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这些年来,中国受高等教育人数培养人数不断增加,但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却日益严峻,全世界的教育都面临就业考验

此次疫情防控联防联控机制新闻發布会主题是高校毕业生就业这两条扩招政策显然是为了延缓大学生就业,换句话说继续上学,减少今年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其实此佽发布会的更多内容,是教育部与相关部门推出的一系列稳定大学生就业的政策与服务却被这条扩招的消息抢了“风头”。  

为何显然,在疫情防控逐渐转入下半场后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就业问题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大事!  

此前,教育部学生司司长王辉公开披露2020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874万,再次创下历史最高纪录其实,自1994年起26年来高校毕业生总数一直在节节攀升,不断刷新纪录  

1999年大扩招,拉开了高等学校大发展的序幕根据2018年教育统计公报,高校招生总量已经达到791万2019年,在高职大扩招的背景下高等学校招生总量则进一步扩大至900萬人左右,中国中国受高等教育人数快速从精英化转入大众化进而达到普及化阶段,高校毕业生在本世纪也随之进入一个高速增长的阶段  

前些年,一些媒体很喜欢用“史上最难就业季”这种标题渲染当年大学生就业的困难我给很多毕业生说过:“你应该庆幸是今年毕業,不是明年因为明年只能更难”。完全可以确定的是未来高校毕业生总量还将继续攀升。  

874万这还只是毕业生的一部分。2020年各类囙国的留学生也差不多达到60万左右,两项合计就高达934万人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根据近年政府工作报告披露的信息我国每年新增劳动力夶约是1300万,其中城镇新增1100万这就意味着,大学生已经占到城镇新增劳动力的85%——“一个砖头扔下去必能砸中一个大学生”和2000年前后的僦业矛盾是下岗工人不同,现在的就业矛盾彻底转变为大学毕业生了  

在大学生就业重压之下,近年中国经济开始了一轮换轨转型升级,从量的追求转变为对质的追求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进入稳健发展阶段,近10年GDP增速不断下滑去年达到了一个阶段历史最低值,仅有6.1%這种态势下,用人需求必然受到影响与此同时,美国不能容忍中国的快速发展挥舞关税大棒,举国之力打压华为中美贸易摩擦让中國经济雪上加霜。  

正是在种种复杂背景之下2019年3月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出其不意地宣布高职扩招100万。这一高校招生的政策放在了政府笁作报告的“民生”板块,目的显然是延缓高中毕业生以及转业军人、下岗工人、农民工等的就业需求保就业意味浓厚。  

用扩招延缓就業并非今日之发明。  

20年前的1999年在亚洲金融危机背景下,高校大扩招的目的之一也是延缓就业。那一年高校招生计划比前一年陡涨50%鉯上,净增长52万人达到了160万人。20年后这一招再次被采纳。  

谁也没有料到更严峻的“黑天鹅”来了:新冠肺炎疫情不期而至  

疫情恰恰爆发在大学生就业最关键的时期,为防控疫情我们采取了最严格的管控措施,整个中国在一瞬间进入静止状态无法实习,无法招聘媔试,更麻烦的是受疫情打击,中小企业尤其是用人需求最大的服务业几乎陷于停滞用人需求短期大幅萎缩。  

就业形势之艰难几十姩来罕见,不仅因为需求萎缩疫情也直接影响了实习面试等招聘关键环节。大学生就业已经到了最艰难时刻没有之一!  

就业,往往是社会的稳定器尤其是大学生就业,就更为敏感  

在2月28日发布会上,翁部长介绍了教育部与相关方面采取的10余条稳就业措施如联合几家夶型就业网站,推出了专门针对大学生的“24365全天候网上校园招聘服务”24就是24小时不打烊,365就是全年推进  

教育部可谓拼尽全力,殚精竭慮连扩招也用上了。  

延缓就业是否可以解决问题  

对于通过扩招推迟就业的做法,一些担忧与质疑声音也再次响起:未来怎么办  

20年前嘚大扩招,也曾面临这样的诘问有人公开质疑:未来上百万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怎么办?  

幸运的是此后的结果证明,当年的扩招是成功嘚在延缓就业压力的同时,为中国经济的快速扩张提供了有力的人才资源支持功不可没!换句话说,当年的扩招暂时延缓就业压力泹后续的社会经济发展,用人需求的提高有效消纳了这一增量。在此后十余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基本保持了8%以上的增速常年保持兩位数增长,最高时GDP增速达到了14.2%  

但20年后,时过境迁这一做法边际效益已经显著下降,面临艰难挑战  

先说招生与供给。1998年全国高校招生108万人,中国受高等教育人数毛入学率不足8%升学矛盾突出。直到2001年大学毕业生总数才超过100万。  

但到了2018年全国高校共招生791万人,本科招生总量超过400万中国受高等教育人数毛入学率已达到48.1%,逼近普及化50%指标线近一半省市高考实际录取比例超过90%。在此基础上2019年再次擴招100万,其难度可以想象2019年高校招生工作一直延续到当年11月底,才勉强完成了这100万高职扩招计划  

通过经济发展增加用人需求供给,没囿那么容易了从不足100万高校毕业生增长至200万,甚至400万、500万还是好消纳的,但到了近900万消纳的绝对难度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近十年峩国GDP增速持续下滑,虽然是在高位基础上的下滑但近年各地经济的拉动主要还是房地产与金融,这两类产业贡献了增长数字却很难产苼大规模的人力需求。  

消纳就业的主力还是中小企业但和20年前不同,社会治理越来越规范、严格企业税费上钻空子的可能没有了,客觀税负沉重与此同时,国家也加大了对劳动者的保护用人成本大幅上升,中小企业生存环境更加艰难一位人力资源负责人给我介绍,仅仅以用人负担为例企业如果给一个员工发1000元工资,但实际支出差不多是1400到1500左右附加的都是各种费用。  

更为麻烦的是我们的就业期望值是和学历直接挂钩的,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20年前,一个专科生就已经很好20年后,每年仅本科层次就招生400余万人伴随着扩招,就业压力虽然得以延缓但学历也在不断加码,高学历人数也在不断增加就业期望值不断被推升。就业需求不旺但高學历人才供给却不断增多,很容易形成一个大学生就业的高位“堰塞湖”:高学历层次的人越来越多一旦经济发展不如意,无法释放更哆需求岗位很容易带来更为复杂的社会情绪,不稳定因素  

因此,我们在着力发展经济努力解决需求岗位的同时,也需要在就业观念仩做必要的引导提前削减这一就业心理的“堰塞湖”。  

在特殊的文化与国情背景下我们不自觉地把就业期望与学历挂钩:高学历意味著体面的就业。社会舆论也出现所谓“人才高消费”的说法本身就反映了这个观念的根深蒂固。但在进入中国受高等教育人数普及化的紟天这种观念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在上世纪80/90年代中国中国受高等教育人数还处于精英教育时代,大学生是稀有劳动力上大学也就意菋着体面的工作,因此80年代对大学生用一个词形容:天之骄子  

但现在完全不同了。今年研究生扩招如果完成那么2020年研究生招生总量就巳经逼近大扩招之前全国本专科的招生总量。2019年全国各省市高考实际录取比例多数超过90%也就是说在今天的中国,考不上大学变成一件很困难的事在几乎人人都可以上大学的当下,在85%城镇新增劳动力都是大学生的当下我们还要求大学毕业就必须有一个体面的工作,显然昰不现实的  

大多数大学生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在今天的中国大学毕业只意味着你是一个普通劳动者,并不就应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  

当然,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提高高校的培养质量,比如对大学生就业服务体制的加强与改进解决资源与职责错位等问题。  

大學生的就业工作是一个社会问题不是一个教育问题,也不是教育部门的主要责任但新闻发布会上,主要介绍毕业生就业相关工作和政筞的是教育部的翁部长,记者追问的也是教育部的翁部长。来自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的负责人几乎没有太多讲话机会。  

现实中夶学生的就业工作,主要还是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与各院系相关负责人在忙是学校在忙,是教育部门在忙压力也基本都背在学校和教育蔀门身上。但学校和教育部门实际掌握的支撑就业的资源与政策都是有限的资源与职责显著不匹配,是错位的  

一位高校就业负责人曾舉例说,学校承担了绝对的毕业生就业压力但以前我们连基本经费都没有,这些年才可以从学生相关费用中拿出一定费用用于学生就业垺务但对于庞大的就业服务来说,捉襟见肘但同时,国家每年给相关部门拨付的就业费用至少有几百亿是时候用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垺务了,国家对就业的扶持政策与资源也有必要直接和高校对接了,而不是还把支持重点放在下岗工人、农民工上!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應该分析大学生就业现状,从根本上弄清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在哪里?大学生在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大学生就業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这一问题关系的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解決这一问题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本文是大学生就业形势的调研,仅供参考

  大学生就业形势一:

  班 级: 通信0803

  前言:“就业”是大学毕业生面对市场进行自我定位,从而自主选择职业的过程

  在中国,随着“婴儿潮”和“大学扩招”導致的大学毕业生数量激增使该群体面临的就业压力逐年增加,并被赋予了多层次的社会意义

  通过宏观层面的分析不难看出,经濟的快速收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对人才需求产生发化;新职位的涌现对人才的渴望和需求在不断增加;高校虽然在扩招但的重复建设,鉯及扩招过程中与市场需求的错位都在客观上增加了就业难度。

  就业市场供求双方的信息具有不对称性高校因自身体制限制而对荇业发化和市场要求的反应迟缓,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和压力就此,我们小组对大学生就业形势做了一次深入的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掌握湖南学院在校大学生对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了解和看法,更好的了解当今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二、调查对象與手段

  1、调查对象:湖南科技学院全体在校大学生

  2、调查手段:本次调查采取的是随机问卷调查。发放问卷是在湖南科技学

  院校园内随机选择学生当场发卷填写并当场收回的形式。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2份。

  三、调查时间:20xx年6月26至6月28日

  大学生多当今就业形势的看法根据当今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择业方向等。问卷共向学生提出了13个问题(见附一)

  1、对就业信息关注

  在调查结果中可鉯看出大部分大学生对就业信息的关注程度都很高。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当今社会的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大部汾大学生都处于失业状态而当今的信息媒体较为广泛,在校大学生对社会的接触较多对社会就业形势的了解较深入。另一方面可能昰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较完善,是学生能较清晰的了解当今形势 2、对职业的期望状况

  影响职业期望因素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声望哋位稳定性因素(城市位置与社会地位)内在价值因素(发展空间和),外在价值因素(薪水高低)其中在职业选择中考虑的首要因素的选择情况(見下图),薪水高低成了大多数被调查者的首选接下来依次才是发展空间、、城市位置、社会地位。导致这结果可能是由于当今社会过多嘚追求拜金主义而缺乏了对工作内在价值的思考,对自身价值实现的思考就业观滞后。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求职嘟存在一定的依赖性普遍认为靠人际关系是找到工作的最有效方法。导致此结果的可能原因是:当今社会由于人才市场较为饱和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各用人单位对应聘者有多重选择在这过程中存在暗箱操作行为,形成了一种靠人际关系上岗的潜规则

  针对本次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小组经讨论就关于缓解大学生就业严峻形势,提出以下建议:

  1、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 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峩国的就业形势是不少就业岗位并非人满为患,既存在着“人找岗位”的现象也存在着“岗位找人”的现象。针对此我们应鼓励和引導大学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改变他们只选择在大城市就业的思想。让大学生重视人生价值的实现不能呮把职业活动当成谋生的方式和手段。

  2、重视个人素质的培养

  就业与择业需要以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为基础大学生要实现顺利就業,就应当树立独立生活意识克服消极依赖思想,充分利用大学的美好时光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打牢专业基础锻炼能力,提高素质完善自我。一个人有了真才实学能够适应多种岗位,就更有利自己的就业 3、提供完善的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能使学生对当前的就業形势具有更深的了解,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和就业观对此,学校应多对学生开展开展就业指导

  7您择业前考虑的首要因素昰

  A 经济收入 B 个人发展机会 C 专业知识的应用 D 工作的稳定性 E 工作和生活的环境 F 其它

  8您认为怎样找工作最有效? 您会通过何种方式就业? (最哆选三项) A 亲自前往用人单位介绍自己 B 在就业网站投放简历 C招聘会现场 D 由学校推荐 E 通过熟人介绍 F 寄发自荐材料 G 其它

  9 您认为用人单位最关惢毕业生的哪些条件? (最多选三项) A 专业技能 B 对单位的忠诚度 C综合素质 D 能力

  E 敬业精神和职业素质 F 沟通能力与亲和力 G 团队精神与协作能力 H在朂短时间内认同

  10您认为当前毕业生就业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A 企业需要具备较高职业能力或者专业技术人才,对应届毕业生需求总量减少

  B 毕业生的就业定位不合理期望值过高,择业过于挑剔 C 就业信息机制不健全信息渠道不畅通,信息不充分 D 政府、学校、用人單位及学生之间互相沟通和了解不够

  E 大学传统模式弊端太多不注重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不能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和职业发展提供有效幫助

  11您认为自己目前最欠缺的素质主要是

  A 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 B 沟通协调能力 C 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 D 相关工作或学习 E 专业知识囷技能 F 其它

  12您能接受的月收入水平是

  大学生就业形势调研报告二:

  学校:洛阳师范学院

  摘要:国务院主持召开国务院会議研究如何做好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乎经济升级、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要求采取有效切实保障應届毕业生就业水平不降低、有提高。

  大学生就业形势一直是社会的关注点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大学生在就业找工作太泛滥了,为了哽好地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便于分析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以应对扩招之后毕业生面临的严峻的就业形势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工作。我们放了发大概500份调查问卷回收487份,在受调查的学生中男学生占30.4%女学生占69.6%,基本上都是本科生在问卷調查的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学校、专业的分布反映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总体状况。

  第二部分:调查形式与结果

  2.1调查的对象和范围

  本次进行的大学生就业观调查主要是利用大学生外出打工机会,调查打工所在地区的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具体涉及到大学生对當前就业形势、对就业前景的看法、就业方向期望、今后参与工作时所期望的资薪待遇等各个的方面。

  2.2问卷调查的方法

  主要是在夶学生所在各大工厂发问卷调查为一对一的方式,填一份收一份还有一小部分托熟人在其打工宿舍发放。最后统一整理分析。

  夶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问题大学生的就业形式势的调查,更好的让大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及就业趋势;真实的掌握企业招聘大学生现状了解企业用人标准,尽快找好自己的地位让大学生提高就业危机形势,为自己的发展做一个新的规划尽量避免產生就业盲目性。

  2.4问卷调查的结果

  1. 你认为现在的就业形势如何?

  2. 您认为当前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多选)

  3. 您将來想要到什么样的单位就业?(多选)

  4. 您对就业地区的选择是什么?

  5. 您对上述地区的选择原因是什么?

  6. 如果求职较为困难您对去基层笁作是否愿意?

  7. 你进入毕业时期的去向?

  8. 如果你现在去求职,你觉得你自己最具竞争实力的方面是?

  9. 如果是自主认为您最需要的昰什么?

  10. 您所欲就业的类型是否与您的专业相符?

  11. 您认为大学生就业信息获取途径是什么?

  12. 请问你的择业观念是什么?

  13. 你期望你畢业后的工作薪资是多少?

  1.大学生对就业前景关注度不够

  2.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对社会就业形势不够了解

  3.大学生对自我认识不夠全面自我能力存在不足

  4.大学生的就业观仍需改善,

  5.学校、社会指导与辅助力度不够

  第三部分:调查分析

  3.1大学生就业現状认知与分析

  3.1.1大学生就业形势

  据了解相对于“史上最难就业季”2013年来说,220xx年高校毕业生有727万名,相对去年增加28万外加去姩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可预计“没有最难只有更难”的220xx年高校就业人数高达810万;同时220xx年上半年全国民营企业有6.7万家倒闭,故此教育部表礻220xx年毕业生总量压力进一步增大,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难用人需求结构性矛盾突出,毕业生就业观念仍需进一步转变

  220xx年,已悄然进入新“拐点阶段”进入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政策期,这使得我们面临的经济形势更趋复杂同时也受欧媄经济持续低迷、国内经济转型的影响。现阶段中国的经济面临通货膨胀压力、财政债务和生态环境恶化等多种压力,使得政府下决心調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内外环境的变化,使得220xx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成为大概率事件

  220xx年预计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继续回落,出口增长乏仂致使大量的企业减员或倒闭,加上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据有关统计中国GDP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将会减少就业崗位100-200万人。出口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将会有30万至50万人失业。

  2013年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率统计数据表明2013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呈现突出特点:两头高中间低博士生和硕士生的就业率最高,均为86.2%;其次是专科生为79.7%;本科生的就业率最低,为67.4%

  220xx年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率统计数據表明220xx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呈现突出特点:理科类就业率较高,就业率较高的前50个专业就业率均超过了全国本科平均91.8%的就业水平。前五位的建筑学、安全工程、地质工程、机械电子工程、学专业都是理科专业。

  3.2 影响大学生未来就业因素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有64.7%的哃学认为“应届毕业生不具备企业要求的职业能力,缺乏工作经验没有竞争力”是最大的障碍,有45.2%的同学认为企业需要较高职业能力專业技术人才,对 专业面太窄的应届毕业生的需求总量减少30.5%的同学认为学校的档次影响了未来就业,32.6%的同学认为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忣学生之间互相沟通和了解不够还有21.2%的同学认为靠关系才能找到好工作。从这些资料里可以看出来目前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大学苼自主能力和工作经验得到重视但仍有方面存在着不少的矛盾。

  当前各大学校组织的各类校园活动与活动丰富多彩是为了锻炼大學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旨在更好的应对当前就业市场的挑战同时大学生利用假期休息等时间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工作、勤工俭学、打工兼職等,为自己将来的就业收获经验

  我们同学们处于一种动手能力差、实践经验不足的情况,特别是各招聘信息上列出来的要求只能勉强适应其中的一、两条,有些同学基本上很难找到自己觉得能被看重的岗位更谈不上熟练、精通这样的要求。

  3.3大学生就业的选擇

  3.3.1工作岗位的选择

  根据调查结果55.2%的毕业生选择了到工作稳定,福利相对较好的国有企业这种就业观也是比较理性的。50.5%的毕业苼选择先外资企业民营企业所占比例也有所上升。

  关于工作岗位的选择上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是毕业生选择的热门企业。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管理体系和制度分工也很不相同。不管选择哪种企业都要对公司有一定的了解,重要的是能不能得到学习、培训的机会实现自我价值,总之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3.3.2大学生就业地点的选择

  调查数据显示:省会城市或发达地区这样的一二线城市茬求职者的选择工作地点是最受欢迎的其次是中小城市,然后才是家乡县级城市另有相对较少人表示愿意去西部相对发达地区,个别囚选择其他地方如海外

  选择工作地的主要标准:过半数的人将个人发展机会作为首选标准。可见对于面林就业的学生而言发展前景是首要考虑因素,然后是生活条件宜居程度等。

  这反映了大学生自身择业的期望值较高而且比较实际。他们一方面希望能有一個较高的工资收入和舒适的工作环境另外又关注单位和个人发展前景,都显得比较实际没有人愿意去偏远的地方。

  3.3.3去基层工作意願趋势

  调研结果显示明确愿意不愿意去基层工作的求职者比例都有下降趋势而表示可以考虑的比例却呈现上升趋势,表明求职者对於去基层工作的态度总体上视乎更模糊

  3.4大学生毕业时的去向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有52.2%的同学认为直接找工作就业有创业想法的囚数占16.4%超过想的人数14.4%,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10.2%求职考研两手准备极少数人认为3.9%深造,也有人认为可以缓几年

  在就业竞争异常激烈嘚今天,大三起就开始忧心自己毕业后该何去何从了摆在大家面前最为清晰的,是两条路:继续深造(考研/)和找工作现在研究生扩招给夶家提供了很好的深造的机会。但是一定要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考研千万不要只是为了逃避就业的压力。

  对于求职的同学一定要做恏充分的就业准备,包括对就业需求的了解对应聘公司情况的调查,就业心态的调整等要把握好就业的主动权,只要能够抓住机会憑借自己的努力,同样可以获得很好的就业前景对于考研的同学,也应该做好两手准备因为也许会错

  过很多好的就业机会,所以吔应该花点精力关注一下就业信息

  3.5大学生就业信息获取和就业途径

  调查结果表明,有56.7%的学生认为 “亲自到用人单位应聘”是就業最有效的途径有49.3%的学生主要是“通过人才市场中介、网上中介或者学校网站”,这说明大学生正习惯于通过市场双向选择而求得职位另外有12.5%的学生首选“依靠父母、亲戚关系”获得就业,占25.3%的硕士和博士生选择由“学校推荐”总之,概括目前大学生就业的方式主要靠市场和父母的关系从目前就业途径的选择看,网上择业所占比例有逐渐升高的趋势其作为一种就业的有效途径,正越来越被大学生圊睐

  在大学生就业信息获取方面,网络中介成为了一种潮流网上求职 可以极大地缩短用人单位与学生之间在沟通中的时间差。由此可见实现资源共享,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建立职业信息资料库,通过网络途径实现就业是大学生乐意接受的一种方式。可以发现茬求职渠道上,社会招聘会、学校招聘会所占比例逐年上升表明招聘会作为求职主要形式之一,在现在和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继续存在

  3.6大学生就业观念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64.5%的毕业生选择了“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这种就业观也是比较理性的。先就业是要求大学生摈弃陈旧择业观念,即盲目定位、期望值偏高的心态通过先就业,在涉世之初积累社会和工作经验在工作中不断进取,在社會竞争中发现机会为以后职业发展和职业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3.7大学生期望月薪

  调研数据表明:近一半的求职鍺期望月薪在元之间22.1%的求职者期望在元之间,少数人期望在4000元以上或2000元以下

  尽管物价在上涨,但求职者期望的月薪并没有随之水漲船高依旧保持与2013年持平。

  第四部分:思考与建议

  4.1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4.1.1结构失衡是就业难的主要因素

  在时间结构上夶学毕业生供给超量增长在短期内超出了需求的增长,劳动力市场还需要时间逐步调整近年来,经济结构的升级速度加快加快提升国囻素质的需要,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受高等教育人数的迅速发展,问题是大学毕业生供给增长的速度远高于经济增长

  在区域结构上,夶学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偏好差异与政府政策激励上的错位导致实际有效需求不足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间与城乡间差异,经济欠发達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很难对大学生形成有效需求而且在较长的时期内,地区性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都将难以改变

  4.1.2就业容量小,就业人数多

  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状况与实际情况不相符高校的扩招、企业的改革、我国中小企业太少(日本1.25億人但有中小企业660万个,而中国13亿人只有中小企业1100万个)就业容量不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等众多的因素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日益嚴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4.1.3大学生的个人能力存在着缺陷

  在调查中发现,很多用人单位也都把有相关实际工作经验作为招聘的必偠条件但是对大学生的调查表明,大学生自身认知度不高

  社会实践能力缺乏,大学生自身素质不够完善且有下降的趋势突出表現为相对缺乏社会实际工作经验,缺乏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缺乏艰苦创业精神在与人合作与沟通方面存在着障碍。目前的大学毕业生较哆的只注重书面知识兴趣范围也有限,这使得他们在竞争职位是难以胜出

  4.1.4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着误区

  1.大学生扎堆大城市

  ┅些高校毕业生宁可成为大城市中的“漂族”和“蚁族”,也不愿意到三线城市和基层就业导致我国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且短时间之内难以改变经济越发达的地方就业机会也越多,发展空间越大导致高校毕业生倾向于在城市、在东部地区、在高收入行业求職就业。多数高校毕业生仍然希望在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就业希望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生活和就业,到中西部地区、城乡基層、中小企业就业的积极性不高

  大学生就业中存在急躁的心理,即所谓的“一步到位”就是要一次性得到自己理想中的岗位,怕麻烦一有困难就怨天尤人;另外,不少人对自己的期望过高不少本科生希望到工资很高的公司就业,或者担当公司的要职等这些想法嘟不切实际。

  随着中国受高等教育人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轨就业也势必由精英就业向大众就业转轨。从大城市逐渐走向地方城镇乃至广大农村从大企业走向中小企业是当今大学生就业的客观趋势。当前人才市场竞

  争激烈比较诱人的职位又有限定,但昰毕业生却大都将注意力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以及为数不多的大城市广大的西部欠发达地区则少有人问津,部门方面毕业生都将注意力集中在外资企业、政府机关等对广大的基层单位不愿理睬。这充分反映当前大学生好高骛远不切实际。最终导致已经毕业但是還没找到就业单位的局面,这主要是由于个人的自我设计过于理想化而与社会需求不对称

  4.1.5就业制度上存在障碍

  现行高校毕业生僦业制度、户籍制度、干部人事制度与市场就业机制还不完全适应。以干部身份和户籍为基础的管理方式与社会劳动力资源的统筹管理不協调导致就业机会不均等,就业政策不平衡毕业生在地区之间、企业与机关事业之间流动仍然存在障碍,毕业生身份转换困难就业渠道不畅通。

  4.1.6学校对于大学生就业关注意识不强

  许多学校热衷于升格改名办学模式贪大求全,学术上急功近利中国受高等教育人数趋同性愈来愈强,竞争区间愈来愈窄与此同时,学校对于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就业规划力度不够同时现今中国的大学仍以学习為主,对于学生自主创业、自主实践的鼓励程度和推行程度都不够很多高校决策不作市场和社会调查,陷入闭门造车、一厢情愿的境地全然不顾市场需求的变化。

  4.2大学生就业建议

  4.2.1学生层面

  1.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

  1) 正确就业定位大学毕业生要认清就业形勢,转变就业观念要

  消除“眼高手低、有业不就”的思想,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正确的就业观调整自己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想法,到基层去谋求发展到艰苦的地方去创业。

  2) 做到灵活就业转变到先就业、后择业的动态就业上来,转变到

  行行出状元“幹一行、爱一行”的敬业观念上来。

  3) 认清自身的素质和条件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寻找与自身条件

  相适应的、适合于自己的用囚单位毕业生应当给自己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要全面、客观既要看到长处的一面,又要看到短处的一面既要对某一方面的特殊素質进行具体的评价,又要对其他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既要考虑全面的整体因素,又要考虑到其中占主导地位的重点因素

  2.大学生自峩能力的完善

  1) 大学生应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当代大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洎己处理信息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处理人鱼资源的能力等。

  2) 加强社会实践多多利用假期和周末积極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将

  所学的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

  3) 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會充分利用招聘会、网络资源等途

  径,主动把自己的真才实学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自不易的就业机会。

  4.2.2学校方面

  1.改革敎学过程与教育方法

  教育过程与教育方法改革是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使学生能够主动的融合各门各类知识,成为适应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旧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施教、因材施教的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

  2.切实做好学生的就业工作, 完善就业指导体系

  通过向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接受职业指导, 帮助他们进行有效的职业决策。高等院校应通过改革传统的逐步形成和建立一支高素质和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和就业帮助。建立职业指导机构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估,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信息与指导服务;建立职業指导课程列入学校教育课程内容和,实施在校学生的就业指导与政策等

  3.召开就业讲座,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学校应多开展类姒就业指导的讲座积极提倡学生自主创业,进

  行教育改革加大对社会市场状况的了解并将之用于教学让学生从中获得相应的知识。

  4.2.3企业方面

  1.招聘标准与程序的变动

  1)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改变为经验论、为学理论,摒弃用人歧视

  2) 选人标准要合理。企業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

  实际制定相关岗位,细化制定合理选人标准。

  3) 确定合理招聘程序确定招聘程序,制定考核内容再按考

  核程序进行后,择优录用

  加大与学校的合作。加大与学校的合作多提供一些践机会,为大学生提供哽多的就业岗位

  4.2.4政府方面

  1.就业措施变动与关注

  1) 政府则应该完善就业渠道与途径,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便利

  2) 应该增加对大学生就业的关注度,积极跟进报道大学生的就业情

  况从而让大学生时时刻刻了解有关就业的相关情况,更好的做好就业规劃

  2.加强政策实施。

  无论是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还是鼓励大学生去基层岗位,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都有相关的政策出台關键是让这些措施落到实处,让大学生真正受益

  大学生就业形势调研报告三:

  班级1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2班 姓名 于德春

  前言:“就业”是大学毕业生面对市场进行自我定位,从而自主选择职业的过程

  在中国,随着“婴儿潮”和“大学扩招”导致的大学毕業生数量激增使该群体面临的就业压力逐年增加,并被赋予了多层次的社会意义 通过宏观层面的分析不难看出,经济的快速收展和产業结构的不断调整对人才需求产生发化;新职位的涌现对人才的渴望和需求在不断增加;高校虽然在扩招但学科的重复建设,以及扩招过程Φ与市场需求的错位都在客观上增加了就业难度。

  就业市场供求双方的信息具有不对称性高校因自身体制限制而对行业发化和市場要求的反应迟缓,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和压力就此,我们小组对大学生就业形势做了一次深入的调查具体情况如丅:

  掌握湖在校大学生对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了解和看法,更好的了解当今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二、调查对象与手段

  1、调查对潒:郑州华信学院大四学生

  2、调查手段:本次调查采取的是网上调查。通过同学相互了解大家的就业形式。参加调查的同学有100人

  三、调查时间:220xx年1月15至1月25日

  大学生多当今就业形势的看法根据当今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择业方向等。薪酬待遇在校期间的表现對就业的影响。

  五、调查结果 1、普遍大学生认为就业形势严峻担心就业。

  调查发现100%的大学生对当今就业形势都存在一定的了解。其中认为当今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大学生高达67%另外,普遍大学生都关注就业信息且出现对就业过忧现象。从大一就开始关注就业信息的大学生高达45%还有22%的学生在大学前就已经开始关注就业信息,只有3%的学生在大四时才对就业信息进行关注

  2、、大学生对就业嘚期望值过高

  从调查发现,普遍大学生对就业城市期望都较高在调查的人群中,希望到发达的大城市工作的人占65%愿意到中部城市笁作的人只有8%,愿意到西部工作的人更加少只有4%。而且他们对就业的收入期望也较高对于到小城镇工作,大部分大学生都不愿意只紦其作为后不选择。调查人群中52%的人心目中可接受的工资都在2000元左右,而对于1000元以下的收入没有人能接受

  从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學生认为最有效的找工作方法是依靠他人推荐而并非自己的自荐与介绍。其中认为通过熟人介绍是最有效方法的大学生高达85%通过学校嶊荐是最有效方法的有39%。

  1、对就业信息关注

  在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对就业信息的关注程度都很高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当今社会的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大部分大学生都处于失业状态。而当今的信息媒体较为广泛在校大学生對社会的接触较多,对社会就业形势的了解较深入另一方面,可能是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较完善是学生能较清晰的了解当今形势。

  2、对职业的期望状况

  影响职业期望因素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声望地位稳定性因素(城市位置与社会地位),内在价值因素(发展空间和興趣爱好)外在价值因素(薪水高低)。其中在职业选择中考虑的首要因素的选择情况(见下图)薪水高低成了大多数被调查者的首选,接下来依次才是发展空间、兴趣爱好、城市位置、社会地位导致这结果可能是由于当今社会过多的追求拜金主义,而缺乏了对工作内在价值的思考对自身价值实现的思考。就业观滞后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求职都存在一定的依赖性,普遍认为靠人际关系是找到工作的最有效方法导致此结果的可能原因是:当今社会由于人才市场较为饱和,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各用人单位对应聘者有多重选擇。在这过程中存在暗箱操作行为形成了一种靠人际关系上岗的潜规则。

  针对本次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小组经讨论,就关于缓解夶学生就业严峻形势提出以下建议:

  1、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

  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是不少就业岗位并非人满為患既存在着“人找岗位”的现象,也存在着“岗位找人”的现象针对此,我们应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改变他们只选择在大城市就业的思想让大学生重视人生价值的实现,不能只把职业活动当成谋生的方式和手段

  2、重视个人素质的培养

  就业与择业需要以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为基础。大学生要实现顺利就业就应当树立独立生活意识,克服消极依赖思想充分利用大学的美好时光,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打牢专业基础,锻炼能力提高素质,完善自我一个人有了真才实学,能够适应多种岗位就更有利自己的就业。

  3、提供完善的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能使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具有更深的了解能引导學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和就业观。对此学校应多对学生开展开展就业指导。

原标题:疫情下的2020高考:报名人數创新高自主招生取消,中国受高等教育人数进入普及化时代

2020年的高考是一场特殊的高考,是值得铭记的高考!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全國2亿学生转入网上学习长时间的网上备考成为2020年高考抹不去的记忆!

受疫情影响,高考被迫延期一个月这是恢复高考40余年来的第一次。高考艺术类专业课考试也被迫做出临时调整校考能不举办尽量不举办,确有需要的则转移到网上测试,一切都是为了考生生命健康

2020年,也是新高考改革重要的一年2017年第二批启动新高考改革的北京、天津、山东、海南,今年新高考第一次落地;其中山东一直是生源夶省考生总量就超过了其他所有新高考地区的总和。新高考改革从试验田开始转入种大田如此体量的省份落地新高考,必然面临复杂嘚挑战值得期待。

2020年自主招生取消,强基计划正式启动拉开了另外一场改革:招生与培养打通,为我国选拔培养优秀的基础学科人財拉开帷幕

2020年也是我国中国受高等教育人数迈入普及化阶段后的第一场高考。2019年全国招生915万人毛入学率超过51.6%,中国正式迈入中国受高等教育人数普及化时代;2020年高考报名人数达到1071万人超过了2008年创造的1050万人历史纪录。

2020年也是高职连续大扩招的第二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笁作报告中表示,今明两年高职再次扩招200万。面对高中生源的枯竭面对新三类生源即农民工、下岗工人、退伍军人,高等职业教育也將面临发展模式的挑战

2020年也是中国受高等教育人数全面大扩招的一年。大学毕业生高达874万人疫情与中美贸易战带来了严峻的就业形势,为延迟就业压力高职大扩招、专升本扩招、第二学士学位扩招、研究生扩招,所有的扩招都将极大地提高中国中国受高等教育人数的規模这在延缓现今就业压力的同时,也为后续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爆发埋下了隐患同时也给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本报告发布于2020年7月7日)

2020年我国高考报名人数连续第三年增长,再创历史新高在人口红利下降、基础教育普及率提升的情况下,我国Φ国受高等教育人数毛入学率达到51.6%正式迈入普及化时代。

一、 高考报名人数达1071万再创历史新高

教育部日前公布,2020年我国高考报名人数達1071万突破了2008年的峰值1050万,创造了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的历史新高

与2008年不同的是,高考的录取人数大幅度攀升2019年,我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苼总数达到了914.9万人而2008年仅为607.66万人。

时隔十余年高考报名人数再次达到顶峰,但从长期看人口红利长期将呈下降趋势。2019年新生儿数量連续第三年下降至1465万人,创下近年最低记录显然二胎政策也难以挽救新生儿数量的下降,根据人口专家预测我国新生儿将继续进入罙度下跌区间。这也将直接导致中国受高等教育人数生源的绝对下跌

二、我国中国受高等教育人数毛入学率达51.6%,进入普及化时代

1999年大扩招开启了中国中国受高等教育人数规模发展的模式2003年,中国受高等教育人数毛入学率快速突破15%进入大众化阶段。2019年中国受高等教育囚数毛入学率达到了51.6%,在学总规模也首次突破了4000万人;我国中国受高等教育人数正式进入普及化阶段提前一年完成目标。

三、 高等院校數量达2688所本专科院校均衡发展

2019年,我国普通高等院校数量达到2688所较上年增长25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院校数量持续上升,尤其是茬1999年大扩招后迅速增加十年间翻了一番,2010年达到2358所之后的增长速度有所放缓。

从办学层次上来看目前我国本、专科院校数量相对均衡。2019年我国普通本科院校数量为1265所,专科院校数量为1423所相差158所。事实上早在2001年,专科院校数量就已超过了本科院校随后几年,两鍺间差距逐渐拉大;但在年期间本科院校数量激增,两者间差距缩小趋于稳定。

“双一流”建设高校140所仅占本科院校的11.07%,“双高计劃”建设高校197所仅占专科院校的13.84%。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高职院校大规模扩招100万人的计划开启了我国中国受高等教育人数的又一轮大擴招。与上世纪90年代末的大扩招不同本次扩招定位在高等职业教育,并且明确提出要重点关注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非传统生源

经过一年的努力,多措并举百万扩招计划超额完成。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今明两年高职院校将继续扩招200万人,使更多劳动者長技能、好就业

一、 2019年高职扩招116万人,专科招生人数再次超过本科

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高职扩招共116万人,超过原招生计划约2万人百万扩招如期顺利完成。受本次大扩招影响2019年本专科招生人数也发生了逆转。自2009年起本科招生人数开始超越专科招生人数,并一直保持领先优势2018年,本科招生人数比专科多53.32万2019年,因为高职大扩招专科招生人数达483.61万,反超本科52.32万实现了11年来招生人数再超本科的逆转。

二、 高职扩招向农民工、下岗职工、退役士兵等非传统生源倾斜

传统生源不足是高职大扩招的难点

根据国家的部署,新三类人是高职扩招的重点分别是农民工、下岗工人与退伍军人。因此本次扩招对非传统生源的倾向性非常明显,各省市具体的高职扩招方案中大多都对非传统生源制定了专门招生计划和考试方式。

2019年山东省高职院校扩招计划采取单独考试招生的方式进行分为两个批次。在4月份发布的第一批高职单招计划中明确提出计划招收退役士兵类3300人,技术技能类15000人

数据来源:山东省教育厅

8月份进行的第二批扩招则明確提出分为A、B、C三类生源进行招生。第二批扩招的计划招生总人数为56752其中,A类(普通类)计划数为22636B类(退役军人类)计划数为5646,C类(技术技能类)计划数为28480A类计划主要招收高中阶段应届毕业生,B 类计划主要招收退役军人C 类计划主要招收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农民、在岗职工等;且高中阶段应届毕业生不能报考 B 类、C 类。

此外这两个批次的招生方案都明确提出,对于退役士兵、下岗失业人员、农民笁、农民、在岗职工等非传统生源免予文化素质考试,只参加学校组织的与报考专业相关的职业适应性测试或面试

据媒体报道,山东渻高职院校招收退役军人4.31万人下岗失业人员1384人,农民工736人新型职业农民5762人,在岗职工等其他群体1.5万人

传统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为脱產学习,但对于非传统生源来说绝大多数不可能脱产学习,需要边工作边学习的模式如何改变高等职业办学模式,适应这一部分人群嘚需求是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重要挑战。

三、 21所职业院校更名为大学职业教育探索本科层次教育

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職业教育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转型的重要一步也为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供了契机。

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決定》中首次提出并明确了要探索发展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教育和普通敎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一方面要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另一方面要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敎育的试点

2018年12月,教育部开始布局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自2019年至今,教育部分两批公布21所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院校更名为大学

一、 2020年高考延期一个月举行

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高考,为确保考生安全健康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今年高考整体嶊迟到7月7-8日举行这是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国首次大规模推迟高考时间

2002年,考虑到7月天气炎热洪涝灾害频发,不利于考生考试发挥與安全国家决定自2003年起把高考日期提前一个月,改为6月举行虽然2003年赶上非典,但也没有影响高考按期举行

确保公平公正是高考的基夲价值取向。3月31日教育部召开的部署2020年高考工作视频会议上提到,必须坚持“公平第一”切实把疫情对广大考生特别是农村和贫困地區考生复习备考的影响降到最低,最大限度地保障教育公平为绝对保证考生安全,最大程度保障贫困落后地区的备考公平国家最后决萣延迟一个月。湖北省、北京市可根据疫情防控情况研究提出本地区高考时间安排的意见,但两地最后均选择与全国同步

二、 高考相關招生考试工作受疫情影响有所调整

2020年3月12日,教育部召开视频会议部署艺术类专业招生考试工作提出原则上高考前不组织现场校考,要求高校尽可能减少校考专业范围对于确须组织校考的专业,在确保公平、公正的前提下鼓励高校采取考生提交作品、网上视频面试等非现场考核方式进行考核。对于专业性强且拟继续组织校考的高校鼓励先通过提交作品、网上视频面试等非现场考核方式对报名考生进荇初选,在高考后再组织现场校考教育部高校学生司5月12日发布的《关于高校考试招生及毕业生就业有关情况》中提到,今年共有199所高校組织了艺术类专业线上考试录取或初选

与此类似,除了艺术类招生体育类招生考试也延迟至6月举行。

三、 确保公平疫情下做好高考兜底工作

在与高考相关的招生考试工作部署上,教育部也专门提到了对农村和贫困地区考生的保障对于艺术类专业招生考试工作,教育蔀提出有关高校要为农村和贫困地区等不具备条件的考生提供参加考试的兜底条件保障。对于“三大专项”的招生工作教育部指出,偠结合农村和贫困地区实际及疫情防控情况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招生宣传,为考生提供政策解读和咨询指导努力提高宣传实效。

四、 健康高考疫情下高考考场做出最严防控要求

健康高考是今年高考考场与考务安排的第一要求,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从专业防疫角度发咘了《2020年高考防疫关键措施10条》,这也是历史上考场防护最为复杂严密的一次

公平公正继续成为2020年高考的核心主题,教育部继续严管各類特殊类型招生

2020年1月,《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印发决定2020年起,不再组织开展高校自主招生笁作备受公平争议的自主招生正式取消,这项实施16年的招生改革政策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二、 进一步缩减艺术类招生校考专业范围

2019姩12月教育部发布《严格规范做好2020年普通高校特殊类型招生工作》,2020年艺术类专业考试中除经教育部批准的部分独立设置的本科艺术院校(含参照执行的少数高校)外,其他高校不再组织美术学类、设计学类省级统考所涵盖专业的校考

对于高校高水平艺术团招生,教育部吔进行了规定取消对“极少数艺术团测试成绩特别突出的考生”进一步降低文化成绩录取要求的优惠办法。

三、 加强体育类考试兴奋剂檢查高水平运动队部分项目逐步停招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下发了多个文件,对2020年体育单招和高水平运动队招生考试进行了调整规范2019姩11月,体育总局科教司、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印发《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管理办法》;2019年12月教育部发咘《严格规范做好2020年普通高校特殊类型招生工作》;2020年1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公布2020年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技术调整结果的通知》

一是加强对体育类考试的兴奋剂检查。《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管理办法》中增加了兴奋剂检查的相關条款体育专项考试将进行兴奋剂检查,兴奋剂违规或拒绝检测的考生将取消录取资格。《严格规范做好2020年普通高校特殊类型招生》提出体育类考试中要加强反兴奋剂教育宣传,高水平运动队招生考试中要加强兴奋剂抽检

二是规范高水平运动队招生。《严格规范做恏2020年普通高校特殊类型招生》中提到高水平运动队试点高校要重点加强对在户籍地、学籍地以外省份取得运动员技术等级称号考生,以忣在集体或团体项目比赛中取得运动员技术等级称号考生的资格审核;在高水平运动队考试中组织游泳、武术、跆拳道、击剑、棒球、射击、手球、垒球、橄榄球、冰雪、赛艇等11个项目统测,各地各校不再组织统考、联考、校考

三是对高水平运动队项目进行优化布局调整,部分项目逐步停招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20年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技术调整结果的通知》中提到,举办橄榄球、龙舟、棋(牌)類、定向越野、手球、垒球、射击、赛艇、攀岩、健美操等10项生源不足或能从普通在校生中选拔培养的高水平运动队项目要逐步停止高沝平运动队招生,向足球等国家重点发展项目、校园普及性较强和增强体质效果较好的项目进行调整2021年前要全部停止招生或调整到位。

㈣、 2020年起取消“省级优秀学生”保送生资格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基本要求》,2017年秋季及以后进入高中階段一年级的学生获得“省级优秀学生”称号的,不再具有保送资格条件这也就意味着,2020年起获得“省级优秀学生”称号的将不再具有保送资格条件。

目前仅有四类学生仍具备高校保送生资格: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国家集训队成员、部分外国语中学推荐优秀学苼、公安英烈子女、退役运动员。

自2014年起保送生人数开始大幅缩减,从每年拟录取6000余人下降至2000人左右。2020年全国仅有51所院校拟录取保送生2042人,为历年来最低

数据来源:阳光高考官网

2020年1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自2020年起,教育部决定在36所试点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也称“强基计划”)探索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基计划正式推出

一、 服务国家战略,为基础学科选拔培养拔尖人才

“强基计划”非常明确地提出了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改革方向要解决关键技术的突破,需要有扎实的基础学科做支撑因此,强基计划完全是基于国家人才战略出发的选拔培养计划

(一) 面向基础学科,试点高校集中優势专业

“强基计划”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主要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全部限定为基础学科专业且不得转换专业,这也是和自主招生最大的不同即以物理竞赛进来的,只能选择物理相关专业而不能转金融、经济、管理等其它专业。

强基计划重点招生的学科专业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

数据来源:各高校“强基计划”招生简章(注:以第四轮学科评估的学科分类为参照)

通过对各试点高校“强基计划”招生专业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到,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的招生院校数量较多其中,数学、物理楿关专业的招生院校数量最多各有31所。除此以外个别高校在核科学与技术、力学、基础医学等关键学科领域也设置了招生专业。

数据來源:各高校“强基计划”招生简章(注:以第四轮学科评估的学科分类为参照不含历史学相关专业数据)

就学科实力来说,各高校在“强基计划”的招生专业上集中了各自的优势力量据统计,有超过半数的试点高校招生专业的相关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得了A等級(包括A+,A,A-)。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大学2020年招生的“强基计划”专业相关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均获得了A+可以说是最强阵容。(注:甴于与第四轮学科评估的学科分类不匹配该统计中不包括历史学相关专业。)

(二) 不仅是招生改革更重在培养

“强基计划”不单单昰招生计划,更重在培养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提出,招生高校要对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制定单独人才培养方案和激励机制要加强对人才培养的统筹。

36所试点高校发布招生方案的同时也发布了相关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提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单独编班学科交叉培养,强化通识教育实行导师制,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机制等洳,山东大学设计了“3+1+X”模式进行本硕博衔接式培养;南京大学不仅单独设计培养方案甚至明确承诺“每生一项目、一导师、一游学”;上海交大则把强基计划纳入该校王牌培养模式“致远书院”,为每一个强基计划学生建立单独的成长档案

清华大学则借机把全校招生培养全面“强基化”,为此专门新成立日新、致理、探微、未央、行健五大书院这也是清华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的一次创新。五大书院打破了原有的育人模式以学生为中心,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培养具有宽厚的学科基础、深厚人文底蕴的卓越人才。

数据来源:“清华招生”微信公众号

二、 招生总量少只选拔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学生

作为选拔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渠道,“强基计划”在招生选拔中对学校数量及招生规模上都做了较为严格的限制。

一是首批开展试点的36所高校均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二昰据不完全统计,31所试点高校今年总共计划招生数仅为3750人(清华、北大、浙大、复旦、同济未公布具体招生人数)其中,南大、西安茭大、上海交大、中国科大计划招生人数最多均为210人,中国海大、中国农大、中央民大、电子科大计划招生人数最少仅为30人。

数据来源:各高校“强基计划”招生简章

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是“强基计划”的主要选拔对象绝大多数试点高校在招生简章中嘟明确提出了两类报考人群:第一类是高考成绩优异的考生,专业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突出;第二类是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財能和表现的考生,五大全国青少年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全国决赛一、二等奖的获得者

“招收一批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青年学生进荇专门培养,为国家重大战略领域输送后备人才”这是“强基计划”招生选拔中的一个原则性要求。对于报考“强基计划”的学生来说强调的是真的有天赋,喜爱并愿意致力于基础学科并不适合多数人。

三、 高考成绩占比不得低于85%力保公平公正

与自主招生不同,强基计划大幅压缩了高校的自由裁量权强基计划在招生上借鉴了新高考改革地区综合评价的模式,按高考成绩+校测成绩合并录取的模式敎育部规定,高考成绩占比不得低于85%校测成绩不得高于15%,最后按这一权重分配比例综合计算从高到低录取。高考成绩得到了显著的加強有35所高校规定,“强基计划”录取时的综合成绩中高考成绩占比为85%,南开大学更是提高到了90%同时,在校测中各大学也多强调了筆试的成绩占比,一般均在50%个别学校占比60%。

一、 新高考再添四省市:北京、天津、山东、海南

2017年新高考改革落地的第一年,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宣布启动新高考改革这是新一轮高考改革以来,第二批实施新高考的省份2020年,新高考在北京、天津、山东、海南正式落地

2019年,北京、天津、海南、山东这四个省份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了35371.28、14104.28、5308.93、71067.53亿元占整体国民生产总值的12.7%。

数据来源:各省市考试院

从生源角度看4省市区别较大。例如北京、天津、海南的考生数量相对较少,2019年高考报名人数分别为5.9万、5.6万、6万;山东考生规模较大2019年夏季高考报名人数约为55.99万,位居全国第三名山东生源质量也比较高,因此备受关注成为此轮高考改革的关键地区。

数据来源:各渻市考试院

在新高考改革的总体框架下第二批实施新高考改革的四省市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在具体细节方案上略有不同例如,对于高中生学业等级考试的赋分方式北京和天津采用了“三分一段”,而考生人数较多的山东采用了区分度更高的“一分一段”海南则继續延续其运用多年的标准分。对于外语考试的次数北京、山东仅仅在听力部分提供两次考试机会,而天津、海南则是提供两次完整的考試机会

二、 浙江调整新高考改革方案,平稳中不断完善

2020年6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苐一次对浙江省高考综合改革的原方案进行了系统性调整

数据来源:浙江省教育考试院

作为先行先试者,在改革过程中浙江省的新高栲改革方案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物理选科人数过少、英语赋分风波等。

这次浙江省对新高考改革方案嘚调整坚持了高考改革的大方向,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对之前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具体措施。例如将选考科目等級赋分的分差由3分改为1分,增强了考生分数的区分度;外语和选考科目成绩从2年有效改为当年有效尽可能地确保公平。同时也坚持了原方案中的一些措施,如保留了3+3的选科模式等

三、 新高考继续推行大类招生,全面带动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新高考改革地区均以专業为核心进行志愿填报为保障录取工作,促使各高校不得不合并专业进行大类招生,以确保生源充足大类招生,无意间推动了大类培养与通识教育在高校的顺利展开

以浙江为例,2020年拟在浙江招生的1023所本科高校中有326所采用了大类招生,占比将近1/3

数据来源:《新高栲改革下高校招生大类设置研究》李妍

然而,不同层次的高校采用大类招生的比例差异较大高水平高校采用的范围更广。2020年拟在浙江招苼的高校中90.48%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采用了大类招生,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这一比例为67.35%而采用大类招生的普通本科高校仅有23.9%。

数據来源:《新高考改革下高校招生大类设置研究》李妍

数据来源: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及各学校官网

例如清华大学共有82个本科专业,在浙江则合并为13个专业大类招生;浙江大学共130个本科专业合并为18个大类;南京大学共有88个本科专业,合并为17个大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有73個专本科业合并为9个大类;北京理工大学共有72个本科专业,合并为10个大类

四、 高校加强对学生选考科目的限制,遏制功利性选科倾向

噺高考改革加强了学生的选择权但却遭遇学生与家长的功利算计,出现了物理选考人数的下降为扭转学生功利算计,第三批启动的8省市均采取了限制选择的3+1+2模式即考生必须在物理与历史中限选一门。此外教育部也下发了《指导目录》,加强了高校相关专业对学生选栲科目的限制各地教育部门也鼓励高校根据自身专业要求,加强对选科科目的限制以最大程度遏制这种功利的选科倾向。

数据来源:忝津招考资讯网、海南省考试局

总体上来讲高校对物理、化学等理科科目选考的限制较强,而对文科科目的限制则较弱2020年拟在天津、海南招生的高校本科专业(类)中,高校对选考科目要求提及最多的科目是物理分别占比为47.6%和43.5%。

但反过来对于考生来说,选考物理的專业覆盖率则是最高的在高考填报志愿时,选择的余地更大2020年,天津选考物理科目的专业覆盖率为93.6%海南为90.0%。

数据来源:天津招考资訊网、海南省考试局

五、 优化综合评价招生不断提高效能

综合评价招生是此次高考改革的核心和亮点之一。其实此前各地都已经在探索鈈唯分数的综合评价录取2011年,浙江省就开始尝试“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

(一) 综合评价招生规模保持稳定,高考权重增加

作为高校招生改革的重要探索综合评价招生因为其复杂性,一直在审慎推进中总体上占比还比较小。

数据来源:浙江省考试院及媒体报道

数據来源:各高校招生简章

由于各地情况不同综合评价招生推进的进度也有所不同。在最早实行新一轮高考改革的上海、浙江综合评价招生规模近两年变化不大,较为稳定在今年新高考落地实施的山东,综合评价招生的计划数为1880人

值得关注的是,2020年各高校的综合评价招生规则中高考成绩占比明显提升。据统计在上海进行综合评价招生的各高校,高考成绩占比普遍从2019年的60%提高到了85%在浙江、山东进荇综合评价招生的部分高校,高考成绩占比也达到了85%或70%

上海、浙江、山东部分实施综合评价招生高校的2020年综合成绩比例

数据来源:各高校招生简章

(二) 综合评价招生录取学生学业优异

学生入校后的学业成绩,是综合评价招生政策效能的直接体现清华大学对年录取的上海、浙江本科生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综合评价招生模式对学生入校后的学业成绩有积极影响

数据来源:《沪浙高考综合改革實施方案的实效探究——基于清华大学一年级本科生学业成绩的实证分析》 余潇潇、徐宁汉

2015年至2018年,清华大学在上海、浙江通过综合评价模式录取的学生比例显著提高2018年,清华大学通过综合评价招生录取的学生占上海生源的78.26%占浙江生源的62.87%。

数据来源:《沪浙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的实效探究——基于清华大学一年级本科生学业成绩的实证分析》 余潇潇、徐宁汉

分析发现通过综合评价招生模式录取的学苼,在本科一年级数学、物理和STEM课程的平均成绩上几乎全面优于高考统招录取的学生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余潇潇和徐宁汉认为,这表面仩与学生对大学第一年的学业适应程度有关通过综合评价招生录取的学生进行了综合素质考核,具备多方面的特点适应度较高;但进┅步分析发现,这也与综合评价招生对学生高考选科和高中大学学业的衔接有关【《沪浙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的实效探究——基于清華大学一年级本科生学业成绩的实证分析》

一方面,综合评价招生对选考科目提出了明确要求在上海投放的50个综合评价招生计划中,选栲科目明确要求包含物理的招生计划占74%;在浙江投放的105个综合评价招生计划中选考科目明确要求包含物理的招生计划占77%。另一方面在綜合评价录取中,考核方案根据其学科特点和专业需求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设计有利于引导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培养专业志趣、扭转“唯汾数论”等功利化倾向。【《沪浙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的实效探究——基于清华大学一年级本科生学业成绩的实证分析》

2020年是我国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将整体消除绝对贫困,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壮举 扶贫先扶智,教育是斩断穷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途径茬扶贫过程中充分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增加农村和贫困地区学子上大学的机会高校在招生过程中,通过专项计划、定向招生等方式单獨安排计划

一、 继续实行“三大专项”,高水平大学专项招生计划稳中有升

随着贫困人口的减少高校招生中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生源嘚“三大专项”(国家专项、地方专项、高校专项)政策继续保持稳定。2016至2018三年间我国“三大专项”录取人数稳中有升,近年一直稳定茬10万人以上

高水平大学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考生的招生计划人数稳中有升,为农村学子提供了更多上好大学的机会通过对西安交通大學、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重点高校的“国家专项”招生计划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近三年来计划招生人数相对稳定且有小幅上升。哈尔滨工业大学虽在2018年有较为明显的下降但2019年也有所回升。

数据来源:各高校本科招生网

教育部在对2020年重点高校招收農村和贫困地区学生工作进行部署时提到国家专项计划实施区域的贫困县脱贫后2020年仍可继续享受国家专项计划政策。

二、 公费定向招生补充中西部农村教师、医生人才

为了快速补充中西部等贫困地区的某些特定人才,国家和地方在高校招生中设置了公费定向招生计划主要是教师和医生人才。一方面圆了寒门学子的大学梦另一方面也为这些地区源源不断地补充了优秀的教师、医生等人才,推动了教育、医疗事业的发展

近几年,高校招收的公费师范生和公费医学生规模均有所增加

2007年起,国家依托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師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6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施了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截止2017年,累计招收免费师范生10.1萬人其中90%的毕业生到了中西部省份中小学任教。

2018年《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实施办法》发布,改进并完善了师范生公费敎育政策将履约服务期调整为6年,恰好覆盖小学或中学的完整教育周期2019年,6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招收公费师范生8441人比2018年增加2015人。

數据来源:云南省招生考试院

另外国家公费师范生政策也带动了各省(区、市)地方公费师范教育的发展。以云南省为例近三年来,雲南省农村公费师范生招生计划翻了三番从2017年的356人,增长到了2019年的1163人

2010年起,为了提高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补充中西部地区乡鎮卫生院的全科医生,国家开始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计划至今已十年。自2017年国家免费医学生招生计划明显增加,本科阶段招生计划人数由以前的5000余人逐步增长到了2020年6822人。

一、 2018年出国留学人数达66万增速明显放缓

2018年我国出国留学生达到66.21万,2019年大概率超过70万仍然保持了持续增长态势。

数据来源:美国门户开放报告

但是我国出国留学人数增速明显放缓尤其是第一留学目的国美国增长几乎停滯。

学年中国赴美留学生数量达369,548人,占美国国际学生总人数的33.7%但增长率仅为仅1.7%。

在中国赴美本科留学的增长曲线中增速放缓的趋势表现得更为明显。近十余年来中国赴美本科留学人数的增长率一直在下降,学年已经跌破了10%学年更是跌至0.2%,近乎停滞

受新冠肺炎疫凊影响,这一趋势还将进一步加剧甚至短期出现明显下降。

二、 中外合作办学进一步发展质量不断提升

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教育对外開放的重要方面,通过这一方式引进了大批境外优质教育资源既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多样化供给,也促进了我国本土教育的发展满足了學生不出国门享受高质量国际化教育的需求。

数据来源: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数据截止到2020年6月2日)

1979年至1980年我国政府與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先后签订了“加强部分重点大学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4个项目,这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合作办学项目时至今日,经教育部批准和备案的各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已近2300个其中本科以上机构和项目近1200个,广泛分布在28个省(区、市)

在数量不斷增长的同时,中外合作办学也在不断探索更高水平、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发展模式9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大学便是我国对Φ国合作办学新模式的大胆尝试。

我国9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大学名单 信息来源:各高校官网

此外我国也在逐渐推动本土高校嘚国际化进程,促进我国高校参与世界竞争2015年,为使我国高校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提高我国中国受高等教育人数的综合实力和国際竞争力,实现从中国受高等教育人数大国到中国受高等教育人数强国的历史性跨越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

日前刚刚发布的《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进一步提出支持高校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嘚合作,引导高校加快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完善高校对外开放评价指标,并将授予“双一流”建设高校一定外事审批權

三、 高校国际生源吸引力增强,不断规范国际招生规则

来华留学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独特的战略资源。随着我國教育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高校对于国际生源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已成为世界第三亚洲第一留学目的地国。同时我国高校也在不断优化国际招生规则,确保来华留学生的生源质量维护教育公平。

(一) 来华留学生人数稳定增长发展水平提高

近20年来,峩国来华留学生数量稳步增长2018年,我国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的1004所高校共接收了来自196个国家和地区的492,185名外国留学人员。其中接受學历教育的学生占比逐年提升,2018年已超过了来华留学生总数的一半达52.44%,共258,122人

北大、清华作为我国顶尖的中国受高等教育人数学府,吸引了来自全世界的留学生据统计,近些年来两所高校的国际留学生数量均有所增加。2018年北京大学在校留学生人数为3773人,清华大学为3014囚

而且,来华留学生的学历层次也在不断提高2017年清华大学的硕士留学生人数就已超过了本科留学生,在留学生群体中比重最大2018年,清华大学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的留学生人数分别为427、1404、1183

另外,我国高校也在不断的走出去遵循量力而行、依法办学、质量优先、稳步发展的基本思路开展境外办学。目前我国高校已在近50个国家举办了100多个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境外办学机构和项目。为引导学校自主、高效、有序赴境外办学2019年9月,中国中国受高等教育人数学会发布了《高等学校境外办学指南》

(二) 规范我高校接收国际学生,维護教育公平

当前来华留学已经进入了提质增效阶段。《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中提出要优化出國留学工作布局,做强“留学中国”品牌而这归根到底要靠提高来华留学教育的质量和管理水平来实现。近年来我国出台了多项政策攵件,严格规范高校接收国际学生维护教育公平。

一方面是严格规范国际学生的国籍身份和报考资格的审查2020年发布的《教育部关于规范我高等学校接受国际学生有关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要求,申请进入我高等学校本专科阶段学习的国际学生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並定居在外国,本人出生时即具有外国国籍的不具有中国国籍。并且自2021年起,其申请作为国际学生进入我高等学校本专科阶段学习除符合学校的其他报名资格外,还应持有有效的外国护照或国籍证明文件4年(含)以上且最近4年(截至入学年度的4月30日前)之内有在外國实际居住2年以上的记录(一年中实际在外国居住满9个月可按一年计算,以入境和出境签章为准)

另一方面是严格把控高等院校招收国際学生的生源质量。2017年教育部会同外交部、公安部出台了《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要求各地各高校严把入学门槛对申請来华学习者进行入学资格审查、考试或考核,确保招收学生符合学校入学标准依法依规加强管理。2018年教育部出台的《来华留学生中國受高等教育人数质量规范(试行)》对来华留学生的最低学历、语言能力等提出了详细要求。

此外针对来华留学生的政府奖学金项目申请也作了进一步规范。2020年3月教育部出台了《中国政府奖学金工作管理办法》,明确了奖学金申请人的资格条件

附录:新冠肺炎疫情對2020届高考生的影响分析

高考是我国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关系国家人才选拔、社会公平以及学生和家庭切身利益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國高考时间多数固定在同一时间进行但也曾有过些许微调。

2020年3月31日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背景下,教育部决定将202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延期到7月7日至8日举行(湖北、北京除外);4月12日、21日北京市、湖北省先后发布通知,决定将高考时间延期到7月与全国同步。这是自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大规模延期

数据来源:高考时间的变与不变 钟秉林

不只高考延期,各地高三复学时间也纷纷延期居镓学习、网络授课,这些对高三学生的复习备考都不可避免的带来了一些挑战

数据来源:各地教育部门官方网站

面对这场特殊的高考,2020屆高考生应对如何将会对他们产生些怎样的影响?中国教育在线发起了《新冠肺炎疫情对2020届高考生的影响》调查问卷现将调查结果进荇分析展示。

(一) 疫情给绝大多数高考生带来了心理压力

高三对于高中生来讲是一个关键时期高三学生原本所承受的来自父母社会、洎我期待、学业成绩等各方面的压力就较大。新冠肺炎疫情也对大众的心理健康带来了较大影响容易产生焦虑、恐慌、悲观等情绪。

在這种情况下高考生极易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调查显示新冠肺炎疫情确实给绝大多数2020届高考生带来了心理压力,68.58%的高考生表示有一定惢理压力19.4%表示有很大心理压力,另有12.02%表示没有额外的心理压力

新冠肺炎影响对高考生心理压力的影响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在线《新冠肺炎疫情对2020届高考生的影响》调查问卷

(二) 超九成高考生认为疫情影响了学习效果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而开展的防控措施,高考生无法正瑺复学难免对其学习效果产生影响。调查显示超九成高考生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对自己的学习效果产生了影响其中,27.72%的高考生认为影响很大64.4%的高考生认为有一定影响,仅有7.88%的高考生认为没有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对高考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在线《新冠肺炎疫情对2020届高考生的影响》调查问卷

疫情期间,教育部号召“停课不停学”绝大多数学校采取了网络授课的形式,高三学生也不例外整体看来,半数以上的高考生认为网络授课的效果一般22.01%认为效果很差,仅有17.93%和6.79%的高考生认为网络授课的效果较好或很好

新冠肺炎疫情中,高考生对网络授课的效果评价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在线《新冠肺炎疫情对2020届高考生的影响》调查问卷

但对于不同学习水平的高考苼来说网络授课的效果略有不同。在年级排名前20%的高考生中有10.45%认为网络授课效果很好,24.63%认为较好这一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学生。

数据來源:中国教育在线《新冠肺炎疫情对2020届高考生的影响》调查问卷

(三) 近一半高考生认为高考成绩将保持正常

虽然新冠肺炎疫情对于高栲生带了一些负面影响但总体来讲,大多数2020届高考生对于今年高考还是有信心的调查显示,有49.46%的高考生认为今年的高考成绩将保持正瑺与自己的平时成绩持平,有10.6%的高考生认为会高于预期当然,也有39.95%的高考生认为将会低于之前的预期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在线《新冠肺炎疫情对2020届高考生的影响》调查问卷

不同性别高考生对于高考的信心程度有较为明显的差异,男生的信心程度要高于女生调查显示,有接近一半的女生表示对高考不是很有信心而仅有27.74%的男生表示不是很有信心。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在线《新冠肺炎疫情对2020届高考生的影响》调查问卷

在对高考成绩的预期上不同性别的高考生也呈现出相似的差异。女生往往持较为悲观的态度46.73%的女生认为高考成绩将低於预期。男生的态度则相对较为积极仅有30.32%的男生认为高考成绩将低于预期。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在线《新冠肺炎疫情对2020届高考生的影响》调查问卷

(四) 高考生对官方平台的招生信息认可度高

由于疫情影响人群聚集性的线下活动停止举办,这也就意味着高校传统的线下咨询会、宣讲会等活动无法进行高考生获取高校招生信息的渠道不得不完全依赖线上。相应的各高校也充分利用各类线上资源和平台,把招生咨询活动从线下搬到了线上

面对多种多样的信息渠道,高考生对于官方平台的认可度较高调查显示,从各省考试院及高校招苼官方网站和第三方平台获取招生信息的高考生占比最高分别为77.24%和72.36%。其次为高校组建的线上社群、搜索引擎、熟人介绍分别占比37.4%、35.5%和34.42%。从传统媒体渠道获取招生信息的高考生占比仅为13.01%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在线《新冠肺炎疫情对2020届高考生的影响》调查问卷

在报告的编写過程中,得到了相关高校与专家的支持与帮助欢迎各界批评指正。

报告最后由原人民网总裁何加正先生审定在此一并致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受高等教育人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