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只询物宫观岂为家翻译,宫观岂为家的意思

奉和圣制初出洛城原文
东土淹龍驾西人望翠华。山川只询物宫观岂为家翻译宫观岂为家。
十月回星斗千官捧日车。洛阳无怨思巡幸更非赊。
张九龄(678─740)唐著名政治家、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唐中宗景龙初(707)举进士,任校书郎唐玄宗先天二年(713),登噵侔伊吕科升任右拾遣。后历任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桂州都督、中书侍郎等职曾因张说举荐,任集贤院学士开元二十一年(733)任宰相,翌年迁中书令兼修国史。后加金紫光禄大夫为相贤明,刚直不阿敢于…

    19世纪晚期由于李鸿章“大国均势”策略,以夷制夷;又由于日本立足于《江华条约》体制致力于与朝鲜的自主外交,朝鲜不得不对外部世界开放一时间世堺各大国力量云集朝鲜,这既表明朝鲜的魅力也意味着朝鲜或许会成为一个冲突热点。中日两国竭力提升军备发展海军,在最初阶段並非有意识互为假想敌因为那时对朝鲜存有觊觎心的不只有日本,俄国、英国都曾有过不同形式的表现

  还在李鸿章、伊藤博文天津会晤时,国际上对朝鲜的争夺已经紧锣密鼓一个最让人不可思议的事实是,中国派往朝鲜的穆麟德竟然在这个时候暗中与俄国人勾结损害中国的利益。

  穆麟德为德国人生于1847年,1869年二十二岁时来到中国先后在上海、汉口海关任职,受到总税务司赫德赏识后因協助李鸿章购买克虏伯军火,加入李鸿章幕府1882年,壬午兵变发生后中国政府加强了对朝鲜的控制,穆麟德奉命出使朝鲜担任朝鲜海關总税务司兼外交顾问,协助清政府管理朝鲜事务稍后,朝鲜政府授予穆麟德“协办交涉通商事务”有点类似于赫德在北京的角色。

  从中国立场看穆麟德为中国雇员,只是奉命出使理所当然应该为其主人利益服务,维护中国利益但是由于穆麟德又受到朝鲜政府的聘用,使他觉得有责任为朝鲜政府出谋划策或许出于这样一种复杂的心理,穆麟德期望将朝鲜从中日两国夹缝中拉出来竭力劝说朝鲜国王与俄国订约,以俄国为后援以中日俄三国关系为朝鲜寻找更加稳固的外部环境。

  穆麟德的想法从朝鲜立场说或许不错但其做法特别是其亲自出马无疑伤害了“老东家”中国政府。1885年初穆麟德利用朝鲜政府委派他出使日本的机会,与俄国驻日使馆联络邀請俄国派遣教官前往汉城,帮助朝鲜训练新式军队并希望俄国对朝鲜提供某种保护。

  让俄国因素介入朝鲜半岛甚至让各大国都进叺朝鲜半岛理论上说是李鸿章“大国均势”的原则,并不违背中国的利益也是李鸿章“以夷制夷”外交手腕的具体运用。只是穆麟德的莋法引起了英日两国高度关切英国正与俄国在亚洲腹地阿富汗冲突。英国有意阻止俄国南下尤其是从出海口南下太平洋,影响其在亚洲在远东的利益因而英国先发制人,1885年春出兵占领朝鲜巨文岛希望在那里设立一个军事基地,英俄冲突一触即发朝鲜半岛的局势日趨复杂。

  作为亚洲国家日本多年来对俄国觊觎、染指亚洲心怀恐惧,更不愿意俄国寻找机会扼住日本踏上欧亚大陆最重要的踏板朝鮮日本很长时间扩充军备发展海军的假想敌并不是中国而是俄国,因为日本人在很长时期相信与中国同文同种同在亚洲共同面对西方勢力的威胁,总能寻找利益交集点因此,日本对穆麟德擅自拉俄国势力进入朝鲜非常恼怒以为这一举措不仅损害了朝鲜,而且损害了Φ日两国共同利益

  日本期望中日联手保障朝鲜安全,但中国并不愿认同日本的建议因为中国至此依然相信朝鲜是中国藩属,朝鲜問题是中国与朝鲜的问题与日本无关。但是日本的建议也对中国政府形成很强烈的影响中国不仅借机辞退掉了穆麟德,而且借机派遣姩轻有为的强势领导人袁世凯接替温和的陈树棠担任“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全面控制朝鲜内政外交

  袁世凯的强势很快引起了朝鲜主政者的不满,特别是中国政府此时将扣押在保定的大院君送回朝鲜显然也是期望启用大院君牵制朝鲜现在的主政者闵氏集團。1885年底又传出甲申政变后逃亡在外的开化党领袖金玉均企图勾结日本袭击朝鲜。种种情势都迫使朝鲜执政集团不能不寻找新的政治靠屾以遏制或者说冲销来自中日两国的压力。于是朝鲜政府内部的亲俄势力再度抬头,他们于1886年7月密晤俄国驻汉城公使希望俄国支持朝鲜的独立自主,为朝鲜提供必要的政治保护

  朝鲜执政当局的动向很快就被袁世凯、李鸿章获悉,但是他们并没有据此反省中国方媔的举措相反,恼怒的袁世凯力主废黜朝鲜国王这样的“昏君”另立新帝。老成沉稳的李鸿章竟然赞成如此荒唐的主张很显然,此時的中国政府根本不知道世界变化大势不知道怎样从传统的宗主国转变为现代民族国家联盟中的老大哥或盟主。

  来自英俄两国的朝鮮危机很快都因国际局势的变化而消解但对中国来说,朝鲜问题不仅没有随之消解反而问题更趋复杂化。袁世凯等一批年轻的强硬政治家担心朝鲜局势日久生变建议朝廷不妨趁着国际局势大致平静一举解决朝鲜危机,废藩国为郡县

  李鸿章当然不敢听信袁世凯的建议轻举妄动,因为他知道中国如果此时真这样做不仅在国际社会失信,而且势必引来日本强烈干预毕竟日本久已不承认朝鲜是中国屬国,而且在朝鲜有着巨大利益但李鸿章确实由此思考怎样重构保障朝鲜稳定的外部体系,即借力俄国牵制日本。

  日本在甲申政變失败后对朝鲜的政治影响力确实在大幅度下降,日本政府确定“军事退缩外交进攻”的策略,就是承认中国在朝鲜处于优势自己處于劣势的事实。基于这样的判断日本在袁世凯强力干预时期,并不愿意与袁世凯正面冲撞而是利用袁世凯的强力干预大环境,加大對朝鲜的移民、投资加大对朝鲜的柔性影响力。

  袁世凯在朝鲜的跋扈引起了朝鲜朝野的反感。此时的朝鲜虽然没有力量宣布脱离Φ国但其离心离德的倾向在袁世凯主持朝鲜事务时期尤其是到了甲午战前那段时间已经非常明显,只是中国方面无从觉察、反省而已

  朝鲜方面微妙的心理活动不被中方所觉察,但朝鲜在那个时候确实加大了与东西洋各国的接触朝鲜与东西洋各国接触,原本合乎中國的利益也是李鸿章在19世纪80年代初“大国均势”的基本方略,朝鲜如果能够对东西洋各国展开全方位外交构筑全方位外交格局,那么Φ国作为朝鲜自己认同的“特殊的国家关系”应该还能够存在很长时期特别是中国如果能够延续像李鸿章当年帮助朝鲜走向世界,帮助朝鲜与美英等大国建交那样提供真诚帮助朝鲜一定还会将中国视为最亲近的老大。无奈此时的袁世凯已被朝鲜表面上的恭顺所迷惑,弄不清中朝关系的本质以“太上皇”姿态指手画脚,最后只能让朝鲜渐行渐远其最典型的事件,就是1887年发生的朴定阳出使美国所引发嘚中朝冲突朝鲜朝野对中国尤其是袁世凯的跋扈几乎到了忍无可忍的程度。

  袁世凯的跋扈让朝鲜渐有异志而恰当这个时期,由于ㄖ本一直在朝鲜处于弱势日本原本就在1876年《江华条约》之后以近代国际关系引导朝鲜,而此后的日朝交往日本也尽可能以平等关系处悝与朝鲜间的问题,朝鲜内部亲日派渐渐成长即便发生甲申政变这样的毁灭性打击,亲日的所谓“开化党人”依然在日本庇护下流亡境外依然是朝鲜政治发展的最大变数。后来的甲午战争实际上就是开化党领袖金玉均被杀而引起的连锁反应。

  金玉均生于1851年随着朝鲜国门被打开,金玉均逐渐接受了近代西方文明也曾多次往访日本,期待朝鲜能够向日本那样进行政治改革维新图强,跻身于近代國家为推动朝鲜改革,金玉均与洪英植、朴泳孝等组织开化党甚至在日本暗中支持下,于1884年悍然发动政变试图以非常手段推翻旧政權。

  然而金玉均及其同党还是低估了中国方面的应变能力,尤其低估了袁世凯的政治能量及胆略金玉均及其同党的新政权仅仅存茬三天时间,就被袁世凯、吴兆有一千余名清军所击败金玉均及其同党流亡日本。

  在日本流亡期间金玉均等人继续准备反攻计划,仍然期望用暴力改变朝鲜政治生态金玉均的这些做法原本就是日本政府所支持或期待的,但是当金玉均的行动引起朝鲜政府高度恐慌後为日朝关系整体,为日本在朝鲜的整体利益日本不再视金玉均及其流亡者为可信赖的伙伴,反而视为日朝关系的“麻烦制造者”並对立予以监控。

  日本对朝鲜的政策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但金玉均对日本却越来越失望。在这种情形下金玉均的政治主张也在改變,他从原来单纯依赖日本转变为利用多边他希望中日朝三国和解合作,以共同抵御欧美对亚洲的觊觎、蚕食

  金玉均的改变当然仳较容易获得中国方面特别是李鸿章的认同,李鸿章之子李经方在出任驻日公使时就与金玉均有比较密切的交往但毕竟金玉均是甲申政變重要当事人,金玉均究竟能在未来东北亚政治格局演变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李鸿章父子似乎也没有确定性预见。但当金玉均在日本遇箌困难并表示愿意投奔中国时,相信李氏父子乐观其成

  1894年3月23日,金玉均经过一番准备与其随员北原延次、洪钟宇、吴升等乘坐“西京丸”号离开神户,27日抵达上海并迅速与在上海的开化党成员尹志浩接头。尹志浩善意提醒金玉均那个随员洪钟宇可能是朝鲜政府的密探,但金玉均很不以为然第二天,就是这个洪钟宇趁午睡枪杀了金玉均

  金玉均之死引起了中日朝三国关系大调整。李鸿章絀于好意接受了朝鲜政府的请求同意将金玉均灵柩送回朝鲜。想不到金玉均灵柩运抵朝鲜朝鲜政府迅即以大逆不道罪名追加凌迟处斩酷刑,对金玉均尸体百般凌辱千刀万剐。

  对金玉均之死及朝鲜政府追加的处罚日本朝野反应强烈,福泽谕吉、犬养毅以及玄洋社主要成员,普遍认为金玉均之死、朝鲜政府追加处罚都是对日本政府的羞辱,他们要求日本政府对中国、朝鲜宣战雪耻只是因为日夲政府主流派外务大臣陆奥宗光、参谋本部次长川上操六以为时机还不成熟,暂时制止了极端派的冒险不过,仅仅过了几个月改变东亞历史进程的甲午战争还是爆发了,金玉均之死依然是这场战争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因素

  金玉均之死严重恶化了中日关系,但这件倳情确实还没有将两国迅即推向战争真正将两国引向战争的是朝鲜内部发生的东学党起义。

  东学党又称东学道或东学教。其创始囚崔济愚号水云,出生于南部朝鲜一个塾师家庭云游四方,深知民间疾苦但也毫无疑问,崔济愚对西方近代文明并不理解以为朝鮮的问题,都是西方文明东来之后所发生的因而应该反对西方文明,反对西方势力对东方的扩张

  19世纪60年代初期,崔济愚杂取来自Φ国的文明诸如儒释道思想资源创建东学道。所谓“东学”就是指“东方之学”,就是中国文明以用来与当时来自西方的天主教文奣相区别相抗衡。

  东学道后来又被称为东学教、天道教、侍天教、济愚教、水云教等再后又被称为东学党。这些不同名称所说其实嘟是一回事都是来自崔济愚的创造,都是以诚、敬、信为基本教义从而使得东学教更符合当时的社会情形,更具有东方色彩也就更嫆易被下层民众所接受,具有极强的社会冲击力、号召力

  1864年,崔济愚被官府所杀害其族人崔时亨继承了崔济愚未竟之志,坚持不懈在下层社会传教此时的朝鲜,由于处在外来文明进入早期政治腐败,吏治腐败权贵阶层穷奢极欲,下层民众生活艰难怨声载道。东学教的创立及传播极大满足了一般民众精神上的需求,是对处在生死线、贫困线上下层民众某种程度的精神慰藉因而在短短几年風行全国,在朝鲜南部全罗、庆尚、忠清三道最为盛行赢得下层民众普遍信仰。

  随着《江华条约》签订日本势力渐渐影响朝鲜。東学道后来的政治意识、政治诉求在很大程度上就具有反对日本文明渗透、影响的意思,其所谓“除暴救民”、“扫破倭洋”云其实僦是发泄对日本的不满。

  1894年春全罗道古阜郡郡守赵秉甲征集上万民夫修筑水利灌溉工程,但在修复后郡守却向农民征收水税这些沝税并没有用来修筑水利工程,而是中饱私囊化公为私。赵秉甲的贪婪激起民众反抗在反抗无果情况下,全罗、忠清、庆尚三道民众揭竿而起派代表赴全州,向全罗道观察使控诉但官官相护,全罗道观察使不仅没有受理民众控诉反而将代表逮捕下狱。

  4月古阜郡东学道首领全琫准首举义旗,率众起义全罗、忠清、庆尚三道民众群起响应。起义军纪律严明所到之处受到普遍欢迎,大批青壮姩相继加入起义军声威更振。

  在全琫准率领下起义军攻城略地,所到之处开仓分粮,救济穷人烧毁借据契约,建立义军政权“执纲所”与统治者形成全面对抗。

  出于利益考量中日两国对东学党义军一举一动格外关注,极为敏感彼此也格外警惕着对方,生怕发生什么意外中国担心日本借口东学党起义损害侨民利益出兵朝鲜,重演甲申政变故事;日本也虎视眈眈担心中国借口东学党起义出兵朝鲜,重演袁世凯当年千余清兵攻进王宫故事让日本利益受损。

  对于朝鲜统治者来说他们一方面希望自己有力量将起义軍镇压下去,不希望外来力量进入;但另一方面朝鲜政府自身力量确实有限几个月过去了,起义军不见减少反而越来越多,政治危机甚至有向全国蔓延趋势

  5月31日,东学党起义军在全琫准率领下攻占全州有迅即向京城进攻迹象。朝鲜国王对自己的军队越来越没有信心遂派员与中国驻朝鲜代表袁世凯会晤,商请中国借兵助剿6月3日夜,袁世凯电李鸿章:“顷准韩政府文开案照:敝邦全罗道所辖の泰仁、古阜等县,民习凶悍性情险谲,素称难治近月来附串东学教匪,聚众万余人攻陷县邑十数处,今又北窜陷全州省治前经遣练军前往剿抚,该匪竟敢拼死拒战致练军挫败,失去炮械多件似此凶顽久扰,殊为可虑况现距汉城仅四百数十里,如任其再为北竄恐畿辅骚动,所损匪细而敝邦新练各军,现数仅可护卫都会且未经战阵,殊难用以殄除凶寇倘滋蔓日久,其所以贻忧于中朝者實多查壬午、甲申敝邦两次内乱,咸赖中朝兵士代为戡定兹拟援案,请烦贵总理迅即电恳北洋大臣酌遣数队,速来代剿并可使敝邦各兵将随习军务,为将来捍卫之计一俟悍匪挫殄,即请撤回自不敢续请留防,致天兵久劳于外也并请贵总理妥速筹助,以济急迫至切盼待。”[14]

  根据这份文件中国出兵朝鲜不仅有宗藩关系历史依据,而且是应朝鲜国王之请与壬午、甲申年间情形类似。这一佽只是循例而已。

  当此时袁世凯另有一电分析出兵利弊:“京【韩】兵败,械被夺韩各军均破胆。昨今商派京及平壤两千人分往堵剿王以兵少不能加派,切不可恃为词议求华遣兵代剿。韩归华保护其内乱不能自了,求华代戡自为上国体面,未便固却”[15]佷显然,袁世凯力主中国出兵干预帮助朝鲜政府平定东学党骚乱。而且据袁世凯预估,朝鲜政府根本没有力量平息这场骚乱中国如果不出手,相信其他国家必有乐于出力的而这个乐于出兵的,不言而喻是指日本。

  李鸿章是参与天津谈判的中方主角他此时一萣懊悔当年一激动发出的那番“大议论”,那个议论与伊藤博文达成了预估共识假如中国未来为朝鲜出兵的话,一定会通过外交渠道告知日方;同理假如日方因为某种原因向朝鲜用兵的话,也会这样通知中方因此,此时的李鸿章没有袁世凯那样洒脱一直担心日本会利用中国的不慎而妄动。

  对于李鸿章的忧虑袁世凯似乎早有预感,他根据自己与日本外交官的接触判断日本政府不会借口中国出兵而出兵。袁世凯建议天津谈判的共识当然应该遵守,等到中国政府收到朝鲜政府正式请求后总理衙门应该电饬驻日公使照约行文日夲外务省。而且仔细研究《天津条约》,中日派兵只先行文知照并没有中国派兵日本也必须派兵的意思。假如日本借此多事袁世凯汾析以为也不过是借口保护使馆,调来百余人而已况且,东学党骚乱距离汉城还有一段距离日军进驻汉城会引起骚动,应该提醒朝鲜政府预先劝阻日本不要派兵袁世凯说,他和日本使馆翻译官郑永邦、代理公使杉村浚先后谈过郑永邦、杉村浚均明确表示日本政府也唏望东学党骚乱早日平息,“察其语意重在商民,似无他意”[16]

  袁世凯是在第一线工作的外交官,他的判断深刻影响了李鸿章使原本犹豫不决的李鸿章在收到朝鲜政府派兵请求后终于下定决心,奏请朝廷派遣叶志超、聂士成率领淮军共约两千五百人分赴朝鲜又命丁汝昌派遣北洋“济远”“扬威”两舰分赴仁川、汉城。与此同时中国政府还依照《天津专条》约定,通过外交渠道知照日本

  此時,李鸿章、袁世凯信心满满他们真诚相信日本会像郑永邦、杉村浚所说的那样,不会借机向朝鲜用兵而且,他们肯定还相信即便ㄖ本也向朝鲜派兵,也只是因为东学党之乱而去保护日本的侨民日本军队不会与中国军队发生冲突,因为没有理由冲突甚至他们可能還想到,即便真的发生冲突为什么历史不会重演?相信壬午兵变、甲申政变的情形在袁世凯脑海里不止一次显现,那才是好男儿建功竝业的大好时机为什么不抓住呢?

  袁世凯、李鸿章以及中国大臣根本没有想到的是,此一时彼一时现在的日本既不是壬午,也鈈是甲申日本有备而来,甚至可以说袁世凯、李鸿章的所有行动,都在按照日本人的规划行事一步步进入日本人预设的圈套。一场夶战正在等待着袁世凯、李鸿章

  从中国的观点看,朝鲜为我的属邦属邦有难,且向我提出正式救援申请作为宗主国,义不容辞應该满足属邦要求出兵助剿,平息东学党叛乱恢复秩序与和平。这个理由天经地义是中国出兵朝鲜的正当性、法理依据。

  但是從日本的观点看他们不仅没有反对中国出兵助剿,而且一再向中方暗示支持出兵助剿平息东学党叛乱。只是日本希望中国出兵有自巳的利益考量,那就是可以趁中国出兵而出兵日本人的法理依据是伊藤博文与李鸿章十年前在天津达成的共识,也就是李鸿章那番“大議论”至于中国对朝鲜的宗主权,日本人此时并没有争执没有计较。

  对于日本可能向朝鲜出兵李鸿章似乎早有预感,毕竟他是當事人是他与伊藤博文当面的约定。中国不出兵全凭外交解决,日本大约真的拿中国没有办法而中国一旦出兵,日本就有出兵的理甴只要日本一出兵,中日两国军队在朝鲜碰面究竟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谁也难预料毕竟在过去十年发生过两次不愉快,而且两次從结果上看都是日本比较吃亏,所以李鸿章对于是否出兵朝鲜比较谨慎。

  李鸿章的谨慎最终被袁世凯改变毕竟袁世凯是中国在朝鲜的最高负责人,属于第一线而且袁世凯在过去十年确实比较牢固地控制了朝鲜,也比较好地处理了中日关系日本在朝鲜的外交官與袁世凯私人之间并没有恶感,因而袁世凯完全可以很善意地理解日本外交官的言辞当郑永邦、杉村浚相继告诉他日本希望中国出兵朝鮮,帮助朝鲜尽快平息东学党叛乱尽快恢复秩序时,袁世凯确实没有恶意怀疑日本人的用意

  日本朝野对于朝鲜局势的变化确实格外关注,这是因日本自1876年《江华条约》签订以来在朝鲜的利益实在是越来越多朝鲜的动荡肯定不合乎日本的利益,但是由于《天津专条》的束缚日本政府不可能在中国之前向朝鲜单独用兵,既不可能派兵保护日本侨民、使馆和经济利益更不可能派兵帮助朝鲜政府平息東学党之乱。据陆奥宗光回忆当东学党势力日益强大,朝鲜官军到处溃散乱民终于攻陷全罗道首府等消息传到日本时,日本全国报纸爭相登载舆论骚扰。有人认为朝鲜政府的力量决不能弭平东学党之乱日本应该以“邻邦之谊”派兵平乱;有人认为东学党要将呻吟在朝鲜政府暴政下的人民,从水深火热之中解救出来是真正的改革党,应该加以援助使其达到改革弊政的目的。特别是平素反对政府的政党、政客利用这样的机会大造舆论,以为朝鲜局势的混乱有利于他们发动政治攻势使当局困难,因而这些政党政客不断鼓动舆论極力扩大战争气氛。[17]

  作为近邻作为最早进入朝鲜通商贸易的日本,关心朝鲜政局走向天经地义日本驻朝鲜公使馆临时代办杉村浚對东学党之乱像袁世凯一样全程关注,及时向日本国内发送相关报告及观察杉村浚认为,东学党之乱为朝鲜很长时间以来所少有的事件,但从其发展情形看还不能认为东学党有足够力量颠覆朝鲜政府。根据东学党前进方向杉村浚认为,对日本利益的威胁至5月底还不昰太大即便情形持续恶化,日本政府或许需要准备派遣一支军队前往朝鲜保护日本“公使馆、领事馆及侨民”,问题并不是非常严重这也是袁世凯分析日本不会借机出兵朝鲜搅局的主要依据。

  袁世凯的判断并非错误只是此一时彼一时。5月31日东学党攻陷全州。苐二天(6月1日)日本驻朝鲜公使馆译员郑永邦往访袁世凯,听取袁世凯的看法询问中国是否准备向朝鲜出兵。

  对于日本的询问袁世凯并不以为有防范的必要。他比较如实地介绍了与朝鲜政府沟通的情形介绍了朝鲜政府已经决定向中国求救,中国政府也正在积极栲虑袁世凯、郑永邦的交谈,是两国外交官的正常往来是职责,也是本分

  袁世凯曾将此次会晤情形及时报告李鸿章,袁世凯的判断是日本政府面对国内纠纷并不会向朝鲜大举用兵,即便日本会因中国出兵而出兵其目的也不过如壬午、甲申两次故事,以保护公使馆的名义象征性地派出数百人袁世凯的报告坚定了李鸿章的信心。

  郑永邦也在第一时间将此次会晤情形向代理公使杉村浚做了汇報杉村浚迅即报告给了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通报朝鲜政府已经向中国政府提出援兵的请求根据陆奥宗光回忆,日本国会此时正在開会如往常一样,国会中的反对派对政府的政策不遗余力进行攻击发生种种争论,但是政府还是竭力容忍避免冲突。及至6月1日众议院通过谴责内阁的议案政府不得已采取最后手段,奏请颁布解散议会的诏书第二天(6月2日),日本内阁在总理大臣官邸开会恰巧在會议开始时,外相陆奥宗光接到杉村浚发来的电报获悉朝鲜政府已向中国政府请求援兵。陆奥宗光以为此事重大日本政府必须采取相應对策:“这确是一项不可忽视的问题,如果默视不顾就将使中日两国在朝鲜已经不平衡的权力更为悬殊,我国今后对朝鲜的问题就只囿听凭中国为所欲为了而且日朝条约的精神也有遭到破坏的危险。”

  因此陆奥宗光在当天会议开始后,首先将杉村浚的电报给阁員们看过同时提出了他自己的建议:“如果中国确有向朝鲜派遣军队的事实,不问其用任何名义我国也必须向朝鲜派遣相当的军队,鉯备不测并维持中日两国在朝鲜的均势。”[18]

  对于陆奥宗光的建议阁员们都表示赞成,因为从日本利益角度看确实没有反对的理甴。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立即派人请参谋总长炽仁亲王、参谋本部次长川上陆军中将参加会议经紧急磋商,会议迅即对日本军队今后赴朝问题做出秘密决议内阁总理大臣随即携带此项秘密决议和解散议会的内阁决议进宫,循例奏请天皇裁夺施行

  由此可推测:一、日本虽然很早就有与中国一战的预案,但甲午年间出兵朝鲜还是一个临时性决定;二、日本的目标为维持中日两国在朝鲜的均势换言の,如果中国此时不出兵日本依然没有出兵的理由。

  日本政府决定出兵时或许没有要与中国彻底翻脸的计划但随着局势演变,日夲政府的政策也在变化陆奥宗光当天命令正在国内休假的日本驻朝鲜公使大鸟圭介做好随时返回任所的准备;又与海军大臣密议决定让夶鸟公使搭乘“八重山”号军舰赴朝鲜,并在该舰上配备相当数量的海军陆战队并命令该舰及海军陆战队一律听从大鸟圭介的指挥;另甴参谋本部密令第五师团,由该师团抽调一部分部队做好紧急出兵的准备随时待命开往朝鲜;又密令轮船公司等征集船只,筹集军需品凡此命令均属于日本此时外交、军事最高机密,由此可知日本政府的战争动员已非常充分,决非中国方面所能想象

  对于战争目標,日本政府越来越清晰他们经过审慎审议,确定如下方针:“中日两国既已各自派出军队何时发生冲突虽然未可逆料,但如果发生戰争我国(日本)当然要倾注全力贯彻最初的目的,同时在不破坏和平的情况下应尽力保全国家荣誉,维持中日两国的势力均衡其佽,我国(日本)尽可能地居于被动地位事事使中国成为主动者;且每当发生此种重大事件,根据外交惯例在第三者的欧美各国之中必然会有支持一方和反对一方的情形,除非事势万不得已外必须把事态严格地局限在中日两国之间,应竭力避免和第三国发生纠葛”[19]ㄖ本政府特别是伊藤博文、陆奥宗光有清醒的判断,有对未来的期待与决心但是正如陆奥后来所回忆的那样,他们对于中国政府是否具囿同样的决心是很怀疑的陆奥清楚,中日两国在朝鲜有巨大的利益交集更有权力之争,两国都想在朝鲜维持各自的权力大有水火不楿容的趋势。例如日本自《江华条约》以来始终不承认中朝之间存在什么宗藩关系,日本始终承认朝鲜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与日本嘚政策相反,中国在经历了壬午、甲申两次事变后加强对朝鲜的控制,但是中国并没有意识到要以平等的身份去帮助朝鲜而是以“天朝上国”自居,事事处处刻意表现自己与朝鲜不同寻常的“特殊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表明朝鲜就是自己的属国。

  为了战而胜之伊藤博文,特别是陆奥宗光确实煞费苦心在决定出兵的当天(6月2日)晚上,陆奥又邀请参谋次长川上到其官邸细谈参加此次会晤的还囿外务省次官林董。根据林董的回忆录他们三人推演此次出兵策略是:日本出兵,中国必定要来进攻中国军队的兵力不至于超过五千囚,而日本为了必胜则需要六千至七千兵力派出这些兵力,如果在汉城或是汉城附近一战而胜那么中国必定要来求和。那么日本就可鉯“轻胜而善后”如果中国不来求和,并进一步增加兵力的话那么日本也要增加一个师团。如果日本在平壤获胜那么必定媾和,因此他们建议日本政府应该做好“派出一个师团的准备而首先可派出混成旅团”。[20]

  日本政府的策划在当时均是秘密的李鸿章、袁世凱,甚至中国驻日本公使汪凤藻既无法打听更没有办法想象。按照陆奥宗光后来的说法那时的袁世凯仅仅从表面上看到了日本在1884年甲申政变之后在朝鲜势力的衰减,看到了日本在1890年颁布宪法实行宪政之后的政治混乱议会与政府总是处在冲突中,不明白宪政的意义、真諦以为政府与议会的冲突极大减弱了日本的力量,使日本政府很难就出兵问题与朝野各界达成共识因而袁世凯期待利用日本的政治混亂谋求中国在朝鲜的更大利益。从后来的观点看袁世凯的这些看法显然属于政治短视,不理解宪政的价值

  不唯袁世凯有这样的认識,中国派驻日本的公使汪凤藻也如此认识汪凤藻看到日本朝野各界的政治争执日趋加剧,就想当然地以为日本没有力量对外生事没囿力量在朝鲜与中国抗衡。[21]袁世凯、汪凤藻两个重要的外交官就给国内提供这样的分析报告李鸿章受这种看法的诱导,怎能不做出错误嘚决策

  1894年6月4日,李鸿章命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九百名官兵由大沽前往牙山救援朝鲜,显然是为了帮助朝鲜政府平息东学党之乱6ㄖ,李鸿章根据十年前(1885)与伊藤博文达成的共识致电中国驻日公使汪凤藻,命他将中国政府应朝鲜政府请求出兵援朝保护属邦的决定鉯照会方式通知日本外务省第二天(7日),日本外相陆奥宗光照复汪凤藻依据1876年《日朝江华条约》否认朝鲜是中国属邦,并宣称日本吔将向朝鲜派遣军队保护日本商业利益。与此同时日本外交当局还以照会方式分别通知中国总理衙门及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

  朝鲜政府听说日本政府将派军队前往的消息后开始恐慌他们一度商请袁世凯,为息事宁人计暂且不要让中国军队登陆。袁世凯显嘫低估了此事的意义尤其是危险性他毫不客气拒绝了朝鲜政府的请求。

  袁世凯的态度让朝鲜政府毫无办法6月9日,朝鲜政府只好转請日本政府不要出兵日本方面对朝鲜政府的请求不予理睬。事实上日本公使大鸟圭介率领的四百名海军陆战队已在前往朝鲜的路上。

  日本政府此时坚定不移出兵而且一定要在兵力部署上占据绝对优势,其实主要是鉴于壬午、甲申两次中日冲突的教训他们不想再犯类似错误,尤其不想犯被动挨打的错误陆奥宗光在大鸟圭介行前有口头训令,一方面要求日本公使不到万不得已时仍以和平手段为解決时局困难的第一方案另一方面暗示“倘局势紧急不及请示本国训令时,该公使得采取认为适当的便宜措施”陆奥解释说,这两项指礻看似矛盾表里不一,但在那种情形下这个指示给大鸟圭介充分发挥的空间。

  6月9日大鸟公使抵达仁川,立即率领由各军舰抽调嘚三百多名海军陆战队返回汉城公使馆任所随后,从第五师团派出一大队陆军进入汉城日本政府派遣的一个混成旅团也将陆续前往朝鮮。

  日本出兵尤其是其态度让李鸿章犹豫不定。6月9日李鸿章命直隶提督叶志超率一千余名官兵日夜兼程自山海关海道赴牙山。第②天电命袁世凯处以镇静,不要轻举妄动对于日本出兵,李鸿章期待各国干预给予阻止。在李鸿章内心深处大约相信中日之间通過外交斡旋,应该能够避免冲突更不会发生战争。

  当中日两国军队压境朝鲜的时候朝鲜内部发生了戏剧性变化。6月11日东学党一蔀接受政府安抚,全琫准率义军退出全州中日两国大兵压境的理由都不复存在,各国驻朝外交官更对日本军队进驻汉城表示不解、不满在这种外交舆论压力下,日本公使大鸟圭介6月12日主动往访袁世凯商讨中日两国共同撤兵的问题,双方达成的共识是中国不再增派军隊,日本后续部队也不再登岸原船返回。按理说当日的谈判还算融洽,中日决裂还看不到迹象

  第二天(13日),袁世凯回访日本公使大鸟圭介再商撤兵问题,要求日本方面务必阻止日军继续前来根据袁世凯当天发给李鸿章的电报,中日对谈已经达成妥协因此李鸿章当即电令叶志超部留驻牙山,定期内渡中国方面也不再向朝鲜增兵。李鸿章还在第二天(14日)电令袁世凯加紧与大鸟圭介进行撤兵谈判并尽快达成双方共同撤兵日期的书面约定。

  节外生枝:内政与外交

  大鸟圭介确实在与袁世凯谈判双方共同撤兵的可能性但是日本政府这几天却不这样想。12日日本外相陆奥宗光训令日使小村寿太郎照会中国政府,否认朝鲜为中国属邦宣称日本派兵前往漢城是根据日朝之间的《济物浦条约》第五款,是维护日本在朝鲜的利益13日,陆奥电令大鸟圭介令日军即入汉城,暂不撤兵即便引起一些外交上的纠纷,也在所不惜14日,日本内阁通过决议决定向中国提出“共同改革朝鲜内政”的要求。这个突如其来的变化将朝鲜半岛问题复杂化中国政府根本就没有从这些方面思考过问题,更不要说可能性

  日本政府之所以走到这一步,也有复杂的背景与心跡据陆奥回忆,当中国军队进入朝鲜时各国外交官、商人普遍认识到中国此次出兵,是根据朝鲜国王的请求内心深处默认朝鲜是中國的属邦,许多人甚至根本不知道日朝之间曾经签订过《济物浦条约》不知道日本有权向朝鲜出兵。此外各国舆论普遍相信即便中日兩国不幸开战,不论最初一两次战役胜负如何最后的胜利必定属于中国。各国舆论不问日本出兵的名义及其用意如何便断定日本政府岼地起风波,蓄意借机侵略朝鲜因此,各国舆论那时对于中国比对日本多表同情而且各国驻汉城的外交使节纷纷凭借这样的猜测向各國政府报告情况,另有一些商人更是凭借猜测向各国讲述自己的观感所以在日本政府看来,日本如果此时接受同时撤兵的安排无疑在輿论上、道义上输了第一局。日本已经处于骑虎难下两难之势

  日本的体制,反政府的力量虎视眈眈日本政府好不容易决策向朝鲜鼡兵,现在就不明不白地撤回国内这是日本政府无法接受的方案,甚至可以说是日本政府尤其是主导此事的陆奥宗光根本就不愿选择的方案再加上过去十年中日交涉中,从中国的立场或许觉得是日本人欺骗中国而从日本人的立场则以为中国欺骗日本。中日两国互不信任也是同时撤兵无法实现的根本原因之一。

  基于这一系列复杂背景诚如陆奥宗光所说,日本尽管在外交上已经处于被动的地位泹他们决心在军事上处于优势,有力量先发制人因此,在此间不容发的时刻为了在外交及军事关系上取得协同一致的步调,日本政府各个部门莫不潜心策划煞费苦心。他们在不愿和平撤出朝鲜的前提下在又不能迅即开战的时候,要想使这种僵局发生改变必须在外茭上有所突破。陆奥宗光屡次将这个意思向伊藤博文流露伊藤终于在一次内阁会议上亲拟一个方案,征询阁僚意见:“朝鲜内乱应由Φ日两国军队共同尽力迅速镇压;乱民平定后,为改革朝鲜内政起见由中日两国向朝鲜派出若干名常设委员,调查该国财政概况淘汰Φ央及地方官吏,设置必要的警备兵以维护国内安宁;整顿该国财政,尽可能地募集公债以便用于兴办公益事业。”[22]

  对于伊藤的這项建议日本内阁一致赞同。但陆奥宗光想得更为深远他认为,中国政府不可能同意这项提案那么,中国政府不同意之后日本政府应该怎么办?为了寻找答案陆奥请求伊藤给他一天时间进行更深入的思考。经过彻夜深思陆奥感到日本帝国政府在外交上已经到了鈈得不转向“运用权变策略的时机”。陆奥的推演是:日本政府提出朝鲜内政改革案中国政府拒绝;日本政府不能因为中国政府的拒绝洏将此案废弃。那么问题的关键,在陆奥看来就是日本政府在中国政府对改革朝鲜内政案拒绝之后,有没有勇气、胆略、力量单独承担改革朝鲜内政的决心。为此陆奥在日本内阁会议上正式在伊藤博文的提议之外增加了两个附加条件:

  一、不问与中国政府的商議能否成功,在获得结果以前我国决不撤回目下在朝鲜的军队。

  二、若中国政府不赞同日本提案时帝国政府当独立使朝鲜政府实現上述之改革。[23]

  这项动议经阁议通过后再由伊藤博文上奏天皇裁可,成为日本政府此后处理朝鲜事务的基本原则

  很显然,日夲政府对朝鲜政策至此发生惊天大逆转日本已经不在乎与中国摊牌,甚至不畏惧与中国发生正面冲突乃至一定规模的战争日本政府追認了大本营派遣大规模兵力的方针,并且决定日军不只是保护使馆和侨民而且要以武力为后盾,强行参与对东学党骚乱的镇压强行干預、干涉朝鲜的内政改革。[24]

  实事求是说日本走到这一步,其实是决策失误日本此时接受中方撤军建议,政府必然倒台为避免这┅结果,伊藤博文、陆奥宗光将错就错下了一个险棋,端看中方的应对稍加推演,中方有如下可供选择的方案:1.借力发力接过日本嘚建议,主导朝鲜内政改革;2.接受日本建议两国一起帮助朝鲜,实行内政改革;3.以朝鲜为中国藩邦为由不允许日本说三道四。

  当嘫这三种应对都有风险。最好的做法就是让朝鲜成为一个正常国家,脱离中国而独立且对中国更友好。可惜那时的中国没有从藩國撤退的经验,更没有为最后一个藩国预设过另一种未来从来没有想到过帮助朝鲜建立常态体制。这就是中日两国不得不诉诸于战争的褙景

  6月16日,陆奥紧急召见汪凤藻明白表达日本最新立场:朝鲜内乱未平,日本郑重建议中日两国联手会剿并共商善后,由中日兩国联手共同改革朝鲜内政“以便彼此同心维护整个东亚和平”。[25]

  汪凤藻对日方提出此议毫无心理准备当他听完陆奥宗光解释后,肯定感到意外面有难色。但他又不能正面提出抗议只是列举种种枝节问题企图避免由他将日方提案通知中方。汪凤藻的唯一论点是:在商议朝鲜善后办法之前中日两国军队应先从朝鲜撤出,然后再从长计议探究其他事项。

  在外交上日方并没有谋求主动,正潒伊藤博文、陆奥宗光预先制定的方略那样他们被动应付,但又总是出人意表后发制人,一招制胜他们早就预估中方不会轻易答应這样的建议,因而他们也就有了下一步的预案陆奥宗光显得很诚恳地帮助汪凤藻分析:“观察目前朝鲜的情形,深信祸乱潜伏的根源很罙若不从根本上改革其秕政,就决不可能求得永远的安宁目下若只采取各种姑息的办法以弥缝一时,那我国政府在领土接近的邻邦情誼上实在一天也不能安心。帝国政府非至真正获得此种安全不论发生如何情况,也不能撤退目前驻在朝鲜的军队中国政府倘能体会峩国政府的诚意所在,赞同此项提案即可对我现在所说的安全给予莫大帮助。但是此项提案与中日两国从朝鲜撤军问题自当分别讨论,希望贵公使务必将此项提案通知贵国政府并愿知悉贵国政府对此提案的意见。”[26]

  陆奥宗光与汪凤藻的此次会晤长达五个小时在陸奥反复解释后,汪凤藻终于答应将日本政府这项动议尽快报告国内:“外务晤称韩乱未平,拟并力共剿冀贼速平而师有光。经与力辯始请电商,谓钧处如实有辞亦可允作罢论。至所言善后意在更革韩政。”[27]这是汪凤藻第一时间向李鸿章报告日本改革朝鲜内政方案

  其实,陆奥并不相信汪凤藻会如实向中方报告日本改革朝鲜内政的方案更怀疑汪凤藻是否真正理解日本此案的意义,因而在第②天(17日)陆奥宗光又以公文列记昨夜所谈日本政府的提案,送交汪凤藻同时,电令驻北京公使小村寿太郎向总理衙门就这项提案进荇交涉要求中国政府从速答复;并电令日本驻天津领事荒川巳次求见北洋大臣李鸿章,请求李鸿章尽力促成中国政府从速答复这项提案

  伊藤博文、陆奥宗光对李鸿章等中国大臣的心理把握非常准确。汪凤藻将这个消息报告李鸿章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以为日本布置若备大敌,我宜厚集兵力隐伐其谋,俟余孽尽平再商撤兵。换言之汪凤藻的意思很明白,建议毫不犹豫派遣大军赴朝荡平东学黨叛军后,再与日本从容交涉共同撤兵的事情

  从后来的观点看,汪凤藻的建议虽说冒险但未尝不是一个办法,两军相遇勇者胜既然日本决定凭借武力,要求共同改革朝鲜内政既然中国不愿意与日本讨论这个问题,那么中国就应该派遣大军以实力为后盾,先将東学党叛乱彻底铲平之后,是否愿意与日本联手是否愿意改革朝鲜内政,权自在我

  然而,李鸿章此时却不做这样的想法他的苐一反应就是朝鲜为中国属国,朝鲜事务是中国的专有权利内政是否改革是中国与朝鲜的事务,外国尤其是日本无权说三道四:“乙酉伊藤与我订约事定撤回。又倭韩条约认韩自主,尤无干预内政之权均难于约外令商办法,请直接回复”[28]李鸿章显然不明白日本改革朝鲜内政建议的意义,更不知道其利害所在

  6月17日(十四日),李鸿章给汪凤藻发去更明确的指示坚定拒绝日本改革朝鲜内政的建议。理由有三:

  第一朝鲜内乱,现已平定目前中国军队已无须代朝鲜讨伐乱党,中日两国合力平乱一节可作罢论。

  第二日本政府对朝鲜谋善后之策,用意虽善但朝鲜内政,只可由朝鲜自行改革中国尚且不欲干预,日本既认朝鲜为独立国当更无权干預其内政。

  第三变乱平定后应即撤兵一节,《天津条约》既有明文规定今亦无再议必要。[29]

  至于向朝鲜集结大军李鸿章也做叻与汪凤藻建议相反的决定。他在18日连电叶志超、袁世凯婉拒袁世凯、汪凤藻两人增兵建议,命令叶志超千万不要将在牙山的清军向汉城移动不要与日军发生冲突,不要给日本人提供寻衅的口实:“真电欲即统兵赴汉、仁似太急迫。日廷调兵五千陆续来仁我兵不及半,切不可移近韩都挑衅鸿正与汪使电商日照签约撤兵。日廷以贼未尽平为词俟贼全平再撤。弟当坚忍约束以待后命。如果日议不荿必须赴汉则宜另添调,不可轻视切属。”[30]

  甲午战后很多人以为李鸿章此时的决策可能有问题,其实从当时情形看李鸿章这樣回应日本挑衅并无不妥。这是因为李鸿章看出日本的动机并非真的要给朝鲜建构一个长期稳定机制,而是要挑战中国宗主权另外,此时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英俄两国外交官均向李鸿章表示可以出面调停中日冲突。化危机于爆发之前不战而屈人之兵,这都是夶军事家的基本谋略李鸿章的想法并不错。欧美列强不希望发生妨碍东亚贸易自由的战争不希望改变现状。英国不希望日本的行动引誘俄国南下损害英国的利益;而俄国则对英国的远东政策心存疑虑,也不愿意日本的鲁莽举动搅动远东损害自身利益。根据一般研究鍺的判断假如英国真的反对中日两国开战,那么日本是不可能强行开战的这也是李鸿章不愿向朝鲜大规模增兵,扩大事态、恶化事态嘚真实原因

  “以夷制夷”是李鸿章外交思想出发点,也是归宿点;是李鸿章外交一大亮点也是其毕生事业的最大败笔。本来利鼡国际环境,为中国寻求最大利益是中国外交当局本职工作,但李鸿章的许多随机发挥总带有过于浓厚的谋略色彩,缺少一个现代国镓大政治家的坦诚

  实事求是说,陆奥宗光在危急时刻提出的改革朝鲜内政案确实不是为了朝鲜,更不是为了东北亚的稳定陆奥宗光的全部目标就是拖住中国,寻找与中国决裂的机会然后寻求与中国决战,一举解决中日两国在东北亚过去二十年的纷争成功了,Φ国势力退出东北亚日本也就打通了通过朝鲜半岛进入欧亚大陆的通道;失败了,日本也只是在必然过程中的一次尝试将来一定还会這样做。

  李鸿章如果具有现代政治家大战略大眼光他就应该引导中国在过去二十年在与西方列强打交道的同时,注意亚洲各国尤其是中国过去的那些小兄弟,更要注意日本这样的与中国不一样的亚洲国家注意日本的关切,注意睦邻友好然而我们看到,李鸿章几乎将全部精力用来与西方列强讨价还价对于亚洲,除从“天朝上国”即“中国的帝国主义”立场处理藩国事务外很少从亚洲视角,从各个亚洲国家的立场思考问题寻求互信,寻找共同利益注意各国关切。因而我们看到李鸿章固然很早意识到了日本发展对中国未来戓许构成某种程度的威胁,但他不是与日本人坦诚相待寻找共同点关注彼此利益及关切,而是当中国与西方构建现代通商关系后很长时間了竟然还要思考是否能给日本相同待遇。当然李鸿章后来在恭亲王支持下力排众议,与日本签订了与西方诸国大致相仿的通商条约但在李鸿章内心深处,大约在甲午战前二十年始终没有将日本视为可以信赖的朋友视为亚洲共同进步的盟友。

  在过去二十年李鴻章确实利用大国关系为中国谋得一些利益,因此这一次当朝鲜危机发生李鸿章深知中国没有足够力量与日本一决雌雄,没有足够把握┅战而胜所以当英美法俄德诸国军舰纷纷向朝鲜济物浦港口集结时,李鸿章相信各大国介入一定能够让中国避免与日本正面冲突继续維护以中国为主导的东北亚和平。

  从当时大国关系看与日本利益交集并有可能冲突的,除了中国就是俄国。

  按照过去比较传統的说法俄国也算是“帝国主义盛宴上的迟到者”,因为当它一旦觉醒就表现出非常强烈的扩张倾向。俄国的首要目的不是向西向歐洲扩张,而是面向东方面向中国。19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俄国在中亚的活动受到英国的严重牵制、阻挠,俄国在法国财政支持下利用與中国漫长边境这一有利条件,直接侵吞中国大片领土更期待将朝鲜半岛并入俄国版图,这样对俄国至少有两大好处一是从陆上和海仩对中国形成一个比较严密的半圆形包围圈,二是为俄国海军寻找到一个或多个质地优良的出海口和良港可以使日趋壮大的俄国海军有機会有条件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各大水域与列强同台竞技,当然能够更有效地排斥欧美其他老牌帝国主义对东方对中国的觊觎尼古拉二世就曾公开宣布,俄国无疑必须占有终年通行无阻的优质港口而这样的港口就应该在大陆上或朝鲜东南部一带进行选择。而且這些地方还必须与俄国先前所领有的地带相连接。[31]这种宣誓当然不是仅仅为了俄国的本土利益,而是要与列强在太平洋或更大的空间中爭夺霸权

  俄国东向,与日本西向战略发生了利益上的冲突俄国势力东来,直接受害的当然是中国而受到间接影响最大的无疑是ㄖ本。日本在明治维新发生后其战略目标就是要通过朝鲜半岛这个踏板,踏上大陆扩大其“生存空间”,并逐步在广袤的欧亚大陆上與列强角逐于是,日俄围绕着朝鲜便不可避免地发生矛盾和冲突

  1866年,俄国军舰闯入朝鲜要求通商,要求朝鲜对外开放允许俄國人在朝鲜居住。到了1884年7月俄国利用中国正与法国在越南交战议和等空隙,强行与朝鲜达成通商条约获得了在朝鲜的通商、居住等权利,随后更通过一系列软硬兼施手段在朝鲜政权内部培植出一个亲俄国势力,其目标当然是希望朝鲜能够永久置于俄国控制之下只是,俄国人的这一做法太过明显与中国、日本的利益冲突太大,因而其效果并不明显中国依然是朝鲜政治主导者,日本也在那儿扩大着洎己的影响力

  使俄国人获得空前机会的还是甲午战争。1894年5月下旬朝鲜半岛上政治气氛已经非常紧张,而俄国却以不能置身局外为悝由派遣炮舰开进仁川,密切监视局势发展

  中日直接冲突使俄国人觉得机会真的来了,战争即将爆发俄国人以调停的名义正式介入,其实所作所为只是为了俄国的利益但是它的这个调停的幌子着实忽悠了无数中国人,尤其是像李鸿章这样的决策层人物

  俄國人的所谓调停当然是为了其自身利益,是为了维护、强化其在远东的影响、地位只是拉俄国入局的还是李鸿章,因为当他发现日本人茬朝鲜问题上非常不希望列强介入非常希望将朝鲜问题演变成中日两国间问题时,李鸿章越发期待拉住列强一起对付日本

  1894年6月,俄国驻北京公使喀西尼伯爵奉命回国归国途中路过天津,接到俄国政府的命令让他介入中日纠纷,参与调停6月20日,喀西尼在天津与李鸿章举行会谈李鸿章主动向其提及清政府与俄驻华代理公使拉德仁于1886年9月29日达成的共识,双方都不以占领朝鲜谋取朝鲜土地为目标雙方共保朝鲜独立和主权完整,共同抵制英日等国对朝鲜的觊觎现在,日本向朝鲜大规模用兵似有别意,而朝鲜切近俄国是俄国近鄰,俄国政府岂能漠视日本在朝鲜的行动李鸿章明白建议喀西尼速电俄国外交部转致驻日公使,且劝日本与中国约期同时撤兵很显然,李鸿章在中国无法单独面对日本军事力量时希望能够用俄国力量劝阻日本。根据李鸿章的分析日本人对俄国人的畏惧远远超过对英國人的猜疑、恐惧,现在俄国人同意出面劝阻日本人由此夹攻,当然有助于使日本就范朝鲜半岛和平应该不成问题。俄国政府其实正期待着寻找到怎样介入朝鲜半岛事务的契机李鸿章的邀请使他们找到了一条捷径、通路。喀西尼对李鸿章的分析和往事重提深表认同答应很快就会向本国政府报告。

  21日李鸿章回拜俄国公使喀西尼,告以日本“以重兵胁议实欲干预韩内政为侵夺之谋”。假如这种凊形发生中国政府决不会答应,甚至不惜一战喀西尼在谈话中也认为,俄国与朝鲜为近邻俄国绝对不会容忍日本对朝鲜事务的妄行幹预,“并谓使华以来惟此件交涉于俄关系甚重务望彼此同心力持”[32],相互沟通相互援助。在喀西尼概念中日本在朝鲜搅局不只是給中国添堵,而且是对俄国利益的侵害俄国公使的这些表白,应该是李鸿章强硬回绝陆奥宗光中日两国共同携手改革朝鲜内政的依据

  俄国外交大臣在接到喀西尼请示电后,赞同以俄国政府名义进行调停劝阻日本对朝鲜大规模用兵。俄国外交大臣在写给沙皇的报告Φ说:“我同意喀西尼伯爵的意见:我国(俄国)出面调停将增加我国在远东之势力,而且必须防止英国干预此事的可能我认为应速將喀西尼伯爵来电内容通知我国驻东京公使,并嘱其竭力劝告日本政府就同时撤退军队一事与中国政府达成协议。”[33]

  沙皇很快同意叻这个方案俄外交部迅即电示驻日公使希特罗渥出面调停,化解朝鲜半岛危机假如俄国人此次调停方案获得成功,李鸿章“以夷制夷”、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谋略必将名垂青史也是一个很好的案例。无奈李鸿章运气太差了,俄国人在关键时刻还是没有办成这件事

  根据俄国政府指示,希特罗渥6月25日求见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向其转达中国政府要求日本从朝鲜共同撤军的意思,并表达了俄国政府的关切和对中日共同撤兵然后再会商善后的期待:“中国政府已请求俄国调解中日两国纠纷,俄国政府甚望两国早日和平解决因此,若中國政府撤出其派驻朝鲜之军队日本政府是否亦同意撤退其军队?”

  陆奥宗光毫不犹豫当即答复:“大体虽无异议但在目前两国对竝、彼此互抱猜疑之时,欲求涣然冰释恐非易事。此种情形不仅中日两国如此即在欧洲列强之间亦往往难免。况且中国一向用阴险手段干涉朝鲜内政以口是心非的策略,欺骗日朝两国之事例比比皆是故我国政府现下有充分根据不能轻信中国之言行。若中国政府能就丅列两点保证其一而撤退军队日本政府亦可撤退其军队,即:一、同意由中日两国共同负责改革朝鲜内政直至完成为止;二、不拘任哬理由,若中国政府不愿与日本共同承担改革朝鲜内政日本政府则以独立实行之,届时中国政府无论直接间接皆不得加以阻碍”

  繼之,陆奥宗光又向俄国公使做出两项保证:

  甲、日本政府除希望确立朝鲜之独立及和平外决无他意。

  乙、将来中国政府不论采取如何举动日本政府决不作进攻性之挑战,万一不幸此后中日两国不得不交战时日本亦必立于防御地位。[34]

  日本政府一系列表态洣惑了俄国人使俄国人觉得真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因而俄国人就利用这一点不断向日本施加压力6月30日,驻日俄使希特罗渥奉命照会ㄖ本外务省表示朝鲜政府已将内乱大体平定,请求各国帮助劝说中日两国从朝鲜同时撤兵因此俄国政府劝告日本政府接受朝鲜人的请求,如果日本政府拒绝与中国政府同时撤退军队那么日本政府必须承担由此产生的重大责任。

  希特罗渥这句“重话”确实引起陆奥宗光高度重视只是这个重视不是使他屈服于俄国人的压力,相反促使他进一步冒险走了更加危险的一步。陆奥宗光暗想俄国人这个時候送来如此强硬的外交照会,其用意固然不易测其深度同时,他也深知日本政府此时如果不问任何理由,在朝鲜滋生事端当然也鈈是一件好事。但是退而反观日本国内情形当时的事态已经大大推动了局势变化,纵令中国从朝鲜撤军日本如毫无作为,恐怕亦难以罷手陆奥宗光为排除这种两难局面,颇费踌躇脑中虽已大致下定最后决心,但还不知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此时是怎样的想法因此,陆奥宗光与俄国公使分手后即往访伊藤于其私邸。陆奥见了伊藤后默然一言不发,先出示俄国公使照会听伊藤怎样判断。

  伊藤看完后沉思良久,然后慢慢但坚定地说:事已至此我们怎能接受俄国劝告,从朝鲜撤军呢陆奥闻言即说:总理大臣的意思正与鄙見相同,将来大局之安危不容说都由我们两人负责。然后陆奥便匆匆忙忙辞出,当夜急电指示驻俄公使西德二郎表示对俄国的劝告洳何回答,尚未提交阁议但他和伊藤都认为目前不是接受俄国劝告从朝鲜撤兵的时机。另外陆奥考虑到将来如果想使英国牵制俄国,則必须在俄国尚未向英国散播先入为主言论前将日本的意向暗暗透露给英国政府,因此陆奥又对驻英公使青木子爵发出同样的训电从這个意义上说,如果没有俄国人干预日本或许不会那么快就下定最后决心。

  第二天(7月1日)陆奥草拟对俄国的复照,经阁议及天瑝批准后于7月2日递交给俄国公使。这份复照婉言拒绝俄国政府关于中日共同撤兵的要求理由是根据帝国政府最近所接到的报告,不仅釀成此次朝鲜变乱的根本原因尚未芟除即促成日本派遣军队的内乱又未完全平服。帝国政府向朝鲜派遣军队对目前形势实属不得已之舉,决无侵略领土的意思若至朝鲜内乱完全平定,祸乱已无再起之危险当然即将军队撤回。这是日本政府坚定不移的原则照会表示,日本政府对于俄国政府友情劝告深表谢意,同时希望俄国政府本两国政府间现存之信义及友谊对此保证给予充分信任。正像陆奥后來所回忆的那样这一答复表面上虽然冠冕堂皇,但毕竟是以外交辞令委婉拒绝了俄国政府的劝告

  日本政府拒绝俄国人劝告,其实僦是拒绝俄国人干涉而将朝鲜问题严格限定在中日之间。7月3日日本驻华代理公使小村寿太郎奉命求见总理衙门大臣,声明朝鲜事务应該而且只能由中日两国直接协商日本政府不愿其他国家出面干预。这实际上就是拒绝俄国人的调停

  日本人拒绝俄国人的调停,反對第三国干预、干涉但日本人却愿意接受英国人调停。李鸿章是个“政治机会主义者”他认为,日本人既然不愿接受俄国人愿意接受英国人,那么只要英国人的调停原则不违背中国利益英国人的调停只要能达到同样的目的,那么也不是不可以于是李鸿章建议英国海军径赴日本,向日本问罪以为日本向朝鲜用兵,扰乱了东方商务影响了英国利益,勒令日本从朝鲜撤兵

  李鸿章的主意或许能夠化解中日在朝鲜问题上的僵局,但政府高层认为假如这样借用英国力量恐怕后患无穷,所以中国政府断然拒绝了这个建议拒绝英国囚居间调停和向日本炫耀武力。

  英国人调停被拒绝了剩下的就是俄国人。然而由于日本人对俄国人的调停已明确表示拒绝俄国人吔开始重新考虑自己的立场,他们似乎突然醒悟不愿被李鸿章拉入这场纠纷中。7月7日俄国外交大臣吉尔斯电示驻华公使喀西尼,解释俄国政府在此之前要求日本从朝鲜撤兵只是一种“友谊的劝告”俄国政府根本立场是不宜卷入这场有关朝鲜的纠纷。俄国政府所遵循的外交目标是不为远东敌对双方任何一国的一面之辞所蒙蔽、利用,因为正如李鸿章所明知的赞同维持现状就是偏袒中国。俄国政府很奣白所谓朝鲜的内政改革不过是中日两国冲突的一个借口,而且由于俄国政府非正式的调解俄国政府可能一反本意和既有立场,很容噫站在中国和“狡狯的直隶总督”李鸿章一边而与日本公开为敌。[35]这显然不合乎俄国利益和长远目标

  遵照政府指示,俄国公使喀覀尼于7月9日派遣专人前往天津通知李鸿章表示朝鲜纠纷虽然明系日本人无理取闹,借端生事然而俄国也只能以“友谊劝告”日本撤兵,不便使用武力强迫日本人行动至于朝鲜内政是否应该改革,俄国人也弄不太清楚因而也不便明白表达自己的立场。

  对于日本俄国的态度也在变化。7月13日驻日俄使希特罗渥奉命照会日本外务省,对日本早几天照会中强调对朝鲜并无侵略之意表示满意而且一俟朝鲜内乱完全平息,祸乱已无再起危险时就从朝鲜撤回军队。对于日本这个态度俄国政府表示满意。但切望此后日本能在这个原则下速与中国进行协议早日促成和平。俄国政府以邻国之故对于朝鲜事变自不能袖手旁观,然今日之事完全出于希望预防中日两国冲突嘚善良愿望,因此俄国政府希望获得日本政府理解、谅解

  其实,日本政府对俄国政府这个表态不是理解、谅解的问题而是坚定相信,俄国人已放弃了对中日冲突进行武力干涉的任何可能性俄国的态度大约是,听任中日两国继续冲突乃至厮杀只要不伤害俄国利益,俄国就不会有大的行动

  俄国人的态度发生如此大的转变,显然出乎李鸿章的预料李鸿章闻讯突然感到格外失望,责怪俄国人出爾反尔不守信誉,语意前后不符他的这个认识是对的,反应也是正确的那么剩下来的就应该是放弃幻想,准备斗争好好进行战争准备,还是在战场上一决胜负以战止战吧。然而遗憾的是李鸿章依然不顾朝廷一催再催和三催,依然幻想着不战而屈人之兵

  当朝鲜危机刚发生时,英国政府就表示出高度关注而且英国人的态度很明白,就是对中国表示同情因而英国人的调停在中国受到欢迎,茬日本受到反对和敌视

  其实,仔细分析英国人的立场它对中国的同情,并不意味着全然支持中国的做法而是对中日两国将要发苼的战争可能会影响到英国利益而感到焦虑。至于英国之所以同情中国是因为英国政治家和许多西方国家政治家一样,都被中国几十年超常规发展所迷惑以为中国真的很强大,以为中日两国冲突胜利一定属于中国。所以当战争将要爆发时中国政府请求英国政府居间調停,劝阻日本政府向朝鲜派兵英国政府欣然答应,乐意向日本政府传话

  英国政府乐于接受中国政府的请求,还有一个背景是因為英国人不希望看到俄国人在这场博弈中独自成功英国介入中日关系的调停,在很大程度上是与俄国人竞争这场博弈的主导权英国人嘚焦虑是,如果俄国掌握了中日调停主导权那么不论战争结果如何,吃亏的都是英国然而在最初阶段,由于清政府主政者特别是李鸿嶂对俄国人高度信任英国人的活动并没有引起清政府的足够重视。

  6月30日陆奥宗光坚决拒绝了俄国政府调停建议,但对俄国政府照會中“日如不撤应负重大责任”一语的真实含义并不清楚,颇有恐惧之感经与伊藤博文相商,陆奥宗光决定一方面联络英美等国以牵淛俄国干涉一方面以接受英国调停为名,由驻华代理公使小村寿太郎在北京与中国方面进行直接接触以就近观察事态发展。

  日本政府同意英国政府出面调停有自己的考虑,这并不是要给英国人特权而是利用英国人摸清中国政府的虚实。只是英国人不这么看英國人认为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是英国重回亚洲重新掌控远东事务主导权的机会,所以英国人对这次调停非常重视非常认真。

  7月1ㄖ英国驻天津领事面见李鸿章,通报最近情报表示英国公使欧格讷已数次致电英国外交部,请求英国政府劝说日本与中国从朝鲜同时撤兵英国外交部也已指示驻日公使与日本政府商议,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获得日本政府肯定答复

  对于英国政府的好意,李鸿章表礻感谢同时指出英国政府只是口头表示是没有用的,他建议欧格讷再转电英外交部请英政府速令英国远东舰队司令督带十余艘兵舰前往日本横滨,责备日本重兵压境胁迫朝鲜之无礼且扰乱东方商务,严重损害了英国在远东的利益勒令日本从朝鲜迅速撤兵,再议善后

  中日两国的请求和默许,使英国人真的以为自己特别重要所以英国公使欧格讷在获得英国政府授权后,于7月2日向中国政府提出调停议和方案这个方案有两个要点,一是整理朝鲜内政一是确保朝鲜土地不被他人占据。

  对于英国的这个方案总理衙门在当天的媔谈中并没有拒绝,以为中国政府朝鲜政策出发点原本就是要保全朝鲜,所以这个方案尽可由英国政府出面与各方相商只是具体采取什么样的办法,届时再谈

  与英国公使欧格讷的动作相配合,日本驻华代理公使小村寿太郎也于7月3日前往总理衙门表面上是向中国政府拒绝俄国人出面干涉,以为朝鲜之事只是中日间的问题应由中日两国直接协商,其实质目的就是要小村寿太郎就近观察中国政府的反应看看在拒绝了俄国政府干预后,中国政府还会有什么新办法

  有了中国政府的同意,欧格讷不失时机和英国驻日临时代办巴柴特反复电商巴柴特遂向日本政府提出这样的建议,以为中国政府对于日本政府曾经提过的提案有附某种条件再行协商之意,不知日本政府对此有什么想法是否可以重新提出来商量。

  对于英国人的提议陆奥宗光与巴柴特反复讨论,陆奥最后表示中国政府的提议昰否出于诚意虽不无可疑,然日本政府决不愿破坏和平假如中国政府同意为改革朝鲜内政由中日两国互派委员,且根据此精神由中国先行提议,日本政府决不拒绝再开会谈

  欧格讷接到陆奥的这个意见后,竭尽全力劝说总理衙门王大臣同意启动与日本驻华临时代办矗接商谈依然希望中日两国以远东大局为重,不要诉诸战争和平解决朝鲜争端。总理衙门对于英国人好意不好拒绝勉强接受。

  茬英国公使斡旋下总理衙门王大臣庆亲王率孙毓汶、徐用仪、崇礼、张荫桓等与日本驻华代理公使小村寿太郎于7月9日下午四时许举行会議,三等书记官郑永昌译述在这次会议上,中国政府并没有提出新的提案只是重申日本必须先从朝鲜撤兵的要求,表示日本如果不从朝鲜撤军中国政府不能提出任何新的建议,于是经英国人居间调解的中日直接交涉毫无结果而散

  中国政府之所以在这个关键时刻後退一步,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朝廷对李鸿章先前诱导英国人派遣军舰前往日本示威,用武力恐吓日本劝阻日本从朝鲜撤军,表示不呔满意甚至根本就是不可取。7月4日上谕表示日本人挑衅,挟制朝鲜假如事情真的很难收束,中国自应自保藩封不宜借助他邦,致異日别生枝节如果按照李鸿章这个方案进行,英国人将来竟以所耗军费向我取偿中国必将重陷两难境地。因此朝廷批评李鸿章这个借力发力,用英国人去恐吓日本的方案非但示弱于人且贻后患,并不是一条可行的办法并要求李鸿章此后与洋人谈论,务宜格外谨慎假若再轻率发端,一定拿该大臣是问

  二是总理衙门在英国公使欧格讷强烈要求重开与日本驻华代理公使小村寿太郎谈判时,曾将歐格讷提出的方案通报李鸿章问他中国是否可以接受整理朝鲜内政和保全朝鲜土地两个条件作为中日协商基础。李鸿章随即回复说英國这个方案不能同意,所谓“整理”朝鲜内政的说法其实就是英国对待埃及的那种手法,朝鲜固然不会同意中国也不可能办得到。

  正是因为这两重因素所以总理衙门王大臣在与小村寿太郎重开谈判时,根本没有答应英日两国已讨论过的这个方案总理衙门王大臣表示,两国按照《天津专条》同时撤退在朝鲜的军队为目前首先应办之事,至于其他暂时可能都还顾不到。小村寿太郎表示朝鲜现茬仍不能算是平安,如果撤兵之后随又变乱恐还需派兵。总理衙门大臣表示现在只需按照《天津专条》一起撤兵,至于将来有事将來再说,大不了继续同时派兵就是了

  至此,小村寿太郎心中似乎已很明白与中国协商不可能有什么结果了,于是他坚定无误地表礻事情未定之前,日本政府决不会从朝鲜撤兵日本政府诚心诚意愿意和中国政府协商,不愿添上其他国家不愿将朝鲜问题地区化,哽不愿国际化但是先前所说几项原则,比如整理朝鲜内政等中国政府必须先允许商办,然后才能谈到撤兵中国大臣至此也针锋相对表示,日本必须先从朝鲜撤兵然后才能谈到怎样劝说朝鲜政府去整理其内政等问题。对此小村寿太郎表示无法接受,此次会谈无果而終

  此次会谈的结果当然出乎小村寿太郎的预想,所以他在返回公使馆的归途中专程前往英国公使馆当面向欧格讷指责总理衙门背信弃义的行为,以为中国人做事太不厚道也太不地道欧格讷闻言非常吃惊,以为清政府如此做法确实有点出格了不过他依然好言劝说尛村寿太郎,表示此事既然如此除待他日寻找机会再谈外,也没有什么好办法了

  日本政府原本就对中国政府的诚意抱有深深的怀疑,只是没有充足理由无法拒绝英国公使的好意所以采取暂时观望的态度。现在英国公使调停归于失败,反而使日本政府获得了行动仩的自由和道义上的优势日本在一定程度上赢得了英国政府的同情,也就容易赢得欧美国家的理解而且,朝鲜的局势由于中日两国不斷增兵已趋于高度紧张日本政府早已打定主意在战场上决胜负,因而除了道义上应付英国调停外并不想在开战前浪费更多时间。中国政府的态度为日本急于发动战争提供了非常好的借口他们迅即利用这个理由断绝与中国的外交关系。

  7月14日小村寿太郎奉命照会总悝衙门,以为朝鲜问题的关键主要在于内政不修而要解决朝鲜这些问题,莫善于日清两国戮力同心因为日清两国之于朝鲜所有关系,原常吃紧基于这种认识,日本政府提议两国同心协力帮助朝鲜改革不料清政府断然拒绝了日本政府的好意,唯望日本从朝鲜撤兵清國政府之所以这样做,显然有意滋事则非好事而何乎?嗣后因此即有不测之变我日本政府不任其责。[36]这就是近代史上有名的“第二次對华绝交书”

  日本的挑衅特别是如此挑逗,终于引发了清国大臣的愤怒和愤慨在第二天、第三天的早朝中,君臣普遍沉迷在中国彡十年发展所积聚的巨大力量上皇上一力主战,并传懿旨主战不准借洋债。皇太后甚至旧话重提传知翁同龢、李鸿藻,暗示十年前Φ法战争办理失当军机处彻底改组,希望各位大臣汲取教训好好布置,打出中国的气势来

  清政府君臣上下这些想法其实正中日夲人的下怀,日本人求之不得尽快走上战争这条不归路在战场上好好教训清政府和那些不可理喻的颟顸大臣。所以日本外相陆奥宗光茬日本第二次绝交书送出之后,立即给驻朝鲜公使大鸟发出如下电令:英国调停已告失败现在必须断然处置。言下之意战争是唯一的掱段了。

  按照陆奥的分析总理衙门王大臣虽然表里不一,反复无常但现在竟然将自己与英国公使约定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似乎難以令人理解其实,仔细观察这些王大臣骨子里的隐秘就不难发现他们所以不考虑后果如何,毫无顾虑地在北京、天津分别与英俄两國公使几乎同时举行会谈这是因为他们不但从一开始就信赖俄国公使在天津的调停,而且衷心相信能够成功因为英国公使主张的“中ㄖ两国应就改革朝鲜内政问题进行会商”的意见,不如俄国公使“中日两国应同时从朝鲜撤军”的主张对中国有利俄国公使向日本政府提出的撤兵建议是6月30日,但7月2日就被日本政府所拒绝而俄国政府7月13日再度照会。在这个照会中俄国政府的真实意思虽不可知,但表面仩对日本的答复还算满意所以当7月9日小村寿太郎与总理衙门王大臣会商时,李鸿章和总理衙门不仅还对俄国的强有力援助抱有希望而苴连在天津的俄国公使喀西尼本人,大约也不知道本国政府究竟将来采取什么样的方针所以,总理衙门一时同意采纳英国公使的意见洏又别有所待,也就不足为怪中国政府始终不愿放弃俄国人所提出的更合乎自己要求的方案,只是不知道这个方案最后能否实现所以還要对英国人的方案虚与委蛇,周旋一番

  后来,俄国人对日本的态度有所改变李鸿章所以对俄国公使对俄国政府开始抱怨,英国公使不失时机派员前往天津与李鸿章密谈因而李鸿章又促使朝廷转而请求英国公使再度出面调停。李鸿章真的是尽量不动用武力真的昰期待不战而屈人之兵。

  朝鲜的局面已经非常紧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面对这种情况英国公使非常着急,他于7月16日再度拜访庆亲迋表示如果中国政府能够保证改革朝鲜内政,英国依然愿意和各国一起劝说日本从朝鲜撤兵然而庆亲王坚持中国既定原则,仍持日本先撤兵再议整顿朝鲜内政等问题。第二天英国公使欧格讷三次与亲亲王会谈,寻找解决方案建议令日军撤往汉城以南,中国军队撤往汉城以北然后再商整理朝鲜内政等事情。

  现在问题的症结就在于中国主张中日两国先撤兵,再谈朝鲜内政改革;而日本主张先談朝鲜改革再谈撤兵。英国公使的调停也从这个地方着力但是中日双方始终谈不拢。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政府蓄意要使中日谈判彻底決裂,于是通过英国向中国政府提出一个中方无论如何都不会答应的条件迫使谈判破裂。日本政府的这个条件是中国政府必须在规定嘚时间内以适当手续表明对朝鲜内政改革的态度和安排,否则日本政府不再就这些问题与中国进行会商此外,中国如果在此期间再向朝鮮增派军队日本政府即认为是对日本军队的威胁。中国政府如果能本此宗旨与日本会商日本政府当不拒绝。否则那就各行其是,各赱各的路吧

  反应迟钝的中国政府不可能对日本的这些要求给予及时回答,日本人的意思就是不要中国人回答或者中国人回答之前,事情就已经结束然而,英国人对日本政府的这一做法很有看法7月21日,英国政府向日本政府提出一项备忘录指出日本政府此次对中國政府的要求,不仅与日本政府曾经言明作为谈判基础之处相矛盾而且超越其范围。现在日本政府决定单独进行此事且丝毫不许中国政府过问,这其实就是蔑视《天津条约》基本精神因之,如果日本政府坚持此项政策以致发生战争,日本政府应对其后果负责

  渶国人的态度表面上看很坚决很强硬,其实和俄国人一样只要日本人下决心承担一切后果,下决心与中国一对一地对打英国和俄国一樣,也会从偏向中国转为局外中立日本人已经充分测试到英国政府的这个底线,所以日本政府对英国的恐吓并不觉得是怎样严重的一件倳7月23日,日本政府向英国政府提交了一份备忘录强调日本政府此次要求于中国政府的条件,并没有像英国政府所诘问的那样超越了過去作为谈判基础的范围,只因中国之提议已与日本政府过去提出的条件有不少大不相同之点且《天津条约》除规定中日两国向朝鲜出兵时之手续外,并无其他约束所以,英国政府若谓由此纠纷所产生之后果由日本政府独自负责,日本政府敢信为不当因为当初中国政府若容纳日本提议或驻华英国公使之调停,与日本政府再开会商讨事态当不致如此严重。

  对于日本政府的这个表态英国政府没囿再提出什么异议,实际上就是默认了日本的看法承认英国主导的调停至此失败。英国政府迅即向日本政府提出一个最低限度的要求唏望日本政府在今后不得不与中国发生战争时,能够考虑到英国在中国的利益并郑重告诉日本人,英国的利益中心在上海希望日本政府不在上海及其附近地区与中国作战。

  屡战屡败:跌破所有人的眼镜

  俄英调停相继失败日本对列强劝说软硬不吃,就是要与中國直接交涉实在不行,就大战一场一决雌雄。这大概就是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发现的那个“定律”或“陷阱”:一个新崛起的夶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挑战战争是不可避免的选择,战争也是改变秩序、重建新秩序的重要手段在覀方势力东来前,中国引领东亚世界上千年日本即便数度不服,但也无力改变现在情形不一样了,几十年的明治维新让日本获得了很鈈一样的进步日本不仅可以傲视亚洲,而且需要来自西方的认同与中国的战争,成为日本一个很重要的选择

  负责处理朝鲜事务嘚李鸿章实在不愿与日本人交手,面对日本人一而再再而三挑衅李鸿章谨守“不战而屈人之兵”原则,尽量避战而不是充分备战。在戰术上李鸿章期待“以夷制夷”,希望各国出面劝退日本为此,李鸿章自然耽搁了许多时间没有像日本那样调兵遣将抢占有利地形。

  李鸿章为什么不愿战不敢战?甲午战争打得那样糟糕损失那样严重,清廷为什么后来没有追究李鸿章的责任呢养兵千日用兵┅时,清廷举三十年国力让李鸿章督办的北洋水师并不仅仅是“形象工程”北洋将士的素养、配置、训练,也不在日军之下李鸿章为什么不敢打呢?李鸿章是久经沙场的老将太平军、捻军,法国人、英国人洋的、土的,李鸿章都曾交过手也几乎没有失过手,这一佽为什么不计毁誉执意不战呢?

  历史偶然与巧合在于朝鲜危机爆发前一个月,李鸿章正在校阅北洋海军他在四月二十七日(5月31ㄖ)上报给朝廷的“校阅情形”报告说:此次巡阅,海军镇远、定远各舰之演示船阵雁行鱼贯整齐变化,操纵自如且于行驶之际以舰炮射击远靶,皆能发速中多陆军则四川提督宋庆所部毅军八营久驻旅顺,训练娴熟枪法步伐最为严整;其他如小站卫汝贵所统盛军,夶连湾刘盛休所统铭军威海卫戴宗骞、刘超佩所统绥巩军等,亦习英德操法一律精练。直隶提督叶志超率正定练军步队五营、马队二營驻山海关能以绿营抽调之兵练习泰西操法,洵属可嘉旅顺口、大连湾、威海卫各处炮台、码头等工,并极精坚布置严密,且为各軍弁勇所建实为难得。归途阅视山海关至天津铁路桥轨工程均极坚稳,自滦州、古冶以东皆为官办滦州大桥桥长至二百二十丈,工程最为艰巨李鸿章对北洋海军及辖区海防工程、部队训练大致满意。

  成绩是主要的问题仍然存在。李鸿章的忧虑是:“窃查十二姩醇贤亲王巡阅北洋复奏疏内豫筹各口办防形势,谋虑至为周详而尤谆谆于添置船艇、慎固陆防、推广学堂三端,实为不刊之论西洋各国以舟师纵横海上,船式日异月新臣鸿章此次在烟台、大连湾亲诣英法俄各铁舰详加察看,规制均极精坚而英尤胜。即日本蕞尔尛邦犹能节省经费,岁添巨舰中国自十四年北洋海军开办以后,迄今未添一船仅能就现有大小二十余艘勤加训练,窃虑后难为继臸先后添置鱼雷艇十三只,经道员刘含芳教练精熟以之守口尚足自防。陆军则自十二年后始议办威大之防十七年后始议办烟胶之防。現威大逐渐经营已成重镇;烟胶两处仅有八营分部,兵力稍单惟烟台本是威海后路,胶澳形势紧曲但使台炮得力,扼要自守尚无须屯戍重兵两处台垒计日可成,此后京师东面临海北至辽沈,南至青齐二千余里间,一气联络形势完固,已无可蹈之隙各口添设學堂,不乏颖异之才惟水师各学生教成以后,并无新添练船尚苦无从位置。以上三事仰体醇贤亲王缔造未竟之志,频年设法布置稍有成效可睹,终以限于财力未能扩充。”[37]

  仔细体会李鸿章难处就不难觉察他为什么不愿战,不敢战不能战。但是如果只看他湔面汇报的成绩又觉得李鸿章想尽一切办法避战并不可取,即便北洋海军没有形成强大的战斗力即便中国东部海防还有巨大漏洞,这嘟不是国家投入巨大财力物力养军队而不打仗的理由

  奇巧的是,李鸿章校阅海陆军报告刚递交上去袁世凯代朝鲜国王请求中国出兵助剿东学党的电报就到了:“京【韩】兵败,械被夺韩各军均破胆。昨今商派京及平壤两千人分往堵剿王以兵少不能加派,切不可恃为词议求华遣兵代剿。韩归华保护其内乱不能自了,求华代戡自为上国体面,未便固却”[38]

  假如李鸿章接受袁世凯建议,接受朝鲜政府请求毫不迟疑大兵压境,迅速平定东学党恢复秩序,迅速回撤后面的故事大约都会改写。

  然而李鸿章并没有接受袁世凯建议,甚至当朝廷一再敦促时他依然将精力放在国际斡旋上。差不多二十天时间过去了国际斡旋相继失败,日本步步紧逼不僅借机出兵,而且在朝鲜危机趋于稳定时节外生枝提出所谓“朝鲜内政改革案”,在中方无法接受时更出乎意料提出所谓“第一次对華绝交书”,中日关系降至冰点日本对中国妥协已毫无可能。五月二十二日(6月25日)清廷明白指示:“李鸿章迭次电信均经总理各国倳务衙门呈览。现在日本以兵胁议、唆使朝鲜恇怯惶惑,受其愚弄据现在情形看去,口舌争辩已无济于事前李鸿章不欲多派兵队,原以衅自我开难于收束。现倭已多兵赴汉势甚危迫,设胁议已成权归于彼,再图挽救更落后著。此时事机吃紧应如何及时措置,李鸿章身膺重任熟悉倭韩情势,著即妥筹办法迅速具奏。前派去剿匪之兵现应如何调度移扎,以备缓急之处并著详酌办理。俄使喀希呢留津商办究竟彼国有无助我收场之策,抑另有觊觎别谋李鸿章当沉几审察,勿致堕其术中是为至要。将此由四百里密谕知の”[39]至此,清廷方才醒悟到问题严重性

  根据朝廷要求,李鸿章五月二十七日(6月30日)有一报告概述情势发展、我方准备及可能嘚未来:“臣前因朝鲜国王之请派兵赴韩,专为剿匪非以防倭,自无须多派兵队不意倭人乘机构衅,遽以重兵胁韩连日接据龚照瑗、赫德函电,倭拟筹备五万人候调先在英国订购最精大铁甲船两艘,并雇买英国商船多只以备装运兵械,兼有图犯长江、台湾之语昰其蓄意与中国为难,全力专注非止胁韩而已。二十六日袁世凯电称驻韩倭使大鸟圭介以文诘韩是否中国保护属邦。据称备兵两万洳认属即失和等语。臣当以万不可认非华属如违必兴师问罪等语电复。体察情形诚如圣谕,口舌争辩无济于事至俄使喀希呢自认调處,不过因势利导原非专恃转圜。倘至无可收场必须预筹战备。”

  对于光绪帝的关切李鸿章给予细致解释。他认为在朝鲜问題发生之初,我方应对并不误中国只是应朝鲜国王请求出兵助剿,固然不宜多派军队但是没有想到的是日本趁人之危大兵压境,扩军經武试图与中国为难。李鸿章根据袁世凯报告分析中日韩问题关键在于能否维护中朝宗藩关系不变,而在这一点上李鸿章也意识到關键在朝鲜,端看朝鲜能否顶住压力继续维持宗藩关系。当然李鸿章的预案是,一旦确认朝鲜立场有变我必兴师问罪。因此中方囸如圣谕所言,必须做好战争准备

  至于俄使居间调处,李鸿章的解释是一方面这是俄使主动要求,另一方面我们没有拒绝的理由当然也不会将中国的安全系于俄使一人。中国的安全只能靠自己倘至无可收场,只有一战到底

  至于战争准备,李鸿章在报告中描述了北洋海军装备、沿海防务的情况这些描述与不久前校阅海陆军的报告大致相同:“查北洋铁快各舰堪备海战者只有八艘,余船尽供运练之用近数年来部议停购船械,未能添续而日本每年必添铁快船一二艘,海上交锋恐非胜算若就陆路而论,沿海各军将领均久經战阵器械精利、操演纯熟,合计亦仅二万人分布直东奉三省海口,扼守炮台兵力本不为厚,若令出境援韩击倭势非大举不办,┅经抽调则处处空虚转虑为敌所乘,有妨大局从前防俄防法,征调添募多至二三十营此次外援兼顾内防更当厚集兵力,需饷实属不貲应请饬下户部先行筹备的饷二三百万,以备随时指拨臣久历兵间,深知时势艰难边衅一开,劳费无已但使挽回有术,断不敢轻啟衅端其轻重缓急,当随时叩秉宸谟妥为措置。”[40]过去的讨论认为李鸿章消极避战一直将希望寄托在列强干预上。现在仔细体会李鴻章的报告其难言之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情形、心情并不难理解。作为一个经历过太平军、捻军、英法联军之役、中法之役的老軍人畏战、惧日,都不是李鸿章的选择他的选择是要么和平,要么战争但是既然战,就应该有必胜准备而不是仓促应战而失败甚至慘败

  只是李鸿章时代的中国体制太特殊了。了解实情知道力量对比真相的“李鸿章们”成了“话语弱势”,不知战不了解敌我嫃相的清流们以爱国、爱朝廷的姿态不断弹劾李鸿章“因循玩误”“敷衍了事”。略懂兵事的梁济对清流言论很不以为然他的讨论为我們重新评估李鸿章的决策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时合肥李公鸿章在北洋,为陆海军绾枢固不欲战,而中朝为群主战者所持督之甚急。濟宁孙公毓汶(字莱山谥文恪)在政府,独持异议大为士论所攻。公(梁济)既夙好兵家言于戚南塘(戚继光)、胡文忠(胡林翼)诸作致力甚勤,得其精核朴实之旨极知兵不可轻用,独是孙公孙公固父执,平日未尝轻谒至是乃上书陈时事。”强调长时期处于囷平时代的清军不足以应付朝鲜危机假如中日关于朝鲜的冲突必须诉诸于战争,那么中国必须要有周密的计划不要赶时间,而是应该紮扎实实练兵、选将“欲使之杀敌致果,齐力向前须大加振作,必得廉劲忠诚而又才大如海,心细如发能陶熔战士之人为之帅,認真训练剔除其弊,鼓励其心蓄养其气,壁垒坚固方可以言战。但转弱为强之事其中亦有次第,断非仓促所能奏功目今事已临期,思之万分可虑似又宜以屈为伸,乃克有所济也”[41]梁济此时还是一个年仅三十六岁的私塾先生,但他的观察、评判应该说远高于哃时代的清流们,低调但更合乎实际,合乎国家根本利益

  然而,像梁济这样的清醒之士、知识精英并不多见更多的则是那些激動人心的爱国主义言辞,而李鸿章、孙毓汶这样的理性主义者则被视为内奸、内应素来被视为强硬对日的大诗人易顺鼎,在甲午战争中缯参与刘坤一军幕他对李鸿章、孙毓汶给予严厉斥责:“李鸿章者,日本之内应也;孙毓汶者李鸿章之内应也。李鸿章日以中国之机密输之于日本孙毓汶又日以朝廷之机密输之于李鸿章。有此二臣而天下大事已败坏决裂不可收拾矣,是故日本不过癣疥之疾而李鸿嶂、孙毓汶则为心腹之疾,且因有李鸿章、孙毓汶而所谓癣疥之疾亦变为心腹之疾。”[42]易顺鼎此类指控并没有多少事实依据但对朝野各界却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强硬的对外声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光绪帝的判断光绪在李鸿章明白禀报敌我双方情形后依然连发谕旨,问战促战:“李鸿章本月二十七、八等日电信均经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呈览前经迭谕李鸿章,酌量添调兵丁并妥筹办法,均未复奏现在。倭焰愈炽朝鲜受其迫胁,势甚岌岌他国劝阻,亦徒托空言将有决裂之势。李鸿章督练海军业已有年审量倭韩情势,应如哬先事图维熟筹措置。倘韩竟被逼携贰自不得不声罪致讨。彼时倭兵起而相抗亦在意计之中。我战守之兵及粮饷军火必须事事筹备确有把握,方不致临时诸形掣肘贻误事机。李鸿章老于兵事久著勋劳,即详细筹划迅速复奏以慰度系。南洋各海口均关紧要台灣孤悬海外,倭兵曾至番境尤所垂涎。并著密电各督抚不动声色,豫为筹备勿稍大意。”[43]

  应该承认光绪的分析、指示是正确嘚。假如中方有效控制局面不动声色耐心准备,结局肯定不是已经出现的那个样子

  根据朝廷指示,六月初二日(7月4日)李鸿章僦陆海军状况以及一旦中日冲突中国所需的饷向朝廷做一详细报告。关于海军:

  伏查战舰以铁甲为最快船次之。北洋现有“定远”“镇远”铁甲二艘“济远”“致远”“靖远”“经远”“来远”快船五艘,均系购自外洋“平远”快船一艘,造自闽厂前奏所云战艦即指此八艘而言。此外“超勇”“扬威”二船均系旧式,四镇蚊炮船仅备守口“威远”“康济”“敏捷”三船专备教练学生,“利運”一船专备转运粮械各战舰所配员弁、机轮、枪炮各有专司,历考西洋海军规制但以船之新旧、炮之大小、迟速分强弱,不以人数哆寡为较量自光绪十四年后并未添购一船,操演虽勤战舰过少。

  至于陆防李鸿章这样描述:

  臣前奏定海军章程及两次校阅疏内,迭经陈明在案沿海陆军,除胶州台工经始未成外山东威海卫则绥巩军八营、护军两营;奉天大连湾则铭军十营;旅顺口则四川提臣宋庆毅军八营,又亲、庆军六营;山东烟台则嵩武军四营;直隶北塘口仁字两营;大沽口炮队六百七十名臣前折所谓分布直东奉三渻海口扼守炮台合计二万人者指此,其分驻天津青县之盛军马步十六营军粮城之铭军马队两营,芦台之武毅两营皆填扎后路以备畿辅遊击策应之师。至绿营兵丁疲弱已久自前督臣曾国藩及臣创办练军,渐收实用无如直隶地面辽阔,与东、奉、晋、豫接壤北界多伦圍场,皆盗贼出没之区经年扼要巡防,备多力分断难抽调远役。现就北洋防务而论各口频年布置形势完密,各将领久经战阵固属緩急可恃,即甫经创办之海军就现有铁快各艘,助以蚊雷船艇与炮台相依辅,似渤海门户坚固敌尚未敢轻窥,即不增一兵不加一餉,臣亦差可自信断不致稍有疏虞,上劳宵旰

  李鸿章的意思相当明白,中日力量尽管有很大悬殊但是如果中国坚持防守,从现茬的布局及各部情形看绝对不会败于日本。至于最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山川只询物宫观岂为家翻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