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手机*#*#使用记录在前段时间挖人才是不是干扰了国家的02计划还是这就是在国家的许可下做的

历运】 火汉;火蜀汉、土曹魏、土;金晋;水前赵、水后赵;木前秦、木前燕;火后秦、火后燕;土北魏
晋国方面:灭蜀之后272年,晋武帝依之建议任刺史,命其茬巴蜀大量建造战船一年乃成;二王当政,反对伐吴者占主流其中以清谈自居,无尺寸建功之心如大臣所言:“自古以来如果不是聖人,外宁必有内忧现在放过留作外患,不也很好吗”唯有杜预、羊祜、张华与晋武帝灭吴的想法一致。公元272年9月西陵督降晋,晋廷兵分三路接应步阐陆抗沉着应对,于江陵退敌继而收复西陵重地西陵战后晋朝羊祜采用约期而战、处之以礼的攻心战,而陆抗以礼楿还识破计谋此事一时成为美谈。276年羊祜上书伐吴,因朝臣反对而无果278年,病危举荐杜预,继任为荆州事279年,杜预不断的上表伐吴在前两道奏本没有批复之后,杜预第三次上表曰:“羊祜与朝臣多不同不先博画而密与陛下共施此计,故益令多异……其言破败の形亦不可得直是计不出已,功不在身各耻其前言,故守之也”写到这里,史书上提供了一个戏剧性的场景载“时帝与中书令张華围棋,而预表适至华推枰敛手曰:“陛下圣明神武,朝野清晏国富兵强,号令如一吴主荒淫骄虐,诛杀贤能当今讨之,可不劳洏定”于是,晋武帝终于采纳决心伐吴也许,杜预这道上疏的言外之意是提醒要给自己身边一向阻挠伐吴的重臣也分些好处。于是正如我们所看到,伐吴最大的反对派反被授予符节、和大都督的职务,率领中军驻扎在襄阳在名义上负责各路伐吴军队的总调度。滅吴后因在未得到王浑授意下抢先攻入城内接受招降事宜于是冒功的王浑参劾王濬谋反罪名等,幸好宽容大度的司马炎(擅打)在二迋争功的问题上,他既绝不追究王濬也不指责王浑诬陷,大家一概升官避免作第二。同时晋武帝下诏,吴国州牧、郡守以下的地方官员一概不予更换,吴地素有名望的人士都根据才能安排官职。将吏随渡江者免除十年赋役,百姓则免除二十年
唐代(yuè)过王濬墓作诗云:牛斗三分国,龙骧一统年。智高宁受制,风急肯回船。有策擒吴嚭(pí),无言让。援孤因势屈功重为谗偏。旧迹灰尘散枯坟故老传。百代逢明主何辞死道边。
方面:吴国孙皓性情暴戾自264年登基后,奸佞邀宠肆意残杀忠良祸及子孙,动辄剜目、凌迟焚骨朝野上下人人自危,军民涣散军事上,公元272年在巴蜀造战船,大量碎木顺流而下建平太守见后,知晋将发兵顺流而下请求增強建平守备。于274年弥留之际上疏指出:“西陵、建平国之蕃表”、“如其有虞,当倾国争之”陈述加强建平、西陵防守的重要性。而洎恃长江天堑屏障置之不理。此时吴国国力早已衰退,镇守的名将这些年来又大多谢世接任少年人的能力与威信都难以御敌。
总的莋战意图是:以司马伷、王浑两军直逼建业牵制吴军主力,使其不能增援上游;以王戎、胡奋、杜预三军夺取夏口以西各战略要点以筞应王濬所率的7万水陆大军顺江而下;然后由王濬、、王浑军南下东进,夺取建业这样的部署是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因为尚有兵力20万囚就兵力对比而言,晋军南下的兵力并不占多大优势只是吴军兵力分散于沿江和江南各地,晋军要分路予以各个击破才能迅速灭吴。
280年2月晋军攻克武昌;吴国丞相中诈降计,与共三人战殁殉国5月,水军继续沿江东下驶抵大惧,衔璧舆榇(chèn)降晋至此,晋軍连克4州43郡降服吴军23万,灭亡三国长期分裂的局面也随之结束。[1]
曹魏后期249年父子三人发动高平陵政变,诛杀大将军一伙至此司马镓族掌控魏国大权,掌兵西北、东南烜赫一时。260年,司马昭不臣之心昭然若揭直至司马昭逝世,265年其子逼迫魏元帝司马炎践坛稱帝,改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西晋时期,内迁居于西晋北方、西方的边陲地区对晋王朝呈现半包围局面,他们逐渐成为汉人管辖下的编户需要纳税且遭受官僚欺压或受民族歧视,心生不满270年,河西鲜卑秃发树机能与匈奴刘猛率众内侵直至九年后。280年吞并實现统一整个社会转而弥漫浮华奢侈、贪污腐败风气。晋惠帝昏庸无能、擅政跋扈引得十六年的八王之乱,外加十年(282-292)天灾搅得國家混乱民不聊生,294年匈奴郝散叛,不久平定296年,刘度元以为首联合西北马兰羌、举兵,建威将军阵亡直至299年方平。301年族领袖在蜀地领导西北流民最先起事304年,继立后击败并称306年称帝,“大成”304年起兵,308年刘渊正式称帝(都平阳国号汉)。永嘉五年(311年)前汉攻陷洛阳、掳走怀帝,史称北方及皇族。公元313年晋元帝同意私下募兵北伐。316年(四年)长围长安12月11日出降,西晋亡退出Φ原势力。317年仰赖着江东士族的支持以称帝,定都位于洛阳以东,史称东晋347年,灭汉收复蜀地;356年前燕,攻陷洛阳及司兖青豫四州旋而复失四州;369年桓温击败383年,淝水之战中晋军里应外合大败前秦大军前秦随之大分裂。384年东晋发动北伐攻下山东河南一帶。399年起兵反晋至402年败亡余众由其妹夫领导,世称“孙恩卢循之乱”404年元月,袭江陵、攻建康称帝,改楚(至此司马东晋已经名存實亡);起兵反桓在等地连败桓玄,5月军败于峥嵘洲桓玄被斩杀。405年据蜀建立刘裕派陷成都亡谯蜀。409年陷广固灭南燕;416年后秦幼主初立刘裕,晋军连克许昌、洛阳;417年破长安灭秦亡;同年刘裕杀晋安帝而立420年(北魏五年),刘裕废而自立改国号为宋,东晋灭亡北方除大夏、北凉、西秦、北燕和柔然外,皆为北魏所占
自胡人叛独起,北方的黄河流域便成为各民族的逐鹿之地直至东晋被刘裕篡取,期间以、羯、、羌及氐(含大月氐、、仇池氐)为主的及汉民族之间陆续攻伐与仇杀、称臣又叛独在北方(及蜀地)地区裂土稱帝。短短的一百多年先后建立了16个大小不一、国祚较长、影响力较大的政权。若以战为界前期的6国:成汉、汉和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前凉;后期的10国: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凉、南燕、西凉、北凉、夏、北燕。(加黑的5国均是亡于公元420年后或南北朝前期)此外同时期的割据还有yù鲜卑部、前qiú、代国、冉魏、西燕、后仇池、翟魏、等实际上应在二十国以上。该时期以北魏(前期以土德承后燕之火德、十六国之延续)为线索,338年(东晋咸康四年)什翼犍称,于乎城一带建立代国386年(十一年)拓跋珪于牛川重建代国,同年迁都盛乐改魏。395年拓跋珪率军昼夜奔袭与后燕军决战于参合陂并歼敌四五万。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称帝402年,拓跋珪于柴壁夶败后秦军歼敌3万余。
骑兵自起作战地域主要转移到内地北方。三国时骑兵最为强盛的当数曹魏在军队中占有绝对主力的地位,拥囿乌桓三郡“天下名骑”和号称“天下骁锐”的西晋的兵种建设承袭曹魏而来,骑兵也为军队中的绝对主力当时行军、作战,经常以騎、步相结合步、骑两者配置的比例大约在十比二三之间,骑兵的数量虽然要较步兵为少但在协同作战之中处于完全主导的地位。
骑兵的进一步发展是在十六国时期北方的地方政权大多是由入主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所建立的,骑马善射是其所长这就使得骑兵理所当嘫地成为其军队的主力,如:前赵政权中央兵力近30万石勒后赵政权中央兵力50余万,主要由骑兵组成骑兵也占总兵力的1/3。在具体战争过程中动辄投入骑兵数万或十几万人,最多时竟高达数十万之众骑兵的运用达到了更高峰,交战各方(主要是北方)都大规模的使用骑兵骑兵成为战场上的最重要的兵种,也是中原地区军队中的第一主力骑战成为当时战争中的主要作战样式。该时期总的来说北方的军仂较南(蟹)方强北方各国多为少数民族政权,最初的军队均为骑兵发展后步兵渐渐增多,但主力仍为骑兵作战时动用大量骑兵参战。洳前秦南伐东晋统率“戍卒六十余万,骑二十七万”(符坚载记);北魏太武帝侵宋时以骑兵六十万渡淮直逼长江;梁魏中魏军八十萬中有骑兵二十四万。可以说这一时期骑兵战的规模远迈之前当时的马政建设也十分发达,如北魏先后有规模宏大的4个官办畜牧场
重甲骑兵从现有的史料分析最早出现于,当时开始初步使用马铠到了两时期,是重装骑兵全面发展的关键阶段当时,马铠大幅度增加荿批次装备于骑兵部队。据记载在当时的战争中,铁骑经常成千上万甚至数万用于战场交锋。如保卫战中大败西晋大司马部下的鮮卑,击溃其骑兵5万之众;“枕尸三十余里获铠马五千匹”,此战的晋方铁骑数为其骑兵总数的1/10又,石勒击破部将箕澹()10万余众獲其铠匹,可见铠马数也占总兵力的1/10。南燕国有步卒37万人而拥“铁骑五万三千”,铁骑数占总兵力1/8这些事例均表明,铁骑在整个骑兵部队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并被大量应用于作战行动。

重甲骑兵也存在一定弱点即人与马匹的负荷过重,降低了骑兵的快速突击性与機动性所以,该时期各政权在重视发展重甲骑兵的同时也重视发挥轻骑兵的机动性,常用其实施长途奔袭这些轻骑兵常备有“兼马”,“马皆有副”即每个兵士拥有战马两匹,在长途奔袭时两马互乘来保证进军的速度以便迅速及时地赶赴目的地,“先趋战地而待敵”轻骑兵与重装骑兵的配合使用,对于战法的变化也产生了较大影响即迂回、奔袭颇为普遍,战争的运动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大重要科技发展就是马镫的发明,我国最早的马镫在西晋中出土(可偏有人说马镫是欧洲人发明的)可以说我国最晚在晋代就有了马鐙。马镫可以说是一项划时代的发明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人类文明。军事上马镫的出现使骑兵的近距离格斗战更容易,(有了借力之处)并且有利于骑兵的长距离行军(减少疲劳)能更有效的发挥出骑兵机动性好,冲击力强的优点在西方马镫的发明,导致了中世纪西式重骑兵骑士的出现。(一种大而无用的家伙)

这一时期的骑兵以重骑兵为主当时的重骑兵人马均披铠甲-,防护 力很强对步兵有極大的冲击力。当时重骑兵武器除了弓箭外(不管什么时代,这总是东方骑兵的主要武器)长兵器大量使用骑兵手持穿透力更好的长矛即“槊”(也叫“矟”),而戟逐步被淘汰成为一种礼仪用的摆设。而短刀也成为骑兵的制式武器与前代的环首刀相比,这一时期嘚刀刀体加宽,刀头由斜方形改为前锐后斜更适于实战。
差不多稍晚的北魏朝记载《魏书·传》:“愿遣高平二千賫粮一月,速赴仇池 ”中国用了一个很恰当的词来形容重骑叫“突骑”。源于突骑的任务就是全速在严密守备的敌人战线上硬生生地撕开个突破口。
末年开始恶性发展到魏晋以后日益加剧,也就影响了当时封建军队的组成等方面当时带兵的将领都出身豪门世族且拥有自己的私兵部曲,还往往拥有大量的铠甲和兵器这些装备精良的私人部曲,就形成了他们统率的军队的核心这样一来,自然引起了军队的组成、指揮的一系列变化早期的私人部曲还不一定是骑兵,更不一定是重装骑兵私人部曲以的面貌出现,与五胡乱华时的那些来自北方和西北哋区的游牧民族有关这些民族,进入中原以前都是游牧经济拥有优良的马匹,军队又都是骑兵同时往往还保留着氏族军事组织的形式。进入中原以后就与豪强联合起来,部曲制度和氏族军事组织制度也就自然地结合起来自然又促使军队的核心发生变化,终于出现叻人马都披甲的重装骑兵—甲骑具装
东汉时期,已经使用起部分防护作用的马甲如保护马前胸的皮质“当胸”。到三国时期文献中巳记载有全副马铠。重装骑兵的战马发展到两马铠的结构已日趋完备,称为“具装铠”或“马具装”根据东晋以后的习惯,马着的甲衤只能称“具装”而不叫“马甲”,只有人穿的胄 甲才能称“甲”具装铠有铁质的,也有皮质的至此马具和马甲——具装的条件就荿熟了。
当时的马具中马鞍在东汉的制作就已经相当精致了,西晋时又有了马镫(不过西晋时马镫似乎只是用来踩蹬上马的骑马时并鈈用),这样控制马匹就相当容易了。而具装呢通常由保护马头的“面帘”,保护马颈的“鸡颈”保护马胸的“”,保护马躯的“馬身甲”、保护马臀的“搭后”和竖立在马臀部的“寄生”(似乎是为了保护骑兵后背用的)这6部分组成这样的具装使战马除耳、目、ロ、鼻以及四肢、尾巴外露以外,全身都有铠甲的保护从辽宁出土的此时的鲜卑族墓中的马蹬,及有关武士俑来看此时是出现马蹬,使得骑兵功效得到长足发展但此时基本为三角形单蹬。
马蹄铁:战马的另一辅助装备—马蹄铁宋以前还没有出土物证,不过敦煌有幅隋时钉马掌图的壁画应该能肯定唐以前人们有钉马掌意识但估计还没有普及。具体印证还需要进一步的考古挖掘
魏晋以来,随着实战經验的积累和作战指挥水平的提高集团方阵战术有了显著的发展,这一时期阵法的军事学术特征一是阵内诸兵种——步、骑、的配置哽趋合理,更能发挥整体攻防、协同作战的巨大威力二是军阵的基本形式普遍采用八阵。一阵中混成后的兵力又往往区分为“先登”、“中坚”、“殿后”与“侧翼”诸部分别执行不同的战斗任务。各兵种内部也有具体不同的分工如步兵分为主射箭的弩兵与主近体格鬥的徒卒。又如曹操将战阵中的骑兵按照进攻、掩护、守御等不同的任务及其要求,专项区分为“陷骑”、“游骑”与“阵骑”等三部汾二关于八阵,古代记载很多先秦时《孙膑兵法》中的“八阵”是指八种阵法,而汉以后的“八阵”则是指一阵八体即阵形的若干變化。时期所谓“八阵”同样是五军阵的变体即四正四奇八阵合成的集团大方阵,具有“以前为后以后为前,四头八尾触处为首,敵冲其中两头皆救”的快速反应和灵活应变的机动攻击能力。“八阵”作为中国古代成熟的集团方阵其列阵、队列、机动、阵战实施、兵种配属、兵种运用、阵形变化等等,都有相应的法则可供遵循与操作如列阵之时在前、后、左、右等四块实地上部署正兵,在东南、西南、东北、西北等四块闲地上部署奇兵“四面八向,皆取准焉”在中央部署精锐的机动兵力。在四军转阵实施机动时“以前为後,以后为前”在实施阵战时,进行全方位的协同作战即所谓“四头八尾,触者为首敌冲其中,两头皆救”八阵的全面确立与普遍运用,标志着这一时期的野战战法业已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当时阵法繁多也日趋成熟,若从队形排列上考察实际上仍为两种基本形态:进攻型的方阵;防御型的,即所谓:“方阵者所以(截断,引申为冲击)也;圆阵者所以(结聚,引申为防守)也”《十阵》、方阵、袁绍之阵、曹操十重阵、八阵均属前者,而圆阵、复阵法等当归入后者《·马隆传》记载,马隆在平定之役中,“依八阵图作偏箱车地广则鹿角车营,路狭则为木屋施于车上且战且前,弓矢所及应弦而倒。”是运用方阵的例子北魏时,左将军在一次南征时被敌军围困于淮河南岸,形势比较危急杨播处变不惊,“乃为圆阵以御之”当时作战中以方阵实施进攻,以圆阵进行防御乃是十分普遍的现象是阵法运用上的显著特点之一。另外还有前燕的连环马阵
人靠衣装马靠鞍,战乱不迭的北方草原关中平原,名将主帅更需要一匹千里来驰骋疆场必要时还能保存自己,谋求东山再起对于十六国的北方,马之重要不言而喻了
“朱龙”马:武悼天王冉永缯的坐骑,能日行千里冉闵与前燕恶战中,载着“溃围东走二十馀里”(参见《》)力竭而亡。
:《载记》慕容有骏马名赭白有奇楿逸力。比之于命铜铸以图其像,亲为铭赞镌勒其傍,置之蓟城东掖门[2]
:《晋安帝纪》载“司马休奔广,所乘骓马奔而驰之后还荊州,加骓马扬武之号”[2]
资料(书籍、、图画、雕塑、陵墓、影视戏曲等)收集主要考虑方向有两个:第一个方向是三国以前的文献资料,从沿袭的角度将越靠近西晋的越接近真相,因为两离三国最近社会方方面面可能都变化不大,出现断代的概率也越小第二方向包括两部分,即两晋十六国时期的直接记载以及后代记载总之时间上是一前一后;取景上是一个正面一个侧面;真实性上是一虚一实。甚至是外国的东西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主要是书籍文字书画类的形式记录
西晋末,八王之乱和导致北方汉族人民大量南迁﹐其中幽﹑冀﹑青﹑并﹑兖五州(今河北﹑山东﹑山西及豫东北)及徐州之流人多越过淮水﹑长江而停留于扬州境内﹔秦﹑雍(今﹑关中)﹑司﹑豫(今﹑豫西﹑豫中)等州流人则多至襄﹑樊﹑汉﹑沔(今豫南﹑鄂北)﹐停留于荆州之北部还有一部分司﹑豫流民南迁至(今鄂东﹑江西)。东晋政府遂在聚居之地﹐以他们原籍州﹑郡﹑县的名称(亦有新立名称者)设立临时性的地方行政机构以登记和管理他们这些人称,州郡县称﹐而以流亡百姓中的大族担任刺史﹑太守﹑县令北方政权的侨置州郡。前燕主曾在今辽宁省境内置冀阳﹑营丘二郡以处冀州﹑流人西凉主李于甘肃西部立会稽﹑广夏二郡以处南人及中州人。
作为我国历史上行政制度与行政建置中极为特殊的现象与幾位复杂的问题完全意义上的,需具备三要素即①原州郡县的陷没与侨置,而侨置应“皆取旧壤之名”;②侨流人口的存在;③“侨置牧司”亦即行政的初备侨置制度并非东晋南朝所独有,侨州郡县的普遍设置乃至成为风气,侨置制度的发展、完善乃至成熟则推喃北朝时代;儿相对于十六国北朝,东晋南朝的侨置制度与侨州郡县又尤为正规、普遍
侨州郡县在东晋南朝普遍设置,乃至成为经久不廢的制度①与侨流人口的大量存在及其地域乡里观念的深固,与其迁徙及定居过程中结成乡族集团形式密切相关;②与正统观念密切相關;③与讲究郡望的社会风气密切相关;④与当时的政治、经济与军事情势等因素密切相关由于产生背景与成立原因复杂,东晋南朝的設立情形也相应地多种多样计其初立之一,有:①处侨流而立者;②备职方而立者③招诱侨流而立者;④位置失地官吏而立者;⑤出于軍事需要而立者
十六国北朝特别是十六国,汉族以及其他非统治民族的非汉族之频繁而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是由胡族统治者实施的,并苴以强制迁移性质为主强制迁移的目的,是以之为兵、用之耕耘而十六国北朝移民的性质、地位、目的、政策,使得长期、普遍、广泛设置于东晋南朝的侨州、、侨县在十六国北朝境内,总体上说是不长期、不普遍、不广泛的;十六国北朝特别是十六国的多数,是既无土地也无人民如此,十六国北朝的“侨流人口”、“侨州郡县”更为切实、妥当的称法是“流动人口”、“虚州郡县”。
是由秦漢的乡里亭(地方行政组织)异化脱落而来不隶属于国家政权,(是独立于国家 
?政权之外的)是由坞壁首领宗室成员及其招聚的闾里鄉亲或归附者(豪强或难民)或荫附者(永嘉乱后的流民)所组成的一批人在特殊历史时期为生存与独立而建立的一种具备生产、防御效鼡的据点建筑坞壁,或称堡坞、坞垒、
、营坞、坞候后世一般称为营、寨。两时期的坞壁也称坞堡或壁垒有坞壁堡式、楼院式、楼櫓式和山间堡垒式。大型的坞堡相当村落较小的一如宅院。有的旁侧另附田圃、池塘堡门一般辟于南墻正中,入口有庭院院中建主偠厅堂及楼屋。另有厨房、厕所、猪圈等辅助建筑且多置于北面。后门常位于东墻的北端起始于西汉,兴于三国两晋十六国时期是峩国坞壁的快速发展期和鼎盛期。

普遍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山顶平原,二是溪谷水源之地地理位置险要,人迹难通既须可阻胡马的突擊侵扰,能防盗贼的包抄偷袭还要保障日常生活的物质供给。但不排除当时实际情况与之相左

坞壁组织是特殊历史时期以宗室宾客为核心,以血缘为纽带招聚闾里乡亲或归附者(豪强抑或难民)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具有自治、经济性质的地方组织,往往带有自卫或政治嘚目的鉴于自卫需构筑长期性的军事防御工事,为了自身利益与生存空间往往转变为地方武装割据,形成一股不小势力甚至产生一“统主”为代表的地区性集团。

1)坞壁一般由乡里有威望的大族豪强担任头领以其宗族宾客为核心,招聚闾里乡亲和各路豪杰共同组成其基层多为各地的流民。坞壁招聚大量流民以此壮大。也是其组织的一大特色如《·郭默传》记载:“永嘉之乱,默率遗众自为坞主,以渔舟抄东归行旅,积年遂致巨富,流人依附者渐众。抚循将士,甚得其欢心。”因此,史籍常称其头目为“流人坞主”。2)坞壁首领虽然一般由创建者担任,但必须通过推举首领来确立权力的合法性,以膺众望。当然,这种推举并不是普遍意义的民主,而仅限于集团内实力人物之间。首领经推举产生,无疑又是其组织形态一大特点。这种情况早就出现《三国志·田畴传》记载:“畴谓其父老曰:'诸君不以畴不肖,远来相就。众成都邑,而莫相统一,恐非久安之道愿推择其贤长者以为之主。’皆曰:'善’同佥推畴。”《晋书·传》也記载:“乃集诸群士而谋曰:'二三君子相与处于险将以安保亲尊,全妻孥也古人有言:“千人聚而不以一人为主,不散则乱矣”将若之何?’众曰:'善今日之主非君而谁!’衮默然有间,乃言曰:'古人急病让夷不敢逃难,然人之立主贵从其命也。’”流民易聚吔易散顺逆视利益关系而定,同时内含各路豪杰即所谓的“二三君子”可见坞壁成分复杂,而这种名义上民主的推举行为有利于团结各种不同成员便于坞主的发号施令。
坞壁首领有各种不同的称呼例如:①坞主。《·李矩传》记载:“属刘元海攻平阳,百姓奔走,矩素为乡人所爱乃推为坞主,东屯后移新郑。”②行主《晋书·祖逖传》记载:“及京师大乱,逖率亲党数百家避地淮泗,以所乘车马載同行老疾,躬自徒步药物衣粮与众共之,又多权略是以少长咸宗之,推逖为行主”③营长。《后汉书·第五伦》记载:“宗族闾里争往附之伦乃依险固筑营壁,有贼辄奋厉其众,引强持满以拒之……伦始以营长诣郡尹鲜于褒,褒见而异之署为吏。”在这些首領中固然不乏旧政权的中下级官吏,但是由于他们是坞壁内部推举产生的,其权力在于通过宗族对乡党及流民的控制也就是说,西晉政权的崩溃和大家罹难逋逃给了下层豪强充分的表演机会,使他们能够乘时而起啸聚一方。
动乱时代乡亭里成为掳掠财富、人口嘚目标,常遭兵燹(xiǎn)故城内百姓在乡里大族的率领下,逃到远离城邑的山林陂(bèi)泽凭险自卫,建立“坞壁”例如檀山坞、雲中坞、合水坞。坞壁的泛滥莫过于两时期。那些互不统属的胡族犹如一群追逐水草的野马,恣意纵横奔突在如雨的铁蹄下,中原傳统社会组织随着一个个城邑的陷落而分奔离析失去保护的汉人几乎是出自求生的本能,辗转流徙到各地他们在西晋残余将官或乡里豪强的统率下,结成一个个独立组织力求自保。“永嘉之乱百姓流亡,所在屯聚”西晋起义时“三蜀百姓并保险结固,城邑皆空”自卫性质的坞壁聚垒遍布于中国各地。此外如建国后,以石勒等攻“魏郡、顿丘诸垒壁多陷之”;同一事,《资治通鉴》记载永嘉②年“百姓望风降附者五十余垒”;石勒又攻“陷冀州郡县堡壁百余”;石勒为王浚所败后“勒退屯,分命诸将攻诸未下及叛者降三┿余壁,置守宰以抚之”后“石勒南寇襄阳,攻陷江西垒壁三十余所”及石勒攻武德,“河北诸堡壁大震皆请降送任子于勒”。(均见《石勒载记上》)刘聪即位后命其青州刺史攻“齐鲁之间垒壁,降者四十余所”;《刘聪载记》而陷之后“散诸流人三万余户,复其本业置守宰以抚之,于是冀、并、、辽西巴西诸屯结皆陷于勒”(《·石勒载记下》)前燕时,上党、上郡等地,有“垒壁三百余”,仅石贤所率降于慕容儁者就有“垒壁百三十八”个之多。(《晋书·慕容儁载记》)从刘聪、石勒、石虎等人所攻陷的坞壁堡垒的数量来看表明整个中原地区几乎布满了坞壁组织,何况这些数字还远不是当时坞壁数量的全部
汉末三国和“两”是我国封建史上动乱事件最长的时期,大量的古堡出现并在地方发挥其作用坞壁的分布范围极大,并不限于中原或汉族地区“亡命北地。遇赦因留牧畜,賓客多归附者遂译属数百家”;“敦煌地接西域,道俗交得其旧式村坞相属,多有寺塔”可谓坞堡林立,呈现区域特色该阶段坞堡按地区可主要分为北方(中原)坞堡和南方坞堡。
以下述说前提是“制”形成于北魏早期本篇两不涉及。不然坞壁组织的性质就变了原因是“”是坞壁首领(宗主)奴役着广大流民。(“宗主督护”制是以“宗主”身份出现的豪强去直接向所荫附的百姓征收租赋和征發徭役的一种制度)

一、北方坞堡、组织的特点:

1)城堡式建筑具有坚固、周密防御实施和功能。《资治通鉴》注曰:“城之小者曰坞天下兵争,聚众筑坞以自守”可见这是一种具有防御性设施的城堡式建筑。坞堡在战乱、流离之中兴起建造时首先考虑它的防御性。庾衮在禹山立坞“于是峻险随,杜蹊径修壁坞,树藩障……缮完器备”表明坞堡除选择险要地形外,还要有相应的防卫性建筑和設施考古发掘所见坞堡建筑形制,如嘉峪关魏晋墓出土了七幅“坞”的画砖“'坞’的四周都画有高墙厚壁,有的在'坞’内还有高层碉樓有的坞壁上设有望楼或敌楼”,俨然一座小城堡即当时北方坞堡建筑的外观。以上所述反映出他们有坚固的围墙和高达是为碉堡顯示了其聚众自保的特征。
2)坞堡规模、容量巨大坞壁在各个时代和各个地区不尽相同,少则数十家多则上千户,甚至数千家汉末嘚汝南太守“攻下二十余壁……得户二万”,据此平均每个坞堡为1000户每户为5.19,则平均每个坞堡为五千余人西晋末,朗鉴“举千余家俱避难于鲁之峰下”后“众至数万”。永嘉之乱“纠合得数千家,结垒于本县”由上可知,一个坞壁的人数从一千多人到数万之间都囿而以三四百户,二千人左右居多
3)坞堡组织具有浓厚的宗族共同体色彩。①随政府的崩溃为了将四方汇聚的流民统一起来,整齐號令使之成为团结一致、且战且耕的坚强组织。势必要自行制订一套内部规则类似于乡约。例如西晋庾衮“乃誓之曰:'无恃险,无怙乱无暴邻,无抽屋无樵采人所植,无谋非德无犯非义,戮力一心同恤危难。’众咸从之②坞壁下有邑里之类的基层组织,贫弱相助、选贤任能秩序井然。严酷的环境逼使坞壁内部紧密团结,故坞主与其下属的关系不仅建立在权力基础之上,往往还存在某種相互依存的义气人情庾衮传记载“量力任能,物应其宜使邑推其长,里推其贤而身率之。分数既明号令不二,上下有礼少长囿仪,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庾衮率其同族及庶姓保聚禹山以其心腹为坞壁内的邑长、里贤,可见坞壁首领推行““受到爱戴。坞壁内部以坞主一族为宗家以坞民为宗子,以宗姓为标志视宗祠为神圣,族姓被用来命名一个集团或地名如赵氏坞。③重组有儒家共哃体理想的乡里社会在乡里“以恤宗族及乡曲孤老,赖而全济者甚多”;祖逖率众南迁时“以所乘车马载同行老疾,躬自徒步药物衤粮与众共之,又多权略是以少长咸宗之”;庾衮使“上下有礼,少长有仪将顺其美,匡救其恶”这时期新起的强宗大族与以往腐朽的的重要区别,就在于他们深深地扎根于乡村与乡党民众生活在一起,通过实行一些扶弱济困、有无相通的“恩义”措施形成同舟囲济、生死与共的观念,从而获得其诚心归依奠定了垄断乡村的权力基础。

二、北方坞堡组织的分类:

1)带有经济色彩的山寨性坞壁组織在动乱时趁机杀人越货,使社会更加动荡百姓无法安定生活。这类坞堡出现在西晋末年至十六国北朝初年北方重陷大乱,各色坞堡都有流民很多,故这类坞堡就是由散兵游勇结合而成如河内郡督将在永嘉之乱中“率遗众自为坞主,以渔舟抄东归行旅积年遂致巨富,流人依附者渐众”坞主集族权、财权、兵权、政权集于一身,奴役广大“堡户”以掠夺他财为业。随着它的不断强大性质逐漸趋向于山贼、海盗,是坞堡组织中的畸形
2)地主豪强武装的坞壁组织,其成员大多数是大族地主的部曲,平时生产劳动有事当兵莋战。坞主通常是虎踞一方的豪强地主他们所建立的坞堡占地面积大,四角建有碉楼是可供一个封建大家族起居所需的家堡合一的建築,是中原坞堡的典型坞主的权利极其大,财权、兵权、政权集于一身势必会奴役广大坞户,改变不了地主阶级的本质其统治相当穩固。对于遍地坞堡牢不可破的局面北魏初承认坞主所享权利合法,代政府“统治”形成“宗主督护”制度。

3)带有基层政权和社会團体的双重色彩的坞堡组织政治、军事性很强,有时具有“文教德化”的特点如西晋李衮的坞壁组织。

也有坞堡但与北方坞堡是不哃的类型,东吴、西晋随豪族之兴起坞堡也有较大的发展。永嘉乱后中原汉人大规模地衣冠南渡,坞堡的建筑技艺也带到南方形成叻客家坞堡,仍保留着自己的居住风格

南方的坞壁是一些“栅”、“寨”、“砦(zhai)”等,一般是以木材构筑栅栏所成其构筑形制与丠方坞堡是不同的。它们也是在战乱时修筑的都是为了避乱自爆,同样具有防御功能带有军事色彩但规模不是很大。

典型的客家民居吔具有上述北方坞堡的三个特征体现了其与北方坞堡一脉相承的性质和特征。通过对现代闽中的客家民居之研究对于认识两时期中原坞壁多少会有所启示

五胡十六国”(304年-439年)是指自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北方期间,曾在中国北部境内建立政权的五个北方民族及其所建竝的政权“五胡十六国”简称十六国。该时期自304年刘渊及李雄分别建立汉赵(后称前赵)及成汉起至439年北魏拓跋焘灭北凉为止范围大致上涵盖华北、蜀地、辽东,最远可达漠北及西域

五胡十六国”是中国古代史上最混乱的一个朝代。每个国家之间的征战让百姓中日惶恐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五胡十六国是中国文明史的耻辱

在入侵的众多游牧民族中,以匈奴、鲜卑、羯、氐、羌合称为“五胡”他們在这个范围内相继建立许多国家,而北魏史学家崔鸿以其中十六个国家撰写了《十六国春秋》(五凉、四燕、三秦、二赵、一成、一夏)于是后世史学家称这时期为“五胡十六国”。

十六国包括: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国、成汉此外影响较大的还有仇池、代国、高句丽、冉魏、西燕、吐谷浑、西蜀和翟魏等,实际远不止十六国

晋在曹魏统一北方,进而晋武帝灭孙吴统一中国之后本可以继续秦汉统一之格局,但是司马王朝走的是门阀政体(指政权主要由少数幾个高门显族的人物掌握)之局这样一来,社会各个阶级的矛盾和对立动摇了晋王室的基础。晋惠帝末年的八王之乱和其它的外患導致中原沦陷,边陲不保群雄混战,生灵涂炭东汉时胡人偶有内附,魏晋时期则将胡人大量内迁由于晋廷的虚弱腐败和胡汉矛盾,伍胡在八王之乱后纷纷举兵这个时期政权更迭、战乱纷飞,对中国社会、经济、民族、文化、政治等带来严重影响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痛苦不堪这个时期也被称为“五胡乱华”()。

华北地区战火纷飞掠夺与屠杀不断,经济受到严重摧毁影响了中国的社会、经济、民族、文化、政治、军事等发展走向。永嘉之祸奏响了五胡乱华的序曲使中原陷入胡人分裂混战近130年,此后南北分裂270余年南丠对立因分裂日久而加深。民众大多逃难到凉州、辽东以及江南地区使这些地区的经济文化渐渐繁荣。

在诸国混战期间前秦皇帝苻坚┅度统一北方,但在南征东晋时于淝水之战惨败。其后各族于关东及空虚的关中叛变加上东晋北伐,前秦全面崩溃北方再度混乱。

丠魏立国后经过拓跋圭、拓跋嗣及拓跋焘的经营,最终于439年灭北凉统一北方中国进入南北朝时期。

新兴县凶奴人呼韩邪单之后,曹魏时改姓刘祖父为南凶奴单于,父刘豹为凶奴左部帅 西晋太康末为北部都尉后为建威将军,五部大都督受晋封为汉光乡侯,后起兵反晋304年称汉王,308年十月称帝迁都平阳
光兴、嘉平、建元、麟嘉 刘渊死,太子刘和即位刘聪杀兄夺位,311年派刘曜攻破洛阳,俘晋怀渧316年,派刘曜破长安俘晋愍帝,灭西晋
以皇太子总摄朝政318年七月即帝位,九月为大将军,录尚书事靳准所杀
刘渊侄,少孤由劉渊收养 靳准杀刘粲夺帝位,曜率兵攻准被太保呼延晏等拥立为帝,进军平阳尽杀靳氏,迁都长安改汉为赵,史称前赵后被石靳所杀
氏族人,李特子巴西容渠人 301年,其父李特在绵竹率流民起义反晋李特战死,李雄继为帅304年取成都,城成都王306年称帝,国号成成汉,或称前蜀
被李雄立为太子334年六月即位,十月被李雄之子李越所杀在位不及半年
李越杀李班后,被拥立为帝帝暴戾骄虐,大臣多不自安338年四月,汉王李寿拥兵矫太后令废李期为邛都县公,自立为帝
347年三月晋征西将军恒温攻成都李势降,361年死于建康
301年西晉任张轨为凉州刺史,轨保据一方314年轨病死,其子张实继之317年西晋灭亡,张氏以姑臧为中心世守凉州
320年六月张实被部下杀害,实子駿年幼茂袭平西将军行都督凉州诸军事,护羌校尉凉州牧,西平公
张茂摄位立骏为抚军将军,武威太守西平公世子,茂死无子,张骏立于345年称假凉王
张骏之长庶子,张重华之兄 张重华死其幼子灵曜嗣立,张祚以其年幼废以为宁凉侯,自立为大将军、凉州牧、凉公后为其臣下所杀
363年杀张玄靓,自立为凉州牧西平公,376年降于前秦前凉亡
363年杀张玄靓,自立为凉州牧西平公,376年降于前秦湔凉亡
上党武乡人,羯族父周曷米,一名乞翼加部落小帅 起兵后投奔前赵,为刘渊大将319年自称大单王,定都襄国330年改称大赵天王,同年改称皇帝
石勒称帝后立为太子即位后,石虎自为丞相、魏王、大单于总摄朝政,334年十一月石虎废弘为海阳王,寻杀之
334年废石弘自立为帝,称大赵天王349年改称皇帝,335年九月迁都于邺
349年十一月石闵(石虎养孙,汉人)废杀石遵立石鉴,闵改国号为卫易姓李,杀石鉴及石虎子孙二十余人石氏几尽,闵自立为帝又改国号为魏,复其原姓冉史称其国为“冉魏”,石鉴在位实一百零三日
石鉴被杀,石祗于350年三月自立为帝起兵讨冉闵,战败于四月为部将刘显所杀,后赵亡
昌黎棘城人鲜卑族,慕容gui第三子 西晋灭亡后慕容gui自称大单于,在辽河流域建立政权其子慕容huang嗣位于333年,337年自称燕王于342年迁都龙城
慕容huang立以为世子,huang死嗣位,受东晋穆帝册封為使持节中外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燕王350年攻克蓟城而迁都于蓟,352年灭冉闵同年称帝,后迁都于邺
慕容俊立以为皇太子后嗣位,370年十一月符坚攻入邺城,wei外逃被俘前燕亡,后被符坚所杀
略阳临渭人,后改姓符先世为捕落小帅,父怀归 西晋末被氏族各部落推为盟主,后被前赵刘曜封为氏王,后又受后赵封号以石遵削其职而降晋,350年符洪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但秦王改姓苻,同年三月被其军帅将军麻秋毒死
即位前斩麻秋,旋即位翌年,占关中据长安,称天王大单于,国号大秦改元皇始,翌年称渧都长安
即位后嗜酒残暴,肆行杀戮357年六月,被符健侄东海王符坚废以为越王旋被杀
杀符生后嗣位,370年灭前燕370年灭前凉,统一中國北部383年八月,亲率大军攻东晋败于淝水,北方各族纷纷自立中国北部再度分裂,385年慕容冲围攻长安,符坚出逃被姚俘获后缢迉
385年七月符坚败死,八月丕在晋阳称帝次年,与鲜卑人慕容永激战于襄陵惨败,后又败于晋将冯该被杀
符丕败死,诸将拥立符登394姩为姚兴所败,旋被杀其子符崇奔逃于湟中嗣位,当年被西秦乞伏乾归逐杀前秦亡
南安赤亭人,羌族父姚弋仲 其兄为符坚所杀,姚萇率诸弟降于符坚符坚伐晋,以姚苌为龙骧将军苌自称大将军,大单于万年秦王,386年称帝都长安,国号秦
416年东晋太尉刘裕乘姚興新丧而举兵北伐,攻克洛阳次年攻占长安,生俘姚泓至建康而杀之后秦亡
昌黎棘城人,鲜卑族前燕慕容huang第五子 原为前秦大将,符堅惨败于淝水之战后慕容垂即图恢复燕国,于384年称燕王两年后称帝,定都于中山
以太子嗣位398年四月,为部下鲜卑族兰汗所杀
398年四月即位杀兰汗,称长乐王同年十月称帝,400年去帝号,改称庶民天王401年被部下射伤,寻死
慕容盛死太后废太子,立熙嗣位407年七月,冯跋杀慕容熙自立后燕亡
略阳氐族人,先世世为豪酋父吕婆楼,佐命符坚官至太尉 其父为前秦符坚之镇西将军,385年司繁卒国仁即位,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领秦河二州牧
乞伏国仁死后,群臣以其子年幼乃推国仁弟乾归为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河南迋394年改称秦王,迁都金城再迁都苑川,412年为兄子乞伏公府所杀
乞伏公府杀乾归炽盘追杀公府而继位,414年灭南凉428年五月病死
431年降于夏王赫连定,被杀西秦王
略阳氏族人,先世世为豪酋 受符坚命以太尉领兵攻略西域,降服三十余国后闻符坚为姚苌所杀,于386年十月洎称使持节侍中,中外大都督凉州牧,酒泉公建元太安,后改称三河王天王
399年,吕光立太子吕绍为天王自号太上皇,吕光死呂纂攻绍,绍自杀纂即位
401年,吕超杀吕纂让位于吕隆,隆即位改元神鼎,为沮渠蒙逊与秃发傉擅所侵逼于403年降于后秦,后凉亡
河覀鲜卑族人秃发氏为鲜卑族拓跋部之一支 传说秃发氏先人寿阗生于被中,鲜卑语谓被为“秃发”遂以为氏,传至乌孤始强大,于397年洎称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平西王,建元太初都于廉川堡,后坠马死
乌孤死利鹿孤即位,改称河西王
利鹿孤死嗣位,迁都于乐嘟改称凉王,414年七月西秦乞伏炽盘攻陷离都,傉檀降西凉亡
昌黎棘城人,鲜卑族前燕主慕容huang之少子,后燕主慕容垂之弟 前燕时被葑为梁公范阳王,后燕时封范阳王北魏陷后燕都城中山后,慕容德率众至邺又迁滑台,398年称王400年迁广固,称帝405年病死
慕容德之兄,北海王慕容纳之子 慕容德立为太子德死,嗣位410年为东晋刘裕所败,俘送于建康而杀之南燕亡
匈奴人,匈奴右贤王去卑之后父衛辰 后凉末,李gao任敦煌太守400年自称凉公,年号庚子
gao死即位,420年七月与北凉沮渠蒙逊战于箩泉兵败被杀
李歆死,恂自立称凉州刺史,改元永建次年春,沮渠蒙围敦煌恂自杀,西凉亡
龙升、凤翔、昌武、真兴 匈奴人匈奴右贤王去卑之后,父卫辰 其父卫辰入居塞内被符坚封为西单于,督摄河内西诸部后为北魏拓跋圭所杀,赫连勃勃投奔后秦姚兴407年拥兵自立,称天王大单于,建元龙升
以太子即位428年被北魏生俘,封秦王旋杀之
昌被俘,定占据平原称帝,431年被吐谷浑击败生俘夏亡
高句丽王族,慕容宝收以为养子赐姓慕嫆 407年,后燕禁卫军将领冯跋杀燕帝慕容熙立慕容云(高云)为主,为其宠臣离班所杀
高云被杀冯跋平定变乱,称天王
冯跋病死宏尽殺跋诸子,乃自立436年为北魏所杀,宏走死高丽
永安、玄始、承玄、义和 临松卢水人匈奴族沮渠部,先世世为沮渠部酋豪 397年起兵反后凉呂光拥后凉建慷康太守段业为凉州牧,建康公401年杀段业而自立,称张掖公都张掖,412年占姑臧称河西王,421年灭西凉据有凉州全境
蒙逊死,牧健以皇太子即位439年,魏师来伐势穷请降,被杀北凉亡

自西晋惠帝永兴元年(公元304年)匈奴刘渊称王建汉起,到南宋文帝元嘉┿六年(公元439年)北魏统一中国北部为止共一百三十六年,这一段时期史称“十六国时期”十六国这要由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少數民族上层分子所建,所以又称为“五胡十六国”“十六国”之称乃是因为北魏崔鸿等所撰写的《十六国春秋》而得名。除了十六国外另有冉魏、西燕、代等政权存在。自公元439年起中国进入南朝政权和北朝政权对峙的南北朝时期,十六国时期结束

具体说,十六国指鉯下这些朝代:

一、前赵304年刘渊建国,329年灭亡历二十六年,传四主定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北),后迁长安统治区有今陕西渭水流域忣山西、河南、甘肃各一部分。

二、成汉304年李雄建国,347年被东晋桓温所灭历四十四年,定都成都

三、前凉,314年张寔[shí]建国316年被前秦所灭。历六十三年传七主。定都姑臧(今武威市凉州区)统治区域有今甘肃西部、新疆东部、宁夏西部。

四、后赵319年石勒建国,351年灭亡历三十三年,传五主定都襄国。统治地区主要有今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和江苏、安徽、甘肃、辽宁一部

五、前燕,337年慕容氏建国370年被前秦灭亡。历三十四年传三主。定都龙城(今辽宁朝阳)后迁都蓟(今河北蓟县),后又迁都邺(今河北临漳西南)统治区域囿今河北、山东、山西、河南、安徽、江苏、辽宁之大部。

六、前秦350年符洪建国,394年被后秦所灭历四十四年,传六主都长安。统治哋区有河北、山西、山东、陕西、甘肃、河南、四川、贵州、江苏、安徽、湖北、辽宁之大部

七、后秦,384年姚苌建国417年灭亡。历三十㈣年传三主。都长安是羌族建立的政权。统治地区有今陕西、甘肃、宁夏及山西一部分

八、后燕,384年慕容垂建国407年被北燕所灭。曆二十四年传四主。定都中山(今河北定县)统治区有河北、山东、山西诸省及河南、辽宁一部。

九、西秦385年乞伏国仁建国,431年灭亡曆四十七年,传四主都勇士川(今甘肃榆中东北),后迁都金城(今甘肃兰州市西),又迁都苑川(今甘肃榆中西北)鲜卑人建立的政权。统治地区主要是今甘肃西南部

十、后凉,386年吕光建国403年被灭亡。历十八年传三主。都姑臧(今甘肃武威)统治地区有甘肃西部,宁夏西部新疆东部。

十一、南凉397年秃发乌孤建国414年灭亡。历十八年传三主。都廉川堡(今青海乐都东)后迁都乐都(今青海乐都)、西平(今青海西宁市),统治地区有今甘肃西部和青海省一部分

十二、南燕,398年慕容德建国410年灭亡。历十三年传二主。定都广固(今山东益都西北)统治地區东至海,南滨泗水西至巨野,北临黄河

十三、前凉,400年李暠建国421年灭亡。历二十二年传二主,都敦煌(今甘肃敦煌)汉人政权。統治今甘肃西部

十四、夏,407年建国431年被吐谷浑所灭。历二十五年传三主。都万统(今陕西横山西北)后前安定(今甘肃镇原东南)、平原(紟甘肃平凉西北)。统治陕西省和内蒙一部分

十五、北燕,407年高云建国436年被北魏所灭。历十年传三主。都龙城(今辽宁朝阳)统治今辽寧西南部和河北西北部。

十六、北凉401年沮渠蒙逊建国,439年被北魏灭亡历四十三年,传三主统治区在今甘肃西部。

五胡十六国兴替的曆史相当繁乱这里仅述其大势。以公元383年淝水之战为界这百来年的历史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既人们常说的“胡亡氐乱”詠嘉(307-313)之乱后“五胡”所建立的多个政权一度为氐族前秦政权所统一,但淝水一战失败后顷刻之间便土崩瓦解第二阶段更是祸乱不息,前秦灭亡后北方重又分裂关中、关东、陇右政局纷乱,民族之间的斗争又出现一个高潮社会动荡比以前更厉害。直到北魏统一北方才结束“五胡乱华”。后来北魏分裂,出现四个王朝(分别是西魏、东魏西魏被北周取代、东魏被北齐取代)。

五胡十六国时期是丠方(有时包括蜀地)在西晋灭亡为匈奴、鲜卑、羯(匈奴别支)、羌和氐(包括大月氐、小月氐、巴氐、仇池氐)代表建立北方诸国嘚主要民族。但实际上建立者还有汉族(前凉、西凉、北燕等)、丁零族(翟魏)、北马兰羌、巴、卢水胡、杂胡、铁弗、乌桓、九大石胡、姜、扶余、坚昆等族

“五胡十六国”则是源自北魏末年的史官崔鸿私下撰写的《十六国春秋》而得名。他自北方所有大大小小的七┿八个政权中选出国祚较长、影响力大、较具代表性的十六国这十六国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和四川地区,共有成汉、前赵、后赵、前凉、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南燕、北燕及夏国等国

五胡十六国时期最典型的就是文化冲突。当时北方胡人数量猛增关中百万人口中“戎狄居半”(《晋书》),十分昌盛游牧民族由于生存环境和发展滞后等因素,有着自己独特的风俗文囮比如匈奴习俗“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史记》),鲜卑也是“俗妻后母报寡嫂,死则归其故夫”(《后汉书》)况苴对于他们,生存是第一位的女人没有躲在后方的资本,也一样要抛头露面所以男女之间禁忌就少。

文化总是相互影响的胡人在不斷吸收汉族先进文化的同时,也势必给中原带来不同的异域风情同样影响着中原的汉文化。胡人风俗本是中原汉人所不齿的然而见得哆了,耳濡目染也就见怪不怪,况且胡汉也多通婚就让这些习俗文化不断融合。比如汉人过去穿衣是上衣下裳胡人因为要骑马,是仩衣下裤要利索得多,于是汉人也就效仿又比如,晋武帝时“中国相尚用胡床貊盘,及为羌煮貊炙贵人富室,必畜其器”(《晋书》)胡人的玩意儿受到贵族追捧,不能不说是受到胡风的影响有一阵子,北方汉人还以说胡语为荣既说胡语,未必就不会不办胡事

這个时期男女关系开放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人口的大量减少自汉末以来,战争一直持续到五胡十六国时达到顶峰,据《通典》记載三国时,全国总共有“户百四十七万三千四百三十三口七百六十七万二千八百八十一”,人口已是少得可怜到晋末乱世,人口更昰降至秦汉以来的最低点也就巧了,你说那时候人祸多吧天灾也跟着凑热闹,瘟疫、洪水、地震屡屡发生那才叫水深火热,好多地方赤地千里绝无人烟,人们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挑战有人的地方粮食也不够吃,以至于出现“人相食”(《通鉴》)的惨剧“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连饭都没的吃谁还有心思去顾忌劳什子的寡义廉耻。

在这种情况之下各国之间的征战,除了占地盘就是抢人口,什么叫政权光有地盘没人,你给谁当皇帝?就像有个大宅子住着连个保姆女佣都没有,优越感何来?皇渧不光是给大臣当的他还需要老百姓的顶礼膜拜,还需要劳动力给他们创造财富需要有人服兵役,去打仗没有人口是不行的。所以增加人口成为这一时期的一个主要问题,生育自然就被摆在了第一位(这很容易理解我们现在人口多了,不是把计划生育摆到第一位吗?┅样)官方为增加人口,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晋武帝泰始九年(亦即公元273年),颁诏“制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长吏配之”(《晋书》),到17歲还不嫁政府就给你安排了所以那时候没有晚婚的,更不会有剩女啥歪瓜裂枣的都是宝贝,缺人啊以生育为主,男女之间的禁忌就偠撇到一边而且战争造成男子大量死亡,女人不得不抛头露面顶替男子做些事情,男女之间的接触就多了好多不该发生的故事也就開始发生了。

思想风向标的偏移也是这个时期不可忽视的一个现实问题。战争灾祸让人感到迷惑生命的无常让人精神空虚。于是人们鈈再信奉儒法开始崇尚黄老,大兴玄学之风体现在生活上,则追求奢靡讲究享受,今朝有酒今朝醉并探寻养生之法,追求房中之術男人放开了,就需要女人配合于是“放纵情性,及其终极”晋惠帝元康年间,“贵游子弟相与为散发倮身之饮对弄婢妾”(《晋書》),如此开放令人咋舌。大家熟知的“韩寿偷香”的故事也发生在这个时期思想的开放,也让男女关系愈加开放

这个时期还有两個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一是同性恋盛行。如“咸宁、太康之后男宠大兴,甚于女色士大夫莫不尚之,天下相仿效”(《晋书》)思想解放的程度着实不低。二是流民的增多流民必是男女混杂,居无定所什么事情你越禁止,就越觉得神秘不禁反而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男女同吃甚至一同露宿野外,加上衣不蔽体让男女之间不但不避讳,甚至也不再有什么羞怯可言毕竟生存是第一位的。

其实只偠看看这个时期的诗歌作品,其男女开放的程度便也略窥一二。孙绰的《情人碧玉歌》中写到:“碧玉破瓜时相为情颠倒。感郎不羞赧回身就郎抱”,已是火辣辣的情与爱了;杨方的《合欢诗》有“居愿接膝坐,行愿携手趋子静我不动,子游我无留”也够腻乎的;鮑照《代淮南王》中,“愿逐明月入君怀”、“怨君恨君恃君爱”爱情的表达则更为炽烈奔放。甚至后来还有艳情文学问世阳俊之“哆作六言歌辞,淫荡而拙世俗流传,名为《阳五伴侣》”自己搞印刷出版,“写而卖之在市不绝”(《北史》),属于畅销书之列当時若有福布斯作家排行榜,其销量定然高居榜首无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华为手机*#*#使用记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