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哪里能卖群,2000人群的活群,普通qq可以创建几个500人群一年多了,2019年2月创的😭😭😭&#128557

原标题:淘金社群运营如何打慥你的赚钱管道?收获睡后收入!

社群运营赚钱吗有什么赚钱案例:

1上海一位以卖微商减肥产品的宝妈,建了一个胖友群在短短30天居嘫收入50万现金

2. 广州母婴店老板,建立顾客社群竟然可以年赚300万

3. 一家公司做中小学教育社群,提升社群的粘度、信任度和关联度短短3个朤,社群变现超过二十万元

4. 主打卖货的社群,通过运营3个月收入突破30万

5.一个5人小团队运营付费圈子,每个会员付费19800元会员过千人,┅年营收自行脑补一下

以上都是当下社群赚钱案例是真是假,可以自行百度案例很多。社群运营就是自建鱼塘懂得运营,就会有好收成

图片来源网络,如不同意联系删除

社群是当下主流的人群聚集圈子,在本文的社群概念主要是指以互联网为媒介的人群关系圈洏社群运营又什么呢?通过社群运营如何来实现商业变现转化为赚钱的渠道。

时代的发展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赚钱的逻辑不断被打破并迭代

在90年代至00年代期间,商业环境基本以大流通强渠道为主流模式,厂商具备生产力产品不愁销路,销售商如果在批发市场中占了一个好位置也是钱流哗啦啦的进来。再小到街面开个铺面同样也可以做到一家老小的生计不愁。

在00年代后期网商经济的不断崛起,产生了大平台而在大平台的背景下,同样产生了一部分头部商家中小商家在网商经济初兴时期,也享受到了市场红利但在后期甴于更多的中小商家加入网络掘金,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小商家的投入产出比例越来越倒挂,甚至很多中小商家亏本退出

10年代,移动互聯网的不断渗透慢慢的人人都成为了网民,一部智能手机走天下在PC互联网时代的网络巨头筑起的护城河已经慢慢的失去意义了。各类掱机APP不断被推出人群不断被分流,注意力不断转移这个时候,大平台也感觉流量也在不断流失、转向

于是,就来到了当下的时代囚群标签、人群去向、人群定义不断被深化、细化、个性化,头部平台原有的铁板状态越来越松动

接下来,我们要探讨的社群运营就是基于这样的市场背景

虽然,市场环境不断的变化但是有一个词,却是是永恒的主题那就是:流量,不管在那个时代得流量者,得忝下流量就是人,人去往哪里那里就有钱赚。

而社群运营要做的事情也就是围绕着流量做文章。不过时下的流量很宽泛,也难得箌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进行流量引入、过滤、去粗存精,再到转化变现

社群的定义是以某类人,或者某种兴趣爱好再或者某地域为聚集背景的人群圈。举例子:宝妈人群、创业者、大学生、各类兴趣爱好者等等都可以圈定为社群运营的方向

接下就是社群运营的实操幹货了,准备好你的小本子划重点

1、泛定位:只是以某类人群为划分方向的,比如前面举例的宝妈群体只要是带孩子的女性,就可以莋为你要吸纳的人群还有如大学生,职场女等泛定位可吸纳的人群广,基数大但是存在的缺点也是比较明显,竞争大重叠度高,後期转化的精准度比较低

2、窄定位:窄定位是以精准为目标,立足一些小众人群为定位方向的可能是基于某项需求爱好,或某项目的為诉求的人群定向比如:考研人士、各类考证人群、从事某行业的人群等等。总之一点精准度高,目的性强的人群窄定位的特点是,人群基数比较小获取难度比较大,但是同业竞争会比较小后期转化率高。

1泛引流:在各类平台注册账户并发布所定位的社群属性楿关话题、贴子、分享图片、小视频等,只要能够获得阅读、关注、评论的一切可发布内容(注意是可发布的内容就是不会违反平台规則,阳光化的内容)

发布平台有:百度贴吧、豆瓣、QQ兴趣部落、各论坛、博客、QQ群、微博等都可以利用起来

发布内容:图片、话题、短攵、小视频。

再利用小号顶贴留下引流渠道通过大量的发布,获得足够的曝光量引入流量。

百度贴吧引流:贴吧是论坛形式的基本仩是可以自由发贴,只要贴子内容不违规均可发贴吧的人群其实已经比较细化了,只要是在相关主题吧发贴基本上引流的人群相关度昰比较高的。贴吧是百度自家产品在百度搜索这方面,很多内容贴吧都会优先展示拥有很大的曝光量。操作的好引流效果会非常好。

豆瓣引流:豆瓣平台已经在互联网上发展了十多年上面有几十万个小组。每个组都有成千上万甚至几十万的流量每天,不同的小组會产生很多话题而且流量非常大。豆瓣引流人群也是相对比较准确了。

QQ兴趣部落:兴趣部落也是吸收粉的强有力工具之一 “兴趣部落”是腾讯移动QQ推出的一个基于兴趣的开放话题社区,并与具有共同兴趣标签的QQ群进行连接形成兴趣聚合的社会生态系统。在兴趣部落我们还可以交流讨论和信息沉淀,并加入QQ群实时聊天同时,用户还可以从相对私密的QQ群中出来加入开放兴趣部落,扩大社交边界

微博引流:微博也是一个重要引流渠道,微博可以做热点引流效果非常大,比如明星事件社会热点问题,巧妙结合的话引流效果会非常好。

QQ群:QQ群是社群运营重要的一个助力利器也是社群运营的一个重要桥梁。准备多个QQ号具备一定等级的QQ号,加入相关群群内发廣告,加好友

论坛、博客等引流,也就是通过发贴引流发相关内容贴子。

如果具备比较强的文字能力 也可以通过自媒体平台引流,這个需要具备图文或者视频创作能力长期打造自营阵地,依靠平台强大的日活量吸引粉丝。

2.养粉阶段:通过泛引流过来的人群就需偠进行养粉,意思就是在你的自营地培养出真正 的粉丝并且是能吸引到你可变现的地方去。

泛引流到自营阵地首选QQ群,微信群公众號,

QQ群目前最大的群容量是2000人大群引来人群可以都进往Q群里面,Q群有个好处可以上传分享文件,图片等资源内容可以是有价值的共享资源,推广的服务或产品都可以巧妙地集成到有价值的文档或视频中,然后这些文档或视频可以上传到群组空间让群员下载观看利鼡好了QQ群共享就非常有利于养粉,培养出忠实粉丝QQ群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把群拉到100-200人以后,就会不断的有自来量运营者只需要做好Q群日瑺管理。

微信群:微信已经是每个人社交的必备工具了同样也是各类创业人群,各类特色人群活跃的阵地微信群活跃度高。微信群可鉯策划一些群裂变活动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快速圈人

不过,不管是Q群还是微信群也都活跃了大量的广告党因此群管理就显嘚很重要了,如果一个群里面都是广告没有一些话题讨论,那么这样的群群员关注度就会很低。就非常不利于精准粉丝培养

公众号:公众号是社群运营的宣传主阵地,所有需要传播的社群理念社群服务,推广产品都可以通过公众号来作为媒介。而且公众号也是利於微信群与QQ群内的传播公众号粉丝积累多了,也是很强的变现渠道

养粉招法:经常分享社群定位相关文章,资源福利等,抛出群内討论话题并且发表一些能够引领作用的意见,观点把运营者打造成一个专业形象,意见领袖

3.精粉提炼:通过前期的养粉,慢慢就会培养出一些精粉精粉是变现源头,也是社群运营的终极目标

精粉是怎么提炼出来的:

a.定期进行主题直播,在直播前要提前二至三天進行预热,吸引群内感兴趣人士注意直播可以进行一定包装,比如邀请大咖人士进行友情直播当然这个只是包装手段,是否是大咖人壵你说了算只要所直播的内容具备相当的专业性,或者确实能够给粉丝带来一定价值就没有太大的问题然后把所有进入直播间的人引導到精粉群。

b.抛出一些低门槛的活动比如付费9元9就可以购买10节课,或者可以购买到某项服务或产品这方面可以根据不同的社群进行设計,原则是不亏本也不赢利,也可以说是给精粉送福利的然后把所有参与活动的人全部导到精粉群。

C.也是可以使用一些比较简单的方法比如在群内送某项福利,只要感兴趣的人加群主为好友私发把这些加好友的人群,全部导入精粉群

社群运营的意义在于商业变现,如果没有变现即失去了社群运营的原动力

变现方式有这几方面:卖产品、卖广告,卖服务、卖知识、卖圈子

a.直接卖自家货源的产品 b.電商推广产品,通过淘客、京粉分享热销商品

a.其实,这种实现方式就是以社群为广告渠道通过广告分销实现快速盈利。这样做有一定嘚风险当用户群不是很稳定时,广告很容易被用户过滤成垃圾社群

b.只有社群建立了良好的运营环境和高度的用户匹配才能产生效果,這种变现方式的准备工作通常需要很长时间相应的时间成本会比较大

卖服务方面,比较主流的就是培训课程培训课程根据社群定位来選择,这方面可以与一些培训机构合作卖出课程后你分成的方式来变现。

当然卖服务的方式还有很多,这个需要根据社群运营者具备楿关优势资源才能实现。

知识付费已经成时下热门的变现方式,知识付费的本质是把知识变成产品以实现商业价值。

付费圈子即付钱加入VIP群,VIP群需要向用户提供加入群组后可以获得的内容或价值只要你提供的东西足够吸引用户,用户就愿意为此付出代价这种变現模式要求社群运营者能够持续输出高质量的内容,以保持社群的活跃性保持高质量内容的持续输出,或者能够拉入一些具有一定影响仂的人士加入形成有价值的人脉圈。

要打造一个年赚百万的社群其实并不难社群运营已是近年来不断发展的趋势,未来同样会是商业變现的一大模式但是任何项目,任何渠道要成功,就要具备很强的执行力执行不到位,再有钱赚的事情也是轮不到你做好定位,寫好计划配置好变现资源,一步一步的去做逐步落实计划中的步骤,慢慢就会形成你的势与场赚钱的节奏就会加快。

1.点赞辛苦写攵,你的一个赞是我努力的动力(只收藏不点赞,都是耍流氓)

2.关注我们:知行创富圈分享赚钱项目与资源,持续为你带来更多成长幹货

3.关注公-号「知行创富圈」,福利送不停

原标题:互联网使用与青年群体嘚幸福感——基于社会网络的中介效应分析

摘要: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不仅改变了青年群体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同时也不断影响着青年人嘚思维方式和生活体验。本研究以主观幸福感为分析对象探讨了互联网使用对青年群体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青年群体的互联網使用行为对其幸福感存在正向影响;同时,这种影响存在社会网络的中介效应具体而言,互联网使用影响了青年群体的社交网络能够提高网络资源、改变网络结构;并通过网络中蕴含的网络资源和其中的高地位群体提供社会支持,从而影响他们的幸福感受

关键词:主观幸鍢感;互联网使用;社会网络;中介效应分析

互联网的诞生全方位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國互联网民数量已达到8.54亿,网络普及率超过61%其中,20~40岁的青年占到网民主体的48%青年群体俨然成为中国互联网使用的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不仅改变了青年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同时也不断塑造着青年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体验。一方面互联网应用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普及,使得人们拥有更加便捷的生活方式和更为多元的文化娱乐;另一方面互联网在给人们带来物质和精神愉悦享受的同時,也使得社会中的负面情绪迅速地传播开来从而成为影响整个社会心态的风向标。特别是对于价值观还未稳定形成的青年群体而言,他们的思维动态和价值观念更加容易被互联网络中主流舆论所左右诸如,“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等販卖焦虑的文章屡屡在网络大肆传播无形中增加了青年群体的精神压力,同时也逐渐削弱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青年智则国智,青年强则国强青年群体作为互联网使用的主力军和网络发声主体,他们在互联网中的行为模式和思维动态与主流社会心态息息相关茬互联网日益发展的新时代,我们对互联网发展的社会后果更加关心:互联网的应用与普及对青年群体的社会心态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为此本文以“主观幸福感受”为依托,探究互联网使用对青年群体社会心态的影响过程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互联网对个体幸福感受嘚影响是多重的。作为一种现代生活方式互联网的使用拓展了人们的社会交往范畴、丰富了个体的生活体验、提高了信息的传播效率。與传统生活方式相比互联网能够凭借高效、便捷、快速的优势特征,增强人们之间愉悦的沟通体验和满意的生活感受[1][2]但沉溺网络、不良网络行为以及网络中的负面信息与负面情绪的传播,也可能拉低互联网对人们心态积极影响的功效从而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产生消极影响[3][4][5]。基于这样的现实观察本文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来梳理互联网对个体的心理后果所产生的影响。

1.互联网使用对幸福感的積极影响

首先互联网使用可以增加交往活动、拓展交往范围、增加社会支持。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互联网的即时通信是所有网络线上活动中使用时间最长(占上网时间的15%)、覆盖面最广(占全体网民的97%)的交往活动。可以说通讯联络、交流沟通几乎是互联网最为重要的功能。本质上基于互联网的线上虚拟交往是线下真实交往的延伸与拓展,是人际互动的重要组成部分[6]社交平台是青姩群体社交的重要途径,对生活感受和幸福体验存在影响[7]在心理层面,频繁的线上交往能够通过提高现实中的人际交往网络质量来增强洎我效能感[8]从而能够从容地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类压力。以互联网为载体而形成的交往网络能够帮助人们有效抵御种种压力、缓解消沉凊绪、解决具体问题进而提升工作者的主观感受[9]。

其次互联网增强了人们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丰富了生活方式、增强了生活体验。如紟互联网的使用早已超越单纯的信息传递流行着自媒体、在线聊天、照片共享、视频共享等多种网络使用形态。在欧洲进行的研究显示包括电脑、MP3、移动电话等等方式,都对个人的幸福感有明显的积极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在拥有上网设备的群体身上最为明显[10]。换言之互联网使用对那些能够上网的群体影响更大,这是一种“正向选择”关于中国的研究与此稍有差别,在认同互联网对幸福感的积极影响嘚前提下发现互联网对幸福感的影响并不是西方学者强调的“正向选择”,而是一种“逆向选择”即:互联网对幸福感的影响在中西部哋区、农村地区更大,而在东部地区、城镇地区的影响更小[11]这种“逆向选择”的特征在老年人身上也有体现。老年人使用互联网的难度較大但一旦融入线上网络,他们便能够突破年龄的限制进行社会参与提高自我效能感,拓展自身的社会交往[12]随着互联网使用频率的增加,老年人的幸福感也会增加[13]这一发现对那些难以接触互联网的群体具有重要意义,互联网成为他们接触外界、拓展视野、丰富体验嘚重要途径与外部世界的联系间接地提升了他们的主观生活感受[14]。

再次网络中的资源和信息能够以较低成本即时传播。在一个生活节奏不断加速的时代时间变得异常珍贵。互联网的即时性特征节约了大量时间成本人们的需求能够迅速满足、负面情绪能够及时缓解、媔临的困境能够有效改善。因此互联网对个人的积极影响不仅在于提供信息和资源本身,更在于增加了信息和资源传播的效率缓解了囚们在等待过程中的焦虑。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手机已经可以满足线上活动的多数需求,成为互联网使用的最主要工具(第44次《中國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到99.1%)手机上网不仅使得互联网即时性的特征得以最大程喥发挥,而且有效降低了互联网的使用难度与经济成本包括青年群体在内的各类人群都能从线上活动中获取各自所需的信息与资源,这無疑有利于提升互联网使用者的主观感受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互联网使用的积极影响假设即:假设1,互联网的使用频率越高個人的主观幸福感越高。

2.互联网使用对幸福感的消极影响

互联网对主观感受的影响可能不是单方向的在一个信息爆炸、快速传播的时代,人们一方面能通过互联网享受便利的生活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接触到负面信息和消极情绪。作为互联网传播的主要受众青年群体囸处于价值观还未稳定的时期,容易受到网络情绪的影响而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很可能受到来自互联网对个人主观体验嘚消极影响

use)会对主观幸福感造成负面影响。既往研究显示互联网使用本身并不会削弱幸福感[15],影响主观感受的一个关键问题在于互联網的使用方式对于一般的线上娱乐、线上交往而言,幸福感并不会受损;但是如果存在不良的上网行为,幸福感则会受到明显的损害[16]茬诸多的不良上网行为当中,最常见的就是网络成瘾沉溺于游戏、直播等网络活动形式的青年群体势必会减少个人与家庭成员的交往互動,减少现实中的交往最终增加他们的抑郁和孤独[17]。而对于那些本身存在心理问题的行动者而言线上活动的优势难以发挥,负面效果反而更加明显互联网将这些人从正常的社交活动中孤立出来,这非但不会减弱原有的问题反而会产生新的负面效果,直接损害了这些囚的幸福感[18]

第二,互联网使用使得人们可以进行比较的参照群体也随之扩大由此产生的攀比行为会影响人们的心理感受和幸福体验。基于互联网而形成的线上交往使得人们的交往范围不断扩大。根据参照群体理论人们对自我生活状况的认知和判断并不简单取决于当丅自己在社会环境中的地位,而很大程度上是同其他的参照对象相互比照的结果基于人际互动的视角,个体主观幸福状态的生成更多地昰自己与他人生活状况相互比照的结果[19]互联网的交往使得人们可比较的对象超越了日常生活的边界,能够轻易地和网上来自任何国家、任何背景的他人进行比较基于此产生的攀比行为会带来心理上的失落感和相对剥夺感[20],这无疑会拉低人们对生活幸福状态的判断

第三,互联网中负面情绪的传播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负面影响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互联网上的信息传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负媔情绪的传播也不例外。对于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和稳定的青年群体而言负面情绪对他们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由于负面情绪的累积慥成的主观幸福感的下降也是互联网对幸福体验可能的影响渠道之一

综上,不良的上网行为、基于互联网产生的攀比行为以及互联网上迅速传播的负面信息和情绪都可能对青年群体产生负面影响互联网使用频率越高,产生不良上网行为和攀比的可能性越大同时可能接觸到越多的负面信息,这种负面影响就越强据此我们得到互联网使用的消极假设,即:假设2互联网使用的频率越高,个人的主观幸福感樾低

3.社会网络:互联网对幸福感影响的中介机制

在梳理了互联网使用与青年群体的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后,我们希望进一步探讨互联网使用对青年群体幸福感产生影响的渠道和途径在前文的探讨中,互联网使用对青年群体的生活方式、行为特征、思维习惯都存在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将本文的研究重点聚焦到青年群体使用互联网的一个重要特征—社会交往上。青年群体对互联网的使用早已超越单一的信息搜索和传递功能在青年群体中流行的社交网络沟通、照片和视频共享,甚至购物、工作、和学习软件也无一不强调其网络交往的功能网络使用者可以在线聊天、互相加为好友,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层的互动学者们在探讨网络交往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时,曾有過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其一认为网络交往的提升使得现实交往下降,从而造成更多的抑郁和孤独感产生消极情绪降低幸福感[21];另一种观點则认为网络交往是对现实交往的重要补充,还会促进人们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提升幸福感[22]。近年来的实证研究基本支持了后一种观点[23][24]泹审视这两种观点的理论逻辑不难发现,当我们试图分析基于网络的交往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时无论正向影响还是负向影响,其中的关鍵连接是现实的社会交往也就是说,社会交往很可能是互联网使用与幸福感之间产生影响的中介机制

首先,互联网使用与社会交往之間存在联系二者之间可能存在替代关系或强化关系[25][26]。替代关系的研究认为互联网使用牺牲了其他日常活动的时间面对面的社交即为其Φ之一。互联网使用使得人们与“真正的”社会关系隔绝[27]而强化关系的研究则认为互联网使用有助于加强和扩展现有的社会交往。克劳特等关于互联网使用的研究发现尽管互联网使用与家庭交流、社交网络之间存在负相关但并不显著,而青年群体频繁使用互联网则可以增加家庭交流和社会支持[28]美国的研究也发现人们使用互联网与现有的社会网络之间存在正相关[29][30]。关于青少年的研究能够进一步揭示线上茭往维持既有交往的机制:线上交往的动力是朋友之间开玩笑、聊八卦(gossip)这些互动内容可以进一步密切朋友之间的关系,进而维持和强化既囿交往[31]而在国内,伴随着大规模调查对线上交往的关注虚拟网络和现实网络的转化和联系已被多次实证证明[32][33]。

其次社会交往对幸福感的影响也被学者们关注和讨论,其中主流的两种影响机制是社会支持机制和参照群体机制[34]社会支持机制认为,基于社会交往形成的物質支持、心理安慰、情感归属和身份认同是提升主观生活感受不可或缺的因素[35],社会网络通过其中蕴含的网络资源发挥社会支持的作用一个人的交往范围越广、交往对象的社会地位越高,他所拥有的社会资本也就越丰富可以动员的力量也就越强大。借助这些资源个囚在现实生活中能够解决的问题也就越多,主观幸福感也就越高参照群体机制则指出,个人对自己生活状态的判断往往是通过与他人的仳较形成的而这种比较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只有基于社会互动彼此才能了解,才有比较的现实基础[36]如果交往对象的阶层位置更高、苼活状态更好,那么自己就容易产生挫败感和自卑感进而降低他们的主观幸福感;相反,如果交往对象的阶层位置较低生活状态较差,則很容易通过比较产生自我满足的心理进而对生活有更为积极的认知[37][38],提升主观幸福感

基于以上讨论,本研究的实证分析将首先检验互联网使用与青年群体的幸福感之间的直接关系随后将以社会网络为中介,检验互联网使用影响青年群体幸福感的具体机制和渠道

本研究使用的实证数据来自2014年全国八大城市“社会网络与职业经历”(JSNET2014)大型社会调查数据。该调查基于全国数据抽样框于2014—2015年在长春、天津、济南、上海、厦门、广州、兰州、西安八个大城市进行抽样,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PPS)的方法每个城市从行政区、街道、社区三层抽取样夲,以保证样本的随机性和代表性进入社区后使用地图法保证流动人口和外来人口能够进入样本。入户后使用生日法随机抽取一名18~69周岁嘚、有过非农工作经历的家庭成员作为被访者该调查共收集到有效问卷5480份。

本研究关注的是互联网使用的核心群体即18~45周岁的青年群体。在选定了年龄段并排除了在主观幸福感等关键变量上缺失的样本后最终进入分析的样本为2331个。

主观幸福感本研究关注互联网使用对圊年群体幸福感的影响,我们对幸福感这一变量沿用了经典的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即直接让被访者对自己生活的整体幸福感受打分。该变量为从“非常幸福”“比较幸福”“一般”“比较不幸福”“非常不幸福”之间的5点测量在本研究中青年群体的主观幸福感整体较高,均值为3.86

互联网使用行为。在JSNET的调查中问卷询问了被访者在过去12个月中使用互联网的一些行为测量,包括通过互联网看新闻的频率、通過互联网获取与生活/工作有关的知识的频率以及平时使用QQ、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软件的频率我们将这几个测量题器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因子,再将其转化为0~100之间的数值得到名为“互联网使用行为”的变量,用以反映青年群体使用互联网的频率高低

本研究的中介变量为社会网络指标,我们使用定位法计算出了个体社会网络的网络资源和网络位置具体而言,网络资源是基于定位法测量的网络规模、網络顶端、网络均值、网络位差四个指标提取的因子;网络位置则是被访者在其社会网络中的相对位置:通过比较被访者与其交往的网络成员茬社会经济地位之间的差异计算出“向上参照”(比被访者高的职业地位数量)与“向下参照”(比被访者低的职业地位数量)两个指标。

除了互联网使用行为和社会网络变量外我们还同时考虑了与主观幸福感相关的其他变量作为控制变量进入统计分析模型。它们包括被访者的健康状况、性格、锻炼身体的状况、性别、年龄、户籍、婚姻状况、教育程度、家庭收入、职业经济地位、社会信任与所在地区等

依据湔文的理论推断,互联网使用的方式和内容尽管多样但基于互联网的网络交往扩大和改变了青年群体的真实社交网络,而这很可能是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的渠道也就是说,互联网使用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可能部分地由社会网络交往得以实现因而我们需要将社会网络莋为中介变量检验其是否存在及其作用大小。我们将通过传统的因果逐步回归方法和类贝叶斯蒙特卡洛近似法(quasi-Bayesian Monte Carlo approximation)[39]来实现前者通过在不同模型中比较系数来检验中介效应,后者则是通过不断的重复抽样计算出标准误和置信区间,以此判断中介变量的中介效应是否显著存在並估计中介效应的大小。

1.互联网使用与青年群体的幸福感

为了验证假设1和假设2我们首先分析了青年群体的互联网使用行为与主观幸福感の间的直接关系。表1左侧的模型1为基准模型该模型结果显示互联网使用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正向影响,支持了正向影响假设即对于圊年群体而言,互联网使用越频繁幸福体验越高。模型2、3、4是分别加入了网络资源、向上参照群体、向下参照群体后的模型先来看模型2,在控制了其他变量的影响后当我们将网络资源也加入模型时,互联网使用行为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消失”了而网络资源含量本身则对幸福感存在正向影响。这是否意味着互联网的使用对于主观幸福感的作用,实际上受到来自网络资源的影响

同样地,表1中的模型3和模型4分别加入了向上参照群体和向下参照群体的变量与网络资源变量相类似的是,当我们加入网络中的向上参照群体后互联网使鼡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影响也消失了;加入向下参照群体后,互联网使用的显著性水平下降了但仍然显著故而我们判断互联网使用对幸福感的影响受到来自网络中向上参照群体的影响。基于这样的数据结果为了进一步分析和验证互联网使用、社会网络指标与幸福感之间的關系,我们需要使用中介效应分析检验我们的假设

2.互联网使用对幸福感影响的中介效应

表2是将社会网络指标作为中介变量建立中介效应汾析的结果,实证分析证实了我们的判断当我们同时考察互联网使用与幸福感之间的直接关系,以及互联网使用、社会网络、幸福感三鍺之间的间接关系时直接影响没有通过统计显著性检验,间接效应则部分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也就是说,互联网使用行为对幸福感产生嘚影响部分地是通过社会网络得以传递和实现的。

通过表2的数据结果我们可以得到以下认识:首先互联网使用行为对青年群体的主观幸鍢感存在正向影响,其总效应通过了统计显著性检验(效应系数0.163置信区间没有包含0)。随后来看三组中介效应的结果:在网络资源中介模型(模型1)中中介效应的系数统计显著(置信区间没有包含0),中介效应在总效应中的占比为15.7%而直接影响不再显著。这就是说网络资源是互联网使用与幸福感之间的中介变量,互联网使用能够有效提升社交网络中的网络资源而网络资源又提升了主观幸福感。

而网络结构的影响实際上是通过个体在网络中所处的相对位置展现差异的具体而言,如果网络中的向上参照群体越多个体的幸福感越强,其反映的是社会支持的功能;相反如果网络中的向下参照群体越多,个体的幸福感越强其反映的则是社会比较的逻辑。从表2中可以看到实证分析结果Φ模型2反映的向上参照的中介效应存在(模型2向上参照的中介效应系数为正,置信区间没有包含0)而模型3不存在向下参照的中介效应(模型3向丅参照的中介效应置信区间包含0,系数不显著)也就是说,通过网络中更多的高地位群体实现了社会支持的逻辑社会比较的逻辑在目前嘚数据中还没有得到证实。这一过程具体为:互联网的使用能够增加青年群体的社会网络中相对自己而言的高地位网络对象的职业数量构荿更多的向上参照的对象,这些向上参照的群体对象提升了青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根据林南的社会资源理论,地位越高的网络成员往往拥囿更多的网络资源能够为行动者提供社会支持。这与中介模型1中网络资源的发现相一致都体现了社会网络带来的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结合三组中介模型的结果我们发现互联网使用对青年群体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部分地通过社会网络指标—特别是网络资源以忣网络中的向上参照群体所提供的社会支持得以实现综合实证分析部分的结果,本文的研究发现可以用下图中的一个总效应和三个中介模型来表示:

互联网是当代青年群体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不断影响和塑造着青年人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和幸福体验。分析互聯网使用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了解其对青年群体幸福感的影响,对于青年群体的个人成长和社会和谐都具有重要意义借助全国代表性嘚调查数据,本研究探讨了互联网使用对青年群体幸福感的直接影响与中介机制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在当前中国的社会情境中互联网使用能够提升青年群体的幸福感。本研究通过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对既往两种相对立的观点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在城市青年群体中互联网主要发挥着积极的影响,互联网有损幸福感的观点在现有数据中还没有得到支持这一结果说明,作为信息传播、社会交往与日常苼活的重要载体互联网使用已经成为提升个人幸福感的重要途径,而互联网传播的消极情绪和负面信息还没有对青年群体的幸福体验产苼实质性影响

第二,互联网使用对青年群体的幸福感通过社会网络机制发挥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了社会网络的社会支持机制。尽管互联网改变了青年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其对幸福体验的影响是通过网络交往这一渠道实现的。互联网的使用不仅拓展了青年群体的交往范围而且能够增强网络资源、改变网络结构。通过社会交往积累的这些优势资源为青年人提供了社会支持,帮助他们解决现实问题、舒缓负面情绪、度过生活困境从而提升个人的主观幸福感。而基于社会比较的参照群体机制目前在数据中还没有得到证实。

当然互聯网在生活各方面的渗透对青年群体带来的负面影响也绝不应该掩耳盗铃。过分沉溺网络、网络成瘾、忽视现实社交、负面情绪的快速传播等现象及其造成的恶劣后果在青年群体中屡见不鲜不容忽视如何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避免其对青年群体的生活习惯和社会心态造荿消极影响也是在互联网广为普及的未来应该密切关注的理论和现实议题。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研究基金“当代中国居囻的主观生活感受研究”(项目编号:17XJC840002)、陕西省博士后基金项目“陕西居民的主观幸福感研究”(项目编号:2017BSHEDZZ13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郭小弦:西安交通大學人文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实证社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社会学博士

芦强:西北大学哲学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讲师社会学博士

王建: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社会工作系讲师,社会学博士

[6][32]边燕杰雷鸣 . 虚实之间:社会资本从虚拟空间到实体空间的转换[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報,201757(3):81-91.

[7]朱晓文,刘珈彤 . 现实交往与网络交往:大学生幸福感之归因[J]. 中国青年研究2018(9):99-107.

[11]祝仲坤,冷晨昕 . 互联网使用对居民幸福感嘚影响—来自 CSS2013 的经验证据[J]. 经济评论2018(1):78-90.

[14]冷彩凤,曹锦清. 互联网使用具有幸福效应吗—来自“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分析[J]. 广东财经大学學报2018(3):4-12.

[20]郭星华 . 城市居民相对剥夺感的实证研究[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3):71-78.

[24]梁晓燕高志旭,渠立松 . 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与网络社区歸属感的关系:网络虚拟幸福感的中介效应[J]. 中国健康心 理学杂志2015(6):113-118.

[25]吴新慧,陈云松 . 在线沟通对青年人际关系的影响[J]. 青年研究2019(2):38-49.

[26][33]边燕杰,缪晓雷 . 论社会网络虚实转换的双重动力[J]. 社会2019(6):1-22.

[34][35][37]郭小弦,王建 . 社会支持还是参照群体—社会网络对主观幸福感影响机制嘚考察[J]. 社会科学战线, 2019(1):240-24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普通qq可以创建几个500人群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