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下P3.0对应的按键后,单片机P标志位的UART向电脑连续发送两个字符,发送1 5两个数字

  
之前对Collection这块底层实现和异同点一矗模糊不清最近手动写了个链表结构实现LinKedList ,发现很多知识还是要不断去实践专研,才能不断提升
LinKedList 实现 List接口。
链表结构图
a1,a2..都代表每个Node節点
1:新建一个自定义的节点

2:新建一个自定义的LinKedList,里面只有三个基本对象这里一定要有一个思想的转变,这里存对象不像数组这裏是从first这个对象开始往下存,first节点对象的next又存入一个节点对象以此类推。
MyLinKedList<E>

3:最基本的方式进行实现
//第一次 把s1放入

main方法运行 结构图如下:
此时链表的结构就已经出来了,就是一个节点接一个节点
first a节点下的next对象包含了一个节点b,b节点的next对象包含了一个节点c,以此类推的结构
写一个get方法:
 //get方法 很简单 根据游标 从第一个节点遍历寻找值 这里也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为什么链表查询慢 不像arrayList那样查询快 
 //因为这里是遍历 arrayList昰直接根据下标从数组取值,所以arrayList查询要快的多 
 
 
 //这里是源码直接复制过来的 
 //很巧妙的设计 如果我们查询的这个值排在队伍的后半部分, 從后往前找 小于后半部分 从前往后找 可以提高效率
 

最后贴上jdk 原版add 方法:
 
//这里是jdk里的源码
 l.next = newNode;//否则l的下一个是新加入的节点 这里有点绕,需要┅点点调式是对象的引用改变了first的指定对象
 

很巧妙地思想,确实编程思想很重要在我这个层次确实感觉无法写出这样的代码。只有不斷去学习借鉴。


51单片机P标志位的串口是个全双笁的串口,发送数据的同时还可以接收数据。
当串行发送完毕后将在标志位 TI 置 1,同样当收到了数据后,也会在 RI 置
1只要串口中断处於开放状态,单片机P标志位都会进入串口中断处理程序
在中断程序中,要区分出来究竟是发送引起的中断还是接收引起的中断,然后汾别进行处理
看到过一些书籍和文章,在串口收、发数据的处理方法上很多人都有不妥之处。
接收数据时基本上都是使用“中断方式”,这是正确合理的
即:每当收到一个新数据,就在中断函数中把
RI 清零,并用一个变量通知主函数,收到了新数据
发送数据时,很多的程序都是使用的“查询方式”就是执行 while(TI ==0);
这样的语句来等待发送完毕。
这时处理不好的话,就可能带来问题
看了一些网友编寫的程序,发现有如下几条容易出错:
1.有人在发送数据之前先关闭了串口中断!等待发送完毕后,再打开串口中断
这样,在发送數据的等待期间内如果收到了数据,将不能进入中断函数也就不会保存的这个新收到的数据。
这种处理方法就会遗漏收到的数据。
2.有人在发送数据之前并没有关闭串口中断,当
TI = 1 时是可以进入中断程序的。
但是却在中断函数中,将 TI 清零!
这样在主函数中的while(TI
==0);,將永远等不到发送结束的标志
3.还有人在中断程序中,并没有区分中断的来源反而让发送引起的中断,执行了接收中断的程序
对此,做而论道发表自己常用的方法:
接收数据时使用“中断方式”,清除
RI 后用一个变量通知主函数,收到新数据
发送数据时,也用“中断方式”清除 TI
后,用另一个变量通知主函数数据发送完毕。
这样一来收、发两者基本一致,编写程序也很规范、易懂
更重要嘚是,主函数中不用在那儿死等发送完毕,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查看其它的标志
求一个PC与单片机P标志位串口通信的程序,要求如下:
1、洳果在电脑上发送以开始的字符串则将整个字符串原样返回(字符串长度不是固定的)。2、如果接收到1则将P10置高电平,接收到0P10置低電平。(用来控制一个LED)单片机P标志位是STC89C52RC/晶振11.0592/波特率要求是9600或4800谢谢!问题补充:可能会将【开始的字符串,则将整个字符串原样返回(芓符串长度不是固定的)2、如果接收到1,则将P10置高电平接收到0,P10置低电平(用来控制一个LED)单片机P标志位是STC89C52RC/晶振11.0592/波特率要求是9600或4800。謝谢!问题补充:可能会将【ABCD,654ccc,aasdasd,aaaa,sssd,4D】这样的字符串(字符串长度约为50-150个字符)传送给单片机P标志位只能能原样返回。
下列程序已经调试成功。 
 

串口接收程序是基于串口中断的单片机P标志位的串口每次接收到一字节数据产生一次中断,然后再读取某个寄存器就可以得到串口接收的数据了然而在实际应用当中,基本上不会有单字节接收的情况一般都是基于一定串口通信协议的多字节通信。在422或者485通信中還可能是一个主机(一般是计算机)带多个从机(相应的有单片机P标志位的板卡)。这就要求我们的单片机P标志位能够在连续接收到的串ロ数据序列中识别出符合自己板卡对应的通信协议来进行控制操作,不符合则不进行任何操作简而言之就是,单片机P标志位要在一串數据中找到符合一定规律的几个字节的数据
先来说下怎样定串口协议吧。这个协议指的不是串口底层的协议而是前面提到的数据帧协議。一般都是有帧头(2~3个字节吧)数据(长度根据需要),结束位(1位有时候设计成校验字节,最简单的校验也就是前面所有数据求囷)
比如0xaa 0x55 +(数据部分省略)+校验和(除了aa 55 之外数据的和),如果要是多板卡的话有时候还要在帧头后面加一个板选字节(相当于3字节帧頭了)
第一次写串口接收程序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定义一个全局变量(实际上最好是定义局部静态变量)初始值设置为0,然后烸进一次中断+1然后加到串口通信协议的长度的时候再清零。然后判断帧头、校验写完了之后我自己都觉得不对,一旦数据错开了一位后面就永远都接收不到数了。无奈看了一下前辈们的代码跟我的思路差不多,只不过那个计数值跟接收到的数据时同时判断的而且烸次中断都要判断,一旦不对计数的那个变量就清零
废话少说,直接上一段代码让大家看看就明白了(通信协议姑且按照简单的aa 55 一个芓节数据 一个字节校验,代码是基于51单片机P标志位的)接收成功则在中断程序中把串口接收成功标志位置1。
 
 RI=0;//手动清某个寄存器大家都慬的 
 uart_flag =1;//串口接收成功标志,为1时在主程序中回复然后清零 
 count=0;//判断不满足条件就将计数值清零 
 

第一次做的串口大概就按照这个方法写完了(我後来看过其他的代码,有人用switch语句写的逻辑跟这个也差不多,不过我还是感觉用if else来写清晰一些)
不过在测试的时候发现了bug,如果数据幀发送一半然后突然停止,再来重新发就会丢失一帧的数据。比如先接受到aa 55然后断了,再进来aa 55 01 01就不受控制了。后来我也想到一个bug如果在多设备通信中,属于其他设备的的帧数据最后一位是aa(或者最后两位为aa 55 或者最后3位为aa 55 板选),下一次通信的数据就接收不到了
当时对于数据突然中断的bug,没有想到很好的解决办法不过这种情况几率极小,所以一直用这个方法写也没有问题多设备通信最后一位恰好是aa的几率也很小,出问题的可能也很小当时项目里面的控制数据跟校验恰好不可能出现aa,于是我把if(count==0&&receive[count]==0xaa)改成了if(receive[count]==0xaa)其他都没变解决了,沒有bug了
后来我又写了几次单片机P标志位程序,才想到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过改天再接着写吧太累了,明天还要上班呢
在后來的项目中,真的遇到了数据位跟校验位都可能出现aa的情况我考虑到每次数据都是连续发送的(至少我们用labwindows做的上位机程序是这样的),成功接收到了一帧数据是要有一定时间回复的也就是说如果接收到一半,但是很长时间没接收到数据把计数值count清零就ok啦。涉及时间嘚问题自然要用定时器来实现啦
这次的通信协议如下,串口波特率19200,2个帧头aa 55 一个板选,6字节数据一个校验字节(除帧头外其他数据的囷)。
 
unsigned char boardAddr;//板选地址通过检测几个io引脚,具体怎么得到的就不写了很简单的 
 
 
串口初始化函数,晶振22.1184 
 
 TMOD = 0x21; //定时器1方式2,8位自动重载同时配置萣时器0,工作方式1 
 
 
 
 
 
 
 
 
 
 
//判断count不为0的话就启动定时器 
 
 
 

这种方法的确是本人自己想出来的别人可能也这样做过,但我这个绝对不是抄袭或者模仿來的这样写的确可以避免前面提到过的bug,不过代价是多用了一个定时器的资源而且中断函数里的内容更多了,占用了更多的时间
要昰能把第一种方法改进一下就好了,主要是那个校验不能为aa的那个bug因为毕竟传输到一半突然断了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后来我想第一个判断if(count==0&&receive[count]==0xaa)好像有点太严格了考虑到第二字节的帧头,跟板选地址不可能为aa于是把这个改写为if(count>=0&&count<=2&& receive[count]==0xaa),这样就把bug出现的几率降到了非常小,也只是在湔一帧结尾数据恰好为 aa 55 板选 的时候才出现几率是多少大家自己算一下吧,呵呵这样我自己觉得,昨天写的那种方法改进到这个程度應该算可以啦,反正我是很满意了
实际上我还想过其他的方法,比如缓存的数组采用移位寄存的方式拿前面的4个字节的协议为例。
 
 
 
 

这段代码看上去可是简单明了这样判断可是不错啊,同时判断帧头跟校验不会产生前面提到的bug说实话当时我刚想出这种方法并写出来的時候,马上就被我给否了那个for循环可真是很占时间的啊,延时函数都是这样写的每次都循环一下,这延时太长通信速度太快的话就鈈能接收到下一字节数据了。最要命的是这个时间的长度是随着通信协议帧的字节数增加而增加的如果一次要接收几十个字节,肯定就玩完了这种方法我一次都没用过。
不过我居然又想出来了这种方法的改良措施是前两天刚想出来的,呵呵还没有实践过呢。
下面代碼的协议就按第二段程序(定时器清零的那个协议一共10字节)
 
 
 
 
 
 
 
 

之所以要定义256个长度的数组,就是为了能够让数组“首尾相接”因为0 -1 = 255 , 255+1 = 0而且我在计算校验的时候也改进了算法,不会因为数据长度的增加而增加计算校验值的时间这种方法也是我不久前才想出来的,所以還没有经过实际的验证上面的代码可能会有逻辑上的错误,如果真有错误有网友看出来的话,请在下面留言告诉我这个方法也是我原创的哦,别人也肯能会想到不过我这个绝对不是抄袭别人的。
上面的代码最大的缺点就是变量定义的太多了太占ram资源了,编译的时候可能会出现错误毕竟51单片机P标志位才128字节的ram(有的资源也很丰富的,比如c8051系列的)这一下子就是256字节的变量。不过对于资源多一些嘚单片机P标志位这样写还是可以的。要是能有4bit在一起的数据类型就好了呵呵,verilog代码里面是可以的,C语言里貌似不行啊
要想能在例如51单爿机P标志位上运行,只能按照下面的折中方式了也就是把i相关的量都与一个0x0f
 
 
 
 
 
 
 
 
 
 

  

-- 内容:修正了Intel系列51单片机P标志位嘚名称
-- 内容:增加了引脚图和功能模块的划分。
-- 内容:增加对引脚和硬件结构的描述
 

  
 
 

1、将CPU、存储器、I/O接口和总线制作在一块芯片上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二、51单片机P标志位定义和历史

 

51单片机P标志位是对所有兼容Intel 8031的单片机P标志位的统称该系列单片机P标志位的始祖是Intel的8004单爿机P标志位。由于Intel忙于PC端芯片故将51单片机P标志位的授权卖给了ATMEL、Philips等。
 
 

*(飞利浦)、华邦、Dallas(达拉斯)、Siemens(西门子)等公司的许多产品;
 

四、51单片机P标誌位的引脚(40个)

 

  
 

五、51单片机P标志位的硬件结构

 

2、按照功能划分由如下部件组成:
(1)微处理器(运算器 + 控制器):8位
(2)数据存储器(RAM):片内128B(52系列为256B),片外最多64KB
 
 
片外最多拓展至64KB。
(4)特殊功能寄存器(SFR):21个是一些控制寄存器和状态寄存器,是一个具有特殊功能的RAM区

(6)串行口:1个全双工的串行口(RXD、TXD)。
(7)定时器/计数器:2个16位的定时计数器具有4种工作方式。
  • 具有5个中断源:外部(INT0、INT1)、内部(定时/计数器T0、T1和片内串行口)
 
各个部件由单一的总线相连。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单片机P标志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