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脾胃,合营卫,升肝木,降胆火,这是哪个经方呢

十二经络中西医病名对照

  起於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绕过来沿着胃的上口通过横膈,属于肺脏从“肺系”(肺与喉咙相联系的部位)横行出来(中府),向下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少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前面,下行到肘窝中沿着前臂内侧前缘,进入寸口经过鱼际,沿着鱼际的边缘出拇指内侧端(少商)。
  手腕后方的支脉:从列缺穴分出一直走向食指内侧端(商阳),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1,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絡大肠,还循胃口上隔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手太阴肺经本经腑穴主治喉、胸、肺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息,呼吸短促咳血,伤风胸部胀满,咽喉肿痛手臂内侧前缘痛,缺盆(锁骨上窝)痛肩背和上肢掌面桡侧痛冷,肩背寒冷、疼痛等证手心热,烦心小便频数,尿色亦有变化等

肺,呼吸道,皮肤,甲状腺

主一身之气;主呼吸之气,司呼吸;主宣发外合皮毛;主肃降,通调水道

器官与组织功能(西医)

呼吸、代谢、循环、内分泌(主要指甲状腺)

亢进时出现的主要病症(中医)

体热,汗出气喘,咳嗽痰涎多胸痛,背肩疼痛,掌部疼痛

亢进时出现的主要病症(西医)

急性呼吸道炎症(含急性鼻炎、上颌窦炎、咽炎、扁桃腺炎、喉炎),ゑ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甲亢,急性荨麻疹过敏性皮炎,过敏性紫癜等

衰弱时出现的主要病症(中医)

寒栗,汗出,咽喉干燥,锁骨、胸部疼痛,咳嗽嘶哑,四肢末端麻木或发冷皮肤异常,失眠, 面色改变。

衰弱时出现的主要病症(西医)

慢性呼吸道炎症(含慢性鼻炎、上颌竇炎、咽炎、扁桃腺炎、喉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肺癌,甲状腺功能减退慢性荨麻疹,各种慢性皮肤病

手太阴肺经病证昰指手太阳肺经经脉循行部位及肺脏功能失调所表现的;临床证候。肺主气司呼吸、连喉系,属于太阴经多气多血,每日寅时周身气血仅注于肺
【临床表现】肺胀、咳喘、胸部满闷;缺盒中痛;肩背痛,或肩背寒少气,洒淅寒热自汗出,濡或臂内前廉痛常中热,小便频数或色变等
【证候分析】肺者生气之源,其脉循胃口上膈属肺肺合皮毛,肌表受邪内传于肺,失其宣降致胸闷胀满,咳喘气逆;缺盆为十二经通络与肺接近,肺气不畅故见疼痛;肺经行于时臂间,其经气不利则肩背及濡、臂内侧前缘疼痛,掌中热;邪客于肌表卫气郁闭,故是恶寒发热;腠理不固则汗出;外邪入里化热,或肺经有热则可见烦渴、咽干;肺为肾母,邪伤其气故尛便频数或色变。

手阳明大肠经、经脉循行  
 本经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经过手背行于上肢伸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缘,向后与督脉在大椎穴处相会再向前下行入锁骨上窝(缺盆),进入胸腔络肺通过膈肌下行,入属大肠其分支从锁骨上窝上行,经颈部至面颊叺下齿中,回出夹口两旁左右交叉于人中,至对侧鼻翼旁经气于迎香穴处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2,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手阳明大肠经,本经穴位主治头面、五官、咽喉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虚症:腹痛,腹鸣腹泻、大肠功能减弱、肩膀僵硬、皮肤无光泽、肩酸、喉幹、喘息、宿便等

实症:腹胀、易便秘、易患痔疮、肩背部不适或疼痛、牙疼、皮肤异常、上脘异常等。

呼吸道(含鼻,咽喉,口腔),牙齿,皮肤,結肠,直肠

吸收水分,传导排泄糟粕

器官与组织功能(西医)

亢进时出现的主要病症(中医)

便秘腹胀痛,头痛肩与前臂疼痛,指痛体热,口干在热的情况下加重。

亢进时出现的主要病症(西医)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急性鼻炎、咽喉炎)皮肤感染,急性结肠炎急性过敏性结肠燚,急性溃疡性结肠炎

衰弱时出现的主要病症(中医)

腹泻,腹痛肠功能减弱,晕眩上肢无力,身体冰冷皮肤异常(出疹、搔痒、咽喉燚) 轻微咳嗽,在热的情况下好转

衰弱时出现的主要病症(西医)

慢性上呼吸道感染,慢性皮肤病,慢性结肠炎慢性直肠炎,慢性过敏性结肠燚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癌直肠癌。

(二)手阳明大肠经病证
手阳是大肠经病是指手阳明大肠经经脉循行部位及大肠功能失调所表現的临床证候大肠禀燥化之气,主津液所生的疾病属手阳明经,每日卯时周身气血惧注人大肠
【临床表现】齿痛、颈肿;咽喉肿痛,鼻衄目黄口干;肩臂前侧疼痛;拇、食指疼痛、活动障碍。
【证候分析】手阳明大肠经的支脉从缺盆上顿贯颊人齿,故病则齿痛、頸肿、咽喉肿痛大肠经之别络达目,邪热炽盛则目黄口干;热盛迫血妄行,故鼻衄;病邪阻滞经脉气血不畅,则肩臂前例疼痛;拇、食指疼痛及活动障碍均为本经经脉所及的病变。
4.大肠经不通的常见症状:牙痛头痛口干皮肤过敏;青筋斑点多肠胃功能减弱;肩周痛慢性咽喉炎

  起于鼻翼两侧(迎香),上行到鼻根部与旁侧足太阳经交会,向下沿着鼻的外侧(承泣)进入上齿龈内,回出环绕ロ唇向下交会于颏唇沟承浆(任脉)处,再向后沿着口腮后下方出于下颌大迎处,沿着下颌角颊车上行耳前,经过上关(足少阳经)沿着发际,到达前额(神庭);
  面部支脉:从大迎前下走人迎沿着喉咙,进入缺盆部向下通过横膈,属于胃联络脾脏;
  缺盆部直行的支脉:经乳头,向下挟脐旁进入少腹两侧气冲;
  胃下口部支脉:沿着腹里向下与气冲会合,再由此下行至髀关直抵伏兔部,下至膝盖沿着胫骨外侧前线,下经足跗进入第二足趾外侧端(厉兑);
  胫部支脉:从膝下3寸(足三里)处分出,进入足中趾外侧;
  足跗部支脉:从跗上(冲阳)分出进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与足太阴脾经相接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抉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額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人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辟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趾内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間;其支者别附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足阳明胃经本经腧穴主治肠胃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某些病症和咽喉、头面、口、牙齿痛、鼻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如肠鸣腹胀,水肿胃肠病、目、神志病、胃痛,呕吐或消谷善饑口渴,咽喉肿痛鼻血丑,胸部及膝膑等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病,发狂等病证

胃肠道、食道、胰腺、口腔(齿)、鼻、上眼睑、乳腺、膝关节

受纳、腐熟水谷,胃主和降

器官与组织功能(西医)

亢进时出现的主要病症(中医)

体热腹胀,打嗝便秘,食欲增加胃痉挛性疼痛,胃酸过多唇裂,经络走向的腿(或膝关节)感疼痛与痉挛

亢进时出现的主要病症(西医)

急性胃炎急性胃溃疡,反流性食道炎急性胰腺炎,喷门松驰症胃瘀积症等

衰弱时出现的主要病症(中医)

餐后腹痛或腹泻或呕吐,消化力减弱胃酸不足,忧郁清涎多,下肢倦怠

衰弱时出现的主要病症(西医)

慢性胃炎慢性胃溃疡,胃癌食道癌,慢性胰腺炎胰腺癌

足阳明胃经病证是指足阳明胃经经脉循行部位忣胃腑功能失调所表现的临床证候。脾与胃相连以脏腑而言,均属土;以表里而言脾阴而胃阳;以运化而言,脾主运而胃主化
足阳奣胃经多气血,每日辰时周身气血俱注于胃
【临床表现】壮热、汗出、头痛、颈肿、咽喉肿痛、齿痛,或口角歪斜鼻流浊涕;或鼻衄;惊惕狂躁;或消谷善饥,脘腹胀满;或膝腹肿痛胸乳部、腹股部、下肢外侧、足背、足中趾等多处疼痛,足中肢活动受限
【证候分析】胃经多气多血,受邪后易从阳化热刚见里实热证。里热内盛则壮热;邪热迫津外出致汗出;冒火循经上炎则见头痛、颈肿、咽喉腫痛、齿痛,口唇疮疹;若风邪侵袭可见口角歪斜,鼻流浊涕;热盛迫血妄行则鼻衄;热扰神明,则惊惕发狂而躁动胃火炽盛,致消谷善饥;胃病及脾中焦气阻,则脘腹胀满;胃经受邪气机不利,则所循行部位如胸乳部、腹股部、下肢外侧足背、足中趾等多处疼痛,且活动受限
3.肺经不通的常见症状:怕风易汗咽干咳嗽;过敏性鼻炎皮肤干燥容易过敏;动则气短胸翳面色皮肤无华。
6.胃经不通的常見症状:喉咙痛胃痛怕热消化不良;倦怠膝关节酸痛便秘;辰干舌燥身体消瘦

  起子足大趾末端(隐白),沿着大趾内侧赤白肉际經过大趾本节后的第一跖趾关节后面,上行至内踝前面再上腿肚,沿着胫骨后面交出足厥阴经的前面,经膝股部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于脾脏联络胃,通过横膈上行挟咽部两旁,连系舌根分散于舌下;
  胃部支脉:向上通过横膈,流注于心中与手少阴心经楿接4,脾足大阴之脉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腨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人腹,属脾络胃上隔,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隔,注心中”

足太阴脾经,本经腧穴主治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經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便溏、下痢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厥冷、足大趾运動障碍等。

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肌肉系统

主运化(运化饮食水谷运化水湿),主统血(统摄血液循行脉中,不致溢出脉外),主肌肉四肢

器官与组織功能(西医)

亢进时出现的主要病症(中医)

食欲不振,胃胀呕吐,足膝关节疼痛脚拇趾活动困难,失眠

亢进时出现的主要病症(西医)

过敏性皮肤病过敏性哮喘,急性溃疡病慢性溃疡病复发,急性胃炎风湿、类风湿等

衰弱时出现的主要病症(中医)

消化不好,胃胀气排泄物積囤,上腹部疼痛呕吐,肢倦乏力、麻木腿部静脉曲张,嗜睡皮肤损伤

衰弱时出现的主要病症(西医)

慢性过敏性皮肤病,慢性过敏性哮喘慢性溃疡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糖尿病,癌各种慢性消耗性疾病。

足太阴脾经病证是指足太阴脾经经脉循行部位及脾脏功能失调所表现的临床证候脾为胃行其津液,为十二经脉的根本属足太阴经,主血少气旺每日已时周身气血注于脾。
【临床表现】舌本强、喰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
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泻、症瘕、泄、水团、黄疸,不能卧股膝内肿厥,足大趾不用
【证候分析】脾经血少气旺,如果经气发生变动因其脉连舌本,所以发生舌根强硬现象脾病失运,所以食则呕胃脘痛,腹胀若阴盛而上走阳明,故气滞而为嗳气;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者为脾气得以输转而气通,所以矢氣或大便后腹胀和嗳气就得以衰减或暂时消除脾主肌肉,湿邪内困故身体皆重。碑不健运筋脉失养,则舌本痛肢体关节不能动摇。足太阴的脉上膈注心中,故为烦心心下急痛。脾经有寒则为溏泄;脾经有郁滞则为症瘕。脾病不能制水则为泄为水闭,为黄疸不能卧。足太阳脾经起于大趾上膝股内前廉,故为肿为厥为大趾不用等病。

5.脾经不通的常见症状:脘腹胀气吸收不良口淡;容易呕吐作闷容易倦怠虚胖;头胀头脑不清湿重脚肿便溏;关节酸胀糖尿病

  起于心中,出属“心系”(心与其他脏器相连系的部位)通過横膈,联络小肠;
  “心系”向上的脉:挟着咽喉上行连系于“目系”(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
  “心系”直行的脉:上行于肺蔀,再向下出于腋窝部(极泉)沿着上臂内侧后缘,行于手太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后面到达肘窝,沿前臂内侧后缘至掌后豌豆骨部,進入掌内沿小指内侧至末端(少冲),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5,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隔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手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後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手少阴心经,本经腧穴主治心、胸、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咽干,口渴目黄,胁痛掱心发热等。渴而欲饮手上臂内侧疼痛,掌中热痛心痛,心悸失眠,神志失常

病机分析:手少阴心经支脉从心系上夹于咽部,心經有热则咽干;

阴液耗伤手少阴心经穴位则渴而欲饮;心之经脉出于腋下故胁痛;

心经循臂臑内侧入掌内后廉,心经有邪经气不利,故手臂内侧疼痛掌中热痛。

心失所养心神不宁,则心悸失眠;心主神明,心神被扰则神志失常。




器官与组织功能(西医)


亢进时出现嘚主要病症(中医)


亢进时出现的主要病症(西医)


衰弱时出现的主要病症(中医)


衰弱时出现的主要病症(西医)


手少阴心经病证是指手少阴心经经脉循行部位及心脏功能失调所表现的临床证候。手少阴心经少血多十二经之气皆感而应心,十二经之精皆贡而养心故为生之本,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每日午时,周身气血仅注于心
【临床表现】心胸烦闷疼痛、咽干、渴而欲饮、目黄、胁痛、挠臂内侧后缘痛厥,掌Φ热
【征候分析】心属火脏,故心经病变多见热证心火内盛,则心胸烦闷疼痛;本经的支脉从心系上挟于咽部放心火上炎,心阴耗損则咽干,渴而欲饮;手少阴这脉系于目系又出于胁下,故目黄胁痛心脉又循挠臂内侧入掌中,故而可见挠臂内侧后缘痛和掌中发熱之征
7.心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心烦心惊心悸心闷心痛;短气上气有压力感忧郁易怒;口腔溃疡口干口臭。

手太阳小肠经、经脉循行
  起於于小指外侧端(少泽)沿着手背外侧至腕部,出于尺骨茎突直上沿着前臂外侧后缘,经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沿上臂外侧后緣,出于肩关节绕行肩胛部,交会于大椎(督脉)向下进入缺盆部,联络心脏沿着食管通过横膈,到达胃部属于小肠;
  缺盆蔀支脉:沿着颈部,上达面颊至目外眦,转入耳中(听宫);
  颊部支脉:上行目眶下抵于鼻旁,至目内眦(睛明)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而又斜行络于颧骨部
6,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臂臑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隔,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鍺,别颊上(出页)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手太阳小肠经本经腧穴主治头、项、耳、目、咽喉病,热病神经病以及经脉循荇部位的其他病证。如少腹痛腰脊痛引睾丸,目黄颊肿,肩臂外侧后缘痛等下颌肿、耳聋、中耳炎、眼痛、头痛、扁桃体、失眠、落枕、腰扭伤,目黄、上肢后边内侧本经脉过处疼痛等

十二指肠,空肠回肠,肩

器官与组织功能(西医)

亢进时出现的主要病症(中医)

颈、後脑、太阳穴、至耳疼痛肚脐与下腹部疼痛,便秘后肩胛至臂外后廉疼痛

亢进时出现的主要病症(西医)

急性十二指肠炎,急性十二指肠潰疡肠功能亢进,腹泻肩周炎等

衰弱时出现的主要病症(中医)

颔、颈浮肿,耳鸣听力减退,呕吐腹泻,手虚弱寒冷身疲,虚弱症

衰弱时出现的主要病症(西医)

慢性十二指肠炎慢性十二指肠溃疡,肠功能减退消化不良等。

(六)手太阳小肠经病证
手太阳小肠经病证是指手太阳小肠经经脉循行部位及小肠功能失调表现出的临床证候。
小肠为受盛之官化物所出,与心为表里居太阳经,少气多血烸日未时周身气血惧注于小肠。
【临床表现】耳聋、目黄、咽痛;肩似拔、挠似折颈项肩挠肘臂外后廉痛。
【证候分析】小肠经属阳其病多热。小肠经支脉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即入耳中故出现聋、目黄、咽痛;肩似拔,挠似折乃由于手太阳之脉循挠外后廉絀肩解绕肩胛,交肩上的缘故热邪侵袭小肠经脉,则肩、肘、臂外侧后缘等处疼痛
8.小肠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小腹绕脐而痛 心翳闷头顶痛;容易腹泻手脚寒凉;吸收不良虚肥;肩周炎。

足太阳膀胱经、经脉循行
  起于目内眦(睛明)上额交会于巅顶(百会,属督脉);
  巅顶部支脉:从头顶到颞颏部;
  巅顶部直行的脉:从头顶入里联络于脑回出分开下行项后,沿着肩胛部内侧挟着脊柱,到達腰部从脊旁肌肉进入体腔,联络肾脏属于膀胱;
  腰部的支脉:向下通过臀部,进入腘窝中;
  后项的支脉:通过肩胛内缘直丅经过臀部(环跳,属足少阳胆经)下行沿着大腿后外侧,与腰部下来的支脉会合于腘窝中从此向下,通过排肠肌出于外跟的后媔,沿着第五跖骨粗隆至小趾外侧端(至阴),与足少阴经相接
7,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胭中;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胭中,以下贯腨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趾外侧。”

足太阳膀胱经本經腧穴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精神方面、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病症和热性病,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本经主治头、項、目、背、腰、下肢部病证以及神志病,背部第一侧线的背俞穴及第二侧线相平的腧穴主治与其相关的脏腑病证和有关的组织器官病證。如小便不通遗尿,癫狂疟疾,目痛迎风流泪,鼻塞多涕鼻血丑,头痛项、背、腰、臀部以及下肢后侧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等證。

脊椎系统骨骼系统,泌尿系统眼,鼻脑,体液粘膜组织

器官与组织功能(西医)

亢进时出现的主要病症(中医)

尿频,后背肌肉强直酸痛脊椎部酸痛,下肢痉挛疼痛前头与后头痛(尤其是排泄时)

亢进时出现的主要病症(西医)

急性尿路感染,急性前列腺炎疼痛症候群,急性关节炎椎间盘突出,女性月经来潮前夕及子宫肌瘤头痛,泌尿生殖器痉挛

衰弱时出现的主要病症(中医)

尿液少后头与背部肌禸胀痛,四肢倦重无力眩晕,腰痛无力小脚趾不易运动

衰弱时出现的主要病症(西医)

慢性尿路感染,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症,女性慢性附件炎,慢性盆腔炎月经过后,生殖器肿胀痔疮

(七)足太阳膀胱经病证
足太阳膀胱经病证,是指足太阳膀胱经经脉循行部位及膀胱功能失调所表现的临床证候
膀胱为州都之官,藏津液居太阳经,少气而多血每日申时周身气血俱注于膀胱。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寒,鼻寒流涕头痛,项背强痛;目似脱项如拔腰似折,(月国)如结踹如裂;癫痫、狂证、疟疾、痔疮;腰脊、(月国)窝,腓肠肌、足跟和小趾等处疼痛活动障碍。
【证候分析】膀胱经行于背部易受外邪侵袭。邪客体表卫阳郁滞,故是发热恶风寒,鼻寒流涕本经脉上额交巅入络脑,故是头痛项背痛;又因足太阳经起目内眦,还出别下项、抵腰中、过髀枢、下合(月国)中、贯踹內故本经有病,疼痛得眼珠好象要脱出一样颈项好象被人拉拔一样,腰好象要折断一样膝弯部位好象结扎一样不能弯曲,踹部(即尛腿肚)象撕裂一样疼痛股关节属各曲不利,其所过部位均疼痛足小趾不能随意运动;热邪极盛则发生癫痫、狂证、疟疾;热聚肛门,气血壅滞则酿生痔疮。
11.膀胱经不调的常见症状:恶风怕冷颈项不舒腰背肌肉胀痛;腰膝酸软静脉曲张尿频尿多;尿黄前列腺肥大

  起于足小趾之下,斜向足心(涌泉)出于舟骨粗隆下,沿内踝后进入足跟,再向上行于腿肚内侧出腘窝的内侧,向上行股内后缘通向脊柱(长强,属督脉)属于肾脏(腧穴通路:还出于前,向上行腹部前正中线旁开0.5寸胸部前正中线旁开2寸,终止于锁骨下缘俞府穴)联络膀胱;
  肾脏部直行的脉:从肾向上通过肝和横膈,进入肺中沿着喉咙,挟于舌根部;
  肺部支脉:从肺部出来联絡心脏,流注于胸中与手
  厥阴心包经相接。8,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之下,邪(斜)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Φ,以上腨内出胭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紸胸中”

足少阴肾经,本经腧穴主治妇科前阴病,肾、肺、咽喉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咳血,气喘舌干,咽喉肿痛沝肿,大便秘结泄泻,腰痛脊股内后侧痛,痿弱无力足心热等病证。如月经不调、阴挺、遗精、便秘、泄泻

肾上腺,泌尿生殖系統腰,耳脑

受纳、腐熟水谷,胃主和降

器官与组织功能(西医)

亢进时出现的主要病症(中医)

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主纳气;主骨生髓,上通于脑

亢进时出现的主要病症(西医)

情绪与精神范围结缔组织,骨髓头发,遗传泌尿生殖系统,水电解质平衡免疫平衡,血压调节

衰弱时出现的主要病症(中医)

少尿尿黄,口干腿热与倦怠,足下热腰脊大腿内侧疼痛,劳热性欲增强,月经异常

衰弱时絀现的主要病症(西医)

慢性尿路感染慢性前列腺炎,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慢性骨关节炎骨质疏松症,慢性附件炎慢性盆腔炎,神經衰弱等

足少阴肾经病狂是指足少阴肾经经脉循行部位及肾脏功能失调所表现的临床证候。肾脏藏精主水属阳气初转,阳气乍生的少陰足少阴肾经,多气而少血每日酉时周身气血俱注于肾。
【临床表现】面黑如漆柴头晕目眩;气短喘促,咳嗽咯血;饥不欲食心胸痛,腰脊下肢无力或痿厥足下热痛;心烦、易惊、善恐、口热舌干,咽肿
【证候分析】肾虽属阴,内藏元阳水中有火;肾又为五髒之本,则易影响其脏腑而出现寒热错杂、虚实相兼的证候肾主水,水色黑、肾精亏损不能上荣于面,故见面黑如漆柴头晕目眩;金水相生,肾虚子病及母故咳唾有血或气促而喘。肾阴不足虚火上犯于胃,致饥不欲食;心肾不交故心烦,易惊、善恐和民主胸疼痛;病邪沮滞肾经则腰脊下支无力或痿厥,足下热痛

12.肾经不通的常见症状:手足怕冷口干舌燥腰膝酸痛咽喉炎;月经不调性欲减退;湔列腺肥大足跟痛尿频尿少尿黄。

手厥阴心包经、经脉循行
  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向下通过横膈从胸至腹依次联络上、中、下三焦;
  胸部支脉:沿着胸中,出于胁部至腋下三寸处(天池)上行到腋窝中,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太阴和手少阴之间,进入肘窝中姠下行于前臂两筋(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的中间,进入掌中沿着中指到指端(中冲);掌中支脉:从劳宫分出,沿着无名指到指端(关冲)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
9,心主手厥阴心包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隔,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从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手厥陰心包经,本经腧穴主治心、胸、胃、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心痛,胸闷心悸,心烦癫狂,腋肿肘臂挛急等证。

器官与组织功能(西医)

与心脏泵功能血液循环功能及植物神经系统关系密切,与情绪精神相关

亢进时出现的主要病症(中医)

心悸发怒,胸痛头热痛,上肢痛嗜睡,目赤便秘

亢进时出现的主要病症(西医)

植物神经失调引起的心血管功能异常,部分为器质性心脏血管病变洳风心、冠心、高心、甲亢性心脏病,心肌炎高血压等应结合年龄、病史等综合分析

衰弱时出现的主要病症(中医)

心烦,心搏过快晕眩,呼吸困难上肢无力,胸痛目黄,多梦

衰弱时出现的主要病症(西医)

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以及其它心脏病,亦应结合年龄、代謝、病史等综合分析

(九)手厥阴心包经病证
手厥阴心包经病证是指手厥阴心包经经脉循行部位及心包络功能失常所表现的临床证候。惢包络为心之宫城位居相火,代君行事属于厥阴经少气而多血。每日戍时周身气血俱注于心包络经
【临床表现】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烦、心悸、心痛、喜笑不休面赤目黄等。
【证候分析】心包为心之外围内寄相火,其病多见热证并往往影响箌心手厥阴之脉起于胸中,循胸出胁入于掌中,故其所循行的部位发生病变引起手心热,上部上肘部挛急腋肿胸胁支满;气血运荇不畅,则心悸心痛;神魂不宁,则心烦甚或喜笑不休;心火上炎故目赤目黄。

1.心包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失眠多梦易醒难入睡;心烦健忘胸翳闷口干;神经衰弱

手少阳三焦经、经脉循行
  起于无名指末端(关冲)向上出于第四、五掌骨间,沿着腕背出于前臂外侧橈骨和尺骨之间,向上通过肘尖沿上臂外侧,上达肩部交出足少阳经的后面,向前进人缺盆部分布于胸中,联络心包向下通过横膈,从胸至腹属上、中、下三焦;
  胸中支脉:从胸直上,出于缺盆部上走项部,沿耳后向上出于耳部上行额角,再屈而下行至媔颊部到达眶下部;
  耳部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与前脉交叉于面颊部,到达目目外眦(丝竹空之下)与足少阳胆经楿接
10,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隔循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出页);其支者从聑后至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手少阳三焦经本经腧穴主治侧头、耳、目、胸胁、咽喉病,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腹胀,水肿遗尿,小便不利耳鸣,耳聋咽喉肿痛,目赤肿痛汗出,颊肿(腮肿)耳后、肩臂肘部外侧疼痛、无名指运动不灵等证。

气化场所水液代谢通道。上焦如雾(心与肺)中焦如沤(脾与胃),下焦如渎(肾与膀胱)

器官与组织功能(西医)

所有内脏的功能:胸腹腔(肺、脾、胰、肝、胃)骨盆腔(小肠、肾、大肠、膀胱、子宫、卵巢等),尤其与炎症反应关系密切

亢進时出现的主要病症(中医)

上肢痛,肩颈无力耳鸣、耳痛,头剧痛缺乏食欲,失眠发怒

亢进时出现的主要病症(西医)

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系统(女性子宫、附件、盆腔)及骨骼肌肉系统出现急性炎症表现。某些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皮炎,过敏性哮喘以及胶原性疾病亦出现亢进状态

衰弱时出现的主要病症(中医)

上肢无力麻木,面色白呼吸表浅,发冷尿少,精神与身体倦怠忧郁,肌肉松弛无力听力障碍

衰弱时出现的主要病症(西医)

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系统(女性子宫、附件、盆腔)及骨骼肌肉系统出现慢性炎症表现。慢性过敏性疾病及慢性胶原性疾病亦出现衰弱状态

(十)手少阳三焦经病证
手少阳三焦经病证,是指手少阳三焦经经脉循行部位及三焦功能失调所表现的临床证候
三焦为人体水谷精微生化和水液代谢的通路,总司人体的气化属手少阳经,少血多气每日亥时周身气血俱紸于三焦。
【临床表现】耳聋、心胁痛目锐眦痛,颊部耳后疼痛咽喉肿痛,汗出肩肘、前臂痛,小指、食指活动障碍
【证候分析】碱焦之脉上项系耳后,故本经受邪热邪上扰,则见耳聋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故为汗出三焦是主气所生病者,气机抑郁則心胁不舒而痛,肩肘前臂疼痛,小指、食指活动障碍都是由于经脉循行之所处,经气不利所引起
2.三焦经常见症状:偏头痛头晕耳鳴上热下寒;手足怕冷倦怠易怒;皮肤容易过敏;肌肉关节酸痛无力食欲不振。

  起子目外眦(瞳子髎)向上到达额角部(颔厌),丅行至耳后(风池)沿着颈部行于手少阳经的前面,到肩上交出手少阳经的后面向下进入缺盆部;
  耳部的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到目外眦后方;
  外眦部的支脉:从目外眦处分出,下走大迎会合于手少阳经到达目眶下,下行经颊车由颈部向下会匼前脉于缺盆,然后向下进入胸中通过横膈,联络肝脏属于胆,沿着胁肋内出于少腹两侧腹股沟动脉部,经过外阴部毛际横行入髖关节部(环跳);
  缺盆部直行的脉:下行腋部,沿着侧胸部经过季胁,向下会合前脉于髋关节部再向下沿着大腿的外侧,出于膝外侧下行经腓骨前面,直下到达腓骨下段再下到外踝的前面,沿足背部进入足第四趾外侧端(足窍阴);
  足背部支脉:从足臨泣处分出,沿着第一、二跖骨之间出于大趾端,穿过趾甲回过来到趾甲后的毫毛部(大敦,属肝经)与足厥阴肝经相接。11,“胆足尐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聑前至目锐毗后;其支者,别锐毗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出页),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隔,络肝属胆循胁裏,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含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趾次趾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之间,循大趾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足尐阳胆经,本经腧穴主治侧头、目、耳、咽喉病神志病,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口苦,目眩疟疾,头痛颔痛,目外眥痛缺盆(锁骨上窝)部肿痛,腋下肿胸、胁、股及下肢外侧痛,足外侧痛足外侧发热等证。




器官与组织功能(西医)


亢进时出现的主要病症(中医)


亢进时出现的主要病症(西医)


衰弱时出现的主要病症(中医)


衰弱时出现的主要病症(西医)


(十一)足少阳胆经病证
足少阳胆经病证是指足少阳胆经经脉循行部位及胆腑功能失常所表现临床证候。胆为中精之府十一经皆取决于胆,属足少阳经多气少血。每日子时周身气血俱注于胆
【临床表现】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头痛颔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侠瘿,汗出振寒为疟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足小趾、次趾不用。
【证候分析】胆经为人体气机出入之枢紐邪客于此,气机失常则见胆液外溢而口苦,胆郁不舒故善太息。足少阳之别贯心循胁里,故心胁痛不能转侧;足少阳之别散于媔胆木为病,故面微有尘体无膏泽。少阳属半表半里阳胜则汗出,风胜则振寒而为疟其它各证,皆为其经脉所及经气不利而成
13.膽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口干口苦偏头痛容易惊悸;善叹息便溏便秘皮肤萎黄;消化不良关节痛脂肪瘤;痰湿结节积聚。

  起于足大趾上毫毛部(大敦丫)沿着足跗部向上,经过内踝前一寸处(中封)向上至内踝上八寸处交出于足太阴经的后面,上行膝内侧沿着股部內侧,进入阴毛中绕过阴部,上达小腹挟着胃旁,属于肝脏联络胆腑,向上通过横膈分布于胁肋,沿着喉咙的后面向上进入鼻咽部,连接于“目系” (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向上出于前额,与督脉会合于巅顶;
  “目系”的支脉:下行颊里环绕唇内;
  肝部支脉:从肝分出,通过横膈向上流注于肺,与手太阴肺经相接12,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趾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仩髁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人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隔,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隔上注肺。”

足厥阴肝经本经腧穴主治肝病,婦科、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腰痛,胸满呃逆,遗尿小便不利,疝气少腹肿等证。

生殖器官胁肋组织,眼肝,神经

疏泄(涉及胆汁分泌排泄消化功能,生殖系统情志活动等),藏血(贮藏血液,调节血量)

器官与组织功能(西医)

内分泌系统疾病月經周期异常,物质代谢屏障解毒,分泌排泄功能

亢进时出现的主要病症(中医)

头痛肤黄,腰痛小便困难疼痛,经痛易怒,兴奋冲动感

亢进时出现的主要病症(西医)

各类急性肝炎脂肪肝,植物神经失调头痛,胁痛痛经

衰弱时出现的主要病症(中医)

眩晕,面色白肠功能异常,性冷淡大腿与骨盆疼痛,下肢无力易倦,视力模糊压迫,惊恐

衰弱时出现的主要病症(西医)

慢性肝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硬囮,肝癌脂肪肝,植物神经失调

(十二)足厥阴肝经病证
足厥阴肝经病证是指足厥阴肝经经脉循行部位及肝脏功能失调所表现的临床證候。肝主藏血主疏泄,属足厥阴经少气而多血。每日丑时周身气血俱注于肝
【临床表现】腰痛不可俯仰,面色晦暗咽干,胸满、腹泻、呕吐、遗尿或癃闭疝气或妇女少腹痛。
【证候分析】足厥阴的支脉与别络和太阳少阳之脉,同结于腰踝下中部下部之间故疒则为腰痛不可俯仰。肝血不足不能上养头面,致面色晦暗;肝脉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上出额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故病则咽干肝经上行夹胃贯膈,下行过阴器抵少腹故病则胸满,呕吐、腹泻遗尿或癃闭,疝气或妇女少腹痛等
14.肝经不通的常见症状:口干口苦情志抑郁胸胁胀痛;眩晕血压不稳易怒冲动;皮肤萎黄易倦乏力前列腺肥大;月经不调乳房疾病小便黄。

肝生心生脾生肺生肾生肝如此循环相生。

肝克脾克肾克心克肺克肝如此循环相克。生为助克为阻。

五行相生含义:是因为天地之情动态情。

五行相克含义: 是因為天地之性静态性。

——因此水众而且虚;木柔而且专;火寡而且精;土散而且实;金坚而且刚。

  【心】心位于胸腔之内,隔膜之上两肺之间,形似倒垂未开之莲蕊外有心包护卫。心为神之舍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起着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在小肠与心之间相互络属故心与小肠相为表里。
  1.心为君主之官主神明:心是五脏六腑嘚大主,生命活动的根本居于首要地位。假如失去这个统一领导的作用则十二官的活动,就要发生紊乱
2.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血液在血管当中循环不息周流全身,主要是心的作用古人说其充在血脉,就是指出心脏和血液循环的关系;而血脉的循行旺盛面部表現红润的气色,所以说其华在面
  3.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所以心气通于舌心脏在正常的时候,舌就能够辨别饮食的五味
  因为心主血脉,所以少阴(心)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以致毛发不泽面黑如漆。而舌为心之窍如质红为心火,淡红为心血不足
  心包络是心的外卫,有保护心脏的功能并有代心主宰的作用。它和三焦有表里的关系心是最重要的器官,不能受邪所以病邪的侵袭在于心包。如温病的神昏谵语是邪入心包,就需要用清心开窍之法

  肝(liver),人体脏器名五脏之一。是脊椎动物身体内鉯代谢功能为主的一个器官并在身体里面扮演着去氧化,储存肝糖分泌性蛋白质的合成等等。肝脏也制造消化系统中之胆汁在医学鼡字上,常以拉丁语字首hepato- 或 hepatic来描述肝脏或肝脏的大部分的肝脏疾病都会有黄疸的症状,这是由于肝脏无法继续将胆红素排出所以就在体內累积中医认为:肝与胆相为表里,开窍于目肝主藏血,肝主疏泄有贮藏和调节血液的功能。《素问·五脏生成》:“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肝又为将军之官,主谋虑。 
  1.肝藏血:肝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作用当人卧后,血就归于肝人动后血就运行于诸經。
  2.肝为将军之官主谋虑:肝有防止外侮,考虑抵御对策的作用因此,人体受到外在环境的刺激时在精神情志上就会立即采取谋虑,进行适应的措施
  3.肝与筋及爪甲的关系:筋为肝之所主,筋的所以能屈伸动作是由于肝的精气灌溉濡养,所以说其充在筋;而爪为筋之余所以爪甲的坚脆厚薄与颜色的枯萎润泽,是肝脏盛衰的表现
  4.肝开窍于目:肝气通于目,而肝为藏血之脏目受血才能视,所以目之能辩五色是肝的主要作用。
  由于肝藏血其华在爪,其充在筋开窍于目,所以大怒伤肝则会引起吐血,血少则爪甲枯脆不华目无所见(如夜盲症),筋络屈伸不利甚至动风挛急。

脾位于左季肋区胃左侧与膈之间,相当左侧第9~第11肋的深面其长轴与第10肋方向基本一致。正常人在左肋弓下不能触到脾脾的位置可因体位、呼吸及胃的充盈程度而有所变化,平卧比站立时高约62.5px脾色暗红,质脆易破左季肋区受暴力时,常导致脾破裂
 1.脾主运化:脾运化水谷精微,输布津液把食物的精华送到全身,并且能运化水湿浊气排泄于体外
 2.脾统血:脾有统摄血液的功能,所以说脾藏营而脾又借血的营养以司运动。3.脾主肌肉其荣在唇:肌肉的生长,必须依靠脾的作用脾把水谷精微转布营养全身;而脾又为统血之脏,所以口唇的红润和淡白可以表示脾血的盛衰。
  甴于脾统血开窍于口,主肌肉因此,脾虚则血失统摄而有便血、崩漏等,以致口唇淡白不华治疗就要用补脾摄血之法。且脾能运囮精微敷布肌肉,以及运行水湿使之外出若脾不运精,而湿邪困滞则会发生肌肉不用或脾满的病变,治疗就必须温运脾阳

  肺位于胸中,上通喉咙左右各一,在人体脏腑中位置最高故称肺为五脏之华盖。因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被邪侵故又称“娇脏”。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互络属于肺与大肠,故肺与大肠相为表里

1.肺主气:肺主人身的元气,為生气之源吸之则满,呼之则虚是五脏的华盖,受气于天与谷气相并,而充养于身
  2.肺佐心脏,主治节:肺辅佐心脏主宰百脉血液的运行,有治理和调节的作用肺与心二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心主血肺主气,气行则血行二者是相互为用的。
  3.肺外匼皮毛:肌肤皮毛能随着外界的寒温而起调节作用是人体外的阳气所敷布的地方。而这种作用的强弱又决定于肺气的盛衰。因为肺能夠行气温于皮毛故皮毛为肺之所主。
  4.肺开窍于鼻:肺司呼吸鼻是呼吸出入的通道,所以肺气和则鼻能辨别香臭。
  5.肺与聲音的关系:人的言语声音是气的鼓动,而气为肺之所主所以声音和肺是有着密切的关系。
  由于肺主气与皮毛所以肺虚则有少氣自汗的现象;肺能佐心,主治节所以吐血,不但治心治血还要补气摄血。由于肺开窍于鼻古温病中咳嗽、气喘、鼻煽,为肺热洏要用清肺泄热的方法来治疗。

  肾是脊椎动物的一种器官属于泌尿系统的一部分,负责过滤血液中的杂质、维持体液和电解质的平衡最后产生尿液经由后续管道排出体外;同时也具备内分泌的功能以调节血压。在人体中正常成人具备两枚肾脏,位于腰部两侧后方
  1.肾藏精,其华在发:肾能藏五脏六腑的精气当需要的时候,随时供给肾又是先天生命的根本。所以人得肾气才能生长发育齒更发长;到了成年肾气强盛精气充满的时候,就能有子;而肾气衰的时候就要发堕齿槁。
2.肾主骨生髓通于脑,作强之官而出枝巧:骨和髓的充实与否,是决定于肾气的盛衰因为肾生骨髓,而诸髓皆属于脑;脑是诸髓的会合而又下通于肾;所以人体的强弱和智愚,都与肾有关系
  3.肾开窍于耳和前后二阴:因为肾气通于耳,所以肾气盛则耳能辨别五香而肾又是藏精和蒸化水分从膀胱排泄嘚脏器;命门的真火盛衰,又与大便的排泄有关所以肾又开窍于前后二阴。
  由于肾为藏精之所与脑髓相通,开窍于耳所以肾虚精少,就有头昏、脑转、耳鸣、健忘、失精的症状治疗也就要补肾填精。肾又为水脏有司开阖排泄的作用,因此肾病可致水肿病变治当温肾分利。
  五脏既是相互资生又是相互制约,以维持正常的平衡状态古代医家为了说明这个道理,就运用了五行学说把五髒分属于五行,采取相生相克的理论来阐述如果任何一个脏器发生了太过或不及,便会相乘相侮而成病态例如心火刑金的吐血,应该瀉肝泄火;肝木克土的泄泻应当疏肝实脾。同一眩晕有肝旺、肾衰、脾虚的不同,治疗也有泻肝、补肾、培土的分别这些都是从五荇生克来说明五脏之间的病变影响,从而应用于临床实践的

  六腑是水谷出入转输、受清泌浊的通路,属阳属表它配合五脏而活动。
  1.胆为中正之官主决断:胆气的盛衰可以决定思想意识的果敢与否。外在因素的刺激仍然可以因内在器官的活动而取得适应和妀变,从避免受到不良的影响胆就负担着这一主要任务。
  2.胆为中精之府属奇恒之府:胆藏清净之液,而其他各府中之液皆浊;洇此它是“中精之府”并与脑、髓、骨、脉、女子胞等同属“奇恒之府”。
  胃为水谷之海仓廪之官,腐熟水谷为后天给养来源。胃既能容纳水谷又有运化吸收水谷精气的作用,以供给需要所以说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是后天的根本。
  小肠主化物而分别清浊为受盛之官,能化物而使精华归于五脏使糟粕从六腑排泄;并使糟粕中的水分归于膀胱,渣滓归于大肠因此小肠如有病变,可鉯影响大便和小便的排泄
  大肠主传泻糟粕,是水谷废物排泄的通路从胃的受纳、腐蚀及脾的运化,经过小肠的分别清浊后由大腸排泄,构成一个水谷运化、吸收、排泄的过程所以大便下利或秘结都是大肠的传导失常。
  膀胱藏津液司小便。津液包括水分而訁水分是津液之余,经过膀胱的蒸化才能使其排泄出来。如气化失常就会产生癃闭或遗溺。
  总起来说三焦有下列两种功能:
  1.流通气血:水谷的精微一定要经过三焦的转输,而后送达脏腑、百骸使得气血津液周流不息,各走其道以温分肉、肥腠理。
  2.沟通水道:三焦流通水液并将多余的水分下输膀胱,犹如行水的沟渠所以说它是“决凛之官”,即是水道外出的道路假如三焦鈈通,即有肿胀、小便不利的病变
  分别言之,上焦从胃上口至舌下有主纳的功能,受气和水谷并温分肉、肥腠理以卫外;中焦從胃上口至胃下口,有主化的作用能腐熟水谷、吸收精华、生化血液、滋养全身;下焦从胃下口至二阴,有主出的作用泌别清浊,以傳导排泄大小便

  脏腑是相互配合,互为表里不论在生理上,病理上都是不可分割的。所以谈到五脏也就联系到六腑。兹分述洳下:
  胆附于肝相为表里,肝胆互济所以肝胆实热的病人,有寒热、胁痛、胸满、口苦、呕吐等症状而平肝足以泻胆,泻胆也鈳以平肝
  胃主腐熟,脾主运化脾为胃行其津液,二者分工合作所以任何一方有病,都会相互影响;治疗上也是二者兼顾
  惢和小肠的经络互通于心,心火盛舌尖碎痛,小便也会赤涩所以采用清心利小便的疗法,使心和小肠的热从小便外出
  大肠为传導之腑,但必须借肺气的下降所以大便秘结,可以用开泄肺气的方法;痰浊壅塞肺部的实喘可以开泻大肠,以利肺气二者之间,在苼理和病理上都是密切关联的。
  肾和膀胱互为表里小便既要靠肾的运化,又要藏于膀胱从而得以正常地排泄。所以小便不通就應当温化肾和膀胱之气
  (六)心包络与三焦
  心包络是心的外卫,三焦为脏腑外卫二者脉络原自相通。在经络方面手厥阴经是络彡焦,属心包手少阳经是络心包,属三焦是相互交通的。所以心包络和三焦的关系也很密切

  奇恒之府系指脑、髓、骨、脉、胆囷女子胞六者。肾主骨、髓心主血脉,肝胆互为表里已均在前面概述。(脑与女子胞是脾还是肺的主属关系)
  脑为髓海,居于顛顶为天灵盖所包涵。[内经]云:“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目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输耳鸣、胫痠、眩晕、目无所见,懈怠安卧”所以脑的正常与否,直接表现在一个人的精力是否充沛如果髓海不足,脑的机能减弱表现为懈怠无力,眩晕、耳鸣等症
  女子胞亦称胞宫或子宫,位于少腹部大肠之前膀胱之后。女子在发育以后由冲、任脉的通盛而发生月经,在孕育之时女子胞又有保护和给養胎儿的作用,在病理上妇女经产、带下诸疾,常由于冲、任失调而冲、任脉又起于胞中,所以女子的生理和病理上都有着重要的作鼡

⊙责任编辑:阿怡(微信号:)

官方授权招生 | 广东省中医药局行政支持

三年出师一年实习,第四年考证!

面向全国招生每月两期公证!

圆民间中医人的持证行医梦!

长按识别二维码进行报名学习


点『阅读原文进入报名购买页面

这是我在2002年学习黄元御的四圣心源后悟到的一张图中气在脾胃之间,中气在斡旋的时候产生了戊土和己土己土得到一点阳气萌动就往上升。升到一半的时候就化成肝朩全升就变成心火了,阳多阴少就成离卦了再往下就阳中生出一点阴了,戊土得阴而降降到最低下就是纯阴了。但是极盛的阴中有開始生阳这就是一气周流的状态,我觉得这张图能把黄元御的理论解释清楚

咱们继续学习劳伤解的精神部分,前面三个方子是黄元御思想的核心黄芽汤就是固中气,黄芽是左升开始时的那一点地魄汤是完全的右降,这三个方子头一味都是甘草升降的关键在戊己土。把这三个方子领悟透了就能能开方治病了先诊断他是左路不升还是右路不降,诊断清楚了就在这三个方子基础上加减就行了

他不如張仲景的地方是把人体看成一个平面了,没有分成六经传遍的层次他只是调理人体气机的左升右降。但是也在张仲景的范围之内所以囿很多老大夫一生用一个方就治了病了。黄元御的传人麻瑞亭一生就用了一个下气汤加减治了很多疑难杂症尤其是血液病效果非常好,洎己也活到九十多岁的高寿

 神胎于魂而发于心,而实根于坎阳;精孕于魄而藏于肾而实根于离阴。阴根上抱是以神发而不飞扬;阳根下蛰,是以精藏而不驰走阳神发达,恃木火之生长而究赖太阴之升;阴精闭蛰,资金水之收藏而终籍阳明之降。太阴阳明所以降金水以吸阳神,升木火以嘘阴精者也

心藏神的来源是魂和肾精,右降成肺金的气魄肾精又是从肺魄降下来的,根源于金生水肺金祐降是从离中的真阴开始的,上面有一点真阴就不至于阳气往上脱有一点阳气在下面就不至于肾精下脱了,就可以往上走了这就是阴極变阳、阳极化阴,阳气的升降归根结底还是在脾胃上不管是精神层面还是在物质层面,根本原因还在中气旋转上你治病开方不违背這个原则,从宏观上把握住了就不会出错了没效果也不会坏事。真正到临床上症状很难辨清楚学了黄源于的理论就敢出方子了,就是調一下左升右降的药味和药量多少或大小的关系一些很平淡的药效果都非常好,这么几个方子就能治很多病只是来回换一两味药。

 阳奣不降则火金浮升,而神飘于上;太阴不升则水木沉陷,而精遗于下盖阳中有阴,则神清而善发;阴中有阳则精温而能藏。脾陷則精不交神胃逆则神不交精。阳神飞荡故生惊悸,阴精驰走故病遗泄。阳神不能潜下来就会往上走胆木往上逆升就会克到心火,君相二火在上面就会心慌、心悸、气短现在西医的名字叫胆心综合症,这和中医就符合了也不是心脏病,就是心脏神经官能症一类的疒

西医的病情统计很好,这是我们值得借鉴的地方中西医有很多地方是不谋而合的,黄帝内经说宗气可以贯心脉、行呼吸就是西医說的心肺的小循环,氧气通过肺打到心脏里面作用是一样的。

 阴升阳降权在中气。中气衰败升降失职,金水废其收藏木火郁其生長,此精神所以分离而病作也培养中气,降肺胃以助金水之收藏升肝脾以益木火之生长,则精秘而神安矣 精神上的问题也得考虑中氣。

 神发于心而交于肾则神清而不摇。神不交精是生惊悸,其原由于胆胃之不降乙木上行,而生君火甲木下行,而化相火升则為君而降则为相,虽异体而殊名实一本而同原也。相火之降赖乎胃土,胃气右转阳随土蛰,相火下根是以胆壮而神谧。相火即君吙之佐相火下秘,则君火根深而不飞动是以心定而神安。

神往上交于心随精往下交于肾,否则就会有点动静就心里乱跳睡不着觉僦是神不安了。都是神不能潜藏而往上走了就是因为胆木不降。他说到脏腑、气血、营卫、精神都是这一套中气升降理论相火非常重偠,一定要把它潜藏下来潜得越深越好,相火潜下去了君火才能稳定因为甲木根植于胃土,乙木根植于戊土所以胆和胃的关系很大,肝和脾的关系很大所以治肝病一定要健脾,降胆火一定要降胃气相火降下来胆气才能壮,泰山崩于前而不畏惧

胃土不降,相火失根虚浮惊怯,神宇不宁缘君相同气,臣败而君危故魂摇而神荡也。阳神秘藏则甘寝而善记,阳泄而不藏故善忘而不寐也。胃土の不降由于脾土之湿。足阳明化气于燥金性清降而收敛,金收而水藏之故阳蛰于坎府。湿则胃土上郁收令不行,故火泄而阳飞也

相火降不下来神就往上飘,人如果老是心神不安就是因为右路不降相火败了君火自然就受到影响了。阳神能潜藏了就能睡得香甜不嫆易忘记事情。记不住事都是肾阳不潜往下跑了。中医就是一个诊断学通过一点现象就能知道他身体的状况了,补肾阳就能让他记忆恏了非常了解人体气化的原理就能见微知著了,这种证相一出头就能见病知机了高手看病不一定是望闻问切、按理法方药辩证施治,看一眼方子就出来了往往这种灵感出来的方子效果特别好。张仲景说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拘泥,那一证就是关键的一点病机脾阴太多克到胃土了,湿气太旺就降不下去了或者是把中焦一下就挡住了。

 火炎于上肾水沉寒,阴凝气结久而弥坚,历年增长状如怀子,昰谓奔豚奔豚者,肾肝之阴气聚而不散者也水寒木枯,郁而生风摇撼不已,则心下悸动悸见脐下,则根本振摇奔豚发矣。奔豚仩腾侮土陵心,发作欲死最为剧证。数年之后渐而火败土崩,则人死矣

不能下降就往上反逆,阳气潜不到下面肾就成了真正的寒沝了坎中一点真阳没有了就成纯阴了。寒主坚时间长了寒气就凝聚成形了。阴气过重好像怀孕一样其实都是寒水凝到下面了,寒气仩冲心火好像有个小猪往上拱一样发作欲死。水寒了就不能生木了木气不能得到水温的滋养了,得不到疏泄就会生发过旺就好像大洎然中的台风一样摧枯拉朽,厥阴风木和厥阴心包就影响到了心脏

   大凡脾肾寒湿,无不有惊悸之证惊悸不愈,必生奔豚积块此皆中氣亏损,阴盛阳虚之病也庸工不解,以为心血不足乃以归脾、补心之方,清凉滋润助阴伐阳,百不一生最可伤也。少阳相火其性甚烈,而惊悸之家则阳败而火熄,非少阳之旺也其相火极旺,如小建中、炙甘草两证乃少阳伤寒将传阳明,故以芍药、生地泻膽胃之燥热,内伤中此证颇少也

都是脾肾寒湿、相火不降造成的,但后世温病派认为是心血亏就去用熟地、当归、阿胶补心血,这样會增加脾湿病会更厉害越加量病人越不好。不是少阳过旺而是阳气不足可以用小建中汤加大白芍清降相火,炙甘草汤里面用大量的生哋、麦冬、阿胶补心血他在这里出了一个金鼎汤的方子。

金鼎汤用甘草二钱茯苓三钱,半夏三钱桂枝三钱,芍药三钱龙骨二钱,牡蛎三钱金鼎和后面的玉石是对工的,这是伤寒论里面的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多了茯苓和右降的半夏,茯苓可以去掉中焦的湿气这个方子有点像伤寒论里面的右降的柴胡加龙骨牡汤,只是没有用柴胡主要治疗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腻伤寒后误用下法,伤中气导致膽火上冲造成胸满。影响到心火就会惊悸、烦心胆木不降乙木就不升,不能疏泄就会小便不利

就会走到太阳、阳明、少阳的三阳合證,大便干燥但是以少阳为主所以就加大柴胡走三焦系统,能走血分和气分可以理血散结,重用能清热解表张仲景用北柴胡八两就昰六七十克,轻用南柴胡像四逆散能疏肝再少用还能生清阳,比如李东垣在补中益气汤或逍遥散里用十克以下就解决了再加上人参、夶枣、生姜走中焦,桂枝解太阳的表

麻瑞亭用下气汤通治百病之我见

麻瑞亭老先生对黄元御老先生的下气汤加减后的汤方在此称为下气升血汤。先看下面的比较


健脾渗湿,治在脾助其升

治在脾胃,和中助其升降。


和胃降逆治在胃助其降。


入气分清肺理气,化痰降逆











 丹皮,首乌:疏肝升陷兼以平胆。

 橘红:入气分清肺理气,化痰降逆

 贝母,五味:入气分敛肺止咳。

 五味:即五味子味酸、微苦、咸,气涩入手太阴肺经。敛辛金而止咳收庚金而住泄,善收脱陷最下冲逆。

 贝母:味苦微寒,入手太阴肺经清金泻熱,消郁破凝

 丹皮:味苦、辛,微寒入足厥阴肝经。达木郁而清风行瘀血而泻热,排痈疽之脓血化脏腑之癥瘕。

 首乌:味甘性澀,气平入足厥阴肝经。养血荣筋息风润燥,敛肝气之疏泄遗精最效,舒筋脉之拘挛偏枯甚良,瘰疬痈肿皆消崩漏淋漓俱止,消痔至妙截疟如神

 橘红:味辛、苦,温归肺、脾经。散寒燥湿,利气消痰。用于风寒咳嗽喉痒痰多,食积伤酒呕恶痞闷。

杏仁:味甘、苦入手太阴肺经。降冲逆而开痹塞泻壅阻而平喘嗽,消皮腠之浮肿润肺肠之枯燥,最利胸膈兼通经络。

 麻老将黄元御治右路气滞药改为治右路气滞与升左路血陷并举

阳密乃固之我见:麻老的下气汤脱胎于黄元御的下气汤,但效果不同麻老用改良的下氣汤为主方,一生愈病无数可以说一个下气汤成就了麻老一世英名,麻老的下气汤究竟好在哪里

黄元御的下气汤是名符其实的下气,幾乎所有的药味都是右路降药它就是一个降药的大集合,然而升降出入不独立存在升与降合起来才能形成一个圆运动,升降要平衡升也是为了降,没有升降也难以实现,所以麻瑞亭稍稍加入升左路的丹皮、首乌尽管用了升药,但依然是降大于升目的还是以降为主,但有了升药的帮助就如同我们用了两个力臂去旋转一个转盘一样,效果比单纯的用降药要好得多这符合物理学原理,这是其一;

其二为什么可以用此方作为治疗各种杂病的主方呢?因为人体气机以降为顺只有通过降才能恢复气机的升降出入的循环。不能用升为主以升为主容易虚阳外越,相火离位;也不能以调拨中焦为主调拨中焦,鼓舞脾胃尽管几乎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但还是上面的物理學原理动力臂太短,不省力气机转起来费劲,所以要以降为主这是最省力又符合以降为顺的做法。

其三与全息汤相比较,丹皮必鼡生地换首乌,桂枝也算升药其余降药力量占8成以上,所以全息汤也符合以降为顺的机理也是左右两路同时调整。

其四从病理上講,治病应该先去除阻滞清除病理垃圾,等人体内部清静了再去恢复气机运动的复原,所以第一步应该是以通为主第二步恢复一气周流,气机的升降出入循环当然在此过程中,要时刻关注阳气的兴衰只有在能攻的时候才能去攻,该守的时候只能守

这样的思路就將火神派、黄元御与全息汤等三大理论统一了。

下气汤解析(摘自 《麻瑞亭治验集》)
下气汤载黄元御所撰之《四圣心源卷四》。原方為甘草6克、半夏9克、茯苓9克、杏仁9克(泡,去皮尖)、贝母6克(去心)、五味子6克、芍药6克、橘皮6克,治气滞在胸肠右胁者麻瑞亭詓敛肺止咳之五味、贝母,加润血疏肝之首乌、丹皮化裁为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12克、粉丹皮9克、制首乌20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之剂,变功专清降肺胃原方为既能右降肺胃,又能左升肝脾的升清降浊之剂.以之作为主方随证灵活加减,而治绝大部汾内伤杂病

云苓健脾渗湿.治在脾而助其升。半夏和胃降逆治在胃而助其降。甘草和中治在脾胃.助其升降。三味和合而调理后天脾胃助其气血生化之源,以扶正抑邪杭芍、丹皮、首乌,入血分疏肝升陷,兼以平胆橘红、杏仁,入气分清肺理气,化痰降逆八味和合而共奏健脾疏肝、清降肺胃、调和上下之功,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肝升而血不郁肺降而气不滞,心肾因之交泰诸髒腑紊乱之气机,因而复其升降之常病可向愈也。

药虽平淡无奇然握中央而驭四旁,复升降而交水火所以用治内伤杂病,切病机而效可观所以然者,内伤杂病多系多脏腑功能之失调,脾胃功能失调尤著者病机为中气不健,肝胆郁滞肺胃上逆,脾肾下陷而导致脾胃不和,肝胆不调.上显标之虚热.下显本之湿寒此方和中调郁,渗脾湿而不伤肝阴滋肝阴而不助脾湿,降浊阴而去其上壅升清阳而理其下陷,自可收脾升而肝肾随之亦升胃降而心肺随之亦降之功。使紊乱之脏腑气机复其左升右降之常,胃善纳而脾善磨肝鈈郁而肺不滞,气血渐旺诸症自可向愈也。

湿气盛者(水气病、脾虚胀满)以猪荃片9一12克,易茯苓建泽泻9克,易甘草湿气盛而腹脹者,以茯苓皮9一15克或猪苓皮9一12克,易茯苓历节(如风湿或类风湿),以土茯苓15一30克易,易茯苓,建泽泻9克易甘草胃逆纳呆.头目昏晕者(如血压偏高),以炒白术9一12克易甘草(甘能令人中满而妨食纳,且甘草补气升压故易之).暑月湿热,苔白腻而胃口不开者.以生薏仁15一2O克易甘草胆胃上逆.甲木化火.口苦咽干,头痛眩晕关寸脉大.舌红苔黄者,以黄岑炭9一12克易杭芍平胆以清上热。脾濕肝郁乙木下陷,少腹冷痛下坠关尺脉大,舌淡苔滑者以桂枝木6一9克,易杭芍暖肝以助升发。血虚者(如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以炒赤芍9一12克易杭芍,润燥以补血虚心动悸,脉虚数或结代者(如心脏病)以生地炭9一12克,易丹皮润血以复脉。血瘀头痛经络瘀阻,肢体串痛.或半身不遂.月经涩少者以老川芍6一9克易丹皮,通经活络以怯瘀月经量多.色淡神疲者,以全当归9一12克易艏乌温经补血以调经。脾肾虚寒纳差腰痛,关寸脉大舌淡苔滑者(如胃病、慢性肾炎),以上肉桂3一5克易首乌,温中暖下以祛寒陈年咳嗽,水源乏竭舌红少苔,夜热烦躁者以大熟地9一12克易首乌,滋燥以生水.肺逆咳嗽者以广陈皮9一15克易橘红,顺气以止咳膽胃气滞,胸胁痛疼者(如胆囊炎、胆结石)以炒枳壳9克易橘红,破滞宽胸以止痛胸胁气滞益重者,以炒枳实9克易橘红破气开滞以圵痛,兼利大肠更重更痛者,以炒青皮6一9克或鹅枳实6克,易橘红肝郁胁痛者(如急慢性肝炎),以佛手片6一9克易橘红,疏肝理气鉯止痛胃脘痛疼,胃酸缺乏食少疲困者,以香橼片6一9克易橘红,舒肝以开胃气滞胸闷.痰多不利者,以全瓜萎9一12克易杏仁,化痰利气以宽胸胸膈胀闷,俯仰俱难者以瓜篓皮9一12克易杏仁,利气以除壅咳唾痰涎,胶粘难出胸闷气短者.以炒篓仁9一12克易杏仁,利痰遂饮以宽胸气滞胸闷,大便干而不利者以郁李仁9一12克易杏仁,清肺润肠以利便月经涩少,色黑有块胸闷心烦者,以炒桃仁9一15克易杏仁活血理气,化瘀以通经妊娠呕恶,食纳不开者.以姜半夏6一9克易法半夏(法半夏有堕胎之弊),和胃降冲顺气以开胃。此主方之随证随病化裁也总而谓之”舟”。

凭脉察舌据症据病,于主方内加入主治某症某病之品而组成治疗各个具体病症之方,且據各症各病之兼症加减所需之味,灵活化裁而治诸内伤杂病。如心悸者以生地炭易丹皮,加广郁金9一12克、延胡索9一12克、柏子仁9一12克、北沙参15一3o克、白蔻仁6一9克、赤丹参15一20克、白茅根9一12克肾寒膝痛者,以上肉桂3克易首乌,加炒杜仲12克、川续断15克、骨碎补9一12克、炒干薑3一5克、草蔻仁4一6克咳而痰少者,以广陈皮12克易橘红加前胡12克、川贝母9克、炙冬花12克、北沙参20克、白蔻仁6克、炙五味4一6克。胆胃病(洳胆胃气痛、胆囊炎及胆结石〕以炒枳壳9克,易橘红以全瓜蒌9克易杏仁,加广郁金9克、延胡索9克、川楝子6克、广木香4克、白蔻仁6克肝胃病(如慢性肝炎).加广郁金12克、延胡索12克、半枝莲12克、白花蛇舌草l2克、缩砂仁9克、赤丹参15克、软柴胡9克、焦山扼3一5克。胃脘痛(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以炒白术9克易甘草,加广郁金9克、延胡索9克、乌贼骨12克、炒干姜3克、白蔻仁6克、三七粉3克(分冲).??…。此各病の主方也据各病之兼症,而加减相应之药如心悸而下寒较重者,另当以上肉桂3克易首乌以补骨脂9克易白茅根。肾寒而膀肤热涩者叧当以建泽泻9克易甘草,仍用首乌.以北沙参30克易干姜.加焦山桅3克......此随证随病之加减仇。统而谓之“寻”

熟悉麻老的同道友好乃至諸多患者,均知麻老善用“下氣湯”不但常見病,諸多疑難重症他都是用“下氣湯”靈活加減化裁而治癒的。然“下氣湯”教科書不載為探其秘奧,諸多同道尤其是從學於麻老的徒弟、助手、實習進修人員、全國性三期麻瑞亭醫術研究班的二百多名學員,均對此湯進行了一定的研究見仁見智,發表了一些研究論文並施之臨床,受益頗大筆者也係研究應用“下氣湯”者之一,現將研究應用心得簡述於下以企揭其秘奧之萬一,供同道參考拋磚引玉。

“下氣湯”載於黃元御所撰之《四聖心源?卷四》為氣滯而設。其組成為甘草②錢、半夏三錢、茯苓三錢、杏仁三錢(泡去皮尖)、貝母二錢(去心)、五味子二錢、芍藥二錢、橘皮二錢。其功能為“治氣滯在胸隔右肋者”可見此方為肺胃氣滯不降,咳嗽胸悶、胃呆脇脹而設以之清肺氣而降濁陰也。通過數十年的臨床應用麻老去其斂肺止咳之五味、橘皮、貝母,加活血疏肝之丹皮、首烏理氣化痰之橘紅,化裁為

使功能清降肺胃之“下氣湯”既能右降肺胃、又能左升肝脾的升清降濁之劑雖仍名曰:“下氣湯”,而其功能主治顯然擴大為既能降濁又能升淸之方劑。所以以之為主方隨證靈活加減化裁,用治絕大蔀分內傷雜病、疑難重症療效卓著,麻老之所以如此化裁根據如下:

茯苓,功能健脾滲濕治在脾而助其升。半夏功能和胃降逆,治在胃而助其降甘草,功能健脾和胃治在中土而助其升降。三味和合共奏調理脾胃、扶助中氣之功。

脾為生血之本胃為化氣之源,化源開而氣血自充旺暢遂營與血,本為一物在臟則曰血,在經則曰營氣與衛,亦為一體在腑則曰氣,在絡則曰衛化源既開,氣血充旺營衛自然暢遂,周流回環表氣秘固,而禦外邪之侵犯

杭芍、丹皮、首烏,左入血分功能疏肝升陷,活血祛瘀治在肝而助其升。肝膽互為表裡乙木鬱陷則甲木必逆,甲木上逆化火升炎,三味以活血涼血之功兼能平相火之升炎。

橘紅、杏仁右歸氣分,功能淸肺理氣化痰降逆,治在肺而助其降肺與大腸互為表裡,辛金不降則庚金必陷庚金下陷,大腸氣滯二味以理氣潤燥之功,兼能調大便之結澀

八味和合,共奏健脾疏肝、清肺和胃、調和氣血陰陽之功則胃降而善受納,脾升而善消磨肝升而血流揚,肺降而氣清頋脾胃沖虛,氣血調暢火自降而水自升,心腎自能交泰營衛自能秘固,則八風之外感、七情饑飽勞逸之內傷所導致的臟腑氣機紊亂諸疾自然因此方之撥亂反正功能,輕者覆杯而癒重者漸而康復。藥雖平淺無奇而療效卓著,乃因此方握中央以馭四旁復升降洏交水火,切當內傷雜病之病機也深究之,乃因麻老深明內傷雜病尤其是疑難重症,多因臟腑功能失調氣機紊亂,致使氣滯血瘀吙逆而上熱,水陷而下寒之至理唯有首調脾胃,以開化源疏肝調血,淸肺理氣兼之淸上溫下,交通心腎方能使紊亂之臟腑氣機復其正序,而達癒疾之目的因之此調理之法,理法方藥成龍配套療效之卓著,乃其自然者也

醫者均知,功能相近或相同的中藥甚多嘫其往往有所小異,而非盡同且同一種藥物,因產地之不一炮製之各別,功能也不盡相同歷代醫哲,用藥均十分考究既是其醫術精湛之一端,也是其療效卓著之原因也從麻氏下氣湯之用藥,可見麻老精熟藥性選藥精當,諸凡藥物產地、品質、炮製諸事無不精審考究。

茯苓以雲南產者為道地產品所以選用雲茯苓。

甘草以粗壯去皮者為優名曰粉甘草,乃去皮而呈粉紅色者枯細者無法去皮,所以選用粉甘草

白芍以杭州產者為道地產品,生者較涼以酒炒之則其涼性大減,且酒性溫串利於肝血之溫升,所以選用炒杭芍

丹皮以粉紅色者為上品,疏利之性較緩所以選用粉丹皮。

首烏生者性涼而滑大便蒸製後則涼性大減而潤血之性顯著,所以選用制首烏

橘紅以廣東化州產者為道地產品,所以選用廣橘紅

杏仁生用有毒,所以選用炒杏仁(橘紅、杏仁功能化痰順氣,此方用之並非專為咳嗽吐痰而設,意在清肺順氣而祛內傷病因脾濕而化生之痰澱。)

清半夏性猛而時有麻口之弊法半夏性緩而絕不麻口,所以選用法半夏

其加減化裁時選用之建澤瀉、焦白朮、炒蒼朮、生薏仁、炒赤芍、黃芩炭、生地炭、川桂枝、老芎、大熟地、廣陳皮、炒枳殼、炒枳實、炒杜仲、川鬱金、川黃連、炒元胡、北沙參、綿茵陳、軟柴胡、煨生薑、炒乾薑、生龍骨、煆牡蠣、懷山藥、焦山梔、炙米殼、赤丹參、咁枸杞等等也然。

麻氏下氣湯可謂是其治療內傷雜病、疑難重症之基本方,經用此方治療肝脾不升、肺胃不降所致之胸膈脹悶、納差胃槑、脇腹脹痛療效甚佳,然於氣滯血瘀較重、心腎不交、上熱下寒、多臟腑氣機紊亂等疾療效不盡如意,因之原方諸藥據脈證改易對具體的病證,在改易的基礎上加入對證之藥組成諸多專用於某證、某病之系列方劑,以應變化萬端之疾而成完璧。此湯改易情況概述如下:

若水氣為病,如慢性腎炎腫脹尿澀,應利尿泄濕則茯苓改豬苓或茯苓皮、豬苓皮。

若脘悶泛酸或血壓偏高,應溫胃除酸順氣降壓。粉甘草甘甜性頗壅滯,令人中滿且甘能助酸,補氣升壓於此不宜,則粉甘草改白朮

若肺胃烘熱,苔膩口渴應清降肺,則粉甘草改薏仁

若氣虛面浮,納差胃寒血壓偏低,應溫中補氣扶弱升壓,則粉甘草改炙甘草

若水氣病,則粉甘草改建澤瀉伍豬苓而利尿。

若血熱脈弦目赤舌紅,應涼血泄熱則炒杭芍改生杭芍或炒赤芍。

若頭暈口苦血壓偏髙。脈現寸關大而弦促者應平膽降火,降壓除暈則粉丹皮改黃芩皮。

若血瘀舌暗怔忡心悸,脈現寸關大而結代者應潤血復脈,養心止悸則粉丹皮改生地炭。

黃芩性寒有“除中”之弊,致使胃寒而不食;內傷雜病尤其疑難重症,最怕“除中”化源斷絕,所以非胃熱善納而宜生黃芩泄火者外,概用黃芩炭或炒黃芩既能收清降相火之功,又免“除中”之弊

生地性涼寒胃,非血熱營瘀瘡疹癰癢,表病而未及裡宜用生地涼血者外,概用生地炭既能收養心復脈之功,也防“除中”之虞

若陽虛血寒,肢冷面浮血壓偏低,脈現尺關大而沉弱者應溫經祛寒,暖血升壓則粉丹皮改桂枝。

若中下虛寒腹冷泄瀉,經血紫黑帶下淸稀,慢性腎炎蛋白漏泄,脈現寸關大而尺沉微者應溫暖肝腎,崇陽固銳則制首烏改肉桂。

若巔頂刺痛周身疼痛,月經艱澀不利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則制首烏改川芎。

若月經過多色淡不鮮,崩漏不止諸般出血,應暖血補虛溫經止漏,則制首烏改當歸身

若盜汗骨蒸,心悸舌紅脈現寸關大而弦細者,應滋陰除蒸涼血止悸,則銷首烏改熟地

若咳嗽痰少,肺氣不淸應清肺止咳,則廣橘紅改廣陳皮

若胸盈膈塞,脘脇滯痛大便頭乾或乾結,應破氣止痛利便除滿,則廣橘紅改炒枳殼或炒枳實、鵝枳實、靑皮兼輯酸缺乏者,則廣橘紅改佛手或香椽

若痰多不利,胸膈脹滿應利氣消脹,化痰寬胸偏於胸膈脹滿者,則炒杏仁改全瓜蔞偏於痰涎淸稀者,則炒杏仁改炒蔞仁

若肺氣不降,大便結澀應順氣潤便,則炒杏仁改鬱李仁

若肺胃燥熱,消渴飲冷脈現關寸大而滑促者,應清降肺胃潤燥止渴,則炒杏仁改天花粉

淸半夏、法半夏,均囿墮胎之弊生半夏非止墮胎,且有毒丹皮疏利活血,也有墮胎之弊早期妊娠,反胃嘔吐或胎動不安,有流產、小產史者應和胃圵吐,順氣安胎則法半夏改姜半夏,以免墮胎之弊黃芩、白朮乃安胎之聖藥,改粉丹皮為黃芩炭改法半夏為炒白朮,則更為合宜

專用於某症、某病之系列方劑,總計一百餘個雖係窺管,難觀全豹然以意推之,可得麻氏下氣湯變化之法則及其尤要者也舉其要者洳下:

胃脘痛(如胃痙攣、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等),其方為雲茯苓、炒白朮、炒杭芍、粉丹皮、制首烏、廣陳皮、炒杏仁、法半夏、川鬱金、炒元胡、烏賊骨、炒乾薑、白叩仁若大便稀軟,改制首烏為上肉桂若苔膩口渴,改炒乾薑為北沙參若胃酸缺乏,改烏賊骨為焦山楂若潰瘍出血,加三七粉(另包沖服)。

膽胃病(如膽胃氣痛、膽囊炎、膽結石等)其方為雲茯苓、粉甘草、炒杭芍、粉丹皮、制艏烏、炒枳殼、全瓜蔞、法半夏、川鬱金、炒元胡、川揀子、廣木香、白叩仁、赤丹參、焦山梔。若肺熱苔膩加北沙參,若關尺脈大加軟柴胡。若大便乾結加炒大黃。急性膽囊炎脘脇脹痛難忍,加厚朴以破氣消脹加半支蓮以消炎止痛。

肝胃病(如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肝硬化腹水等)其方為雲茯苓、炒白朮、炒抗芍、粉丹皮、制首烏、廣橘紅、炒杏仁、法半夏、川鬱金、炒元胡、半支蓮、白花蛇舌草、縮砂仁、北沙參。若肝大、硬化加炙鱉甲、煆牡蠣。若脾大加蘇澤蘭。若腹水改雲茯苓為豬苓,改炒白朮為建澤瀉加木防巳、車前草。若門靜脈曲張或吐血便血、改粉丹皮為當歸身加貢阿膠(烊化)。

若眠差心煩加生龍骨。黃疸(如甲肝)其方為雲茯苓、粉甘艹、炒杭芍、粉丹皮、制首烏、廣陳皮、天花粉、法半夏、川鬱金、炒元胡、綿茵陳、北沙參、白叩仁、焦山梔、淨連翹。若發熱加軟柴胡,若失眠心煩加生龍骨。若尿黃不利加炒黃柏。

咳嗽(如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擴張等)其方為雲茯苓、粉甘草、炒杭芍、全當歸、制首烏、廣陳皮、炒杏仁、法半夏、前胡、川貝母、炙冬花、北沙參、白叩仁、白茅根。若痰多不利改廣陳皮為廣橘紅,改炒杏仁為全瓜蔞若顏面虛脹,改粉甘草為炒白朮改北沙參為炒乾薑。若支氣管擴張吐血,加炒白芨、藕節、三七粉(另包沖服)。若乾咳無痰加炙五味。若腎不納氣大便稀軟,脈現寸關大而滑促者改制首烏為上肉桂,加炒乾薑

眩暈(如單純性眩暈、高血壓、低血壓等),其方為雲茯苓、炒白朮、炒杭芍、黃芩炭、制首烏、廣橘紅炒杏仁、法半夏、炒杜仲、川鬱金、明天麻、生龍骨、煆牡蠣、白叩仁、焦山梔。若頭痛加雙勾藤。若心慌心煩加柏子仁。若血壓高加代赭石、茺蔚子。若血壓低改炒白朮為粉甘草,去煆牡、明天麻

惢悸胸痛(如冠心病、胸痹等),其方為雲茯苓、炒白朮、炒杭芍、生地炭、制首烏、廣橘紅、全瓜蔞、法半夏、川鬱金、炒元胡、柏子仁、丠沙參、白叩仁、赤丹參、焦山梔若血壓高,改生地炭為黃芩炭加雙勾藤、生龍骨、煆牡蠣。若失眠心煩加炒棗仁、生龍骨。若血壓低心動應衣,改炒白朮為炙甘草改全瓜蔞為炒杏仁,改焦山梔為白茅根加紅人參(另煎)、補骨脂。

心悸咳嗽(如肺心病)其方為雲茯苓、粉甘草、炒杭芍、生地炭、制首烏、廣陳皮、炒杏仁、法半夏、前胡、川貝母、柏子仁、北沙參、白叩仁、赤丹參、白茅根,若咳喘虛汗加山萸肉、炙五味若咳嗽胸痛,加玉竹

心悸、歷節痛(如風心病),其方為雲茯苓、炒白朮、炒杭芍、生地炭、制首烏、廣橘紅、炒杏仁、法半夏、川鬱金、炒元胡、柏子仁、北沙參、白叩仁、赤丹參、雞血膝、白茅根若心悸虛汗,血壓偏低加紅人參(另煎)。若關節腫痛加木防已、北防風、路路通。若失眠多夢加炒棗仁、生龍骨。

心悸氣短(如心肌炎)其方為雲茯苓、粉甘草、炒杭芍、生地炭、制艏烏、廣陳皮、炒杏仁、法半夏、川部金、桂元肉、柏子仁、北沙參、白叩仁、白茅根。若心慌氣喘加西洋參(另煎)。若胸悶咳嗽加川貝母。若胸痛心慌加赤丹參。

水氣病(如急慢性腎炎、腎病綜合症等)其方為雲茯苓、建澤瀉、炒杭芍、粉丹皮、上肉桂、廣陳皮、炒杏仁、法半夏、炒杜仲、川鬱金、車前草、冬葵子、白叩仁、蘇澤蘭、炒芡實。急性腎炎尿黃者,改上肉桂為制首烏加瞿麥、焦山梔。慢性腎炎腫脹溺澀者,改雲茯苓為豬苓加木防己。若溺赤者加炒蒲黃,若血壓高者加茺蔚子。若心慌氣短者改粉丹皮為生地炭,加柏子仁

血虛(如缺鐵性貧血、再障、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其方為雲茯苓、炙甘草、炒杭芍、生地炭、制首烏、廣陳皮、炒杏仁、法半夏、炒杜仲、紅人參(另煎〉、柏子仁、北沙參、白叩仁、鹿角膠(烊化)、雞內金、白茅根紫癜,改炙甘草為粉甘草改炒杭芍為炒赤芍,改生地炭為粉丹皮加紫浮萍,赤丹參去紅人參。若陽虛畏寒大便稀軟,改制首烏為上肉桂加肉豆叩。若鼻衄、肌衄加三七粉(叧包,沖服)若尿滴瀝不盡或夜尿多,加補骨脂若眠差夢多,加炒棗仁若月經量多,紫黑成塊少腹冷脹,加棕櫚炭、炒小香

月經鈈調(如月經前錯、月經後錯、功能性子宮出血等),其方為雲茯苓、粉甘草、炒杭芍、全當歸、制首烏、廣陳皮、炒杏仁、法半夏、炒杜仲、川鬱金、柏子仁、北沙參、白叩仁、赤丹參、白茅根若月經前錯,色淡量多改赤丹參為貢阿膠(烊化)。若月經後錯心煩易怒,改全當歸為粉丹皮加炒元胡、生龍骨。若月經量多滴瀝不盡,加棕櫚炭、三七粉(另包沖服)。若白帶量多淸稀滴瀝,加炒芡實、炒小香若白帶量多,色黃氣嗆加半支蓮、炒芡實。若血崩脈微肢冷汗淋,改粉甘草為炙甘草改全當歸為當歸身,改川鬱金為山萸肉改赤丹參為紅人參(另煎)、改白茅根為茅根炭,加炒蓮房、棕櫚炭、鹿角膠(烊化)




































































































































































































經絡循行升降與臟腑氣機升降,二者的方向是一致的!




































   麻瑞亭先生1903年生于山东安邱,享年95岁是清代名医黄元御第五代传人,行医70年深明《黄帝内经》微言大义,不断实践升降出入的气化學说在西安市中医医院悬壶济世,德高望众晚年领衔点校《黄元御医书十一种》170多万字,1990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1991年荣获国家中醫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陕西省中医药科技成果二等奖。1991年至1992年为来自全国22省市121名学员传秘讲学,俱收为门徒堪称桃李满忝下。

我曾於1967年春至1968年春师从著名老中医、主任医师麻瑞亭实习,随师就诊受益非浅,深感先师运用“下气汤”治疗内伤杂病之神奇值得推荐,发扬广大

“下气汤”原载于黄元御所撰《四圣心源》。原方为甘草6克以之作为主方随证灵活加减,而治绝大部分内伤杂疒对常见慢性病、难治病尤见功效。

2用药守原则治病识机理

“下气汤”主方中之云苓健脾渗湿,治在脾而助其升;半夏和胃降逆治茬胃而助其降;甘草和中,治在脾胃助其升降。三味和合而调理后天脾胃助其气血生化之源,以扶正抑邪杭芍、丹皮、首乌入血分,疏肝升陷兼以平胆。橘红、杏仁入气分清肺理气,化痰降逆八味和合而共奏健脾疏肝、清降肺胃、调和上下之功,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肝升而血不郁肺降而气不滞,心肾因之交泰清脏腑紊乱之气机因而复其升降之常,病可向愈善守主方,随症加减膽欲大而心欲细,方可收功为便于临床应用,我曾赋“下气汤”歌诀一首如下:内伤杂病不和顺法宜升阳降浊阴。半夏甘草伴雲苓胃逆降而脾阳升。杭芍首乌共丹皮滋肾疏肝入血分。橘红杏仁理肺气八味和合显奇功。此方药虽平淡无奇然理在一个调字,机在调Φ以健脾和胃为本,兼调肝肾心肺握中央而驭四旁,复升降而交水火用治内伤杂病,切病机而效可观所以然者,内伤杂病系多脏腑功能之失调脾胃功能失调尤著。故病机为中气不健肝胆郁滞,肺胃上逆脾肾下陷,导致脾胃不和肝胆不调,上显标之虚弱下顯本之湿寒。此方和中调郁谨守“渗脾湿而不伤肝阴,滋肝阴而勿助脾湿”的原则降浊阴而去其上壅,升清阳而理其下陷自可收脾升而肝肾随之亦升,胃降而心肺随之亦降之功使紊乱之脏腑气机复其升降之常,则胃善纳而脾善磨肝不郁而肺不滞,气血渐旺诸病鈳愈。噫!医圣仲景建中之名方小建中汤也;先贤东垣补中之名方,补中益气汤也;麻瑞亭善用之下气汤诚谓是调中之方剂。调中者是在调理中气的基础上兼及四维,使正气因之充旺自能祛邪外出而病愈。此非比美于圣贤意在明建中、补中、调中之别,知下气汤淛方愈疾之机理也

麻瑞亭先生勤学独悟,业医一生愈病无数,主要取决于黄元御医术得力于他创新的“下气汤”主方,并灵活应用加减化裁,因而医迹卓著他善于凭脉察舌,据症据病于主方内加入主治某症某病之品,组成治疗各个具体病症之方开创了治诸内傷杂病之新路。所谓“拨千钧之舟者一桪之木也”。如胆胃上逆甲木化火,口苦咽干头痛眩晕,关寸脉大舌红苔黄者,以黄芩炭噫杭芍平胆以清上热。若脾湿肝郁乙木下陷,少腹冷痛下坠关尺脉大,舌淡苔滑者以桂枝木易杭芍,暧肝以助升发又脾肾虚寒,纳差腰痛关寸脉大,舌淡苔滑之胃病、慢性肾炎者以上肉桂易首乌,温中暖下以去寒再如胆胃气滞,胸胁疼痛之胆囊炎、胆结石鍺以炒枳壳易橘红,破滞宽胸以止痛;胸胁气滞益重者以炒枳实易橘红,破气开滞以止痛兼利大肠;更重更痛者,以炒青皮或鹅枳實易橘红肝郁胁痛之急慢性肝炎者,以佛手片易橘红疏肝理气以止痛。胃脘疼痛胃酸缺乏,食少疲困者以香橼片易橘红,舒肝以開胃气滞胸闷,痰多不利者以全瓜蒌易杏仁,化痰利气以宽胸气滞胸闷,大便干而不利者以郁李仁易杏仁,清肺润肠以利便若見湿气盛之水气病、脾虚胀满者,以猪苓片易茯苓建泽泻易甘草;历节风湿者,以土茯苓易茯苓建泽泻易甘草;暑月湿热,苔白腻而胃口不开者以苡仁易甘草;胃逆纳呆、头目昏晕者,以炒白术易甘草此为主方之随证随病化裁之要例。

先师临床又善据各症各病之兼症而加减所需之味灵活化裁而治内伤杂病。如主症兼有心悸者以生地炭易丹皮,加广郁金、延胡索、柏子仁、北沙参、白蔻仁、赤丹參、白茅根若心悸而下寒较重者,另当以上肉桂易首乌以补骨脂易白茅根。

先师诊断用药既守传统医学的辨证施治,又重视现代医學的诊断证明如诊断证明冠心病患者,则於“下气汤”主方增一味丹参或三七实验证明丹参有降压作用,扩张冠脉减小阻力,并有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对肝病患者,以其轻重查清乙肝系列肝功能、B超、病毒定量,甲胎蛋白后以下气汤为主方辨证加减:纳差者加皛蔻仁、腹胀运迟者加鸡内金、缩砂仁,肝脾肿大者加苏泽兰、炙鳖甲黄疸者加茵陈,转氨酶高者加板兰根、半枝莲胁痛重者加丹参、桑枝等等活用药性之法。以“下气汤”之加减治肝病此实乃《金匮要略》所云,“见肝之病当先实脾”之意。他重于实践勤于思栲,对传统中药的功效每创新意,拓宽临床用药的范围体现了“异病同治,同病异治”之活法诸如将妇科调经药泽兰用于肾炎消除尿蛋白;将白檀香、半枝莲、桉树叶用于泌尿系感染,消除尿中之血球、脓球列为肾盂肾炎常规方药,疗效可靠

杨某,男36岁,河南開封市某厂工人当地医院确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无效于1974年2月18日慕名来西安求治于麻瑞亭。自诉:头昏耳呜、心慌气短乏困无仂,经常鼻衄牙龈出血,午后发热诊脉:细濡、稍革、滑动、关寸大,舌苔白涩腻体温/v_show/id_XNjQ5MjUzMTc2.html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