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个农村的舍父母舍不得给女儿花钱的原因上民办大学的

前几天小编在路上遇到一位从夶学结业后就再没见过的朋侪。原本以为这位朋侪现在应该混得不错可是跟他聊了一会儿之后才发现事情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优美。这位朋侪自从结业后就似乎消失在了大家的视野中平日里也很少在网络公布动态,就连同学会也没有到场过大家都以为这位朋侪混得很恏,平时太忙没有时间聚会,却没成想从大学结业后这位朋侪接连换了几份事情,到现在也没有攒下一笔钱

这位朋侪的名字叫小吴,小吴的怙恃是地隧道道的他考上大学的时候,整个村里的人都特别兴奋这几年很少有家庭能供出一个大。小吴可以说是带着全村人嘚期望进入了大学在念书期间,他就已经感受到了自己和周围同学的差距大一和大二阶段,其他同学在兼顾学业的同时忙着到场角逐找导师写论文,而小吴并不懂这些只顾着笃志学习。到了大三阶段周围的同学已经提前找好了实习,而小吴还在学习与同学差距朂大的时候即是结业季,周围的同学早就已经找好了事情小吴虽然结果不错,但由于缺乏事情履历找到的事情和他的相差太多。

之后甴于等问题小吴又换了几份事情,到现在快要30岁的他还没有自己的屋子也不想给怙恃增添太大的肩负。一想到完婚之后压力会更大尛吴现在反倒恐婚一族。

听了小吴的履历后小编深有同感。小吴作为典型的农村大学生他所履历的事,许多人也履历过结业后,农村大学生体会最深的即是自己在大学期间似乎除了学习什么都没做。到头来发现学习貌似并不是最重要的事大学作为一个小社会,在這四年间我们会获得许多磨炼的时机。

有的同学可能认为到场社团或者学生会浪费时间可是通过到场这些运动,我们获得了与学长学姐以及老师打交道的时机从他们的口中也能够获得一定的履历。认真正有事情需要找人帮助的时候才会发现,在大学期间多认识一些萠侪和老师有何等重要

小编并不是说大学期间学习并不重要,相反一个好结果能够为我们加许多分这是我们走向社会的,可是当进入企业事情之后向导更看重的并不是我们大学期间所取得的结果,而是我们在日常事情中体现出来的能力这个能力并不是进入企业之后財逐步学会的,而是在大学期间我们通过这四年逐步积累出来的。

农村大学生与那些来自都会里的学生最大的差距在于眼界在许多农村地域,人们普遍以为结果好能够代表一切在怙恃看来,孩子只要考上了大学结业之后一定就能找到好事情。传统的思想是人们意识鈈到如今社会存在的猛烈竞争孩子在怙恃和家庭情况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现有的眼界想要未来能够有所生长,是多种因素配合成就嘚效果因为社会与学校有很大的差别,在学校只要结果优异就能获得大家的认可可是进入社会后除了自身的能力需要很强,其它方面嘚能力同样很优秀才气在社会上站稳脚跟

清北中来自农村地域的孩子只占很小一部门,与其说高考比拼的是孩子的结果不如说比拼的昰家庭配景。许多孩子的好结果是怙恃用钱一点点砸出来的高三下半学期一些学生消失在课堂中,怙恃找名师给孩子举行一对一补课試问,这样的孩子结果能欠好吗

农村大学生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他们进入社会后要负担着更大的压力。他们没有配景没有款项,┅切都需要靠自己的双手打拼小编以为农村大学生可以实验着到大都会学习事情一段时间,开阔自己的眼界眼界格式这种工具,后天昰完全可以追上的

纵然我们出生在农村地域,但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弯道超车让自己拥有足够的后发优势。你以为农村大学苼结业之后普遍混得比力惨吗

上周没有推文因为YoYo病了。

身体鈈舒服就变得比平时更粘人。我陪着她的时候用类似戒毒瘾一般的意志力强迫自己不看电脑、不碰手机,等她睡了才去处理工作信息

那天晚上给她讲完故事,她突然搂着我的脖子说:“妈妈你这样陪着我真好。”

想起每天忙公号似乎有阵子没这样心无牵挂地陪她叻,心里一阵愧疚

大概被问到这个问题的大多数父母,都会本能地甩回一句:当然会

但是,把很多爸妈陪孩子的情景拍出来却越看樾扎心。

他想和你分享自己的作品时你打着电话说:“听话,自己玩”

她想让你完成积木房子的最后一块,你头也不抬一不小心撞倒了它。

她想让你看她滑梯滑得有多棒你在忙着和人聊天。

他说爸爸陪我一起玩的时候你盯着电脑挡住他的手:“别闹。”

他在哭、茬闹、饿了累了你哄着他,却迟迟不肯放下手里的手机

“爸爸,我想变成你的手机”

“因为你只爱手机,不爱我”

看上去,我似乎一直在你身边陪着看上去,我这样陪着就已经够了

就好像,我总以为你偶然的小情绪,不用放在心上总以为你还小,察觉不到峩对你的敷衍总以为你一个人,就可以玩的开心

直到你,在我们的“以为”中渐渐长大,习惯孤独

有多少爸爸妈妈已经想不起,仩次“陪孩子”的时候孩子在我们身边都做了什么。

觉得扎心是因为我们都是捧着手机在陪孩子的父母啊。

孩子捧着iPad看动画片大人捧着手机上网,坐在孩子身边却隐形的父母可不就是我们自己吗。

自从做了公号妈妈每天的日常就是看新闻找热点,反复讨论选题隨时随地观察点击量,熬夜写稿子是家常便饭不分黑白刷手机是工作需要,也早就成了习惯

遇到赶稿子,不得不把孩子扔进洗澡盆或昰玩具堆的时候心里会很愧疚,带孩子出去玩却忙着在手机上噼里啪啦地给公号朋友解决难题时,也会觉得自己不负责

对于孩她爹嘚抱怨,可以甩一句“老娘在工作”怼回去可面对孩子“妈妈你怎么总是捧着手机”的问题,却没法用一句话解释清楚

隐形父母最大嘚误解,是把“陪着”当成了“陪伴”

曾和一个年轻妈妈吃饭,知道她会带孩子一起特意找了个有游乐区的餐厅。

饭前她4岁的儿子┅次次跑过来举着玩具给她看,她摆弄着手机忙着给孩子下单买衣服,每次都敷衍地说“好啊好啊,你去玩吧妈妈正给你选衣服呢。”

菜上来了她抱起儿子自拍了好多照片,拍完把孩子放在一边说“快吃吧,别凉了”低头打开P图软件。

饭毕看她新发的朋友圈,P过的图片很美配的话却有点刺眼:周末什么都不做,好好陪儿子

常听有些爸妈骄傲地说:“我家孩子从小不用陪,自己玩得就挺好”可到底是孩子真的不需要陪伴,还是我们忽略了他需要陪的信号呢——

他突然闹别扭因为察觉到你的漠视;

他莫名其妙发脾气,因為只有那样才能吸引你的注意;

他哭闹不讲理只是为了更亲近你。

另很多父母欲罢不能的大概就是一边感慨“再不陪孩子就长大了”,一边转过头去刷手机舍得给孩子买最昂贵的玩具和衣服,却舍不得为孩子撂下一分钟的手机

老辈人总爱说:孩子怎么样都会长大。

鈳我们也是看了那么多原生家庭的故事才知道父母和家庭给孩子的伤痕,是怎样藏在看不见的地方旷日持久地影响着孩子的一生。

罗昰我发小爸爸是三班倒的铁路司机,一个月见不上几次妈妈是我们那里一所医院的护士。她漫长的幼年都是在护士站里度过的。每忝妈妈都会被一个又一个病号叫走,几乎没时间看她几眼大多数时候,她一个人在屋子里发呆

除了偶然给她送点零食的小护士,人來人往的护士站里没有人知道这个发呆的小女孩有多孤独。

有一次罗的腿摔在一个碎掉的消毒液瓶子上,膝盖上扎了好几块玻璃碴媽妈给她清理伤口,打破伤风针在护士站陪了她一天。罗说伤口很疼,但是她心里特别高兴

5岁后,她搬去姥姥家常住妈妈每次送她,都会偷偷走掉她总是在睡觉、尿尿甚至盛一碗饭回来时,妈妈就不见了

罗说,因为时常惴惴不安她从小敏感,脾气暴躁总会莫名其妙闹情绪,一点儿都不讨大人们喜欢而陪伴太少的妈妈,是她很长一段时间里的惶恐甚至直到成年,她还会反复做一个噩梦:媽妈不见了

罗并不是个例。在幼年没有得到真正陪伴的孩子大多会更敏感,易怒缺少安全感

按照“听说过很多道理却依然带不恏这个娃”的普遍规律,很多爸妈不是不想好好陪娃是实在精力有限,陪不动

就像公号后台一位朋友的留言:“白天赚钱养家养房,晚上做饭洗碗收拾家累到不想说话,还要寸步不离陪着孩子谁有那精力?”

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但凡职场女性,哪怕工种最轻松的那种如何平衡工作、家务、陪孩子,也是个难题作为非专家,我只能从自己陪娃的经验里总结几点:

当你陪伴孩子的时候要有参与感。

做游戏、玩玩具、读书、讲故事或是分享幼儿园和学校的事情,最好的体验是“共同”和“呼应”这种体验不光孩子需要有,你吔需要有

当你需要忙碌一会儿或离开一下,可以明确告诉孩子你要做什么

“妈妈现在要去做XX事情,你需要自己先玩一下我大概XX后就會回来。”明确的托付会让孩子有安全感当他知道你没有陪在他身边的时候到底在做些什么,他的不安和烦躁会少很多

当你很累、很煩、没心情时,不用强迫自己陪伴

称职的妈妈很容易对自己的偷懒有负罪感,其实完全不必告诉孩子“妈妈今天很累/不舒服/工作没完荿,不能陪你明天我就会有时间陪你了”,这样要比坐在孩子身边却没精打采忙自己的事要好得多。

所谓高质量陪伴不是无时不刻形影不离牺牲自我地守着孩子,而是当你在孩子身边时和他有真正的呼应与互动。

别问我啥是“真正的的呼应与互动”最简单的一条標准——请看着孩子的眼睛同孩子交谈。

最后对于和我一样生活和工作很难分界的“全职妈妈”,我有一个划格子陪伴法跟大家分享

伱可以把一天的时间划分成若干个“格子”,每个格子专门用于做一件事:属于陪伴孩子的“格子”不做自己的事,用来处理家务或者洎己的事情有专门的“格子”时间。

孩子黏着我们要陪要抱的时光其实比我们想象中要短暂得多,而且不可逆行对孩子来说,再昂貴的玩具也比不上“和我一起玩”

在安徽和县乌江镇村民眼里叶連平是个“怪人”。

一个90岁的退休教师每月领三四千,为了省块儿八毛常常骑车7公里到镇上买菜,还要去捡菜贩丢弃的蔬菜带回家絀远门也不舍得坐车,到南京到芜湖,到扬州都骑自行车去,最远到过灌南300公里。

住着三十年前的旧平房穿着六十年前的破衣裳,这样节俭到常人无法理解的人退休后,义务为学生辅导英语19年分文不收,却总是几百、几千、几万地为学生花钱

十几年前,县委組织部党员电教中心主任王小四在拍摄叶连平的纪录片时颇受困惑,究竟是什么在支撑他这样做他跟拍了三年,似乎找到了答案又姒乎还没有,事后他仍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面对不理解,叶连平在各种场合下解释了很多道理最后只剩轻描淡写的一句:“我的情况哏人不一样,我的人生可以写一本书了”


5月5日,叶连平在上英语课张道宽 图

1984年6月的一天傍晚,天色有些暗了15岁的常久明与父母在棉婲田里劳作,远远看见叶老师一跌一撞地走过来父母叫他赶紧躲起来,别让叶老师看见

那天下午,他跟叶老师说不读书了然后提前囙了家。他家离学校五公里路路很难走,要过河爬山河在长江边上,正值汛期他没想到叶老师会来。

叶老师是来劝他的他成绩很恏,非常想读但家里太穷,三个妹妹都没读了父母早给他找好了师傅学裁缝。“我们全家人都很尊敬叶老师老师一说我们肯定是受鈈了的”,常久明一直躲到天黑才敢回家。

那个年代不读书的人很多少年想不明白,为什么这个老师会这么远跑过来劝他步入社会摸爬滚打,走过许多坎坷之后才体会到,“那是老人的一份舍不得啊”

三十四年过去了,常久明依然深刻记得那天傍晚叶老师蹒跚赱来的画面。“每次想到这个事情都要淌下泪”他回忆时泣不成声,用了几分钟才平复情绪


卜陈中学1984年初三毕业班合影,叶连平在二排右六除署名外,本文图片均为澎湃记者张小莲 图

常久明不知道在很多年前,相似的一幕也曾发生在叶老师身上

1928年,叶连平出生于屾东青岛上面两个异母姐姐,下面两个同胞妹妹他是家中独子,从小养尊处优备受宠爱。父亲给外国人做厨师下班很晚,常常捎些茶食、水果回来塞到他熟睡的被窝里。

父亲是河北沧州人少时跟三哥学艺,弹腿不直挨了一巴掌,赌气跑到天津因为没有文化,只能给人听差当苦力。父亲讲过一个真实故事:有个潍坊人满某在青岛给外国人干活东家赖他偷了夫人的首饰,写了一纸诉状还叫他自己送到警察局,满某不识字当场就被关了起来。

父亲以上三代文盲吃尽了苦,尽管吃穿都成问题仍想方设法一定要他念书。

葉连平8岁那年举家迁往天津,上过私塾小学由日本老师教日语。12岁那年母亲因病逝世,他跟随父亲和继母到上海进光夏中学读初Φ,学英语


叶连平父母、姐姐、哥哥(早年夭折)合影,至今保存良好

他对英语一窍不通也听不懂上海话,个矮坐前排总听到身后傳来嘲笑声,几个高个女生拦他路用上海话骂他“十三点”。

他忍无可忍跟父亲说不念书了。父亲气极对着他胸口狠狠打了一拳。父亲一辈子就打了他这一次打完又心疼,给他买膏药贴软声劝导。

叶连平从此发奋苦读他记性好,学东西快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園序》十分钟就能背下来。初中毕业考了全班第一名。第二名后来成了清华大学数学教授

随着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雇主陆续离开父亲因此失业,开始摆摊修自行车也骑车往郊区贩运大米,经过日军哨卡时总是提心吊胆有次鬼子一刺刀把麻袋戳破,大米撒了一地不敢去收。

在这样艰难的岁月父亲仍坚持供他读书。高中入读南苏中学班主任林志纯老师知他处境艰难,多方给予帮助但一个学期下来,生活已到了绝境

林老师听说他要辍学,反复劝他给他打气,可是没办法“饿着肚子怎么念啊?”林老师实在舍不得绘了┅幅水彩画,临别递给他眼里满是泪水。

画上是一个盲人一手拄着一根棍,一手打着乐器探路前行。这幅画在“文革”时被烧了

2018姩5月5日清晨,叶连平在雨中张望等最后一个迟到的女生。他本来担心下雨有些孩子来不了,没想到48人全员到齐

带学生到南京、合肥,参观科技馆、博物馆、烈士陵园等是叶连平十几年的惯例,每年春秋各一次安徽省科技馆有感于叶老师的行举,从三年前开始资助欲包揽全部费用,叶连平不答应坚持要出车费。这次去合肥两日游他出了半个月工资。

在蒙蒙细雨中大巴奔驰在高速路上,车里響起整齐的歌声:“XYZ,Now you see,I can say my ABC.”叶连平在过道上站着领唱双手挥动,声音洪亮中气十足,就像他每一次上课那样充满激情好像永远不会疲倦。


5月5日去合肥的路上叶连平在车里忙前忙后,给孩子们发物品张道宽 图 5月5日,学生在安徽科技馆动手制作遥控车参加比赛叶连平在旁默默观看

去年到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参观,遇到三个外国人孩子们跑去跟他们讲话,对方用法语说:“我不会讲英语我们是法国人。”叶连平年轻时学过一点法语和俄语但他最在行的还是英语,交流无障碍曾接待过香港大学副校长何立仁(Ian Holliday)。


香港大学社会科学學院致叶连平的感谢状

他17岁辍学那年,抗战胜利次年随父亲到南京,进入美国大使馆工作起初不谙英语,只能任勤杂

父亲的东家夶卫·白格担任一等秘书,会说中文。有次他把叶连平叫来,故意说英语:“George!A hammer,please”叶连平一脸懵。亏他记性好把这句话原封不动记丅来,跑到楼下找接电话的李大爷复述一遍,李大爷告诉他“hammer”就是榔头他赶紧拿个榔头送去。白格摸摸他的头称赞:“Good!Good!”

从夶使馆开到闭,叶连平生活在外国人中间三年零六个月一天到晚跟外国人打交道,“把嘴练出来了”

勤杂什么人都能接待,叶连平认識司徒雷登、巴特沃斯也见过宋子文、孙科、白崇禧、陈诚、翁同酥等众人物,还跟宋美龄握过手


在大使馆工作期间,外国人给叶连岼拍的照片

“就是因为大使馆我吃了大亏。”老人话锋一转眼眶湿了,两行浊泪溢出来顺着沟壑纵横的皱纹缓缓流下。“请原谅烸每想到这个事情,我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他从口袋里掏出一方素旧的手帕擦了擦眼角,“差点把老命送掉了”

解放初期,很多劳動人民都是文盲离开大使馆后,叶连平暂时失业闲暇无聊,便与几位居民、同事携手办起了识字夜校。津贴有限但谁也不在乎。


茬南京扫盲夜校叶连平与4位女学生合影.

1955年冬天,叶连平已是南京琅琊路小学群众夜校的总务主任一天,户籍警突然来到学校把叶连岼抓走了,隔离审查9个多月什么也没查出来。又对他管制一年进行群众监督,警察经常上门让他写资料审查两年半,帽子没戴上泹往后二十年,始终无法摆脱“特务”嫌疑

“那时候怕戴,现在想想我还想戴。反正已经受折磨了如果戴上帽子,平反以后补发工資那我赚到了!”叶连平在大使馆每月102美元,他本可以去领退休金但他不敢拿了。

1960年户籍警再次上门,叫他签志愿书强令他离开喃京。他下放到老家沧县住在三大爷家,大队干部们议论南方来了个“坏小子”。

时值三年自然灾害叶连平不会干农活,挣不足工汾雪上加霜。刚开始有点行李物件可以坐火车到山东换些地瓜干回来,让全家人多撑两天几趟下来,连皮鞋毛巾都换掉了饿得不荇,什么野菜、树皮、生癞蛤蟆都吃吃完就拉肚子。


1960年叶连平下放时妹夫送给他的棉背心,至今还在穿衣服上的汗渍,是艰苦劳动嘚记忆

这样度过了极其艰难的三年,到1963年双腿已肿到膝盖,袜子都脱不下来眼看不行了,终于咬着牙回了南京

叶连平拿着迁移证詓落户,派出所不肯接受没有户口,便没有工资、没有粮票依然吃不饱。1965年经同事爱人张厂长介绍,迫不得已才来到石跋河

石跋河与南京相去不远,位于安徽和县乌江镇时属卜陈公社。叶连平在此遭受了最重的政治压抑也收获了最多的善意。

开始寄宿在张厂长镓张厂长的侄子张广源当时在和县读高中,周末回家一看“哟,我们家怎么来了个外国人”因为叶连平身高体长,高鼻长脸还讲國语。

家里宰了鸡张广源喊他吃,他说他“平生不吃肉、不吃蛋、不吃鱼”只吃素。家里韭菜多他最喜欢吃韭菜。这种状态维持了幾个月

村民觉得“这人有点怪怪的”,不吭气少言寡语。不管分内分外什么事都干,“干了记不记工分工分算多少,他从不计较”

先到窑场干活,烧窑搬砖拉砖勉强干了一年,场长看他干不来就让他当炊事员,一天挑三十担水累得要命。

这期间把大队干蔀得罪了。大队部拿来几条黄鳝让他烧好,供干部喝酒叶连平不敢碰这酷似毒蛇的活物,有个干部说了两句横话惹得他失控了:“峩是为职工做饭的,不是服侍干部的!”

这名干部后来贴了张叶连平的大字报公社通知大队三天内将叶调走,大队任书记劝他暂时规避等风头过去,还可以回来任书记蹲在板凳上,说:“你是个好人哪!”

2012年叶连平被评为“中国好人”。他在合肥作报告滔滔讲了45汾钟。讲完后一位离休干部上来,拉着他的手问:“你怎么成为中国好人的”一下把他问住了,“僵得几乎下不来台”台下六百多囚还没散。为难之际忽然一句话从他脑中飘出来:“因为我生活在好人中间。”

窑场同事给他吃山芋村民收留他住。他干不了重活夶队安排他到生产队。他不善农活生产队照顾他,让他种树养猪记工分

叶连平再度回到石跋河,被赵兴柱接纳在家那位大队干部曾威胁他赶走叶连平,赵秉性刚直拍胸表态:“我赵家三代贫农,要是老叶犯法由我代罪!”就这么把他护下来。

一天清晨叶连平正紦收割的油菜摊晒在门前,队长通知上午开会排队去公社的路上,民兵营长陈朝余将他喊出队列叮嘱他:“无论上面说什么,都不要吱声”

那次大会批斗十个人,算命的、要饭的、换鸭毛的等等有个人因不肯低头被民兵一把撂到墙头。轮到叶连平了愤怒控诉充斥铨程,他始终一声不吭

“回到家气死了!”一进家门,痛哭失声他缩在房里,越想越难受萌生了死念。正当此时对门的李银才推門进来,劝他好久又帮他收油菜、打菜籽。

1970年初冬乍寒,叶连平被押到历阳镇的“文攻武卫”指挥部三教九流混在一起,关了7个多朤指挥长喝醉酒就打人,晚上常听到女孩的哭喊叶连平在难闻的酒气中,也挨过两巴掌

曾收留他的同队社员刘友良,叫他爱人赵桂珍炒了一袋小麦熟面送到指挥部。叶连平看到她惊诧不已,再看到那袋炒面差点落下泪来。

那种环境下没人敢和他沾边,唯恐避の不及妻子离开他,亲戚疏远他刘友良夫妇与他非亲非故,却冒着酷暑往返五六十里,给他送一小袋炒面

“不是这些好人我早死叻。”叶连平嘴里念着一个又一个名字动情地说:“这些人都是我永远忘不了的,永远忘不了”

拨乱反正后,他曾有两次机会回南京落户没回去。当教师后两任教育局局长要调他到和县,也婉拒了

“我在最困难的时候来到这里,这个地方救了我的命这里的父老需要我,我不能离开”

这位前半生颠沛流离、受尽苦难的老人,决定扎根异乡把自己的一切拿出来,守望这片土地上奔跑的孩子们

葉连平教了四十年书,学生遍布四面八方走到哪儿都能遇到。

5月11日早晨他坐船过江去火车站看班次,三大爷的独孙过几天结婚他要囙沧州喝喜酒,十几个小时不肯买卧铺票。

去的时候一个面包车师傅喊他,是他以前的学生叫他上车,他没上大概不想耽误人家嘚时间。回来时有个学生在码头卖鱼,帮他拎东西上船下了船,又拎下来还给了他两条鱼。

卜陈学校附近的村民几乎家家户户都囿他学生。退休教师老韩的儿子、女儿、女婿都被他教过孙辈也在他那里补课,出了四个大学生老韩说:“他培养了我家两代人。”


哆年前学生在叶连平家院子里补课

叶连平清楚记得他重新站上讲台的那个日子,1978年11月24日这距离1955年他从夜校被拉下马,已过去整整二十彡年

这二十三年正是他年富力强的黄金时代。“怎么说呢我再也回不来了……我玩了命地干,我也补不回来了”

1978年,张广源考上大學彼时,他已是卜陈中学初三毕业班的班主任他一走,没人上语文课他跟校领导说:“你们要思想解放,我给你们推荐一个人叶連平。”

“别人认为我是这里最好的老师但其实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张广源说

叶连平当了近十年猪倌,负责全队三十多个猪圈那時候,大人们包括老头老太都出勤挣工分家里只剩下娃娃。他整天在全队区域转来转去顺带照顾那些年幼的孩子。读书的孩子放学了经常跑来问作业,所以他对课本大概熟悉

那天大队干部来猪圈喊他时,他正在勾猪屎围着大围腰,穿着胶靴手持钉耙。他没有一點思想准备从猪圈里跳出来,就这样全副武装、浑身骚臭地赶到大队办公室卜陈中学教导主任坐在桌后考他课本,当下拍板让他第②天来学校上课。

从猪倌一夜之间变成教师叶连平做梦也想不到。公社派人与校长一道去南京查他档案带回来的结论只有三个字:可鉯用。

他接手的是初三甲班48个学生,之前落下一个多月课待改的作文本堆成小山,时间紧、任务重学生居住分散,若留校开夜班難保安全。于是他把全班分成5个组将邻近村子的学生集中在一起,找个合适的人家上课每周分别下乡到5个组。家长都很支持点两盏燈照明。几个月下来效果颇佳,中考考上11个比乙班多9个。

下一届叶连平从初一新生带起,除教语文外搞了很多课外活动,用某些囚的话说开始“不务正业”了。

他组织学生勤工俭学带他们漫山遍野去采草药、打树果,用板车拖到镇上去卖他还让学生养兔子,養好了去卖也卖过废铜烂铁。卖来的钱作为班费买图书文具和运动器材。

“卖药材没多少钱怎么能买那么多书呢?整个学校都没有峩们班的书多”常久明知道叶老师贴了钱。

他组织学生打扫厕所要挑粪,又脏又累他带头干,一干就是三年还带学生去清扫大桥、慰问养老院、到部队营房参观,不一而足

王小四也做过老师,但叶连平当年做过的事情很多是他从来没有想到过的。“我觉得他很接近教育的真义”

那时候,叶连平不赞成照本宣科上课自创“四步教学法”,在省内外示范推广在学生们看来,叶老师上课生动有趣像讲故事,完全不拘泥于课本

学生说,叶老师每年每个同学至少家访一次不管多远都要去,提着马灯满村跑有次还跌得满身泥沝。了解情况后尤其照顾那些家庭困难、住得远的同学,送钱送书送衣物邀他们到自己家吃住。学生考上大学他亲自送去报到。家長送两个鸡蛋他都不要。

常久明几个同学上学要过河河面20米宽。有次下大雨水势湍急,他们找根绳子绑在腰上坐着小盆冲过河。葉老师看到他们来了非常感动抱着他们说:“孩子们,你们辛苦了”类似的小事很多,让常久明觉得“他跟其他任何一个老师都不┅样”。

1985年叶连平被评为“全省优秀教师”。随后他从民办教师转正,乌江镇党委委员盛锦平动员他入党


1985年,叶连平被评为“全省優秀教师”

他在大使馆工作那三年半,整天跟美国人打交道不关心也不懂政治,日子几乎是一帆风顺的除了中共地下党员何馥麟一倳。

何馥麟从上海总领事馆转移到南京与叶连平成为同事。1948年冬天何的身份暴露,国民党包围了大使馆那天何上完夜班,去找了叶連平

叶连平回忆,那时他住在使馆后院看老何突然闪身进来,说要借宿一晚且衣着单薄,并未生疑赶紧添煤生火,给他炒了碗蛋炒饭但看他只吃鸡蛋,咽不下饭便知他有心事。何说是青帮找他麻烦叶有意陪他回家,何拒绝了并称已派侄子何耿芳穿着他的大氅和皮帽给妻子送信了。两人抵足而眠何辗转反侧,天还未亮就起身要走,迟疑片刻问:“小叶,你有钱吗”叶连平打开箱子,給了他一沓关金券大约二十张,每张2万元他数也没数就揣进口袋,朝外走叶连平抽出一件长袍,喊他披上御寒但人已不见踪影了。

何馥麟脱身后妻儿被监控,家门口一天到晚有特务守着何妻要回上海,叶连平亲自护送母子三人到火车站后面一直有特务跟着。

解放后何馥麟写信邀叶连平来上海。叶连平到他家(霞飞路北侧)何妻拉着两个儿子下跪,感谢他救命之恩

“其实我也没有救他的意思,都不知道他是地下党很偶然的。”叶连平落难时没有去找他

张广源毕业后调回家乡工作,从副镇长一职退休现是镇关工委主任,一直与叶连平有来往有时也讶于其言行。在他看来叶连平是个爱憎分明的人。

2012年夏天朱鸿卿去世。叶连平被公社驱逐后一度借居他家。张广源考虑到叶连平年纪大了天热路远,就没有告诉他独自奔丧去了。回来后叶连平向他发火,然后带着两块烧饼一瓶沝骑车上扬州,近200公里路到了朱家,车子一放直奔坟地吊唁,一句话不讲次日天不亮就往回赶,因为还要上课朱家留不住他。

洏在另一场葬礼上叶连平的态度截然不同。

原村书记是叶连平的学生因贪污拆迁款被撤职、开除党籍。半年后他的父亲去世叶连平買了个花圈去奔丧,把他喊到跟前当众训斥,大意是:你怎么会犯这样的错误你好好干,你老子去世还有点光辉,就因为你这个不肖之子贪了几个钱,你老子死不瞑目一顿话,把他骂得哭笑不得

学生出现品行不端者,叶连平认为自己也有责任“说明教育不到位”。几个教育失败的案例让他更加笃定,教师树德育人任重道远,非一日之功“一个教师如果言行不一致,更坏”

老校长次子嚴政是叶连平的首届毕业生,后来也当了民办教师一天偶然撞见严校长罚跪严政,原因是严政打麻将叶连平从中调解,费了许多唇舌嘟无用忍不住开炮:“你没有资格教育他,你不要孩子打麻将你自己打不打?”老校长不吭声了

因为订的辅导书有误,叶连平骂过敎育局领导因为纠了个错字,得罪了学校主任他性格耿直,往往对事不对人

1991年一天中午,两个老师家属在学校后院卖菜发生争执,厮打了起来场面很难看。叶连平赶过去把两人拉开然后跑去找时任的校长解决,但四处不见人影找到时,他正在一位老师家里吃飯喝酒叶连平进门就发火:“外面都闹翻天了,你还在这儿喝酒!”

叶连平当时已超龄工作两年那个学期一结束,就退休了

叶连平捧着教材、参考书,和两个省下的黑板擦交到教导处,便没法走出来了“趴在桌子上哭得不像样”。很多老师不理解退休了有什么鈳哭的?

高中辍学离开学校他也是这般不舍的心情。班主任林老师十分痛心送画泪别,引发他对老师的眷恋解放后,看到很多底层勞动者不识字他们的孩子念不了书,推己及人他自然投入扫盲工作,开办托儿所后来,他真正从事教育事业体会到教师育人的特殊职责,便已立志为之奉献余生

叶连平是闲不住的人。在南京被管制期间没有职业,没有收入“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是无聊而痛苦的于是他给自己找事干,每天打扫街道写黑板报,为学生补课至今他还保持写黑板报的习惯。


无论写作、演讲还是写黑板报叶連平从不打草稿,洋洋洒洒一气呵成,无一处修改 叶连平每天看新闻,以便及时在村里的黑板上更新时事动态

退休28年,他几乎一天沒歇各个大队小学有老师请假,都找他代课短则几天,长则三年哪有需要,喊一声就去了

代课金300块一个月,都还给了学校他给5所小学买了6台二手风琴,给宋桥小学装电灯给龙王小学栽了100棵水杉树,给黄坝小学种了220棵白杨树等等


退休后,叶连平到距离卜陈30公里嘚姥桥中学带过一届学生带他们扫了三年厕所。这届学生至今记着他今年春节接他去姥桥过生日,集齐了天南地北28个学生

看到农村學校英语教学条件差,影响升学叶连平很着急。以前被怀疑是美蒋特务他从不敢说英语,这时他决定“拿出来变废为宝了”。

2000年怹在自己家里开设英语课堂(后更名为“留守儿童之家”),义务辅导小学和初中生所需的书本用具都是他掏钱买。那间三十平米的旧屋每天一放学,就挤满了书桌和孩子

这些孩子来自周边村,大多父母不在家爷爷奶奶没文化,对功课帮不上忙6年前,镇政府出钱紦他家对门的学校仓库改建成两间教室,一间供他上课一间作为图书室,学生可以在这里做作业、看书、下棋、打球


叶连平创办的留守儿童之家已在全县范围内推广。

去年中考卜陈学校考上重点高中8人,其中5人都在他这儿补课“为什么孩子有这个积极性?我不承認是因为我不收费关键有效果。”

有人骂他二百五说他作秀,也有人嫉恨他断人财路。“我们这里有个小学老师是我学生,说出來打我自己的嘴巴他给孩子们补数学,收费800块一个月”

叶连平不太在乎外界的褒贬。他领过的奖都摆满橱窗了这些表彰对他而言,“却之不恭受之有愧”;只代表过去,不代表未来;不是光环而是负担。

“如果我在言谈举止上有一点点不妥甚至错误,那这个责任不都是我的国家也要受损失,人家会怎么说就你还中国好人呢。”

这次带学生到合肥叶连平两天没睡好,等孩子们安全到家了惢才能放下来。“虽然是个好事但出了事故,名声就不好了”

老伴对他不理解,回来朝他发牢骚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一块钱車舍不得坐,一去合肥花掉一两千家里的煤炉漏气,封不紧老伴去买了个新的,二十块钱不到叶连平硬是叫她退了回去。他的原则昰该花的钱绝不小气,不该花的钱一分都不会花。

别人说宽裕生活是“小康”他自我感觉已是大康,不愁吃穿可以在家上厕所,還有坐便器(注:几年前房子漏雨政府帮他翻修,装了卫生间)“我跌跌爬爬能撑下来,已经很知足了”


叶连平老伴在做饭。家里沒有一件像样的家具 叶连平偶尔写诗,他把自己住的陋室称为“古稀斋”

最近,有几个“重点人物”老在叶连平脑子里转悠忧虑他們的成绩、升学和经济状况,包括一个已读高二的孤儿

他至今仍坚持家访,在他这里上课的孩子除了新来的不了解,每一个的家庭情況、爱好、缺点他肚子里都有本账。

“有人奇怪老头子还骑车满天飞那我不飞,孩子交给你了如果干不出成绩,怎么交代”

5年前,叶连平在家访路上被电瓶车撞到了从那以后,他就经常跌倒越来越严重,有次半夜跌在地上昏迷了。居校长送他到南京医院查絀是脑溢血加脑膜炎。

一开始医生说他年纪太大没办法了。居校长求医生说他是中国好人,现在还替孩子们免费上课医生才愿意做掱术。但风险很大成功率只有5%,“可能下不了手术台”

也许是福报,手术很成功本来要住院一个月,但第四天叶连平就急着出院了医生犟不过他,打印了一张自愿提前出院的证明让他签字才肯放他走。

当时头上盖着纱布线还没拆,根本走不了他先打电话给居校长,问他能不能来接居校长劝他好好休养。他又打给南京的学生一个退休区级干部,来了两辆车夫妻俩用担架把他抬上车,一直送到家

过了一礼拜到南京拆线,医生说:“你这个老头我们都没见过,这么大的手术你四天就往家跑你回家能干什么啊?”

不光心疼住院费叶连平也想早点回去守着留守儿童之家,虽然上不了课但每天都有学生来借还书。他天天坐在那儿一边借书,一边写回忆錄

以前没时间写,周末两天上课周一周二改作业,周三印讲义、上书法课周四周五备课、家访,一天忙到晚

老韩劝他不能再这么勞累,身体吃不消他说:“老韩啊,正因为我不行我再不干我没时间了。”


每周末上两天课叶连平要花1-2天批改80多份作业。
别人劝叶連平不要教书法怕他累着。叶连平说:“我憋不住啊!现在我们的老师有多少人毛笔拿不起来”

当年,王小四问他为什么退休了不好恏享福他满脸笑容:“我已经在享福了,我非常幸福这样的工作可比休息强多了!”一天到晚跟孩子们在一块,使他常常忘记自己已昰耄耋之年了

对他来说,老有所为才能老有所乐他有个十六字心志:生命不息,战斗不止;鞠躬尽瘁死而不已。“我活一天我蹦一忝走了就走了。”

他已安排好后事如果走在老伴前面,除了留下一定的生活费他会将全部积蓄捐给叶连平奖学金基金。这个基金成竝七年他陆陆续续投了5万。

其次是将遗体捐献给安徽医科大学他有五个学生读安徽医科大学,过年来探望时曾提到做解剖学实验没囿人体标本。

叶连平没有后代他的首任妻子曾怀过孕,因为他政治上受到怀疑妻子将孩子打掉,与他离了婚现在这个老伴是他71岁时收留的,那时她被儿子儿媳撵出家门生境狼狈。


叶连平与老伴没多少交流两人听力都不太好。学生说爷爷奶奶偶尔吵个架,互相听鈈见各说各的。

虽无儿无女但学生满堂,桃李天下也是另一番慰藉。眼下他最大的遗憾是找不到接班人“我走了以后,这些孩子們谁管”

目前寄宿在叶连平家的学生是特困户,家离学校很远没有电,从初一开始住到现在马上要中考了,她功课不太好叶连平答应她无论考好考坏,不用担心经济问题“只要爷爷有口气,不会让你念不起书”她以后想当老师,改变农村教育现状“希望像叶咾师一样创造人才。”

春去秋来日升月落,孩子们从各地汇聚于此学习,嬉闹奔跑,成长又散落四海。叶连平像一个稻草人风吹不倒,雷打不动守着这片乡土,这间教室和这些孩子们直到生命尽头。

“叶老师再见!”孩子们每次都说


放学后,孩子们来到留垨儿童之家围着叶老师问作业。 和县文联主席说他是“永不熄灭的烛光”他不同意,“我有这么亮吗我给自己的评价,充其量不过昰个萤火虫”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父母舍不得给女儿花钱的原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