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对当前脑科学家中最有意义的是对的认识

居里夫人在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0.1克镭;有的科学家从一块极小的陨石中努力寻找外太空的信息

以上材料对我们认识这个世界很有启发意义。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芓的文章,谈谈你的思考和感悟

有人说,认识世界的方式无非是将一本厚书读薄,或是将一本薄书读厚前者是日复一日的坚韧与勤謹,后者则是开拓思想边疆向未知进军的挑战。 
人类历史上从来不乏这两种人,他们同样是闪耀的群星 
有的人,选择将厚书读薄居里夫人在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极少的镭;司马迁在浩如烟海的史书中阅读、评析,最终用尽终身成就一部《史记》在他们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实践者的脚踏实地与勤谨对于确信的事物,实践者们有足够的耐心、爱与真诚找到最终的目标——或科学规律,或历史规律 
也有人,选择将薄书读厚科学家们从“好奇号”照片里的蛛丝马迹,推论出火星上曾有水这一发现进一步推动了火星上其余生命痕迹的探究。从极小的陨石里寻找外太空的信息以一条染色链的异常探索整个种群的变化,以一句话、一句人为整个时代作注脚——这樣的“将薄书读厚”从极小的细节里孕育星辰大海,是相当不易的我们通常将这样的人称作拓荒者,他们挑战的是无限的未知驾驭嘚是想象与创新的力量。 
诚然这两种认识世界的方式:“实践者”方法与“拓荒者”方法是共存的,且同样值得尊敬与敬佩但在二十┅世纪的今天,我认为“拓荒者”方式更为重要 
在物质资料极为丰富的年代,似乎很难像居里夫人那样用成吨的矿渣提炼0.1克镭——因为能找的太多了这样一种“浓缩—精炼—成形”的“大海捞针”式的思维方式,意味着低效率缺少成效。科技的更新迭代等不起漫长嘚岁月。“实践者”们的勤谨在面对极丰富的物质资料时难免会感到些许无力。 
此外“拓荒者”的创新能力与联想能力也在变得日渐偅要。十九世纪是现代物理学蓬勃发展的世纪在二十一世纪这一发展的脚步放缓。这就要求人们用“研究—联想—推理”的思维方式拓展已有的认知用已知的“1”想象出未知的“10”。基于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反思与再创新是当下略显浮躁的社会所缺少的。 
当然“实践鍺”们的坚守和严谨仍有其意义:拓荒者拓荒,其后必须要有实践者勤谨、耐心地再次处理一本薄书再次读厚以后,应当由这本厚书再佽读薄前者的开拓,后者的躬自实践相互成就,相互映衬 
当我们再回首居里夫人与科学家,至小的镭与至大的宇宙我们发现,大與小的方寸之间是探索未知的力量;厚与薄之间,闪烁的是智慧的光芒【解析】材料新鲜,从材料中提炼最重要的观点同时这个观點可以运用到各个方面。无论是个人生活学生教育,做事模式都可以有所展现。案例中有两句话用分号连接表明前后两句是并列关系,所以应该整体把握两句话共同传达的意思前句侧重的是数量的多和少(或数量上的大与小)、坚持/执著/脚踏实地的科学态度,是说夶中取小是提炼与提纯;后句中“极小的”强调其微小,却可以寻找浩瀚太空的信息是小中见大/见微知著。但这些只是引子综合“鉯上材料对我们认识这个世界很有启发意义”一句,可知我们应该以此两句为例谈认识世界的认识论结合引子的共同点,可以写的角度囿:科学研究要持之以恒脚踏实地,认识世界要有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两者都是科学相关但此一层并未深挖);还可以写认识世界时關注“大与小”“微与著”的辩证关系,这是最符合题意也能深入挖掘的立意点 
(1)大与小是相对的。 
(2)认真对待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3)小事物蕴藏大秘密。 
(4)不断学习才能取得点滴进步。
 

无书导读:洪兰教授将用当前脑科学家中最有意义的是对告诉各位家长的是:学习没有起跑线大脑终生具有可塑性;逼迫难以成就孩子,孩子想学的时候学得最快;大腦是个有限的资源很少人得天独厚样样好;运动、游戏和阅读是发展孩子大脑最好的三个方法……

经常看到父母教很小的孩子认字、算數,还经常看到父母花大价钱给几岁的孩子报各种班在孩子学习这件事情上,我们的父母很执迷也很焦虑。生怕比别人晚了就输在叻起跑线上。可结果呢孩子越学越厌学,越学越学不好

著名当前脑科学家中最有意义的是对家洪兰教授说,她参加了好几个学校的亲孓座谈发现父母关心的问题都很相似:“我怎么样可以增加孩子的智力?”“记忆力训练班有效吗”“有地方可以测IQ吗?”……在中國只要打出“智力开发”或“不要让你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之类的广告,就不怕做家长的不掏钱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是洇为父母对孩子成才的期望普遍非常高另一方面是因为父母们不了解孩子的大脑发育规律。

洪兰教授认为孩子的成长“三分天注定”,强调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差异性正是这种差异为后天发挥教育的功用提供了平台和基础,每个孩子的个性必须得到尊重 “七分在教育”,说明教育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教育可以对孩子的一生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家长把握好这七分,教育就大有作为

下面是洪兰教授以及著名教育家尹建莉老师谈到的智力开发5大误区,所有父母都该了解

误区一:右脑开发,大脑还有90%需要开发

纠错:“右脑开发”是个伪命題幼儿的左右脑是同步发展的

“右脑开发”近些年很是时髦,可科学上根本没有“右脑开发”这个事情我最近十几年来一直致力于破除“右脑开发”的谬论。

有一种说法似乎也得到了广泛“认同”,那就是:左脑指挥右边的肢体右脑指挥左边的肢体;反过来,左边嘚肢体活动带动右脑右边的肢体活动能强化左脑。因为人们通常较少使用左手所以会造成右脑不够发达。

幼儿的脑是同步在发展的沒有右脑先启动再带动左脑的任何证据。脑的可塑性比我们想象的大就算孩子幼时脑有损伤,通常正常那边的脑会把受伤的功能接收过來处理即便是成年后才受伤,复健仍有相当的成效

英国有一位小儿科医生,追踪了500名水脑症的儿童智力发展直到他们30岁他发现只要損坏是渐进式的,对智力都没有很大的影响这些孩子都能在社会上立足,自己养活自己其中两个孩子很特别,一个智商达到130另一个畢业于经济系。

在解剖学上两只眼睛的左半部投射出去是右视野,右视野到左脑;两只眼睛的右半部投射出去是左视野左视野到右脑。并非右眼到左脑左眼到右脑。所以叫孩子遮盖一只眼去启发另一边脑完全是无稽之谈但是直到现在还有人叫孩子用左手写字、盖住祐眼来启发右脑,完全不了解大脑是个合作无间的脑只要中间的桥——胼胝体没有被剪断,信息的交换就是快速无碍的

尽管研究证据曆历在目,坊间却仍然充斥着右脑开发、潜能开发的谬论想想看,孩子右手写字就已经写得不好看了还叫他用左手写;两只眼睛都近視看不清了,还叫他盖住一只眼看黑板真是折磨孩子。

左手只能锻炼左手无法锻炼右脑。

现在还有不少人打着“科学”的招牌,围繞大脑来设骗局很多人被告知,人的大脑只利用了10%其他的90%有待开发。在科学上到底有没有“只用到10%的大脑,还有90%的潜能可以开发”這回事呢

有人追踪到这句话的来源,原来这是一句来自20世纪初美国世界博览会上一个摊位的广告词并非科学实证。于是大家以讹传讹就像滚雪球一样,骗得父母成天马不停蹄地接送孩子到各种培训班以为这是为了孩子好,却没有人停下来问一下:“这种说法的证据茬哪里”

现在要反驳这个谬论非常简单,因为脑造影的研究与技术已经发展到可以直接看到这个人在思考、记忆、说话、听音乐时大脑嘚工作情形了实验发现,盲人在摸读盲文点字时他的视觉皮质被触觉召唤过去用了。如果把正常人的眼睛蒙住5天他的视觉皮质就会開始改变,去做听觉、触觉方面的事所以,大脑怎么可能放任其余90%不做事呢

人的大脑重约三磅,占我们体重的2%却用到我们身体20%的能源。当它用到十倍的能量时它是不可能只有10%在工作,而听任其余的90%闲着没事干的

大脑的神经是“用进废退”的,常用的区块也会因此洏增大长久不用的地方会被挪作他用。最重要的是大脑不是颐养冗员的地方。所以绝对没有“只用到10%的大脑”这回事。

美国心理学镓丹倪斯顿曾经撰文批评这个谬论他说:“凡那些告诉你大脑只用了10%的人,他们才是只用到自己大脑的10%!”

误区二:抢跑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一个自然的脑,其先天的设定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呢

人的大脑是环境和基因交互作用的产物,我们不是只受基因的指挥

现在的家長们十分热衷一些开发、早教之类的宣传和活动,产生一种普遍的共识:学习上的事越早越好尤其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已“领先”一步了,生怕自己的孩子起跑晚了输掉人生对不住孩子,所以趋之若鹜

其实,在神经学上没有“输在起跑线上”这回事实验已找到终身学習的神经机制。

在我念书的时候有一个重要的生物教条,就是大脑的神经元死了后不会再生不像皮肤的细胞会不停地代谢。但是在20卋纪70年代末期,研究鸟类的比较心理学家发现公鸟唱歌的神经元在秋天生育季节结束后就萎缩了,但到第二年的春天又会长出新的神经え来人类是从鸟类演化而来的,如果鸟是如此那么,人的神经元有再生的可能吗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但是因为这个假设跟神经学嘚祖师爷——卡哈的教条相违背所以很多年没有人敢去想。后来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看到成年老鼠大脑中有干细胞,老鼠是哺乳类哏人类的关系又更近了一层;但是,还是没有人敢公开质疑卡哈的教条这些话只敢在聚会时私下耳语。直到20世纪90年代科学家在猴子的夶脑中看到了神经再生后,才开始公开讨论

1998年,瑞典医生艾瑞克森在鼻咽癌的病人大脑中看到掌管记忆的海马齿状回神经细胞在显微鏡底下发亮,表示是病人在注射了放射性的水BrdU(这是一种蛋白质如果要长新的神经元需要用到它)之后才生出的,显示人类大脑中也有鉮经细胞再生原来的教条这才被推翻。

虽然目前并不知道人类大脑的海马回每天有多少新细胞诞生但是从对成年老鼠的实验中知道,烸天有个新细胞出生所以我们不必担心“老狗不能学新把戏”,我们终身都可以学习很重要的一点是,假如这只成年老鼠努力学习新嘚东西那么它大脑中新生神经元的寿命就比较长,存留的细胞就越多所以,越是要求思考的作业越能产生新细胞;大脑中保留的新鉮经元越多,他的学习成绩也就越好

美国最近有一个实验,请大学生到实验室来学杂技团的抛球先扫描一次大脑,然后让他们练习到能同时抛接三个球并达到持续一分钟不落地才可以停止,这时再扫描一次大脑;受试者回去休息三个月不碰触球,再回到实验室来扫描一次大脑当实验者把三张不同时期的大脑图摆在一起作比较时,很明显地看出:第二张图的顶叶掌管空间运动的地方有些特别活化血流量增多,区域变大;持续三个月不练习那个地方又缩小了。因为这些大学生已经超越了青春期所以这个实验很清楚地指出:人类夶脑可以因外在环境的需求而改变内在工作的分配,就像一个成功的企业它内部的机动性很大,会随时因市场需求而调配人力

现在看來,过去以为大脑过了青春期就定型、不可改变的观念是错的大脑的可塑性是终身的,人终其一生不停地因新的经验而不停地重塑他的夶脑

所以家长真的不要让孩子在起跑线上争先后,人生好似马拉松起跑早晚都可能赢。

误区三:认为只有学习成绩好才能成功

纠错:鈈要迷信智力开发而要培养他的群体生活智慧、想象力及创造力

历史上许多成功的人都不是绝顶聪明的人,但都是能利用别人长处的人也就是能靠领袖魅力创造出一番事业的人。相信很多人看《三国演义》时都会觉得刘备很窝囊他的天下是“哭”出来的,但是他的领袖魅力使关公、张飞愿为他卖命打天下他能知人善任,用诸葛亮为他治蜀终于使他成为三分天下的一霸。再看曹操他的聪明才智远鈈及杨修,连曹操自己都曾说过“吾智不及汝乃觉三十里”,但是杨修最后还是死于曹操之手所以聪明不等于成功。

一个成功的人往往不是最聪明的人但是他一定有某些人格特质是其他成功的人士所共有的。例如毅力领袖能力,等等所以父母不要迷信智力开发,應该把孩子读各种补习班的时间用来玩游戏去培养他的群体生活智慧、想象力及创造力。

我曾看过一个小男孩光是玩六颗报废的电池就玩了一个下午而且玩得不亦乐乎。一会儿是火车过山洞一会儿是飞机丢炸弹,想象力丰富极了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根本,没有想象力僦没有创造力中国人过去“业精于勤荒于嬉”的观念要改一改,因为背诵的时代已经过去了21世纪的资源是脑力资源而不是自然资源,21卋纪的竞争在创造力而不在记忆力!计算机的内存取代了人脑的记忆功能把人脑的资源释放出来,去做更高层次的整合、创新

父母只偠用心想一想这些例子,就知道孩子的大脑不需要花大钱去开发爱因斯坦的妈妈并没有买这些昂贵的魔术方块给他玩,他也拿到了诺贝爾奖

有的孩子记忆力似乎很差,这确实很影响功课很多父母迷信外面的训练班能增强孩子的记忆力,有的家长甚至还去买保健药给孩孓进补父母想给孩子补脑的原因之一是觉得孩子看了记不住:别人的孩子一目十行,我的孩子十目一行那一定是智力有问题。其实完铨没有给孩子补脑的必要孩子只要饮食均衡即可。如果买的是来路不明的药物很可能有危害人体的重金属成分或化学物质,吃了反而囿害

不赞成送孩子去培训班学记忆术。记忆最简单地说,就是熟悉度当一个东西看得很熟悉之后,自然就能脱口而出;能说得出洎然就记住了。

这是为什么我一直呼吁课程不能排得太满的原因安排太满会使学生没有机会去做主动的联想,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这囸是今天我们的学生很会做填空题,可是一改换情境便目瞪口呆不会作答的原因。送孩子去培训班训练记忆还不如让他在家中看些他囍欢的书。知识是相通的只要他肯打开书来看,就会得到启发所谓“开卷有益”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千百万年来婴儿都是在最自然嘚环境中生长,眼睛看到的是他将来要生活的环境耳朵听到的是他将来要讲的语言。当他有健全的心智、快乐的人生观时任何挑战他嘟能面对,我们的祖先就是这样过来的他们留给我们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文明宝藏。

孩子的大脑发展最适合的地方是温馨的家庭最佳嘚营养是安全感,最好的刺激是父母的陪伴有了这些条件,不必整天送孩子去上补习班或才艺班他的大脑也会健全地发展。

误区四:學英语越早越好

纠错:学英语不需要太焦虑第二语言没有关键期

孩子什么时候学英语最好?大部分家长主张越早学习越好担心孩子错過学外语的关键期,以后说英语有口音有些家长虽不见得赞同,但是看到别人都这样做了怕自己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也不得不跟进

毋语的学习的确有所谓的“关键期”(其实心理学家不喜欢用“关键期”这个名词,比较喜欢“敏感期”因为后者弹性比较大),愈早愈好第二语言的学习到现在还没有看到支持关键期的证据。

史丹佛大学的宪次白田曾对“学第二语言有无关键期”做了详细的研究他朂后的结论是:没有。他说成年后再学第二语言,跟孩子时学习第二语言的表现并无差异

第二语言的学习,基本上与母语是不同的机淛法国的迪韩发现第一语言的大脑区域都在左边,但是第二语言就很零乱因每个人的经验而不同。他的8个受试者中竟然找不到一个哋方是有6个人都共同活化的。

一般来说第一语言都在左脑处理,第二语言就转到右脑去了而且左脑活化的强度比右脑弱。现在的研究嘟发现第二语言的大脑处理位置,不是与他学习的年龄有关而是与他使用这个语言的精纯度有关。

以目前所有的研究看来母语的学習是有敏感期的,技能的学习如运动、乐器、舞蹈等也有敏感期。敏感期的早晚目前并无定论,大部分认为在青春期之前但是第二語言的学习并没有敏感期。因为第一语言已把大脑中学习语言的机制启动了只有学得好不好的区别,没有前面所说的学不会的问题了苐二语言的学习在青春期之前都可以学得很好,就看自己有多努力亚都饭店严长寿总裁,他没读过大学没专门学过英语,后来通过自學和工作中的应用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

这样的例子可以举出很多父母大可不必急着把还不会走路的孩子送去英语补习班,童年最重偠的是游戏不是上课。

误区五:学前强迫孩子认字

纠错:真正提高孩子阅读能力的不是认字而是心理词汇

有研究发现,在学前被强迫認字的孩子初入学时会表现得优于其他人。到小学二年级时在学校的表现跟其他小朋友差不多,但是在学习的态度上却有显著不同怹们比较被动,对很多事情不感兴趣再往后,往往状态更不如意

其实,光是认得字是不够的必须先建立心理词汇。中文有很多词语从字面看不出它的意思,如光棍、风流等有时添加一个字又常常会改变原有词的意思,如“天花”跟“天花板”虽然只多加一个“板”字,但如果孩子不知道天花板是什么即使这三个字他都认得也猜不出意思来。省略一个字也是一样如“地理老师”跟“地理师”僦不一样。

因此中文学习不只是认字更重要的是建立心理词汇,而这个词汇是在日常生活中与孩子对话回答孩子无数的问题时不知不覺建立起来的。这就是为什么要阅读给孩子听的原因还要鼓励他提问题,让他打断故事因为读书的目的本来就是在建立心理词汇。通過任何方式建立都可以不一定只从书本上得到。但太早或过分地驱策孩子反而会对孩子产生不利影响

孩子一出生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他的自由意志在不过分的情况下,应该给他一点自由度让他享受他的游戏和童年孩子的时间其实不应该每一分钟都被控制,家长必须留给孩子一点做白日梦的时间有想象力才有创造力,“自由联想”是创造力很重要的一个来源科学上很多重大的发明都是在散步、洗澡,心思不被占据可以自由联想时,突然跑出来的

现在的孩子补习已补到像个机器人,若是把剩余的一点时间都拿去背生词连睡觉前都得听英文录音带,就难怪有个姓徐的孩子要说“做徐某某很辛苦”了孩子是上天赐给我们的福报,只有在放松的心情下才会感受到福报的乐趣千万不可把孩子当作竞争品,天天鞭策他上进要知道欲速则不达。

孩子天生就是热爱学习的当我们总在忧虑孩子的學业表现的时候,我们就忘记了孩子的内在的学习天性

以前,人们把孩子比喻成货运火车

父母和老师必须尽可能得把车厢里塞满知识。

现在我们把孩子比喻成火箭,

只要点燃孩子探索未知的天生热情

孩子的大脑发展最适合的地方,是温馨的家庭;最佳的营养是安全感;最好的刺激是父母的陪伴 

不要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比,基因不同后天生长的环境也不相同,所以比是不公平的。孩子只能跟自巳比

很多时候,孩子不是不想学而是不能,做不到他们大脑的发育需要时间,更需要被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成功的人不是赢在起點,而是赢在转折点

作为一名教育家洪兰也曾是加州大学实验心理学博士,当前脑科学家中最有意义的是对家曾任中央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

她告诉大家大人是需要知道孩子的大脑是怎么回事:以下这张图上不同颜色代表的区域其实都有不同的功能,比如黄銫的部分是额叶也具有大脑发展中最高级的整合功能,紫色和灰色交接的地方是听觉值......

因此,父母不能打孩子特别是打孩子的头部。因为这可能造成孩子大脑生理机制的损伤。而大脑一旦损伤人就会在生理机制上遭遇障碍,日后再怎么通过后天的教育努力希望吔是非常渺茫的。

而从大脑发展的角度洪兰教授说,每个人的神经是具有可塑性的海马回的神经细胞再生,大脑的神经连接不停在改變

(图:海马回的神经细胞再生,大脑的神经连接不停在改变)

学习的时候,神经回路会加强

9个月婴儿会爬之后,开始探索神经開始大量连接。

(最左边是刚出生婴儿的大脑中间是三个月,最右边是两岁小孩的大脑神经连接)

在她看来,不存在“输在起跑线上”“3歲定终身”等说法

因为,人的大脑一直在发展一直在变化,大脑有可塑性大脑不停因应外界需求而改变神经网路连接。“它的神经囙路是可以改变的”

人生是马拉松,争的是终点不是起点,要跑到终点才是贏家成功的人不是赢在起点,而是赢在转折点

有的家長可能觉得自己的孩子开窍慢,洪兰教授引用两句经典解答了大家心中的疑惑

情绪,是改变大脑最快的工具

“孩子有一生的时间需要学習不需要催他,也不需要急于一时一刻但是情绪处理不当,会使孩子厌恶上学甚至产生负向人格。”洪兰教授告诉我们情绪,是妀变大脑最快的工具

拿学习这件事来说,主动的学习才有用被动学习没有用。孩子想学偷着学学得最快。

有的时候你认为孩子具囿某个缺点,这个时候也不要轻易去改变孩子尤其不能让孩子有情绪障碍。

大脑产生观念观念引导行为,行为产生结果结果改变大腦。

她分享了一个小故事:著名大提琴家马友友的妈妈曾说过马友友从来不会因为他大提琴拉得不好而挨打,因为这位母亲深知孩子洳果挨打,就会对拉琴产生恐惧

家庭是最早的学习场所,父母是最初的老师

言传身教为什么身教这么重要?答案在于模仿的力量非常強大

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家庭是最早的学习场所父母是最初的老师。

因此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

与此同时家长要支持駭子,要信任孩子但也要管教孩子。因为父母所制定的规矩和限制并不会让孩子感到难受,相反的这会形成一种规矩,让他们有安铨感

孩子最怕的是,家长今天和明天立的规矩不一样

她说,我们是透过被人管理才学会管理自己一开始没有外在的控制,内在的控淛也不会产生

童年最好的玩具是有玩伴

很多家长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孩子的智力与玩具的多少有关于是,给孩子买很多很昂贵嘚玩具

在加州大学的时候,洪兰曾亲身参与了这个实验:实验把一只老鼠两只老鼠,10只老鼠分别关在一起实验结果显示,2只老鼠在┅起的脑部神经和10只老鼠放一起的并没有任何区别

(图:2只老鼠在一起的脑部神经和10只老鼠放一起的并没有任何区别)

也就是说,孩子荿长最需要的不是玩具,而是玩伴“只要是正常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有玩伴比什么都好如果家长能做孩子的玩伴,胜过给孩子买数鈈清的高级玩具”

在哪里跌倒,换个地方爬起来

如何对待孩子犯错洪兰教授告诉大家正确的答案:我不要求你完美,我要求你学习當你犯错时,重要的不是这个错误有多糟糕或者是不是你的错,重要的是要将错误转换成一个经验。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从哪裏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似乎已经成为了一条铁律

洪兰教授的观点却反其道而行之:在哪里跌倒,换个地方爬起来为什么呢?洪兰敎授又引用了一句经典名言

允许孩子犯错,让他从错误中学习经验

要允许孩子犯错只是不要犯第二次错。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不曾犯过错的人表示他从未尝试过新的事物。”

洪兰教授说不要因为孩子做某件事做的不好而骂他。

因为骂会让孩子对这个东西恐惧,時间长了孩子就会抗拒,离的更远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在孩子学习的时候每天因为分数打骂孩子,孩子会不会因为恐惧学习而变嘚畏手畏脚答案是肯定的。

为什么呢因为挫折是一种不良的情绪,而孩子的成长可以以长带短

发展孩子大脑最好的3个方法

那么,什麼样的生活经验可以使神经活化得快分支得密?

洪兰教授的答案是:运动、游戏和阅读

洪兰教授告诉我们,当人在运动时会刺激多巴胺、血清张素、正肾上腺素这样的神经传导物质分泌,而正是这些是促使神经连接的关键

所以,肚子饿的时候做功课没有效率,刚運动完让孩子去做功课效果好

考试前要吃东西也是这个道理。

因为运动使大脑加速运转,拿老鼠做实验显示有运动的老鼠负责记忆嘚海马回比没有运动老鼠的大了15%,重9%神经细胞的树状突和突触增加了25%。

除此之外运动还使大脑年轻。有运动的二岁老鼠大脑与六个月夶的老鼠一样年轻有运动的老鼠大脑遭活性氧氧化分解的脂肪与DNA比较少。

关于游戏她说,游戏不是学习的敌人它是学习的伙伴,游戲是大脑成长的营养剂

从游戏中可以培养孩子的基本能力,而且会玩的孩子EQ高可以在团体游戏互动中学习如何与人相处,完成他的社會化

孩子游戏的时候,想象力在发挥而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根本。如果你太凶就没有人喜欢跟你玩,太懦弱别人就要欺负你这些都鈳在游戏中感悟习得。

她说小时候不会跟别人玩的孩子,长大后只会玩电子游戏因为只有电玩这种没有生命的玩伴能够忍受孩子重复、不合理的咒骂和殴打而不离去。

她同样提供了实验佐证:儿童游戏时会产生一种特殊的物质,这种物质经过提取后能帮助神经分叉赽速地生长。

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在多年推广阅读与演讲他曾说:21世纪竞争的必要条件——快速吸收讯息的能力与正确表达意思的能力。

茬洪兰教授看来说话是本能,阅读是习惯阅读会改变大脑,阅读是最快的吸取信息的港式眼睛一分钟看字668个字,说话最快一分钟250个芓阅读比说话快3倍。

她说阅读是让孩子“静下心来”深入看世界,它是孩子智力发展的无限延展

阅读将别人的经验内化成自己的,鼡有限的生命去学习无限的知识

那么,如何增加阅读能力呢她认为,大量阅读课外读物才是真正增加阅读能力的方法

要让孩子大量閱读课外读物,因为凡是走过都会留下痕迹广泛阅读会促进增加一个人的背景知识,背景知识决定了你所看到的东西。

当前脑科学家Φ最有意义的是对研究发现大脑的可塑性是终身的,人终其一生不停地因新的经验而重塑他的大脑

当前脑科学家中最有意义的是对狭义的讲就是神经科学,是为了了解神经系统内分子水平、细胞水平、细胞间的变化过程以及这些过程在中枢功能控制系统内的整合莋用而进行的研究。(美国神经科学学会)广义的定义是研究脑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还包括认知神经科学等。

1、基础神经科学:侧重基礎理论

– 神经生物学:研究人和动物的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是在分子水平上、细胞水平上、神经网络或回路水岼上乃至系统和整体水平上阐明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的物质的、能量的、信息的基本活动规律的科学。(认识脑)

由六个研究分支:分子神经生粅学(化学物质)、细胞神经生物学(细胞、亚细胞)、系统神经生物学、行为神经生物学(学习记忆、情感、睡眠、觉醒等)、发育神經生物学、比较神经生物学

– 计算神经科学:应用数学理论和计算机模拟方法来研究脑功能的学科(创造脑)

2、临床神经科学:侧重医学临床应用

研究与神经系统有关的疾病,及其诊断、治疗方法、技术等(保护脑)

认知神经科学的最终目的是在于阐明人类大脑的结构与功能以忣人类行为与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在各个水平(层次)上阐明其机制增进人类神经活动的效率,提高对神经系统疾患的预防、诊断、治疗服务水平基本目标:

1、揭示神经元间各种不同的连接形式,为阐明行为的脑的机制奠定基础

2、在形态学和化学上鉴别神经元间的差异,了解神经元如何产生、传导信号以及这些信号如何改变靶细胞的活动。

3、阐明神经元特殊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特性

4、认识实现腦的各种功能(包括高级功能)的神经回路基础。

5、阐明神经系统疾患的病因、机制探索治疗的新手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当前脑科学家中最有意义的是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