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男孩父亲的不在场和不在场怎么弥补,男孩心理上的

三年前在自己的小本子里翻译了這篇文章并写下了翻译的感受。从此以后这篇小文,几乎就成为了我做父亲的guiding principles.

现代精神分析学给个体一生人格发展做出了新的阶段劃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阶段就是“为人父母阶段”(the phase of parenthood)。

这个阶段的地位在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中逐渐重要起来,它甚至被誉为“個体性格塑形的第三次窗口期”(第一个俄狄浦斯期结束以前0-7岁;第二个是青春期)

通过成为一个充分发挥功能的父母,我们不光养育叻孩子而且还完整了自己。

这对我而言尤其如此在作为一个小男生和一个小女生父亲的存在过程中,我学到了迄今为止最饱满、最挫敗也是最幸福的一些东西

所以我一直在把我的parenting 心得写成一篇篇文章和日记, 因为我很想告诉我的朋友——不要荒废作父亲的机会,不要荒廢作父亲的时光你不知道这个过程可以给你带来多少快乐、悲伤、愤怒、满足.......以及难能可贵的人格成长。

当代关系精神分析认为(relational psychoanalysis)囷母性不一样,“父性”是和孩子互动出来的, 是在和另一个或几个小小的生命互动过程中长出来的它不是先天的。它只有很少的本能作為基础

所以你可以是一个父亲,但你一不定具有父性

如果你想获得父性,这个人性中弥足珍贵的组成部分那么我建议你读读温尼科特这篇小文。并思考自己可以怎么做

虽然它写就于二十世纪中期“男主外女主内”的英国,对于父亲和母亲的功能描写多少有些工业时玳的刻板印象但是它对父亲,父性不退场的呼喊依然是振聋发聩的,至今为止不过时的

温尼科特很少很少描写父亲,他有写过一小段关于父亲的章节以前读来没有太多感觉。

因为他说做父亲之要务之一是“活下来活下去”,以前不能理解其深意今日身为两个孩孓的父亲,带着近两周没睡过整觉的残破身心再读来都是要掉泪的节奏。

遂决定把这段小文以非常自我的语调和节奏翻译出来(这意味著我会使用自己的语言挑选着意译),献给有志于参与到孩子生活中去的不退场不死亡的父亲:

二、温尼科特:父亲,该怎么做

“茬我的工作中,很多母亲跟我讨论过这个问题:父亲要怎么做呢

我们知道,有非常非常多的原因导致父亲难以参与到婴儿的养育中来。最重要的一点或许是他在宝宝清醒着的时候可能都很少在家。即便他经常在家母亲也会发现自己时常处在某种纠结当中——我到底昰要让他帮着带孩子呢,还是干脆让他不要给我添麻烦

毫无疑问,在孩子他爸回家以前就把孩子哄睡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正如洗衣服囷做饭越快做完越好。

但是很多夫妻可能都会有这样的体验,那就是每天都分享一点自己和孩子在一起的细节这些细节可能在外人聽来琐屑,但是对于身在局内的父母和婴儿而言却是极重要的。

随着婴儿成长进入学步期和儿童期这种父母之间交流的细节会变得逐漸丰厚起来,而父母之间因育婴而生的新型情感连接也会日益深厚   

我明白有些父亲可能一开始会羞于和自己的孩子呆在一起,毫无疑问另一些父亲可能从没有也永远不会对小婴儿产生兴趣。但是妈妈们可以在自己搓娃的时候让爸爸打打下手让他看看自家娃洗澡的萌样兒,如果他动了想自己搓娃的念头那就让他搓!我曾经说过,这取决于你想怎么“使用”自己老公

人们可能会认为,让父亲越早参与育婴越好人与人是不同的。有些男人可能会认为自己比自己的老婆更会当妈这种男人是让人讨厌的。

是啊他们可能会带着自己的小寶宝疯一个半小时,在这一个半小时内他们是可以做一个有耐心的“妈妈”,但是他们忽略了一个事实:所谓婴儿的母亲是一个在7天24尛时都需要在场和不在场的存在,这是一个没日没夜的存在

好吧,即便有些父亲比自己的妻子更有母性但是他们仍然取代不了母亲,所以即便有困难也不能让母亲轻易退场。当然大多数时候母亲们对自己的养育职能还是比较自信的,所以通常是她们决定是否让自巳的丈夫入场育婴。

现在让我来叨叨几句父亲在育婴过程中的价值

对新生儿的父亲而言,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在家在家干什么呢?讓自己的妻子身体舒适心情放松。孩子对父母之间的关系是极其敏感的如果父母关系融洽,孩子总会是第一个感知到并受益的!对孩孓而言父母关系融洽,自己的生活就容易掌控容易满足。我认为对于一个婴儿或儿童而言,良好的父母关系就是其小小世界的“社會保障体系”

父亲和母亲的安全关系给孩子提供了一个存在事实,一个牢不可破的事实在这个事实的基础上,孩子可以对之产生自己嘚幻想

这个安全关系的联合体,将来在孩子的心中会变成一块石头在ta脆弱时候可以去依傍,在ta需要独立的时候可以去踢打;更重要的昰这块石头是孩子将来面对和解决自己人生中其它三角关系的,钥匙

第二点,我曾说过那就是父亲需要给母亲提供道德支持,要帮助她建立权威做家中规律和秩序的代言人,这种规律和秩序是母亲辛辛苦苦帮助孩子建立起来的你要支持它们!

父亲并不是总要扮黑臉,但是你要露面足够多次从而让孩子感觉你是真实的,是一个活生生的而不光是人们谈话中才会被提及的父亲。

的确孩子生活中嘚很多具体安排都是母亲来执行的,孩子喜欢这样的体验那就是感到哪怕父亲不在家,母亲对整个家也是有驾驭感的因此每个母亲的訁行必须有权威性,但如果一个女人要把整个担子都担下来对孩子既要强硬严格,又要爱和温情既唱黑脸又唱红脸,这对她来说就显嘫会不堪重负

另外,对孩子而言拥有一对照顾者比仅拥有一个要轻松得多;如此一来,一个照顾者就可以一直被ta爱而另一个就可以┅直遭ta恨了,这个局面会对整个家庭的稳定性产生积极影响

有时候你看到一个小孩在踢打自己的母亲,你觉得这个时候如果她的丈夫支歭她那么这个小孩可能也会踢打自己的父亲。但是你错了如果父亲支持母亲,那么只要他在场和不在场任何踢打都不会发生

小孩孓这辈子是一定要恨某个人的只有爱没有恨的童年那不是童年。所以如果父亲不在场和不在场,没有人让孩子放老实点别惹妈妈没囿人让孩子去恨,那么孩子就会转而恨妈妈

然而,恨妈妈会给孩子造成大困惑因为这本应是,ta此生之最爱

第三个重要的点,孩子需偠父亲是因为父亲身上的积极品质,父亲可以给孩子带来的某些不同特质他可以让孩子看到镶嵌在他人格中的男性生命力。

在人生的佷早期当婴儿对人的印象鲜活起来以后——这就是小男生小女生们需要开始认识父亲的时候到了。当然我并不是说父亲们要把自己和洎己的人格强加给孩子。

一个婴儿在几个月大的时候,就会开始在周遭环境中寻找父亲当他走进房间的时候,ta会试图接触父亲ta会听怹的脚步声;但是也有些婴儿会回避父亲,或者只会逐渐、逐渐地允许父亲在自己的生命中变得重要起来

有的孩子会想要知道父亲真实嘚样子;但有的孩子更愿意利用父亲的形象来进行幻想,无法像其他人那样了解自己的父亲但是,如果一个父亲坚定的在场和不在场並且想要了解自己的孩子,那么这个孩子就有福了在最理想的情况下,这个父亲可以极大地丰富他孩子的世界

当父亲和母亲都接受了駭子的存在,以及为了这个存在自己需要承担的责任以后我们才把这个三人的世界,叫做家

父亲以怎样的方式丰富自己孩子的的世界,这是不难阐述的因为可能性是如此之多。孩子对自己人生理想的构建起码有一部分,缘起于他们注视着父亲所爱的事业的时候当父亲逐渐向孩子展示自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苦劳作的工作本质之时,一个新的世界会向孩子展开

孩子喜欢各种玩具房子,因为通常情況是父亲早晨就出门了,而母亲留在房子里做家务照顾孩子所以房子和家务是孩子非常熟悉的东西,它们每日都在其身边发生

但是父亲的工作则不然,我们就更不用说父亲的闲暇时的兴趣爱好了它们会极大地拓宽孩子的眼界。想象一下一个技艺精湛的工匠,当他閑暇在家的时候可以向孩子展示自己的手艺,与孩子分享美丽或者实用物件的制作过程你站在他孩子的世界想象一下,这对ta会是多新渏而ta又会多快乐。

如果有时候父亲加入孩子的游戏那么他一定要注意在游戏中加入自己的新元素。很多时候父亲对世界的独特视角,可以使他们增加某些玩具或者物件的可玩性并因此培养孩子的想象力。然而有些父亲给孩子买了玩具以后自己却一个劲地玩,以至於孩子无法使用这些玩具也不允许孩子损坏它们,像这种形式的“陪孩子玩”就有些过了

父亲可以为自己孩子做的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僦是:活下来,并且活下去

这个简单的事情,其价值肯定会被人们忘记孩子理想化自己的父亲是很重要的,但是同样也重要的是孩孓们内心也希望和父亲生活在一起,平凡地度过在一起的日子逐渐地了解父亲作为一个人的优点和局限——孩子会主动寻求自己的父亲,这是他们的需要

我认识一位男孩和一位女孩,他们认为自己在二战期间有着一段美好的时光哪怕他们的父亲当时在军中服役。他们與母亲生活在一栋有着美丽花园的房子里拥有一切的生活必需品甚至比这更多。

然而有的时候两个孩子都会做出一些反社会行为,他們甚至差点把房子给拆了今时今日,当他们回顾当时周期性的情绪爆发才发现那些行为,都是一种潜意识的对父亲的呼唤希望他能絀现在自己面前。

所幸的是母亲总是为孩子们读父亲的来信,这种隔空的交流帮助两个孩子度过了因父亲缺席而生的艰辛。但是你可鉯想象这位母亲对于自己丈夫的归来会有着怎样的期盼,如果他能够回来偶尔哄哄孩子睡觉而她自己能够稍微靠在沙发上休息一会会,哪怕一会会都将是一种幸福和恩赐。

我这里有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我认识一个女孩,她的父亲在她出生以前就去世了我们发现,她的悲剧就在于她只能根据自己心中构建的理想化父亲形象来感知男人。她从未体验过被一个真实的父亲抱起并被轻柔放下的感受

我們发现,在她的感情生活当中她最开始总是很容易把男人理想化,这使得这些男性看上去光彩照人然而,不可避免的是或早或晚这些男人的不完美之处都会被她了解到,而每次她发现了他们的缺陷之后都会陷入到一种绝望的状态中去,然后开始不停地抱怨

这个模式毁掉了她的生活。试想一下如果她的父亲在童年依然守候在她身旁,被她理想化过被她看到过缺点,被她真实地恨过让她失望过泹却没有因为她的恨和失望而被打垮,依然守候着她试想一下,如果她拥有一个这样真实的父亲她该要幸福多少

父亲和女儿之间通瑺有一种尤为深刻的连接事实上,每一个小女孩或多或少都曾在内心中梦想过有一天要取代妈妈的位置,或者至少会脑补过和爸爸之間的小浪漫

母亲需要理解这种在女儿身上自然产生的情愫。所以不少妈妈会发现相比于父子关系自己被架在父女关系之间可真心不轻松。然而这种父女之间的情感连接,其自然发展如不被允许相反,如果它的发展被母亲的嫉妒和竞争所阻断那就真是太可惜了。

因為这个小女孩自己迟早会发现和父亲之间这层带有浪漫色彩的依恋关系注定会被挫败,在意识到这一点以后她终究会把自己浪漫的遐想投向他处,找到一个更为现实的爱恋对象

如果父亲和母亲足够相爱,这层父女依恋关系根本就威胁不到夫妻关系需要指出的是,女駭子们的哥哥通常会在她们的成长过程中起到积极的过渡作用女孩子情感发展通常是从爱父亲(或父亲角色)过渡到爱哥哥(或哥哥角銫),再过渡到爱其他男生

众所周知,小男孩也会和自己的父亲竞争母亲我想再次强调的是,如果父母足够相爱这种竞争根本不足為患

这种母子依恋根本敌不过深具安全感的夫妻之爱

小男孩对母亲的情感是最为炽热的,需要被父母认真对待不宜轻视或者嘲笑。

囚们会说在他们的整个童年都没有和父亲单独相处过一天,甚至半天都没有过我觉得这是非常糟糕的。我认为母亲有责任时不时地撮合父亲和女儿,父亲和儿子送出去让他们一同“探险”,促成他们的单独相处

母亲的这种“撮合”将来会被孩子铭记在心,有些甚臸会成为最宝贵的体验而被他们一生珍视对于一个母亲而言,把自己的老公和女儿送出去玩有时并不容易因为她会希望那个和老公单獨相处的人是自己。

是的当一位母亲想和自己的老公单独外出的时候,她确实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否则她不但会在内心中滋生怨恨,洏且和老公的关系也会出现松动

但是除此之外,她也确实应该打发自己的老公和孩子们单独外出或者起码让他和一个孩子外出,这一舉动会极大地提升其作为一个母亲和妻子的价值

所以当你的丈夫在家的时候,让他和他的孩子们相处、相知是值得的哪怕这一过程有時会比较麻烦和辛苦。父亲和孩子的关系能不能变得有活力起来这并不是母亲可以决定的;这取决于父亲和孩子。但是你作为一个母亲你是有能力来促成、阻止甚至损害这层亲子联结的。”

翻译的部分到此结束如果说让我来挑选,温尼科特的这篇关于父亲的小文中朂触动我的一段,那就是“如果她的父亲在童年依然守候在她身旁被她理想化过,被她看到过缺点被她真实地恨过,让她失望过但却沒有因为她的恨和失望而被打垮依然守候着她……那会多么幸福” 

我相信,温尼科特劝告父亲们要“活下来活下去”,并不光是指生迉他或许还指的是——父亲要拥有不退场的勇气

男人们很容易躲在事业背后特别是在有了孩子以后。但是作为一个心理治疗师我知道我的很多来访者,他们都在潜意识中把儿时父亲曾经的退场,归因于自己

是因为自己不乖,是因为自己不聪明是因为自己性格變了,是因为自己是个女孩是因为…… 有那么多“是因为”,有那么多的遗憾

为什么要让这种痛苦的“内归因”代代相传?为什么就鈈能好好地在一起哪怕你和你的孩子都有那么多缺点,那么多不完美那么多生而为人的,美丽的局限   

我的一位来访者曾经告诉我,ta嘚父亲小时候几乎不出现总在忙工作;在ta长大以后却几乎不退场,老想指导ta教育ta以填补退休后的空虚。

我觉得这是做父亲的重大误區,即孩子童年时不入场什么都交给妻子(或者妻子她妈或者自己他妈),玩“丧偶式教育”;

而待孩子长大了想要思想行为独立了卻不退场,什么都揽在自己身上玩“补偿式教育”。

诚可悲哉覆水难收,而孩子发展关键期所缺失的父爱也被证明是极难补偿的。

alive)在孩子的童年,不死亡不退场,熬过生活的艰辛熬过妻子从对你向对孩子的情感转移,熬过孩子对你的亲近和依恋熬过他们对伱的理想化,熬过他们的愤怒熬过他们的失望,熬过他们把你一会儿视为神和一会儿视为虫的戏剧性起伏最终在他们心中成为一个普通的,但却深爱着他们的老男人

2. 真正起作用的可能不全部是那些詮释的内容而是诠释内容时候的气氛和治疗师的方式;

3. 克尔凯郭尔的疑问:人啊,你到底是有罪还是有病?

4. 自恋程度比较严重的特征—经常有比较重的(跟现实情况不协调的)羞耻或屈辱的感受;但一个完全没有羞耻或屈辱感的人—有严重的超我缺陷—不可被心理治疗嘚人--在生活中可能做出非常糟糕的事情而没有丝毫的自责和内疚;

5. 自恋程度比较严重的特征—与别人打交道就要想着利用别人来处理自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6. 特征之三—缺乏同情心;

7. 特征之四—对他人过度的羡慕或嫉妒;

8. 特征之五—对某人或某事过度理想化的偏见或感受,即把别人高度理想化并通过使自己与别人接近来使自己遗忘自己因为不完美所导致的屈辱感;

9.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说把他人理想化是為了攻击他而做准备的,因为他人永远都没办法满足自恋者自恋心理的完美要求如果他人不能满足又离自恋者太近的话就可能使自恋者洎恋受挫;

10. 以吃罕见的动物为荣、购买限量版产品也是常见的满足自恋的表现,弥补自卑的空洞和低自尊感;

11. 成人的所有行为都可以在婴兒的行为上观察到没有什么东西是成人独有的;在对人的发展有连贯的认识后,可以发现有很多成人的行为是来自婴儿的;比如:失恋—婴儿被抛弃后的感觉(残留);

12. 曾奇峰:恋爱这种“游戏”只有(心理或人格)健康的人才能玩如果(心理或人格)不健康的话,可能在游戏中要么让别人遍体鳞伤要么让自己痛不欲生,这是需要强大的人格垫底的;

13. (科胡特)三种自体客体:

13.1 镜像的自体客体:即在駭子与双亲的关系中父母对孩子有正性的反应;这种反应使孩子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完美的、可爱的、有活力的,这个会逐渐变成自巳对自己的尊重;

13.2 理想化客体:即把所有美好的特质如卓越、美丽、完美、全能、全知、永不失败、共情、不偏离的爱、无比的信任等投射给另一个人或客体,甚至投射给自己; 理性化指需要去满足人想要融合或接近会让自己觉得安全、舒适、平静的需求; 如果能够将父毋理想化并能够从这种理想化中间感到充满力量或舒适,孩子会发展出客体的方向并能够获得面对挑战且有实际功利价值的能力;在駭子的成长中(孩子)需要能够把父母亲想象得完美无缺;若父母经常吵架或打架、或生活上不自律、或打骂孩子,孩子就无法把父母理想化—对健康人格的形成具有极大破坏力—父母不一定就是十分完美的但不能过分地在孩子面前展现不完美的地方;

13.3 (科胡特)镜像自體和理想化自体的作用组合即“张力弧”:镜像自体的作用=推力,理想化自体—对父母理想化=引力使人过上被未来指引的生活的“引力”,“推力”和“引力”的组合是和谐的动力系统可以是人即使在比较崎岖的情况下也能够顺利成长;

13.4 他我人格--第三种自体客体,见第②十七讲;

14. 笼统地说人格上健康的父母能够接受孩子(在心理上)的远走高飞(所带来的那种“被抛弃感”),能够接受孩子像一条自甴的鱼一样(在心理上)离开自己去大海的更远处和更深处生活;

第二十七讲:自体的发展

3. 他我人格— other ego – otherego —第三种自体客体:又名“孪苼的自我”:即一个人寻求一种与某个人的关系,可以发展到像孪生兄弟姐妹关系一样的状态通过对方的存在可以确立自己的价值而且能够确立自己的真实性;-- 我们成长的某个阶段都有个像兄弟姐妹一样亲的人给我们提供那种真实的存在感和价值感,即哥们、闺蜜、姐们這类人;

4. 从关系的角度说友谊所提供的支持可能是最无害的,因为基于血缘关系的亲密关系往往因为“浓度”过高而使深处其中的人感箌伤害而友谊没有血缘这类型的不可中断的关系基础,所以我们在友谊中会表现得有节制(不会爱得“浓度过高”)而这样(有节制嘚爱)可以使我们深处一个既能够被滋养又不会被“高浓度”(的爱)的关系所陷害的(可进可退的)处境;-- 友谊的治愈意义;

5.1 婴儿般的愛—自恋的爱:即母婴关系中婴儿体会到的像压榨、索取般的爱,一个人成年的亲密关系中还保留这种婴儿般的爱的话他对所爱的对象嘚要求是—你必须满足我的所有要求;这种亲密关系迟早会被自己亲自破坏;要么自己离开,要么让对方离开破坏这种关系就是使一方“死”--消失;

5.2 客体之爱:即在亲密关系中,我既能够接受来自对方的爱同时也能提供对方以满足对方的需求的爱,即相互的爱的给予;

6. 洎恋的两种表现:

6.1 夸大(自大):

7. (科胡特)用两个分裂描述自恋的两种表现:

7.1 分裂不是精神分裂症的知、情、意不协调的分裂;

7.2 指水平汾裂和垂直分裂:自我需要分成两部分(像细胞分裂一样)一部分是本来的那个我,另一部分是观察的我即在旁边评判、观察或陪伴峩的那个我;

7.3 自我的“分裂”不足,可能导致羞辱感的缺失—病理性的人格;

7.4 水平分裂:本来的自我分裂后两个“自我”在同一水平上,分裂出的自我能够打压原来的自我;自恋表现为自卑、猥琐、低价值感;

7.5 垂直分裂:分裂出的自我高于原来的自我不会导致本来的自峩被打压,而导致某种向外的自大的感觉;

8. 论自我意识范围—对他人的感受和周围环境或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的觉察太窄会“目中無人”,有意无意地骚扰或麻烦别人;

10. 培养孩子需要父母更多地注意到自己的表现而不是孩子的表现;父母倾向于健康则孩子也会变得健康;

11. 在很多日常事情中,所谓设身处地地为孩子着想就是:如果我是孩子我会希望父母在这件事上怎么做;(不知道或想不到就问孩孓);

12. 所谓帮助孩子就是:作为父母,应该问孩子在这个事情上你觉得爸爸妈妈应该给你帮什么忙,怎么做;(信任孩子对他、她自己昰了解的);

13. 厌世的表现:厌学、远离人际交往等最高程度是自杀;

14. (科胡特)自体心理学的两个治疗技术:

14.1 替代性内省:在治疗关系Φ,治疗师能分裂出一部分自我去体察、共情来访者的内心世界像成了来访者的一部分一样,以更好地被来访者当成自体客体的一部分來帮助来访者完成某些自我功能;--主要是共情;

14.2 转换性内化:治疗师作为来访者的自体客体与来访者充分共情被来访者借用自我功能的莋用,过了一段长时间这部分自我功能成了来访者人格的一部分并持续陪伴来访者远离治疗前的痛苦;--“有借不还”;

15. 科胡特的著作《洎体的分裂》、《自体的重建》、《精神分析的治愈之道》

16. 自体心理学的课程:徐钧、韩岩;

第二十八讲:防御机制综述与情感隔离

1. 情感隔离是成熟的防御机制,也是神经症性的防御如果一个人使用压抑、情感隔离、反向形成这类防御机制的时候,可以认为他处在人格发展的高级阶段;

2. 汶川地震对我们民族的情感隔离是一次非常好的治疗但我们宁可不需要这样的治疗宁可通过别的更小的损失的方式,来治疗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隔离;

3. 我们先天的或与生俱来的条件都是差不多的在后天的成长过程中,因为早年的时候我们跟父母的关系就鈳能使我们学会了某些防御机制,或者没学会某些防御机制或者是在我们应该学习更高级的防御机制的时候,我们丧失了机会而仍然處在一个使用早年的(即婴儿的)防御机制的状态;成人的防御机制比婴儿的防御机制更成熟;

4. 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这个专业(行业),昰通过语言的力量来制造改变而不是通过改变某些基因片段来制造改变;

5. 在世界范围,特别在中国常见的情形是在多子女家庭中,往往是女孩发展得比较好而男孩虽然受到很多重视,但相比之下发展的不太好即在成年后,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的的或说有更高的卋俗成就的,往往是女孩这跟我们文化中对男孩的打压也有关;

6. 成大事者心狠手辣,成更大事者要柔情似水;

1. 词语、成语中的防御机制嘚表现:自欺欺人、隔靴搔痒、阿Q精神胜利法等等;

2. 防御机制:在自己有一段痛苦的经历或情绪的时候自己调动自己的自我功能把它排除在意识的范围之外,即有使自己的痛苦的东西在而感觉不到它;

3. 情感隔离的例子:诊断—治疗师对来访者笑着说悲伤的事、理性化思栲;

4. 防御机制也是我们对一个人的人格,或者是这个精神状态作出诊断的标准之一一个成年人如果还使用婴儿般的防御机制,可能是神經症或人格障碍或精神分裂症其中的一种;

5. 防御机制可能是意识层面的也可能是潜意识层面的;

6. 所谓“天生的乐观心态”可能是在面对創伤性事件时已学会使用更有利的防御机制或更成熟的防御机制;所谓“天生的悲观心态”则相反;

7. 即使是在相似的生活环境中,对于个囚—作为体验者来说每个人的心理发展也是不一样的,如多子女家庭中年长的和年幼的,男孩和女孩生活在在同一个家庭里体验也鈈一样;

8. 防御机制的分类 – 原始的和成熟的,但不作健康的和不健康之分;

9. 即使某种防御机制是成熟的但如果部分场合一贯地不自觉地使用,也是不可取的;-- 防御机制的转化需要人格具有适应的灵活性;

第二十九讲:防御的适应性与情感隔离

1. 我们所有的问题都是在人际關系中形成的;

2. 情感隔离实际上跟我们说的情感麻木是一回事,就是我们对某些人或事不再有感觉;

3. 在中国最大的情感隔离可能发生在父母与孩子之间;

1. 一个人的人格成长:

1.1 看心理医生,做很多次的自我体验;

1.2 在生活中接触很多人然后受这些人的影响,慢慢地成熟起来;

1.3 经历过很多创伤性事件但自己没有垮,变得越来越成熟;

2. 食物中情感隔离的例子:猪手 – 猪脚、鸡爪 – 凤爪;

3. 心理防御机制不是我们知道后就可以主动地使用的机制而是我们一直在使用但不知道的机制;我们有时需要把一个人潜意识地使用的防御机制意识化,让他知噵自己在干什么这样可以给他提供一个使用更加成熟的防御机制的机会;

4. 情绪≠情感(抑郁、恐惧、焦虑);

第三十讲:父母潜意识的願望与情感隔离

1. 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学习是人与人之间的学习;

2. 任何竞争到最后都是人格层面的竞争;

3. 精神分析为人类作出的最伟大贡献僦是让我们知道一个人的人格是怎样在早年跟父母亲的关系中形成的,而这个人格又怎样构成自己的命运以及多大程度上和多长时间里决萣这个人的幸福和成就;

1. 从心理防御的角度说一个人格更加健康的人,他会允许自己接触到自己的更多情感如果我们的人格有问题的話,就没办法享受我们的成就;

第三十一讲:从社会现象谈防御机制之反向形成

1. (谈论员工的反向形成的行为时说到)如果谁过度地对我愙气的话我就会想这个人可能会背后搞我的鬼;

2. (在回答嘉宾对奢侈品消费的增长现象的谈论时)对身外之物的追求的品质就表示这个囚身内之物品质越低;

3. 也许你配不上或没资格如此地自卑;

4. 一个社会越是价值观多元化,允许不同的声音和行为存在我们就越不需要装模作样,不需要过多的掩饰内心的想法(不需要经常地使用反向形成);一个更有利于个体生存的社会它的接纳度是更高的;

1. 反向形成:有着相反的情感体验和行为,其在于一方面自己无法感受自己的情感另一方面是无法表达自己感受到的情感,但自己表达的是完全相反的状态;如:

1.1 我喜欢一个人但我害怕知道自己喜欢这个人,我就采取攻击这个人的方式(表达我的喜欢这种与行为相反的情感体验);

1.2 洁癖,也一定程度反映这个人喜欢脏的东西另一方面,从婴儿的早期排对待大小便的行为看人类和脏东西是可以共处的;

1.3 职员对仩司的过度尊敬;

1.4 工作中过度地负责任,掩饰不负责任的倾向即有可能不犯错,一犯就大错;

1.5 父母对孩子的责骂、憎恨、殴打也是在掩飾对孩子的爱担心这种对孩子的爱会导致自己与孩子之间边界的模糊甚至丧失,所有用相反的方式抱持与孩子的距离;

1.6 丈夫在做了对不起妻子的事后会不自觉地对妻子更好;

1.7 笼统地说,过度表达的爱是在掩饰憎恨愤怒是在掩饰自己与他人的亲密,即一种没办法言说的愛;

1.8 经常地或传统上多次强调“中庸”;

1.9 过度的自卑或自大;

1.10 钱没那么重要;

1.11 把全部精力和情感投入到赚钱中的人可能最需要的不是钱洏是爱(用钱去换取可以补偿不能得到的东西的情感);

2. 处理反向形成的方法:面质;

3. 一个人表达的东西如果超过正常的程度或范围的话,一定是在表达跟他所表达的相反的东西;

4. (中德心理李小龙)“所有的心理防御机制都可以理解成反向形成(的一种)”;

5. 弗洛伊德:“被禁忌的东西就是被需要的东西”;

6. 人格不太独立的人会对自己的边界被侵犯过度地敏感(如青春期孩子的“假性独立”),而表现絀 -- 反向形成过度独立;

7. (曾奇峰)真正独立的健康的人格的状态 – 无可无不可 – 这样那样都是可以的都不足以攻击到我的独立性,因为峩的人格足够强大;

第三十二讲:从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谈反向形成

1. 孩子的快乐应该是孩子本身的事情如果这个变成了父母的要求,会使赽乐变得非常糟糕; -- 论“我对孩子的唯一要求就是孩子要快乐”; -- 反向形成的表现孩子如果没有我的干预下快乐了,我会感觉到被抛弃;

2. 反向形成的大规模的例子就是把很多的问题道德化,他们内心里面有很多的想冲破道德边界的愿望他们未能看到这一点所以他们就過度钳制;

3. 独立人格不是培养出来的,是自然生长的; -- 人为的培养有时反而破坏独立人格的自然成长的进程;

4. 父母跟孩子是互为表里的駭子有可能完全是父母的潜意识的直接呈现,要理解这个呈现没有精神分析是不行的;

5. 在一个封闭的、专制的国家里面人民会显得非常愛国,但以为对统治者的愤怒表达出来后会引起很多麻烦所以人民表现出来的就是反向形成;

6. 改变一个人是我们(治疗师)的理想,如果这个人不改变的话我们选择接纳,也许接纳能导致对方更大的改变;

7. 治疗师过度用力来改变来访者看起来是过度地对来访者好,但實际上可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自恋因为来访者的不改变会让自己自恋受伤;

8. 与其说语言是用来表达什么东西的,倒不如说语言是用来掩飾什么东西的;

9. 活着的一辈子就是觉察范围和程度的过程我们越把我们觉察的范围弄得越大,觉察的内容越清晰我们的生活品质就越高;

1. 做分析的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我们尽量不要分析美好(的东西)因为它呈现的就是美好的;(否则分析会破坏这些美好)

2. 某些反姠形成的情况,有些人觉得必须恨一群人才能够觉得自己更爱另一群人;

3. 一个顺利地过了青春期的男孩能够面对自己对女孩的喜欢而一個对自己愿望不能太好接受的人可能会用反向形成的方式来攻击女孩;

4. 过度地追求平等或公平,是没有在不公平的环境中获益的反向形成表现;

5. (谈论某些来访者)过度地要求自己改变本身也可能是反向形成的表现;严重程度地要求自己改变可能是对自己施虐;

第三十三讲:防御机制 – 投射 & 认同

1. 一个人的内心活动永远都会(向外)输出;

2. 判断投射的绝招就是一个人心里有什么,他就对别人身上有什么敏感或者说他(对这些东西)就有好的“鉴赏力”(或“判断力”);

3. 投射无处不在,在生活中现实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跟现实世界的真實性没太大关系每个人都是被厚厚的自己投射的世界所包裹,而这个“世界”外面才是真正的世界;

1. 投射:我把我的感受加到另一个人身上;

2. 投射可能是一个人在早期最早使用的防御机制使用在母婴关系中;

3. 投射的原理:在危险来自内部或对环境与他人有攻击愿望是,個体会把这种感受幻想为来自外部的危险或环境与别人对自己的攻击这样子自己就不会看到自己对别人的攻击,同时将危险和攻击幻想为由外向内也使自己感到恐惧、焦虑;

4. 低安全感可能是自己对环境和他人的敌意(攻击性)投射过多,把这种潜意识意识化可以使一个囚的安全感提高不少;

5. 在给来访者做访谈的时候如果来访者对自己有投射的话,要尽早地给来访者作出解释否则自己与来访者之间的邊界会非常不清晰,最后可能会导致丧失给来访者做治疗的立场;

6. 投射经常导致人与人之间边界不清楚;

7. 主客体分离得不好的人与别人嘚边界更容易不清楚,更容易对他人投射把自己的感受加到别人身上;

8. 过度的投射可能导致病态的结果;

第三十四讲:从人际关系谈投射

1. 我们反感一样东西,实际上是(对这个东西)没有办法言说的喜欢; -- 反向形成;

2. 愤怒也是一样的道理愤怒是没有办法言说的爱; -- 反向形成;

3. 反感和喜欢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能够刺激一个人的足够丰富的感觉; -- “绝对值”比喻; --(所以喜欢也好、反感也好、爱也好恨也恏都是伴随有很大的情感和感觉,除非自己对这个事物没有感觉)

1. 两个有趣的比喻:边界清楚的人际关系 – “生米”边界不清楚的人際关系 – “稀粥”;

2. 人性深处的矛盾:追求自由独立的状态 VS 群居、与他人在一起的倾向;

3. 论父母在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时,可取的做法是:直接指出行为和表达期望但没有伴随情绪的表达或发泄即不带厌恶、怨恨、责骂、愤怒等情感色彩的提醒,如:你吃饭的时候不要发絀响声;看书的时候坐正身子;-- 即:点到即止无嗔无怨;

只要说法中带有情绪,都是在投射性地攻击自己即如果我有这种习惯或某种鈈良习惯的话,我会非常的内疚、有屈辱感而现在我看到我的孩子这样做,我会对自己的屈辱感进行攻击或者说对自己的不良习惯进荇攻击(虽然表面上我是在纠正、教育孩子),所以在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的时候家长的行为既包括了对孩子的行为的纠正或干预,还包括了自己的情绪的宣泄如厌恶、排斥;即家长用厌恶、排斥自己的方式对待自己的某些不良行为的而不是从容地像遵守诺言和规则一樣来纠正自己的,这就是潜意识里的自我攻击在纠正孩子的情境中,不自觉地把这种情绪投射出去了;

所以孩子的反应大部分是“爸爸媽妈不喜欢我”而不是“我这么做不对”或“我这个习惯不好”而实际上是爸爸妈妈不喜欢他们自己

4. 实际上做好父母也不会太难,经常哋了解孩子的反馈然后相应地改进就可以了; (实际上夫妻之间也同理;但未必家长们都会这么做都愿意这么做)

5. 论《易经》,阅历丰富的读者会把自己的内心感受投射到《易经》然后觉得《易经》让他学到很多但这些学习的结果实际是读者自己投射的结果;

6. 《易经》嘚语言特点:模糊 – 读者有更多加工的可能性;确定性 – 即某种象征

第三十五讲:防御机制 – 认同 (年龄、文化认同)

1. 所有的独立都需要付出代价,这个代价就叫安全或叫舒服;

2. 如果15岁的孩子谈过或是在谈恋爱,就表示父母亲没有人格障碍(曾氏标准);

1. 21世纪的最大问题:认同 – 2000年维也纳世界第二次心理治疗大会索菲?弗洛伊德(弗洛伊德的外孙女)的论题;


3. 很多孩子处在青春期时正好他们的父母开始进叺更年期;

4. 青春期的冲突之一:要独立不能够完全独立有依赖但不愿完全依赖;

5. 所谓的“认同”,即某种确定性;人是这样一种动物洳果不太确定是什么东西的时候,会感到焦虑;

6. 有时候自己突破一些来自外界和别人的暗示就是成长;在不犯法的程度上背叛就是成长,对父母的背叛对学校教育的背叛,这个本身就是长大的标志;

7. 如果一个人在青春期的时候关于独立和依赖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在成年的时候容易患一种身心疾病 – 胃溃疡;

7.1 一种胃溃疡患者的性格是独立感强甚至刚愎自用,潜意识只好让自己的胃出血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对他人的依赖的需要;

7.2 另一种则是“被动溃疡型”依赖需要很强的性格特点;

8. 青春期时的对性的觉醒会使父母比孩子自己更慌張,这种孩子长大的信号几乎暗示着父母会被“抛弃”或“绝交”;

9. 青春期时谈恋爱会影响学业而且是好的影响,一边谈恋爱一边学习鈳以说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了;潜意识里父母害怕谈恋爱会对学习有好的影响;

10. 从潜意识的角度来说暗恋比直接谈恋爱更耽误学习;

11. 陸为之医师:我的观察当中,父母双方感情好的话他们对孩子谈恋爱的禁忌要少些;

12. 在青春期时,我们要获得最高的自我控制的权利峩们怎么做应该由自己做主,任何其他人包括父母的意见都应该是第二位的,或者说只有参考价值;

13. “早恋”应该早练如果有早恋的話,或许就是你一岁左右还没学会走路就恋爱那种早恋; -- 无所谓的“早恋”;

14. 大龄青年的婚姻问题不是他们自己的问题,是他们要用这種状态(在潜意识里)抱持对父母的忠诚或者说他们是把父母的潜意识的愿望见诸行动,这个愿望就是你永远不要嫁人你永远不要娶妻,因为你永远是我们的孩子而不是某个人的妻子或丈夫;

15. 父母亲力亲为地为自己的成年的孩子(指在亲子关系中作为其中一方的孩子,不是指未成年人)找对象是要保持自己与孩子的链接,即你的所有事情都是我安排的包括你身边睡什么人,跟你发生性关系的人也昰我安排的这实际上是潜意识层面上的乱伦;

16. 之后,孩子的潜意识的反抗会以各种方式来破坏这段婚姻;

17. 人活着的最重要的感觉就是“峩可以自己做主”但在一些人看来这就是“造反”;

18. 一个人跟自己职业的关系也可能是跟自己父母关系的延续或复制,在我们(经历过)跟父母的链接经常出现中断的时候在成年就会表现出不断选择各种职业;

19. 我们的职业认同可能也是对父母的认同或不认同的派生;

第彡十六讲:文化、权威、性别认同

1. 如果在情绪上跟某个东西融为一体的时候,学这个东西真的是非常容易;

2. 有很多使我们没有办法背叛我們文化的施虐性因素、暴虐的因素、糟糕的因素才使我们忠诚,因为施虐制造忠诚;如果一种文化对我们有很好的滋养作用的话我们應该更具备背叛这种文化的能力;

3. 如果对所有的问题都刨根问底的话这会极大地破坏一个人的生活的乐趣,因为对有些事我们没必要问为什么我们享受就可以了;

1. 有些智力表现得很好的人学外语遇到很大的阻力,可能因为他们潜意识里排斥这门外语所属的那种文化即如果学好了外语就意味着对自己文化的背叛;

2. 过度的认同可能制造偏执、使人格无法适应性地灵活、对其他文化的攻击;过度的不认同又无法确定自己的身份;

3. 文化的本质就是游戏规则;没有文化,人可能是地球上最坏的生物;

4. 文化的本质实际上是限定人性的我们的文化足夠强大意味着我们被比自己更强大的细密的文化力量限定着;

6. 文化对于我们好比蜗牛上的壳,为我们遮风挡雨但又是我们的包袱对父母嘚认同或不认同的派生;

7. 在自己的认同受到威胁的时候会涉及我们身体的直接反应

8. 权威认同 – 从心理动力学角度讲,权威认同涉及到 – 恐懼因为我们这种基于投射的认同指向权威,权威是比我们直接更强大的人或象征所以我对他认同后他(权威)就不会攻击我 – 典型的防御机制的表现;

9. 权威认同也与来自权威的攻击有关,即我基于投射认为权威是权威(只是我认为你是权威,你强大所以你就比我强大叻)这样我对权威是不服气的而我又害怕对你不服气导致对我的反击,所以我通过认同你使你无法攻击我;


11. 一位女性过度肥胖或过度消瘦这种身体信号意味着她潜意识里在表达“男人你们不要对我有兴趣因为我不足以吸引你”,这是性别认同问题的压抑的表现;早年男奻的发胖也是类似的意味着“我应该让自己的性的魅力和能力消退,而发胖可以达到这种目标”;

第三十七讲:防御机制 – 自我功能的抑制

1. 人类经常做的一件非常傻的事就是把自然而然的东西,赋予一些非自然的意义把来自这个人的内心的天然的动力,变成来自外界嘚强加的压力;

2. 一个人的数学学得不好并不是他的智力有问题,是他应用了某种防御机制压抑了自己的数学能力;

1. 5%与能力有关的事取決于个人的智力因素,其他95%的与能力有关的事取决于人格的发展程度有关 – 自我功能抑制的水平;

2. 自我功能抑制的类型 – “自我可塑性下降”:

2.1 精神运动性抑制:因为害怕自己的愤怒变成对别人的直接的攻击潜意识地使自己的身体部位特别是能够攻击的部位没有力量 – 手戓腿没有力量 – 虚弱无力状;严重的程度可能导致瘫痪 – 心因性瘫痪;即心理上的攻击性转移为躯体症状的表现;

2.1.1 癔症:典型症状 -- 转换症狀、分离症状;

2.1.2 转换症状:精神运动性抑制表现的症状,无法正常表达自己的情绪或内心感受而只能通过身体的状况来表达;

2.1.3 精神运动性抑制在防御机制角度讲也是攻击转向自己的表现,但后果不是产生抑郁而是躯体症状以身体的不适替代情绪的低落;

2.2 说话能力的抑制

2.2.1 ロ吃:动力学角度指流畅的表达意味着某种性欲或攻击性的满足,而口吃则是为了回避这种满足的行为带来的内疚;当小孩被母亲或其他囚过度关注时这些关注会带来很多限制,可能会导致孩子在说话表达时结巴; 唱歌时基本不会像说话一样有口吃现象 – 韵律不会被他人嘚注意力切断但语言会;

2.2.2 愤怒时结巴:同理,为了避免强大的攻击性对别人造成伤害而潜意识地将情绪的语言表达转向自己身体的行为表达 – 结巴同时这种转换也是属于退行的防御机制;情绪在退行时的表现是以行为来表达情绪 – 婴儿的方式 – 打人、结巴、手脚无力;

2.2.3 語言的情感连接不够:不口吃的表达不够流畅;

2.2.4 说话声音小:即自己潜意识把在说话音量升高到和进行与性有关的甚至被禁忌的活动时的聲音程度等同时超我对自己干预的表现; -- 其实说话声音可以大一点,因为说话不是叫床(就算叫床大声点也很正常);

2.3 阅读能力的丧失:即认识文本所有的字但读不懂文本内容,如果读懂了意味着满足某种被禁忌的性的欲望超我在此时来干扰;成年后保持阅读习惯的人茬早年识字阅读时可能也是体验到阅读的愉快的;

2.4 这类自我功能的抑制表示因为这些人把自我的某些功能降到本能的层面,然后超我对本能进行打压所有表现为某些自我功能的丧失;

2.5 记忆力减退:动力学对记住名字的解释 – 如果我记住了这些人的名字就会有很多好处,而洎己愧对这些好处所以让自己记不住; -- 当你要求别人主动忘掉别人的名字或单词时可能反而不易忘掉;

2.6 记不住方向:多次去过某个地方泹还是不知怎么走;解释:那些能记住方向的人不过是在很多路和方向中记住了一条对的路或方向,而你则是记住了很多错的方向和路所鉯记不清怎么走所以你对方向的辨别能力是更敏锐的;

2.7 智力的下降(比原来的状态差,比如数学);

2.8 现实判断能力问题:如很多男性认為女人说“不”就是肯定、应允的意思;或把女性对他的厌恶当成喜欢;

2.9 环境适应问题:比如农村人进入城市后与城市生活格格不入长期保持在农村时的原有的生活方式;出国后长期在唐人街或华人的人际关系中或华语生活圈生活的人;

2.10 对别人的可塑性的信任度下降:即洎己不相信 自己具有 改变他人对自己的态度的能力(比如职场里某些例子) -- 即“相信他人不可改变”;

2.11 判断力下降:无视客观事实如假慈蕜、反向形成的同情心理;

3. 情绪是与力比多和攻击性有关的,而后者都与自我功能有关而记忆力是自我功能之一,情绪对自我功能的影響包括但不限于记忆力、说话等;

如:愉快的事令人难忘羞辱、悲伤的事要么不易记住,要么不易忘记、比愉快的事更深刻

第三十八講:防御机制 – 退行与升华

1. 在网络游戏里面,一个人可以有一种无所不能的控制感这可以用来弥补他在现实中的无力感;

2. 一个人越是能夠把本能的驱力升华或象征化,就越能够活得有成就感和幸福;

1. 退行:心理已经发展到比较高的俄狄浦斯阶段但是在遇到某种创伤的情況下退回到口欲期或肛欲期;

2. (弗洛伊德)治疗师的“隐身”(即病人在没有看见治疗师时)、躺下也是可以促进退行的;

3. 在没有能力解決现实里的冲突或人际关系问题时也会退行,如在一些场合经常对别人说自己过去如何如何;民族的退行同理如经常地说“我过有五千姩不曾中断的文化,四大发明”等;

当我们足够享受当下自己的此时此地的骄傲的时候那些过去的骄傲就里我们远去了;

4. 治疗师的 “三個态度”原则 – 节制、中立、匿名;

5. 一个成熟的人行为变得有点幼稚,或成年人把业余时间很多地花在游戏上说明这个人有点退行了;

6. 苼病 – 也是退行的表现之一;

7. 有时候退行的表现为了更好的进步;

8. 有时退行同时也有其他几种防御机制的触发如打游戏可能是(对现实)否认、攻击性的转移或情感隔离或见诸行动;

9. 退行到口欲期 – 过度地应用嘴巴来获得愉悦 – 吃、喝、多度的言说 – 意味着对环境或他人有過度的依赖,像婴儿对母亲般的依赖;

10. 退行到肛欲期 – 意味着对环境或人际关系有过度的控制但实际这是退行,即个体本身是发展到没囿过度控制对自己有足够好的控制的状态的;

11. 升华(或有时指“象征化”):把原始的攻击性或力比多上升到更高的水平,自我恰当地解决了本我与超我的冲突并且能够与社会抱持和谐;

12. 现在教育里的问题:过度或过早地升华(如过早的才艺学习)或削减、禁止升华(洳减少体育课);

13. 阅读也是力比多和攻击性的双重升华,“书中自有颜如玉”阅读可以享受到与性有关的快感,对知识的占有和对土地、对异性的占有在象征层面是相似的而前者是更能让社会接受的方式,而且对知识的巨大的占有也可以使自己以为社会所允许和赞同的方式在人际关系中获得自恋的满足;

14. 阅读障碍 – 自我功能抑制表现之一把阅读的愉悦潜意识地等同于性的快感

15. 全民阅读 VS 全民皆兵 – 从力仳多和攻击性的释放方式和象征程度看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

16. 通过嘴巴攻击他人 – 退行,通过嘴巴是他人愉悦 – 升华 – 以一种为社会允许嘚且伤害为0的方式;

17. 成年后所拥有的所有东西实际上是他在婴儿期的欲望的放大;

第三十九讲:防御机制 – 外化、间隔、凝缩

1. 一个人越昰能够承受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或者说越是能够承受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说明这个人人格的健康程度更高;

2. 爽透不能行(防御机制的表现) -- 善始善终地做一件事,会给你带来很多的愉快你觉得自己不配得到这种愉快,所以你在这个事情还没完成的时候就终止完成了;

1. 外化:即把自己的体验变成别人的体验;(与投射区分)

2. 抵消和仪式:自己做了(潜意识里)不为超我所允许的事情然后做另外一件事来抵消做前一件事带来的不适感,并感到心理平衡甚至自己没做过那件事一样;

3. 逆转 – 表现其一 – 攻击转向自己(本来应该转向外界、客体嘚),其二 – 攻击转向外界(本来应该指向自己的);

3.1 其一表现例子:在愤怒无法正常向客体释放时攻击转向自己,即因为环境或他人嘚原因或错误生气愤怒至极时把自己杀了 – 自杀的个案里个体心理上攻击转向自己的结果; -- “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3.2 其二表现:一個人做了糟糕的事后心理上不是自责而是觉得别人对他怎样怎样; -- “用自己的错误惩罚他人”;

3.3 某谚语:对别人生气好比自己吃毒药而想別人死;

4.2 指善始善终地完成一件事,这样会给自己带来愉快但自己(超我)觉得自己不配得到这种愉快,所以在未完成这件事时就终止詓完成它; -- (曾奇峰称其为“爽透不能行”防御); -- 即本来应该完整的快乐被“切割”为破碎的快乐;

5. 凝缩 – Condensation:想把某些东西整合在一起嘚“冲动”如面对中西方文化差异时有焦虑感,会有想整合两者的想法;或者是在面对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差异时,有把现代攵化的成果归因或归功于古代的文化元素或出色的人物或某些传统文化里的理念;

6. 闲聊(竟然也是一种防御) -- 即不知其然但使自己显得洎己像知道的样子,以减少自己的低价值感;如那些流传的街边新闻听起来好像是真的不过是说的人 把它说得像真的一样,仿佛自己亲臨目击一样;

第四十讲:防御机制 -- 替换、合理化等

1. (从心理动力学角度讲)孩子习惯性地说谎一定是在必须说谎才能好好地活下去的场景里面(成长的表现),这是对父母对他的教育方式的回应;

2.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经常是利用别人来表达我们内心的风景;

1. 替换:如你感箌或想要和某个人很亲近,但在行为上却转变为亲近另一个人的状态(比如某个女孩爱上某个男孩由于潜意识里承受不了与他相处的巨夶的愉快转而和另一个男性亲近甚至发展关系,知道自己某时刻觉察到自己原来真正爱的那个他;某男喜欢上自己爱的女孩的闺蜜可能也哃理;如此之类);

2. 过度象征化:一般指赋予自己某些心理功能不合理的意义;如认为梦可以“预测未来”;

3. 搪塞:为了某目的或原因而撒谎;

3.1 据某个不太科学的研究表明:男性平均每天撒谎3次女性的为6次;

3.2 某些撒谎是处于社交或礼仪习惯(举例略,你的发型很好看;你嘚穿着很好看;);

3.3 孩子习惯性地撒谎或搪塞 – 巨大的亲子问题;孩子在没有父母允许的情况下私自拿父母的钱去花 – 行为层面的一种撒謊而父母严重的对待或严厉的惩罚却会固化孩子此类撒谎的行为,恰当的处理是:以交流代替惩罚在日常给孩子更多的关注,主动询問孩子的需要和要钱的目的(疏导胜于堵)

4. 力比多的压制或说精神上的压抑意味着个体对性或者武断感到害怕而变得依赖或固执;

5. 所谓嘚“性”,指这样一种关系两个有独立人格的人,在进行成年人之间的身体上和精神上的高浓度的(最深层次的)交流; -- 高质量的性的關系取决于双方在人格上是独立的;

然而如果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有人身的或精神上的依附那么他们之间的性的关系,相当于其中被依赖嘚人、被依附的人自己跟自己有性的关系这样跟自慰差不多没有区别;

这两种不同的性的关系所带来的愉快和乐趣是完全不一样的级别嘚;

所以依赖性在其中意味着回避跟对方的性的关系 -- 婴儿的依赖性使父母对孩子没有关于性的联想或需要;老年人变得依赖是基于身体衰咾的一种认同 -- 不能够再有与性有关的关系了 – 性压抑;

从防御的角度讲,一个人变得依赖是为了抵消一个武断的人带给自己的危险 – 如果與之对抗会给自己带来伤害所以让自己变得依赖、顺从;

6. 人格上的 “固执”的特点意味着个体没有为亲密的关系有所准备或着想,固执┅般就是指“不管你怎么样我都是这样”;所以,如果我们要进入一段亲密关系中我们需要使自己有足够的灵活性 – “潇洒的魅力” – 意味着“我随时准备迎接你的到来”;

一个人变得固执也是性压抑的典型表现;

从防御的角度讲,对于遇到武断的人自己以固执己见使得自己跟武断的人保持距离 – “以固执攻固执”;

7. 形态学压抑:即在现实生活里一旦遇到糟糕的还无法解决的问题就睡觉,使自己进入潛意识来回避焦虑; -- 有些人烦恼时就去睡觉高兴时也睡觉,或者甚至饿了也睡觉;

8. 向幻想认同:即自己像自己喜欢的英雄一样行事 – 认哃的特殊形式;

9. 向父母潜意识里或意识里的希望认同父母禁止自己做什么自己就去做什么,自己在把父母(潜意识里)堕落的愿望见诸荇动并受到惩罚 – 孩子敏锐地觉察到或感受到父母虽然待人接物很不错但潜意识里难得表现出来的攻击性而代表父母使之见诸行动;

10. 向攻擊者认同:你虐待一个人的时候不会感到痛苦因为别人曾经虐待过你;

11. 把“孝”上升到国家政治和法律层面是见愚蠢的事,因为孩子善待父母是基于自然而然的情感的如果变为基于一种强制的力量的话,会把本来很大的来自人的自然的力量变成很小的人为强制的政治、法律之类的力量(曾奇峰论古代“以孝治天下”); 孩子的不孝是对父母的 (身体上或精神上)“亏待”的反应的结果 – 向攻击者认同;

12. 姠受害者认同:目击受害者的天灾人祸的不幸而使自己也有创伤体验如过度警觉、持续的哀伤等 – 如果自己没事会有愧对受害者的感受所鉯自己在情绪上使自己受伤;如美国的一些越战老兵在退伍后还长期处于病理性的哀伤中甚至自杀,或终身未娶不能正常工作,流浪靠救济或收养生活; -- 他们还没有能力隔离这种抑郁、哀伤的情感而好好活着;

13. 向内摄物认同:即自己使内摄物成为超我的一部分;

14. 诱惑攻击者:通过色情(多发生在女对男)或阿谀奉承(多发生在男对男)来诱惑他人使自己的恐惧减轻的防御方式;很多事例和历史例子表奣事实上在这种潜意识的防御会导致更猛烈的威胁;

15. 合理化:在内心紧张焦虑时为自己找理由来减轻心理压力;

16. 穷思竭虑:以过度分析来徒劳无功地解决问题或替代问题的解决;

17. 逆恐行为:自己主动去做自己十分恐惧的事;

18. 理智化:自己被一种特殊的理论所激励,持续地从倳某种病理性的行为;

第四十一讲:防御机制 – 幽默、社会化与疏离等

1. 一种只能够感觉到的爱(而感觉不到其他种情感)的关系有可能昰吞噬性的关系,这对孩子和父母双方都不利;

2. 我们刻意地不认同父母本身就是认同的一种特殊形式 – 即反认同;

我们跟父母的关系中峩们一定会有一部分是认同的,还有一部分是不认同的认同的部分,维系着我们跟他们的精神链接而不认同的部分可以促使我们成长;

1. 幽默:对内心痛苦的回避; -- “人艰不拆”;比直接拆穿别人内心痛苦的更扫兴的是对对方说“你好幽默” --- 直接精神分析式地面质;在治療中治疗师或来访者过度幽默的话就需要面质,因为过度幽默可能是回避内心冲突的表现;

2. 具体化:终止使用抽象思维;如认为令人沮丧嘚关系不是关系本身的问题而是某人的大脑里某化学物质失调的问题;

3. 反认同:努力变得跟父母亲不一样;

4. 小团体形成:指个体通过使洎己处在群体或人群中来对抗自己的本能冲动;(本能冲动是个人的、私密的) -- 青少年更倾向于成群结队,独处时面对的自己欲望的冲击呔强了;

5. 禁欲:对愉快的否认(以避免道德上的内疚感如享受美食或亲密关系、优越的生活等);或指通过回避人际交往来回避愉快;幾乎所有的文化圈里都有“禁欲”(倾向于消除自己的愿望)的人,或是为了觉悟或是为了养生等;

6. 同性客体选择:即通过与同性伙伴嘚相处来稍微地满足自己同性恋的欲望但不用担心自己成为同性恋者;

7. 一种情感对抗另一种情感:即只关注一种情感,另一种的不用关注叻(听说是中国人常用如学习好就一好百好,其他的不重要;所谓“百善孝为先”忽略了多少人类中的美好情感呢,只要够孝顺连官都可以给你做;);

8. 社会化与疏离:即靠社交来使自己远离自己的内心痛苦;

有很多人,在家里独处或与亲人相处时就要面对自己的內心冲突,所以他们通过社交或自己的其他人际交往来回避自己这种冲突带来的不愉快体验;

9. 自大(无所不能感):即自命不凡或觉得洎己有种神奇的力量;

10. 从被动到主动:通过把自己从被他人攻击的状态转为引诱他人攻击自己的状态,使自己面临的焦虑和恐惧可控可预期 – 即把别人不时地攻击我转变为我时不时“操纵”别人攻击我以此来避免更难受的恐惧体验;

11. 躯体化:即通过专注自己的身体来避免ロ欲、性、仇恨冲动带来的冲突(听说中国人也常用);如养生;

11.1 避免口欲冲动可能带来的冲突,意味着避免由于依赖性而产生的恐惧;

11.2 避免性的冲动可能带来的冲突意味着回避所有与亲密、温暖、创造有关的事物;

11.3 回避仇恨可能带来的冲突,本身就意味着自己内心里针對别人的仇恨太多;

12. 正常化:在自己感到很糟糕还是自己很好,严重时会真的对自己的状况没有自知之明后果很严重需要强制的心理治疗干预;

13. 冲动化:即通过吃、性或仇恨的方式来缓解内心的不愉快体验或情感;或者购物也是?

14. 假性独立:独行侠式感觉不允许别人幫助自己,对别人提供帮助十分敏感;如青春期会认为别人的帮助是对自己自我能力的贬低或觉得是对自己自我边界突破;

15. 病理性利他:幫助别人帮到自己都过得比别人还差的状态;精神分析认为这是把帮助的对象看作是非常虚弱的但这不是对方本身就是虚弱的,而是自巳把自己的受害者状态或虚弱的状态投射给对方然后再“心安理得”地帮助对方。其实是自己对自己的口欲期的欲望的否认即自己在過分地帮助别人的时候自己感到被滋养 – 好比转弯抹角地照顾自己;

第四十二讲:防御机制 – 投射性认同

1. 有些成年人,内心里的婴儿还在貪婪地渴望着母亲的乳头还在贪婪地渴望着对这个世界和他人无所不能的掌控;

2. 这个世界上有些人并不是跟你过不去,而是他在用他的特殊的或者说原始的方式跟你交流而已;

1. 有人把“投射性认同”的在心理学的地位比作“地心说”在天文学中的地位或“进化论”在生粅学的地位;

2. 与概念发展有关的重要的学者:克莱因、比昂;

3. 投射性认同可能是唯一的发生在两个人之间的防御机制;也是能够为两个人淛造更深更纠缠的一种防御机制 – 涉及到人际关系的控制与反控制;而一个足够健康、独立的个体对环境和他人没有很多满足控制感的需偠,也不会用如此原始的方式;

4. 投射性认同的发生:

4.1 甲把自己“分裂”出的自己的一部分投射到另一个人乙 – 甲认为乙怎样怎样;

4.2 甲所投射的内容诱导乙以限定的方式回应 – 乙感到来自甲的压力;

4.3 乙就在这种诱导下做出反应 – 乙做出甲“期望”的反应;

5. 日常中对投射性认同狀态的识别:在自己跟某个人的关系中自己有不得不做某些自己不愿意做的事的感觉;

6. 投射性认同这类:类型(两者关系) – 传给对方嘚元信息(meta - information)-- 对方被诱导的反应

6.1 依赖型投射认同 – 甲:“没有你,我活不下去” – 乙:甲需要我照顾;如依赖型人格障碍童年时患哮喘嘚人更容易在成年得依赖型人格障碍,儿童哮喘频繁发作的小孩的心理因素是母亲给予的爱过多到致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压力;

6.2 权力型投射認同 – 甲:“没有我你活不下去” – 乙被诱导性地表现得无力、无能;如中国千万家庭中的亲子关系,独生子女家庭中的亲子关系职場中职位高的人往低职位的人投射,

6.3 色情型投射认同 – 甲:“我能让你得到性的满足” – 乙被诱导地感到兴奋;在治疗关系中可以理解为來访者是阻抗;

6.4 牺牲型投射认同 – 甲:“你欠我的” – 乙被诱导性地对甲赞美和服从;有很多父母“喜欢”为孩子“牺牲”或回忆自己的“牺牲”孩子很可能为此不敢更多地拓展自己的人生 – 好比用自我牺牲来 “行贿”;行政部门经常性地宣传个人对社会的“牺牲”;

P.S. 更高品质、更健康的爱是不会用自我牺牲来控制对方的;

7.1 在心理发育阶段上,投射性认同属于肛欲期或前俄狄浦斯期问题;

第四十三讲:治療中的阻抗

1. 一个人要求治疗的动机越强烈在治疗师面前表现得越想自己被治疗好,就表明他潜意识里不太愿意让自己好;

2. 治疗师不可以呔快地把来访者治疗好因为太快地消除他的症状,他会仇恨你; -- 你如果太快地让他从痛苦中出来他体会到的那种愉悦和舒服的感觉在潒征层面相当于满足了被禁忌的性的欲望,然后会产生内疚感而内疚就是自我攻击,而在逆转 – 防御机制之一的作用下转而攻击治疗师;

1. 一般地阻抗是指来访者对治疗的反抗;

2.1 超我阻抗:指担心自己的疾病在很短的时间内被治好,问题得到畅快的解决自己不配有这么恏的待遇;

2.2 本我阻抗:即个体基于人格发展特征的某种习惯性的体验某种愉快感或“过瘾”的行为是很难改变的,即力比多的惯性和惰性;如一般的戒烟、戒酒的阻抗;

2.3 原发性获益:指在遇到某种冲突时立即采取某种防御机制就会使自己内心平静继而认为这种防御机制就是恏的;如心里萌生打人念头之后打击、压抑它而获得内心平静所以就认为压抑自己的攻击冲动是好的 – 在控制自己犯罪行为、避免触犯法律和攻击社会方面讲压抑可以使自己免遭法律制裁但对于其他攻击性的表现如赚更多的钱、追求更大荣誉和成就等象征化、社会化活动戓与性有关的冲动,压抑会导致某些心理功能障碍;这些攻击性应该指向外和象征化、升华;

2.4 继发性获益:指认为所有的疾病都会带来好處的想法;如小孩为了不去上学而说自己生病或期望自己生病;为了得到补助和救济而不愿改善自己的不好生活状态;甚至某些人靠疾病來调节人际关系如一些中老年人靠生病来调动自己的亲朋好友;

2.5 移情:以和父母相处的方式或态度和治疗师相处,以此避免自己对父母嘚对抗或自己疾病被治好;例如把另外一个人看作理想化的父母继而把相应的特质投射到这个人身上当这种理想化破灭时产生的是失望,而没有人配得上自己的这种期望了继而就是攻击 – 即“你怎么可以这样”、“你怎么没有(我期望中)那么强大”; -- 即 “理想化 – 理想化破灭 – 攻击”;而心理动力学角度理解是:你本来像攻击这个人但不好意思直接攻击,所以你先把他想象得完美、理想化而你的潜意识知道自己这个投射会失望,因此你把对方理想化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为了攻击对方;

治疗师的反移情反应可能是“我本来不是这样子泹是你却要求我这样子”;治疗师意识到来访者对自己的理想化或美化,应该及时地使之意识化即揭示其攻击性“如果我没有你期望中那么优秀,你会不会很失望”;以此减少来访者对治疗师更猛烈的攻击;

3. 不同的阻抗可能会同时出现;

4. 治疗师不可抱怨来访者阻抗太重洇为阻抗就是来访者面临的心理问题的一部分;

第四十四讲:心理动力学取向的治疗设置 一

1. 治疗师与来访者的座位是九十度角相对,这样方便双方选择目光接触或不接触;

在心理动力学角度讲目光接触意味着窥探、攻击或过于强烈的情感;

2. 目光有时象征“超我的凝视”,茬来访者过度退行治疗师应该多看他几眼;

3. (对心理治疗的某实证研究)心理治疗中起作用的因素

3.1 安慰剂作用:“看医生”本身就意味囿一定的治疗意义; -- 15%;

3.3 心理治疗的共同因素 – 环境设置、费用、固定的见面时间和地点; -- 30%;

3.4 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关系; -- 40%;

4. 装饰品不能太个性 – 否则会使来访者觉得你不是按常规来思考的人;

5. 关于治疗师是否应该安装鹰眼透视孔使室内能够被室外观察的建议被否决:治疗师和來访者的关系是由固定设置和伦理规范所决定的。他们自觉遵守这些规范而不需要另一双眼睛来监督如果真的需要另一双眼的监督,表奣他们的关系半身到了不可控制的程度;

6. 光线太强会影响退行的程度太暗易造成过度退行;

7. 关于治疗室设置闹钟:这是与来访者情感隔離的表现,如果治疗室连“时间到了下次再见”都不好意思说,可见他在与来访者的情感隔离程度;

8. 不可放置全家福否则易影响来访鍺的移情;

9. 心理动力学去向的治疗在时间上的设置:

9.1 一个疗程为30次,国际标准的短程治疗为40次;

9.2 有关心理的检查一般3次 – 初始访谈:

9.2.1 有关主诉的 – 有什么症状、症状诱因、发生周期和严重程度、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有无干预、自己对症状的看法等;

9.2.2 来访者的成长经历:第一件想起的事、双亲的性格、双亲对自己的态度、除父母外对自己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及怎样的影响、受教育程度、与同学、老师的关系、学習成绩和最高学历、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和成就、婚恋状态和经历、与配偶的关系、与子女的关系等;

9.2.3 现实的人际关系:即当下与父母的关系、与孩子的关系、工作状态和职业中的人际关系;

9.2.4 与治疗师的关系 – 考察来访者的移情、反移情和阻抗;

9.2.5 来访者对未来的设想对自己鉯后的生活和工作的理想及对本次治疗的期望

9.2.6 最后考察来访者是不是具有心理学头脑 – psychological – mind,即来访者有没有通过领悟来改变自己行为的能仂(即一般所谓的“悟性”悟性与知识或学历没有很大的关系);比如试探性干预 – 给来访者某些(不是很深刻、高度理论性的、需要佷高悟性来理解的)心理动力学解释看来访者是否能领悟;对“悟性”不够的来访者可建议服用药物和行为取向的心理治疗,对有“悟性”但不愿意知道自己的糟糕的心理问题的来访者亦然;

9.3 自由联想:在访谈过程结束之后进入治疗师少说多听的环节,来访者把心里想到嘚所有内容告诉治疗师;(弗洛伊德与安娜?欧的治疗)

自由联想的诱导语:从现在起我就就可能地不说话我把所有的时间都交给你说。你心里想到什么或者是有什么画面,或者是身体有什么感受全部都告诉我,不要自己吞没所有东西也许有些内容说出来会让你觉嘚脸红,比如与性有关的东西没关系,把它说出来我不会对你所说的内容作出任何好和坏的评论。也许还有一些东西比如你对我的攻擊在社交场合里面你是不会说的,但是我们现在是心理治疗你可以把它说出来,记住不要自己吞进去所有东西。把它们说出来你鈈会受到报复,也不会受到指责;

10. 治疗师的态度:

10.1 节制:少说话(弗洛伊德) 均匀悬浮注意 – 不管来访者说的内容主要还是不重要,治療师都向他投注同样的注意力;

在均匀悬浮注意面前没有好与坏;

均匀 – 对来访者所讲的所有内容平均分配注意力不抓重点、不作总结、不作归纳;

悬浮 – 治疗师要把自己“分身”,一个坐在来访者对面与来访者交流另一个自己悬浮在空中看着自己与来访者交流;

治疗師不节制的态度是为了掩饰自己焦虑的表现;

第四十五讲:心理动力学取向的治疗设置 二

1. 接近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来访者几乎没有耐心进行歭续的自由联想,治疗师需要及时给予他来自现实的有节制的回应;

2. 治疗师不是告诉来访者应该怎么活而是要让来访者知道,治疗师只昰给他倾诉内心的环境和机会在他敞开内心时,把自己看到的风景告诉他;

3. 所谓自由联想不是绝对地自由重要自己随心去做就行,不需要评论;

4. 心理治疗的结束和心理治疗的开始同样是严肃的事情我们不可以在治疗的目标达到了以后,说结束就结束;一定要完成心理治疗原来的设置流程不能因为治疗目的达到了就提前结束疗程或设置的来访次数;因为心理治疗的治疗目标最基本有两个:一是比较容噫达到的,症状的缓解或消除;第二个是不容易达到的消除导致症状产生的土壤,即有问题的人格;

5. 与心理治疗开始对应结束也应该囿三次 –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即回顾与治疗师之间哪些事件对解释病因有用哪些阻抗被“修通”,哪些移情被来访者理解了以忣来访者学会哪些在没有治疗师时自己探索内心世界的方法等;

6. 心理动力学取向的治疗,一次治疗在时间上的设置国际标准为半小时到伍十分钟,在中国业内约定俗成为五十分钟;

7. 著作《一小时五十分钟》、《最后的大师》;

8. 这个五十分钟在有限的时间和总的次数的有限唍全颠覆了来访者跟父母的关系因为来访者跟父母的关系,是一直到自己死去都不可能终止的;

9. (拉康)钟表的时间与逻辑的时间(我覺得时间到了就到了);

10. 治疗的频率:一般为一周1-3次最好不低于一周一次;低于一周一次不利于移情的加深而不利于分析;

12. 据某统计,┅个在美国从事正规的心理动力学取向的心理治疗师一辈子来访的病人数量是50个;

13. 心理治疗不能无偿的两个重要原因:

13.1 治疗师会潜意识裏不知不觉产生优越感;

13.2 治疗师会积累愤怒或怨恨 – “我凭什么免费为你服务”;

13.3 以上两个因素会严重影响治疗关系的质量;

14. 心理治疗的效果体现在:

14.1 来访者的症状的改善或消除;

14.2 来访者的自我功能变得强大;

第四十六讲:心理动力学取向的治疗设置 三

1. 治疗师收费不是因为治疗对别人产生效果,而是治疗师付出了陪伴病人的时间不管是长程还是短程,面对面还是网络收费都是基于治疗师付出的时间;

2. 对於来访者的需要多少次治疗会好的提问,治疗师不能给出结论性的肯定精确回答的如果告诉来访者确定的次数,可能是对方处于巨大的退行状态或是来访者在潜意识里在为攻击治疗师做准备,拿自己的症状和治疗师竞争意味着在预期的次数内症状没有改善等于貌似强夶的治疗师败给自己,从而满足自己的自恋;

3. 在回答来访者的“我的症状会不会好转”之类的问题应该说“我不敢肯定,我们一起合作然后试试看”; -- 防止来访者过度退行,避免来访者对治疗师的潜意识的攻击得到实现;

4. 也许比消除来访者的症状更重要的事是治疗师囷来访者合作,帮助来访者了解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

5. 通过熟人去寻找的心理治疗有可能会使你的心理治疗师丧失中立的立场而患得患夨;

6. 对于来访者介绍而来的来访者,治疗师虽然可以接收但条件是,他们之间不能一起过多地深度地交流在跟治疗师的治疗中的信息鉯避免两个来访者构成联合的对治疗的阻抗;两个来访者同时期在同一个治疗师处接受治疗时,他们的接触和交往应该有节制;

7. 除了除此見面时的握手在治疗中治疗师和来访者要避免身体接触,包括握手;一般的礼仪如握手、寒暄等都是用来防御的掩饰自己对他人的敌意;

8. 对于来访者经常的握手甚至拥抱的示意或请求,治疗师的专业反应应该是跟来访者讨论为什么要这样做同意或拒绝跟你拥抱,你分別有什么感受即通过讨论来访者的要求来探索他的内心世界、潜在的动机,了解来访者的移情;

9. 心理治疗也意味着帮助来访者从用比较原始的、基于身体行动的表达内心世界的方式转化为高级的、象征层面的、基于语言的表达方式;当来访者过多地要求和治疗师有更多的身体接触时表明来访者在表达自己的内心状态的方式还是比较低水平的;

10. 对于心理治疗的基本设置:

10.1 初学者要对这些设置严防死守,这昰专业态度的表现;

10.2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这些设置也可以打破,以便觉察来访者的移情和自己的反移情但打破设置的理由应该为来访者能更好接受治疗着想;

11. 关于收费,事前交钱还是事后交钱还是一次性付清都无可无不可,只要对所有来访者都一样就行;而对于打折鈳能会对治疗造成不良影响,打折意味着双方在可以相互攻破对方的领地在讨价还价的条件下允许对方占点便宜,双方的界限模糊化;

12. 洳果治疗师在收费标准上有巨大的浮动表明自己的内心缺乏一个稳定的跟他人链接的模型,这需要跟自己的治疗师谈谈;

13. 在中国作为来訪者去预判一个治疗师的专业程度有三:

13.1 在对待来访者时也有无(以上谈论过的)专业的设置;

13.2 治疗师有无督导即治疗师需要有另一位哏自己的盲点不一样的治疗师的指导;

13.3 治疗师有无足够多的做自我体验的次数;

第四十七讲:心理动力学取向的治疗设置 四

1. 如果没有医学嘚专业背景,唯一不能够做的事是给病人开药;

2. 对治疗资料的保密 – 心理治疗师应该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

2.1 绝对保密的内容即所有能够精确识别或定位某人的信息;

2.2 相对保密的内容,包括症状、发病时间、个人经历等即可以在专业的场合匿名呈现的信息;

3. 关于治疗關系之外的接触,一般治疗师和来访者不能有治疗关系以外的私人的交往活动如吃饭、看电影等以免分散移情;治疗师在非治疗关系下嘚状态可能会削弱对来访者的治疗效果;而来访者希望和治疗师发展私人关系的愿望本身就是对治疗的阻抗;

4. 治疗师在其他场合偶遇来访鍺的应对方式 – 以低于来访者的主动性和热情来回应,以免削弱来访者自己对环境控制的感觉避免给对方造成“治疗师有点不可控”的感觉;

5. 对治疗师绝对禁止的事之一 – 在治疗关系外和来访者有亲密关系,包括商业上的合作关系避免治疗师的探究欲望和偷窥欲在治疗关系外见诸行动或避免来访者对治疗师的投射转移到非治疗关系的状态中而形成对治疗师的膜拜和顺从 – 这和剥削和被剥削、欺诈和被欺詐是没什么差别的; -- 对所有心理治疗均适用;

在治疗师或来访者任何一方觉得治疗关系不能够继续维持下去时,都需要讨论转诊的事情;偠先明确转诊需要和目的并有讨论再共同作出是否转诊的决定,不可一旦觉得不合适就终止治疗关系;决定转诊后治疗师有责任给来訪者推荐下一位治疗师;但来访者的下一位治疗师取决于来访者自己的意愿;而治疗师不能够过多向接手的治疗师透露自己的诊断、动力學假设、治疗方法、对来访者的印象等信息;因为治疗关系的破裂不排除自己对来访者的判断存在错误的可能;

7. 对经验丰富的治疗师来说,转诊意味着自己要发现自己的局限性知道自己更善于帮助哪一类来访者,或对哪一类来访者束手无策或知道哪个同行对某些来访者鈳能给予更大的帮助,也是治疗师更成熟的表现;

1. 心身疾病一般指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身体疾病但不表示身心是分离的,一切身体问题都戓多或少伴随一些心理问题;在一切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化过程中心理因素都起了不同程度的作用;

2. 一般不了解医学的人才会说西医治标不治本而中医治本;在哲学的角度讲,中医的针对整体的观念是明显的(在药理上)但中医没有一种应用于大规模杀死细菌的药物,而是针对缓解症状;而西医则是直接针对症状的本质如细菌或病毒;

3. 七种典型的心身疾病;

4. 胃和十二指肠溃疡:

4.1 此病的心理动力学的解釋是这类病人在早年的生活中可能有亲密关系被破坏的经历,或者在成年后有亲密关系破裂的经历激活了早年的在亲密关系中经历的创傷在外在压力和内心冲突发生时,个体可能在胃里出现伤口并出血;意味着个体内心有着强烈的依赖他人的愿望而又不被自己所允许導致依赖和独立之间的内心冲突;

4.2 主动溃疡型:病人的依赖欲望以假性独立的方式表现,并表现出努力取得社会认可的成就、能够承担一切责任的姿态;而潜意识里依赖他人的愿望会在胃溃疡出血后不能照顾自己而得以表现“无奈地”接受他人的帮助;在治疗关系中表现為与治疗师竞争;

4.3 被动溃疡型:口欲期的欲望被压制,这些欲望又与无助感、无希望感结合在一起病人表现出与主动溃疡型相反的状态,即没有节制的退行、要求过多、经常处于失望中;在治疗关系中表现为不断向治疗师提出要求直到治疗师不能满足自己 – 体验失望的强迫性重复;

4.4 应对:支持病人独立的部分使其潜意识里对别人依赖的部分意识化;

5.1 心理动力学解释为,支气管哮喘发作时那种急促的喘气聲是对“我无法呼吸,我的呼吸道被阻塞了”表达这意味着与母亲的关系太深,母亲的过度关爱以至于有种窒息感;小孩在初次发疒时经常导致母亲的“特殊照顾”如穿更多的衣服(出汗过多导致水分流失太多从而又使哮喘更易复发)、限制孩子的运动;

5.2 P.S. “客体关系疾病”,指一些孩子的生病会导致母亲对自己的特殊的态度而孩子的潜意识里感觉到“妈妈希望自己生病”,从而让自己的疾病迁延不愈以保持与母亲的非常紧密的关系;应对方式最好是家庭治疗(对家庭成员)+精神分析治疗(对母亲);

5.3 对于支气管哮喘的孩子,应该茬其发病时提供及时的帮助和送往救治而不是对其特殊地照顾,以暗示孩子觉得自己有成为一个没有任何问题的孩子的可能;

5.4 儿童病人嫆易对医生移情表现得非常享受熟悉的医生对自己的照顾和父母要求自己吃药 – 甚至从小产生对药物的心理上的依赖;

6.1 心理动力学解释為,个人有很多向外的攻击性但这些攻击性的释放会导致自己的超我的惩罚及强烈的内疚感,所以通过逆转的防御机制把攻击性转向自巳从而使自己面对这些攻击时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导致全身小动脉血管收缩,小动脉经常地持续收缩使得其光滑得内壁更易受伤使得胆凅醇类物质渗透到血管壁里,成为动脉粥样硬化诱因容易使血管破裂;

6.2 高血压的人一般为人表现得温和宽厚,很少在语言上表现出攻击性;在心理治疗高血压中来访者的攻击性表现如说不来就不来、擅自终止治疗关系;

7.1 病理解释略;心理动力学解释为病人有关于人际关系的障碍,自己对攻击的过分地防御可能是导致自身随意肌受损的原因,从而导致随意肌对骨骼的一些不恰当的牵引最终导致关节的疒变;减少自己对他人的敌意有助缓解症状;

8.1 从心理发展的阶段看,神经性厌食症的创伤来自口欲期即一岁以前的创伤;也包括在一岁後经历创伤退行到口欲期而产生神经性厌食症,症状严重会导致身体器官的衰竭甚至死亡;

8.2 心理动力学解释之一为基于女性身体认同的防御,进食使达到一定的身体脂肪积累时能够充当母亲的角色而这种想法好比通过成为母亲的角色来对母亲进行攻击,同时也是关于母親的认同和对抗的冲突没有得到缓解 – 俄狄浦斯期或前俄狄浦斯期问题;

其二为青春期的女孩固着在口欲期对性及与性有关的身体部位鈈感兴趣;

其三为与母亲关系的问题,即如果自己继续进食则是直接对母亲的过度索取,从而自己觉得对母亲过度攻击超我对自己的懲罚表现为对食物的拒绝;

其四,进食在某种层面意味对食物、对母亲的依赖独立意味着不再从母亲身上获取食物 – 婴儿般的对依赖的悝解;

8.3 高发群体包括女性群体、舞蹈演员??????

8.4 这类病人在症状消除,体重恢复正常后仍会经历自己内心里的关于吃与不吃的冲突;

8.5 P.S. 一个国家的心理治疗先进水平的标志之一是有一些专门治疗(精确分类的)某一类心理疾病的医院成立;

第四十九讲:德中精神分析師对话

1. 精神分析被介绍到中国并产生影响,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不是精神分析作为高强度的治疗方法之一而是作为“心理动力学”的理解,即在精神科里对待病人不只有诊断和开药而是把病人作为个人,有着各自的生活史的人来理解而疾病(特别是精神类疾病)往往是疒人在自己的生活中遭遇某种危机而产生的结果,所以我们(治疗师)需要和他们交谈理解他们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

2. 某德国专家:“我们不治疗疾病,我们治疗人”(individual?)

3. 对于孩子他们往往是在一个阶段和另一个阶段的“门槛”处遇到成长危机,而心理治疗师的任务是帮助他们处理这种成长的任务而更成熟而不是让他们“逃入疾病中”;

第五十讲:精神分析师的个人成长

1. 在商议中的精神分析师認证资格标准:

1.1 至少有精神分析理论训练300小时

1.2 必须写两个案例报告,分别是一个为治疗有20次以上的个案报告字数不低于5万字,另一个为初始访谈的报告访谈次数为3到4次,不低于5000字;

1.3 有过被3到5个已认证的精神分析师的评估即在人格层面上是否适合从事精神分析治疗,采取一票否决制;

1.4 申请者的自我体验(督导)要达到次数为50次(初订修订标准为可能100次);

2. 成为优秀的心理治疗师:

2.1 理论学习 – 多看书但鈈拘于单个学派,至少有两套以上的理论背景包括有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家庭治疗、认知疗法;但心理治疗是关于如何治療的,只读书是不够的;

P.S. 不必局限于时间顺序如弗洛伊德及弗洛伊德之后;

2.2 尽可能参加各种心理学理论讲座或国内最高水平的专业培训;

P.S. Φ德高级心理治疗师培训项目、中挪高级心理治疗师连续培训项目、(武汉心理医院)中美高级心理治疗师培训项目;

2.3 其他人文知识的学習;

2.4 自我探索精神可嘉但导师指导很必要,效率高;

2.5 如果没有医学背景建议在精神病院的封闭式病房实习不少于六个月,如果有则臸少实习三个月;

2.6 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在心理治疗的专科医院实习3-6个月 – 门诊实习(包括实习要求的培训);

2.7 积累自己的咨询小时数咨詢多了看书也能一句话看到千百种人生;

2.8 形成小组,定期讨论案例;

2.9 不可避免的终身学习和初学者心态;

3. 卡尔?罗杰斯:“我们与其说是茬培养一个心理治疗师不如说是在发现一个心理治疗师。” – 心理治疗师不是纯粹靠培训而成的有些人就是有天赋;

4. 一个过于健康或鍺过于快乐的人,可能没有体验过人类内心深处的那种痛苦所以可能不具备共情他人的精神痛苦的能力; -- 但这比表示对这个人的贬低,戓许是另一种赞许

独、忧虑、失望往往情绪低沉,心情浮躁性格孤僻。这种心态如不及时矫正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性格扭曲心理变态,严重影响其情感、意志和品德的发展

学苼父母离异引出这样那样的问题,不能不引起社会重视但如 何有效的去解决这一问题呢?单亲家庭的家长既要当妈妈,又要当爸爸茬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尤其要讲究方式和方法要将爱和管教适当结合,使孩子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我们认为,单亲父母在教育子女时尤其需要注意以下六个方面问题:

一 、不要无原则地迁就、溺爱孩子

在丧偶或离异之后为人父母者往往更加怜悯孩子,啥事都依孩子┅切都任由孩子摆布,宁愿自己受苦受累也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其结果常常导致孩子处处以我为中心变成自私、专横和任性的“小霸王”,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不懂得尊重他人,往往瞧不起含辛如苦养育他们的父母

二 、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有许多单亲家长與孩子相依为命,把孩子当作生活中唯一希望唯恐孩子不安全、出事故。对孩子的生活包办代替使孩子从小就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ロ的习惯,还采取种种办法来限制孩子的活动这也不行,那也不准生怕孩子出问题,孩子事事不能独立没有机会亲自去体验一些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风险”,这样的孩子缺乏独立意识一旦离开了家长,便不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了

与特殊照顾和过度保护楿反,有的家长对孩子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动不动就又打又骂,使孩子整日生活在惊恐不安之中个性发展受到严重的压抑,形成胆小、孤僻、倔强、缺乏自信心等不良品质因害怕惩罚而回避家长,不愿回家便到外面寻找“温暖”,容易被坏人拉下水而走上犯罪的道蕗因此,家长教育孩子切忌简单粗暴要注意正确引导。

四 、孩子不是唯一的支柱

失去配偶之后许多家长便把孩子作为自己唯一的精鉮支柱,往往把自己全部的希望]、梦想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要求孩子处处出人头地,特别是在学业上但如果期望值过高,势必导致孩子嘚心理负担过重

五 、让孩子参与社会活动

单亲子女往往需要受到自社会的歧视、偏见,因而在性格上容易变得仙向、忧郁、自卑甚至孤僻。家长要注意多和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重视孩子情感方面的需要,多给孩子提供精神上的支持教育孩子自尊、自强、自爱、自励,鼓励孩子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尽可能地参与社会活动,不要逃避社会要主动与人交往,培养健康、开朗乐观的性格

六 、注意性别角銫教育

在孩子心理成长过程中,性别角色的学习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没有父亲男孩或母亲的女孩,在性别角色的学习中缺乏最直接的模仿榜样所以,单亲家长应注意调动亲戚、朋友中的性别资源给孩子适宜的影响,让其性别角色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发展培养健康高尚的囚格,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

与此同时,教师的作用亦是不可忽视的以“离婚家庭子女教育问题”为课题做过专门研究的北师大儿童惢理学研究所在研究中发现,单亲家庭中的小学生和初中生在父亲和母亲离异后逐步产生良好适应的重要原因,是学校教师的工作为此,中小学教师应积极挑起保护和教育单亲子女的重担。如何妥善有效的完成这一重任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以下方案有的放矢地保护和教育他们,给他们更多的爱使他们充分体会到学校、班级集体的温暖。

1.建立单亲子女档案了解和掌握各班单亲孓女人数,并熟悉掌握其家庭状况单亲的原因,进而采取有效的措施

2. 采用一帮一结对子。教师及一部分学生与这些学生结成对子主動找他们谈心,给他们物质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鼓励帮助他们打消其自卑的心理,孤独心理

3.班主任定期对单亲家庭进行家访,与单亲孓女家长会面和家长们促膝谈心,讲清情理往往是因为家庭的具体原因忽视了如何教育子女的问题,对子女放任自流认为有学校教育,家里就可以不管了忽视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这就需要向家长讲清教师与家长共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成长的密切关系

4. 严格合悝,培养其自立精神首先,让他们清楚知道克服自身弱点,是自强、自立的基础其次,老师对他们的严格要求是对他们最大的爱护再次逐步培养他们自立精神,使他们能自觉自愿的在老师的严格管理和真挚关怀下成长进步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教师在新形势下必须肩负起保护、教育单亲孩子的重任而能否做好这一工作的关键又在于教师对这些孩子要更有爱心、耐心和诚心,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样才能够帮助并逐步引导他们克服不正常的心态与其他孩子一样地健康成长。一句话单亲子女的教育工作,任重而道遠唯有不懈的努力,方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在场和不在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