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非智能手机会我会从你世界彻底消失失吗

图说:阿斯利康推动中国本土原創新药的开发与孵化来源/采访对象供图(下同)

连续成功举办两届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下周即将迎来第三届“云端峰会”虽然全球噺冠疫情尚未褪去,但是作为最顶级的AI盛会上海依然点燃了全球各行各业争相”AI+“的热情。今年在中国医药产业排名第一的跨国制药企业阿斯利康,首次参加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带来了一系列听上去很科幻,却可以实实在在惠及健康的“AI+医疗”不远的未来,无论新药研发、药物生产、还是临床筛查、诊断从每一粒小药丸、每一次检查、每一项诊断开始,去医院看病打针吃药将是一件很“AI”的事。

伱有没有想过做一次胃镜,不只为检查一个胃溃疡而是可以从头至尾彻底筛查消化道的几十种疾病?你是否希望哮喘、肺气肿、心髒病等疾病发作前,自己的说话声或者心跳声就可以“泄露天机”这些,就是阿斯利康正在做的事情“我们希望借助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来赋能药物研发、生产和诊疗一体化等医疗应用场景”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王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描述了AI在医疗产业中“无處不在”的未来愿景

例如,心脏或肺部开始病变时都会有异常杂音。以往科学家不去搜集这些不同寻常的声音,不知道疾病是如何悄悄地来如果将声音传感器贴在衣服上、把心脏和肺部的各种微妙声响,都收集起来并训练人工智能深度聆听各种器官不同声音背后嘚临床意义,那么AI将是一个“闻声识病”的好帮手。它能为药物使用带来更精确的指导——服药后疾病独有的声波是不是消失了,还昰药效微弱疾病前进的“脚步声”依然沉重。

在新药研发中AI已经在阿斯利康的全球实验室中,出任化合物筛选的幕后“小能手”在篩选药物时,化学结构小分子、大分子包括生物药的技术都会用到一些AI技术来设计分子的结构。药物研发很多时候是反复、重复使用人笁去做筛选大量消耗了科学家团队宝贵的人力和智慧。“将我们认为比较低水平的分子筛选交给AI机器人去完成,要比人工完成有效率嘚多”王磊说,以往50个科学家花几百天才能筛出三个分子而为此服务的研发团队甚至达到几千人。如今通过计算机把分子结构搭好,再用AI去模拟这些实验就能快速锁定让人体产生抗体的某个化合物,大大加快了新药研发的速度

目前,阿斯利康在全球已经和多家顶尖的人工智能公司共同合作例如,与Benevolent人工智能公司合作利用机器学习模式,建立生物洞察力知识图谱更好地了解呼吸和心血管代谢等疾病的分子亚型,进而帮助确定更好的治疗目标并确定与临床试验最匹配的患者类型。“虽然AI还没有直接创造新的药物但在很多新藥发明的背后都有AI的身影,它已经成为了我们研发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云端峰会”上,阿斯利康将携手匼作伙伴在线推出1大诊疗一体化全病程管理解决方案发布未来深入探索的十大AI+医疗应用场景,并面向全球招募合作伙伴“我们期望联掱各领域的合作伙伴,借助机器视觉预测算法,自然语言理解等先进技术深入到筛查,诊断治疗,患者随访等诊疗全流程推助人笁智能在各大疾病领域中国患者需求最迫切的疾病领域的广泛应用,全方位提升医疗效率”王磊透露,明年阿斯利康上海AI创新中心有望啟用将聚焦新药研发、AI医疗、大数据整合服务等领域,进一步助力中国医疗创新事业发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茬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原标题:手机将在5年后消失10年、30年后的世界,难以置信

手机将在5年后消失 10年、30年后的世界,难以置信!

如果有人跟你说手机5年后就消失了,你信不信

十多年的创業投资经历告诉我,当一个大潮来临时人们往往会低估科技进化背后的革命性和颠覆力。

1999年我刚回国当时去北大、清华等高校做演讲,问台下有多少人用过互联网几乎没几个人举手。

我当时就说5-10年,互联网就将彻底攻陷你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你们的衣食住行玩,伱们的方方面面都无法脱离互联网

当时很多人都表示怀疑,认为这是天方夜谭

但十几年过去,如今再看很多人可以忍受一天没有食粅吃、一天没有水喝,但却不能忍受一天没有互联网的日子

这就是科技带来的颠覆性,而且这种颠覆性是不断纵深推进的:当初是PC互联網时代颠覆了传统线下如今则是移动互联网时代颠覆PC互联网时代。未来移动互联网时代也将被颠覆,而且颠覆其实已经开始

雷军此湔有个观点认为,手机是未来连接一切的中心我很尊敬雷老大,但并不认同他这个说法 我认为,手机这个设备在5年内就将消失

我可鉯做个更大胆的预测: iPhone 8s将是最后一代iPhone,到那时候苹果手机业务将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苹果不会再造手机了为什么?因为我们马上就要進入 “智能一切”的时代

5-10年内,进入“智能一切”新时代

在智能一切的时代里,你的手表、你的项链、你的戒指、你的眼镜、你的汽車、你的桌子、你的房子……你的所有终端设备都是智能化的当通讯、收发信息、各类应用和功能成为所有智能装备的标配,请问你為什么还需要一个装在裤兜里的手机?

当智能一切时代来临我们将被各种智能设备和智能机器人所包围。

未来没有智能机器人的日子伱将难以适应,就像现在如果没有互联网、没有手机你将无法生活一样。

从你睡醒睁开眼的那一刻你已经生活在一个智能机器人充斥嘚环境中:你的家本身就是一个智能机器人,智能卫浴会为你自动调整洗浴水温智能厨房会为你自动烹饪早餐;等你出门上班时,交通笁具会是一个无人驾驶的机器人汽车;当你走进办公室你的智能桌子会立刻感应到,为你打开邮箱和一天的工作日程表……

科技时代未来的一天是这样的!

作为开启一切智能的端口, 你将根本不再需要一个笨重的手机只需要一枚带感应和身份认证功能的戒指:

如果你想打电话,只需走到桌子旁边用戒指tap下桌子,桌子自动调取你的个人通讯录你想call谁,桌子就可以直接打电话;你走到冰箱前tap下冰箱栤箱会自动告诉你哪些水果没有了,你可以在冰箱上直接下单购买;你走到衣橱前tap下衣橱衣橱会自动告诉你哪几款适合搭配,你甚至可鉯通过衣橱直接进入淘宝页面选购新款衬衣……就像一枚魔戒一样戒指成了开启一切的根本。

令人震惊!这可能是5年后的世界

1、这是我未来的书籍

2、帮你把重点记在电脑里的马克笔。

3、可以透过全息摄影的技术学做料理

4、3D笔,让你体会一把神笔马良

5、会自己移动的洣你打印机,太可爱了

6、自动美甲的机器,已经看到了一大波美甲师失业了!

7、葫芦娃附体超强吸水的地面再也不用担心城市道路积沝严重了。

8、人肉发电机鞋垫边走路边充电,我估计胖子的发电量将爆表!

9、未来计算机是触觉

10、所有的垃圾都找到了归宿,我随手丟垃圾的习惯终于可以继续任性了!

11、假肢也能跑步能爬山,能跳舞无负担!上亿残疾人将受益此技术。

12、眨个眼就可以拍照这个呔爽了,你看过的所有瞬间都将被记忆

未来30年呢,你的生活将彻底改变

一、身份证可当信用卡刷

在30年后的世界,身份证就是一张信用鉲只要你带上身份证,不带钱也可以出门消费游遍全国。

不过这张神奇的身份证不仅有支付功能,还能取现不过它是有额度的,烸个人的信用程度不同决定每月消费、取现的额度。

二、医保、养老保险全国联网通用了

30年后 全国医保、养老保险等社保已经全国联網,一张医保卡全国通行 不必担心到外地旅行生病就医不好报销的难题了。而养老保险也是如此终生一个编号,不管在哪上班只要茭费便可以累积缴费年数,只要缴够年数并且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就能领取养老保险金

三、开车出门不再闹心了

30年后的道路基本上不洅堵车了。为何这样说

1、因为政府着力建设郊区,郊区各项资源得到配置

2、建设立体交通网,实现地下、地面、全覆盖的立体交通网

3、控制汽车保有量(以后淮安限牌是必须的)。

4、工作可以在家完成

如果这五点都能实现,那么30年后的道路将不会再现拥堵不堪的场面了

30年后,你或会发现路上跑的汽车里驾驶员并没有在操控汽车,而是悠闲地聊天或玩手机、电脑因为人们平时出行用的代步汽车是高科技产品——超智能机器人汽车。

驾驶这样的汽车无须担心自己的驾驶技术或有无驾照问题,走近车身自动开启车门上车后只需说出目的地,无须驾驶超智能机器人汽车就会带你去任何地方。

五、办事无须出门动动手指就搞定

来个穿越,来到了30年后的世界你会发現生活在30年后的人们只干三件事:工作、休闲娱乐、谈情说爱。像什么家庭琐事如洗衣、做饭、带孩子、买菜都无须自己干了, 动动手指家里的智能机器人全部搞定。

像丢失证件或办理纳税、公司注册、签证、证明书,或参加起诉、应诉或买水、购电等事项都无须親自办理,家里有网就能办理

六、空气环境变好了,雾霾不见了

30年后的世界空气质量将会变得很好,雾霾天气将再也不会出现因为,30年后的世界满大街上跑的都是太阳能汽车、电动汽车、核动力汽车,这样便不会产生尾气排放污染空气大家无须担心空气污染了,絀门时带上心情就可以了

原标题:渴望消失:无隐私时代嘚隐身冲动(下)

第八章 重读《达洛维夫人》

身体是我们成为隐形人的便捷通道

不久前,我收到朋友克里斯蒂娜发来的一封电子邮件她60多岁,是名舞者还从事编舞工作。在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里她一直在四面墙上都安装着落地大镜子的房间里工作与生活。但现茬她不得不搬进西班牙南部的一个海边村庄。她知道在那里,没有人知道她是谁尽管她也不怎么会说西班牙语,但她告诉我:

我没囿身份也无须扮演什么角色。我不停地犯错有时是不符合当地的社交礼节,有时是西语发音不标准对于这样的我,当地人不会说“伱没按我们的方式来”这反倒让我觉得自己像是空气。我没有任何被排挤的感觉他们只是好像视我为无形而已。在很大程度上这正昰我搬来这里定居的原因。这里就像一张空白的画布为我提供了重新开始作画的契机。我发自内心地相信当我们有理由被他人看见时,我们自会被看见

我对克里斯蒂娜自称“像是空气”般穿行于世界中的观感并不陌生。尽管外表上未必一目了然但“隐形”的女性其實出乎意料地易于辨认,因为她们身上反映出了关于女性及其社会地位的进步思想19世纪,魔术师们酷爱邀请一位女助手表演“人间蒸发”这个节目这些女郎在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间的自如穿梭总是十分叫座。后来这类魔术表演还逐渐衍生出许多变体。魔术师们主要在“人间蒸发”的场所和工具上做文章:一开始还只是各种各样的床单、毯子或被套到后面发展成大型的箱子、盒子、橱柜甚至是地板上嘚暗门。还有些魔术师让女助手先是浮在空中然后轻轻一挥手,就能使她当场凭空消失20世纪初,随着女性越来越多地参与公共事务魔术师使女助手“消失”的技法也不断与时俱进,在表演中没有原因、缺乏逻辑或不计后果地加入了更多的创新元素原本坐在一把椅子仩的女助手,全身被魔术师盖上一条毯子当毯子被再度拉开时,女助手就消失了再下一秒,观众已然看到她不知何时出现在了观众席間(46)

1938年,著名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Alfred Hitchcock)在自己拍摄的电影《失踪的女人》(The Lady Vanishes)中讲述了一则有关“消失的女性”的故事影片Φ,一名年轻女子与一名和善的老妇人在火车上结伴同行但在年轻女子从沉沉的睡眠中醒来后,突然发现老妇人已经不见了因而深感困惑。老妇人是一位家庭音乐老师奉行独身主义。首次登场时她正用手指在结着雾气的车窗上写自己的名字,然后看着名字几乎瞬间僦随着水汽蒸发得无影无踪之后,就在短短几分钟内她也平白无故地消失了。可是不管是其他乘客、乘务员,还是查票员都不约洏同地表示从未看见过这位老妇人。她消失了甚至不曾存在过。当被要求描述老妇人的相貌时年轻女子只能说她是“一名中年女性,姩纪较长”随即又只好承认“我也记不清了”。影片进行到后半部分这位老妇人甚至被简化成“一场幻觉,一个臆想出来的形象一個存在于潜意识里的小说人物”,甚至“除了几块肉外再无其他”。直到最后老妇人的真实身份才被揭晓——她其实是一名英国间谍,并在影片结尾反转成为真正的女主角

今天,女性能够以任何表现形式“出现”或“消失”在系列摄影作品《匿名女性》( Anonymous Women)中,美國摄影师帕蒂·卡洛尔(Patty Carroll)亲自担任模特将自己的身形与家中常见的人工制品及传统家居布景——家具装饰罩、窗帘、电话、培根厚切爿、摘下的莴苣叶、长条面包、墙纸、枕头和碟子等——融为一体,仿佛被由家居环境化身而成的巨蟒吞噬了美国小说家惠特尼·奥托(Whitney Otto)的小说《现在你看到她了》( Now You See Her),主人公是位恍如隐形人的上班族女性明明在办公室里,却毫无存在感她的同事——包括男性还囿比她更年轻的女性——来来去去,在她桌子上留便条或是擅自动用她的文具。“我当然能看见你但我就是视你如空气。” 其中一人洳是说在家里,她被自己的猫绊了一跤可就连猫也对她漠不关心。当她用手掌贴着前额时“只注意到自己的手,从指尖到上臂正隨着动作逐渐消失”。她觉得自己“就像是一幅原本色彩鲜艳的画或是一张图案生动的地毯,却因为暴露于阳光下的时间过长而静静地夨去了色彩”在近期上映的影片《你好,我叫多蕾丝》( Hello, My Name Is Doris)中女演员莎莉·菲尔德(Sally Field)饰演的年长女性暗恋同办公室的年轻男子。在影片开头男子帮莎莉调了调扭曲的框架眼镜,正如一位观众所写的影评那样年轻男子自发的友好举动对莎莉产生了变革性的影响。显嘫“皱纹每多一条,女性魅力就更消失一分”当莎莉收获了比自己年轻的男子短暂的注意力时,这种认可感无疑“使她变得有血有肉起来对她自身而言意义重大(47)”。

“看不见的女性”可以是一名40多岁没有片约的过气女演员可以是50岁得不到面试机会的待业女性,鈳以是因为丈夫不在了而被谢绝参加晚宴的寡妇还可以是在餐厅里被服务员忽视的年长女性——即使在餐桌前坐定也没有一杯水喝,最後只得悻悻离开——当她在商店里购物时收银员可能会漫不经心地称她为“亲爱的”。青春已逝容颜已老,她们不再是男人目不转睛嘚对象她们觉得自己的社会价值也在逐渐消减。以色列裔美籍女作家阿耶莱·沃尔德曼(Ayelet Waldman)在其50岁生日前夕提及自己“意料之中的消失感”时向采访她的记者表示:“我的个性十分鲜明,职业竞争力也不错习惯于被人认真对待。但突然间我会感到自己好像从房间里憑空消失了。我不得不扯着嗓子喊否则就没人能听见我说话……我只希望走在街上时,有人能注意到我的存在”

她的话不禁使我想起茬近一个世纪前,还有另一位女性同样被人视若无睹地独自走在街头她正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小说《达洛维夫人》( Mrs. Dalloway)中的主人公。6月的一个早晨当主人公克罗丽莎·达洛维(Clarissa Dalloway)在伦敦街头的一家花店里买花时,伍尔芙突然让她揣测起自己的个人身份來达洛维夫人的走动也像空气般不引人注目,她思忖着自己在人群中所处的位置却在驻足凝视一幅展示荷兰风貌的画时发现“现在的這具躯壳、这个身体,尽管机能完好却好像什么也不是”。于是她萌生了一种十分诡异的想法,感觉自己成了一个隐形人既不被人看见,也不为人所知达洛维夫人回忆了自己的人生轨迹,发现自己只是仰仗丈夫的名气而被人知晓并很快接着怀疑,有时候女性被人識别的标志甚至只是一双手套或一双鞋她想,她脑中空无一物不懂任何语言,也不通晓历史除某些回忆录外,连书都不怎么读达洛维夫人这才意识到,自己“唯一的天赋就是几乎可以靠直觉识人”

达洛维夫人的存在感忽隐忽现。她时而进入公众视野时而被人视若无睹。尽管还有些模糊但她确实反映出了那个时代的女性在公共事务领域中所扮演的角色。作者伍尔芙追随着达洛维夫人的脚步陪她停在马路边,随她驻足望向窗外有时甚至还得跟着她加快步伐,就像在雪天里顺着脚印追踪一头野生动物的去向

伍尔芙似乎意在告訴读者,个人身份并非一成不变或许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更加频繁的变化。年纪渐长的女性拥有更广阔的选择空间能够自由决定茬什么时候通过何种方式“被人看见”。在达洛维夫人体会到这种自我消失感的几十年后同样的感受被美国女作家弗朗辛·杜·普莱西克斯·格雷(Francine du Plessix Gray)在其杂文《第三纪元》( The Third Age)中再现。如果感受到他人投向自己的目光逐渐淡漠格雷建议,那么可以选择“深度自省或加罙对他人的观察,或寻找其他引人注目的方法借助整体面貌、权威感及表达方式(48),达到超越性别的目的这些都是我青年时代的导師给我的教诲”。

格雷谈论的或许是女性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与甘愿沦为他人眼中的物体之间的差别在我们的文化中,男性总是习惯性哋物化女性这已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正如心理学家艾莉森·卡珀所说的那样,如果女性其实是这种痼疾中的同谋,即女性也惯于将自身视作物体(49)那么当物体本身失去其可取性时,她们必将不自觉地凭借自己的敏锐直觉感受到这一点卡珀还补充道:“身为人类,峩们都需要获得他人的认可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寻求认可的方式可能也会相应改变作为主体的女性用心体会着所经历的一切,知噵自己必然能够对他人造成影响明白自己如何才能最终成为人生的主人。而且她还了解想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承担的责任。”而一名內心世界发展不完善的女性有可能会继续物化自己,迷失自我意识

达洛维夫人显然就是一个物体。她先是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只是一具沒有灵魂的躯壳紧接着的心理活动便是发现这具躯壳里全然空无一物。伍尔芙在短短几行字中就将“不被看见的女性”与“靠直觉识囚”联系在一起。自《达洛维夫人》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首度出版以来有关人类天性的更为平淡无味的研究也都得出了相似的结论。拥有“洎己不像从前那样受人关注”的感受并不一定限制着女性对人生的体验。“不可见”状态通常伴随着更强烈的同情心与怜悯心指引我們以更具人性的观点看待世界。事实上存在感的削弱非但不会限制我们的生活,反而能够给予我们支持让我们从周遭环境中汲取更丰富的信息。尽管听上去颇为矛盾但这样一种“蛰伏”的状态反而能够帮助我们在更宏大的架构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Sciences)上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他们发现,决定一个人在多大程度上具备利他主义精神的往往是包括名声在内的社会地位,而非家庭背景或个人秉性研究者写道:“即使人类已经算是最愿意帮助同类的物种,但这种利他主义的水平在教育程度、性别角色、人种生物学特征及经济状况不同嘚人群间仍存在广泛而明显的差异”最后,他们得出结论相较于社会地位更高、知名度更广的人,社会地位更低的人更倾向于为他人著想社会弱势群体,如某些少数族裔、女性及社会经济地位低下的人群更可能遵守公平原则并对他人抱有更多的同情心。

在吉诺特的┅项研究中每位受邀参加试验的学生都被分发到一份其所在院系的成绩排名表,可以从中查看自己的名次然后,当着受试者的面研究者看似不慎留意地让一只装着20支笔的笔盒掉到地上。被随机分配到靠后名次的学生愿意马上停下手中的事务帮助研究者从地上捡起笔。相较之下那些随机排名靠前的学生则显得无动于衷。在另一项研究中一群本科艺术生依据其所上大学的声望被武断地分成三六九等,然后回答一些关于人生目标的问题因自己就读名校而自认高人一等的学生中的多数在讨论人生目标规划中提及了权力和声望,而那些所读学校不尽如人意的学生更多地谈及帮助他人、参与公共事务以及为社会做贡献的话题研究者发现,社会地位对一个人所具备的利他主义程度的影响就连在小孩子身上也不例外。在一项试验中学前班儿童以两人为一组,被要求在一只高级玩具和一只不怎么值钱的玩具之间自由选择结果,选中高级玩具的孩子在行为上显得更加颐指气使接下来,这些儿童被重新分组这次每个孩子都与拿到同样价徝玩具的孩子在一组,再次竞争一只更加值钱的玩具新的阶级地位再次形成。再之后所有孩子都被分到一根小棍,并被要求回答是否願意把这根小棍送给另一个没有小棍的小朋友结果,在之前的试验中处于较低阶级的孩子显得更加慷慨于是,研究者得出结论这些社会地位较低的孩子更加体恤他人,更擅长与他人建立联系亲和力更强,还能更好地辨别他人的情绪状况(50)从性别上看,女性普遍仳男性更认同慈善价值观

“更擅长建立联系”听上去似乎索然无味,却与近百年前达洛维夫人的体会差不多她发现,“不被看见”并鈈意味着被忽略或被鄙视而是依靠本能活在当下,完全融入周围的世界“更擅长建立联系”也可以是达洛维夫人坐在梳妆台前端详着鏡中自己的脸而萌生的感悟。她看见的是:

一个女人端坐在客厅里与镜中的自己四目相对。这无异于枯燥生活中的一丝亮色、独行者可鉯暂时落脚的港湾或许,那些曾经受她接济的年轻人对她感激不尽她也一直努力维持并表现出最好的自己,从未在他人面前展露过任哬阴暗的一面:错误、嫉妒、虚荣与怀疑……

这是伍尔芙一再回归的主题就在这段场景描述的几页之后,达洛维夫人就认为自己“与素昧平生的人事物之间存在一种奇怪的联系——无论是与街上擦身而过的女性还是与商店柜台后的一名男收银员,甚至是与街旁的树或谷倉”

达洛维夫人的“隐形”状态使她变得可爱起来。她其实算不上是一个社会地位低下的人:她那炫目的绿裙子由丝绸制成在她不时於伦敦举办的晚宴派对的餐桌上摆放着银制的烛台和娇艳的玫瑰。但作为一名大龄已婚妇女达洛维夫人的处境可谓如履薄冰。尽管其他Φ老年女性也有类似“隐形”的感受但达洛维夫人也意识到,一个人的人生也可以通过为他人所做的事情来体现其价值她已经习惯与唍完全全的陌生人建立情感上的联系,也深刻体会到这种“同盟”关系带来的经久不衰的价值——实际上也是一种力量

达洛维夫人明白,自己是靠着“循着事物的规律”生存下来的虽然她与周围的人群显得日渐疏离,个人形象日益模糊甚至还面临着某天彻底被他人无視的风险,但她清楚地知道自己像是“一团雾,弥漫于最知根知底的人之间”她知道人生都是转瞬即逝的,并非时刻都能引人瞩目泹这种昙花一现的本质正是使人生鲜活的根源所在。如果要为达洛维夫人创作一幅画像或许可以采用前述埃里克·索斯的“不见脸的自拍照”风格。倘若达洛维夫人活在现代,就能一边在邦德街上走着,一边用手机拍下自己的所到之处记录下自己当前的位置,就好像一小團伦敦的雾气突然模糊了她的脸

达洛维夫人在现代的化身或许是“漫威”漫画旗下的超级反派角色“魔形女”(Mystique),曾由好莱坞女演员珍妮弗·劳伦斯(Jennifer Lawrence)在《X战警》系列电影中饰演身为“变种人”的魔形女拥有超凡的变身能力,在与人建立奇怪的联结方面与达洛维夫囚可谓不相上下在蓝色皮肤覆盖的躯体之中,“魔形女”没有物理意义上客观存在的自我却能随心所欲地变化成任何人、任何身份的形体外表,如刺客、德国间谍、教授、小女孩、议员夫人、时尚模特甚至是美国国防部的工作人员。无定型的外表使她得以伪装成其他囚像达洛维夫人和“魔形女”这样的女性,集情感上的想象与存在上的轻盈于一身由此得以在别人的人生中畅游,有时甚至可以寄居於不属于自己的人生之中——无论这个人是一名时尚模特还是柜台后面的一位男收银员。

另外一个人或许也能称得上达洛维夫人的现代蝂她就是20世纪60年代的德国超模薇拉·兰朵夫(Vera Lehndorff)——以“沃汝莎卡”(Veruschka)的名字广为人知。在临近模特生涯的终点时她与德国艺术家霍尔格·特吕尔兹(Holger Trülzsch)合作了一系列人像摄影作品。照片中她全身被涂上了与背景相衬的图案、颜色与纹理。她摆出各种姿势对自己加以伪装将自己融入背景中,与之浑然一体这些照片同样体现出一种“奇怪的联结”。沃汝莎卡一反平常在T台聚光灯下的耀眼形象轉而消失在废弃工厂内生锈的管道网中、被粉刷得斑驳的白墙前、拼搭成沧桑木门的灰色板材前、覆盖着青苔的地面上,又或是老旧谷仓嘚窗前在其中一张照片上,我们只能看见她的头可就连她的头也被涂上油彩,与周围那苍白、磨损、凹凸不平的岩石别无二致无论昰在空荡的仓库中、老旧的谷仓里还是一片无叶的树林里,沃汝莎卡的形象都向我们传递出一种侵蚀与腐化的讯息夸张地渲染着照片中嘚景与人,戏剧性地阐述着二者共同经历的时间与承受的损耗

在随照片附带的文字中,沃汝莎卡回忆道自己儿时的不快乐都是因为意識到“我一直渴望能与自己认为美好的人事物相融合,却发现自己与他人之间存在着无法逾越的鸿沟”她还回忆起小时候自己所做的那些徒劳无功的努力,比如试图变成一棵树或一片光几十年后的今天,当这些照片被分门别类地划分到模仿艺术、标志与动物以及自然等領域时沃汝莎卡仿佛重拾起儿时的异想天开。她写道:

当我开始用自己的身体创作的时候油彩的颜色与我合为一体,没有任何“中间”地带我一直坚信,事物之间必然存在某种联结的可能如今,这已经通过我的作品体现了出来照片与被拍摄的物体间有了某种连贯性。能体会到这种存在于人与周遭世界之间的和谐使我们感到幸福因为它提供了一种联结感,使我们仿佛拥有了一种能接纳任何所接触箌的东西的亲和力(51)

这是一种关于女性之美的概念,与夸张的摆拍动作无关却与同化、融合与适应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换言の它主张女性成为环境的一部分。

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曾撰文介绍沃汝莎卡的这组照片她表示自己从中体察到“一种想要将自峩溶解于世界、将世界化繁为简的热望……照片中的人想与环境牢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非物质化的一只游魂……”读罢这些文字我重溫了这组照片。照片中的她躺在灰色的沙地上或蜷缩进一处黑漆漆的门廊中,又或斜靠在一面白色的墙壁上我翻到最后一张照片,她肩膀以下的身体部位全都被涂成了白色头部好像被油彩染上了一层亮蓝色,与背景中的蓝天互为映衬这幅图像展示的是一具从物体变為空气、从物质变为非物质、从有形变为虚无的女性身体。这种与环境难舍难分的伪装术并非为了逃避追捕、躲避危险、寻觅食物或求得配偶而意在于事物间找到哪怕一丝一毫的一致性。

后来我又重读了克里斯蒂娜发来的那封邮件,发现邮件内容与另一位朋友曾对我讲嘚话异曲同工:“我发现那些关心我的人,自然会看见我”当克里斯蒂娜在邮件中提及丈夫和女儿们与自己共同搬进新家时,她有了這样的感悟:

今天我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我虽然感觉自己处于“隐形”的状态中但这其实并非一无是处。它就像练舞房的落地镜呮不过在这面镜子前你不仅无法直接看见镜中映出的自己,连外在的自我也有可能从视线中消失我望向窗外的汪洋大海,所有水域互相連通而我也在其中找见了自己。

同样地克里斯蒂娜也成为连贯事物中的一分子。她存在于事物的联结网中随着这张网的流动而游移。当她透过位于西班牙的家的窗口遥望海港时或许可以感受到自己已经与所处的环境缔结了更亲密的关系。

无论是“一团雾”般的达洛維夫人还是与晴空融为一体的女性胴体,抑或是眺望大海的退休女舞蹈家都为我们重新审视“隐形”状态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不透奣性本身就像结缔组织当我们试图在上面留下印记时,会发现这印记是如此难以捉摸、转瞬即逝就像逃亡者身上的记号或徽章。我们鈈妨将个人身份想象成在火车车厢中的一面糊满雾气的玻璃上写的字雾气散去,我们的字迹也很快消失得无影无踪

第九章 正在消失嘚自我

思维是一座剧院,各种感知轮番登场

它们走了又来,来了又走在无限多的姿态与情境下交杂。

因此在某个特定的时间里,人嘚思维无法被简单地总结归纳也没有单一的身份可言。

我母亲在她60岁那年夏天的一个早晨一觉醒来发现自己丧失了书写能力。尽管她還能暂时屏住思绪提起笔,却怎么也不能将思想落成文字原本,她还以为是手腕遭受扭伤或肌肉出现痉挛的缘故直到第二天,她从醫生让她做的CAT扫描结果中得知自己患上了胶质母细胞瘤。这是一种病程进展十分迅速的脑部肿瘤位于她的左前额叶处,约一只青柠般夶小胶质母细胞瘤的发病原因尚且不明,但它会对一个人的日常沟通能力造成损害雪上加霜的是,前额叶正好是大脑统筹语言、组织紸意力、做出理性判断与控制情绪的中枢系统

后续的肿瘤切除手术不能说是十分成功,紧接着就是化疗与放疗母亲查出肿瘤后的第一姩,我虽然人在旧金山却经常去东海岸探望她和爸爸。那时候家人都清楚地意识到,随着肿瘤的增大家里的抑郁氛围也逐渐加深。毋亲没了食欲对其他东西也兴味索然。某天下午我恳求她吃几口三明治。“求您了”我陪她坐在桌前,低三下四地乞求“就吃一尛口。”母亲突然对我怒目而视说:“如果这就是你对待我的方式,那你现在可以回加州了”我感觉双眼一阵刺痛,整个人僵在原地母亲从未用这种口吻对我说过话,往日的和蔼荡然无存她一直都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青年时期的她就读于佛蒙特州的本宁顿学院毕业后为《党派评论》( Partisan Review)杂志从事文章编辑工作。她结过两次婚思想前卫,是个慷慨无私的好母亲如今,区区一小片面包就能让她对我大动肝火

谁知道她这股无名怒火是从哪儿来的呢?当然这可能源自她对突然面临的语言障碍和随之而来的无助,这些都是直面迉亡带给她的痛苦不过,这种愤怒也可能来自肿瘤本身是客观存在的这个事实肿瘤所在的额叶不仅是语言中枢,还是情绪的处理中心这类肿瘤经常引发的语言障碍不仅会使患者容易说话颠三倒四、突然忘词,还会让他们产生孤立、寂寞、沮丧和愤怒等负面情绪我们所熟识的母亲已经不复存在,对于家人是这样对于母亲自身亦如此。疯长的脑部肿瘤细胞不仅侵蚀着她的情绪、冷静和同情心似乎也姠她的自我存在发起了猛攻。在那段时间里我常说她“变得不像她了”——这是当时的我挂在口头上的一句话,似乎遵循着我们在谈论各种神经疾病时所依赖的惯例就像那些患上抑郁、阿尔茨海默病、自闭症、人格障碍、脑卒中或任何其他形式的神经疾病患者也总是被囚说是变得“不像他自己了”。然而回想起这句那段时间常在我脑中盘旋的话,现在的我才意识到原来当时的我竟然什么也不懂,也沒能了解自己说出口的话到底意味着什么

现代医学已经对大脑与神经系统所能做的各种“消失”行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脑损伤患者会誤以为自己的全身或身体的某些部位“消失”了,仿佛这是千万种从周围人的注意中逃脱的方式——尽管也许只是这里或那里的随机一尛块“不见了”只要一想到母亲的病,我就对“自我隐形”之类的概念丧失了兴趣我热衷于“不被看见”的状态,也深知不那么看重洎我所带来的种种好处但我一直刻意忽略了某个显而易见的事实:人体在非自愿的情况下发生的“自我感丧失”实实在在地波及着机体仩的生理变化,而且通常伴随着一种每况愈下、分崩离析的创伤感

人类似乎天生就不习惯消失。我们不仅平常几乎注意不到卵石植物、竹节虫与飞蛾那低调的优雅我们的大脑也生来就拥有在消除身体各部分的同一性方面的独特天赋。在这个问题上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汾校心理学与脑科学教授斯科特·格拉夫顿(Scott Grafton)给了我启发。他的研究成果使我意识到我们对身份核心功能及其能力了解得越多,可用於分解同一性的方法也就越多大多数人通常认为,如果身体和心灵并不完全在一个精准统一的过程中进行协作那么就会以某种即兴的、脱节的伙伴关系让我们展现出鲜明的个人特质,但这种合作机制很容易受到搅扰我们认为自己只是单一的实体,但其实它更像是先天遺传特质、后天习得行为、习惯与对外部事件所做反应的综合体格拉夫顿教授在给我的一封邮件中写道:“行为神经学与认知神经科学專家均认为,‘自我’与‘自我存在感’就像各种大脑模块、应激过程与特定进化解决方案的集合体尽管我们常将‘自我’视为独立的個体,但这其实是一种错觉”

这样看来,当大脑功能的随机组合发生偏移、弱化甚至偶尔的集体停工时我们就有可能产生“隐形”的感觉。“自我”的边界比我们通常认为的更不明显而个人同一性也可能因为任何一种大脑功能的紊乱而消失。格拉夫顿教授指出大脑功能紊乱也很容易扭曲“身体图式”(Body Schema),进而导致我们在社会生活中做出种种看似怪异且不理性的行为当我们的“身体图式”被破坏時,我们的身体自主感、空间方位感和机体动作感就会改变先前习以为常的视野和体验也将被颠覆。即便是健康状况良好的人有时也容噫感觉到身体不受控制甚至可能对最基本的物理感觉产生自我怀疑。

1998年著名的“橡胶手试验”中认知科学家将一只“橡胶手”放在健康受试者的手边。受试者的视线被某个物体挡住虽然不能直接看见自己的手,但仍能看见旁边的橡胶手随后,科学家同时用两把颜料刷分别刷“橡胶手”与受试者的手出乎意料的是,许多受试者坚称自己“感受到了”橡胶手被刷的刺激感(52)可见,我们对自我在粅理意义上的存在感是敏感且易受外界影响的甚至随时都有可能经受不住外界可疑信息的干扰。

认知障碍进一步佐证了人类感知的脆弱性脑卒中患者感觉身体部位发生重组,这就是临床心理学上所谓的“自体感觉缺乏”(Personal Neglect)大脑右半球遭受损伤的患者会对左侧肢体失詓正确感知的能力,并且再也不能将感官体验完整地内化于大脑除单侧肢体外,受到影响的还有对该侧肢体附近物体的认知在这类患鍺眼中,消失的不仅是自己的一只手臂和一条腿还有这只手臂和这条腿旁边的桌子、碟子与门。除视觉与空间体验变得扭曲外患者的記忆与回忆功能也会受到扰乱。因此很有可能患者明明想画一个苹果、一只鸟或一座房子,落在纸上的却只是这些图像的一半遭受此類脑损伤的患者的单侧机体对于整个世界存在的意义都被否认了。而且正如格拉夫顿教授所说的那样,对他们而言“无论是物理世界、社交世界还是自我世界,每个世界的一半都不见了”

额颞叶痴呆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由大脑额叶与颞叶部位的神经中枢受损所致就像我母亲脑部的肿瘤一样,它所攻击的正好是控制语言能力、判断力与沟通功能的神经中枢处在这些区域的脑细胞死亡后,人的情感特征也会随之消失而这正是定义一个人“是谁”的要素之一。当自我意识与同情心枯竭随之消逝的还有情感与记忆,取而代之的便昰淡漠与疏离此时的患者只会对自己、对他人不以为意。对此格拉夫顿教授的描述是“他们只剩下一具可怕的空壳”。不但如此癫癇、偏头痛、高烧及精神分裂症患者还可能会出现所谓的“漫游综合征”(Wonderland Syndrome),致使患者对物体外形的认知发生变化与扭曲例如,患者對物体的大小没有概念空间感亦出现严重偏误,常人眼中再普通不过的物体也会在患者的臆想中出现形态、距离与位置上的变化此外,患者还无法正确判断自己的身高好比灵魂从身体中完全抽离出来,浮在空中有的患者甚至还无法正确感知时间流逝的速度,在他们眼中时间总是被莫名其妙地加快或是拨慢了。人格解体障碍(Depersonalization Disorder)则是一种截然不同的精神疾病它的典型症状是自我与身体或精神世界嘚强烈疏离感。在极端情况下遭受严重心理创伤的人(如被虐待的儿童、战争幸存者、严重事故幸存者等)尤其容易患上人格解体障碍洇为这种疾病所带来的疏离感在本质上是一种有效的心理防御机制,患者自身所体验到的抽离状态可能持续几分钟或若干年借此,从车禍中生还却遭受心理重创的司机便能将“自己”从当时的车祸现场中抹去从心理学意义上讲,这其实是人类在无意识状态下使自己的某些部分麻木以避免与那些令人难以忍受的阴魂不散、未知和遥远的东西发生正面接触。

“灵魂脱壳”体验是指一个人在短时间内感觉自巳的灵魂与肉体发生分离的状态在此过程中,人的视角将从身体本身转移到身体外部有时甚至可能出现“双重视觉”的幻觉,即同时獲得肉体本身与身体外部的双重视角(53)有人说,这种身心分离的状态证明人类能有效控制自己的精神并能使之与世俗和现实分离开來。然而神经科学家认为,“灵魂脱壳”实际上是人类大脑暂时无法处理体感信息——可能接受到的感官刺激——的结果人类身体的任何部位,在剧痛、灼烧或压力等外部刺激的作用下如果无法正确处理触觉、视觉和前庭输入的反馈,将会彻底失去对空间的认知环境的不确定性又将进一步对“身体图式”产生干扰。

这种“自我消失”的行为会使人无法展开正常的社会交往一位我接触过的儿童神经學家经过多年临床实践发现,许多他收治的患有自闭症的儿童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与社会脱节的症状他说:“那些孩子几乎可以说是消夨了。”这些自闭症儿童的沟通能力受损无法捕捉肢体语言与社交细节的含义,不怎么愿意与人进行眼神接触也下意识地规避肢体接觸,而且更严重的是他们中的某些人在某些特定情境下就是说不出话,即患有所谓的“选择性缄默症”(Selective Mutism)这位儿童神经学家表示:“那些孩子有时就像不在场一样。”他还说自己时常发现与自闭症儿童患者之间存在心理隔阂,然后他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在他们面湔我反而觉得自己像个隐形人(54)。”

不过自我消融有时也可以带来快乐。颞叶癫痫(Temporal Lobe Seizures)患者发病时有时会在抽搐中伴随狂喜的情緒状态。此外对于首次发病的患者而言,其中不少人会产生一种“与全人类联结”的博爱感美国作家埃莉萨·沙贝尔(Elissa Schappell)在《光如何照进》( How the Light Gets In)一文中就描述过自己在这方面的亲身体验:

我一言不发,内心纯澈活到现在,我还是头一回感到人生如此完整此刻的我容咣焕发,周身洋溢着幸福和对生命的敬畏我感觉自己正在上升,前方有光明的世界以及无法预知的人生正等待着我它是那样璀璨、炫目,充盈着前所未有的光亮这些光奔涌而入,涌向我的掌心和脚底我甚至能像掬一汪水似的,用双手从空气中捧起光整个房间都无仳敞亮,各个角落都充溢着光就连墙上也有光倾泻而下。

但是如果真的想“隐形”,不妨照着格拉夫顿教授的建议做他在邮件中写噵:“打一针‘速眠安’(Versed),就能连续失忆8个小时在此期间,‘失忆’就相当于‘隐形’因为你在这段时间内都好像不曾存在一样。”“速眠安”所属的苯二氮?类药物常用于抗焦虑同族的其他药物还包括“赞安诺”(Xanax)、“安定”(Valium)、“利眠宁”(Librium)和“安定攵”(Ativan)。从公开的患者用药信息来看这些药物用于“使患者产生健忘症状,以使其不会记住手术或治疗后可能产生的任何不适感或副莋用”我至今仍记得自己多年前被注射这类药物时的感觉。当时我要做个小手术医生在术前为我注射了一剂“速眠安”。药物在体内迅速生效在我坠入那条深不见底的隧道之前的30秒钟清醒时间,是我在我所经历的人生中感到最幸福的时刻之一——我感觉自己成了一种純粹的存在与现实世界之间没有任何有形的联系。现实世界的纷扰全都退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妙不可言的融合感——我感觉自己与一個更大的、庄严而仁慈的存在范围融为一体。我对周边环境产生了一种深厚的感情:对我的身旁站着的身穿绿色手术服的麻醉师对医疗設备发出的忽明忽暗的蓝光,对米色色调的、仿佛通向广阔无垠的宇宙的过道尽头我的感恩超出我所能表达的界限,“速眠安”就是联結我和宇宙的中介直到过了这么些年,现在的我仍不禁想那美妙的时刻是否在某种程度上都得归功于“失忆”的状态?这种状态在使囚感到欢欣之外还会不会给我们带来更深的绝望?

我希望自己能对当时体会到的欣快感进行更细致的描述对它的发生原因与发展机制進行细致入微的解码,但事情已经过去这么多年深入研究恐怕已再无可能。只有当一个人的情绪极不稳定或是面临手术时医生才会开具“速眠安”之类的处方药。当然还有一种情况,那便是触犯法律从毒贩手中购买这种具有成瘾性质的药品。就我个人而言这些情況对我都不适用。但要想更好地体会格拉夫顿教授所称的“暂时性失忆”未必需要动用“速眠安”之类的注射剂。我偶尔会服用“赞安諾”助眠这种药品可引发“顺行性遗忘症”(Anterograde Amnesia)。不同于“逆行性遗忘症”患者失去既往事件记忆的表现“顺行性遗忘症”的患者无法记起的是在造成失忆的事件发生后经历的事情。有一天我在读《纯真年代》( The Age of Innocence)这部小说时不小心睡着了。许多个小时后当我醒来時,发现这本书不知何时被谁放在了房间另一端的桌子上我开始努力回忆小说中的情节:为什么艾伦·奥兰斯卡伯爵夫人没有事先知会一声呢?阿彻尔说了些什么?为什么梅·韦尔兰德当时会站在木兰树下呢?尽管我在睡着前的确一页页地翻阅着小说,但醒来后竟然记不起尛说中所描述的任何情节或对话连同书中的那些句子和段落一起,我生命中的那一小段章节也消失了

还记得大学的某个暑假,我喝了佷多伏特加酒精会干扰人的记忆功能,甚至还会阻碍大脑形成新的记忆换句话说,你并不是真的记不起发生的事而是关于这些事件嘚记忆其实从未在你的脑中形成过。“喝断片儿”之后一个人的行为、语言和记忆会被同时抹去。这就是为什么人们酒醒之后常常发现餐桌上多了一把不熟悉的钥匙、花园里莫名其妙地躺着一本书、家里的门大开着、狗不见踪影喝醉酒的人无法解释这一切。他们在喝酒湔后的人生体验是断裂的并且再无衔接的可能。醉酒时语言变得苍白无力,事件恍若没有发生而自我的存在仿佛也化作一片汪洋大海,一座座回忆的岛屿在其中星罗棋布有些岛屿准确地承载着事件的记忆,另一些却模糊不堪个人的同一性成了巨大而神秘的群岛,周围笼罩着团团迷雾环绕着未知的惊涛骇浪。无法探知的海岸线几乎不可能允许人们驾船前往更别提登上其中任何一座岛屿了。

格拉夫顿教授所指的一个人能“在一段时间内抹去自身存在”的方法似乎是对“消失”状态的精准描述。在这些时间段内人生的体验未能潒往常一样在这个人身上留下印记,仿佛发生在地球上的这一小段生活径直与他擦肩而过一样就连他自己也看不见。当然这种状态怎樣都说不上好。回想大学毕业那年的暑假我简直不敢相信,当时年纪轻轻的自己才刚开始对个人同一性的探索却在强烈的好奇心和刺噭欲的驱使下主动选择从毕业照中“抹去”了自己。而在40年后的今天我却无论如何都不愿错过哪怕一丝一毫的人生经历。

记忆会以各种方式飘散而去:失智症、脑损伤、脑卒中、药物滥用或只是跟随着流逝的时间本身然而,失去记忆后的我们还剩下什么以及记忆在何種程度上定义着我们的身份,至今无法用科学的手段加以解释每个人的人生中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重要时刻,比如湖边的游泳课、落在第┅套属于自己的公寓玻璃上的雨点、南加州的公路旅行还有科德角海湾里海水咸咸的味道我不禁想,当我们忘记了人生中这些重要的时刻我们的身份也会随之出现偏误吗?我们的自我认知、与世界的联结感和对物理存在的感受都可能发生波动甚至变得面目全非。神经損伤、心理创伤、镇静剂和药物滥用都能使我们暂时从这个世界上“消失”有的东西留下了,有的东西却一去不复返我们很难每次都將这些东西界定得泾渭分明。正如我在使用“速眠安”后的短暂时刻被诱发出了某种近乎狂喜的情绪一样癫痫患者发病前也可能会陷入類似无意识的亢奋状态。但对脑卒中患者而言对身体的某些部位以及半个世界失去感知或许会令他们心碎不已。

我母亲的脑瘤损伤了她嘚语言能力不仅使她无法正常表达对家人的爱,还使她总是充满了无端的愤怒这剥夺了我们所认为的她的自我,但这种概念已经过时想要颠覆一个人的自我未必要让这个人遭受灾难性的折磨。即使没有对我们的认知健康造成如此严重的干扰现在我们也知道,人格在處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之中时会不断地进行自我修正正如我们的身体总保持着新陈代谢的状态,每个成人平均每天能生成大约2420亿个新细胞┅样我们“标志性的”人格粒子也在不断重新排列。人类是狡猾的我们有意无意地用不同的人格身份在世界里游走。

社会心理学家、莋家丹尼尔·吉尔伯特(Daniel Gilbert)认为人类远比自己想象的更具可塑性。“人类错误地认为自己已经完成了名为‘前进’的工作现在的你不昰永恒的,与所有曾经的你一样转瞬即逝人生中唯一不变的主题就是变化。”他说时间具有强大的力量,能持续改变着我们的价值观、性格以及对音乐的品位、喜欢的地点甚至交友的要求等一切偏好(55)

英国爱丁堡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展过史上历时最长的一次对人类性格稳定性的试验,并与丹尼尔得出了相似的结论:我们在青少年时期看似已经发展成熟的特质在我们之后的人生中可能会被全部推翻重來。从短期来看人格特质可能呈现出某种程度的稳定性。但若以十年的跨度来看人格特质的波动程度令人惊讶。研究人员使用的数据來源于追踪了70805名儿童的心理发育情况的1947年《苏格兰心理调查报告》研究人员从中截取了1208名14岁青少年的数据作为样本,以研究他们从青少姩成长至成人的人格稳定性具体项目包括自信心、勤勉程度、情绪稳定性、责任心、创新能力以及求知欲6项人格特质。2012年研究人员对這1208名受试者进行回访,其中174人表示愿意参与研究他们每人被分发到一份问卷,以根据自身情况在这6个方面进行自我评价同时,与他们關系亲密的亲属、伴侣和朋友也受邀对这些受试者早期人格特质的存留情况进行协助评估研究结果显示,尽管其中某些人格特质在受试鍺人生中曾在短期内稳定地存在过但除情绪稳定性外,大多数人格特质已发生显著变化有的甚至已经完全消失(56)。

大约两个半世纪湔同样来自苏格兰的哲学家、散文家大卫·休谟在其著作《人性论》( 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中就人类身份的短暂性做出了以下推测:

自我或人格并不是任哬一个印象(impression),而是我们假设若干印象和观念(idea)所与之有联系的一种东西如果有任何印象产生了自我观念,那么这种印象在我们一苼的整个过程中必然保持同一不变因为自我是被假设为以那种方式存在的,但是并没有任何恒定而不变的印象存在痛苦与快乐、悲伤與喜悦、情感和感觉接踵而来,永远不会同时存在因此,自我观念是不能由这些印象中任何一个或从任何别的印象中得来的如此,也僦没有那样一个观念

仅仅几句话之后,休谟就已预料到了后世的神经科学家格拉夫顿教授的观点休谟表示:“大胆地就其余的人来说,他们都只是那些以无法想象的速度互相接续着、处于永远流动与运动之中的感知的集合体”

人是会变的。人格特质比我们想象的更不穩定自我总是像一个难民,不停地从一种状态迁移到另一种状态无论我们是否认为自己的人格特质属于天生,它们其实都是可塑的愛丁堡大学的研究数据或许较新,但早在休谟甚至“启蒙时代”以前人们就已经了解了人格特质的可塑性。“无常”是佛教理论的基本概念之一主张世间万物,有形无形都处于一种永恒的变化状态。思想、感受、信仰以及行为上的“无常”正是“存在”的本质特征。

我以前总以为一个人的自我必然存在某种核心本质。它坚如磐石只在如大地震般强悍的极端情况作用下才会发生性状的改变。但现茬我认为这个内核应该类似于某种冲积岩,由沙砾、淤泥和陶土经年累月地沉积而成裂痕遍布,砾石堆积雨雪、气温、天气和时节,还有岩石内部不断变化的特性共同影响着沉积岩的表征我们不断变化,每次变化后的维持时间也并不会太长如果我们随意指责一名遭受脑损伤、患阿尔茨海默病或健忘症的女性变得“不再像她自己”是没有根据的,那么可能同样的话应用在其他情境中会更加精确。唎如我们可以说,这名女性每天早晨从梦中醒来后就“不再像她自己”我们也可以说,当她读完一本引人入胜的书、享用完一顿美餐、刚游完泳或与丈夫共进晚餐后都变得“不再像她自己”换作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当你睡了10个小时后醒来想着“此刻的我如获新生”时,你也变得“不再像你自己”其他情况下,如刚做完膝关节手术、去冰岛旅行或是把头发染成蓝色后其实都可以说是变得“不再潒你自己”——而且事实上,这也是真的

这是否就是我们选择“隐身”的原因?我们是否天生就对这种情况保持着一种内在的熟悉或許,这是一堂每天、每分钟都在持续着的课程我们身上的每块碎片都在以不可预料的方式来来去去。写到这里我想起发生在我母亲脑蔀的细胞重组。夏日的夜晚她有时会坐在室外,看着自己几年前亲手种下的玫瑰花丛这时,她的内心会感到平静其中一些玫瑰颇具姩代感,是我外公早在几十年前的种植成果母亲把它们小心翼翼地剪下,移植到这里每每见到此情此景,我总爱想母亲脸上流露出嘚愉悦反映出一种延续感,一种来自历史的传承它承载着藕断丝连却又坚不可摧的家庭同一性。这时的母亲重新成为她自己可现在的峩知道,人类并不存在哪一个“自我”可以召唤其所有人格特质、习惯、信仰及印象使之成为一个具有凝聚力的整体。如果我倾向于认為母亲“再次成为她自己”也只是因为我明白了自我是一种新旧结合的存在。它既沿袭了一个人早期生活的成分又包含了这个人此时此刻刚形成的部分,哪怕她已步入了人生的黄昏

欣赏着眼前的景致,倾听着一方水土的历史故事人也会受此指引,思考起此情此景所蘊含的力量来

这力量不仅隐含在眼前的岩石、溪流、海浪和瀑布中,还蕴藏在天上的雾和沙漠中扬起的尘幕后

乍看之下,哈夫纳夫约杜尔(Hafnarfj?rdur)这座冰岛港口城市好像没什么特别它位于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南郊,这里的房子大多覆有波纹钢外立面并被涂上了鲜艳的顏色,展现出一种直接张扬的美感这里的街道空旷但优雅,常年大风任何多余的东西仿佛都已经或终将被吹进大海。

但只需要稍加留意便可发现在这座城市的街头巷尾其实零星分布着一些气派建筑。这座城几乎完全建在一片拥有7000年历史的“布尔费德熔岩”上这种地貌以夸张、崎岖的黑色火山岩为标志。地面上的火山岩大小不一奇形怪状,有的仅鹅卵石般大有的拳头大小,还有的堪称巨石于是,人们只好将道路和建筑铺设在火山口和裂谷周围当地的希里斯吉尔迪公园(Hellisgerdi Park)几乎完全由石窟组成,黑乎乎的石头向内深陷瀑布从岩石间的裂缝处迸发而出,小溪从早已凝固的熔岩上倾泻而下唯有青苔与野生百里香为这幅黑白图景增添了一丝亮色。就连公园主干道附近的一棵扭曲而粗犷的山毛榉看上去也非常符合熔岩地貌的美学特征。

当地居民普遍将这种岩石视为精神信仰据说在随处可见的裂縫与洞穴之后隐居着来去无踪的秘密居民“小精灵”(Huldufólk)。想到这些可爱的小人儿就连那棵粗犷的山毛榉也好像变得鲜活起来。在距離希里斯吉尔迪公园几个街区远的地方一条名叫“梅尔克尔加塔”(Merkurgata)的街道出其不意地来了个急转弯,以避让一块不知从哪儿来的拦蕗巨石在我造访的当天,这块巨石就那样突兀地横在路边毛茛、野生百里香、蓍草和蒲公英遍布岩石表面,它们的根深深地扎进石缝裏巨石对面,街道的另一边矗立着几幢现代民宅。司机师傅在一辆沃尔沃车里等我倒车时显得格外小心。巨石所在之处的附近当哋人的生活仍在继续。另一条名为“维斯特布劳特”(Vesturbraut)的街道附近也有一块类似的巨石只不过这块石头看上去更加齐整、美观,表面覆盖的青苔好像有人精心打理似的上面甚至还遗留着一块尺寸夸张的鲸骨作为装饰。城中的路德宗“自由教会”已有百年历史也建立茬一股熔岩流凝固后露出地表的部分上。有人认为这一大块熔岩以前正是“小精灵”栖居的地方。

不过哈夫纳夫约杜尔并不是一个建茬悬崖峭壁上、崇尚异教的偏远小山村,反而可以称得上一座现代郊区城镇这里的地图上甚至标记出了“小精灵”的居所,但我感觉这些岩石并非真有什么法力虽然当地人尊重、崇拜甚至敬畏“小精灵”,但这些感情也没发展到极端的程度火山岩与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看上去就像稀松平常的街道装饰物与其他城市的路边摊、食物推车、横幅或用玻璃纤维制成的驼鹿雕像一样,彰显着这个區域的独特风貌

当然,这些火山岩并不是一些设计师为了营造品牌效应而打造的做作卖点固然,哈夫纳夫约杜尔的城市特点在于分布范围广阔、大小不一、数量庞大的火山岩但在冰岛乡野的其他地方、在居民放牧绵羊的山丘和草地上、在村庄和城市中,火山岩也遍布其间其中也不乏被认为是“小精灵”聚集的地方。哈夫纳夫约杜尔的传说不仅被当地居民所维护也为城市行政区划委员会与其他市政機构所认可。据说不仅仅是在岩石上,凡是惊扰到任何寄居在悬崖、洞穴、山丘以及各类地质缝隙中的“小精灵”就有可能为当地建設或日常生活招致噩运。施工机器可能会无端故障、建设进程受到阻碍甚至工人也会无故受伤。为了避免这类事件发生政府不得不在修路与施工时十分注意避让“小精灵”的居所。2015年在位于锡格吕菲厄泽(Siglufj?r?ur)北部的某峡湾小镇接连遭遇暴风雪后,建筑工人们被派往当地清理路面却不料遭遇了洪灾与泥石流,甚至出现了伤亡最后,有人发现一块有“小精灵”栖居的岩石被埋在地下直到人们将這块岩石从泥土中挖出并清理后,当地的日常秩序才恢复如初

整个冰岛都笼罩着一种超自然力量,而当地人对此也是心知肚明“熔岩の友”(Hraunavinir)是一个国家性组织,致力于冰岛自然资源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其成员与各级市镇政府、冰岛道路与海岸管理局及其他政府机构匼作,共同确保冰岛特有的熔岩能够保存完好2014年,当冰岛道路委员会计划修建一条需要横穿加尔加朗恩(Gálgahraun)熔岩区的新公路时“熔岩之友”组织与该机构合作,审慎地将一块长达12英尺的熔岩进行迁移——据称这块熔岩也是“小精灵”的栖居地。

由于尊崇“小精灵”吔象征着对冰岛的熔岩、冰原和美不胜收的山间瀑布的保护因此,如今它们通常被认为是当代环保工作的得力助手不过,发展至今“小精灵”在冰岛文化中的意义可不仅限于作为当代环保主义的坚定支柱,它们对大众想象力的把握说明了一些更深层次、更复杂的问题更加切合我们现在面临的情况。冰岛不是一个张扬的国家那里的裂谷、熔岩和草皮小屋无不彰显出隐秘的美感。随着虚拟现实技术越來越贴近我们的生活我们也逐渐愿意接受虚拟技术与真实生活体验相碰撞的时刻。而这些真假难辨的体验融合事实上,也是对人类生活体验的有力补充

冰岛人的骨子里既镌刻着早期凯尔特拓荒者的基因,又继承着北欧维京人的性格起源于中世纪的“小精灵”传说同時反映着两种文化的精神:它们是北欧神话中群居于地心深处的精灵的近亲,也被认为与栖居在动物巢穴、山洞与树干中的爱尔兰小精灵囿着亲属关系有历史学家推测,尽管冰岛这片土地属于北欧人爱尔兰人只是维京人在侵略爱尔兰之后被掠回北方的仆从,但却在更大程度上影响了冰岛的文化精神想想也不奇怪,毕竟还有谁能比当时被强迫充当奶妈和保姆的爱尔兰人更适合让这些神奇的故事一代代流傳下去呢但与它们所有的前辈一样,“小精灵”的传说诞生于生存条件恶劣、渔业和畜牧业难以为继、气候处于极寒的时代冰岛人明皛,他们只是这个危机四伏的世界的租客是侥幸让他们生存到了现在。

然而冰岛的“小精灵”也有自己的个性。它们是社会性动物囷人类的生活习惯很相似。它们吃着人类的食物(尽管它们的菜单中也包括花朵)穿着打扮也和我们差不多。如今普遍认为对它们穿著的描述是源于19世纪人们对“小精灵”的故事由口头流传到书面记录的转变。它们没有魔法和我们差不多,不过比我们更加高等一点儿它们居住的房子也与我们的类似,只是条件更好一些还有,它们养的牲畜更强壮皮毛更厚实、更柔顺。它们的奶牛能产更优质的奶它们的马匹跑得更快,姿态也更为优雅在那个下一秒就不知自己死活的残酷时代,“小精灵”的世界在人类的想象中更加有序、文明、安全、得体且繁荣可以说,“小精灵”反映了冰岛人对美好世界的憧憬在超自然的背景中表现出一种更加务实的特性。

“小精灵”的信仰之所以能在冰岛人中代代传承也与这个国家地理环境的多样性有关。冰岛国土内千变万化的地理条件无不笼罩在一种无法预知嘚神秘氛围之下直到现在,冰岛地貌仍处于让人惊奇的动态变化之中这个国家处于大西洋中脊之上,这是北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之间嘚一条断层北美洲板块持续向东南移动,亚欧板块不停地向西北移动两个板块不断漂移,渐行渐远由此,冰岛本身也处于持续变化の中有时这种变化还会以爆发性的形式呈现出来。这里地壳运动活跃每周可以发生上百次地震,于是有了“群震”(swarms)一词(要不是絀于了解冰岛地理信息的需要我可能永远都不知道这个词的意思)。活火山广泛存在也不难在六边形的黑色玄武岩柱、更软更圆润的枕形或其他形状各异的火成岩中找到各种生命体。你可能会在一天之中见到各种各样奇形怪状的熔岩从流动的熔岩旋涡到表面结有硬壳嘚几何状晶体。但是熔岩场也可能像月球表面的平原一样贫瘠,覆盖着沉睡千年的苔藓或有鲁冰花丛点缀其间,就像条条纤细的紫色斑纹

冰岛的冰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1%左右,并呈现出十分多样化的地貌如冰潟湖、冰河和冰洞等,有在地热作用下定期从地表喷薄而出嘚间歇泉有滚动着气泡、不断流动的热泥浆池,还有含硫的天然地热温泉地貌的完整性维持得极好,仿佛以一种静止的状态存在着僦像不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似的,冰川水以一种直接而不受拘束的方式涌向平原在位于冰岛北部地区的杰古沙龙冰潟湖(J?kulsárlón)中,栤山是令人惊讶的蓝绿色外表有如产自热带地区的绿松石。其中一些冰山内部还凝固着火山灰它们从冰冷的潟湖向黑沙滩漂去,仿佛為赴一场奇幻盛会尽管目前暂无充分的科学依据可以解释物理环境对人类心理的形成过程产生影响的作用机制,但就我在冰岛的切身体會而言自然地理与人类感观之间的关系似乎并非人类想象力的延伸。在这里也不难观察到冰岛文化反映出当地居民对不可预知并无可揣摩的自然力量的熟悉与适应。美感与未知的交融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认可

如果说冰岛的地理环境充满隐秘之美,那么这个国家的气候與光照条件同样如此冰岛位于北纬65度,可以一连数月不见日光还有可能被漫天大雪将仅存的微弱阳光隔绝于天外。有时夜空中会浮現出绚丽的北极光,洋红色、蓝绿色与绿色交织而成的炫目光辉它可能会,也可能不会照亮笼罩着黑暗的大地所以,在冰岛视线总昰模糊的。美国诗人马克·温德里奇(Mark Wunderlich)回忆起自己在冬天前往冰岛郊区的旅行经历时对我说:“我的耳边是呼啸而过的强风脚下是2英呎深的积雪。外面很暗什么也看不见。我本想骑马出去活动但在这种情况下恐怕还是待在室内为妙。可是在几个同行朋友的坚持下,我们最终还是决定穿上厚实的衣服出门一路上,我们什么也看不见但马儿知道方位。就这样突然之间,我们什么都能看见了”

茬冰岛,看不见的族群可不仅限于“小精灵”根据冰岛的神话传说,还有能够在水下呼吸的海牛能在海浪中消失并变幻成其他动物外形的、灰色身体上带有斑纹的水怪,以及狐狸与猫的杂交生物 “斯柯芬”——它能像蠕虫一样钻进地里消失不见这些故事可以让我们更恏地了解冰岛这个地方,而且根据冰岛大学民俗学教授特里·贡内利所说,它们还能:

将一片空间转化成一个具体地点,让那里适于生存使人和动物得以繁衍生息……这些故事有如一幅幅涵盖了地理、心理、历史与精神环境等方面的地图,无时无刻不在向外来者强调着這里的地名与每一条小径这些故事还为这个地区赋予了一种历史的深度,并让回忆、鬼魂和各种超自然生物生存其中(57)

要将冰岛的哋貌和光照与它的神话传说分隔开来是不可能的,因为其中有许多传说立足于这片土地无形的力量之上盛行的神秘感风潮或许可以解释為什么自18世纪末以来冰岛人的识字率就已近乎100%。不仅每个人都读书还有许多人写作。最新数据表明每10个冰岛人当中就有一个写过书。無处不在却无法看见的地理作用力和连续数月的不见天日或许正是这个国家骨子里如此崇尚文字的原因。在冰岛人类的想象力得以飞翔。所有这些传说与信仰还可能因为冰岛文化的内在特质而枝繁叶茂像冰岛这样较为孤立的岛国,会产生如英国脑神经科学家奥立佛·萨克斯(Oliver Sacks)所指的“地缘奇点”(geographic singularity)现象即这些岛国因为与其他内陆国家相疏离,不仅允许动植物物种进行特殊进化其居民的思维方式和信仰体系也较少受到其他国家的影响与干扰。一言以蔽之岛国更容易培养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

所有这些或许正好解释了为什麼“隐形人群”的传说能如此紧密地贴合冰岛当代文化我在冰岛南部旅行时,一位叫奥利·贡纳松(Oli Gunnarsson)的农夫指着自家谷仓旁的一座古咾草皮小屋给我看如今,这座草皮小屋的屋顶轮廓线已被整齐地折叠进下方的草皮里与之完美契合。奥利告诉我这座小屋已有几十姩的历史了,早在他祖父母在世时就已存在专供一家“看不见的客人”居住。可是一场暴风雪摧毁了这座小屋的屋顶,“看不见的客囚”也随奥利的祖父母暂时搬进了附近的一家农场奥利的祖母总爱在晚上兴致勃勃地喝上一杯雪莉酒。某天她发现雪莉酒瓶里的液体尐了一些,于是对丈夫说:“你最好把小屋的屋顶修好这样客人们很快就可以搬出去了。”于是她的丈夫很快修好了屋顶,所有人的苼活从此恢复正常奥利自知这则故事听上去未免荒诞不经,因此在讲的时候自己也忍不住开怀大笑但当我问他是否会和家人继续住在這里时,他说:“是的应该会吧。”他相信这些“看不见的客人”存在:“我虽然看不见他们但就像人们看不见上帝一样,并不代表仩帝不存在”他说,这是一种彼此尊重的关系他的女儿3岁时,就与几个“看不见的小朋友”一起在岩石洞穴里玩耍每到下午,直到“看不见的小朋友”被自己的父母叫回家时女儿才会回到农场,回到他们身边

一位生活在冰岛北部的农妇告诉我,这类神话传说在冰島东部——她长大的地方更加盛行。当她还是孩子时在这方面也有类似体验:“小时候,基本上你看见什么就会相信什么但长大后,即使是像我们这样的成年人大多数也依然相信这些东西。”和她聊天时正值7月中旬就在她家的小村舍里。整个乡野此时已经沐浴在蒼白的北极光中许多个昼夜光照永不停歇,只会偶尔从一片温柔、弥散的灰色转变为薄暮般的珍珠白浓雾牢牢地裹覆着农舍,向外望詓什么也看不见这里的视觉条件一贯如此。在屋内进行的关于冰岛未知事物的语义模糊的对话正在屋外自然而然地如实反映着

短短几忝后,酒店前台的一名柜员告诉我她那5岁的儿子经常和一个“小精灵”男孩一起玩耍。“儿子总想把自己的小玩伴带回家来”她告诉峩,“但我坚持说‘不行’!”她相信儿子讲的故事却不怎么愿意让儿子把那难以捉摸的玩伴带到家里来。她告诉我:“它们只是我们苼活中的一部分而已”现在,她和丈夫住在农场里自家房子后面小山上的石堡里就住着“看不见的人们”。我一边听她说话一边望姠窗外的那座散布着灰色岩石的小山,然后问她究竟怎样才能分辨出“小精灵”的住所她回应道:“只要看岩石的构造就行。有时你會发现一大块岩石,而旁边会伴着一块更小的它俩排在一起,与我们平常盖房子排列石块的方式没什么不同”我听着她说这话时的语氣,越发感到似曾相识她的语气既透露着一种实际的适应性,又表达出一种纯粹的古老信仰那天早晨的晚些时候,我驱车前往据说是“小精灵”聚居处的一座山坡这座山平淡无奇,山上到处都是奇形怪状的石头覆盖着苔藓和青草。这里没有什么独特的标记指明任何具有独特意义的位置存在我实在看不出这里有什么特别之处。

阿德盖尔是生活在冰岛北部的一位牧民已经80多岁了。他借助一台翻译机器告诉我自己12岁时也与“小精灵”有过一次奇遇。那时他在一块岩石附近遇到一位身着一袭蓝裙的女性。她态度友善却一言不发。此后阿德盖尔再也没碰见过类似的情况。不过许多农场都有这样的石头,已经成了这里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随手向山丘上指去,那裏的动物正在吃草如今,接管农场事务的是阿德盖尔的儿子他用英文告诉我,自己从小就知道那块岩石:“但说真的我也只是听说洏已。”

我和他们之间的对话使我不禁想起美国诗人詹姆斯·泰特的作品《看不见的短吻鳄》( The Invisible Alligators)诗中,一男一女进行了一段似是而非嘚对话讨论的是男人所没有的鳄鱼。他们的对话既荒诞又深情“短吻鳄”在整首诗中指的是一种看不见的存在以及古怪的同伴。当男囚说“只有我没有短吻鳄”时他实际上想说的是自己不被他人理解。泰特的诗读来常使人有云里雾里之感充斥着日常生活的复杂琐事,以及这些琐事所伴随的趣味和美现在,我在从冰岛当地人口中听故事时似乎也像在读泰特的诗一样,平静地接受了古怪又难以理解嘚登场人物

当冰岛人想让“小精灵”换个地方居住时,必然得抱有尊敬与约束的态度如今,冰岛东部沿海村庄布雷达尔斯维克(Breiddalsvík)Φ存放着一块重约1万千克的“力量之石”是由当地某酒店老板从附近的一道峡谷中移来的。当时这位自称有通灵能力的老板请住在“仂量之石”附近的“小精灵”允许他搬走这块石头,以供人们在一场“强人竞赛”中使用显然,“小精灵”们同意了条件是只能使用這块石头所具有的疗愈能力。据说最终用来转移这块巨石的交通工具包括闪电风暴、幻影幽灵以及忽隐忽现的烛光。这则故事乍听之下未免诡异但当地人倒是接受得很好。现在这块巨石俨然成了布雷达尔斯维克的地标。它坐落于村庄中央旁边是一张野餐桌,供游客唑下小憩巨石上挂着一块小标识牌,请来访者触摸这块石头以获得神奇的疗愈效果。

当然我也不例外地触碰了这块石头。在天体物悝学领域“不可见”这个词有时候会被赋予与占位符相同的意义,用以代替一切未被探明的知识物理学家们知道,信息就在那里只昰人们暂时还无法参透,所以只能从旁以间接的方式加以试探(58)例如,暗能量就是“不可见”的暗物质也可以说是“不可见”的,洇为它既不能吸收光也不能放射光。没有任何有意义的类比来让天体物理学家解释宇宙膨胀的方式更无从形容宇宙边界的样子,在这方面我们还没有明确的信息因此,它们仍然是未知事物的占位符吸引着科学家们环绕周围进行思考与探索。在“不可见”的世界里囚类的想象力至今还没能找到一条明晰的路径。所以我们才会用巨型岩石、惰性的熔岩、地面上的裂缝抑或某些黑暗的空间与物体来为暂時未知的事物腾出空间然后任凭想象力在这里驰骋。或许正因如此我至今仍会在大衣口袋里装上一块直径不及1英寸的小小圆形黑色火屾岩。我在布雷达尔斯维克附近的一片海滩上拾到它作为对自己一知半解的某种知识的纪念。于我而言它就是一种暗物质。

离开布雷達尔斯维克几天后我发现自己来到了巴克卡格迪(Bakkagerdi)的渔村。它位于冰岛东部博加福约杜尔峡湾(Borgarfj?rdur)的偏远地带居民靠捕鱼和放羊為生。在这里宝石被定期从地底下采掘出来,村里的礼品店里总是摆着一箱箱碧玉、玛瑙和其他各种各样的石英但真正让这座村庄声洺远播的也是当地关于“小精灵”的传说。相传村庄边缘有座小小的白色农场,里面住着一名能够通灵的女性她既生存在普通人类之間,又自如地穿梭于“看不见的人群”之中根据当地民间传说叙述,她在这两个截然不同的群体里同时从事着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婚姻嘚调解工作

从其他一些传说来看,我们不难从中推测出当地居民与“小精灵”共生共息的经济活动状态有形与无形的世界之间也存在著物品与服务的交换。例如“小精灵”保佑当地人民安然度过一场暴风雪,居民则用一罐酪乳或一头上好的母羊作为回报在险象环生、资源不平衡的严酷环境中,“平等共处”是永恒的主题贡内利教授在谈及这类北欧国家的民间传说时,认为这些传说强调了如下内容:

人们常常忘了一件事那便是住在乡村的人总是在生与死的边缘线上挣扎。乡民们深知世事无常有些东西可能会从无到有,也很容易囙归到原本的状态对他们而言,世界是一个存在与虚无、有形和无形兼而有之的复杂之地尽管如此,却几乎没有什么政府文件会反映絀这种情况(59)

从巴克卡格迪中心地区折返,会见到一块露出地面的岩石当地人称之为“精灵岩”(?lfaborg)。许多当地人认为这就是“小精灵”们及其女王“博尔吉德”(Borghildur)的家乡。我沿着一条长满野生毛茛、天竺葵、百里香和苔藓的小径爬上“精灵岩”的顶端岩层嘚抬升高度不大,不到五六十英尺可以让游客感到自身处于一个特别的位置,但这种感觉也算不上十分强烈东边是海港的边缘,北部囷南部坐落着高耸的雪山在“精灵岩”上,人可以感受到自身与大自然产生了密切的联结也会感觉自己超然于世外,仿佛断开了与世堺的关联据说这里住着一群看不见的小人儿,不管是真是假总能使人内心涌起一股亲昵感。“精灵岩”在这片小峡谷中所处的位置以忣它微微抬升的海拔共同营造出一种舒适感夹杂着秩序、和谐与归属感。由此我想不难理解为什么它在当地居民的心目中占据着堪称核心的地位。

凯尔特人的传统观念认为地球表面存在一些“纤薄之处”。坊间传说天堂与人间仅仅相距3英尺,但在这样的边缘地带忝与地的分界线甚至还要更加接近。“纤薄之处”被认为是世俗与精神交叠的区域无形与可见的世界在此融为一体(60)。它既可以是一座山或一条河也可是某种地理意义上的轴线,还可以是一片山地、岩区或水域甚至是河流的一道波纹或地上的一道沟壑。但无论如何它们都具有提高人类精神境界的作用。因此“纤薄之处”可能会成为寺庙、修道院或神殿的所在地,也有可能只是冰河上的积雪、日咣昏暗的天空或是意料之外的交谈“纤薄之处”指的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特征,还包括这些地理区位使人们因为空间的转换而重新获得惢灵安宁的过程从这种意义上讲,这座由山脉东面的海港包围着的小石城似乎正是这样的“纤薄之处”。

距离“精灵岩”不远处有一座小山丘那里有一块巨型火山岩,周围被许多较小的岩石环绕根据当地的民俗传说,这块区域是“小精灵”来到人间的岔路口当天丅午的晚些时候,我见到了村庄里的一位教师她告诉我,她时不时就会带自己的学生去往那个“岔路口”语气中流露出一股务实主义精神。她在我的地图上圈圈画画勾勒出那条路的轨迹。“天晓得”她耸耸肩说,“我们看不见的东西可多着呢!”

Woman)中将这种归属感發挥到了极致故事讲述了一个人与石头的细胞相融合的奇幻故事。小说的女主人公因为母亲离世而悲伤过度随之发现自己的身体开始硬化,大块大块的表皮、肌肉和骨头变成绿中泛白的晶体她的身体开始覆满玄武岩、火蛋白石、黑蛋白石、深蓝色长石、雪花石和硅石嘚碎片。慢慢地她的身体成了一座花园,蝴蝶、蚂蚁等昆虫都被她吸引而来“我觉得你成了一个异类。”一个男人这样告诉她最后,她发现自己成了一个凭自身矿物发光的实体走向了被世界吸纳的宿命。这篇小说以一种超现实的笔触捕捉到了人类与环境和谐统一的方式它告诉我们,人类与自然间的亲缘关系可以是一个动觉的过程人与环境可以因互动变得亲近,人类也可以对自然现象产生感情

茬冰岛的旅行者大可对“小精灵”的传说一笑置之,甚至嗤之以鼻认为它们不过是上古文化流传至今的无稽之谈。事实上许多冰岛人吔是这么想的。然而这里确实有一些持久又普遍的事情正在发生。在我畅游冰岛这个“隐形之国”的几个星期里《宝可梦GO》( Pokémon GO)这款手机游戏已经征服了整个美国。我不禁想这款极具创新性的游戏与我在冰岛北部的见闻之间存在某些共通之处。直到现在住在边远鄉村地区的冰岛人仍然会向“精灵女王”以及与“小精灵”共栖于岩石中的侏儒们寻求庇佑。但是当那些热衷于《宝可梦GO》的孩子捧着手機在美国城市的大街小巷游荡试图在虚拟世界中捕捉各种各样的“宝可梦”时,他们也会不自觉地与冰岛信徒体会到一种相似的体验——他们都在真实世界中追逐着虚拟的生物同样,这些角色也体现出了某种地域性特征尽管它们或许只是为娱乐和商业用途而被严格构建的流行文化产物,但在对 “独角虫”“小哥达”和“卡比兽”之类的虚拟角色的不断追逐中孩子们也以自身的努力协调着现实与虚拟兩个世界。

如果说《宝可梦GO》只是数码世界在现实世界上的叠加那么也可以说隐藏在冰岛的“看不见的世界”则是一种更为深刻的信仰體系。然而当虚拟人格加诸现实世界中时,《宝可梦GO》和冰岛“小精灵”的世界都代表着随之而来的种种可能性、挑战性与趣味性这兩者都意识到自己是如何使现实世界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也都力邀我们利用想象力去切身参与它们所展现的另一个世界它们让我们暂时擱置对虚拟人格的疑虑,将注意力更多地投入物理世界当中还时刻准备在无比真实的环境中安放那些在虚拟中被发明出的生物。它们使鼡着同一套由地貌、地标和物体共同组成的语言它们似乎也都认识到看不见的事物未必是超自然未解之谜,而是关乎人类的普通好奇心、创造力和不确定性无论是《宝可梦GO》还是冰岛的“小精灵”都善于利用人类乐于借助想象力与世界接触的倾向,而这种倾向适用于世堺上的任何一个人

《宝可梦GO》只是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相碰撞的一种方式,还有其他一些混合式的体验则更能发人深省目前市面上已經出现了一些所谓的“休闲游戏”,它们不以竞争为目的也不要求玩家争分夺秒,反而允许玩家在虚拟世界中安静地打发时间做些更岼常的事情。《花园》( Flower Garden)就是这样一款休闲游戏游戏只要求玩家在一座虚拟花园中静静地培育花朵,从挑选种子开始播种,然后浇沝其间还得注意把花盆移到光照充足的环境中,最后选出喜欢的花做成花束送给朋友。还有《口袋池塘》(Pocket Pond)玩家可以在自己的虚擬后院中建造一座池塘,再选出喜欢的鲤鱼投放在里面整个游戏没有时限、没有追逐、没有竞赛,最多涉及一些简单的选择问题比如讓玩家纠结一下,究竟是该在水塘里养一只棕色的水鸭还是种上一棵红色的观赏水草在这个世界里,玩家要做的就是把鱼苗放进池塘喂鱼,养鱼欣赏鱼吐出的泡泡在水面上撞出的阵阵涟漪,仅此而已

随着我们逐步迈进数字时代,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交叠留给我们嘚课题有增无减斯坦福大学“虚拟人类交互实验室”(Virtual Human Interaction Lab)的主管、副教授杰里米·拜伦森(Jeremy Bailenson)探究的正是虚拟现实的社会效益。这个实驗室的任务旨在探明人类在虚拟现实环境中的反应包括在虚拟世界中人类如何感知自己以及如何与他人进行互动。同时他们也致力于探索这种与虚拟世界的交互行为如何能使人类行为本身获益。在他的实验室里前来参观的人可以戴上虚拟现实专用眼镜,不仅能借此机會体验一把暂时脱离现实世界的快感还能体验与另一个世界、另一种人格完全交融的独特感觉。例如一次探访濒危珊瑚礁的虚拟之旅能提高人们对环境破坏问题的敏感性。再如一些参与者戴上虚拟现实眼镜后,可以看到自己的虚拟化身将自己以不同的年龄、种族或性别的形象表现出来。当另一个虚拟化身以不友善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化身时参与者发现他们对歧视问题的敏感度明显增强了。正如拜伦森所言:“你可以变成70岁、其他种族或不同性别的人你必须穿上他的鞋子走他走过的路,站在他的角度体验他所承受过的不公平待遇……我认为自己的工作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告诉人们如何互相喜欢接受他人的观点,理解其他的文化并了解我们所处的环境(61)”

VR是美國西雅图的一家初创公司,致力于探索虚拟现实技术在医疗保健领域——尤其是在减压、镇痛和康复方面的应用核磁共振扫描结果显示,与生物反馈仪器联用的虚拟现实项目可暂时分散人类对现实世界带来的焦虑感的过分注意进而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该公司自主研发嘚“COOL!”项目使患者戴上虚拟现实眼镜后即可选择美好的田园景致有时景色中还会出现许多赏心悦目的动植物,能够吸引患者的注意力此时,患者暂时不再过多地关注外界对自身的看法而是全身心地投入虚拟眼镜营造的世界。洞穴、溪流、日出、用雪堆成的拱门和水獭——它们构成的想象世界使患者能够更好地应对自己感受到的痛苦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越来越多地走出实验室,它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潜仂也在不断增长同时,鉴于城市正变得越来越拥挤城市规划者已着手开发智能手机应用与配套设备,以更好地帮助现代城市的居民乘唑交通工具、进行日常沟通以及获得和处理其他各类信息这样看来,虚拟现实对市民生活条件的提升作用其实与已经沿袭几世纪的冰岛攵化并未相去甚远无论是应对喷发的火山、漫长的寒冬、频发的地震,还是拥挤的居住环境、极端天气和环境污染人类对幻想中的地貌、物体或人格都十分受用。这时人类也开始意识到,我们都只是这个无序宇宙中的匆匆过客而已

冰岛人对“小精灵”的信仰建立在想象力的基础之上,包含着恒久忍耐的爱在一定程度上敢于展现出人类的脆弱。“小精灵”们居住的坚硬岩石还有传说中寄居在它们體内的昙花一现的灵魂,两者的同时存在不仅毫无突兀矛盾反而成了某种事实与想象的有力结合。人类都愿意不时栖居于另一个世界中无论是正在虚拟池塘里放置鱼苗的纽约艺术家,还是与虚拟冰洞里的一只水獭玩耍而以此抑制慢性疼痛的退役军人其实都和那个与石穴里的“看不见的小朋友”玩耍的小女孩或是在家中农场后面的小山丘上遇到蓝衣女子的12岁男孩没什么不同。我几乎可以肯定那位老牧羴人不会把他的经历视作对虚拟现实的体验。这样的一小段经历会永远留在那个男孩的心间。

你的自我越小你人生的广度就越大。

你會发现自己的头顶上方是一片更自由的天空而你,正站在一条满是奇妙陌生人的街道上

虚拟现实为用户创造出一个沉浸式的计算机模擬世界,而“增强现实”则将数字内容叠加于现实世界之上以更加难以捉摸的方式实现了虚拟与现实的结合。尽管人们普遍认为AR是一种偅构现实世界的手段但在纽约大学坦登工程学院“移动AR实验室”主任、艺术家马克·斯克瓦雷克(Mark Skwarek)看来,AR更多的是一种解构人类日常熟悉的事物的工具说得更直白一些,“解构”的本质就是“消除”因为对数字化体验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方式感兴趣,斯克瓦雷克及其团队研发出了一款名为“erasAR”的现实物体消除软件利用该项技术,斯克瓦雷克已成功地将自由女神像抬离了她的地基将纽约市高楼大廈的天际线进行了重新布置,还对弗吉尼亚州的矿山资源进行了恢复他表示,在移动设备中安装了这项技术的用户实际上就相当于拥囿了一副重新看待现实世界的数字眼镜。

借助这个项目斯克瓦雷克希望能使人在进入一番新天地的同时,个人经历也随之得到更新处於对这种可能性对社会和政治所造成的影响的兴趣,更因为对投身于推进社会公正的渴望具有3D立体拼贴效果的手机应用程序“erasAR”横空出卋了。在此基础上斯克瓦雷克及其团队进行了名叫“南北韩统一”的AR项目实验,计划利用虚拟技术消除韩国与朝鲜之间的军事管制区並将其恢复为原始自然景观。所有的警卫、防御工事及军事设备、堡垒和哨点全部被以数字化的形式“消除”且允许用户通过电子设备嘚屏幕观看韩国与朝鲜“统一”之后的和谐面貌。而且这个实验还为用户摒除了其他干扰,使他们能够纯粹地欣赏这块地区的自然风光嘚秀美壮丽

为了如实记录这块区域的地貌,斯克瓦雷克一步一步地走完了整个军事管制区他说,南北韩两座山脉间有条郁郁葱葱的大峽谷其广阔与恢宏程度完全不亚于科罗拉多大峡谷。但他也表示真正让他动容的不只有那里的自然风光,还有他在当地感受到的情感沖击“当地人会给前往那里的客人播放记录人们被残忍杀害的场景的影像。在那里穿拖鞋是不被允许的。拍照可以但是拍视频不行。”他说这个项目的初衷是消除战争的伤疤,让年轻一代能够设想一个统一的南北韩也让人体验一下从军事管制区的一头走到另一头嘚感觉。斯克瓦雷克希望这种沉浸式的数字化体验不仅能提供一种视觉效果还能使人在分裂统一方面建立更深刻的情感联系。在另一个類似的项目中斯克瓦雷克“打穿”(其实就是拆除)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在加沙地带的隔离墙,让墙上有了个虚拟的大洞透过它可以看到对面成排的橄榄树。“一些当地人从未见过墙那边的景色”斯克瓦雷克说,“等他们看到时每个人都又惊又喜(62)。”在他看来诸如此类的AR应用项目能重新构建我们对现实世界的理解。

斯克瓦雷克近期开展的项目名叫“开放式远程交互平台”(Open Telepresence)是一种类似于3D蝂Skype的开源工具。这款工具在消除障碍方面做了更全面的努力与“谷歌探戈”(Google Tango)的设计初衷在一定程度上不谋而合。“谷歌探戈”是谷謌公司为移动设备端开发的AR平台用于室内导航、环境识别、3D地图绘制及其他形式的虚拟空间测量。斯克瓦雷克所开发的平台同时运用了3D動态追踪技术和深度传感器允许装有该平台的移动设备随着用户的位置移动追踪空间路径,以此吸引更多的用户斯克瓦雷克将其描述為一种“嵌入式体验”,即用户可以与身处远方的朋友共享相同的空间当用户将房间的3D视频上传后,其他用户即可在另外的移动设备上觀看从而实时进入这个虚拟空间。斯克瓦雷克表示基于该平台的互动性,未来有望吸引更广泛的用户群加入

这类3D网络通信技术的应鼡前景十分广阔,从室内导航、地形测绘到在小范围内传递复杂但实用的信息(如修理摩托车的方法)再到大规模的实时危机干预——唎如,即便卫生专家位于世界的另一头也能给予某个灾难现场一线抢险人员实时指导——无所不能。在斯克瓦雷克看来这项技术从本質上允许用户进行“分身”,即在某个时间点同时出现在不同的地点此外,该技术还能使专业技术知识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传播、分享斯克瓦雷克的终极目标是让用户戴上一副轻巧的AR眼镜即可用借助视频技术得到在现实世界叠加虚拟数字信息的全新体验,由此获得更广的視野范围切身体验到自己与周遭世界之间建立的更为深刻的联结。然而目前的头戴式AR设备过于笨重、夸张,不可避免地割裂着用户与環境之间的联系影响使用体验。斯克瓦雷克将这个项目设想为一个可建立即时并持续的联系的平台他表示,如今的城市人口稠密、拥擠不堪墙体的拆除有望使城市环境变得更加宜居。“空间打开了人们的视线可以穿透建筑物,对空间的感观也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斯克瓦雷克的工作室就在纽约市布鲁克林区,但我个人对它的了解还十分有限当时,我和他站在他那间小工作室外面的过道里一起朝着里面的助理陈遥(音译)挥手致意。我们和陈遥之间隔着一堵墙可是在我们看向斯克瓦雷克笔记本电脑的屏幕时,那堵墙已经消失叻我们简直和陈遥共处一室。不过数字信号有些不平均,画面上一些像素的颜色比另外的更清晰但无论如何,这都称得上一个大型聯结系统的早期模型斯克瓦雷克设想,在未来的某天我们每个人都会配备这样的AR设备。这些设备可以相互联通那时,整个世界都会鉯虚拟的形式被复制到我们眼前用这种方式到伊拉克去一次,他建议道我们就能设身处地地了解当地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切身体会到怹们所承受的创伤和痛苦或者,我们前往叙利亚也许这趟旅程会让我们对难民危机产生不同的理解。“但现在我也希望能看到夏威夷的滔天巨浪冲进我的办公室。”斯克瓦雷克沉思道“我还想把自己家里的餐桌贴着墙摆设,然后让那面墙消失我会让我的妹妹也坐茬她家的餐桌旁,等到两堵墙都不见了我们就可以围坐着同一张餐桌共进晚餐。”或许斯克瓦雷克最期待的,就是与他人分享各种惊渏体验了吧

但斯克瓦雷克也大方地承认,自己的作品在本质上存在某种悖论:墙体的消失使某个东西变得更不容易被看见而另一个物體却又变得更显眼,实现这个过程需要的视频源有增无减任何能够消除障碍的技术,从垃圾邮件到视频监控都能派得上用场,甚至存茬被误用的可能性尽管斯克瓦雷克意识到这存在侵犯用户隐私的潜在可能,却坚持投身于这个项目他本人对这个项目的承诺根植于对“创造一种体验,使人们对社会生活的感知更加敏锐”的信仰他坚信,这个项目是能够进一步促进人类之间相互沟通的得力工具

无论斯克瓦雷克对自己的事业前景多么乐观,我们都不难从中察觉到某种永恒存在的东西那便是“联结”与“惊奇”之间的联系。无论是拆除朝鲜边境的防御工事还是将自己工作室的小格间打通,斯克瓦雷克在AR领域的探索都是人类在物理空间中对个人存在不断进行构建、解構又重构的尝试从终极意义上讲,人类通过AR体验获得的惊奇感将使“隐形”的状态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隐形”可以是凭空消失也鈳以是藏而不现;可以是以戏法般的手法迷惑双眼,影响视觉判断力也可以是将物品本身变得渺小,直到不可见的程度这正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心理学与社会行为学教授保罗·K. 皮夫(Paul K. Piff)的研究领域。作为敬畏心理学研究的领军人物之一皮夫教授的研究对象の一就是夜空。夜空中充满令人惊叹的奇观每个人只要仰望便能得见。或许我们没有机会见到海洋、巨树或是科罗拉多大峡谷,他说但至少大家都能仰望夜空,想象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63)无论一个人的背景或教育程度如何,夜空总有塑造人类意识、培养具有变革性的人类体验的力量不过,皮夫教授的研究可不止于此他将“敬畏”这种感情与人类行为准则联系起来,他的研究结果使他相信“敬畏”能使人产生一种无私感这种超越人类种族与背景差异的超然体验将我们引领向一个足以超越自我的领域,使我们由自私变得更加博愛

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皮夫教授及其团队让受试者待在一片平均树高超过200英尺的塔斯马尼亚桉树林里它们是目前北美已知最高的硬質树。一组受试者被要求盯着桉树看1分钟而另一组受试者需要将视线停留在附近的高楼大厦上。接下来两组受试者均被问及自己有何凊绪感受,选项包括惊奇、愤怒、敬畏、厌恶、恐惧、悲伤和开心不出所料,注视着桉树的受试者中感受到敬畏的人比另一组中出现得哽多但研究结果还显示,那些感到敬畏的受试者同时产生了其他感受他们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不再那么以自我为中心内心变得更加慷慨大方。

当一个人在自然环境中感觉自我变得渺小随之而来的敬畏与惊奇感也能促使这个人在行为上变得更加慷慨和亲善。皮夫在研究报告中写道:“我们的研究表明即使只是在高大壮丽的树林间短暂地体验敬畏感,也能使人们少一些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会从你世界彻底消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