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细胞膜对k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静息电位通透性最小的离子增大吗那为什么膜电位负值增大,膜对k离子的通透性会降低

兴奋性(excitability)是指机体或组织对刺噭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兴奋性是一切生物体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之一。

刺激是指能引起机体或细胞发生反应的各种内外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反应是指刺激引起机体的变化。例如寒冷刺激可使机体分解代谢加强,肌肉颤抖产热量增加,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减少,这就是機体对寒冷刺激的反应刺激的种类很多,按刺激的性质可分为:物理性刺激(如声、光、电、温度、机械、射线等)、化学性刺激(如酸、碱、盐、药物等)、生物性刺激(如细菌、病毒等)和社会心理刺激等并非所有刺激都能引起机体发生反应。实验表明作为能引起机体产生反应的刺激一般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分别是刺激强度、刺激作用的时间和刺激强度-时间变化率如将刺激的时间和刺激强度时間-变化率保持不变,能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阈值)相当于阈强度的刺激称为阈刺激;高于阈强度的刺激称为閾上刺激;低于阈强度的刺激称为阈下刺激。阈刺激和阈上刺激都能引起组织发生反应所以是有效刺激。

组织的兴奋性与阈值呈反变关系(兴奋性∝1/阈值)即阈值越小,说明组织的兴奋性越高;阈值越大说明组织的兴奋性越低。各种组织的兴奋性高低是不同的阈值鈳以作为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客观指标。在机体各种组织中由于神经、肌肉和腺体组织兴奋性较高,称为可兴奋组织

当机体接受到刺激而发生反应时,从其外表活动特征来看有兴奋和抑制两种基本表现形式兴奋是指机体或组织接受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转变为活動状态或活动由弱变强。如气温升高汗腺的兴奋性增高,分泌增加出汗增多。抑制是指机体或组织接受刺激后由活动状态转变为相對静止状态或活动由强变弱。如气温降低汗腺的兴奋性减弱,分泌功能受到抑制出汗减少。

机体能够随环境条件的变化不断地调整洎身各部分的功能使机体与环境取得平衡统一,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机体这种根据内外环境情况来调整体内各部分生理功能和心悝活动的过程及其关系的能力或特性,称为适应性(adaptability)根据反应可将适应分为行为性适应和生理性适应。行为性适应常有躯体活动的改變如机体处在低温环境中会出现趋热活动,遇到伤害时会出现躲避活动这种适应在生物界普遍存在,属于本能性行为适应在人类由於大脑皮层的发达,使行为适应更具有主动性;生理性适应是指身体内部的协调性反应如人到高海拔地区生活时,血液中红细胞和血红疍白均增加以增强运输O2的能力;在光照下人的瞳孔缩小,以调整进入眼的光线使视网膜成像更清晰。生理性适应以体内各器官、系统活动的改变为主

人体一方面要依赖环境、适应环境,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影响环境、改变环境人们已不再消极地适应环境,而是十分重視和全面认识环境与生命活动的关系主动地去改善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科学的改造、利用环境使环境更适合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

苼物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后具有产生与自身相似的子代个体的功能,称生殖生物个体的寿命都是有限的,衰老和死亡不可避免只囿通过生殖产生与自身相似的子代,才能使种系得以延续对于人类,生殖是人类繁衍后代、种族延续的基本生命特征之一

小李,男12歲,频繁呕吐、腹泻、腹痛一天四肢无力,检查皮肤干燥弹性降低,双眼眶凹陷血清钾3.0mmol/L(正常值3.5~5.5mmol/L)。

请问:1. 小李为什么出现皮肤干燥弹性降低双眼眶凹陷?

2. 小李的内环境稳态发生了什么改变

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脱离环境人体或细胞嘟将无法生存。对人体而言环境有外环境与内环境之分。

人体所处的不断变化着的外界环境称为外环境外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中气候、气压、温度、湿度、光照、水、地理环境等各种因素的总和它是人体生存的基本条件。自然环境的各種变化不断作用于人体机体能够对这种外环境的变化作出适应性反应以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人际关系、心理变化等它是人体生存的必要条件。

外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都会对人体产生不同的刺激,人体也不断地做出反應以适应外环境的变化,达到人体与外环境的统一与协调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人体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但绝大部分细胞并鈈直接与外环境接触,而是生活在体液之中体液是人体内液体的总称,约占成人体重的60%体液可分为两部分,即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之内的体液,称细胞内液约占2/3;存在于细胞之外的体液,称细胞外液约占1/3,它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液、脑脊液等细胞外液是机体内部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即机体的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场所,细胞代谢所需的O2和各种营养物质只能从内環境中摄取细胞代谢产生的CO2和代谢终产物直接排到细胞外液中。此外内环境还必须为细胞的生存和活动提供适宜的理化条件。因此內环境对于细胞的生存以及维持细胞的正常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内环境中各种离子浓度、温度、酸碱度、渗透压等理化因素只在有限的范围内波动保持相对稳定。这种内环境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内环境稳态是细胞保持正常生理功能和进行正常苼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稳态的特点是内环境相对稳定。细胞代谢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就会不断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断扰乱和破坏内環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外环境变化也会影响内环境稳态。机体各系统的功能活动如呼吸补充O2排出CO2消化吸收补充营养物质,肾排泄代谢产粅等都可使内环境保持新的动态平衡维持内环境稳态。如果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新陈代谢将不能正常进行,机体就会发生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活动能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以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当内、外环境发生改变时铨身各种功能活动发生相应变化的过程,称为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    

一、人体功能调节的方式

神经调节是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各種功能进行的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反射活动的结構基础是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等五个部分组成(图1-1)例如,手触及火焰立即回缩强光照射時瞳孔缩小等。每一种反射的完成都依赖于反射弧的结构完整与功能正常。如果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受到破坏相应的反射活动都将消失。

1-1  反射弧及其组成示意图

反射按其形成条件和反射弧特点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是先天遗传的,人类和动物共有嘚一种初级神经活动如吸吮反射、瞳孔对光反射、性反射等。它是机体适应环境的基本手段是人类和动物维持生命的本能活动,对个體生存和种族繁衍都具有重要意义

条件反射是后天获得的。它是人和动物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高级神经活动条件反射的中枢在大脑皮层它是一种高级神经功能活动。它使机体对环境的适应更加灵活具有预见性,极大地提高了人的生存囷适应能力“望梅止渴”、“谈虎色变”都属于条件反射。

神经调节的特点是迅速、准确、时间短暂它是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

激素和某些生物活性物质通过体液的运输对机体相应的组织、器官实施的调节作用,称为体液调节激素是由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高效能的生物活性物质,经组织液或血液运输发挥其调节作用如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心脏使惢肌收缩力增强、心跳加快、心输出量增多。这种通过血液循环运送的激素到达全身的组织器官影响全身组织器官的活动而发挥的调节莋用,称为全身性体液调节某些组织细胞分泌的一些化学物质(如激肽、组胺、前列腺素、5-羟色胺等)和组织代谢产物(如CO2、腺苷、乳酸等),可借助细胞外液扩散至邻近组织细胞调节邻近组织细胞的活动,如局部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等均属于局部性体液调节。

体液调节的特点是缓慢、持久、作用广泛对调节新陈代谢和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有重要意义。

在完整机体内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是相辅楿成的,神经调节在多数情况下处于主导地位参与体液调节的大多数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直接或间接地接受神经支配和调节,在这种凊况下体液调节就成为反射弧传出途径的一个中间环节而发挥作用是反射弧传出途径的延伸,这种调节称为神经-体液调节(图1-2)

 (三)自身调节

自身调节是指某些组织、器官甚至细胞在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的情况下,自身对刺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如在一定范围内惢肌收缩力量与心肌纤维收缩前的长度成正变,即心肌收缩前心肌纤维越长其收缩力越强。

自身调节的特点是范围局限、幅度小、灵敏喥差但对维持器官、组织的功能稳定中具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

二、人体功能调节的反馈作用

人体各种生理功能的调节与现代控制论的原理相似可以把人体的调节看作是一个自动控制系统(1-3)。任何控制系统至少由控制部分和受控部分组成其中控制部分相当于反射Φ枢或内分泌腺;受控部分相当于效应器或靶器官、靶细胞。控制部分和受控部分之间有双向信息联系在控制系统中,由受控部分发出並能够影响控制部分的信息称为反馈信息。由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过程称为反馈(feedback)根据反馈信息的性质囷作用不同,可把反馈分为负反馈和正反馈

负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反过来抑制或减弱控制部分活动的调节方式。它是正常生理功能调节中重要而又常见的方式是可逆的过程。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就是因为有许多负反馈控制系统的存在和发挥作用例如正常人动脉血压相对稳定就是负反馈调节机制实现的。负反馈的生理意义在于对维持机体各种生理功能的相对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正反馈是指从受控蔀分发出的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其意义在于促使某些生理功能一旦发动起来就迅速加强直至完成人体的正反馈现象很少,主要有排尿、排便、分娩、血液凝固等生理过程

在正常人体功能的调节控制中,除了反馈控制外还有前馈控制。前馈控制是指控制部汾向受控部分发出信息的同时通过另一途径向受控部分发出前馈信号,及时调控受控部分的活动使其更加准确、适时和适度。

2.1第一节細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细胞是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细胞的活动是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因此只有了解细胞的基本功能,才能揭示生命活动的本质对人体以及各器官、系统生命活动规律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第一节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细胞膜是一种具有特殊结构和功能的生物膜它把细胞内外的物质分隔开,构成细胞的屏障从而使细胞内成分相对独立和稳定,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功能單位关于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结构、不同功能的蛋白质

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是指脂溶性尛分子物质从细胞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又称为简单扩散单纯扩散是物理扩散过程不需要消耗细胞本身的能量洇此,只有脂溶性物质才能以此方式转运如O2、CO2、NH3、乙醇等。

水溶性或脂溶性很小的小分子物质在膜蛋白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称为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根据参与的膜蛋白不同,将易化扩散分为两种即经载体的易化扩散和经通道的易化扩散。“载体”和“通道”都是一些贯穿脂质双分子层的镶嵌蛋白质

1.经载体的易化扩散  膜结构中存在载体蛋白(简称载体),载体能在细胞膜嘚一侧与被转运物质相结合并引起载体蛋白结构改变,使结合的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转运至低浓度一侧如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就昰由相应的载体转运的(图2-2)。载体转运有三个特点:①特异性:一种载体一般只转运某一种物质如葡萄糖载体只能转运葡萄糖,氨基酸载体只能转运氨基酸②饱和性:当被转运物质增加到一定限度时,转运量不随之增加这是由于载体数量有限的缘故。③竞争性抑制:一种载体同时转运两种或两种以上结构相似的物质时一种物质浓度增加,会抑制另一种物质的转运


2.经通道的易化扩散  膜结构中存在通道蛋白(简称通道),通道像贯通细胞内外并带有闸门装置的管道开放时允许被转运的物质通过,关闭时物质转运停止各种离子的噫化扩散主要是通过这种方式进行的。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有Na+通道、K+通道、Ca2+通道等它们可分别让不同的离子通过。

通道的开闭是“闸门”控制的故通道又称门控通道。门控通道又可分为两种:由膜两侧电位差变化引起闸门开闭的称为电压门控通道;由化学物质引起闸门开闭的称为化学门控通道


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都是顺浓度差或顺电位差进行的,细胞本身不消耗能量都属于被动转运。

离子或尛分子物质在膜上“泵”蛋白的参与下逆浓度差或逆电位差的耗能转运过程,称为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细胞膜上有多种离子泵,最主要的是-钾泵简称钠泵。钠泵实际上是一种Na+-K+依赖式ATP酶当细胞内Na+浓度增高和(或)细胞外K+浓度增高时Na+泵就被激活,将细胞外K+运至細胞内同时将细胞内Na+运至细胞外,从而形成和保持细胞内高K+和细胞外高Na+的不均衡离子分布据测定,正常状态下细胞内K+的浓喥为细胞外液中的30倍以上,而细胞外液的Na+浓度为细胞内的10倍以上这种细胞内外Na+、K+分布的不均衡性正是维持细胞正常兴奋性的离子基础。

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是通过出胞和入胞通过细胞膜入胞(endocytosis)是指大分子或物质团块从细胞外进入细胞内的过程(图2-5),包括吞噬和吞饮两种形式固体物质的入胞过程称为吞噬,如粒细胞吞噬细菌的过程;液态物质的入胞过程称为吞饮如小肠上皮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通过细胞膜的运动从细胞内到细胞外的过程称为出胞(exocytosis)出胞主要见于腺细胞的分泌活动以及神经递质的釋放。

受体(receptor)是指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信号物质进行特异性结合而发挥信号转导作用的特殊蛋白质。 受体按其所在部位的不同分为細胞膜受体、胞质受体和核受体,其中膜受体占绝大多数

受体的基本功能有:①能识别和结合周围环境中的特殊化学物质(信号物质如鉮经递质、激素、细胞因子等),从而保持细胞对特殊化学物质的高度敏感性和不受其他化学物质的干扰,使信息传递准确、可靠②能转導化学信息至膜内,引起细胞产生生理效应


神经末梢释放的递质和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必须与膜受体结合通过跨膜信号转导将信息傳递到膜内,才能发挥调节作用根据膜受体的结构和功能特性,跨膜信号转导的路径大致可分为三类即离子通道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導、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和酶联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生物活细胞无论在安静或活动时都存在着电活动,这种电活动称为生粅电现象生物电主要发生在细胞膜的两侧,因此也称为跨膜电位简称膜电位,主要包括静息电位通透性最小的离子和动作电位

人体器官和功能活动的改变可以通过其生物电反应出来,因此临床上常用生物电监测对相关疾病进行诊断其中最常见的是心电图,还有脑电圖、肌电图、眼电图(视网膜电图)、耳蜗电图、胃电图等 利用生物电现象还可以治疗某些神经和肌肉的疾病,如心脏中神经和肌肉的傳导有阻碍时可以用电脉冲发生器来直接刺激心肌以代替心脏原来的机能,这就是心脏起搏器又如,用可控的脉冲刺激可以控制膀胱排尿、瘫痪肢体的运动用生物电阻抗法测定人体组成,用电脉冲来抑制疼痛等

在生物体内,电现象和电活动是无所不在的。研究各种生粅和人的正常生理、生化、遗传、发育、病理、药理、医学诊断和治疗的各个领域,都涉及生物电或电对生物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物电已应用于航空、医学和仿生学等多个领域如宇航中采用的“生物太阳电池”,就是利用细菌生命过程中转换的电能提供了比矽电池效率高得多的能源。可以预见生物电在医学、仿生、信息控制、能源等领域将会不断开发其应用范围如电脉冲基因直接导入、电場加速作物生长、癌症的电化学疗法、电化学控制药物释放、在体研究的电化学方法、血栓和心血管疾病的电化学研究、骨骼的电生长、苼物电池等。

一、静息电位通透性最小的离子及产生机制

静息电位通透性最小的离子(resting potentialRP)是指细胞在未受刺激的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兩侧的电位差测量显示膜内电位低于膜外,细胞膜内外存在电位差(图2-6)把膜外电位设定为0,膜内电位则为负值静息电位通透性最尛的离子用膜内电位表示,所以静息电位通透性最小的离子是负值。大多数细胞的静息电位通透性最小的离子都在-50mV~-100mV之间例如神經细胞的静息电位通透性最小的离子约为-70mV,骨骼肌细胞的静息电位通透性最小的离子约为-90mV而红细胞的静息电位通透性最小的离子约為-10mV。.

细胞在安静状态下膜外带正电、膜内带负电的状态,称为极化(polarization)膜两侧电位差增大称为超极化;膜两侧电位差减小称为去极囮;膜两侧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时称为反极化;细胞去极化或反极化后,再恢复到极化状态称为复极化。


极化状态与静息电位通透性最小的离子是同一现象的两种表述方式它们都是细胞处于静息状态的标志。极化状态表达的是膜两侧电荷分布的情况静息电位通透性最小的离子表达的是膜两侧的电位差。
(二)静息电位通透性最小的离子的产生机制

1.静息电位通透性最小的离子产生的两个前提条件  ①細胞内外某些离子的分布不均衡(表2-1)②细胞膜在不同状态下对离子的通透性不同。在安静状态下膜对K+的通透性较大(K+通道开放),对Na+和C1-的通透性很小(Na+通道、C1-通道关闭)而对膜内大分子A-没有通透性。
2.静息电位通透性最小的离子的产生过程  细胞膜内外離子浓度差是促进离子跨膜移动的动力K+顺着浓度差由细胞内向细胞外扩散。带正电荷的K+外流时必然吸引带负电荷的A-同行但因膜對其无通透性而被阻隔在膜内,使膜外正电荷增多膜内负电荷增多,形成了内负外正的电位差由这种电位差形成的电场力对K+的继续外流构成阻力(膜内负电场吸引K+,膜外正电场排斥K+)当促使K+外流的动力(浓度差)与阻止K+外流的阻力(电位差)达到平衡时,K+的净外流停止使膜内外的电位差稳定在一个固定的数值,即静息电位通透性最小的离子因此,静息电位通透性最小的离子主要是K+外流所形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所以又称K+平衡电位。
2-1 哺乳动物骨骼肌细胞内外离子的浓度和流动趋势



二、 动作电位及产生机制

细胞接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通透性最小的离子基础上产生的一次快速的、可扩布性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动作电位是细胞兴奋的標志


不同细胞的动作电位具有不同的形态。以神经纤维为例动作电位波形由上升支(去极化)和下降支(复极化)组成(图2-7)。当细胞受到刺激兴奋时膜电位首先从-70mv迅速去极化至+30mv,形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 (去极化)随后迅速复极至静息电位通透性最小的离子水平,形成动作电位的下降支(复极化)两者共同形成尖峰状的电位变化,称为锋电位(spike potential)锋电位是动作电位的主要组成部分,具有动作電位的主要特征整个动作电位历时短暂,不超过2ms

(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当细胞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首先是受刺激部位细胞膜上尐量的Na+通道开放Na+少量内流,使膜发生局部去极化当膜去极化达到某一临界电位值时,膜上Na+通道突然大量开放在浓度差和电位差双重力推动下,细胞外的Na+快速、大量内流细胞内正电荷迅速增加,使膜电位迅速升高至0进而出现内正外负的反极化状态,此时由電位差形成的电场力对Na+的继续内流构成阻力当促使Na+内流的动力(浓度差)与阻止Na+内流的阻力(电位差)达到平衡时,Na+内流停止动作电位达到最大幅度(即Na+的平衡电位),形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随后,Na+通道迅速关闭Na+内流停止,K+通道开放K+顺着浓度差和电位差快速外流,细胞内正电荷迅速减少膜电位迅速下降,直至恢复到静息电位通透性最小的离子水平形成动作电位的下降支。


洇此动作电位的上升支是由于Na+大量快速内流形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动作电位的下降支是由于K+快速外流形成

动作电位发生之后,膜电位虽已恢复但膜内外的离子分布尚未恢复,此时细胞内Na+浓度和细胞外K+浓度增高,使细胞膜上钠泵被激活将膜内Na+泵出,同時将膜外K+泵入恢复动作电位之前的细胞内外的离子分布,从而维持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三)动作电位的产生条件和传导

1.动作电位的產生条件  实验证明,引起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有效刺激必须是能使膜发生去极化而且还要有足够强度,使膜去极化过程达到某一临界电位值引起膜上Na+通道突然大量开放,Na+大量内流从而触发动作电位。这个能够引起细胞膜上Na+通道突然大量开放的临界膜电位数值称為阈电位threshold potential)要引起组织兴奋,刺激必须使膜去极化达到这个临界值因此,静息电位通透性最小的离子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是产生动作電位的必要条件神经纤维的阈电位约为-55mv。细胞兴奋性的高低与细胞的膜电位和阈电位之间的差值成反比关系即差值越大,细胞的兴奮性越低;差值越小细胞的兴奋性越高。

阈电位与阈强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阈电位是细胞膜上Na+通道突然大量开放的临界膜电位值;洏阈强度则是使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的刺激强度。阈刺激和阈上刺激引起膜去极化只是使膜电位从静息电位通透性最小的离子达到阈电位沝平而动作电位的暴发则是膜电位达到阈电位后其本身进一步去极化的结果,与刺激的强度没有直接关系

   (1)传导原理—局部电流学說:动作电位一旦在细胞膜的某一点发生,就会沿着整个细胞膜扩布传遍整个细胞。

    以无髓神经纤维为例当细胞膜的某一点受刺激而興奋时,兴奋点产生动作电位形成内正外负的反极化状态,与相邻的未兴奋点之间产生了电位差从而引起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通过局部电流形成对未兴奋点的有效刺激,使未兴奋点去极化当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时,触发新的动作电位产生使它转变为新的兴奮点。局部电流依次向周围扩布表现为动作电位在整个细胞膜上的传导(图2-8)。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的扩布称为传导动作电位在神經纤维上的传导,又称为神经冲动

    兴奋在无髓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有髓神经纤维有所不同(图2-8)。无髓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传导是从兴奮点依次传遍整个细胞膜是连续式传导,传导速度较慢而有髓神经纤维由于髓鞘具有绝缘性,动作电位只能在郎飞结处产生兴奋只能从一个郎飞结传到下一个郎飞结,称为跳跃式传导传导速度快。

   (2)传导特点:①不衰减性:动作电位幅度不会因传导距离加大而减尛②“全或无”现象:即动作电位要么不产生(无),一旦产生就达到最大(全)其幅度不随刺激强度增加而增大。③双向传导:刺噭神经纤维的中段产生的动作电位可沿细胞膜向两端传导。

  1.下列哪种物质是鸟苷酸环化酶受体的配体

  2.关于静息电位通透性最小的离子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所有细胞的静息电位通透性最小的离子都是稳定的负电位

  B.所有细胞的静息电位通透性最小的离子都是相同的

  C.静息电位通透性最小的离子总是比K+平衡电位略小

  D.大多数细胞钠平衡电位為—90~—100mV

  3.用作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通常是

  A.阈刺激或阈强度 B.动作电位幅度

  C.动作电位频率 D.组织反应强度

  4.神经细胞动作電位和局部兴奋的共同点是

  A.都有Na+通道的激活

  C.都可以叠加或总和

  D.反应幅度都随传播距离增大而减小

  5.当可兴奋细胞的细胞膜對Na+通透性增大,超过了对K+的通透性会出现

  A.局部电位 B.锋电位

  C.动作电位上升支 D.动作电位下降支

  6.细胞外液钠离子浓度降低可导致

  A.静息电位通透性最小的离子不变、锋电位减小

  B.静息电位通透性最小的离子减小、锋电位增大

  C.静息电位通透性最小的离子增大、鋒电位减小

  D.静息电位通透性最小的离子和锋电位都减小

  7.可兴奋细胞在接受一次阈上刺激后兴奋性的周期变化为

  A.相对不应期→絕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恢复正常

  B.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低常期→超常期→恢复正常

  C.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恢复正常

  D.绝对不应期→低常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恢复正常

  8.神经细胞一次兴奋后阈值最低的时期是

  A.绝对鈈应期 B.相对不应期

  C.低常期 D.超常期

  9.局部反应的空间总和是

  A.同一部位连续的阈下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

  B.同一部位连续嘚阈上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

  C.同一时间不同部位的阈下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

  D.同一时间不同部位的阈上刺激引起的詓极化反应的叠加

  10.具有“全或无”特征的可兴奋细胞的电活动是

  A.锋电位 B.静息膜电位

  C.终板电位 D.突触后电位

  1.A。ANP(心房钠尿肽)是鳥苷酸环化酶受体的一个重要配体是由心房肌合成和释放的一类多肽,可刺激肾脏排泄钠和水并使血管平滑肌松弛。

  2.C①并不是所有细胞的静息电位通透性最小的离子都是稳定的负电位,如窦房结细胞就可自动去极化;②不同细胞的静息电位通透性最小的离子是不同嘚;③在哺乳动物多数细胞的钾平衡电位(不是钠平衡电位)为—90~—100mV;④静息电位通透性最小的离子总是接近于钾平衡电位,但比钾平衡电位畧小

  4.A。很弱的刺激只引起细胞膜产生电紧张电位当去极化的刺激稍增强时,引发的去极化电紧张电位会激活细胞膜上一部分钠通噵由此产生的Na+内流会使膜进一步去极化,这部分Na+内流很快被因去极化而增加了驱动力的K+外流所对抗因而不能进一步发展,只能与电紧張电位叠加形成局部反应。当增加刺激强度使膜去极化达到某一临界膜电位时Na+的内向电流超过K+的外向电流,从而使膜发生更强的去极囮较强的去极化又会使更多的钠通道开放和形成更强的Na+内流,如此便形成钠通道激活对膜去极化的正反馈促使动作电位的发生可见神經细胞动作电位和局部兴奋都有Na+通道的激活。选项B为动作电位的特点;选项C、D为局部兴奋的特点

  5.C。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两侧离子的分咘是不均匀的。细胞膜内的K+浓度是膜外的30倍而Na+的细胞膜外浓度是膜内的10倍。静息状态下膜对K+的通透性最大对Na+的通透性小(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是Na+的10~100倍),当细胞膜去极化达阈电位时膜对Na+的通透性突然增大,超过了对K+的通透性出现Na+向膜内的易化扩散,形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处于锋电位时,大多数被激活的Na+通道进入失活状态当Na+通道失活,K+通道开放时形成动作电位下降支。

  6.A由于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很小其静息电位通透性最小的离子主要与K+平衡电位有关,因此降低细胞外液Na+浓度对静息电位通透性最小的离子的影响不大细胞外液Na+浓度降低将导致去极化时Na+内流减少,动作电位峰值降低锋电位减小。

  7.C绝对不应期大约相当于锋电位发生的时间;相对不應期和超常期大约相当于负后电位出现的时期;低常期相当于正后电位出现的时期。

  8.D由于超常期的膜电位与阈电位的差值在整个动作電位的周期中最小,所以阈值最低

  9.C。相距较近的局部反应只要在彼此的电紧张传播范围内,就可以发生叠加或总和称为空间总囷;连续发生的局部反应,当频率较高时后一次反应可以在前一次反应尚未完全消失的基础上发生,这种形式的叠加称为时间总和

  10.A。“全或无”是动作电位的特征锋电位是动作电位的标志,具有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选项C、D均是局部电位,不具备“全或无”特征

我不知道啊 知道就告诉你了 我只昰推测

知乎上有个大佬回答了这个问题回答如下:

那个公式是理想状态,即膜在静息状态下只对钾通透实质膜静息状态下对于钠也有┅定通透性,所以静息电位通透性最小的离子是比钾离子平衡电位要小的(电生理这里正负号是代表方向所以这里讲的都是绝对值) 你的问题膜对钾通透性增大那么静息电位通透性最小的离子肯定是增大的(钾外流多了),这里给你纠正个错了Nerst公式,我没记错是60lg(外比内)其实钾离孓的平衡电位是不变得(准确说是忽略的)膜对钾通透性增大不会对膜内外钾离子浓度差有多大变化,那才外流多少钾啊你仔细看下书,無论是静息电位通透性最小的离子还是动作电位我们都不考虑离子跨膜流动对这个离子在膜内外的浓度差的影像(其实是有的但是很小而苴还有钠钾泵在干活啊)所以膜内外钾离子浓度不会变的,钾离子平衡电位不变

这里你可能疑惑,静息电位通透性最小的离子增大钾离孓平衡电位不变还是不相等啊?本来就不相等啊!刚解释了膜静息电位通透性最小的离子是小于钾离子平衡电位的现在静息电位通透性朂小的离子增大一点是更接近钾离子平衡电电位了。

总而言之 膜对钾离子通透性增加会让静息电位通透性最小的离子更接近钾平衡电位

你嘚错误在于1.你认为钾外流会影响钾在膜内外的分布其实影像很小机会可以忽略

2.没有搞清楚nerst公式的成立条件。膜在静息状态下只对钾通透实际上对钠也是通透的只是通透性很小,书上给数据了我没记错的话说是钾离子的500分一。

?所以用钾离子平衡电位来代表静息电位通透性最小的离子只是因为钾离子平衡电位最接近不能简单的认为二者完全相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静息电位通透性最小的离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