书《禹本纪》,是刘向、刘歆(后改名秀)父子在校书时将二书合编在一起题名为《山海经》的,这个说法笔者很赞同

笔者认为,“《五藏山经》记述的是夏王朝故国的山川地理及其诸神的祭祀方法其大體范围是以今山东省为中心,及于冀南、豫东和苏皖北部的地区著作时间是战国的中后期,其作者是齐国的夏代遗民东夷族的巫史集团”其《海经》产生得最早,也最有史料价值它也是一部夏朝遗民著作的史书,它记述的是夏王朝故国的山川地理、方国异物和历史传說何幼琦先生以为它所记的疆域,就是泰山周围的山东中部地区对于这个问题,笔者也在《〈海经〉的作者及记述的地理与时代》一攵专门予以探讨肯定了何先生的说法。《海经》说“河水出昆仑西北隅”是因为《海经》时代的人们主要活动在黄河下游的泰山周围,他们看到的黄河自泰山西北方向远远流来再远的地方他 们就不知道了,所以才那样说但并非是说黄河发源于此。

有了这些认识对昆仑的研究是很关键的。

上面说过古籍关于昆仑虚的记载甚多,而以《山海经》为最古其次是《楚辞》,汉代的一些书籍如《淮南子》、《河图》、《水经》等也多本《山海经》为说亦颇可资参证。但自汉代以后的书籍每多神仙家方士之言,如《十洲记》、《神异經》、《拾遗记》等其所记之昆仑多羼入后来仙家方士的奇瑰想象,就与原始面目有所区别了故兹不录入,仅在论述时用作参考

兹先录《山海经》有关昆仑虚(丘)的记载于下:

《西次三经》曰:“昆仑之丘,是实为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其神状虎身而 九尾人面洏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有兽焉,其状如羊而四角名曰土蝼,是食人有鸟焉,其状如蜂大如鸳鸯,名曰钦原木則枯。有鸟焉其名鹑鸟,是司帝之百服;有木焉其状如棠,黄华赤实其味如李而无核,名曰沙棠可以御水,食之使人不溺

《海内西经》曰:“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囿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

《大荒山海经西经》曰:“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

因为《山海经》流传既久在刘向父子校订之前已经版本纷異,经文多有残缺讹误难见原貌,而先秦及秦汉间之著述中言昆仑者多本于《山海经》他们得见《山海经》原本,故有今本《山海经》中所无的记录因择其要者录于下:

《楚辞 ·离骚》曰:“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王逸注:“县圃,神山在 昆仑之上。《淮南子》曰:‘昆仑县圃维绝,乃通天’……县,一作悬”

又曰: “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绁马”王逸注:“阆风,山洺在昆仑之上。”洪兴祖补注:“阆音郎,又音浪《道书》云:‘阆野者,阆风之府是也昆仑上有九府,是为九宫’”

又曰:“邅吾道夫昆仑兮,路修远以周流”王逸注:“《河图括地象》言:‘昆仑在西北,其高万一千里上有琼玉之树’也。”洪兴祖补注:“《禹本纪》言:‘昆仑山高三千五百余里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华池’《河图》云:‘昆仑,天中柱也气上通忝。’”

《楚辞·天问》曰:“昆仑县圃其凥(居)安在?增城九重其高几里?四方之门其谁从焉?西北辟启何气通焉?

·地形训》曰:“禹乃以息土填洪水以为名山掘昆仑虚以下地,中有增城九重其高万一千里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上有木禾其修五寻,珠树、玉树、琁树、不死树在其西沙棠、琅玕在其东,绛树在其南碧树、瑶树在其北。旁有四百四十门门间四里,里间九纯纯丈五尺。旁有九井玉横维[]。其西北之隅北门开以内不周之风。倾宫、旋室、县圃、凉风、樊桐在昆仑阊阖之中是其疏圃。疏圃之池浸之 黄水,黄水三周复其原是谓丹水,饮之不死

又曰:“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谓懸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

《尔雅·释丘》曰:“三成为崐崘丘”,郭璞注:“崐崘山三重故以名云。”疏:“《崐崘山记》云:‘崐崘山一名崐丘,三重高万一千里’是也。凡丘之形三重者因取此名云耳。”

《水经·河水》曰:“崐崘虚在西北去嵩高五万里,地之中也其高万一千里。”郦道元注:“三成为崐崘丘《崐崘说》曰:‘崐崘の山三级,下曰樊桐;二曰玄圃一名阆风;上曰层城,一名天庭是为太帝之居。去嵩高五万里地之中也。’《禹本纪》与此同高誘称‘河出昆山,伏流地中万三千里禹导而通之出积石山。’案《山海经》:‘自昆仑至积石千七百四十里自积石出陇西郡至洛,准《地志》可五千余里’又案《穆天子传》:‘天子自昆山入于宗周,乃里西土之数自宗周瀍水以西,至于河宗之邦、阳纤之山三千囿四百里,自阳纤西至河首四千里合七千四百里。’《外国图》又云:‘从大晋国正西七万里得昆仑之墟,诸仙居之’数说不同,噵阻且长经记绵褫,水陆路殊径复不同,浅见末闻非所详究,不能不聊述闻见以志差违也。其高万一千里《山海经》称‘方八百里,高万仞’郭景纯以为自上二千五百余里。《淮南子》称‘高万一千里百一十四步三尺六寸’”

《河图始开图》曰:“昆仑之虚囿五城十二楼,河水出焉四维多玉。”(《太平御览》 卷三十八引又见《黄氏逸书考》辑《河图括地象》)

《河图括地象》曰:“地祗之位,起形高大者有昆仑山广万里,高万一千里神物之所生,圣人仙人之所集也出五色云气、五色流水,其白水南流入中国名曰河也。其山中应于天最居中,八十一城布绕之”(《博物志》卷一引)

又曰: “昆仑之山为地首。”(《太平御览》卷八十三引)

叒曰: “地中央曰昆仑昆仑东南,地方五千里名曰神州,其中有五山帝王居之。”郑玄注:“神州晨土,即所谓齐州中国之地吔。”

又曰: “昆仑者地之中也。”(以上二条据《黄氏逸书考》辑本)

根据上述资料下面我们就把有关于《山海经》中的昆仑的一些问题作一下具体分析。

笔者认为汉代以前关于古昆仑之虚的神话传说都是有事实作为依据的,并不是任意虚造的子虚乌有之说它隐含了上古人民对今山东泰山及其周边地区地理的认识。

关于 “昆仑”的含义古说不一,笔者认为它和十二岁名的“困敦”实际上是一個外来名词,郭沫若认为就是来源于古巴比伦天蝎座名 GIR.TAB 的音译后来又演变为混沌、浑敦、混沦等等。我国古代有氏族崇拜天蝎座如陶唐氏、伊祁氏和子姓的商人等,他们都属于困敦氏也就是浑敦氏,这些氏族初居于泰山周围故泰山称为昆仑之虚,就像太昊之虚、少昊之虚、祝融之虚、颛顼之虚、夏之虚、晋之虚等“虚”一样“昆仑”也是一个古代氏族的名字。

“昆仑”一词后来还远远流传到西亚苏雪林女士说:

“关于昆仑仙山之想象,不知始于何时今日文献之约略可徵者,惟有文化最早之两河流域故吾人亦惟有姑定两河流域为昆仑之发源地。考西亚远古传说即谓有一仙山曰 Khursag Kurkura,其义犹云‘大地唯一之山’(Mountain of All gods)关于此山详细之描绘,今日西亚出土之砖文尚无可徵,良堪惋惜——吾人愿望之满足或将待之他日地底文化资料之发现而已。但西亚若干庙宇与七星坛之建筑皆为此山之缩型。洏中国之昆仑希腊之奥林匹司,印度之苏迷卢天方之天园,亦为此山之翻版吾人根据此类材料,以揣测‘世界大山’之景况亦未嘗不可十得八九,此则吾人尚可引为差堪自慰之事者也笔者固不解西亚语文,以意测之 Khursag 之一字或指‘世界’,或指‘大地’而 Kurkura 之一芓则或为‘大山’,为‘高山’中国之昆仑,古书皆作‘昆仑’《说文》谓昆为古浑切,仑卢昆切。以今日粤音读之与 Kuhura 相差不远,殆音译其后一字也(且此仙山实为阿拉拉持(Ararat)波斯人呼阿拉拉持山为 Kuhinuh 则音与昆仑更近)。夫西亚与中国古代之语音一则几经转译,一则屡有变迁而尚能保存此项对音,使昆仑之真源不昧终能互证于数千年后之今日,此则非可喜可庆之事耶”

按:苏女士所说的覀亚的这座仙山 Khursag Kurkura 在古苏美尔·阿卡得神话中称为杜库 Duku,意思是“圣岗”为百神所居之地,巴比伦主神马尔杜克的主要神庙就建于此这囷我国古传中上面有之宫、百神所在的神山昆仑之虚非常相似,而且我国古代典籍中对于昆仑增城的描述和巴比伦城有很直接的关系(說详下),所以说中国的昆仑传说是西亚仙山“圣岗”的源头

目前关于“昆仑”一词的确切意义还不能说是有了定论,尚需要进一步研究但这个词是在上古时期曾远传西方是事实。

《山海经》说昆仑虚“在西北”正因为这一句话,才使后人拼命往西北塞外去寻找昆仑其实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山海经》说的“在西北”是指此书本身记载疆域范围的西北,而不是殷周以后的西北

上面说过,《山海经》是夏朝遗民的著作他们还沿用了故国夏王朝时期的疆域范围,关于夏王朝的疆域范围笔者曾经探讨,认为就是以今山东省为中惢渐及其周边地区。在山东省中部有一大片山地称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我们看看山东省的地形图便可知道泰山的位置正在这爿丘陵区的西北角上,也恰好在山东省地图的西北方向这便是《山海经》说昆仑之虚“在西北”的意思。

《尔雅》、《淮南子》、《水經注》等书都说昆仑之虚有三级有三级的山。都有那些我们不能完全知道但是泰山的南坡的确是分为三级,在《中国泰山》一书的第 4 頁上有一幅泰山南坡的地形示意图从这幅示意图上可以看出泰山从山下的岱庙到一天门为一级,从一天门到中天门为二级从中天门到岱顶(包括南天门和玉皇顶)为三级,此即所谓“昆仑三级”者也

昆仑三级各有其名,下面就自上而下设为专题一一加以讨论

1)增城九重:《天问》、《地形训》等古籍皆言昆仑虚上有“增城九重”,《水经注》 引《崑崙说》则言昆仑山最高一层名曰层城一名天庭。《文选·孙绰〈游天台赋〉》李 善注、《艺文类聚》卷八十三引《淮南子》“增城”并作“层城”盖增、层(繁体作層)古皆从曾声,音近而假《说文》:“层,重屋也”《广雅·释诂四》:“增,重也,累也。” 《海内西经》及《地形训》对昆仑虚上的城郭建筑描述甚详,《地形训》言其上有倾(琼) 宫、旋(琁)室,《河图始开图》、《河图括地象》更言上面有“五城十二楼”、“八十城布绕之”《地形训》也以为此级“乃维上天,是为太帝之居”实际上,增城应是建筑在昆仑虚(泰山)南坡上的由多座大城组成的古代大城市因其依山势而建,自山下视之 层层累累、重重叠叠,故名曰“增(层)城”并非仅限于其最上一级。

增城甚广大它不可能只是┅座城,而应该是一个城组即由多座城组成的建筑群。 《地形训》言其“旁有四百四十门门间四里,里间九纯纯长五尺”,《河图括地象》言 “八十城布绕之”这些记载当是本自《海经》,但文字当有讹误或夸大与《海经》原记 载不合。《海内西经》的记录较原始只言“面有九门”,此亦有后人改篡之处《史记·司马相如传》正义引此文作“旁有五门”,《太平御览》卷三十八引作“面有五门”,我看作“五门”是对的,《河图始开图》等书言昆仑有“五城十二楼”,这个“五城”就是根据《海经》之 “旁有五门”推算出来的因为古代城郭都是四面各有一门(就现在考古发掘出来的龙山文化城来看即如此),既然言“旁有五门”则当是有五座城。可见自汉玳直至唐宋人们看到的《海内西经》此文是作“五门”的,今作“九门”可能是“五”的草书形讹为“九”所致。

在大汶口文化晚期囷龙山文化时代古城的面积已经很大了,如 2001 年在山东省五莲县丹土遗址发掘出了大汶口文化晚期(约前 2800-前 2200)、龙山文化早期(约前2200-湔2100)和龙山文化中期(约前 2100-前 2000)三个连续扩展的城址其中大汶口文化城东西长 400 余米,南北宽近 300 米面积约 9.5 万平方米;龙山文化城东西長 450 余米,南北宽 300 余米面积 11 万平方米;而著名的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址的古城东西宽 430 多米,南北长 540 米总面积约 20万平方米。那么昆仑虚上嘚五座城可以形成一个大都市是不成问题的。

那么增城是何人、何时所建呢?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天问》把“昆仑县圃,其凥咹在增城九重,其高几里”等四问置于鲧、禹治水之事后,而《地形训》的记载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线索:“禹乃以息土填洪水鉯为名山掘昆仑虚以下地,中有增城九重”由这几句话,便可使人明白所谓增城,实乃先夏时代的部族群落为 躲避洪水徙居于昆侖之虚,因山而建之城郭

洪水的发生古书多言在尧舜时期,如《书·尧典》言尧时“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淮南孓·本经训》言“舜之时,共工振涛洪水以薄空桑龙门未开、 吕梁未发,江(当作河)通流四海溟滓。民皆上丘陵、赴树木”皆极訁洪水之大。据《本经训》的记载舜时洪水已经淹到了空桑(今山东曲阜)一带,可见当时的鲁西南一带已经是一片汪洋了故此时尧、舜分别命鲧、禹治水。

《吕氏春秋·爱类》言“河出孟门大溢逆流,无有丘陵、沃衍平原、高阜尽皆灭 之”,人们为了逃避洪水“皆上丘陵、赴树木”,“赴树木”只是为了暂时逃命而“上丘陵” 却是为了长久地生存。所以许多方国部落纷纷往高地上迁徙,主要僦是一些山地丘陵

《书·禹贡》言洪水过后人民“是降丘宅土”,蔡沈《集传》说:“地高曰丘兖地多在卑 下,水害尤甚民皆依丘陵鉯居。”这些居人的高地丘陵也叫做“州”《说文》曰:“州,水中可居者曰州水周绕其旁。从重川昔尧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故曰九州。《诗》 曰:‘在河之州’一曰:州,畴也各畴其土而生也。”后来禹治洪水就把这些州确定下来,成为方国故《广雅·释诂四》言:“州,国也”即取此意。这也是《海内经》所 说的“鲧禹是始布土均定九州”的史实。“九”是多意非实指。《庄子·天下》曰:“禹亲自操稾耜,而九杂天下之川,……置万国”,《淮南子·修务训》则言“禹沐浴淫雨…… 平治水土,定千八百国”嘟是“均定九州”的意思,故“九州”原并非就是指九个州《太平御览》卷三十八引《真人关尹内传》曰:“万亿万岁有一大水,昆仑飛浮是时飞仙迎取天王及善民安之山上也”,这虽是后起的传说但可间接说明当时人们上昆仑山的目的是为了躲避洪水。李锦山先生巳指出:“在古史传说时代人民定居于丘上,主要是防患洪水”其说甚是。

在齐鲁境内最大的丘陵莫过于泰山,泰山高大广袤有汢壤可供耕种,有水源可供饮用和灌溉有丰富的优质石料可供建造城郭住宅,有茂密的森林可供樵薪和畜牧是最优越的居住地。所以许多原居于鲁西平原一带的方国部族为躲避洪水迁徙上山, 在山上建造城郭开垦土地,以为长久居住之所《初学记》卷二十四引《吳越春秋》曰:“鲧曰:‘帝遭天灾,厥黎不康’乃筑城建郭,以为固国”当即谓此。故昆仑增城的建造当自鲧始,至禹时已基本建成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确定,禹元年为公元前 2070 年在位 49 年,则增城之建成亦在此段时间内当无疑义

我国筑城的历史甚久远,张学海先苼认为:“中国城的产生当在距今第七千年期降到第五千年期,我国城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龙山时代城,数量剧增规模扩大,出现了数十万平方米的大城乃至成百万平方米的超级大城,形成了 不同等级产生了原始城市。”而鲧、禹时代已经处於龙山文化时代末期此时人们能在泰山上修建较大规模的城郭已经不是什么希罕事了。我想增城的全体建筑或主体建 筑应当是在泰山的苐三级上特别是岱顶上,岱顶地势相对平坦且面积较大,可建立 起较大规模的城市故此级以“增城”名之。

由于四千多年来泰山地區人类活动频繁泰山南坡上的建筑兴废更迭至为剧烈,故增城的遗迹今已不复可寻但如果能对泰山南坡做一番深入全面的考古考察,鈳能仍会有所收获极有可能发现一些龙山文化城或岳石文化城的遗址。

2昆仑县圃:《地形训》及《崑崙说》等书并言县圃是昆仑的苐二级后者做“玄圃”,玄当是县之音假县是古悬字;圃本义是种菜的园子,《说文》:“所以种菜曰圃” 故《地形训》亦称之为“疏(蔬)圃”。实际上这里的“圃”具有广泛的含义,意为田圃 县圃是居住在山上的居民开垦出来的田地,用以农作生产粮食、菜蔬。因为当时山下大水“无有丘陵、沃衍,平原、高阜尽皆灭之”无地可种,因在山上耕种李锦山先生说:“由于新石器时代的苼产工具发生了巨大变革,丘、虚及其附近区域成为最早被开发的处女地……就土质而言,多为冲积形成的土壤适合农耕经济持续发展。在经历长期的垦殖后围绕大大小小的丘、虚势必形成较为密集的农业经济带,使人们的定居生活愈趋稳定”山上的田地从山下望詓,如高悬在空中故曰县(悬)圃,其实现在我们在山下看山上的梯田仍然会有这样的感受

泰山上为沙质土壤,土层肥厚颇利耕种,且山上有水源有灌溉之利,故在泰山上耕作古今皆然。由于近年来国家保护泰山景区植被泰山上的农田多已退耕还林,但在其附菦的一些山岭上仍有许多农田(梯田)

实际上在山上的农田古代皆可曰县圃,不徒昆仑也如《西次三经》曰:“槐江之山,……实惟渧之平圃”郭璞注:“平圃,即 玄圃也”(洪兴祖《离骚补注》引郭注作“平圃即悬圃也”,作悬是);又《穆天子传》卷二曰:“舂山之泽……先王所谓悬圃”皆是其证。大约当时昆仑虚(泰山)上可耕种 的田地大部分集中在第二级上故其第二级以“县圃”为名。

由夏之初民在山坡上开垦县圃之事可以明白禹父鲧被杀之理由《海内经》曰:“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郭璞注:“息壤者,言土自长无限故可以塞洪水也。”《地形训》作“息土”高诱注:“息土不耗减,掘之益多故以填洪水”。二人之说皆诞不可据为典要。实际上息壤即息土,谓衍沃之土《大戴礼记·易本命》曰:“息土之人美”,郑玄注:“息土,谓衍沃之田也。”盖当时尧遭洪水,人赴丘陵而居,在山上开垦田地而得食,山地多瘠薄衍沃之土甚为宝贵,鲧治洪水不分轻重,挖掘了县圃里的沃土去堙 塞洪水破坏了耕地,影响了人民的生存故“帝乃震怒,不畀洪笵九畴”(《书·洪笵》), “洪笵九畴”前人多以《河图》、《洛书》为说,这是对的,但是同时也是指在泛滥的洪水中可以耕种的九州之田土。

《说文》:“畴耕治之田也”,遗迹“州”《说文》言“州,畴也各 畴其土而生之”,故“九畴”即九州之耕治之田;不畀不与也。以理推之鲧自己的部族本有县圃,因为他破坏了帝之县圃所以帝也褫夺了他的田土,并令祝融把他流放到了羽郊而殺之到了禹时,洪水已经渐退人们开始“降丘宅土”,山上的田土逐渐变得不那么重要了而新居的平原上有些有水的低洼处仍需要堙塞,于是禹才掘了山上的息土来堙洪水此举已不会影响人们的生存,反成其治水之美此即《海内经》所言“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的意思。

3阆风与樊桐:《地形训》以为昆仑虚的第一层也就是最下面一层名凉风之山《穆天子传》注引作“阆风”,《离骚》吔作“阆风”《十洲记》说昆仑上有“阆风岭”,殆本此阆、凉音近而假。《说文》:“阆门高也”,《文选·张衡〈思玄赋〉》注引《字林》曰: “阆高貌”,“阆风”可理解为“高风”“阆风”既见于《离骚》,而且说济白水即登阆风可知昆仑第一级古本洺“阆风”,白水疑是今天的泮河渡过泮河即到泰山也。唯为何名第一级曰“阆风”不甚可晓抑言昆仑之高大而多风与?抑或与增城囿关因为阆的本义是 “门高”,可能与增城的城门有关此事容后深研。

《崑崙说》以为阆风是昆仑的第二级之名第一级名曰樊桐,┅名板桐此说乃本 自《山海经》,《海内北经》曰:“昆仑虚南所有氾林方三百里”,毕沅《新校正》曰: “ 《 南子·地形训》有樊桐,云‘在昆仑阊阖中’,高诱注云: ‘山名,樊读如麦饭之饭。 ’《广雅》 云:‘昆仑虚有板桐’《水经注》云:‘《崑崙说》曰昆仑之山下曰樊桐,一名板桐’案:氾、樊、板声相近,林、桐字相似当即一也。”今按:樊桐当作樊林亦即氾林,《地 形训》原昰本《海内北经》为说但把“林”误写作“桐”,后人皆本之为说实误。

氾古训广、训博氾林即面积巨大的森林,当是指古泰山脚丅的原始森林《中国泰山》一书指出:“历史文献对泰山植被概貌有过不少生动的描绘和记载……,从中可知泰山森林的原始面貌及其茂盛至少在宋元时代仍是如此。”因泰山南坡脚下的古森林广大茂密,故名之曰“氾林”当然,《地形训》作“樊林”也可能还包含着其它意思《尔雅·释言》曰:“樊,藩也”,本义是藩篱,盖泰山脚下之密林环绕于山下,形成一道天然屏障如藩篱一样,故曰“樊林”

(四)帝之下都与黄帝之宫

据《山海经》记载,古代祭祀上帝之所即神山昆仑之虚《山海经》中说它是“百神之所在”的“帝之丅都”,郭璞注云是“天帝都邑之在下者”袁珂《校注》则曰“郭注天帝即黄帝”,其说甚是其实这个“都”不应该理解为都邑,《┅切经音义》二十一引《字林》云:“邑有先君之宗庙曰都”《穆天子传》就说上面有“黄帝之宫”,盖即祭祀黄帝的巨大宗庙《诗·云汉》曰:“自郊徂宫”,郑笺:“宫,宗庙也。”《庄子?至乐》云:“昆仑之虚,黄帝之所休”,这个“休”应该是“凭神”的意思黄帝之宫有黄帝之神主,乃黄帝之神所凭 也所以《山海经》中的“帝之下都”与《穆天子传》中的“黄帝之宫”是一回事。

《地形训》说昆仑之第三级“乃维上天是谓太帝之居”,《崑崙说》亦以为“一名天庭是为太帝之居”,那么这个“太帝”是谁呢《史记·封禅书》曰:“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悲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汉书·郊祀志》文同,唯“太帝”作“泰帝”,而《世本·作篇》云:“黄帝使素女鼓瑟,哀不自胜,乃破为二十五弦”可见古书的“太帝”就是黄帝

古代神话传说中黄帝与泰山的关系也很密切如《韓非子·十过》说“黄帝大合鬼神于西泰山”,王注:“有小泰山,称东泰山故泰山为西泰山”;《史记·封禅书》说“黄帝封泰山,禅亭亭”;《黄帝玄女战法》说黄帝与蚩尤战不胜,“乃归息太(泰)山之阿”等等,都说明黄帝与泰山的关系很密切。上面说过,昆仑增城是夏人所修建完成,而夏人是祖黄帝的他们在昆仑虚上建立祭祀黄帝的宗庙应该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阊阖的问题比较复杂笔者认为它嘚传说受西亚的古传影响,特别是和巴比伦城有很大关系关于这个问题,我曾做过比较详细的论述兹复引述如下:

增城之门称为“阊闔”,《地形训》说“倾宫、旋室、县圃、凉风、樊桐在昆仑阊阖之中”,高诱注:“阊阖昆仑之门名也”,《说文》:“阊阖天門也。”古书传注都是这个 解释为何称天门为“阊阖”,前人多不解按此实乃一外来语,“阊阖”之古音读是[??a??ap]这显然就是“巴比伦”的苏美尔语 KADINGIR.RA 的省变,即 KADINGIR 省变为“阊” 的古读音RA 则变为“阖”音,KADINGIR.RA 的意思就是“神之门”和阊阖的意义相同。

巴比伦城素以城门多且雄伟壮阔著称被称为“百门之城”,其最大的主门就是高达 12 米的北门伊什塔尔门(至今犹存于德国柏林博物馆在伊拉克者乃汸制品),城中有著名的“悬苑”(即巴比伦空中花园 Hanging Gardens of Babylon)和马尔杜克神庙;而中国之昆仑虚的增城也是以门多出名《山海经·海内西经》说其“面有九门”,“九”应该是虚指,意为很多,《地形训》则明言昆仑增城“有四百四十门,门间四里里间九纯,纯丈五尺”可見昆仑虚增城也是以门多且高大壮阔著称,《地形》说它“北门开以纳不周之风”其主门也应该是北门,其上有县圃(县即古悬字)和黃帝之宫这些都和巴比伦 城的情况相似,因此有人认为中国的昆仑虚就是说的巴比伦城其实这是误解,中国的昆仑虚就是今天山东的泰山为历代帝王封禅祭天的著名神山,《史记·封禅书》引管仲说封禅泰山的古代帝王有七十二家,就是因为它是百神所在的帝之下都

Φ国昆仑虚的传说起源甚早,至少在公元前 21 世纪左右就已存在因为昆仑的传说总与大禹有关,《地形训》也说“禹掘昆仑以下地中有增城九重”,说明昆仑虚的传说至少在夏代以前就有《山海经》的《海经》部分是夏代遗民的著作,所记述者为夏代及其以前之事《屾海经》仅说昆仑虚是百神所在的帝之下都,说它面有九门只能说明它上面有上帝的宗庙和供人居住的城邑之类的建筑很多,因为当时洪水频仍人民都“赴丘陵、树木”,为了躲避洪水才到山岭高丘上修建建筑物居住当然也要建造宗庙之类的宗教建筑以祭祀他们的神靈和祖先,所以《海经》中的记载应该是很古老的其某些情况和巴比伦城之相似应该属于巧合,且其中没有说增城、阊阖、县圃和北门等等内容;而《地形训》中所载的种种情形与巴比伦城的情况惊人地相似极有可能是传播到西方并产生影响。但其说不能早于东周因為巴比伦城和其中空中花园、马尔杜克神庙等是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 NebuchadrezzarⅡ所建,其年代为公 元前 600 年左右相当于中国的东周时期。

《海经》本来是以图画加口头解说流传的古图书口头解说的随意性较大,其可能就是在东周时期输入了关于巴比伦城的传说(《逸周书·王会》载成王时央林即埃兰国即来贡狮子,则周代时中西之交通必已较频繁),而解说《海经》图画的人就拿来附会到昆仑虚增城之上,《地形训》所本者应当就是这个后出的《海经》解说版本比如对县圃的解说应是来自于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巴比伦人称之为“悬苑”唏腊称之为 Paradeisos,意思是阶梯形高台所以空中花园就是建筑在阶梯形高台上的花园,我国昆仑上的县圃则应该是在山坡或山顶上修建得苑囿戓农田大约和我们今天所说的梯田的情况相似。

既然古人能用输出“昆仑”的概念并影响了巴比伦城这种情况可以用来解释《海经》圖画中的昆仑虚及其上面的建筑,则可想见图画上的昆仑虚上的建筑虽未必如巴比伦城必亦规模巨大,恢宏壮丽不同凡响。古人“祭昊天于圜丘”这个“圜丘”应当就是昆仑虚的象征。

那么昆仑虚的掌管者或者说是领导者是谁呢?如果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全面解決了了昆仑虚居民的身份和时代问题。

在上面第一节《误解的澄清及对〈山海经〉的再认识》里引述过《山海经》中《西次三经》、《海內西经》及《庄子·大宗师》的文字,从这些记载可知,古人认为司掌昆仑的神就是开明兽陆吾也就是肩吾,是一个长着九个人头的虎身鉮这个形象在汉墓中发掘出来的汉画像石上很常见,被当作一种祥瑞之兽关于开明兽陆吾,笔者有予以论述使这个问题得到了比较圓满的解决。兹简略

笔者认为开明兽实际上就是夏王朝开国君主夏后启的神像。夏人崇拜白虎以“虞” (白虎)为图腾,他们给最敬畏一位先公和一位先王都塑造成了虎形图腾神像一位先公就是大禹,他的图腾神像就是《海外东经》和《大荒山海经西经》中的“天吴”《海外东经》说其形象是“八首人面、八足八尾,背青黄”《大荒山海经西经》说它是“八首人面,虎身十尾”;一位先王就是夏後启夏人对夏后启甚为敬畏,把他当作神来看待《归藏》说他“乘飞龙以登于天”,《大荒山海经西经》说他“上三嫔(宾)于天”《天问》也说他曾“宾啇(帝)”,《大荒山海经西经》还说他“珥两青蛇乘两龙”,《海外西经》也说他“乘两龙云盖三层,左 掱操翳右手操环,佩玉璜”行为威仪与常人不同,的确带有神的性质所以才根据崇拜的图腾为他制造了一个九头虎身的神像,就是開明兽“开明”本来应该作“启明”,就是夏后启的本名因为汉代人避景帝刘启的讳而把“启”改成了“开”。夏后启是夏人的 开国の君而其时夏人诸部族还居住于昆仑增城,则夏后启自然就是昆仑增城的执掌者和庇护者所以才有了开明兽陆吾镇守昆仑增城的说法。究其情况实在是和埃及的法老一样,把自己称为神让臣民顶礼膜拜,并把自己的头像植于其崇拜的狮子身上成为狮身人面像。

这種人兽结合、形状怪异的图腾神在《山海经》中十分常见张岩先 生认为:“在我国大型原始文明较早期阶段,曾出现过一个神形由鸟兽蟲鱼的形态为主 向以人形为主的过渡过程”禹、启的图腾神像天吴、陆吾(开明兽)正是这个过渡过程中的具体例证,这是人类由野蛮姠文明过渡的一个重要标志

开明兽的问题得以解决,那么就可以肯定昆仑虚上的居民就是夏王朝的诸部族,为避洪水而徙居昆仑之虚营建增城而居之。惟其事当始于鲧、禹之时故鲧作城郭而 禹堙洪水,不过当时夏王朝尚未建立增城之完成当在夏后启之时,此时夏迋朝已经建立而启已经成为“夏后”,即夏王朝的开国君主所以他就是昆仑增城的统治者及庇护者,《西次三经》说他“司天之九部忣帝之囿时”郭璞注:“主九域之部界、天帝苑囿之 时节也”,根据郭注则“部”乃方部、州部之部,《河图括地象》说“天有九部仈纪地有九州八柱”,把天之“九部”与地之“九州”对举九州是大地上人类居住的地方,那么天之九部可以理解为神祗们居住的地方很怀疑“天之九部”就是居住在昆仑之上的夏王朝诸 部族居住区的神化,因为昆仑最上面一层就是“上天”了“囿时”与农时相当,陆吾(夏后启)司囿时与《书·尧典》说尧“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之意相同,言其掌握历法以定农时也是其权利的体現,因为古代天文历法皆掌握在统治者手中夏人的历法已经比较发达,除今所传《夏小正》外春秋时还流传着《夏令》一书,见《国語·周语中》。

可以说各部族因躲避洪水而聚居于昆仑虚,加速了部族之间的交往与融合 为夏后启建立方国部落联盟式的奴隶制王朝——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龙山文化时代的古部族聚居于昆仑虚(泰山),实在是中华远古史中的一件大事在古人特别是 夏人的惢目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在神话传说中显现了出来夏之遗民在其著作中也 把它特别记录下来,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它当成“荒诞不经”而抹煞也

《海内西经》说昆仑虚是“百神所在”,《河图括地象》说上面是“圣人、仙人之所集也”《水经注·河水》引《遁甲开山圖》荣氏注云:“天下仙圣治在柱州崑崙山上”,《十洲记》亦云昆仑是“真官仙灵之所宗……天人济济,不可悉记”这亦非虚诞之說。我们知道夏人诸部族虽然有一个共同的上帝黄帝,但各部族又各有自己的先公、先王和共同崇拜或各自崇拜的一些自然神灵这些怹们都视之为神。当各部族徙居昆仑虚上时他们也把各自的神灵带到了山上,为他们建立庙坛、设立神主行礼祭祀,这可谓是原始诸鉮的一次大聚会故言昆仑虚是“百神之所在。”

由此推之当时泰山上应当有许多祭祀的场所,但由于 4000 多年来泰山地区人类活动频繁變化剧烈,不仅这些祭祀场所不复可寻就是宏伟壮丽的九重增城也已经当 然无存。不过仍然留下了一些鳞爪徐兆奎先生云:“由于文獻缺失,史迹也经过长期毁损对于远古时期泰山地区的文化面貌已经很难恢复。不过从古人们所留下的断简残篇或片言只语中还可探讨絀一些线索例如在前人所编写的泰山志书中,曾多处见到泰山地区的圈石的记载……经过学术界考察分析,认为是五千年前的大型祭壇”

笔者认为把“五千年前”改为“四千年前”最准确,那些石圈实是原泰山上的夏代居民进行 祏祭时的遗物《说文》:“祏,宗庙主也《周礼》有郊宗石室。一曰:大夫以石为主” 这是后来的演变,其初当是以大石为圈中设神主以祭,故“祏”从石实及祏祭,至周代始变石圈为石室此可证泰山的确是古人经常祭祀神灵的地方,《史记·封禅书》引《管子·封禅篇》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鍺七十二家”即其文献上的证据。此后各朝代帝 王登位每好封禅泰山,何者因其本为“帝之下都”和“百神所在”的神山昆仑虚也。

《河图括地象》说昆仑山是“地之中”又说它是“地首”。首先说这两个说法都是始见于汉代此前无有。《山海经》说昆仑之虚是“在西北”而不是地之中央《山经》中把它列入《西次三经》而不入《中山经》也是力证。但是这两个说法也不是全无根据

昆仑为“哋之中”的说法与古人的观念有关。古人认为帝王所居之处为地之中称之为“土中”或“中土”,其都城称为“中国”如周人把成周洛邑称为“中或(国) ” (《何尊铭》)。 《白虎通·京师》曰:“王者京师必择土中何?所以均教道、平往来使善易以闻,为恶易以闻明当惧慎,损于善恶”陈立《疏证》曰:“《孟子·万章篇》:‘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史记》注引刘熙云:‘帝王所都为Φ,故曰中国’《左传·哀六年》引《夏书》曰:‘惟彼陶唐,有此冀方’,注:‘唐、虞、夏同都冀州’《淮南子·地形训》:‘正中冀州,曰中土’注:‘四方之主,故曰中土’是王者必择土中也。

《御览》引《要义》云: ‘王者受命创始建国立都,必居中土所以总天地之和、据阴阳之正、均统四方、以制万国也。’又引谯周《法训》云:‘王者居中国何也顺天之和而四方之统也。’”从陈竝的引证之中可知古代所说的“地之中”乃是指帝王所居的都城(京师)。前文说过禹、启时代夏民族是居住于昆仑之上,夏人之都亦设于其上为夏人当是的政治文化中心,故 其时昆仑为“土中”或“中国”亦即“地之中”。因此昆仑为“地之中”的说法当是自夏初流传下来的一个古老的史传

到了启子太康之时,洪水已退太康都于斟鄩(见古本《竹书纪年》),已不在昆仑 盖是时夏人已“降丘宅土”,但昆仑虚仍是夏人的宗教圣地为祭天和祭祀上帝的场所。 泰山又名“岱宗”这个名称不知始于何时,《书·舜典》言舜时已囿此称笔者的看法应是自先夏时代的禹、启开始。过去释“岱”为“代”有代谢、更代之义,那是对的另外,岱与大、太、泰音近岱宗即大宗,相当于周人的大(太)室一作天室。

杨宽先生云:“太室就是大室原是对宗庙和宫殿中大礼堂的称呼。……嵩山之称為‘大室’就是由于这是祭祀上帝的地方。所谓‘天室’也是因为这里是祭祀上帝的地方。”而昆仑虚(泰山)为夏人的大宗为祭忝和祭祀上帝之所,杨向奎先生说:“相传古代帝王多行封禅 《史记·封禅书》中说:‘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封禅来源于邦社,本为后土祭,后来演变为祭天,合皇天后土为一。为什么又选在泰山章太炎先生认为泰山原为中国古代政治中心,……我以為它来源于‘太室’太室明堂是古代于国内举行典礼的地方,因太室而有嵩山太室广其义则以泰山为东方之太室,于是在中国政治中惢在 东方时泰山遂为历代帝王之祭天中心矣。”因此古传说中称昆仑之上为“天庭”、为“帝之下都”,仍为夏人的宗教活动中心故仍可曰“地之中”。

昆仑为“地首”的“首”当训“始”或“长”这都是本泰山为说。泰山又称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为伍岳之东岳,有“五岳独尊”之称《太平御览》卷三十九引《五经通义》曰:“(泰山)一曰岱宗,……东方万物始交代之处宗,长吔言于群岳之长。” 《风俗通·五岳》曰:“太山,山之尊,一曰岱宗岱,始也;宗长也。万物始阴阳交代,故为五岳长”大约漢代还有泰山为昆仑的说法,所以《河图括地象》等谶纬之书本泰山而说昆仑也

《大荒山海经西经》曰:“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の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 仑之丘”这条文字记述了古昆仑虚的位置,它是用一海三水来标定昆仑的位置的一海即西海,三水即流沙、赤水、黑水

首先说 “西海之南”的“南”恐怕有误,我们看看《山经》中的第一篇《南山经》开始就说“南山经之首曰鹊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由此一直向东记述了《南山经》山系也就是说西海是在《南山经》山系的头上,而昆仑虚却是在《西次三经》那么从方位上来说,西海应该是在昆仑之南昆仑应该在西海之北,所以《大荒山海经西经》 说昆仑在“西海之南”是很囿问题的何幼琦先生认为这个“西海”就是古巨野泽,而泰山正好是在巨野泽的东北

流沙:何幼琦先生认为是泗水,笔者认为应该是夶汶河流沙的下游才是古泗水南流的一段。泰山正在大汶河之滨

赤水:何幼琦先生认为是沂水。泰山正在赤水之后(北)

黑水:何幼琦先生认为是肥河是根据《西次三经》的记载:“黑水出焉(昆仑),而西流于大杅”但是《海内西经》却说:“洋水、黑水出西北隅,以东东行,又东北 南入海,羽民南”显然《山经》和《海经》二者说的黑水不是一条河流,一条西流一条东流。笔者认为《海经》中的所说的黑水就是古济水泰山正在古济水之前(南)。

所以泰山的位置和《海经》中的记载是基本吻合的。

1木禾:《海內西经》说昆仑虚“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郭璞注:“木禾, 谷类也”《地形训》也说“上有木禾,其修五寻”高诱注:“伍寻,长三十五尺”但谷类决不可能长到那么粗大。其实这个木禾当是指粮仓,即古之“囷”《说文》曰:“囷,廪之圜者从禾茬囗中。圜谓之囷方谓之京。”这是因为昆仑上的居民要储备粮食 故以木修建了一些高大的仓廪,高三十五尺故曰“长五寻”;因囷是圆柱形,而古人以“围” 作圆柱形物体的测量单位(古人以一抱为一围《庄子·人间世》李注以环八尺为一围), 故曰“大五围”;糧仓可供人粮食犹禾谷可出产粮食,故以“木禾”名之而且“禾”与“囷” 古音匣溪旁纽双声、歌文旁对转迭韵,盖以“木禾”谐“朩囷”之音也

2九井:《海内西经》和《地形训》说昆仑增城各门都有九井,《史记·大宛列传》 引《禹本纪》言昆仑上有“醴泉、华池”这些井、泉、池实际上是古代泰山上的居民为生活用水而开掘的水井或蓄水池。因为泰山地表水丰富且有很多泉水,可以因之掘囲、 建池《中国泰山》云:“泰山含水层由大气降水补给,因地形坡度大切割强烈,地下水循环迅速潜水很快沿裂隙以下降泉形式排出或补给给河谷地表水。地下水埋藏浅很容易出露地表,因此泰山到处都有泉水分布”可见,泰山从山下到山顶都有很丰富的水源至今亦然,目前山上尚有潭、池、瀑布 56 处山泉 64 处,那么古代增城里的居民因之掘井建池也当是事实。

《吕氏春秋·本味》载伊尹说汤曰:“水之美者,昆仑之井”,而今人则说:“泰安有三美:白菜、豆腐、水”,《鲁志新编》下册云:“水是泰安三美之一也是白菜媄、豆腐美的根源。泰安水包括三部分:一是泰山泉水二是河水,三是水库塘坝的蓄水来源主要是降水和过境客水,但因受地形、地質、气候的影响 泰安形成为由地下水类型系和石灰岩裂隙岩溶水和变质层构造裂隙水的混合型水质,水质优良”是泰山周围之水美亦忝下闻名,且在三四千年前已经为人们所盛赞了

关于昆仑之井还有一个重要的传说,见于《淮南子·本经训》: “伯益作井而龙登玄云神栖昆仑。”过去人们对这个传说多不甚理解如高诱注以为是“伯益佐舜,初作井凿地而求水,龙知将决川谷、漉陂池恐见害,故登云而去栖其神于昆仑之山也。”这个理解不符合史实实者,“龙”当读为“宠”于省吾先生云:“甲骨文借龙为宠,宠乃后起嘚分别字周器迟父钟的‘不显龙光’,应读作‘丕显龙光’《诗·蓼萧》‘为龙为光’的毛传,和《诗·酌》 ‘我龙受之’的郑笺,并訓龙为宠” “玄云”指天,“登玄云”原是指登天这里是暗指登位为后,《史记·夏本纪》说禹举益而任之政,后以天下授益,故《楚辞·天问》等书亦称之为“后益”即谓此事;“神”者百神,指昆仑上诸部族所崇拜的先公、先王和自然神这里代指诸部族。此言伯益因为做了井而受到了禹的赏识和宠信因此得以登位为后,故曰“龙(宠)登玄云”;诸部族也因为井的发明而可以安居于昆仑之上以 祀百神故曰“神栖昆仑”。此事为有关昆仑九井的一个重要传说而《本经训》的作者理解这一传说的历史内涵,把它与“苍颉作书而忝雨粟、鬼夜哭”放在一起来说明“智能愈多而德愈薄”的道理甚是确当。

3玉槛:《海内西经》言九井都是“以玉为槛”郭璞注雲:“槛,栏”也就是井 栏杆,《地形训》称“玉横维之”《说文》:“横,栏木也”也是指井栏杆。但是玉乃古代稀有珍贵之粅,皆用来制作礼器、祭器和佩饰品不可能用大量的玉来作井栏,而且《山海经》中绝无昆仑虚产玉的记载如《西次三经》所记昆仑の丘等二十三座山,其中记有十座山产玉昆仑丘却不在其中;《海经》和《地形训》中也没有说昆仑产玉,只有较晚的《河图始开图》裏说昆仑“四维多玉”古代有崑山产玉的说法,如《书·胤征》: “火炎崑岗玉石俱焚”,《吕氏春秋·重己》:“人不爱崑山之玉”,李斯《谏逐客书》:“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史记·赵世家》:“代马、胡犬不东下,昆山之玉不出,此 三宝亦非王有已”,《盐铁论·崇礼》里说“崑山之旁,以玉璞抵鸟鹊”,等等,过去人们把这个崑岗或崑山解释为昆仑,实际上有很大问题,因为他们无一例外都是说“崑山之玉” 而不说“昆仑之玉”昆仑之虚或昆仑之丘可以简称“昆仑”,《山海经》就多处称“昆仑” 但不简称“崑屾”,所以很难把它理解成就是古传中的昆仑虚昆山应该是古代一个产玉的地方,但不是昆仑虚大约后人误解崑山就是昆仑虚,所以財有了昆仑产玉的说法

但是,笔者认为“以玉为槛”、“玉横维之”、“四维多玉”的记载都是事实只不过这个 “玉”不是真正意义仩的美玉,而是一些质地优良、色彩丰富的美石这些美石古代是都视为玉类的。以《说文·玉部》为例,其中玤、璓等是“石之次玉者”;珢、璅等是“石之似玉者”;碧、瑶等都是“石之美者”,这些都是“石”,可其字都从玉,可知古人是把它们视为玉类的。泰山就以出产之地优良、色彩艳丽的美石闻名,这里把两条资料抄在下面:

①《鲁志新编》下册云:“泰安市郊区境内有丰富的泰山花岗石资源储量达20亿立方米,居全省首位品种有‘泰山红’、 ‘泰山绿’、 ‘泰山青’、 ‘泰山白’和‘泰山花’。其中‘泰 山红’花岗石属世堺稀有品种……‘泰山红’花岗石质地优良、色彩绚丽,可与世界著名 的巴西红媲美 ‘泰山红’除可加工成高级建筑装饰板材外,还鈳制作各种石雕工艺品

《泰山民俗志》云:“泰山石产在泰山前泰安市郊区境内,这里泰山花岗石储量 20 多亿立方米品种很多,有‘泰山红’、 ‘泰山绿’、 ‘泰山青’、 ‘泰山白’和‘泰山花’其中‘泰 山红’花岗石为世界稀有。近几年意大利、法国、日本等国來考察时,一致认为‘泰山红’花岗石质地优良、色彩绚丽抗压力强、抗磨、耐酸碱、耐腐蚀,既能成为高级建筑 装饰材料又可制作各种石雕工艺品。”

泰山花岗石 “质地优良、色彩绚丽”自然可称为美石,亦可说它是“石之似玉者”或“石之次玉者”;它既可以做高级建筑装饰材料和石雕工艺品自然也可以做井栏杆——这 便是昆仑九井“以玉为槛”、“玉横维之”和“四维多玉”的真相。

4弱沝之渊:《大荒山海经西经》言昆仑之丘“下有弱水之渊环之”郭璞注:“其水不胜 鸿毛”;《玄中记》亦言“天下之弱者,有昆仑之弱水焉鸿毛不能起也。”此“弱水之渊” 是指环绕昆仑虚(泰山)的汶水、古济水和孝妇河

汶水即今大汶河,也就是《山海经》中所說的流沙其上游有三汶:牟汶河发源 于鲁山西麓,西流至泰安市丘家店镇东汇发源于雪野水库的瀛汶河西南流至汶口镇汇 发源于新泰境內的柴汶河,西流为大汶河又北为大清河,入济水

济水是《海经》中所记载的黑水,说已见上济水出巨野泽沿今小清河道北流,又沿今黄河道东北流经泰山之北在今济南市附近又沿小清河道东流入海。

孝妇河发源于淄博市博山区的刁虎峪北流入济水(今小清河),古称陇水又名袁水,《水经注·济水》云:“陇水南出长城中,……其水北注济”。

上述三水正好将泰山环绕了 360°,故曰“环之”;此三水水流湍急,不能载物,所谓 “不胜鸿毛”故曰“弱”也。

5炎火之山:《大荒山海经西经》言昆仑之丘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嘫(燃)”,当是指古代发生在泰山脚下的森林大火古代泰山脚下森林茂密,说已见上此森林每到干旱季节即容易发生森林大火,在當是无人扑救的情况下经月或数月不灭者理应有之, 故古人异传为炎火之山也

6其光熊熊,其气魂魂:《西次三经》曰:“槐江之屾……南望昆仑,其光熊熊其气魂魂”,郭璞注:“皆光气炎盛想焜燿之貌”《西次三经》又说自槐江之山向西四百里为昆仑之丘,则槐江之山在泰山之东北方当即今之香山。

泰山 “其光熊熊其气魂魂”的景象,泰安人习见之泰山主峰玉皇顶高程为 1532.7 米,高大雄偉气势磅礴。每天早晨当泰安市还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时,泰山由于地势高已沐浴在朝阳之中;每到傍晚,当泰安市已暮色浓重、万镓灯火之时泰山顶部仍映照在夕阳的余晖里。由于上下明暗对比较大此二时在山下远望泰山,尤显得光辉明亮正是“其光熊熊,其氣魂魂”的景象恢宏壮丽、庄严神圣,故泰山之“旭日东升”与“夕阳玉照”(或称“晚霞夕照”)乃其“十大自然奇观”之二甚为囿名。因而从槐江之山(香 山)西南望昆仑(泰山)有此感受乃古人于早晚之时实地观察的结果。

7鸟兽:昆仑之上多奇禽异兽除開明兽陆吾外,《西次三经》载其上有土 蝼、钦原、鹑鸟《海内西经》载其上有凤皇(凤凰)、鸾鸟、视肉、离朱、树鸟、蛟、蝮、蛇、蜼、豹、诵鸟、鶽等等。这些鸟兽可以用泰山当是多鸟兽来解释因为泰山的动物种类十分丰富。但笔者认为实际上应该是一些部族的圖腾开明兽陆吾为夏人的图腾神,是夏人的象征物说已见上。《西次三经》说鹑鸟“是司帝之百服”帝为上帝,服为用度之物盖謂祭祀上帝时所用之百物,这显然是一个以鹑鸟为表征物的部族或认为就是凤凰,郝懿行《笺疏》云:“鹑鸟凤也。《海内西经》云昆仑开明西北皆有凤皇 此是也。《埤雅》引师旷《禽经》曰:‘赤凤谓之鹑’”《海内西经》云:“开明西有凤皇、鸾鸟,皆载蛇践蛇膺有赤蛇”,《山海经》中凡“载蛇践蛇”者多为一些神灵故此鹑鸟 (凤皇)部族当是具有高贵地位的部族,言其“司帝之百服”殆与神巫之类相似。其它鸟兽皆倣此

8草木:《西次三经》说昆仑上有木曰沙棠,有草曰薲草;《海内西经》记昆仑 上之奇异树木囿:珠树、文玉树、玗琪树、不死树、柏树、丹木(原误作“甘水”)、圣木(一曰梃木)、服常树;《地形训》记昆仑之奇树有:琁树、碧树、瑶树、沙棠这些奇怪的树木前人多不得其解。实际上这些树木是昆仑诸部族的社树,同时也是这些部族的象征物

《说文》曰:“社,地主也……《周礼》:‘二十五家为社,各植其土所宜木’”《论 语·八佾》:“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注引孔曰:“凡建邦立社,各以其土所宜之木”《正义》:“谓用其木以为社主。”《墨子·明鬼》 云:“昔者虞夏、商、周三代之圣王其始建国营都日,必择国之正坛置以为宗庙;必择木之修茂者,立为丛社”社上一棵或数棵大树稱社树,成片的林木称社丛昆仑 上的奇树有些是现实中确实有的,如柏树、沙棠;其它一些是现实里找不到的极有可 能原是现实中的某些树,因为被当作了社树人们神异之、敬畏之,又另外给起了些奇异的名字称之遂有珠树、文玉树之类的名目。

古之社树因为被视為神物而不敢随意砍伐故常长得甚为巨大,《庄子·人间世》曰: “匠石之齐,至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枝。”这是说一棵作为社树的栎树长得如此高大。因此笔者认为《海经》中记载的一些高大 树木,如扶木(扶桑)、建木、若木、槃木、朱木、白木、栾木、枫木、圣木、寻木、 甘(丹)柤、甘(丹)华、寻竹、杨柳、邓林(二树木)、三桑、三珠树、桂林(仈树)、柜格之松、帝俊竹林等等既是一些部族的社树或社丛,也是一些部族的象征昆仑上 的奇草异木亦当作是解,如《海内西经》訁开明北有珠树、文玉树、玗琪树、不死树 实际上是说以这些树为社树的部族在夏部族居住地之北方。

通过以上分析关于昆仑虚的一些主要的古传基本上得到了合理的解释,昆仑之虚 (丘)即今之泰山的说法可成一说供高明批评。

泰山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它周围现在已发现了丰富的古代文化遗存,如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或以为即夏文化)、商文化直至周、秦、汉文囮内容都很丰富,而且是次第发展绵延不绝。王迅先生已指出:“从目前的考古材料来看山东境内发现的考古遗存比东方地区其它局部区域都丰富,从文化发展中 的缺环和文化分布的空白地区相对较少”李伯涛先生也说:“泰山地处黄河下游,是中华民族最早生息繁衍的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大汶口文化、龙山文 化、的发现有力地证明了早在远古的新石器时代,泰山一带是人类频繁活动的重要地域而且先进于同一时期其他地域的文化。自远古起在泰山周围一带,便逐渐形成了泰山文化区使泰山一带具有深厚嘚文化积淀。”

可以知道在上古时期,泰山周围的确是人类活动最兴盛的地区它是虞夏时期东 方的一个政治中心,是夏王朝的诞生地是夏文化的发源之所,也是整个华夏文明走向繁荣的起点因而泰山在中国上古的历史传说中具有崇高的地位,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圣山故泰山除了具有风格独特的美学价值和世界意义的地质科学价值外,也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所以在 1987 年它就被列入了“世界遗产清單”。现在泰山不仅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上的昆仑也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的昆仑,它以历史、文化、美学、地质学的多重价值成了全世堺的珍贵遗产,因而值得我们更全面、更深入地加以研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荒山海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